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全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8:36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篇1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

各科室要充分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鼻饲及胃肠减压;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科室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医务科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医务科每半年组织一次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凡经补考“三基”考试考核仍不合格者,当事人予以下岗处理。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二)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反映了为医之道的根本,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涵。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住院医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2年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梁晓红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由刘玉嵚主治医师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

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

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

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正常分娩产程观察及处理;电除颤仪器使用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

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月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利用手术培训考核无菌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切皮、结扎、缝合等技术。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定期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1、科室每月对本专业知识组织考试1次。参加全院三基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免疫、病理生理、药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除参加全院考试外,科室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2以下产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循环学习:正常产程观察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妊娠时限异常、正常产褥、异常产褥、异常分娩。

3、重点加强产科相关技能培训: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会阴侧切及缝合技术、手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等。

4、利用晨会对十五种核心制度学习、提问,人人过关,每月抽考。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三)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临床、医技、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把“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特制定**年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及考核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宝医发【**】54号)的有关规定,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科技教育处、护理部负责安排“三基”知识培训讲座,确定参加考试的各级人员等。

各学科“三基三严”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要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科技教育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科技教育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科技教育处、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科技教育处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科技教育处、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篇2

【关键词】集体备课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

一、引言

现如今,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长期的发展、学生知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合作学习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集体备课,教师的各项综合素质也会获得提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采用集体备课,有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促使教学模式达到最优状态。在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改变的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集体备课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模式,有利于提升专业知识。

二、采用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

虽然集体备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集体备课模式尤其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1.应用集体备课形式,有助于基础医学教学团队的建设

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基础医学教学队伍朝着更年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其教学能力参差不齐。要想更好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单靠个别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唯有对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促使全体教师形成一股劲,将个别的教师力量汇集在一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效果,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集体备课中将教师各自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可以实现智慧与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能够将学校的骨干教师与高职称教师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出来,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帮助。因而,采用集体备课模式,对加强基础医学教学团队的建设非常有帮助。

2.应用集体备课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开展集体备课,能够有效督促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研究。与此同时,指引青年教师能够应用一套快速的方法熟悉教育教学的规律。采用集体备课模式,能够集中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的智慧,促进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这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促使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有效方法。通常情况下,集体备课主要由教师进行,每个备课组都具备相应的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带领备课成员对本学科的内容进行研究讨论,并着重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有待改善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突破教学重难点。其中骨干教师与高职称教师应在集体备课小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可见,集体备课形式对教学经验的交流、教学效果的研究以及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基础医学课程集体备课的构建

无论是从哪方面而言,集体备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加强基础医学课程集体备课的构建。

1.构建基础医学课程间交叉的集体备课,有效加强课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基础医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体和疾病的结构和功能,课程结构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基础医学各学科都是从结构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展开讲述的,所有的知识结构都是一环接着一环。学生都是从学习基础性知识再到深入学习复杂的知识结构。通常情况下学生都是先了解解剖学,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的学科。学生要想了解人体功能,就应当先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学生学习解剖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理学的学习效果。可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当首先进行基础性的学科学习,再逐步学习较为深入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依据知识结构的特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衔接,通过课程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组长与相关人员在集体备课模式下,共同讨论同一知识体系以及各学科的授课状况,共同完成知识交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达成共识。

2.构建基础医学与临床学科的集体备课,实现医学教育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从当前医学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可以看出,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临床教学实际相互脱节。也就是基础课程教师与临床课教师之间在教学方面很少有交流和合作,有的教师甚至不会交流。长此以往,基础课教师长期实行的是理论课的讲授,临床医学教师只是就医疗工作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同时还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采用集体备课模式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在集体备课中,有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促使培养目标与临床需要相符,加强基础学科教师与临床医学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集体备课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方面也会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娟,龚宁波,古同男,等.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4,9(19):13-16.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篇3

摘要:新的医改方案出台,医疗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医院通过改善医院内部的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医院成本核算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医院全成本多级分摊技术应该是最具前途和影响力,也最能适合医院全面成本经营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

0引言

随着新的医改方案出台,医疗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各医院希望能增加在新的市场经济下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在加强市场营销工作的同时,医院也越来越关注通过改善医院内部的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医院成本核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对国内医院情况的调查,笔者认为,医院全成本多级分摊技术应该是最具前途和影响力,也最能适合医院全面成本经营管理的需要。

1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思路

以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理论为基础,根据医院管理的需要和各科室业务关系,将业务科室分为不同的核算类型,如直接医疗核算科室,管理核算科室、后勤核算科室、医技核算科室等,从而形成不同的核算成本类型,如公共成本、管理成本、后勤成本、医技成本、门诊成本、住院成本等。

将医院核算中能直接计入科室的成本直接计入,形成各业务科室的直接成本,不能直接计入科室的成本计入全院公共成本,对公共成本及各级科室的成本按照多种分摊原则进行分类。逐级、分步结转分摊,从而公正、合理、客观地将成本分摊到各类科室。以此为基础,进行全院及科室的成本分析、收益分析、经营分析和经营规划,协助医院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经营决策支持系统。

2成本核算系统的构成

成本核算系统使用SQL2000数据库,Delphi7.0开发,程序在windows平台下运行。

成本核算系统由基础数据管理、成本数据归集管理、成本收益分析、绩效分配四个部分组成。

2.1基础数据管理对整个成本核算系统的基础数据进行管理。包括初始化的工作。实现对业务科室信息、员工信息、成本项目代码、成本分摊方案、各种数据字典的维护,以及操作员权限、操作日志的管理。

