绿色农业现代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4:50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1

问:在当前我国依然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答:“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资源过度消耗,投入品大量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退化问题依然突出。东北黑土区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南方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治理难度大;西北旱作农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还不高。二是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全国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1/3以上;部分地区乱开乱垦、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现象屡有发生;草原旱灾、鼠虫害和毒害草灾害频发。三是外来入侵生物蔓延的态势依然存在。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的严峻态势。四是渔业物种资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受拦河筑坝、围湖造田、交通航运和海洋海岸工程等社会经济活动影响,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索D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被不同程度污染和破坏,鱼类栖息地持续丧失,天然渔业资源量锐减,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五是农业面源污染依然突出。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畜禽粪污随意处置、秸秆田间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农膜回收利用率依然不高。六是农业湿地侵占破坏问题依然严重。重要水域农业湿地被破坏、被开发问题仍然存在,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系统质量及稳定性下降。

因此,“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夯实农业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问:当前,农产品连年丰收、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规划》为“十三五”时期农业绿色化发展定下了哪些具体目标?

答: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规划》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改善恢复,农业绿色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资源过度开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力争耕地重度污染面积不扩大,土壤清洁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农膜回收率达到8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二是重点区域环境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东北黑土退化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西南石漠化区、草原生态治理区治理技术体系和推进机制基本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全面推进,主要农产品产地实现农产品安全达标生产。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区农业结构适应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三是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基本控制草原退化沙化和渔业水域资源荒漠化趋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重大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得到有效遏制。

四是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基本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的投入交易机制、法制化的监督问效机制。

问:《规划》的核心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答:《规划》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即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强化退化草原治理修复、养护渔业资源环境、加强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实施农业湿地保护修复等。划定了7个重点区域,即东北黑土区、南方耕地污染区、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旱作农业区、西南石漠化区、草原生态治理区。明确了10个重点工程,即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南方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工程、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西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草原生态保护工程、渔业资源及生态保护工程、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工程、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工程、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农业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等。

问:《规划》作为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其实施将产生怎样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绿色农业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加强农业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并不是否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也并非回归传统的农业模式,而是在现代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是思想观念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农业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和绿色技术在现代农业重点示范发展和全面推广的重要标志。现代化、技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而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则加速了这一进程,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的供应,保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标准规范性、全面高效性、持续安全性以及开放兼容性是绿色农业的主要特征,绿色农业是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的标志。

绿色农业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并通过第三方认证,这就是绿色农业所具有的标准规范性特征,绿色农业进行组织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并实现从农产品生产到消费者食用的质量控制。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在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下得以实现,这也是绿色农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全面高效性。绿色产品的质量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食品卫生现状的改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合理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必须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合理应用工业投入品,减少化学产品的使用量,这同样是绿色农业的重要特征,动物技术和现代生态技术获得了很好的应用。

绿色农业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将卫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作为工作的重心,注重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具有开放兼容性的特征。充分利用现代资金和技术投入的方式,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

2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1生态安全问题

在农业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除草剂、农药和化肥等化学产品,农业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这些化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将其含有的农业废弃物以及有毒有害的物质,通过雨水进入地下水、大气和土壤中,因此对于环境的污染是非常大的。当地的居民饮用被污染的水、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就很有可能出现各种疾病,不利于当地居民的健康。同时金属含量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等由于农药和化肥使用过量而导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生态问题。

2.2食品安全问题

上个世纪末,我国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存在剩余或短缺的问题,但是在农产品供给以及食品数量安全方面,还是取得一定成果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应种类日益丰富,有效缓解了食品数量安全问题,然而却忽视了食品卫生安全。市场竞争日趋积累,食品行业更是如此,因此很多商家将添加剂和化学色素等有害物质应用到食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而导致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2.3贸易壁垒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产品无法出口,而其原因就是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之所以出现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因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无法达到国际的标准,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缓慢,进而影响到了农产品的质量。

3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3.1保障农产品安全

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是绿色农业农产品安全的两个主要方面。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绿色农业的应用对于减少资源短缺现象,缓解人口增长问题给粮食资源带来的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发展绿色农业,必须基于现代绿色技术,这也对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满足现代人对于食品质量和数量的需求。

