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1:12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医药;整脊;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81-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整脊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整脊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整脊职业的任职资格标准,充分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特点,中医药类高职院系所设整脊专业应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整脊临床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整脊人才为目标,建立结构合理、互补性强的综合性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便加强课程与学科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从而形成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

1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整脊专业作为中西医骨伤和推拿、导引等相结合形成的新兴医学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脊诊、整脊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有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骨伤、针推、脊诊、整脊等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综合性课程体系能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统一,人文与科学技术素养教育相融合。

通过对整脊行业的调查和对整脊人才培养规格的研讨,我们认为职业院校整脊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人文课程体系、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体系、整脊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5个方面,而每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又可分成若干课程模块。

2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1人文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立德树人就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课程体系正是以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文化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献身医学、爱岗敬业、救死扶伤、仁爱助人、甘于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等。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学制短等特点,其人文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

(1)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等,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

(2)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工具性知识、技能和身心素质,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设的必修课程有4门: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应用文写作。

2.2现代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和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将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

(1)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为整脊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可选修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执业医师考试。

(2)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诊断技能基础,尤其是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开设西医诊断学基础1门必修课。

2.3中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由于整脊医学属中西医骨伤、推拿、按摩、导引等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应具备足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技能。所以,其中医学课程体系也应分为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中医学技能模块2个子模块。

(1)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医古文选读、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学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针灸、推拿技能和内、外、骨伤、妇科等常见病的诊疗技能。开设的必修课程有6门: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

2.4整脊学课程体系模块: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整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高技能整脊医学专业人才,能胜任整脊临床工作并有所创新、可持续发展。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整脊学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模块,即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和整脊专业技能模块。

(1)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整脊医学基础知识,如整脊的基本概念、原理,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诊断、预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整脊学基础1门。

(2)整脊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整脊临床工作的诊疗技能和脊椎病的预防技术,并提高学生对脊柱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所开设必修课程有3门:整脊学技术、整脊治疗学、整脊保健学。

2.5实践课程体系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体系,是整脊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实训和实习3个子模块。

(1)实验课程模块:采取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对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尤其对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有直观的认识。实验课程的教学采用穿插式,安排于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的各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2)实训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是中医学技能模块和整脊学专业技能模块的主要教学模式,应占总教学课时的50%。实训课程教学也应采用穿插式,安排于各技能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3)实习课程模块:实习课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于整脊临床的主要教学模式,在整脊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习课程集中在第3学年进行,为期44周(10个月),由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注意提高顶岗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本研究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双向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52-02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我国临床医学类专业的教育一直采用前苏联的“结构式课堂教学”,医学生在大学期间,一般要学习四十多门专业课程,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复杂、繁琐且有许多重复。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基础医学教学应该是为临床教学打好基础,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培养临床医生服务。但是,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越来越追求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缺乏。

一是基础医学课程的内容脱离临床实际,缺乏相关临床知识的呼应与延伸,学生学习时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二是基础医学的教学时数较少,难以很好地进行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随着对高校改革的深入进行,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都在减少(现约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3,每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却明显增加,导致教学时数不足,不能很好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的三基能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下降的趋势[1]。

三是基础医学教学中,由于师资问题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我国早期的基础医学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一线临床医生,使基础医学能够紧密地结合临床开展教学。近二十多年来,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即进入基础医学领域,并没有从事过临床工作,造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脱离。而且,当今基础医学师资的知识结构也是当前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重要原因。基础医学师资所具有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是其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的临床知识趋于老化,临床技能趋于不足,尚无有效的机制推动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实践,加之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基础科学的研究,而忽视临床知识的更新,使得基础医学教学无法与临床医学教学紧密地结合。更有一部分基础医学教师来自于非医学专业的生物类专业,他们在医学知识特别是临床医学知识方面更加缺乏,无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临床医学相关的知识[2]。

为了在基础医学中更好地结合临床实际,为临床医学教学服务,我们认为,应当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要紧密地联系临床问题,开展基础医学教学。

