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5:25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篇1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移动金融

一、引言

手机银行是银行客户利用手机终端办理包括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代缴费、理财投资等金融业务的总称,手机银行带给客户的是快捷、低交易成本、安全的全新交易方式。手机银行不同于传统银行和网上银行服务,客户不需要亲自去商业银行网点或者必须首先具备有互联网功能的计算机终端,客户只需要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手机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手机银行不仅节约了客户的时间成本和获得金融服务的交通成本,而且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感受,极大便利了客户的经济生活。上述手机银行的特点决定了客户群主要以个人为主,交易内容主要是小额支付、转账、金融资产交易等内容。

中小商业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本文所指的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包括村镇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小商业银行的特点是网点少,经营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服务群体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和当地居民。这些特点和国有、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当前,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已成普遍现象,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都将手机银行作为重点发展业务,而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完全符合手机银行“弥补金融服务空白、服务金融弱势群体和满足小额支付结算的需求”,而且手机银行对于丰富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种类,弥补营业网点少、覆盖面低的现象。

二、中小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的积极意义

(一)弥补金融服务空白区域的金融需求

农村等边远地区的客户群呈现出金融服务需求种类多、交易笔数多、单笔交易额低的特点,农户对小额贷款类服务需求量较大。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大多数农村区域的撤离,农村区域金融机构密度和金融服务深度不能满足农村区域的金融需求。在当前金融体系下,农村及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难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由于地域、技术和成本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实体网点和atm机等基础设施数量难以有效满足当地需求,而网上银行业受到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较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足、网络使用费用较高等原因而难以广泛推广。另外,农村经济空心化现象已成普遍现象,青壮年农民大多进城务工,只有老弱病残和儿童留守农村,这些微观主体的金融需求主要局限于小额支付、收汇款、存储等,而且对辅币的需求数量较多,这些需求都难以吸引现有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网点。手机银行具有便捷、低交易成本和实时交易的特点以及存储、小额转账和支付的基本功能可以有效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基本金融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商业银行立足地方经济,主要服务于当地的经济主体,尤其开办手机银行业务可以扩大银行业务覆盖范围,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问题。

(二)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新的利润来源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小额信贷业务和资金转账,基本业务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雷同,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空间狭小,在争夺优质客户方面处于落后位置。另外,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极低,金融创新业务存在严重不足。手机银行业务作为新型金融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并且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群和手机银行的客户群存在更多的重叠,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具有先天的优势。开办手机银行业务不仅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而且手机银行作为客户办理金融业务的渠道,中小商业银行开办手机银行还可以增加其他相关业务的交易规模,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

三、中小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的可行性分析

(一)银行业竞争格局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手机银行提供了契机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对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沉重、长期亏损而扭亏无望的机构进行逐步的撤并,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进一步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中小商业银行受政策限制,主要为属地经营,服务范围集中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区域,这种市场竞争格局为中小商业银行开办手机银行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小商业银行虽然在业务种类及经营规模上与大中型商业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居民银行”的定位,有效地掌握当地客户的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加之在本地域网点的优势,可以深入挖掘客户资源,开发手机银行客户。另外,受经营重点和经营成本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区域开办手机银行的动力不足,而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相对单一,开展手机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丰富自身业务种类,而且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使很多游离在正规金融服务之外的当地居民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有利于银行规模壮大和长远发展。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金融体系当中,中小商业银行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线商业银行的出现,使得原有的垄断的局面,发生了改变,也丰富了金融市场的形式。促进了金融业向买方市场的发展和转变。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开放性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我国,同时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中小银行应基于发展现状,明确发展问题,尽快摸索出新的发展对策,从而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可持续的发展。

中小商业银行的概述

中小商业银行的含义、范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是根据资产额为标准进行的。除了传统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包括了城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等,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我国设立、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意义。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建立和发展,非常的关键和重要。在完善和健全银行体系、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促进银行同业竞争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适应,对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带来的市场空白进行填补。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6年末,在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当中,已经超过了110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同比产生了30%以上的增长量。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因而其盈利能力不但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资银行或大型国有银行的冲击和影响,因而盈利能力稳定性稍显不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以2016年为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达到了85%以上的比例,而在中小商业银行当中,仅占有了不足15%的市场份额。在其它方面的市场份额当中,贷款占比、资产占比、净利润占比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为84.51%、84.36%、85.77%,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的15.49%、15.64%、14.2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分析。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约拥有950亿元以上的不良资余额,和同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达到了85%以下的不良贷款占比,同期相比,也产生了一定的降低。资产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方面,已经上市的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由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可能超过国有商业银行。从整体竞争力方面来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要比国有商业银行更高,但是,其只具有比较分散的竞争力水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题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利率市场化迫使存贷利差收入空间变窄;人才制度不够完善,高端人才储蓄不足;发展程度严重失衡,受外力因素政策影响较大;具有比较集中的经营区域,在金融服务方面,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在理财产品、盈利模式上,只具有单一的形式,没有产生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内部结构方面,缺乏完善性,政府的意愿,往往会对贷款造成影响;在市场定位上,存在着不恰当的问题,可能会进行盲目性的投资,没有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风险处置有待深化。

地方政策干预。在很多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会受到地方政府及政策的较大干预。地方政府,可能会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控股,所以能够控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处于相对较为劣势的地位,因而对地方政府和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地方政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干预更加容易,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难以与市场实际情况相匹配。

高素质人才欠缺。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当中,由于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大型国有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很多关键位置和关键领域上,都欠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能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帮助,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会产生阻碍及影响。

市场定位不准确。当前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都是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的,采用的经营方式仍是过去较为陈旧的方式,对于自身的灵活性特点,没有进行很好的体现。在市场定位方面,无法摆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观念,没有进行很好的创新。对于自身在传统业务、资金实力方面与其它银行的优劣势,没能进行很好的认识,仍然希望以传统业务带动银行发展,市场定位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客户群选择范围小。我国当前的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往往会进行比较狭窄的客户群的选择范围,存在着质量不足的情况。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和实力较为有限,对于一些大型工程或大型企业的贷款项目,很难顺利获取,因而主要的客户群体仍然集中在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缺乏稳定性,提供有限的资产的能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并且缺乏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因而容易破产,造成中小商业银行的坏账。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当中,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应该建立提高定价能力;积极引进人才,优化管理层,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兼并和重组扩大自身的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业务创新;细分市场,努力做到精而细;加强内控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获得合理的政府政策支持,加强产品创新,突出特色,明确定位,提高资产的质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行跨区域发展。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大力推动跨区域发展,追求规模经济,区域风险规避。中小商业银行一旦实现规模的扩大,收入提升,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和利润规模都能够得到扩大。通过跨区域发展,使自身品牌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金融业市场竞争中,取得更为理想的生存与发展。

大力发展网络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跨区域网点往往偏少。因此,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金融服务、地理位置、机构网点,资产规模,将带来更大的限制。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发展网络业务,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银行,实现个性化、低成本、宽空间的网络业务服务,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会体现在发展和竞争上。

对中间业务进行开展。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较低的中间业务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风险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应当受到中小商业银行的充分重视。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和方便的服务,能够战斗和留住更多的客户。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汇票业务,收费业务、保险业务,代表工资业务、信用卡业务,储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发展,从而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

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篇3

一、转型发展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中小商业银行采取转型发展战略有其客观必然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旧有的发展方式不适应资本约束的要求。旧有的发展方式建立在对资本高消耗的基础之上。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不可能长期满足高杠杆的业务发展方式的需要。发展方式不改变,资本充足率将始终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持续发展能力将受到严重制约。近年来,多家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补充资本,资本不足问题频现。随着巴塞尔协议三的实行,资本对业务发展的制约会变的更加突出。

2、利率市场化进程要求拓宽收入渠道。利率市场化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近期已出现明显加快的迹象。利率市场化直接导致银行利差区间收窄,压缩利润,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加快建立包括利差收益、中间业务收入在内的多元、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价值提升、利润考量成为银行选择客户的重要标准。

3、企业融资脱媒要求必须调整经营策略。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更加直接、多样,大企业融资脱媒日益严重。据统计,2012年直接融资比重已经升至16%。银行必须及时调整客户定位,适度下沉客户,减少脱媒影响。另一方面,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对投行等融智型业务的需求快速增加。这为中小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投行业务,增加业务收入带来了机遇。

