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思维导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51:57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篇1

关键词法医学;思维导图;教学实践;探索

法医学是我国近些年来新兴的基础医学的二级学科,也是专业性极强的法律应用学科,其包含的门类众多,内容专业性强,并且相对繁杂。而以绘制思维导图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和整合的方式进行的教学实践,是对于应用性学科的理论体系建立最好的方法之一。本文旨在探索将思维导图引入法医学教学实践的目的、意义及效果,并且希望通过长期的巩固与发展,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培养更多优秀的法医学人才。

1思维导图的探索

思维导图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由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Buzan)所创立。思维导图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而且使用非常的简单。

思维导图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体系结构图,而是根据个人或群体的思维模式,针对每一个思想环节和每一个思维节点直接的、即时的进行绘制的思维地图。思维导图可以利用一张纸上的内容来显示所有的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有限延伸,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论体系的梳理,更富有层次感、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简单、更高效的学习相关知识。

总之,思维导图的绘制和使用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思维模式的进程,以及思维过程的详细记录,以至于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检索出针对思维模式的每一个部分及分支,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教学。

2法医学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若干问题

针对法医学教学而言,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了解应用学科的相关技术及方法,也能够迅速的让学生利用该技术和方法指导实践。但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实践操作还存在很多弊端,现总结如下:

2.1法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化建立困难

在法医学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内容是由各个基础医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加以升华和实践的,所以,相对于法医学学科本身,却相对很难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所以,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需要针对知识要点进行有机的整理和归纳,根据知识理论的内在联系和应用方法促进结合,并且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从中提炼更有价值的实践成果。

2.2法医学技术关联性缺乏

法医学是一门基于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或生命医学学科的自然科学课程,利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和处理法律相关性的具体问题。学习法医学,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法医学理论基础,还要有深厚的实践技能[3]。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涉及诸多科学技术,但是在各个学科的技术之间关联性较差,技术要点相对独立,学生很难达到融会贯通,加之操作和练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使其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很难将各类技术融合和熟练掌握。

2.3法医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困难

在法医学范畴内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大多属于综合性较强的案件,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复合型问题,在处理时经常需要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多种技术融合使用,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言,很难达到这一客观要求,甚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实际案件检验检测结果与理论结果有所出入的情况。

3思维导图应用于法医学教学

3.1思维导图应用于法医学教学的目的

思维导图强调的是发散性思维,不同级别关键词之间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隶属关系,也可以是一个问题与多种解决方案,甚至可以是由中心节点引发的各种联想。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说明法医学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也能利用其主要的功能,即逻辑性和可视性,帮助学生掌握整体学习的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们对法医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2法医学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1)对于学生的意义

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因思维导图的介入而有所增强,并且能够参与到整个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建立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绘制不同的学习性思维导图,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和结构绘制思维导图,当然,也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情况选择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标识来表示思维模块,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版面的颜色、形状和书写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探索过程的趣味性,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法,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复习的最好的手段,能够充分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2)对于教师意义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教学模块,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补充和完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教学方向的科研而言,思维导图也能够对成熟的思维模式进行检验和筛查,从而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示,思维导图是一个通过记录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使其能够被直观的运用于法医学教学的新式的教学方法,但在法医学教学过程中有待于继续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内,尤其是法医学教学中,思维导图这一新兴的教学方法,仍未成为主流,其具体原因是什么?针对于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实践效果名不明确。这些问题仍有待继续发现和研究。我相信思维导图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定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理论知识稳固、技术能力扎实、思维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建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J].浙江教育科学,2009,(06):47-49. 

[2]刘海云,伍庆华,肖爱娇.思维导图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55-156.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篇2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在现代医学中,其理论与相关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与领域之中,成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的马车之一[1]。但是,医学免疫学学习对于医学本科学生而言较为困难,医学免疫学在基础医学学科中相对独立,概念繁杂,内容前后联系紧密且抽象,语言相对晦涩,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相关理论与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思维导图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创立,随后形成为一种思维工具并运用于各方面学习中,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文字、图像、色彩与节奏等元素,通过将知识点梳理形成系统性模块,并以放射思维模式和发散联想模式为基础的图示形式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2]。将思维导图引入医学免疫学教学与学习,对于帮助学生学习免疫学系统繁杂的理论来说,的确为一种较好地手段,同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基础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其在大脑储存加工信息方面有较好地心理与生理优势,同时可通过不同形式反映大脑节点间的动态联系并形成不同结构与模块的“思维中心”,并进一步发散出更多地联接点。分析及研究其特点将更有效地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进行运用。

1.思维可视化。

信息记载与呈现于大脑的方式被称作知识表征,知识类型不同决定了其表征的形式,不同表征形式即为编码,编码所表示的共同信息被认为是表征内容。思维导图利用图示、文字等元素形象地将抽象事物转变为直观图像,形成可直接被感观接受地外在表现形式,促进知识的接受,增强创造性思维与记忆力[3]。

2.思路清晰化,逻辑合理化。

思维导图强调主线的寻找,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发散,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逻辑关系。通过绘制“中心”与“卫星”间的联系图,进而理顺事物内在逻辑,有利于琐碎繁杂地知识点记忆与理解,也能促使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与整理,提高其综合素质[4]。