2.2成本数据归集管理对医院核算科室的收入和成本费用进行归集、整理。包括临床科室收入数据的归集,医技科室辅助创收数据的归集,非营业性收入的归集,以下科室支出数据的归集等。

数据的归集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进行自动数据采集,也可以通过手工进行录入。

录入完毕后,按照成本分摊方案将成本费用分摊到成本核算科室的成本中去。核算员对归集的全部费用进行审核和控制,产生各类的成本核算数据,并提供给业务科室确认,使业务科室知晓本科的经营情况,以此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系统同时能生成各类的核算报表。

2.3成本收益分析在成本数据进行分摊后,进行成本的各类分析,对医院的收入构成、支出、收支平衡、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生成医院的收入构成表、医院支出构成表及医院收支平衡表,在收入和全成本的基础上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

在分析医院的收入,全成本的基础上对医院的盈利能力和医技创收能力进行分析,对医院各业务科室的费用、收入、支出等费用进行经营规划。

实现对全院门诊、住院、医技、职能、后勤科室的直接费用、全成本数据的监控和规划。

2.4绩效分配把分析医院各业务科室的收入,成本支出的作为客观数据,增加一定的主观评价对核算科室进行绩效考核。以此进行劳务费分配。本模块具体包括制定劳务费分配方案,形成劳务费决议,计算劳务费,生成劳务费发放表等。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篇4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应用型发展趋势进行,基础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逐渐体现出来,即传统基础医学课程逐渐整合为“综合型”大课程[1]。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随着医学自身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己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工作过程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角色也由“诊断一治疗”型转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综合型。这些都使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培养类型更趋于综合性复合型。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生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在能力培养上,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复合能力,对医学技术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为了适应现阶段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中也在进行不停的探索改革。但是作为医学教育中重点模块的实验教学却大部分沿用传统的以学科基础为单位的教学方式,制约了综合课程的教学效果[2]。以基础学科为单位实验教学形式上较为枯燥和内容单一重复,这些问题影响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创造性无法发挥,创新思维受到阻滞,影响了基础医学应用型体质改革的发展速度。

 

为了适应现代应用型本科基础医学教学的要求,实验体系相应的优化迫在眉睫,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基础医学课程理论综合的基础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使学生全面综合掌握与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团队集体精神。

 

1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必要性探讨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医学生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较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实验技能,训练科学思维、创新意识有极大作用。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及培养积极科学创新精神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现有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等原因,基础医学实验现阶段仍旧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影响了实验培养在教学过中应发挥的作用,影响了医学生对基础医学实验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实验教学人力物力投入多但学习成果不好的被动局面。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教学模式中习惯性将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完全按照理论教学要求设置实验环节,重视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学习,忽略实验技能的培养;着重强调实验的结果,忽视实验的设计、方法、步骤和过程[3,4]。第二,以往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材往往是根据独立课程编写,没有综合性实验指导材料,影响了综合性基础医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第三,实验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仔细认真的对基础操作进行训练[5]。第四,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较为单一,以往主要采用实验报告打分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实验水平,无法做到真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第五,以往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师是根据独立对应基础医学学科配套教学的,没有适应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验教学能力。第六,传统医学基础实验的学习过程,以单人或2到3人为单位,没有小组教学和考核的设定,不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过程

 

2.1加强基础医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练习。主要包括基本实验物品的认识及操作使用;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如动物手术器械的使用;动物的基本抓持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标本的切片制作;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无菌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泳器的使用;基本溶液的配置;动物实验基本操作等等。通过这些有目的性的项目的筛选引导学习,使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初始阶段就可以实现规范熟练掌握实验用品操作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效果,为以后顺利完成实验,保证实验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较高的基础和保障。

 

2.2从医学和护理学专业从业的角度出发,将基础医学独立学科实验分设成形态实验学、机能实验学、和病原生物实验学几个体系的实验课程。形态实验学以组织学和器官系统为中心,融合进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对应内容,培养学生对正常异常形态观察识别能力。机能学实验以整体和器官功能为主线,综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对应实验内容,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功能机制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病原生物学实验则以寻找和识别病原为着重点,综合微生物寄生虫学基础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识别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上述的课程化模式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核心,以此来制订对应的实验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

 

2.3编写相应的综合性实验教材及辅导材料。实验教材以系统为单位将基础医学独立学科实验分设成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几个体系的实验课程体系,并编写了相应的与专业相关的设计行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实验的同时有依据可循,并逐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

 

2.4实验教师的选择及综合训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对于实验教师的选择和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6],需要实验教学人员的准确把控才能按照要求顺利完成综合性实验教学任务。因此,基础医学教研室对承担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学内容的实验老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主要是从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几个体系进行训练,形态学实验教师可以完成解剖学和病理学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观察的教学任务,并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解答;机能学实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方法训练,并熟练使用模拟实验系统组织各项生理活动测试工作。在综合实验教学授课过程中,对相应的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组,尽可能地安排理论课教学老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活动。

 