3.2保障生态安全

种群规模和物种数量在生态环境中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表现。而生态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维护下,得以保持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生态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生态结构被破坏。

3.3保障资源安全

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因此农业生产应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农产品,具体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为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确保农业生产的资源安全。

3.4保障农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并且农业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重要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绿色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4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4.1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减少化肥使用率,需要创新施肥技术,提高农作物养分供应管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施肥;合理使用农家肥与有机肥,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需要综合应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生物调控及非化学药剂的驱虫药等措施,以利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

4.2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效益

提高农产品产量就必须应用现代新型技术,保障食品安全,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绿色农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提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及排放

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能源的消耗与排放,首先需要重视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创新与推广,并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推动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徐晓俞,罗旭辉,等.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J].山地学报,2014,32(2):141-149.

[2]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158.

[3]钟天娥.河北省环首都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张家口市怀来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3,16(7):23-25.

[4]武倩,李茜.国内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研究评述[J].农业与技术,2015(9).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3

 

关键词:环境绿色农业意义途径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

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4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

前言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指根据农艺学及其生态经济学原理,借助于先进的生物技术,通过对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与卫生标准控制,使绿色农产品按照统一的规格与质量标准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一种生态型的农产品生产方式。这是绿色农产品与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相结合的产物。绿色农产品是生态、绿色、安全无公害,按照特殊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其绿色标志经由专门机构认定,表示安全、卫生、优质。

一、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两个基点是绿色和标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走高效生态农业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

1.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根本手段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阻碍我国出口的发展,其中农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农产品由于科技含量低,种植形式粗放,农药含量高等原因,远远不能达到国际标准,因而受到的贸易壁垒最为严格。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我国农业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农业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抓住发展机遇,促进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经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进行了绿色标准化生产之后出口率上升了30%。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走生态农业之路是我国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根本手段。

2.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开拓国内市场的有效手段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日常饮食的要求也慢慢提高。以前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概念是温饱,只要吃饱就行。但是现在,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不再简单的关注温饱问题而是转向了健康问题。市场需求改变,供给也需要发生变化。安全、卫生、无公害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要求,必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不遗余力的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是开拓国内市场的有效手段。

3.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我国走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走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高效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其指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动植物生长规律,借助于生物技和生物工程,在自然界物质与能量相对平衡及其生态系统相对和谐的前提下,通过农林牧渔产品产量与品质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与发展后劲,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绿色农产品标准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实现,有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二、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基本思路

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我国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大力推进我国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有着长远的路要走。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科学制定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及其生产经营战略。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比较短,很多人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一新兴事物。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标准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政府应该加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全面加大对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的扶持与保护力度。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尽快建立完整的绿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改革经济制度,统筹规划,科学制定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及其生产经营战略。

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全面提高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及其市场竟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含量比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加强生产与科研的联合及其科研攻关工作,依靠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卫生安全和绿色无公害的保证力度,力争把药残、肥残和其他公害、污染降至最低限度,全方位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质。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重点搞好绿色农产品建设,加强产品标志管理。

3.搞好营销工作,加强市场管理,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离不开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利于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完善和发展。企业在加大技术含量的同时,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规划好市场营销,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体系,积极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开拓绿色通道,加强地区、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加大联合执法与市场打假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树立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坚固地位。

4.加大环保力度,加强农田水利与生态建设,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坚持走循环经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严酷的现实环境,应该加大环保力度,加强农田水利与生态建设,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结语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一个严峻任务。由于贸易壁垒的阻碍,我国农业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对于我国农业出口和满足国内需求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秉杰,娄金华.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制约因素探析[J].生态经济,2005,(1):106~107.

[2]严力蛟,汪自强.我国绿色农产品发展概况与对策措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3):234~238.

