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8:38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1

摘要:本文以苹果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对苹果公司的经营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营策略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增长率

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且保持目前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根据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期初权益乘数×留存收益率。该模型揭示了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已实施的各项经营策略之间的匹配关系,其中,销售净利率用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效果,总资产周转率用来衡量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权益乘数用来衡量企业的筹资安排,留存收益率则用来衡量企业分配和留存的程度。模型中可持续增长率的的分解计算说明,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会受制于企业盈利能力、投融资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股利分配能力的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局面,不仅受到自身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员工队伍等诸多内部因素影响,而且要经受市场竞争、突发事件、社会环境、国内外经济形势等一系列外部因素冲击。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企业发展是长远大计,既不能急躁冒进,又不能盲目悲观,而是要统筹考虑企业现有的资源和管理能力,不断巩固拓展市场地位,最终实现长盛不衰的企业发展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未来的理想发展状态,也是一种宏观和抽象的发展目标。受制于实际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制约,企业的实际增长率并不总是与可持续增长率完全一致,但长期看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应当力争使实际增长率在围绕可持续增长率波动的过程中与其趋于一致。当企业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现有资源配置下的合理速度,企业管理者不应盲目乐观,而应该考虑到可能伴随而来的资金短缺、资源不足的风险。此时,企业可以通过设法提高可持续增长率的分解比率,使实际增长速度与可持续增长速度接近。具体而言,企业可通过提升盈利能力,加快资产周转,提高财务杠杆以及减少股利分配等实现。当企业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可能存在资金富余,资源闲置的情况,此时企业需要考虑降低可持续增长率,具体而言,企业可通过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偿还以前年度债务以及加大股利分配等实现。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分析其可持续增长之下的经营策略,旨在为我国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二、苹果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分析

通过图1可以看出,总体来说,2007—2013年苹果公司的实际增长率都为正值,说明公司的销售额逐年攀升,销售业绩不断刷新往年记录。其中2009年、2012年和2013年的实际增长率较上一年有所下降,说明这些年份销售额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对比各年份的实际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可以发现,除2008年和2011年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以外,其他年份实际增长率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

1.提高盈利能力

追求盈利是企业的最基本目标,不管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盈利能力对于公司的生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企业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设法提高企业的销售净利率,是调整增大可持续增长率,使两者趋于平衡的方式之一。从2007年至2013年的盈利情况来看,7年间公司的销售净利率都为正值,说明公司的盈利情况良好,而且销售净利率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攀升,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2008年和2011年公司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的情况下,2009年和2012年销售净利率的增长率有了明显的提高,销售净利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公司在发现问题的下一年做出了应对策略,设法通过盈利能力的发展来提高可持续增长率,而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成本的控制,通过销售成本率的变化可以看出,2009年和2012年公司的销售成本率有了明显程度的下降,公司年报披露显示,公司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大幅增长是销售成本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利润留存率也是影响可持续增长率计算的比率之一。当企业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可通过加大股利支付,将更多的盈余回报给股东,减小利润留存率,进而减小可持续增长率。具体到苹果公司,笔者认为需要将两个比率的比较和公司对于流动性的保持要求结合起来分析,因为公司年报中曾披露苹果公司非常注重自身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性,公司需要“满足营运资本新增要求、购买资本性资产、满足债务契约限制、进行股票回购、分配普通股股利以及满足其他与经营需要相联系的流动性要求”,所以应该关注发放现金股利之前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水平。2012年公司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且在发放现金股利前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2013年公司发放了每股11.4美元的现金股利,将一部分资金回馈给股东。虽然2011年公司的实际增长率略大于可持续增长率,但考虑到发放现金股利前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已比较充足,因此公司在2012年第四季度也发放了每股2.62美元的现金股利。

3.打造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发展,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苹果公司作为全球顶尖的高科技企业,其新产品一经问世就会引起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这不仅得益于其先进的营销理念,更重要的在于其产品带给用户的全新体验。因此,尖端技术作为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苹果公司的大力开发。由2007—2013年的研发费用支出情况可以看出,公司的这项开支净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其研发支出占收入比更是大大超过了同是高科技公司的联想公司,说明苹果公司非常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通过此项举措,苹果公司相对于市场经营环境中的已有竞争者和潜在进入者形成了绝对的优势,成功避免了因为行业的快速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经营风险,经营能力上的绝对优势也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持久的发展和壮大。

三、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企业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只看重眼前的盈亏,要想获得长远的利益,就要树立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过快的增长会使一个企业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而发展速度过慢又会使资源闲置,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速度,做到与可持续增长率匹配,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盈利能力、投融资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股利分配能力,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企业应当综合考虑流动性要求、债务约束和财务风险等因素,协调制定出最适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康小齐.浅谈促进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管理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4(2)

[2]李静涛.基于财务视角的企业可持续增长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财政预算多维博弈

abstract: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importantstrategy,hasbecamethebasicstatepoliciesinthecountrieswhichinordertogetthedominantpositioninthefuturemoreprofoundglobalizationtideallovertheworld.thispaperappliesmultidimensionalgametheoryfromtheperspectiveofthefinancialbudgetandgivesthestrategyvectornashequilibrium,soastoprovidereferenceandguidanceforChina’ssustainabledevelopmentpolicy.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FinancialBudgetmultidimensionalGame

1.引言

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在全球范围内掀开了人类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新的一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一种新的思想,确立了人类共同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途径[1]。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积极有效地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得到加强,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截至目前为止,国家制定和完善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1部,环境保护法律6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13部,防灾减灾法律3部[2]。国务院制定了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方面的行政规章100余部,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给与了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面临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却面临内在和外在严峻形势:人口问题依然严重,人口众多,但人口素质却在不断下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国外的优越条件造成人才的外流;资源相对短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率低,开发不合理造成浪费,国外对中国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封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失调,欧美国家以此为借口,让中国为全球变暖等问题负责,以此打压中国的经济发展等。虽然各国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但从国家利益出发,为了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保持长久竞争力,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高低变成了展现综合实力,展开竞争的舞台。

