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9:39

固定资产特征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分配“含溢”资产有用会计信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投资客观分为有形事业和金融投资两大类,并把资产划分成事业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两部分。因此,企业取得并持有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时,在会计制度范畴内,采用确定成本核算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并选择折旧方法进行折旧会计处理。

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折旧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当期累计折旧额,从而影响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及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目前,由于投资者充分依赖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而固定资产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双重的性质,还是为企业带来长期经济利益的资源,是企业获得营业利润及其营业外收入的经济源泉。因此,从提供有用会计信息出发,必须详细客观分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信息。

二、固定资产取得的资本性支出特征

企业取得并持有固定资产属于有形事业投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事业投资收益,取得固定资产支出具有资本性支出特征。因此,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按确定原价核算,并设定资本性质的资产科目“累计折旧”,对持有固定资产实行折旧会计核算,收回投资成本。

1、固定资产账面原价特征。根据固定资产取得支出的资本性特征,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从购入价额到交付使用为止发生的利息,构成固定资产原价,确认及计量于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记录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有形长期资产投资的初始原价,反映了企业该资产的未来经济收益能力。因此,在进行折旧计提时采用间接法,即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不变,而用“累计折旧”科目的增加间接反映固定资产账面原价减少。

2、固定资产折旧的理论特征。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依据,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利润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额度是通过固定资产的机能减耗换取而来的,因此假设企业持续经营前提,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就等于资产的潜在经济使用能力。由此,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不管使用带来的真实收益如何,都必须在经济使用年限内实行折旧会计处理,收回固定资产取得原价。

3、固定资产的“含溢”资产性特征。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客观是收回取得原价目的,而企业取得并使用固定资产目的获得超过投资成本以上的期望价值。因此,固定资产使用可能获得的收益超过投资原价以上部分,无法在账面价值上反映,只能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企业持有使用目的土地、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客观具有金融资产特性,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高出账面价值部分,也是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

三、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特征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可以选择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等折旧方法中的一种,进行累计折旧会计核算。

1、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特征。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直接法折旧会计核算是通过借: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或营业费用),贷: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把折旧额直接冲减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而间接折旧法则采用贷方为贷:累计折旧的会计分录,核算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金额,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不变,通过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与累计折旧额的差,间接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根据会计制度规定采用间接进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

2、选择折旧方法的信息特征。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允许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折旧核算。而事实上选择不同的方法,直接影响当期累计折旧额及当期会计利益。

(1)企业选择平均年限法折旧。表现为在经济使用年限内每年计提的累计折旧额相同,分摊的成本费用相同,冲减每期利润额相同,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额度每年相等。同时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额按年同等速度增加,每年收回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额相同。

从上图分析看来,企业选择平均年限折旧法反映了累计折旧额在等额增加,账面价值等额减少;反映了企业计划每年等额分配摊销费用平均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信息特征。

(2)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无论是双倍余额递减法还是年数总和法,目的都是加大经济使用年限前期费用分配额。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不用考虑固定资产处理残值收入,并以直线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加速折旧率。而年数总和法折旧,则先将固定资产折旧原价减去预计残值收入后,再乘以一个由经济使用年数形成的逐年递减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所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第一年累计折旧额、分摊的费用额、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数额比采用年数总和法多。

企业还可以选择固定资产承担工作量为费用分配依据计提折旧额。可见,每种折旧方法计提的年度累计折旧额都不同,企业选择哪一种折旧方法应该取决于费用分配计划。

3、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信息特征。根据一贯性原则,无论选择哪一种折旧方法都会产生如下会计信息特征:第一,不同折旧方法带来年度的累计折旧额不同,但在整个经济使用年限所计提的折旧总额相等;第二,不同折旧方法,计提的年度累计折旧额不同,表明年度分配的成本费用额不同,但费用分配总额相同,都以该固定资产取得原价为费用分配总额;第三,折旧方法不同,年度分配的成本费用额不同,对年度利润影响不一样,但合计计入的利润表的费用总额相同;第四,无论哪种折旧方法,都表现为固定资产账面原价在减少、折旧累计额在增加,投资成本的收回额在增加。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客观上表现为折旧方法选择,实质是固定资产投资原价的回收过程,反映了主观分配费用的会计信息特征。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用会计信息特征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体现了主观分配费用特征,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客观经济收益。由此可见,折旧方法的选择反映了固定资产的账面确定成本回收的会计信息特征。

客观上,企业取得并持有固定资产过程中,随着生产经营技术发展,营业利润将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其次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一般长于折旧年限,累计折旧全部计提完毕即投资成本收回之后,仍在使用并创造经济收益;第三企业持有土地、建筑物等有形固定资产,具有客观金融性,这类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如果处理这些资产直接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可见这些固定资产本身具备的、超过其成本以上的经济收益能力即资产性,无法在会计报表上得以确认及计量,只能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不易被投资者发现。

综上所述,投资者应该从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信息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种类、目的、使用状况,有效预测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存在的经济价值收益,客观估算企业投资价值,做好最佳投资决策,实现最大投资利益合理规避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no.1(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objectivesofFinancial。ReportingbyBusinessenterprises(营利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目的),november1978。

固定资产特征篇2

博物馆文物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和精华所在,将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具有必要性,既是财务制度的要求,也是加强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现行博物馆文物保管制度完善的需要。虽然将文物藏品纳入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具有必要性,但现实中,对博物馆文物藏品长期以来并未纳入博物馆的固定资产账目进行管理,博物馆一般以文物藏品总登记账代替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文物藏品总登记账又称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其格式由文化部文物局规定。在文物藏品总登记账中,文物藏品计量单位按照国家计量总局公布的统一法定计量单位办理,只体现文物藏品的数量和品级,而并不能体现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

博物馆文物藏品长期以来未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博物馆对文物藏品偏重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而忽视其经济价值。且为了有利于对文物藏品进行专业的分类保管和研究,博物馆文物藏品多由业务部门而非财务部门单独设立保管部门进行登记管理。二是由于博物馆文物藏品作为一种特殊资产,其价值很难确定。除收购和征集取得的文物藏品有确切的取得成本外,大量文物藏品来自考古发掘品移交或系统内的拨交或交换,文物藏品的取得成本为零,使文物入账价值难以确定,市场价值更难以估计:第一,无市无价,文物价格具有不可估量性。第二,文物价格确定缺少权威性。对文物藏品的估价多由文物专家根据藏品本身性质、质量和存量等进行鉴定,结合对其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的评定,参考同类物品同时期的拍卖价格或出国保价金额进行估价,这种估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难以作为文物藏品的入账价值。第三,文物价格具有不稳定性。交易价格除受物品自身价值的影响外,还受到市场供求、买方喜好等诸多因素影响。在文物市场价格近年一路攀升的形势下,文物交易价格更是复杂多变。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将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第一,将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思路。文物藏品是特殊的固定资产,将其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既要遵循固定资产管理的一般规则,又要考虑文物藏品的特殊性,在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难。笔者认为,要将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必须先搞清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所反映的内容和实质。首先,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不反映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文物藏品的入藏标准和定级标准都是根据文物藏品自身价值而非经济价值确定的。由于文物藏品价值具有特殊性,使用货币计量文物藏品价值缺乏说服力,因此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不能反映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这正是长期以来用文物藏品总登记账代替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的主要原因。其次,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要反映国家对博物馆文物藏品投入的资金量。这是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虽然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无法反映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但是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可以反映征集文物藏品投入的资金。与其勉强给文物藏品估价,不如直接反映文物征集资金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需要奖励费用的捐赠或执法部门移交的文物,都可以以其相关费用作为征集成本记入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再次,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要反映国家对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征集成果。文物藏品总登记账偏重于文物藏品的专业信息,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应该偏重于文物藏品的财务信息。除了反映文物藏品的征集费用外,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必须真实、完整地反映文物藏品的数量。因此,对大量考古发掘移交的文物藏品以及没有发生货币支付的文物藏品也应登记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