[3]潘堃.我国农产品的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127~128.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5

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

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力度。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生产环节,必须从生产者的教育、引导入手,使他们能自觉保护农业环境,实行科学种养,提高产品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氛围。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6

关键词:绿色农业;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932010

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04~2015年,连续12a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绿色农业,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的相关研究,系统分析绿色农业发展相关文献,对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绩效评价以及发展路径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未来绿色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与帮助。

1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绿色农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的,依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围绕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绿色农业发展阐述。刘鳎2013)提出绿色农业发展是依靠科技环保技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融二者为一体的经济模式。[1]孙一鸣(2012)阐述绿色农业是以生态农业为出发点,利用高新“绿色技术”生产无毒无害绿色农产品,有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对自然造成伤害,以便树立民族绿色意识,开辟国内外绿色农产品市场,最终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种体系。[2]张海翔(2011)提到绿色农业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将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管理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确保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最终实现生产、生态和经济三者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3]

根据绿色农业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满足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4个方面。持续性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超越环境的有限承载能力和牺牲未来资源为目标的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开放性是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发展;高效性是以采用集约型增长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发展;标准化是以农产品实行“从田间道餐桌”的标准化全程质量控制为目标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发展。党银侠(2008)围绕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提出绿色农业发展中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综合效益、区域发展基本路径。[4]晁团光(2009)围绕依靠科技、资源环境、农产品标准化,提出发展的基本特征。孙一鸣(2012)围绕公平性,阐述了绿色农业发展是在满足代际公平基本要求下的发展。[2]刘雁(2014)围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了绿色农业专注于农业经济发展,注重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5]

2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

对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是在建立绿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运用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化评价,对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纵横比较,寻求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

国内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较多地围绕资源节约和综合效益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任运河(2006)围绕绿色农资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营销和绿色文化五个方面,从理论上构建了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四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取脂定价、渗透定价、组合定价方法来进行绿色营销产品定价,以期分析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6]张新营、佟连军(2006)围绕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支持四个方面,构建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建设初期(1999~2003年)的发展水平。[7]崔元锋、严立冬等(2009)在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中,通过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绿色农业、食品安全以及绿色农业效益,从生态效益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在专家打分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2006~2007年样本点环境质量状况和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水平[8]。李静静(2011)在对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中,采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分析法相融合,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筛选指标,建立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生态农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嫡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省9个省级生态县2007~2009年间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寻求四川省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阻碍因素。[9]谢沂希(2013)在研究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中,运用综合集成赋权法,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方面构建三个准则层,建立了一套能够综合反映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江油市2001~2010年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10]。王俊杰、王娟娥、方金(2014)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以资源节约型农业内涵为出发点,运用层次分析和专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水、土地等各类资源的丰度与利用两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山东省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及趋势和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支撑度,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进行评估[11]。

3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围绕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主要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特征,需要增强绿色意识,加强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普及力度,促使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江治贤、康超勇、陈波(2014)围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广元市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为依靠广元山区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寻求具有生态优势和低碳路径的特色品牌;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12]。陈淑艳(2013)结合吉林省舒兰市实际状况,制定绿色农业统筹发展规划,依据资源优势,由东向西分区分片建立农业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13]。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开放性特征,需要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任洪伟(2014)以东北省大石桥市为研究对象,明确提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运用生物、信息等农业高新科技,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及运用,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高附加值低污染,增强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发展路径[14]。赵硕(2013)围绕技术支撑,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方面,提出提升绿色农业发展路径[15]。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高效性特征,需要寻求集约高效的发展路径。胡鹏辉、田牧野(2014)围绕从事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三个方面,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向职业农民和专业化的现代市场主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增长动力必须向投入现代化农机设备装置转变;农业生产对象必须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以便实施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人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路径[16]。曹艳双(2014)围绕加强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要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农民组织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来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17]。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特征,需要严把质量标准制定与实施关卡。王慧娟(2013)在分析沈阳市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产品认证,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18]。刘琴(2014)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绿色农业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围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各环节各部门实行标准化管理,充分利用舆论力量来监督体系运行,引导绿色农业参与者共同创建和维系绿色市场[19]。

4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绿色农业发展中,需要满足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有效地体现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进行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围绕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寻求适应其研究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涵功能、必要性、现状问题、模式与路径等方面的宏观层面,对其发展中的绩效评价研究较少,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国外绿色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

[2]孙一鸣.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3]张海翔.迈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与绿色农业的升华[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2):1-4.

