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十篇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十篇

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55:04

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论坛;第二课堂

大学学习与中学时期不同,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医学基本知识,但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教研室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即本科生“组织胚胎学论坛”,该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大学期间的学习方法。

1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都出现了巨大改变,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法是大学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虽然经常适当地结合临床实际,但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和教学重点的倾向,许多问题都不能深入地讲解[1]。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期间较难把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应试为主。组织胚胎学作为一门医学生较早接触的主干课程,对于培养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至关重要。我们在大学二年级学生中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使他们在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前提下,以某个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自觉地寻找基础医学知识,特别是组织胚胎学知识在临床及科研上的重要性及联系,这对于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好基础知识必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于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系统性地学好各门课程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2培养学生系统性、整体性的学习方法

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有如下三种模式:①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②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③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model,DBCm)[2]。我国当前的医学教学模式属于第三种,这种教学模式把人体系统的完整知识结构分割成诸多学科,虽然便于学生记忆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医学教育应尽量体现机体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就是以某个器官、系统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相关的疾病或科学研究的前沿,使其能够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将各门课程相互穿插、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整体、客观地渐进思考,并使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时建立起临床和科研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各门科学相互渗透,个人的力量总属有限,为较好地完成医疗或科研工作,必须重视团队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应领域紧跟国际前沿而有所作为。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培养医学生相互尊重、乐于协作的科学品德十分必要。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贯穿到各个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3]。在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中,由3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通过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制作幻灯片以及和其他小组进行讨论的过程,培养他们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分工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各小组之间在选题、深入研究和交流报告时也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世纪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还必须具备掌握现代科技成果和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意识,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发达国家的医学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等[4]。国内医学人才培养大多沿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实践环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较少,学生缺少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设计创新性实验研究,并筛选出一批可行性较高的课题,申请学校本科生创新基金,开展实验并撰写论文,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汪云,肖岚.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6):421.

[2]张云,乔敏.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87-89.

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转化医学理念医学检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99-01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由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工作的医生共同合作,实现临床问题和基础医学研究内容的双向调整和共同发展,使基础医学研究真正发挥作用,解决基础与临床脱节的现象[1]。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也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医学前沿学科,是作为医学学科群中最容易实践转化医学的专业之一[2]。因此,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的指导医学检验课程教学成为目前高职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方向之一。

一、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医学教育承担着面向城乡基层培养医学相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必须结合我国高职医学教育的特性,调整培养方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包括医学检验在内的高职院校各学科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不利于理解理论和进行实践操作,容易出现基础与临床脱节的现象[3]。一方面学生对基础医学的实际临床指导意义理解不深,进而在进入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后又对一些临床现象不能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释和理解。另一方面在进入临床工作后不能把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回归到实验室去验证和探讨研究。

二、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医学检验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转化医学的学科化过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培养和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科交叉型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要突破的瓶颈[4]。基础研究领域迅猛发展使医学检验学与多学科、多领域相互渗透交叉,理论与应用的紧密联系是检验学科众多分支发展的重要特色。转化医学正是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紧密结合,其核心内容是指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向临床应用,同时把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再反馈给实验室[5]。因此,医学检验的主体是检验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转化的有机结合。

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检验教学改革思路

在医学z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转化医学理念,注重教学内容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强调教学内容的临床化,把真正用于临床的理论和技术引入教学当中,让转化医学理念在教学和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加强教师转化医学理念培训

转化医学理念要求多学科、多专业交叉配合、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医学检验课程的教师树立转化医学理念,积极参与转化医学的理论培训和平台建设,积极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新知识,增强对临床检验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具备“基础-检验-临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应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积极培养高素质的转化医学检验教师。

2.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指导课程教学

在检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渗入转化医学理念,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往复,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在授课内容上以疾病的临床症状和意义为先导,融合其发病机制,侧重于临床检测技术的运用。在授课形式上注重采用pBL模式和案例式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主线的特点。

3.以临床教学为契机,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指导教学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验医学,是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的结合与扩展。应充分利用临床检验应用的契机,基础检验与临床检验的沟通,强化转化医学理念指导课程教学。整合学校基础检验教学与附属医院临床检验资源,同时开展专门的病例讨论课并增加临床实验操作课时,注重以转化医学理念解释疾病临床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更好地开展基于转化医学理念进行医学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在医学检验课程教学中不断深入转化医学理念,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地融合与渗透,从而有效解决基础和临床脱节的现象,提高医学检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医学检验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参考文献

[1]游颜杰.pBL模式与免疫学检验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4):71-72.

[2]游颜杰.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免疫学检验pBL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15,5(5):70-71.

[3]游颜杰,张勇.pBL教学法在免疫学检验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继续医学教育.2015,29(5):23.

[4]黄琼坚.转化医学模式下探讨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J].转化医学杂志,2014,3(4):249-251.

