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十篇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十篇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2:21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篇1

内容摘要:中国银行业产业效率低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中型银行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比较弱小。最近几年中国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极其重视,但对于中型银行没有足够的关注,殊不知中型银行的充分发展对于提升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中型银行竞争银行产业效率

中国经济要保持高速、稳定增长,需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金融资源运用效率。银行储蓄资金是社会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

一、中国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银行极不发达

   中国的信贷市场份额商度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中型银行(本文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很低,小银行(特别是民营小银行)极不发达。

   根据2000年的数据,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16406.9亿元,四大商业银行占84.6%,其他商业银行比例为13%,外资银行只占2.4%。当然,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管制的放松和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我们将其他商业银行理解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把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理解为小型金融机构,他们的力量更加弱小。

   在银行体系方面,美国银行有8000多个,大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国性的银行,例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这些银行也是大的跨国银行,影响遍及全球。第二层次是跨地区银行,例如美洲银行、富利特银行。第三层次是地区银行。这类银行数量很多,一般都在某一州开展业务。为当地大的企业和大城市的居民服务。第四层次是社区银行。这类银行有几千家。主要为某一小城镇或大城市的某一社区的小业主和居民服务。这四类银行形成自然的分工。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工具,使社会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从而使经济活动在不同层面上都能有效的开展。

   中国银行业的区域结构很不合理。作为第一层次的全国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开发银行,与美国相比有两大区别。一是中国全国性银行的资产集中度太高,集中了全国银行资产额的80%多(美国全国性银行只占全国银行资产额的40%,但服务的范围却不对称,广大农村,小城镇以及大城市的小企业都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二是中国没有跨国银行。中国银行虽然在国外有一些分支结构,但基本上是为中国进出口企业和当地华人服务的小机构,不能叫做跨国银行。

   作为第二层次的地区超级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同美国同类银行相比,也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美国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在某些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这几家跨地区中等银行在任何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对任何地区都无大的影响力。二是美国的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有相当的跨国业务,而中国的上述银行都是纯国内银行。作为第三层次的地区银行,在中国非常薄弱。美国基本每州都有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地区银行,中国只有少数省有省级地区银行,如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相比,中国地区银行数量很少,规模很小,没有形成气候。作为最后一个层次的社区银行,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中国还没有。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信贷市场的极大份额,竞争还不充分,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型银行极不发达。这种状况会造成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环境。金融业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补充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既需要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也需要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

二、中型银行的壮大有利于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提高

   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中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使得中型银行没有力量对大型银行形成真正的挑战,使大银行得以长期维持低效运行的状况而没有改革的压力。笔者认为,中型银行的壮大是提升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关键。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应该是梯度传递的有序竞争,才能衍生出一个富有竞争和产业组织效率的信贷市场。小银行在市场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直接竞争外,还会部分地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但由于实力有限却无法给大银行造成实质性竞争压力;中型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地直接竞争以外,还会部分地与大银行和小银行两边都发生直接竞争:大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展开直接竞争外,还部分地会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而不屑于争夺小银行的客户。

   三、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政策建议

   1、实施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战略。

   大力支持中型银行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和加快银行业改革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做大做强中型银行是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这一步棋下好了,可以将银行改革的全局“盘活”。鼓

励现有的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型银行做大做强,将会较快地打破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寡头型市场结构,加速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改革,带动中国银行产业效率的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银行业对民间投资者要全方位、多层次开放。

中型银行的做大作强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要鼓励民间的资金投资银行业,鼓励银行间的重组和兼并,支持帮助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种全会文件以及2005年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文件都已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而目前为止全国意义的民营银行只有一家,这值得我们深思。银行业要能相对自由的进入和退出才能保证在足够的竞争中产生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银行。微观层面银行有良好的经营效率才能保证宏观层面信贷资金乃至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别风险;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6-0086-05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来”战略得到了成功的实施,在现今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走出去”战略又得到了大力的推广。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都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对商业银行而言。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其投资规模巨大,因此,国别风险成为我国本土商业银行“走出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国别风险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可以通过对国外国别风险管理经验进行借鉴,针对我国面临的国别风险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国外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基本做法

虽然我国银监会于2010年6月23日才下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指引》,但实际上一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很早就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

(一)美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

国别风险管理在美国商业银行管理中是受到极大重视的,针对不同级别的银行,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国别风险管理模式分别适用于跨国性、区域性和小型商业银行。

1.跨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模式。在跨国商业银行中,国别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由一位高级执行官或者高级管理层负责。商业银行全面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会专门针对国别风险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流程。大多数跨国商业银行都有一套正规的国别风险监管流程和报告机制。此类银行在监控国别风险时会关注一国的风险暴露情况、产品替换限额等。同时,跨国银行每年会派遣一位高级经理人员去合作方的总部进行考察以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各跨国银行都需要定期地向董事会报告国别风险管理情况。报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各种风险暴露,包括当地的通货,此外还要定期向最高级别的管理层进行国别风险报告。根据国别风险的影响程度,跨国银行会对国别风险进行评级,例如,可以将国别风险分为aaa级到B级。当然,跨国银行每年都会制定风险暴露限额,首先由高级区域经理或者信用官员审核风险限额,然后再由总行的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批,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2.区域性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模式。区域性商业银行采用的是集中制的管理方式。所有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都由一支具有专业背景和管理技能的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负责国别风险管理。大多数区域性商业银行还会委派一位高级管理委员成员直接或间接地负责国别风险管理。由于这类区域性银行都归外国银行所持有,因此,各区域性商业银行会采取母行的国别风险管理流程作为自己的国别风险管理流程。然而,这些银行需要同时向所在地区的总行和母行的董事会报告自己的风险暴露。大多数国别风险由银行自己的经济部门在结合评级机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进行国别风险分析时,银行主要是依靠该国内外部的环境分析、公布的经济数据以及媒体的报告等信息来源。区域性商业银行会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该国的经济指标、信用等级及政治经济发展来对国别风险进行评级。

3.小型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模式。大多数小型商业银行都是由正规的国际业务部负责的,经由董事会委派的委员会负责监管。国别风险管理则是由国际业务部的高级执行官负责管理。该负责人需要提供常规报告给其他高级官员、监管委员会及董事会。通常,小型商业银行会委派一位委员会成员监管国别风险。此外,大多数银行会采取内部跟踪和报告机制。这些制度能够有效地控制国际业务,同时确保银行业务与制定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有效契合。对于国别风险的分析,小型商业银行主要使用内部现有的数据库作为依据来判读是否与该国有业务往来或者该外国市场的流动性是否良好。为了弥补现有数据库的不足,银行也会进行实地考察以搜集更多的信息。小型商业银行对国别风险的评级则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采用内部的评级机制,同时也可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小型商业银行一般不会特别针对国别风险这一单一风险计提风险限额,特别是对于一些低风险的国家例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但是,一旦有其他银行均认为某一国有可能出现国别风险,则会特别针对该国计提风险准备金。

根据上述对美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模式的论述,我们发现美国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相对是比较完善和健全的。

(二)瑞士银行的国别风险管理模式

瑞士银行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国际性银行,拥有丰富的国别风险管理经验。20世纪80年代,调研部就专门制定了一套系统的和严格的国别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贯穿瑞士银行整个国别风险管理过程,同时还要求以报告的形式向调研部进行报告。国别风险报告要求首先对该国本身的经济状况作出简要明了的报告,同时对该国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和未来展望;其次,报告还要反映对国别风险的监测情况;最后,调研部根据该国别风险报告提出对该国风险类别的建议。瑞士银行通过对举债过多是否能够偿债及是否愿意偿债作出评价来判断一国的信誉度,从而对国别风险有一个清楚的分析。国别风险监测是瑞士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上述指标体系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还有细分的下级指标,同时,瑞士银行还引入警戒水准和参考水准作为参考依据。整个国别风险报告会依据国别风险的变化有所不同,例如,为了显示重大变化,数字和箭头都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提示管理者提高警惕。由于国别风险的规模、严重性及成分是不同的,其风险因素可能有债务清偿能力、经济继续增长能力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考核,瑞士银行能够区分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的国别风险。

除了上述介绍的不同类型、不同国家的国别风险管理模式外,各国商业银行在管理国别风险时会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方案,并且管理重心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德国的商业银行则更注重国别风险监管以提高安全系数。无论何种国别风险管理流程,其目的都是提高国别风险管理效率,加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国别风险影响因素

2010年末我国所有金融机构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5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万亿元;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8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9.5%。①由此可见,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正不断上升。从表1可以发现,我国对外投资的领域也非常广泛,除了发展比较成熟的欧美等国,还包括新兴市场等。因此,中国面临的国别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

根据国别风险的定义,引起风险的因素包括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等,这些因素大多与各地区的自身环境相关。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导地位必须从当地经济政治环境出发,综合考虑可能存在的国别风险的诱因。

1.拉美地区的国家因素仍然不稳定。稳定的国家投资环境能够为金融投资环境提供稳定的保障;反之,则会加大本国和国外投资者的风险。根据犯罪率的统计结果显示,拉美和非洲是世界上犯罪率上升最快的两个地区,同时,根据国际透明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拉美等国家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这就意味着拉美地区不能为国外投资者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市场,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是极不公平的。此外,拉美地区的工会组织战斗性强,参加工会组织的工人的比重极高,工人经常会为各类问题向投资方提出各类条件,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拉美地区的稳健运行。

2.欧洲地区的经济、法律因素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要想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有一席之地,与欧洲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必须建立并得到有效的维护。但自金融危机之后,欧盟许多国家都因债务问题面临破产。欧洲作为整个世纪金融发展最成熟的市场,微小的市场波动都极可能导致巨大的蝴蝶效应。除此之外,欧洲的运营成本高于国内和其他次发达和新兴市场。一般而言,欧洲各国的雇员工资要相对较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成功的在欧洲开设分支机构,必须要克服这一重要因素。此外,欧洲金融市场由于发展成熟,其监管体系、各类法律制度都较国内严格。因此,一旦国内商业银行触犯了国外的法律法规,则会直接传递到国内形成国别风险。

3.非洲的政治因素是国别风险的高发诱因。非洲的部族、种族、宗教及地区矛盾依然存在。部族矛盾和纠纷、边界争端经常成为非洲地区冲突的导因,宗教冲突也是引起非洲政局动荡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在北非和西非异常活跃,常导致社会动荡。军队干预政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政治因素引起的国别风险,其影响力要大于其他因素,影响范围不仅局限在企业之间,而是在两个国家和两个地域之间,一旦失去控制,将会直接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4.亚洲地区的市场因素不容忽视。虽然我国地处亚洲,相较其他地区而言,投资环境更加熟悉。但是,近年来,由于国际热钱的不断流入,泰国、香港等地都曾出现过金融危机。2010版《国家风险报告》显示,个别政府加强了对资源性行业的管制力度,对外国投资限制有所增多,越南市场就曾因行政效率、汇率变化等因素出现过若干起几百万美元的大额拖欠案,孟加拉银行也曾出现500多万美元的拖欠。报告认为,在亚洲地区,蒙古、日本、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风险值得关注。

国别风险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其他风险,不可将其诱因简单的归为一类,其成因有多重性和覆盖性。任何一类商业银行风险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国别风险的产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投资和境内利用外资时,都应对合作对象进行充分的考量,从而降低国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中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思考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对外往来业务的日益频繁,传统的全面风险管理已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发展的需求。虽然银监会已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指引》,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别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商业银行还没有针对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建立国别风险管理条例,同时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缺乏经验。通过对国际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总结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可能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国别风险:

