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预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52:53

绿色建筑预评估篇1

1.1建筑节能评估体系的发展现状全世界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到目前已有30余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也开始试行了相关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但对于建筑节能设计的评估起步较晚,目前,主流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主要为国外建立,如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提出的“建筑研究中心环境评估法”(BReeam)、美国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加拿大等国的“绿色建筑桃战2000”(GBC2000)等,这些评价标准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具有清晰的组织体系,并兼顾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受到广泛的认可。我国建筑节能评估发展晚于国外,不及国外成熟,国内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评价主要采用国外标准,但随着近年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国家也陆续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建筑节能评价标准,对建筑节能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2对当前主要评估体系的思考尽管目前国内外相关评估标准比较成熟,但通过分析上述主要的建筑节能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可以发现这些评估体系主要采用后评估方式,即一般在建筑投入使用1年后进行,但众所周知的是,影响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前期的场地选择、规划布局、节能措施、材料选择、设备选型等对建筑节能设计的最终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后评估方式的滞后性,使设计者失去了在前期进行弥补和优化的最佳时机。而目前在建筑设计阶段的能耗模拟分析也往往在施工图完成后进行,一旦在模拟计算中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则基本上没有再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的动力。如何使建筑节能设计评估更方便及时地反馈给设计人员,以便最大程度地为改进设计而服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评估中的应用

2.1Bim技术应用于节能评估的阶段及目标通过上述对建筑节能设计评估的现状分析与思考,笔者认为应用Bim技术进行建筑节能设计评估应区别于其他相关评价方式,主要在建筑前期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即以预评估的方式出现。其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对某建筑的节能效果作出评判,而更应着眼于为建筑节能设计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提供准确的参考。虽然当前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计算机进行能耗模拟分析计算已是普遍的评价方式,但相比成熟的后评估体系,这样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重定量分析而轻定性分析,综合性和系统性有所欠缺,且由于技术上的局限,通常能耗分析软件专业性很强,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完成,造成了建筑设计与能耗分析、建筑专业与设备专业一定程度的脱节,不利于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和效率提升。Bim技术的出现使得建筑设计与节能设计可以结合得更加紧密,使建筑师能更加直观地对所设计的建筑进行节能评价,促进设计方案的优化完善。

2.2Bim技术实现节能预评估的可行性

2.1Bim可提供足够详细的数据信息建筑节能设计及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而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建立起来的建筑模型所含信息有限,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节能的评估,需要专业人员输入大量的数据,既费人力,耗时也较多,这就容易造成建筑能耗分析往往成为建筑设计后的附加工作,难以对前期的建筑设计产生影响,即使根据分析结果来对设计进行优化,也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效率不高。而Bim提供了设计信息极其完整的设计模型,只要模型达到必要的详细度和可信度,就能在前期设计阶段完成能耗分析,实现对建筑节能设计的预评估。

2.2Bim可实现数据信息的可交互操作尽管能耗分析软件数量众多,但这类软件通常需要不同的接口,采用不同的数据形式,彼此之间兼容性较差,往往需要重新建模并输入大量的专业数据,造成建筑节能各项评价之间比较孤立,综合性较差。Bim技术可有效地解决这样的问题,由于其支持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标准和GreenBuildingXmL(gbXmL)数据传输协议,使得建筑信息模型和大量第三方分析应用软件之间有了良好的接口,可以将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数据传输到分析软件,从而实现单一数据平台上各个工种的协调设计和数据集中,解决了建筑设计和节能过程中数据流被割裂、重复输入、数据流失、出现信息歧义和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2.3Bim可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确控制Bim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设计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管理、直至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因此能够更精确地控制工程的各个环节,保证工程质量。Bim精确的建模及碰撞检查技术可以使各专业设计相互矛盾冲突之处在设计阶段就得以被发现,避免在施工阶段频繁出现设计变更,造成延误工期乃至返工的情况。模型里详细的材料、构造、工程量、造价、生产厂家等信息使施工过程更加精确地被控制,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而这些信息也使得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更加方便,做到可视化管理。可以说,一个准确、详细的Bim模型可以真正达到“所见即所得”的程度,为预评估提供了最接近实际的对象,使预评估真正具有实际意义。

2.3Bim技术应用于节能预评估的方法

2.3.1建立评估体系建筑节能设计预评估的关键首先在于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准确地预测建筑建成后的能耗情况,就评估的内容而言,预评估与目前国内应用的建筑节能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无本质差别,但由于预评估在项目前期进行,其评估内容主要针对设计阶段。参考GB/t50668-2011《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国内评价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规划、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系统、给水排水系统、照明系统、室内环境等方面

2.3.2建立建筑三维信息模型建立信息准确详尽的建筑信息模型是进行预评估的基础,模型包含的有效信息越丰富,预评估的准确度与详细程度也就越高。目前比较成熟的三维建筑设计软件有autodesk公司的Revit、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Bentley公司的microStationtriforma等,尽管其各自特点和优势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参数化设计软件,建筑师运用此类软件建立起一个包含足够多预评估所需信息的建筑信息模型,如建筑的场地信息、周边建筑、道路、建筑材料、构造、物理性能以及设备等各专业相关数据,为建筑节能设计预评估各项指标分析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2.3.3数据信息分析及评估在建筑信息模型完整建立的基础上,将模型信息导入性能化分析模拟软件,如ecotect、GreenBuildingStudio、energyplus、Doe-2、ieS等,可对建筑规划设计、围护结构、设备系统、室内环境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提取、计算、分析。在此模拟分析基础上,结合预评估的内容体系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各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3结语

绿色建筑预评估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LeeD;环保节能

绿色建筑的理念是贯穿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它不仅要求建筑设计者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还要求施工单位、业主、管理者、使用者等与建筑有关的所有单位或个人都有绿色意识,并将这一意识贯彻与建筑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中。绿色建筑还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衡量建筑时衡量建筑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对其内部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衡量的内容不仅有建筑的物理性能,还涵盖着一部分的人文和社会观念。

一、各国不同的评价体系

目前全球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主要有美国LeeDtm认证体系、英国BRee-am、加拿大Gbtool评估体系、日本CaSBee评价体系和中国的GBeS评估系统,另外还有法国的eSCaLe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naBeRS环境评价体系和德国的生态建筑导则LnB。

各国不同类型的评估体系虽都是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理念建立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根据区域内的具体社会、自然、人文等情况,不同的评估体系在实践中各有不同,按主要目的来分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及决策支持工具、分析对比与性能评价工具和综合工具三种。

作为建筑设计及决策支持工具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主要是针对建筑的设计方案或者新建筑建立的,它强调的是将绿色理念加筑在建筑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推荐具体的技术、管理方式等手段辅助设计和决策,促使建筑的实施者不断地调整方案,直到达到最终的目标。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tm就属于此种。

澳大利亚naBeRS环境评价体系、瑞典的ecoeffect评估体系等是在分析对比与性能评价工具的范畴内的,与美国LeeDtm不同的是这种评估体系更注重考察结果,在实践运用中,通常是采用实测、调查等手段对不同的建筑进行对比,鉴定建筑的真实性能。

综合工具类的评估体系是以上两种工具的结合,它通过系统的结构对建筑的设计方案,新建筑以及使用建筑进行辅助设计和性能评价等,英国的BRee-am即属于综合工具类,美国的LeeDtm也正在进行分册编写,以发展到综合工具的领域内。

由于经济、人文、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不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在建设管理和运作模式上与发达国家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外的评估认证体系一般是由承包整个项目设计的综合性的建筑公司对建筑的策划、设计、施工复负责,在建筑过程中设计单位占主导,其评估体系主要对最终的结果进行控制。而在我国,建筑施工从开发到设计、施工、运营各个环节的职责划分都很明确,评价体系对建筑建设的主要阶段进行控制,进而实现对建筑全过程的控制。这里就以美国LeeD认证体系为代表,来对中外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进行对比。

二、美国LeeD认证体系

美国LeeD(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mentalDesign)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theUSGreenBuildingCouncil)起草并推行的,在国际上通常称为LeeDtm,目前已经拥有了多种版本的认证体系,是当前世界上公认的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善,同时也最有影响力的的评估标准。