第二,将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方法。理清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思路后,还要解决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方法问题。对于有征集成本的文物藏品登记在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的操作较容易,难在解决未发生货币支付文物藏品的入账问题。笔者认为,既然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不反映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因此没有必要对未发生货币支付的文物藏品估价、得出不真实的固定资产价值。建议采用一种新的计价方法,将该类文物藏品反映在财务固定资产账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是为实现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动态监管,为宏观决策、预算管理等提供支持,在资产清查基础上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清查中,所有的固定资产都必须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始终存在未估价或难估价的固定资产。为顺利完成录入工作,金额都录入为“1”,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文物藏品入账价值的登记。对于无法取得入账价值的文物藏品,可以以“1”,即一个货币计量单位作为其入账价值。需注意的是,对未支付货币的文物藏品要与有征集成本的文物藏品应分别列示。同时,为便于与文物藏品总登记账核对,可以按文物藏品的定级分类设置明细目录,即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为一、二、三级。采用这种计价方法,一是可以使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反映博物馆文物藏品征集投入资金和征集成果信息,不仅反映当年和历年国家对有征集成本的文物藏品的经费使用量,而且还反映当年和历年未支付货币文物藏品的数量。这种方法既符合文物藏品的特殊性,又改变了文物藏品不在财务固定资产账上反映的现状。二是易于财务部门操作。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数量巨大,相对其他计价方法而言,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所有的文物藏品都可以在财务固定资产账上反映,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三是便于财务部门和业务保管部门间进行核对。由于每件文物藏品的计价为一个货币单位,因此,对未支付货币的文物藏品,其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是文物藏品的数量。相应地,珍贵文物的账面价值是珍贵文物的数量,一般文物的账面价值是一般文物的数量。由此,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与文物藏品总登记账可以以文物藏品数量为交叉点建立一个衔接平台,便于财务部门和文物保管部门间沟通,有效管理文物藏品。

固定资产特征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期望价值投资价值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进入资本市场参加上市企业投资的投资者急剧增加。为了使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上市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分析每股净资产(元)、每股资本公积金、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现金含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综合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合理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方案,必须客观分析企业会计报表及固定资产会计信息。

从客观的角度看来,现在公开披露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信息,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却是资源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盈利能力信息。尤其是占有份额大、使用目的多、事业支撑元素强的固定资产,更加对企业未来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代号排行前(600001-600007之间)5家企业在2006年9月30日披露资产负债表的调查分析看来,5家企业持有固定资产平均比率占总资产平均额的61.14%,超过资产总额一半以上,其中最高是中国国贸(600007)的固定资产金额占资产总额的92.29%。可见,企业的每股净资产金额中所含固定资产份额较高,也就是说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因此,要合理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就必须详细了解企业资产,特别是占有份额大而且使用元素多的企业固定资产,通过综合分析固定资产的会计特征,全面评估企业价值。

2.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与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在根据本身经营战略决策进行事业投资过程中,取得并持有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其目的是同过运用投资固定资产进行生产经营,并取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事业收益。

2.1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

企业资产负债表披露的固定资产账面是取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成本。由于企业取得固定资产属于事业投资行为,所以购入费用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也就是说,从购入固定资产开始到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费用支出额,作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原价并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及计量,并且在未来的使用年限内,通过折旧分摊费用的形式,收回固定资产这一事业投资确定成本。可见,固定资产购入时账面价值高,此时表现出来的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高,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折旧核算,表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减少,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随之降低特点。

2.2固定资产取得的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目的一般是通过使用取得固定资产进行产品生产经营,并获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期望价值。

企业固定资产事业投资成本收回及实现期望价值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在这一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熟练完善、市场的不断开拓及产品销售量的扩大,营业利润会不断增;另一方面,随着固定资产的折旧会计处理,其账面价值不断减少,需要分摊的费用总额在降低。加上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长于折旧年限,也就是说企业固定资产经常是在累计折旧全部计提完毕之后,仍然还在使用并创造收益。因此,投资者在分析企业固定资产信息时,必须了解企业使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

3.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与绝对收益增加

根据我国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第三条规定,企业有形固定资产是为商品生产、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使用目的而持有,并要求在使用期间实行按“使用寿命”期内摊销的核算方法。由于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多重效用的客观特性,同一固定资产、同一核算成本、不同的持有目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将带来不一样的经济收益。

3.1固定资产持有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不管使用效益如何,都按照固定资产取得原价,确认及计量于资产负债表之中,并且设立“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减耗量。根据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理论依据:在企业生产及经营正常进行前提下,由于物理的,机能的因素将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和价值损失,为了合理反映这种价值减少,会计核算实行对使用固定资产在“经济使用年限”内进行折旧会计处理,通过固定资产的原价分摊形式收回其投资成本。

可见,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无论选择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等折旧方法中的哪一种,都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在减少、折旧累计收回投资额在增加,即体现了持有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3.2固定资产的金融价值性特征

企业持有的土地、仓库、厂房及建筑物或以“在建工程形”形式核算的土地等有形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客观金融性特征。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保有固定资产不管是使用目的还是投资目的,持有期间都实行折旧核算,使得若干年经过账面价值变得越来越少。事实上,随着我国土地价格及建筑成本不断上升,这类固定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

然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保有这部分金融性固定资产,由于具有巨大含溢价值。由此,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可能选择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转为把这些固定资产在市场上以市价卖出实现变现,将取得巨大营业外收入,实现企业利润增加。

4.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挖掘企业投资价值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使用状况复杂、确定成本核算单一,因此,投资者必须善于有效分析企业固定资产项目、结构、使用状态及性质,从理论上发现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客观存在的未来投资价值。

4.1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一方面,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利润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额度是通过固定资产本身的机能减耗换取而来的。一方面,在假设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就等于资产的潜在经济使用能力。其实,对于企业生产经营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来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企业品牌价值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在经济年限内所带来的单位年间经济收益,将大大超过原价折旧额。因此,投资者须详细了解企业固定资产项目及使用状况,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4.2善于认识固定资产的金融性价值收益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的确定核算特征,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客观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在这基础上,如果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把金融性固定资产以市价卖出变现,将实现巨大的经济收益。

实际上,金融性固定资产按现在市场公允价值交易,将使其隐含在该资产中的“含溢”价值部分得以实现,形成企业的确定收益。这样的结果将会直接带来企业每股收益及现金流量增加的同时,创造超过期望价值、使用价值以上的扩大价值额,形成扩大面积的增值空间。

4.3挖掘超过账面价值以上的多元投资价值

固定资产特征篇4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固定资产;资产价值;纳税申报

1引言

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各环节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个税种。从理论上分析,增值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额,从税收征管实际看,增值额是指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扣除法定外购项目金额之后的余额。以扣除项目中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为标准,增值税可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

2我国的增值税转型及目的

我国增值税的转型就是由生产型向消费型增值税的直接转变。从2004年7月1日起,允许东北地区经过认定的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从事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可以按规定抵扣通过购进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的试点,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可喜的效果。从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这是我国历史上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但这次的改革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消费型增值税的完全转型,有建筑业等还未纳入其中,有待于进一步扩容。

增值税转型的目的是避免企业设备购置的重复征税,刺激企业投资,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鼓励企业设备更新换代,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显现的背景下,我国全面推进这一改革更有利于推动企业成为市场长期投资主体,提高企业发展后劲和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现在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有三个特点:一是只允许扣除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不包括非设备性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款;二是只允许扣除新增的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不包括存量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三是只对6个行业。增值税转型所涉及的固定资产范围: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但不包括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纳入抵扣范围。

3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处理变化

3.1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新增的税务处理

原固定资产新增所涉及的税金全部计入固定资产原值,自2009年1月1月日后购置、接受捐赠、接受投资、非货币资产交易、还本销售、资产重组等取得的固定资产中所含的进项税与原材料购置所含的进项税会计处理相同,按合法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在发票开具之日起,90日内经税务部门认证后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但购进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和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小汽车、游艇)的固定资产(含混用的机器设备)及属于营业税应税项目的不动产以及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的原料费和修理费)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这是这次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关键点。其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3.2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销售和视同销售的处理变化

原企业销售自己使用过的不符使固定资产三个条件、应纳增值税的固定资产按售价的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应纳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游艇,售价超过原值的方法同上,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指纳税人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要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

