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十篇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十篇

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2:47

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篇1

                        

 一、工资薪金及绩效工资

(1)按照集团及公司要求,完成公司2017年人工成本预算。因利润等情况调整,调整全年人工成本预算为xxx万元,较上年增幅xxx%,其中工资总额xxx万元;工资附加xxx万元;劳务费xxx万元。

 (2)2017年全年工资总额应支出xxx万元,其中员工应支出xxx万元,中方高管应支出xxx万元。

①   至2017年底员工工资总额支出xxx万元中,用于发放用于发放员工岗级工资、各项津补贴、节日加班费日等支出xxx万元;用于发放月度绩效及其他奖励xxx万元。

②   至2017年底中方高管工资总额支出xxx万元,其中发放管理者基薪、单列项xxx万元,发放2016年年终奖xxx万元。

二、社会保险、公积金

社会保险全年预算xxx万元,企业年金全年预算xx万元,公积金xx万元。

1.按期正常缴纳员工社会保险,至2017年底支出xxx万元,预计全年支出xxx万元,结余xxx万元。

2.至2017年底企业年金支出xx万元,预计全年支出xxx万元,结余xx万元。

3.至2017年底员工公积金支出xxx万元,预计全年支出xxx万元,结余xx万元。

4. 至2017年底残疾人保障金支出xxx万元。

至2017年底,社会保险、公积金等结余合计为xxx 万元。

三、其他工作

1.根据相关规定,完成综合工时的申报。与工会办组织相关人员召开综合工时联席会,申报相关材料,已通过审批。

2.集团公司单位用工统计表的申报

3.完成2017年实发工资总额和预算的实时比较

五、2018年工作安排

1.按照集团公司绩效考核分配办法,实时掌握公司人工成本情况,落实公司“预算管理”制度,在全年资金预算及月度计划安排下,加大对资金发放的监控力度。

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篇2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获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一)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第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篇3

新年伊始,新春将至,不知不觉,2020年转眼间就过去了。我已入司8年,2020年1月19日,上级党委将我调任XX支公司,到了基层一线重要的岗位,抓全面工作,已几乎一年。回顾这一年,是我深入磨砺的一年,让我更充分的得到锻炼,使我在工作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突破压力,克服困难,获取经验,锤炼自身。一年来,在上级党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司职工的共同协助下,我立足当前工作和长远发展,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狠抓公司经营管理工作,强化履职,尽职尽责,好中求快,科学发展,推动公司全面转型升级发展。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经营情况

2020年,XX支公司保费收入2434.45万元,同比-729.87万元,增速-23.07%;完成年企划目标86.23%;应收保费632.31万元,应收保费率25.97%。综合赔付率74.34%,综合费用率20.20%,综合成本率94.53%,实现利润126.86万元。

XX县7家主体,截止11月底,我公司市场份额37.94%,市场第一,比第二国寿财(19.01%)高18.93个百分点。

(一)车险情况

车险全年保费收入1040.46万元,同比-258.55万元,增速-19.90%。家自车保费收入409.85万元,同比增长25.89万元,增速6.74%。

车险利润:全年利润-93.70万元。车险综合赔付率77.03%,上年是61.02%,赔付率上升16个百分点。商业车险赔付率56.45%,上年80.31%,下降24个百分点。交强险赔付率135.99%,上年-5.43%。车险赔付率上升,主要是交强险赔付率上升。处理历史案件,甩包袱,是造成上升的原因,长远来看,以后车险会步入正轨,赔付率会持续稳定,只要车险承保业务结构稳定,赔付率会下降。

市场份额:截止11月底,车险份额22.60%,市场第二,与第一大地差0.59个百分点。家自车份额17.42%,市场第三,第二国寿财20.65%,第一平安31.00%。总体车险,应该在12月底,变为市场第一。家自车和平安差距比较大。

工作亮点:车险是公司发展的主业,只要提升市场份额才能实现持久发展。一是巩固车商、二网、修理厂渠道。持续不断的输入以家自车为主车险业务,是家自车正增长的关键。二是开拓信用社银邮渠道。信用社渠道累计保费达96万元,基本是家自车,成为车险发展亮点。三是拓展货车车商业务,起到了弥补流失业务的缺口。四是维系出租车、营运客车、企事业单位用车客户,以服务为桥梁,促进发展,建立品牌形象,营业和企事业客车保费达120万元。

(二)商非情况

商非全年保费收入907.82万元,同比-166.75万元,增速-16%。财产险收入13.38万元,同比-15.87万元。责任险收入803.38万元,同比-178.61万元。货运险收入2.78万元,同比增长2.52万元。意健险收入88.28万元,同比增长25.22万元。

商非利润:全年利润382.22万元,较上年增加176.48万元。其中财产险利润8.47万元,责任险利润336.73万元,货运险利润0.58万元,意健险利润36.43万元。4条产品线全部盈利,也说明商非业务结构良好。

工作亮点:XX支公司政企互动良好,商非全市领先。一是稳固政企互动关系,续保政府扶贫救助保险,保费779万。二是学幼险完成市公司目标33万元,保费翻倍。三是分散商非发展良好。驾意险5.12万元,人人安康7.81万元,家财险2.84万元,两随3.55万元,电动自行车7.93万元,并统保了全省同城酒库电动车。四是晋惠保全员销售都达70份以上,大部分达百份。全员形成了良好的展业习惯,为客户主动销售非车险,让车险客户拥有分散非车险。

(三)农险情况

农险全年保费收入486.17万元,同比-304.58万元,增速-39%。其中种植险559.50万元,养殖险49.86万元。

农险利润:全年-161.65万元,主要是赔付2019年种植险230万元,养殖险89万元,另外2020年政策玉米保险全部冻灾赔付约170万元。

工作亮点:农险也是政企互动主要成果,特色农险成为农险主要亮点。一是完成特色农险续保工作。谷子综合保险271万元,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142万元,辣椒种植保险56万元,共计470万元,较上年增长100万元。二是捋顺理赔流程,确立了以理赔促发展的农险发展思路。猪保险理赔进入正轨,得到客户认可。

二、管理情况

一是完善合规用工。xx支公司现有人员20人,总、地版本合同15人,劳务派遣3人,劳务外包2人。管理岗是一正两副一主管。11月底雇佣了保安公司门房,实现了合规用工要求,为公司合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展扶贫工作。11名帮扶责任人,定期入户走访。xx、xx,脱岗驻村帮扶。开展消费扶贫,购买了贫困户的农副产品。逢年过节购买米、面、油慰问贫困户。做到了响应国家号召,助力脱贫攻坚。

三是加强公司办公室场所建设。拆除了楼顶不安全的广告牌,购买灭火器,更换了电话、宽带、路由器,并修缮了大厅暖气,排除安全隐患,创造了安全、舒心工作环境。

四是开展团队建设。设立了综合团队6人、车商团队5人、商非团队3人、农险团队3人、理赔部3人。新的团队设置,定能响应上级团队清分的新发展要求,提升个人业绩,推动公司高速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是家自车虽然正增长,但是市场份额仍与平安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分散家自车的获取能力不强,没有有效扩展营销员。下一步,①要继续维系二网、修理厂的合作。②拓展车商渠道。③强化续保管理,做好营运、企事业客户的维系。④拓展营销员,要探索销售模式,发展营销员。⑤以煤矿、大企业职工为客户群,开展销售活动,建立客户群。

二是商非项目少,扶贫救助保险业务不可一直持续。下一步,①环责险、安责险、综治保险等项目要加强拓展。②巩固续保业务,完成救助保险续保、第一书记意外险续保等项目续保。③以去年学幼险积累的经验,扩大规模,力争再翻翻。④持续发展分散商非业务,保持发展势头,建立长效机制,让小险种上规模。

三是农险应收保费清理缓慢,农险赔案清理缓慢,农险退票信息处理缓慢。下一步,①加强应收保费清理工作,客服困难,积极找部门、找县长。②提升队伍工作效率,要注重工作实际,强化集体意识。

四、学习努力方向

现在作为支公司负责人,深知责任重大,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做到: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丰富理论修养

一是加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并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始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脑、指导实践。二是不断加强学习,日积月累,丰富知识结构和内涵,以适应市场形势的复杂变化,适应公司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身体力行,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

作为负责人,要做贯彻上级精神和公司党委决策的表率,立足本职,勤勉工作,同时要注意生活细节,严以律己,正身直行,真正做到光明磊落、两袖清风。

(三)牢记宗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

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保险保障需求为宗旨,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的和意义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一类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人身保险产品的总称,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核保理赔手续简便的特点,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延伸和补充,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助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缓解农民群众因病、因灾或因意外事故返贫致贫的有效措施。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对提高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完善我区农村多层次保障体系、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三、基本原则

遵循“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按照“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工作要求,确保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四、目标任务

全区34个镇、办事处要同时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2012年底前,参保人数确保达到全区总人口数的10%以上;2013年底参保人数确保达到全区总人口数的30%以上;2014年底参保人数确保达到全区总人口数的60%以上。

五、组织机构

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区政府成立区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同志任组长,区考核办主任、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寿分公司团险公司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区卫生局、财政局、人社局、民政局、统计局、计生局、发改局、教育体育局、文广局、安监局、公安分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人寿分公司,由中国人寿分公司团险公司经理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业务宣传推广及日常工作。

六、工作职责

(一)领导小组职责

1、组织启动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2、制定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各项规章制度;

3、协调解决工作中运行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4、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做好年度工作总结,考核评价、表彰先进、处理违规等工作。

(二)各镇(办)职责

1、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由镇(办)分管领导负责、确定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积极配合中国人寿团险公司做好业务拓展、理赔服务和档案管理等相关工作;

2、配合做好辖区内的宣传动员工作,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加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3、防范和化解工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切实维护广大群众正当利益,促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三)中国人寿团险公司具体职责

1、制定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实施方案,做好参与宣传、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通报进度、考核统计等工作;

2、按照所承担的保险责任及时做好各项理赔服务工作;

