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特色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4:59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篇1

一、法学教育模式述评及我国存在的问题

(一)法学教育模式概述

谈论法学教育,必须关注法学教育的模式问题,世界各国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英美法系为代表的实践型模式,该模式将法学教育设置于研究生阶段,以案例教学、专题研讨、模拟辩论为特点;另一种是以大陆法系的德、法为代表的学术型模式,这类国家一般在本科设置法学专业,不要求学生具有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着重对法学理论和立法原理等基础性知识进行讲授。中国目前的法学教学模式,基本上符合大陆法系模式的特征,只是近年来随着两大法系的相互学习借鉴,中国的法学教育也吸纳了案例(判例)教学等具有鲜明英美法系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发展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具有特色的内容。中国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将法学设置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主要梯度,在本科教学阶段突出基础理论的学习,而在后面的硕士、博士阶段则分情况进行实践型和学术型人才的深入培养。

(二)我国法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学教育双重任务的失衡导致与法律职业要求严重脱节。我国现行法学教育承载着职业精英教育与民众普法教育的双重任务,实践中法学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各个环节都鲜有体现法律职业相关要求,更多追求的是普法式的或是学究式的理论教学,导致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严重缺失,这一问题直接体现在法科毕业生的就业难上。《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的数据表明,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专业是法学。可以说,法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差的原因很大部分应归于职业技能缺乏。

2.法学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僵化。目前我国法学教学内容大都强调法学理论学习,忽略了对学生法律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又往往单纯“以法说法”,将教学内容限制在各个部门法内部,对于社会学、经济学等与法学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内容较少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

3.法学教学形式与方法以单一的讲授式为主,缺乏互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具有一定优点,但过度依赖则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法治现代化和法律人职业群体的形成,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治国家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对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探索法学教育的改革,而近年来司法考试的不断完善和兴起似乎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二、司法考试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思考

(一)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带来的挑战

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自2001年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建立以来,目前已实施了10次国家司法考试,全国有50万人通过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2008年司法考试颁布新政,允许大三学生参加考试,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在时间上实现了接轨,客观上也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无缝对接”创造了可能。2008年新政之后,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现实的挑战。首先,从司法考试本身来看,其考试内容涉及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等数十个法律部门。前三卷均为客观选择题,卷四均为主观题,主要体现为案例分析,其中不乏结合时事的评论文字和跨部门法的综合试题,突出考察了考生的理解力与综合运用能力,而这正是目前我们法学教育中所欠缺的。其次,从就业市场来看,司法考试将部门法和应用性法律知识以及实务操作摆到了法学专业考生的面前,司法考试通过率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法学院系毕业生质量的一个指标。这种职业化导向的新趋势最终反映到法学教育上就要求有针对性的重新审视既有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二)司法考试对法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改革是具有启发性的,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重视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不能矫枉过正,即不能将法学教育变成围绕司法考试的应试教育。这是因为,司法考试的目标在于选拔法律职业人才,重视的是法学应用性知识的考察,但国际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除了应用型人才,还需要一定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或者从事简单、辅法律事务的普通法律人,这些人才的培养都有赖于法学教育的积极开展。因此,审视司法考试对于我国法学教育的影响,可以看出其将有利促进我国法治现代化与职业法律人群体形成,但在司法考试影响下的法学教育改革却似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以“改革”为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法学教育体系,其特点突出表现为重视法学理论基础、强调学术思辨能力,应该说具有其先进性。目前的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在原有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让法学教育从单纯强调高不可及、形而上的“学术派”走向触手可及、更多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派”。

2.以“综合”为根本。仔细观察司法考试十年的考试题目,总体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考察向综合考察的发展趋势,这种变化对法学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扎实程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以“运用”为重点。司法考试作为国家选拔专业法律职业人的资格考试,其最终指向在于选拔合格的应用性人才,落脚点在“运用”二字上。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案例和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亲自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与专业技能。

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劳动合同法”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具体做法

(一)改革的思路针对司法考试对法律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思考,我系针对“劳动合同法”的教学,引发一系列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课程设置怎样体现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面对司法考试,是一边倒的偏向应试还是力求通识理论与职业技能的融合?融合的路径与方式又是什么?在保证基础性法律人才培养基本合格的基础上,结合我系法学专业(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方向)教育部和北京市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有益经验和在劳动法领域出色的教学科研实力,我系充分认识到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领域事业的快速发展趋势与转型中国社会的客观需求,利用劳动合同法学科起步晚、空白多、历史负担轻的特点,积极探索,以培养专业复合型、实用型、跨国型人才为中心任务,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师资建设、教材支持等诸多方面的密切配合,积极实施“劳动合同法”本科课程教学改革。#p#分页标题#e#

(二)具体做法

1.教育理念。根据我系教学科研优势,将“劳动合同法”作为我系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课程之一。“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劳动合同法学术素养,具备国际视野与本土意识,通晓中外劳动合同法理论和实务,掌握基本劳动合同相关实践技能,具备学术批判性思维和常见法律实务问题处置能力,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社区服务部门,以及在劳动仲裁机构、司法部门、律师事务所等,从事劳动合同实务操作和法律实际工作。

2.课程设计。结合司法考试的考察特点以及社会就业的客观需求,对“劳动合同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首先,在教学阶段上,将劳动合同法的教学时间从原来的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调整到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在学生完成其他14门核心课程之后开设,可以有效地结合民法、合同法等相关部门法的学科知识加深对劳动合同法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在教学环节上,对基础理论、比较法学习、法条解析、案例研讨等板块比率上进行了调整,适度降低了对基础理论的讲授,强化了比较法学习、法条解析与案例研讨,更是明确将模拟劳动合同签订、模拟法庭(仲裁庭)等实践环节列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最后,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安排学生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作为平时的作业,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分别占课程成绩比重的30%和70%,考核题目偏向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类型,引导学生关注与劳动合同法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

3.教学手段。第一,课堂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环节的连接和完整,着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将以往整堂课程老师单一讲解的形式逐步调整为学生课前自我学习,教师课堂重点讲解,组织专题案例课上讨论。专题讨论和重点讲解时,基本遵循“基本法理+比较法学习+法条研读+司考仿真题练习+案例讨论/模拟+综合点评”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研究性学习环节,在全面、系统地阐述劳动合同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近年来劳动合同法学的最新理论研究和立法发展反映在教学中,对近年来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积极探讨,使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依托学院学生科研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合同法方向的研究性学习。四年来,已有五项相关学生课题论文荣获北京市大学生“挑战杯”二、三等奖。第三,实务模拟环节,通过劳动模拟法庭(仲裁庭),举办集体劳动合同谈判、劳动合同订立、劳动争议处理等法律实务模拟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体验并掌握劳动合同法相关法律机制的具体运作流程,实现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的统一。第四,实践基地环节,法学系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与西城区人民法院、北京市职工法律服务中心、门头沟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等十余家社会用人单位和法律实务职业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尝试建立了本科教学的“双导师制”,每年都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毕业实习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观摩、亲身实践劳动合同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处理相关劳动合同法务的职业技能。

4.精品课程、教材、师资建设。依据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和重点教材编制计划,“劳动合同法”课程教学加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已出版《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合同法培训教程》等标准教材,丰富了“劳动合同法”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劳动合同法课程改革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我系将教师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作为课程改革建设的有利支撑,已有多名教师获得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三等奖。团队教师近年来在学术期刊发表数十篇劳动合同法方面的论文,并被多次转载,多人参与和主持多层次的劳动合同法方面的课题研究并获奖。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篇2