1.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全面风险管理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及声誉风险等风险,国别风险管理则成为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盲点。事实上,国别风险并不是一类新型风险,只是在过去被划分到信用风险一类。面对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别风险管理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因此,可以将国别风险从信用风险管理中剥离开来,将其与其他几类风险视为同一级别的风险,作为第九大风险进行管理。将国别风险纳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提升我国金融体系防范风险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国别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过去,作为信用风险的一类,国别风险的处理总是按照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当下,国别风险管理制度应该重新建立。首先,总行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根据银监会的指引针对自身的对外业务往来情况制定规范的国别风险管理条例;同时,总行可以要求各直属分行,特别是所在地是一些对外开放程度较大的城市的分行更应该注重详细、全面的国别风险管理制度。国别风险管理制度所要包含的内容需要尽可能的全面和详细。国别风险管理制度应该对国别风险的分析、评估、测试、监管、内部审计和控制等方面制定出规范和统一的标准,对于不同级别的国别风险所需要的风险限额计提也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该制度还需要明确风险管理团队的责任,明确管理团队成员的分工和义务,确保国别风险制度的有效实施。国别风险管理制度通常由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经由董事会的批准、由其他各部门共同执行。董事会也可以定期对国别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和补充,以弥补国别风险管理制度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建立国别风险管理流程。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合理的国别风险管理流程能很好地协调各管理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国别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有组织构架、管理过程及管理信息系统三大模块构成。

(1)组织构架。采用董事会、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国别风险管理部门三层式的组织结构,明确责任,便于管理。董事会承担国别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并成立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专门制定国别风险管理条例;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国别风险管理政策,包括制定、审查和监督执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同时,委员会还应具备适当资源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国别风险;国别风险管理部门承担国别风险管理职责,制定适用于本机构的国别风险管理政策。

(2)管理过程。整个流程管理中的活动分为五个部分,国别风险的识别、评估、风险限额管理、监测与报告及压力测试。

国别风险的识别:国别风险存在于授信、国际资本市场业务、设立境外机构、行往来和由境外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等经营活动中。商业银行在充分了解国别风险的类型、成因的基础上,识别潜在的国别风险。

国别风险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国别风险评估机制应采取内外评级相结合的原则,即以内审机制为主、外部评级机构为辅的方式对国别风险进行评估。商业银行应聘用专门的人才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建立适用于本行的内部评级机制。另外,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信誉良好及权威的评级机构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参考评级机构的评估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别风险的等级作出判断,为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做好准备。

风险限额管理:根据银监会的指引,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至少要在0.5%,高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不低于50%。因此,商业银行在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时应同时结合评级结果和指引的规定。另外,风险限额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商业银行在对国别风险进行监测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一旦发现国别风险的评级结果上升,那么相对应的准备金也应该作出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监测与报告:国别风险监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监管体系、建立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国别风险进行监测。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合作伙伴进行监测。商业银行可以定期派遣高管人员到国外分支机构与当地政府机构做直接的联系和沟通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在对国别风险监测的过程中还要定期的对一国的信用作回顾及监测其海外风险暴露以及时发现一些不正常的因素。

化解策略:该环节是消化国别风险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环节。化解策略要根据国别风险的成因、评级结果、监测情况等,制定出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及不同国别的解决方案。当国别风险转化为危机时,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董事会应第一时间制定应急预案和退出策略,尽可能将国别风险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降低商业银行的损失及对客户造成的损失,及时弥补造成的恶劣影响。

压力测试: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与经济发展周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在金融危机时期,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可能较差;在经济平稳发展阶段,其抗风险能力可能较强。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景、国别风险暴露规模等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以识别早期潜在的风险,保证业务发展与战略目标相一致。

(3)管理信息系统。为了能够有效地实施国别风险管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包含各类国别风险计量方法,国别风险管理流程评估、风险限额、监测报告等,建立符合短期和长期改造需求的转型战略。信息交流模块是保证整个国别风险管理流程协调运转的重要模块。

4.建立国别风险管理团队。所谓的国别风险管理团队是由董事会、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国别风险经理人组成的。根据国际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经验,大部分银行实行中央集权制,即董事会是国别风险管理董事会承担监控国别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承担者。董事会需要定期审核和批准国别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程序和限额;监督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国别风险管理的履职情况,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对国别风险管理情况的监督职责。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董事会推举成立,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国别风险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管理流程,及时了解国别风险水平及管理状况,确保国别风险被及时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国别风险经理人主要负责董事会及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各项政策,当国别风险发生扩大时,国别风险经理人可以对国别风险委员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管理委员会制定化解措施和退出机制。

国别风险团队的成立的重要目的是方便商业银行对于国别风险进行管理。当然,要想确保国别风险管理的成功,还必须依靠商业银行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合作努力。

5.对员工进行国别风险管理培训。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石,因此应加强员工对国别管理的意识,普及国别风险管理理念,使国别风险管理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港金管局就要求银行员工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以不断更新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从而使得员工更具备处理国别风险管理的素质。对员工进行国别风险管理培训也是让员工尽快熟悉金融和货币体系以及别国法律制度的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经过培训后的员工对于国别风险处理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能够负起相应的责任,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效率。

国别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言更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国别风险管理能够保障我国商业银行的境外往来业务,扩大业务范围和种类,对于商业银行持续和健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格奥尔格・容格,陈抗风.瑞士银行对国别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方法[J].国际金融研究,1990,(6).

[2]CommonpracticesforCountryRiskmanagementinU.S.Banks[eB/oL]..

[4]黄海敏,侯坚.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国家风险及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RecommendationsoftheCommercialBanknationalityRiskmanagement

Luminfeng,panXiaohui

(Financeinstitute,nanji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alongwiththefurtherenhancementofChinesefinancedependencyontheinternationaleconomy,ChinaCommercialbank'snationalityriskenlarged.thenationalityriskmanagementhasbecomeanewdomainofcommercialbank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inChina.throughtheanalysisandresearchonexperiencesofcommercialbanknationalityriskmanagementinmaturenationsorareas,wediscoverthatstrengtheningthenationalityriskmanagementforourcountrycommercialbankcanraisethetransnationaloperationsefficiency,andmaintainthefinancialstability.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篇3

一、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1、国家金融政策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金融十条”),要求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十条”对盘活政府财政资金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当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体经济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那么,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益就将出现上升,从而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能够给政府财政提供稳定的来源。因此,对于“金融十条”的理解,应该与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盘活存量结合起来,通过相关工作的推进,将全社会的金融资产存量和民间资金存量盘活起来,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一种正能量。政策的利好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规模持续增长

中国银监会统计显示,2012年广东省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增速较慢,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增速较快,工、农、中、建、交行5大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持续下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降低。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长11.9%,资产总额60万亿元,占比44.9%;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资产分别增长28%和23.6%,资产总额分别达到23.5万亿元和12.3万亿元,占比17.6%和9.2%。

3、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步伐加快

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逐步成长为金融行业的劲旅。湛江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广东南粤银行,加快向区域性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广东发展银行更名为“广发银行”,积极筹备公开上市工作;珠海市商业银行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华润集团,并更名为珠海华润银行;汕头商业银行成功重组为广东华兴银行,破解了10年来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难题;广州银行也积极开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加快,2011年,6家农村信用社先后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12家正在筹资建设农村商业银行。

4、稳健发展中仍呈现不足

2011年末,广东省银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1590.2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较上年末下降5.9个百分点。在广东省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居民投资意识增强,金融产品创新使得社会资金从银行分流增加,全年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2830.0亿元。银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模式有待改善。金融机构受业绩和存贷比考核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存款呈现“季末冲高、季初回落”现象,稳定性明显减弱。不良贷款方面,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不良贷款余额4929亿元,同比升647亿元。

二、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Strength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w(weakness弱势)是指在竞争中相对弱势的方面。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o(opportunity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t(threat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这种方法可用于分析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的潜力。

1、S+o的优势分析

S(Strength优势)是从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分析其优势,就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规模持续增长。2012年广东省内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增速较慢,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增速较快,工、农、中、建、交行5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持续下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降低。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长11.9%,城商行资产增长23.6%。由表1可知,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机构占比有上升趋势,而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占比却有所下降,可见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在扩大。第二,经营策略灵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金融机构,相比起国有银行的多层次管理,它具有决策链条短、办事效率高的特点,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城市商行运行机制相对灵活,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业务方案,满足客户对产品功能的多种需求,服务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客户。

o(opportunity机会)是从外部环境分析组织机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广东省一直是我国经济重镇,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这些客观优势都有利于广东省金融业的发展,同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广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具有本土优势,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广东省GDp为57067.92亿元约占全国的11%,人均GDp达到54095元,比全国(38354元)高出41%。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需求增大,能促进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第二,城市商业银行定位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客源广泛。广东省是民营经济大省,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活力就是来源于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是广东省东莞市更是中小企业的聚集地。而广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建立的,有很多年的业务经验,更容易取得中小企业对他们的支持。相对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的高门槛而言,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更贴近中小企业,且审核程序简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2、w+t的劣势分析

w(weakness弱势)从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分析其存在的不足。第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时间短,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公司治理有待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时金融当局就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度,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控股地位;股权过于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之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重也很大,而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第二,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与大型商业银行相差甚远,资产质量也良莠不齐,资本金补充渠道狭窄,金融产品的创新机制不完善,在传统的经营局面上突破现状相对不大。在成立之初的几年内,主要是以传统的经营模式(即通过获取存贷款的利差)来单一地盈利,但是广东省对外开放程度高,资本市场发展也达到一定规模,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倾向于通过扩张业务范围,抢占市场分额,获得超额利润成为主要手段,在资本市场高风险的冲击下,一味扩张业务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下降。另外,同其他类型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处于劣势,人员培训的任务艰巨且紧迫。

t(threat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所构成的威胁。相对于其他银行,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最大的外界威胁者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后者的资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尤其是目前金融业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信用和声誉上都占有优势,再加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实际采取的却是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未能扬长避短,不能反映其特色。同质的产品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综上所述,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充分发挥优势,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无限;虽然存在劣势,但并不代表这些劣势不能转化为发展的机会。而且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也足以令人相信,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只要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如同美国社区银行一样市场地位明确,服务个性化,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潜力无限。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经验,为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建立健全地方法律法规

美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社区银行建立和发展的法律体系,例如《社区再投资法》规定,每家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详细记录其满足社区信贷需求的情况,并且要求监管机构对每家金融机构的相关记录进行定期评估,而这个评估结果将作为批准该机构增设分支机构、开展新业务甚至进行行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参考。各省(市、区)政府也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制定相关法规,在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经营、发展等全过程进行行为规范,真正关心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规范服务收费,帮助简化信贷程序,为重点发展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以支持产业发展方向,而不只是作为持股股东却不发挥作用。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信用和声誉等方面都需要当地政府给予扶持,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客户尤其是居民个体等客户。

2、城市商业银行要定位明确,产品设计独特,服务个性化

尽管美国的社区银行资产仅占银行总资产的21%,但是它们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占中小企业所获得总贷款的58%。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最初的定位就比较明确——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这是其最主要的优势,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明确这一地位,不能在竞争激烈中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否则,会失去商业银行这一优势,在竞争中必会败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繁荣的不竭动力。

但是,市场需求只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充分条件,要促使城市商业银行真正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自身差别化的定位和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在市场定位方面坚持差别化战略,在遇到同行竞争时知己知彼,避其锋芒,集中力量于不被其重视的中小客户,重点为中小企业和居民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产品设计方面,及时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设计更方便快捷的多元产品,为顾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服务。此外,注意自身的特点,在服务费用的收取、个人理财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以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更广的客户。

3、加快业务转型,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和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资金需求却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如何有效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考验着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成效。十报告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稳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宏观管理的基调,利率市场化加快,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发挥贴近市场、适用性强的地方金融生力军作用,加强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加快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把业务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上。通过自身的发展转型,努力提升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多样性和有效性,有效培育与银行长期共同发展的小微企业基本客户群;通过将社会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对小企业需求和风险的把控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4、加强品牌宣传,培养城市商业银行专业人才

加强宣传,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宣传,增强社区居民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认识度和认同感;二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应该加强品牌推广,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品牌认知度,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一是要依托高校资源,从高校招聘符合要求的人才;二是要加强银行内部培训,开发和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也应该加强与其他银行合作,充分利用各个银行的优势和各种服务功能,帮助自身加强经营管理,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李贞彩: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2]詹勇闽:浅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J].企业导报,2013(1).