3、建立服务跟踪机制,及时掌握投保群众信息,收集客户意见及建议,并认真进行研究、解决;

4、及时做好群众举报、投诉等事件的协调处理工作。

七、实施步骤

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共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12年8月-9月)。各镇、办事处、有关部门(单位)要成立相应机构,依据各自职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电视台、政府网站要切实加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意义的宣传力度,共同营造有利于开展工作的氛围。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10月至2012年11月)。各镇、办事处正式启动开展小额人身保险实施工作,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协助,督导追踪,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阶段:总结考核阶段(2012年12月)。全面总结工作成绩,认真查找问题和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及措施。

八、资金筹集与承保管理

(一)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以家庭为单位缴纳保险费,凡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群众,按户籍实有人口足额缴纳每人每年20元参保费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可以村为单位实行统买,由各行政村给予购买保险的村民一定补助;各镇办的保险费筹措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由村民(居民)自筹,也可采取当地企业捐赠等方式进行。收取方式为借助新农合在农村地区的良好口碑和相对健全完善的服务网络,采取“联动合作模式”进行推广,将小额保险作为新农合的配套服务产品推出。

(二)凡年满28天—65周岁身体健康的农民(居民)均可参保,每人每年享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承担的意外身故4000元,疾病身故(初次投保必须在投保90天之后)2000元,意外伤残及烧伤2000元,因意外伤害住院(门诊)治疗费用1000元的责任保障。

九、赔付与报销管理

(一)对于已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及“农村合作医疗”的被保险人,如发生意外伤害,按意外伤害住院(含门诊)的花费合理医疗费已报销的差额部分90%予以赔付,每人最高赔额为1000元/年;对于未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及“农村合作医疗”的被保险人,按意外伤害住院(含门诊)花费合理医疗费用(100元以上)的80%予以赔付,最高赔付金额为1000元/年。

(二)被保险人发生意外身故、疾病身故需报案,自接到报案、立案、手续齐全后,五个工作日内及时赔付,意外医疗费报销需手续齐全并交给中国人寿分公司立案后,一个工作日内完成赔付。

(三)凡参保者出险后必须在定点医院就诊(定点医院与社会保障、农村合疗定点医院相同),并及时向中国人寿分公司报案,报案电话:0915-3335789,95519,并提供相应的真实理赔材料,配合理赔人员进行案件的调查。

十、考核与奖励

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篇5

从同比增长24.5%,到大幅下降45.5%,四家保险公司去年赢利情况不尽相同。

率先公布年报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318.SH/02318.HK,下称中国平安)2011年实现净利润194.75亿元,同比增长12.5%。平安赢利增长,得益于其银行业务利润的大幅贡献。2011年,中国平安银行业务利润贡献80亿元,同比提升176.8%。

尽管太保寿险净利润同比大幅下跌31.1%,但太保产险业务贡献的利润同比增长7.3%,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601.SH/02601.HK,下称中国太保)实现净利润83.13亿元,同比仅微降2.9%。

经历过换帅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01628.SH/02628.HK,下称中国人寿)2011年净利润则同比大幅下降45.5%。2011年5月,保监会原主席助理袁力调任中国人寿集团总裁,接任杨超执掌国寿,今年3月,保监会副主席杨明生又接替袁力出任集团董事长。

四家上市险企总体赢利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由于各公司去年投资业绩不甚理想,收益率有所下降,被迫计提大幅资产减值;另一方面则是银保新单业务受新政策影响出现下滑,营销员渠道发展乏力,寿险业务增长速度减缓。

值得注意的是,各公司退保金都有所增长,退保率亦都增加。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3月份一次专门的会议上还表示,2012年的退保情况不会比2011年更好,要求各公司认真对待这一问题,注意防范退保风险。

退保率增加

年报显示,去年各公司退保金均有所增长。去年退保金同比增长最快的是太保寿险,全年太保寿险退保金95.88亿元,同比增长113.6%。退保率从2010年的1.5%增加到2011年的2.7%。太保认为退保金增加主要是由于升息引起银保渠道部分产品退保增加。

盘子最大的中国人寿退保金最多,2011年其退保金365.27亿元,同比增长42.05%,退保率2.79%,较上年提高0.48个百分点。

平安寿险的退保率以及退保金增长均较低。2011年,平安寿险退保金44.07亿元,同比增长15.48%,退保率仅为0.9%。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由于平安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比相对较低,因此其退保情况较其他公司要好。

退保率最高的新华人寿,去年退保率5.71%,较2010年的3.9%提高1.81个百分点,退保金150.4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5.16%。不过,新华人寿在计算退保率上使用的方法与其他公司略有不同。其他三家公司在计算退保率时均使用保监会要求的标准方法,即退保金除以期初责任准备金余额加当期长险保费收入,而新华的方法则是退保金除以期初和期末责任准备金的平均值。

一家中资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表示,如果采用标准方法,新华人寿的退保率会比目前公布的数据更小一点。“不过,新华的计算方法更合理一些。”

上述中资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表示,退保率高反映出公司在前期销售时客户是不满意的,说明可能存在销售误导等问题。而退保率高最大的影响则是导致未来利润减少。“因为保险合同大多数都是长期合同,在保险合同的第一年、第二年,对保险公司往往是赔钱的,越往后越挣钱。如果过早退保,那么保险公司当期利润可能增加,但未来利润会减少。从价值的角度考虑,退保越少越好。”

退保率过高,也考验公司的现金流。对于2012年寿险行业退保情况,业内多位高管均认为不会好转,甚至有可能更加糟糕。

南方一家中资保险公司副总经理表示,由于各公司在2007年、2008年通过银保渠道销售了大量分红产品,在今年,这些产品相当一部分要到期,但是保险公司这几年的投资收益并不理想,这些分红产品的实际收益还不如银行定存,所以今年退保情况可能会更不乐观。

据悉,今年3月份,保监会召集各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召开防范退保风险的会议。一位参会人士透露,陈文辉在会上表示,一方面宏观形势不会太大改观,另一方面则和各公司销售时留下的隐患有关,整体来说,今年的退保形势不容乐观,所以要求各公司充分重视,以正面引导为主,严防群访事件发生。

投资收益下滑

保险公司退保增长,投资业绩下滑是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年报,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四家公司2011年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5%、4.7%、4.28%和4.1%。但是在考虑证券买卖收益的减少和大幅增加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后,四家公司总投资收益率均较上年有所降低,分别为4%、3.7%、3.51%、3.8%,分别降低0.9个、1.6个、1.6个、0.5个百分点。

投资收益的下滑,导致各公司2011年业绩并不理想。中国人寿副总裁刘家德表示,国寿净利润下降45.5%,“是受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导致的投资收益下降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的影响”。

四家公司中,中国人寿2011年初的权益投资仓位最高,达14.66%。2011年国内a股大幅下跌,上证综指全年跌幅21.68%,使中国人寿遭受资本市场的冲击最大。至2011年末,中国人寿权益类投资仓位已减至12.08%,较年初降低了2.6个百分点。

中国太保和新华人寿亦减少权益类资产的仓位,去年分别减仓2.4个和5.5个百分点。

但中国平安则逆势调高权益类投资仓位,权益类投资占比由去年初9.8%提高至去年末的11.5%。

对于2012年的权益投资,各公司看法仍有差异。

刘家德表示,今年a股市场面临较为复杂的形势,政策面上内外都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资金面上市场仍面临较大的压力。虽然目前市场平均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点,但估值的差异性较大。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与下行风险并存,国寿仍将使权益类投资占比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抓住可能出现的短暂投资机会,进行结构调整和波段操作。

太保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于业明则表示,会控制今年权益资产占比,资产配置策略和去年一样为总体防御,新增资金和投资资金将主要放在定息资产类投资上,以提升全部资产的利息水平。

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陈德贤则认为,市场对国内外投资环境的预期正在发生改变,最坏预期应该已经过去,目前正处在不断改善之中。“预计2012年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将好于2011年。”

偿付能力下降

投资业绩下滑,不仅使各公司净利润受到影响,亦使各公司偿付能力下降。

年报显示,平安集团、平安寿险、平安产险2011年底偿付能力分别为166.7%、156.1%和166.1%,均较上年末较大幅度的下降,尽管仍都在保监会规定的偿付能力充足ii类底线150%以上,但距离150%已经不远。

太保集团、太保寿险2011年底偿付能力分别较上年底降低73个、54个百分点。由于2011年增资近57亿元,太保产险偿付能力有所提高,由2010年底的167%增加至2011年底的233%。

尽管在2011年成功发行了300亿元的次级债,中国国寿2011年底的偿付能力仍较2010年底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

在完成一系列增资融资后,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从2010年底的34.99%大幅提升至2011年底的155.95%。

四家公司中,只有中国太保及旗下子公司偿付能力远高于150%,其他几家公司偿付能力均已接近这一指标。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如果股指跌破前期2100多点的低点,除太保外的其他三家公司偿付能力可能都会跌至150%以下。

事实上,三家公司都已计划融资。次级债仍是保险公司融资的主要工具,不过各公司也开始考虑其他融资工具。

中国平安去年12月公告称,拟发行不超过260亿元的a股可转债。以去年10月底的数据静态测算,此次拟发行可转债全部转股,平安的偿付能力可提升至190%以上。目前,中国平安的可转债计划仍在等待监管部门的批复。

中国人寿则计划在今年发行不超过380亿元的次级债,同时在境外发行不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次级属性债务融资工具。

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篇6

中国两家著名的金融企业——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前在北京签署了双方全面合作总协议,涉及保险、资金结算、证券业务、电子商务、银行卡等多项业务。银行与保险公司全面合作,这在我国金融业还是首次。

根据协议,双方合作的内容包括:工行为平安中国地区保险业务的重要合作伙伴,收取保费,支付保险金,销售保险等,平安为工行及其员工提供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综合保险服务,为工行提供住房按揭、抵押贷款等业务中抵押物的保险服务及信贷业务、信用卡消费的风险保障;双方在资金结算、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保单质押贷款业务等方面紧密合作;双方选择上海开展电子商务的合作试点;共同发行联名卡,使双方客户享受丰富、优惠的服务等。