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材;医师职业精神;教材编写

教材是重要的知识载体,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种类繁多,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为例,目前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很多。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现在已进行了8次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不但对知识进行了更新,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创新[1]。比如第五版开始增加了人文方面的插图,并以插入框形式将著名实验、科研进展、临床问题等专业内容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旨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启发思考、拓展知识面,赋予教材人文内涵。提示培养医生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还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教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体现了培养医学生早接触临床理念[2]。继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节以案例导入,正文中适当加入一些临床应用板块,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与临床衔接[3]。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电子书包)》,迎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及上网设备在医学生中的普及为基础,使医学生全天候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指导作用[4]。另外,也有教材改变了传统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截然分开的编写模式,尝试将两门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人体发育为主线,将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发展、结构与相关功能密切结合,使其真正成为一门课程[5]。还有教材针对高职、专科等层次教学,相应地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整合,使内容更加紧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进而减少授课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留有更多自学时间[6]。这些教材编写模式,也为目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开展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取的经验[7]。总而言之,虽然目前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基础医学学科教材编写形式多样,但还是注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承载,对职业精神层面的渗透不足。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通过基础与临床知识的学习,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医疗技术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授课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向善、求美、利他、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人文精神,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即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目前,对于医师职业精神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育让医学生初步认识医师职业精神。一般新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医学生参观学校的相关场馆,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读等活动,这些活动全体学生都要参与,但是活动时间很短,并不能在医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此外,随着医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个别医学生可以参与社区导医和导诊等诊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感性和经验层面体验医疗工作的目的、价值及意义,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尤其是那些不太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这使得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缺位。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以自己的经历结合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道德和医师职业精神内容,但这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或者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常态化。

2职业精神养成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制度建设是从1988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开始的。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签署《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再到2011年颁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对医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相关规定[8]。在这些规定中承诺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并强调守护健康、促进和谐,是中国医师担负的神圣使命,该神圣使命依赖于医学生的培养。虽然职业精神培养需要在社会的熔炉中锻造,但也需要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医学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学科分支最多,知识更新最快,并且医师工作环境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医师要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不仅要对新事物、新知识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医学家吴瑭曾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另有“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均指出作为医生不仅要追求医技精湛,还要追求医德高尚[9]。医生只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才能胜任医生角色[10]。

3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在教材中的意义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随着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对职业认知日渐清晰,但是繁重的学业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医师职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出现专业倦怠,甚至产生弃医的想法。因此需要及时让医学生认清医师职业,培养医学生关怀、尊重、理解、责任、博爱、奉献的优秀品质[11],而这些品质的养成仅靠参观、宣誓或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有必要将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以某种形式编入各学科教材中,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了解相关知识,得到不间断的熏陶。医学生刚入学时,对医师这个职业并不了解,对医疗行业认识片面,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负面的,而学校这个大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很容易做到修正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职业精神培养提前到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收积极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把基础医学相关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既能体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能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促使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

4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到基础医学教材中的可行性及形式

4.1教材的多样化使重编教材成为可能

当前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已成为共识。编写或修订教材是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教材之中,因此将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编入教材也是可以实现的。

4.2现代化技术发展为教材编写提供保障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开发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网络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现与本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及经典案例。以学科知识点为依托,向职业精神扩展,充分展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加深对基础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3在教材中适当应用文本框形式

文本框内容可以包括本学科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描述他们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引导医学生把内在成才需求和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自觉追求卓越,深化对医师职业的认知,培养职业精神。也可以以本专业知识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让医学生体会到学好基础医学知识是为以后处理临床问题提供有力保证,进而使医师职业精神得到升华。例如,在组织学消化管章节阑尾部分,可以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在因妇科疾病进行手术过程中发现阑尾有轻度炎症,是否需要将阑尾切除呢?可以将这个案例从本学科知识层面、临床思维维度、职业道德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述,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不确定的,也可以是明确的。再如,在胚胎学部分,学习先天畸形(唇裂、无脑儿等)相关章节时,可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从科学、人文、社会等角度分析如何处理不同先天畸形病例,使医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师不仅是救死扶伤,还要从患者、家庭、社会等方面考虑。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医师不仅要有科学精神,还要有人文精神,并能使两者统一。总之,本文通过对基础医学学科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材编写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各大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一些启示,使编写的教材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成令忠,李继承.组织学与胚胎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白咸勇,谌宏鸣.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苏衍萍.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

[5]成令忠,王一飞,钟翠平.组织胚胎学———人体发育和功能组织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6]于恩华,唐军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7]张宏颖,李华,郝立宏,等.以器官—系统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循环系统整合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75-76.

[8]王德.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人文,2016,2(4):2.

[9]曲凡,王丽宇.论儒家五常思想与医生职业精神之契合[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39-40.

[10]向茜,李勤,张晋,等.浅谈医生的职业精神[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1101-1102,1105.