3.信息综合化,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在形成思维导图的过程即是综合教材知识点的过程,并有序地将知识点形成网络,并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力。创新力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发现问题以及问题间相互关系,传统教学过程中难以培养这种能力,而思维导图的重要特点就是易于发现问题,尤其是事物内化关系等,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极其重要。

二、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体会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帮助学生在学习免疫学理论过程中,面对大量琐碎、晦涩的概念与知识能够更为直观地进行知识点理解与记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免疫理论系统化。

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相关前后章节理论知识联系紧密,通过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可帮助教师对讲授内容形成系统观念并创造整体图,增强其对课程内容的宏观把控。另一方面,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时,能更充分地掌握各种知识概念、机制的联系,容易发现其中的区别与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2.促进课堂交流,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课堂运用思维导图,采用互动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导图的绘制,解答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而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更为广泛,同时促使学生能够学习如何进行信息归纳与整理,将各章节免疫学知识进行比较与联系,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地理解与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展望

目前,医学免疫学教学仍多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更为强调知识点的灌输,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纵深发展,而学生对知识系统框架与结构并不能有较好地把握,最终学生可能在学习结束后,学生只能对部分零散知识点有所了解,而其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却知之甚少,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思维导图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运用正是利用了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架构的特点,思维导图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在培养学生自主制图的同时,培养了其思维习惯与整体观,促使其归纳与理解繁杂琐碎的免疫学知识,做到细节与整体兼顾,培养其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其学习主动性,为将来地医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祝传贵,郑素玲,张小青,等.思维导图在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170,228.

[2]龙泉.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免疫学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0):1464-1465.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篇3

研究者一致认为,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时,内科医生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情感倾向。作为一名真正的内科医生,即便遇到挫折,遭遇权威和社会压力时,也要有质疑的态度、指出错误决策的勇气。内科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批判性思维技能发展,而且要关注情感倾向的培养。这对于每天都在做决策的内科医生而言很重要,对于处在问题重重和纷繁复杂的医疗环境中的我国医生而言更重要[2]。

2认知理论与课程整合为内科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内科学知识的传授超过记忆的承受阈值时,有效知识传授降低,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耗费更多的时间。这也是自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大规模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2.1认知记忆与内科学教学的相关性

记忆是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对于医学生及内科医生而言,医学知识的记忆会伴随整个学习工作的全过程。内科学教师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医学知识的传授方法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如何通过提高记忆效率改善学生思维活动。记忆通常被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存储量小、时间短;长时记忆存储量大、时间长。长时记忆是知识的载体,作为一种长期静态的存在,对学习和工作思维起的作用不大,因此,对其起作用的是动态的记忆,也被称为工作记忆,直接参与医生行为过程。工作记忆是通过短时记忆发挥作用的,所以在内科学纷繁复杂医学知识的记忆中,增强短时记忆存储效能,对于改善记忆效果有很大帮助。传统内科学课堂教学侧重于大量知识的传授,但是学生的工作记忆阈值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和储存大量信息,这就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整合内科学知识成为教师探索的一个方向。

2.2认知负荷理论为内科学知识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内科学教学改革中,通过降低认知负荷设计的课程有很多,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其主要限制来源于所传授的知识结构本身。例如,实验室检查内容以复杂的陈述性数据知识为主,其难度来自于巨大的信息量。对于这类课程,即便通过课程改革减少认知负荷,也不能减少传递的信息量,对课程的认知难度影响较小。但是可以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增加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以降低认知负荷。例如可以把心肌酶的检查内容整合到冠心病这一章,因为学生学习完实验检查后,并不能记忆繁多的检查内容,在内科学授课中,教师还要讲解一遍心肌酶学的特点。所以在传递信息量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课程整合,降低认知负荷,增加课程的关联性,为知识整合提供了新的模式[3]。

2.3传统教学法、SBL、CBL、pBL与课程整合

SBL、CBL、pBL并不是新事物,早在17世纪就已经出现了SBL的雏形,然而SBL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几乎是同步的。CBL、pBL之间容易发生混淆,区别在于CBL采取指导式提问方式,pBL采用开放式提问方式。关于pBL的争议一直存在,认识也不统一。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常需花更多时间对疾病进行探索,在短时间内不能抓住重点。这一现象不仅在内科学教学中存在,在其他学科中同样存在。CBL与pBL不同,内科学教学中,单独使用pBL的认知负荷依然很高,类似于给学生一个内科病例,让学生自行找出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并自己制定治疗方案,最后给学生一份疾病概要。而CBL更像是一个范例教学,其中包含真实病例,并带有分析病例的过程[4]。对于同样的教学目标,pBL的效率没有CBL高。但由于内科学教学中存在大量规范化、相对固定的诊治流程,pBL、CBL在内科学教学的现实价值是对传统教学法的补充,而非取代。在内科学教学改革中,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课程整合无疑是具有科学性的。当前内科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已经越来越被研究者所推崇,并且成为内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认知负荷理论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5]。

3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是内科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3.1循证医学与概念图结合使学生早接触临床

