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6:27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实问题;对策

劳动教育具有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劳动课程流于形式、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等现实问题。如何更好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是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职业院校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为育人机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生产见习中处处体现劳动因子。但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需进一步解决。1.劳动课程流于形式。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很重视劳动教育,但因课程认知片面化、课程内容刻板化、教学方式单调化、考核方式随意性等原因,劳动教育课程边缘化和形式化严重,劳动教育内涵有待提升。一是课程认知片面化。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认知不清,使劳动教育沦为“没有劳动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劳动”;部分教师将学校开展的勤工俭学、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课程,或以象征性的体力劳动代替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有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因而在劳动课程教学中重技术技能教学、轻思想观念引导。二是课程设置简单化。由于劳动教育课程在目标、内容、评价以及投入等方面的统筹不够,缺乏整体性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导致课程设置简单化。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于专业实践课程进行设置。三是课程开展形式化。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更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使学生的身体完全置于劳动之外,要严格禁止弄虚作假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部分学校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用语言讲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劳动价值、劳动场景、劳动流程,希望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劳动技能;部分学校热衷于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宣讲。这些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但缺少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很难接受到实践锻炼。2.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由于制度构建的过程性和复杂性,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制度缺乏规范,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一是劳动教育结构性失调。部分高职院校为提高自学考试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劳育”的现象,劳动价值观培养被忽视、劳动教育被边缘化;部分高职院校受功利化思想和就业率考核等因素影响,片面注重劳动产生的外在价值,鼓励学生将劳动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技术技能手段,忽视劳动的内在价值;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因资金、精力、资源等投入不够,导致劳动教育开展动力不足。二是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方方面面,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尤其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全情投入,需要各级教学单位参与落实,需要强有力的教学、管理、考核、激励制度予以保障”。三是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科学的内容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优质的实践平台、充足的师资保障、规范的评价体系。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模糊,局限于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资金投入有限,校内劳动实践场地和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校外劳动实践平台较单一;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劳动教育指导教师一般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兼任;劳动教育评价以实践活动报告为主,忽视过程性评价和指导;劳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在校园形成浓厚的劳动氛围和劳动文化。

二、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导致劳动的育人价值发挥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占比,探索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1.强化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首先,强化劳动教育价值认同。高职院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和性质,抓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作为整体统筹考虑。学校领导和教师应精心设计劳动课程和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劳动对于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和个人成才成长的价值,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其次,培育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道德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激发劳动热情和劳动意志,形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新时代劳模精神,包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引导学生尊重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成绩的劳动模范,树立崇高的劳动理想。再次,增强劳动自觉、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既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强化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新劳动的意识、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又帮助学生学习满足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新的劳动技能、实现全面发展。2.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要以科学的顶层设计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一是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重要讲话的学习,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工匠精神教育。二是重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挖掘专业教育课程中的劳动因素,使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渗透。三是加强劳动技术技能培养,建立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和劳动技能培养基地,并推进校企协同合作,使学生广泛参与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其次,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形式。一是结合勤工俭学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在校内广泛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如清扫卫生、设备管理等。二是结合专业见习开展生产劳动教育,与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三是结合志愿活动开展服务型劳动教育,从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敬老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等。四是结合求职就业开展创新性劳动教育,强化“双创”活动的体制机制建设。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劳动教育,构建网络空间、虚拟教育情景,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再次,完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一是根据劳动教育的需要,将教师培养、人才引进与校外聘请相结合,建立专兼职结合、教育观念先进、理论水平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劳动教育团队。二是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开展“课程劳动教育”,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三是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提升其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四是对承担劳动课程的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聘请校外劳动模范和行业专家担任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劳动精神、学习劳动技术技能。3.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首先,培育校园劳动文化。将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劳动文化。一是加强劳动教育宣传。通过悬挂标语、发行校报、校园广播等创新劳动话语传播方式,讲好劳动故事。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劳动教育活动。利用植树节、劳动节、科技大赛等关键时间点和事件,开展专题讲座、主题党课、劳动实践等劳动教育活动,如杰出校友、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等。其次,构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校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推动劳动教育有序开展。二是完善劳动教育物质基础,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设备、实践场地、实训基地等实践条件。三是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劳动教育占比,制订评价标准,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记录学生的课内外劳动情况,并将此结果作为衡量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再次,形成三方协同的育人格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配合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基础,家长要抓好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劳动、热爱劳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学校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统筹安排劳动教育时间,合理安排课内外劳动项目,规划好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社会要发挥好支持作用,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政府要引导企事业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与高职院校结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各类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要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志愿、公益活动、社区治理等服务性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深化学生对于劳动本质内涵和价值意义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使其掌握现代化的劳动技能,进而培养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n].人民日报,2020-03-2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12).

[5]乐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5).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篇2

关键词:青年;劳动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路径

近年来,一些院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采取多元化举措坚持劳动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些许问题。部分学生不尊重劳动者、推崇享乐、贪图安逸、不愿意吃苦耐劳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有人认为基层工作不够体面,宁可“啃老”也不愿到一线岗位,以“佛系”之名掩盖“懒惰”之实;有些女生认为“自己奋斗不如嫁得好”;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劳动功利化思想,表现为平时无功不劳动,就业时眼高手低,还没掌握多少本领,没为单位贡献多少价值,就要求不切实计的高薪待遇,动辄跳槽等。针对以上问题,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可谓正当其时。