[4]党银侠.我国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晁团光.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6]刘雁.山西省广灵县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6]任运河.山东省绿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7]张新营,佟连军.吉林生态省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综合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1).

[8]崔元锋,严立冬,陆金铸,屈志光.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6).

[9]李静静.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10]谢沂希.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11]王俊杰,王娟娥,方金.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

[12]江治贤,康超勇,陈波.广元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

[13]陈淑艳.关于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及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12-13.

[14]任洪伟.大石桥市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5]赵硕.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

[16]胡鹏辉,田牧野.农业绿色转型:意义与道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46C49.

[17]曹艳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4,34(11).

[18]王慧娟.关于进一步深入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对策建议.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绿色技术;技术推广;技术使用

1绿色技术的内涵

绿色技术指的是能够有效控制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维护生态和谐,降低环境污染的技术体系[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在农业发展中引入绿色化的发展观念,优化生态环境,平衡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发展冲突。绿色技术主要包含核心技术和辅助技术。其中辅助技术能够有效改造并创新农业的生产过程,优化其生产环境;而核心技术能够最大化提高农业质量,打造完善的农业产业发展框架。

2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推广使用的意义

2.1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机械化设备取代以往的人工操作,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代替以往的畜牧工作,有效控制传统手段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种技术体系[2]。将农业机械与绿色技术相互整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机的生产效率。并且,在操作绿色技术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可达到更优化的分配,提高了生产速度,增强了生产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农业机械化与绿色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控制劳动强度。

2.2降低生产污染,循环利用生态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营养,也会关注其是否存在农药残留。农药残留会威胁到大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环境。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以及生产率,农民会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以及肥料,这违背了我国所推行的绿色发展理念,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3大力开发智能化农业机械,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传统的农业机械在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体系相对较为复杂,并且在农业领域机械设备的类型并不单一。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消耗,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机械设备自身的机械功能并不能够被充分发挥。适当地引入科学绿色的现代化技术,可以有效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周期,并通过计算各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效调整机械设备的性能框架,以自动灌溉、自动控温的方式降低资源消耗,节约人力资源以及物理资源,对农产品形成有效保护,提高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3]。

3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推广对策

3.1彰显企业主体功能

在农业类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效地将绿色技术与农业机械化设备相互整合,可以辅助其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效益。但客观来说,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并不多,多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此,在农业机械工程推广期间,需要加强企业示范让各大企业能够正确看待绿色技术的应用价值,并能够主动地对这一技术加以应用,促进自身生产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强。同时,需要大力发展企业主体功能,借由农业企业这一渠道展现绿色技术的具体作用,如绿色产品生产,绿色机械等等,既提高了企业的管理精细化,也达到了绿色技术的有效发挥。例如,企业在开展旱田工程时,便可有效引入绿色技术,借由绿色技术提高整体的灌溉效率。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南方地区的地形相对较为特殊,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在农业生产种植过程中很难形成大范围的种植区域[4]。对此,该地区的农业企业需要加快机械设备的研制,借由绿色技术促使农业机械化更好地适应地理环境以及地理需要。同时,需要加强整体的创新力度以及宣传力度,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主要价值,通过网络传递绿色技术及农业机械化,促使更多的农民能认识到绿色技术的作用。

3.2展现高校引领价值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主要地点,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并且高校内的人才具有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够快速接收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所以在推广绿色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高校这一层面。高校方面需要与当地的相关企业构成合作关系,共同展开绿色技术的研发以及创新,打造更高水准的人才团队。一方面,高校需要针对绿色技术构建相应的学术研究体系,用完备的理论支撑,为绿色技术的发展创新与推广构建有效基础;另一方面,高校需要主动与其他院校或相关农业企业做好交流,促进信息流通以及资源共享,为我国绿色技术的研发及推广提供充足助力。