1.要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育。医学院校的医学基础课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培养医学生。这和师范院校中的一些类似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教学目的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而应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学科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美国一些学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的教授是在职的临床医生。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联系和结合。医学课程来源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是为临床服务的,是后续的临床课程的基础知识,也是将来临床实践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课程中,学生解剖尸体、参与了教学和关于妇科解剖与妇女保健的临床相关工作,该课程强化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基础学科概念和技能[3]。北京大学医学部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专题”。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后续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另外,为了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可以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不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2.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建立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双向教学机制。要解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相对脱节的问题,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建立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培训制度,使基础医学教师不断更新临床知识,掌握新的临床技术,从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能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基础医学知识;二是要求临床教师参与基础医学教学活动,提高临床教师的基础医学知识,使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在哈佛医学院的教师职位中,专门为承担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临床医生设立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的职位,保证了临床医生承担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基础医学教学紧密结合临床,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服务。一是针对临床要求,设立拓展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设立《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在传统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实现不同学科的补充与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同时,可推行案例式教学、pBL等多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开展病例讨论式教学,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实些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洪海,龚卫娟,傅奕,程宏,朱永泽.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l9(2):227-229.

[2]冯友梅,厉岩.基础医学教学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29-333.

[3]CarenmS,tamaraaS.aninterdisciplinarycourseinwomen’shealthintegratingbasicandclinicalsciences:clinicalanatomyandwomen’shealth[J].americanJournal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2002,187(3S):S49-S52.

[4]周劲松,宋天保.美国私立医学院基础医学教育概况及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4):292-293.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基础医学;活动式教学;医学教育;

作者简介:栾希英。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材。在2002年我国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指出本科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为各医学院校制订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自身教育评估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为此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成为医学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基础医学教学方法改革备受关注,尤其是pBL、CBL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被广泛采纳。然而,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1]。鉴于此,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了以课程为核心的系列活动式教学方法改革,旨在探索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辅助教学方法。

1活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特征

活动式教学的思想基础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实践观。在教学中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通过活动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其目标是“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包括学生对社会、自然、他人、自己及科学认识的过程中养成的诸多情感目标;强调以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及综合性的外部操作技能为主线的训练,以加强内、外技能的有机联系,促进内部技能发展的技能目标;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新知识、发展高级智慧的认知目标。活动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以“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建立自主学习模式;设置具有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和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强调知识学习以获得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对概念、原理的学习追求与教材相一致,同时注重学生形象思维、演绎思维及直觉思维的培养。

2活动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推广价值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使医学本科毕业生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要求本科临床医学毕业生不但要具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而且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环境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医学业务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和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同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由此可见,如何改革基础医学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尤为重要。

活动式教学的主要教育学基础是主体性教育理论和自我教育理论,侧重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和自我学习与发展。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对于学生情感能力、思维能力及技能培养存在着诸多弊端,远不能达到医学生培养标准要求。而活动式教学首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可以通过活动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和操作共同参与,是理论和实际结合、想象与运用结合的过程,能够促进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日后对临床病例的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其次,活动式教学通过课上课下的组织与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可实现对其临床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最后,开展活动式教学是培养教师的良好途径之一,通过活动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可以促进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设计,更加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更好地实现医学生培养目标,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3活动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依据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基础医学教学应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开展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其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因此,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活动式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兴趣性原则: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又要注重各门课程知识的衔接性及与临床课程学习的关联性。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必须在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基础上,突显每个教学活动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培养学生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贯通性原则: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整体设计,使其贯通于整个基础医学教学过程。因此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不同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多方位综合培养。

探究性原则: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是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在其日后从医生涯中居重要地位。在课堂讲授式教学中我们提倡通过启发式或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活动式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通过主题设计,让学生积极调研、敢于质疑,经过分析凝练提出科学问题,通过设计方案解决科学问题,进而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和创新能力的自我提升[2]。

可评价原则:教学评价是实施活动式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评价,不仅能随时纠正活动进行中的偏差、完善教学内容,而且通过评价可激励学生、增加动力。评价应该以活动的主题性和达到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包括教学活动的目的意义、教学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及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4活动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组织实施及效果

滨州医学院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育人理念,打造了“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毕业生品牌。树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教育的规范化、国际化进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尤其是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开展的系列活动式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3,4,5]。

