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8:51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KindergartenLaboreducation

abstracttheproblemsoflaboreducationofearlyelderchildrendevelopedarethebabies'education-through-laborcontentisnotcomprehensive,andtheconditionprovidedbythekindergartenisinsufficientforthelaboreducation,andthewayofdevelopingthelaboreducationisunitary.inresponsetotheseissues,weshouldperfectthesecuritysystemofkindergartenslaboreducation,guideparentstochangetheconceptoflaboreducation.

Keywordskindergarten;laboreducation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规定是“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通过劳动教育,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能得到提高,并且劳动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长沙市四所示范性幼儿园大班幼儿劳动教育为例进行探讨,示范性幼儿园对其他幼儿园起到示范、领导和辐射作用,其综合水平较高,是其它园所学习的对象,但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1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的劳动教育内容不全面。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的劳动教育内容偏重于幼儿的自我服务劳动、就餐准备和收拾、主动收拾玩具以及分发点心,而对于饲养小动物、养殖花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则很少组织,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局限在幼儿的活动室,而没有把场外的条件利用起来进行劳动教育。

(2)幼儿园提供的劳动教育条件不充足。由于场地的限制,很多幼儿园没有提供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种植园和花园等硬件条件设施。没有这些场所,幼儿不能进行有些简单的劳动,如: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给花草浇水等等。由于时间的限制,幼儿园更多的是安排五大领域中的其他方面的活动,没有给劳动教育留足够的时间,因为时间的限制而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另外幼儿园缺乏幼儿劳动教育方面的制度也是阻碍幼儿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因素,幼儿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有相关的制度作为保证,确保各方面达到要求,但劳动教育却缺乏这方面的保障。

(3)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单一。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儿劳动教育所利用的途径有限,没有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优势,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引导幼儿了解劳动者、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三个方面,老师们采用得都最多的是讲故事、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游戏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其实幼儿身边就有很多劳动者,比如自己的父母是医生、是警察,让幼儿了解这些劳动者最好的方式就是请一些劳动者来幼儿园与小朋友交流或者是组织幼儿进行实地参观,如参观消防队,不仅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消防队员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的特点,还可以通过与消防员叔叔的交流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有关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幼儿对消防员的热爱之情。但是在调查中,让幼儿了解劳动者并产生情感的途径中,实地参观和请有关劳动者来园与幼儿进行交流的途径利用的比例比较小,更多的班级选择的是其他简便易行的方式。

2改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策略

2.1完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制定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如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估,幼儿劳动素质考证制度等等,创建一种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2)场地、设施保障。各幼儿园的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各园要从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尽量配备与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基本设施,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依托。(3)时间保障。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技能的形成与参与劳动的时间有关,因此组织幼儿集体劳动的时间要列入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并且要保证用于劳动教育的时间不得挪作他用。(4)师资保障。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指导能力,从而保证劳动教育内容的落实。同时,对幼儿以个体为主的劳动行为要规定必要的时间,针对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即时的指导。

2.2创造多样化的幼儿劳动教育途径

幼儿劳动教育除了组织教学活动、讲故事和在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形式,我们要更多地利用实地参观、请幼儿身边的劳动者来幼儿园与幼儿进行交流。在调查中许多老师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所提的意见中就提到要加强这两种途径的利用。这样能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幼儿能够亲身体验,更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情感。

另外当前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作品和影视中的人物形象、言行、品格,深深地影响幼儿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对幼儿开展劳动育。但是这些作品的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幼儿缺乏对作品好坏的区分能力,所以老师和家长必须帮助幼儿进行选择,让幼儿多看那些宣传正确劳动观念的作品,从而得到教益。

2.3积极引导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

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家庭的劳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家长要端正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在家要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自我服务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通过自我服务劳动的锻炼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也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家长应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会自我服务,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等。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养成良好习惯,学会依靠自己的劳动生存,为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当然,由于幼儿能力的局限性,父母要对幼儿的自我服务要加以引导。

要培养幼儿做家务的兴趣,引导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城市里的幼儿大都远离农村,许多常识都不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做家务来向幼儿传授简单知识,幼儿对做家务也会越来越感兴趣。

给幼儿提供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不仅使能让他们获得劳动的教益,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责任感,还可以让他们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关系融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加以引导;对待他们的问题要进行耐心、具体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闫玲.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36).

[2]王青青.幼儿劳动教育不容忽视[J].安徽教育,2002(23).

[3]陈剑梅.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J].教育导刊,2003(4).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当前,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乡收入之间的鸿沟在不断扩大,而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对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转移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缩小城乡之间收入鸿沟具有明显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主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对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农村;教育;困境

20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化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城镇化的步伐;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继而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而教育与地区经济是息息相关的,教育的发达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就直接导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政治、经济、传统因素、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农村教育面临一系列的困境。

一、农村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010年,我国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但另一方面,我国人均GDp仍然处于中下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顺利实现这种跨越,必须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国内市场,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的均衡增长,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2009年中国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6.6%。这组数据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蕴含着潜在的消费市场、劳动力市场。在城市发展几近饱和的状态下,发展农村经济将成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任务。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摆脱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农村生产率;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讲,就是要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教育正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核心手段。因此,教育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具有决定意义。

(一)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型,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要地位,农业生产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所以,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模型转型,农业现代化是一条必由之路,实现农业生产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一方面需要劳动者自身具备快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新成果的能力,还需要劳动者能够有效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既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同时还能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和市场环境。而教育正是使农业从业者获取上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二)农村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地由传统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迁移性收入在农村劳动者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但在转移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经验表明,农村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越高,更易实现非农转移,自身更具职业竞争力,失业的概率就会越小,更能适应城市新环境,实现有效稳定的转移,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三)农村教育与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的教育结构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二元结构。城市较之农村,具有明显的优势资源:优越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由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城市与农村地区在教育方面的差距也可以看成是城乡社会经济和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差距。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差距造成了城乡之间人力资本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但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鸿沟,同时由于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复制和强化的关系,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平衡器作用。

二、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支持,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教育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主客观方面原因,我国的农村教育仍然面临困境,以致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低下。

(一)客观因素

1.教育经费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一直受限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要达到在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就明确指出政府财政收入用于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再加上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将投入责任下移,而县级及县级以下地方政府财力资源薄弱,转移支付能力更是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降低。

2.农村地区中小学学杂费管理不规范。由于经济上的差距,城乡之间学杂费的制定标准会有所不同,农村地区的学校收费标准普遍低于城镇学校。由于农村学校在学杂费方面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的差额,在一些地区被有关上级部门看作是“提成”,这些“提成”有的用来弥补教师工资的发放,有的用于填补学校遗留的债务,甚至还有一些不知去向。