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并且他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3]:人口众多是造成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压力重的重要原因;资源掠夺性开采又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环境问题会反过来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施加影响;经济的发展程度受人口、资源、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影响着这三个方面。由多维博弈的理论知,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个领域同时进行博弈,只有把多个领域内的策略联合考虑才能使得在均衡条件下的总效用最大化。本文从财政预算的角度,应用多维博弈理论,给出了两个国家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个领域内进行博弈的均衡策略向量,其基本结论可以为中国增强在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制订相应的策略提供有力的理论解释与行动指南。

2.基本模型

2.1基本假设。设Di4=pi×Ri×eni×ei表示第i(i=1,2)个国家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这四个领域的四维策略空间,其中pi,Ri,eni,ei分别表示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领域内的策略空间;Di=Di[(p1,r1,en1,e1),(p2,r2,en2,e2)]表示第i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效用函数,其中,(p1,r1,en1,e1)∈D1,(p2,r2,en2,e2)∈D2,并假设Di/pi>0,Di/ri>0,Di/eni>0,Di/ei>0,Di/p3-i<0,Di/r3-i<0,Di/en3-i<0,Di/e3-i<0。如果两国在各领域内所选择的策略是该领域内的资金投入量,那么应满足约束pi+ri+eni+ei≤mi,mi表示第i个国家投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政总预算。

假设两国在这四个领域内博弈是完全信息静态的四维博弈,那么其多维nash均衡是在上述财政预算约束条件下,使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效用函数Di=Di[(p1,r1,en1,e1),(p2,r2,en2,e2)]最大化的四维策略向量解,即

Di[(pi,ri,eni,ei)*,(p3-i,r3-i,en3-i,e3-i)*]≥Di[(pi,ri,eni,ei),(p3-i,r3-i,en3-i,e3-i)*]

其中任意(pi,ri,eni,ei)∈D4i;i=1,2,则四维nash均衡为{(p1,r1,en1,e1)*,(p2,r2,en2,e2)*}。(p1,r1,en1,e1)*和(p2,r2,en2,e2)*分别表示国家1和2在均衡条件下在各领域的最佳投入量。

我们假设各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效用函数为如下的生产函数形式

Di=[(pi,ri,eni,ei),(p3-i,r3-i,en3-i,ei)]=(ai+pi1+p3-i)α(bi+ri1+r3-i)β(ci+eni1+en3-i)ω(di+ei1+e3-i)δ(1)

其中:i=1,2;α+β+ω+δ=1,α,β,ω,δ分别表示在人口上、资源上、环境上和经济上投入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效用函数的弹性系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弹性系数的值会有不同,即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率随时间发生变化。ai,bi,ci,di可理解为第i个国家分别在四个领域内的本阶段以前投入量在相应领域内形成的基础[4]。

2.2博弈均衡向量求解。

由式(1),对效用函数Di取对数,得到

lnDi=αln(ai+pi1+p3-i)+βln(bi+ri1+r3-i)+ωln(ci+eni1+en3-i)+δln(di+ei1+e3-i)(i=1,2)(2)

因为对数函数y=lnx是严格递增函数,所以反函数存在。我们设Ui=lnDi是严格递增的,则(2)化为

Ui=αln(ai+pi1+p3-i)+βln(bi+ri1+r3-i)+ωln(ci+eni1+en3-i)+δln(di+ei1+e3-i);i=1,2(3)

在约束pi+ri+eni+ei≤mi条件下,求使得(3)的U1和U2最大化的均衡解{(p1,r1,en1,e1)*,(p2,r2,en2,e2)*}。又因为Di=eUi是严格递增函数,所以最优策略向量组合{(p1,r1,en1,e1)*,(p2,r2,en2,e2)*}也使得Di达到最大化。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Li=Ui-λ(mi-pi-ri-eni-ei)(i=1,2)然后利用最优化一阶条件(Li/pi,Li/ri,Li/eni,Li/ei)t=0,Li/λ=0,可求得两国各自最优策略向量反应形式分别为

其中,Ⅰ表示单位矩阵,将均衡策略向量组合(8),(9)代入(1)式,就可得到两个国家各自最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效用函数[5]。如果知道两国在可持续发展所投入的总预算m1和m2以及参数

α,β,ω,δ,a1,b1,c1,d1,a2,b2,c2,d2的值,由(8)式和(9)式就可得出两国在四维nash均衡条件下在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各领域内具体的最优投入量。

2.3算例分析。假设现时期,α=0.2,β=0.3,ω=0.2,δ=0.3,两个国家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领域内的现有基础和本时期投入到这四个方面的财政总预算(单位:百亿美元)分别为

a1=6,b1=5,c1=7,d1=8,m1=20;a2=5,b2=4,c2=6,d2=7,m2=22,将这些参数代入(8)式和(9)式,可得到两个国家在均衡下的最优投入策略向量分别为

(p1,r1,en1,e1)*t=(4.05,8.03,3.32,4.60)t

(p2,r2,en2,e2)*t=(4.46,8.43,3.78,5.32)t

将上述均衡策略向量代入(1)式,得到两国在博弈状态下各自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大效用值分别是

D1=e1.970,D2=e1.841。

3.结论与建议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主要议题,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谁便会在现在和未来国与国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各国都在这个领域展开了角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成为各国展示其综合国力强弱的舞台。

