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5:04

中医基本常识篇1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

各科室要充分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鼻饲及胃肠减压;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科室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医务科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医务科每半年组织一次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凡经补考“三基”考试考核仍不合格者,当事人予以下岗处理。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二)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反映了为医之道的根本,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涵。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住院医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2年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梁晓红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由刘玉嵚主治医师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

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

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

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正常分娩产程观察及处理;电除颤仪器使用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

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月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利用手术培训考核无菌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切皮、结扎、缝合等技术。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定期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1、科室每月对本专业知识组织考试1次。参加全院三基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免疫、病理生理、药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除参加全院考试外,科室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2以下产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循环学习:正常产程观察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妊娠时限异常、正常产褥、异常产褥、异常分娩。

3、重点加强产科相关技能培训: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会阴侧切及缝合技术、手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等。

4、利用晨会对十五种核心制度学习、提问,人人过关,每月抽考。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三)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临床、医技、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把“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特制定**年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及考核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宝医发【**】54号)的有关规定,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科技教育处、护理部负责安排“三基”知识培训讲座,确定参加考试的各级人员等。

各学科“三基三严”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要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科技教育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科技教育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科技教育处、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科技教育处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科技教育处、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中医基本常识篇2

依据国家有关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岗位需要,我校三年制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能从事城乡基层医疗及预防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根据此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为: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初步达到临床助理医师的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预防和危急重症病的初步处置能力;具备卫生保健初步指导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获取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二、按需构建课程体系

以实现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结构的要求,结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的特点,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把社区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临床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分为五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思政、体育、英语、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生命过程、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基本变化规律。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等,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能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五官科学、中医学概论、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要求学生较全面学习医学有关知识,掌握急重症的处理技术和常用的护理技术,正确处理好医疗保健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涉及面广泛的特点。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积累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培养其临床诊断、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比例

总体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原则是缩减职业基础课程,按有关要求开足通识教育课程,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的比例。课程结构比例调整为:通识教育课程占26.54%;职业基础课程占20.96%;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占52.50%。

(三)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1.校内实验、实训课进行大胆改革,删减陈旧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减少示范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由原计划的1:0.42增加到1:0.51。

2.突出临床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了多个临床技能实训室,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细化训练项目,并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以技能考试为指挥棒,将实践课考试作为独立的科目进行考核,以达到学生能系统规范、独立操作临床基本技能的目的。

3.临床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进行,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由医院临床教师带教,一边学习一边见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4.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实习,除在医院顶岗实习外,所有学生均分批轮换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让学生熟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等。

(四)新课程体系的特色

1.新课程体系突出面向基层岗位的特色职业教育,开设面向基层岗位的医学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实习,亲身感受工作岗位的任务,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中医基本常识篇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医药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在医学生中招收医学信息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医学信息学教育相当重视。我国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逐步在各高校中推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块: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数据库技术课程则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一种数据库编程语言。信息检索课程在于使学生熟悉重要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已有医学信息的技能。这些课程内容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没有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3]。从各医药院校所开设的信息学课程中,可以发现,针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训练相对较少,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利于我国医疗的信息化。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4]。因此,临床医学生的信息学教育急需进一步加强。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开课时间,笔者认为最佳开课时间为见习时期。这时,学生已经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和桥梁医学课程的学习,对医学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理解,同时,正在进行临床见习,对于临床实践工作也有一定了解,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收,而且更容易接触实践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课方式应该采用理论与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应该建立医学信息学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如信息检索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等,使学生有自我体验的环境,能够直观感受信息系统的真实面目,便于深入剖析信息系统的原理。

中医基本常识篇4

临床经验一直是医生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临床医学生及医师培训也一直是在经验基础上遵循传统进行传帮带式的教育模式。但是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临床学习领域。它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eBm更加强调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它摒弃单纯的经验主意,而以大量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为基础得出问题结论。从而大大缩短了医师学习的跨度和时间,所以循证理念对于临床医生的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来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实践中越来越为广大师生接受。而eBm和pBL两者的基础都是从最初的问题开始进行延伸。无论在诊断还是治疗,医疗决策中引发的问题是eBm和pBL解决的根本。不难看出尽管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是教学的根本是问题――也就是要解决的对象。因此,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关键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呢,具体的讲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和掌握正确的循证理念。