3.学校布局不甚合理。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多、地形复杂、基础设施缺乏等原因,我国农村地区很多学校的规模普遍都比较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地区学校的生源有所减少。国家为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开始了“合校”,虽然合校提高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具有普适性,但对于一些偏远的地区而言,这些政策导致了教育成本的提高以及增加了受教育的困难。在一些山村地区,很多孩子由于附近没有学校,只能每天翻越几座大山去远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镇上去上学。

4.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农村地区的教师是当年“代转公、民转公”过来的,他们的专业化知识素养与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不适应,教育观念落后,在新课改中不能及时转换角色,仅仅止于形式;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资金,农村教师几乎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发展前景没有城市优越,再加之农村教师的师资待遇远远不及城市,进而导致农村地区的学校对于潜在的应聘者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主观因素

农村适龄儿童以及广大农民家长是农村教育的主要参与主体。由于上述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会在不程度上影响农民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的意向;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依附于土地,很少接受教育,自身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经济能力有限,教育的效果又具有长期性,以致给广大农民留下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教育对于农民来说是没有实用性的。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自身的这种不愿让子女接受教育的思想;两方面相互作用,最终直接导致我国农村教育质量低下。

三、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在对农村和城市教育投入上实行适当的农村倾斜政策,同时要对农村教育经费进行科学的预算,完善经费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农村教育在起跑线上就远远落后于城市,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减小城乡学校在教育上的差距,首先要确保城乡学校在教育硬件设施上要均衡,因此,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资,适当对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倾斜政策。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应认真贯彻执行政府的指示,明确自己的责任。同时在经费预算上,建立健全各项预算资金的使用制度,一方面确保国家的预算资金能及时下放到学校,确保资金的有效运转;另一方面,完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将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公众与社会的监督,以规范教育资金的使用。

(二)理性的看待学校布局调整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许多农村地区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活跃起来,农村适龄儿童开始呈现减小的趋势。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和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国家开始实施“合校”政策。虽然撤并学校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紧缺的情况,但在看到这些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并校后多余的教师安置问题、并校后学校产业的处理问题、农村家庭学生的入学成本问题以及学生安全问题等。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度追求规模效应,而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多个维度和方面综合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该地区的学校布局,适当允许小规模学校的存在。

(三)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农村地区学校教师数量缺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教师待遇和发展前景远落后于城市。首先,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师资待遇,给予到农村任教的优秀人才特殊的津贴补助,缩小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使农村学校能够做到吸引人才;其次,要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将培训切实落到实处,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加强城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尝试实行岗位轮换制度,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不定期委派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讲课、听课并进行指导等;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为有意向的大学生创造机会;学校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基础,确保能在吸引人才来之后能够留住人才。

(四)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选择

由于教育结构具有显效性以及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因此,对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农村教育在保障让学生能够接收到基本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针对有升学意向和就业意向的学生,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倾斜;另一方面,为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更快的适应城市生活,在日常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将城市的生活观、价值观等传递给学生,为将来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城市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生存观念,为将来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秦玉友.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

[2]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

[3]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

[4]顾微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

[5]梁红梅.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考察与归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职业技术教育剩余劳动力转移

0引言

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这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这11年间跃进了很大一步,农村人口大批涌入城市,同时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大批失地农民的诞生。农民没有土地,就必须要改变生存方式,城镇成了他们唯一可去的地方。这就自然涉及到了劳动就业的严重问题。而在城镇就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虽然近几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迅猛,各行各业的职业学校比比皆是,但是针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仅经费方面严重不足、师资方面严重短缺,而且在职业技术教育结构方面也很不完善。所以,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提供了优质培训。

1加强政府重视和舆论宣传,提高农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识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脱离了简单的农业劳动,进入到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二、三产业中来。但是一直以来的实际情况是,各级领导,尤其大多数县、乡领导,对农村职业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致使国家关于许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不能很好的落实和贯彻,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力,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又不主动,许多农村劳动力仍在职业教育的大门之外徘徊。进城的农民没有技术,自然在城市中的生存就会受到挑战;没进城的农民缺乏技术也会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只能获得产业低端很少的利润,产生压抑,进而将会导致很严重的社会安全问题。各级政府忽视,农民意识淡薄,如今已成为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要从根本上转变这种现象必须先转变旧的职业教育观念。但是这种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既复杂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必须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从而吸引广大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这是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前提。

2拓宽多种办学形式,开辟多元融资渠道,改变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

农村职业教育薄弱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受经济实力的影响,国家对教育的整体投入不多,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就更少,由此导致大部分地区没有实力设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许多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农村职业教育经费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实际需要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而另一角度看,在整个职业教育资源的占有比例上城镇要比农村占有率高很多,可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却处于闲置状态。因此,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资源薄弱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政府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资经费,二是开辟多元融资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其他社会力量进入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来,鼓励城镇中闲置的资源进入农村,以此来改变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扫清发展障碍。

3强化职业教育针对性,全面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职业教育的存在前提就是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围绕农村青年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农村职校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生产示范、社会服务的多功能作用的优势,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培训。为实现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合理转移,各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部门或机构必须建立专门的市场调研组织,对转移劳动力的特殊需求做科学分析和调研,并以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课程内容设置的依据,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村现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在以600万的速度递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活得很低廉的收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迫使现有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此也必须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所以,必须迎合职业市场需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紧缺人才。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优质技能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4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避免因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迁徙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着眼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民的知识化工程,加大对农民的农业技能、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在设计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上必须给予农业技术与“非农”技能培训同样的重视程度,其培训内容不仅要求技术指导、农业科技推广、创业辅导,还要考虑对农民在农业生产、销售、产品加工等方面有所帮助。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到进城务工人员对工业、运输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所需不同规格人才技能的要求,大力加强对农民的非农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另外,现阶段我国整体经济正处于产业调整、结构优化和转移升级的过程中,考虑到城市向农村的转移扩张中对大量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急切需要,尤其是某些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职业教育的培训上一定要结合政府规划和行业需求对农民进行非农培训,这样既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又可避免人口迁徙过多涌入城市带来的问题,让农民“离土不离家”。

参考文献:

[1]汪早容,邓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回流问题研究[J].乡镇经济,2009,7.

[2]王传军,高启达.浅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

[3]宫建伟.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J].理论与实践,2008,7.