内外部形势的变化,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对现有的发展方式、机制体制、资源配置等进行主动调整,进一步转变和优化发展方式,扬长补短,多驾齐驱,不断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二、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战略安排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推进转型发展,应坚持内涵外延并举、以客户为中心和差异化三大战略。这三大战略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内涵外延并举战略。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基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历史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调整与发展并举、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协调的思路,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成为发展路径的内在选择。内涵式发展表现为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实现业务的平衡发展,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为业务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外延式发展就是在不断加强内涵式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系统、网点、人财物的组织和整合,为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2、以客户为中心战略。客户是业务发展的基石。商业银行经营的根基在于客户,经营收入源于客户,转型发展的核心仍然在于客户。转型发展的战略安排和工作举措,归根到底要通过客户来承载。构建均衡合理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是客户体系建设的中心内容。应在“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指导下,大力提升客户数量和质量,不断优化客户结构,积极完善客户管理体制和各项配套机制,持续提升客户价值创造能力和客户贡献度。

3、差异化战略。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战略、有步骤、有重点的加以推进。转型不是对原有发展方式的彻底颠覆,而是依托实际,在提升传统业务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探索新兴业务发展道路,形成契合经济发展要求和自身特点,能够持续推进发展的现代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这其中,中小商业银行应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选择在业务规模、客户数量、盈利能力方面具有多年的运作经验和较强的比较优势的方面加以细化完善。

三、相关建议

1、继续巩固公司业务发展。公司业务是中小商业银行现在及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利润来源。推进战略转型,首要的是继续做强公司银行业务。但业务运作模式上要做重大调整,从单纯依靠资源投入获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向服务创造价值的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业务发展内涵。一是以投行等新兴业务提升对大型客户营销服务能力。鉴于在规模上与大型银行的差距,从发展战略、企业影响力、合作意愿、综合收益等角度出发,选择部分大型客户纳入战略客户管理范畴,实施资源和营销的全行统筹规划,并把投行等新兴业务作为深化与大型客户的重要手段,实现与大型客户合作的优化升级。二是以多产品应用巩固中型客户的主体地位。中型客户是中小商业银行客户群体的中坚力量。做好中型客户营销,重点在增加产品运用上。应通过资产业务介入,全面推进存、贷、汇、结算等传统业务,加强现金管理、投行业务、贸易金融、项目融资、理财托管等产品的交叉销售,提高产品使用量。三是以批量开发快速推进小微客户发展。小微客户是业务发展的新兴力量。做大小微客户,需要坚持和深化专营体制建设,加大产品开发使用力度,积极强化风险缓释措施,通过批量开发做多做大。

2、以明确的战略定位推动个人业务快速发展。传统的“网点为王”和“人海战术”并不适用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发展,理性的选择,应该走体制、机制、科技、产品领先的模式。一是坚持全行联动,二是坚持中高端客户定位,三是加快推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围绕高端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加快完善产品体系、资源保障和渠道整合,积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加大对私人银行客户的全面开发服务。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篇4

1998年和1999年,两年时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颁发《关于进一步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市场效应好、潜在优势大、信誉好的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瓶颈问题,对此,笔者探索了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升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活力。

一、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难点和困境

1.中小企业自身劣势,制约了银行贷款的获取

我国中小企业具有自身的弱势,这些弱势条件限制了商业银行对其银行贷款的发放。首先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能力较弱,企业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有限,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并且加之产品结构单一、企业规模小、原材料和产品受价格波动明显的特点,中小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加大,因此商业银行鉴于风险不愿意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第二,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财务状况是商业银行是否愿意进行贷款的依据,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专业管理人才不健全,企业资产证明、供货证明等轻易获取,造成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为了减少风险银行不愿意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第三,中小企业产权不清晰是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重要因素,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改革开发以后兴起的乡镇企业存在产权结构不清晰问题,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往往会存在所有权分立、合并等风险问题。

2.社会环境制约了中小银行的融资

国外的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多种金融服务,不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渠道,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机构或者是准机构,银行进行贷款的风险很小。但是对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考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均是间接融资,创业板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运作。加之我国中小企业多为私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收费项目较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很大。综合考虑银行也不愿意对其进行贷款。

3.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受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经营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极其谨慎的态度,制约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

第一,受到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影响,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方法贷款,认为贷款的风险相对较少,但是对中小企业存有不放心的态度,不愿意进行贷款。

第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态度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前几年我国坚持“抓大放小”的政策倾向,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影响,认为中小企业发展国家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没有前途,不愿意冒着风险向中小企业贷款。

第三,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大,商业银行风险意识越来越强。对商业信贷质量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质量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银行经济效益逐年减少,并且商业银行为了使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要求,只能不断压缩风险资本的比例,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是各类银行的共识。另外,由于银行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信贷人员为了避免风险,也不愿意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

第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手续复杂、程序严格,企业贷款的成本很高。根据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是普通大型企业的5倍,贷款的成本是大型普通企业的6倍。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特点是,资金额较少、需求的频率很高、时间要求很紧紧张、成本较高。对规避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问题,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审批时往往十分严格,抵押程序复杂,时间周期长。

二、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首先,加强央行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政策的指导,成立信贷政策委员会。加强央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支持,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提升和改进,总结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经验和措施,促进中小企业银行信贷体系的完善,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进程。

其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信贷衡量标准。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监管,减少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另外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衡量标准,淡化以企业发展规模为主要衡量的标准,重视对企业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企业发展前景等指标的衡量。确定中小企业重点支持名录,为商业银行贷款提供借鉴。

最后,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抵押贷款制度。加强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制度的建设,切实做好抵押登记、抵押资产评估和抵押物处置等问题,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出现的抵押难,抵押物难以变现的现状。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管理,为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管理,明确银行也担保企业的关系,严格履行财务部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根据“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原则,促进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实现有序合作。商业银行也应该利用国家有利政策的机遇,加强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合作和沟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担保机构基金存款专项管理,做好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管理工作;明确担保机构赔偿条件和程序、加强担保倍数管理。

3.商业银行要积极做好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

第一,调整信贷结构,满足高质量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首先实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和产品的多元化,满足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丰富化自我信贷产品,以便满足优质的中小企业金融信贷需求,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开办小额抵(质)押贷款,、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通过这一方面满足中小企业多种需求。其次公开信贷政策,缩减审批手续和流程,切实方便化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分析基础上,可以适当缩减审批环节,对低风险、可提供抵押的中小企业简化贷款手续,实现最快时间的贷款发放;对信誉好、资产结构好、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金融信贷服务。最后,商业银行信贷实施突出重点,优先扶持的原则。某些中小企业尽管规模小,但是其公司业务主要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其发展的潜力的很大,商业银行应该加强扶持;对产品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应该给予优先发展,促进其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二,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撑不仅仅体现在信贷支撑上,还包含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加强商业银行优质服务供给是提升中小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首先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网络技术优势,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结算服务。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我国绝大多数银行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网络体系管理,中小企业发展中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网络优势,通过商业银行网络系统为其提供结算服务,减少在途资金占用率,加强企业资金运转。其次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综合信息优势,针对相关政策、市场发展态势、法律法规等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指导。同时可以利用银行人才优势为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供知识指导。

第三,参与中小企业改制和重组,加强金融支持。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优势,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产权界定、资产评估过程中去,积极协助中小企业有关部门完善改制、重组方案的确立。经过改制和重组以后,产权清晰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应该优先考虑进行信贷扶持。另外,商业银行应该以中小企业资产重组为切入点,协助企业实现强强联合等合作方式,从而优化中小企业资产结构,增强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激发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

第四,严格信贷管理,促进银行和企业的双赢。加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还要建立一个严格的信贷管理体制,从而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这就要求贷款前,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审查,对企业法人、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企业产品市场竞争情况,以及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进行深入考察,弄清贷款企业的发展现实情况;贷款时要严格审核贷款资料,实行审贷分离管理机制,根据贷款审核程序,严格遵守;贷款发放以后要加强信贷使用状况的跟踪,构建信贷员驻厂管理办法,协助中小企业资金的管理,盘活企业资金,促进中小企业良性发展,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三、结论

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中重要的主体之一,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对策:首先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主要有加强央行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政策的指导,成立信贷政策委员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信贷衡量标准;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衡量标准,淡化以企业发展规模为主要衡量的标准,重视对企业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企业发展前景等指标的衡量;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抵押贷款制度;调整信贷结构,满足高质量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参与中小企业改制和重组,加强金融支持;严格信贷管理,促进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课题项目: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