[关键词]一案多变;案例教学法;德育课

案例在德育课教学中必不可少。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接受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一案多变是指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层层演变,将传授的知识连贯起来,给学生形成完整的体系,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案多变要注意以下几点:

⒈教师精心选择案例。一个案例选择的好坏,要经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检验。一个好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烈的辩论,能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择案例,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只有精心选择合理构思案例,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案例要吸引学生注意。案例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很多时候,教学用的案例是经过设计或者只是假定的,以便适合学生的学习。但是,设计的案例一定要和真实的情况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学生所熟悉的环境相类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案例可以是虚拟的,但至少看起来它是真实的。案例要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生的生活有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3.案例要短且注意变化。案例不易长,最好每次只有一两段。一案到底,从复习到讲授新课都采用一个案例,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案例本身要有变化,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课堂的45分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形成共识。案例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做简要总结,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再做一次强调,使学生加强记忆,重点掌握。

4.要处理好热点案例和课堂教学所用案例的关系。热点案例的关注度高,但在上课时采用要慎重,因为这些案例既然热,社会对它可能有争议,没有形成共识,每个人的观点都可能言之有理,把这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合适的。而且,这些案例可能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超出书本范围。

笔者在讲授《劳动合同》这部分知识时,采用了一案多变的方法,介绍了我校毕业生王某由一名在LG化学实习的学生成长为公司杰出人才的例子,向学生传授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解除和劳动争议的解决等知识,王某的故事既真实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本节课中,我考虑到所教班级的专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将来就业方向主要是在新港开发区的电子企业,就选择了LG化学做介绍,我校有许多毕业生在这家企业工作,学生不陌生。具体做法如下:

导入新课部分,我首先介绍了LG化学和王某的大概情况,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研习新课部分,我讲授劳动合同的内容时,用了“王某与LG化学签订了一年的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一个月”的情境,提问学生劳动合同应该还有哪些内容,介绍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我在讲授劳动合同的解除有关知识时,首先举了王某试用期的表现,“因为同事请假,线长让王某一人临时干两人的活,王某不愿意,与线长吵起来,提出不干了。”提问一,王某如果提出不干是否可以?王某的做法可以是什么?提问二,LG化学是否可以据此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可以,请给出理由。我介绍了试用期解除合同的规定,给学生讲了LG化学这类韩资企业的特点和它所倡导的aeC精神,要求学生加强适应,转化观念。并以线长接受了王某的赔礼道歉结束这场风波,为王某后面的发展做了铺垫。接着列举了王某在合同期间的三种情况。情况一:王某的工作质量一直不能让人很满意。提问一,LG化学可以怎么做?提问二,王某应该怎么做?情况一强调了职工的义务,要做一名合格的员工,否则单位可以在员工培训或转岗之后还是不合格的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情况二:王某很快适应了工作,特别对革新教育中40公里行军这种“魔鬼式训练”都能坚持下来。在生日那天,他获得了公司的礼品。提问:王某如果想一直在LG化学干,怎样才能实现?情况二介绍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劳动者和LG化学的好处分别在哪,得出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也给学生介绍了LG化学“为顾客创造价值,尊重人格的经营”的企业文化,并让学生讨论以下两种情况LG化学应怎样做才既合法又合乎企业文化:1.王某很在意这份工作,3月患了流行性感冒,发烧38度,王某带病工作,结果转成肺炎住进了医院。2.王某在正常操作时,因同事操作不当,造成王某右手受伤,治疗后对右手的功能有一定影响。这两种情况涉及到医疗期和工伤时劳动合同解除的规定,强调了企业的责任。情况三:由于王某表现出色,成果突出,被LG化学列入核心人才(Hpi)培养计划。他先在公司得到集中培训,后被派往韩国总部进行短期学习,回国后被提拔,随后有一家电子信息材料公司想把王某挖过去,提问一,为了防止杰出人才的流失,LG化学可以采用何种办法?提问二,王某如果与公司协商不成,一走了之,公司可以怎样做?情况三介绍了劳动合同的可选择性条款,引入劳动争议的解决方法。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渗透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准确分析以及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一些相关的劳动教育的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基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整理房间、烙饼问题、合理安排时间、测量等;另一方面,更要善于挖掘“隐性”劳动教育资源。通过研究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虽然并没有直接明确相关的劳动教育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却是能够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使其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的内容。合理地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相关“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劳动教育,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担负的时代性教育任务。

一、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的意义

马克思对于“劳动创造人”的伟大论断指明了劳动对于人所以为人以及劳动对于人的发展的重大价值,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改版后本节内容的课题由原来的“捆小棒”更改为“古人计数”,并增加了“古人计数”的主题情境图。在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认识比10多1的数的时候,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学生一起读出11-20各数后,提出了如下问题:小朋友真了不起,会认、读这些数了。但是这些数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古人计数”说起。“古人计数”这一文化史的自然介入,让学生模仿古人用手指头来数羊,数到10后,手指头不够用了,由此思考:新计数单位是怎样产生的?不仅知道10的后面的数是11,体验到了“数(shù)源于数(shǔ)”,而且感受十进制的起源,渗透了数学文化。我们想,这传递的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认识11-20各数这一知识的结果,而且要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基本数觉数数阶段实物计数手指计数符号计数”这一过程看出,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文明。人类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动创造,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彰显了人类智慧。

二、通过数学活动,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适应社会是每一位学生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和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不易,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中,教学目标首先是在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分类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次是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初步体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分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为他们整理过自己的房间、整理过自己的书包等。但大多数学生在对物品分类时分得不完整,或不理解分类的标准,更有学生几乎没有感受过分类的作用,这就很难形成分类的意识,也就很难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这节课中,我们首先对比笑笑和淘气的房间图,体会到整理的必要性后,再观察笑笑房间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使学生得到整理房间的间接经验。再让小朋友动手操作,通过实物图整理自己的房间,在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整理的方法,积累分类活动的经验。对于低段的孩子,温馨的家庭充满着孩子做配对与分类游戏的机会。最后,我们在课堂中加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配对与分类的环节:1.让孩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的餐具。2.让小朋友把将要放入洗衣机清洗的衣物进行分类。3.书房的笔筒里可能有一大堆笔,不知道还能不能用,这时该怎么分?4.将零钱进行分类,或帮妈妈整理钱包。5.打开家里的工具箱认一认,再分类。“小劳动,大思考”,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我们适时地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将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内在的优良品质。将数学特殊的自由的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并取得成就,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种体现。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一课,要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欣赏漂亮的图案来分析基本图形,使学生能用这些基本图形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们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衣服图案及淘气家装修的各种漂亮的墙砖、地砖、地毯、窗帘等图案来引入教学。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然后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这些图案里有我们学习过的基本图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这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情境,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学习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欣赏各民族服饰的图案及各种刺绣、蜡染等,体会这些带给我们的震撼,让学生充分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的优良品格。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的特征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添加辅助线明晰基本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基础上去表现美、创造美。最后,“小小设计师”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进入了角色。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创作出了许多独特的图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欲与表现欲。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在图案中独立地挑出所学的基本图形,再根据所学的基本图形去设计美丽的图案,发展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平移、旋转、对称现象。总之,从引入教学开始分析所学的基本图形,到学生设计漂亮的图案和分析基本图形,始终没有离开“认识图形”这一条主线。同时,学生在观察、分析、设计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感受劳动创造的美。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篇4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实践汽车保险与理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专业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和引进符合时展需要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方法。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应用价值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试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在德国已经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各高职院校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其中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教学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对性强、效率高,具有激励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和焕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可以发挥每个学生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积极参加者的同时,又毫无顾忌地大胆展现个人才华和发展思维技能,这种团队的自豪感及胜利喜悦可以使内聚力得以加强。同时教师模仿伙伴、咨询员、朋友、主持人等角色,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同时,又对教师提出“一体化”的新要求,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要具备该专业领域的娴熟技能。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承担角色任务,提高岗位需求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理不同的问题。角色扮演法就是在接近现实的模拟情景下,让参与者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他角色产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会处理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具体的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实施中,以汽车保险的运行为例。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教师提出订立汽车保险合同的程序这一问题,同时要求理解汽车保险的参与者,会进行汽车保险的保险费的计算。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告诉学生车辆的类型、保险费率表以及附加险的险别,以便于计算保险费。