[4]李明,任海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08,10.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问题;对策;江苏南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日益成为推动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在工伤发生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保证其最大限度的恢复生产力,成为南京市工伤保险工作的当务之急。笔者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提出完善南京市工伤保险的政策建议。

1调查方法

为了解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本调查随机选择秦淮、白下、玄武、建邺等4个区作为南京市主城区的代表,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涉及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安全生产情况、政策听说情况和外来务工人员对工伤保险改革的建议等4个方面内容。本调查共发出问卷320份,实际回收问卷320份,有效问卷率100%。

2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

2.1基本情况

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为初中(43.1%),其次是高中(22.5%)、小学(18.8%),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们的收入处于中等或偏下水平,调查显示,接近60%的外来务工人员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包括8.1%的人收入低于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850元)。在务工形式来看,被企业(单位)招用在固定岗位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5.2%,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或灵活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4.8%。

2.2安全生产情况

一是工作安全状况、保障措施较好。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情况总体较好,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目前工作的安全状况及安全保障措施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主要与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大部分被访者都是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工作本身的安全性好、工伤事故发生少。二是安全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要“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但是在被调查者中,接受过安全教育和培训仅占到总人数的51.2%,还有近1/2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这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接受过健康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基本上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保安、门卫等相对安全职业的人员,而从事建筑、安装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并没有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三是健康检查和安全保障措施。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劳动者享有获得职业健康检查的权利。而在调查中,只有1/2左右的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80.63%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对自己目前工作的安全保障措施满意或比较满意,13.12%的人表示对目前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太满意,只有6.25%的人对目前的安全保障措施不满意。四是疲劳加班。南京市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状态相对较好。1/2以上(60.9%)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多数情况下他们不需要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还必须加班工作,33.8%的人则表示,有时候即使已经极度疲劳,还是要加班工作,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餐饮行业等服务业,他们在生意淡季时清闲,但是在旺季就要加班加点。

2.3对工伤保险政策的了解及实施情况

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对工伤保险相关政策知之甚少。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伤保险条例》、“农民工平安计划”、《南京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南京市建筑业农民工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办法》等几项与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切身相关的工伤保险政策中,有1/2的外来务工人员一项政策都没听说过,还有32%人只听说过其中1项。而法律意识薄弱,将直接影响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工伤保障责任的承担问题。41.5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伤保障的责任应由单位承担,20%的人认为应由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12.5%的人认为工伤保障责任应该由政府、单位和个人3方共担。三是工伤保险率。在320名被调查者中只有19.69%的人参加了工伤保险,而另外79.69%的人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很低。在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有21.77%的人是没有与用人的单位签劳动合同,13.28%的人虽然签了劳动合同,但合同中并没有有关工伤保险的相关条款,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包括3.76%不知道工伤保险、不知道办理途径等,因为对工伤保险缺乏了解而没有办理。

3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反映了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中存在着突出问题:一是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二是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知识欠缺,工伤保险维权意识和能力差;三是用人单位安全培训不到位。因此,应完善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制度。

4对策

4.1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虽然国家规定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必须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对工资待遇要求比较短视等原因,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率很低。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在工伤保险工作层面上的监督和规范职能采取各种强制甚至惩罚措施,强制雇主为雇员办理工伤保险,防止出现用人单位在工伤保险方面的逃保、漏保现象。

4.2强化工伤保险法制宣传,加强法制教育

只有具备熟悉工伤保险法律常识,劳动者才有意识和能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大工伤保险法制宣传力度,在社会群众,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进行广泛宣传,工会等部门也有责任协助进行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相关知识,使其与雇主签订劳动或劳务合同时知道要求雇之为自己办理工伤保险[1,2]。

4.3加强职业安全健康教育

工伤预防能大大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进而减少工伤康复和补偿的压力,降低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同时,积极预防也减轻了劳动者的恐慌和压力,使其持续有效地进行生产工作,减少了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而导致生产停止而带来的损失[3,4]。政府应监督用人单位健康安全教育情况,强制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宣传。

5参考文献

[1]许素睿.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4):59-62.

[2]孟繁元,田旭,李晶.我国农民工a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6(2):47-49.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一)在执行党的劳教工作方针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偏差,没有正确处理好和解决好各种关系和矛盾,使所里在执法执纪工作中出现一些与劳教工作方针偏差的行为制止纠正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推行依法治所、文明管理、劳教人员行为规范等方面,法规部令早有明文规定,但如何采用先进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赋予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没有新的突破,目前仍还只立足于和满足于不跑人、不出“四防”事故的工作水平上。

二是在处理劳教教育改造与劳教生产关系问题时,没有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言行不一表现,即说起来教育改造重要,但做起来却重生产、轻教育改造。

三是在处理场所安全管理与改造质量关系时,有存在重场所安全管理、轻教育改造质量的偏差。

四是在处理劳和逸关系问题时,有存在着重生产经济效益、轻合理安排休息倾向。如对蜂鸣器生产听机工序任务较重,难度较大,没有很好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技改攻关,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生产操作方案,致使该工序劳动的部分劳教人员因完不成额定生产任务而出现超时劳动现象。

存在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党的“教育、感化、挽救”劳教工作方针和有关政策精神实质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深透,因而对所里出现的一些与劳教工作方针、宗旨相偏差的行为,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二是对党的劳教工作方针理解和认识上有误区:认为劳教场所安全“四防”工作和经济生产是硬指标,教育改造质量和效果是软任务,没有把安全“四防”和劳教生产作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因而忽视了“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和质量要求。

(二)敬业爱岗意识不强,求真、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效能发挥不够好。存在着开会布置任务较多,听汇报较多,深入基层掌握实情不够。工作检查注重形式较多,讲求实效不够;对工作质量满足于一般水准上,如当班不出事的较多,提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较少。因而机关工作效能没有得到最佳发挥,中队忙碌于日常事务,人力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出现少数干警人浮于事、上班窜岗闲聊看电视议体育,言语不文明不规范呼人别名绰号等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表现。

2、执行制度不到位,工作不够规范,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如个别部门对干警的违规违纪行为发现不及时,处理不果断,查纠不得力,甚至还有怕查处影响年终效能考核成绩,而采取避重就轻、隐瞒不报的错误做法,给所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3、少数部门之间存在着工作不够协调现象。工作上有本位主义思想、互相推诿、相互扯皮、内部不很团结的不良表现。

4、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麻痹大意思想突出。少数干警工作期间中途离岗,值、带班巡查不到位,存有侥幸心理。安全检查有流于形式表现,对生产电路、生产工具、危险品管理检查不严格,整改措施不具体不到位,对大包干、大排查工作抓得时紧时松。

5、对劳教法律法规缺乏深入扎实的研究,尤其对少数消极怠工、顶撞干警的劳教抗改尖子,至今还缺乏一套科学灵验的管教措施。

存在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敬业爱岗意识不强,贯彻执行党的求真务实优良传统自觉性不够,对抓机关效能建设的考核力度也不够,影响机关作风的深入和效能的充分发挥。二是工作服从于和服务于大局、着眼于现代化劳教事业发展的意识不强。三是对党的劳教法律法规深入研讨不够,以致对少数劳教抗改尖子教育改造的招数不多。四是抓规章制度落实力度不够,钢性不足。