2.5通过改革传统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能力。以往传统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强调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不重视对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分析[7,8,9]。实验课在整个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得不到较好的发挥。针对目前这种情况,努力发挥实验课在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实验预习汇报。在预习汇报中要求学生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使用仪器及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等,并按照理论课程中讲述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预测和分析,减少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结果观察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传统的实验报告仍然保留,但是在实验报告的完成过程中,我们重点除了对实验结果的客观描述之外还要进行结果原因的准确分析,要求学生加强对实验结果观察,在传统的对实验结果的文字描述的基础上,要求有准确的数据测定。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结论后面附有相应的参考文献,以求达到拓展学生的视野目的。通过实验报告的完成,一方面要求使学生客观地明确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对理论课程中学到的相应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学习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小论文的初步写作能力,为将来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汇报的改革,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过程中的目的性成功率明显高于没有实施前,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在随后的学生的调查反馈意见中,有82.23%的学生认为在实验前书写预习报告的效果很好。93%的学生觉得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能明显明确分析问题的目的性对实验的完成有很大帮助。

 

2.6增强实验过程中集体意识及团队配合意识。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模式基本是一单人或者2到3人为单位进行,实验结果独立汇报,不利于团队及集体意识的训练。在新一轮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的过程中,加入了集体团队配合模式。如在基础医学实验开设之初,预先设定分组,每组约6到8人,以此为单位进行进一步预习资料整合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讨论。6到8人小组在实验开始前需要整理关于实验材料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信息,以小组实验预习汇报的形式呈现,由实验指导教师给予小组实验预习汇报成绩,参与大组内每位成员的最终实验成绩评定。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原因分析的过程中,也要求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将最终的实验结果分析以实验报告的形式独立呈现。通过这种方式的改革,增加了大组成员之间互相协作配合的团队意识,在基础医学实验过程中更好的呈现出集体向心力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

 

2.7改革学生实验考核成绩模式。基础医学实验的最终成绩评定逐步由重知识理论向重能力培养、重实践操作方向转变[10]。改革后的实验课的成绩主要包括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预习成绩,主要是大组成员查阅整理实验相关资料形成统一实验预习汇报形成;第二部分是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通过实验过程操作细节评定获得,考察的重点主要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团队沟通合作能力等;第三部分是实验报告成绩,主要是通过完成实验报告获得,打分比例着重于考查实验结果分析讨论部分。

 

3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实施案例及效果评定

 

3.1教学对象

 

选择山东英才学院2014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2个班共106人。这些学生均已经学习过大部分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具备开设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改革的理论基础。学生共分成13大组,每组8到9人。

 

3.2先期准备

 

组织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理论教师教师团队,对基础医学本科生实验项目从头进行认真梳理,归纳整理,删减与专业关系较小的传统实验内容,整合各学科之间相互承接的实验内容,以及部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增加与护理学专业就业相关性较大的人体实验内容,编辑整理相关改革实验大纲,制作实验指导材料及指导书。培训实验教师适应新大纲改革要求,从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三个方面进行培训,要求实验教师可以完成解剖学和病理学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观察的教学任务,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方法训练,并熟练使用模拟实验系统组织各项生理活动测试工作。将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前预习,通过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资料等方式整理形成实验预习汇报,熟悉实验使用器械及仪器,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3具体组织实施

 

设置综合解剖生理病理学等各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如以家兔的实验性肺水肿为例[11],首先由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制作肺水肿动物模型,使学生熟练掌握家兔的相关解剖结构并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包括解、静脉插管、药物注射和输液等操作;通过BL-420生物机能信息采集系统、压力换能器等设备的使用,观察家兔肺水肿时变化的呼吸、心率典型体征,复习相应生理学知识,并对病理生理学中所讲述的人体肺水肿机制有进一步理解。然后,学生采集相关组织并完成肺组织切片制作,观察并按照大组讨论病变标本及光镜下的病理改变情况。最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复习理论知识后进行小组讨论,完成最后的实验报告及结果分析。

 

3.4实验考核

 

最终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预习报告成绩,主由实验指导老师审阅实验汇报打分;第二部分是实验操作成绩,实验老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操作细节及团队配合能力评定打分;第三部分是实验报告成绩,教师审阅上交实验报告打分获得,实验报告分数侧重于实验结果分析项。这三部分的权重比例分别为20%、40%、40%。

 

4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总结与反思

 

本研究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平台,将各基础医学学科实验总和起来,删减多余重复的内容,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完成各个阶段的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减少了实验动物消耗。通过实验大纲及对应教材的综合整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组,着重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更为适用于现阶段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培养。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实验课程调整内容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12]。从学生最终综合实验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这种以学生为本着重抢到应用性教育的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学效果也较好。事实证明,以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既可以将原有分散独立的基础医学知识串联起来,实现了锻炼学生灵活掌握综合各学科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性科研素质的目的,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集体意识,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如大学生学习的惰性使部分学生实验前预习的主动性不高,实验操作过程的小组化使部分同学过于依赖同组队员,出现了只看不动手的情况,另外,学科综合性实验开设对实验教师的要求较高,在初期培训准备阶段需要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因此,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还亟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以形成更好更成熟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篇5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5-0771-03

临床思维就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患者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显而易见,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是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完整而可靠的病史,系统而准确的体格检查,实用而针对性强的实验室检查),以及严密的逻辑思考和不断的经验总结。临床思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因此,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如何研究和认识各种复杂疾病的现象和内在规律的工具。

中国对研究生层次的学位类型和专业设置,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划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临床思维的培养,旨在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无论何种类型,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对当代医学研究生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1.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医学是一门信息量极大的科学,提高临床思维的能力,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现代医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前,需要在医学院校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是临床工作的基础。研究生是临床高级人才的预备梯队,必须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医学研究生大多经历过临床实习阶段,但是仍需要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再提高。基础知识的再学习,是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系统检索资料,提高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不断汲取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开拓思路,加强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为提高创新能力和临床技能服务。以内科学习为例,相关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内科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药理学等。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对启发研究思路,寻找课题突破点也十分有益。

