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6:08

传统文化现状篇1

1  中国传统音乐现状

在此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因此,许多年轻人都开始格外关注国外流行音乐文化。他们认为国外流行音乐更加新颖、潮流、时尚,符合自身的个性特点,满足自己对音乐文化的欣赏需求。年轻人崇尚国外流行音乐文化,致使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忽视。这样的发展形势也使人们开始关注音乐,人们愿意让孩子在各类的音乐培训班中报名,在选择音乐类型时,大多会选择流行音乐、摇滚乐,而选择乐器的过程中,也更加偏向于小提琴以及钢琴等,使得孩子更加热爱西方音乐,无法有效传承中国传统音乐[1]。

对我国音乐现状进行分析,而后发现现阶段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音乐大多仅停留在《二泉映月》以及《喜洋洋》等作品上,对于其他曲目的了解甚少。与此同时,人们在学习音乐知识,也更加强调五线谱的形式,无法了解传统音乐的记谱方法。这样的音乐发展现状对于西方音乐来讲无疑是有利的,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讲却极其不利,甚至面临着较大的阻碍。除此之外,当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未能关注传统音乐,使得人们直接将目光转移至西方音乐文化。

此外,在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传统音乐都被视作封建文化,甚至也直接否定了其传承价值,导致传承过程受到严重阻碍。但是,古代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被视作主流文化,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艺术价值。所以,我国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样方可使之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国人与国外友人所认知,拓展其影响力[2]。

2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每个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因此,必须提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从而保留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笔者对现阶段年轻人忽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诱因进行分析,不仅仅是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也因中国传统文化难以符合现阶段年轻人的音乐欣赏需求,甚至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更愿意展览音乐作品,但却无法提高兴趣主动了解、深入分析。

基于以上情况,若想最大程度的保护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就应当加强与其他音乐文化的交流,提取优质因素,发掘其中的内涵,令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后以极具活力的展现形式,吸引更多人的目光[3]。除此之外,也要重视传统音乐的改革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避免形成带版的音乐形式,而是要体现时代的特点,不仅要发掘传统音乐的内涵,还要适当的加入与时代相符的因素,给音乐欣赏者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彝族格外重视音乐创作,不仅如此,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也体现了民族特色,展现了彝族人民可爱的个性特点,笔者建议,在创作一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承古老的音乐文化精髓,体现其深厚的内涵,还要融入现代化的元素,使之更能为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在西方音乐文化不断冲击的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重重阻碍,所以,在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拓展其发展前景,展现独有的风采,使当代年轻人发掘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经过不断的创新,在传统音乐作品中注入青年人的活

力[4]。

传统文化现状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有效途径

近年来,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为代表的弘扬传统文化等栏目的热播,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国学热”,人们对传统文化重新爆发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品尝着这些文化栏目带给我们精神享受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上的国学热暴露了我们学校教育的什么问题呢?冷静下来想想,这其实反映了学校这个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力量发挥的不足。”[1]

目前,由于受就业等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变得过于功利,推崇应用性教育,一味地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恰恰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格修养、道德意识等方面存在很大缺失,在学习、思想和人际交往方面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诸多问题的出现无论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学校管理都存在很大隐患,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1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体现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但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很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学生人生理想和目标不明确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一部分是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家长的要求和坚持,有的是随波逐流,还有一部分是误打误撞。由于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致使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后自然不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他们往往感到空虚、无聊、乏味,对职业生涯规划不清,对未来处于茫然的状态,很多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甚至不知道该学什么,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1.2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多是娇生惯养出来的,往往把个人利益看得比集体利益要高,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拜金主义横行,社会上难免会有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面,由于高职院校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很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学生道德意识不强现在的大学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长大的一代人,他们知道竞争的残酷性和重要性,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再加上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往往表现出很多不良的行为,这将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埋下隐患。

1.4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由于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不高,他们在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挫折时心理表现出极其脆弱的一面,没有很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往往表现出极端的做法,如伤害他人、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困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也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很多隐患。

2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

2.1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代价,而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不清,甚至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未来大多处于茫然状态,不知该何去何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物质和文化的缩影,高职院校应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帮助和鼓励他们树立人生理想、明确人生目标,教育他们要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奋斗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2.2塑造高职学生健康的人格意识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由于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人们越来越看重个人的利益和得失,他们往往忽略了自我人格的修养,职业院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针对这个缺失来着重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一个人只有首先让自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成为一个相对完满的个体,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培养和塑造具有传统文化品格的优秀个体,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2.3增强高职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某些“有用”的东西,恰恰丢掉了很多我们本民族最宝贵的优良传统,如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人际关系紧张、道德意识淡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造成很多潜在的隐患。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多姿多彩、生动形象的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物来影响学生,让学生自觉地用传统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传统文化修养和道德自律意识的个体。

2.4培养高职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的精神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面临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挑战和竞争,随之而来的就是压力和困难。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当代很多大学生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加上他们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对社会的了解很少,残酷的竞争和生存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还很遥远,“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还不能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打击。”[2]高职院校要做的是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案例来向学生展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和困难是人生必经之路,只有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的精彩和有意义。

3高职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采用很多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效途径主要有:

3.1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学生形成自觉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高职院校应该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意识层面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开展其他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前提。我们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把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自己所学专业也有更深入的了解。

3.2举办校园传统文化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高职院校应该多多举办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如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展示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比如笔者任教的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举办“学习传统文化与所学专业的关系”等为主题的演讲赛、主题班会或讨论会,让同学们充分参与进来,各抒己见,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3举办以展示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晚会,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多举办以展示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因为晚会表现形式很多样,通常情况下是大学生关注度很高的一项集体活动,会吸引很多学生的目光。通过举办晚会,既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实践能力又得到了很大锻炼,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更加深刻。

3.4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要面临就业的压力和残酷的市场竞争,较高的职业素养是他们更好地面对竞争的制胜法宝。”[3]而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较好地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在增加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会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总之,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人格完善了,综合素质自然就提高了,也就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竞争与挑战,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1]陈伟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107-113.