(三)纪律观念淡化,廉政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队干警与劳教人员生活、住宿接触较多,情感交流也较多,因而少数干警有放松对自己的廉洁自律要求。如平时有接受劳教人员递给的香烟、水果和饮料等小恩小惠行为表现,没有绑紧防微杜渐这根弦。

2、少数干警执行管理制度还不够自觉和严格,仍有迟到早退、警容不规范表现;还有少数中层领导外出办事、补休等没按本所规定的层级审批程序办理手续。

存在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干警意识、廉政勤政意识教育和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尤其在教育干警防腐倡廉应从日常小节做起,做好防微杜渐工作抓得不够。二是抓纪律制度的考核督查力度不够,时紧时松,使部分干警在执行纪律制度时也时好时差。

(四)执法随意性问题还时有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还存在无严格按法定条件和程序办事的表现。如对勤杂劳教人员管理使用,没有完全按照省劳教局的使用规定严格把关,还有使用“二进宫”劳教人员现象。对劳教班组长、民管会成员和零星劳教人员选用,个别劳教工种调换,个别中队还存在着无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造成该中队仍有个别特殊劳教人员存在,影响劳教人员心理不平衡,引发矛盾冲突,影响场所安全稳定。

2、对劳教班组长管理存在着偏宽偏软。尤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少数干警还存在着本属干警管理的职能,却交给劳教班组长行使,造成这部分劳教班组长利用这些权力,对完不成生产任务的劳教人员进行打骂等侵权行为发生。

3、对劳教奖惩标准掌握不一。如先后对同是犯同样违规问题的劳教人员,有的给予扣罚考核分处理,有的却只给轻描淡写地批评教育了事。

4、为人情所驱动,个别干警有违心地做了一些不符合规定的事情。如个别干警为亲情、友情所驱动,为个别劳教捎带物品、在8小时以外,私下安排劳教会见,帮劳教拨打亲情电话等。

5、“打骂有效论”错误思想在少数年青干警中仍未彻底清除。如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劳教人员消极怠工、顶撞谩骂干警违规行为时,个别年青干警出于为维护自己的形象、威信和尊严,感情冲动,采用简单粗暴的拍脑袋、扇耳光等管教方法和滥用警戒具等违规行为;同时管理部门也存在对中队警戒具的使用,管理和监督不够到位,对擅自使用警戒具错误行为查纠不够坚决彻底的问题。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领导工作方法欠当。如对干警尤其是年轻干警管教还不够严;对查处随意执法行为措施有时也不够有力。二是干警自身素质还不高。主要是“打骂有效论”人治思想未得到彻底铲除;政策水平不高,不尊重和维护劳教人员人格和合法权益,缺乏管教应有招数。三是学法和用法结合不紧。几年来,我所虽然坚持不断地抓干警的科学理论、法律法规、素质教育和培训,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偏弱,往往为学习而学习较多,在学习中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真正摆进去,因而用法律自我约束能力偏弱,用以律他的较多,以致少数干警仍有存在着以权代法行为至今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和克服。

二、整改重点和具体措施

根据我所在查摆阶段重点查摆出的四个方面16种行为表现的问题,经过我所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领导小组认真研究,确定了我所的整改重点和具体措施,可简单归纳为“五抓、五提高”。

(一)抓所党委学习中心组的理论学习,提高党委领导班子集体的正确决策能力。

要坚持所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要落实理论学习计划,开展好课题理论调研,写好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党委成员每年都要上讲台讲党课。要清醒地认识到党委领导班子整体理论素养特别是劳教法律法规、党的劳教方针政策理论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贯彻执行党的劳教工作方针政策的准确性、整个劳教场所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对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性,也将直接影响到对管理、教育和生产三者之间关系问题处理的正确性和对干警中出现的一些与劳教工作方针政策相偏离行为观察的敏锐性和纠偏的决断力。

(二)抓所中层领导班子的责任落实,提高他们实际的行政执行能力。

要坚持每月所长办公会议制度。通过机关各科室主管领导汇报上月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和下月工作计划安排意见(各中队主管领导列席所长办公会),可以训练和培训中层领导班子的行政工作计划性和行政工作执行能力。因为中层领导既是第一线的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是劳教所的中坚力量。党的劳教工作方针政策、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所党委的重要决策都要通过中层领导具体贯彻落实到干警中去的。因此,抓好中层领导班子行政执行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地保证所令畅通、行政工作效能提高和全所整体工作水平上新台阶。

(三)抓干警队伍的三项重点教育,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和依法、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1、以开展劳教工作人民警察基本素质教育为载体,努力提高全体干警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要全面落实基本素质教育计划和培训方案,合理安排工学时间,督促干警认真学习基本素质教育的教材和大纲,使全体干警通过参加年底全国性的劳教工作人民警察基本素质统考,在法律知识和正确执行党的劳教工作方针政策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的加强。

2、在抓好干警基本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干警职业道德的教育。要组织干警认真学习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和相关文章资料,在干警中开展职业道德专题教育,并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使干警在提高基本素质的同时,也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敬业爱岗意识,提高依法、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从而清除“打骂有效论”错误思想,消除“双超”现象,保障劳教人员合法权益。

3、继续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要充分运用劳教系统违法违纪典型案例和当地纪检监察部门通报的反面典型案件,进行深刻剖析,以案说法,以反面案例为镜,举一反三,进行法纪教育,使警钟在干警耳边长鸣,使干警能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份工作,不接受劳教人员的小恩小惠,做到防微杜渐,警惕和防止自己从一个人民执法者蜕变成为人民的罪人。

(四)抓党风廉政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和《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辞退暂行办法》等规定的进一步实施,提高预防干警职务犯罪免疫能力。

1、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半年要召开一次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分析会,认真分析半年来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提出下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意见;要继续开好科级领导干部每年廉洁自律自查会、党委领导班子每年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年终述职报告总结评议会,严格对照部门年初向所领导签定的“责任状”和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中签定的“自律状”以及在开展第二次治理送收“红包”专项工作中签定的“不赠送、不接受‘红包’履诺书”,进行严格考核评定,对不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违反责任状规定的行为,坚决实行责任追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并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政风和警风。