基础知识的再学习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是需要通过某些病理生理规律来记忆和分析。例如病史采集的过程是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对患者体型、体态、表情、症状、伴随症状等多方面信息的收集,筛选出有意义的信息,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这就需要临床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强化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的练习,从而领会问诊的技巧,剔除无效信息,更准确快捷的获取有效信息。

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极强,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临床思维的产生。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医学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任何好的理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很多疾病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就能发现诊断线索,不仅提高了诊断效率,也节约了诊断时间。如转移性右下腹疼痛+麦氏点压痛,对急性阑尾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murphy征阳性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等,而系统而准确的体格检查只有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掌握。

现在,临床诊断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分依赖实验室和器械检查,忽略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因检验误差引起的误诊。根据病史主诉、查体,用所学理论知识去验证时会发现很多症状、体征与书本上不完全相符。往往会因为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发病过程和疾病表现与书本上不一致,不像教科书上讲解的那样典型,而不敢作出肯定的诊断,这就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缘故。即使已经掌握了大量诊断疾病的理论知识,但是还缺乏对疾病的感性认识,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距离,还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合理地应用到临床上。疾病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本来就不完全一样,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疾病的表现规律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临床思维始终是和临床实践相伴随、相联系的,因此,理论联系实践在临床思维培养中起重要作用。

3.系统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是按照学科的安排,从基础到临床,从病因到症状、体征的顺序进行。研究生经过本科的系统学习,所学的知识是分类、分离和有条理的,对疾病的认识也是从原因到结果,这样的“正向”教学特点注定学生所学到的东西是分散的、条块的。临床上医生最先接触到和最容易感觉到的都是疾病的一些表象,即症状,如患者自述的腹痛、黄疸、黑便、头痛、头昏、血压以及脉搏的变化等,但是,我们要认识疾病的本质,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此。

疾病的症状虽然是其本质的反映,然而症状并不等同于本质,现象仅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所反映的仅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因此,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不应当把思维的目标局限在对疾病表象的认识上,而应当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从结果到原因的“反向”思维要求临床医师必须对以往所学的知识有着高度的集中,并从中做出筛选,以尽快作出诊断和处理。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充分地对研究生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逆向思维训练。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分离出许多相对独立的临床亚专科体系,但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与机体各种复杂的功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在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医生必须综合息者主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面而科学的进行推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刻认识疾病的本质,及时作出正确的临床判断,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处理,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切忌忽略人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4.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医学理论知识

临床医学与整个社会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同步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经常会有许多新的知识进入医学领域,使人们对机体自身的认识和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因此,要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就要注意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吐故纳新,否则就无法顺应医学的发展。在疾病认识方面,现代技术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电子显微镜、放射性核素扫描、X线、酶标记等技术,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分子甚至粒子水平,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渗透于医学中,创造了许多新的诊断治疗手段,可通过信息、数字、图像来显示机体内部变化的实际情况。这些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给临床医师在诊断、治疗及认识疾病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医师相应的进行观念转变和知识结构更新。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篇6

【关键词】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

神经外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医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育学生如何把基本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临床实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临床工作。因此,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采用何种行之有效的实习方式已被医学教育所关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新乡医学院在神经外科进行临床实习的医学本科生共计118名。

1.2实习方式神经外科实习轮转时间安排2周,学生在神经外科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临床实习。将每大组5~8名学生分成3小组,每小组1~3名学生。每天实习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散实习阶段):全体实习生参加科室早交班后,各小组学生跟随各位主管患者的教师查房,直接参与患者具体诊疗过程,观看教师如何诊治患者或随教师进行手术室观看手术,教师在诊治患者的同时展开教学,同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第二阶段(集中实习阶段):安排1名高年资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脱产实习指导教师,集中全体学生进行典型病例学习或临床操作示范,总结分析实习中重点和难点及补充理论知识,进行临床思维和技能训练,内容包括:临床教学查房、讨论、自学答疑、临床技能示教、读片以及病历书写等。

学生全部实习完毕后与自己在内科、妇产科及儿科采用完全集中实习方式比较,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征求学生意见。要求客观真实,独立填写调查表,完毕后对表内的相关内容进行汇总统计。

2结果

结果显示95%的学生对分散及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法满意,可以充分了解临床工作的内涵。90%的学生认为通过神经外科学新模式的学习,促进了自己临床学习兴趣,加强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增强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85%的学生认为能解决问诊和患者查体不合作的问题,增加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机会。98%的学生认为神经外科实习形式多样、灵活,与教师沟通的机会较多,教学互动良好。

3讨论

目前,由于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患者常常不愿意配合教学,集中实习方式学生很难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一些神经外科特殊操作的观摩,学生与患者的接触及沟通极少,临床实践的机会少。该研究对实习方式进行适应性的更改,变完全集中轮回实习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效果良好。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3.1分散实习

3.1.1准备患者没有患者,临床实习就失去意义。因此,带教前必须熟悉病房患者情况,根据教学计划准备患者,找好典型病例。依病情将患者分三类:(1)术前平诊患者。事先要做好其思想工作,使其配合实习,否则可能使实习计划落空。(2)术前急诊患者。此类患者病情多较急、较重,生命体征不稳定,应抓紧时间救治,不能进行教学。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如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膜外少量血肿、脑出血等患者,能自述病情,多数可接受部分学生查体。但若安排过多学生反复检查可引起患者不适和增加痛苦。因此,采取分散教学的方法,每组学生人数少,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利用此机会向学生提出并讲解受伤发病机制,一般可获得患者支持。(3)术后患者。此类患者多为卧床,呈被动,不能让实习生反复询问或检查,可向家属询问该患者术前的主要症状。但这些患者术前检查完善、诊断明确,是示教的理想病材。