(一)LeeD认证要素

LeeD的认证要素包括可持续场地评价(SustainableSites)、建筑节水(waterefficiency)、能源利用与大气保护(energy&atmosphere)、材料与资源(materials&Resources)、室内环境质量(indoorenvironmentalQuality)和创新设计流程(innovation&Designprocess)。

(二)LeeD认证对象

LeeD的版本众多,评估面对不同的对象,简单上其对象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面向新建筑和改造建筑的LeeD-nC、面向既有建筑的LeeD-eB、面向商业建筑租赁空间的LeeD-Ci、面向租赁商业建筑的LeeD-CS、面向别墅以及不超过三层的居民建筑的LeeD-H和面向区域规划设计的LeeD-nD。

(三)LeeD认证等级

LeeD通过对认证要素的评价,对每个要素进行打分,以分数来确定等级,共有白金级、金级、银级和认证级四个等级。以LeeD-nC为例,其总分为100分,认证级别分别为40~49,认证级;50~59,银级;60~79,金级;80分以上为白金级,在这一认证中有时会加创新设计与区域性的附加分10分,认证之后,颁布相对应的认证证书和标志。

(四)LeeD认证过程

LeeD的认证是商业性的行为,在认证的过程中会收取费用,认证为自愿认证,通过在网上注册、提交资料和认证费用之后,经过认证预审、补充资料和资料的审查过程颁发相关的认证证书和标志,须认证方还可以对认证结果进行申诉。

三、中国GBeS评估系统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是2006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主编的。

(一)评价体系

GBeS评价体系主要是对住宅建筑以及包括宾馆、商场等公共类的建筑进行评价,评价涵盖从规划到运营的全程,评价的指标有:①节地与室外环境;②节能与能源利用;③节水与水资源利用;④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⑤室内环境质量;⑥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二)评价方法与等级

GBeS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六个指标的43项一般项和43个优选项对建筑进行评价,并按照评估结果分为1星、2星和3星三个等级。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六个指标相对均衡,从理念上来说,其经过认证的建筑更符合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

(三)评价管理与过程

GBeS的评价标识根据建筑部的通知,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两种。前者既有证书又有标志,后者则只有证书。评价由建筑物业主单位和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申请,由受委托的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成立绿标办对其进行评价,并对经过评价的建筑颁发相应的证书和标志。

四、结语

由以上对比可以得知,两大体系都是为了规范绿色建筑评价而建立的,其评价认证也都是自愿的,涵盖的内容也都大致相同,主要针对了环保和节能,但在LeeD的认证体系的评价项不如GBeS均衡,易造成对绿色建筑概念理解的偏差,而两大体系最大的差别在于GBeS是国家标准,有设计标识和评价标识,而LeeD是协会标准,仅有认证标识。两大体系虽各有不同,却并无优劣之分,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昌平.我国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建筑设计管理,2012(12).

[2]倪铁兰.以德国为例居住区评价体系初探[J].中外建筑,2011(11).

[3]吴俊杰,马秀琴,黄超,等.天津新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节能效益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8).

绿色建筑预评估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风险管理;风险因素

[Doi]10.13939/ki.zgsc.2017.10.228

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将ecology和architecture两个词语合二为一成为arcology(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由此而生。伴随着居民对住房品质要求的提升和能源的日趋紧张,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居住者对绿色建筑产生了兴趣并予以关注。

1绿色建筑概念及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为居住者提供更加健康、环保和卓越的居住条件的同时,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改变能源过度消耗和浪费的现状,把人类、自然和建筑做为一个整体,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各方面的和谐共处。对于绿色建筑有很多的名称,在日本被称为“环境共生建筑”;[1]在欧洲和北美,被称为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还有些地方称为节能省地建筑。[2]

在我国,绿色建筑的定义于2006年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得到了明确。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与建造的全寿命周期内,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尽最大可能利用光能和风能等自然资源,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把人类、自然和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和谐永续发展。[3]

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相比,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1990年世界上的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英国,2000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研发了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我国建设部于2006年3月16日公布了我国第一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本标准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设计与建造的全寿命周期出发,对绿色建筑进行全面评价。

2绿色建筑风险管理的特点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的全寿命周期中,各个方面都比一般建筑需要更高的要求,同时增加了绿色建筑项目管理的风险和难度。[4]绿色建筑的风险管理时间跨度大,贯穿于设计与建造的整个寿命周期,此外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建筑的使用年限届满后,建筑材料的再利用都在考虑的范畴以内。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不高。较一般建筑而言,绿色建筑自身的节能性、环保性、地域性与宜居性等特点决定了其风险因素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因而具有更大的风险管理的难度。

在我国从事绿色建筑开发、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匮乏,开发、设计、施工积累的经验较少,每个地区绿色建筑采取的技术都不完全相同,设计与建造的周期长,从而在绿色建筑的风险管理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不确定因素,风险管理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都存在局限性,必须实施系统的、动态的管理。

3绿色建筑风险管理的目标

绿色建筑风险管理是通过对绿色建筑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以达到降低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预防潜在损失的发生。绿色建筑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包括总体目标和分层目标。其中总体目标是在整体生命周期内,保证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成功;分层目标为总体目标的具体体现,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其中经济目标是在整体寿命周期内,通过对质量、进度、工期的控制,从而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环境目标是保证绿色建筑与环境的长期协调,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浪费,保护环境;社会目标是提高绿色建筑的形象,使公众对绿色建筑有更充分的了解,提高其认知度和认可度。[5]

4绿色建筑风险管理过程分析

(1)绿色建筑的风险识别。绿色建筑开发的周期性较长,对质量、进度、工期的过程控制要求较高,因此对风险因素分析方面,需要长期分析和定期分析相结合。在以往的经验实践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计划,识别出风险因素和潜在损失。风险识别的方法须结合工程实际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分析,包括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面谈法、Swot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等。

绿色建筑的风险动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自然风险、设计风险、工期风险、政策风险可能引起的成本风险,从而造成资金压力、财政危机和成本超支等潜在损失;安全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自然风险、工期风险等可能导致的质量风险,从而造成验收失败、工程返工、认证失败等潜在损失;绿色认证风险和环境风险可能导致的认证失败的潜在损失;安全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政策法规、设计风险、社会风险可能导致的工期风险,从而引起成本超支、进度压力、认证失败等潜在损失;前期策划风险可能导致费用超支、认证失败、S修困难等潜在损失;运营风险可能引起费用增加、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潜在损失;销售风险可能引起销售量下降的潜在损失。绿色建筑比一般建筑增加了绿色标志的星级认证和施工环境的过程控制,从而增加了在设计与建造的全寿命周期中的设计、施工、监理、环境等风险,导致的潜在损失包括质量不合格、安全隐患、成本超预算、认证失败等。[6]

(2)绿色建筑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各风险因素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法、定性风险评价法、决策树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法等。通过风险评估可以预计不同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而决定风险应对方法。

(3)绿色建筑的风险应对。风险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对关键风险因素的应对,风险应对是指通过对风险的分析,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方法,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损失。其中,风险回避可以通过避免受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影响而彻底地消除风险;风险降低是利用政策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风险分担是将风险转移给资金雄厚的独立机构;风险承受是通过风险因素评估决定维持现有的风险水平。

5结论

绿色建筑因其贯穿于设计与建造的整个寿命周期,风险管理贯穿时间跨度大,对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利用的要求高,而且结合其节能性、环保性、地域性与宜居性的特点,风险管理过程中突出了对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绿色认证的风险分析,因此,应该针对影响绿色建筑开发的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绿色认证、环境保护的风险,并结合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的行业标准要求,在后续开发过程中选用正确的措施进行应对。从而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速度,增加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减少对绿色建筑各方面认知的不可预见性。

参考文献:

[1]计永毅,张寅.中日绿色建筑发展的对比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105-108.

[2]孙佳媚,张玉坤,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J].建筑技术,2008,39(1):63-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0-130.