1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切的创新源于发现,不能发现问题就无从谈起创新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发现问题需要对问题本身的背影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于发现问题是不可或缺的,这要求学生或低年资医生要注意基础知识学习。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常常使医生过分强调新知识、新方法,而忽视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和复习。“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些新的技术方法,而只能流于表面。比如说出血病人失血量的估计,如果单纯讲授几种失血量的判断方法,就忽视了血液的构成和机能。而深入了解血液的生理,对于发现输血补液的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2]。此外,也要避免为了发现问题而无中生有制造问题。实际中常常遇到很多学生会问出很多不是问题的问题,其实这主要还是在于对对象本身的知识背影掌握不够造成的。

2辨别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在问题发现后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识别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对象本身存在的主要矛盾才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刻意培养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主要矛盾的辨别能力。尤其是对于急重症病人和复杂多症的病人,要善于从人体机能最基本的心肺脑功能入手,而复杂多症病人要善于发现其主症所在。

3培养学生掌握循证的方法

eBm的根本是解决问题,因此掌握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实际上eBm主要是对于涉及问题的对象的查找、筛选以及如何得出问题结论。这主要需要统计学的知识,也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充分让学生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循证求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循证[3]。

4在临床教学中大力推广医疗指南及共识

现实中最为典型和生动的事例是各种疾病的指南和共识意见。由于各级医疗单位,甚至同一医疗单位不同个人在诊疗选择上差别很大,这会相当程度上人为造成资源流逝和浪费。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差异,近年来各国医疗机构制定了大量的医疗指南。指南本身是在充分的循征基础上结合了各领域专家的意见产生的,因此它不但代表了大量客观事实同时也有了专家的主观经验[4]。这些指南往往对临床常见和多见病的诊疗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因此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非常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这也成为教学中的新的任务。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来负责普及指南和共识。

总之在实践中充分的运用pBL和eBm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田茂友.浅议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的关系[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6(7):795.

[2]严志汉,虞志康,许崇永,等.学习循证医学,转变临床思维[J].新医学,2006,37(8):554.

[3]葛绳德.循证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新观念[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4):67.

[4]王星月,莫纯美,石应康,等.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住院医师对带

中医基本常识篇5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中医基本常识篇6

摘?要: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城乡社区基层医务人才,笔者学校对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系统,取得了明显成效,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面向城乡社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课?题:课题系河北省高等教育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GJJG037。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基层医疗的实用型医学人才。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城乡社区基层医务人才,笔者学校自2013年以来对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现将学校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如下。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按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需要,新的培养目标应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重点,培养能在城乡社区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综合卫生服务的实用型医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实用特色,着重加强“三种意识”“三种能力”“三项技能”的培养。“三种意识”即专业思想意识、服务农村意识和综合卫生服务意识;“三种能力”即健康教育能力、预防保健能力和卫生管理能力;“三项技能”即基本诊疗技术、基本护理技术和常用仪器操作技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中,把城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后分为四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对基础课程进行了整体优化。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农村社区常见疾病防治与管理、中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增设了适合工作实际的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城乡社区常见疾病防治与管理等课程;增加中医学概论和预防医学学时,从而增强学生对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和预防保健等方面知识的深入学习。增设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常用护理技术等实践课程,以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学等课程,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

二、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专科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以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筛选和优化教学内容。基础课理论教学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根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要求和专业课的需要,删除基础课程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关系的内容,整合、重组课程;实验课减少不必要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在实验内容上注重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学则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突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实践能力,强调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避免各课程为了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增加临床实用操作实训课,如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快速末梢血糖测定、常见病的X线片拍摄等。

三、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1+2模式。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设计问题或病案,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演示法、模拟法等方法开展教学,实施早期接触临床,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到医院见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区卫生实践,熟悉城乡社区卫生环境和城乡社区医生的工作程序。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医疗卫生调研、健康咨询宣教,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二、三学年专业课教学以工作描述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重组教学内容,以患者来院诊疗的临床场景或病案分析方式导入授课的内容,使学生在仿真医院场景中,模拟临床医疗工作岗位,以“准医生”的角色与患者沟通,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案分析,并作出初步诊断,制订治疗方案。临床课以附属医院为基地进行临床现场教学,实行工学交替,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学校丰富的实验、实训资源,加强各学科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引进了标准化病人技术,强化诊断学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操作练习。顶岗实习除在医院学习外,必须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习两周,了解城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学习城乡社区常见医疗问题的处理技巧,训练城乡社区卫生工作的各种能力,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在城乡社区胜任工作。