3.1.2强调神经外科基础理论学习实习学生进入临床,首先通过问病史、查体、书写病历熟悉病情,同时结合相关辅助诊断资料作出诊断,写出拟诊讨论,提出初步诊治方案。实习学生每周必须上交1份完整病历,由带教老师进行分析讲评,每组学生人数少,教师可对每份病历不恰当或错误之处作相应修改,使学生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理论知识的欠缺和分析能力的不足。

3.1.3病案讨论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学生通过理论课了解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在临床分散实习阶段,让学生参与问诊、检查、读Ct片,然后做出初步诊断,结合临床表现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解疑,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散实习,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学生与教师有较多时间接触,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直接交流。在实际病例中培养学生综合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从正反、纵横等方面进行多向思维。用病例教学、情景式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将临床场景带入课堂,运用多种手段去表现、展示、模拟,使之更接近临床实际,为临床工作打好基础[1]。

3.1.4组织学生参加医疗活动(1)重视教学查房和床边教学。每组实习学生至少安排1次主任、教授教学查房,着重复课内容,如颅脑损伤、颅内肿瘤、脑血管病等,并教学生阅读头部Ct和mRi以及DS,以提问形式了解学生对大课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对存在的疑点、难点予以解答。在神经外科,由科主任带头抓教学工作,安排主治医师及以上的教师参与实习教学,使全科医生集体参与,重视教学工作。这样一方面能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增强了每位医生的教学意识。(2)参观手术,了解临床基本技能。实习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开始,学生实习外科最大愿望是能够参观手术,能亲自进行一些简单的诊疗操作。完全集中实习由于人数多,进手术室观摩手术是不可能的。采用分散实习后,教师带2~3名学生进行手术室的布局、手术仪器、医护人员的手术操作过程,在参观洗手、穿手术衣及铺无菌单等时讲解无菌技术,在手术开始时讲解切口选择,在带教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正规的外科换药,边操作边讲解,让学生提前亲身体验一个“外科医生”的角色,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3.2集中实习

3.2.1掌握神经外科特点神经外科教学与其他临床学科比较,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其专科性强,多数内容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涉及的相关神经解剖、病理生理等内容较广泛,临床病例复杂多变。学生对所学内容常感到难懂、难记、难掌握。而且,神经外科在外科教学中是非主干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只有课堂授课和临床实习,而无临床见习课程。因此,教学份量重而课时少,理论授课多而实践机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集中实习阶段,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一些临床问题,在把握教学大纲并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熟悉各学科知识,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知识,要熟悉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趋向,把专业基础及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穿插在整个备课内容中,这样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整体观念和思路,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实习生提出的教科书上没有的问题,可以进行讨论或详细回答。由于目前医学教学中存在教材滞后,第七版《外科学》中,虽然已加入一些新名词,课本受篇幅所限,以及规范化要求,很难把这些新理论、新方法表达出来。因此,在带教时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在带教中强化实用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并补充相关的神经外科领域的新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神经外科只有2周左右时间,实习时间短,而要学习的医学知识较多。神经外科在教学中将平时积累的颅脑损伤患者抢救资料,包括病史、检查资料、数码照片、视频剪辑等集中制作成教学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学时间不足和典型病例少的限制,另一方面使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更丰富、更直观有效,图、文、声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满意。例如,讲颅脑外伤中闭合性脑损伤机制,书本的文字叙述即使很详细,学生也难以理解。如果制作成完整连续的动画,学生可以轻松直观地了解患者脑部受伤的力学变化,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今信息时代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纳入教育的目标,积极地探索信息技术与实习、教学课程整合的新思路[2]。采用动态多媒体形式,利用网络医学资源,可以免费下载很好的教学图片,制成教学幻灯片,以丰富教学内容,将神经外科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补充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2.3重视医德医风、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实习是学生接触临床的开始,也是学生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医德主要是指从事医疗活动中行为人的道德。没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将来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实习是学生全方位由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开始,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实习生有重要的影响。带教老师要在临床实习中,使学生得到道德、文化、医术及心理素质训练,这种教学效果是课堂上不能达到的。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的传递着个人的价值观和态度,有时教师自己或许没有意识到,但却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思想,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生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高度重视医学生素质教育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3]。临床上大多数脑肿瘤患者都是到了疾病的晚期才来手术的,原因很多,包括经济条件困难、畏惧手术心理等。这些临床诊疗背后的故事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了解一些,其目的是让医学生认识到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是医患沟通信任的基础。一名合格的医师应该学会人文沟通、人性化服务、理性化判断,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使学生真实的体会到医德与医术是医务人员的灵魂,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总之,神经外科临床实习阶段至关重要,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还应在带教实践中不断总结、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言红健,陈骅.案例教学和情景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1):99-100.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篇7

 

关键词:临床教学 病例讨论 医学教育

病例讨论是在临床实践中训练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病例讨论不但可以拓展医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深度与灵活性,而且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它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病例讨论的基本要求和环节包括:典型或疑难病例的准备、患者资料的收集与基本分析、集体查房、集中讨论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案、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评价预后等内容。医学生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其次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后才可能发现重要线索,然后结合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征象的临床诊断。例如,一个因“头痛、呕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发作的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有无外伤史以及有无高血压病等等。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能引起头痛的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诊断要点,及相关的鉴别诊断以及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知识。同时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阳性体征,从而为提出完整的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过程使医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对基础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