(1)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2)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3)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3.3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改变用途的变化

纳税人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以及自制或购进固定资产发生非正常损失要在当月按原适用税率计算并转出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核算的特例及分析

综上所述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核算影响很大,特别是固定资产销售的处理相对复杂。对视同销售的捐赠处理更是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且赋予了重要的社会职能,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治理、吸收就业、安全生产、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贡献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都是对现代企业社会贡献评价的重要内容。对突发灾害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捐赠已是众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之一,因此作为企业捐赠行为的会计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针对现行增值税制度下企业固定资产捐赠相关业务的处理为特例作以下介绍。

(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新《税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对外捐赠资产,不论货币性资产还是非货币性资产,一律作为非正常经营支出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账户,用正常的会计处理并列示于财务报告中。待计算企业交纳所得税时,按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对货币性资产和固定资产以外的非货币捐赠的账务处理与原规定一致,不再赘述。

(2)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规定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实施日期为2009年1月1日,由原来的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造成了固定资产捐赠的业务处理也发生了改变。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置或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因其增值税进项税额未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销售时销项税应计入“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企业对外捐赠属于细则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其业务处理适用上述规定。

(3)对于捐赠资产价值的确定应按照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原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同时《通知》规定纳税人发生《细则》第四条规定固定资产视同销售行为,对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无法确定销售额的,以固定资产净值为销售额。固定资产净值,是指纳税人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计提折旧后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值。

为帮助其他研究者理解,现列举两个增值税制度下企业固定资产捐赠相关业务的处理特例如下:

例一:2009年3月我公司(一般纳税人)通过慈善机构向常年水灾地区政府捐赠2007年3月份购置的推土机10台,使用年限10年,残值率5%,账面价值650万元,累计折旧123.5万元,评估机构出据资料公允价值540万元,适用增值税税率17%.相关分录如下:

1.注销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清理5265000

累计折旧1235000

贷:固定资产650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207692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207692

[5400000÷(1+4%)]×4%=207692

2.捐赠资产

借:营业外支出——对外捐赠5472692

贷:固定资产清理5472692

3.交纳税款(由于该税款属税法规定的直接减免,视同补贴收入,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207692

贷:营业外收入103846

银行存款103846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2009年1月1日以后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置或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因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已计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视同销售,按其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其销项税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销项税之和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例二:2011年3月假如我公司(一般纳税人)通过慈善机构向常年水灾地区政府捐赠2009年3月份购置的推土机10台,使用年限10年,残值率5%,账面价值650万元,累计折旧123.5万元,评估机构出据资料公允价值540万元,适用增值税税率17%。相关分录如下:

1.注销资产

借:固定资产清理5265000

贷:累计折旧1,235000

固定资产6500000

2.捐赠资产

借:营业外支出—对外捐赠6183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526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918000

5400000×17%=918000

对上2例如无法取得公允价值时,可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即指纳税人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计提折旧后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值)计算销项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直接捐赠给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予调整;企业捐赠给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非盈利性组织或政府部门,并取得相关票据时,其所进行的捐赠在年度利润的12%以内可以在税前列支,在纳税申报时予以调整。如果存在税法允许递延扣除形式的,企业应按新准则的规定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对暂时性差异进行核算。

2009年1月1日以后(含1月1日)实际发生,并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其进项税额应当记入“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对接受捐赠企业来说取得的相关增值税扣税凭证通过税务部门稽核后可按上述规定进行业务处理,按受捐赠利得新准则规定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另外在增值税转型后企业捐赠自己使用过的小轿车、游艇、摩托车,在新的税制度下其购置时的增值税是不允许抵扣的,因而在其进行该类固定资产捐赠时,仍按原来的规定办法进行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特征篇5

   销旧货增值税政策的三大变化

   第一,取消了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增值税减免优惠,扩大了征收范围。

   增值税转型之前,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可以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的政策依据有:原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单位和个人经营者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免缴增值税。在《关于增值税、营业税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财税[1994]26号)第十条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其他属于货物的固定资产暂免征收增值税的规定中,“使用过的其他属于货物的固定资产”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增值税问题解答之一》(国税函发[1995]288号)第十条规定的三个条件:一是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目录所列货物;二是企业按固定资产管理,并确已使用过的货物;三是销售价格不超过其原值的货物。

   此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第29号)有关旧货和旧机动车的增值税政策明确: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和游艇,售价超过原值的,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

   此次公布的相关政策取消了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暂免征收增值税税的规定。

   第二,取消了统一的税负和单一的税额式减免形式,征税方式复杂化。

   增值税转型前,财税[2002]29号文统一了销售旧货的税负。根据规定,无论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销售旧货除免征增值税外,均采用税额式减免形式,即先按4%的征收率计算出应纳税款,然后再减半。

   但增值税转型后,取消了前述统一的税负和单一的税额式减免形式,采取不同的纳税人性质和旧货属性采用不同的形式。

   增值税转型后,2009年1月1日,纳税人销售旧货根据自己使用过的,还是属于二次流通领域的不同属性,以及纳税人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征收方式。存在适用税率征收和简易办法征收两种方式以及税额减免、税率减免和未享受减免三种形式。例如,表一中可见,纳税人销售二次流通领域的旧货,不论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都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属于税额式减免形式;而小规模纳税人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后购进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率征收,如果按适用税率小规模纳税人应按3%的税率征收,优惠了1个税率,因此属于税率减免的优惠;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后购进的固定资产,按适用税率征收,未获得任何减免;又如,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物品,应按3%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也未获得任何减免。

   笔者认为增值税转型后对纳税人销售旧货的征收方式,又出现复杂化,不利于纳税人的掌握和理解,可能会出现实务中不易操作的现象。

   第三,取消了对旧机动车经营单位销售旧机动车做出的专门规定。

   增值税转型后,对旧机动车经营单位不再做专门规定,旧机动车经营单位经营的旧机动车纳入特指概念的“旧货”范畴,是进入二次流通领域的具有部分适用价值的货物。但仍按简易办法依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实例解析

   [实例一]某企业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外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目前处于半停闭状态,企业决定缩小生产规模度过危机,2009年3月10日拟将闲置在生产车间的一批已使用过的机器设备以400万元价格出售。该批设备购入含税价格为526.50万元。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涉及的增值税事项在增值税转型前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1、若在转型之前,机器设备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目录所列货物,已被列入固定资产管理并确已使用过,销售价格不超过其原值可享受免征增值税7.69万元(400÷(1+4%)×4%÷2=7.69)优惠。

   2、若在转型之后,无论销售价格是否超过其原值均不能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但会因为购入时点不同,而纳税方式不同:

   假设购入时间在2009年1月1日前,按照财税[2008]170号文第四条规定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应纳增值税=7.69万元。可见,虽然销售价格不超过其原值,但不能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

   假设购入时间在2009年1月1日以后,按照财税[2008]170号文的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如果属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购入机器设备526.50万元为含税销售价格,换算成不含税销售价格为450万元(526.50÷(1+17%)=450),则该批设备的入账价值为450万元。如果企业也按400万元出售(含税价格)虽然销售价格不超过其原值,同样不能享受免征增值税而是必须按新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而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58.12万元(400+(1+17)×17%=58.12)。

   [实例二]假设实例一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但该纳税人为小规模纳税人,其销售自己适用的固定资产该如何计算应交增值税税呢?