传统的内科学教学将诊断学及各系统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分开讲解,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全部课程学完后,学生难以对临床实际需求产生清晰的思路。以命题为中心,结合最新循证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的概念图教学则能把有关的内科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条理清晰的可视化图表,有利于巩固、理顺所学知识。如在学生制作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疗概念图过程中,可以将“心电图”中室上性心动过速内容整合到“内科学”心律失常中,理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整个诊疗思路,使学生全面考虑问题,不遗漏重要内容;同时密切结合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最新指南,规范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整体思维。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而且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是积极思考的过程,可以将零散的、不关联的思维整理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内容

内科学教学改革应将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2],以认知负荷为理论依据、课程整合和概念图为方法、临床需求为导向,训练学生掌握解决健康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在四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基础与技能、核心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两结合(基础与临床教学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四基础(厚基础、宽理论、强技能、重人文)的前提下,完善内科学教学模式及知识框架(见图1),建立一套完整的内科学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宽泛地理解疾病和健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3学生自评量表、学生互评量表、教师评价量表的设计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需要使用多种计量学知识和评审方法,需要对能力获取的进展和失误不断进行评价。设计学生自评量表、学生互评量表、教师评价量表,并评价信度、折半信度、效度,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临床岗位需求。

4国内外教学模式借鉴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篇4

1.2方法

对照组对所有实习医生实施传统教学,主要包括:教师向医生仔细讲解超声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向其提供典型的超声图像诊断、治疗方案,并在教学结束后将超声知识归纳总结给与医生。观察组对所有实习医生进行多媒体教学,主要包括:选择我院超声科出现的实际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该研究对象拟定相关的超声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引导实习医生相互协作,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搭建活跃的讨论平台,促进师生交流,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创造者为医生创造情境学习环境,及时发现有价值、合适的病例来引导医生对此进行探索、分析,将书本上的理论超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快医生掌握操作技能。

1.3观察指标

计算并比较两组医生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后的考核成绩评分以及对于教学方式的效果。其中利用教学老师自己设计的试卷对学术进行考核,内容主要有临床思维、实际操作、超声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分值比为2:1:1:1,总计100分。采用问卷调查评价学术对于教学方式的认可情况,包括对于超声知识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以及提升超声诊断思路等方面,分为效果显著、效果一般以及无效果3个等级,以反映医生对两种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成绩评分用(±s)表示,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满意度用百分率表示,行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生考核成绩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临床思维评分(25.16±4.68)、实际操作评分(14.73±1.56)、超声基础知识评分(15.25±2.04)、超声专业知识评分(14.12±1.24);而研究组的临床思维评分(33.37±5.43)、操作评分(17.36±2.11)、超声基础知识评分(18.11±1.37)、超声专业知识评分(18.45±1.29),两种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医生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对超声知识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以及提升超声诊断思路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篇5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医学院校开办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增多。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医学领域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它要求学生既能深入掌握计算机技术,又要掌握医学专业技术,了解医院业务情况。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的加快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在医院地位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同时也对医学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我校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

我校于2006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是学院进行评估时开设的新专业,四年制,现已招收3个年级3个班,共111人。这期间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且学习环境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又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两个学科的跨度较大,如果学生找不好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学习起来比较盲目,缺乏学习动力,容易在两个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将所学的专业浅显地理解为两种学科的机械叠加,难以权衡计算机学科与医学的学习比重,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对专业了解不是很到位,因此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不太清晰,导致对整体课程学习认识不足,表现在重视计算机专业课而轻视医学基础课,再则学习依赖性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无法使学习深入化;医学院校的学习环境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环境不尽相同,本专业学生较难适应医学院校浓厚的医学学习气氛、学习方法。一是因医学院校的学生较为注重形象思维,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模式;二是因医学院校中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1.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比起基础深厚的传统医学专业,我院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新兴专业的建设还缺乏经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如何合理有序的安排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交叉学习,应该选择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处理医学信息的能力上,一方面要避免其课程设置同工科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雷同,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设置过多的医学课程,造成主、次不分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脱离了实际的市场需要。这方面我们正在逐步摸索,日趋完善。另外有些课程设置方面也有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也并不完全吻合的现象。

1.3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资料相对短缺

计算机的专业学习不仅仅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学生课外体会和自我学习,因此图书馆的藏书就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我院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医学专业书籍,虽然近期有也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书籍引进,但真正与本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可帮助学生自学的书籍还是很少,基本上是以电子图书为主,学生自学无“支点”。

1.4缺乏实践操作

由于我们是新专业,专业实验室还有待于更加完善,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均侧重于理论,对进入社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弱,到医院实习时才发现所学理论与医院的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造成理论与实际脱钩。再则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错误的认为属于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应有的信心。

1.5缺少必要的规范教材

教材建设一直是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薄弱环节。目前所出版的医学信息类教材数量有限,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教材理论过于空泛,内容不够详实,脱离实际的应用,不仅使教师教学时感到困难,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院目前选用工科计算机专业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进行教学,但这些教材缺乏医学特点,不太适合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使用。

1.6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我院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目前虽有一个专业实验室,但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缺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园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同医疗卫生系统联系不够,缺乏定向培养和必要的交流。

2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设想

2.1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了解专业特色,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该专业的定位是医学信息技术如何为医学管理服务或医学管理如何应用于医学信息技术,并在医学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因此,有必要在新生进校后,头一节课就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办学目的,以及本专业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广泛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尽可能统一认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2]。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明确学习方法和思路。前面谈到,医学系列的学生着重于形象思维,而这一思维方式是我学院的主流。本专业的特点是既要有形象思维,又要有逻辑思维,如何将置身于形象思维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本专业学生不受之束缚,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2.2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合理