2、要认真落实省局《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若干规定》,促进求真、务实、高效工作作风的形成。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效能监察力度。要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重点与一般、抽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效能督察手段,并与我所干警执法执纪督查工作相结合,通过双管齐下的督察方式,促使干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查纠和克服工作作风飘浮、上班窜岗闲聊看电视议体育、早退迟到等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二是要充分运用“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的教育手段,促进干警工作作风的转变。要根据省局《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若干规定》,对多次被督查到的违规失范行为和一般违纪行为,分别对他们进行“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并与年终效能考核和公务员评定挂钩,使干警执法执纪工作中的违规失范行为得到及时教育和有效遏制,从而促进正气上升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3、要对我国司法部和人事部联合制定的《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辞退暂行办法》组织再学习和再教育。对《暂行办法》中的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所列举的共有22种表现情形,做到人人都知,不漏一人;要与纪检监察举报、案件查处相结合,对有直接违反《暂行办法》中所列举的22种表现情形之一的行为,要坚决依照《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辞退暂行办法》和《国家公务员辞退暂行规定》执行,予以辞退,以纯洁我所干警队伍,提高干警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

4、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和服从于、服务于全局意识教育。要积极开展层级谈心活动,增进部门和同志之间的沟通、理解、谅解和协作,以形成较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抓边整边改、改建并举工作到位,巩固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的成果。

1、根据专项教育整顿查摆关键阶段的工作需要,适时调整所整顿办人员工作分工。在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筹备阶段,我所已成立了整顿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已对整顿办的主要职责、工作制度、人员分工、具体要求等项工作作了明确规定,责任落实到人。但到查摆阶段前夕,为使我所查摆阶段工作抓得扎实有效,整顿办人员在原有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合成三个组,即材料综合组、活动督导组和案件查办组,并进一步明确了三个组的主要工作职责和重点,具体负责抓好查摆阶段工作落实。这样,强化了整顿办对我所查摆阶段工作指导、检查和把关,使该阶段工作得到了扎实有效地开展。

2、开展警体训练,实行严格考勤,强化工作作风。开展警体训练,严格训练纪律,是强化工作作风、克服作风飘浮的重要整改举措之一。在训练形式上,实行动静(队列操练和知识教育)结合;在内容安排上熔警体技能、公文写作知识、警戒具管理和使用知识、心理矫治常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知识讲座于一炉;在管理方式上,实行“三严”、“两不误”管理法,即严格考勤、严格训练、严厉奖惩(迟到、早退或撤离训练岗者,按本所督查制度及程序处理);训练期间一律不请假、不补休,确保工作和训练两不误。

3、着力抓好这次专项教育整顿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存在问题的整改。抓好这次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方案中确定的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存在问题的彻底整改,是检验这次专项教育整顿工作是否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因此,我所从教育整顿一开始,就紧紧扭住了这个关键,突出了重点。无论在整顿领导小组和整顿办的人员分工安排上、工作精力上、查摆问题上和整改措施上都要加大工作力度。其次,由所党委委员和部门主管领导共同组成“二帮一”小组,重点帮助挂钩部门重点人员的查摆和整改;尤其对个别干警存在的边整边犯(对违规顶撞干警的劳教扇耳光)问题采取了由支部、中队和挂钩党委成员组成的“三位一体”工作小组对其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帮助,使他深刻认识到自己边整边犯的错误行为给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影响,并在中队查摆评议会上作出了较深刻的自我剖析。他的改过决心和实际行动得到了同志们的认可。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关键词:失业理论实践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治理失业问题的理论及实践

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展史中,就业问题没有被先行工业化的各国政府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当时流行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马歇尔的“市场供求决定论”等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没有什么区别,商业周期中的供给过剩会自动恢复,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而事实上,失业已成为这些国家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不稳定因素。1929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导致了空前的高失业率,动摇了人们对古典经济学的信任,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出台“新政”,从此拉开了政府干预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序幕。二战以来西方治理失业的政策,依其理论依据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及实践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大规模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对古典失业理论进行了重大修正,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和以政府干预为基础的就业政策。有效需求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社会总需求,也就是预期能为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在一般情况下,有效需求不足,就是缺乏足够的需求来吸收全部劳动力就业。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对经济实施干预,大力刺激需求,即进行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政府应通过反周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主要就是增加消费和投资,以此促进就业。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主张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总需求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典型代表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资,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实行的减税,通过刺激需求,促成了6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使美国的失业率控制在4%的范围内。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注社会总供给的结构性失业理论及实践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石油危机冲击下,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胀”。“滞胀”的产生实际上宣布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失灵以及需求管理政策的失效。治理“滞胀”的多种经济理论因此而产生。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相反,供给学派认为就业问题是由于供给不足造成的,根源于过高的边际税率扼杀对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造成闲暇对工作、消费对储蓄的替代。摆脱滞胀的出路在于降低边际税率,以减少这种替代效应,促进个人和企业增加储蓄和投资,刺激人们增加劳动供给。里根政府奉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推行以减税为核心内容的“里根经济学”。于1981年和1986年曾两度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率;英国在1984年取消了对固定装置和设备投资的税收支出,用由此增加的收入支持将公司税税率从50%降至35%。此外,加拿大、法国、日本、荷兰、印度、秘鲁、委内瑞拉等国也不同程度的降低了公司所得税税率。减税客观上给企业松了绑,减轻了负担,增强了激励和活力,特别是鼓励和刺激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就业的增加。

新古典综合派的萨缪尔森、托宾等人面对菲利蒲斯曲线对通胀和失业间此消彼长交替关系的解释无力,提出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可通过对劳动力进行再培训,发展职业介绍所,提供劳动市场信息等政策减少结构性失业。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将失业问题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提出供给管理政策。指出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降低自然失业率。理性预期学派深化了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分析,把理性预期引入了经济理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性,工资与价格也是完全浮动的。在价格机制的灵敏调节下,劳动力市场随时可以出清,反对政府的不适当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美国政府为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在信息服务方面建立相当完善的服务网络,建立了专门就业信息服务机构,而且改革原有就业体制,加强政府对就业的管理服务职能。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结合的就业政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面临着全球化、知识化浪潮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在不断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经济的同时,失业问题成为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规模庞大、范围广,失业具有明显的非周期性。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治理失业问题的政策出现了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的有机结合的方式。因为西方国家失业情况,既不是单纯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也非纯粹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而是需求和供给共同影响的。克林顿政府的增支减税,小布什政府的减税增支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欧盟各国十分注意将劳动力市场的外在灵活性和内在的灵活性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就业问题的调节作用,使劳动力市场经常处于不饱和状态,存在吸纳就业的空间。

总之,自失业现象产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就对导致失业的原因进行研究,各个流派也都在研究失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的失业理论,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体的措施包括:如何提高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增加某一经济的活动水平,从而增加对劳动的总需求;从劳动力的供给角度做文章,如何使劳动力的供给在总量上、结构上、质量上符合市场对劳动力需求;如何修复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完善就业服务政策,对劳动供求进行调节。