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研究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70-03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新形势新时期下研究生的培养也必将有新的要求。应对不同类型、多种规格和各种层次人才的市场需要,多样化研究生培养,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成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之路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之路,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1]一是以学徒式培养为主,专业式培养并存的制度。在建立新中国以前,对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是学徒式培养与专业式培养并存,但那时主要还是以学徒式培养为主;二是专业式培养的制度。契合1978年改革开放的契机,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研究生数量也迅速增加,传统研究生培养方式已不再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式培养走向主导地位;三是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培养的制度。2004年学制的改革开启了研究生培养的新局面,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选择的权利,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灵活的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年制;四是硕博连读培养的制度,有机结合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重点培养研究型人才,2007年,1+4硕博连读制度揭开了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新面纱;五是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制度。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人才逐步国际化,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促使了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产生,也成为目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途径以及迫切需要完善的发展方式。

二、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总结

契合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康庄大道,探索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经验教训:[2]

调整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由学术型人才向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人才发展,即医学研究生已经逐步走向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到能够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道路。

建设课程体系,培养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基本知识平台的构建,覆盖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专题讲座等;多种课程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比较推广的即是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课程体系;优秀教材的选择,教材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医学动态,亲自操笔编写,完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

加大导师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导师责任制度和导师资助制度。导师是影响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建立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制定选拔导师的量化标准,完善导师审核机制,明确导师的要求和条件,重视导师地位,实施岗前培训,杜绝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导师”,并定期召开导师总结会议,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吸纳多方人才,借鉴国内外优秀学术资源,强化医学研究生师资队伍。

塑造良好氛围,搭建科研舞台。突飞猛进的科学发展,日益涌现的新问题无不成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知识渊博的导师也未必全部知道。因此,对于学术氛围的塑造,科研舞台的搭建必不可少,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并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开拓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需要贯彻落实的战略方针。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是有效的举措,开拓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是行而有效的策略。建立国际交流、互通有无等等都是有效的渠道。

三、我国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对

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启示1.我国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于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在地域文化和教育制度上与美国都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等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借鉴。

招生原则的差异:“进门”指标不同,“出门”制度不一样。在“进入大学校门”方面,在我国高校招生基本实行的都是“全国统考,分数定成败”,而在美国要想进入名牌大学就必须“过五关斩六将”,主要体现在:Sat考试高中学分中学平均成绩推荐信大学个别面试;[3]对于“走出大学校门”,我国基本奉行只要没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都能顺顺利利地拿到文凭,获取学位;而在美国,就不能如此高枕无忧,美国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进入大学就开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就必须付出更多。

培养方式的差异:内部结构不同,专业“面积”不一样。本科教学为纵向,科学研究为横向,纵横交错是高校标准的内部结构。在我国基本是纵横相同,而在美国一流大学都是简单的纵向,丰富的横向;对于专业的界定和覆盖范围方面,我国专业划分精细,进入大学基本就确定了哪个学院、什么系别,而在美国,培养人才是首位,专业培训是次要,如哈佛的“七艺”,耶鲁的“通识教育”等。

管理学生方法的差异:大处抓,小处管。我国因为专业的细分,所以对于学生的管理也是分配到了院系,即使学位授予都按院系授予;而美国对于学生的管理,始终贯彻的是全校统一管理。

教育思想的差异: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区别。美国对于教育的国际化十分重视,甚至把学校国际化水平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注重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与吸收;而我国虽然目前也逐步走向世界,面对国际,但相对而言国际化的理念还比较薄弱,同时师资、经费等方面也相对缺乏,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2.加强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几点转变

扬长避短,基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思维和方式,实现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实现录取指标多元化。打破传统单一的录取方式,综合考生个方面的素质,建立适当的竞争形式和淘汰机制,如可以结合考生高中三年具体的行为表现、社会实践、处事能力等,综合和考生高考成绩来确定最终的录取人员等;二是采取学科培养宽口径形式。社会是一个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社会需要专业适应同时又社会适应的创新型人才,要调整改造现有相关专业,拓展专业口径,并可以尝试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三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实施多元化、具体化、个性化方针。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所谓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个性。因此,在培养共性精英的同时,还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四是基于本土,走向国际。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迅猛前进,人才不再是一个国家单独的人才,地球也逐步变为地球村,人才的培养要立足本土特点,放眼国际需求,培养世界通用的国际型人才。

四、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对于基础医学

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是研究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因此,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建设意义重大。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4]

1.储备师资力量,建立导师队伍

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是对于本科知识的提升与应用,所接触所学习的都是医学的前沿科学。因此,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知识必须牢靠,科研水平必须高深;其次重视科研的同时,不能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再者,学校方面还应该注意健全学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制度,[5]能够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2.与时俱进,确定培养方向,放眼国际化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

何人只有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才能行而有效地向之前进。因此,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应当放眼国际化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关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本土实际加以应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明确每一个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3.与国际接轨,改革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对策,向世界靠齐,更新基础医学研究生管理办法