[2]赵晓慧.高职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3):93-94.

传统文化现状篇3

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与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的问题越发凸显,如生境消失、规划缺乏、设施落后、篡改开发、后继无人、认识不够等,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七个缺乏:

1、认识上缺乏自信

布依族是黔南人口最多的民族,布依族风情在黔南具有典型性。但长期以来弥漫着一种错误的倾向:“布依族文化比不上黔西南,苗族文化比不上黔东南”、“布依族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厚、特色不突出,没有传承与保护的意义”。把保护、开发的重点放到了水族、毛南族或瑶族上,往往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轻描淡写,“开会多,操作少”、“说起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等现象比较突出。这种文化自卑心理严重地阻滞了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保护上缺乏规划

布依族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近年来由于文化在旅游业中地位的凸显,各级部门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措施不具体、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为发展旅游业,各县(市)及各乡镇八仙过海、各自为阵、单打独斗、遍地开花,缺乏统一的规划引领。一些经过包装的布依族村寨呈现出现代砖混结构与传统民居混杂的状况;住房私搭乱建。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无序的开发、打造中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

3、传承上缺乏环境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迅猛发展。随着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布依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改变了布依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与此同时,布依族文化事象赖以延续的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地区春节举行的山歌会、浪哨等传统的民俗活动项目因环境的变化而消失;民族服饰因费工费时无人愿意制作;传统婚俗被现代婚礼被取代;会说布依话的人逐渐减少;特别是一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使布依族民居面貌面目全非。在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文化兴州”的战略思想,缺少应有的保护对策与措施,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没有得到认同,致使独特的民用建筑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由于开发而不复存在,修建起来的建筑物大都盲目地模仿了现代城市的构造,缺少自己的民族特色。

4、展现上缺乏载体

黔南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姿。但由于文化生境的消失,现今丰富多彩的布依族传统文化现象由于物质载体的改变而褪色或消亡,传统文化氛围淡化。在黔南各县(市)除民族节会外均很难看到人们穿着布依族传统服饰的身影;布依族“干栏”式民居被小洋房、小别墅取代;骑马接新娘仪式换成了面包车、小轿车迎接。由于缺乏有力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和资源整合,旅游部门在旅游规划及项目建设中只重视景区自然景观的开发及打造,而忽视了与文化的融合,所建景区缺乏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可供旅游者欣赏、参与、体验的项目不多。每年虽举办了较多的节庆活动,貌似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但规模小、档次低、分散、杂乱等问题比较突出;即便是在拳头产品好花红发源地毛家苑乡辉油寨,可供游客欣赏的仅是号称“中华第一堂屋”的一栋民宅。许多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因缺乏展现的载体而黯然失色。

5、打造上缺乏专业

黔南民族村寨的文化生态资源极其脆弱,在一些民族村寨的发展中,过度商业化和民族文化失真等现象突出。一些淳朴的民族村落,经过旅游部门的包装与渲染,失去了原貌,充满了商业气息与铜臭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民族风格。加上旅游者眼中“求奇”似乎比“求真”更重要,在他们的要求下,一些民俗活动逐渐失去原有之义。同时由于一些部门领导不是文化专业出身,对文化的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不够,对布依族传统文化更是缺乏了解和认识,因而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及布依族民族村寨打造等方面出现了庸俗化、盲目市场化导向,浅表地迎合游客,将侗族民居、腰鼓甚至是现代舞等其他民族或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平移至布依族民族村寨,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不仅打折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而且歪曲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真貌,进而影响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结果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反而造成资金浪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旅游生态和人文环境。

6、后继上缺乏传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布依族地区的青壮年陆续外出打工,在外出打工、学习与交流中,与外界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

由于许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认识不够,总觉得“民族的都是落后的”,产生了文化自卑感,片面地追求“现代化”[4],不愿对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即使是一些掌握绝技的民间艺人的子女,也因民族文化瑰宝没能体现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大多注重的是科学文化教育,对民族文化、民间技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民族文化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许多民族艺术瑰宝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消失。同时一些文化部门工作不到位,许多民间口碑文献没有得到应有的收集、整理、挖掘,因而出现了无法抢救的现象。

7、资金上缺乏投入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保护开发利用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投入,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投入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上的经费严重缺乏。如一位从事民族工作的人员称:“民委的经费都是3、4、5工程”,即3、4、5万。许多传承保护项目因经费缺乏而无法进行,即使进行也是“豆腐块”、“补疤式”项目。一些建设项目由于后续资金不到位出现了某民族村寨半边瓦房半边砖混结构混杂的格局,阻碍了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系统性、长期性与协调性,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更是无法实施。

二、对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成立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保护职能机构,全面规划、指导、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

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在政府的主导与引领下进行。为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科学、有序开发,政府应成立“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或“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办公室”等专门职能机构,全面规划、指导、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组成调查组对黔南地区布依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底子,在此基础上凝炼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抽象、概括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代表,策划、开依族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为旅游局、乡政府等职能部门打造民族村寨或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提升民族村寨的特色氛围和文化底蕴。研究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具有特色的内容,赋予它时代的生命,大力发展、大力开发,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应加强立法,走法制化、科学化的道路,在开发、利用前应进行科学论证,对经过专家论证的规划、开发方案应一以贯之地实施,不因时间的流逝和领导的变更而改变。