我国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选择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失业问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既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失业,又存在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合理引起的结构性失业,还有体制改革导致的失业和隐蔽性失业等。在借鉴国外就业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就业的实际,我国也需要采取“供求”结合的管理政策,促进社会的再就业。

(一)通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我国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较大的差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宏观经济存在高增长和高失业的局面。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就业问题是从属于经济增长的,只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失业就会自动消除,事实上,“就业从属于经济增长”这一命题是以资本-劳动比率不变为前提的。而如果资本-劳动比迅速提高了,经济增长就不能带来就业扩张。为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结构时,使这两个因素朝着有利于实现就业战略目标的方向发展,以就业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代替投资推动型增长方式,把降低失业率和增加就业机会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出发点。为此,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关系,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展新的就业领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的趋势无法逆转。在第二产业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上,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仅为30%,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仅为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要继续支持鼓励餐饮业、旅游业、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拓展第三产业中的新领域,重点发展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教育服务业、法律及会计等的中介服务以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其次,以西部大开发为中心,大力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目前西部地区的相对滞后而产生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是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促进劳动力流动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最好机遇。但在此过程中,要保持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调整所有制结构,在抓好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劳动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不像大企业那样严格,而且中小企业大都资本有机构成低,这就决定了它在吸收大量劳动力、减轻就业压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它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远远多于大企业,是劳动就业、就业增长的主要渠道和源泉。

(三)完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在业人口还是失业人口都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产生,也必须在市场经济中解决。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市场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借鉴外国的经验积极营造便利高效的就业市场,在全国普遍建立职业介绍机构,用现代化手段装备就业市场,培育各种就业服务体系,搜集、分析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展职业介绍和咨询,提供就业培训,努力提高市场运作效率,让尽可能多的失业者能很快地获得就业机会。激励企业多提供就业岗位,具体措施包括减免各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对增加就业岗位、雇用失业人员的企业直接给予经济补贴;提供优惠贷款,放宽最低工资限制,允许企业以略低于法定最低工资的水平雇用人员等。

(四)通过发展多层次教育,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我国的就业状况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劳动者整体素质低,而总人口的就业率高。这“一低一高”不仅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而且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为此,要继续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在农村保证义务教育的完整性;深化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各类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和体系。以此延长教育年限,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降低劳动参与率。这样,既提高了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又为就业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了条件。

(五)建立广泛而合理的劳动保障体系,促进劳动者的可持续就业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解失业压力。从各国实践经验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治理失业财政政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反失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既是解决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手段,也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证。现实生活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劳动力向非公有制经济部门的流动,也制约了城市再就业率的提高。因此,要逐步取消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福利待遇的差别,建立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使失业人员及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 问题 对策

一、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目前中职教育每年入校人数达到了800多万人,在校中职学生人数达到了2000万人,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基本达到了1∶1的比例。但如此庞大规模的职教面临着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低下,社会普遍鄙薄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

有调查表明:只有13.3%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很重要,13.8%的初中毕业生认为很有必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15.6%的学生家长认为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非常有必要,却有42.5%的学生家长认为子女上中等职业学校低人一等。www.133229.Com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初中阶段被“淘汰”掉的孩子才会进入中职学校读书,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招生要靠行政手段和花费较大的成本,学生质量大幅下滑,教育管理难度加大,教育质量难以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低下,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进一步降低,如此恶性循环。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低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这在资金的保障上可以体现;二是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法律执行力度不够,有法不依;三是职业教育积弱太久,基础太差,自我提高的能力不强,办法不多;四是低学历的职业教育毕业生难以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获得长远发展,社会中对人才的使用、判断存在着严重的学历本位思想。

三、继续推进中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加大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我们已经实施了如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建设、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等政策,以及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推进职教课程改革、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相关措施。但是,与普教相比,职业教育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01—2006年以来,中职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中职教育由于其必须进行实训操作、建设实训基地、大量消耗各种教学材料,所需要的经费却远远高于普教,经费成为中职教育无法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制约因素。经费才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政策,譬如职教师资紧缺、教师待遇低、设施设备落后等诸多问题,若有经费支持便能很好地解决。因此,要增强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首要的问题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职业教育经费。

2、完善保障职教发展的法律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主要有《基本法》、《学校法》和《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中针对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还有《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规则》为主的专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我国还需从三个方面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一是修改完善现有法律中内容不明确的部分。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规定对概念、禁止和许可的内容都比较模糊,在执行上有很大的操作空间,难以真正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以法律手段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资金投入

、师资建设等进行要求和规范,职业教育的部分政策必须以法律形式来强制要求,如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等就需要以法律形式来进行要求。三是必须加强法律的执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我国诸多领域都存在着虽有法律规定,但执法不严的严重问题,这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面临的最重大问题。

3、中职教育要以多种措施加强自身发展

一是中职学校自身要练好“内功”。中职学校要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找到并实施在现有制度条件下所能够努力提升的方法。如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提高业务素质,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尽力进行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建设,满足实训操作课程的要求;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和文化建设,让有限的资源在广大的师生中发挥最高效率和作用;加强校企合作,主动与企业建立良好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建实训基地,从而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加强教育科研,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回归职教的本质;加强自身形象宣传,引导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正面认识等。

二是实施中职教育品牌校发展战略。要借鉴普通教育名牌中学、名牌大学的成功典范,在职业教育中树立起一批典的名校、示范学校。

这种品牌发展战略一方面可以刺激职业学校间相互竞争,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在社会中形成对职业教育积极的追捧效应,有利于改变职业教育长期受到鄙薄的尴尬现状。2003年至2010年,教育部在全国共评审建设了2343所部级重点中职学校,从2010年起又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但需要加强实施过程的监管,加强后期管理和跟踪服务,一所好学校的建设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不能“一评定终身”。

三是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层级形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形态主要包括中职(中专)、高职(大专)两种主流形态,此外还有部分民营的培训考证机构。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职业教育没有更高层次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教育;第二,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围绕学科体系设置课程、以升学为取向进行教育,没有渗透任何职业意识、技能教育的内容;第三,在普通教育如高中、本科大学及以上阶段,专业设置都仍以学科体系为导向而非工作过程为导向,所培养的毕业生只适合从事学术研究而非一般职业岗位,但绝大部分毕业生又必须从事其他岗位,因此导致毕业生“不适应社会”、“大学无用论”、“重新回炉”、“眼高手低”、“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等等问题,总体上职业教育力量薄弱、孤立存在。所以,首先,必须在其他教育形态中融入并加大职业意识和技能教育力度,毕竟教育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任何毕业生都将从事某种职业。其次,要拓宽中高职“立交桥”,现有高等职业院校招生绝大部分是通过普通教育的高考,而中职学校进入高职院校的不足10%,必须扩大这一比例,或者建立5年制、6年制职业教育,使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更高,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更宽、更高、更远,不致于“读中职后等同农民工”。再次,要逐步调整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层级形态,必须逐步建立本科职业大学,要设立职业教育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只有这样,技能型人才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才能被社会所重视。