1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1.1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近些年的教育热词,也是教育界的永恒课题和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承担育人根本使命的场域是学校,树人的主阵地是课堂。在教育教学中如果不去进行德育则会稀释育人的成效。回望中国历史,热爱劳动、勤于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品质,中国也正是依靠这个熠熠生辉的优良传统从贫穷落后走到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由此,不论劳动形态如何变迁,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个宝贵品质热然需要代代相传。当然,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养成乐于劳动、勤于劳动、终身劳动的习惯,激发潜在的劳动意识,这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丰富立德树人的内容和形式,让立德这一任务不仅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贯彻,而且深入学生的劳动实践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实操、体验让其更加鲜活的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春风化雨般让学生习得健康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劳育和德育相互联系、互促互利、相得益彰。故此,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陆陆续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号召大中小学要提高思想站位、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转变唯分数论的人才培养观念,需要切实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时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当下,学习成绩优异,智育水平高的学生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不会劳动,丧失自主劳动能力的短板。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一个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的情况日益增多,他们在家里是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的公主、少爷,在学校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纸质书的短板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小说、电子游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娱乐时间过度,用眼问题突出,同时出现了心理空虚、急躁不安等身心不和谐发展问题,此时,我们更需要加强劳动教育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有利于学生走出隔离的无聊期。但是劳动教育在部分学校中依然被沙漠化,这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片面发展的。因此,只有补齐劳动教育这一块短板,学生才能全方位成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深化,劳动教育具有修德、益智、强体、育美的综合教育功能。坚持不懈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塑其担当精神,提高其劳动素养,在学以致用中提高其动手操作技能。所以,劳动教育的加强有利于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推动,让五者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现实之需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阶段目标不难发现,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下,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还有十三年的时间,前进的道路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塑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劳动精力充沛的新时代劳动者。为了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技术型、知识型的、真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人才大军,加强青年劳动教育迫在眉睫。学校劳动教育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发挥着“蓄水池”的作用,在广阔鲜活的社会实践中,让青年站在时代前沿,领略国际风采,拓宽眼界,走出课堂走出国门去锤炼自身,从而在劳动教育中夯实建设伟大祖国的各项能力,凝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1.4助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工业强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单纯追求高速发展转向注重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物质资料的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人也就是高质量劳动者这一关键性因素。伴随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我们在经济发展中也调节了所依托的发展要素。国家日益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升,青年创造力和实践力的打造。而加强青年劳动教育无疑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但是距离世界工业强国还有一定差距。学校劳动教育一头连着学生道德素质的塑造,一头连着学生步入就业市场劳动技能的培育。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没有健全劳动者能力提升和权益保障体系,加强青年劳动教育,在课堂内传输劳动者权利与义务、劳动者科学的就业观念等理论知识,在课堂之外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中国发展的速度与精度,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调整就业理想,在劳动教育中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状况,从而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工业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2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2.1优化劳育课堂,实现劳动教育理论融入

开展青年劳动教育,离不开高校思政课、专业课、就业指导课等课程的配合,必须坚守好课堂“主阵地”。学生把课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动起手来大眼瞪小眼,在课堂上学劳动,在试卷上考劳动,这样培养出来的劳动人才可能是眼高手低、实践经验匮乏的。殊不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所需求的人才标准也水涨船高。众所周知,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的内化和践行。因此,中小学应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育切实贯彻到教育教学发展计划中来。高校应该积极开设本科生劳动教育必修课,大力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适宜学时的劳育课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政课程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教育等相关内容的讲述。在“工程训练”“专业实习”等专业课程中,联系实际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劳动锻炼要求,开展服务学习、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各类劳动实践。依托有校内学生社团,建设农业工业生产加工全链条劳动教育示范课,扩大学生覆盖面,确保人均课程劳动时长。当然,在劳育课堂上我们还需因势利导地结合当下实际和当地情况,恰当的融入本土化的劳动楷模事迹、抗击新冠肺炎、抗洪抢险等最美劳动者,这些都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生动具体素材,需要教师去用心挖掘。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也需要去讲授与未来工作相关的劳动权益维护等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

2.2开展课外活动,实现劳动教育实践融入

增加劳动实践岗位供给,在校内广泛开设助教、助研、助管等学生劳动实践岗位。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图书馆劳动、食堂劳动、教学辅助、学校重大活动保障等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丰富劳动育人载体,多种实施类校园生活劳动“责任区”制度。结合校园管理,可以组织学生分批参加“绿化责任区”校园绿化养护,使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组织学生参与“生活责任区”宿舍园区景观个性化改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劳动。举办“厨艺课堂”“电工学堂”等劳动技能培训课。在校院两级积极开辟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场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开展校园劳动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打造校外劳动大课堂。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将劳动教育与生活技能、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类公益劳动,以服务十四运、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在公益服务的过程中落实以劳育人。与学校周边社区、旅游景点联动,加强区校共建,在接待游客、景点讲解、社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疫苗接种志愿服务等过程中提升师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组织学生到本地企业生产劳动第一线体验新兴技术支撑下的劳动新业态、新方式。依托学校“双创”育人资源,以学科竞赛、科创社团、学生创新创业研习室等平台,奋力建设劳动育人体系。推动各院系立足实际开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合力构建劳动实践育人大格局。

2.3搭建以劳育人的良好环境

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通过教育活动影响人、塑造人。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少不了良好环境的打造。个体会受环境影响而改变自身行为。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人会受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影响。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家庭、学校、个人、社会的密切配合,无论缺少哪一方的力量,劳动教育都会大打折扣。家庭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原生环境,在家庭中我们习得最初的生活习惯,获得简单的劳动技能,父母的科学教导,有意识培养,对于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有着基础性作用。故此,家长应该牢牢把握爱与独立的分界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并将其付诸行动,不能以为溺爱而纵容学生不去劳动。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汲取精神养分的乐园,高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谋划设计劳育课程,保障劳动教育的课时,传授学生最基本的劳动理论知识。个人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内在力量,只有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巩固劳动教育成果。社会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隐形环境,社会通过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制机制,鼓励企业积极与高校深入合作,宣传劳模事迹,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和以劳促学、劳动光荣的热烈氛围,拓宽教育渠道,形成社会协同联动教育机制。

2.4激发创造性劳动潜能,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篇3

在著作第一辑的第七篇文章中,陶西平先生提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民族的希望;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繁荣的基础工程;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陶西平先生用具有前瞻性的视野审视了教育的未来,他提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动教育改革,为实现这个“理想教育之梦”努力尝试教育改革,不断总结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善于借鉴、敢于创新,发扬优良传统,突出时代精神,推进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素质教育体系的完善……陶西平先生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丰功伟绩数不胜数,他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师,我们传承,我们沉浸,我们实践,我们探索,为了继续追寻“理想教育之梦”而砥砺前行。