[4]秦旋,万欣.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分担与管理研究[J].施工技术,2012,41(21):19-24.

绿色建筑预评估篇4

关键词:奥运建筑环境负荷绿色奥运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

2l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1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不少办公楼存在严重的建筑病综合症(SBS),影响楼内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30多年来,绿色建筑的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绿色建筑和奥运结合的时间不长,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依然迅速地实现了和谐与统一。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已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可再生性能源和高效交通措施;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中,绿色建筑的思想开始在奥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中有所体现。悉尼奥运会被认为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夏季奥运会,而最能展现悉尼奥运会高科技含量的便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的绿色奥运村。这一项目的成功设计、施工与建设,现有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如澳大利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naBeRS)亦功不可没,它是保证建造过程各环节充分体现可持续生态概念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有利地推进了绿色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成熟与发展,而且为澳大利亚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和尊重。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口号,如何使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能够真正实现“绿色化”的内涵,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园区,是能否真正实现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于2002年10月立项,为科技部“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课题汇集了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等9家单位近40名专家共同开展工作,历时14个月。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就是力图通过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到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的每个环节,来实现奥运建筑的绿色化。其具体研究内容为:根据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奥运建筑的具体要求,制定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的“绿色化”标准,研究开发针对这一标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研究能支持这一评估体系正常运行,可在奥运建筑从招标到运行管理的全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与政策,从而确保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的“绿色化”能得到高水平实现,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评估体系内容简介

1.全程监控、阶段评估

针对园区规划、业主招标、建筑设计至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在各个建设阶段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手段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及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奥运园区建设达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按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过程由4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规划阶段

第二部分:设计阶段

第三部分:施工阶段

第四部分: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

针对上述不同建设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分别从环境、能源、水资源、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只有在前一阶段达到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施工工作。当按照这一体系在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时,这个项目就可以认为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2.QL评分方法

绿色建筑追求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代价,而获取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这二者有时是彼此矛盾的。为清晰地对这二者的实际状况给出科学描述,本评估体系采用了Quality(质量)和Load(环境负荷)这两个指标。这种双指标方式与目前发达国家标准(如美国LeeD)相比,解决了上述矛盾,更准确地刻划了被评估对象的绿色性。在具体评分时把评估条例分为Q和l两类:Q(Quality)指建筑环境质量和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L(Load)指能源、资源和环境负荷的付出。二者综合起来即可对建筑物的“绿色”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在考察建筑物的L(Load)品质时,没有直接采用L而是转化为LR(LoadReduction,建筑物环境负荷的减少)来评价,也就是说“建筑的环境负荷降低得越多,得分越高”,易于操作。然后,便可利用统一的5级评分制(此时L=5-LR)及与之配合的权重表,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的Q和LR进行评价。

根据评估项目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权重系数。参评建筑实际的Q/LR得分=∑(5分制得分×权重系数)。对于包含多类型建筑的园区,需由建筑各类型建筑的面积比乘以其相应的Q、LR得分情况,才为整个园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参评建筑的Q/L评估结果可通过如图2所示的两维图表进行科学的描绘。

其中:

a区:很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和优秀的建筑服务品质,为最佳绿色建筑。

B区、C区:尚属于绿色建筑,但或资源与环境消耗太大,或建筑品质略低。

D区:高资源、能源消耗,但建筑品质不高。

e区:很多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却获得低劣的建筑品质,一定要避免的建筑。

除了提供一张二维Q几图表之外,评估软件还能根据用户提供的建筑信息,生成一系列直观图表,向用户生动地展示参评建筑在不同层次的条目评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能优劣。

四、主要创新

本课题主要创新如下:

1.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我国绿色建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这不仅符合国际先进理念,还有突出创新。例如,强调项目论证的必要性,强调总量、规模和容积率控制;强调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注重建材的可再生、可回用性:提出多种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下的评价方法,注重能源品位,提出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梯级利用,注重降低能量转换系统的能耗,提倡热回收;综合考虑并评价建筑的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重视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与保护,强调分质供水与梯级利用、明确节水率与回用率的合理范围、强度用水安全性;对施工过程进行专门评价,提倡绿色施工和绿色管理;重视验收和运行管理,强调考核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考核实际运行效果和实测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实施“绿色建筑”的体系和框架。

2.得到一批绿色建筑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通过对近20个实际项目的调研和测算,提出了建材全生命周期评价的4个定量指标,即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本地化;建立了科学、客观和全面的建筑能耗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用建筑物耗热量、耗冷量指标评价居住建筑节能状况:提出与参考建筑比较的方法评价办公建筑节能:直接对体育场馆的围扩结构部分的热工性能和做法评价节能效果;提出基于能质系数的eCC指标评价不同供热空调系统及方式:提出tDC指标评价风机水泵等输配系统能耗;提出热回收能效比Cep指标评价新风热回收;提出照明能耗系数并结合灯具、照度、控制等全方位评价人工照明;采用了单位建筑面积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体系(C02、可吸入颗粒物、n0x、S0x等)和建筑排热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大气(直接或间接)污染及温室效应;

3.提出全过程控制的观点与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指南。根据我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特点,把评估体系分成四个阶段: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控制,保证最终绿色建筑的实施。这完全不同于国外(如美国的LeeD体系)仅限于对最终项目的绿色评估。

4.提出用Q(Quality)—L(Load)双指标体系及权重体系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进行评价。揭示了建筑建设过程在获取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和占用能源资源、影响环境之间的矛盾,指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追求此矛盾的协调。

5.开发了一批与评估体系匹配的、可进行定量模拟计算、优化指导设计的软件。

五、评估案例—某综合体育训练馆(设计阶段)

1.基本情况说明

某综合体育训练馆,位于北京市某体育训练局东院东南角。训练局院的北面、南面、西面为城市道路,东面为城市规划路。建设场址南向面对人工湖,东侧贴临某居住小区,北面与网球馆及体操训练房相邻,西侧是一小学。

该建筑风格追求现代化、地域化、本土化的契合,整体造型突出体育建筑的气势,以大面积的金属百叶和纯净的实体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充分利用阳光,以减少后期运营成本。建筑面积为10968m2,建筑层数2层,建筑高度23.9m,主要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首层为举重训练馆,二层为篮球训练馆,一层夹层和二层夹层为办公室等其他功能房间。建筑设计充分考虑无障碍要求。

该建筑北侧面临训练局体操馆一侧设有硬质铺面的广场,并与建设用地东侧城市道路相通:西侧设置有4米宽车道,其与建设用地南侧城市道路相通,同时在建设用地西北角与训练局院内原有南北向主路相连。所有人流及车流将由此进入综合训练馆。综合训练馆北侧设有主入口。东侧及西侧各设有一处次入口。南侧设有三处辅助疏散口。

该建筑采用外墙外保温做法达到墙体节能要求。钢筋混凝土屋面保温采用30mm厚挤塑板保温材料。外窗窗框为铝合金断桥体系,玻璃采用6mm+9mm+6mm中空低辐射玻璃。

该建筑物中举重和篮球训练馆均采用过渡季可送全新风的双风机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其它功能小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空调系统等采用直接数字式(DDC)监控方式,并纳入楼宇自动化监控系统,利于节能。

该建筑外玻璃均采用双层中空玻璃隔绝外部噪声干扰。通风管道送排风机进、出口设消声器,满足室内外环境对噪声的要求。

该建筑正常照明光源主要采用三基色节能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所有高效节能气体放电光源均须配备低谐波高功率因数电子镇流器。

该建筑的生活给水由建筑物西侧院内给水管线引至室内,接至各配水点。生活热水采用地热水,由大院集中地热水供水管网供给,直接接入馆内用于淋浴热水。本工程雨污水分设系统,污水不含污染物,粪便污水经化粪池排入市政管道。屋面雨水经雨水斗汇集后排入院内雨水管道,室外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接入室外雨水管道。所有卫生器具配件均采用节水型。运动员浴室采用红外线感应冲洗小便器、红外线感应龙头洗脸盆及淋浴器。总供水干管上均设置水表,便于计量用水量。

2.总结

本综合体育训练馆主要为运动员训练之用,采用了一定的节能、节水措施,但并无特别突出之处,各评估点得分均在3分左右,表现平平;其综合评估结果在QL二维图中处于C区。

六、展望

后续的推广工作包括:

1.继续扩大建筑项目试评估工作。通过与北京市相关部门配合,准备今后以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为基础,对北京市一批在建项目进行评估,并从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2.推广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的辅助软件工具。

3.拓宽研究,并结合全国各地实际情况,把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从区域性研究向全国推广,以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著.《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

[2]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编.《ComprehensiveassessmentSystemforBuildingenvironmentaleffiCiency(CaSBee)》2003.7.