四是建立终身学习机制,扩大职教服务范围。终身学习应该成为国民普遍具有的理念,职业教育中,因新技术、新职业的不断出现,所以更需要终身学习。虽然中职招生不限应往届毕业生,但报读的往届毕业生极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中职教育也必须扩大服务范围。公办职业学校不能仅仅局限于学历教育,要大力开展短期培训、企业员工培训、证书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在社会形成广泛的职业教育认同感。至于学员从哪里来,就需要劳动人事部门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破除学历本位思想的痼疾。

4、改革劳动制度,大力改善技能工作者的境遇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随着产业升级换代和社会经济发展,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成为过去。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更加重视技能人才的作用,改善技能工作者的发展境遇。目前技能工作者在各行各业中发展受阻的最大问题是学历本位

思想严重,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

一是提高技能工作者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城镇居民的平均年收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8744元,初中为10269元,高中为12204元,大专为17290元,本科和研究生分别为22995元、37880元。由此可见,学历仍是收入高低的决定因素,这一格局至今仍然没有较大变化。虽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但是提高技能工作者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仍然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

二是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增加社会(包括企业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近2.6亿从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且技术等级偏低,一些大城市技能型人才缺口高达30%;1亿多进城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2.4%,受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仅占18.5%。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但这项措施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因此劳动部门要继续落实劳动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规定,对企业用人进行检查落实。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证书的规范管理。目前我国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职称证书以及其他证书种类繁多,颁发证书的机构有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建设部、教育部、财政部、旅游局、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其他一些业务部门,证书管理机构多头混乱,职业资格、等级鉴定存在标准落后、考核不严、管理混乱等问题。为了提高职业技能资格和等级鉴定的价值,保障劳动者权益,必须加强各种证书的规范管理,建立成立统一的权威证书管理部门,根据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定期修订鉴定标准,用完善的技能鉴定标准指导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0-28。

[2]光明日报《职业教育“路线图”亟待重新调整》[n],2009-07-29。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当前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和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相关对策三个方面来谈了对职业教育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开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从2005以来,无论是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还是最近才召开的政府工作会议上,职业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国家、社会和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

目前,我国现行农村劳动力素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以初中以下为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农民素质低下,制约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影响了农业的商品化发展和市场化、一体化进程,也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低下。而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和增强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影响转移后的劳动收入,并能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距离。

2.发展职业教育能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虽然近几年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普及比例等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职业教育发展体制和机制不规范等,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

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发展职业教育回应的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经济体制结构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培养人才,应对发展和挑战。

3.发展职业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虽然我国的人口众多,按理说我国的人力资源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一般我们在谈论人力资源是否丰富时,需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考虑。因此,从某些层面来说,我国的人力资源是极其缺乏的,主要体现在缺少具有特殊技能和高知识水平的人才与现存的某些岗位相匹配。自国家恢复高考,学校扩招以来,很多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压力问题。在企业内部的员工也面临着失业的威胁。这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不能适应所在工作岗位的需要。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企业本身来说,发展职业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可以拓宽就业渠道、缓解个人的就业压力和提高企业的效率,从而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二、中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在价值选择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并重。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应在经济变革期间,重视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与下岗人员、转业人员、农村劳动者、新增劳动者的就业培训,这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因此教育部提出: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

其次,职业教育要适应、服务于社会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强调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开发服务”。

第三,寻求政府干预与市场介入的适度平衡。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相比它需要更多的设备、场地和职业技术人员,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的大量投入,仅靠市场运作来实现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需对相关政策做出如下调整:市级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地方行政区内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依靠企业、行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分办学校引入民办机制。政策调整的目的是在政府干预与市场介入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既发挥市场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又要强调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

第四,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了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十分重视办学形式的开放、灵活和多样。另一方面,强调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地和设备,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试验中心。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也可以单独举办或与高等学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学院。

三、中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思考

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随着国家各级院校的扩招,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进入大学学习,使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不断减少;(2)较高的学费投入,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望而却步;(3)职业教育的“缺陷”,导致毕业的学生难以就业。多数职业教育单位缺乏必要的实习设备和教师,专业技能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导致实际操作能力差;(4)劳动力输出就业渠道少,而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经验,使得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产生念职业学校也无用的想法。

相对于上述问题有如下的对策:(1)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体制,从学生的前途出发,搞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技术学生。(2)要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积极性;完善管理办法,为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深化以职业院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积极地鼓励有办学条件和能力的单位、团体、企业和个人兴办职业技术学校,使职业教育向民营化、市场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5)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从教育体制上搭建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人们的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为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学有所教”的目标创造更好的条件。(6)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助学贷款与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要求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

参考文献:

[1]周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政府网,2008,04.

[2]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07.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9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严肃基金纪律的意见社会保险基金和就业再就业资金(以下简称社会保险基金)是劳动保障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管好用好社会保险基金,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基金管理和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规范基金管理、防止基金流失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基金规模大、运行环节多、法规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监管能力薄弱以及一些单位和个人法纪观念淡薄等原因,违规违纪问题依然存在,挤占挪用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近期个别省市发生的基金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更加暴露了在基金管理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严肃基金纪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对干部职工遵守基金法规政策的教育。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深入开展遵纪守法特别是遵守基金法规政策的教育,并作为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要形成学习相关法规、政策、纪律的制度,经常运用维护基金安全的正面典型进行示范教育,利用违反基金纪律的案件进行警示教育,使干部职工充分认识严格执行基金法规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法纪观念,牢固树立基金是社会保障的生命线、基金纪律是“高压线”的意识,自觉执行各项基金法规政策,遵守基金纪律,维护基金安全。

二、严格执行基金法规政策。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规定性和严肃性,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的各项法规政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变通。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确保基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贪污、截留、挤占挪用、公款私存和违规投资运营。

三、建立健全决策、运营、监督相互制衡的体制机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查找在基金监管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结合工作实践和基金违纪违法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认真研究加强基金监管、维护基金安全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着力建立健全决策、运营、监督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和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内部制约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控体系,全方位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基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要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制度,在基金征缴、管理、分配、拨付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要坚持集体讨论、公开透明,坚决禁止个人独断专行,暗箱操作,不准将基金用于违规投资或各种形式的挤占挪用。涉及基金管理使用的重大问题要同时向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现行法规政策未作明确规定的事项要向具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请示,经批准后才可实施。