2、深度打造《好花红》、《甲金》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展现布依族文化魅力

目前,《好花红》作为布依族民歌代表以优美的旋律唱响了北京,走向了世界。但歌词内容较为单调,不能全面反映布依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在深度上、广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开发空间。而黔东南台江姊妹节中一首《欢迎您到台江来》以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渲染了会场气氛,触动了来宾心灵,引起了与会者心灵的共鸣,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应参考此成功做法,请州内外文化专家、词曲专家对《好花红》进行深度加工,努力将之打造成为黔南及贵州的“州歌”乃至“省歌”。甲金是布依族传说中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物,类似于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阿凡提,许多故事展现了甲金与地主老财斗智斗勇。应对这一寓智于乐的人物故事进行开发,通过编印少儿读物及趣味故事册子、舞台艺术展现等形式表现甲金机智人物形象,以展现布依族民间文学的魅力。

3、在小七孔、掌布等重点景区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

纵观黔南,一方面,布依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因展现载体缺乏无法再现生机。另一方面布依族地区虽有小七孔、掌布等重量级景区,但旅游经济效益却不甚明显。原因是这些景区只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缺乏文化元素,自然景观单一,许多地方的景点大同小异,很难让旅客长时间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是最好的风景,只有与特定民族密切关联的民族文化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景观。纵观黔南各景点,均缺少一台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来展现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云南大理洱海游中,坐船时间过长难免会让游客感觉枯燥无聊,这时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白族“三道茶”转瞬间让游客兴趣盎然,除了洱海及周边岛屿优美的自然景观让游客记忆颇深外,“三道茶”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亮点。因此应在小七孔、掌布景区附近农家乐区域,打造一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彰显包括布依族在内的黔南民族风情,将布依族八音弹唱,杨忠培老人“鼻孔吹双箫”、“双唢呐冒烟”等民间绝技,木叶吹歌,布依族古文字,漆树染等印染工艺,作坊造纸术等,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展现给各方游客,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切感受黔南民族文化风采,实现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双向互动。荔波虽曾打造过“荔波荡漾”,但由于规模过于庞大、演职人员太多而无法进行市场化操作。而大理“三道茶”演职人员不过十来人。因此,民族风情表演规模不宜过大,演职人员应求少而精,尽可能做到吹、拉、弹、唱、跳全能表演,让游客进得来、有看头、留得住。

4、重点打造“好花红民族村”等民族村寨,夯实布依族传统文化展现载体

惠水好花红乡辉油寨是《好花红》的发源地,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涟江绕寨而过,景色优美,风光秀丽。但在辉油寨能成为游客看点的文化产品仅是一栋民宅,与作为布依族拳头文化产品《好花红》发源地是极不相称的。因此要较好地宣传、打造好布依族传统文化,重点首先是打造“好花红民族村”,值得庆幸的是辉油寨涟江两岸现仍是一片农田,完全处在未开发状态,给“好花红民族村”的打造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将辉油寨涟江两岸修建成布依族“干栏”式或惠水一带传统的布依族民居,统一修建为木结构楼房,通过招商引资、政府补贴等方式吸引外商、周边农民到这里创业,将布依族传统文化与涟江景观结合起来,在旅游旺季、法定假日、贵宾接待等时段的各种活动中进行布依族风情表演,将旅游中吃、穿、用、住、玩、赏等几大要素结合起来,做到有展现的点、有可观赏的景、有美味的特色食品、有原生态的特色民居、有可玩的特色项目,以之为窗口和亮点,推动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做大布依族传统文化蛋糕。

5、建立布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

基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伴之而来的必然是传统文化的消失。要让后人了解、传统的布依族文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布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在黔南首府都匀可分别修建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瑶族等相对独立的博物馆,博物馆之间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博物馆群,既提升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天地,让步入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又可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都匀石板街逢年过节举行的布依族婚礼就是一个展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好举措,吸引了包括都匀人在内的人们的眼球,对传承、弘扬布依族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6、将布依族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中,实现现代生活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作为黔南布信族苗族自治州首府的都匀,弘扬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对做大旅游蛋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都匀素有“高原桥城”之称,可在桥上大做文章。可将布依族的风雨桥、牙舟陶、石板房等民族文化因子分别移植于每一座桥上,构建“牙舟陶文化”、“石文化”等彰显布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桥梁,使游客既欣赏了剑江河优美自然风光,又领略到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人与建筑、环境、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另外,民族地区的城市雕塑应充分体现自己的民族特色。都匀市及荔波、罗甸等县(市)应将刺藜花、甲金等布依族文化符号代表,作为自己的象征和标志。除此之外,在都匀某个片区内修建具有相应规模的“民族文化广场”,将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融入其中,使整个城市的建筑实现现代都市化与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政府在打造“都匀城市综合体”时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元素的高度融合,在即将开发的剑江河西岸修建“黔南民族文化风情街”、“黔南民族文化风情园”,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等民族各具特色的建筑、服饰、民间工艺品等展现于其中,凸显黔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7、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活态保护

传统文化现状篇4

关键词:传统建筑;生存现状;商业运营

1引言

自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研习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应用与传播工作。协助导师完成“太和自在城-大藏阁”、“麓湖四合院”、“武鸣壮楼”等传统建筑艺术实践项目,并取得社会的认可。学生自硕士研究生后阶段开始致力于研究传统建筑和传统建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经营模式,力图探索传统建筑在现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式。在此期间,学生走访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市,着力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用途的传统建筑的存在和使用方式。收获颇大,同时也增加了疑惑。

2研究课题论证

2.1拟开展研究的方向

《西城文庙建筑群概念性方案》及《桂北地区传统文教建筑的继承与发展》获得了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及优秀毕业论文的肯定。这从一个侧面印证,将传统建筑艺术形式赋予更多现代化功能需求与导向的研究,或许是可行。