由本文的基本结论知道,一个国家要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和他国展开竞争,即同时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影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多个领域同时展开博弈的时候,策略的制定不但要考虑多个参与国在同一领域内政策的相互影响,而且还要考虑不同领域之间政策的相互影响[6]。因此运用多维博弈的思想,参与国必须把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所有领域内的策略联合考虑,才能在均衡条件下使本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效用最大化,这时采取的策略才是最优策略。

因此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政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世界上其它国家政策的影响,在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实际情况下,笔者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大背景下,深刻总结中国近20年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验和教训,在制定发展政策时,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维一体,统筹考虑,协调发展。

(2)遵循“改革、发展、稳定”兼顾的原则,设计“自然、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国家战略体系,深刻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涉及的多方面,多层面战略子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3)紧追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与深度,借鉴成功经验,引进先进技术(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等),吸引高水平人才来工作,立足国情,逐步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4)加强其他国可持续发展政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的研究。中国要加快自身发展,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发展的多个层面和世界其他国家产生竞争,如:全球自然资源的争夺,特别是石油资源的争夺;全球环境治理所承担的义务,如Co2减排量,减排量的多少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产生影响。所以相应外交政策的制定也应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中统筹考虑。

参考文献

[1]黄晶、周海林.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环境,2000,(4):4~8

[2]黄晶、周海林.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进展及其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1):16~19

[3]邓楠理事长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Z].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1~2

[4]谭德庆.多维博弈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5~49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管理问题;策略

1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1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未来取向与整体观念是其最高行动法则;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发展、节约自然资源是其基本战略;政府主导、科技导向、公众参与是其基本操作模式。在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战略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持续性、持续发展及持续利用这三个方面。

1.2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其发展过程中时刻对居民的出行需求、道路设施的供应、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这几者之间的平衡进行良好的协调,并且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内涵。

(1)注重后代的延续,不能将发展资源和道路资源耗尽,务必给下代留有生存空间。注重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的保护,保留地方特色,以求达到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协调。

(2)注重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环境以及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相协调,使其相互连接,合理性发展。

(3)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规划高标准化,管理过程严格化”的方针,要注意有序性发展。

(4)在土地混合利用的问题上,坚持平衡性原则,努力实现居住就业一体化的平衡。

2城市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2.1.1规划与布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市形成的城市建设布局是解放碑为中心的单中心,这使得客流的出行表现了较大的随意性。除上班出行外,在商业布局上表现为集而不中、分而不散的状态。在投资上,在市中心区投资力度较大,对客流的吸引力更强。实际上,中心商务区(CBD)所能提供的交通空间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增加CBD的交通引力就交通的缓解而言是雪上加霜。这体现在规划上,就是在建筑物的改造或新建时没有进行相应的交通分析,至少没有仔细考虑新增交通对整个路网的交通影响。

由于在产业规划时对交通空间的考虑不足,交通的选择余地本已较小;而目前在城市建设上,由于各区的自增大,要进行宏观控制更加困难。事实上,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交通规划应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按照规划路网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来控制建筑物的规模。据此观点,国外许多大城市匀规划为多中心的布局,以便于客流管理和交通组织:即在各中心之间,可用地下或地面轨道交通进行大运量的、较长距离的客运输送;在各中心区内,再用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进行近距离的客流疏散,这样便形成一种有序的交通状态。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入境的以及市内的交通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乘客换乘的方便与否。便利的乘换系统是形成快速交通系统所必需的。本市在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对换乘的考虑不足,这对进一步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不便的换乘系统使公共交通的引力大为降低。

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交通环境的考虑。大规模的交通设施建设会带来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如交通噪声和废气排放。在本市,各中心之间的连接主干道的修建使沿线居民饱受环境之苦,噪声所引起的烦噪不安、情绪激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2.1.2道路结构设施与材料

用于道路结构设计的技术规范的基本设计思想形成于70年代,这对当时交通流量情况下的道路结构设计是合适的。但今天看来,观点已不能适应当前需要,过于重视一次性投资,忽视了长期使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用性能,造成道路结构的三快一慢(设计得快,施工得快,损坏得快,跑得慢)的现象,浪费严重。

道路结构的早期损坏现象严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养护和维修。尽管如此,道路性能仍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大量养护维修资金的投入,必然影响到新设施的建设,不仅影响了交通,也影响了发展。

不过,即便是用传统的设施修建理论所修建的道路设施,也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这是由道路设施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许多部门不重视道路设计和修建质量的原因。这样做效果不好,设施和投资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浪费严重。传统上,修建方案的选择只考虑一次投资,如果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时,就会使问题更加明显了,视野更加开阔,注重发展的平稳性和持久性。

根据道路设施性能特点,本文将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等级,即弱持续性、中持续性和强持续性。设施的修建,应按照中持续性或强持续性原则进行。其定义如下:

弱持续原则:设施标准低,损坏迅速或负面作用太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种初期的生产模式。强持续原则:设施标准高,负面作用小;负面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远小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从而可用发展的效益去治理或补偿发展的危害),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模式。

2.1.3道路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交通管理,一是道路管理。现代化的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反过来也要人们的行为有所节制,遵守交通法则。目前客观上本市的交通方式复杂,各种交通方式并存。另一方面,出行者的交通行为不规范,没有“节制行为、保持畅通”的意识,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在交通管理上,对车辆行为的管理较为严格,而对行人大多听之任之。这样,交通秩序乱、道路通行能力低是必然的。

交通管理上另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现代化手段,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相关道路上的交通量变化状况,所做出的交通决策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作出有目的的疏导。

从交通管理指导思想上说,交通管理尚处于原始阶段,交通管理者是把出行者当作被动的对象对待的,而不是把他们当着交通管理的参与者来对待,哪里堵塞疏导哪里,而不是防患于未然。这说明我们的交通管理缺少现代的手段,也缺少现代的思想。