2011年3月16日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财产有限,一直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就业、改进民生、促进和谐社会构建都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数目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但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可用于担保的物品有限,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长期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当前我国多层次融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不具备发行股票、债券的资格,只能借助于间接融资方式融通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应承担起责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二)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商业银行历来重视大企业客户,这导致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贷款金额大、贷款期限长、贷款集中现象明显。金融危机后,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监管规则进行变革,修改后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按照新规定,每笔贷款所占用的监管资本由贷款金额、贷款违约率、违约损失率、贷款期限和与宏观经济的关联程度决定。虽然大企业的贷款违约率较低,但是每笔贷款金额较多、违约损失率较高、贷款期限较长。因此,商业银行贷给大企业的资金所占用的监管资本较高,贷给中小企业的资金所占用的监管资本较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期限较短,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于中小企业信贷来调整信贷结构。第三,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可以与中小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不少商业银行将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自己转型的突破口。综合起来,我国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

(一)建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是根据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主要为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它是独立的专营机构,包括一系列独立运行机制,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立、客户市场开拓、内部财务核算、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职能于一身,实现责权利统一,人财物相对独立。截至2010年12月末,全国共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109家银行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新增贷款已超过全行新增小企业贷款的60%。

(二)针对中小企业的类型,推出了新的融资模式

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每种类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融资模式。光大银行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三大市场,共推出十种融资模式:为定位于配套型的企业推出政府采购模式、银租通模式和供销商模式,为定位于积聚型的企业推出联保模式、专业市场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和担保模式,为定位于科技型的企业推出科技孵化模式、认股权模式和低碳金融模式。

(三)调整了银行服务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短、频、急、小”的特点,对于放贷效率要求较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调整银行服务管理机制,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标准化贷款流程,提高中小企业信贷效率。中国建设银行创新出“信贷工厂”,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细分为营销、销售、业务申报、审批、客户维护、贷后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实行专人专岗,快速提高了中小企业信贷的质量和效率。

(四)创新了不少金融产品

针对中小企业担保品少、信用较低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开发出动产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企业联保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网贷通”业务,小企业与银行一次性签订循环贷款借款合同,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期内,客户通过网上银行自助进行循环贷款合同项下提款和还款业务申请,银行对客户申请进行集中受理和处理,“网贷通”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00万元。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年“两会”中,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话题备受关注。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落实银监会“六项机制”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小企业的风险水平、资本成本、资金成本等因素,确定小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建立小企业风险定价机制;设立小企业贷款的专业部门,建立独立的小企业贷款核算机制;简化贷款流程,建立高效的小企业贷款审批机制;将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与其业绩紧密相联,建立和完善小企业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关注贷款客户情况,收集、分析小企业贷款恶意违约方面的相关信息,建立和健全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二)构建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指标体系

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指标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评价得出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进行合理定价。我国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作过探讨,例如乔薇(2008)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基本要素设定为:①市场评价要素,包括行业状况、市场竞争力状况;②企业素质要素,包括企业规模、领导者素质、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管理水平、资产质量;③财务评价要素,包括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发展能力、获取现金能力;④创新评价要素,包括创新投入、创新效果;⑤风险评价要素,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⑥履约状况评价要素,包括银行信用状况、商业信用状况。

(三)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调查中小企业信用状况

近年来,京东商城、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崛起,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提供客户的交易数据信息,从这些数据中银行可以分析出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等。商业银行通过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可以获得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信用资料,降低调查成本,缓解中小企业信用记录缺失的问题。

(四)注重风险管理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历年来注重大企业客户的开发和维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是管理大企业的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转型突破口,管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心。商业银行需要从大量中小企业中发现风险规律,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竞争力。

(五)培养创新理念

创新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商业银行需要培养创新理念,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另外,商业银行应该注重科技创新,使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功能:①自动优选客户功能,②快速业务受理功能,③自动风险评级功能,④自动风险定价功能,⑤简化业务流程功能,⑥自动风险预警功能,⑦违约信息通报功能,⑧业务自动考核功能。

(六)开拓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中间业务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不高,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开展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业务、战略规划业务等,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为中小企业传播金融知识、提供专业技能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贷款的通知,2006年4月4日

[2]金立新,光大银行模式经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时报,2011年3月24日,第三版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篇6

关键词:银行企业思考

一、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融资中风险表现

(一)小微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弱

小微企业所处行业大多进入门槛低,因此造成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小微企业一般在市场开拓、市场策划这些方面能力较弱,难以获得高额利润以及持续发展。由于其市场竞争力低,小微企业关闭、重组、退出、破产在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是一种长期现象。

(二)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度较高

小微企业自身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一些企业没有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报表,由于小微企业股权结构简单,企业主独大,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个人隐私,不便透露。这种财务状况的不透明必然导致增大银行的贷款风险。

(三)小微企业抵押担保风险

小微企业担保措施主要靠抵押物,但往往固定资产规模小,可提供给银行的贷款担保物有效性不足,并且其抵押资产价值变化以及变现能力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一些企业也利用担保机构为其进行担保。但由于目前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问题,行业自律机制也不健全,也容易引发新的金融风险。此外,有些企业采取关联企业、客户之间相互担保,这种方式也会发生链条断裂和系统性风险。

(四)银行贷款发放管理难度大

小微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资金往往会存在提供虚假资料的情况,获取信贷资金后,投向随意改变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就需要银行在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中要做更多的调查与管理,需要有更多的成本与经验。对于长期以来主要面向国有企业的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控制意识与手段还很薄弱。

二、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中要遵循的原则

商业银行要坚持将扶持发展小微企业发展为目标,大力拓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但在业务开展中,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不能因高风险而消极发展

目前,商业银行要从真正意义上区别小微企业与大中型公司客户的资产质量,不能用针对大中型公司客户标准进行考核,这样容易使一些发展潜力好的小微企业客户被拒之门外。商业银行要将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由控制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把小微企业不良资产单独考核,力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长足发展。

(二)不能因要大力发展而忽视风险

近年,在温州,有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张贷款规模,在争夺客户时饥不择食,走上了不顾风险的道路。一些跑路企业曾经是多家银行竞相为其放贷的对象。只顾盲目扩张贷款规模而不顾风险无异于饮鸩止渴。在全力营销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过程中,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坚决守住风险防控这根底线。

三、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的可靠途径

(一)积极应对经济变化,推进信贷经营结构调整优化

主动应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经营环境的变化,坚持有进有退政策,推进小企业信贷结构调整优化。一是在行业结构上加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市场拓展,把经营稳健、资信良好、业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小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二是加快潜在风险客户识别和退出工作。

(二)重视产品设计的针对性,强化创新拓宽融资途径

一是发展小企业经营型物业贷款和标准化厂房按揭贷款等小企业中长期贷款业务。二是积极推广商品融资、订单融资、应付款融资、保理等融资产品。三是应积极研发分期偿还本息的信贷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动态监控企业的还款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贷款到期后给企业造成的集中还款压力。

(三)引进专业风控团队,探索与风险投资公司的业务合作

风险投资公司对于小微企业的理解更加专业而有深度。商业银行应加强与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商业银行能够依靠风险投资公司实现客户的筛选与甄别,获得风险投资公司资金支持的小微企业可以更容易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或者得到更低的银行贷款利率。“商贷+风投”的模式可能会成为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方式。

(四)探索多种抵押贷款模式,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

小微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可探索采取其他替代性的担保方式:变企业担保为个人担保、家庭成员联保;银行可以通过企业经营者或所有者个人信用记录来判断是否发放贷款;变企业担保为群体担保,小微企业及其经营者周围往往存在一个相对密切的群体,由这些成员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建立知识产权评估机制以及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的分类准入标准,与企业签订贷款违约时知识产权处置的优先受偿协议。

(五)加大监测防范业务风险,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风险

一是严把客户准入关。新增贷款坚持以抵质押方式为主,保证方式贷款优先选择担保能力充足的大法人客户和信誉优秀的担保公司,谨慎办理以第三方抵押物抵押的小企业贷款和动产质押贷款。二是实地走访查看客户。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诚信程度。三是围堵贷款劣变源头。对到期贷款实行预案管理,预判风险状况和按期收回概率,提升管理工作的前瞻性。

(六)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提高银行风险评判分析能力

要加强相关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的专业人才引进,加强实业、技术与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对小微企业发展前景以及风险点的把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乐荣.对小微企业授信风险控制措施的探讨《中国金融界网》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篇7

关键词:中小银行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36-04

纵观世界,社区银行作为中小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主流,但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大。尽管世界各国的中小银行在其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大同小异,但具体的机构设置形式、业务范围和监管特点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美国的中小银行多以社区银行为主;英国的中小银行从业务上看只是零售银行业;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则对中小银行采取放松管制的策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小银行就是美国的社区银行。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界定与作用