2.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1]。面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临床医学生应以临床为主,将症状、体征、化验和特殊检查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抓住主要矛盾,科学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诊断。通过临床病例讨论这一过程,临床医学生将学会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伴低血压”就诊。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症状结合体检,不但要考虑到腹部疾病可以引起上腹痛伴低血压,而且心脏疾病亦可引起上述症状。进一步检查除了应该做腹部B超和生化检查,还应该做心电图及心肌的酶学检查。从而明确诊断。从这一病例分析中,学生不但锻炼了临床思维的深度,还锻炼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同时,正确的临床思维有时不能仅靠个体的独立思考而成,而是需要集思广益,广泛研讨才能形成。病例讨论可以起到启发、诱导和取长补短的作用,每一位同学在临床实践中所掌握资料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分析问题的角度均有所差异。某些情况下,他人的意见可能正是自已的疏忽所在,在科技信息成倍增长的今天临床医生的知识更新离不开相互学习。总之,通过病例讨论,我们将学会全面地辨证地思考问题,将辨证唯物主义方法应用于病例讨论中将使我们的诊断思维日臻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3.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医学教育不应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临床病例讨论的活泼、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发同学热情、好奇、主动、愉快的心理状态[2]。成功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加强学习的有效性。医学教育应教授除理论知识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引导同学如何思考,如何剥茧抽丝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在引导同学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激发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胸痛的病人,同学一般都会考虑到胸部疾病,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是不是还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除了肺部疾病可以出现胸痛,心脏疾病也可以有胸痛。同时还可以配以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

在对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医风医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由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教育在医德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临床病例讨论中,集体查房时带教老师应首先作出表率,无论在询问病史或是在体检过程中都要以病人为中心,注意尊重、爱护病人,注重病人的感受,并保护病人的隐私。比如当我们在查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时,病人如果有剧烈头痛不能配合检查时,我们应该终止检查。并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症状。只有具有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于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在查房过程中也学会了关心爱护病人,也只有学会了关爱与尊重病人,我们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会尊重同学及老师,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互相虚心学习,逐步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为做好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李如密.教学改革的使命,变苦学为乐学[J]教育研究1989,2:182-183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篇8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理论;学术争鸣;综述

[中图分类号]R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9-42-03

近20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报道,仅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5年共投入近3亿元科研经费,171个参研单位、超过2000名参研人员携手攻关,在中医理论基础研究领域展开深入研究[1]。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学学术争鸣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本研究就近20年的学术争鸣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基本资料

1.1时间

文献资料搜集时间从1990年1月1日起,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

1.2文献来源

公开发表的期刊、报纸、硕士、博士论文和会议资料。

1.3文献检索工具

知网、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

2入选标准

只要涉及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科学与伪科学、解构与反解构、继承与创新、标准化与泛化、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争鸣的论点都纳入本综述。

3方法

运用关键词搜索法及主题搜索法。关键词或主题有但不限于词语:唯心、唯物、科学、伪科学、解构、反解构,搜集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处理,将作者的观点按照争鸣的归类,不限文章出处和内容。同类文献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摘录,观点涉及到多个争鸣分类的,分别纳入相关类别。

4结果

本研究共检索了300篇相关文献,引用文献18篇次,涉

及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科学与伪科学、解构与反解构争鸣的主要论点。三个方面引文观点分布均匀,观点明确。结果如下。

4.1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之争

近20年来,关于中医学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争鸣始终是中医学学术的核心问题。在这个争鸣的过程中,主张中医学是唯物主义的占大多数,主张唯心的占少数。典型的唯物主义的主张集中观点是:有学者[2]主张“用哲学思维方式,点击五行学说,脉象、经络、六淫、七情、疫毒学说、心主神明等,其中的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审视中医学。提出了中医也要充分利用现代设备,注重微观辨证。”有学者认为[3]:“中医学理论以实践为基础,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阴阳五行学说是对客观物质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中医研究具有可复制性、规范性,对疾病的解释是有量化的倾向;中医是辨证法和实践论的最好体现。中医学是唯物主义的形象已经确定了下来,是进行时而不是将来时,是客观迈进而不是主观迈进。”有学者认为[4]:“明末大医张介宾的太极命门论,在历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把宋明理学唯心主义的太极说转化为医学中的唯物主义太极说,对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都起过积极影响。也有当时难以避免的迷误和不足。值得今人再认识。”在宋明时期,中医学的确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了一批中医学名家。这些名家对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成就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但具体到中医学本身,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逻辑和说理工具没有改变,中医学仍然在认识疾病的工具上没有大的突破。为此,有学者[5]认为,“中医学是治病救人的科学。属应用科学范畴,是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特点的自然科学。”这种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定位,也是一种认识中医学的思路。还有学者[6]认为,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哲学思想,包括“实践第一”“辨证地看问题”“整体地看问题”“实事求是”等都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由于其思想和方法正确,就确保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经久不衰及必然昌盛。但是,在唯心和唯物的争鸣中,有学者认为[7],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客观唯心思辨的基础上学科,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特征。客观认识和评价中医学理论基础体系,不仅不会伤害到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促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现代化。有学者认为[8]:中医学之所以发展缓慢,原因之一就是“崇古遵经、求同排异抑遏着实事求是、勇于批判、大胆创新的探索精神”,同时,“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最初的有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同时代的成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掺进了封建、迷信、宗教和唯心主义思想,理应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更新或弃之。”有学者[9]认为:“哲学式中医理论如一口双刃剑,其强大的解释能力和取类比象的推演能力迅速地丰富了中医理论,使中医理论能够脱离实际自成一体,后来的医者可以完全不懂生理解剖,也能游刃有余地看病;另一方面,过度推演使中医学最终演变成为神秘莫测的玄学,反而阻碍了人们掌握它。中医是哲学,讲述普遍原理,因此具有高瞻远瞩的指导能力,但缺乏现代科学的精确,需要用现代科学从新解释、形成全新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学理论的唯心唯物之争,重点放在应用和实践上,在理论基础不易分辨的情况下,在实践过程中的唯物特征还是相当明显的,但是,在理论基础上,客观唯心思辨的观点值得引起关注。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篇9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综合实验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建立适应当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了适应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深圳大学医学部秉承“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科研”的教育理念,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展探索性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科研活动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构建的背景