在道路管理方面,对正常的维护工作未予充分重视,缺少预防性养护的意识。殊不知“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缺少科学的手段和大量可靠的数据积累,无法使有限的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不能使设施保持最佳完好状态。道路管理工作对已有设施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本市的市区地面车辆平均行驶速度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可使设施的可持续性发生变化。

2.2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

目前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各种交通方式均有对道路设施的要求。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的需求将是无止境的。虽说目前交通设施总体上是不足的,但不对交通需求加以适当的限制,则交通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另一个可能造成大量交通问题的潜在交通需求是私人小汽车问题。汽车工业已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得以确认,若不发展私人小汽车,则汽车工业的支柱地位难以形成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石油、化工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基础。从纯交通的角度而言,极不主张发展任何方式的私人交通包括私人小汽车交通。但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发展和拥有私人小汽车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一旦时机成熟,小汽车即会大量、迅速地进入家庭。就全国范围而言,应鼓励小汽车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镇。在本市,仅就其购买力而言,能够买得起私人汽车的家庭已为数不少,如无明确的政策,本市的汽车保有量将成倍地增加。

3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车辆家庭化的进一步普及,这对城市道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要求了城市规划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1积极借鉴国内外各方面的城市道路规划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之路

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它需要考虑诸如交通供需、地方财力和土地等各种问题,是一个很考验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的工作。为了避免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就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策略,只有这样城市交通才能走上良好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策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政策、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因素,并适当的参考国外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多方面的经验而确定的。

3.2改变以往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

我国传统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是:只是通过增加城市道路建设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这种观念必须要得到很好的改变,因为城市对于道路建设的增加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交通需求则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只有对城市道路网的总规模和总容量有一个很好的分析,通过对现有道路交通的合理分配来缓解道路交通矛盾。比如城市中心区因其道路交通网容量有限而交通需求很大,就需要通过对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的进一步强化来满通需求;城市新开发区则有足够的空间来建设道路来满通需求。只有这样合理的安排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才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3.3增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统一规范道路功能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将增加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密度,特别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网密度。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规范标准的理解,确保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

3.4保护与发展并重,真正实现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使得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兼顾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并重,在旧城改造时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路网结构,选择部分区域为保护重点,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整体性,进而实现城市发展于生态文明的和谐。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4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战略对策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加强区域内部分工协作,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时至今日,中国经济一直在转型的道路上曲折前行,只有通过改变以往经济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对于当前中国来讲,最大的矛盾和特殊性在于自然资源的稀缺以及生态理念的落后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的硬约束[1]。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城乡可持续发展问题时,需基于经济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衡量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效率性与合理性时考虑环境的硬性约束。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中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能源消耗、环境以及社会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即发展绿色经济,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及趋势。

一、绿色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述

1.概念分析。(1)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一词最开始是在1989年由皮尔斯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到了后期,根据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中将绿色经济定义为提高人口福利,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同时降低环境恶化和减少环境风险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这一阶段绿色经济不再仅仅是协调生态保护与增强经济效益方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个系统相互协调的一种革命性经济模式。(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要在不损害下一展需求的情况下,满足这一代人的需求。”“发展、协调与持续”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表明了“效率、数量与质量”的绿色运行。

2.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十八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重要的战略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报告强调,实践城乡可持续发展应推动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绿色经济的发展体系,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发展绿色经济迫在眉睫。当前传统产业经济下的环境问题突出,促使经济增长模式未进行根本转变。此外,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压力日益增大,资源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由此可以看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其必然选择。绿色经济追求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传统的产业经济为基础,并且以经济和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新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步骤,也是推动环境资源节约以及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3]。

二、发展绿色经济的原则与要点

1.发展绿色经济的原则。(1)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的原则。绿色经济是以资源环境为发展要素并以市场为导向,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容量为发展限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是绿色发展的更高目标和重要原则。(2)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统一的原则。社会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社会的福利待遇,财产分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绿色经济的发展质量,社会系统可以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社会福利来增加绿色就业、推动技术革新,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缓解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发展绿色经济的要点。与最初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强调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的互利共赢相比,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更需考虑社会公平以及人类发展等因素。这一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强调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理念相一致。绿色经济系统涉及了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三个子系统,其发展目标是三个复合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4]。在这样一个复合目标的导向下,经济系统影响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效率,生态系统则影响着绿色经济的发展规模与限度,而社会系统则强调绿色经济的发展质量。对于中国而言,绿色经济理论的启示是:中国的城乡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经济—生态—社会三个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这一目标下进行全面改革,三个系统并不截然对立,在实践措施上可以并行存在,相互补充。在实践城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取舍,这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要点与核心之处。

三、经济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1.绿色经济发展理念认识不足。一方面,在生产方式上缺乏通过自身的实践把生态保护内化为自我约束意识,生产方式依旧简单粗放,例如当前大多数城市的单位GDp能耗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的污染排放量依然较大。另一方面,对绿色经济的理论认识仍然不够全面,认为绿色发展仅仅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但是在这二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试图从规模上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控制的尝试,这就造成二者之间的矛盾演化,缺乏第三方的调控手段。殊不知社会系统的和谐也是遏制生态压力扩大,提升经济效率的关键,总的来说对人文社会的关注度不高。

2.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和协调发展仍然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过程,其中在生态保护上,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及环境补偿机制依然不够完善。例如关于环保财政支出比例不高,对于高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强硬,对涉及的生态利益分配不均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则需要健全环境补偿机制,重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关系的协调和补偿机制。