同全球其他国家的银行业类似,美国银行业在经历大规模并购后,大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规模相对较小而数量相对较多的社区银行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些社区银行在同大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社区银行作为美国中小银行的代表,在美国银行体系中地位明确。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的数量明显减少,但由于小银行基本不承担整个国家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风险,所以其发展也相对稳定。

从机构设置看,美国银行业独特之处是它不仅有数家跨国大银行,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社区小银行。这种二维银行机构体系的形成主要依据法律对美国银行经营业务的区域性限制。同时,这种二维结构也反映了美国少数几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大银行与其所服务的客户之间空间距离很大。随着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出现,大银行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更多地依赖金融信息系统、电脑模型以及集中决策体系。相反,小银行则多是“关系银行”,依据个人对客户诚信度以及对所服务社区金融业务的理解做出决策。因此,这种二维银行体系可共同为美国的经济实体和个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社区银行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而言,所谓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从经济环境角度分析,美国不同地区经济的活跃和繁荣是推动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社区银行在美国市场的分布看,经济繁荣地区的社区银行相对多一些。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符合监管当局统一的监管要求。社区银行有两个主要特征:

其一,规模较小。从网点分布看,2004年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independentCommunityBankersofamerica)的统计,美国有83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如储蓄和贷款机构等)被划分为社区银行,这些社区银行在全美有36803个网点,这些网点有54%分布在农村,29%分布在城市的郊区,有17%分布在城市;从社区银行在美国的区域分布看,26%分布在美国的中北部,21%分布在东南部,16%分布在西南部,18%分布在中西部,11%分布在西部,8%分布在东北部;从资产规模看,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10亿美元之间不等。截至2002年,美国共有社区银行6900家,其中一半社区银行的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这些银行的总资产只占整个社区银行总资产的五分之一,中等规模的社区银行总资产在1亿美元―5亿美元之间,数量占整个社区银行的五分之二,总资产占二分之一以上。虽然社区银行的定义主要考察其规模大小,但有时也会引起混乱。例如,一些专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可能被定义为社区银行,但却跨区域服务,相反,一些银行虽然为社区服务,但因为规模较大则也超出了社区银行的界定。

其二,主要服务于社区。社区银行与社区服务紧密相连。由于放松管制和并购行为,社区银行在数量上以及资产份额上都相对减少,但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仍十分重要。在美国,社区银行服务于社区的重要性和存在理由不可小觑。例如,纽约市一家商人银行,有100多年的历史,总资产10亿美元,只有大通曼哈顿银行总资产的0.3%。在这家商人银行的贷款中,有2/3的贷款发放给与这家银行有10年以上业务关系的老客户。与同一借款人反复做同样的业务,非常省钱。因为信贷员收集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另外,对于许多小企业或者个人来说,不需要用10亿美元启动资金,不必要让一家有上百亿资产的银行满足需求,只要有一家能够恰好提供所需服务的银行,就可以运营很好。

截至2004年,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作用不可小觑。由于美国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使得跨区域银行和超级银行发展迅速,而社区银行发展趋缓,全美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社区银行降至6900多家。尽管如此,美国社区银行对小社区和中部地区的融资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农业服务。从市场定位看,社区银行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大银行则主要面向大公司。从资金运用看,大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使用,而社区银行则主要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美国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首先,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有所下降。虽然,从数量上看,社区银行数量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居多,但银行业务、经营范围所占甚少,到2002年底,社区银行数量占整个银行体系的89%,但其银行办公占地只有34%,银行贷款占16%,存款占19%,银行资产占15%。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银行获得非存款性资金如联邦资金、回购协议和次级债券的能力远远小于大银行。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作用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来自大银行组织的兼并,而不是由于低于平均发展水平的竞争。另外,虽然从整体上看,社区银行只占整个银行体系很小一部分,但在美国某些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州,却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郊区,所有银行机构占58%,存款占49%,但在市区则所占比重较小。在小地铁区域,其办公室占31%,总存款额占23%。

其次,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作用不断提高。美国社区银行对客户深入了解并相应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贷款主要面向附近社区的存款者及相关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事实上,社区银行已经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许多社区银行在面对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方面提供了相当全面的业务选择,包括:中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较低收费的支票和一些投资产品、不同种类的楼宇按揭、消费贷款、较低收费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以及自动提款和电子银行等服务。除了在小城市、郊区和中部地区提供服务外,社区银行主要服务于小企业、家族企业和中低等收入的存款人,社区银行作为小企业的贷款人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小企业在国民总产值和就业增长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虽然,美国对小企业没有固定概念,但一般认为,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就是小企业。社区银行为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更有优势:第一,贷款银行会充分考虑小企业的能力和贷款市场的现状,而大银行则必须根据评级体系来评估,不能正确对待小企业的优势;第二,社区银行很容易同小企业建立起长期关系。社区银行提供给小企业以其非居民房地产为担保的银行贷款,2002年6月,社区银行提供的100万美元贷款中42%为非居民房地产贷款,这表明,社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有优势;第三,社区银行提供的服务收费通常较之大型银行要低。据美国有关机构2001年的统计,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第四,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社区生活的成员,而大型银行的业务管理者则通常是衣冠楚楚地坐在远离日常客户的办公室里;第五,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的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的因素,大银行在审批这些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时,通常只是根据一些财务指标做出结论,基本上很少考虑借款人的个人因素,客户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些财务数据而已;第六,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而大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同时,因为这些社区银行本身就是中小企业,因而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例如,中小银行通常需要在开业3-5年之后才能盈利,需要经历艰苦的拓展市场、控制成本、完善制度等阶段,这些困难都是中小企业会面临的问题。因此,目前美国的社区银行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金融服务的咨询支持机构。

此外,社区银行对农业贷款和零售存款服务作用增强。同小企业相比,农业贷款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因而不易获得贷款,而社区银行刚好可提供这种服务,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2年底,社区银行提供的农业贷款为39%,其中三分之一为房地产贷款,一半为农业经营贷款。以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对于小企业来讲没有对个体存款人重要,美国分析家们认为,社区银行比大银行更能提供给中低等收入存款者更好的服务。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社区银行更多依靠零售存款人;其二,由于技术原因,大银行更倾向于非个人的交易性存款。2002年底,社区银行24%的存款来自于零售存款,他们收取的费用也比大银行少,这对单个存款者很有吸引力。

总之,社区银行作为大银行的有益补充,正利用其相对发展优势,扩大其生存空间,并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绩效与发展趋势

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根据过去的信息和数据对未来收益做的决策已经不够准确,近年来,小银行的收益有所下降,至少在某些郊区的集中度降低。

首先,从存款、资产增长和新银行进入壁垒方面看,据美国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的存款和资产总额比大银行发展势头强劲。大银行存款和资产的增加多半是源于并购,在最近美国银行业理事会的一项调查中表明,90年代,小银行的绩效排名在1000名开外,大银行在1-100名,中等规模的银行则在100-1000名;在2004年,小银行的资产在3.3亿美元以下,大银行的资产在69亿美元以上,但除去并购的因素,小银行的增长比率比大银行大,小银行支付利息存款的平均比率高于大银行。

其次,从收益性方面看,社区银行收益水平同大银行的收益水平相对持平,但在过去的三年内有所下降,1990年底,小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高于大银行,因为大银行仍处于对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和业务贷款严重亏损的恢复期,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收益差不存在,大银行收益变好,但如果经济环境变化并且贷款违约增多,则情况会有所改变,例如,2002年底,大银行非流动性贷款比为1.5%,而小银行则只有1%。

再次,从信息收集技术的发展看,美国的一些银行分析家们认为,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经营良好,但未来的发展却有很大不确定性。因为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关系借贷的相对优势,评级机构和信贷局采取集中统一的方式收集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并迅速传递给贷款人,另外,对信贷评级模型事后绩效的数据累计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这种对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可获取性和信用评级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渐超过了靠人为调查获取贷款的效率。尽管如此,一些经营业绩良好的小企业仍有不能通过大银行信用评级系统检验的可能,这样,社区银行还是有利可图。

最后,从社区银行的收益看,网上银行的逐渐兴盛已成为社区银行继续发展的威胁。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银行都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客户可以直接在网上转移资金,支付账单,申请贷款,不仅银行开展网上银行的业务,而且一些网上经纪公司允许客户在网上买卖股票,进行转账如股票资金、债券资金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基金等可互相划转。所以据美国银行业协会分析,网上银行对社区银行更有杀伤力,那些大银行通过网络就可以吸收小客户的存款,而且由于网上银行的成本低,大银行可以提供更优惠的利率,从而会使社区银行失去客户。但社区银行也可借鉴大银行的做法,提供网上服务,并相应地减少分支机构。