2.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国内传统建筑老八校之中。各方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建筑文物保护、古村落保护与改造、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建筑防火防灾、传统建筑现代化等等方向均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学生读研之时,曾有幸参与导师负责的“南宁青秀山凤凰塔”塔楼建筑的保护与重建项目,从2003年至2007年,反复更易8稿,数代研究生生涯倾注其中。但是最终却与项目失之交臂。学生对于导师展现的传统建筑变化无穷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亦深深思考其项目得失与定位问题。如此丰富多彩且精妙绝伦的传统建筑艺术,究竟缺失哪一块未被社会所认可?可惜穷尽学生硕士三年跟随恩师进行实践与探索,仍未能找到明确答案。但是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并未在现代社会受到冷落,社会对于传统建筑艺术的市场需求十分庞大。

3研究的主要思路

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入手。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探索如何将传统建筑艺术赋予更多的社会职能。基本内容:首先对传统建筑进行以社会使用功能为依据的分类研究和调查:

3.1高大型地标建筑物——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南宁邕州阁、南宁畅游阁、桂林逍遥楼

上述建筑形体高大,建筑年代跨度大。在城市中起到地标性建筑物作用,兼具一定的观景、会展等职能。其主要功能为城市或者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形象。

3.2商业步行街业态——桂林东西巷、桂林袭汇世界、南宁恒大苹果园

以传统建筑民居艺术与形式作为经营卖点,突出民居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

3.3人文旅游景点——长沙岳麓书院、广州陈家祠、大理张家花园、丽江木府

传统建筑失去原有职能,所谓地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并且得到很好的修葺与保护。

3.4娱乐体验场所——杭州宋城。完全仿制古代宋朝街市进行复刻,经营模式纯粹娱乐化

将古代市井文化生活进行还原,鼓励交互性体验,并且包容各种演艺、户外、猎奇、游乐等项目与设施。

3.5延续原有职能——无锡灵山梵宫、珠海普陀寺、桂林牺霞寺、厦门普陀寺、上海静安寺、恭城文庙、广州光孝寺

继承和发展原有建筑职能,作为地区重要人文历史风光和文化载体存在。

3.6博物馆及会展职能——恭城周渭祠(反腐倡廉博物馆)、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玉林谢鲁山庄(名人故居)

在承担原有职能或者原有职能式微之后,进行职能变更或者兼职,以进行保护和发展。

3.7观光旅游体验——周庄、西江千户苗寨、丽江古城、镇远青龙洞

古民居古村落的现代化旅游开发建设与保护,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

4研究核心: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分析

4.1新建建筑:南宁逍遥楼、南宁邕州阁

分析新建建筑的消费热点与成因。如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所形成的独特地标性建筑风貌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出现的主要原因。如悦榕庄连锁酒店,其传统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性建筑艺术特征是其呈现的主要消费热点,也是影响市场供需关系的关键因素。优秀新建传统建筑形式的出现,必然符合其市场定位规律,也必然有将自身建筑特色与文化特色进行独特的创新与设计,其本身具有研究意义。

4.2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最好的保护是对于建筑的合理的日常的使用。延续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与失去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二者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发展。市场对于原有建筑物有哪些期待,如何针对市场的期待进行再次设计。

4.3古村落古民居与新建仿古步行街的总结与思考

在旅游和消费导向的大市场前提下,传统建筑艺术的供给关系如何。古镇旅游及古镇经济所带来怎样的思考。古镇是现实存在,在节假日古镇人满为患的前提下,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市场前景可观。带动一系列仿古步行街的出现。但是电商网购的出现,使得实体店经济受到重创。在这样的背景下,仿古的商业形态及传统建筑空间体验形态应该如何调整。

5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如何承担更多公共建筑职能

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与空间体验所适应的建筑类型有哪些?有住宅建筑、图书馆建筑、商店建筑、旅馆建筑、剧院建筑等。思考和探究其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首先,满足其现代社会使用功能和使用习惯的需求。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对于类型建筑的一系列要求;再者,提供传统建筑文化与空间的体验,在空间体验和文化传达方向进行研究与创新;其次,突出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原有时代特征风貌,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

6结语

传统文化现状篇5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传承;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89-02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未来的思维形成、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潜在影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加快,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部分学生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1]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文化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1.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现状

中华文化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发展形成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涉及,还涵盖了道德、礼仪、价值取向、思维形成等丰富内容。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来了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其中有一道高中学习过的文言知识的客观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不足70%;均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35%;能讲出5个以上传统节日起源的学生只有25%;在对于自己家乡历史文化了解程度问题中,有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学生不足6%。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掌握不够,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

2.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情况

传统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态度。问卷调查显示,4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关于是否应该继承传统文化,22%的同学认为应该继承并发扬,77%持中间态度;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调查中:30%的同学认为节日放假可以更好地体验节日意义,70%表示无节日感受;有69%的同学喜欢春节,31%的同学选择了圣诞节。在古典书籍阅读方面,只有27%的同学愿意学习。对于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47%的同学持乐观态度,32%持中间态度,21%的同学持悲观态度。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较低,对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对文化传统有不利影响。

3.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情况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有65%的同学主要通过课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17%通过长辈讲述了解,还有17%的同学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了解,1%的同学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可见大学生主要了解学生的方式是书本知识,但事实上,书本上所教授的知识大学生吸收的效果并不好,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过后就遗忘。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过于狭窄,大部分只局限在课本知识上,课余通过其他方法了解的较少。

4.大学生传统道德践行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道德追求。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包括“克己”“爱人”两方面,而以“礼”为准则。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传统道德意识渐渐淡化。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中国的大学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2]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主要就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校园中主要表现为:在自习室大声讨论题目,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宿舍同学相处越来越困难,为各种小事儿大吵大闹等等。二是行为举止欠缺文明礼貌。主要表现为:不按顺序排队,随意损坏公共财物,上课时大声喧哗,目无师长,公共汽车上不愿与老人让座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表现,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则是学习传统文化不够的具体行为表现。