应将计算机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管理课程交叉开设,每门学科分别按层次递进。一是医学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疗诊断的整个过程,熟悉医生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基础医学和临床诊断基础概论课程,临床诊断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多一些。二是医院管理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院管理及医学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处理、提取及存储等主要过程,设置管理学、信息标准化及病案规范化等课程。三是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3]。

2.3借外校图书为己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学校可以和周围其它理工科学校进行协商,让本校学生有机会到其它院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我们的网络教室也向他们免费开放,但大多同学都是用它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操作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网址等)共享给学生,通过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学校图书馆图书不足的问题。

2.4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本专业的学生实践基本包括开设专业课时的实习以及大四后半学期的毕业设计专业实习,这远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认为要以教学实验、编写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程序、毕业实习等方式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教学实验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全面、灵活的设计思想和创造能力,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毕业实习是通过实际工作,处理实际问题,有效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了解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科或是医药软件公司,熟悉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流程,为每一位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5编写或选择适合的教材

选择内容充实和跟上当前发展趋势的教材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可以自己组织师资力量根据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把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都考虑到教材里,从而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另外,教师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实验讲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强调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实验时还是总犯重复的错误,如果教师一个个逐一指导,速度很慢,一堂课的时间无法全面解决所有学生的各个问题,而且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一有问题就等着老师来指导,不去独立思考。如果有了实验讲义,上机时就可以在明确要求注意事项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

2.6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新型的教学策略

(1)采取互动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寓教于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2)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把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以供学生下载或浏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同各校形成资源共享,打破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来源。(3)研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自选课题和辅导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各种技术上的探讨;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未知的领域的思考[4]。

医学院校应不断努力,完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人才。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但由于其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它必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

第5期王枝梅.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白春清.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3):63-65.

\[2\]许四洋.从社会需求看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变革\[j\].医学信息学教育,2000,13(8):416-417.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篇6

作者简介:万晓冬,男,汉族,研究生,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外科教研室秘书,研究方向:胃肠外科。【摘要】病例讨论是临床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加强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掌握。结合及运用,建立和完善科学而缜密的临床思维,培养医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

【关键词】临床教学;病例讨论

病例讨论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训练医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病例讨论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深度与灵活性,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加深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理解,运用及提高,帮助医学生建立科学而缜密的临床思维,良好的临床作风与医德,使医学生迅速,顺利地从医学理论学习者过渡到医学临床实践者,它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医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掌握及运用

病例讨论的基本要求和环节包括:典型或疑难病例的准备、患者资料的收集与基本分析、集体查房、集中讨论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案、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评价预后等内容。医学生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其次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后才能发现重要线索,然后结合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征象的临床诊断。例如,一个因“头痛,呕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发作的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有无外伤史以及有无高血压病等,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能引起头痛的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诊断要点及相关的鉴别诊断以及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知识。同时,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阳性体征,从而为提高完整的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过程使医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理论加深了理解,同时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灵活地运用知识。

2有助于医学生建立科学而缜密的临床思维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科学而缜密的临床思维,而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临床医学生应以临床为主,将症状、体征、化验和特殊检查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抓住主要矛盾,科学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诊断。通过临床病例讨论这一过程,临床医学生将学会掌握科学而缜密的临床思维。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伴低血压,而且心脏疾病亦可引起上述症状,进一步检查除了应该做腹部B超和生化检查,还应该做心电图及心肌的酶学检查,”从而明确诊断,从这一病例分析中,学生不但锻炼了临床思维的深度,还锻炼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同时,科学而缜密的临床思维有时不能仅靠个体的独立思考而成,而是需要集思广益,广泛研讨才能形成。病例讨论可以起到启发、诱导和取长补短的作用,每一位同学在临床实践中所掌握资料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分析问题的角度均有所差异,某些情况下,他人的意见可能正是自己的疏忽所在,在科技信息成倍增长的今天,临床医生的知识的更新离不开相互学习。总之,通过病例讨论,我们将学会全面地辨证地思考问题,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应用于病例讨论中将使我们的临床思维日臻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3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能力

新时期的医学教育不应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临床病例讨论的活泼、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发同学热情、好奇、主动、愉快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探索精神。医学教育除了教授理论知识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引导同学如何思考,如何剥茧抽丝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在引导同学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激发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胸痛的病人,同学一般都会考虑到胸部疾病,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是不是还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除了肺部疾病可以出现胸痛,心脏疾病也可以有胸痛,同时还可以配以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良好医德医风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篇7

关键词:框架研究;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基础标准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2.003 

中图分类号:R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2-0008-03 

explorationonConstructionoftCminformationBasicStandardFrameworkXUJi,SHiYi,YUanmin,ZHanGYang,YanGShu-jing,DenGHong-yong(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1203,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tCmstandardizationworkhasbeenconcernedandsupportedandhasmadesomeachievements.However,therearestillmanyproblemsintheconstructionoftCminformationstandardsystem.thecurrentstandardsdonoteffectivelysolvetheproblemsofpracticalapplicationinclinicandresearch.themostimportantreasonisthelackoftheconstructionoftCminformationbasicstandards.thisarticledidrelevantexplorationandprovidedreferencesfortheconstructionoftCminformationbasicstandardframework. 