[3]邢乐成、梁永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与出路[J].济南大学学报,2013(3).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篇4

一、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

由于西方各国的工业化所经历的时间和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商业银行产生的发展所处的宏观体制和微观运行基础的差异,在业务范围和特点上存在两种银行制度的区别、融合和置换。

1.分离银行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相分离,商业银行不得兼营证券业务,其主要集中于自偿性贷款。自偿性贷款以真实票据为担保,同商业行为、企业产销活动相结合,期限较短、流动性较高,商业银行可以实现其安全性的要求,并能获取一定利润。英国是实行分离银行制度的代表,英格兰银行对金融体系严格管理,未经批准,银行不得办理存款业务。英国的存款银行以吸收短期存款为主要业务,六大清算银行的英镑存款中,几乎70%以上是活期存款。英国存款银行的资产业务则主要集中于自偿性贷款。

2.全能银行制度,亦称综合银行制度。德国是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典型代表。德国的银行可以提供全面的银行和金融,包括存款、贷款、证券投资,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支付交易结算和经营进出口业务及外汇买卖等等,而且上述服务几乎能以任意一种货币形式提供给国内外客户或项目。全能银行在为私人存款者提供全面投资选择范围的同时,还要满足公共机构投资等的要求。它的融资范围从传统的营业资金贷款到私人债券或国际债券的发行,服务面向社会所有行业、个人及公共部门。德国这种全能银行制度的产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因为德国的工业化开始较迟于英国,资本市场也较英、美落后,所以工商业不仅在短期资金上,而且在长期资金方面都高度依赖银行,银行与企业之间一开始就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业务范围上采取多样化经营。

字串2

以上介绍的商业银行的两种类型孰优孰劣,在30年代初银行危机过后,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英国的银行制度过于注重短期资金融通,忽视长期工业因定投资需求,可能是经济发展呆滞的一个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有些人则认为,由于实行全能银行制度,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广,因此在管理方面,在资本及流动性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将增加银行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直接投资企业,并有权委派代表参加董事会和行使投票权,也引起外界对银行势力过分膨胀和违反公益的批评。

无论分离银行制度和全能银行制度本身的得失如何,事实上最近30年来,所谓英国式的分离银行和德国式的全能银行的区别已逐渐消失。实行业务分离制银行的国家都在向全能制银行过渡。比如,英国的存款银行在70年代开始发行CDs,吸收和利用定期存款,发放中长期贷款,并实行业务多样化。目前,商业银行这两种类型唯一区别,就是除德国以外的多数国家对商业银行直接投资企业及经营证券仍有限制。特别是美国,在法律上仍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严格区别。但是,90年代以来,在全球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美国通过1994年修改格利兹一史揭格勒法案,1997年放开跨州经营限制,也向着全能型银行制度迈进。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字串4

商业银行的结构除行业结构(市场、管制状况)外,更多的是指外部组织形态和内部治理结构。从各国情况看,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形态共有以下五种:

1.独家银行制。即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立分支机构,这种制度只有美国采用。美国所以与众不同实行独家银行制,是由其特写的历史、政治和经济条件决定的。然而,独家银行制度的缺陷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其一,银行规模小,难以提高经营效率,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都受到一定限制。其二,不利于银行降低经营风险。因为独家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当地工农业和商品中,一旦地方经济出现问题,银行必然遭受损失。因而,目前独家银行制度在美国已名存实亡。

2.总分支银行制。是一家银行可以在它营业总部所在地以外,根据需要在国内外开设分支机构,形成以总行为中心庞大银行网络。主要代表是英国。世界上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和日本等国的商业银行均采取总分行制。

在总分行制度,总行对所属分支行的管理大致可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直属制。所有分支机构均受总行直接指挥和监督。第二,区域行制。将所属分支机构机构划分为若干区,每区设一区域级行为管理机构,该机构不对外营业,只代表总行监督区域内各分支行,各分支行直接接受区域行领导。第三,管辖行制。由各分支行中地位较重要的行作用管辖行,代表总行监管附近的其他分支行,同时仍对外营业。

字串9

总分行制的优点很多。首先银行可根据业务量的发展不断扩充银行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其次,在现金准备方面,分支机构间资金调拨灵活,就整个银行来说可相对降低现金准备数额,减少非盈利资产占用。最后,在贷款方面,由于贷款分散于全国各地,因而利于降低风险。事实证明,采用总分行制度的英国,在1929年世纪经济危机中几乎无一家倒闭,而实行独家银行制度的美国倒闭的银行达数千家。因此,世界上效法美国的较少。

3.集团银行制(又称“持股公司制”)。是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由该股权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在法律上,这些银行是独立的,但是它们的经营政策和业务活动则由同一股权公司控制。集团银行制在美国最为流行。根据资料,1939年美国只有41个持股公司,控制427家独家银行和869个分支机构;而到1974年底,美国的持股公司已发展到276个,控制着2122家银行和8887家分支机构。

4.联锁银行制。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购买若干银行的多数股票来控制这些银行,它与集团银行制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有公司存在。联锁银行制无需成立股权公司,通过购买若干家银行的多数股票便可将它们控制起来。但联锁银行制与集团银行制相比有一定局限性,因为众多银行被某个集团控制,难以获得经营所需要的大量资本。这种制度流行于美国西部。

字串5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策略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对单一国家或地区超过银行净资本25%的风险暴露,将被视为重大国别风险暴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跟随跨国企业步伐走向全球,而全球化的投资和服务使得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境外机构、行往来和由境外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等经营活动中将面临更多的国别风险。

一、国别风险是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重大风险之一

(一)当前诱发国别风险的主要因素

尽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资产比重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推进,国内银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遭受损失的风险也在加大。而国别风险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乃至自然环境及突发事件等十分复杂的范畴,不同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国别风险也不同,影响国别风险的因素也十分易变,新的因素又在不断增加,来自国际市场的微小变动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都极有可能酿成一场严重的国别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全球性风险因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美国次债危机

目前国际上信贷国别风险太高,银行倒闭形成一种风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的关联因素多,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没有还款能力保证的客户贷款是不可忽视的国别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中因为商业银行自身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投资不当,发放大量不良商业地产贷款,再加上货币监理署负责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对部分银行过度集中于房产贷款标准过松,且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纠正,深陷危机的地产业最终牵动部分相对脆弱的商业银行倒闭。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银行倒闭总数多达140家,远高于2008年的26家。目前,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问题银行”清单上仍有约500家银行。历史经验显示,这一清单中的银行约有13%最终会倒闭①。因为次级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而房价走低拍卖或者出售用来抵押的房屋后根本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收回银行贷款,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商业银行就会在贷款上出现亏损,对于我国涉外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就是一种国别风险。

2.欧洲债务危机

继西方大型金融机构遭到次贷危机的侵袭之后,全球金融风暴的“骨牌效应”显现。从冰岛到迪拜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实力较弱、经济脆弱性高、经济结构调整困难的欧洲小国货币全面贬值,股价跳水,银行相继倒闭。由于债务危机的传染,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遭受信用危机,整体债务风险引发全球担忧,各国债务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的国家“生产性”可以看出,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欧洲部分国家的高增长主要来自于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以及欧元区廉价的贷款拉动以及信贷消费。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政府没有实施灵活的货币政策,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出口下滑,最终使得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国别风险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

3.欧盟各国削减财政开支

为拯救希腊债务危机,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的欧洲稳定机制,而欧盟国家如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丹麦、西班牙等面对金融危机过后庞大的预算赤字以及长年累积下来的债务,纷纷大幅度削减公共财政开支。例如英国预以通过减少薪金、调高消费税和征收银行税等手段计划在2014—2015财政年之前,把公共开支削减170亿英镑①。与英国相比德国状况也不乐观,德国联合政府内阁支持紧缩财政计划,通过减少福利开支、儿童补贴、核能高额税征收、推迟基础建设等,预期2014年德国将大规模削减800亿欧元财政赤字,削减幅度占GDp的3%②。同样意大利政府也通过冻结公共部门薪水支出,推迟6个月发放养老金,提高残疾补助金领取标准,削减高收入公共部门负责人、部长和议员的工资财政紧缩措施,计划在2011至2012财政年削减政府开支240亿欧元(约合259亿美元)③。欧盟应对债务危机的削减公共财政支出举措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激增了债务风险在国别风险中的比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信任性降低。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减弱,一定程度上减低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减低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4.其他不稳定社会因素

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威胁使处于困境中的欧元区国家如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国家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利益的原本稳定均衡状态被打破,不稳定危险因素正在显著增长。而且伊拉克、索马里、阿富汗和苏丹仍是全球最不安定的国家,民族压迫、恐怖活动引发一系列的犯罪和治安状况不断恶化,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暴力事件频繁,就亚太地区而言高度衰退的经济使得日本主体呈现虚弱感,随着美国军事力量从东亚转移到中亚的现实而日趋强烈,重估亚太地区的实力平衡以采取自卫的新措施的日本不稳定因素急剧上升,若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政府,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威胁。纵观国际社会的诸多不稳定因素都会对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能力产生影响,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遭受损失,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就是面临的国别风险。

(二)频发的国别风险事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债务风险不断积聚,中国上市银行纷纷对所持有的相关债券以及其他证券化的债券产品进行减持,或者是提取坏帐准备,对当年银行利润造成负面影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再次警醒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国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且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信贷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是就资本市场而言,次贷危机中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出现亏损,金融机构的股价会下降,同时其在金融风险进行重新评估时进行充资、以提高资产的质量,造成我国资本市场资金倒流,对我国金融资产价格有下行压力;二是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已占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0%,此类贷款的坏账风险对银行业也是不可忽视的④;三是信贷国别风险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形势判断的复杂性,当前欧洲各国通过延长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以缓解财政紧缩对经济的冲击,而显著增强未来通胀风险严重损害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益;四是债务危机将会成为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主要表现形式,风险在当前国别风险中占据主要地位,其危害性日益凸显,原有的政府债券即金边债券的担保作用被消弱,商业银行的对外债务得不到偿还或者延长偿还期限;五是国际评级机构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从事国际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对其受险资产内部评级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

(三)加强国别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中,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尚未达到发达、成熟水平。从美国金融风暴到欧洲债务危机看,国际上的轻微的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变动都可能使得风险陆续暴露,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严重的影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涉足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深入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国际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强,国别风险管理成为绝对趋势。这种绝对趋势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是当前这种影响不是很大,但随着国际信贷创新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国别风险管理技术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从已有的国际经验与教训来看,国别风险管理的影响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而经验尚不丰富的我国商业银行对国别风险控制能力十分薄弱,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与各类金融机构要吸取经验教训,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标准和比例,以防潜在的危机来袭。

二、国别风险与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一)风险界定的差异

国内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界定为以本国货币融通的国内信贷所发生的风险。信贷国别风险存在或产生于跨国的金融信贷活动中,不论接受信贷的对象是该国政府、私人企业或是个人,只要商业银行跨国境的信贷涉及国际信贷活动都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国别风险。所以国别风险概念更宽,既包括政治风险、风险,也包括货币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等。因为各种因素可能使商业银行在跨国业务中遇到损失及收益的不确定,同时国别风险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即具有传染效应,对于地理紧密关联的国家以及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尤为明显,甚至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灾难。而一般商业银行国内信贷风险的发生除了会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对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外,最多只会引起资金关联的上下链式反映[1]。

(二)风险源头的差异

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多数是因为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或是缺乏判断抵押品评估能力和识别准确性产生担保风险,再者就是在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而国别风险的源头可能是政治、经济、社会因素,而且政治风险、金融风险一直是国别风险研究重点,传统的国别风险中以反映偿还意愿的风险和反映偿债能力的金融风险最为突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国际对立事件、恐怖活动、核威胁等政治风险,国际卫生、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也成为诱发国别风险的热点。可见国别风险的源头多而复杂,并且随着国际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三)风险种类的差异