从发展趋势看,因为美国银行业市场已经相当开放、发展也较为成熟、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因此不排除未来社区银行通过并购出现数量下降的可能性,但是,从总体市场格局看,社区银行依然因为其独特的经营定位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美国,由于技术原因和市场竞争激烈,社区银行还会有所下降,但会保持在几千家左右,不过,可以肯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上银行业务并不会也不可能消除以关系为基础开展业务的社区银行的作用。在美国,一些分析家运用复杂的统计技术试图通过对以前银行业机构模式分析来预测社区银行未来的结构模式,其结果表明,社区银行仍然存在,但会有所减少,始终维持在几千家左右。90年代中期的分析表明,由于1994年《瑞格尼尔法案》(Reiglenealact)对银行规模放松管制,并且允许跨州建立分行,使得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由1994年的7700家减少到2019年的3900家。再者,最近对1994-2000年间,银行业进入和退出障碍分析表明,资产在9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将从2000年的6100家下降到2007年的4300家。

三、英国和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特色

同美国银行业明显的二级机构体系相比,虽然英国银行从资产规模上讲也有显著的界限,但英国银行更注重银行业务的发展,而不是银行区域和规模的划分。在英国,探讨最多的是银行零售业务,而无论银行的规模如何。因为许多英国银行,如国民西敏寺银行(natwest)、劳埃德银行(LloydtSB)和巴克雷银行(Barclay)同英国大型的超市支付系统相联系,办理零售业务。甚至是许多银行的股东本身就是从事超市业务的集团公司。例如,莫里森超市(morrison)、舒服味超市(Safeway)和阿斯达超市(asda)等。英国银行十分重视零售业务的扩展,不断研发和推出业务新品种。因而,英国银行比较重视银行业务的市场营销和为个体客户的服务。从这一层面讲,英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可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借鉴。英国开展银行零售业务,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同大型超级市场支付结算业务相联系。许多银行的借记卡在超市中除了支付功能之外,还可以提取一定额度现金,为客户提供便利条件。另外,英国银行开展零售业务,除了扩展市场,加强营销管理等业务外,还比较侧重于银行职员的培训与管理。英国银行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如何,除了宏观指标外,最重要的就是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提高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英国银行通常都会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许多培训机会。

德国的中小银行则是另类情况。一向以金融监管严厉著称的德国,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则较为宽松。德国金融监管当局根据最新巴塞尔协议修改草案,相应地制定并调整本国银行监管规定并在现阶段形成草案。按照新的“信贷业务管理最低要求”,对中小银行管制较严。但“最低要求”第二草案显示,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关键点上对中小银行网开一面,给予照顾。“最低要求”由监管局发文宣布生效,该准则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及风险控制硬性规定,于2004年起开始施行。根据该法,所有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部(在此主要指销售部)和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在行长层面严格分工。风险管理部在信贷决策方面有独立且不受业务部左右的否决权。信贷风险控制应归属该部,必须严格与营销利益脱钩,具有比业务部利益更高的地位。新草案不再要求至少在行长层面以下单独成立风险管理部。这对小银行来说无疑是一种照顾。德国监管局还发文指出,大银行必须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贷款需同时获得业务部和风险控制部的批准方可发放。新的信贷业务最低要求准则规定,在贷款风险评级和贷款条件之间应该存在合乎情理的关联。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发文中可以看出,诸多内容都在强调对大银行进行严格的监管,而并没有将监管的着眼点放在中小银行上面,由此可见,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四、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

在中国,中小银行主要指的是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中,通过对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逐年改善,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因为在经营地域上仍受到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控股占大比重,内部治理结构待改善的空间很大,各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直接持股比例是24.2%;东西部银行外部治理环境差异很大,东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市民银行”定位不明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仍偏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对上述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入世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大趋势,很有必要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应从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欧美中小银行,特别是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逐步繁荣和国际化,未来不同能力和规模的企业及银行将面临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一些规模较小、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和经营能力相对差的企业和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会逐渐退出市场,这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性银行已有很大体现。而一些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高、经营能力也较强的中小银行是最优的资产,可能成为金融并购的目标,特别是随着市场开放后国外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市场,而如果企业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但经营能力很强,就需要寻求新的资本补充,扩大资本实力和运作能力。当然,会有很多银行资本充足率足、而业务和经营管理能力也很强,由此,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经营的区域范围和业务规模,提升收益水平,做更长远的计划和发展。面对以上多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抓住市场机遇,参考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迎接未来挑战。

作者简介: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0-0077-06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秩序。此前,中国经济已备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波动、全球经济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国际因素和自身经济发展过热、自然灾害和通货膨胀等国内因素的双重压力。金融旋风突袭,无疑更使中国经济处境雪上加霜。

国际金融环境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各国政府以及金融部门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防止经济的进一步衰退。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受影响最大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各项指标都有所回暖。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2009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1968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29077亿元,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大幅下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进出口相抵,顺差623亿美元,同比增加209亿美元。一季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减少56亿美元。货币信贷增速加快,外汇储备有所增加。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5%,比上年末加快7.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17.7万亿元,增长17.0%,加快8.0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33746亿元,增长10.9%,回落1.8个百分点。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953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77亿美元。

中小商业银行作为大银行的补充,其发展定位在这场危机中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良好,盈利能力持续上升,资本充足率也有所改善,经营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管理也越来越科学。在后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将何去何从?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和冲击?针对当前发展形势,制定怎样的应对策略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呢?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从2009年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本轮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在2009年一季度各中小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成本费用控制合理,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业务及收入结构更趋合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如果能够从加大寻找合作的机会,充分争取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合作,扩大自己的信贷投资量,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人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一定可以减小在危机中受到的伤害。

虽然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直接冲击不大,但随着危机的蔓延和向实体经济的渗透,对银行业资产质量、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和利润等方面的影响将日趋明显,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很小、实力较弱,风险突出、包袱沉重,内控薄弱、治理缺陷,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受冲击和影响的程度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操作风险和新业务风险难度的加大

从操作风险的引发因素来看,主要因内部因素而引发,如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善或失效;银行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因此操作风险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但是银行作为社会性企业或组织,其业务计划的完成还需要其他组织予以配合,其他组织同样也存在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失败的可能性,因此外部因素也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如提供通讯线路租赁业务的电信公司技术故障而导致银行it通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操作风险也具有一定的外生性。

从历史经验看,越是经济下滑期,企业信贷资金越紧张,越容易爆发利用虚假资本和资产抵押骗贷、利用各类票据单证骗贷、利用信用卡恶意套现欺诈等外部诈骗或内外勾结诈骗案件。在法人治理还不完善和内控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双降”不容乐观,大要案有可能重新抬头,甚至有可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大型银行新业务风险不断暴露和显现,中小商业银行已开办的理财、保函、信用证和贷款承诺等新业务风险逐步上升,也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在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下,行业风险、客户风险、业务品种风险和区域风险互为交织,银行信贷与非信贷资产质量都将受到威胁。特别是各类系统性、行业性、突发性风险的防范尤为关键,银行业风险防控和保持资产质量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对银行的风险识别、预警、化解、处置能力以及内部管理和控制能力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不良贷款“双降”难度加大

中小商业银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个体和中小企业,成本转嫁能力弱,利润空间小。同时随着经济下滑的影响不断从上游向中下游延伸,信用风险也开始从大银行向小银行转移和传递,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将日益增大。表1为2009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

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的压力仍然很大。

(三)发生挤兑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银行挤兑就是大量的人到银行去取款,但是银行现有的现金不足以支付这些取款。也可以说是银行的流动性出了问题。表2反映了2009年商业银行流动性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2009年第一季度流动性比例低于2008年的比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体现出发生挤兑风险的可能性在增大。

(四)确保盈利稳步增加难度加大

1 利息收入增长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利息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在经济下行趋势下,银行与客户议价能力明显降低,利差水平不断收窄,保持利润超常增长的局面难以再现。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同业竞争更加激烈,中小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收入增长受到全方位

的影响,能否实现达标升级目标确实堪忧。再者,经济景气度的降低,会增加银行信贷业务的拓展难度,利息收入增长也将受到影响。

但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采取了增加自助银行和自助设备分销网络,以减少营运成本和提高网点盈利。以中信银行为例,2009年第一季度,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润32.2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94%,比上年季均下降3.03%。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控制得较好。