绿色建筑预评估篇5

2l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1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不少办公楼存在严重的建筑病综合症(SBS),影响楼内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30多年来,绿色建筑的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绿色建筑和奥运结合的时间不长,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依然迅速地实现了和谐与统一。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已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可再生性能源和高效交通措施;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中,绿色建筑的思想开始在奥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中有所体现。悉尼奥运会被认为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夏季奥运会,而最能展现悉尼奥运会高科技含量的便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的绿色奥运村。这一项目的成功设计、施工与建设,现有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如澳大利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naBeRS)亦功不可没,它是保证建造过程各环节充分体现可持续生态概念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有利地推进了绿色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成熟与发展,而且为澳大利亚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和尊重。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口号,如何使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能够真正实现“绿色化”的内涵,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园区,是能否真正实现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于2002年10月立项,为科技部“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课题汇集了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等9家单位近40名专家共同开展工作,历时14个月。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就是力图通过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到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的每个环节,来实现奥运建筑的绿色化。其具体研究内容为:根据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奥运建筑的具体要求,制定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的“绿色化”标准,研究开发针对这一标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研究能支持这一评估体系正常运行,可在奥运建筑从招标到运行管理的全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与政策,从而确保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的“绿色化”能得到高水平实现,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评估体系内容简介

1.全程监控、阶段评估

针对园区规划、业主招标、建筑设计至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在各个建设阶段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手段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及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奥运园区建设达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按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过程由4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规划阶段

第二部分:设计阶段

第三部分:施工阶段

第四部分: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

针对上述不同建设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分别从环境、能源、水资源、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只有在前一阶段达到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施工工作。当按照这一体系在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时,这个项目就可以认为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2.QL评分方法

绿色建筑追求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代价,而获取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这二者有时是彼此矛盾的。为清晰地对这二者的实际状况给出科学描述,本评估体系采用了Quality(质量)和Load(环境负荷)这两个指标。这种双指标方式与目前发达国家标准(如美国LeeD)相比,解决了上述矛盾,更准确地刻划了被评估对象的绿色性。在具体评分时把评估条例分为Q和l两类:Q(Quality)指建筑环境质量和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L(Load)指能源、资源和环境负荷的付出。二者综合起来即可对建筑物的“绿色”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在考察建筑物的L(Load)品质时,没有直接采用L而是转化为LR(LoadReduction,建筑物环境负荷的减少)来评价,也就是说“建筑的环境负荷降低得越多,得分越高”,易于操作。然后,便可利用统一的5级评分制(此时L=5-LR)及与之配合的权重表,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的Q和LR进行评价。

根据评估项目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权重系数。参评建筑实际的Q/LR得分=∑(5分制得分×权重系数)。对于包含多类型建筑的园区,需由建筑各类型建筑的面积比乘以其相应的Q、LR得分情况,才为整个园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参评建筑的Q/L评估结果可通过如图2所示的两维图表进行科学的描绘。

其中:

a区:很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和优秀的建筑服务品质,为最佳绿色建筑。

B区、C区:尚属于绿色建筑,但或资源与环境消耗太大,或建筑品质略低。

D区:高资源、能源消耗,但建筑品质不高。

e区:很多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却获得低劣的建筑品质,一定要避免的建筑。

除了提供一张二维Q几图表之外,评估软件还能根据用户提供的建筑信息,生成一系列直观图表,向用户生动地展示参评建筑在不同层次的条目评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能优劣。

四、主要创新

本课题主要创新如下:

1.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我国绿色建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这不仅符合国际先进理念,还有突出创新。例如,强调项目论证的必要性,强调总量、规模和容积率控制;强调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注重建材的可再生、可回用性:提出多种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下的评价方法,注重能源品位,提出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梯级利用,注重降低能量转换系统的能耗,提倡热回收;综合考虑并评价建筑的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重视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与保护,强调分质供水与梯级利用、明确节水率与回用率的合理范围、强度用水安全性;对施工过程进行专门评价,提倡绿色施工和绿色管理;重视验收和运行管理,强调考核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考核实际运行效果和实测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实施“绿色建筑”的体系和框架。

2.得到一批绿色建筑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通过对近20个实际项目的调研和测算,提出了建材全生命周期评价的4个定量指标,即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本地化;建立了科学、客观和全面的建筑能耗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用建筑物耗热量、耗冷量指标评价居住建筑节能状况:提出与参考建筑比较的方法评价办公建筑节能:直接对体育场馆的围扩结构部分的热工性能和做法评价节能效果;提出基于能质系数的eCC指标评价不同供热空调系统及方式:提出tDC指标评价风机水泵等输配系统能耗;提出热回收能效比Cep指标评价新风热回收;提出照明能耗系数并结合灯具、照度、控制等全方位评价人工照明;采用了单位建筑面积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体系(C02、可吸入颗粒物、n0x、S0x等)和建筑排热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大气(直接或间接)污染及温室效应;

3.提出全过程控制的观点与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指南。根据我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特点,把评估体系分成四个阶段: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控制,保证最终绿色建筑的实施。这完全不同于国外(如美国的LeeD体系)仅限于对最终项目的绿色评估。

4.提出用Q(Quality)—L(Load)双指标体系及权重体系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进行评价。揭示了建筑建设过程在获取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和占用能源资源、影响环境之间的矛盾,指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追求此矛盾的协调。

5.开发了一批与评估体系匹配的、可进行定量模拟计算、优化指导设计的软件。

五、评估案例—某综合体育训练馆(设计阶段)

1.基本情况说明

某综合体育训练馆,位于北京市某体育训练局东院东南角。训练局院的北面、南面、西面为城市道路,东面为城市规划路。建设场址南向面对人工湖,东侧贴临某居住小区,北面与网球馆及体操训练房相邻,西侧是一小学。

该建筑风格追求现代化、地域化、本土化的契合,整体造型突出体育建筑的气势,以大面积的金属百叶和纯净的实体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充分利用阳光,以减少后期运营成本。建筑面积为10968m2,建筑层数2层,建筑高度23.9m,主要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首层为举重训练馆,二层为篮球训练馆,一层夹层和二层夹层为办公室等其他功能房间。建筑设计充分考虑无障碍要求。

该建筑北侧面临训练局体操馆一侧设有硬质铺面的广场,并与建设用地东侧城市道路相通:西侧设置有4米宽车道,其与建设用地南侧城市道路相通,同时在建设用地西北角与训练局院内原有南北向主路相连。所有人流及车流将由此进入综合训练馆。综合训练馆北侧设有主入口。东侧及西侧各设有一处次入口。南侧设有三处辅助疏散口。

该建筑采用外墙外保温做法达到墙体节能要求。钢筋混凝土屋面保温采用30mm厚挤塑板保温材料。外窗窗框为铝合金断桥体系,玻璃采用6mm9mm6mm中空低辐射玻璃。

该建筑物中举重和篮球训练馆均采用过渡季可送全新风的双风机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其它功能小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空调系统等采用直接数字式(DDC)监控方式,并纳入楼宇自动化监控系统,利于节能。

该建筑外玻璃均采用双层中空玻璃隔绝外部噪声干扰。通风管道送排风机进、出口设消声器,满足室内外环境对噪声的要求。

该建筑正常照明光源主要采用三基色节能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所有高效节能气体放电光源均须配备低谐波高功率因数电子镇流器。