3.3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首先,国家政策方面需要加大环保宣传,对于节能减排技术以及绿色技术加大推广力度,对现有的生态环境加以有效调整;其次,政府方面需要对农业机械化产品及绿色产品的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以此为绿色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最后,政府方面需要加大农民的培训以及教育,促使农民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绿色技术的重要性,以更高的素质水准共同参与到绿色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必要时政府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措施以及制度保障,以制度体系宏观调控农业机械绿色技术。各地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提出合适的惠农政策,设定合适的补贴体系解决农民的需求,实现绿色技术的充分推广[5]。3.4健全农业发展机制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农机领域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而针对绿色技术的推广也还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并且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障碍以及困难,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推广体系以及推广机制,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领域工作者需要打造完善的农业发展体系。除此之外,在技术的推广阶段,还需要主动联系一些农机领域的专家或技术领域的专家,征求对方的建议,有针对性地优化生产流程以及生产框架,最大化发挥绿色技术的价值,控制农机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在机制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构建完备的人才准入体系,切实增强人才的综合技能,辅助绿色技术深度推广。

4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使用对策

4.1绿色制造工艺

绿色制造工艺是在原有机械制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较于传统机械制造来说其整体的综合性会更高,会涉及较多的领域,例如能源领域、环境领域、材料领域等等,优势相对较为明显[6]。在农业机械化中应用绿色制造工艺可以更好提高产量并控制能耗,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问题,真正满足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例如,在农业机械化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就是焊接技术,在以往的环境中会应用到较多的焊条,而焊条的成本相对偏高,并且在焊接中很容易出现一些焊渣,整体的操作方法较为复杂,也会造成较大程度的环境污染,但是融合了绿色制造工艺后,整项工作所需要的熔池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焊接过程中不会形成过大的受热面积,也无需再频繁地清理。相较于传统焊接技术具有较低的成本以及较大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效率。

4.2人机协同技术

在农机中,人机协同技术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7]。人机协同简单来说指的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更加有效连接人与机械,提高整体的操作效率以及生产效率[8]。在以往的农机发展过程中,很多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难度相对较高,已经阻碍到农业工作的开展,而借由人机协同技术,农机操作人员可以及时诊断农机存在的故障并找准故障产生的根本原因,对其加以有效处理。更重要的是在人机协同技术的支撑下,还融合了很多其他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等。诸多技术体系的有效支撑,可辅助工作人员更加快速地借由人机交互平成信息的反馈以及信息的搜索,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果,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4.3绿色维修技术

绿色维修技术能够对能源消耗以及环境影响形成综合考虑,能够切实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目的[9]。在农业机械化工程中,应用绿色维修技术可以在很长时间内维持机械的整体状态,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在维修过程中能够避免一些有害物质的滋生以及扩散,对于废弃物能够做到很好的处理,避免污染的进一步扩大。绿色维修技术是在现代化方法和技术体系上发展而来的,能够在高科技设备的有效支撑下对农机中一些报废的零件,进行有效的形状恢复、尺寸恢复以及性能恢复[10]。例如部分机械中的零件可能需要通过滚齿操作以及车削操作,而在此过程中,如若采用以往的维修手段,可能会造成较大程度的环境污染,对此可以引入绿色维修技术,利用这一方式以低温干式切削的方法,提高修复的整体质量,满足经济性及环保性的相关要求。更重要的是在绿色维修技术使用中,不会涉及柴油煤油或者汽油,取而代之的是绿色洗涤剂,最大化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农业机械工程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应。

4.4模拟样机技术

在现代社会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可适当引入绿色技术中的模拟样机手段,以此有效控制传统手段形成的不良影响。工作人员可以借模拟样机技术模拟化的生成相关模型并进行碰撞实验,无需再如同以往一般生成质量不明的样机,并反复修改,有效降低了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材料的过度浪费。模拟样机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展现出绿色技术的价值,控制时间,控制损耗,实现绿色化发展目标。但这一技术对于人才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相关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革新,最大化发挥技术的应用价值。

4.5机械自动化

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以现代智能技术为依托的全新技术体系。在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引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更高效率提高机械的使用价值,同样机械自动化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有效降低人员的过度消耗,实现自动化工作,自动化生产,是一种典型的绿色技术。现阶段我国针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形成较高的关注度,其整体的成绩也相对较为稳定。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发以及创新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5结论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8