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构建一方面在于我校大力倡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学校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的基金项目,如“大学生开放基金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校级项目”,学生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较强。2012以来,临床医学本科生累计承担开放基金项目236项,挑战杯项目129项。科研项目的支撑为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实施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医学部本科生早接触科研的教育理念。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本科生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分别为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生导师。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很早接触了导师的科研团队,有很固定的科研场所,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在此背景环境下,2012年适逢我校医学部进行系统器官课程整合。在系统器官课程整合的大环境下,也将基础实验课程进行梳理,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课整合为机能实验课,将部分机能实验学时减少,增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36学时,最终实现了基础医学实验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开设。

2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具体实施方法

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开设对象为二年级的临床学生。教师于放寒暑假前布置创新实验内容,学生根据自身感兴趣的课题或导师自主选题在假期内进行文献检索和实验设计,开学提交项目申请书并进行开题报告课堂讨论,确定方案后进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并进行进展答辩。获取数据后,独立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进行结题答辩,并最终提交实验论文。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实践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索性实验课程开展的时间贯穿一个学期,业余时间实验室均向学生开放。

在课程结束后,由学生担任主编和编委,将学生的实验论文编集成册,论文集内容包含:领导寄语、优秀开题报告、优秀中期报告、优秀结题报告、学生感想、花絮、学生论文展示和教师总结。论文集的制作目的在于展示学生的科研成果,实验教学的优秀成果可以期望长江后浪推前浪。此外,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能力,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继续有目标地培养,并组织参加部级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3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答辩结合论文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论文写作规范性。成绩评定包括开题报告成绩(20%)、中期报告成绩(20%)、结题报告成绩(30%)和平时表现(30%)。

1)开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立项依据(20分);研究内容(20分);技术路线与可行性(20分);创新性(20分);总体规范性(20分)。

2)中期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实验进展(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3)结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答辩内容(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4)平时表现(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度、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效果分析

现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医学文献的查阅方法,能够自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一些医学相关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提高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时难免遇到困难和失败,学生必须不畏失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将来在岗位上克服困难、不骄不躁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途径。

5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在导师科研实验室完成,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基础医学创新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多数导师都很乐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科研场地限制,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导师的科研空间进行了挤占,部分导师对本科生动手参与实验并不十分支持,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观看或只是配合研究生完成实验。为此,我们需要建设独立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以保证学生能够全天候自由开展实验。此外,由于创新课程以2-3人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科研兴趣,部分学生参与度少,但却很难监管。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篇10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医疗设备;集成;协同工作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建设模式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变化也在不断演变。20世纪80年代初,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起步阶段,医院信息系统主要是单机版系统,仅在单一部门使用。不同业务系统之间互不连通,如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超声检查管理系统、手术管理系统等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在1997年河北承德Cmia会议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医院对信息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诸多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有“军字一号”和“众邦智慧”系统等。当时,为了追求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数据库方式的集中处理紧耦合模式,这种一体化的HiS被称为基础HiS系统,并在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应用。随着基础HiS在医院管理和医疗业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新的信息系统和设备不断进入医院运行,医院信息化建设正朝着不同厂家的系统之间、同一厂商不同系统环境之间以及基础HiS与医疗设备和导医设备之间采用接口方式交换数据的松耦合协同工作模式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异构系统协同工作的松耦合模式。比如现在总医院的门诊收费系统,不仅连接军队的票控盘,而且要连接医保服务器和智能化终端评价器;门诊药房发药系统和患者取药自助报到机、摆药机和药品传送带系统等协同工作;医生工作站和叫号导医设备、paCS等连接协同工作等等。当前,异构系统协作的松耦合模式,已经成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新模式。随着,“互联网+”战略对医疗行业的服务流程和模式的深刻影响,更多的系统和设备将与基础HiS系统相互连接,彼此协同工作,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建设模式。