加入wto以后,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及证券业将面临全能制外资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是孤军作战,奋力搏击,还是强强联合,共同迎战?业内人士分析:工行与平安联手,对工行而言,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地稳定老客户、拓展新客户,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度和忠诚度;通过消费信贷保险的开展保证了个人贷款的偿还,降低风险和损失;通过开展业务提高收入,改善效益;同时通过新的服务内容使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得以提高。而对平安而言,工行有覆盖面非常广泛的营业网点、庞大的个人及公司客户群,这些为平安扩大业务、加快资金流转、提高结算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发行联名卡等方式,能为保险客户提供更多的超值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大的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36296亿元人民币,下设3万多个分支机构,拥有工商企业帐户810万个,居民储蓄帐户4·2亿个,全国结算业务量占全国金融系统的50%以上,跻身于世界大企业500强第160位。工行的牡丹卡发行量高达4389万张,成为发卡量最大的银行卡。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则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截至今年4月底公司总资产500多亿元。目前平安寿险业务稳居行业第二,产险业务规模居全行业第三;另外,平安附属的平安证券公司、平安信托投资公司也在业内享有声誉。(据《南方都市报》)浮动利率型险种走红

各大保险公司最近纷纷推出利率不确定的分红、投资连结和万能寿险等新型保险品种。保险业内人士表示,浮动利率型的新险种正逐渐取代传统型险种,成为我国寿险市场的主流产品。这些险种的问世,是国内保险业为规避经营风险、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而做出的努力。

8月8日,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在北京和上海同时推出了“太平盛世·长发两全保险(万能型)”。这是在国内保险市场面世的第一个万能寿险产品。同一天,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也在上海推出了“世纪长乐”分红保险;而去年年底由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率先推出的国内第一个投资连结类险种——“世纪理财”,也创下了极佳的销售记录。

长期以来,中国寿险市场一直将储蓄型的传统险种作为主导产品。1996年至今的七次大幅降息,对寿险市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一些采取较高利率假设来厘定保费的公司,几年来在低利率投资回报的环境中,其业务利差损问题已经凸现出来。分红、投资连结等新型险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国内保险市场的。业内人士表示,今后国内保险市场竞争将由原始的价格竞争,转而进入更高形态的管理竞争和服务竞争。(据《人民日报》)“保单的彻底革命”——万能寿险填空白

8月8日,随着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万能寿险”的隆重推出,北京保险市场2000年第一轮热潮温度又升。“太平盛世·长发两全保险(万能型)”,简称“万能寿险”,该产品保障、投资两相宜,就像一种“两栖动物”,亦水生亦陆生。“万能寿险”正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在北京和上海市场销售。

自四月份以来,平安、新华的投资连结保险、泰康的分红保险、太平洋寿险的万能寿险相继铿锵上市,重新燃起消费者对人寿保险的关注,眼前,人们谈及投保必谈投资类保险、理财类保险,从消费者已认知的传统型寿险产品到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人们似乎渐渐有点儿意识了——新险种中,或者可以把一大部分保费交给保险公司,委托专家理财了如平安的“世纪理财”、新华的“创世之约”;或者是投保人也能像保险公司的股东那样分点儿保险公司的赢利,如泰康的“世纪长乐”。那么,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万能寿险”又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呢?它能为投保人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收益呢?

万能寿险,英文称universallifeinsurance,意为全能的、变幻的寿险产品。万能寿险的严格定义为“提供保费缴付的灵活性与身故给付的可调整性和非套装性的保险产品。”简要之,这种保险产品主要提供两方面的功能:投资和保障。投保人所交保费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保险保障,另一部分用于投资账户。其中,保障额度和投资额度的设置主动权在客户,二者可根据客户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调节;投资账户的资金由保险公司的理财专业人士代为投资理财,投资利益上不封顶、下设最低保障利率。

据调查,人们购买保险的犹豫心理表现为:“我现在能交保费,如果以后交不上怎么办?能不能有钱时多交点儿,没钱时少交点呢?”;“保险的合同太死,钱不能流动,万一想用钱却拿不出来”;“有没有一种产品,既有保障,生前又能见到钱,且缴费别太贵了。”……

万能寿险正好能填补这种需求空白。

万能寿险产品与其它理财类险种相比,最主要的特色是客户所持保单设定了保证最低收益率、可变动的灵活性,同时客户收益获得的双重保障。

“万能寿险”以投保人的想法和利益为轴心:要保障吗?就选择高保障;想投资收益吗?就扩充投资账户的权益;等钱用吗?,就把账户里的钱取出来;有钱了?就多交点;没钱了?就暂时少交点甚至暂时不交。充分体现资金的“收”与“支”在项目选择、数额分配、机会处理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业内人士称:“这是保单的彻底革命”——一张保单可以规划出各种类型“度身定做”的个性化保单。 人保将推出保险“110”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即将推出全国统一的保险服务专线电话95518。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车险部副总经理贾海茂称,人保将力争建成集预约投保、接受报案、快速查勘救援、业务咨询、举报投诉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服务网络;以该电话为支撑,建立全国车险理赔网络,完善代查勘、代定损的“双代”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出“车辆保险救助卡”,为事故车辆提供救援,推出“绿色信道抢救服务”,为保险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及时抢救提供保障。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推出多种车险服务措施,人保浙江、福建、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宁波、厦门等分公司开通了全省(区)统一的人保服务专线电话,24小时全天候为保户提供保险报案、预约投保、简单咨询等保险服务。

199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增长势头强劲,保费收入达239.38亿元,同比增长7.49%,占全国车险市场份额的80%以上。(据《中国经济时报》)中保康联人寿保险公司开业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于日前正式在上海成立开业,这是新千年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也是在上海获准经营的第十家寿险公司。

此次合资公司设在上海这一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极富挑战性。公司目标首先是建立一整套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既有海外先进的理念,又能符合中国本地的特色;其次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专业水准、受人欢迎和尊重,并能体现个人价值的优秀人和管理队伍;第三就是引入整体财务规划的思路,运用科学手段帮助客户仔仔细细算好帐、明明白白买保险,实现客户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良性循环。

中保康联人寿保险公司已推出“钟爱一生重大疾病长期健康保险”、“钻石人生两全保险”、“乐得保消费信贷定期寿险”三款新险种。(据《国际金融报》)中外保险机构激战上海

日前,又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中保康联在上海开业,至此上海保险营业性机构发展到18家,其中,中资8家,外资或中外合资10家。这样,外资或合资保险机构在数量上超过了中资保险机构。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尽管如此,中资保险机构在“外”字号面前已不再“英雄气短”。据统计,占领上海保险90%份额的4家公司中,中资有人寿、平安、太保3家,外资只有友邦一家。国内保险公司与外资机构的竞争中,不惜重金聘请有海外背景的专业人才,以及实现专业化经营,迅速提高了市场份额。在产品更新过程中,中资保险机构也做到了与外资保险机构同步进行。中国保险经纪市场正式启动

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国首家保险经纪公司——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不久前在北京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中国保险经纪市场正式启动。

保险机构和保险经纪机构是构成保险中介市场的核心,按有关规定,保险人是代表保险公司的利益,为保险公司工作,保险经纪人则是基于客户的利益,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保险经纪和风险管理服务。

自中国恢复保险业以来,保险机构发展迅猛,全国共有各类保险中介服务网点23万多家,从业人员达百万以上。而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一家专业的保险经纪机构,为此发展保险经纪市场成为中国保险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12月保监会批准江泰等3家保险经纪公司成立。

据新华社报道,江泰保险经纪公司是由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首钢总公司等10家国内著名企业参股组成的股份制公司,可在全国范围内为客户提供非寿险、寿险、再保险等保险经纪服务以及各类风险管理服务。上海银行、证券、保险业兴起合作热潮

在中国最大的金融城市上海,星罗棋布的银行、证券、保险业自今年以来正兴起一个合作交流、共展市场的新热潮,以提高国内金融业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时应对中国加入wto之后的金融挑战。

总部设在上海的交通银行领风气之先,与中国银行联手于今年三月下旬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开创了中国全国性银行间全面合作的先例。

此后,上海中外资银行竞相联手,这些银行间特别是中外资银行间优势互补的成功合作,使合作各方最大限度地分散了风险,达到以较小成本获得较大收益的目的。

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之间跨行业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突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已获准开办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目前这家银行正在与其合作的证券公司进行密切洽商;上海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正通过人行上海分行积极申请开办股票质押贷款的新业务;工商、农业、中国、建设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上海分行也已获各自总行授权,将择机开办股票质押贷款业务。

在银行与保险业合作方面,各商业银行与各保险公司普遍签订了住房抵押贷款配套保险协议;今年四、五月间,农行和工行的上海市分行又先后与平安保险上海分公司签署“保单换贷款”的质押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将银行与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由过去单纯的存款大户与开户银行的关系,推向优势互补,共拓市场的新境界。

保险业参与证券市场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继允许保险资金购买证券投资基金、允许小比例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市之后,最近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入市资金由百分之五提升到百分之十五;平安保险公司也在上海率先推出与证券市场关联的投资连结保险。

保险界人士称,随着近期开放式基金酝酿推出,上海保险、证券、银行三业之间在分业经营基础上的广泛合作,必将进一步加速。(据《中国新闻社》)首家保险消费者赔偿基金创立

3月15日,解决保险合同纠纷又多了一份法律保障。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厦门市分公司在全国率先创立总金额为100万元的人民保险消费者赔偿基金。