当代大学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等,这些结果都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这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1.客观环境影响

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小成长的环境。而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父母是在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最久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父母大多是60年代到70年代的人,那个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这就导致了父母阶层的目标大多是求温饱,而不是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传统文化被一度认为是腐朽、古板的旧文化。如今大多数父母的心愿被狭隘地定义为“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却不认为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乏。教育是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但问及关于已经学习过的文化知识时,回答的正确率却不足70%,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是不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源,在教学计划上更重专业而轻人文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利,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急于求成。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往往课程内容分散,学生无法进行系统性的了解与学习,这就很难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老师的素质也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大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了解惑这一层,对于学科的整体内涵,以及上升至哲学问题上的地方却极少涉及到。一方面当今的老师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自然地将以前的学习结构、框架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3]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心与道德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一些老师对职业的认识不够,对职业的荣誉感不够,他们认为教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并没有把引导学生承担起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自己的成就目标。

(3)社会大环境影响。经历后,中国经济倒退了十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当前中国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推崇拜金主义思想,并且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变得急功近利。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社会上主流认为对个人发展有用的是各种专业证书、等级证书等,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就显得对自己“无用”。

(4)外来文化入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不断融合与碰撞,然而渐渐形成一个词――文化入侵。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的不同待遇。“洋节”在近年来大受追捧,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呈现萎靡之状;其次就是饮食文化,麦当劳、肯德基、韩国菜、寿司等在中国大受欢迎;再次就是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大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崇尚自我,变得更加自私,越来越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同时学校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大学生踏入相当于半个社会的大学,面对大学里多元的文化,许多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信息没有一个好的判断力,最终往往选择盲目跟风。部分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甚至产生了民族文化无用的想法。

2.主观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教育体制问题与大学课程设计的限制,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难有清晰的认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富有民族特色。近百年来,传统文化经历了被抛弃和重新拾起的跌宕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代的大学生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比如认为《易经》是算命的,《孙子兵法》已经过时,阴阳之道只是迷信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早该被丢弃。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就更难积极地去学习。

(2)大学生功利思想过重。古代职业地位排行是“士农工商”,士人为首,商人最末。然而如今金融热将这顺序颠倒过来。经济类专业受到大家热捧,人文社科类专业几乎无人问津。如今,读书成为了一个找工作的工具,通往社会的踏板。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关注的主要是学校的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硕士点博士点数目、就业率等。[4]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铁饭碗早已打破,高的学历并不代表好的就业和高的工资,为了自己以后“长远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宁愿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考取专业的证书上,也觉得比读古典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古典乐器这些貌似毫无作用的东西更有实际的意义,这也就导致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建议

在清华一百周年校庆上,同志在讲话中把“文化传承与创新”明确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这就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变成一个时代使命,社会各界对此都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责无旁贷。

1.对社会的建议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味和道德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整体氛围对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因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

2.对学校的建议

(1)利用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籍、文物、遗址等就是很好的物质载体。而这些载体,就是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具体来讲:一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从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当地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活动。[5]三是学校在当地民俗工艺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多元的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建立文化自觉。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以及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团日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都可以将主题设为了解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院校也可以组织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社团,专门在每个传统节日组织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提高人文课程在选修课中的比重和增加一些必修的人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引导大学生来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气质等。高校也应更加重视人文课程,加大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投入,并提高此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权重,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3.对大学生的建议

(1)思想上,端正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民族的根。正如在五四重要讲话中说到:“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加深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牢记中国梦,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其精神,继承其精髓,是作为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2)行动上,自觉学习,主动宣传。首先,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辨认能力,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其精华。其次,当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与理解后,大学生应该发挥“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从正确的立场、正确的角度向周围的人群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更多群众、更多国家都能修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谬解,从而对千百年来经时间冲刷却依旧流传下来的历史遗珠有着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小平.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5).

[2]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3]齐瑾.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传统文化现状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规范,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基因和识别码,校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离不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有利于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形势下,利益追求的多元化带来大学生价值追求的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许多新的挑战,结合我们的调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重现代、轻传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中华文化中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人文精神遭到冷落。高职学生对传统伦理秩序、传统道德内容、国学经典知之甚少,而对现代大众文化、快餐文化却津津乐道。我们在高职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仅有3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对传统文化经典有一定的了解。

2.重视举办活动,忽视育人功能和理论研究

当前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举办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存在一个问题,即过于重视活动的形式,忽视活动要达到的实际效果,忽视活动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功能。比如在调查问卷中问学生“在我校正在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艺术活动中,你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45%的同学认为“不能”,“你对活动的效果是否满意”,40%的学生说“不满意”,这说明活动方式与所要达到的效果与学生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

3.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资源不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德”“善”“和”三方面,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虽然都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吸收传统文化优秀道德资源,在传统文化和教材内容的融合上明显不足。

4.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传统文化践行危机

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45%的受访大学生崇拜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他们认为圣诞节一类的西方节日比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更加重要,他们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甚至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也非常崇拜。另外,大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价值观扭曲、缺乏爱心、道德冷漠、信仰迷失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高校存在传统文化践行危机。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尊重文化经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用传统文化洗涤大学生的心灵,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课堂教学中,高职学校理论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经典案例自然地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通过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也可以在各班级创设“读书伴我成长”主题活动,配备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开展相关的阅读和征文比赛,用经典开启智慧,洗涤心灵。

2.重视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建筑设施条件的完善是建构良好校园环境的重要基础。在校园建筑设施建设过程中,恰当规划,凸显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品位。比如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中,设置文化长廊、历史名人的塑像、名言警句、传统节日活动场所的设置等,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