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对其履约能力的影响都可以说是一般的信贷风险,这时的信贷风险可能是来自企业(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市场风险;也可能是由于自然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或是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社会风险。对于国别风险而言,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对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能力产生影响。直接风险则是国家以拒绝付款、外汇管制、汇率制度调整、一系列货币制度等直接干预手段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得不到偿还;间接国别风险指某一国家经济、政治或社会状况恶化,威胁到在该国有重大商业关系或利益的本国借款人还款能力的风险。

(四)风险的补偿差异

违约概念的模糊性与一般信贷和国别信贷有关,两者之间有重要的差别。所有信贷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契约的实施,即确保双方遵守条款,债务人偿付债权人行动的实施。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与跨国信贷主要差异就在前者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可以由法院实施。另一方面就是一般信贷得不到支付时债务人可以申请破产。但对于因为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引发的债务人无力偿还问题,即便是对国家施加惩罚也是间接的,也没有相当于破产一样的程序使得债权人收回信贷本金与利息。再者就是信贷抵押或担保虽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但可以分散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抵押或担保在国别风险发生时弥补风险的作用更小,即便是有抵押物留在国外,在国别风险发生时没有足够的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可以获得覆盖贷款的抵押物价值,甚至东道国制定的有关法律、法令使外国商业银行或跨国信贷业务遭到不利限制或歧视待遇。严重的国别风险下债务人完全不可以动用抵押物,债权人完全不可以获得风险补偿。

(五)风险群体的差异

在国别风险问题上更少关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债务人选择更多的是关注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状况。无论债务人是暂时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只要一国的整体状况没有大的问题,就会放松对于债务人的选择标准,一旦国别风险发生就会面对一国的多数债务人无力偿付的局面。而一般的信贷风险多是发生在商业银行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此时面对的是单一债务人的无力偿还而非整个债务群的大面积坏账问题,弥补措施较多且可以灵活控制的[2]。

(六)风险关联的差异

信贷国别风险是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活动中的一种风险,与商业银行的其它风险一起构成商业银行的风险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国别风险与其它各类风险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紧密的交叉关系。主要是因为从本质上看,信贷国别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国或地区能力上的缺陷所造成的,这种能力的缺陷不仅仅是存在经济能力上,而且还存在于金融能力、政治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出现问题,融资关系出现问题,或政治关系出现不稳定,或社会秩序混乱时,商业银行可能将面临信贷国别风险以外的其他各类风险中的一种或几种,甚至是全部。可以说一旦信贷国别风险成为现实,可能包含着来自一国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全部。国别风险是与其他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一种必然结果,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特征。

(七)风险分类的差异

在全面实行的信贷分类制度中,通过对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记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评估借款人的还款可能性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根据信贷资产按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信贷的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而对于国别风险则根据可预计的未来一段时间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政治的稳定性、社会变化及事件的可能性、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债务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此国家或地区遭受损失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国别风险又可以划分为低国别风险、较低国别风险、中等国别风险、较高国别风险、高国别风险五类不同的等级。可见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相比较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国别风险形成是集合多方面因素累计渐进的过程。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是在考虑风险转移和风险缓释因素后按照国别风险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低国别风险不低于0.5%;较低国别风险不低于1%;中等国别风险不低于15%;较高国别风险不低于25%;高国别风险不低于50%①。

(八)风险计量的差异

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多量而且成熟的运用计量方法、计量模型,国别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更加复杂。一方面国别风险面临风险变量太多很难与商业风险区分,目前只是定性的分析而并没有具体的定量分析,而且鉴定非常敏感,衡量技术标准不一,并没有统一规范的风险资产计提标准;另一方面,基于国别风险是各种风险在对外业务服务中进一步延伸的结果,风险的存在状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各家商业银行跨境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也没有统一的界定和标准,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难以组织统一有效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目前,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计量方法至少“能够覆盖所有重大风险暴露和不同类型的风险;能够在单一和并表层面按国别计量风险;能够根据有风险转移及无风险转移情况分别计量国别风险。”体现了信贷国别风险评估、界定、分类、建模相对于一般信贷风险实施难度和管理成本都较高,而且更具有复杂性和被动性[3]。

三、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管理的策略

国别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核心框架是关键。对国别风险的管理,就是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各种导致国别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分散、减轻和规避国家风险,以保障从事跨国服务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和稳定外部环境。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一览表”对转移风险的监管要求以及我国银监会国别风险指引的要求,编制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一)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组织体系的建设

完善的管理组织体系是有效实施国别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不同类型风险的特点不同,管理方式也不相同,管理所涉及到的重点部门也不一样。信贷国别风险管理要在充分体现风险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管理阶层、管理部门的对应关系,充分发挥国际信贷业务线条上的各个职能部门在国别风险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具体如图2所示。

首先,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在国别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明确董事会承担监控国别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切实制定国别风险管理政策,监察分析各部门国别风险管理情况,对国际信贷业务环节中的国别风险负总责。

其次,设立专门的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别风险管理事项的日常处理机构。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到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标准体系中,由授权委员会负责国别风险限额批准和指令、原则的并发工作,直接向董事会报告,保证所有国别风险管理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第三,充分发挥高级管理层在国别风险管理方面的组织体系中牵头作用。高级管理层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国别风险,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操作规程,并提交监控和评价国别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报告。另外,要明确界定各部门的国别风险管理职责以及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国别风险管理职责,确保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第四,国别风险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之间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和运作协调机制。要求各个国别风险管理工作部门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一是国际信贷业务发展工作的相关部门要支持配合分管国别风险管理工作的协调业务发展与国别风险管理两者关系。二是开发调研部主要负责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对境外借款人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认真核实借款人身份及最终所有权,核查资金实际用途,审慎评估海外抵押品的合法性及其可被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避免风险过度集中防范国别风险于未然。当紧急国别事件发生时,及时建立应急机制创新国别风险的化解机制。三是信息技术部门主要是配置足够的资源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维护。及时录入、更新联合国制裁决议在内的与本机构经营相关的国际事件信息以及有关制裁名单和可疑交易客户等信息,防止个别组织或个人利用本机构从事非法活动,减少国别风险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四是法制部门践行国际金融市场、信贷违约赔偿的有关政策措施、法律法规,为国别风险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保障。严格监督交易调查时遵守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适时提醒业务部门对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的业务保持高度警惕。五是内部审计要定期对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独立审查,评估国别风险管理政策和限额执行情况,并报告高级管理层以便进一步深入国别风险管理下一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六是内部稽查主要职责是对各职能部门统一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测、报告和处理,指导协调本部门的国别风险监督、检查工作。

(二)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评估与评级

国别风险评估与评级工作即商业银行在国别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国别风险事件信贷资本回收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也就是对国别风险可能性的评估,但关键在于国别风险事件分析与跨国信贷违约可能性的计算。

1.定性评估分析和定量评估分析

商业银行最常用的跨国信贷国别风险评估方法大致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所谓国别风险的定性分析,是商业银行按照银监会指引中指出的国别风险评估因素,对借款国政治外交环境、经济金融环境、制度运营环境、社会安全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选择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以判断跨国信贷中所包含国别风险的大小。所谓国别风险的定量分析,是指利用数学模型较为精致地分析各种环境变量导致国别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建立信贷国别风险评估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指标筛选、多重差异分析、逻辑分析以及政治不稳定分析,最后进行系统实施[4]。

同时还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商业银行若已在国际金融中心开展信贷业务,还应当充分考虑国际金融中心的固有风险因素。二是随着国际大的宏观背景的变化以及借款人所在国家和地区不稳定因素或可能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当及时更新对该国家或地区的风险评估。

2.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审批授信、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进行国别风险在充分考虑国别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合理利用内外部资源对于影响国别风险的因素进行分类分级,有针对性的对各国举债违约程度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将要面临的国别风险等级。一种方法就是外部评级法,商业银行直接采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对国别风险进行管理。目前,全球有一些著名的评级机构定期运用不同的方法将特定国家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整合为一个单独的指标,对外公布风险评级结果,反映国别风险的高低。另一种方法就是内部评级法,对于跨国界贷款或从事国际贷款的商业银行,其受险的资产主要具有非系统的国别风险特性,受某一特定贷款国本身变量因素的影响。系统性的国别风险便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或变量因素而引起的资产损失。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计量经济学技术,设计多种样式的国别风险计量分析模型,通过统计分析提炼出最具敏感度的风险评价指标,形成对国别风险的有效分级。

(三)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监测

商业银行信贷国别风险监测,就是在保证跨国业务系统之间的流程顺畅的基础上,通过已掌握的内外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进行国别风险分析和度量,全面监测和纵深挖掘潜在信贷国别风险,实现信贷国别风险的全面包抄和深入管理。

一是信贷环境监测。国别风险多是因为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影响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而造成的,所以要在国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要对国别环境监测。二是偿债能力监测。借款人的现金流是还款的基础,现金缺口决定其到期偿债能力,所以要对偿债能力时时监测。三是授信监测。主要是对银行授信额度、不同时间的授信以及不同时段的国别风险值进行比较分析与监测。四是风险限额监测。按国别监测已制定的国别风险限额是否综合考虑跨境业务发展战略、国别风险评级和自身风险偏好等因素。尤其是当重大国别风险暴露时商业银行是否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引在总限额下按业务类型、交易对手类型、国别风险类型和期限等设定分类限额。

但要注意要充分利用国别风险状况报告,走访国别事件发生国家或地区,善于从其他外部机构获取有关信息,运用与国别风险暴露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国别风险压力测试方法和程序,建立与国别风险暴露规模相适应的监测机制。当特定国家或地区国别风险事件发生显著变化时,提高监测的频率,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测工作。

(四)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化解策略

现实的商业银行国际信贷中,较高的国别风险意味着收益更大的不确定性与损失,必要求高的预期收益进行补偿,高收益对应着高国别风险。虽然国别风险是绝对存在的,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技术、经济手段将国家风险减小、转移和分散国别风险以求最小成本水平承受风险。对于不同标准的国别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分级管理,根据国别风险程度采用五种基本技术手段。

1.国别风险抑制—低国别风险

对于目前及可预计一段时间内,不存在导致商业银行跨国信贷遭受损失的国别风险事件,或部分事件发生也不会影响该国或地区的偿债能力的低国别风险,商业银行此时管理的重点是采取多种措施对已执行或计划中的跨国信贷业务进行重新调制减少国别风险实现的可能性及发生偿债困难时经济损失程度[5]。

2.国别风险规避—较低国别风险

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国别风险规避的战术应对那些较低的国别风险。事先对影响一国贷款人偿债能力或导致投资遭受损失的不利因素发生的可能程度作出预测,判断导致较低国别风险实现的条件和因素,以便在信贷行为中尽可能地避免或直接改变已作出的信贷行动规划,但要商业银行做出决策时要注意权衡解除国别风险的成本与收益。

3.国别风险转嫁—中等国别风险

若商业银行跨国信贷业务监控到某一国家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而且对该国家的贷款本息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对于这一类中等国别风险商业银行一般可以要求借款人寻求第三者对贷款提供保证减少国际信贷风险损失。最典型的就是信用保险,一旦国别风险事件发生,保险人给予补偿或在国际再保险市场上分保,也可以共同协商通过转贷票据贴现、债权出售、债转股的方式转嫁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但是较大的国别风险就要寻找优质的第三国金融机构提供担保。

4.国别风险承担—较高国别风险

较高国别风险的主要特点就是已经实施债务重组或者已经执行担保,但因为周期性的外汇危机和政治问题,此时的国别风险尤为严重,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仍然无法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当前已经造成较大损失或即将造成确定性损失。针对这一层次国别风险的特点,商业银行的选择即是适当提高坏帐准备金的比例,在不影响相关利益者根本或大局利益前提下对已经无法避免和转移的国别风险承担下来。5.国别风险集合—高国别风险

对于一国家或地区高频率出现经济、政治、社会动荡等国别风险事件,商业银行通过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和能力所及范围内的一切措施仍可能无法收回贷款本息的高国别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上联合多国、多组织力量联合行动以分散国家风险损失并降低防范风险发生的经济成本。一方面组织银团贷款共同承担风险;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与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融资,从而减少个别银行单独放款的可能风险,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福胜.国家风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15-18.