该建筑的生活给水由建筑物西侧院内给水管线引至室内,接至各配水点。生活热水采用地热水,由大院集中地热水供水管网供给,直接接入馆内用于淋浴热水。本工程雨污水分设系统,污水不含污染物,粪便污水经化粪池排入市政管道。屋面雨水经雨水斗汇集后排入院内雨水管道,室外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接入室外雨水管道。所有卫生器具配件均采用节水型。运动员浴室采用红外线感应冲洗小便器、红外线感应龙头洗脸盆及淋浴器。总供水干管上均设置水表,便于计量用水量。

2.总结

本综合体育训练馆主要为运动员训练之用,采用了一定的节能、节水措施,但并无特别突出之处,各评估点得分均在3分左右,表现平平;其综合评估结果在QL二维图中处于C区。

六、展望

后续的推广工作包括:

1.继续扩大建筑项目试评估工作。通过与北京市相关部门配合,准备今后以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为基础,对北京市一批在建项目进行评估,并从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绿色建筑预评估篇6

推行农民适当集中居住,不仅能节约大量耕地,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而且节省大量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发展农村科教文卫事业,便于社会治安管理、生态环境优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在新农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上,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发展新农村绿色住区。按照科学布局、统筹兼顾的要求规划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使农村集中居住区的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整、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从而形成现有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系统。

绿色是自然界植物的颜色。绿色的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绿色象征着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象征着自然物种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绿色”作为一种理念,是指人类按自然生态的法则,创造有利于大自然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协调发展的理念。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新农村绿色住区可理解为就是要在农村住区的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农民提供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健康、舒适、便利和安全的住区环境空间。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生态建筑的理念。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难以为继。80年代,在发达国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广为应用,但是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以室内空气品质为中心的室内环境的研究成为建筑研究的热点。1992年巴西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到共识,绿色建筑(住区)成为世界建筑界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国外近年来发展了一些绿色建筑评价预测体系,并有相应的标准和模拟软件来评价。如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德国的生态导则LnB,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加拿大的GBtool、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日本、中国台湾省等国家或地区也相继推出了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体系。我国学者2001年完成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的研究,并依此先后对十多个住宅小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2003年又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的研究,并制定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2006年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但在我国还缺乏系统的技术体系和设计理论,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尚未进入实质性推广应用。我国属于资源贫乏国家,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筑、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及时研究新农村住区的绿色设计理论,在我国农村发展绿色住区,是一项意义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绿色建筑预评估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1.引言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大约消耗了50%的能源、48%的水资源,排放了50%的温室气体以及40%以上的固体废料。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这一过程动用了最大份额的地球能源并产生了相应的废气、废料[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绿色建筑在国内得到长足发展。2014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超过40亿元,预计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将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提升至50%[2]。随着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各国纷纷着手制定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如英国的BReeam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加拿大GBtooL评估体系。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新公告,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GB/t50378-2014(evaluationStandardforGreenBuilding2014,以下简称“eSGB2014”)为新的国家标准。本文指出我国新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2014”的优点和不足,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评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使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它分为3个评定等级。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评价标准在主要项目上更强调节约的概念,由此将评价指标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6部分[4]。

2.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2.2.1适用范围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建筑适用类型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建筑适用类型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

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各类别建筑,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不足已经逐渐显现,不断有医疗卫生类、会议展览类、学校教育类等建筑类型提出申报,但根据原有评价标准,这些类型的建筑却没有参考的依据。近些年先后出台的《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新版《标准》的出台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作用,新版《标准》对于这些特定建筑类型予以统筹考虑,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2.2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的对象定为单栋建筑或建筑群,并要求系统性、整体性指标按总体进行评价,具体是指:

对于单栋建筑,主要是指应以一栋完整的建筑作为基本评价对象,不得从中摘选或剔除部分区域。但运行评价要视情况决定是否可将一栋建筑中的某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例如大型商住楼中的商业部分。对于建筑群,则是指由位置毗邻、功能相同、权属相同、技术体系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及以上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例如住宅建筑群、办公建筑群。对此,可依标准对各单体建筑分别评价得到各建筑的总得分,再按各单体建筑的建筑面积经加权计算后得到建筑群的总得分,最后按建筑群的总得分确定建筑群的绿色建筑等级。

对于系统性、整体性指标,例如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要基于该指标所覆盖的范围或区域进行总体评价(运行评价时单栋建筑内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的情况也应照此执行)。还要求评价对象的边界选取合理、口径一致、能够完整围合区域。

2.2.3指标体系

指标大类方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包括了7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和施工管理,是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施工管理”,这就是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完整地覆盖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运作。

评定积分方法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评价方法为:按照评价标准逐条计分,然后按大类指标分别计算其指标得分和附加得分,最后对每大类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数加上附加分数即为最终的评价得分。评定的等级划分分为3个层次的考察:首先,与原有《标准》保持一致,设有一部分的“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评价的最低标准;其次,每个指标大类设有最低分数要求,低于这个分数则不能参评;第三,每类得分相加得到总分,再划定相应的等级。

从本质上来说,标准中的“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得分率”。由于建筑的类型、功能多样,所以有些评价条款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建筑类型,例如对于医疗类建筑,就会有一些商业建筑的评价条款不能参与考核。所以,用“得分率”来判定绿色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的程度高低更加科学。但由于大众对于按得分高低来判定好坏更为接受,所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规定了一种得分的折算方法,使“得分率”并没有出现在新的标准里。

2.2.4绿色建筑评价阶段

将绿色建筑的评价阶段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目前有关管理制度,标准将绿色建筑的评价明确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其中,设计评价重点在于评价绿色建筑方方面面采取的“绿色措施”和预期效果;运行评价不仅要评价“绿色措施”,而且要评价这些“绿色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此外还关注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的“绿色足迹”关注绿色建筑正常运行后的科学管理。简言之,“设计评价”所评的是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所评的是已投入运行的建筑。标准第3.2.2条还说明了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的指标类型差异。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优缺点

(1)近几年来,虽然一些建筑项目,获得了一星级、二星级,甚至三星级认证,但在实际运行中的能耗甚至高于其同类型的普通建筑。“eSGB2014”增加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两部分评价内容。新版的《标准》就是在引导从业者不仅在设计阶段实现功能实用、因地适宜的绿色建筑,更要在后期的运营中实现真正的“绿色”。绿色建筑的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管理中是否能够保证“绿色”,而评价标准也仅仅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绿色建筑在取得设计标识后,建设过程、竣工验收和后期运营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地按照标识认定的规范去执行是目前绿色建筑中的一大难题。

(2)“eSGB2014”适用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建筑类型包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然而这种划分不是很明确,涵盖的范围还比较窄,不具备对所有类型的建筑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因此绿色建筑标准的评价对象还需要纳入更多类型的建筑,如对复合建筑、既有建筑的评价,同时细化现有的建筑类型,如学校建筑、商场建筑、旅馆建筑、办公建筑等,使评价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对大型公共建筑还需要尽快推出强制性绿色建筑评价要求,这对实现节约能源与资源、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发达国家先进评价标准评分项的评价更加细致,给出了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及计算标准等等,并且给出评价参考资料及应提交文件,而且在评分项的评分上有更多的数据量化评价。“eSGB2014”的评分项较多,不需要如发达国家评分项那么细化,但仍可以参考完善,如采用更多的数据来量化指标,使指标的评价可操作性更强。

(4)从运行评价权重可以看出,“eSGB2014”更注重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而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更注重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权重划分上,“eSGB2014”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所设权重只有大概6%-7%,为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所设权重的一半;从指标划分,发达国家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划分为单独的两个指标大类,这些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程度。我国对权重的划分虽然有自己的社会、经济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不容忽视,防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权重还需提升。

3.结论

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道路上落后欧美发达国家较多,这使得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均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影响,比如英国的BReeam以及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然而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也应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条件和特点,因此也使得“eSGB2014”和发达国家的绿色评价标准会有很多不同之处。“eSGB2014”是对“eSGB2006”修订和完善,从按照达标项目数目给予评价到量化打分方式的评价,从单一的评价到设计评价和运营评价两种评价的转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2]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J].绿色中国,2014,(19):36-37.