第二阶段:分析角色,挑选角色扮演者。主要是汽车保险人(工作人员)和投保人这两个角色,适当时候可以增加汽车保险中介人。因为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细化,汽车保险中介人可以使汽车保险供需双方更加迅速、合理的沟通,同时它也是以后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

第三阶段:表演,开始角色扮演。其中一个学生扮演保险工作人员或汽车保险中介人,另一个学生扮演投保人。在表演过程中解决汽车保险合同订立的这一具体过程,包括保险费率的计算,保险条款的明确以及保险合体的填写等。同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教学内容。

第四阶段:讨论与评价。回顾角色扮演的表演过程,让扮演者和观察者分别谈自己的感受。在回顾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使重点更加突出。

因此,引入角色扮演法,既可使学生体验未来职业岗位的情感,又可使学生感悟职业角色的内涵,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所以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项目实施,提高问题处理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行动。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它一般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这几个阶段。具体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以汽车保险的承保过程为例,应用如图1所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要求各组学生到保险公司进行实际调研。其中确定核保任务是以教师引导为主,在教师或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成投保单的审核,车辆的检查以、保险费率的核定和计算以及签发保险单证,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

3.分析具体案例,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中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汽车理赔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具体的案例来学习理赔的过程与方法。

(1)案例搜集

在教学准备时,教师可以上保险公司收集汽车理赔的实际案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组织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引入具体的汽车理赔案例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或阅读,然后由学生进行提问与讨论,分析案子的性质,给出合理的处理意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总结和评价

根据学生的处理意见对照保险公司实际的处理结果,分析处理案例时的不全面性和不合理性,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因此,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职业情境的差距。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设身处地的从实际出发决绝实际问题。一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把真才实学应用于其中。

三、结束语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充分凸现了能力教育这一素质教育的本质。在高职教学中广泛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将有利于实现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联系实际问题学习。结合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的职业性本质特性,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史平.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J].辽宁教育研究,2008.5.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篇5

我们平时都是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对本职工作和学校的发展思考的不够,研究得更不够,学校召开这次行政干部履职创新能力考察座谈会,我想学校领导想让我们低头拉车的同时也要抬头望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同时,也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拓展自己能力的边界。

我结合牛校提出的“转型升级、守正出新”办学思想,守正,我们的正在哪些方面,出新,哪些地方需要出新,哪些地方可以出新进行了一些的思考,。先谈一谈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是学校党政具体办事服务机构,它既有承上启下、上呈下达的任务,又有协调内外、平衡左右的职责。校长和我们讲:办公室工作到位了,学校工作就到位了。可见办公室工作的重要性,我们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总结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四点:

1.办公室的职责有一项是当好学校领导决策的参谋和助手,这一方面我做的很不够,一方面有顾虑不知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另一方面对学校发展思考不够深入,要加强学习,认真研究国家的教育文件精神,具有问题发现的能力和长远思考的能力,有全局的视野,站位要高,站位不同,眼界不一,站在矮楼层看到的是果皮纸屑,站在高楼层往下看,却是风光无限。

2.对学校宣传敏感度不够,举个例子,上个月教育部公布首批“一

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海南8校上榜,我校是8校之一,案例是《以德立校守初心化德为行担使命》,1月15日光明日报的记者联系到我,原因就是我校德育案例榜上有名,想了解我校在德育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人家主动找我们,我们却没有想到从这方面宣传学校,说明我的宣传敏感度不够。

3.对财务工作的管理不够深入,对财务人员关心也不够。我想这一年要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提高财务人员为学校为教职工服务的意识,增强财务工作凝聚力,结合省财政厅的文件精神和学校内控管理制度,出台报账管理规定、差旅费管理办法,把报账一些要求和规定讲清楚,告知每一位教职工,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对照执行,方便教职工报账,同时也可以避免产生很多误会。想在预算编制方面进行改革,除工程项目外,其他项目以前都是财务会计闭门造车造出来的,预算要做到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压力很大,也很为难,我也咨询过一些兄弟学校具体做法,想参照省教育厅预算执行政策,每一年7月份各处室结合上一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用钱计划,报各处室预算编制,学校根据综合财力,量入为出,统筹安排资金,对预算编制好、执行好的处室来年预算给予一定奖励,对应付了事、编制不好执行不好的处室来年预算经费进行一定扣减。

4.文字功底有待加强。这个是理科生的短板,但工作岗位性质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文字功底不仅仅是会用词,还要求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想问题,所以必须平时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多练笔,多积累,平时看到好的句子要记下来,人家好的教育观点也要记下来,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在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我对办公室2021年的工作也进行了一些梳理,2021年需开展的工作:

1.联合各处室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该修订修订该补充补充,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合法合规,整理编制《******中学管理制度汇编》;

2.结合教职工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拟定《中层干部考核评价方案》、《行政工勤人员考核评价方案》及《教师量化考核方案》,特别是教师量化考核方案,近一两年都是民主推荐优秀,老师们不满意。我想在这一方面与教务处、体卫艺处一起进行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第十点:突出教育教学实绩中就提到:“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这个前提是任课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学生非常熟悉,有个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做的有点独特:要求科任老师把所教学生的姓名默写出来,这种做法有点偏激但也说明一个问题:好老师懂学生。我在想我们的老师,包括我自己。①对所教班级学生是否了解,通过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是否都叫得出学生的名字;②对所教学生本学科学习情况是否了解,哪个学生哪个章节掌握的不好;③接手一个新班级有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怎样的教学预期目标;④采用哪些措施来实现既定的教学预期目标。

3.科学艺术馆快建成,校史资料保存不多,2021要开展校史资料搜集、征集工作,为校史馆建设提供材料支撑;

4.借助筹备首届“叙梦杯”校友足球联谊赛,进一步加强校友间联系,以点带面建立各界校友微信群,提前谋划50周年校庆各项准备工作,建议2022年照一张在职教职工和离退休教职工全家福,为垦中留下一段宝贵的记忆。

下面再谈一谈自己对学校发展方面的一些见解,主要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谈一下六点:

1.学校文化体系梳理完善,我们的三风一训,细细读来很有品位,外校老师来校看到正对校门泰山石上的校训,赞不绝口,说写的真好。转型升级、守正出新,大家看新闻联播的话,“转型升级”新冠疫情之后中央提了很多次,守正出新,央视上出现的是守正创新,我们的更押韵,央视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我们的是牛校在2016年来垦中没几个月就提出这样的办学思路,很先进,永远不过时。看看能不能再梳理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比如:我们的办学理念、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愿景等等。

3.能不能制定学校“十四五”规划,我想制定“十四五”规划要连天线接地气,先要组织各处室深入学习领悟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分析上级政策走向,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踩准形势中的热点,现由各处室制定与国家省市发展规划政策保持一致又符合学校特点,科学合理,契合实际,切实可行又鼓舞人心的举措,通过提前布置——自主梳理——会议交流——集体商讨——返回修改——再次提交,形成学校规划,征求意见到执行落实,管学校5—10年的发展。