4.1完善活动式教学的实施条件

学校非常重视教学研究改革的先导作用,突破原有“理论讲授-实验验证-模仿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尝试了系列活动式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将基础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合理组合,成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模块教学团队,加强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保障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教学与科研实验室打通,成功获批了山东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教学科研共享平台的建设强化活动教学实施中实验条件的保障功能。

4.2基础医学活动式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知识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开展了以下系列活动式教学。

①在大学一年级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中,开展学生学习技能拓展讲课比赛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选课程内容进行自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课本及查阅相关资料,凝练主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制作ppt,进行讲解报告,经过多轮选拔比赛最后进行决赛。该活动的开展旨在实现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②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提倡学生早科研,将生理学课堂延伸到学科研究室、图书馆、实验室和网络信息库等,在二年级开展了“走进科学、开拓创新”生理学读书报告会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基础医学知识出发寻找兴趣点、组成读书小组、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凝练科学问题及制作ppt汇报读书成果等环节,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

③针对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技能大赛”。该活动教学从以考查学生对标本的实际辨认能力为主的命题考试开始,逐步拓展为以考查学生临床动手能力为主,由学生自组团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进行人体解剖学大体标本制作,注重学生的实际临床动手能力培养,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的融合,强调了临床应用能力的拓展,使学生尽早建立临床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④在学习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同时,开展病理学知识大奖赛,依据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大奖赛分单选题、多选题、抢答题、临床情景剧等环节,分预赛和决赛两部分。集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为一体,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病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对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相关知识,初步理解疾病的产生及其机制;通过情景剧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

⑤以学生创新性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培养为主线,在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结合生理学读书报告会的结果,开展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报告及教师的科研课题,凝练科学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科学问题,最后以论文形式呈现。比赛中,各选手通过ppt演示,对设计的实验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工作基础、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汇报展示。通过质疑,答辩。最终选出部分优秀实验设计融入机能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实施。

4.3系列活动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这一主题,近三年来我们整体设计,以系列活动式教学为载体,对学生坚持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贯通式培养,在教和学两个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首先,通过学生学习技能拓展之讲课比赛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基础上,强化对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对部分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有所熟悉。其次,通过临床应用解剖学技能大赛和病理学知识大赛,在加强基础与临床融合,深化“早临床”医学教育新模式的同时,实现了在医学生早期学习阶段职业素养、临床思维、团队协作、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最后,通过生理学读书报告会和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使学生集知识点、兴趣点、探究点于一体,初步领悟了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除了科研意识的培养,学生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独立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自开展系列活动式教学以来,学生制作的解剖标本有近百件用于实验教学示教,获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400余人,参与教师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工作200余人;撰写读书报告及实验设计报告500余份,发表科研论文8篇;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稳步提升,总受益学生数达3000余人。

5开展活动式教学的思考

活动式教学始终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期间日臻完善,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实施活动式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有待改进的方面。

学生基本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尤其是对升学率的过分追求,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意识较差,从而影响到活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因此,基础教育教学阶段应更加强化转变教育理念、拓展学生能力培养。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篇4

[摘要]目的总结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探讨全面提高研究生质量的策略。方法对我校目前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克服这些不足,结合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从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对策略。结果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医学基础知识差、缺乏人文知识及创新精神等问题,对此应提高指导教师的认识与水平,加强对研究生的基础教育及通识教育,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通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期望培养出勇于开拓创新、高质量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结论在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提高其整体素质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教育,研究生;素质;对策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theachievementandinadequacyintrainingstomatologypostgraduates,andtoex-plorethestrategyofimprovingtheirquality.methodstheproblemsexistinginthetrainingwereanalyzed.toovercometheinadequacy,ananalysisandstudyweremadeaimingdirectlyatadvisorsandstudentsbycombinationwithregularityandcharacte-risticsinpeople-of-abilitytraining,andtoprovidethetacticstohandlethem.Resultstheproblemssuchaspoorbasicmedicalknowledge,lackofhumanismandinnovativespiritexistedinthestudents,thecognitionlevel,therefore,oftheadvisorsshouldbeimprovedandbasicandgeneralknowledgebestrengthenedsoastoraisethestudents’standardanddeveloptheirinnovativeability.High-qualityspecialistswithenterprisingandinnovativespiritsinstomatologywouldbeexpectedthroughtheenhancementofcom-prehensivequalityofstudents.Conclusioninnurturingpostgraduatesinstomatology,toraisetheirall-rounddevelopmentisanimportantlinkinhighermedicaleducation.