3.经济新常态下的绿色挑战。总的来说,一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经济,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三者之间仍然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以政府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的这样自上而下交互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基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高污染与高能耗的产业依然占据重要比例,这种能耗型产业结构想要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需要漫长的过程。虽然近年来在政策上中央和地方陆续采取了许多鼓励性和保障性的措施,但只是停留在处理资源损耗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上,对于绿色产业的扶持以及绿色技术的创新能力依然投入不足。

四、基于绿色经济理论的城乡可持续发展对策

1.树立全新的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生产理念以及生活方式,以此在社会领域转变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对于致力于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绿色低碳的经济社会需要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绿色经济不仅仅涉及经济领域更涉及到社会领域,其发展需要全社会转变生活方式。因此,应基于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样的战略高度,使得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成为社会公众的主流共识,一起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在乡村可以基于其生态优势,将其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美丽特色村庄。在城市,可以通过鼓励发展公共交通、构建公共自行车的交通体系,形成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以此推动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绿色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广泛参与。要推动绿色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市场的资源配置,还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创新绿色经济技术、完善制度以及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政府要起到引导与推动的作用,同时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在其过程中政府要制定规则,加强倡导力度,鼓励公众参与,提绿色生活方式。此外,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树立标兵企业,弘扬其行为,形成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以政府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的自上而下的交互机制。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5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极校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油城煤城森林城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男工女耕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城乡结合乡村式居民点现代化田园生态城有利生产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方便生活职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小城镇及村庄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建设功能与意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目的与作用经济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社会文化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环境生态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6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发展策略abstract:theorganizationofChineselibraryhasenteredtheendofservicesystemoflibraryatthebasiclevel,isnowanimportantstageofconstruction,howtomakethebasiclevellibrarytorealizesustainabledevelopmentisabigproblematpresentconstructionofpublicLibrarysystem.Studiedthestrategy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esegrass-rootslibrary,hopetodevelopthebasiclibraryofChinaplayaconstructiverolein.

Keywords:Grassroots;library;developmentstrategy

中图分类号:C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前言

最近,中国已经把图书馆建设的重点放在对于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上面。多年以来对于中国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从来没有间断过,在很多地方图书馆的覆盖率都达到过接近全面覆盖的程度,但是却并不长久,许多基层图书馆没有摆脱最终没落的局面。很多地方的基层图书馆都历经了“建设—没落—建设—没落”的状况。所以对于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如何建设好它并且保持它的繁荣度是要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怎样让基层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目前建设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1基层图书馆已经成为建设重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给全民提供普遍的图书馆服务已经变成了图书馆的一个共同的目标。依据管理以及建设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对象不一样,把公共图书馆分为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街道、社区等图书馆,在这些中间把县级以下的图书馆叫做基层图书馆。从中国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省级或者市级图书馆都得到了很好的建设,但是我国基层图书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基层图书馆的相关发展可以让群众及时的获取图书馆的相关服务。所以在建设涵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时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建设县级或者以下的这些基层图书馆,让这些图书馆保持健康的发展。

2发展策略

2.1确立关于图书馆的相关法律

为了让中国的图书馆相关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基层的图书馆,应该要对于图书馆确立相关的法律,这样才可以很好地管理以及规范图书馆的各项活动,调节图书馆与外界的联系,让图书馆,特别是基层的图书馆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这些年来尽管有很多基层政府开始建设基层的图书馆,不过因为这种行为并没有得到制度化以及法制化,所以这些行为都是临时性的,并不具有彻底性,一般造成的结果就是后期的建设因为缺少资金的支持所以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出台相关法律是保证图书馆的发展的重要措施。

2.2政府进行相应的政策以及财政支持

基层图书馆是为了保障群众获得知识、信息权利而设置的。所以政府应该要对图书馆的发展负责。在投入不够,资金匮乏的时候,政府也应该帮助图书馆去申请各个方面的援助,可以像国家申请拨款,也可以从政府自身的角度进行支持。基层的图书馆只有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才可以解决其中的很多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增加资金筹集的方式

图书馆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持续投入,在中国现在的将政府为主体建设图书馆的模式上,为了让图书馆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资金的不断投入,尤其是基层的图书馆。如果可以将图书馆日常所需的开支列进政府的财政预算,那么基层的图书馆就会有一个稳固的财政来源,这样就可以维持图书馆的日常开支。所以图书馆应该要努力争取得到当地的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来增加收入,保证日常所需要的经费得到保障,给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图书馆也应该要进行公关活动,可以向社会的团体或者组织拉赞助或者捐赠,应该要增加资金的来源方式以及途径,让基层的图书馆得到更好的建设。

2.4明确管理建设以及管理主体

长久以来图书馆的建设主体比如社区之类的,它们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以及建设的能力都很差,甚至有可能没有能力来承担各个基层图书馆的管理与建设。这样就会导致基层图书管理员的管理以及资金发展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长久以来这就让基层图书馆没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为了基层图书馆得到更好的发展,应该让基层图书馆的建设由政府来主导。由政府来承担起基层图书馆的建设。

2.5构建基层图书馆的网络

基层图书馆的数量比较多,而且覆盖率也比较广,经过大量实践表明促使基层图书馆健康持续发展最佳的形式就是统一进行采购、编目、配送形式的总分馆制。可以将县级图书馆设立为总馆,乡镇街道的图书馆为分馆,社区图书馆设为服务站点的管理模式。并依靠现代网络以及物流来快速建立图书馆的服务网络。建立了管理网络以后可以让总馆来对不同的分馆以及流通站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其中全部的花费都由总馆来进行统一的支付,总馆要从宏观上负责整体的发展以及自动化的建设,对于文献应该进行统一的配置以及订购,然后集中展开采编的业务,总馆还应该要负责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工作的指导,然后将这些工作人员分配到各个分馆。在所有的系统内应该把所有的书刊都进行通借与通还,实现一卡通。在图书馆实行这种总分馆的制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共同分享,也可以保证基层图书馆持续稳定的发展。