3.德育工作,我们做的非常好,德育全省先进单位,刚刚的德育

案例也被评为教育部典型案例,能不能再好一些?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分析初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体系,以活动为载体,找好切入点进行德育工作。我们学校学生报考军校高三班主任写评语,开头写“这人”,专业术语是“该生”,用词很不文雅,可以实施班主任素养提升工作,也可以以老带新,让班主任思考:建设班级理念是什么?基本教育观点是什么?自我教育工作特色是什么?可以开展班主任才艺展示活动,比如:班主任专业发展自传撰写,主题班会设计笔试,班级管理案例现场答辩等等,通过活动让思想激荡,智慧交融,视野提升,不知不觉中能力就提升了。

4.智育,也就是教学工作,我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走在全省前列,牛校来后提出初高中同步发展,义教加大与海口市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加大学校开放力度,“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交流,提出把下午第四节课还给学生,美丽垦中、活力校园等等,为我们带来许多教育理念。我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可以同步发展,任何一所好学校都要谈到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没有高考成绩,没有品牌,走不动,过不了今天;只有高考成绩,没有品位,走不远,过不了明天。校长提出的理念:守正出新,我们可以自我分析我们常规工作,优势、特色,常规积淀特色,同时也思考我们有没有短板,有没有发展的瓶颈,适时出新,创新成就品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要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升级,包括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句话说得好: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除了行政手段的干预,增强教师的内驱力,鸡蛋从外打破的是事物,从内打破的是生命,让教师自我发展,教师发展有二个层次:一个是定位为职业是谋生的手段,一个是定位为实现人生的舞台,前者我们定制度迫使其成长,后者我们建平台帮助实现人生自我。要让我们的老师热爱生活,热爱读书,热爱思考,热爱学生,因为热爱生活教育才有诗意,热爱读书,教育才有思想,热爱思考,教育才有智慧,热爱学生,教育才有激情。其次以学科组为抓手,通过“课程、课堂、课题”三课一体的活动进行校本课程体系开发,有效课堂探索,以课题的形式展现,通过课题形成生产力带动学科组建设,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其实学科组的有很多工作值得去研究,比如:如何认识课堂教学,如何研读教材,如何备课,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拓展学科知识,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如何有效设计作业,针对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等等,这些都值得思考探索。

5.艺体教育,这几年我们的艺体教育取得骄人的成绩,学校领导也高度艺体教育工作。体育和艺术就是学校风景中的“山”和水,有山有水学校的风景才会更加迷人。但是有一点制约艺体教育的发展,就是师资和学校场馆。2019年开展第二轮竞岗,有一个音乐老师会不会弹钢琴我不知道,估计也不会弹钢琴,但她拿着指导学生获得钢琴比赛的证书找我加分,这一点就很难让人信服。老师都不会怎么指导学生?会钢琴的老师能指导双排键、沙克斯等乐器不?我们的指导教师专业面还不够全面,一方面逐步更新配备,另一方面能不能与大学合作,或者请第三方指导,我们的场馆设施还不完善,期待学校的科学艺术馆早日完工。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篇6

一、高中生成人教育模式的内容与实践做法

1.成人教育创设的实践思路

(1)总体思路:立足“三常规”,完善养成教育;谋求“五结合”,提升学生成长意识。(2)“三常规”实践思路:日常规谋求一日发展,成就8种习惯;周常规强化5个尊重,修炼5种品行;月常规立足实践探究,提升综合素质。(3)“五结合”实践思路:校本教材理论导航—系列活动主题指导—人生设计规划养成—步入社会实践—责任参与意识完善。

2.“三常规”的内容与做法

(1)日常规谋求一日发展,成就8种习惯。包括:①参与一次家务劳动;②撰写一条人生寄语;③总结一天成长经历;④展示一回军人的威武;⑤装饰一个最佳形象;⑥维护一份课间宁静;⑦化解一起矛盾纠纷;⑧解读一种文明现象。(2)周常规强化5个尊重,修炼5种品行。包括:①尊重国旗,严肃自己的升旗意识;②尊重成长,品味青春在成长中的意义;③尊重健康,提升健体有益完善生命的理念;④尊重成果,树立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理念;⑤尊重制度,强化约束对生活群体利益的维护。(3)月常规立足实践探究,提升综合素质。包括:目标领航、分段构建、主题推进、素质提升。在“三常规”的实施管理上,我们始终注重:(1)关注3个融合:常规落实与学校制度管理的融合、常规实践与学生自主体验的融合、常规设计与成人亮点特色创设的融合。(3)树立3个意识:目标化意识、自主化意识、特色化意识。(4)强化3个到位:监督检查责任到位、师生互动和谐到位、常规管理措施到位。(5)形成3个共识:目标上,常规管理重常抓新、形成特色;过程上,常规管理抓活抓细、注重养成;效果上,常规管理抓点抓面,发展个性。同时,我们在立足追求“用创新的制度,完善措施的运作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高中生成人成长规划实践手册”的操作规程,强调“多元关注”和“发展性评价”,进一步完善了以“鼓励进步、鼓励创优”为宗旨的学校“十佳之星”“示范生”评选方案,并制订出了较为科学的《鸡西市第一中学高中学生成人综合素质评价量化评比方案》等。此外,为了使3项“常规”在学生的成人成长过程中成为一种自觉的内化行为,我校还配合成人教育的理念,确定每日、每周培养的主题,并坚持一日3次的检查反馈,每周一次汇总,每月一次反馈点评等管理制度,无论是评价机制的设计,还是评价标准的制订,我校始终以学生“健康成人,快乐成长”为基础,满足学生能力、素质、品格综合提升的成人成长需求。