身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铭记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就得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人的各种潜能,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的需要、国家的栋梁。然而,现在教育所反射出来的问题是德育、智育受到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的过分关注,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说是“过分”实施德育与智育,严重忽视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甚至后三者成为了开展德育、智育的牺牲品,如今所谓的素质教育更多的向智育、德育倾斜,尤其是智育。这种问题的持续蔓延与不良影响,引发了教育管理者的反思,并联系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例如:中考体育的改革,凸显了体育的重要性;随着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音体美教师逐渐齐备,学校的音体美课程开展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开齐、开足、开好音体美课程下,学生的体质能力好了,审美能力提升了,音体美兴趣爱好也培养起来了。但可惜的是,在这样的改变中,劳动教育依旧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就是我想着重论述的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思考。

虽然劳动教育摆在五育之末,但它有着自身的价值。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协同德、智、体、美育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所学所思所行:

一、劳动教育的融通性

1、以劳树德:劳动最光荣一直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就是因为这样,每年五一,都会有全国劳动楷模的颁奖典礼,就是为了弘扬这种中华美德。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那些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医生、军人、警察等等,都在为了抗疫战争夜以继日的工作着,为了拯救病人,为了防止更多的人感染,他们一直坚守工作岗位,用自己的劳动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高尚品德,爱国、奉献、敬业等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让人敬佩不已。

2、以劳增智:劳动能使人的思维更加开阔。比如:学生在学校的勤工俭学菜地自己动手种菜时,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开阔自己的思维。

3、以劳强体:劳动也算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在劳动中学生的身体能达到锻炼的效果,体质能在劳动中得到增强。

4、以劳育美:例如,为了建设更加美丽的校园,学校会鼓励孩子们亲手养一盆花,自己负责照管,在这样悉心照顾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还能在劳动中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

5、以劳创新:开好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动手技能和创新能力。例如:五年级上册劳技课本中,第二单元就安培了创意制作——“变废为宝”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身边的一些废弃物(如拉罐瓶、鸡蛋壳等),通过自己的创意将其变成一个艺术品或生活用品。

二、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五育中的德智体美四育都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教育体系,地方根据实际予以补充调整,但劳动教育体系是空缺的,只有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地方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探索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体系。为确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落实,必须从上到下尽快补齐劳动教育体系缺失这块短板。我相信国家会正视这个短板,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以及一线教师能在此之前做些什么呢?

1、学校应该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落实好相关课程,开好《劳动与技术》课,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2、学校要开展好校内劳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的日常保洁、绿化美化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计划的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种养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团结合作、观察分享,体验劳动的快乐。

3、积极组织校外劳动。学校可以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参与清扫街道、植树造林等义务活动,还可以与社区、村委会合作,去敬老院、五保户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还可以适当地开展春游、秋游活动,让学生自己准备食材,展示厨艺,制作简单的食物,与师生共享,提升对生活的热爱感和仪式感。

4、鼓励学生做家务劳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庭劳动,懂得孝敬父母、敬老爱幼,懂得有效交流、体谅宽容、温和待人。

……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篇4

关键词:聋校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模式

1问题的提出

对聋校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残疾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残疾人教育中要着重发展的部分。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三条规定:“残疾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教育,并对相应的师资、教材、形式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划和说明。

但由于我国残疾儿童(包括聋童)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残疾人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聋校的职业教育也是如此。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聋校职业教育的认识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并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聋校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未得到真正落实,存在走过场和形式主义现象,使得聋校职业教育没有真正纳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当然关键的问题是聋校没有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内容体系,没有构建出自己的职业教育模式。

本课题通过聋校职业教育内容与模式的研究,建立聋校职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职业教育模式。通过此研究,一方面可以完善聋校职业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以指导聋校职业教育工作,解决聋校职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因此,聋校职业教育内容与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值得研究。

2聋校职业教育内容

职业教育内容主要是为从事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相关知识、技术与技能、职业道德与态度,同时也还包括必要的普通基础知识等。根据职业知识分类理论和聋生的身心特点,聋校职业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生活教育、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

2.1生活教育的内容

广义的生活教育是指为人准备生活的教育。残疾人首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生存,其次才是作为一个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劳动,既为社会创造财富,又为自己的生活提供经济来源。这里谈的生活教育主要指涉及日常生活自理、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技术实践性知识,它们在残疾人就业中具有辅助作用。

2.2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其目的在于为残疾儿童提供活动(或作业)和日常生活的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和成人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研究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时,要从劳动技术规则、劳动技术情境和劳动技术判断知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确定在未来教育中具有基础作用的要素,从课程和活动两个角度来分析和提炼这些要素,并通过劳动技术课程和相关课程加强对这些要素的训练,为以后的职业训练奠定基础。

2.3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分为职业陶冶和职业训练两个部分。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对这两部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以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为例。职业陶冶部分没有明显的定向性,主要是通过职业陶冶为学生提供职业认识,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个性。职业训练则要通过确定工作机会,对聋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进行职业诊断,使职业要求与聋生的个性特征得到较好的匹配,同时确定出需要训练的内容或改变的条件,再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发展支持式职业训练课程的关键是确定一种课程生成模式,即包括环境分析、职业诊断、教学目标制订、课程编制等流程和技术,以便教师能够在确定工作机会以后,为学生编制出相应的个别化课程。

2.4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培养聋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生活方式,提高工作与生活的质量。当然,职业道德教育也常常体现在生活教育中。这里更强调其科学性与系统性。首先,要帮助聋生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如:科学的作息时间、充分的睡眠、合理的饮食习惯、个人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及保持心情愉快等;其次,是帮助聋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监督,互相帮助等;再次,是培养聋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监督来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是树立服务意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聋生从小就要养成服务的意识与习惯。