四、改革教学评价系统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为此制定出符合城乡社区临床医学专业的考核方案及考核评分标准。以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大纲、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大纲为导向,设计考核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理论考核内容加大了临床思维题和辨析题的比例,以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考核内容则加大了基本技能操作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删除以往验证性实验、实训的考核,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分知识考核和实践考核。知识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各占50%比例)来进行,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到课率、平时作业、实践技能操作等;终结性考核采用笔试进行。实践考核单列,并将实践技能的考核成绩纳入毕业考试总成绩。成绩不合格者补考或重修。

五、改革成效

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在学校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对2013级740名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过的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满意率为98%;在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学生满意率为100%;学生对实验、实训教学满意率为97%。经教学管理部门统计,学生各课程知识考核成绩及格率均达95%以上(以往各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及格率均在80%左右),实践技能考核合格率均达98%以上。通过对专业课教师、医院专家和基层医务工作者调查,认为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看,由于医学教育的目标同卫生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对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探索,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改革方案,为城乡社区培养更多实用型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卢东民,张红,沈志坤.“校地共育”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2]赵锡荣,程卫兵.农村社区医学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中医基本常识篇7

我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我校承担乡镇(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任务[1],从2010年起,学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根据乡镇(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及调研结果,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的基础上,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期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乡镇(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1.整体分析

我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整体分析,并与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再次明确本次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设想是:按照乡镇(社区)医疗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分段式教学。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和课程体系。

2.具体改革内容

2.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我校组织的基层医生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意见的调查中,大部分基层医生对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评价较低,而对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非常重视,认为这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2]有密切关系。对此,我们将适当调整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课时数,同时依据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的“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职业规划特点,加强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2.2生物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针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未来基层卫生工作中常见的医疗问题,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增设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等乡镇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突出本区域疾病的诊疗,强调所学知识的适用性。

2.3公共卫生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针对乡镇及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学与管理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预防医学课程[3]教育,适度增加预防医学课程[4]的学时。

2.4临床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与基层医生的访谈和调查中,70%以上的调查对象强调中医学知识在基层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并且对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中医学课程的评价也较高,因此,我们将内、外、妇、儿科学改设为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将中医学课程细分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将毕业实习时间由一年增加到一年半,较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增加半年,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2.5全科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强化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是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课程。根据乡镇(社区)医疗人才资源的现状,国家极度缺乏在基层能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全科医生。因此,我们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急救医学等与乡镇及社区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全科医学课程。

2.6选修课程群的改革

中医基本常识篇8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问题,我厅决定在20**年对**三市农村卫生人才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培训范围,重点对全省各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负责人,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及江门市恩平市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分期分批实施培训。为了做好此次培训工作,调查农村卫生人才的数量及学历构成,及时掌握有关情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方式和内容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开设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全脱产学习,培训时间7天。通过培训,提高市、县(区)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主要学习有关卫生政策法规、现代管理理论、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危机管理和卫生文化建设等知识。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主要学习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农村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医疗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基本知识、全科医学概论和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知识。

(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班

开设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外科、妇产科、预防医学和护理骨干培训班,实行全脱产学习,理论培训2个月,临床实践1个月。通过培训,提高业务骨干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妇产科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计划免疫的知识、技能及计划外免疫的相关内容;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常用药物疗效、反应的观察与初步处理;掌握规范的基础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能运用医学和护理知识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整体护理和保健服务,并能进行健康教育。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

脱产学习10天(每周2天,共5周),统一使用“好医生网站”视频教育系统。主要学习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急诊急救的基本知识,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培训对象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全省各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和卫生监督所所长。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乡(镇)卫生院院长。

(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乡(镇)卫生院或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业务技术骨干。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内儿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外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妇产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预防医学技术骨干1名。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班

乡(镇)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护理技术骨干1名。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在岗乡村医生。

三、培训地点、时间安排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二)乡(镇)卫生院外科和护理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嘉应学院医学院,韶关、惠州、肇庆3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韶关学院医学院,阳江、湛江市、茂名、恩平4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广东医学院。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培训地点由县(区)级卫生局统一组织安排。