3.“五结合”的内容与做法

(1)成人教育与校本教材相结合。内容:①学生生命成长指导册———“生命成长教育手册”;②学生活动记录册———“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③学生行为习惯文学创想册———“成长花絮”;④学生行为习惯生活叙事册———“青春碎语”。方法解读:在高中生成人养成教育与校本教材结合的实践探索上,我们实行的是“一线双轨式”的推进原则。①一线:以培养、完善高中学生成人成长意识为主线,通过“生命成长教育手册”这一校本教材的理论指导,提升学生成人成长的意识。②双轨:借助“生命成长教育手册”这一理论模本,我们设计出以“五结合”为核心的“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和以“三常规”为宗旨的“成长花絮”“青春碎语”等3本学生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行“双腿走路”“并行”的实践探索策略。(2)成人教育与主题系列相结合。内容:①主题系列教育:3月份,文明礼仪月;4月份,祭奠英烈月;5月份,革命传统月;6月份,理想感恩月;9月份,尊师重教月;10月份,热爱祖国月;11月份,诚实守信月;12月份,生命成长月。②节日系列教育:3月份,学习雷锋纪念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国际尊严尊敬日;4月份,世界卫生日、清明节、世界地球日;5月份,国际劳动节、中国青年节、国际家庭日;6月份,国际禁毒日;7月份,中共建党节;9月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教师节、中国国耻日;10月份,国庆节、世界粮食日;11月份,消防宣传日、感恩节等。方法解读:在高中生成人养成教育与主题系列结合的实践探索上,我们实行的是“立足节日主题,完善系列教育”的谋划思路。即:以节日为主线,依据节日的内容设计,结合校、班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适宜学生年龄特点的富于针对性、目的性、可接受性的系列主题活动方案。如4月份,我们依据该月“世界卫生日”“世界地球日”“清明节”等节日的特点,先后策划了“让尘屑无处躲藏”卫生活动周;“珍惜我们自己的家”关爱地球资源活动调研周;“我与先烈比一比”珍爱生活幸福反思周等活动。(3)成人教育与人生规划相结合。内容:中学阶段“人生规划”教育特指高中时期针对中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它主要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等。学业规划是实现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具体方向,初中、高一学生主要撰写自我的学业规划;高二、高三学生年可在原有学业规划的基础上,预设增补完成自我的职业规划。具体内容:高中生自我人生学期月规划表、高中生自我人生三年规划表、高中生生涯规划自我剖析表。方法解读:在高中生成人养成教育与人生规划结合的实践探索上,我们实行的是“分段施教,梯级培养”的成长模式。即依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和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确立年级段德育目标分别为:高一学年———成人习惯;高二学年———成人规划;高三学年———成人责任。三个德育目标的实践与推进,完全立足于高一起始时学生制订的“高中生自我人生三年规划表”。(4)成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内容:①强化推进学年、班级、社区、乡邻的长期服务机制,建立双休日、节假日助人、帮困的班级志愿服务小组,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参加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活动时数每月不少于4小时,每学期不少于16小时。②设立班级“成人节”或“成人宣誓日”,制作成人纪念卡,编写富于个性的班级誓词、成长纪念册、成人歌曲等,丰富成人宣誓仪式的内容。③继续强化、丰富、完善军训、升旗、班级自治周等提升学生自我成长意识的实践活动。上交材料: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②参加学校、家庭、社区劳动记录。③家务劳动记录案例。④学生社团活动记录案例。⑤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案例。⑥社会实践活动记录案例。⑦中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案例。方法解读:在高中生成人养成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的实践探索上,我们实行的是实践体验与理论感悟相结合的方式。即首先,要求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家务体验等活动时,从生活的层面感性体悟成长的表层意义。其次,要求学生通过家务劳动记录、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等案例的撰写,从社会发展的层面理性挖掘人生成长的本质内涵,从而在成人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人生规划、职业定向的把握更确切、更适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5)成人教育与班级意识相结合。内容:①自主参与项目:班级小档案的六点创设:班名设计与解读;班风、班训;班歌(歌词设计、曲调可借用流行歌曲);班级形象设计(含学生的仪表、班级卫生要求及班级室内环境布置);班徽设计与解读;班旗设计与解读。②合作参与项目。学校活动的参与,如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节等;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班级内部建设,如黑板报、墙报的设计布置;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等。方法解读:在高中生成人养成教育与班级意识结合的实践探索上,我们遵循的是自主参与与相互协作的共同提高、共同推进原则。在自主参与项目中我们强调个性张扬,特色展示,创新追求素养的形成;在合作参与项目中,我们强调的是大局观念、协作意识、责任品性的培养。我们这样做,就是让学生享受在设计和布置过程中所融注的教育收获,在活动中体会参与过程的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意识。

二、高中生成人教育模式创设的特色亮点

从实践研究背景上看,我们除了关注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对学生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大背景外,也要重视当今新教育环境在高中生成人教育方面行将遇到的新问题这一特定的背景。从实践研究的具体范围上看,我们研究的重点限制于高中这一特定范围内,也就是说,是指在对高中学生在成人成长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培养、提高和拓展,主要包括在成人过程中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等方面内容。从实践研究的内容上看,我们的研究不仅关注高中生成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还涉及高中生成人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从实践研究的重点上看,我们的研究试图借助理性的科学管理和非理性的人文管理相融合的现代管理理论,克服现代管理中过分强调理性教育的弊端,寻找促进高中生自我成长提高的操作策略,探索提高高中生成人、成长的途径。从实践研究的切入来看,我们的研究旨在从激活高中生自我成人发展意识的内在机制切入,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辅之以“三常规”“五结合”这一主线,进一步提高高中生成人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

三、高中生成人教育模式的收获与成果

1.学生层面的收获

随着成人成长经营模式研究内容逐步的深化,学生的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学生的精神面貌可谓焕然一新。学生校内外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2013年、2014年,我校先后共有32名学生荣获省级以上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有83名学生荣获鸡西市示范生称号,有348名学生荣获校级示范生称号。4年来,我们学校不仅涌现出了面对万元现金、百万元支票不为所动的拾金不昧的典范姜梦姝,挑灯攻读、自强不息标兵朱雪莹,勇追逃逸司机的孟悄然,全国最美中学生、热心公益女孩郭睿霖等一批震动龙江的优秀学子,同时,也涌现出了冯林、郝世宇、宋舶赫、于长炜、李国良“五学子灭火救母女”的群体楷模和捐资34万挽救一中学子郑选彬的爱心付出的精英群体。

2.教师层面的收获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篇7

  《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突破核心关键技术600项以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500个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家。建设10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高端科技人才50名,新增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名。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云南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云南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群众体育突出云南特色做亮,竞技体育抓住重点项目做强,体育产业融入发展大局做特,队伍建设完善制度机制做实。推动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体育服务覆盖城乡,促进以国际国内重要比赛成绩为衡量标准的竞技体育提升实力,加快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为核心的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激发各类体育人才为重点的体育队伍更具创新活力,统筹以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外事、体育宣传等为基础的各项体育工作协调发展,为建设云南特色体育强省奠定基础。

教育

《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立健全现代教育体系,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一年和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85%和5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毛入学率达到30%。两个主要综合指标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提高全省教育普及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

社会民生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篇8

一、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依据不充分

劳动教养制度是根据中央的两次《指示》创办的,是一项政策性措施,《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在1957年8月的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的创立。尽管在195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不享有立法权,《决定》是由国务院制定的,也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但他把中央内部指示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公布于众,确立了劳动教养这项法律制度。此后在1979年全国人大又批准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国务院的《决定》和《补充规定》也就成了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但从法理上讲,《决定》和《补充规定》只是具有“准法律”性质的行政法规。《决定》和《补充规定》无论从行文结构,还是从文字表述内容看,不像是一部单行法,而更像是一份政策性文件。1982年国务院又批转了公安部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作为现行劳动教养制度运行的主要法律依据,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试行办法》是对《决定》和《补充规定》的完善和补充,其只能算是“准行政法规”性质的

部门规章。以这些法规、规章为依据的劳动教养制度显然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虽然,在后来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禁毒的决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等单行法律中都有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但都是适用劳动教养,而不是对劳动教养具体制度的规定。  “劳动教养只有政策,没有法律”的观点虽有偏颇,却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劳动教养制度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现行劳动教养制度与我国其他法律制度存在较大矛盾

现行劳动教养法律法规和我国以公布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有关内容相矛盾和冲突。《行政处罚法》第10条第一款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第64条第二款规定:“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与本法不符合的,应当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修订,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订完毕。”由此可见,作为行政法规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劳动教养”这样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不但不符合《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与规定矛盾和冲突,而且已经在事实上处于缺乏法律依据的状态。另外,《行政处罚法》第9条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立法法》第8条第五款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而作为限制人身自由长达1-4年的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都是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组成,制定主体不一,效力等级参差不齐,没有一部基本法律对劳动教养作出规定,作为一种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法律制度的存在,直接与《行政处罚法》、《立法法》的规定冲突。

(三)劳动教养制度和我国参加的国际人权公约相冲突

我国已加入联合国主持制定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与这项公约有很大冲突,特别是在限制人身自由方面。《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第一项规定:“人人有权享有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任何因逮捕或拘禁被剥夺自由的人,有资格向法庭提起诉讼,以便法庭能不拖延地决定拘禁他是否合法以及如果拘禁不合法时命令予以纠正”。而在目前劳动教养制度下,确定一个公民是否应受劳动教养的根据不是国家制定的法律,而是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最主要依据就是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根据《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有关要求,这种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是不能直接用来作为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法律依据的。另外,根据《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规定的精神,任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都必须始终处于司法机关的合法控制下。而在我国目前劳动教养制度中,只要被劳动教养人本人对劳动教养决定没有异议,司法机关就无权对决定劳动教养对象的决定过程进行合法的控制。这一现实,显然是违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上述精神的。