3聋校职业教育模式

世界职业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以法国、中国为代表的学校模式,又叫官僚模式,其特点就是职业培训在学校内进行,由国家说了算,类似于中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优点是理论丰富;第二种,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市场模式,又叫自由模式,其特点是按照企业的需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职业培训,学生有点类似店里的学徒,优点就是实践机会多;第三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又称为国家控制的市场模式,其特点是以企业为主,制定计划、投资等,而国家制定基本的政策来控制,优点就是理论与实践同时学习。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进行培训之前必须与企业签订合同,培训时,在企业与在学校的时间基本相当,而放假则是按照企业而不是按照学校;第四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就是上面三种模式的综合。上述这四种模式是从宏观上对职业教育模式的概括,也适用于聋人的职业教育。但是聋人除了具备一般人的共性之外,他们还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具体到聋校职业教育模式来说,也应该有特殊性的一面。通过对聋校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聋校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

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明确提出聋校课程采取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综合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课,生活指导课,劳动技术课以及职业技术课等。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聋生自身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渗透,帮助聋生逐步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因此,根据我国聋校教育的实际,聋校职业教育的实施,可重点考虑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度渗透职业教育,即“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模式。

“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中的“义务教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即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中的“职业教育”是针对聋校中聋生开展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的以生活指导、劳动技术和职业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或者在各学科中渗透的职业教育内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号是指在聋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下面主要谈“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中的“职业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中的职业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生活指导课程”。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低年级(1~3年级),职业教育内容主要通过基础教育课程和生活指导课程来开展,即“基础教育课程+生活指导课程”模式。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各学科通过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来对聋生进行职业教育,例如在数学课程中,聋生学习计算利润和损失,学习毛利等经济词汇,记录销售过程与排列定货单等;在语文课程中,聋生学习工作的日常用语、问候的礼节,以及书写职业申请书和面试的技巧。生活指导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课程,其内容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的实际和地方的生产生活情况来确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生活,逐步适应社会。

第二阶段:“基础教育课程+劳动技术课程”。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中年级(4~6年级),职业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来开展,即“基础教育课程+劳动技术课程”模式。这里的基础教育课程同样要通过各学科向聋生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劳动技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内容有:(1)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2)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3)遵守劳动纪律教育;(4)在劳动生产中与人交往的训练;(5)安全知识和文明生产教育,为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基本劳动素质的准备。主要通过聋生自我服务、家务、公益劳动、手工制作和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别化教学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对聋生进行生活指导和劳动技术指导。

第三阶段:“基础教育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这一阶段主要是指高年级(7~9年级),职业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来开展,即“基础教育课程+职业技术课程”模式。在这里,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各学科也要通过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来对聋生进行职业教育。这里的“职业技术课程”主要内容有:(1)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2)生产常用的设备、工具的性能、使用和保养方法,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接受生产班组管理,会检验产品质量;(3)农村或乡镇聋校还要对学生进行农业生产知识教育,如科学种田及养殖业、服务业、商业、木工、农机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4)职业认知、职业准备、职业心理和职业定向教育;(5)计算机知识。

3.2“生活中心”模式

生活中心模式是布若林(D.e.Brolin)和考卡斯克(C.J.Kokask)在1979年提出来的。这种模式强调生活调节与个人对社会的职业适应。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是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归纳为22种能力和102种亚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错综复杂的能力又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日常生活能力,二是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三是职业指导和准备的能力。具体课程就围绕这三方面的内容来设计:(1)培养日常生活能力的课程有:管理家庭财务、修理增添家具和设备、计划安排个人的需要、抚养小孩、计划与购买衣物、参加市民活动、妥善安排业余生活、参加社区的活动;(2)培养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的课程有:对成就的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的能力、成功的独立性、决策与解决问题、恰当的交往;(3)职业指导与职业准备的课程:就业可能性的探讨、职业选择与决定、必要的手工技巧、销售能力、满意工作的寻找与保持。

日常生活能力的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家庭生活的能力,这对聋生来讲尤为重要。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的职业教育项目是帮助聋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在现代社会,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交通运输和信息传递的工具,如QQ、发传真、发电子信息、购买车票、查看报纸广告获得求职信息等。职业指导和准备的课程包括培养聋生正确的职业意识,进行职业探索,获得必要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等与职业选择密切相关的内容。

3.3经验中心模式

经验中心这种模式与职业教育实习相似,即通过学徒下到工厂、车间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体验劳动生活。经验中心模式可适用于正常儿童、聋哑儿童、轻度障碍儿童等。这是一种个别化与普通教育结合得最紧密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安排儿童用2~3周,每天安排1~2个小时深入工厂、车间、银行、商店、医院、旅行社等单位从事某项实践性的劳动。劳动的内容是实施运用已学的知识。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体现了共同的职业基础知识;体现了不同职业个别特征;无报酬性的义务劳动;着重于探讨各种职业劳动的性质和普遍性的经验,而不是某种专门的技术;重视基础知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在聋校职业教育方面,要充分地考虑到聋生的身心条件,帮助他们选择从事某项最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工作,例如,培养聋童学习绘画、舞蹈、缝纫等。

3.4支持式模式

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是指根据市场需要,首先开拓就业机会,再根据工作条件和聋生自身特点的匹配程度,为他们提供密集型训练、现场辅导和跟踪支持。其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在竞争性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支持帮助聋生就业。由于支持式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在课程方面,要求采取综合性开放课程。这种课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特点:首先,是社会生态性。支持性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所获得的工作机会必须相适应,因此,训练的内容除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就业要求,更要体现每项工作机会所表现出的社会生态特征,如环境条件和社会特性等;其次,是个别化。课程内容需要反映聋生在从事某项工作时的特殊要求,即适合个体差异。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4结语

总之,由于我国残疾人基数很大,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聋校和聋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聋校职业教育内容的安排要注意考虑聋生的身心特点与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职业教育内容,应该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各学科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同时,各地出现的聋校职业教育模式也远远不止上述几种,不同聋校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所以,对一所聋校来说,不可能有现成的职业教育模式照搬照抄,而是应当学习借鉴,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各自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职业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0):14.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5.

[3]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33.