今后凡涉及与该公司的保险合同纠纷,被保险人均可申请仲裁,并由人民保险消费者赔偿基金对仲裁结果的执行予以保证。

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篇7

一、1998~2002年的保险监管

1.监管目标和原则。

保监会成立后,明确提出“我国保险监管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最终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监管原则:一是坚持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原则。明确指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保险监管的核心是偿付能力。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监管偿付能力的同时,必须对市场行为进行监管,把可能出现的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尽量减少盲动和损失”。二是坚持依法监管的原则。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坚持科学监管的原则。监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四是坚持机构批设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2.监管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

(1)确立了“市场行为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方针,并迈出了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一步。2001年,保监会制定并试运行了我国第一份比较系统全面的关于偿付能力监管的保险规章--《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为我国结束单一的市场行为监管,开始逐步转向国际通行的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模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实行了严格的市场行为监管,大力整顿了保险市场秩序。一是检查和处罚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引导保险公司要加强内控建设;三是引导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结构。

(3)把防范化解风险特别是利差损风险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保监会采取的监管举措:一是调低寿险保单预定利率,防止产生新的利差损;二是鼓励引导保险公司开发、试办了投资连结产品、分红等投资性寿险产品,规避利率风险;三是要求保险公司减少费用、降低成本;四是健全精算制度,严格精算管理;五是适当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允许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提高资金收益率。

(4)加强监管基础建设。一是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保监会成立之初,着手对原有保险监管规章进行了全面清理。1999~2002年3年内,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保险监管规章,数额多达200余件,初步建立了我国保险监管的法规规章体系。二是建立了全国保险监管组织体系。三是不断加快偿付能力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精算制度等一系列监管基础制度建设的步伐。

(5)关于市场准入监管。这一时期的机构审批也遵循了严格监管的宗旨。一是法人机构的审批。我国保险市场主体少,截至1998年保监会成立前,仅有13家中资保险公司,且其中9家是1994年之后成立的,成立的时间短,不具有竞争力,所以说,保险市场亟待培养。但自1996年批设了最后一批中资公司后,由于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国务院暂停了中资保险公司的批设,而且一停就是8年,因此,这一监管时期,根本就不存在中资保险法人机构的审批问题。2002年保监会向国务院提出适当增加市场经营主体的建议。

二是保险分支机构的审批。在整顿市场秩序的前提下,保监会对分支机构的审批遵循了严格的控制原则,1999年和2000年两年共批设产寿险分支机构66个,平均每年每家保险公司仅批准成立分支机构2~3个;到了2001年和2002年,分支机构的审批才略有放松,但平均每年每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批设也仅有几十个,且分公司寥寥无几,其中绝大多数为支公司和营销服务部。

三是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保险中介市场主体框架。保险经纪公司、专业公司的批设从1999年起步,保险公估公司的批设从2000年起步,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262家,其中,保险经纪公司37家,保险公司169家,保险公估公司56家,保险中介市场得以形成雏形。

(6)推进保险业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是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到2002年上半年,基本明确了改革思路,为其后的改制上市做好准备。二是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改革,主要是制定了《股份制保险公司治理指引》,股份制公司外资参股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上市。三是车险条款费率改革。四是探索保险销售方式的改革,各保险公司积极与商业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力开展银行保险销售渠道。五是根据人世承诺,我国保险业的在整个金融业中对外开放的时间最早、力度最大,3年过渡期后,保险市场就面临了除交强险之外的全面对外开放。

3.对这一时期保险业发展的认识。

(1)保监会制定行业发展的5年规划,提出了保险业发展的目标模式。即:未来5年,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目标是:“大体建立一个经营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经营方式集约化、政府监管法制化、从业人员专业化、行业发展国际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整体格局是:“国有公司在市场中仍占主体地位,内部经营机制初步理顺,外部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股份制公司快速成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中介市场形成规模,成为保险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再保险市场初步形成,在国际市场上争取一定的地位;民族保险业日益成熟,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外资保险公司平等竞争;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依法经营、依法监管的局面初步形成”。

(2)保监会对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一是发展必须立足于保险公司自身的努力。加快发展要靠保险公司自身的努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寻求发展之路。二是发展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摆脱长期以来盲目铺摊子、上规模、追求发展速度的粗放式经营理念。发展必须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妥善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三是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改变产品设计单一、承保技术落后、管理方式陈旧、服务水平不高的局面,坚持不断创新,以增强保险公司的内部活力和外部竞争能力。

二、2003~2008年的保险监管

1.监管目标和模式。

(1)关于监管目标。2003年至今,保监会一直致力于统一全国监管系统和全国保险业对于发展和监管之间关系的认识,力图将监管的目标定位于引领行业发展上来。2006年,在总结前几年监管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保监会将监管目标转为“促发展、防风险”两手抓,提出“保险业要一手抓促发展绝不放松,一手抓防风险绝不动摇”。同时强调“保险监管工作必须服务于‘速度、效益、诚信、规范、八字方针的落实,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2)关于监管模式。2004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约旦年会提出,把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作为保险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2005年召开的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维也纳年会又进一步将公司治理结构监管确立为与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并列的保险监管三大支柱之一。2006年,结合世界保险监管发展的先进经验,保监会提出“建立以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为三大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框架”。

2.监管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

(1)三支柱监管体系建设。在偿付能力监管方面,2003年初,保监会对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进行了修改,并更名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在公司治理结构监管方面,2006年初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在市场行为监管方面,规范现场检查流程和标准,开展了一些现场检查。尽管提出了三支柱监管体系的监管模式,但偿付能力监管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却始终未得以有效实施,对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未能采取任何限制措施,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也属于初探阶段。

(2)加快机构审批。一是法人机构年均增加10多家,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保险机构110家,比2002年的57家增加了53家,年均批设保险法人主体10余家。二是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年均批设9440余家,截至2007年底,全国保险公司共有分支机构58130家,比2002年增加47206家。三是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增长近10倍,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2331家,比2002年增加了2069家,年均批设400余家。四是保险从业人员年均增加27万人,截至2007年底,保险从业人员达257.43万人。

(3)放宽经营区域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限制。允许中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省级行政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后,可以通过专业保险中介或者设立营销服务部的方式在全辖区内开展业务。2003年7月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进行了修改,主要是缩小了保险公司高管人员的审批管理范围,放宽了从业年限和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

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篇8

现阶段,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疗保险,二是商业医疗保险。

(一)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

社会医疗保险是指由国家负责建立的为解决劳动者因医疗、负伤和生育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后因和生活,而给予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如我国现行的公费医疗(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大学生)和劳保医疗(职工)制度。但因其本身存在种种弊端,所以国务院于1994年3月开始进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到为止,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总的特点是多种改革模式并存,政府、企业、职工、四方正在实践中深入地探索改革的途径。目前各地区的改革试验至少有如下五种模式:

1.多种形式的“统帐结合”。第一类方案是以江西省九江市和江苏省镇江市为代表的“三段通道式”,即一般按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0%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其中一半左右为职工建立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其余部分形成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就医时先由个人帐户支付,支付完后进入一个相当于本人工资5%的医疗费用支付阶段,再多支付的医疗费则由统筹基金报销大部分。第二类方案是以海南省为代表的“双转并行式”,即医疗保险基金只负担规定的大病病种的医疗费用的大部分,其余部分及其他疾病(一般为门诊疾病)的医疗费用则由个人帐户支付。第三类方案是以山东省青岛市、烟台市等城市为代表的“三块式”,即同时建立个人帐户、企业调剂金和统筹基金。截止到1997年9月底,各种“统帐结合”的医疗保险改革方案实际覆盖了276.5万人。

2.大病(住院、大额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自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一些地区为了分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遇到的大病高额医疗费用的风险,开始进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试点,到1997年9月底,这一试点已扩展到1253万企业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到1997年底,覆盖1300万人。

3.以深圳市为代表的混合型改革方案。即对不同类型的人群分别实行不同的改革办法:对职工实行“统帐结合”的方案,对外地劳务人员实施住院医疗保险,对离退休人员、残疾军人则实行全面的医疗保障。

4.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一部分地区根据企业离退休人员更需要首先得到医疗保障的实际情况,对离退休人员实行了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制度。到1997年9月底,有110万企业离退休人员被覆盖进来。

5.一些初步改革的试验。多数没有实行社会化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企业,仍按原有规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但不少企业进行了内部的轻度改革的试验,其主要形式有:个人负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或者实行医疗费用定额包干,节余归己,超过部分由企业补助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为员工投保了商业健康保险。

(二)商业医疗保险的现状

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得很不充分。在改革前沿的广州市寿险市场上,虽然各家寿险公司都涉足了医疗保险这块领域,开办了各自的住院津贴型或门诊津贴型医疗保险,但是业务量并不大。目前在广州人寿保险市场上主要的医疗险种有: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开办的重大疾病定期、重大疾病终身、住院医疗和住院津贴保险,平安保险公司的重大疾病、平安康乐、住院安心和住院医疗保险,友邦保险公司开办的防癌保险等九个险种。从保险的责任范围来看,中保人寿公司的重大疾病定期、重大疾病终身和住院医疗保险比其他保险公司的医疗险种的市场竞争力稍强。从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广州市分公司1997年个人寿险业务的汇总情况来看,重大疾病医疗占健康保险业务的绝大部分的份额,达到了90%以上,住院津贴只占不到10%的业务份额。

截止1997年10月,我国享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保险的人约为1.7亿,占全国人口的13%,1996年有合作医疗保险的行政村约占17%,而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估计在50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0.4%)。1996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2100亿元(人民币,下同),用于医疗服务方面的费用大约为1700亿元;1996年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约13亿元,全国人均1元,仅占医疗服务费的0.76%,占GDp的0.019%,说明目前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太小,目前在我国,仍然主要由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着人民享受医疗的权利,维护着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医疗保险的重要性日益显露