(四)劳动教养法律规范缺乏统一性,执法存在随意性

自劳动教养制度创立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了不少含有劳动教养的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也制定、颁布、批转了不少关于劳动教养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执法机关也对劳动教养工作制发了大量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可谓“法出多门”。然而,从内容上看,绝大多数是实体规定,程序规定几乎为零。就其实体而言,有些规定过于原则,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实践中难以把握;有些规定过于直接、具体、不具有前瞻性,现在看来有的已明显滞后;另外还有些规定或前后不一、或相互矛盾,有的甚至与基本法律的规定相抵触。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劳动教养法律规范缺乏统一性。

正是由于劳动教养法律规范缺乏统一性,使得公安部门适用劳动教养和劳教机关执行劳动教养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随意性。劳动教养机关在审批和执行劳动教养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难以对案件作出公平、公正的处理。在执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罪错性质、情节基本相同的行为人,而被决定劳动教养的期限却悬殊一年甚至两年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不仅影响了法律尺度的统一,执法的公平、公正,而且也影响了劳动教养的执行。对处罚过轻的起不到教育警示的作用,相反还会纵容犯罪;对处罚过重的,会使被劳动教养人产生抵触情绪,不安心服教,闹申诉,既给劳动教养执行机关增加了教育转化难度,又给法院增加了诉讼成本。另外由于执法上存在随意性,也为司法腐败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在现实办案过程中存在不少由于缺少法律规定滋生的以罚代教、以教代刑的不正常现象。

二、劳动教养制度立法完善的重要意义

1、劳动教养制度立法完善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法律制度组成部分之一,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劳动教养制度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创造,也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实践。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证明,这一项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符合我国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到到二o一o年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必须先完善中国特色的劳动教养制度,这是当务之急。并且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劳动教养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立法工作已滞后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和劳动教养工作实践。我们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必须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立法完善。

2、劳动教养制度立法完善是维护劳教人员合法权益的需要

劳教人员作为国家公民其合法权益理应受到保护。虽然我国在劳教工作中实行“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方针和“像父母、像老师、像医生”的“三像”政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种侵犯劳教人员权益的现象到处可见,如:公安机关在办理劳动教养案件时,行为人没有知情权;执行劳动教养过程中,劳教人员对延期以外的处罚没有诉权等等。这些都严重侵犯了劳教人员的合法权益,使劳教人员是欲辩无据,欲诉无门。这就需要一部完整、系统的法典对之作出详尽的规定,对劳教人员的权益予以确认和保护。从而在根本上杜绝因法律漏洞而造成的侵犯人权的现象。

3、劳动教养制度立法完善是适应国际人权领域斗争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劳动教养作为攻击我国法律制度和人权状况的借口,加快立法,完善劳动教养制度是对他们的最好还击。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三个焦点是(1)关于劳动教养制度本身的攻击;(2)关于劳教人员劳动状况的攻击;(3)关于劳教企业产品参与市场和组织劳教人员出卖劳务的攻击。尤其是对劳动教养制度本身的攻击尤为强烈,他们认为,公民犯了法就要坐牢、蹲监狱,相应地就可以剥夺其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而作为行政措施的劳动教养制度却对那些并不构成犯罪的公民同样限制了人身自由,还强迫他们劳动,是一种侵权行为。我们要适应国际人权领域的合作与斗争形势,向国外展示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制文明,就必须理顺劳动教养法律体系,完善劳动教养制度。

4、劳动教养制度立法完善是实现分权制衡的需要

当前对一名公民适用劳动教养,公安机关自己抓,自己批,复议还是自己看,缺乏必要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因此,从当前劳教制度的特殊性出发,迫切需要建立起公安机关办案,人民法院审理判决,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办案、人民法院审理、司法行政机关执行及提请复核等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打破公安机关对劳动教养决定的集权制,实现分权制衡。但是建立这些法律制度涉及到公、检、法、司等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已经超出了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调整范围,逐一由权力机关通过单行决定已不可能实现,只有依赖于制定一部劳动教养法典解决。

三、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完善

(一)劳教立法对劳动教养制度要定性明确,定位准确

性质不明是制约劳动教养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劳动教养进行定性是完善劳教法律制度的关键。劳动教养制度自从创建以来,迄今还没有一个正式的“说法”。创建初期,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规定:“劳动教养,是对于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也是对他们安置就业的一种办法。”可见劳动教养的性质被看作是一种强制教育措施。但是从目前我国劳教工作的实践看,特别是《行政诉讼法》实施后,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了贯彻实施意见,进而明确把劳动教养列为一种行政处罚。因此,与创建时相比,劳动教养的法律性质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再是安置就业的一种办法,而成为打击处理违法行为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笔者建议在修改和完善劳动教养法律制度时,首先要明确劳动教养的法律性质。为了防止劳动教养法律成为“准刑法”,应明确坚持劳动教养作为一种行政处罚的性质,将其归入行政法范畴。目前,有些人认为把它归入行政处罚,会与《行政处罚法》某些规定相矛盾。笔者认为,虽然《行政处罚法》中列举的处罚种类没有劳动教养,但它有两条弹性条款。《行政处罚法》第八条第七项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第九条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这就为把劳动教养作为一种行政处罚提供了法律依据。

劳动教养的法律地位问题是完善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劳教立法亟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劳动教养的法律地位很重要,而目前我国法律处罚体系不完备,法律地位不明确。从《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情况看,二者规定的处罚期限大体衔接。维护社会治安的处罚体系在形式上似乎是完备的,轻的由治安管理处罚制裁,重的由刑罚制裁。但二者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并不协调。《刑法》中规定犯罪行为有近400种,与《条例》规定的77种行为有较大的差异。《刑法》和《条例》在违法犯罪行为规定上存在“空档”是劳动教养得以存在的法律基础。事实上,那些“大法”管不到,“小法”管不了,“大法”不犯,“小法”常犯,屡教不改,不够刑事处罚,给予治安处罚又太轻的大有人在。他们对社会治安构成了威胁,应有相应的处罚。劳动教养作为一种行政处罚措施,显然要比治安处罚严厉得多,所以,它只能是介于刑罚和治安处罚之间的一个处罚层次。这就需要在制定劳动教养法时明确《劳动教养法》与《刑法》和《治安处罚条例》之间的关系。《劳动教养法》应作为连接《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劳动教养法》的立法形式应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以便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衔接。

(二)实体和程序都要体现公平,合乎正义

法律的最优秀的品质是公平与正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作为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劳动教养制度是以实现社会防卫为目的的,所以劳动教养立法应遵循国家优位理念,维护国家利益。未来的劳动教养立法在实体和程序上都要充分体出公平与正义。

1、实体规定应当内容明确、体例完整

劳动教养立法应有科学的态度,对现行的劳动教养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破旧立新。不能纯粹为“立法”而立法,要对劳动教养的立法原则,法律依据,劳动教养的性质、地位,劳动教养适用的范围、对象,期限,以及劳动教养的法律监督,劳教人员的权益保障等实质性问题制定出明确的法律条文,作出明确的规定。在相关问题的处理上要考虑周全,注意好与其它法律制度的衔接。在立法体例上,可参照《刑法》,原则性的、概括性的规定在“总则”部分,违法犯罪的构成及适用标准、期限等具体规定,在“分则”部分详细列出。