[4]远远.世界各种职业教育模式[J].职业技术,2007(11):63.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篇5

abstract: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arebattlepositionofcultivatingmiddle-levelprofessionallaborers.However,the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goesfrombadtoworseatpresentwithsocialdevelopmentandprogress.thispaper,takingthisasaresearch,unfoldstheanalysisofthestatusoftheweak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methodsoftryingtosolvetobeconducivetotransformationandstrengtheningof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

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words: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ttitudetolabor;laboreducation;laborawareness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1.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些学生在值日时会将自己负责的区域范围打扫之后,就丢下劳动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负责的区域到底干不干净,干净程度如何,劳动委员有没有检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扫;即便打扫完了,劳动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摆放整齐,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己又懒得动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别人帮忙,就装作忘记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问起的时候,他就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记了。

1.3以己度人,推己及物有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将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做,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自己的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临时任务安排时,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种种表现只是中职学生平时劳动表现中的一个个缩影,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势在必行。

2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的,伴随着他们的只“苦、累、脏、差”,就是在厂里干活的。正是社会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觉得来职业学校念书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亲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谈及自己的学校,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纵自己,就会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1]。而且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在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性教育,其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自身的劳动素质紧密相关。

因此,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才能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2],而劳动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改变懒惰的劳动习惯,塑造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学生娇生惯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许多家庭都是合二为一,孩子作为两个家庭的独苗,自然是家里的宝贝,这些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学生动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具体的“劳动”。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不爱、不肯劳动的坏习惯。

3.2学校教育缺失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劳动教育会被写入计划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打扫之后,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再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学校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了,让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3.3教育方式错误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一种厌恶。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产生质疑。

4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劳动意识的措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要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多渠道展开劳动认识教育

4.1.1学校层面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在时间上要给以充分的保障外,还需要给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具有劳动氛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做专题宣传,班会课上做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还需要在实训车间张贴有关“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标语,悬挂“劳动模范”的光辉画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无声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学生层面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擅长到擅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脑并举,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学生在自身层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其次,应积极配合好学校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开评价,及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自己尽快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4.1.3社会层面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了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教育,是为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来顺利就业而服务的。其次,帮助学生搞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只不过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4.2多载体深化劳动教育

4.2.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2]。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

4.2.2礼仪周活动塑造学生劳动礼仪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施学生劳动礼仪周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主人翁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因此,深入开展劳动礼仪周活动,落实并做好劳动礼仪周活动,使得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4.2.3榜样带动学生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要的引导示范则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3]。”中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没有降低老师的身份,反而给学生以无言的鼓励与鞭策,同时,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2.4竞赛提升学生有竞争才有激情,才有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展竞赛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情操。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4],适时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篇6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必要性内容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可见,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内容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绝不可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

一、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个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的要求,其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对学生人生发展具有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可以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增强法纪观念,做到遵纪守法。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德育目标。由于种种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存在任性、偏激、法纪观念淡薄等现象,这充分地说明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因此,要把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的首位。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的条件,也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离开科学文化这一基础素质,就难以谈得上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差距,他们普遍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方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采用低起点、高要求的办法,因材施教,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也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规范劳动者从事本职业的行为,增强劳动者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励劳动者钻研本职业务和技术,鼓舞劳动者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斗志总之,只有造就千百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才能确保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想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办事情不思前想后、是非观念不强、纪律松散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学生将来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敬业、适业、创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将来能够做到“干一行、像一行;干~行,爱一行”,全身心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树立和增强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四)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职业技能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等职业学教学的重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和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决定着劳动者择业和就业的成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应及时准确地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和市场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专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精神。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掌握现有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走上社会用得着,更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采用新的工艺和技术,使用新的先进工具并大胆革新、勇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才具有吸引力,才充满生机和活力,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不负时代的重托。

(五)身心素质教育

身心素质是人综合素质的个重要方面。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将来搞好工作和适应社会的保障。初中毕业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一方面,他们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另一方面,南于在“留守“中成长,加上中考升学的打击,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普遍困扰着他们。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通过各类体育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和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意识,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形式,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使他们敢于面对现实、面对未来、面对困难、面对失败,经得起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浪潮的种种考验,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

上述五个方面的素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构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不能用孤立的观点只强调其中的某一种素质的教育,更不能人为地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相同的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条件,从客观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地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共性来看,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培养未来合格的中级技术劳动者。因此学会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具,提高劳动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抓住素质教育的重点,实现其目标,必须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了中等职业学校硬件设施的财政投入,为巾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应在这一基础上加强实训课的教学,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效率,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确保毕业后立刻用得着。当然,国家财政的投入也是有限的,现在许多学校采取厂校挂钩订单培训,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厂方的先进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忽视硬件设施的建设,素质教育就会失去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毫无现实意义的空中楼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机构,教师是素质教育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素质教育的主导。可以说,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关键。作为教师,应担负起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修养;全面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素质教育的方法和艺术。作为学校,应大力营造教师学习和教研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和教育实验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证。

(三)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接受方式,开展演讲、爱心助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等有趣而多彩的活动,变以往纯理灌输教育为活动影响教育,寓教于乐,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坚持“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时地肯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强,形成学生的自尊,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将来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转变观念,营造素质教育良好的环境

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靠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但是它又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育系统内部,它是一个受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需要取得广大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成才”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人才”也是多层次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水平的专家,更需要大批掌握劳动技能的熟练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具有“一技之长”,增强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这样学生将受益终生,学校素质教育也会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素质教育就会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升华。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篇7

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应当重视的重点,对于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的培養十分重要,因此教育建设应当做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期下,现代大学生往往缺乏劳动意识,其原因在于现代大学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忽略了劳动精神的培养,同时受家庭教育影响,很多家长从小溺爱孩子,大学生自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这种习惯也许会随着年岁增长淡化,但很难完全消失,代表大学生缺乏劳动精神。5月1日-5月4日对系部教师及17级、18级、19级学生分别开展劳动教育相关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目前大学生劳动观念现状

当前我校大学生均为95后学生,大部分学生处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态中,从小学到大学,劳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另外,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中也缺乏此类教育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劳动以及社会实践的学时数比例远远低于在校总学时数。在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习惯:

1、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尊重校内保洁及勤工俭学学生劳动成果。在学校中随处可见教室墙壁、书桌上的脚印和乱涂乱画的痕迹。随处可见的纸屑、垃圾,食堂里剩饭剩菜成堆。很多学生无视父母辛苦,在消费上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互相攀比。

2、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中偷懒耍滑,一些必要的劳动比如个人清洁卫生也不愿意做,有的甚至在校期间没有打扫过寝室教室卫生,很少清洗自己的衣服和被褥,假期回家不愿意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劳动意识淡漠,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好逸恶劳,旷课违纪甚至考试时弄虚作假。

二、原因分析

1、从家庭层面来看,独生子女政策及学业竞争压力,导致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学生在家里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家长也不主张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努力学习,什么都不用干。

2、从学校层面来看,没有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较少。

3、从社会层面来看,学生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一部分学生认为混张文凭只需拿到好分数,不需要有积极的劳动意识。学生之间的竞争也只是分数的竞争,没有人会对劳动的积极性进行竞争。同时受某些不劳而获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出现看不起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

三、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意义的认识

通过调查,学生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入。学生普遍认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感恩意识,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对于参与社会竞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对于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小事入手,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水滴石穿的养成教育,入情入理地达到教育目的,帮助自我管理能力差、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克勤克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严谨踏实的艰苦奋斗作风。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2、加强劳动方面的教育。首先,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劳动观念作为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为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进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直接创造者。国和民是密不可分的,爱国必爱民,爱民必爱国,这是爱国主义的基本涵义。再次,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劳动技能教育不仅要通过劳动理论课教育,而且要参加适当的劳动,使大学生学会各种劳动的实际操作规程,以保证劳动的安全和劳动的质量。

3、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格

劳动教育应符合学生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开展形式应多样化,通过社区义务劳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军训、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正感情,培养全面人才,使大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健康向上的素质,锻炼大学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例如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发明创造,实践操作,装扮校园,利用学校资源,开展结合社区义诊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技能展示,提高学生劳动意识。重视每一次劳动成果,可在班级举行成果展示,激发大家劳动热情、创造火花,体验活动乐趣。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篇8

关键词未成年劳教人员义务教育课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

对未成年劳教人员的教育是一项国家重视、社会关心的问题,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接受强制教育改造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劳教所作为教育改造劳教人员的主要场所,由于受自身条件以及所承担的职责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无法对这些接受强制改造的未成年人实施义务教育。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未成年劳教人员教育现状的研究,分析对他们实施义务教育的可行性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全社会对未成年劳教人员义务教育的关注与重视。

1对未成年劳教人员实施义务教育的必要性

1.1劳教所课堂化教育的现状

1.1.1学员现状

未成年劳教所收容的人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8周岁以下实施轻微违法犯罪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另一部分是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的未成年人。从年龄上看,未成年劳教人员被劳教的时间正是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好时期。从所受的教育的程度来看,未成年劳教人员由于家庭、自身等原因大多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甚至很早就辍学流浪,从对他们的调查情况看,大约有85.2%的未成年劳教人员未完成义务教育。如果在劳教期间不能学习好文化知识和技术,将来重返社会后将很难与社会衔接。这样就很容易诱发一些新的问题,甚至使他们再次走向犯罪。

1.1.2教学内容现状

劳教所对未成年劳教人员的课堂化教育以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偏重德育。主要开设法律常识、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爱国主义、人生观、时势政治等课程,突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辅以其他课程。但笔者认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以开设德育课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与方法,德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学科。未成年劳教人员除了要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要加强对文化知识以及体育、美育等知识的学习,防止成为文盲加法盲,以便在回归社会后能够继续完成学业、接受学校教育。

1.1.3劳教时间现状

《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劳动教养期限,根据需要劳动教养的人的违法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动机和危害程度,确定为一年至三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根据这两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对未成年人劳动教养,即使从轻、减轻处罚,仍然至少要一年的时间,而对于由政府收容教养的未成年人来说,时间就更长了。这么长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对劳教人员实施义务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1.2关于未成年劳教人员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应当对其进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司法部颁布的《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教育工作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所、队应当根据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的文化程度开展文化教育。对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应当为其接受相应的义务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国家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未成年劳教人员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这种权利,且必须提供相应的条件。因此,接受强制改造的未成年人在接受劳动教养期间也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2劳教所实施义务教育的困难

在我国的中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即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有如下特点:(1)学生固定。按学生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通常由30~50人组成。(2)教师固定。学校按教师的业务专长和工作能力分配教学任务。(3)内容固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学生传授统一的内容,学进度,多科共进,交叉上课。(4)时间固定。有统一的教学日历,每天的课业相同,有统一的作息时间表,保证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5)场所固定。教室、实验室都有相对固定的场所。

对照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及其特点,我们看到,如果劳教所借鉴或引进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人员相对不固定。劳教人员接受劳教教养的时间是一年至三年,在所的时间长短和其所犯的罪错性质有直接关系。由于每个劳教人员所犯罪错不同,他们在所的时间也不一样。其次,每个劳教人员没有固定的入所时间,且每一个劳教人员由于自身的成长经历不同,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对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有相当大的困难。

(2)教师力量的薄弱。虽然劳教所的民警直接从事着教育挽救工作,但是,真正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由于受编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师资力量是相对薄弱的。拿北京市未成年劳教所来说,所内4名专职教师几乎承担了全所近300名劳教人员所有的课堂教学,任务繁重。

(3)经费保障不能到位。一直以来,大墙内的义务教育是被人遗忘的,北京市财政对劳教人员的教育转化费用是220元/人/年,其中包含了劳教人员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社会帮教等各项费用。而对学校的教育经费是以2002年北京市生均教育事业费为例,小学为2891.43元/人/年,初中为3273.16元/人/年。这样看来,如果对劳教人员实施义务教育,仅靠现有的经费是难以保障的。

(4)与教育部门不能衔接。目前,对未成年劳教人员的教育挽救工作主要由劳教所来承担,分属司法行政部门;而学校教育是分属教育行政部门。两个部门在隶属上相互独立,因此,在对未成年劳教人员实施教育无论从教材、师资还是考核上都难以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的指导和承认,信息面窄,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3劳教所实施义务教育的可行性