2.6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为了让基层图书馆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可以对在职的图书管理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让这些工作人员更加符合职位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支持这些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者自己组织开展一些参观的业务等的交流活动,还可以让这些工作人员自己常常进行交流,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现有素质,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图书管理的相关工作。

2.7调节以及建立评估系统

对于图书馆的运营状况、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效率,评价体系都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手段,这有助于基层图书馆的发展。能够让图书馆的相关建设更加规范标准,管理更加科学,还可以以此更好的争取政府的各方面的支持,从而改善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因此调节现有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针对基层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基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图书馆体制的末梢组织,建设基层图书馆的重要的阶段。基层的图书馆不但数量比较大,并且所服务的群众人数也比较多,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了我国是否能够真正普及图书馆的服务。但是相信只要坚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国的图书馆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莉.高校图书馆面向用户的学科化知识服务[J].中国市场.2012(52)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各参加方代表一致认为: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各国的企业,企业界必须认识到污染既是一种浪费又是一种生产的低效率现象;同时,企业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人类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而企业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必须重新定位自己,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产方式,把环境保护融入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去,只有做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确保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科学界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对于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没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需在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精髓的基础上,同时要包含生态环境要素在内加以界定: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既要追求当前利益,也要注重长远发展,采用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既要顾及市场份额的扩大,也要满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企业与社会、竞争者、消费者、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衡量企业的标准是经济效益的高低。近年来,在人类饱受了环境恶化之苦后,其绿色意识开始觉醒,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企业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如劳动力、物质设备、各种能源等,经过生产经营活动又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现代企业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其中以现代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所阐述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当代人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企业为了谋求长足发展,须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企业管理者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正确处理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利益、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也是理性的经济体,在自身的生存无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讨论社会问题与环保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说追求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说仍然是第一位的。而对于企业究竟如何处理生态行为、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学术界又有很大的分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赞同企业的生态行为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居多。因此,企业在追求持久盈利能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战略目标的确定

企业愿景和企业宗旨确定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发展方向,企业的战略目标则是企业愿景和宗旨的具体化,是企业在某一段期限内所要达成的结果,也隐含了企业对某种竞争优势的追求。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在对企业的内外环境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制定管理目标的第一步,把握好外部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则为正确确定企业的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企业为了谋求长远发展,在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大环境要求与公众的反应,基于生态的视角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既能培育起当前的竞争力,又能着手谋划未来的竞争优势。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一词最初是由熊彼特提出的,他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和实现新的工业组合。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则是其永续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主动开发和采用环保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开展绿色消费,由此,企业得到公众的支持所带来的超价值将使企业永续发展。

(三)企业文化的培养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和永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原因在于它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能够培养企业员工对高品质的追求,不满于现状,力争向上,保证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发挥。只有那种能够基于生态的视角自觉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尤其是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企业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和永续发展。

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很多,例如企业家道德品质的培养。因为企业的战略和各项决策,企业家所起的作用几乎是绝对的,因此企业家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是否主动采取生态行为,影响着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企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它要求企业界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潮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在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采用新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为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依据。

绿色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因定义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多数学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用、产品的运输和加工以及销售、包装物的选用一直到废弃物的回收等方面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即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产品的设计和采购阶段就已经考虑环保因素,从源头进行把关,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清洁生产等方法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的用户以及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环境问题,以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甚至为零并且将材料的使用最大化。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有效管理方式,能使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中寻求对环境友好的方案。因此,要有效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首先在企业内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要在高层领导的带动下,从各部门的中层经理到基层管理人员都应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为社会和企业所带来的长期回报,积极营造企业的“绿色文化”,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立企业“绿色品牌”。

参考文献

1.陈昆玉,覃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绿化的观点[J].科学研究,2002

2.朱永华,吕勇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管理伦理观[J].生态经济,2005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8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总理近期多次强调要通过房地产调控来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房地产经济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另外,房地产行业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及相关能源消耗都较高,加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如何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下获得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及需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我国经济协调发展中,未来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是一大趋势。

1、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产品的消费需求,又要保证土地资源、建材资源、空间资源等利用的可持续性,不对后代人的消费需求能力造成损害。二是要实现房地产经济与社会、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保持房地产产业自身的发展进步。概括来讲,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达到房地产建筑的环境效益、人文特色、规划形态和住宅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2、影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房地产具有先于国民经济萧条而萧条,后于国民经济复苏而复苏的特点,房地产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相关性。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房地产具有拉动和推动的双重效应,它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持,有利于放大房地产上游的生产要素供给总量,拉动房地产的终端市场需求。

2.2、价格与价值背离,泡沫经济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走势一路攀升。遵循市场规律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房地产经济受到开发商非法占地、炒房团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价格增速过快,偏离了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价格增长越快,价格与价值背离越多,也导致泡沫经济的风险增大。一旦发生资金链严重断裂的行业经济问题,势必会首先冲击到银行信贷业务的损失,其他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更难以维持市场经济秩序。

2.3、区域经济

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级差收益明显、区域差异巨大的行业。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状况必将制约到该区域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程度。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增长是随着需求量的持续上升和投资量的不断增加而发展起来的。这种需求与投资的增长,必然导致房地产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房地产业的相应发展。

2.4、节能环保

房地产经济建设与低碳经济有着紧密的关联,但目前节能环境的长远战略显现不足,大量土地资源的占用,并不能以低碳、环保住宅为回报,占比率不高,开发数量有限。

3、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与房产发展相配备的金融基础体系尚不完善

房地产信贷结构需要调整,目前较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房地产资金来源结构单一,开发商自有资金比重低,市场资金严重依赖于银行贷款,给银行资产带来安全隐患,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缺少二级市场;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3.2、忽视生态环境发展