2、程序设置应当司法化

要通过适当的简易司法程序,决定是否对行为人实行劳动教养。公安部门的治安机关负责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治安案件进行调查,认为需要收容劳教的,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的人民法院设立“治安法庭”,受理公安机关诉请劳动教养的治安案件,开庭审理并作出是否将被告人收容教养的判决。法院开庭审理治安案件应通知检察院,检察院认为必要时,可派员出庭监督审理过程。被告人有权自行或委托律师辩护;不服一审判决的,有权上诉。上一级人民法院的裁决为终审裁决。参考书目:

1、李龙主编:《依法治国方略实施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周旺生主编:《立法学教程》,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李贵连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法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4、夏宗素、张劲松主编:《劳动教养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  版。

5、常兆玉主编:《劳动教养管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  版。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篇9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大数据;德育实践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28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德艺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建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育人模式。确立“品格+知识+技能+才艺”的人才培养具体目标,以懂得做人、操守廉律、技能精卓、一专多艺作为学生的培养尺度,从校园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实际出发,从实践育人工作机制、课程内容、职业实践、信息管理、工作队伍、行为养成与考核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开展育人工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开展“为人民服务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言行、作风,切实引导我院学生将为人民服务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自身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11全方面贯彻为人民服务思想

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教案、课堂、学生活动等多方面开展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共增设为人民服务思想专题教育内容。编制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其中包括ppt课件、案例库、视频库等。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从听、说、看、读、写、察六条路径开展为人民服务思想专题教学。打造学生系列品牌活动,使为人民服务思想进学生活动。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采取社团化运作模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为人民服务精神内涵在广大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中,“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实现以活动教育人、以活动鼓舞人、以活动引导人,打造校园公益服务品牌项目。

12召开专题研讨会,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

召开师生为人民服务精神专题研讨会,弘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开展“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征文比赛活动。组织申报为人民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围绕“高职学生如何将所学专业技能知识与为人民服务实践活动相结合”展开研究。

2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德育“显性+隐形”课程体系

21建立“岗证课一体”的德育显性课程

建立思政课、就业指导课、“力道”课、德育课、学生工作实践学分、劳动实践课程学分于一体的德育显性课程体系。对于未达到学分的学生辅导员要进行预警提醒,纳入学分的毕业资格审查范围之内。其中劳动实践学分中的学生参与宿舍区域的劳动实践纳入社区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内容,由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考核实践效果,按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奖惩处理,不需要重复登记和审核学时、学分。

22建立融“指导、实践、养成”一体的德育隐形课程

德育隐形课程包括养成体系课程与实践体系课程两个方面,其中养成体系课程为诚信银行管理、学业预警管理、学生创新项目等。实践体系则包括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大学生新闻中心、大学生督导中心、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心、大学生形象指导中心等。通过融合指导、实践、养成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帮助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行为养成与考核管理体系

31构建一个可视、可控、可持续改进的开放系统

全程记录学生在校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学校员工、学生家长、用工单位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育人资源;多点采集学生信息,形成信息终端(辅导员),全员参与,工作责任主体明确的格局。收集来自专业教师、辅导员、学工处、保卫处、后勤集团、宿管中心、学生社团、实践企业等多个评价主体的信息,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发现学生的问题,能更有针对性地、更细致地开展工作,帮助学生顺利成长。

32利用“诚信银行”积分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行为养成与考核

(1)学生行为养成管理平台。将“CRp管理系统”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从学生一入校就为每个学生建立各项教育管理规范,并将学生在校的所有表现、取得成绩详细地记录在信息平台,给予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全方位的关照,促进学生形成受用一生的良好素质,为学生提供可以终身受益的财富。

(2)学生“诚信银行”积分平台。利用“诚信银行”积分,将内化的德育教育用量化的德育实践活动来表现,“诚信银行”具体设置项目分为加分项目与减分项目,比如学生不文明行为、迟到旷课等为减分项目,学生在校参加各项活动及获奖等为加分项,要求每名学生每年诚信银行积分不低于600分,三年不低于1800分才能毕业,实现德育的知行合一,培育德技双馨的现代职业人。

33利用“CRp大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与管理

通过CRp建立并利用的“大数据”,在学校时空范围内覆盖全体学生和贯穿学生三年,通过组合、比照能表达学生状态特征的数据,为学生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1)利用“大数据”解析学生个性。“CRp”系统中的学生个人信息及学生电子信息档案,解析学生个性,如在学生电子信息档案中有学生生活月志,诚信积分情况,生涯规划管理,参加校内外实践情况,获取资格证书情况,学习、生活建议,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学生消费信息、就业去向等栏目,老师通过查看学生电子信息档案能够解析学生个性,为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打下基础。

(2)通过“大数据”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管理方案。通过系统中的学生工作实时数据平台中的数据,管理者们能够看到学院学生情况监控内容:①学业情况管理:如成绩有不合格学生比例、工作实践学分未达标准学生比例、顶岗实习评价不合格学生比例、参加创新项目学生比例、毕业设计优秀与不合格学生比例。②行为养成管理:旷课、请假、早退、迟到、晚归学生比例、受表彰、受处分学生比例等。③成长成才服务:勤工助学、参加社团比例等。④工作记录:预注册与未注册人数、贷款逾期与即将到期人数等。⑤突发事件:辅导员、宿管员、特勤员报送突发事件数等。通过以上数据,管理者能够制订和实施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通过学生工作分析报告,可以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方案,比如管理者在系统中针对“寝室熄灯情况”设置“学生月志问卷调查分析”,通过你晚上通常什么时候睡觉,熬夜的主要原因等问题设置,便于了解学生晚归晚睡及早上迟到等情况原因,为实施关灯断电断网等措施提供数据基础。

4依托“大数据”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人文关怀

在“CRp”学生信息系统中包括:我的资料、我的学习、我的诚信银行、满意不满意、合理化建议、学生事务申请、督导日志、博客、我要入党、学生荣誉维护、毕业纪念册等栏目,由学生自己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填写,辅导员通过查看学生电子信息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比如学生在“我要入党”栏目上传了个人的入党情况,辅导员能够及时地了解该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及下一步计划,便于管理者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人文关怀。

5以校园生活为主线,构建职业实践活动体系

51基于校园生活实景设计实践情境,建设好大学生工作实践型社团

职业实践型社团是大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发组织的具有很强职业导向性的学生社团,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学院基于校园生活实景,设计生活(道德)实践情境,暑期社会实践社团、兼职社团、大学生艺术团、勤工助学社团等。要求每个学生从进校起,至少参加一个大学生工作实践社团,在三年的学习期限内,必须完成不低于7个工作实践学分。

52将大学生劳动实践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实行劳动实践课程

采用校内劳动实践课程学分制,学生参与校内劳动实践的学时、学分均应按要求上传到学生实践管理系统,由辅导员进行审查。对于未按时、按量参加校内劳动实践的学生,辅导员要进行预警提醒,纳入实践学分的毕业资格审查范围之内。学生参与宿舍区域的劳动实践纳入社区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内容,由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考核实践效果,按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奖惩处理,不需要重复登记和审核学时、学分。对于未达到学分的学生辅导员要进行预警提醒,纳入学分的毕业资格审查范围之内。

6依托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文化校园

将企业文化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训等环节,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与职业人文素质。通过校企合作等渠道,开展丰富的职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引导学生精研专业技能,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能够积极主动地就业、创业。挖掘本土地名和人文故事,举办“家乡美”征文比赛和主题演讲,引导学生感受身边文化;主动引导融入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将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引入课程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提升校园文化的区域适应能力。搭建先进装备制造行业、新能源行业文化教育的有效平台,让学生尽早了解行业,自然融入现代行业文化的环境氛围中去,完成从“学校学生”到“行业员工”角色的平稳过渡。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篇10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大力发展职成教育事业;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管理,促进民办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力争20*年初升高的比例达到95%,普职高招生的比例接近1:1。