基础医学是一门重要并且实用的学科,单纯的书本培养肯定满足不了学科的要求,因此,对于导师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迫在眉睫,具体可以采取下列相关措施:邀请国内外知名基础医学专家、教授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进行国际化培训或组织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去高校深造;组织或参与基础医学国际学术会议;注重实践,加强学以致用;加大基础医学研究生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可以共同研发、合作教学或采取国际交流生政策等。

4.任聘基础医学国际型教授,健全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贯彻落实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以及导师助理政策

培养品学兼优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应当聘请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导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健全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加大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力度,并设置导师助理,协助导师的同时,完善自我。此外,要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任聘基础医学国际型教授也是必要的投资,并对于国际科技资源应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努力营造“国际化”的育人环境。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间的竞争成为了人才的竞争。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就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对于研究生基础医学的培养应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开始,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周兰芳.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回顾与总结[J].医学信息,2011,24(07).

[2]周玲,丁云波.云南发展农科研究生教育对策探析[J].学术探索,2001(S1).

[3]龙大为.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美高校比较引发的思考[J].学术探索,2005,(05).

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专业是中医院校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也是当前中医院校招生和就业相对热门的一个专业。然而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以病理生理学课程为例,对中医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病理生理学课程学时太少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病理生理学虽然还是一门考试科目,但学时安排很少,见表1。

从表1可见,我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课程仅安排了24学时,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的1/3。由于课时太少,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这种培养方案不得不删除一些重要的章节(表2),从而影响了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从表2可见,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太少,使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差甚远,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因学时安排受限而无法达标。在理论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16学时,对绪论、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DiC、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基本内容因无学时而不能讲授。而在其它基础和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又往往认为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知识而不再详细讲述,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其它课程时没有相关知识作铺垫,将严重影响学生对其它课程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8学时,只能安排缺氧和休克实验,许多应该开设的实验课无法开设。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1.2学生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其试图在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架起"桥梁"。因此病理生理学可在各基础学科间起横向联系作用,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起纵向沟通作用,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中医专业本科生由于对自我专业的认同性较高,往往在心理上会排斥对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中医课程,就可以胜任将来所从事的医疗工作。此外,由于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少,学分低(目前只有1.5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复杂难懂的病理生理学知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分更多的课程上,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对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建议

中医以其特定的学科属性,原则上应该专修,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人们的观念,单纯学习中医,难以被社会所接受。所以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且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由基础医学过渡至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其教学目的正是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培养学生将基础医学知识正确应用至临床疾病,对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2]。

对于本文列举的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修改现行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有关病理生理学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学时并提高其相应学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明确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从思想上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中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作为病理生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加深学生对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逻辑推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教学设计;兴趣培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事物或者某种活动的积极心理倾向。对于接触新鲜事物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校大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培养对自身专业的兴趣,也要培养相关专业课程的兴趣。只有对自身专业和相关课程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习主动性。

一、课程性质

医学影像物理是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影像与物理学的融合。这门课程讲授的是用于医学成像或诊断的各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学基础、成像特点以及图像质量控制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医学影像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相关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医学影像物理在医学教育特别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学以及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学习医学影像物理,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医学成像设备学及其他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要学好医学影像物理这门专业基础课程,除了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外,也对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课程面临的问题

医学影像物理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大学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里最为基础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广泛适用性。物理学是高等院校各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将物理学作为大部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来开设。

无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教育工作者都有同样的感受: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一些艺术院校和医学院校的学生,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还有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的物理基础较薄弱,上了大学即使有心学学物理,学习效率也比较低。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反映物理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认为自己又不是物理学专业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与一些公式、原理都十分难懂,从而对物理失去了兴趣。

医学影像物理是医学影像与物理学高度融合的一门课程,其主要涉及的X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成像和超声成像都离不开相关物理辐射波的产生、辐射波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图像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物理原理。因此,这门课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物理学基础。如前所述,由于大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对物理学这门课的兴趣不大,就导致这门课的要求与实际学生的接受情况有差距。

笔者的授课专业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第1次课与学生交流时发现该专业大一时没有开设物理学基础课。医学院校普遍学生的物理学基础较差、缺乏兴趣这一客观事实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大学物理学基础更对这门课的顺利开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和医学影像物理的兴趣是笔者要探讨的问题。

三、医学影像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程需要具备较好的物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授各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和过程,而本专业学生的物理学基础较薄弱,因此课堂上有必要给学生灌输物理学的重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物理学兴趣。

机械地给学生灌输物理的重要性显得枯燥,笔者将一些物理问题与医学实际问题相结合来解释,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假设学生毕业以后在医院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其中一项具体工作是为截肢病人安装假肢,那么从假肢的设计、安装到调试都离不开力学的支撑。这个案例没有直接强调物理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但很自然地将物理学和医学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在医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笔者还借助医学上一些有趣的现象来间接阐述物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医生给小孩打针时,小孩通常会哭闹坐不住,这时医生或者家长通常会抱怨小孩不听话;而比较有趣的解释是:量子力学不允许物体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因此小孩本身就不可能坐得住,所以就不能抱怨小孩不听话了。通过这个案例,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