[2]卓志.国家风险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2):196-197.

[3]戴育琴,欧阳小迅.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国家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8(22):100-102.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篇6

建社区银行资格不是谁都有

“您下班,我上班”……一间间社区银行打着如此亲民的广告语从众多居民密集区的楼缝中“冒”了出来。去年开始,不少中小型商业银行开启了金融便利店。由于相对成本低廉、下沉社区等优势,引起了各家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极大兴趣,不少银行高调规划着未来社区银行的铺设路线图和计划。

正在各家商业银行选址、招人、铺点进行得不亦乐乎之时,不期而至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277号文”)一时间侧面“叫停”了只进行了备案、没有正式牌照的社区银行,特别是民生银行的“自助+咨询”社区银行模式。

银监会“277号文”指出,社区银行是定位于服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的简易型银行网点,属于支行的一种特殊类型。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都有资格设立社区银行,银监会表示,申立银行应该符合四项要求,即监管评级良好、零售业务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础较好、分支机构管理能力较强、资本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最重要的一点,社区银行只分“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其中“有人”网点必须持牌照经营,“无人”则必须自助,不存在中间形态。

如果按照“277号文”的规定,可能只有北京农商银行在大兴区瀛海镇南海家园五里社区开设的社区银行是北京地区目前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持金融许可证的社区银行。目前北京存在更多类似的“不持金融许可证”的社区银行。它们通常超不过20-30平方米,但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便民工具,存取款一体机、便民自助缴费机、优惠券打印机、自助办卡机等等,还有供孩子玩乐的毛绒玩具、摆满书架的图书读物等等,自然也少不了热情好客的工作人员。它们有的叫社区金融服务中心,有的叫金融便利店,而更专业的叫法就是社区银行。

社区银行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按照国外社区银行的定义,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吉林银行副行长程松彬曾公开表示,社区银行目前有三类,第一类是像国外所说的完全独立的、注册在社区的小银行;第二类是一个全功能的银行,只不过是网点下沉到了社区;第三类可能是金融便利店,仅提供自助功能和别的便民服务。

据公开资料显示,民生银行的社区金融战略为三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开设1万家社区银行,其中2013、2014、2015年分别开设2000家、4000家、4000家;兴业银行从去年6月底在福建获批第一家社区银行,截至去年三季度,已经开设了70余家社区银行。还有越来越多的银行正欲加入铺设社区银行之列,例如浦发银行就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设立金融超市计划,并授权公司高管层组织实施社区银行试点工作的具体事宜。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10余家银行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社区银行试点。

商业银行转型的“下行样本”

“跟以前相比,肯定不会立刻铺开,要根据监管层的规定,先规范社区银行向监管层申请牌照,然后再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位股份制银行行业研究部相关分析人士直言。不少中小型商业银行高管表示,“277号文”的下发让商业银行先去规范自己的社区银行,但设立社区银行热情并未熄灭。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商业银行面临转型,向上可以吸引高端客户,向下则可以走进社区。未来实体网点也将面临转型,可能会变成一个新型的服务平台。面积也许会更小,主要业务可能是对客户的沟通、建议、辅导服务,客户可以自己在网上和手机上完成很多业务。

一位农村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称,2014年将继续加大服务民生的力度,结合地区发展状况,在传统客户集中的新建社区、回迁社区设置一定数量的社区银行,填补金融服务空白,满足客户需求。此前,金融市场上一直呈现出对中高端客户争抢有余而对低端客户关注不足的现象,然而,竞争的激烈也让各大银行纷纷将目光转到此前被忽略的市场。因此,社区银行正日益成为新的抢食点。

社区银行设立的战略主要还是根据银行的特点而定,比如国有大型银行已经拥有足够的网点和客户群,所以没有必要着急进行社区银行布局,而股份制银行处于很尴尬的局面中,网点不多不少、客户中心定位不够明确,可以说社区银行为股份制银行打开一扇窗,不仅能明确自身定位,也能进行更好的市场细分。“更简明地来看,就是社区银行有助于客户中心下沉,可以获得持续、稳定、低成本的存款,并且实现商业银行产品的落地,"接地气儿"有利于股份制银行更好地发展。”前述人士直言。

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联信”)相关研究员也认为,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长期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此外,由于社区银行多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国内社区银行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如国外银行网点营业通常分为对公和对私时间,对公时间营业到下午5时,而对私时间则延长一两个小时,民众可以在下班后到银行处理个人的金融业务。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曾表示,提升服务水平是提升银行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这方面我国银行业与国外有不小的差距。阎庆民建言,银行对私时间延长一两个小时,民众可在下班后到银行处理个人金融业务。如此看来,如何扎根于社区之中、与社区经济紧密联系,如何从非公开渠道获得关于贷款人的有关信息,如何经营规模小、区域有限及提供传统服务银行是目前银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本虽低短期收益不会太高

开设社区银行的投入究竟有多少?植根于社区的银行支行多久才能回本呢?相较正常的银行网点,社区银行的成本较为低廉。值得一提的是,在社区银行的设立成本方面,各家银行也有所不同。华夏银行相关负责人此前透露,该行设立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的成本相当于普通营业网点成本的1/8。

银联信相关研究员介绍,社区银行所带来的增量成本,主要集中在开设新店的房屋租金、员工薪酬、硬件设备折旧、通讯设备折旧等等。但由于社区银行本身规模偏小,这些增量成本相较传统的银行网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而在固定成本方面,社区银行与传统银行分支行网点共享一套后台信息系统、共享总行职能部门、共享总行营销宣传等,这部分成本伴随着银行网点的扩张而呈现单位下降的趋势,这就是银行业的规模效应。

另有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把金融服务送进社区,是个“接地气”的事儿,深受社区居民欢迎,但资金和人力成本均投入较大,对软的要求较高,暂时不会有太大效益。有公开资料显示,民生银行设立一个社区银行网点的租金、员工薪酬、营销费用等成本每年平均至少约50万元,如果是一线城市则要60万-80万元不等。

在北京地区4家社区银行,各家银行的存在形式、定位完全不同,有些社区银行放置了柜台,有些放置了atm机,有些则放置了发卡机,而放置机具、驻点人员自然影响了社区银行成本。前述股份制银行行业研究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社区银行设立初期1-2年内很难盈利,在北京成本估计需要100万元左右。

据公开资料显示,东方证券曾在其报告中估算,若民生银行社区银行三年1万家目标实现,同时网均存款达到1亿元,则民生银行的储蓄存款可以翻两番并超过交行和招行。仅假设2个点的利差,社区银行就能提升民生银行利润超过15%。不过,不少业内人士仍然看好社区银行的发展及盈利模式。社区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是按照此前部分银行开设金融便利店的经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开展个人理财、贷款、信用卡以及企业开户、企业财务及融资业务咨询、融资申请,办理贷款还款业务;咨询办理企业理财、保险或其他业务等多项业务。

银联信相关研究员表示,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这对开展高风险的小微企业贷款十分重要。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风险识别能力较强,这使社区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贷款中获得比大银行更大的安全盈利空间。同时,大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使用,而社区银行则主要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将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

未来或成零售银行新寄托

北京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社区银行肯定会有较大规模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替代或者说弥补普通网点,但不会整体替代,毕竟它的业务功能还不够丰富,很多复杂业务还要依靠大型网点来完成。

某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直言,“277号文”虽然已经下发,但是坊间传言还会有更多的社区银行准入细则出炉,这些细则很重要。比如允不允许社区银行设立柜台很重要,设立柜台意味着社区银行可以做存贷汇业务。

目前,已经有地方银监局出台了相应的社区银行设立通知,如江苏银监局要求,法人银行或一级分行在江苏省内每个城市一次申请成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家,但对每年申请的次数并未限制,同时最近六个月月末平均个人存款、贷款余额占比或最近六个月增量占比达到10%的机构,可批量设立社区支行。

更有市场人士疑惑,社区银行会否逐渐取代物理网点?“这主要看股份制银行定位,现在不少股份制银行都在进行事业部制改革,更多地偏重于零售银行和小微业务,适当缩小网点规模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表示。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篇7

在我国金融界,中小银行是专指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据有关部门测算,2003年,我国大型银行市场份额为58%,而中小银行只有16.5%;而到2012年末,大型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则已降到了44.1%,中小银行上升到了27.3%。可以说,我国的两大类银行已完成了从实力悬殊到伯仲之间的过渡,这对于活跃我国金融市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小银行的比较优势是经营灵活,所谓“船小好掉头”。但如果风险管控不能及时跟上“业务上的灵活多变”,中小银行发展就会“欲速则不达”。最近几年,中小银行在资产规模增长和资产质量改进上取得“双丰收”,除了前面述及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外,2012年末,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仅有0.72%,城市商业银行也只有0.81%,明显低于大型商业银行0.99%的不良贷款比率水平。

即便如此,监管部门仍本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思想,要求中小银行一手抓资产质量的真实性,一手抓风险的进一步处置。众所周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同业先进水平差距大大缩小。但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好大喜功”而统计造假,或者因“自身功夫不过硬”造成统计偏误,就可能干扰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对于银行业的正确判断。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形,监管部门已提出,针对资产质量不实的中小银行,可能限制分红或者调低其监管评级;对风险应采取一种前瞻性态度,主动暴露风险,明确处置方案,及早化解风险,特别是对于历史包袱沉重、风险处置不彻底的银行,尽快启动二次处置。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银行统计数据掺水与风险的进一步处置相比,前者更是个从根子上将导致整个银行业溃烂的问题。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对银行统计数据掺水采取更为严厉的处罚手段,在开展资产真实性专项现场检查基础上,比照前几年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做法,对统计上敢于弄虚作假者采取一票否决的态度,一经发现,即取消高管人的员任职资格。

大家也比较关心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问题。曾几何时,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势头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例如,仅在北京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地城商行就有上海银行、天津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大连银行、杭州银行、包商银行、盛京银行、锦州银行等。尽管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已被叫停,但对此的各种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银行业布局,此次监管部门除了允许城商行在辖区内和周边经济紧密区申设分支机构之外,还要求单一城市每年新设中小商业银行分行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两家。换句话说,假定今年已有浦发银行和宁波银行两家银行在绍兴市设立分行,那么招商银行在绍兴设立分行的请求原则上就难以通过。

叫停跨区域发展,对于促进城商行业务重心下移、发展模式趋于深耕细作固然有很大好处,但客观上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由于不能跨出家门发展,就会妨碍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公平竞争,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市场份额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就会停滞。另一方面,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助推作用,过去发达地区本来银行就多,由于只能服务当地,就会使发达地区更加发达,落后地区更加落后。因此,建议应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政策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即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或产业发展需要,允许城商行到不发达省份的不发达地市设立分支机构。

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专营机构的设立。本来,小企业信贷中心、信用卡中心、票据中心、资金运营中心、私人银行部、贵金属业务部等专营机构的设立,是我国商业银行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的必然产物。但个别中小银行却借此为名,大行机构扩张之实。结果,在内部管理上,由于部分专营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离开总行单独设立且不持牌,就会独立于当地分支行,难以纳入内部合规检查与审计范畴。而在外部监管上,这些专营机构常常以直属总行自居,不愿接受所在地监管部门的监管。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此次监管部门要求中小银行完善专营机构管理流程和框架,并按“落地监管原则”,明晰专营机构监管责任与路径。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策略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对单一国家或地区超过银行净资本25%的风险暴露,将被视为重大国别风险暴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跟随跨国企业步伐走向全球,而全球化的投资和服务,使得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境外机构、行往来和由境外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等经营活动中将面临更多的国别风险。