各培训班将分期分批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四、培训经费

培训费、教材资料费及培训期间的食宿费用由省卫生厅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专款统一支付。

五、有关事项

中医基本常识篇9

关键词:中医术语中医标准化中医信息化本体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综述

Statusquo,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erminologyresearchmethods

YanGweiwenXiaopingGUoJinglei

SchoolofBasicmedicalSciences,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abstract:thestud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terminologyisafundamentalworkofresearchinvariousdisciplinesoftCm.thispaperreviewsresearchonthevariousstepsoftCmterminologyresearch(dataselection,datapre-processing,dataanalysis,andexpertreview)inrecentyearsandconcludesthatthecoreproblemsofsuchresearcharemainlydifficultiesinupdatingstandards,inconsistentstandards,andobsoleteresearchmethods.meanwhile,inthestudyoftCmformula-syndrometerminology,thispaperproposesanewmethodforquantitativecomparativestudyoftermsintheformofformulaclustersthroughmachinelearningmodeling.

Keyword:tCmterminology;tCmstandardization;tCminformatization;ontology;datamining;machinelearning;review;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1]。中医术语是中医药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中医疾病、证候、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类别,研究内容以术语的产生、构成和使用为主,是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2],该研究还对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3]。中医术语研究的一般路径可以分为研究资料选取、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和专家审核等步骤,现将中医术语研究各阶段步骤近年来的研究方法概况综述如下,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1研究资料选取

研究资料选取主要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确定资料选择范围及来源,获取和保存研究资料的过程。理论上,术语研究应该基于所有的现有研究资料而进行。但从研究领域、研究目标和可操作性出发,需要进行取舍,通常运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资料[4]。

从文献来源上区分,中医术语的研究资料可分为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古代经典文献资料和部分标准化的半结构化或结构化的现代文献资料。

1.1古代经典文献资料

古代经典文献以医籍为主,还可拓展至各类古籍,是各类中医术语的主要出处。此类文献的存储格式偏非结构化,进行选取和研究时,通常需要人工对古代文献阅读、检索和摘录,尤其是试图把古代病名与现代病名相映射时更加依赖人工考证。如杜松等[5]对历代医书涉及“问诊”的用语进行考证和沿革分析,发现“问诊”这一术语直到近现代才被逐渐统一、才被准确定义。王倩等[6]通过对比不同辞典,对“痫”与“”进行辨析,发现两者含义基本相同,从使用频次和输入法限制角度,认为选择“痫”为规范术语为宜。高新颜等[7]通过考据《礼记》等古代文献对“鼽嚏”的描述,对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病名进行考辨,推测古代文献中的“鼽嚏”应该包括急性鼻炎和变应性鼻炎。陆永辉等[8]通过对《内经》等文献记录考据分析,对比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表现与古籍相关病名的症状,建议将“咳嗽遗尿”定为压力性尿失禁的中医病名。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方证研究与新药开发决策服务平台[9]、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古代方剂数据库[10]、《中华医典》光盘等数字化中医古代经典文献库可以减轻一定的资料获取人工工作量。

1.2现代文献资料

已有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及相关领域的行业规范是中医术语研究最主要的基础性研究资料[11-14],其中尤其是《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1]、《中医药学名词》[15]、《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16]在中医术语研究中被频繁纳入研究范围,是重要的基础共识。

其他现代文献还包括各类临床病案、临床调查、流行病学研究等,通常为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存储形式,利于数据分析,是数据量最多的研究资料,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术语研究中。但是,由于单项研究文献的时间及空间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整合同类型研究资料,才能得出更广时间与空间下的更具有整体代表性的研究结论。如陈秀敏等[17]通过多个数据库的检索,搜集和分析了近35年国内中医药期刊报道的银屑病关节炎的临床资料,整理出本病的14种证型,最常见的前5位证型为风湿热痹、风热血燥、热毒炽盛、风寒湿痹、肝肾亏虚,并发现寒、热、痰湿、风、燥、血瘀在本病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类研究对于中医证候术语研究则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主要是进行术语信息的识别、标注和分拆等操作,为之后数据分析提供高度结构化的数据[18],其本质是扩大和细化研究资料样本量。