2 非利息收入增长难度加大

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各类业务的潜在风险上升,银行抵御风险所提取的拨备可能会有所增加,也会对盈利产生不利影响。目前,非利息收入中比例比较大的是中间业务收入。然而资本市场的走势直接决定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数据显示,由于资本市场上行信心尚未得到恢复,中间业务收入也难以实现大幅增长,2009年银行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增速明显放缓。

根据国金证券对14家上市银行一季报统计,商业银行实现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5%,尽管总体上仍实现了正增长。但在增速方面,与2008年一季度该项收入185%增速相比,明显放缓。数据显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2009年一季度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39.3%,相比上年同期51%的增幅,增速下滑近1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2009年一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5.48亿元,同比增长9.66%,与上年的增速相比,也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方面,南京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分别实现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增长216%、43%、25%、30%,居于前列。不过,其增速也大大低于上年同期增速。虽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还没有受到过大的影响,但是,金融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本轮金融危机的冲击。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短期发展战略

(一)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信用将不再是商业银行信誉的支撑者。因此,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引起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高度重视。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改革现行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流动性比例管理,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核心,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协调统一为宗旨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建议进一步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加快货币市场发展,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加强需求预测和分析,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扩大信贷投资以增加其自身盈利

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信贷额度放开,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配套资金的需要,还是向企业注入流动性,都为防止企业因流动性不足出现枯萎。出口需求的大幅消失、居民消费无法短期弥补出口需求短缺遗留下来的缺口,必然反向向上游形成需求萎缩链条,从而出现ppi与pmi的急速下跌。

2009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6%,工业品出产价格(ppi)同比下降4.6%。3月份我国Cpi、ppi连续第二个月双双“告负”。4月份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4月份的pmi指数预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回升态势,从一季度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情况来看,也预示了这种趋势。3月份中国工业增长率由1-2月份的3.8%提高到8.3%,出现比较明显的提高,说明12月份以后pmi指数反映的经济回升趋势是正确的,pmi指数较早地预示了经济拐点的出现,正在成为观察经济走势的重要先行指标。

以上数据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初见成效。但是,要想我国经济顺利渡过难关。还要加大对基建、有色、钢铁、水泥、能源、交通等行业的投资力度。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把握这个机遇,扩大信贷投资规模,将信贷投资到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产业,尤其是民生工程等。

(三)加强全面长效的风险管理战略

1 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既包括信贷风险,也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成功的银行必须有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基于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和质量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加强风险文化和风险管理建设,使风险控制成为全行员工的自觉行为。

2 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的经验,建立起科学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管理系统,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全行整体资产风险的分散,规避那些原本不应承担的风险,获取与风险匹配的收益。

3 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一是要重新定位各级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健全合理的信贷授权与审批体系,增强风险管理的权威和能力;二是要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三是要建立权威的信贷稽核体系,对全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行适时监督和管理,为决策层提供支持,让缺乏能力的风险管理人员及时退出。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特殊企业。在短期内,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目标是使自己在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最小;而在长期中,还是要以实现更高的利润为目标。所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也要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中长期战略。

(一)丰富业务体系战略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发展更具有潜力的核心业务,并在巩固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资产托管、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新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

1 构建具有特色的业务体系

客观把握银行自身的比较优势,合理构建具有特色的业务体系。正确的业务定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方面,必须摒弃同质化的局面。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竞争,才能实现稳健快速发展。各家银行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将业务调整为“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手段,以人才为支撑”的矩阵式管理模式;逐步对资金运作、授权授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产品研发、稽核审计、干部任免和劳动用工等实行集中管理和流程控制。在业务体系定位上,国内商业银行要突出个人理财业务、网上银行、私人银行、信用卡等,整合各种服务渠道,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2 大力发展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ies,简称oBS)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

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发展表外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只有使从业人员逐渐在市场活动中接受现代化的金融意识洗礼,不断感受国际金融业的革新,才能满足表外业务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的更新。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管理阶段以后,今天已步入了资产负债管理,即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综合直辖管理的阶段。我国传统银行经营思想能否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是发展表外业务的关键。

二是银行业技术手段的提高。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银行设备的计算机化及各种新型通讯技术的现代化密不可分,从金融产品的设计、评估、定价到营销、运行和管理,先进的技术设备不可或缺。

三是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表外业务涉及金融税收财会法律等广泛领域,需要大批熟悉金融市场业务、善于洞察客户需要、把握金融创新的最新进展、了解市场法规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的要求。

3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项传统业务中,银行是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者;而中间业务则不同,银行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的角色,通常实行有偿服务。

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对中间业务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主要原因在于中间业务收入。但是要注意降低这种业务的风险:一是改变现行观念,在选择中间业务的种类上及合作方做出正确的评估;二是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掌控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中间业务主要是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而是为主营业务服务铺垫的;三是对自己员工的风险教育要加强,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二)加强人才规划战略

商业银行的生命力在于管理、营销、产品研发,而体现和壮大生命力的是人。所以,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要不断创造条件,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真正抢占银行业竞争的制高点。第一,要优化现有人力资源配置,切实推行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对用工制度、干部制度、薪酬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第二,大胆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营销、财务管理、产品研发、保险、基金等各类人才。第三,广泛系统地培训员工,促使人力资本增值。通过行内培训和行外培训,使全体员工富有市场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学习的热情,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第四,鼓励员工到境外学习。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给予境外留学的员工一定资助。第五,加大与外资银行互派人员的力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人才,通过内部化的外部人员随时诊断国内银行的业务及管理。

(三)重视银行营销战略

1 建立营销管理的新观念

面临新竞争格局时代的银行,特别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要通过建立系统的营销组织、开展系统的营销活动和进行有效的营销创新来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建立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新观念。一要确立新的“客户群”观念。新的“客户群”不仅仅要按行业、规模、年龄、职业等来划分,更重要的是要按客户与银行的往来关系、客户本身的经营和收入状况来划分。对客户区进行合理划分,一方面有助于银行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可降低单位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根据不同的客户群的风险状况调整定价,获取更大的收益。二要确立“整体客户满意经营”的观念。银行一切努力就是要使客户满意作为一种品牌,被客户所接受。对银行而言,要落实客户满意的经营要求,不仅要满足客户对产品与服务的现实需求。还要满足客户对产品与服务的潜在需求。潜在需求是一种期望,如果客户的潜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现实需求与期望需求之间的差异,一项只能满足客户基本需求而无法满足客户潜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带来预期缺口。一旦客户发现这一缺口能被其他金融机构所填补,他便会重新选择新的金融机构。因此一家商业银行要使客户满意,就必须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这种产品和服务更完善。

2 注重银行营销的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通常都更注意提高服务的质量,这是因为产品可以完全模仿,而服务则不可能完全模仿。银行提供服务实际上都是有代价地提供给客户的,而不是无偿的。由于银行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性、可变性、不能储藏等特点,所以衡量银行服务质量的标准就是适时和适度,即要在客户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需要的服务。另外还要求银行提供服务的态度热情、工作高效、程序简单、环境良好。

3 完善“客户中心主义”的经营模式

“客户中心主义”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框架下,银行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讲,要赢得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其一,必须强化整体营销与服务的观念,认清其目标客户所在,明白客户的真正需要,为客户提供量身订造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与客户双赢。其二,进一步健全新产品研发机制,建立市场导向的新产品研发中心,完善与客户沟通的渠道,通过各种方式迅速集中市场反馈的各种信息,及时对客户的各种需求进行归纳整理,大胆引进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的服务及产品,加大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其三,推行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强有力的营销服务体系。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推进组织架构、业务系统、业务流程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推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建立强有力的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4 发展营销重点客户群

重点发展有吸引力的客户群,致力于成为大型企业和中高端个人客户的首选银行,并有选择地在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客户中开拓业务机会。既面向一般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通用类产品和服务,又面向中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专业类产品和服务。

(四)审慎推进国际化战略

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经验,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必须坚持“依托国内业务,审慎发展,规模适度”的原则。第一,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银行的交流、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规则、管理技术、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服务手段,在管理制度上尽快向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靠拢。第二,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策划并完成境外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第三,重视引进战略性人才。在管理层率先引进管理专家,在员工中录用外

籍人员,推进境外机构率先实现员工本地化。第四,审慎推进经营网点的国际化,合理确定境外机构的业务定位。支持和鼓励海外分行遵照当地监管当局的要求,提前按国际标准运作,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积累经验。第五,探索通过购并、合作、参股等方式进人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购并对象可以是一种产品、一家分行,探索与外资银行联网和交换数据等,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国际化。