一、国别风险已上升为国内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重大风险之一

(一)当前诱发国别风险的主要因素

尽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资产比重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推进,国内银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遭受损失的风险也在加大。而国别风险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乃至自然环境及突发事件等十分复杂的范畴,不同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国别风险也不同,影响国别风险的因素也十分易变,新的因素又在不断增加,来自国际市场的微小变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都极有可能酿成一场严重的国别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全球性风险因素具体如下:

1.美国次债危机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关联因素多,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没有还款能力保证的客户贷款是不可忽视的国别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中因为商业银行自身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投资不当,发放大量不良商业地产贷款,再加上货币监理署负责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对部分银行过度集中于房产贷款标准过松,且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纠正,深陷危机的地产业最终牵动部分相对脆弱的商业银行倒闭。因为次级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而房价走低拍卖或者出售用来抵押的房屋后根本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收回银行贷款,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商业银行就会在贷款上出现亏损,对于我国涉外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就是一种国别风险。

2.欧洲债务危机

继西方大型金融机构遭到次贷危机的侵袭之后,全球金融风暴的“骨牌效应”显现。从冰岛到迪拜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实力较弱,经济脆弱性高、经济结构调整困难的欧洲小国货币全面贬值,股价跳水,银行相继倒闭。由于债务危机的传染,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遭受信用危机,整体债务风险引发全球担忧。

3.欧盟各国削减财政开支

欧盟国家面对金融危机过后庞大的预算赤字以及长年累积下来的债务,纷纷大幅度削减公共财政开支。欧盟应对债务危机的消减公共财政支出举措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激增了债务风险在国别风险中比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信任性降低,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减弱,减低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4.其他不稳定社会因素

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威胁使处于困境中的欧元区国家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利益的原本稳定均衡状态被打破,不稳定危险因素正在显著增长。就亚太地区而言,高度衰退的经济使得日本主体呈现虚弱感,随着美国军事力量从东亚转移到中亚的现实而日趋强烈,重估亚太地区的实力平衡以采取自卫新措的日本不稳定因素急剧上升,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威胁。国际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都会对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能力产生影响,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遭受损失。

(二)频发的国别风险事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债务风险不断积聚,中国上市银行纷纷对所持有的相关债券以及其他证券化的债券产品进行减持,或者是提取坏帐准备,对当年银行利润造成负面影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再次警醒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国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信贷提出了严峻挑战。

其一,就资本市场而言,次贷危机中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出现亏损,金融机构的股价会下降,同时其在金融风险进行重新评估时进行充资、以提高资产的质量,造成我国资本市场资金倒流,对中国金融资产价格有下行压力;其二,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已占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0%,此类贷款的坏账风险对银行业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三,信贷国别风险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形势判断的复杂性。当前欧洲各国通过延长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以缓解财政紧缩对经济的冲击,而显著增强未来通胀风险,严重损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益;其四,债务危机将会成为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主要表现,风险在当前国别风险中占据主要地位,其危害性日益凸显,原有的政府债券即金边债券的担保作用减弱,商业银行的对外债务得不到偿还或者延期偿还;其五,国际评级机构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增加了从事国际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对受险资产内部评级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

(三)吸取国别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中,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尚未达到发达、成熟水平。从美国金融风暴到欧洲债务危机,国际上轻微的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变动都可能使得风险陆续暴露,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严重的影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涉足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深入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国际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已成为绝对趋势。这种绝对趋势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是当前这种影响不是很大,但随着国际信贷创新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国别风险管理技术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从已有的国际经验与教训来看,国别风险管理的影响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而经验尚不丰富的我国商业银行对国别风险控制能力十分薄弱,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与各类金融机构要由此吸取经验教训,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标准和比例,以防潜在的危机来袭。

二、国别风险与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一)风险界定的差异

国内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界定为以本国货币融通的国内信贷所发生的风险。信贷国别风险存在或产生于跨国的金融信贷活动中,不论接受信贷的对象是该国政府、私人企业或是个人,只要商业银行跨国境的信贷,涉及国际信贷活动都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国别风险。所以国别风险概念更宽,既包括政治风险、风险,也包括货币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等。因为各种因素都可能使商业银行在跨国业务中遇到损失及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同时国别风险具有传染效应,对于地理紧密关联的国家以及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尤为明显,甚至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灾难。而一般商业银行国内信贷风险的发生除了会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对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外,最多只会引起资金关联的上下链式反映。

(二)风险源头的差异

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多数是因为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或是缺乏判断抵押品评估能力和识别准确性产生担保风险,再者就是在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而国别风险的源头可能是政治、经济、社会因素,而且政治风险、金融风险一直是国别风险研究的重点,传统的国别风险中以反映偿还意愿的风险和反映偿债能力的金融风险在国别风险中最为突出。在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国际对立事件、恐怖活动、核威胁等政治风险,国际卫生、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也成为诱发国别风险的热点。可见国别风险的源头多而复杂并且随着大的国际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三)风险种类的差异

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对其履约能力的影响都可以说是一般的信贷风险,这时的信贷风险可能是来自企业(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市场风险;也可能是由于自然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或是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社会风险。对于国别风险而言,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能力产生影响。直接风险则是国家以拒绝付款、外汇管制、汇率制度调整、一系列货币制度等直接干预手段导致商业银行信贷的得不到偿还。间接国别风险指某一国家经济、政治或社会状况恶化,威胁到在该国有重大商业关系或利益的本国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风险。

(四)风险的补偿差异

所有信贷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契约的实施,即确保双方遵守条款,债务人偿付债权人行动的实施。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与跨国信贷主要差异就在前者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可以法院实施。另一方面就是一般信贷得不到支付时债务人可以申请破产。但对于仅为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引发的债务人无力偿还问题,即便是对国家施加惩罚也是间接的,也没有相当于破产一样的程序使得债权人收回信贷本金与利息。再者就是信贷抵押或担保虽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但可以分散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抵押或担保在国别风险发生时弥补风险的作用更小。即便是有抵押物留在国外,在国别风险发生时没有足够的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可以获得覆盖贷款的抵押物价值,甚至东道国制定的有关法律、法令使外国商业银行或跨国信贷业务遭到不利限制或歧视待遇。严重的国别风险下债务人完全不可以动用抵押物,债权人完全不可以获得风险补偿。

(五)风险群体的差异

在国别风险问题上往往很少关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债务人选择更多的是关注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状况。无论债务人是暂时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只要一国的整体状况没有大的问题,就会放松对于债务人的选择标准,一旦国别风险发生就会面对一国的多数债务人无力偿付的局面。而一般的信贷风险多是发生在商业银行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此时面对的是单一债务人的无力偿还而非整个债务群的大面积坏账问题,弥补措施较多而且可以灵活控制的。

(六)风险关联的差异

信贷国别风险是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活动中一种风险,与商业银行的其他风险一起构成商业银行的风险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国别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紧密的交叉关系。主要是因为从本质上看信贷国别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国或地区能力上的缺陷所造成的,这种能力的缺陷不仅仅是经济能力上的,而且还存在于金融能力、政治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出现问题,融资关系出现问题,或政治关系出现不稳定时,或社会秩序混乱时,商业银行可能将面临信贷国别风险以外的其他各类风险中的一种或几种甚至是全部。

(七)风险分类的差异

在全面实行的信贷分类制度中,通过对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记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评估、借款人的还款可能性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根据信贷资产按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信贷的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而对于国别风险则根据可预计的未来一段时间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政治的稳定性、社会变化及事件的可能性、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债务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此国家或地区遭受损失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国别风险又可以划分为:低国别风险、较低国别风险、中等国别风险、较高国别风险、高国别风险五类不同的等级。可见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相比较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国别风险的形成是集合多方面因素累计渐进的过程。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是在考虑风险转移和风险缓释因素后按照国别风险的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低国别风险不低于0.5%;较低国别风险不低于1%;中等国别风险不低于15%;较高国别风险不低于25%;高国别风险不低于50%。

(八)风险计量的差异

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多量而且成熟的运用计量方法、计量模型,国别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更加复杂。一方面国别风险面临风险变量太多很难与商业风险区分,目前只是定性的分析而并没有具体的定量分析,而且鉴定非常敏感,衡量技术标准不一,并没有统一规范的风险资产计提标准。另一方面,基于国别风险是各种风险在对外业务服务中进一步延伸的结果,风险的存在的状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各家商业银行跨境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也没有统一的界定和标准,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难以组织统一有效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目前,银监会要求计量方法至少“能够覆盖所有重大风险暴露和不同类型的风险;能够在单一和并表层面按国别计量风险;能够根据有风险转移及无风险转移情况分别计量国别风险。”可见信贷国别风险评估、界定、分类、建模相对于一般信贷风险实施难度和管理成本都较高,而且更具有复杂性和被动性。

三、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管理的策略

国别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核心框架是关键。对国别风险的管理,就是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各种导致国别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分散、减轻和规避国别风险,以保障从事跨国服务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和稳定外部环境。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一览表”对转移风险的监管要求以及我国银监会国别风险指引的要求,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框架具体。

(一)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组织体系的建设

完善的管理组织体系是有效实施国别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信贷国别风险管理要在充分体现风险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管理阶层、管理部门的对应关系,充分发挥国际信贷业务线条上的各个职能部门在国别风险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在国别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明确董事会承担监控国别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切实制定国别风险管理政策,监察分析各部门国别风险管理情况,对国际信贷业务环节中的国别风险总负责。其次,设立专门的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别风险管理事项的日常处理机构。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到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标准体系中,由授权委员会负责国别风险限额批准和指令、原则的并发工作,直接向董事会报告,保证所有国别风险管理政策的贯彻与执行。第三,充分发挥高级管理层在国别风险管理方面的组织体系中牵头作用。高级管理层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国别风险,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操作规程,并提交监控和评价国别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报告。另一方面要明确界定各部门的国别风险管理职责以及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国别风险管理职责,确保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第四,国别风险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之间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和运作协调机制。要求各个国别风险管理工作部门承担其应有的责任:(1)国际信贷业务发展工作的相关部门要支持配合分管国别风险管理工作的协调业务发展与国别风险管理两者关系。(2)开发调研部主要负责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对境外借款人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认真核实借款人身份及最终所有权,核查资金实际用途,审慎评估海外抵押品的合法性及其可被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避免风险过度集中,防范国别风险于未然。当紧急国别事件发生时,及时建立应急机制创新国别风险的化解机制。(3)信息技术部门主要是配置足够的资源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维护。及时录入、更新联合国制裁决议在内的与本机构经营相关的国际事件信息以及有关制裁名单和可疑交易客户等信息,防止个别组织或个人利用本机构从事非法活动,减少国别风险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4)法制部门践行国际金融市场、信贷违约赔偿的有关政策措施、法律法规,为国别风险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保障。严格监督交易调查时遵守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适时提醒业务部门对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的业务保持高度警惕。(5)内部审计要定期对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独立审查,评估国别风险管理政策和限额执行情况,并报告高级管理层以便进一步深入国别风险管理下一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6)内部稽查主要职责是对各职能部门统一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测、报告和处理,指导协调本部门的国别风险监督、检查工作。

所以,只有各部门的国别风险管理岗位人员能够对国别风险快速地做出反应和决策,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国别风险事件,保证国别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评估与评级

国别风险评估与评级工作就是商业银行在国别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国别风险事件信贷资本回收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也就是对国别风险可能性的评估,但关键在于国别风险事件分析与跨国信贷违约可能性的计算。

1.定性评估分析和定量评估分析

商业银行最常用的跨国信贷国别风险评估方法大致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所谓国别风险的定性分析是商业银行按照银监会指引中指出的国别风险评估因素,对借款国政治外交环境、经济金融环境、制度运营环境、社会安全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选择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以判断跨国信贷中所包含国别风险的大小。所谓国别风险的定量分析是指利用数学模型较为精确地分析各种环境变量导致国别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建立信贷国别风险评估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指标筛选、多重差异分析、逻辑分析以及政治不稳定分析,最后进行系统实施。