2.1术语信息的识别、标注

术语信息的识别,主要是指从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存储信息中识别出已经设定为术语或者符合术语设定条件的字段[19]。除人工识别外,各类计算机辅助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等,正逐渐被应用到术语的识别中,其中较常见的算法是条件随机场(CRF)算法。例如张五辈等[20]利用CRF算法建立领域模型,进行中医术语名词搜集。孟洪宇等[21]探索了运用CRF算法抽取中医术语的方法。丁长林等[22]通过对比,发现CRF算法在叙述性术语语义标注问题上优于SVm等算法。袁玉虎等[23]通过研究证明CRF算法适合中医临床病历现病史文本的症状术语抽取。另有其他研究方法也被用于术语识别,如王琼等[24]尝试利用信息熵自动获取中医临床症状术语;孙水华等[25]利用迭代引导算法抽取中医针灸领域术语;朱威等[26]通过研究证明了标签传播算法在标注信息较少时具有较高精度;李明浩等[27]通过研究证明LStm算法和CRF算法结合后,能够有效地识别字符较多的长症状术语。不过,相关的中文自然语言识别技术还不十分成熟,难以广泛应用。

术语信息的标注,是在术语识别的基础上,基于已知知识库或者设定库,对识别后的术语添加同义词、中医多种分类信息等字段。术语关系是概念关系的延伸,随着框架、系统、本体论被引入中医术语研究,语义关系也相应成为术语信息的一类[28],可以作为术语识别的规则[24],也可以作为识别、标注对象进行研究[29-31]。

2.2术语信息的分拆

术语信息的分拆,也称分词,通过分拆已有术语,放大原有术语信息之间的差异,细分和重定义原有研究资料。如肖斌等[32]将功效术语分拆为功能靶点;吕晓颖等[33]将复杂症状术语分拆为症状要素,以及研究多年,形成一定成果的将证候分拆为证素的中医术语研究[34-35]。分拆有时也有辅助术语信息识别的作用,如朱威等[26]使用分拆后的中医临床术语为关键词进行术语识别。

最常用的分词工具是中科院的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24],其核心是CRF算法和自主字典词库。也有研究者自己尝试构建词库,如付璐等[36]以人工标注的方法总结清代中医医案的分词规律,构建词库。

但分词工具的分词结果通常会与人工分词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有课题组总结出“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解决策略[26]。

2.3研究资料的储存及格式

一般而言,术语数据信息的储存有excel文件、XmL文件等文本的格式,如有研究将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系统以XmL文件来存储分散采集的信息[37]。更多研究是以数据库为基础,以软件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等为形式保存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如动态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使用结构化关系数据库储存数据[38],中医临床数据仓库平台采用SQLServer软件储存及采集数据[39],四诊规范化研究网络信息平台利用网络连接多个数据库以存储综合信息[40]。

目前,经过识别、标注和分拆后的研究资料,其储存及格式没有规范标准的要求,但一般都可以最终化简为数据挖掘要求的“标识号-术语”格式、“标识号-术语-相关信息”格式,或者本体论建模需要的“主语-谓语-对象”格式[41]。

3数据分析

术语信息的数据分析是指借助统计学、数据挖掘、建模等方法,以数据、表格、图形等形式,展现术语研究资料中的重要相关信息和规律。

3.1常用统计及数据挖掘方法

针对中医术语数据最常用、最重要的分析方法是频数统计,以及基于分类后频数统计的比较。如陈少丽等[42]以频数统计,初步规范化整理了“疫病”18个病种的正名。

关联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涉及中医术语关系研究时通常使用它来获得重要的关系。如王敏[43]通过关联分析,获得“热毒”相关的病因、病状、病机、治法等。

在以证候为核心的研究中,各种降维技术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是重要的数据挖掘技术。李梢[44]从数理、信息学角度,认为降维技术可以执简驭繁,既反映中医证侯的普遍性,又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特色。

3.2中医本体论建模

中医本体论是以框架系统描述中医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阐明中医知识的研究方法[45],它可通过对中医术语及其相互关系的规范化描述,勾画出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描述语言。引入本体研究比较成熟的系统是参考SnomeD-Ct和UmLS建立的中医临床术语系统(tCmCtS)[46]。理论上,建模后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中医相关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关系。

常用的本体建模工具有protégé[41]、ConceptChoir[45]等。这些工具可操作性强,一般可以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转化为“主语-谓语-对象”的三元组形式录入[41],进而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中医术语知识信息规律。