2.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学时的限制,教材内容不能完全涉及,因此给学生明确了主要教学内容,特别强调了本课程将会涉及X射线物理、磁共振物理、核医学物理以及超声物理这四个核心物理问题。这样使学生有针对地去学习相关物理学知识,而不至于感到困惑、无趣。

3.医学影像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主要讨论的对象是各种医学影像,即图像;而讨论这些医学影像的核心是形成影像的物理原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认知:从信息量的角度来看,一幅图像所包含的信息远比几个数据或几条曲线(如心率、血压、体温等)的信息量丰富得多;医生能否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疾病做出正确的评价或诊断取决于医生获取生物信息的科学程度及信息量大小;医学图像是对人体内部情况的可视化表达,它不仅可以向医生展示人体内部某一特定部位或层面的解剖结构,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体脏器的功能,所以医学图像是医生能准确获取患者生物信息的主要途径。从医学图像出发引出相关物理学原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提升了。

学生有了图像认知后,接着通过一张真实的医学图像来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张人体锁骨骨折的X射线图像,并提问:要准确、全面地理解这幅X射线图像,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需要准确解读这幅图像,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具备了解剖学的知识就可以知道图像反映的是哪个部位,同时只要具备诊断学的知识就可以知道出现了什么病变,而其他知识都不重要了。这时需要引导学生:人体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为什么这张照片只能看到清晰的骨骼?这个问题就把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的重要性引出来了:X射线对骨骼这种高密度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因此图像中的骨骼清晰可见;这门课程会讨论X射线的产生原理、作用的物理机制以及成像特点,学习之后学生就会对这幅X射线图像的形成机理有深入的理解。然后继续向学生引导:随着课程的深入,会发现每种成像方式会得出不同的图像特征,所反映的生物信息和脏器功能也不同,它们各有所长、互相补充。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意识到了在各种医学影像中准确把握图像信息和特征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为患者诊断,从中将医学影像物理在本专业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学生意识到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地位,学习兴趣就提升了。

4.结语与展望

医学影像物理作为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开展。笔者认为,培养学习兴趣是获得最佳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培养了对本课程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多样与灵活的,除了传统的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法(LBL,Lecture-basedLearning),还应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应用,如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team-basedLearning)以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等。相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能够获得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笔试学科成绩分析

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是中医专业从业者的入门考试,是对从事中医医师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也是检验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满足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本研究对某中医院校2011―2013年三届毕业生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学校教师教学和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本资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提供的某中医学院2011―2013年三届毕业生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学科成绩分析报告。

二、基本方法

用excel软件对考生的学科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总成绩、通过率、学科平均成绩、学科平均掌握程度、以认知层次划分的平均成绩、不同认知层次的平均掌握程度,并分别与全国院校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

1.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情况。

2011―2013年,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人数逐年增加,学校报考人数从2011年的171人增加至2013年的243人;学校考生成绩平均分和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2013年,学校和全国的考生平均分和通过率逐年递增,详见表1。

表1某中医学院毕业生2011―2013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情况

2.三门科目部分平均成绩情况。

近三年,学校考生的中医基础知识、公共知识、临床知识考试成绩平均分均高于全国考生水平,且考试成绩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详见表2。

表2某中医学院毕业生2011―2013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基础知识、公共知识、临床知识平均分的基本情况

三、讨论

1.考试整体情况评价。

近三年,我校考生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总成绩平均分、通过率、三门科目部分平均成绩和平均掌握率均高于全国考生水平。这充分说明我校中医学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水平较高,学生基本功扎实,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较为系统和熟练。

2.加强医学公用知识教育。

通过对我校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校考生公共知识平均分和平均掌握率明显低于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成绩起伏较大。这进一步显示了我校在公共知识教育方面的不足,也为我们下一步对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的相关规定,我校将积极推动人文社会学科与中医学的交叉渗透。主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开拓各种渠道,实现中医学专业各门课程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接。

3.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管理制度。

鉴于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性,学校应该定期分析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结果,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反馈,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中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考试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巧妙联系起来,使他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体系;非医学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3.07

1基础医学概论教研教改现状

1.1学科内容整合各有千秋

1.2教学团队组建灵活多样

1.3课程教学安排相对统一

2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2.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基础医学概论涉及多门学科,是学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和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下,课程整合力度最大的一门课程。要真正发挥该门课程的优势,就必须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

2.2规范整合性课程的教学管理

医学类课程整合在各医科院校日益盛行,对此类跨多学科、跨多部门的课程,对教学组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任课教师只是临时拼凑,无法保障教学团队稳定发展,也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碰撞,此类课程教学法的研究也难以深入。如果没有特定的组织机构,集体备课、教学进度安排、形成性考核等教学环节就容易脱节。我们以非医学类专业的基础医学概论为切入点,探讨一套包括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教学体系,不但规范了教学管理,而且为医学相关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的整合性课程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3构建教学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3.1课程质量标准的完善