同时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商业银行若已在国际金融中心开展信贷业务,则还应当充分考虑国际金融中心的固有风险因素。二是,随着国际宏观背景的变化,在借款人所在国家和地区不稳定因素或可能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当及时更新对该国家或地区的风险评估。

2.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审批授信、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在充分考虑国别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合理利用内外部资源对于影响国别风险的因素进行分类分级,有针对性地对各国举债违约程度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将要面临的国别风险等级。

一种方法就是外部评级法,商业银行直接采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对国别风险进行管理。目前,全球有一些著名的评级机构定期运用不同的方法将特定国家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整合为一个单独的指标,对外公布风险评级结果,反映国别风险的高低。另一种方法就是内部评级法,对于跨国界贷款或从事国际贷款的商业银行,其受险的资产主要具有非系统的国别风险特性,受某一特定贷款国本身变量因素的影响。系统性的国别风险便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或变量因素而引起的资产损失。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计量经济学技术,设计多种样式的国别风险计量分析模型,通过统计分析提炼出最具敏感度的风险评价指标,形成对国别风险的有效分级。

(三)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监测

商业银行信贷国别风险监测,就是在保证跨国业务系统之间的流程顺畅的基础上,通过已掌握的内外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进行国别风险分析和度量,全面监测和纵深挖掘潜在信贷国别风险,实现信贷国别风险的全面包抄和深入管理。

第一,信贷环境监测。要在国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环境进行监测。

第二,偿债能力监测。现金缺口决定其到期偿债能力,所以要对偿债能力时时监测。第三,授信监测。主要是对银行授信额度、不同时间的授信以及不同时段的国别风险值进行比较分析与监测。第四,风险限额监测。监测当国别风险暴露时商业银行是否按照银监会指引在总限额下按业务类型、交易对手类型、国别风险类型和期限等设定分类限额。同时当国家或地区国别风险事件发生显着变化的时,提高监测的频率,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测工作。

但要注意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别风险状况报告,走访国别事件发生国家或地区,善于从其他外部机构获取有关信息,运用与国别风险暴露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国别风险压力测试方法和程序,建立与国别风险暴露规模相适应的监测机制。当特定国家或地区国别风险事件发生显着变化时,要提高监测的频率,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测。

(四)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化解策

现实的商业银行的国际信贷中,较高的国别风险意味着收益更大的不确定性与损失,必要求高的预期收益进行补偿,高收益对应着高国别风险。虽然国别风险是绝对存在的,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技术、经济手段将国别风险减小、转移和分散国别风险以求最小成本水平承受风险。对于不同标准的国别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分级管理,根据国别风险程度采用五种基本技术手段:

1.国别风险抑制——低国别风险

对于目前及可预计一段时间内,不存在导致商业银行跨国信贷遭受损失的国别风险事件,或部分事件发生也不会影响该国或地区的偿债能力的低国别风险,商业银行此时管理的重点是采取多种措施对向其已执行或计划中的跨国信贷业务进行重新调制减少国别风险实现的可能性及发生偿债困难时经济损失程度。

2.国别风险规避——较低国别风险

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国别风险规避的战术应对那些较低的国别风险。事先对影响一国贷款人偿债能力或导致投资遭受损失的不利因素发生的可能程度作出预测,判断导致较低国别风险实现的条件和因素,以便在信贷行为中尽可能地避免或直接改变已作出的信贷行动规划,但要商业银行做出决策时要注意权衡解除国别风险的成本与收益。

3.国别风险转嫁——中等国别风险

若商业银行跨国信贷业务监控到某一国家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而且对该国家的贷款本息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对于这一类中等国别风险商业银行一般可以要求借款人寻求第三者对贷款提供保证减少国际信贷风险损失。最典型的就是信用保险,一旦国别风险事件发生,保险人给予补偿或在国际再保险市场上分保。也可以共同协商通过转贷票据贴现、债权出售、债转股的方式转嫁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但是较大的国别风险就要寻找优质的第三国金融机构提供担保。

4.国别风险承担——较高国别风险

较高国别风险的主要特点就是已经实施债务重组或者已经执行担保,但是因为周期性的外汇危机和政治问题,此时的国别风险尤为严重,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仍然无法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当前已经造成较大损失或即将造成确定性损失。针对这一层次国别风险的特点,商业银行的选择就是适当提高坏帐准备金的比例,在不影响相关利益者根本或大局利益前提下对已经无法避免和转移的国别风险承担下来。

5.国别风险集合——高国别风险

对于一国或地区高频率出现经济、政治、社会动荡等国别风险事件,商业银行通过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和能力所及范围内的一切措施仍可能无法收回贷款本息的高国别风险,则可以在国际上联合多国、多组织力量联合行动以分散国别风险损失并降低防范风险发生的经济成本,一方面组织银团贷款共同承担风险,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与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融资,从而减少个别银行单独放款的可能风险,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家风险;控制

国家风险是指跨国银行从事跨国界信贷、投资及金融交易时,因借款人(政府或企业)所处的国家环境因素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化所可能蒙受的损失及收益的不确定性。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活动的增加并覆盖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商业银行在追随客户的要求下,其经营管理将会面临更多的国家风险,因此,应提高这一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能力,本文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国家风险的发展趋势,并针对国家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家风险趋势分析

(一)国际贸易发展下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国家风险趋势

目前,在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中,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占比达到50%,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占比达到30%;其他国家占比为20%。国家风险尚未突出。但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的话,就总量而言,我国的对外贸易与对外经济合作均有了长期的发展。这一发展速度将随着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而得以进一步加快,根据追随客户理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也将获得相应发展。跨国经营的资产增加,覆盖的国家范围也将随之宽泛,所承受的国家风险也势必会加大。就我国对外经贸关系反战的国别结构而言,随着我国产业的转型,对资源性进口的依赖性将会进一步加强。根据追随客户动因理论,我国与这些国家经贸往来的增强将导致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国家风险加大。总体上随着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所承受的国家风险将会增大。

(二)国际投资发展下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国家风险趋势

就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别和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些东道国大多政局稳定、经济发达、自然灾较少,国家风险较小,属于国家信用评级较高的国家。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追随客户进行跨国经营,所承受的国家风险较小。

但是,我国对外投资在全球分布地区很广,占到全球国家的71.2%,同时,2006年对外投资流量中,我国对拉丁美洲及非洲地区的投资有所增加,其中拉丁美洲增长速度较快,占2006年投资流量的53%。而在对外投资国家风险分析中,主要考虑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的风险分析,因为发展中国家具有政治社会、法律法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制、劳资关系等方面更多的不确定性。因而商业银行在跨国经营当中将面临更多的国家风险。

拉美洲是我国目前投资流量最多的地区,占我国总投资流量的一半以上。拉丁美洲的国家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社会治安状况不佳,虽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犯罪率都在增加,但拉美和非洲是世界上犯罪率上升最快的两个地区。其次,腐败现象无处不在,在许多拉美国家,外国投资者和商人不得不利用行贿的方式来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再次,工会组织的战斗性很强。最后,拉美洲一些国家的政局稳定得不到保障。

亚洲国家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局动荡,投资政策延续性差。一些国家的投资政策常常随着某个领导人的变动或政权的更迭而发生较大改动,政策缺乏必要的延续性,直接导致投资者长期经营预期降低,风险加大。二是一些国家政府管理体制不顺,致使盛行、办事效率低下、行业和索贿受贿大行其道,加大了外国投资者的运营成本,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环境,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积极性。三是恐怖活动依然存在。虽然多数亚洲国家比较安定,但在极少数国家恐怖主义行动还时有发生,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了无法预期的经营风险,从而导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非洲地区国家风险主要体现在非洲的部族、种族、宗教及地区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非和西非异常活跃,常导致社会动荡。另外军队干预政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也是造成非洲经济困难的因素,除政治体制上的缺陷和经济政策失误等原因外,殖民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极其落后的遗产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一)国家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商业银行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国家风险管理就是银行稽核、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查处工作。目前,几乎没有一家中资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一个从上而下的有严格内容的内控体系。首先,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风险意识和风险观念普遍缺乏。其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存在管理不作为的现象,制度形式多于内容,更缺乏详尽列示潜在风险点的各种业务操作手册;同时由于责任追究不力造成违规成本低廉,从而使得操作者、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一旦遇到国家风险,措手不及。

(二)国家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匮乏

在风险评估中,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是风险评估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评估方法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水平上。而发达国家大都结合数学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针对国家风险开发了主成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判别分析法、probit模型、VaR分析法、i-Capm模型、macDougall政治风险模型等数十种国家风险模型。二是风险评估主要局限于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几乎都是针对信贷业务设计的,而对于是国家风险的评估还处于空白状态,对市场风险、流动风险的评估也非常少。而国家风险也往往与这些风险交叉发生。

(三)商业银行缺乏完善国家评级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国家风险评级体系。贷款审批的依据主要还是国外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贷款企业和担保人的具体信用情况缺乏真正全面的了解,对客户的评价多偏重历史数据,忽视发展能力;偏重盈利能力,忽视偿债能力;偏重债权债务关系,忽视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力。这容易导致一些贷到款的国外企业虽然签订了抵押合同或担保合同,但在履行还本付息义务或担保义务时,形式上完美无缺的贷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却形同虚设,难以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回收,给商业银行造成很大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国家风险控制的完善

(一)设定我国商业银行国家信贷风险限额

根据国际经验,在国家风险的管理中,是在国家风险评估与国家风险等级划分之后,应将评估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对每一贷款国家制定不同的信贷限额,以此作为信贷警戒线,分散信用风险。具体方法可以分为:按资本额设定放款百分比、依据一国的偿债能力订定最高信用限额。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应对此进行借鉴,银行对外资产的构成应反映分散风险的要求,避免对某个国家集中投入大量资产。贷款银行应经常监视国家贷款限额的执行情况,从而使风险资产保持在一定限度内。一般,对某一国家或借款者的贷款一般限制在银行股本的10%-20%之间。

(二)采用灵活有效的国家风险规避方法

1、寻求第三者保证。在实务中,担任此种贷款的保证者通常为借款国的政府或中央银行,以及第三国银行或金融机构。在由借款国政府保证的情况下,债权银行所面对的国家风险便转为风险,风险程度相对减轻。如果债权银行对风险仍有疑虑时,则往往要求借款人寻求第三国银行保证,而使国家风险转移至信誉较佳的第三国。

2、采用银团贷款方式进行。当国际贷款金额庞大且不易取得第三者保证时,通常是以银团贷款方式实行,由参加银团贷款的银行共同承担风险,而减少个别银行单独放款的可能风险。商业银行亦可通过与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融资的方式,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

3、贷款力求多元化。多元化是指投资国别分散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银行一般不是从单个国家的角度来管理国家风险,而是从银行资产组合的总体安全性来把握国家风险。在分散化基础上,对于特定国家贷款项目的国家风险问题,应当做到数量化分析。从理论上讲,就是把对债务国的风险估计结果变成银行资产组合的种种约束,加入银行管理的决策函数之中。运用数学模型,对目标国家的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

4、转贷和债转股方式。当债务国发生债务危机,不再有能力偿还到期的公共及私人的国外债务时,银行的直接损失就已经发生了,但为控制损失的程度,借贷双方往往共同协商,就债务的支付安排作出变动。目前,债转股方法比较受债务国欢迎。虽然银行要接受比原有账面价值低得多的债权市场价值,但至少为债权银行和债务国解决债务问题提供了一个途径。

5、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缓解国家风险。传统贷款的可转让性极低,交易费用高,加上许多银行贷款组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贷款交易市场难以深入发展。同时,传统的利率浮动实质上不过是把利率风险由银行转移给债务国,一旦债务危机发生,对银行来说,结果是利率风险转化成为信贷风险。为提高债务的市场可转让性以及便于控制债务国利率风险,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西方银行趋于选择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债务工具代替传统风险缓解手段。

(三)提高跨国经营管理水平

在海外投资完成后,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快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健全经营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商业银行海外投资不仅需要水平过硬的技术人才,更要有复合型的具备国际经营资质的管理人员。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地区较广,这些地区文化组成纷呈,民族、种族矛盾复杂,历史风俗差别显著,政治环境多变,这就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形成了挑战。由于这些年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轻视,我国对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的研究又是恰恰目前极为不利的。所以从事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必须得重视人才,吸纳人才。而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过去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国家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往往无措,主要是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无法有效收集处理蕴含着政治风险的信息。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充分借鉴国际知名银行合作和沟通的成熟经验,特别是它们与东道国关系的处理、政治风险的规避方式等。当国家风险增大时,要及时与东道国沟通,阐明风险发生将对东道国产生的弊害,以获得谅解和支持,同时将信息反馈给中国政府,以利于我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保护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

参考文献:

1、刘劲松.国际金融评级机构对金融危机和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1998(12).