由于可视化和以关系数据为基础的特点,本体论建模常用在构建和展示体系框架、明确核心术语方面。如卢传坚等[47-48]通过本体论建模尝试构建中医康复标准体系和预防保健体系。齐桂等[49]通过本体论建模尝试构建中医临床护理标准体系。田雅娟等[50]通过本体论建模尝试构建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体系框架。钟伶等[51]通过本体论建模尝试构建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术语框架及内涵外延。曹兴鲁等[52]也认为可以利用本体论,明确中医术语的内核和外延。曹馨宇等[53]基于本体论建模,整理了面向中医养生的冠心病知识。安欢等[4]基于本体论建模,整理了本草古籍结构术语的类型。

4专家审核

作为收尾阶段,专家审核主要起到保证术语研究成果遵循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以及符合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协调性等原则的作用[15]。专家审核的参与时机和程度是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决定的,在一般性中医术语研究中,专家审核可以在最后的阶段;而涉及中医术语标准的制定研究时,则有严格的专家反馈、讨论和审定等环节[54]。

问卷调查、委员会讨论等形式是主要的专家审核方式[54]。

5问题和对策

5.1中医术语研究路线各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资料选取”阶段,仍旧以人工选取为主,其中尤其是古代文献的搜集整理问题突出,数字化、信息化参与程度还较低[55]。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无论是标注还是分拆,依旧以人工处理为主,虽然基于机器学习的自然语言提取技术有所尝试,但对中医文献的处理仍旧处于探索阶段,且尚无有效的中医字典,采用通用字典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36]。在“数据分析”阶段,虽然多种分析技术都有尝试和应用,但仍以传统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为主,这些技术只能提供定性的分析结果,可靠性不足;一些高级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技术尚无针对术语研究的合理运用方法,尤其是对术语问题的定量研究。

5.2根本问题是缺乏“量化比较”的研究方法

中医术语研究各阶段存在的核心问题主要是标准更新困难、标准不统一、研究方法陈旧等关键问题没有解决[31,56]。而随着中医术语研究的深入和高速发展,中医术语数量也随之暴涨,现有的国家标准、国家规范中医名词数量已经超过3万条[2],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第二版记录了近4万个概念和超过11万个术语[31]。上述关键问题,随着术语数量的增加也将愈加严重和突出,尤其是目前对于中医术语中大量存在的同义词、近义词以及关联语义词的研究,尚无术语之间“量化比较”的研究方法。

5.3通过机器学习进行“量化比较”研究的对策

机器学习是利用计算机建模的不同算法,总结已知事物的规律,预测、推断未知知识规律,并用于科学决策的方法[57]。机器学习通过模型反应数据内部复杂规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医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模式[58]。近年来机器学习已经被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多个领域[59-60]。

我们前期研究认为,基于古代文献或者现代临床术语文献,通过检索相关方剂,可构成不同术语对应的方剂集合,再使用机器学习建模的方法可以对方证术语之间的相似性进行一定量化的比较[61]。我们前期申请的专利“一种中医病名相似度的量化判定系统”[62]以及具体应用该专利量化研究消渴异名准确性的示例[61],提供了一种中医病名相似度的量化判定方法,将机器学习建模与海量中医方剂数据相结合,从而模拟中医以方测证的思维过程,还可量化不同中医病名的相似度。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可以根据研究范围的选择,从历史记录和临床应用角度确立核心术语,形成一种量化的中医术语新研究方法。如果将这种术语研究方法落实到具体方剂,可以进一步将术语研究关联到临床试验、动物实验,解决术语研究过程中脱离临床及动物实验验证[63]的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方剂集合更进一步投射到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领域中,或能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也可将中医概念与现代医学大数据的链接打通。

参考文献

[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GB/t10112-201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1.

[2]朱建平.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4):1633-1637.

[3]桑滨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解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7):1088-1092.

[4]安欢,张华敏,符永驰,等.基于知识组织的本草古籍知识检索系统构建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6,22(2):23-25.

[5]杜松,于峥,刘寨华,等.“问诊”源流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6):744-747,764.

[6]王倩,黄小波.“痫”与“”之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983-985.

[7]高新颜,朱建平.变应性鼻炎中医定名考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2):5432-5434.