3.重视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民族自信心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立足本土文化,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如以丹东本土文化为依托,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以虎山长城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虎山长城历史和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依托本土文化,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模式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校园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品牌化。

4.推陈出新,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不断拓展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里的应用范围、空间和形式,要以现代化的理念和模式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文化活动,比如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学生进行抗战斗争史和抗战精神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

传统文化现状篇7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辽宁丹东118009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其价值最宝贵的地方是能够唤起学生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这是高职院校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摆在第一的位置,然后才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所以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积极发展的内容,可以采取的方式有自编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和提升授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

[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能够让其积极成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开设,这样就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比较合适的组合。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就古代而言,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天人合一、整体为上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就近代而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进步。无论古代的还是近代的传统文化,有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道德情感适用的教育材料,更是唤起学生潜意识里的思想道德,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生思想中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了解程度不高

高职生对经史子集和传统戏剧毫无兴趣,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高职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了解程度不高是由于很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高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技术为目的,大部分学校关心的是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锻炼学生心智和塑造学生品行。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就更不会举办。另外,高职生毕业后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在学校的期间,会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的提升,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与掌握实际应用知识,就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高职生的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

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遗留下来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继承和发扬的,但是部分高职生行为与传统美德不相符,特别是师道和孝道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学生对事业献身和对集体奉献的精神减弱,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严重,诚信不够(如考试作弊、请人代考、抄袭论文、谎报特困生申请补助、银行助学贷款不按时归还、顶岗实习时随意旷工等),这些都是跟传统道德规范不相符的,然而许多学生认为学生这是比较常见的行为,与道德没有任何关系。

(三)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

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很薄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民主科学的发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许多知名的教授和学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极大的消极影响了高职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60%的学生认为学校要开设国学课,认为没有实际意义。很明显的表现出一点,由于高职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够。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其次才是教会学生掌握生活的技能,但现在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于后者的培养,却很少看到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重在体验的传统文化活动来纪念民族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学校应该组建一个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小组,小组成员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通过编制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宣传手册和一系列的专题讲座来推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红歌汇”大联赛和戏剧表演等;定期邀请名师、专家给学生讲评《论语》、《孟子》、《老子》、《史记》等古典文学作品;支持鼓励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从而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二)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有提到“未来五年,国家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从而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把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来(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入门”等课程的开设),然而课程内容很不完善,“大而空”的现象很明显。高职院校办学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为目的。高职院校教师对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不够重视,教师课堂讲授方式单一,课程内容与现实关联性不强,同时学生也不感兴趣。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把传统文化课程跟学生专业结合起来开展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模块化教学,教师选择自己最专长的专题,由多个教师完成一门课程实现群体互补,课程安排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升学生眼界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课程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真正入脑、入心。

(三)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的组建。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这样授课课程才可能讲得精彩,高职院校教传统文化课的教师主要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能读懂《十三经》、《二十四史》、《诗经》等传统文化名著的教师应该都不多。所以加强对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研究传统文化的意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让教师能真正的领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把领悟到的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马文多.回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科教导刊,2013,(17):44-45.

传统文化现状篇8

就教育阶段而言,小学教育相对于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最基础的阶段,而小学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则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环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对农村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目前,全国许多小学都已经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纳入了学校的教育体系,在这方面,城市小学生相对于农村小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学习方式方法上无疑更有优势,如何能让农村小学生也能高效习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和探讨。

1当前农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认识不够。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传授传统文化的责任是那些教语文、品德与社会课程老师的事情,至于教数学以及科学等课程的老师则不需要承担责任,只要完成自身课程任务即可。而相当一部分农村的语文课程的教师则认为小学阶段重点应该是在识字和浅层次的阅读上,对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不清。此外,就是那些孩子的监护人本身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监护人是孩子的祖父或外祖父一辈,孩子父母则外出打工,这些孩子也成了留守儿童,而祖父或外祖父往往本身文化水平就低下,因此对“传统文化”一词,他们已经感到非常茫然,对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自然也是相当陌生。

(2)教学方式单一。不少老师传授传统文化的方法上单一,比如在对《弟子规》和《论语》的讲解上,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简单的对这些经典原文进行翻译,不管学生是否能听懂,而布置的作业,通常只有背诵。由于方法的单一,长此以往,不但老师会丧失传授传统文化的热情,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3)教学任务过重。大部分农村教师对于自身岗位的工作还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不过由于不少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学生多老师少,这使得一个老师承担多门教学任务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这些老师来说,自身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更别说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了。

(4)培训不够。农村教育思想滞后,消息闭塞,不少农村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就有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所知有限,而他们也没有办法去城市学校去进行培训,因此有时对于经典文本解读,本身就是错误的,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会将他们的老师当作权威,信任度极高,老师教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往往相信不疑,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5)教育理念落后。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师认为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走出农村小学,读更好的中学。因此他们的头脑中仍然以应试教育理念为主,而家长们对应试教育自然也是支持的,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小孩的升学率以及排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老师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大量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做题来替代教学,显然这样的实现途径是不可取的。

2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生高效习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以及教师访谈等方法,我们基本了解了目前农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供一些措施以求得到解决。

2.1加强宣传力度,走出认识的误区

我们要让农村老师以及小学生的监护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学习的必要性。首先我们要看到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提高我们的道德感,比如在教授《论语》中,我们可以重点讲解如“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条,让学生明白爱国爱民,团结互助,学会做人。其次我们还要看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培养出学生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通过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让孩子的监护人讲粽子来历的故事,老师则在课堂上进行引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屈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不懈的追求,如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就是很好的诠释。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拓展,联系屈原最终的结局,通过对屈原《离骚》中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名言的讲解,让学生树立出高尚的价值观。