课程质量标准是一门课程的灵魂和精髓,合理可行的课程质量标准是所有教学环节能够顺利高效进行的基本保证。通过文献分析、师生访谈、教学实践等途径,总结我校及其他院校非医学类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反思,选择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系统性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资深教师,以“集中联合论证为主、分段包干撰写为辅”的形式,反复推敲、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以系统为单位”、“从大体到微观”、“由结构到功能”、“自正常到异常”整合不同学科内容的课程质量标准。

3.2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由于《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内容跨多学科,任课教师跨多部门,他们除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同时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潜心研习该门课程教学法的精力非常有限,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在任课安排、集体备课、课程考核等教学环节的统筹上相对比较复杂,这对教学组织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保证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团队的稳定发展,由学院成立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组,分管教学副院长兼任组长,统筹协调该门课程的教学,制定与课程相适应的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试讲、教学奖励、教学监控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带领团队成员教学反思、定期外出培训,不断提升该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为省级乃至部级教学团队储备人才。

3.3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我校目前大多数课程的考核仍然采取单一的期末考试模式,尽管有平时成绩或期中考试的要求,但并未真正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难以适应学校学分制管理对学生成绩评定的真正要求。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有关学业成绩评定体系中,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3]。我们围绕非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要求,从考试大纲、题库建设、考试方法等方面,依托校园课程网络平台,探索适合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基础医学概论的形成性考核体系,有效监控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

3.4课程网站的建设

我校2010年引进G2School课程网络平台,虽然该平台功能强大,但绝大多数课程网站的建设都是基于质量工程评审、中期检查和验收而完善,没有真正发挥其重要的网络教学功能。我们针对课程的自主学习内容,分阶段实现网络教学互动,这对基础医学概论的网站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网站的网络教学资源必须丰富,包括教学录像、教案、课件、课程质量标准等教学资料的制作和挂网;二是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相关的师生,能熟练运用该课程网络平台实现网络互动。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设想通过系列子项目的立项、学院专项经费等途径来加大人、财、物的支持力度。

3.5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文理兼收的非医学类专业学生而言,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难度大、信息量广的学科,因为并非自己的专业课,普遍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培养学习兴趣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突出专业实用性,不需面面俱到,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可以适当地淡化学科界限;教学导入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各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学情,用他们感兴趣的人事物来导入,如法学专业可以用一个重大医疗事故的病案切入,分析某种致死病因中的结构和功能关联,不但强调了基础医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也激发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的动机;课程考核的形式要注重灵活多样性,可分阶段进行网络答题、随堂测验、小论文与期末笔试,甚至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性实验纳入考试成绩,这不但推进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成,也监管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利用网络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制上传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是自己总结的图表知识,可以是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并适当地对优秀资料给予奖励。

4结语

基础医学概论是基础医学类课程优化整合的典范,构建“以系统为单位”、“从大体到微观”、“由结构到功能”、“自正常到异常”的课程教学体系,有助于真正发挥其课程优势,规范其教学管理,实现非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但在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考核形式、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实践效果的评价还较少,我们将通过以后多轮教学运作和教学反思,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晗,梁平.医疗保险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72-1174

[2]沈耿,万文成,覃星奎,谢海燕.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2-83

[3]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2008(12)

【第一作者】赵敏(1982~),女,云南昆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有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育管理。

【并列第一作者】范浩(1977~),女,山西省平陆县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化学。

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篇9

转变办学思想,更新培养目标

我国实施本科医学检验教育以来,国家对这一专业学生的最初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医学检验医师”,但是实际上,由于培养模式陈旧、基础与临床明显分离加之知识结构偏重于检验而缺乏足够的临床医学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五年制本科检验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并不能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而且国内长期以来并未设立“检验医师”这一岗位编制,使得难以真正实现培养“高级医学检验医师”这一目标。另外,多年来,医学检验在我国一直处于临床医学中辅助性学科的地位w,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质、学时安排和临床老师的重视程度等原因往往使他们无法真正掌握临床知识。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从事的仍然是利用仪器、试剂和检验技术对标本进行检测的技术性工作,发挥的是技术型人才即检验技师的作用。显然,这不仅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投入和回报不相适应。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新一轮教学专业目录提出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且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主要进入各级医院检验科、研究机构实验室、卫生防疫部门、血液中心或医药相关企业,另有少数毕业生进一步攻读学位或进入其他行业,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新生技术力量。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取自于患者的标本,采用仪器、试剂、方法和技术进行工作,而不是对临床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些检验技术人材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或熟悉各种检验技术和方法,做好全面的检验质量保证。针对这一培养目标,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参考国外医学检验专业的办学模式(在国际上,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以四年制为公认模式),并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制进行了改革,自2003年起将原来的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并且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集中力量加强对学生技术、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调整培养内容,合理设置课程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曰新月异,使得医学检验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学检验,而是一门跨基础和临床的交叉性学科,其学科发展最快、新技术应用最多。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体系以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与论文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2]。但随着医学分科曰益细化,医学课程不断增加,传统的课程设置存在基础课过于枯燥冗长、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学科内容存在重叠甚至相互矛盾、必修课程学时过多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暇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导致学生知识片面且陈旧老化,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不能适应新世纪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3]。将学制改为四年,以上矛盾会更为突出,这促使我校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在设置四年制课程时,我们强调突出检验专业特色,精选主干学科,加强了临床检验基础教育,并根据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增加了检验仪器分析技术与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等课程,弱化了一些冗长枯燥的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加强了生物医学统计和专业英语课。我们着重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将内、外、妇、儿学科重组成“临床医学概要”课程,并将此课程设在学生实习阶段,使学生在医学检验实习中接受临床知识,更好地理解临床基础知识,使医学检验实践与临床知识紧密结合。另外,我校还增设了一些特色选修课,如医学实验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等,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大胆改革创新,小心探索求证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制自“五改四”以来,尝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事实证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学制改革