[8]陆永辉,刘志顺,刘保延.压力性尿失禁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1):1385-1386.

[9]朱邦贤,包来发,陈晓,等.中医方证现代研究服务平台建设构想的实现[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3):49-52.

[10]吴昊,王天芳,唐利龙,等.基于古代文献研究的悲伤中医术语及辨证意义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6):1153-1155.

[11]李明,周强,董全伟,等.形制之变(一)——新旧中医国家标准疾病部分异同解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1,55(2):1-8.

[12]周强,李明,董全伟,等.《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传统医学章节与新版中医国家标准的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1,55(5):1-6,23.

[13]邱玏,朱建平.中医耳鼻喉科中文名词术语选词、定名与释义规范表述[J].中国科技术语,2011,13(1):59-62.

[14]杜莹,齐文诚,张哲,等.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症状术语规范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589-592.

[1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6]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

[17]陈秀敏,卢传坚,黄清春,等.近35年文献的银屑病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4):603-606.

[18]吕振红.糖尿病中医临床数据预处理及关联规则应用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19]孟洪宇.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伤寒论》中医术语自动识别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20]张五辈,白宇,王裴岩,等.一种中医名词术语自动抽取方法[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28(1):72-75.

[21]孟洪宇,孟庆刚.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中医术语抽取方法及其应用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0):2334-2337.

[22]丁长林,白宇,蔡东风.基于有监督学习的医古文叙述性术语语义标注[J].中文信息学报,2015,29(2):49-57.

[23]袁玉虎,周雪忠,张润顺,等.面向中医临床现病史文本的命名实体抽取方法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1):70-77.

[24]王琼,刘亮亮,张晓如,等.基于模式自动获取中医临床症状术语[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3):44-46.

[25]孙水华,黄德根,牛萍.中医针灸领域术语自动抽取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16,30(3):118-124.

[26]朱威,颜仕星,张磊,等.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的失眠病判别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6,46(10):867-873.

[27]李明浩,刘忠,姚远哲.基于LStm-CRF的中医医案症状术语识别[J].计算机应用,2018,38(S2):42-46.

[28]杨阳,崔蒙,李园白.语义关系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及现状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4):604-607.

[29]成福春,张平,刘华,等.中医术语集制定过程中关系的提炼及中医术语服务平台构建探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6):6-10.

[30]陈璟,刘亮亮,张晓如,等.基于聚类的中医临床术语语义关系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12):1949-1953.

[31]高博,朱彦,刘静,等.中医临床术语系统v2.0概念间关系设定[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4):22-25.

[32]肖斌,陶欧,顾浩,等.基于功能靶点的中药功效术语规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3):252-256.

[33]吕晓颖,李敬华,贾李蓉,等.浅议症状元素与复杂症状术语的处理方法[J].世界中医药,2012,7(5):371-373.

[34]李明,张昌林,包含飞,等.中医证候本体表达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1):7-11.

[35]李明,包含飞,周强,等.基于本体的证候命名规范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8(5):22-24.

[36]付璐,李思,李明正,等.以清代医籍为例探讨中医古籍分词规范标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0):4700-4705.

[37]张早华,胡雪琴,马林,等.实现亚健康中医干预过程规范化的共性技术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0):96-98.

[38]王映辉,刘保延,姚乃礼,等.动态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2):106-107.

[39]刘保延,周雪忠,李平,等.个体诊疗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J].中国数字医学,2007,2(6):31-36.

[40]王明三.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四诊规范化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4):284-285.

[41]李明,朱邦贤,周强.基于protégé的中医证候本体构建方法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6):807-809.

[42]陈少丽,陈德兴,文小平.中医“疫病”病名规范化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23-24.

[43]王敏.中医“毒热”数据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09.

[44]李梢.从维度与阶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标准化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1-4.

[45]王喜荣.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46]朱彦,贾李蓉,高博,等.中医临床术语系统v2.0设计与构建[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42(3):10-15.

[47]卢传坚,陈红霞,郭友华,等.中医康复标准体系探索与初步构建[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761-1762.

[48]卢传坚,林嬿钊,叶子怡,等.中医预防保健标准体系研究与初步构建[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0):2526-2527.

[49]齐桂,万长秀,彭芳,等.中医临床护理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的思路与方法[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4):981-982.

[50]田雅娟,毛海飞,杨继红.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分类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1):21-25.