2、继续创建省级重点普通高中,力争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比率达到65%以上;创建省级重点职校1所,启动轻工学校迁建工程。

3、农村劳动力培训1.5万人,预备劳动力培训500人,城镇职工培训1万人次,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招收成人高中学历教育和“双百工程”学员300人。

4、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积极创建艺术体育特色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大力提高普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1、继续做好新课改实验工作。加强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了解,取得理解和支持。对六所(瑞十中、*中学、隆山中学、玉海中学、瑞五中、瑞八中)重难点项目研究学校进行调研,督促各校对相应重难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作好总结。充分发挥*市样本校(瑞九中、瑞中)、*市样本校(瑞四中、瑞八中、瑞十中、云江高中)的作用,及时总结推广样本学校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改革建议等。在*教育信息网上开辟样本校和重难点项目研究学校的成果和问题展示窗口,并召开一次新课改经验交流会。指导各校抓好“三课”(课程、课堂、课外),充分发挥课改样本校、样本课、样本卷的示范作用,迎接*10月份对我市普高进行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的调研。

2、注重普高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构建高质量、多模式、开放型、可选择的普通高中教育。加强对学校内部管理的调研,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创建省市级重点中学和各类特色学校,提高学校办学层次,稳步提高普高优质教育资源率,力争20*年高考文理科重点率、本科率、上线人数继续提高。

3、建立和健全各层次普高的交流合作机制,进行合作办学尝试,进一步加强联片教研和资源共享工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制定我市普通高中年度教育管理规范化工作评价量化标准,实施年度考核,督促学校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合力扶持,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继续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招生扶持力度、奖励和助学制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切实加强对职业学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等统筹管理,按规定落实职教的经费,解决办学的场地设施,特别实习设备场地,尝试职校间的联合办学,进一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4号文件精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实习工作管理,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习期间,要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

3、认真落实重点职校发展规划,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对就读民办职业学校的学生发放“助学凭证”,继续对千名贫困家庭的职高学生进行千元资助;按时足额发放职高学生助学奖学金。继续做好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的申报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对职业教育师资进行培训。落实重点职业学校建设规划,努力完成20*年重点职业学校建设的年度计划。加强宣传动员工作,积极进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4、加强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推动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学校的专业特色建设,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做好学分制试点学校的总结工作,争取下半年在我市全面推广。

5、以社区学院为龙头,扎实推进社区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成教创新举措及典型事例,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现场会,学习外地成人教育新经验,树立新理念,营造成人教育的良好工作氛围。进一步加强化技术学校建设,建立以市成人教育中心、市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教中心学校为骨干,以村(居)、企业化技术学校和企业职工校为基础的市、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文化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三)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努力促进我市民办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1、贯彻有关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宣传党和国家在民办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民办教育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民办学校调研工作,不断总结和推广有关民办学校先进的办学和管理经验。探索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办法,帮助民办学校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2、加强民办教育的常规管理和服务工作,严格招生广告(简章)备案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在“*教育信息网”上公开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校名、地址、办学内容、收费标准、投诉电话等信息。*年还将在网上开设教育招生广告监测窗口,对未经教育局备案的违规虚假教育招生广告随时进行曝光。

3、加强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非法办学的查处力度,努力维护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良好的办学秩序。引入评估分级制度,*年开始,我们将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还将不定期地对民办培训机构进行突击检查和明察暗访,并结合年检工作,对全市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整顿。通过检查评估,对规范办学、富有特色、社会反映良好的培训机构进行表彰;对有违规办学行为的,将扣掉年度评估相应的分数,如情节严重,侵犯学员权益,社会反响强烈的培训机构,将依法取缔其办学资格,并予以行政处罚。

(四)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机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150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抓好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增强责任感。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深化和完善德育评价制度改革,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综合评语的有关内容为要求,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做好班主任建档工作,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培养工作,开展优秀德育论文和案例评选活动。全面实行和完善德育导师制,深入研究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充分发挥德育导师制的作用,20*年将对全市高中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情况进行督查。

3、加强对学生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

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中,要借助校园标语、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德育课渗透、国旗下讲话、德育相关活动等载体和媒介,做好十七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积极开展读书教育活动,弘扬“不断创新、敢为人先”的*人精神。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从校园硬件环境建设着手,各校要有计划地推进校园环境的整治和建设工作,突出本校园的特色。建设“十无”校园,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局将不定期的对各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检查。加强环境教育,创建绿色校园,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争取达到80%以上,各校要积极参加环保教育学校和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4、大力开展学生的法制、禁毒和生命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学生法制意识,面向全体,关注重点,积极探索中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特别要关注思想困惑、心理障碍、行为不良、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学校领导、党员、班主任要带头联系一位特殊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并作好有关档案记录工作。我局将对各学校后进生转化工作展开检查和调研。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

根据有关规定,至高中二年级,普遍开设预防教育课程(每学年2课时)。学校开展预防教育学生知晓率达100%。要按照《*市学校预防教育星级化管理办法》的要求,争取80%高中学校创建预防教育星级学校。

根据省教办体艺[20*]63号文件精神,各学校要自觉、主动地把预防艾滋病和性病教育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开展性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卫生保健意识。要不断丰富和开拓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训练等生命发展的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

5、加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各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符合标准的学校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要为起始年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为及时发现问题和个别辅导提供依据。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站)建设和验收工作,努力争取15%的学校达到一级标准,30%的学校达到二级标准,其他有条件的学校达到三级标准。

6、加强学校体育艺术科技和国防教育,办好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

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力推行大课间活动,广泛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性青春健身运动。认真办好20*年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高中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生篮球赛、健美操比赛。坚持面向全体,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艺术课的开课率和教学质量。

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稳定的测试制度,加大督查力度保证测试工作正常进行,在20*年9月开学后组织测试和数据整理统计工作,在12月份按时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参加劳动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普及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办好20*年(第二十四届)*市学生科技节,提高高中学校的参赛率和参赛总人次,各职高学校要发挥自己技能的优势,提早组织技能课等相关教师做好小发明、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的辅导。加强国防教育,抓好高中生军训工作,评选人防教育示范学校。

7、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维护校园安全和谐

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对提出整改的意见要及时落实整改。加强安全预案的学习、宣传和演练,加强师生员工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要利用3月份全国“安全教育周”主题教育活动和9月份全省“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自觉、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加强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窃、防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教育工作。

继续贯彻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六条措施”,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依靠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校园周边环境。要高度警惕校内外侵犯师生人身安全的流氓滋扰、敲诈、勒索、抢劫等事件的发生,如有情况要及时报告公安部门。

建立“平安校园”复查机制,确保校园内治安隐患能及时排除,确保校园内各类矛盾纠纷能及时发现、化解,确保校园内应急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习贯彻《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明确学校食物中毒事故的责任追究范围与追究原则,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防止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和安全事件报告制度,认真做好群体性传染病防控工作。

8、加强工作督查机制。教育局将组织有关人员随机到各校开展调研督查工作,重点对已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德育特色学校、文明学校、艺术特色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绿色学校以及德育导师制、体育大课间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推行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五)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以上级有关招生文件为依据,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有利于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的“高中招生实施方案”,科学落实高中招生计划。改革志愿填报办法,采用中考学业考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再填报志愿的办法。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以为考生服务为宗旨,精心组织,严密安排英语口语交际考查工作、体育考试工作、特长生的特长测试工作、志愿填报工作和高中录取工作,以确保高中招生工作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