Keywords:frameworkstudy;tCminformation;standardization;basicstandards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近年来,这项工作更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标准化工作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中医药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和个体化诊疗,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中医标准化工作。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许多中医药标准,但在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有标准不能很好解决临床和科研的实际运用问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4692103400) 

通讯作者:邓宏勇,e-mail:dephew@126.com 

题,如已建立的中医药标准之间同一概念存在不同表达方式[1],造成标准难以统一等。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因缺少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建设所致的。对此,笔者首先确定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研究内容,然后尝试进行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框架建设,并提出构建思路和设计方法。 

1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研究内容 

基础标准是具有广泛适用范围或包括一个特定领域的通用条款的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通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医学信息标准指在医学事物处理过程中,对其信息采集、传输、交换和利用时所采用的统一的规则、概念、名词、术语、代码和技术。中医基础标准是指在中医理论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广泛通用的标准,如对中医药术语、符号、代码、编码、计量单位、信息传递等所做的统一规定[2]。参考中医基础标准与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定义,我们确定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研究范围为: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是中医药信息标准化过程中广泛通用的标准,是在中医药事物处理过程中,对其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交换和利用时所采用的统一规则,包括概念、名词、术语、分类与代码、计量单位等,这些内容均属于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研究范畴。 

2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三维框架设计 

2.1构建思路 

目前的标准体系框架常用二维结构进行描述,但二维结构只能描述2个维度要素之间的联系,框架存储容量受限。魏尔曼最早提出了标准体系表三维结构思想,他将标准三维结构分为标准层次、专业序列、行业门类三维,分别对应X、Y、Z轴。3个属性维(X、Y、Z轴)相对独立,三者相互结合构成的空间立体区域就是标准体系的内容范围。在魏尔曼三维结构中,每一维都可继续增加小门类,使整个框架结构空间得到扩展,以达到增加标准存储容量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该方法近年来在中医药标准研究领域中也有应用[3-4]。 

2.2框架设计 

目前,标准分类方法有层级分类法、对象分类法、性质分类法等,按性质分类法,可将标准划分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4大类[5]。本研究主要对中医信息基础标准进行研究,属基础标准研究领域,根据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定义,确定其研究内容,也就是框架所包含的范围。 

构建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顶层框架的难点在于,要保证顶层框架模型完备但又不会过于笼统,使各标准都能在框架中找到一席之地,既不缺失,又不交叉重复,真正达到充分指导实践工作的目的。通过对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标准体系构建的最新进展和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整理,结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和要求》(GB/t13016-2009)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文件的学习和梳理,笔者在完整性、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可扩充性的原则指导下,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中医药信息进行归类,并借鉴魏尔曼的三维结构模型的思想,应用标准化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描述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框架(见图1),以保证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顶层框架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扩充性。在本研究中,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框架的三维框架由业务领域(对象)、信息化要素(内容)及层级(级别)3个维度构成。并且根据每一维结构的特性及收录范畴,又增加了相应的小门类,以扩展标准的存储容量,为未来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的发展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在本框架中,业务领域主要指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中涉及的业务主题领域范围,也是信息处理的一般流程领域,包括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及应用等内容。 

信息化要素是在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元数据、术语、分类与代码、计量单位、图标、标准通则等,这些内容在整个信息标准体系中起着支撑作用,是一些基本的要素。 

层级是指在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中标准层次分类,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2.3框架验证 

为了验证中医药信息基础体系框架是否合理,笔者在业务领域选择“信息采集”,信息化要素选择“术语”,层级中选择“国家标准”,以此为例,可得到交集,见图2。 

由图2可见,将X轴选定为“国家标准”、Y轴选定为“术语”、Z轴选定为“信息采集”,三者交点是国家标准GB/t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属于“术语”范畴,也是国家标准,并且在中医药信息采集时需要用到,所以,笔者将交点选定为“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当X、Y、Z轴分别为“国家标准”“术语”“信息采集”时,交点亦可是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所以,在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框架中,X、Y、Z轴发生交集时,框架中对应的交点,也就是具体的标准,并非唯一的,但一个标准在框架中只有唯一的位置。 

将信息采集域转化为二维框架,当两维内容相交,则派生出一系列具体标准,将目前中医药信息标准领域中相关标准及医学信息相关标准或一些标准化通则进行对应,见表1。

如表1所示,在信息采集域中,信息化要素维构成了框架分类矩阵的行,包括元数据、术语、分类与代码、图标、标准化通则等。标准层级构成了框架分类矩阵的列,包括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当信息化要素与标准层级相交时,所对应的标准就一目了然。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医药基础标准发展很不均衡。通过对已经颁布的中医药基础标准进行统计,结果名词术语类有6项,分类与代码类3项,图标类1项。中医药通则类标准、计量单位部分处于空白状态。这说明制定相关中医药信息基础通则标准是当务之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4年首次了2项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和《中医药文献元数据》[6],但因这2项标准尚未实施,故未在此次框架内体现。 

3小结 

以上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三维框架,尝试从业务领域、信息化要素、层级3个维度进行构建,并且每一维结构都可延伸,这为未来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发展储备了充足的空间。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动态发展的工作,需要国家、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理分工、通力协作。它不仅随着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断扩展,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前锋,尹爱宁,刘静,等.中医药同异名现象与标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S1):150-151.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篇8

关键词:多元思维;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能力

1.正确认识和理解计算思维的概念

要将计算思维思想引入医学类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思考这些问题:计算思维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计算思维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的关系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计算思维思想?过去已有的教学方法与计算思维的关系是什么?