随着、医疗、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变迁,造成了人工作紧张,随之相伴的是生活无、消耗过度、运动量不足,许多文明病于是乘虚而入,且治愈难度越来越大。新近出版的《国际保健》杂志发表了有关部门对全球健康及医疗状况的评级,日本在最健康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5位,我国列第14位,我国大陆列第20位。报告还表明,东南亚国家的医疗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医疗方面的开支将大幅度增加。我国1992年人均住院费用才737.9元,到1996年已达2189.60元,年均增长31.25%.广州市在1994-1996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医疗费分别占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4.19%、16.18%和19.60%,1997年1-9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43.2%.都市生活的繁忙、医疗服务费用的昂贵、福利制度的薄弱和社会保险体系的局限,都需要有商业医疗保险来作为社会医保险的补充,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的给付不足,扩大保险金额和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满足国家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医疗需求。所以说,医疗保障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医疗保险将会在社会各阶层日渐得到重视。

(二)商业医疗保险前景广阔

1.社会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增加个人负担比例,以期节约开支。如广州市原有的公费医疗办法规定,全年自负额超过500元时,可报销全部门诊和住院费用,而本次医疗制度改革方案则规定,发生的医疗费用个人一律自负20%.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服务费用的提高,则个人自负的20%部分,必然会成为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也就为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2.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变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九五’期间,要在搞好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随着这些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缺乏医疗保障的人群会日益增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表现出来的医疗保险需求越来越强。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有机地结合,并使之逐步覆盖到城镇所有劳动者是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方向。

3.商业医疗保险在国外一般都拥有相当大的市场,如西欧、美国、日本等地的医疗保险制度都相当发达,尤其是美国,85%以上的人口拥有各种商业医疗保险。据我国台湾地区“统计部门”1998年4月份公布,至2月底,台湾岛内参加健康保险投保人数达到2006万人,投保率高达96%.其中,癌症患者最多,其次为慢性精神病患者和肝硬化患者。而目前我国的健康保险投保率很低,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广州市为例,其健康保险投保率只有10%左右。

(三)竞争将日趋激烈,保障范围更广泛

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我国保险市场将分别有10家外资和30家中资保险公司进行竞争。经营主体的增加,必然会使寿险市场的竞争日趋广泛和激烈,而医疗保险这块领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为保险公司的争夺对象,虽然说依目前的医疗体系开展医疗保险业务会面临许多困难,但是险种的成功开发既可体现出公司的实力,又可成功地塑造公司的自我形象,增加无形资产,同时,还可以促进其他主险业务的发展。

我国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一般都是指狭义的健康保险,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商业性医疗保险的范围将会延展到广义的健康保险的概念上,即包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保险。另一方面,随着的发展、医疗费用的高涨、所需交纳的保险费的提高和保险人承担风险的增加,现在的综合医疗保险将会逐步分解为许多细的险别,医疗险种将不断丰富,不同层次的群众的不同的医疗保险需求基本上能得到满足。

三、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存在的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需求量大,而保险公司对险种的开发力度却十分乏力。医疗保险供给主要是通过医疗服务的形式实现的,因此,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医疗保险供给有着非常重要的。医疗单位对医疗保险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是适当而有效的,即医务医疗人员对病人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而且疗效明显,就可以节省和降低用于医疗服务部分的医疗保险金的开支,从而相应地扩大医疗保险的供给。而目前在我国的医疗市场上,因为医疗服务质量差、医疗资源浪费以及医德风险等人为因素,造成医疗费用开支失控,以致形成了目前市民医疗保险需求大而保险公司不敢大力开发医疗险种的局面。

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开支,目前保险公司开办医疗保险时通常采取定点医疗方式,即被保险人生病后,只能到保险公司指定的就诊。而保险公司或是医院设监督小组,查核各项医疗费用支出是否合理;或是与医院签订合同,实行医疗经费承包超支不补,节余按一定比例自留。应该说,定点医疗在减少医疗过程中的浪费,协调医疗保险各方关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定点医疗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一是定点医院数量单一,不方便保户就医。二是容易导致医疗服务垄断。医疗行为具有隐蔽性与复杂性,一种可以有不同费用的方案,决定权在医生,保险公司很难对此进行干预,一旦形成医疗服务垄断,医院可能会偏向于采用高费用的诊疗方案。三是采用医疗经费承包制,固然能减少浪费,但却容易造成被保险人治疗条件的恶化。定点医疗的做法,使医院可以随意控制医疗标准,致使保险公司或被保险人的利益可能被侵害。

2.专业人才缺乏,人员少。经营医疗保险所面临的风险是很大的,它的经营和管理活动要求其从业人员在风险管理、条款设计、费率厘订、准备金提取、业务监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这就需要一批从事风险、风险选择和风险鉴别的专业人员,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仍很欠缺。

3.经营时间短,经验少。广州市的医疗保险是从1986年下半年由原人民保险公司广州市分公司开办的,而且大多都是团体承保的附加医疗险,到1995年引进个人营销体制后,个人购买医疗险的比例才有所增加。1997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率先在市场上以主险的形式推出住院安心保险,随后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广州市分公司推出了颇受市民欢迎的“住院医疗保险”,但总的来说,医疗险从开办至今经历的时间较短,取得的经验较少。

4.品种少,保障方式单一。据统计,人一生的死亡高峰期有三次,即婴幼儿时期、15-20岁青少年时期和老年时期。而现在市场上的医疗险种的可保对象都为全体人群,没有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险种。另外,现在市场上的医疗保险主险大多数为住院津贴型,而住院费用型的较少,门诊型的可以说还没有,虽然个别保险公司的防癌保险包括了门诊医疗的责任,但如果是癌症门诊,一次只有10元津贴,达不到保障效果,属于纯商业性的宣传目的。

(二)加快发展商业性医疗保险的建议

1.明确目前推出医疗保险的目的。在目前的医疗制度及医疗单位存在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推出医疗保险的目的还不是为了真正的在医疗保险这方面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1)提高公司声誉,树立公司形象;(2)促进其他主险业务的发展;(3)扩大客户群体。

2.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一个规范的、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市场是医疗保险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必须采用另外的医疗模式来代替目前采用的定点医疗方式,在新的医疗模式中,保险公司允许被保险人在任何允许开业的医疗保险服务机构或私人诊所自由就医。各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以形式强制实施。这样一来,各医疗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无法提高收费标准的前提下,只好竞相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否则就会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医疗费用的合理化,使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的利益得以保障。这种自由医疗模式,一方面打破了医院的垄断,约束了医院的医疗行为,将由于医院的道德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降至最小;另一方面可以规定,被保险人在领药时要自付20%的药费,这样就可以防止被保险人任意消费带来的损失。如此一来,医疗保险中的各种利益得以相互制约,形成良性循环。

3.搞好市场调研,掌握市场需求。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带来了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和个体需求上的差异性。为使医疗保险条款能够被市场所接受,就必须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医疗保险产品的需求情况,设计出的、合理的医疗条款,拟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4.加强医疗险种的开发、销售和管理。要根据市场变化,对目前经营的一些医疗险种进行淘汰和再开发,加强对险种的管理,推出受市场欢迎的新险种。及时开发新险种是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发医疗险应是我国寿险业“九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从现在起就将医疗险的开发、销售和管理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此乃寿险公司比较明智的选择。

5.培养人才,满足竞争需要。寿险公司在近阶段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一专多能”的保险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充实和配备一批医疗管理人才,从长远的经营战略上看,是必要的和重要的。随着保险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医疗保险市场的建立,只有加快培育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应未来保险市场竞争的需要。

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篇9

一、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紧紧抓住宏观经济良性运行和证券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机遇,以加强防范、完善制度、形成机制、打击违法违规活动为目标,将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做到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化解现有风险,初步建立新的机制,有效防范新的风险,为证券公司规范、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多管齐下,分类处置。化解风险和制度建设同步推进,加强行业监管与鼓励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近期工作和长远目标紧密衔接;对高风险公司要及时处置、彻底消除风险隐患,对优质公司要支持其规范发展,对整改有望的公司要采取措施帮助其渡过难关。二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做好风险处置工作的同时,加快建立和推进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改革国债回购交易结算和证券自营、资产管理业务制度,建立和完善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对证券公司及其股东和高管人员的持续监管,对违法违规人员坚决予以惩处;切实改进风险预警机制,对各种风险做到早发现、早披露、早处置。三是统筹兼顾,确保稳定。制定和实施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措施时,既要审慎决策、周密部署,又要注意时机和把握节奏,确保行业、市场和社会稳定。四是依法行政,完善机制。要制订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证券公司运行与监管的基础制度;要探索证券公司市场化重组机制,提高行业自身化解风险的能力;要通过优胜劣汰、责任追究等手段强化外部约束,并推动证券公司切实建立内部约束机制。

(三)综合治理工作的近期目标:在20****年底前,摸清证券公司风险底数,基本完成账外账清理工作,优质公司和规范类公司公开披露财务信息;杜绝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新增挪用,实现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独立存管,具备条件公司均实现第三方存管;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国债回购交易结算制度、资产管理和证券自营业务管理制度;在维护市场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及时关闭一批风险显露、自救无望或严重违规的高风险公司,探索多样化的重组模式;采取措施缓解证券公司阶段性流动性困难,帮助底数清楚、整改有望的公司渡过难关;建立证券监管机构与公安、司法机关的有效协作机制,严肃市场纪律,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违法违规活动。

(四)综合治理工作的远期目标:在20****年底前,证券公司全面实施公开披露制度,报送的信息要真实、准确、完整;客户资产安全、完整,公司经营风险与社会风险有效隔离,实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全面树立,经营行为基本规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能力普遍增强,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化解,市场化创新有序进行,盈利模式明显改善,财务状况总体健康,没有行业性重大风险隐患;公司数量与结构基本合理,市场定位清晰、明确,优胜劣汰机制基本形成,行业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国际化竞争格局初现;证券公司的市场创新和中介功能得到增强,能有效发挥支持、促进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相关法律制度比较完备。证券监管机构与公安、司法机关的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监管资源和手段充足,监管工作水平明显提高,违法违规行为能得到迅速发现和及时处理。证券公司运行和监管体系中各环节责任明确,责任追究制度有效执行。