为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完善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促进医学教育及人才管理与国际接轨,卫生部于2003年立项开展“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对加强卫生人才的培养、准入和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的培养、提高医师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有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已在专科医师分类中设立了检验医师类别,在医院检验科中设置检验医师岗位,临床检验已被中国医师协会纳入建立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首批试点之一,这就对现行的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我校实行“五改四”之后,确立了医学检验专业的2个培养方向,其一为培养检验技师,学制为四年,毕业生获理学士学位,每年招生60名左右,主要从事医学检验和医学实验研究等工作;其二为培养检验医师,生源从两条途径而来:①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后按专科医师培养办法进行培养;②八年制医学生在五年临床医学培养后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再进入二级学科按专科医师培养办法进行培养。由于检验医师工作岗位的性质决定了培养规模不可能太大,因此每年培养人数约2~3名。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工作岗位也不同,因此决定了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都不同。四年制培养改变了以往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事实上既不能成为检验医师,又不甘心只是检验技师而导致不安心工作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模式改革

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经说过大学教育不是要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应该教给他们求知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新世纪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的主流。“五改四”以来,我校进一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符合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我校进行了“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5>、“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以研究为基础”(research-basedlearning,RBL)等教学模式的尝试,已经初见成效。2009年起我校还进行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将以往教师“满堂灌”和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模式,改为学生小讲座和书面报告占考核成绩50%的模式。由于学生要在课堂上自己讲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真正强化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三、临床实践改革

四年制检验技师培养内容的重点之一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近年来,我校利用寒、暑假期间对在校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提早进入检验科接触临床实践的尝试。我校采取了自愿报名的形式,学生踊跃参加。在见习期间,学生初步了解了检验工作流程、检验质量管理、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等,这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通过见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更快地熟悉实验室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要求,为四年级的实习打下基础。学生们一致认为提早进入临床见习很有必要。在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也请检验科的一些老师指导,让他们参与一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实验室质量控制等,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普遍反应良好。

四、改革初见成效

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医学高专;法律教育;问题思考

thinkingofStrengtheningLegaleducationofthemedicalCollegeStudents

YanQing,ZhangJiayong,LiuYannan.LiXiangjunHuaihuamedicalCollege,Huaihua,Hunan418000,china

[abstract]inadditiontoprovidingmedicalexpertisetothestudents,highermedicalschoolasabasetotraingrass-roots,communitymedicalpersonnel,mustassumetheimportanttaskoftrainingstudentstodevelopawarenessofhealthlaw.Byhealthlaweducationofmedicalstudents,improvingthequalityoftheirlaw,correctingthelegalconceptandastrongawarenessofthelaw,theyarefamiliarwiththepotentiallegalissuesintheirownwork,whichaccordingtothelawpracticeofmedicine.

[Keywords]medicalHighCommissioner;legaleducation;thinking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及同疾病作斗争、旨在保护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复杂性、风险性的学科。近几年,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依法行医的意识不强,对医疗纠纷的防范及处理能力有限,其中以年轻医务人员居多,此现状凸显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弊端。医学高专学校作为培养基层、社区医学人才的基地,除了给学生提供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承担对学生法律教育的重任。通过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依法行医的同时,也要熟悉自身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以便更好的为基层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1法律教育的现状

1.1法律教育理念滞后,内容凌乱不成体系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以提供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为目的,以医学专业课为核心,对人文课程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卫生法学不重视。大部分的学校未单独设置该卫生法学,而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含有此内容;没有专职教师而由其他德育教师或辅导员主讲;德育教育课时比重远大于法治教育等。在课程设置上面,以简单地宣讲法律条文为主要内容,在有限的课时里罗列一些常见的卫生行政法规;专业针对性不强,专业法教育不系统;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仅仅把它看成是一门课程,一种知识,而不是当做依法行医的教育之一和一种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同时,授课形式内容也单调,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1]。学生尽管学了法律基础课,背了法律法规的条条款款,考试也“及格”了,但过后却抛到九霄云外。