[KeYwoRDS]education,graduate;quality;strategies

青岛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1997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至今共招收硕士研究生90余人,毕业研究生51人(其中统招研究生30人,在职研究生21人)。毕业研究生中考取博士10人,去美国、日本等国留学深造5人,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在部级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生论文20余篇,6人参编《口腔疾病防治与保健》等书,1人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生论文,2人毕业论文被评为青岛大学优秀硕士生论文,1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毕业生。研究生毕业后90%在大学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工作,多数做出了一定成绩,有的已成为科主任、科副主任或科室骨干,总体上来讲研究生培养是良好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回顾8年来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总结,以便改进工作,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1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医学基础知识较差口腔医学是国务院批准的4个一级医学学科之一,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与独立性。但是,它毕竟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医学的一部分,研究生医学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可是许多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不重视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尤其是口腔修复、口腔正畸专业学生。口腔内科研究生中多数不会静脉穿刺,不会量血压,有的甚至不会肌肉注射。近2年我们在口腔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增加了医学基础知识考题,如正常人生命体征、血常规正常值等,有的考生竟然漫无边际乱答,如呼吸每分钟50次,心搏动每分钟100~200次,血压13.3/26.7kpa,体温50~70℃。由此可见这些考生不具备做医生的基本条件,这对其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将带来很多麻烦。

1.2不会诊治所学专业以外常见口腔病根据临床工作、科研及教学需要,口腔医学专业越分越细,研究生主要学习本专业知识是无可非议的,但掌握口腔基础知识,诊治常见口腔病也非常重要。对此,有些导师也认识不清,只要求自己的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不强调掌握口腔医学基础知识,这样以来,许多研究生不会处理所学专业以外口腔常见病。曾有一位正畸科研究生值夜班时,来了一位肝病肝功能异常致牙龈出血病人,这位值班医生束手无策,用棉球塞满整个口腔,但出血仍未止住,直到上级医生到来才得以正确处置。有些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不认为口腔基础知识多么重要,他们认识不到口腔专科医生是在口腔科医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腔科医生基础,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专科医生。

1.3缺乏人文知识硕士研究生应当是受过多年教育的高层次人才,但是有些研究生知识面很窄,人文知识与社会常识非常缺乏。我们曾用很简单的问题测试过一届研究生,其中有中小学课本上的几首朗朗上口的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国歌歌词,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作者等,有些研究生仅答对一半或1/3。个别研究生文学修养及写作水平较差,论文中出现词不达义、错字、别字现象很多,论文质量无法保证[1]。

1.4缺乏创新精神临床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研究生后两年在临床实习及从事课题研究工作,但学业上完全依靠导师,很少动脑筋思考,课题设计简单、无新意,重复他人劳动较多,引用参考文献不看原文原著,致使论文质量低。

2全面提高研究生质量的设想

研究生教育作为较高层次教育,其质量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学科水平,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探索建立以宽口径学科教育为基础、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真正培养一批具有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2]。

2.1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必须使导师明白我们培养的首先是一名掌握基本医疗知识的合格医生,其次是一名能诊治常见口腔病的口腔医生,最后才是一名具有硕士学位的口腔专科医生。各专科的导师要主动告诫、安排、引导学生去学习医学基础和非本专业口腔各科知识。同时,导师应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宽医学教学内涵,改变教学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构建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打破人才培养单一化格局,实现在导师指导下的课题设计与创新[3]。导师要想做好以上工作,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接受新知识、加强科研、教学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申请高质量的部级、省级科研课题等,同时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修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师。

2.2加强基础教学,淡化专业教学,因材施教加强基础教学,除包括医学基础、口腔医学基础、专业基础教学外,也包括广泛的文化基础教学;不仅指基础知识教学,而且包括基本技能、基本素质教学。淡化专业教学,就是调整过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观念,打破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等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改变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太窄的状况,扩大研究生知识面。在第二学年,安排3个月到其他3个口腔临床科室学习,参加节假日通科值班及值夜班。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于年轻、有培养前途的研究生要着重培养其创新能力,要求阅读原版外文书籍,撰写高水平文献综述,鼓励考博及;对年龄偏大、家庭负担较重的研究生以培养临床技能为主,争取达到主治医生水平。