虽然在劳教所实施义务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对未成年劳教人员实施义务教育无论从法律还是从现实上来都是必要的。为此,笔者通过对比社会学校和劳教所课堂化教学的区别,根据劳教所课堂化教学的实际,探索在劳教所实施义务教育的可行之路。

表1社会学校与劳教所课堂化教育的对比

3.1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

前文提到,在对未成年劳教人员实施教育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能完全适合劳教所和劳教人员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组织形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入所时间不一致和文化程度不一致的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根据教学论的相关理论以及劳教所实际,借鉴社会办学特点,笔者认为,劳教所的教育应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即以班级授课为基础,吸收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级教学相结合。具体就是:将传统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划分为六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段、小学中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以及初中三年段。小学低年级段主要以扫盲教育为主要内容,其他学段则是根据义务教育的内容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以及科学等课程,而思想道德教育则是贯穿于六个学段的全过程。

不管是处于哪个学段,学习的主要内容大体是相同的,除基础课程语文、数学、外语和科学在学习的程度上各学习段会有较大的差别,对于思想道德、法律常识、时势政治等劳教所现有课程以及美育、体育、职业技术教育等课程可以采取不分级制。这里的不分级制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相同内容的学科统一授课,不分学段;二是有递进程度的,劳教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来选择,比如,他可以学习小学中年级段的科学,学习初中年级段的语文、数学。这样就避开了劳教人员因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而需设置多门学科、配备多名教师的麻烦,更加符合劳教所的实际。

为了解决因为入所时间不一致而带来的教学困难,笔者认为可以将每一批入所的未成年劳教人员根据他们的文化程度和学习水平编入和他们实际最接近的学段。略高于该学段的可以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直接接受其他法律道德等课程的学习;水平低于该学段的可以借鉴贝尔-兰喀斯特制教学组织形式。它的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较大的学生为主,而他们中的优秀者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但是,在这里,我们教师所教的不仅是年龄较大的,而是先入所参加学习的劳教人员和高学段的劳教人员,由他们中相对出色的帮助后入所的劳教人员。同时,也可以采用复式教学,即教师先教授程度相当的大多数的劳教人员,给其他劳教人员先留作业或预习;等上完课后再对这些劳教人员进行授课或辅导,同时对大多数劳教人员也是巩固提高的过程。

此外,劳教所应以四个月为一个教学周期,和学校的教学周期一样,但是劳教人员接受劳动教养没有寒暑假,这样一年就有三个教学周期。我们说,劳动教养的期限至少是一年,这样,不管劳教人员入所时间、劳教期限以及奖惩情况,那么,他都可以完成社会学校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同时,四个月为一个教学周期也与劳教所对劳教人员的奖励考核周期相一致,也有利于激发劳教人员的改造积极性。

3.2师资力量的保障

前文提到,劳教所的师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积极引进来解决这一问题。劳教所现有的专职教师也有着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民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民警总人数的97%,10%的民警有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劳教所可以加强与社会学校的沟通与联系,聘请社会学校教师到劳教所承担教学任务与课程。

3.3社会各方面应该对未成年劳教人员的义务教育承担起责任

对未成年劳教人员的教育,主要由劳教所来承担,但是,对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绝不是仅依靠劳教所的力量就能够实施的,必须有多个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第二条:“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第二十一条:“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2004年,江西省司法厅、教育厅、财政厅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未成年犯中实施义务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正式将江西未成年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实行以江西省司法厅管理为主、教育厅和财政厅参与管理、监狱局具体负责的管理体制。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后,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将按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50%执行,未成年犯义务教育阶段,可享受普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使用教科书的同等待遇。同时,教育部门将负责对学校在义务教育方针政策、课程设置、教师培训、质量考核和学籍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江西省未成年犯成功实施义务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未成年劳教人员虽然在执行期限、人数等方面有着差别,但同样是高墙内的义务教育都有着相通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未成年劳教人员的义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课程设置、教师培训、质量考核等都应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指导,而在教材的编写上更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国家和地方财政也应该对未成年劳教人员的义务教育提供充分的财力保障。

4对未成年劳教人员实施义务教育的意义

当前,很多人认为对未成年劳教人员不需要实施义务教育,重点应放在谋生技能的习得上,笔者认为,对未成年劳教人员实施义务教育有以下意义:

(1)对未成年劳教人员实施义务教育是保障未成年人权利的充分体现,是执法者捍卫国家法律最鲜明的体现。义务教育是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保障未成年劳教人员接受义务教育是劳教所的义务。在积极构建未成年人权利保障机制的今天,劳教所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执法者,保障未成年劳教人员受教育权利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2)对未成年劳教人员实施义务教育有利于他们回归社会与社会衔接。通过对未成年劳教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部分未成年劳教人员在劳教前是在校学生,劳教所实施义务教育后,实现了社会学校与所内教育的衔接,解教后能够很快融入学校的学习中去。在调查中,在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劳教人员中,有13.3%的劳教人员已经念到初中三年级,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读完。倘若劳教所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初中毕业,完成义务教育,将来还可能会有读中专或高中的机会,继续学业,提高自己的学历。

(3)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未成年劳教人员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我们始终以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未成年劳教人员在劳教期间教育的主线,但是,很多未成年劳教人员走上社会后依然“吃不识字的亏”,在找工作等各方面屡屡受挫,甚至被欺被骗,无谋生方式、技能,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结束语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篇9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观,强化正确的劳动实践意识,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而且人口的素质差异也很大,科学技术发达的地区与贫困落后的地区也同时存在,在这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劳动实践教育,以便学生将来回到社会,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自身都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并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观,掌握初步的劳动知识,避免学生高分低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很有必要。这不仅适宜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也适宜贫困落后的地区。

二、从当前许多的社会现状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观,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邓小平说:“无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也是劳动者,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分不开。”既要让学生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让他们积极投身生产劳动实践。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家庭中,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小皇帝”“小公主”备受各位长辈的疼爱,有的孩子读书好几年了,甚至连许多基本的生活自理也不会,身体娇柔,内心脆弱。曾经有一些家长,因为子女在学校扫地或其他劳动,手上打了一个泡或脚上擦了一点皮,跑到学校同教师争吵,声称:我的子女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劳动的。他们的未来令人堪忧啊!