1.2教学队伍匮乏,良莠不齐

目前,医学高专学校卫生法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存在着法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不懂医学,医学院校毕业的教师不懂法学的问题。贯通医法两门学科的能力极其有限,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教学目标的完成质量普遍不高,培养出来的学生依法行医的水平与能力就相当有限。

1.3法律氛围营造不足,学生不重视

学校一般较注重新闻、娱乐及学校活动的宣传,对学生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遵法守法的舆论引导等宣传相对缺乏,这不利于强化医学生的法律意识。而且,学生的学习精力基本锁定在医学知识的范围内,导致学生无暇顾及卫生法学方面的知识,以致造成有的学生进入实习或走入工作岗位后,常常由于缺乏卫生法制观念,不能正确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加强医学高专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2.1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是现代社会法治的需要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它要求人们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意识,需要法律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没有法律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了解和把握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善于遵循法律所反映的市场经济规律来服务于社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必须以自身良好的法律素养作保障。所以,引导大学生加强法律意识的建设,促进自我全面素质的发展,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工程。

2.2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是现代医学法治的需要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法治意识和观念正逐渐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就颁布了《执业医师法》等9个卫生法律,国务院或批准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25个行政法规,卫生部制定的部门规章达400多个。这些都说明,利用法律手段来调节和管理卫生事业已成大势所趋,法律将渗透到医疗机构的设置、医务人员行医、病人的就诊行为等各个方面[2],标志着我国对医药卫生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已逐渐形成。在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渗透于各级医疗机构,这就要求各级医务工作者从更高层次上认识医学的本质,保护人体健康。近几年由于医务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则相对贫匮,致使医疗纠纷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医学高专学生作为基层、社区医学人才,也应该在参与医疗实践前就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奠定法律意识及法律思维模式,依法行医,从而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保驾护航。

2.3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是医学生自身的需要

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贯穿着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在法制社会里,法律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医学生要想在这样一个不断健全的法治环境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既要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又要懂得以法律己、依法行医,同时也要懂得在法律的指导和保护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纳入国家法治的轨道。

3医学高专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

3.1树立法制观念,强调法律意识教育

医学高专学校法制教育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时54,课时相对偏少,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医学生都达到具有很全面的法律知识的程度,几乎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但如果我们注重观念的培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信仰,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以及如何依法行医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教育是可行的。因此,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念而不是知识[3]。

3.2加强专业法律知识教育,掌握系统卫生法律知识

当前,应抓好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两大基本内容:一是法律基础知识,二是卫生法律知识。医学高专学校应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基础,简要介绍我国的法律学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专业法的学习和教育,分别系统介绍“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使医学高专生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为他们走上正确的从医之路奠定重要的法律思想和道德基础。

3.3综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

除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在处理与这些课程的关系上,特别是与医学道德教育的关系,更应注重医学法律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理念固然重要,但这些教育远不能使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容面对和处理复杂的医患关系[1]。适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医疗纠纷案例、现场观摩法、问题讨论法以及专家讲座等形式。在专业课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规范的医学文书书写能力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医患纠纷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法律防范意识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卫生行业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此外,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卫生监督、新法宣传等活动,通过这些具体的法律实践活动,深化对法学理论的认识,使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3.4培养一支既懂医学又熟悉法学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卫生法是一门医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要求教师有驾驭医学与法学两方面知识的能力,使医学知识和法学知识有机融合。目前大多数卫生法的教学是由非法律工作者或不懂医学的法学教师承担。不懂医学的法学教师来讲授卫生法对涉及的医学问题难以科学理解,而非法律工作者的法学理论功底不深,难以释环医疗纠纷,由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急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学法律教育师资队伍。一是法学教师要转变研究方向,加强培训,互补知识,向卫生法学课程做出努力[4]。二是应鼓励专业教师攻读第二学位或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以尽快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三是聘请法律专家到学校讲授医学法律法规可以作为暂时的应急手段。四是积极引进既懂医学与又懂法学的复合型教师。

3.5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法制氛围

医学专科生学制短,承担的学习任务繁重,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法律法规和法律热点,就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效应,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校报等舆论工具宣传法律知识,营造良好法制氛围。经常聘请卫生法学专家和司法界人士举办知识讲座,同时也要广泛开展以法律为主题的演讲,辩论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运用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同时,广大的专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负有育人职责,每门课程、许多教学环节中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法律素质教育功能。

参考资料

[1]任元鹏.医学院校医事法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1):1224-1226.

[2]钱亚芳.关于构建医学生法律教育体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4):290-291.

[3]王莉.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223.

[4]穆中杰.依托行业特色发展法学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