根据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最根本的内容即其本质是抽象(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计算思维中的抽象超越物理的时空观并完全用符号表示,其中数字抽象只是一类特例。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种思维形式是理论(数学)思维和实验(工程)思维。理论思维以推理和演绎为特征,以数学学科为代表。实验思维以观察和总结自然规律为特征,以物理学科为代表。计算思维是不是可以与上述两种思维形式相提并论?这还有待研究。从学科的角度看,计算思维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能解决许多工程问题。笔者认为至少目前还不能把计算思维的思维形式提高到等同于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的高度,它还要获得众多学科的共识。

单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来说,计算思维思想在一定范围内源于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或者说在一定范围内是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的延续,能在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能够解决过去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方法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科范围内发展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这一点可以通过列举许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成果证明:许多问题是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使用计算机思维方法(计算机技术)就能解决。例如,符号积分和定理证明结果说明仅有数学科学而没有计算机技术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人类正常基因图谱的构造同样不能仅仅依赖于实验思维方法,而要依靠计算机技术完成。这正是计算思维的方法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展示了其求解问题的魅力。也许有人会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是理论思维或实验思维的思想方法,只是使用了计算机这个高速运算的现代化工具。不错,计算思维思想方法可以借用过去已经存在的科学方法,但毕竟它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这样的特征突出了计算思维思想的存在价值。

计算思维思想从理论高度上解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门计算的学问(什么是可计算的?怎样计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不仅仅是编程,也不仅仅是工具,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包括编程在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师不能只是单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而是要教授一种(定义为计算思维)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思想的内容包括抽象和分解、递归、推理、约简、嵌入、转化、仿真、建模、利用海量数据等。这些内容的表达形式有的是在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活动中就有,还有一些是因为有了计算机技术才出现。无论是哪一种,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内容以程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终解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如果有方法,而人类自身的计算能力不一定能解决,那么只能依靠计算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涉及两类人群,教要有方法,学要有悟性。我们现在主要关注教的问题,也就是教学方法,而将计算思维思想引入教学过程,就是改进教学方法。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抽象和分解、递归、推理、转化、仿真、建模等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当然可以沿用,此外我们还要使用计算机技术出现之后才有的方法。计算思维只是一种形式的思维方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提倡多元思维,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计算思维的方法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思维方法。

2.将计算思维思想引入医学类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中的方法

医学类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信息系统与医学信息决策等。课程设置目标是通过系列课程的教学,培养医学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其专业领域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医学生最初开设的两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和程序设计语言)为例,计算思维的思想方法无处不在。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不少的教学方法都运用了计算思维的思想方法。当然,我们也将引入过去没有融入课程的计算思维思想。

2.1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思维训练

(1)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教授算法与数据、算法方法等内容,让学生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算法方法包括抽象、递归、推理、转化、仿真、建模、利用海量数据等。

(2)对于海量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存储与挖掘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加工处理、挖掘,找出新的数学模型(建模),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是从量变中找出质变的线索。

(3)在操作系统的教学中,windows对于CpU的管理实际上是串行运算和并行运算的实践。计算机的并行运算能力可以突破常规限制,解决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现代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充分体现了并行运算算法的作用。

(4)操作系统功能的共性抽象问题。多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会介绍windows的使用,即文件复制、移动、删除、换名等功能。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自己变成microsoft公司的产品推介人,正确的做法是抽象出所有操作系统功能的共性,让学生理解所有操作系统从功能上讲基本相同,只是实现形式不同。我们从教学过程作出总结: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的功能是用户能够对“对象”进行新建、复制、移动、换名、删除、显示文件内容等操作,其中的对象指文件或文件夹。通过学习windows,学生就能掌握操作系统的功能共性,无师自通地使用其他操作系统。

(5)网络与通信内容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如何共享信息资源以及计算机如何改变世界并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学会从众多的医学类数据库中查找、筛选出所需信息。

(6)在office、Flash、photoshop、网页制作等应用软件教学中,介绍应用软件的功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软件应用目标、通用进行归纳。这就要求教师以自己的体会和语言讲解清楚,而不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

(7)对于医学类大学生来说,大学计算机课程还要融入医学专业知识,教师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专业的案例传授给学生,让其尽早接触计算机医学应用,同时引入医学类信息表达形式如DiCom标准以及医学数据库和医学信息系统等。这对一名从事医学类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适当地掌握医学专业知识。

2.2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思维训练

(1)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程序语句语法为重点讲授课程内容是不明智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写出能够让编译程序通过的应用程序代码,更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就是计算思维。如果教师在讲授程序设计课程时,把教学重点放在某种语言的语句语法上,按我们过去的说法是教学方法不当,没有抓住重点;按计算思维的说法则是教师自身还没有悟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对于一个工程问题,如果有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那么不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也能用自然语言画出解决问题的流程框图;有的问题用数学、工程方法解决不了,可以换个思路;对同一个问题,则要研究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哪一种方案最优。