   如果发生在转型前,其处理和一般纳税人一样。如果在转型后,按财税[2009]9号文规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根据国税函[2009]90号文计算公式,应征收税增值税7.77万元(400+(1+3%)=388.35;388.35×2%=7.77)。

   以上案例只是有关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征增值税问题在增值税税转型前后的变化情况。其他如纳税人销售自己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物品,销售属于二次流通领域的物品等应征增值税问题也都有不小的变化,如何应征增值税已都总结在表一中。

固定资产特征篇6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资产密集型企业,产生了向设备要效益、增加资产回报率的需求,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资产管理成为很多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利器和手段。本文针对石油物探企业的资产管理应用状况进行了研究。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经营的最主要的工具。着眼于石油物探行业资产流动性大这一特点,固定资产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就石油物探企业固定资产特征、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石油;物探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1固定资产的特征

财政部颁发的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是这样对固定资产下定义的:“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②使用年限超过一年;③单位价值较高。”这应该是固定资产的准确定义。而且,从这一定义中,我们还不难看出固定资产所具有的特征。

1.1固定资产属于有形资产

一般情况下,除了无形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等资产外,资产都具有实物形态,而对于固定资产来说,这一特征则更为明显。例如:固定资产一般表现为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也就是说,固定资产具有实物形态,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固定资产的这一特征,有利于将其与无形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等资产区别开来。

1.2固定资产是指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资产

企业使用固定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具体可表现为通过固定资产作用于商品生产、劳务提供过程并具体表现为产成品的形式,最终通过销售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流入;或者通过把固定资产出租给他人,企业以收取租金的形式实现经济利益的流入;或者通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使用固定资产,并运用到生产经营过程中,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等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特征表明,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不是为了出售,从而将其与企业所持有的存货区别开来。

1.3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

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至少超过1年或大于1年的一个生产经营周期,而且最终要将其废弃或重置。这一特征说明,企业为了获得固定资产并把它投入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不是收益性支出,从而将其与流动资产区别开来。

1.4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较高

理解这一特征的目的,是为了把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存货区别开来。

2石油物探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由于物探公司施工地震队流动性大,特别是近年来为开拓市场,提高公司效益,随着外闯市场队伍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的调动、管理人员更换相对频繁,使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物探公司的固定资产(包括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及土地、房屋等),常常会出现管理观念淡薄、日常监管不到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内部调拨不及时等薄弱环节,成为物探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重c与难点。

3石油物探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判断标准不明确,造成固定资产界定模糊

新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定义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在每半年由各物探公司根据生产需要,编制下一年度投资计划,报上级工程公司相关部门,工程公司根据各单位上报的投资总需求,结合下一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根据集团公司总的投资的控制,将投资计划下达给各物探公司。物探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受上级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投资计划限制,不能全部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为满足生产需要,地震勘探设备配套的一些小型设施便通过长摊费用科目进行了采购,实物做为长摊资产进行管理,还有一些地震勘探设备配件等是作为材料来核算的。因此,具体到一部整套地震勘探设备,哪些属固定资产、哪些属长摊资产、哪些又是常用材料等不易辨别,这给固定资产定期清查及后续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3.2日常监管不到位,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清

根据目前财务管理体制,各物探公司大多由计划财务部门管账、装备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物资产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是职责分明、互相监督。但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地震队伍流动性大,随着各物探公司外闯市场力度的加大,地震勘探设备经常是在一个地区施工一段时间后,会流动到另一个地区,资产管理人员也因各种原因进行更换。做为公司财务部门,一是只负责固定资产账面的管理,由于与实物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与协调,固定资产账面不能及时进行调整,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二是由于市场优化、队伍调整及生产急需等原因,地震勘探设备流动后,装备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开具资产调拨单,财务部门没能及时调整资产账里的使用单位。虽然只是在公司内部流动,固定资产总量没有发生变化,但实际在各项目、各下级单位的资产却发生了变化,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不利于资产的管理;三是固定资产日常修理、固定资产的大修及更新改造等发生的费用,按新准则的规定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由于受投资计划限制等原因,固定资产后续各项修理支出,大多进入管理费用,未在固定资产账里做资产价值调整。这样,一方面造成会计当期利润不实,另一方面造成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符。

3.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不高

目前,虽然各物探公司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公司在各单位都配备了资产管理人员,但由于物探行业的特殊性,资产管理人员除了公司财务部门和装备管理部门相对稳定,各基层单位的资产管理员大多是兼职,且更换频繁,致使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岗位责任心不强,这对固定资产管理及利用极为不利,不能使固定资产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3.4保管、使用制度缺少严谨性

固定资产基本都是使用部门自己保管。在固定资产转移、出租、出售时不严格按有关规范操作,造成监管部门账面财实不符,管理不能连续,甚至会引起纠纷。使用单位对固定资产保养、维护、检修不及时,使资产老化速度加快,缩短寿命,导致提前报废,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3.5会计监管力度不够

固定资产核算简单,有的只设两个反映固定资产增值变动会计科目,从入账开始,直到清理报废,其数据很少有变化,不计提折旧,在此期间缺少对资产连续定期清查。所以,固定资产账面只反映历史成本,而与实际价值不符。不定期清查造成固定资产在运作过程中流失,不清楚固定资产种类和数量,也不能充分掌握全公司固定资产分布状况和使用状态,因此不能对公司各单位在用资产进行合理组合及资源共享,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

4石油物探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4.1加强固产档案管理,完善固产管理制度

要定期、不定期、对使用部门固定资产进行检查、保养、检修和日常维护运行工作。对技术含量高、价值较高的,如房屋、大型仪器设备和车辆钻机等固定资产,要制定使用操作范围,建立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以求明确责任。同时,固定资产运作的各个环节都要具备严谨科学的程序,购置固定资产需使用部门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科学论证,结合市场作出合理的预算,资产管理的最高机构研讨通过后,方能购置。固定资产转移、报废等环节必须及时上报资产管理最高机构并亲自检验,记录在册,方能批复。

4.2强化清产核资,摸清底数统一调配

底数清、情况明,是做好石油钻井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组织力量,相继对公司地震设备、办公用房、土地、公务用车、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固定资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对所有资产都建立了资产卡片,每一项资产都有自己的“户口本”,“户口本”上标有购置年份、使用年份、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原值、折旧、净值、使用单位及大修情况等信息。这样使我们能够很清晰的掌握公司资产的存量、分布及使用情况。同时也要看到,石油物探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员参与、全员动手。物探公司应进一步完善资产清查制度,成立固定资产清查小组,对各基层各项目要设专职或兼职的资产管理责任人,并定期进行经营理念和资产清查业务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力量。这样我们才能摸清底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4.3强化统一管理核算,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要与固定资产账务管理部门及时加强沟通及联系,尽量保持工作步调一致,防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产生脱节。对部门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对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完善资产调拨手续。同时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钻井公司各资产使用单位要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及时登记实行动态管理。2010年以来,随着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稳步推进,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得到很大的体现。2012年7月,集团公司对固定资产模块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固定资产管理模块纳入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系统。在固定资产模块管理上,增加了装备部门的职能,对资产的增加、调拨、价值变动、报废、报损等业务,都进行了流程控制,资产的各项信息由专人定期维护,代替过去纸质卡片,提高管理效率。

4.4深化管理动态监控,严格执行考核制度

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将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一是“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由基层单位对每项资产变动及时反馈给上级单位,及时变动资产信息。二是对固定资产实际情况及时报修、报损。达到报废的固定资产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报废鉴定,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对批复报废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三是严格考核、责任追究。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应该追究法律任,这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4.5提高固产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固产监管力度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从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保一压三提升”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通道,培养具有新思维、新意识、新技能和责任心强的资产管理人员,向有资产管理经验的人和部门进行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这样,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固定资产在投入使用后,按要求监督其具体使用情况,是否有损害固定资产寿命行为,是否定期维护,使用是否超出允许范围,要有人定期抽查上报。只有这样,才能更精确掌握固定资产动态,才能最大程度的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随着固定资产不断使用,固定资产有形和无形价值的不断减少,但在账面上固定资产价值一般保持原值不变。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实际价值差别较大,因此企业的固定资产只有计提折旧,方能掌握其新旧程度、原值及净值等,使得固定资产损耗得以补偿,这也是我们加强固定资产监管所不可忽视的地方。

对于我们物探企业来讲固定资产,尤其是用于勘探的设备唱着“重头戏”。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们总结,对于此类固定资产管理,除了以上的常规管理方法外,还应做到:从专业管理向专业服务与一体管理相结合转变随着勘探市场项目不均衡性日趋加剧,以地震队为单元进行设备管理的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生产运作要求。我们物探公司实行了物探仪器专业化管理地震、测量等主要仪器都集中到单位统一管理,各个小队出工前必须到我单位租仪器,出工期间由小队管理,不出工由我们管理。这样,建立和完善了设备“专业化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另外,为强化设备养护,应严格执行“回场检查、强制保养”制度。每一项目施工完毕,小队交回仪器时,应由设备管理工程师或机械师负责检查。在生产期间,也应通过派驻修理工、建立巡回修理组等方法,把维修力量配备到生产一线,提高维修效率。项目收工后,再由各专业化单位对设备进行集中恢复性维修。