2.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进行医学专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研究生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基础,专业教育是核心,两者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扎实且精通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贯通和提炼上下工夫。人文素质是指知识的、情感的、意志品质的素质;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向他们推荐一些人文教材,如古典、现代及外国文学作品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与写作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4]。

2.4医学科学素质与敬业或专业思想教育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大多数要当医生,在读研期间,在学习临床医学技能的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21世纪的医生,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医学科学素质,包括:①要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②要有对人群预防保健的知识和能力;③要有科研能力,尤其是能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搞出有临床价值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④具有创新、合作与开拓精神;⑤要有能利用各种信息,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当他毕业后就能成为一位具有丰富想像力、敏锐思维、敢于批判、勇于开拓的好医生。我院口腔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仅8年历程,相对比较年轻,遇到问题也较多,许多问题解决的不理想。我们不仅要向其他兄弟学科学习,更要向其他口腔医学院校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加强研究生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争取使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个个成为国内一流人才及受欢迎的好医生。

[参考文献]

[1]颜家珍,冯泽永,罗丽娟.根据医学特色构建医学人文课程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5:35-36.

[2]王长青,季晓辉.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注重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5(3/4):51-52.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班级委员会基础医学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050-03

进入21世纪以来,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发生了重大变革和突破,同时也对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1]。2018年国家多部门印发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首次将基础医学学生列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力求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

目前,我国有多所高校开设了五年制的基础医学本科专业,皆在培养掌握生命科学、医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创新人才[2]。在基础医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案中,众多高校采用的是班主任及指导教师负责制[3]。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基础医学班委会只是机械地完成班主任和导师传达的任务和要求,班主任和导师的“严管严控”使得班委会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发挥自主管理的作用。实际上,班委会在提升基础医学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存在巨大潜力,甚至可以事半功倍。

一、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不足

(一)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

研究发现,众多高校教师在给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仍然采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4]。显然,这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基础医学学生的重要性,使得他们在面对生理、生化等众多“晦涩难懂”的基础课程和庞大的知识体系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此外,许多教师在讲授基础课程时照本宣科,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交叉性,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以至于学生在学完一门课程后容易遗忘,很难完全把握。

(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学习的不足

受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公共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专业英语,事实上两者在知识体系上有着巨大的差异[5]。基础医学学生课程普遍繁重,学生常把重心偏向专业课,从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专业英语。优质专业英语教师和教材的缺乏、教学时间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单一、复杂的英语词汇也是限制专业英语学习的壁垒[6]。加之缺少配套的专业英语训练,学生往往只是对词汇语法的简单记忆,并不清楚它们的实际用法。

(三)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的不足

快速获取并理解文献是科研工作者的第一要务,因此高校会专门为基础医学学生开设一门《文献检索课》,介绍常用生物医学数据库、文献检索策略、科技查新和查重等内容。但是,文献检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短短几周的检索练习很难让同学们掌握其中的精髓。获得精准快速的文献阅读能力不仅需要全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超高的专业英语水平作支撑,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缺少接触专业文献的机会,很多学生尽管认识到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却无法有效提升阅读能力[7]。

(四)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的不足

目前,我国基础医学本科教育的重心仍然在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激起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研实践上。即便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实验等科研项目,由于缺乏实验技术的训练和导师的指引,学生很难把握实验流程的完整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导致实验课题不了了之[8]。这种“填鸭式”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导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难以适应日后高标准、严要求的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教学活动。

二、班委会提升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基础医学班级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基础医学班委会),由班級学生干部组成,是在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9]。如今的班委会除了需要完成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外,还承担增强医学人文情怀和培养科研创新意识等义务。以郑州大学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为例,分析并探讨基础医学班委会提升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促进基础理论知识的自主性学习

全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是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生理、生化等基础课程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班委会应采取多项措施来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1.建立班级学习资料库