学校内,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大部分学校没有劳动实践基地。有一部分学生的劳动,往往是因为迟到或不守纪律,或其他原因,便被罚扫地,冲厕所等劳动。于是,学生怕劳动,厌恶劳动,学生常常嘲笑那些被罚劳动的同学。无形中贬低了劳动的价值。

社会上,有相当部分的毕业学生,没有适当的工作,在农村的觉得农民没有出息,不愿到农村发展,城市的,又觉得打零工没出息,怕苦怕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既没有从最基层的劳动开始锻炼的意愿,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心理准备。而我们的社会需要各个阶层的辛勤劳动者,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以上现象,比比皆是。都是对劳动的错误认识,既有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也有社会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产物。“只有会劳动、爱劳动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类”老一辈革命家们早就说过,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是没有贵贱之分的。试想以上这样的学生,怎能迅速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怎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大业?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观,要实现三步走

1.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让学生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观,首先应该从家庭环境中开始,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良好品质的第一大环境。让学生在家里先要学会自理,如:从洗洗自己的手帕,衣物等小事做起,再让学生学会帮父母煮饭、炒菜、洗碗等事,继而尽可能地让学生做父母的小帮手。学校对学生要开展教育宣传,鼓励学生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并经常同家长展开联系,交流学生的劳动情况,使之养成一种发自内心热爱劳动的习惯。

2.在校内树立鲜明正确的劳动观,形成一种良好的劳动风尚

不能把劳动当作惩罚学生的一种形式。要教育学生,劳动是光荣的。教师在积极宣传和教育学生的同时,在实际劳动中,把一些劳动分配给学生时,应不论学生成绩的好与差,都要一视同仁,并让大家积极参与,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参与,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

如:某优秀教师在任班主任时,又一次,恰恰安排了几个班干部冲厕所,当他去检查时,发现才冲了一点点,几个学生都推来推去的怕脏,不愿做。他自然很生气,但并没有发作,便说:“今天这个厕所看样子是留给我来冲了?”几个同学不出声,他便从一个学生手中拿过一个盆子,一连端了几盆水来冲,这下,几个学生都抢了过去,说:“老师,让我们来吧!让我们来吧!”此后,每次劳动,这位老师都要带领班干部跟学生一起劳动一会儿,这样,学生见老师不怕脏,不怕累,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而且,每次劳动学生干部都积极带头,争先恐后,就连调皮捣蛋的学生热情也很高,在班内,校内形成了一股师生互相团结、热爱劳动的良好风气。

3.要让学生从社会劳动实践中得到乐趣,受到教育

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个规律适于教学,也适于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从心里真正的热爱劳动,并形成劳动实践意识,应多从社会实践中进行教育。

例如:地处乡村的一些学校,有的有一点农田。学校就种上一些蔬菜或其他农作物,从翻地、栽种、施肥、浇水这一系列劳动过程中,学校老师都积极带头,挽起裤脚、袖子,同学生们一起劳作,场面很热烈,到收获时,学生们把蔬菜送到食堂,中午,许多学生在学校蒸饭,到买菜时,食堂免费给学生提供菜肴,这样学生尝到了自己劳动的成果,劳动的积极性高了。虽然这样收入不大,但重要的是,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在校内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劳动风气,而且整个学校的班风和校风也由此越来越好。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劳动实践教育时,应考虑到本地的实际情况。如一些贫困山区的学校,则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发动学生采集一些中草药材,并换成钱,许多同学用收入不仅购置了文具图书,订了报纸,还解决了部分费用。既减轻了经济负担,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到了劳动的乐趣,逐步培养了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配合;实际行动

在我国的中小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育者针对学生迟到、早退等类似的错误,往往用罚其打扫卫生或擦黑板等方式来“教育”“纠错”。不言而喻,劳动(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属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成为处罚过错的手段。而在学生家里,许多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做家务,或者以钱、物为奖励来换取孩子的劳动。学校和家长的这些做法,虽然只是一些教育手段,但造成的后果却是:学生怕劳动――看见劳动不是躲开就是“绕行”;不爱劳动――学生宿舍集“脏、乱、差”为一体,可谓“一片狼藉”;不做家务――生活不能“自理”,衍生为“啃老族”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都与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培养和劳动意识的教育上,停留于口头和课堂上的说教居多,而真正注重于实际的行动、注重于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劳动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说教得太多太多,什么“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幸福的、劳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等,而在实际行动的落实、习惯养成的培养方面做得远远还不够。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它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中学课程之后,必须完成国家教育规定中的一定量的社会服务时限,学校才允许其毕业。而在中国的学校,劳动课已经被取消,开设的劳动技术课,基本上是名存实亡。而仅存的那么一点校园清洁卫生,一部分还沦为处罚学生错误的工具。试想,一个连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都不打理、都不想打理的人,将来还能指望他去治理“天下”?!

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五爱”之一(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教育孩子爱劳动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五爱”是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部分,发挥着主导、统率的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国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家庭在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时,应该从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观念的强化教育入手,更加注重实际行动的落实、更加注重习惯的养成,改变那些歧视劳动或者变相贬低劳动意义的不当做法。

孩子生活的一多半时间是在家庭。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育作用的发挥是多方面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要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培养自理生存能力,养成会劳动、爱劳动的习惯;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些劳动机会和环境。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学习教育的基地。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所有行为都属于接受教育的范畴。让学生自己来打扫、维护自己学习的环境卫生,是学校对其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的教育,是心理战术,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重在拿捏好一个度。比如,爱劳动与劳动改造之间、爱劳动与爱干净之间的那个度、那根绳,怎么把握、拉到什么程度是最合适的那个“度”,非常重要,是要讲艺术水准、讲战略战术的。因此,如何把学校这点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好、用到位,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去掂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