关键词:环境绿色农业意义途径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力度。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生产环节,必须从生产者的教育、引导入手,使他们能自觉保护农业环境,实行科学种养,提高产品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氛围。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9

关键词:环境绿色农业意义途径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

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力度。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生产环节,必须从生产者的教育、引导入手,使他们能自觉保护农业环境,实行科学种养,提高产品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氛围。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10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物流体系;物流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及模式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031202,一般课题)成果论文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30日

一、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内涵

(一)农产品物流的内涵。农产品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将与农产品相关的若干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集成,指农产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7项基本功能要素实施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其过程包含了与农产品相关的采购、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物流活动,通过“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连接供需主体,完成相关物理性经济活动,创造农产品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加工价值。

(二)绿色物流的内涵。绿色物流将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的思想渗透到物流战略和物流活动之中,包含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逆向物流等活动,全方位关注生态环境,重点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物流技术,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环境的净化,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物流系统效率的协调发展。

(三)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内涵。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种类繁杂、数量丰富,因此物流的需求量大,地域分布不均,需因地制宜,进行空间范围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产品季节性强,需保证鲜活性、安全卫生性,质量控制严格,其存储和运输受自然和经济环境的双重影响较大,物流技术特殊,专业性强,难度较大,对绿色物流要求高;农产品生产分散,市场信息分散,容易造成生产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农产品物流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根据农产品物流的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的绿色储存(保鲜技术)、绿色运输(节能减排)、绿色包装(环保材料)、绿色流通加工(农产品增值)、绿色装卸搬运(提高活性)、绿色信息处理(物流信息系统)等,通过全过程的绿色化管理,实现农产品物流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二、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总体状况

(一)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供应市场稳定。根据宏观数据统计,2012年河北省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状况为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为1.89亩/人,经营山地面积为0.1亩/人;2014年,河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713.08千公顷,粮食产量为3,360.17万吨,主要肉类产量为468.13万吨,主要奶类产量为496.12万吨,绵羊毛产量为30,663.00万吨,水产品产量为126.39万吨;至2015年6月,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累计值为3,856.99亿元。2013年1~6月,河北省社会货物物流总额为37,855.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为1,8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9%。从以上数据可知,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供应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具有较大的农产品物流市场。

(二)河北省大型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情况。目前,以省会石家庄市为核心,河北省在廊坊、保定、张家口等地相继建设了部分大型农产品物流项目。如勒泰集团大河农产品物流项目,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市大河镇,占地1,800亩,定位为石家庄北方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以“大农业”为核心,园区将设蔬果、禽肉、粮油、调料干货、水产、食品、茶叶等专业市场,并建立有与之相匹配的会展、冷库、停车、管理服务用房等设施,开发农产品生产基地、生鲜产品加工配送、储存、交易、观光等项目。日前,北京首农食品经营中心与河北瑞谷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60亿元,建设10个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形成一个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化安全食品生产、流通和运营体系,实现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对接,建设项目分为种植养殖基地板块、冷链物流板块、质量控制板块、电子商务板块和金融科技板块五大板块。目前,瑞谷丰集团已投资20亿元在邯郸建成一个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张家口、沧州、衡水的项目正在建设中,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承德、冀州等地项目已经具备开工条件;河北围场县张家湾乡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已建成,为了增加冷藏保鲜能力,进一步完善胡萝卜产业链条,围场满族蒙古族张家湾乡元昌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御塞”牌绿色食品认证并完成扩建。

(三)河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普遍较高。农产品物流包括农产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配送7个基本环节,农产品物流具有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等问题,实现绿色物流必须要依托先进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物流技术。

在公路建设方面,10年来河北农村公路建设使5,000万百姓直接受益,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0%以上。2003~2013年,河北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792.8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5.5万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89%;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100%。据了解,到2017年底,河北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8万公里。但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河北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9.8%,高于全国平均比率18%共1.8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河北省在物流硬件系统建设水平方面虽然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是尚待提高,整体物流成本消耗较高,距绿色物流尚有一定的差距。