有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使得房屋建筑出现极度紧密状态,容积率过高,缺乏绿色空间,随意毁林毁草,减少公共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为了扩大房地产建设范围,催毁了区域内的古老建筑物而变成商品房。更有甚者有些开发商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直接降低了相关湖泊的蓄水排洪能力,影响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3、资源浪费情况严重

很多建筑生产商对于建筑市场的发展走向没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我国房地产业仍然偏重于粗放发展,房地产开发无序发展,规划不合理,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来实现经济效率的增长。没有重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完善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发现的现状来看,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注重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为了更好的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资产流动性及期限错配等问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和效率,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

政府还应立足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大力开展银行创新改革,使银行吸引优质资产的注入,打破传统的存贷模式,规避房地产市场中高风险业务的影响,整合现有业务,逐步增加优质业务的占比率,以服务市场经济整体发展为宗旨,有效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另外,政府还要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秩序予以监管,全面深入的监督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规模、开发进程和偿债能力等,调节银行的资产结构,控制商业银行在房地产领域的信贷业务,推动信贷资金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流动。

4.2、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协调好房地产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发展、人口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开发前,应科学、合理的规划生态和环境保护,在开发时要注意绿色建筑的开发,注重绿化,节约资源,注重保护周围的文化和生态环境,使建筑的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人们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房地产开发要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生态循环良性化、城市环境田园化、乡村建设城市化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使房地产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3、制定科学的长期规划,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做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使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在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

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严格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浪费,加强土地审批调控力度,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总量,加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力度,使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的发展,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4.4、加强房地产价格管理,加快科技创新

加强房地产价格的管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对房地产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在建立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价格的咨询、信息和监督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清理土地的隐形市场,制定和规范土地使用权的出租、转让、抵押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加强科学的土地价格体系和基准地价研究,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实行倾斜政策,实现商品房由高档次向低档次发展,以解决居民购买力低下和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之间矛盾。

房地产科技创新能够有效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和办公条件,优化城市的环境,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重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取得最高的效益。并要做好交通、信息等其它配套设施的协调,坚持不懈的跟随科技的发展,加快科持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才能保持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9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引言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文献资源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其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师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检验一所高校的综合水平,是看其图书馆的建设水平。因此,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并使其在高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大学图书馆的基本特点

1.管理方式科学化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学图书馆各项业务都普遍使用计算机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大学图书馆大多数工作岗位都可实行计算机管理,即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使得大学图书馆管理更趋科学化。

2.工作人员专业化

由于大学图书馆利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使得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使得原有的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将不适应需要,应培养和引进信息服务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他们能处理图书馆服务中各类技术问题,保证大学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3.信息载体多样化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书籍都是以纸质为载体,这样各方面就收到限制,在信息化时代,不便于发挥图书馆的职能。大学图书馆具有多种新型信息载体,如光盘、磁盘、计算机数据库等。这些信息载体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存储量大等,为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信息加工标准化

按照国际或国内统一的文献信息处理标准对馆藏文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利于科学管理,为读者提供方便,对信息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使用USmaRC和CnmaRC两项标准。同时,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基准,实现统一的、权威的、标准的分类法。

三、大学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馆舍等基础设施未得到改善、资金短缺。相对而言,在大学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部门,一般学校的资金大都投入教学中去,图书馆是教辅部门,所以在资金上就不能得到保证,所以馆舍等基础设施难于改善。

2.人员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图书馆专业人员不断外流。虽然在大学图书馆基本特点里说到大学图书馆人员专业化,但是有些院校人员素质不高,这体现在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上。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三大因素之一,阮冈纳赞指出:“一个图书馆成败关键在于图书馆工作者”。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发展的日新月异,这个图书馆管理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因此,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上,应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管理上持有旧观念。在图书馆整体工作流程中,真正投入大量工作的不是借还书,而是图书的分类和整理。另外简化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作,重点在有效益与建设性的工作上。

四、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其本质是重新规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充分发挥环境的再生能力,并将环境融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促进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一种关于人类发展的新的生存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学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保存知识为前提,遵循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自身的发展中,通过不断改进服务模式、技术等,使其活力四射,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推动大学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使之能够与未来社会相适应并形成良性的发展。只有这样,大学图书馆才能顺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在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的同时,不断加速自身建设管理,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使大学图书馆全面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里程。

五、实现大学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健全和完善大学图书馆的运行机制。

要持续发展大学图书馆,应该建立先进、科学的运行机制。(1)激励机制。人的行为是由某种动机而激发的。因此大学图书馆事业中,激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大学图书馆不应忽视对员工的激励,应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员工内在的潜能。(2)合作机制。合作机制包括多方面的合作,馆际直接的交流合作、馆内部门之间的合作、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上、下级之间的合作等,如果没有这些合作,思想没有解放出来,可持续发展是很难落实。由此可见,建立科学合理的多方面合作机制,使得大学图书馆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高速轨道。(3)竞争机制。任何人和事物,只有在竞争环境中,才能彰显其发展的能力。大学图书馆也不例外,只有建立竞争机制,比业务技能、比读者满意度等,才有利于优秀个体和群体的突出,有利于大学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2.加强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与形象建设。

(1)根据读者需要和经费状况决定采购计划,并根据发展变化定时调整各类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版图书、期刊等的比例。也可根据院系专业教师意见进行采购,保障院系各专业文献多样性和丰富性。

(2)大力宣传图书馆形象活动,提倡教师、学生以及各类社会人士向图书馆捐赠图书,这样不仅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而且为大学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提高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美国图书馆学大师谢拉说过:服务,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为读者服务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