二、主要工作安排

(一)加快完成摸清底数工作,明确整改措施并落实责任。

1.向证券公司明确“讲实话、真整改、定责任、给时间”的政策,充分利用各种监管手段,通过公司自查、证监会核实,在20****年10月底前,逐家摸清证券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和风险底数;证券公司要制订整改计划,提出整改措施,明确期限、进度和责任人,化解已经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对交清底数并制定了切实可行整改计划的公司,视具体情况,给予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进行整改,并适当限制开办有关业务;对按期完成整改计划、有效化解风险的公司,支持其规范发展;对在自查中弄虚作假、整改不力或继续违规的公司及其有关责任人,及时予以查处。

2.进一步严肃市场纪律。将不符合最低监管要求且在限期内整改无效的公司,要按照监管规定及时安排退市;对在摸底整改工作中不交清底数、不进行整改和发生新问题的公司和责任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清理遗留问题中弄虚作假、转嫁风险等侵害国家和公众利益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对在专项整治中查明股东不实、虚假出资、非法占用公司资产等问题,并不能在限期内纠正违法违规行为、补足出资的,依法予以查处,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在风险处置中,要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增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力。今后,对任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立即查处,并公开披露。

3.及时稳妥处置高风险公司。对当前风险突出、违规严重、事态紧迫的高风险公司,要迅速采取控制和处置措施,化解风险。在风险处置中,全力防范重大和恶性案件,切实维护稳定;进一步坚持风险处置、行政稽查与犯罪调查相结合,业务核查、资产清收和责任认定同步进行的原则,提高查处违规、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降低风险处置的成本;加快建立风险处置的长效机制,提高风险处置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加大基础性制度改革力度。

1.完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制度,分步实施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对发生新增挪用的公司或使用公共资金的公司立即强制实行第三方存管。其他公司要按照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监管的通知》精神,实行严格的独立存管。20****年12月底前全面实现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独立存管,其中部分公司完成第三方存管。

2.改革国债回购交易结算制度。择机公布《债券登记托管和结算业务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债券回购中客户、证券公司和登记结算公司的关系和各自责任,对国债现券质押手续和证券公司与其客户之间的委托合同进行完善并作出明确规定;明确原有质押式回购交收违约的处理规则,对已经出现国债欠库的证券公司,要求其提供担保物,或由登记结算公司强制转移其自营证券。实施细则的规定从未占用客户国债的公司开始,分批实施,20****年底前适用于所有公司。

3.改革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制度。客户资产必须全额交由第三方存管;提高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单笔委托资金的起点;要求证券公司将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账户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备案;要求证券公司加强开户审查,确保委托人名实相符;严禁证券公司接受个人以机构名义和机构以个人名义的委托,或违规面向个人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4.抓紧起草、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制订《证券公司监管条例》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为监管提供法规保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证券公司监管条例》争取20****年底前公布,20****年5月起实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年内公布实施。推进修订《证券法》、《公司法》、《破产法》和《刑法》,完善证券公司监管的法律制度,实现证券公司运行和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

(三)进一步加大监管工作力度。

1.全面实行分类监管,形成有效的日常监管体制。抓紧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和分类标准。根据风险程度、内控水准、财务实力等指标,对证券公司实行分类监管。对经纪、承销、自营、资产管理和财务顾问等业务实行牌照管理和规模控制。20****年内重点做好一、二类公司的评审工作,20****年6月前公布证券公司净资本规则和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狠抓监管制度的落实,持续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使证券公司走上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

2.完善自营业务的内外部监控机制。进一步落实自营业务专用席位制度和账户报备要求,提高证券交易所一线实时监控能力,及时发现和遏制证券公司“做庄控盘”行为。20****年8月底前公布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全面完善自营业务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制度。

3.加强对高管人员和股东的监管,规范高管和股东行为。落实《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办法》,全面实施以责任追究为主线的事先审核、专业测试、任职承诺、持续记录、违规处罚、年度考核、离任审计制度。20****年底前对所有在职和拟任高管人员进行一次强制轮训和专业测试,要求限期达标,不能达标的限期离任。按照《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试行)》,进一步规范股东行为,在准入环节采取中介机构出具专项意见书、监管机关聆讯、查询相关征信系统等措施,加强资质审查和诚信调查。

4.积极推动证券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综合运用审核和日常监管等手段,督促证券公司认真落实《公司法》、《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试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法律和规章,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股东与公司以及公司与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关系,确保股东、董事和监事正确有效地行使对公司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切实落实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对公司及其客户的诚信责任,建立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率良好。

(四)推进行业资源整合,支持优质公司规范发展。

鼓励、扶持资质良好、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在业内进行收购兼并,发挥行业骨干的示范作用,引领全行业转换机制,改善经营模式;将高风险公司剥离出来的经纪业务、专业队伍、客户资源等,采取行政引导、市场化配置的方式并入优质公司,支持、引导一批抗风险能力差、经营发展前景不佳的公司,进行合并重组。20****年底前,除确有利于化解风险和行业整合的个案之外,停止批设新的证券公司和营业性分支机构。

三、配套措施

(一)成立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专题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证监会、人民银行牵头,公安部、财政部、银监会、高法院、法制办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其他有关部门参与研究有关问题。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就重要事项提出解决方案,协调落实跨部门工作。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证监会。

(二)设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为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按照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的原则,筹集设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设立国有独资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负责筹集、管理和使用基金。证监会负责监管基金公司业务运作,监督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财政部负责基金公司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财务监督;人民银行负责对基金公司使用再贷款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检查。

(三)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方面对风险证券公司实施重组。公司重组要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具体方式可采取由重组方收购证券公司资产、向证券公司注资以及其他有效方式。经过重组的证券公司应达到持续合规经营的基本标准。对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方面牵头重组并基本落实重组所必需财务资源的证券公司,给予一定支持,具体措施由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证监会研究提出。

保险公司年底工作总结篇10

张维功的实力源于他在保险行业多年的积累,也因为他能从不同视角审视中国保险行业,同时也和他的胆识与魄力分不开。这才是张维功挑战梦想的全部底气。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中国的保险行业选择了张维功,不如说张维功选择了保险这个行业,成功缔造了阳光保险集团。即使他不选择保险行业,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张维功依然能在另外一个行业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保监局长下海

2004年5月19日,广州,白云机场。初夏的南国,阳光纯净。

一架银色的波音777腾空而起,沐浴着阳光,径直向北飞去,纯蓝的天空上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

头等舱里,一位中年男人透过飞机舷窗,专注地眺望着机身下方翻滚的云海。他应该是一个内心定力特别强的人,你很难从他深邃的双眼中发现他心中的秘密,但他那不时微微上挑的两道浓黑剑眉,却将他内心的活跃表露无遗。

他就是张维功,三天前,他递出的名片上还印着广东省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的职务,但三天后,他已经把这个职务从自己的名片上抹去了。这个中国保险监管系统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弃眼前的锦绣前程而不顾,辞去了公职。

在中国大陆,广东历来是保险业发展速度最迅捷、改革步伐最激进、监管环境最复杂的省份。作为保险业的最高监管官员,张维功在其任上的业绩可圈可点,特别是铁腕整治“地下保单”的战役,打得干净利落,得到上下一致高度认可。但是,一种宿命式的理想和冲动,让他突然主动去职,这在业内外引起一阵不小的震动。

从北京首都机场出来,载着张维功的奥迪a6沿机场高速公路向北京市内疾驰,他的思绪也不可遏止地随着车轮高速运转起来。

张维功出生在中国儒教文化发祥地山东,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骨子里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从山东潍坊人保分公司的一位普通业务人员,一步步成长为山东省分公司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每经历一个岗位,他总能为后来者留下津津乐道的话题。至今还有人提起人保潍坊中心支公司那个让人艳羡不已的机关大院,人们也忘不了山东省分公司最大规模的一次人事改革。

2000年,中国成立了独立的保险监管系统。张维功没有犹豫,毅然抛弃了熟悉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可以预期的上升空间,迈入了保险监督官的行列。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但他很坚定,因为他觉得监管部门的视角与公司的视角是不一样的,这对丰富他的职业经历来讲,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进入保险监管系统后,他依然表现出一贯的不甘人后:在任南京保监办主任期间,江苏省保险发展迅猛,规模迅速跃居全国第一;在广东保监局局长任上,又以大力整顿保险市场,打击“地下保单”而名声大振。作为保监系统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按正常的职业轨迹,仕途又是一片光明!

但是,从保险公司和行业监管两个视角反复审视后,张维功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感觉到,许多保险企业的管理还不到位,保险行业确实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此时,一个念头逐渐在他脑中萌芽并疯狂生长:亲手创办一家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保险公司!从零开始,从小到大,相对完整地伴随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做下来,既有个人的成就感,也能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做点贡献。

早在2001年底,一些朋友――当然是有了一定资本积累的朋友,为了寻找新的投资渠道,“怂恿”张维功站出来,牵头成立一家新的保险公司,这与张维功的想法不谋而合,但当时的经济环境还不允许这种想法变成现实。

2004年,中国保险业的大门全部对外敞开。也在这一年,中国保监会尘封八年之久的中资商业保险公司审批大印历史性地解禁。这种历史的机遇不是什么人都能遇到的,时不我待,张维功主意已定,并成功地说服了保监会领导,同意他辞去广东保监局局长的职务,筹建阳光产险。他毅然决然踏上了北上追寻“阳光”之梦的旅程。

第389个潜在股东

对于张维功从商,有人祝贺,有人猜疑,有人观望,有人追随。但包括张维功本人,谁也没有料到后来事情的发展如此地一波三折,如此地具有戏剧性。

张维功到北京时,股东们已经展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车子已经备好――两辆还没上牌照的奥迪;房子已经租下――五星级饭店;张维功本人高达数千万元的股权也安排妥当。

但是到北京后,张维功却发现了问题: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原定的一些讲法、战略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股东是什么?是擎天大柱!如果这些柱子不是笔直结实、布局合理的,那么,培再多的土,雕再多的花,又如何擎得起天?