(2)程序设计语言模型问题。任何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能解决数学模型化的一切工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图1所示的程序设计语言模型,这是任何程序设计语言都需遵守的模型,源于人类的自然语言。对于一个初涉程序设计的人来说,有了这个语言模型,就有了一个参照对象(自身生活中学习人类自然语言的模型),对于其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大帮助,这实际上是计算思维中的抽象方法。没有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我们也能总结出程序设计语言模型图,实际上程序设计语言模型的概念出现在计算思维概念之前。

(3)医药类院校要不要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有人主张医药类院校不用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到现在为止,还有人这样认为。进一步,有人说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是否要引入计算思维的思想?或者说,能看懂他人的程序就不错了,不需要自己编写程序。笔者的见解是在医药类院校需要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实际上,近十年来绝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应该引入计算思维思想,医药类院校学生也应该学会编写程序,因为学会编写程序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解决问题思路的过程。

由此可见,计算思维的概念诞生时间不长,但其思维方式的运用很早就有。国内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个自觉与不自觉地实践计算思维观的过程。无论是过去的思维方法,还是现在补充的新思维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计算思维思想引入课程教学,完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不能只教学生怎样做,还要告诉学生这样做的道理。

3.把握契机,做好医学类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建设

医学类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建设包括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实践诸多方面,其中包括教学基本要求等的教学体系构建方案已由上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医药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优化研究及医药类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要求,做好教学大纲、教学用书、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实践各个环节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计算思维思想,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做好课程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具备必要的交叉学科研究基础知识,才能教好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课题要求,我们组织全国近20所医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师参与研究,组织建设医药类大学计算机、VB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药学计算、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5门课程。目前,我们已完成大部分教材、教学资源建设,正在参与研究如何开展课程教学实践,从各个院校反馈的教学实践情况看,师生反映良好。课题组教师认为融入计算思维思想后的教材、案例和其他教学资源确实改革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则反映从课程中学到了思想方法,提高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从考试成绩上看,学生提高了综合运用能力考试题型的得分率。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篇9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57

示意图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事物,内容简明扼要,图面清晰醒目的一种教学图像。教学中设计示意图按教学目的设计,紧扣教材,取其精华,不计细节,增删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旨在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教师易画易用,随用随现,是化文为图,变抽象为具体的快速反应工具。它能充分发挥示意图的教学功能,弥补教学挂图、解剖图、插图等的不足,是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理想方法之一。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挥示意图的特殊作用。

1可以边讲边画,使死图变活

边讲边画,化静为动,使学生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做到师生双边共同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记忆,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医学知识。示意图的绘制过程,即使详尽讲解的过程,又是高度概括的过程,是教师备课和教授的重点。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示意图的形成要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1],不可以盲目的不顾学生的反应,自顾自画。在学生完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病理学、生理学和其他相关基础学科,完成体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教学任务。例如,讲画同步牙齿发生发育的整个过程,斑疹、丘疹、丘疱疹和水疱的发生发展过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等。

2辅助临床图片化解难点

学习疝气的难点在于理解腹壁的结构和内外口的位置关系,书本上的插图线条结构较多,不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需要画出示意图,准确地指出疝气内外口上下左右前后的解剖结构,以及各种手术方式的具体方法。有时候,简单的几个线条,胜过半个小时的语言文字讲解。在皮肤性病学的教学别有用,因为临床图片只反映了时空的全部信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示意图则能从万千信息中,抽取出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信息,聚焦于内容的基本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重要的授课内容[2]。

3更新原图,突出重点,更加容易学习和理解

为了紧扣教材,突出特征,找出规律,重新设计简图,使蕴藏在其中的规律变得一目了然,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例如,在消化内科的大班理论课中,内镜图片都是红色背景的黏膜象,学生容易被五光十色的色彩及图形所吸引,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教师适时显示示意图,能够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关键信息上,去除掉无效的信息输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对教材上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用计算机模拟出各种医学原理示意图,更充分的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为医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3]。

4化文为图,变抽象为具体

化文为图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症状体征的规律具体化、形象化。在复习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画简图,以图为线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而且还蕴含了学生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克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4]。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构绘示意图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脑海中的思维活动,通过图形延伸到可视的纸张上,并逐渐具体化[5]。

5可以帮助临床教师带好见习生和实习生

特别是在手术科室,对于一名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护士或实习医生或者护生来说,刚刚进入手术室时一无所知、手足无措,到基本能够承担手术室的工作,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能在岗前培训时展示手术器械示意图,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时学习,就易于理解和记忆,能够迅速地认识器械及其在手术中的用途,从而尽快担任手术室的工作。示意图教学实践表明,教给学生的是工作方法和思路,为学生将来参加手术室工作及实习医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6]。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手术的方式和过程,学生在手术室看手术,看到很多新奇的景象和手术技巧,但是并不明白其中的原委。很多学生看了几天的手术,回忆起来就是记得手术切开以后会出血,止血、缝合等基本操作,对于手术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如果能够术前看几张关于手术的示意图,简单的几个线条就可以让学生对手术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从而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关键的环节上。