固定资产是企业竞争力的储备,是公司实现全年经营目标的硬件,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及利用将对公司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开展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为了企业的生产,更是为了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需要。坚持做好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摸清家底,核实存量,才能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合理配置和利用资产设备。所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细致的工作,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提升石油物探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与效益提升,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地震勘探生产,适应“从严管理年”的要求,达到“两保一压三提升”的目的,为公司效益最大化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特征篇7

关键词: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税务筹划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为保证改革实施到位,易于纳税人实际操作,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70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业务的税务处理。笔者从转型改革对煤炭企业的影响出发,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筹划,使煤炭企业享受更大的改革收益。

一、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性质

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提高和安全生产难题的逐步解决,我国矿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其中固定资产投入占矿井建设、生产投资比例也越来越大,据目前大型、特大型煤矿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固定资产多占企业总资产的46%-69%。这里的固定资产范围与税法所称固定资产范围存在差异:税法所称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不包含房屋建筑物、构筑物。煤炭企业是资源开采型企业,固定资产形成主要在井下,因此,建筑物、构筑物所占比重较大。

二、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抵扣政策

(一)固定资产抵扣政策

《通知》中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8号,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以下简称《细则》)的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以下简称增值税扣税凭证)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其进项税额应当记入“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二)不得从销项税中抵扣的项目

《条例》第十条规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1.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2.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3.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4.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

5.本条第1项至第4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三)特殊抵扣政策

《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例第十条第1项所称购进货物,不包括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不含免征增值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中抵扣。

三、消费型增值税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消费型增值税下,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能够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对于转型前来说,企业税负得到了降低,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增值税抵扣范围的扩大,也影响到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的计价、使用期内折旧费用的计提、企业损益等一系列问题。固定资产进项税从当期销项税中抵扣,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成本减小,计提折旧费用的基数减小,使用期内计提的折旧费用减少,企业利润增加,从而交纳企业所得税增加。从企业资金流来说,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当期,企业交纳增值税减少,当期资金支出减少,交纳企业所得税增加,但企业所得税的资金支出仅占增值税资金支出的1/4,与生产型增值税政策相对比,企业节省了3/4的资金,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可抵扣进项税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仅占全部投资额的30%左右,相对于棉纺织等其他行业,可抵扣资产所占比例较低。

四、消费型增值税下的税务筹划

消费型增值税下,处于相对劣势的煤炭企业,欲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应在固定资产投资前期、中期做好税务筹划。笔者从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式、使用用途和供货方选择三方面进行了以下筹划:

(一)投资方式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式有外购、自建、融资租赁等,根据目前的增值税政策,外购和融资租赁基本不存在筹划空间。外购固定资产,依据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514号)规定,对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所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无论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是否转让给承租方,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因此,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

企业自建固定资产,购买的设备、材料,只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显然,传统上包工包料、只开具建筑业发票的方式对企业是不利的。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投资方式:

一是选择承包商时,事先要对承包商的纳税性质进行调查,选择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建筑企业,将所用设备材料款和施工费分开结算,分别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建筑业发票,使设备材料进项税可以从当期销项税中抵扣,减少企业的税金支出。

二是如果承包商不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企业可以选择与承包方只签订建筑劳务合同,企业自行购买工程所用设备和材料,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以保证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使用用途

按照《细则》的规定,只有专门用于不征收增值税项目或者应作进项税额转出的项目,包括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其固定资产进项税才不允许抵扣。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进项税是可以抵扣的。这给多种经营企业提供了一个筹划的空间,对于增值税项目和非增值税项目通用的机器设备,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考虑一机多用,既可以节省投资资金,又可以抵扣非增值税项目等所用机器设备的进项税,减少企业的税金支出。

(三)供货商选择

从生产规模划分,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适用一般税率17%,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征收率3%,税率不同造成相同总价固定资产的票面税额不同,从而影响企业抵扣进项税不同。企业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货商,在固定资产总支出等同的情况下,抵扣进项税额大,减少了企业的税金支出,降低了企业税负,相反,选择小规模纳税人性质的供货商,会增加企业的税金支出。因此,企业应慎重选择供货商,减少损失,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特征篇8

固定资产处置的方式主要包括“出售与转让、报废和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赠送”等六种方式。企业固定资产处置的全过程一般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在处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具体会涉及到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计算和缴纳问题。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行为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方式具体包括:销售建筑物或构筑物、销售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外的其他附着于土地的不动产。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处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属于销售货物(旧货)的行为,应当计算并缴纳增值税。

一、处置不动产类固定资产涉税处理

一是出售、转让时的涉税处理。企业在将包括房屋、建筑物、构筑物等在内的不动产所有权有偿转让给他人、将企业自建住房销售给本单位职工时,应当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按照此项交易营业额的5%计算缴纳营业税。“营业额=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全部收入-不动产的购置原价”。

二是报废和毁损时的涉税处理。此种情况下,企业将报废和毁损后的不动产类固定资产的残值变价出售或作为消耗性材料使用的行为,无须缴纳营业税。

三是对外投资时的涉税处理。企业以不动产类固定资产向他人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在投资后转让其股权的,也不征收营业税。

四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无偿赠与时的涉税处理。凡此种种行为均应当视同企业将不动产所有权有偿转让给他人,应当就其营业额计算并缴纳营业税。

二、处置机动车、摩托车、游艇等固定资产涉税处理

一是企业出售、转让该类固定资产时的涉税处理。企业销售、转让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时,应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1)售价超过该类固定资产原值的,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2)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3)旧机动车经营单位销售旧机动车、摩托车、游艇,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二是报废和毁损时的涉税处理。此种情况下,企业将报废和毁损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类固定资产的残值变价出售或作为消耗性材料使用时,不用缴纳增值税。

三是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无偿赠与时的涉税处理。上述行为均应当视同为企业的销售行为并按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其中:售价超过该类资产原值的,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

三、处置其他机器、机械、设备、器具、工具类固定资产涉税处理

一是企业出售、转让时的涉税处理。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29号)的规定: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上述应税固定资产时,无论其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也无论其是否为批准认定的旧货调剂试点单位,一律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并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已经抵扣的应当转出。

二是报废和毁损时的涉税处理。此种情况下,企业将报废和毁损后的其他机器、机械、设备、器具、工具类固定资产的残值变价出售或作为消耗性材料使用时,也不需要计算并缴纳增值税。

三是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无偿赠与他人时的涉税处理。这种情况应当视同销售行为发生,按售价的4%减半计算并缴纳增值税。

[例]甲公司将自己拥有的一项固定资产a以14万元的价格进行出售,其原值为12万元,累计已提取折旧2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2000元。则会计处理如下:

首先,将该项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a

98000

累计折旧

2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a

2000

贷:固定资产――a

120000

其次,计算应缴纳的税款:

(1)如果a系房屋、建筑物、构筑物等不动产,则应当按照此项交易营业额的5%计算缴纳营业税:

应交营业税=营业额×5%

=(140000-120000)×5%

=1000(元)

借:固定资产清――a

1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0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a的售价在12万元以下(含12万元),则其营业额为零,该种情况下不需要计算缴纳营业税。

(2)如果a系机动车、摩托车、游艇等固定资产,因为其售价(14万元)超过原值(12万元),则应当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会计处理为:

应交增值税=销售额×4%×50%

=140000×4%×50%

=2800(元)

借:固定资产清――a

28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2800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a的售价在12万元以下(含12万元),则免征增值税;如果甲公司系旧机动车经营单位,则无论其售价是多少,均应当按照售价的4%减半征收增值税。

(3)如果a系除机动车、摩托车、游艇之外的其他机器、机械、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同时假设其售价变更为人民币8万元,则:

应交增值税=销售额×4%×50%

=80000×4%×50%

=16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a

1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1600

第三,反映收到的变价收人:

借:银行存款

14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a

140000

固定资产特征篇9

一增值税的类型及其根本区别

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增值税来看,以法定扣除项目为标准来划分,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增值税的根本区别在于课征增值税时,对企业当年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是: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按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价值逐年扣除的是收入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当年一次性扣除的是消费型增值税。显然这三种对固定资产价值扣除的不同处理方法,使三种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所包括的范围大不一样,生产型增值税税基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从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可以看出,生产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实质上是对生产过程的固定资产耗费支出部分进行了重复课征,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及时取得,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导致抑制投资的现象。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分次扣除,每次扣除额与其折旧额相配比。它能够避免重复课税,符合增值税的理论要求,但是增值税分子扣除额统一计算,而且收入型增值税不能以发票抵扣制度管理结合。消费型增值税明细表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一次扣除,搬迁避免了重复课税,有利于鼓励厂商投资,因而备受西欧各国推崇,但它容易导致在投资高峰期因税款抵扣量大而致使财政收入锐减。

二生产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原因

虽然生产型增值税整体上不如消费型增值税优越,但为什么我国对其如此器重,虽倍受指责仍不改初衷呢?笔者认为这与我国90年代的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模式是分不开的,同时,在短时间内我国尚不具备把生产型增值税转换为收入型和消费型增值税的条件。

1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由于外购固定资产已纳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其课征基数包括了各种耐用的资本货物和用于消费的货物。从整个社会来看,这部分用于课税的基础价值大体上相当于按产品流量法计算的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流量的货物总价值,或者大体上能相当于按所得或成本法计算的生产要素所得的总和。这样便使生产型增值税具有抵扣额小、税基宽的特点,在同样的税率条件下可以取得较多的税收收入,或者说同量的税收收入可以在较低的税率条件下取得,从而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31%下降到1993年的13%,年均下降1.2%。同期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不断下滑,1993年仅为33.7%。中央财力非常有限,相伴而来的是中央财政赤字压力陡增,国债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国债发行额达到1967.4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1.32%,占中央财政支出额的55.61%,致使中央宏观调控能力非常有限,这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显得非常突出。为此,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提高“两个比重”。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而生产型增值税正是为达到该目的而使用的手段之一。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显然难以达到上述目的。据测算,如果我国采用消费型增值税,1995年因提高固定资产所含税额2825.4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6187.7亿元的45.6%,即使允许抵扣1/3,也足以使当年国债发行额翻一番,这是我国现有经济形势所不能承受的。

2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消除投资恶性膨胀,抑制非理性投资。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已纳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这是它的主要缺陷。但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却成为它的优点,在投资领域,我国历来存在普遍的软预算约束,它常常引发投资规模恶性膨胀,并且伴之以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调和重复投资。这种投资膨胀又常常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先导,即构成所谓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针对这种经济过热,过去我国通常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经济膨胀在短时期内迅速实现“硬着陆”,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浪费。近年来我国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行了诸如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备案登记制度等一系列新举措,但是,说根本改变了投资软约束的状况还为时过早。因而与软约束投资机制相伴而生的“投资饥渴症”及非理性投资还将长期存在。90年代中期,我国新一轮经济过热兴起,抑制投资膨胀成为经济生活的重点。在这个背景下,1994年税制改革果断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从而为我国实现经济“软着陆”打下了良好的制度性基础。

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走软。受此影响,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为此,中央政府增加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生产型增值税对此是否有所影响呢?首先,政府这次投资的重点集中在基础产业,如交通运输、电力、邮电通讯、勘探采矿等。这些产业大多不在现行增值税征管范围之内,若非扩大征税范围,采纳生产型还是消费型增值税对其影响不大。其次,这次政府扩大投资有一部分发生在制造业领域内,生产型增值税对其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它影响的并非有效投资,相反,它阻止了非理性投资,从而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从税务筹划方面看,生产型增值税促使企业多搞更新改造,少搞基本建设,真正转变观念,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彻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3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扩大就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下岗”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我国失业率迅速爬升,1996年失业率为6%,一九九七年失业率为7%,而1998年将有更大的突破。据我国著名劳动力专家冯兰瑞预测,目前我国社会综合失业率已高达22%,当然这包括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于是“再就业”成为1998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时下,生产型增值税对扩大就业是大有作为的。它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从而限制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发展,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迅速扩张,从而便于扩大就业。从目前的再就业工程看,下岗人员除从事餐饮、商业、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来,大多进入了私营企业及其它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都是资本、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见,生产型增值税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制度性保证,无疑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

4选择生产型增值税是由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水平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国税收征管采用政治动员的方法,辅之以专管员管户的落后模式,征管效率非常低下。近年来我们对征管体制进行了改革,加强税务干部培训,注重提高税务人员素质,购置了一批较先进的征管设备,征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由于征管体制改革不彻底,征管模式比较落后,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征管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观。同时中国经济小规模化运营也是税务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中国国有企业上万个,其他企业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单个企业规模极不经济,效益低下,税务机关面对如此众多的经济核算主体显得无能为力。特别是很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纳税意识淡薄,更增加了征管难度。选择消费型、收入型增值税,税款抵扣业务相当复杂,再面对如此众多的纳税人,我国现有征管水平难以应付。

1994年以来我国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申报、、稽查三位一体征管模式的试点,试图提高我国低下的征管效率。但是由于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税务中介素质不高、稽核能力有限而陷入困境。其一,居民纳税意识淡薄。建国后我国流行的非税论及长期实行的低工资制,使居民对税收非常陌生;同时税法宣传也明显不足。其二,现行税务中介素质欠佳。现在我国主要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为税务机构,其执业人员大都持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健全的再教育机制,职业人员专业知识更新慢,很难跟上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其职业道德素质也令人担忧,全国现有上述三类事务所上万家,行业内竞争基本呈现无序化状况。某些事务所及其执业人员拉到并笼络客户,违规操作,按照客户要求审核帐表,从而使虚假会计信息合法化。税务师大多为前税务官员,他们深知税制的缺陷、税务征管及稽核的漏洞,在税务过程中为客户大肆偷漏税款。其三,税务稽核能力明显不足。由于税务监管人员素质不高,稽核水平上不去,同时由于地区封锁,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全面税务稽查也就成为空谈。以这种征管模式应付生产型增值税尚且不足,则更难以适应收入型和消费型增值税。

总之,在短时间内,我国应继续沿用生产型增值税,这符合我国的国情。但这并不是说我国现有增值税制是完美无缺的。相反,我国现有生产型增值税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我国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

(二)对推崇在我国现阶段采用消费型增值税观点的看法

一些作者推崇在我国立即采用消费型增值税,颇有代表性的论据就是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大部分国家诸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韩国、秘鲁、墨西哥等国均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只有少数国家实行收入型和生产型增值税,并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副部长爱伦·泰特所说的“凡是不彻底的增值税都会产生问题”作为否定我国现阶段采用生产型增值税的依据,似乎只要实现了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增值税制就完美无缺了。笔者认为,这种论据是缺乏说服力的。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采用何种经济政策、实行何种税收方式,最重要、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本国的国情和政府财力。时下,财政状况拮据,经济状况、经济结构不佳,这就决定了别的体制改革方案多为用钱的方案,用钱去换取一个结构合理,用钱去换取一个社会稳定。相比之下,税制改革方案只能是增收的方案,任何减收的方案都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行不通的。增值税转型问题也是如此,税制改革效果如何,收入是第一个衡量标准。一切从国情出发,这是增值税转型、完善面临的最大国情。至于别国如何如何,我们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如果按照某些作者的这种观念,美国这一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至今未实行增值税,岂不是经济上落后于美国的其他国家实行增值税均是不合适的了。中国经济就象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其航向的调整及航速的加快,不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过渡期;这一过渡期不是几个月,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需要较长时期,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立即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是不现实的。