2、王立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控制[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篇10

一、常州地区商业银行竞争力因素分析

本次竞争力调研选取了常州地区9家银行业机构为调研对象,考虑到商业银行进驻一个城市从适应地区情况到走上发展轨道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本次调研选取的对象基本都是在常州至少经营三年以上的商业银行,以保证分析调研结果的可靠性。本次调研分别选取了与商业银行经营密切相关的包括资产、负债、存贷款规模、不良贷款率、人均利润、资产费用率、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率等28个具体指标。同时还就各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构成、科技水平以及合规经营等进行了调研、分析和比较。

(一)基于因子分析的商业银行竞争力因素提取

为了能挖掘常州地区商业银行竞争力状况,确定常州地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我们采用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提取竞争力决定因素,并得出样本银行的得分排名情况。通过对上述9家银行的2006年-2008年相关经营指标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处理后得到影响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分别为:规模因素、稳健因素、发展因素、盈利性因素、安全性因素和效率因素。分别记为:F1、F2、F3、F4、F5和F6等6个因子,其特征值依次为12.73、4.57、3.44、2.27、2.21、2.13。6个因子方差贡献率的累积概率之和达到了97.73%,可以说他们包含了全部指标的所有信息。

(二)样本银行得分排名情况

根据计算得出的6个因子,运用回归系数法得出的矩阵以及根据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得出的2008年常州市9家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

对于2006年和2007年的常州地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我们可以同样参照上述2008年的方法进行,最后得分情况如表3:

二、常州地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特点

(一)传统品牌是巩固竞争力的基础

从金融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银行大都也有着自己独有的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有着自己的金字招牌。回顾常州地区商业银行业发展历史,以及通过因素分析,同样印证了此观点。规模因素在决定一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各家银行的历史沿革。如工商银行网点多,布局合理,服务对象广,在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中长期稳居大行的地位。建设银行在地方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的金融支持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独有的工程造价中心,使得其在对于基建项目的评估筛选等方面有着更大的竞争力,从而保证了其资产的优质率。

(二)稳健经营是创造竞争力的保障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稳健因素在决定一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时贡献率达到了16.34%,仅次于规模因素,通过调研发现:排名前列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常州分行依据其现有规模,在资产质量的控制,风险的识别上都保持着领先地位,这也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其竞争力的排名。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招商银行常州分行,从因子分析和得分排名情况来看:依托其独有的细分化市场,差异化经营的理念,在常州地区银行业中占据自己独有的一席,作为一个进入常州地区为期不长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竞争力综合得分上虽然没有逐年亮眼的表现,但是其稳定的经营,让招商银行常州分行2006年-2008年竞争力平均得分排名上位居第五。调查显示,几年来招行坚持“不贪多,不求快”,保持稳健经营,资产增长速度不超过20%,成为区别于其他银行经营的一大特点。另外一方面,招商银行秉承总行风险文化,对各个地区行业展开聚焦,充分与各行业内的尖子企业合作,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特色化风险鉴定,依托此种风险经营理念,2006年-2008年的不良贷款基本为零。

(三)科技创新是增强竞争力的条件

现代银行业无论从产品、内部管理、金融创新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撑,拥有良好的业务操作管理系统,事关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据调查得到的信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开始,工商银行每年投入上亿元用于系统的建设和开发,依托强大的技术团队,自主开发各业务系统,逐步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从前台营销到后台风险控制的全过程相结合的业务系统,系统的上线和运行为分支机构在业务拓展、目标客户筛选和后续监测反馈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使得银行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市场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大大提高了相关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对问题甄别的敏感程度,节约了运营成本实现了银企双赢。从效率指标上来看,也印证了此种观点,工商银行常州分行的资产费用率在同行业中相对最低。

(四)领导决策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就金融企业来说,其领导层决策的难度往往高于其他行业,其缘由也正来自金融资源跨期配置和风险性的行业特征。商业银行领导必须具备“高、宽、专”三维复合素质。第一维素质是“高”维,领导层首先需要站得高、看得远,能通观全局并具有前瞻性,是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必要素质。第二维素质是“宽”维,要求银行领导层不仅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更要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处理问题时的多角度思路,以及良好的交流能力。第三维素质中是“专”维,银行领导层需要具备深入的专业知识,是专业领域的行家。同时,为提升竞争力商业银行的领导层必须学会利用银行治理机制进行风险收益权衡的决策。以中国银行常州分行和武进农商行为例,近几年,两行领导决策层不断调整优化,无论是经营理念和风格,还是拓展能力和措施都有明显的改观,发展步伐加快,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显著提高。

(五)改善治理是深化竞争力的途径

良好的治理架构,是一家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高效运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调研情况来看:常州地区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上改善较大的当属武进农村商业银行,在“三会分设,三权分离,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治理原则引导下,近年来武进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内部职能和职责分工明确,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还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从2006-2008年三年的不良贷款率上来看,武进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打包处置”,现金清收等方式及时处置不良资产消化不良包袱,不良贷款率在三年中逐年下降,资产质量逐年提高。在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安全性的同时,武进农商行的盈利性并未得到削弱,相反在近三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2008年人均利润分别达到了28.31万元,42.61万元和96.05万元,尤其是2008年人均利润更是比2007年上升了125%,人均利润直逼工商银行常州分行。可见武进农商行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使得运行更加稳健的同时,资产质量的提升也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收益,银行活力得到极大提升,竞争力逐年上升。

(六)地域渊源是保证竞争力的优势

从因子分析得分排名情况来看:以武进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依靠根植本地,决策灵活,反应迅速的特点,竞争力近年来上升较快,2008年更是上升到了第三位。武进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前列,自2004年以来,连续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八位。武进是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密集地,武进农商行与当地的以乡镇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而这种渊源也正成为武进农村商业银行较常州地区其他商业银行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武进农村商业银行在武进地区商业竞争地位上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从小型企业信贷市场的份额情况看,武进农商行在常州地区小企业信贷市场份额占有很大的份额,2008年排名仅次于工行和建行列第三位。常州地区全辖有贷户共有9389户,其中武进农村商业银行有贷户3296户,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并且从2006年开始到2008年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存款市场份额由2006年的8.69%上升到了2008年的8.82%,贷款市场份额由9.19%上升到9.55%。

(七)企业文化是发展竞争力的支撑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这种资本能够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处理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且更多地表现为组织所拥有的资产。”这种无形的特殊智力资本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各个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行推出“善建者行”的文化理念,充分彰显了建行品牌中对“德”,“智”的深入理解,已广受认同。在影响客户的价值观的同时还影响着本行的内部员工,无论是管理层还是一线基层,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将是促进银行不断发展的动力。

三、当前常州地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不足之处

(一)业务经营权限较小

从影响竞争力的因素角度看,效率因素也是决定一家商业银行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常州地区银行多属于二级分行,因此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许多业务达到一定额度后,本级行就没有自主的决定权,略逊于周边的苏州、无锡,比如:苏州的商业银行大都是一级分行,在日常业务上直接隶属于总行辖管,因此日常业务权限大,授信审批流程快速高效,成本低;再比如中国银行,在无锡也有一个风险审批二中心,大大提高了无锡当地中国银行的授信效率。面对信贷市场各家客户瞬息万变的资金需求,较高的独立经营裁量权限是商业银行高效运营的保证。

(二)辐射能力相对较弱

从影响来看,地区金融机构的辐射效应一是产生于总部性金融机构的存在,另外一方面会产生于不同性质的地区金融机构如外资银行的存在。前者的存在意味着该家银行有较大的自,它可以根据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设立派出分设机构,从而在自身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市场份额的同时会对外部及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这种辐射效应往往会在商业银行的竞争过程中使得银行本身占据主动权。后者的存在主要是地区内的辐射效应,外资银行的经营理念、方式、产品等都与中资银行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能带来一种扩散效应,从而对本地区内的银行,企业都会产生影响。从常州的情况来看:地区总部性的商业银行仅有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一家,相比之下,苏州市有常熟、东吴农商行等多个规模较大的地方性法人机构外,且招商银行近来还在苏州成立了小企业信贷中心总部,其影响范围涉及江浙两省各小企业密集的城市;从外资银行的设立情况来看,常州地区目前没有一家外资银行,而苏州、无锡两地均有外资银行的存在,自1997年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率先落地以来,苏州已拥有汇丰、渣打、星展、友利、韩国企业等6家外资银行分行。

(三)差异化经营程度不高

从调研结果来看:常州地区的商业银行同质化现象严重,从产品到客户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多家银行对一客户多头授信,结果是授信总量远远超过企业实际资金需求,而且这种同质化的存在使得常州地区银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这就大大影响了常州银行业的盈利能力。

(四)金融创新力度不强

常州地区金融创新相对较为滞后,与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的要求不相称。如在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上,常州地区秉承了苏南经济中小企业群集的一贯特点,但是针对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创新,存在着创新力度不大,创新产品不多的现象。目前常州地区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仍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贷款模式,对贸易类、动产质押类、保理类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苏州、无锡等地中小企业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进一步提高常州地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探索地区经济新增长点,发展地方特色金融服务

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是银行业整体利润率的降低,这种竞争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恶性竞争,因此探索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努力开拓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常州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需要,是常州地区商业银行寻求新的竞争力的途径。近年来,常州地区在寻求地方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注重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银行在企业进入成长、成熟期的时候介入。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多的特点,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新的融资方式,如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贷款等多种适合地方特色的金融服务。

(二)积极引进新的商业银行,营造多样化竞争环境

根据经济学帕累托改进的理论,改变系统内资源的组合分配方式从而使得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这就是一个有效的帕累托改进。对于银行业市场同样适用。近年来,兴业、民生、浦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入驻常州地区,目前,常州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17家,各商业银行相继在常州开设分支机构,本身说明常州的银行业市场有着较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新的分设机构进入虽然短期内会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但是从长期来看,多样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带来的是常州地区银行业整体资源的重新组合、分配,重组后必然是原有价值链的改造和提升,这个过程必将是一个有效的帕累托改进,也必将伴随更大的价值创造。同时,各种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不同的银行的进入,其本身存在“鲶鱼效应”,在此种激励效应下,也会为常州地区整个银行业注入活力,在价值创造的动力驱动下,常州地区商业银行必将本地区的经济积极探索、挖掘,努力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适应地方经济的增长的需要,其竞争力也必将在这个过程中大大提升。

(三)大力支持发展法人金融机构,构建区域性金融总部

根据资源优势理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由企业之间争取资源比较优势的竞争所组成,资源比较优势将会产生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地位,进而产生一个优异的财务绩效,比较财务绩效的反馈结果标志着比较市场地位,而比较市场地位又依次标志着比较资源。常州地区由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密集,这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天然资源禀赋,也让我们看到了经营机制的灵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特点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力。随着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及开业,常州地区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业已诞生,这对于提升常州地区银行业整体竞争力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大力挖掘人力资本,提升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