(五)加大金融创新战略

创新是银行业健康发展永恒的主题,它在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创新能力和力度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一家金融机构如果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同时,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提高的主要动力之一。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不合理,对传统利息收入的依赖性很大。所以,通过金融体制、工具品种、服务等多方面的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口,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

1 金融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意味着对传统认识的突破,新观念的产生为制度变迁提供了可能。人们对新观念的普遍认同,为新制度的确立和正常运作提供了保证。只有观念领先,我国商业银行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创新理念,抓住机遇,以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2 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舞台上,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还应该适度开发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新型金融衍生产品。同时,尝试进入投资银行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非股票买卖的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为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提供全面服务。此外,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结构也在发生急剧变化,传统银行正受到来自资本市场和新型金融业务――基金的挑战,尤其是开放式基金业务,对银行传统业务威胁极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把握政策时机,将基金作为业务和产品创新的又一突破口。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篇9

经济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银行业全面开放,银行改制上市完成,使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关口。现实表明,在日趋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中,在日益加大的内部经营压力下,国内银行在过去转轨经济时期形成的经营思路、管理方法难以适应时展的新要求。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按照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国情和自身基本条件,探索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在此,结合中信银行近三年多的实践,谈点个人体会。

坚持正确的经营理念

在当前新的经营形势下,树立科学、系统、全面的经营理念,并贯穿于每个银行经营活动细节之中尤为重要。在我看来,银行核心的经营理念可以概括为: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追求滤掉风险的利润,追求稳定增长的市值,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前列。

“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这三者的统一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通常准则,但对三者不同的排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经营效果,我们把效益摆在第一位,就是要使银行成为追求利润的真正的企业,将质量放在规模之前,就是要追求又好又快地发展。不可否认,银行规模对效益的支撑作用,但它决不是银行经营的终极目标,只能是银行实现效益的手段之一。“速度情结”、“规模偏好”不可能支撑银行的长久健康发展。当然,在国内银行目前的发展阶段,银行必须保持相应的规模,但必须在效益、质量的前提下推动规模的合理增长。

“追求滤掉风险的利润”。这是中信银行反复倡导的风险文化。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其风险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长期性的特征,银行追求的利润不是账面利润、短期利润,而是经过风险调整、质量过滤后的真实利润,在充分提取了贷款呆坏账准备和其他的潜在风险损失后的利润,不考虑风险的利润无法真正体现银行经营业绩。

“追求稳定增长的市值”。一般而言,市值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远期现金流量的净折现值,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银行都已经成为上市的公众公司,市值的稳定增长是股东赋予的根本任务,是资本市场和监管机构衡量银行绩效的根本标准,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能否保持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是衡量我们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银行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的前列。”这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在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环境下,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仅有中资银行,更有日益增多的外资银行,不仅要在国内的市场上竞争,还要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竞争,只有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的前列,中小股份制银行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基业常青。

坚持具有特色的差异化发展策略

纵观国外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随着市场开放程度加大以及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国外银行竞争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竞争战略、无差异化竞争,初步差异化竞争再到深化差异化竞争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这一过程对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率先走出明显的同质化竞争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培育业务经营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对公业务策略。对公业务一直是中信银行格外重视的领域,逐步形成了一些自身经营特色,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基础。但是,随着对公业务的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过去仅仅依靠存贷款业务,以营销大中型客户为主的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竞争的需要。为此,我们积极地调整业务发展思路,逐步探索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对公业务发展策略。从对公客户定位上,我们不拘泥于客户的大小规模,而是强调从客户的素质出发,以“双优双主”做为客户的选择定位,即“优质客户、优质行业、主流客户、主流行业”,这样的定位是基于银行的服务能力,从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况,考虑了不同企业的规模情况,是适合我们发展实际的理性选择。

按照这样的市场定位,我们实施了“一二三四”的对公业务发展策略,“一”是一个目标――“在特定区域内成为中小股份制银行中对公业务的主流银行”,这样的定位勾勒出公司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目标、方向和要求,只有这样的目标才能确保银行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边缘化,才能保证对公业务持久健康发展;“二”就是强化总、分行两级对公业务管理,特别是强化分行层面的对公业务管理、协调,过去以支行为主体,单打独斗的营销模式已不能适应对公业务的发展,必须强化分行区域营销管理中心的作用,加强总行、分行的业务推动力;“三”就是坚持总、分、支三级营销。要通过多个触点联动,制定完善的营销和客户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以适应更加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四”就是积极推动公司理财、投资银行、产业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四个对公业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这些平台更好地向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这些措施使公司银行业务的组织体系更具战略性、指导性,营销更具系统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银行资源配置效能,夯实了公司客户基础,提高了公司业务素质。

针对国际业务,我们突出客户、产品和队伍三大体系建设。根据外汇管理政策的调整,一方面利用好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与其它业务部门的协作,研发新的贸易融资产品;同时优化国际业务的客户结构,力争实现在中小银行中具有最强市场竞争力,最高市场占有率和最好品牌影响力的目标。针对资金资本市场业务,中信银行实施了“specialist,slim,speed”的“三S”策略,通过优化流程,积极创新和团队建设,强化了自己的资金资本业务特色,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形势,提高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设计能力;在内部管理中,特别要加强市场风险控制,优化风险控制流程,通过前、中、后台的相互制衡,从个人授权、止损、交易的决策和控制、团队敞口控制等环节入手提升内控水平,保证本币资产管理收益水平超过大市,确立在外汇做市商交易量排名中位居前列的地位。

对私业务发展策略。在几年前,中信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滞后于同业,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市场的理性分析,不断探索发展,2006年我行储蓄存款一举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

在发展策略上,我们坚持“三维四动”,从客户、产品和队伍三个维度发力,通过公私联动,将对公客户中蕴含的零售银行客户能量转化出来,促进公私业务的协调发展;通过产品拉动,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和市场的影响力,积累储蓄存款后备来源;通过专业促动,建立专职的对私客户经理队伍,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服务品质;通过全员推动,激发全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热情。

在发展路径上,我们走一条客户积累、客户经营、客户增值三个环节并举的道路。从国内外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零售业务一般要经历客户积累、客户经营、客户增值三个渐进环节,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走的是三个环节齐头并进的发展路径。在客户积累方面,以和理财为突破口,在客户经营上,以个贷、理财、交易、电子四类产品为突破口,在客户增值上,以财富管理和正在组建的私人银行业务为突破口,这样三个环节并做一步走的发展路径,使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零售银行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从零售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上,我们根据自己的零售业务基础,提出了构建以“三高”为特征的“零售银行服务体系”,即高集中客户经营度,高科技替代率,高中端客户服务体系。高集中客户经营度就是通过客户的集中服务,尽量减少对基层网点数量和人员数量的依赖;高科技替代率,就是要充分发挥电子渠道的作用,低成本拓展零售业务;高中端客户服务体系就是要符合中信银行服务于高价值客户的市场定位。

从业务盈利来源上,我们为了尽快提升零售银行的盈利能力,选择了突出三个盈利点的有中信特色的经营之路,三个盈利点即贵宾理财、消费信贷和信用卡。贵宾理财业务,突出资产管理概念,强化与集团金融子公司的产品交叉销售和联合创新,紧紧抓住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交易契机,扩大理财产品的销售数量。信用卡进入盈利周期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推动客户数量、发卡量和透支金额等指标的不断增长,保持银行信用卡品牌、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领先地位。在消费信贷方面,致力于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根据市场情况推陈出新房贷产品。

将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发展的前提

银行做为一部经营风险的机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应当是银行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前些年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好、速度情结,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风险管理经验的缺乏,形成了相当多的不良资产,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很沉重的包袱,教训是深刻的。最近这几年,面对监管和市场压力,国内银行普遍重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经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完善风险管理体制,狠抓内控,加大检查审计力度,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逐年下降,操作风险不断减少,促进了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在风险管理中,我们一直强调以理念和文化为导向,以体制为保障,以技术为支撑来构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上,大力培育“追求滤掉风险的真实效益”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持续推进风险文化建设,塑造健康的风险管理工作氛围和工作习惯,引导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经营管理行为。在风险管理体制上,建立健全了“审贷”分离的体制,实现了风险官总行委派制,授信审批权向总行集中。通过强化风险管理,调整信贷结构,控制不良贷款源头,使资产质量跨入了上市银行较好水平。同时,强化专业审贷,组建了交通能源、重工业、轻工业、房地产和金融机构五大板块近30个行业的专业审贷小组,提高专业化审贷水平,出台详细的区域性信贷政策,进一步贴近市场,提高效率,对不同管理水平的分行实现差异化管理政策。在风险管理技术上,我们全面开发了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建立高度敏感的风险量化技术系统,力求全面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依靠风险量化技术,对风险与收益进行量化管理,建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开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实现全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提高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内部控制方面,我们着力落实各项内控措施,保证每个操作环节、每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制衡。在内控机制的建立上,坚持合规经营,实现防线控制,完善岗位自控、部门互控、稽核检查三道防线,确保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贯彻“双洞”原则,使每笔业务都有两项记录加以反映,在业务经营中实现相互监督和约束。在日常稽核检查中,从加大检查力度,促进规范经营,防案件、防操作风险等角度出发,开展会计柜台大检查和信贷大检查。并且,为提高检查的针对性,采取“飞行检查”的方式,更加直接和真实地了解被查行日常实际的管理状况。在合规经营的培训上,总行不断向分支行传递合规经营理念和要求,剖析各种违规案例,开展了合规培训学习和考试,有效增强了各级分支机构的合规意识。