班委会组织班委搜集整理各专业课ppt和学习资料,并分类上传至百度网盘,以供同学们及时巩固复习。

2.建立课外学习小组

班委会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并安排一名品学兼优的同学任组长,执行组长负责制,负责学习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分配、作业的收取、问题的解答等工作,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班委会对课外学习小组起领导和监督作用。

3.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

班委会邀请多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分享学习技巧和心得体会。通过以上措施,基础医学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课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也逐渐改善。

(二)注重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差异性学习

宽厚扎实的公共英语基础是专业英语学习的保障,前者主要侧重于日常的英语交流,而后者则侧重于文献阅读、学术交流、成果汇报等科学研究领域。

1.公共英语水平的提升

班委会采用建立英语角的方式,每天早晚约定时间、地点背诵单词和锻炼口语,由班委负责对每日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并设立适当的奖罚措施。班委会每周加强学生英语听力的训练,并鼓励班内同学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批改网杯”英语写作大赛等赛事,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的提高。

2.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

班委会为班内学生整理了一份由医学英语词汇、语法、阅读技巧组成的学习资料,同时增设专业英语课外特训活动,由班主任节选难度适当的英文文献片段供大家进行专业英语的拔高练习,并每周安排2—3位同学汇报文献。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也为后续英文文献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提升快速精准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

文献作为知识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的重要媒介,在科学研究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数据库中,想要快速精准地获取和阅读文献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学期开始前,班委会和班主任会给每个课外学习小组分配一个科学前沿内容,让学生模拟完整的课题选取和论证过程,即大量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过程。在了解过如何使用pubmed、webofScience等生物医学数据库快速检索文献、如何使用endnote管理文献后,班主任演示了具体的科学选题及其论证过程。班委会根据各组的完成情况,每周安排一组成员以ppt的形式对选取的课题进行汇报,并分享论证过程中有关文献检索和阅读的收获与不足。汇报结束后,班主任对小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其他组成员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通过一学期的锻炼,基础医学学生已经可以基本掌握常用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及课题选取和论证的基本流程,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四)促进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一直是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的核心,这既是基础医学专业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只有拥有创新科研能力的基础医学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为新世纪创造出更多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基础医学班委会通过多途径、大范围、高质量、深层次活动的开展来长期促进本专业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1.组织参观实验室,联系科研导师

基础医学学生初入医学殿堂时,对科研满怀憧憬。为了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班委会组织参观生化、免疫等实验室和基础医学实验公共平台,邀请教师介绍各教研室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临床转化等内容,并对各实验室进行轮转,让学生切身体会基础科学研究对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了解科研、参与科研、探索科研的兴趣。参观完院系所有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后,班委会汇总了学生心仪的教研室和导师,并联合班主任,整理出学生和指导教师信息表,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2.参加学术报告会,组建学术沙龙

参加学术报告会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掌握科研进展、获取前沿资讯。班委会根据班内学生兴趣,精选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在校内举办的各类讲座,并组织学生听讲,要求学生会后以ppt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收获感悟。起初学生很难听懂报告会中的内容,但由于长期受到这种学术氛围的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科研思维,逐渐领会了学术报告会的精髓。班委会也会根据学生的建议,邀请学院优秀教师开展学术沙龙,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科研新闻,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学术问题。

3.协助申报大创项目,鼓励参加学术竞赛

大学生创新实验是基础医学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并得到学生的广泛参与。2019年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共有81项大创项目,其中部级大创5项,省级大创8项。在立项期间,班委会积极响应学院“投身创新实践”的号召,倡导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导师的协助下,完成课题。并及时发送相关通知,协助班内学生准备有关申请材料,保证项目的成功申报。班委会还要随时关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挑战杯”等赛事的信息,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组队报名参加。

三、结语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针灸推拿;课程安排;人才培养

针灸推拿专业作为能够培养高级中医学人才的热门专业,要求学生兼备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针灸推拿专业操作技能。因其专业性强,就业前景良好,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应届高考生。而针灸推拿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则直接决定了未来培养的人才质量。本文就某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

①公共基础课,又称通识课。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外语,体育等全国高等教育通用课程。