怎么办?

这些问题摆在面前,无法回避,也无法接受。张维功必须做出人生最艰难的一次决定。

从2004年5月19日12时到达北京,到5月23日16时,这四天是张维功的受难日,他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这四天里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四天后,走出房间的张维功做了个颠覆性的决定:一切推倒重来,车子不要了,房子退了,股权随风去吧。

此时,张维功已经身陷绝境:自毁前程,不能马上操作一个几乎是现成的保险企业;没有退路,不能退回官场继续做官。既没有钱也没有组织,张维功几乎以一个布衣白丁的身份重新创业――一场知本和资本的博弈开始了。

张维功和他的助手们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广东、江苏、山东等地,接触大量意向企业,一天要见好几拨。

张维功当时想,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股权分散就好。他一直认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民营企业最有活力,最能接受新思想。所以,最初他决定从民营企业中找股东。于是,张维功和助手们先后谈了170多家民营企业。

然而,这个过程,也让他对民营企业的现状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为了寻求有长远战略思想的投资者,他又决定放弃民企,开始更多地接触国有企业。开始,他主要选择省属以下的国有企业,先后谈了近50家,但多数企业与阳光的追求有较大差距。

那么,阳光要什么样的股东呢?

阳光对股东的要求近乎苛刻:一是企业品质要好,要有实力、信誉;二要有投资金融保险领域的战略思想;三是领导者要有良好的沟通感觉;四是要放手让阳光按照市场规律经营。如此标准,怎不费力?

追求理想的人注定要为理想买单。

当决定换股东时,钱没了,车也退了,张维功的两个存折全提出来了:一个18万元,一个26万元,这是他这些年的全部积蓄。由于资金有限,追随张维功的人整整八个月零两天没有领过工资,甚至办公用品都得自己掏钱买。

最初透过云层的一缕阳光来自中石化。此时,张维功和他的团队接触的企业已达389家。

与国企接触,困难的不仅仅是在谈判桌上,还在程序上,比如见企业的一把手。与中石化第一次接触是6月15日,而张维功与中石化当时的负责人见面是10月24日――整整四个多月。

那天,张维功还是打车去的中石化。按张维功的设计,中石化和其他股东一样,只能投2亿元股本,占不到20%的股份。中石化表示,他们对投资保险感兴趣,看好阳光的发展前景,但中石化有一个条件,所有股东都不能参与经营,公司要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原定他们只谈5~10分钟,谁知谈得投机,投资阳光的各项事宜在40分钟内就基本谈妥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阳光保险先后与中国南方航空、中国铝业、中国外运、中国有色等众多国字头企业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在已经签署的一摞摞文件上,各类鲜红的公章就有几百个,阳光产险站立在一个新的起点,这个起点基础厚实,支柱笔直――阳光产险为建起一个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阳光产险的参股股东实力强大,涉及行业广泛,其资本金数量在新批公司中居第一位,实现了股东与股东、股东与管理者的强强联合。而最让张维功欣慰的却是:股东与管理层的投资理念完全一致,阳光产险的股权结构非常合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阳光产险代表了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保险公司的运作模式。

一定要与众不同

2004年,中国保监会尘封八年之久的中资商业保险公司的审批大印历史性地解禁。12月24日,中国保监会正式发文批准筹建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从人们视线中淡出大半年之久的保险风云人物张维功,携阳光产险横空出世了!

人们不知道,张维功在失踪的大半年里究竟做了些什么,只知道在他的身后,赫然屹立着中石化、南方航空、中国铝业、中外运、粤电力等特大型国有企业。11个亿的注册资本金更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媒体惊呼――保险界出现了“海、陆、空”联合编队的保险业“巨无霸”。

人们也不知道,此时的张维功,并没有像常人想象的轻松与喜悦。一种想大干一场的强烈冲动与对未来不可名状的困惑,又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阳光究竟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如何去发展?刚刚完成股东调整工作的张维功和他的伙伴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系统地思考。但他当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想法,那就是绝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定要另辟蹊径,建设一个与众不同的保险企业。一句话,阳光一定要与众不同!

一则招聘启事

许多阳光后来者对吸引他们关注阳光、走进阳光的第一张招聘启事记忆犹新:阳光没有列出他们要的是什么人,而是非常清楚地提出他们要拒绝的12种人:

你曾在三家以上的同业公司工作过;

你关心上级总是胜过关心下级;

你对领导的决策从来没有异议;

你的决策只是源于经验;

你很少看新闻联播;

你把薪水和职务当作择业的首要条件;

你从来没有自觉进行过爱心捐助;

你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数少于你的工龄;

你因严重违规受到过监管部门的处分;

你过分关注同事工作之外的事情;

你为公司采购从不砍价;

你每个月的个人话费总是不足百元或经常超过千元。

这些带有鲜明的价值倾向又有非常浓厚的人文特色的选人标准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当时的媒体以“保险企业开始向人才说‘不’”为题,铺天盖地地为阳光进行了义务招聘宣传。

于是,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人才”、“业外贤士”,纷纷聚集到了阳光的大旗下,公司在北京饭店的临时办公地也不断地扩大。当时,在阳光产险总部128名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11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45人,保险从业经历10年以上的达到45%。这样的筹建队伍在当时的新筹公司中,是很少见的。

阳光文化之道

阳光早期创业者都知道,张维功有一句口头禅:“一定要有一点点的不同。”

正是为了这“一点点的不同”,阳光人远比其他的企业更加勤奋,也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当然,吃的苦也更多:因为开会经常会耽误了午餐,他们风趣地叫它为“午会”;因为经常开会到深夜,他们也幽它一默――“夜总会”。

北京饭店的门卫也许到现在都忘不了“××面馆”送外卖的小伙子。大家基本上没有按时下班的时候,外卖就是大家的晚餐,打卤面便捷又便宜,所以“××面馆”就几乎成了筹备组的食堂。但也给大多数参与筹建的人员留下了一个后遗症,那就是现在一些人一闻到茄子面的味道就反胃。

经历保险企业管理与监管双重角色,张维功非常清楚,像阳光这样的新企业,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需要经过统一的文化洗礼,才能把员工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统一到一致的步调上来。

在企业筹建初期,就提出建设完备的企业文化,这是阳光产险的创举,在中国金融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阳光的企业文化读本《阳光之道》,基本上每字每句都出自张维功本人之手。因此,张维功对其核心理念更有非同一般的理解:“我们的愿景是‘打造最具品质和实力的保险公司’,实力集中在市场能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品质主要靠文化来体现。我们的使命是‘共同成长’,面对客户,我们要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面对员工,要帮助他实现个人价值;面对社会,阳光要增加社会的和谐;面对股东,要体现对股东的回报。”

张维功对阳光的“关爱”更是津津乐道:“这种关爱是全方位的,面对客户、面对股东、面对社会都要关爱,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我们的员工。员工的关爱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做,一是帮助成长,二是生活帮助,三是精神帮助。‘以人为本’的原则永远是阳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旋律。”

从2004年12月24日获准筹建,历经7个月的筹备,组织架构、发展战略、规章制度、信息系统、职场准备、产品开发……阳光产险逐渐立体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最终实现与阳光核心理念的对接整合。

2005年7月26日,阳光产险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验收取得“保险公司法人许可证”。

7月28日,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正式设立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10月14日,阳光产险党委成立,并成为中国保监会党委直管的七家保险公司之一。

就是在这一年,由CCtV经济频道、中国金融网及搜狐网财经频道联合主办,20多家主流媒体协办的“2005中国保险业年度人物”评选中,张维功高票当选。评委会的评价是:他以“神奇之手”创立阳光财产保险公司,使阳光产险迅速国有化,并使公司在保险业内以鲜明的特色迅速崛起。

此时的张维功,再回首当年壮士断腕式的北上寻梦,颠覆性的股东调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次验收与阳光旋风

2005年9月6日,这一天,北京的阳光格外灿烂。在阳光产险的新家――昆泰国际大厦的29层多功能厅,阳光产险正式宣告了它的诞生。

在群雄逐鹿的保险市场抢占一席之地,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是任何一家新公司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机构铺设自然是头等大事,阳光也不例外。

在机构铺设工作中,与一般公司打法不同的是,张维功首先盯的不是“地”,而是“人”,不是盲目攻城略地,而是首先把招贤纳士放在更为关键的位置上,做好“人”的文章!他坚持认为,在机构建设中,人是第一位的。选不好人,哪怕当地经济比较发达,阳光也暂缓设立机构!

张维功认为,对一家新公司来讲,铺设网点,抢占市场,固然十分重要。然而,企业建立和发展需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因此,他果断决策,总公司组织阳光文化宣导团,在每个机构筹建之初,总公司下去讲的第一课,就是《阳光文化》。要通过对阳光文化的学习、认识、灌输、再认识,让阳光文化逐渐成为全体阳光人的“群体思维”。

阳光产险文化宣导小组的成员走遍了全国设置阳光机构的省、市、自治区,《阳光之道》这本内涵丰富的小册子,就此成为指导和丰富阳光人工作学习的必修课,其中的关键条目,每一名员工都能熟练背诵。

人员到位,办公场地到位,最重要的是监管部门验收合格。各路诸侯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立即冲入市场――大笔的保费等着他们啊!然而阳光再一次没有按常理出牌。按阳光的理解,保监局的验收,只意味着被允许进入市场,有没有真正形成具有阳光特质的市场能力,还有待检验。

于是,阳光又做出一个决定:总公司必须进行二次验收,验收不通过,即使保监局通过了验收,也不能正式开业做业务。

一开始大部分员工对总公司在保监系统验收后又进行二次验收不太理解,认为这么多的管理人员、销售人员不让做业务,要二次验收,拖的时间太长。

时任山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的庞柏青,到今天还依然记得当时二次验收的场面:“当时验收时,其他项目分数都很高,唯独业务考评时由于车险没达到验收标准而没有通过。当时大家都难过到了极点,这段日子,一切努力都为了验收,大家压力很大,又十分疲惫。我们当天晚上一边唱歌一边抱头痛哭。哭完了,第二天,我们一切从头开始,用最快的速度,调整好状态重新开展工作,直至达到总公司标准。”

从保监会批筹到通过当地保监会批准开业,江苏省分公司只用了26天,黑龙江省分公司用了27天,山东省分公司用了33天,重庆市分公司用了40天……阳光的二级机构几乎刷新了所有当地财险公司的筹建纪录,让当地保监局都十分震惊。于是,业界诞生了一个新名词――“阳光旋风”,并且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阳光机构的开设,不胫而走!