[51]钟伶,林晓华,林丹红.中西医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术语框架构建探讨[J].中医杂志,2016,57(14):1181-1184.

[52]董兴鲁,曹克刚,马斌,等.大数据时代下真实世界中医术语研究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2724-2726.

[53]曹馨宇,谢琪,周洪伟,等.面向中医养生的冠心病知识本体构建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4):683-687.

[54]朱建平.浅议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与审定[J].中医杂志,2003,44(4):247-249.

[55]王志国,王永炎.症状体征术语规范化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4):226-229.

[56]许吉,施毅,袁敏,等.中医术语国家标准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294-2295.

[57]BiSHopCm.patternrecognitionandmachinelearning[m].Boston:Springer,2006.

[58]庞博,刘刚,周雪忠,等.基于机器学习的名老中医诊治肺癌认知模型构建方法[J].北京中医药,2015,34(12):949-954.

[59]张晓航,石清磊,王斌,等.机器学习算法在中医诊疗中的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8,45(S2):32-36.

[60]樊启猛,贺玉婷,李海英,等.贝叶斯网络在中医药理论研究的现状及与超分子化学联合应用前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1):1407-1411.

[61]杨巍,文小平,郭晶磊.消渴异名准确性的“方证量化模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1):46-49.

中医基本常识篇10

医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基础医学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率不可能多(约占20%~30%),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本科课程的“压缩版”用于医学高职教育,存在学科分类过细、理论与实践脱节、基础与临床分离等诸多弊端。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过程展示,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到乏味而难于理解和记忆,临床课基础医学知识点的重复,消耗了本已很紧张的学时。医学高职教育课程整合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整合,以生命过程或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系统化,一方面增加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减掉不必要的重复,更有效的利用有限学时,完成教学任务。

2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2.1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现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多所医学院校即开展了整合式教学改革。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969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提出“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围绕临床问题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到本世纪初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国外著名大学的课程整合主要可概括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保留学科系统,但在课程实施时相关学科同步或穿插。如在组织学学到消化管的微细结构时,会在前后1~2周之内在解剖课上学到前腹壁的大体结构,在生理学课上学到胃肠道运动、分泌和吸收的机理。同时聘请临床医生参与教学,安排临床相关的专题讲座,讲述与骨、血液、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及循环、淋巴、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相关的临床内容。另一种融合是构建符合认知科学规律的跨学科的模块化课程计划,以病例为驱动,以器官系统为单位,从宏观到微观,将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如“肌肉骨骼医学”包括解剖、影像、组织病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学;“医学神经科学Ⅰ”包括神经解剖、组织病理、神经生物、影像、药理和病理生理学等。两者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与医学科学之间的结合。国内高职课程整合的探索开始于本世纪初,目前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把“结构与机能”整合,按器官系统“正常与异常”分类,如“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另一类是对医学基础课程知识点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并根据临床所需进行课程设计,形成如“人体形态学基础及护理应用”、“人体机能学基础及护理应用”等学科,以达到基础与临床的融合。作者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经过大量临床需求调研,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从病原生物、免疫、遗传等不同角度,从分子、细胞、组织、系统不同层次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诊断与防治原则。教学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感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逐渐能够整体地、多因子地、辩证地认识疾病的病因、发展与转归的机理,并能使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易于接受。

2.2课程整合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比较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现状,提示课程整合即应考虑到基础医学课与临床课的有机结合,也应考虑到“结构与机能的适应性,群体与个体的变异性,正常与异常的相对性”,还应适应高职各专业学生的基础条件。将“结构与机能”整合,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多视角理解生命过程及结构基础,此点值得借鉴,但从正常到异常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正常与异常”截然分开易于产生误导,此种整合存在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应充分借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oBL模式。将疾病发生的病因、发展与转归整合为“疾病学基础”可以使学生整体系统的初步认识疾病,适合于医学基础课程学时较少的(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但究竟应该精简哪些内容,由于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网络性,需要不断探讨研究。建议成立由基础与临床医学课程教师组成的课程整合课题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完成工作过程需求的知识点,剖析各知识点并将其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整合不是各课程的叠加,而是被整合的各学科逐渐合理融合。课程整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就业的岗位群及其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授课或讲座使学生建立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一般规律概括的整体认知。随后再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即课程的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结合进行。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