(三)对采用收入型增值税的利弊分析

增值税由生产型一步转向消费型,难度很大。有的作者提出可先由生产型过渡为收入型,最终转为消费型,并认为这才是积极稳妥的办法。有的作者干脆提出收入型增值税是我国理想的增值税类型。其论据大致有:实行收入型增值税将会刺激投资、鼓励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这种观点确有可取之处,从理论上可以消除增值税的重复课税问题,但从技术操作上分析,并不科学严谨,是不可取的。

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外购固定资产分期扣税,或按折旧额扣税。实际上折旧额的计算和扣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难以严格控管。其一,企业固定资产形态各不相同,有的是作为生产用购进的,有的则是用于消费和福利,后者显然不属于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之内。实际工作中不少时候,生产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无论是实物形态上或是价值形态上都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就是生产用固定资产有时也同时为多家纳税人共同使用,在股份制大面积推行,核算单位划小的情况下出现的更多。其二,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长短不一,折旧率高低不等,折旧方法也不相同。《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可以按照规定选择具体折旧方法和确定加速折旧的幅度。这种情况下要准确、快捷的计算折旧额,公平企业间的税负十分困难。

收入型增值税为现代税收的简便原则、效率原则所不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增值税的三种类型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更不存在生产型转向消费型必须经过收入型这一过渡期。主张增值税分步转型并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其在技术上和操作上增加了增值税规范的难度。对这个问题必须澄清,否则,增值税的转型问题要走弯路,国际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很多,计有110个,但采用收入型的很少,其中原因就在于此。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产型增值税,以利于由生产型到消费型的过渡。

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有待完善,其缺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型增值税固有的缺陷,如重复课税、抑制投资等:另一方面是我国增值税制度运行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征税范围狭窄、纳税人划分对经济运行的干扰等。当前,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现行税制,强化税收征管;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硬化投资约束,为生产型增值税过渡到消费型增值税创造条件。

1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首先是要扩大征税范围。从国际上一些国家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来看,大部分国家实行的增值税是比较彻底的,如韩国把农、林、渔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运输、仓储、交通业,租赁业、业、中介和委托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均列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又如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就把劳务服务全部列入增值税征税范围。我国能否把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全部列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至少应该考虑把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劳务服务业(相当一部分是为生产服务的)列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全面实行增值税的好处是有利于增值税制的推行和税务管理,有利于制止逃税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组织财政收入,有利于克服重复征税的行为,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其次,是要合理界定并规范小规模纳税人的行为。小规模纳税人的问题已经干扰了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对小企业大多都采用了简易的办法征税。但由于中国经济小规模化运行,按现有标准划分的小规模纳税人众多,其经济总量相对较大。而且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已视同于税率(增值税相当于销售税),税率的不同,产生了增值税不含税价格的扭曲,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相对较重,这致使他们逆增值税设计思想而行,这样,增值税的有效运行自然就变的困难了。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率,减轻税收歧视,引导他们按增值税的设计思路办事;二是要加强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规范其帐务处理,使其逐步转化为一般纳税人,如有必要,可以采取会计代办与税务相结合的办法,规范其行为。小规模纳税人问题的处理,不是一定要消灭小规模纳税人,而是要将其活动限制在不影响增值税制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2强化税收征管。由于征管水平的限制,我国目前被迫采用了生产型增值税;同样是由于征管水平的问题,致使我国增值税制在运行中漏洞百出。要实现现有增值税的正常运转,要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过渡,我们必须加强税收征管,切实提高征管水平。

3实现全面的增值税管理。国际增值税专家认为,增值税发票虽然是增值税制度的核心、是税务机关管理增值税的重要工具,但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增值税的管理,不能仅靠一张发票,必须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控制,即要对纳税人的资格认定,税务登记,、日常购销状况的会计帐簿、资金往来帐户、发票开具、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务审计、税务稽查等环节进行把关。毫无疑问,我国应将增值税征管的重点放在掌握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信息、摸清税源等方面,而不是过多去查验增值税发票。查验增值税发票虽然很重要,也很有效,但关键是应有的放矢,即查验增值税发票应在充分掌握了有关税收信息,觉得存在可疑之处的情况下进行。搞“张张验审,票票过关”,看来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总而言之,我国的增值税的征管应实现由“治标”到“治本”、由被动到主动、由以“管票”为主到以“管户”、“管税基”为主的转变。

4充分发挥银行、税务等机构的作用。一个简便、高效而又严密的增值税制度应建立在比较完备的银行结算体系和较为发达的税务社会服务网络等基础之上。增值税的国际实践表明,委托银行征税增值税及通过税务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办理增值税纳税事务,将是十分简便、有效和成功的做法。银行作为专门货币收付业务的职能部门,在税款的征集、储存、解交等方面较税务机关更为简捷、便利、更具优势;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咨询、税务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在办理增值税等税收事务性工作则比纳税人更为专业、熟练、更具效率。我国也应该且又可能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大量的事务性税收工作,纳入银行及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方便纳税人及税务机关双方,节省纳税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2)保证国家税款及时入库;(3)税务机关能将主要的工作精力放在强化税收管理、严格税务稽核监控、堵塞税收漏洞方面。

固定资产特征篇10

【关键词】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税负;财务;影响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这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重大现实意义。此次转型必然会对企业的税负及财务产生影响。

一、增值税的基本理论

(一)增值税的运行机理

增值税与传统的流转税不同,具有独特的运行机理,有着鲜明的特性与对经济产生不同影响的类型。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提供劳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

(二)增值税三种类型及比较

通过对增值税类型的介绍及其比较,可以明晰地了解各种类型的优缺点。

1.增值税的类型

增值税按对外购固定资产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和收入型增值税。

(1)生产型增值税

生产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增值税时,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都不允许扣除,作为课税基础的法定增值额不但包括纳税人新创造的价值,还包括了已经计入成本的外购固定资产价款部分。生产型增值税存在对固定资产进行重复征税,因此,此种类型的增值税政策不利于鼓励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更新,不利于投资,但可以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政府财政支付的能力。

(2)收入型增值税

收入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增值税时,对于外购固定资产价款而言,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部分才允许扣除。作为课税基数包括了当期的工资、利息、租金及利润之和,和生产型增值税比较,没有把折旧额计入。从理论上讲,收入型增值税是一种标准的增值税,但由于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是分期计入产品的成本的,在转成本的时候没有逐一的凭证记录,要想准确地计算转入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额,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实践中,收入型增值税政策的应用并不广泛。

(3)消费型增值税

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增值税时,对于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的价款允许一次全部扣除。因此,消费型增值税在购进固定资产的当期,增值税可以扣除的金额大大的增加,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这种课税政策最宜规范凭发票进行抵扣的制度,便于国家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所以是三种增值税类型中最简便、最能体现增值税优惠政策的一种类型。

2.增值税类型的比较

就税基方面进行比较,根据上面对三种类型增值税的介绍,很明显的是;消费型增值税的税基最小,生产型增值税的税基居中,收入型增值税最大。不同类型的增值税对经济的发展效应和政府的财政收入效应不同,所以它们对政府的财政收入、产业结构、投资规模以及技术创新等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下面从五个方面对三种增值税进行比较:

(1)从课税的税基方面进行比较

消费型增值税的税基最小,收入型增值税的税基居中,生产型增值税最大。从课税基础来看,生产型增值税最能保证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提高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而在这一方面,消费型增值税会带来政府财政税收的减少。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提高国家的财政税收收入。

(2)从企业承担的实际税收负担方面进行比较

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政策计算应纳增值税额时,对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由于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一般数额较大,故重复征税的现象严重,而且,流转环节越多,重复征税的额度就会越大。对三种类型增值税进行比较分析,生产型增值税重复征税的额度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所以,只有消费型增值税更好地体现了不重复征税的特点。在这种政策下,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最小。

(3)从促进企业投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生产型增值税规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允许进行抵扣,因而,在生产型增值税政策下,投资的越多成本就会越大,这种政策明显地抑制了投资者的热情。而消费型增值税恰恰与生产型增值税相反,它允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进行抵扣,避免了重复征税,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型,能够起到刺激投资的积极作用。收入型增值税虽然允许对固定资产折旧部分进行抵扣,但缺点是分期进行抵扣的,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样就增加了投资回收期,再加之货币的时间价值,在刺激投资方面的作用不如消费型增值税。