1异构系统协同工作实践案例

异构系统协同工作主要是要相互交换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7种:中间表、文件方式、自定义消息的UDp或tCp方式、web服务方式、HL7引擎、DiCom引擎和集成平台。总医院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使用某种或多种交换方法实现异构系统之间信息交换,达到了良好的运行效果。下面列举几个在我们医院成功实施的典型案例系统介绍。1.1银医一卡通系统图1所示的银医一卡通系统支持患者在银行站点或医院内部自助机上进行自助挂号和交费。银行系统和基础HiS系统之间主要通过自定义消息的tCp通讯服务方式交换数据,基础HiS系统把“号表”数据传送给银行系统,银行系统再把患者挂号信息通过tCp方式和医院挂号系统交互操作。医院内部的自助挂号机和基础HiS系统之间通过web服务的方式实现数据交换[1-2]。1.2门诊药房信息系统门诊药房智能化系统(图2所示)有四个异构系统或设备与基础HiS系统协同工作:一是自助报到机终端,二是自动摆药机,三是药品传送带系统,四是导医叫号系统。它们来自不同厂商,都要和基础HiS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协同工作。其中,报到机、传送带和基础HiS之间都通过web服务方式交换信息,而导医系统和基础HiS系统之间则采取自定义消息的UDp方式实现信息共享。虽然由于UDp方式可能出现丢失数据包现象,但工作效率高、易于开发,且用于导医叫号不会出现医疗差错,能保证高效应用效果[3-4]。1.3门诊采血信息系统门诊采血信息系统(图3所示)中包括自助报到系统、自动摆管机系统和导医叫号系统,三个系统均采取web服务方式与基础HiS系统交换数据,并与基础HiS系统融为一体协同工作。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异构系统协同工作已成为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正在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新常态。

2异构系统协同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医院在设计异构系统协同工作时,建议把握以下原则:2.1始终坚持Hit工程师全程参与目前,国内很多医院仍然存在信息系统项目由医院的使用科室或使用用户甚至是其他非it职能部门直接购买的现象,很多项目或产品只是在确定后才要求信息科参与,往往带来很多遗憾。比如某医院临床科室早期自己引进的专科信息系统,与基础HiS互不相连,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在运行。后来要与基础HiS连接的时候发现连接不上,给医院运营管理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无论是用户还是管理部门,凡是涉及到信息化相关的项目都不可以任性,要成立项目团队,并且Hit(医疗it)工程师要全程参与其中。2.2坚持以“我”为主要成功引进信息系统或医疗设备,医院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医院的需求,从而保证信息系统或设备的运营效果。因此,医院需要制定引进系统或设备技术规范,让引进的信息系统或设备符合“我”的规范。同时,医院引进信息系统时,必须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掌控,防止被厂商牵制。2.3确保医院内部系统安全比如,医院外部系统不能直接访问医院基础HiS系统,否则可能导致HiS系统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外部系统访问基础HiS系统的效率也有待把控,低效率的访问也会对基础HiS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外部系统连接基础HiS系统,医院内部系统除采用接口方式外,还需要增加防火墙、网闸等必要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2.4确保医疗安全医疗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这就要求医院信息系统要更加精确、安全。患者到医院就医,无论是就诊、标本采集、检查、治疗和取药,还是出检查化验结果、打印影像检查胶片等各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现象,防止由于信息系统导致医疗差错发生,确保医疗安全。2.5因地制宜设计信息交换接口方式不同医院、不同信息化项目,其接口方式都有所不同,医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接口方案或者使用集成平台。比如在总医院,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与分诊导医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协同工作模式: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就采取高效率、单向的UDp方式与导医系统进行通讯,即使数据丢失还可以重新叫号,对就诊环节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此外,门诊医生工作站和北京市医保服务器之间的协同工作中,按照北京市医保要求,医院需要在医生工作站系统中使用医保公司统一提供的接口函数,从北京市医保服务器中读取医保患者在其他医院开药的信息,并下载到医生工作站。我们在具体实现时进行了灵活处理,数据下载软件不放在医生工作站系统中,而是放在医院端前置服务器上。医生工作站通过内部自定义的tCp消息驱动医院端前置服务下载数据,医院端前置服务器专门负责从北京市医保服务器中读取患者其他医院门诊开药数据存入数据库中供医生工作站访问,从而更好地保证医院内部系统安全稳定[5]。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使用商业的集成平台未必效率最高,也不是购买了集成平台,医院内部的HiS系统也不需要改造就能与其他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相反,医院内部HiS系统也要按照集成平台的要求进行改造才能与其他异构系统交换数据,有时改造工作量还会比较大。2.6集中储存诊疗数据无论是住院病历、医嘱数据、检查/化验报告,还是paCS数据和其他系统产生的电子诊疗数据都要坚持集中统一储存的原则,以便形成完整的电子诊疗数据。此外,如果诊疗数据采取某个公司专用格式或处理方式来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将来这些数据有可能无法调阅。因此,还要确保当前通用的技术手段能处理诊疗数据,形成完整的以病人为中心的电子病历。

3结束语

当今,一个医院的信息系统不再可能由单一厂商提供全套产品,而是由各种信息系统厂商或设备厂商提供的系统协同工作相互交换信息。异构系统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日常医疗业务工作已经成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新模式,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异构系统和设备与医院基础HiS系统相互融合协同工作。在这样大环境和背景下,如何设计、管理和规范系统之间的接口将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作为医院it部门要做好系统之间的集成设计和规范,要引导厂商向“我”看齐,确保引进购买的系统或设备符合医院自己的要求和规范,以便与医院已有的基础HiS系统平稳、顺畅、协同运行,避免形成信息孤岛。

参考文献

[1]余浩.301模式一卡通自助服务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杂志,2012,7(7):10-12.

[2]季磊.301模式一卡通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杂志,2012,7(7):7-9.

[3]张震江,刘敏超,辛海莉,等.基于自动发药机的门诊发药流程及接口设计[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12(5):313-316.

[4]张震江,施华宇,辛海莉,等.多系统集成方式下门诊药房信息化建设实例[J].中国数字医学杂志,2015,10(6):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