绿色建筑预评估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材料认证体系

当今世界,能源日益短缺、气候变迁异常和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节能和环保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因而推动了许多全球性的环保标准规范制定与节能减排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住宅建设的全过程中.时时刻刻涉及环保的问题j因此,开发生产具有环境协调性的生态建材和住宅产业,在执行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各国均从材料及资源利用与回收、能源优化和节约、室内外环境质量控制等各方面,制定相应标准和评分体系来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其中绿色材料在评分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说绿色材料是绿色建筑的基础,关系到建筑绿色性评价。

本文对比了各国不同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中对材料要求,体现了材料对建筑绿色性评价的重要性。绿色材料从健康、环保、安全等方面对材料品质与性能的综合评价,它代表了材料工业的发展方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英国BReeam

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为英国建筑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由英国的建筑研究组织(BRe)始创于1990年,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估方法。由于工程实践的不断进步,关于建筑环境的法律法规也在变化,为了顺应时展,BReeam建筑环境评估体系每年要做一次修订,摒弃某些过时的条款并增加一些新内容。因此BReeam体系得到了成熟的发展,也在许多实际工程中得以检验,它现在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参照应用。

最新版的BReeam从管理、能源、健康、污染、交通、土地使用、生态、材料和水9项指标对建筑环境进行评估。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材料对环境的互动影响,包括材料对生命周期的影响。它是根据绿色建材的定义,从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对自然资源、能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多方面多因素进行定量的评估。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材料能否回收利用等;能源主要指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节省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室内环境的影响。

选择原材料是绿色建材生命周期的源头,原材料时要注意遵循几个原则:1)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尽量使用回收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2)尽量选用少能耗、低污染的材料;3)尽量选择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有辐射特性的材料,所用的材料应当易于再回收、再利用制造或者被降解。采用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建材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绿色工艺的实现途径主要有:1)改变原材料的投入方式,对其就地利用,再利用有实用价值的副产品和回收产品,在工艺过程中循环利用各种材料;2)改变生产工艺或制造技术,改善工艺控制,改造原有设备,将原材料消耗量、废物产生量、能源消耗、健康与安全风险以及对生态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3)尽量使用自然环境,对空气、土壤、水体和废物排放进行相应的环境评价,根据环境负荷的相对尺度,确定其对生物多样性、人体健康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同时兼顾考虑建材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建材的使用寿命和建材回收。

2.美国Leed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reenBuildingCouncil,简称USGBC)成立于1993年,是一个由政府部门、建筑师学会、建筑设计公司、建筑工程公司、大学、建筑研究机构和建筑材料、设备制造商、工程承包商等诸多社会成员组成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USGBC宗旨是整合建筑业各机构,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引导绿色建筑的市场机制,推广并教育建筑业主、建筑师、建造师的绿色实践。USGBC核心工作是研发和推广“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奖”(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mentalDesign),简称LeeD,这也是USGBC众多服务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LeeD主要包括六项指标:1)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场地;2)节水;3)能源和大气环境;4)材料和资源;5)室内环境质量;6)符合LeeD的创新得分。LeeD在第4大项“材料与资源”的得分点中要求建筑、施工废物和物资资源都需要达到能够重复利用,并且达到一定的回收指标。如在建筑翻修和再开发计划中,最大限度的保留现有建筑,而在施工废物管理、资源再利用及可循环利用的物资中,要求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达到一定回收指标才能得分。在得分点“可快速再生材料”和“使用经过认证木材”中,LeeD要求此类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各类部件达到一定的比例。可再生材料包括树木、植物纤维、羊毛等在有限时间阶段内(如几十年或更少)收获以后就可更换的资源。“就地取材”也成为LeeD评分的一个标准,它提倡优先使用当地生产的材料,减轻运输压力,减少运输能耗,支持当地经济。

3.香港Beam

香港绿色建筑议会(HongKongGreenBuildingCouncil)是Beamplus的主要评估机构。它是香港地区一个重要的非政府机构,旨在通过对设计、建设、试运行、管理、运营及维护各环节的改善而大力推广可持续的绿色建筑。

Beamplus的早期版本称为HKBeam,创建于1996年,全称是HongKongBuildingenvironmentassessmentmethod(建筑环境评估法)。参加评估建筑包括“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2类。Beamplus体系早期是根据英国建筑研究所的《环境评估法》(BReeam)而创建,后期吸收其他国家绿色建筑体系如LeeD而逐步更新完善。在Beam认证体系中建筑物施工、运行、维护以及装修使用的材料数量和种类从原料制成品、排放物以及含能物方面来讲绝大部分来自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通过室内设计方法、材料的选用以及安装方式等办法,都能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Beam中对绿色建材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建筑构件的再利用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灵活的设计允许对建筑物房屋用途和布局进行更改。高标准的设计还允许大部分建筑构件为非现场预制件,易于拆建。

2)从建筑物维护、再装饰、装修和改造考虑出发,选用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可种植和成材、在其它方面有持续性能、其内容有特别回收再利用价值或对环境影响相对较低的材料。

3)鼓励在适当应用中大范围地使用可快速翻新材料。

4)鼓励使用来源地为森林资源管理完善地区的木材。在评估中还应考虑木材的再用和林业产品的再用是否达到了保护原始材的效果。

5)通过促进废物再利用减轻回填场的压力和保护非再生资源。

4.台湾绿建筑标章

1999年9月台湾绿建筑标章制度开始付诸实施,根据《公有建筑物绿建筑标章暨候选绿建筑证书推动使用作业要点》规定,绿建筑之推动在台湾分成《绿建筑标章》与《候选绿建筑证书》两阶段进行。申请绿建筑标章或候选绿建筑证书,至少须通过九项指标生物多样性、绿化量、基地保水、日常节能、C02减量、废弃物减量、室内环境、水资源、污水垃圾改善,其中之四项指标或以上,而以日常节能指标及水资源指标作为两项必要之门坎指标,原则上至少需符合此两项指标基准,始可获得评定为绿建筑,以达到绿建筑省水、省电、低污染之目标。

在台湾绿建筑中,鼓励将使用过后拆除的建材回收再制成可再予利用的建材,例如对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材、再生砖和再生玻璃的利用,有利于保存现有的地球资源。适当的提高有机质木材使用比例,因为有机质木材是具备资源再生性、再加工性、省能源及安全性的优良建筑资材,更是一天然的Co2储藏库,若大量推广使用便可达到Co2减量之目的。对于地球环境保护观点,建议多使用寒、温带林木(如:杉木类),减少热带木材(如:檀木、红木、硬木及楠木等)使用,因热带木材所行光合作用较大,其放出氧气量较能平衡地球环境(且寒带先进国对于森林之经营较具永续性,而渐被破坏的热带雨林却亟待保护)。同时要注意森林管理,林木之砍伐及栽种平衡,且应减少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以降低地球环境恶化的程度。

总结

BReeam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到现在,它已经历10多年的实践和检验,由于其成熟性被多个国家效仿。LeeD体系简单易于掌握,同时,它还在如何将国家性评估体系更好结合地方实情方面做出长足的探索。Beam和台湾绿建筑都是具有地域特点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不同认证体系中材料的要求和对比分析,绿色建筑均要求在不消耗过多运输能源下,就近取得材料;要求制造过程使用最少的能源,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同时不制造有害的气体与污染;要求使用后可以回收进行再次的加工和施做容易且经久耐用。通过推广绿色建筑,从而使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现实。绿色、可持续建筑所带来的生态正效应、环境正效应等等,增强人们保护人居环境,打造和谐的绿色家园,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预评估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问题;办法

绿色建筑是一个城市高效、简约、宜居和可持续的重要体现。我国建设部与科技部对“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主要是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模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实现建筑业的跨越发展。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就是可持续的生态建筑。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其建筑与自然共生,是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建筑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居住空间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最低的,所以低能耗是绿色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低碳模式的绿色建筑是指从建筑材料、设备到建筑施工,再到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采用生态建筑、节能技术、生态材料等,使物耗降低提高能效,实现建筑低碳化从而建造起来的建筑。