2.2加大投入,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我们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好的环境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先贤有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可以做的是合理利用教室、走廊,在教室和走廊中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名句等,让孩子有所了解。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那些传统文化的有声资源。

2.3抓紧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传授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要想传统文化进入到学生的心田,那就先得开启教师的心田,我们必须要抓紧对教师的培训。我们现在的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教师培训计划,但这是不够的。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将农村教师集中起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他们进行专题讲座授课。只有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得以提高了,他们才能在授课时更有针对性,教师也不会面对学生理解不了的传统文化知识时显得迷茫或困惑。

2.4将优秀的乡土文化融入到传统文化教育中

我们所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乡土社会。如果我们所讲述的古代人物以及所背诵的诗词离孩子所能感受的太远,他们就容易和传统文化产生距离感。因此,我们应主张让孩子们先去接触身边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能培养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

2.5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以背诵为主,尤其对于语文教学,认为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唯一方式。事实上我们知道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是会单纯背诵,没有丝毫的兴趣,而且很容易又会忘记。因此我们的教学最好还是建立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去进行诵读。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比赛,改写和扩写诗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诗篇,教师鼓励他们展开联想,扩写情节。在背诵方面,我们可以让大家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背诵,如三个同学一齐背诵,互相提醒。这样一来,只要其中有学生背诵错误,其他两个同学都会对他进行适时提醒。

2.6利用地方文化名人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传统文化现状篇9

(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通226009)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实力在总体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通过对南通大学学生青年中展开问卷调查,验证了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而从大学生青年获取全面知识和形成成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高校出发,探析了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提升大学生青年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青年;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团建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青年价值观影响研究”(13080013)。

当前大学生青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想精髓的认识,处于一个彷徨和迷惘状态,大学生青年普遍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疏离,同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现状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等。2014年4月~8月间,笔者就南通大学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本问卷设计了三套题型,每套题型各设计问卷100份,抽取学生的年级随机。第一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对于中国古代名著和历史人物的熟知程度;第二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第三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的过节习惯。一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答卷249份,收回率达83%,其中本科生占73.3%,研究生占26.7%。

第一套问卷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青年普遍认为传统经典阅读不可或缺,但在实际阅读的书籍中对传统经典的阅读率普遍偏低,阅读内容具有盲从倾向。另外由于很多经典被改变后搬上荧屏,使得阅读具有快餐化、通俗化和网络化的倾向。从具体的问卷调查分析来看,就中国的四大名著,全读过的大学生青年占22.8%,读过三本的占26.5%,读过两本的占24.1%,读过一本的占18.1%,都没读过的占8.5%。另外就最近电视媒体热播各类题材的历史剧,笔者在问卷中以“对武则天的评价”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没考虑过此问题”和“不清楚的”分别为19%和17%,持完全肯定或否定意见的占33%,选择“功过参半”的占31%,由此也反映出多数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的认识缺乏,没有理性认知可循,这与大学生青年的知识结构不无关系。

第二套问卷主要从认同、知晓、态度三个大方面调查了大学生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有27.3%的大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71.4%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点了解,剩下来的3.7%则一点也不了解。

随着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大众媒体商业化的发展走向,“西化”、“韩流”的宣传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日益淡化,处于认知成长阶段的大学生青年无论从思想认知还是生活习惯上都在极度模仿和推崇外来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针对过节习惯做了第三套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春节是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但也有31.7%的人表示更喜欢西方的节日。值得欣慰的是,当大学生青年听到韩国把中国的传统端午节说成是发源于他们国家时,大部分学生感到非常气愤,并积极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

2 高校如何对大学生青年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实力在总体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高校在培养大学生青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填鸭式的灌输显然不得人心,唯有每天耳濡目染、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自觉主动学习的效果。

2.1 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传授模式

开设第一课堂通识课——高校的人文素质课是人文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课程开设的有效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接受领悟水平。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给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批判性见解。

2)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加重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的比重,采用“公共选修+公共必修”模式,在学分制度上进行强制管理,不足学分不得由所学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代替,以此来确保学生的自主选修权。

3)课堂执行方面:考虑到选课学生人数和教学资源的因素,一般高校通识课的授课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模式,交流互动很少。为确保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可在课程设计中安排一定量的定期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投入大量精力阅读,在下次课中以阅读报告交流研讨形式呈现,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辨能力。

2.2 开展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

由于课堂授课模式的种种局限,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课堂上传授的所有知识,这就需要借助课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以此来与课堂教学相呼应。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可以借助社团、网络媒体、传统文化节和各类竞赛等等生趣活泼的各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刺激学生主动消化被动传授的理论知识。

2.3 开展契合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

亲身感受人文教育,聆听国学讲座、观看传统文化演出、寻访历史文化古迹、参观历史纪念堂博物馆等历史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风古韵。

2.4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最有效的验收方式,也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动力。可以在现有的考试、考查模式基础上稍作改革,如命题上增加开放性命题比例,考核环节除笔试外增设实践环节等。

除了高校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应该承担起育人责任外,政府、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自身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政府方面,发挥行政力量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传统道德文化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同时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对各类文化传播媒体建立奖惩机制,在法律制度领域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社会和家庭方面,利用民间力量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形式多样的宣传和交流,使民间形成一种浓厚而自觉自愿的良性文化学习氛围。同时,在家庭中,长者自觉承担起利用亲身感受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来教育下一代的责任,通过自己“言传身教”促成下一代“耳濡目染”。当然,大学生青年也应自觉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增加传统经典阅读量、积极参与人文讲座和活动,利用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改进和弥补自己的思想道德缺陷,从而树立健全的人生价值观。

3 结论

今天的大学生青年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容,促使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世界文化制高点。同时,大学生青年只有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建塑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知识精英,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肩负起历史重托。

参考文献

[1]桂署钦.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0):25-26.