四、加强基金监督检查。加强基金监督检查是严肃基金纪律的重要措施,具有基金监督职能的部门和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履行主管部门的职责,健全监督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监督检查,并积极协助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监督,发挥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企业职工等方面的社会监督作用。基金监督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并定期组织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使用中的问题,化解基金风险。纪检监察机构要监督检查基金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协助基金监督部门组织基金专项检查,查处基金违纪违法案件。

五、严肃查处基金违规违纪案件。各级基金监督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要坚持原则,对基金违规违纪案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禁有案不查,瞒案不报。基金监督部门要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和举报,经常组织监督检查。对群众反映和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组织调查,构成违纪的要移交纪检监察机构处理。纪检监察机构要认真查处基金管理中的违纪案件,严肃追究违纪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发生违纪案件的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基金违纪违法案件举一反三,对干部职工进行警示教育,认真剖析发案原因,查找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加以整改。查办案件的情况要按照劳动保障部的要求统计上报。

六、建立健全基金管理责任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明确领导班子以及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在基金监管中承担的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领导责任,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各负其责,经办人员各司其职,基金监督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负监督责任。对责任制落实情况要加强检查考核,哪个部门和人员发生问题,都要严肃追究其责任。基金经办人员发现威胁基金安全的行为要及时报告,因知情不报造成基金损失的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教育劳动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2011年11月,教育部等国家九部委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推出中职教育免费政策,体现了国家发展中职教育的决心。但由于种种因素,部分免费教育政策效果并不显著,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并没有很大增强。其关键因素不是学费,而是中职教育的地位和质量问题。

1中职免费教育现实及存在的问题

1.1少数中职校违规操作

早些年,就有些中职学校以免学费、提供生活费以及包工作来招揽生源。在实际操作中,他们是以免费名义在抢夺生源。学生进校不久,就以“顶岗实习”名义派往工厂劳动。表面上看,中职校确实兑现承诺,免了学费,找了工作,还发放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费,可是学校不但将中职学生的国家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据为己有,还收取劳务输出管理费。有的还克扣企业给学生的工资。这样的中职校,就是变相的劳务中介;中职学生,一入校就被当成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在用工短缺时滥用实习生的情况更为普遍。那种“顶岗实习”,做的就是一些简单的不需要多少技术的劳动。针对一些中职校的违规做法,教育部门曾经发文件,严禁组织一年级的中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要求中职学校坚持“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教学,可是违规“顶岗实习”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①

国家给学生每月150元生活补助金,有的学校不是拨到学校食堂保证学生伙食,而是到期末合在一起由学生签领,学生领钱后到饭店、网吧、商场突击消费。却挂着学校的伙食账,甚至挨饿。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差,感恩意识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其他消费大幅上升,人手一机上网聊天游戏。

1.2生源数量、质量都在下滑

由于长期存在的认识偏差,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根本不予重视,有读书意愿的初中毕业生并不认同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困难重重,招来的学生寥寥无几。招不来学生即就意味着办不了学。一方面是新生素质逐年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但违规违纪现象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大大增加学校招生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办学成本。各学校为了招得学生使出浑身解数,给予初中毕业生所在学校和老师费,给前来就读的学生予以优惠。这前期就需要花费大量经费。进入管理阶段以后,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服管理,破坏公物、浪费水电、甚至打架斗殴、感情纠纷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管理。

1.3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

2009年,我国中职教育规模就达到在校生2238.5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78%。虽然职高已占高中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社会、企业、家长,连同中职教师和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认同度都比较低,是普高落榜者才选择接受的教育。相对普高来说,中职学生未来的成才路要狭窄得多,升大学的机会受限,在存在学历歧视的就业环境中,更难获得与高学历者平等的竞争机会。

在中职快速发展过程中,师资力量建设、实验实训条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监控,都存在问题,不时曝出的中职学生丑闻,也令社会对中职学校管理极不放心。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重视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即便免学费,中职也难吸引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反正花三年时间没有接受到任何教育,浪费三年时间之后还是同其他初中生一样去打工,倒不如当初直接就去打工挣钱。

2中职免费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实质

2.1社会对中职教育的错误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从政府到民间,对中等职业教育都存在偏差。首先是政府在几十年时间里重视和强调的都是精英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成绩最好的初中毕业生才能考进中专职业学校就读;在总体判断上,对人口红利过于乐观,对提高人口大国的劳动力素质一直未予重视。其次,由于政府和社会评价等导向作用,家长、学生从边际效益、(下转第36页)(上接第15页)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根本不会看好重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连分数线都不设定,更加降低中等职业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在有些人的眼里,简直就等同于收容所。再次,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的原因。生源差,教育难,不管费多大劲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是无用功、吃力不讨好。在基础知识教学上蜻蜓点水;在实训实习上赶鸭放羊。免费教育虽是好事,却也姗姗来迟,改变这一现状尚待时日。

2.2中职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就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数以百万计的中职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社会、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标志,是衡量中等职业教育成败的指标。事关社会稳定、家长学生利益,也决定中职学校的生存发展。近年来,中职毕业学生在就业中定位不准,害怕吃苦,缺乏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不是找不到岗位,就是很快下岗。由于缺乏竞争力,中职学生就业岗位等级、工种层次、工作内容、劳动强度、工资待遇等,都与没经过培训的农民工相差无几,与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市场并没有优势可言。没有相对体面的就业,就直接摧毁中等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信心。

2.3免费政策失灵实质是中职教育地位的缺失

免学费对改变中职教育的现状步履艰难。目前只是涉农专业免学费,但是在实践中意义不大:涉农专业就业面窄、吸引力小,很少学生报读,按专业分班成不了班,办不成学。免学费需个人申请,有学生写申请也嫌麻烦,宁可交学费也不写申请。更有的家长送子女读中职的动机完全不是经济因素,他们明知自己的孩子不听教,不说免学费,只要学校收留,哪怕多收一点也愿意。

国家的免费政策初衷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改善以及上述社会导向,影响乃至决定农民及其子弟对于教育种类选择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因素。农民及其子弟对于教育种类选择,也就是他们的教育偏好,其实是为了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带给农民卑微的身份。这是中职教育,哪怕是免费的中职教育是不可能有所改变的,只有上高中读大学才有可能有希望达到这一目的。因此中职教育免费政策产生的吸引力不明显,其实质是中职教育地位的缺失。

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免费政策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应该从文化以及制度方面深化中等职业义务教育的改革,使中职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吸引力在不断增强,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