2我国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乡建设仍是粗放式增长模式,主要表现为只重视数量、轻视质量,土地利用效率很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太少、建筑使用寿命很短;建筑方面用材消耗很大,资源利用总体水平不高,各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

2.1认识不到位

现在绿色概念已经家喻户晓,但是仍然有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认识不足,如有的开发商在楼盘销售时把“绿色建筑”当作广告语,人们错误地把绿色建筑和高档建筑二者混淆起来;也有人把绿色建筑理解成周边环境绿化率较大的建筑。其实绿色建筑既注重于建筑的周边环境又强调建筑物本身。一般来讲,绿色建筑强调的是节约能源、绿化和节水等,所以绿色建筑它包含有很多方面,而不单纯只是绿化。

2.2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较少

绿色建筑方面的技术创新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开发也进程较慢。我国针对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产品、软件以及设备的自主研发都比较迟缓。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绿色建筑的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程。

2.3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由于被商家过度炒作而绿色建筑概念让人无法确认。虽然建设部进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已经正式启动,但是目前有很多地产商未经过标准认定便称自己的建筑是绿色建筑。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对所有建筑应进行严格绿色评估,对建筑的节能设计、施工、验收、检测和运行标准等进一步完善。

3绿色建筑的原则

一般来讲,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3.1适用技术。有人误认为绿色建筑是造价很高的昂贵建筑,实际上绿色建筑是采用适用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的,如自然通风、墙体保温等,通过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达到节能和生态化的目的。

3.2全寿命周期评测。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都会产生相应的废气、废料。绿色建筑是非常注重节能减排和建筑寿命终结后的循环利用等。

3.3健康环保的室内环境。绿色建筑使建筑能耗减少,而且有一个健康、生态环保的室内环境,使人产生更大的生产潜力和创造力。

3.4可再生能源。建筑是能源使用的载体,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人活动产生的热能等都收集起来,使建筑变成一个能源发生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发展绿色建筑的对策建议

绿色建筑可有效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在降低生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更好地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等,我们要采取措施加以管理,同时在政策上也应进行调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

首先制定《节约能源法》等法规以及制定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制度、专项验收制度和准入制度等。要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的法规体系,严格监管,促使建筑行业成功绿色转型。

4.2加大政策激励力度

中央财政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推广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绿色建筑的财政、税收、金融优惠的激励机制,在土地转让、项目审批、绿色信贷等方面进行激励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

4.3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和发展国情,要进一步研究绿色建筑的概念,制定绿色建筑规划,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对各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软件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开发用于定量评价建筑环境的模拟软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4.4进行有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建造绿色建筑筑关键技术集成平台

围绕绿色建筑的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开发综合性保障技术,对供排水系统的分析、对已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存在的室内环境问题等,对室内环境设计预测、供排水等实用技术体系进行研发,进行有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绿色建筑平台建设,为绿色建筑实施提供有效手段,提高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水平,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4.5广泛宣传,提高绿色意识

要让广大群众对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达成共识,首先要广泛进行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增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提高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其次要设立绿色建筑策略展示厅。

5实例分析

武汉建设大厦综合改造工程,取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这项工程采用了六项技术:

5.1被动式绿色技术

(1)促进室内自然通风,中庭修改为开敞式天窗。(2)室外风环境控制。(3)改善室内自然采光,保留原有的自然采光,将中庭顶部设计为玻璃。(4)双层隔热表皮,外墙设置隔热板。(5)可调节外遮阳与高效节能窗技术。(6)屋顶绿化。(7)室外采用可透水地面。

5.2能源高效利用性技术

(1)高效用能方式。调节方便的空调末端及蓄能电锅炉。(2)绿色照明技术。(3)清洁能源利用技术。采用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5.3资源节约技术

(1)雨水回收与利用。(2)节水器具与高效灌溉(微喷灌)。(3)既有建筑材料与设备保留与再利用。(4)地下空间利用。

5.4环境友好技术

(1)吸音降噪技术。会议室采用吸音板。(2)无障碍设计。(3)油烟控制系统。(4)园林塑景。

5.5绿色建材技术

(1)木塑材料。(2)脱硫石膏砌块。(3)钢结构体系。(4)环保型地胶。

5.6低能耗运行管理技术

(1)分项计量。(2)智能楼宇系统。(3)合同能源管理建设模式。

6结束语

总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绿色建筑对于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为节能减排和改善建筑人居环境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汤良.绿色建筑进行时[J].门窗,2013(7).

[2]吴柯苇.基于低碳模式的绿色建筑探讨[J].绿色建筑,2011(1).

[3]张建国,谷立静.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2(12).

绿色建筑预评估篇10

abstract:astheworld'sattentionon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sincreasing.GreenhousinghasbecomeaprevailingconceptthatChinahasgraduallyputintopractice.Startingfromtheconnotationandextensionofgreenhousing,thearticletooknanjingasanexample,launchedspecificmarketresearchfordifferentgroupsofpeopleinordertofindoutthecurrentsituationofthegreenhousingmarketinnanjingthroughdataprocessingandanalysis.thenthearticledidtypicalcasestudyaccordingtovalueengineeringtheorytofindouttheexistingproblemsinthepromotionofgreenhousingandgavefeasibleadviceaboutdevelopingstrategiesfordevelopers.

关键词:绿色住宅;市场调研;开发战略

Keywords:greenhousing;marketresearch;developing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01-04

0引言

2013年1月,发改委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1],明确了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和重点任务,各地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展绿色节能建筑的推广工作。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研究和推广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可观的。短短几年内,节能维护结构、水源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规模化系统以及能量管理和节能诊断系统等关键性技术已经在新建的项目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绿色住宅因为其在全寿命周期内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而受到南京市广大购房者的青睐,为顺应市场需求,许多开发商争相开发新型楼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行业竞争日趋同质化,想要避免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竞争,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研,在透彻了解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市场开发战略。

1绿色住宅的发展背景

1.1绿色住宅的内涵与外延绿色住宅与一般住宅相比,其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住宅随着建筑设计的标准化、生产用材的产业化,形式的一律化、单调化,形成了大江南北住宅“千城一面”的格局;而绿色住宅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和居住者的舒适健康,秉承着健康环保、“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因地制宜,推行本地材料,随着气候地貌、自然资源和地方风俗等地域差异、文化差异而使建筑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

绿色住宅涵盖了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及改造、材料生产、运输及回收再利用等所有与建筑活动相关的环节;涉及到建设单位、勘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狭义而言,绿色住宅是在其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环保型住宅。广义而言,绿色住宅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了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由于中国经济在近些年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也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的整合、升级和优化,同时,建筑与设计也逐渐呈现出专业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与过去的建筑物相比,现代城市建筑对于温控和通风的需求显得更为突出,同时,对其运行成本、环保指标、用户感受和与建筑外观的结合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筑的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都有着超乎想象的进展。因此,大范围推广能够达到节能环保效果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只有不断了解技术前沿信息,关注被成功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最新技术,把客户需求与前沿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高的收益。

1.2绿色住宅的综合评估体系近十余年来,绿色建筑的概念从理念到实践,正在不断完善。发达国家制定了多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通过具体和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赋予了明晰的概念界定。

英国BReeam评估法是最早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3]。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建筑研究所对多种建筑类别公布了五种适用评估版本。BReeam评估法主要根据地球环境和资源利用、当地环境和室内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该评估法在英国并非义务,但却颇受业界关心。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所倡导的LeeD评估法是如今运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3]。这个评估体系于1996年正式执行,共包括了69个绿色性能指标,其中7个指标是必要选择,62个是自行选择。涉及当地环境、节水效益、能源与大气、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等多个领域。对这些选项进行计分后,获26分即可获得LeeD认证,52分以上可获得最高等级铂金认证。

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一方面是政府组织行为,即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开展的强制性评价;另一方面是社会组织行为,即自愿参与的非强制性评价。我国政府结合中国能源状况的国情,提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具体来讲就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绿色建筑。