(4)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由于生产型增值税的特点,在生产型增值税下,越是有机成本高的行业,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就越重,不利于推行税收公平政策,更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与之相比,消费型增值税则克服了重复征税的弊端,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公平税负,促进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更新,促进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带动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促进创新水平和技术含量的提高。

(5)从有利于国家税收征管方面进行比较

生产型增值税规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允许进行抵扣,从而中断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使偷税、漏税和骗税等不法行为有机可乘,而且,不利于国家税收机关征税工作的进行,直接带来税收征管成本的增加。收入型增值税对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是分期计入产品的成本的。因此,这种政策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税收征管的进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在计算及征收方面等要简单易行,最适合凭票扣税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提高税收征收效率。通过上述的比较,从税收征管的成本上看,收入型增值税的税收征管成本最高,生产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

综上所述,生产型增值税导致重复征税,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而且不利于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对于消费型增值税而言,企业投资的越多,税负越少,这与生产型增值税不同,所以消费型增值税可以鼓励企业投资,引进新的设备扩大再生产,鼓励技术改造。对收入型增值税而言,它强调固定资产折旧分期转入产品价值中,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是在计算方法上存在困难,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推广。

二、增值税转型前后企业的税负比较

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即实现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必然会给企业的税负产生影响,下面就转型前后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及所得税的变化来说明。

(一)增值税转型前后的增值税税负比较

实施增值税转型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税负,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生产型增值税的条件下,由于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能抵扣,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条件下,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能够在发生当期抵扣,企业的税负相对得到降低,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现举例说明:

例1,假定该企业是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是17%。该企业当期购进用于生产的资料价值是500万元,购进发票上价税合计585万元;当期又购进固定资产,价格是1000万元,购进发票上价税合计1170万元。该企业本期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销项税金是425万元。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情况下,即按照税法规定,外购流动资产所含税金允许抵扣,但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不允许抵扣。本企业应纳税额就是从销项税金中扣除外购流动资产所含税金后的余额,即340万元(425万元-85万元)。在消费型增值税条件下,本企业应纳税额就是170万元(425万元-255万元),比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的应纳税额减少了170万元。可见增值税转型可以对企业的增值税税负起到降低的作用。

(二)增值税转型前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负担比较

由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是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为税基计算的,因此,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优惠政策后,增值税税负的降低也会带来两者的降低。

(三)增值税转型前后的企业所得税税负比较

生产型增值税模式下的固定资产原值包含购进资产时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在消费型增值税模式下则不包含该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原值不同会导致企业每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也不同,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当期费用,还造成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出现差异。

例2,企业本期购入固定资产,价格是1000万元,购进发票上价税合计1170万元。假设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为10年,企业采取直线法折旧。在生产型增值税下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进项税不能抵扣,因此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1170万元,企业每期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为117万元;在消费型增值税情况下,当期发生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后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1000万元,企业每期的折旧额是100万元;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每期的折旧额减少17万元,企业的利润增加17万元,企业的所得税则增加5.61万元。因此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的所得税税收负担将会有所增加。

三、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等的影响,其必然会对企业的财务产生影响,下面就从转型对固定资产核算以及对企业财务报告和指标的影响来分析。

(一)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

增值税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前不允许扣除的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现在则可以一次性全部扣除。因此,增值税的转型必然对固定资产核算产生影响,下面就纳入可抵扣的固定资产范围、准予抵扣的项目及账务处理加以论述。

1.纳入可抵扣的固定资产范围

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下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增值税转型将新增固定资产纳入可抵扣范围,允许抵扣的范围与转型前增值税征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规定相同。

2.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等有关规定,准予企业(指一般纳税人)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应包括:(1)国内采购(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固定资产,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2)进口固定资产,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3)购进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下同)固定资产的货物或接受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应税劳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4)购进或者销售固定资产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固定资产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等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抵扣,从小规模纳税人处取得固定资产和其他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下发生的增值税都不能抵扣。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

对某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增值税税收政策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使得企业可以将购建生产用固定资产时所支付的税金确认为当期的进项税额,抵扣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当期销项税额,而不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正是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产生影响。

1.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应交税费是企业流动负债的一部分。这两者价值的变动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内部结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引起资产负债表内相关项目的变动。

为了方便说明和分析这一过程,本文假设了以下资料:某一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制造型企业购进一台生产用设备,设备不含税价格是10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款项通过银行转账支付。(见表1、表2)

可以看出,转型后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价值降低,流动负债减少,净资产不变。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当期的销售业绩越好,产生的销项税额越多,实际上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也越多,起到了节省货币资金的作用。

2.对利润表的影响

利润表项目中与固定资产价值直接相关的是折旧费用,即管理费用。由于增值税转型,固定资产的原值降低,折旧费用相应减少,营业利润增加。企业利润总额的增加,虽然会使得所得税同时增长,但并不影响净利润绝对数的上升。

假设某一固定资产的不含税价格为i,增值税税率为17%,年折旧率为r,所得税税率为25%,则转型后:

固定资产原值的变动为:-i×17%

折旧额(管理费用)的变动为:-i×r×17%

营业利润以及利润总额的变动为:-(-i×r×17%)=i×r×17%

所得税的变动为:i×r×17%x25%=0.0425i×r

净利润的变动为:i×r×17%×(1-25%)=0.1275i×r

由以上分析可知,增值税的转型使得企业净利润增加,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格i越高、年折旧率r越大,对企业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的影响越显著。利润表中与固定资产折旧费间接相关的项目还有“主营业务成本”。消费型增值税中,由于固定资产原值中不再包含进项税金,用于生产产品计提折旧费(产品的制造费用)也相应减少,使得产成品成本中也不再包含进项税金。正是由于消费型增值税的这一特点,使得产成品销售时,杜绝了重复征税的现象;同时在其他生产成本不变情况下,也间接影响了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项目,与生产型增值税相比有所下降。

3.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

按照企业经济活动的性质,现金流量表项目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类。在生产型增值税下,购买固定资产的所有支出全部计入投资活动下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而在消费型增值税下,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规定,则需要分项列示。通过表3可以看出,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117000元现金流出中,100000元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列入了企业的投资活动;而其余确认为进项税额的17000元尽管是伴随固定资产的购置而支出的,但却作为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出项目。

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的直接影响是可能使企业当年的现金流量增加,但同时导致以后年度固定资产折旧的减少,利润和所得税的增加,更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减少。

四、增值税转型下企业的应对措施

增值税转型是国家实施减税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企业应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充分享受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税收优惠。笔者认为,在这次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采购固定资产必须选择从一般纳税人处购买

一般纳税人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在购进固定资产时应避免小规模纳税人,除非小规模纳税人比一般纳税人提供更为优惠的条件,即使供应固定资产的小规模纳税人能到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从一般纳税人处购进固定资产还是能获得更多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假设某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不含税价格为100万元,当供应商是一般纳税人时,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00×17%=17万元,而当供货商是小规模纳税人时(能到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00×3%=3万元,经比较,17万元远大于3万元,所以企业从一般纳税人处购进固定资产可获得更多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二)企业应合理规划投资固定资产的速度和规模

当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必须考虑固定资产的购进时机。由于增值税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一般来说,购进企业在出现大量增值税销项税额时期购入,这样在固定资产购进过程中就可以实现进项税额的全额抵扣。否则,若在一定时期,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大于该时期的销项税额,则购进固定资产就会出现一部分进项税额不能实现抵扣的现象,从而降低固定资产抵扣的幅度。因此企业应合理规划购进固定资产时间,避免出现销项税额有的时期不够减,有的时期剩得多的情况,要保持投资固定资产的平稳性,分批分期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与企业财税目标的相互配合。

综合上述分析,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增值税转型将从整体上降低增值税纳税人的税负,提高企业利润水平,降低企业现金流出,提高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周转能力,增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竞争力。由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往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此时若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现金流短缺,发生财务风险,因此,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考验。企业在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应注意投资效率,尽快实现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郭瑛.浅析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