6示意图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要忽视学生的感受

有的示意图设计的很好,教师自我感觉也很好,教师之间交流时也认为这个示意图概括问题很全面很简单,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因为学生和教师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是不同的,有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讲,一目了然,非常简单,属于常识性问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教师深厚的知识积累及相应的基础知识,无法理解。所以,示意图形成以后,一定要先对一小部分学生试讲,初步评估示意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效果欠佳,一定要追寻其中的缘由,加以改进,直到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否则坚决摈弃不用。对于示意图来说,学生就是最好的裁判。有的教师设计的示意图结构复杂,怪异,分散注意力,掩盖了重点难点,降低了教学效果。示意图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效果为根本,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应由难变易,由繁变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总之,示意图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很大,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简图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示意图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庆明,邢付元,王友胜.示意图的形成要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J].教学与管理,2009(2):48-49.

[2]张玉杰,秦士德.关于皮肤科学示意图的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1,24(2):132-133.

[3]袁敏,胡玉龙.多媒体技术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运用[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2):57-59.

[4]赵蕾.临床医学教学中病程示意图的使用和绘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27(1):84.

[5]梁寒冰,王阿明,陈娴.谈医用物理课堂教学的示意图教学策略-基于视觉思维理论的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592-594.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篇10

1.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知识的综合体现。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对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真正属于自己原创的论文不多,缺少亲身实践、病例资料不详实。从近几年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发现,许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较薄弱,缺乏规范的中医术语,没有完整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思路,毕业论文的立题依据、中医机理阐释不明确,仅一笔带过,大片幅的是西医内容。这种中医理念逐渐淡化现象必须予以纠正。同时论文引文数量少、吸收信息能力不足。引文数量是衡量论文作者吸收信息能力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引文量愈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就愈强,引文内容反映作者的研究动向和理论依据,引文数量则反映出作者的研究环境和所掌握的相关信息量,引文年代是测评论文新颖性的标志之一。但大多数论文引文数量太少,有的只有3~4个,综述引文也不足10个,说明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太少,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没有全面了解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当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综述的意义不大。

由于缺少相应激励奖罚政策,指导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对一般学生来说,毕业论文的合格与优秀对毕业证、学位证的获得影响不大,从这点来说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撰写。个别指导教师临床工作较忙,指导力度不够,对指导教师也缺少相应奖励政策,指导毕业论文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没有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也是影响指导教师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2.思考与对策

2.1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经。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加深了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熟悉和初步掌握了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写过程,锻炼了文字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对中医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实践,是对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对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责任意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要强调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2强化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增强中医药研究信念

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对中医药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奠定了学生今后从事中医学的基石,应该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增加基础课比重,注重挖掘、提练中医宝库的精华。因为只有在领会透彻、掌握中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中医创新思维有所启发,也才有可能找到发展中医质的飞跃之起点。

从跨入中医药院校大门开始就要让学生树立中医理念,热爱中医药学,对新生进行中医药辉煌历史及未来发展的形势教育,让其有信心、有责任从事中医药研究。在中医理论意识尚未建立之前,西医课程最好晚些加入,一方面在强化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一方面又溶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会使学生思维混乱,相信其一,难解其二。要求学生必须重点掌握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基础课程,适当延长教学课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有些内容强迫背诵也是必须的,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不但强化了中医理念,也有益于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中医学研究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本门课程熟悉的基础上,要有自信,充满热情,对中医药研究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对中医学有骄傲感和使命感。强调中医药研究的优异成绩,客观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及中西医的差别,不要片面扩大、过多流露中医学的不足。每门课程可根据学科人员研究优势重点讲授部分章节,更好地达到熟练自信,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加有兴趣、有热情,也可能从此就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终身为之奋斗。

2.3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质量意识、强化过程管理、抓好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措施。应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把做好此项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要经过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临床观察、编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等几个阶段。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规范、文献资料查阅、病例收集、数据处理等提出全面的规范要求。程序勿过于形式化,真正做到选题、开题、指导、完成、答辩过程的完整性。

2.4举办论文写作培训班,提高学生撰写论文水平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举办中医药科研选题与设计、临床研究方法、医学统计等相关知识讲座,了解中医药研究的有关规范标准,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药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等。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书写格式,熟悉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开设图书馆和医学文献检索方法教育课,充分利用校图书馆资源,让学生了解本校图书馆、专业资料室的馆藏和服务项目,了解馆藏位置索取号、区别目录数据库,学会利用作者、题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充分利用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维普引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电子教学参考书等,知道如何根据所选课题去调研文献、收集资料,学会如何选择和利用信息。

2.5正确指导、启发学生科研思路

可采取双向选择,由各学科组拟定一些论文题目并对选题的可行性及难易程度进行分析,召开座谈会,组织与题目相关的学术报告,使学生对选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加强对选题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选题应该以中医学方向为主,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切忌完全西医化。

2.6建立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提高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中医学文献,提高文字水平,不断提高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撰写并,进行大学生论文竞赛评奖活动,并可作为奖学金评定指标之一。积极开展优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一定奖励,并颁发优秀毕业论文证书。

2.7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责任心

指导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要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增加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选拔对工作高度负责、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任指导教师,并对指导教师工作有具体规范的要求,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多指导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举办毕业论文指导、选题思路、科研方法等相关知识讲座,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