我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上起步较晚,2005年,我国首次颁布已编制5年之久的《中国绿色建筑导则》,同年举办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研讨会”,并在会上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同时,公众对建设部正在研究制定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方面也寄予了厚望,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作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的起重要指导书。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应用较多的还是2006年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

1.3推广绿色住宅的必要性随着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建筑能耗都在逐渐上升,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总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显示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建筑能耗占其总能耗的比例[5]。从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这个比例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占我国能源消耗量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建筑的总面积高达400亿平方米,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为19亿平方米,照这样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200亿平方米。建筑业的大量用地,使得在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总量占到社会总能耗的近30%,加之建材的生产能耗和建筑垃圾,建筑耗能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高达46.7%。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要争取在未来15年内保持年均7%以上的GDp增长,将面临资源约束和环境恶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因此,建筑节能尤其是绿色住宅的推广迫在眉睫。

2南京市绿色住宅市场调研

为更好地引导江苏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水平,江苏省建设厅成立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办事机构设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研设计处。截至2011年,江苏省已评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共32项,总面积524万m2。其中住宅类项目22项,共441万m2,包括保障性住房12项,共228万m2。

2.1市场分析笔者为了了解购房者对绿色住宅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业主的居住感受,分别对购房者和业主各发放了600份问卷。其中受访的业主为南京朗诗国际街区、银城东苑、锋尚国际等多个绿色住宅小区的住户。表2和表3显示了目前使用中的绿色住宅业主的学历和收入情况。

由以上两表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绿色住宅的受众大多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因此开发商可以将这一人群作为客户定位的重点,同时,受访业主家庭月收入非常集中地处于10000-29999元这一区间,其中又以家庭月收入处于15000-19999元的业主占绝大多数,这也给绿色住宅的合理市场定价、客户定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受访的购房者为笔者在南京市房产交易中心、各楼盘售楼处等地随机抽取的人群。调查发现,有16.5%的受访者完全不了解绿色住宅,接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只是听说过和初步了解,只有16%的少数购房者表示对绿色住宅的内涵很了解。图1显示了购房者对绿色住宅的了解方式。

由以上图表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购房者而言,绿色住宅的概念并不陌生,但仅处于初步了解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被访者完全不了解绿色住宅。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对于楼盘的了解是通过朋友介绍的,这是绿色住宅住宅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住宅业利用平面媒体、电视、网络媒体如此普遍的今天,对绿色住宅的了解停留在口口相传阶段,一方面凸显了绿色住宅在宣传推广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购房者在选房过程中,对于绿色住宅营销传统而常见的推广媒介持信度不足。因此,对于开发商来说,现阶段需要加强对绿色住宅概念的推广和营销。

2.2案例分析南京朗诗国际街区是朗诗在南京开发的第一个绿色住宅项目。基地地处南京市雨花区板桥新城东北组团,东起规划道路四号街,西至板桥大道,北起湖景路,南至八号路。

小区采用地源热泵集中空调系统,利用土壤及开式冷却塔作为冷热源,采用4台地源热泵机组及2台制冷机组为末端天棚辐射及新风系统提供冷热量。新风系统夏季由热泵机组+制冷机组提供7℃/12℃的冷冻水,冬季则由热泵机组提供35℃/30℃的热水;天棚辐射系统夏季由热泵机组+制冷机组提供18℃/20℃的冷冻水,冬季则由热泵机组提供28℃/26℃的热水。不同季节运行工况的转换靠阀门的切换实现。两台开式冷却塔则完全根据热泵系统运行情况及地下温度监测情况实时开启,即在夏季运行时为地埋管系统放热提供补充,以保证地下热场平衡,避免冷热堆积。

末端新风机组带全热回收,热回收形式为转轮热回收。对住宅内的回风进行热回收以预热/预冷新风,从而降低机组自身的运行能耗。该项目实现了分户独立设置分集水器,满足分户计量和室内室温调节。表4展示了该项目的增量成本和节能的相关数据。

从增量成本[6]的角度来看,该项目的绿色技术增量成本为324元/m2,超出了绿色建筑评价三星级标准的平均水平182元/m2。该项目的总投资额为74000万元,绿色技术总增量成本为4114.3万元,占总投资的5.56%,增量比例低于品牌推广型建筑的平均水平15.9%,从这个角度来看该项目的成本合理。

从项目的增量成本效益来看,该项目的增量成本效益为733160元/年,按其设计使用年限70年计算,其增量成本效益总量为5132.1万元,该项目的效益费用比为:

Ce=Se/LCC=1.25

由此可见,该项目的效费比大于1,项目理论上可行,但是其投资增量的回收期约为56年,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可观。另一方面,该项目实际的使用寿命目前还无法确定,能否在后期运营过程中收回增量成本也不得而知。

根据相关标准,节能60%的情况下绿色住宅投资增量的回收期为7-8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获得了绿色住宅三星级评价标识,但是该项目的绿色住宅关键技术还是相当不成熟的,这也是南京市现有的绿色住宅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节能技术的落后使得绿色住宅的前期投资增量大大增加而后期运营成本减小不明显,这就使得开发商不得不提高开盘价格以尽快实现投资的回收,而高昂的价格不仅限制了绿色住宅的购买人群,也阻碍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因此,开发商在现阶段降低绿色住宅开发成本的关键一步就是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引进先进的人才和技术,这对开发商的综合实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市场开发中的战略研究

根据市场调研得出目前南京市绿色住宅市场的Swot分析如表5。

根据前述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笔者针对开发商提出其在市场开发过程中的产品差异化战略。房地产企业开发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明显优于同类的企业或者产品的性能满足了被竞争对手忽视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产品的差异化,提高竞争力。对于绿色住宅的开发商来说,要形成产品的差异化而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产品本身和营销手段两个角度实现。

3.1组建研发团队,降低开发成本根据前文的分析,目前南京市绿色住宅的技术落后是导致其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发组建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获得价格和品质方面的优势,是其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关键步骤。

绿色住宅的研发和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相对于一般住宅,绿色住宅的研发和设计对企业研发设计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房地产产品而言,其差异化主要依赖于设计阶段,因此,为了适应研发设计需求的变化,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重新塑造绿色住宅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重构企业内部研发团队,这是实施绿色住宅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必要保证。

绿色住宅的设计涉及了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系统等九个领域,每个系统的专业性都比较强,如果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研发团队,不仅难度较大,还有可能大幅度增加研发成本。因此可以考虑从每个系统出发,寻找外部技术团队建立合作关系,也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但是这样的外部系统各模块之间相互关联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很容易因为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满盘皆输。

3.2聚焦目标客户,实现多样化营销根据前述市场调研和分析,由于技术的革新没办法在短期内实现,目前南京地区绿色住宅市场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因此现阶段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可以继续瞄准中高端住宅,定期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多种手段收集业主的反馈意见,不断针对业主注重的方面着重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作为企业的主打优势,推出绿色系列楼盘,根据业主的反馈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对业主不甚满意的地方在新的产品中加以改进,使业主看到项目技术的持续性和进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潜在的购房者,开发商需要在营销手段上多做一些文章。根据之前的市场调研,大部分购房者对绿色住宅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并不了解,因此开发商在宣传上要注重绿色理念的营销,而不仅仅是产品的营销。让购房者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从而接纳一定的价格差,也在无形中给自己的产品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4结论

由于绿色住宅在南京乃至全国本身出于发展初期,很多开发商对它的认识不足导致制定战略时出现了误区,使得市场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本文从市场调研出发,根据调研的结论,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战略。当然,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适应和融合,尤其在目前的政策导向下,需要房地产企业及时做出迎合市场发展的决策,希望本文能对有助于战略南京市绿色住宅市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J].中国勘察设计,2013(2):50-55.

[2]黄蓉.我国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的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7-28.

[3]w.L.Lee,J.Burnett.BenchmarkingenergyuseassessmentofHK-Beam,BReeamandLeeD[J].Buildingandenvironment,2008,43(11):1882-1891.

[4]程志军,叶凌.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分析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修订建议[J].建筑科学,2012,28(2):1-7,22.Doi:10.3969/j.issn.1002-8528.201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