传统文化现状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对策

经济全球化以来,国家与国家之间往来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不仅经济上联系密切,而且文化上交流不断。由于文化交流中存在不平等性,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同时网络文化给传统文化也造成消极影响,文化安全进入政界与学界的研究范围。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逐渐发生着转变,尤其在大学生群体表现突出。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如何改变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的现状受到广泛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安全的界定

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共同列为国家的四大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认真对待文化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安全之一。当前学术界对文化安全没有统一的界定。徐九仙认为,“从正面来看,主要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的国家—民族的文化特征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从反面来看,文化安全是指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抗击外来文化冲击,以确保国家文化不被威胁的一种文化状态。”[1]胡惠林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存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一种由这种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2]笔者认为,文化安全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与创新、国民的文化生活与价值观能够不受外来文化干扰与误导的一种良好状态。

二、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现状及分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现状总体不容乐观,大致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肩负祖国建设重担的重要群体,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应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一)文化危机意识淡薄。作为与文化安全意识密切相关的文化危机意识,不仅能够客观反映文化安全意识的现状,而且是影响文化安全意识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危机意识,缺乏对我国文化深入了解。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对文化安全及我国文化安全现状的认识不够,有68.8%的大学生对文化安全了解程度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有35%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的文化安全状态是“非常安全”或“比较安全”。造成大学生文化危机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不仅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干扰,而且受到我国教育环境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单从我国的教育体制出发,大学教育过度强调就业率、专业知识等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熏陶。所以大学生文化危机意识情况便可想而知。

(二)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传统文化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本文提到的传统文化是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积淀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当今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一、忽视我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传统节日被单纯误认为休闲假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全然被忘记。二、诚信意识缺失,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高分,不惜违背我国传统价值观,养成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的不良习惯。三、自我意识膨胀,部分学生缺乏奉献意识,不愿意牺牲自己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四、享乐主义盛行,学生之间攀比之风盛行,缺乏吃苦精神,等等。“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查显示,21.6%的学生同意‘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3]错误的价值观念对社会负面影响严重,造成公民之间缺乏安全感,幸福指数下降,资源利用率降低。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主要是社会缺乏正确的引导所造成的。

(三)文化创新意识淡薄。文化创新意识淡薄是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现状又一突出表现。文化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养成创新意识,不受固定思维束缚并敢于挑战权威。反观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只学习老师课上所讲授的知识,课下不做进一步拓展;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少有人充分利用;重复使用他人的实验数据;作业抄袭现象明显,更甚者论文抄袭。调查显示,35.8%的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抄作业等现象的态度为“习以为常”。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的群体更不能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这样无疑会严重影响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远大志向,不断提供自身的文化创新意识,切记没有创新便会原地踏步,成为井底之蛙。

(四)辨别西方文化的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辨别西方文化的意识淡薄,不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是“崇洋、盲目接受”。79.8%的大学生热衷于庆祝西方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84.9%的大学生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美剧、韩剧;72.2%的大学生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快餐;少数大学生盲目信奉基督教。大学生误认为来自西方发达地区的文化都是优秀的、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但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也有类似的节日值得大家纪念,比如七夕节;我国的戏剧艺术博大精深,比如京剧;我国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比如菜系,等等。大学生应肩负起弘扬本国文化的重担,警惕西方国家利用文化渗透来侵犯干扰我国内政与外交。

(五)辨别网络文化的意识薄弱。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元素正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网络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对主流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误导。调查显示,7.9%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态度为不加区分的“完全接受”。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时间都比其他群体要多,但是网络文化中存在种种问题。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部分非法分子利用网络特性传播色情、暴力影视来谋取暴利;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强势地位通过网络传播其文化方式、价值观念;网络文化中的新事物对主流文化造成负面影响,比如网络语言。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自我控制力较差,极易接受不良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大学期间是人生观、价值观成形的关键阶段,提高辨别网络文化的意识对大学生自身乃至社会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对策

事实证明,单独的某项措施已不能改变当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多个方面出发,采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意识教育、提升文化鉴别能力等相关对策来提高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

(一)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社会大环境出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体现,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而且包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比如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这些文化精华的传播,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壮大我国文化产业,鼓励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开展扎实的教育、普及等传承工作,保护我国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不受侵犯。”[4]除此之外,建设城市标志性人文景观,邀请国学大师举办讲座,积极宣传优秀文化,发挥传媒行业优势等措施必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同时对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也有积极作用。

(二)学校:健全网络文化安全。学校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管理者”,在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优秀的网络文化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大学生思维、开阔大学的眼界;低俗的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进取意识减弱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学校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开设网络文化相关课程,增强文化安全意识;组织网络技术人员,优化校园网络环境。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建设网络文化网站,组织专家回答大学生上网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中之重,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建设。

(三)教师:文化安全意识教育。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他们在提升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来自教师,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大部分模仿教师,教师对学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教师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重要地位,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现状,使之正确认识外来文化;在讲述专业课的同时,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除此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应该主动承担增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责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固筑起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4]不断优化讲课形式,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

(四)学生:提升文化鉴别能力。提升大学生文化鉴别能力是增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具备了文化鉴别能力才能树立文化危机意识、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辨清西方外来文化、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并形成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大学生可以借助传统节日这一契机,组织相关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再者,大学生可以成立关于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文化论坛,为喜爱传统文化的师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除此之外,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永葆青春活力”[5],避免抄袭作业、实验数据等不良现象出现,逐渐形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积极参加创新性的竞赛,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文化安全意识,为国家的文化安全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九仙.论文化安全视野下青年核心价值观[J].当代青年研究,2011(1).

[2]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3]孙立军,刘大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新拓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