截至2008年11月底,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阳光产险已在全国设立33家省级分公司,265家三级机构,783家四级机构,阳光人寿已在全国设立15家省级分公司。销售和服务网络遍布中国大陆地区。

阳光逐渐长大,已经从一株幼苗变成了一片树林。

从“来者不拒”到“有所不为”

2006年3月16日,14点55分,随着江苏无锡中心支公司一笔业务入账,阳光产险总保费达到人民币100000967.08元,阳光产险历史上的第一个亿元保费诞生了。对阳光来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数字,一次历史性跨越。

阳光的第一个亿元保费用了75天,第二个亿元保费用了40天,第三个亿元保费用了34天。接着,25天、8天……创造亿元保费的时间越来越短,保费总量提升的节奏越来越快。到2006年底,阳光以17.51亿元的保费规模,刷新了所有新设财产保险公司首年保费的历史纪录!2007年,阳光又以保费收入41.53亿元,再创国内新设财险公司次年保费历史纪录。

辉煌的数字背后,除了占有先机的股东业务,推动阳光迅速成长的核心,则是阳光的“红黄蓝”模式。

在2006年的阳光产险工作会议上,张维功首次提出了“红黄蓝”核保线的管理思路,在保险业首次提出了边际成本率的概念。2008年在阳光保险集团科学发展观与价值观大讨论动员会议上,张维功再次提升了“红黄蓝”盈利模式的涵义,“红黄蓝”盈利模式不仅仅包括过去讲的“红黄蓝”业务管理模式,还包括运用红、黄、蓝这样一种分界――蓝的是好的,黄的是中间的,红的是差的。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与管理体系,据此划分出目标市场,实现其真正体现价值导向的奖优罚劣。

这个创新,源于张维功对保险业中一个管理弊端的深刻认识。“红黄蓝”的盈利模式衡量标准是边际成本率,而不是简单的赔付率。它清楚地解释了业务质量与销售成本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管理者单一的思维定式,是公司承保业务实现效益的根本,是行之有效的盈利管理模式。

2007年,阳光产险全面启动了“红黄蓝”盈利模式及目标市场管理。各公司死死抓住“一线两点”:“一线”就是边际成本线,这条线是衡量机构是否创造价值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团队、个人对公司是否有贡献的重要标志;“两点”就是两个重点,指的是蓝区的“深蓝”和红区的“紫红”。各公司狠抓目标市场中的极优质业务,下大力气剔除“紫红”业务。

对惯于用保费衡量业绩的保险业来说,要剔除所谓的“红色”业务,白白放弃到手的业务,不要说业务人员,就是机构老总们,思想上的“弯”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转过来的。面对总公司“无条件地全面推行”的命令,各机构老总们逐渐认识到,不抓“目标市场选择”是一条死路,错选目标市场也是死路一条。

于是,阳光变以前的“来者不拒”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渠道进行全面的清理。凡是严重亏损的渠道坚决清理,出现微亏的渠道提出选择业务及降低佣金等新的合作条件;同时注意加大与优质业务渠道的合作力度,对确实因种种原因不能取消改变的合同,也采取“休克疗法”,禁止销售部门人员接受相关业务。

同时,阳光将原来的“价格大战”转为“价值大战”。对销售队伍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对个别业务质量较差的业务员引导转变,对拒不接受的销售人员也绝不姑息迁就。

总公司也变“全国一盘棋”为“分类管理”。通过费用政策等杠杆,鼓励支持优质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目标市场方案制定迟缓、目标市场制定不准确的机构,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赔付率异常的二、三、四级机构提出警示,在警示无效的情况下,实行系统关闭、停止费用支付、停止单证供应的“一关两停”处罚,限期整顿,勒令整改。

正是因为强有力的“推目标、砍红线”的目标市场管理,不仅使阳光产险的业务品质远高于同业,其赔付率也低于同业水平。

只用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阳光产险就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投资收益率全行业第一;2007年,阳光产险实现利润2308.8万元,阳光控股实现利润0.9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核算利润,创造新设财产保险公司实现盈利时间最短的历史纪录,也打破了财险公司4~5年才能实现盈利的规律;到2007年底,阳光的财险市场份额比2006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业内排名从2006年底的第12位上升到2007年底的第9位,公司从“第三集团”跨入“第二集团”行列。

集团化之路

如果历史的车轮顺着既有的轨道规律地运行,不出意外,阳光产险今天也许就会出现财险与寿险并驾齐驱的局面。这对一般公司来讲,也是个不错的结果。

然而机遇就在不经意间降临了。在阳光产险设立寿险的申请递交一个月后,中国保险业赶上了重大的政策性机遇――2006年6月,国家相关部门明确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

张维功敏锐地感觉到,对阳光来讲,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机不可失的历史机遇――设立控股公司,进行产、寿险综合经营,从而可以跨越现有的产险控股寿险的一般操作模式,在更高起点上搭建更好的资源共享平台,也将使公司的集团化战略步伐大大加快。

集团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为客户提供整合性产品和服务,使保险公司从单一的风险承担者,向全面的风险保障与财富管理相结合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发展;而资源共享、多元业务间的协同效应,还可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对新业务快速发展的支持;同时,通过多元化业务组合,也可分散公司整体的经营风险。

2006年7月,阳光产险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了《关于公司发展战略及设立寿险公司的请示》,希望在组建寿险公司的同时,搭建公司的控股(集团)战略平台。

股东决策层与管理层意见也高度一致。在2006年11月27日召开的阳光产险一届四次董事会及临时股东大会上,全体董事及各股东单位一致同意设立阳光保险控股(集团)公司。

2007年3月22日,人们常说的“龙抬头”的日子,保监会主席办公会研究通过了阳光产险的申请;3月28日,中国保监会复函原则同意组建阳光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并以控股公司为主要发起人,发起设立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至此,阳光的集团化进程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实际上,在看似顺利的批筹过程中,阳光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成立控股公司,保监会要求理顺股权关系,这就面临着一个选择“现金出资”还是“股权出资”的问题。阳光经过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和规定,最终选择了“股权出资”。

然而,这种方式无论是保监会还是工商局都未遇到过的先例。阳光特地派人到相关部门论证此事的可行性。对方经过讨论,最终原则同意“股权出资”方式。阳光也到工商部门正式将财险股权变更为控股股权。

阳光选择“股权出资”的方式并获得认可,不但优化了资金流结构,节省了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体现出阳光的创新精神,并为今后的工作树立了成功的模版!

下面的工作几乎就是水到渠成:2007年4月26日,公司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了正式筹建申报材料;5月17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筹建阳光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5月27日,阳光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顺利召开。六个月后的11月26日,阳光人寿也得到了中国保监会的批复而正式开业。

不过,以下的几个时间节点,多少还是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2007年6月12日,中国保监会到阳光进行了开业现场验收;6月22日,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开业批文和“保险公司法人许可证”;6月27日,阳光到工商局领取了工商营业执照。也就是说,获准筹建后仅仅36天,阳光控股的资本金就悉数到位,所有筹建工作全部完成,一次性通过保监会的验收,宣布开业,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阳光旋风”的威力。

阳光控股的成立及阳光人寿的获准筹建,得到了中国保监会的重要支持。当许多公司在为一张保险机构牌照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的时候,阳光何以能得到保监会如此眷顾?

有人说张维功多年从事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和监管工作,其从业经历、经验累积、人脉关系以及因此而表现出的行业综合影响力,几乎无人能及,这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优势。但事情的答案似乎并非这么简单。

有人说阳光股东财大气粗,稳如磐石,让监管层没有过多担心。没错,阳光的股东实力确实是少有的强大。更难能可贵的是公司股权结构非常合理,不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这也许是其中的一条理由,但又似乎不完全绝对。

那还可以从哪里找到答案呢?

最新数据显示,阳光保险集团控股的各家子公司原保费收入排名在迅速提升,阳光产险2008年1~11月原保费收入在43家产险公司中排名升至第8位,偿付能力达到239%以上,并继续保持盈利。阳光人寿2008年1~11月原保费收入在54家寿险公司中排名第16位,其中个人期缴业务已打破首年寿险公司纪录,实现9000余万元,令业内刮目相看,展现了一个争做市场领跑者与维护者的企业价值所在。

许多拥有丰富业内经验的人士认为,真正的答案应该是阳光不俗的成绩单。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市场拓展和管理能力,阳光将同期成立的其他公司远远抛在身后,并超越了多家成立十年以上的老牌公司,在短期内迅速跻身国内保险市场第二军团。

梦想的底气

在张维功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打造最具品质和实力的保险公司”。为了这个愿景,他将实现路径分解成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中国最优秀的、最具成长能力的新兴保险公司;

第二步,用7~1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中国最具实力的保险控股公司;

第三步,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国内优秀的金融保险集团;

第四步,在公司成立20年左右的时候,打造成世界级的金融保险集团。

现在,阳光的前两个战略步骤已基本完成。

2008年10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2008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上,阳光保险集团独特的“红黄蓝”盈利模式被评为“2008年度最佳商业模式”第三名。与以前一些对张维功个人的肯定相比,阳光保险的商业模式得到业界的肯定,更让他感到欣慰。

回望来时路,张维功就像一个有备而来的探险者,在每一个分岔路口,都“幸运”地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幸运”这个词并不足以诠释张维功。一次选择正确可以说是运气,次次都选择正确,必是实力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