实践表明,在有利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只要有了严格的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保证信贷质量的上升和操作风险的下降。据银监会的数据,中小股份制银行总资产今年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12.4%,不良资产率仅为2.78%,中信银行的资产不良率也降为1.76%,低于同业平均水平。

追求渐进式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良好的经营管理体制是银行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主流模式是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的总、分、支三级架构。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客户需求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必须不断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客户需要,更节省经营成本,有效率地组织银行经营管理活动。

目前国内银行还以总、分、支三级行管理模式为主,这样的模式在效率、管理、激励机制、营销力度方面确实还跟市场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长远看,这种组织架构模式难以从全行角度优化资源配置,银行经营管理层与市场相距较远,分支行单打独斗难以适应客户与产品营销的需要,不利于理顺业务线与风险线的关系,影响了银行业务水平的提升和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国内银行必须不断推进体制改革,提高体制运行效率。改革的总方向就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效、流畅的运行体制。但也必须考虑国情和银行自身情况,保持业务的稳步发展,在发展中解决体制问题。

中信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的路径。采用渐进式的路径,一是由于现有的体制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与现有行政体制较为吻合,分行积极性较高;二是由于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大,是对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需要稳妥进行,避免管理体制调整出现过大的震荡。因此,中信银行的管理体制仍然以分行现有体制为主,但改革是方向,按照改革思路,总行进一步发挥全行管理中心、决策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的职能,并通过调整内部设置与功能,逐渐提高主线业务部门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加强业务主线对全行业务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同时,总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在不完全具备事业部改革的条件下,强化后台管理的支持功能,在会计管理方面,后督中心、账务中心等都要逐步集中到分行,建立起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并根据专项业务的发展需要,在投资银行、私人银行、信用卡等部门采用事业部制的模式。

尽管总分行组织架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在分行层面,我们积极主动地推进了有关改革,主要以加大分行集中管理职能,逐渐简化支行管理功能,强化营销功能为标志。分行更多地突出实施管理、制定策略和统一协调等功能,探索了分行层面上公司业务的事业部制改革,尝试组建专业化的零售业务支行。在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业务的市场营销上,也要借助总行业务主线管理的纵向联动。

不断强化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

应对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员工的士气,开发员工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为银行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靠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和引导。通过一整套清晰的规章制度、政策和工作流程等制度性措施促使各级员工薪酬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奖励优秀的工作业绩,这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和基础。

激励机制要能有效地贯彻在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上。在分行管理方面,利用等级行差异管理的手段,激励分行之间比学赶超,在分行中形成追求业绩、创造业绩,以业绩论英雄的强烈工作氛围。在对干部管理方面,完善各级领导班子的考评制度、干部的公开评议制度和选拔制度,明确了干部的任用标准,增强了干部管理的透明度,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工作热情。在员工层面,奖优罚劣,增强员工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将员工的职业规划同激励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拓宽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

激励机制不仅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执行,还要靠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做有益的补充。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在于通过道德、荣誉、信念、价值观念认同等文化性层面来激励员工。尽可能与制度性激励措施相协调和一致,甚至向制度性激励转化,以提高企业文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构筑包括创新文化、业绩文化、团队文化、风险文化、制度文化、服务文化、营销文化、品牌文化等在内的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文化承载起增进经营绩效、强化经营管理的作用。着眼于尊重人、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在经营理念中渗透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精神,逐步形成一种员工职业生涯得到提升、工作激情得到有效释放、人生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文化氛围,把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银行价值的最大化完美结合。

作为一家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压力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任何抱怨和逃避都无济于事。只有激发队伍勇于追求成绩和成功,才能保证不断发展。而激励机制的建设和运用正是打造这一队伍的最有效手段和方法,是把竞争的压力变成动力的桥梁。

坚持正确地认识自己、市场和同业

在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必须坚持保持冷静的头脑,树立一种意识,即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市场、认识同业。

一家银行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要对自己具备的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准确看到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断地巩固和提高,树立稳步健康发展的信心。看到银行发展取得的成绩,才能凝聚全行动力。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在业务发展不到位的地方。客观准确地认识自身,才能不断地进步,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找准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特别是要促进公司、零售银行业务的协调发展,寻找新的发展策略,做到后来居上,确立起后发优势,

认识市场,要客观地看待市场,分析市场,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的脱媒效应,无论是对公司银行业务,还是对个人银行业务都带来强劲的冲击。在公司银行方面,需要银行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方案,在包括企业兼并收购、资产债务重组、外汇交易、过桥贷款、投资银行等金融需求方面跟进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抓住居民资产理财的机遇,开发多样性的理财产品,搭建强大的电子网络交易平台,赚取中间收入。紧紧跟随市场变化,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边缘化。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发展战略

随着2006年以来短期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将视线转向了中小企业。曾经长期受到冷落的中小企业贷款开始变成“香饽饽”,成为个人理财业务之后,中外资银行争夺的又一大焦点。目前,招行、浦发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成立中小企业客户服务机构,并相继推出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浦发行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列为与花旗银行战略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民生银行则利用与淡马锡的战略合作关系,直接引进其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系统及有关经验;国有银行方面,工行积极采取措施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截至2006年3月,工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突破了100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正日益成为工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由此可见,新时期商业银行如何推进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将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本文就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战略进行如下探析。

一、明确中小企业市场定位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环境和中小企业客户资源的情况,明确不同地区中小企业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第一,客户定位。优先支持有市场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朝阳产业、传统特色产业、新兴行业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大力优化中小企业客户结构,积极拓展当地支柱企业和品牌企业等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对劣质中小企业客户要及时退出;第二,区域定位。选择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在中小企业市场发育较好、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重点推进;第三,产品定位。加强产品组合和业务创新,提供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充分挖掘中小企业客户的潜在价值,使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之一。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体系

针对中小企业客户业务需求“急、少、频”的特点,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建立有效、差别化的中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体系。一是要以提高服务效率为中心。把中小企业业务特别是小企业的操作流程和运营机制和大型企业从细节上区别开来,简化环节,提高市场适应能力。二是要以降低管理成本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多的优势,建立对中小企业差别化的授权机制,实行对中小企业业务差别化管理,提高基层行和网点的经营能力。三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和绩效考评。研究制定符合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经营人员差别化的考核机制,将客户经理、风险岗位人员的贡献度、经营业绩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鼓励客户经理营销中小企业客户的积极性。四是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针对中小企业创业、扩张、长期稳定发展等不同阶段以及购产销不同环节,量身定制一系列适用性强的金融产品。

三、提高对中小企业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中小企业的特点之一是投资风险较高,对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要求高。但必须认识到,优质中小企业对银行的贡献度也很高,且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议价能力也更强,通过上浮利率补偿风险损失,不仅可以提高单个企业的回报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一是要提高对中小企业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把握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能力、信用意识、资金运营、资产分布及关联交易的真实情况;二是要建立中小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如实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中小企业授信额度,防止信用评级不客观和授信不及时而把优质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三是严格贷后管理。规范贷后管理操作程序,实行贷后动态监控,严格防范贷款风险。

四、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产品定价机制

随着中央银行对贷款上浮利率的完全放开,商业银行已经能够根据成本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自主确定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以完全覆盖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第一,加强产品定价研究,以经营成本、风险补偿和期望的回报为依据,结合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和项目风险,考虑供求关系和同业竞争情况,综合确定价格;第二,加强产品价格管理,在科学分析中小企业客户贡献度和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灵活的定价授权机制,授予前台经营部门对中小企业客户产品和服务的一定的定价权,增强中小企业客户业务市场竞争力;第三,加强中小企业风险成本的研究,重视中小企业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测算,提高风险回报水平。

五、全面提高对中小企业客户的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