三、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策略

(一)因地制宜地发展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河北省为农业大省,是全国粮油集中产区之一,农作物种类较多,可耕地面积600多万公顷。粮食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水稻、高粱、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糖用甜菜和麻类等;果树资源品种多,栽培和野生果树共有100多种,如昌黎县苹果、宣化牛奶葡萄、深州蜜桃、赵县雪花梨、板栗、鸭梨、沧州金丝小枣和阜平、赞皇大枣等。

在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和选择物流模式时,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特点等,结合省市具体情况,秉承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资源整合的原则,发展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减少物流环节,降低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在途腐耗率;通过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建立现代化的跨区域农产品物流基地,推进大宗农产品跨区域集散,如按照规划,建立建设张家口、秦皇岛、廊坊、沧州、邯郸五大粮食物流中心,在省会石家庄形成南北大宗农产品物流集散基地。

(二)构建河北省现代化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现代农产品物流区别于传统分散、落后、低效的农产品物流,具有整体系统性、环境适应、信息网络化、设施设备及作业标准化的特征,其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产品供应主体、需求主体等,借鉴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经验,可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三平台方面构建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

1、构建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政策法规平台。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物流标准,可以有效保障农产品物流的通畅无阻,提高物流的效率。同时,运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和方法,结合实际制定省市级规划,出台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化、流通专业化的政策法规,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加农产品的流通加工,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增值,推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2、搭建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基础设施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加强运输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畅通的道路建设深入农村腹地,为农产品的输送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基于农产品需保鲜保质的特殊属性,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引用先进的仓储设备,减少仓储环节的农产品损失;同时在整体上做好农产品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节点的规划和设计,加强区域协调,减少迂回运输、对流运输等的损失。

3、构建现代化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有效的信息系统是加快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支撑,可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开发和运用先进的通信系统、软件系统、网络系统,在省内建设3~5家权威的农产品交易网站,建立农产品物流交换平台,推行信息技术如etC(不停车收费系统)、GpS(全球自动定位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eoS(电子订货信息系统)、poS(销售时点系统)的应用,推进农产品电子政务的实施,保证农产品物流企业间的顺利协作,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运行。

(三)构建河北省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模式。常见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按照运作主体分为农产品自营物流模式、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农产品物流园区模式。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因其功能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关系合同化、管理系统化、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而具有独特的优势。因农产品的特殊属性,适用于选用第三方物流模式。

1、积极运用绿色物流技术。物流技术的提升是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保证,必须加强7大绿色物流环节(仓储、配送、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的过程监控及技术提高,从而有效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如实施绿色节能物流包装产品及技术(生态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等)、绿色节能物流运输设备与技术(新能源汽车、经济型节油车、可再生燃料、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等)、绿色节能仓储设备与技术(仓储节电照明系统、仓储屋顶光伏发电、智能冷库节电技术、标准货架、托盘共用系统、气幕隔潮、气调储存和塑料薄膜封闭等技术),推广应用冷链物流技术,增强冷链运输、城乡冷链配送等业务功能,形成面向京津市场的专业化冷链物流基地。

2、打造品牌化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从目前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状况来看,总体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业务范围较窄,大型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尚未占绝对优势。河北省较知名的涉及农产品物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金凤冷链物流园经营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省厚朴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廊坊市正源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等。如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开展的绿色农产品基地项目,计划建成集粮食果蔬种植、畜牧渔业养殖、农产品加工、产成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产品基地;石家庄金凤冷链物流园经营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冷藏物流经营企业,注册资本600万元人民币,由洛杉奇公司为主投资建立,公司拥有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先进的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的冷藏冷冻和物流配送体系,以中华老字号“金凤”品牌为依托开展冷冻冷藏以及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为食品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提供冷冻食品的仓储、流通加工、冷链配送等服务。河北省要鼓励支持这些有条件的物流企业,积极开展“农超、农校、农社、农餐、农企对接”等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业务,打造若干品牌化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农业信息网.http:///hbagri/index.jsp.

[2]鲁楠.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