在新形势下,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是衡量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已成为制约大学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在有些大学图书馆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仅仅是一种形式和口号,各项工作并未体现读者的第一位置。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宗旨,提高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是图书馆改进和完善服务的策略、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如果我们真正实践了图书馆服务质量,即可实现大学图书馆服务上的可持续发展。

4.建设高素质的大学图书馆人才队伍。

大学图书馆队伍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其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功能发挥乃至可持续发展。造就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充满朝气的队伍,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当务之急。新时期图书馆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业务技能、敏锐的信息捕捉意识、严谨的创新进取精神、扎实的科学研究能力、温文尔雅的风度气质、健康成熟的心里状态、吃苦耐劳的身体条件十大职业素养。因此,大学及图书馆要创造并提供各种继续学习的机会,提供职工的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推进大学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多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大学管理者与大学图书馆工作者达成共识,明确我们面临的挑战。为了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必须在以上提高的策略进行调整、改革创新等,最大化发挥大学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大学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李建英.图书分编与期刊利用.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

[2]付立宏,袁琳.图书馆管理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冯琼.特色服务:新形势下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路径选择[J].图书馆学刊,2010,(8)

[4]郝萍.实现我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浅论.图书馆界,2001(1)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10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林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基本现状

1.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并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表现在(1)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

(2)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3)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1.2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林业实践活动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问题:

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在可再生自然资源使用过程中普遍遵守的制度,即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者在合规合法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需要向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或者是生态维持者补偿相应的费用。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林业实践活动中,尽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但是执行过程中力度不够、覆盖面不足。林业资源保护力度不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关注,国家也加强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一些林业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对林地占用、林地用途以及林地破坏案件中的监管面不够广、执法不严。

2实践方法

对于林业来讲,其要想实现可持续的进步,就要做好如下的一些要素:

2.1重视科技的要素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科技的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满足经济利益的需要,也要保证资源的再生能力不受破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托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不断调整和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和生产模式,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依托相关技术,增强林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因地制宜地选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俱佳的林木品种,这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谓的可持续,其有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技术的发展,由于其思想是经济的进步以及对资源等的维护。因此不仅仅要确保经济进步,同时还要确保资源等有着姣好的承载力,最为关键的应对措施就是借助科技来带动经济进步,要变革过去的那种将环境当成是经济发展的代价的发展措施。所以,在其发展时期,要积极地发展科技,要切实的提升林业的科技性特征。

2.1.1积极地设置科技创新模式,形成以生态位关键点,以市场为指引方向,注重科技,注重利润的一种模式,以此来切实的发展林业,经由信息科技的方法,来切实的带动林业朝着更加积极合理的方向发展迈进。

2.1.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转让、服务、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2.1.3积极地开展基础探索活动。强化生态体系的探索,积极地开展相关的监测活动。开展好树种构造的转换活动,积极的吸收先进的科技,提升培育的能力。探索新科技,对过去的木材加工和生产等工艺进行调节,提升其利润。

2.2通过经济构造的调节来带动林业进步

不断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物质保证,在推进过程中要分3次产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适宜的策略。首先在第一产业上,要不断遴选更加优质的林木树种,尤其是那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或者是生产周期短、材质较好的林木品种,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第二产业方面,要不断进行林木资源的应用开发研究,由目前的以初加工为主逐步向精细化加工过渡,提升林木产品的质量层次;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利用目前日益火爆的旅游休闲产业,以及观赏树木的种植,逐步优化林业资源的利用结构,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要积极地调节生产力模式,要将那些不先进的产业弃用,要积极地培养全新的行业,带动重组活动的发展,应对好产业构造不协调的不利现象。积极地调节产品的构造,认真的发展深加工活动,积极地托张产品的石永红方向,增加产业链条,提升利润,处理好构造不良和不具有竞争性的不利现象。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3积极的强化其生态和经济的综合发展

我们都知道,林业有着三类特征,具体的说是经济性,社会性以及生态性。它的生态性要超过经济方面。现在该项特征不断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生态性和利润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其生态型能够带动利润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再生产活动,在关注经济利润的时候,还要重视其生态型,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两者都能够实现优秀的意义。具体的方法有以下的一些:

2.3.1确保林农有机的联系

积极的吸收国外的优秀的成就,落实好林业的管控力度,将林业当成是关键点,同时还要将林业和农业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积极地开展运作活动,逐渐的打造成具有着优秀的经济性,有着较高的生态价值的体。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进而实现退耕还林的意义,确保产业结构合理,切实的增加群众的利润。

2.3.2扩张营林的面积

站在提升生态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前提下,积极地发展大规模的林业,大力提倡营造民有林,而且要发展好经济性的林业,比如种植高产的果树,种植丰产的树木等等。按照多种形式的通过树林来培养树林,以林参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2.3.3林木采伐实行“森林生态采伐”模式

林业经营单位要积极推行“森林生态采伐”模式,既把森林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林木采伐限额计划的同时,按照示范伐区的作业标准实施采伐,在提升利润的时候,不能够将威胁环境,影响资源当成是前提。要积极的落实采伐的具体步骤的管控活动,确保资源能有效地使用,进而带动发展。

2.4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理论研究

不断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具体包括2个方面:一是加大林业科技研究投入,当前亟待解决的是人工林的经营仍处于粗放式阶段,尽快研究人工林如何采取集约式的经营管理,同时加强林业生态的监测体系、林业灾害预报、应急反应机制等以及配套技术;二是不断扩大林业示范区的试点范围,并充分利用这些示范区积极探索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此,可以与国内的林业类专家合作,为其提供科研资金常驻林区,此外,还要借助产业应用类专家以及市场营销专家,全面解决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