②医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又分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外、妇、儿等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在内的中医基础课,和以解剖学,诊断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为代表的西医基本知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旨在令学生们培养医学思维,掌握系统规范的医学知识,为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③专业课。专业课即为本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本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为: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推拿练功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本科生理论上应该具备独立诊断疾病并进行有效治疗的能力,是针灸推拿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阶段。

1.1理论课程设置的优势

①循序渐进。根据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的不同教学阶段,合理地安排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令学生们逐步了解并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知识。大一以通识课为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锻炼,目的是令学生们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思想转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素质,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并在通识课的基础上开始加入医学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等,使同学开始接触医学,了解基本知识。大二则逐步减少通识课所占比重,加入更多的医学基础课。此时学生们开始接触中药学,方剂学等,开始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常识,初步培养了中医学理论思想。大三已经基本完成了本科阶段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开始加入了基础性的专业课,如推拿手法学,推拿练功学等,主要以推拿手法的训练和学习为主。此时针灸推拿的专业特点开始显露,学习重心由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向针灸推拿操作技能转移。大四则完全以专业课为中心,进行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并辅以针灸医籍选读,从经典入手,参考课本内容,系统地进行针刺,艾灸,拔罐,耳针等针灸特色疗法的技能学习。大五时期理论学习完全结束,主要是进行为期一年的医院实习安排,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论述。

②中西医结合。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安排都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同时进行,学生们在逐步深刻地认识中医学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西医学基础知识。中西医结合地学习不但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与时俱进,还能应用西医学理论解决某些中医问题,更便于理解和加深记忆。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西医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一些先进的辅助检查方法,如mRi,Ct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诊断,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1.2理论课程设置的缺点

①学生主动性差,思路局限。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局限于课本内容,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存在以考试为目的的现象。期末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临时抱佛脚,考前疯狂背诵课本和重点,凭借短期记忆往往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这样记忆的知识太不扎实,没有理解掌握,只是死记硬背,不但遗忘速度快,还无法联系前后所学,将相关知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感悟活学活用。而关于中医经典背诵的相关课程太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以本专业来说,仅仅开设了内经选读和伤寒论,还仅仅是作为选修课供随意选择,虽然经典的背诵看似与针灸推拿专业技能没有必然联系,但内经思想却始终贯穿其中,对于中医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做到主动积极地阅读经典,所以现阶段本科生学习主动性差,中医思维局限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②与临床应用脱节。目前大部分理论课程都是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某些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生理学等学科来说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对于以中医内外妇儿,针灸治疗学等为代表的中医临床课程来说,仅仅实现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只记住了课本知识,等到真正需要应用到临床的时候才会发现治疗疾病远远没有课本叙述的这么简单。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平时基础授课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学生们接触临床的机会,可以边学习边见习,这样才有利于将课本知识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真正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

2.实验课程设置

2.1优势

①实验课时充足。现阶段的生理学,实验针灸学,刺法灸法学,推拿手法学等学科都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实验课程,与课堂授课相比,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手法技能的训练完善。更加自由,开放,有利于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②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安排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实验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生理学实验就主要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动物实验,通过对小鼠,家兔等实验动物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印证某些课本上面提到的机能特点,自己动手所得到的结果,更加便于理解,有利于加深记忆。而刺法灸法学和推拿手法学则主要是侧重于进行手法和操作技能的练习,通过同学两两一组互相进行操作练习,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不但能够发现自己手法上的缺陷和不足,还能够从同学的身上学到他们手法的优点和长处。

2.2不足

实验课程安排的不足就在于实验器材数量较少,需要同学们轮流使用,不利于充分利用实验课的宝贵时间。或许是由于场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课时总会出现器材稀缺,需要学生轮流使用的情况,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对学生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分批次地安排实验课,加快上课效率,尽量避免出现时间的浪费。

3.总结

合理的课程安排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上文主要从优势和缺陷的方面,辨证地分析了现阶段针灸推拿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临床应用方面合理的安排课程,使更多的针推学子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不但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还有利于推动针灸推拿这一传统中医疗法的现代继承和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篇7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最大的特点即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现今市场规模可达1000~2000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各种医疗仪器装备、医学物理学以及医学材料等,它的发展将随着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而得到长足进步。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为此,我国有大量的医科、药科大学、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及领域。在2008年4月北京举行的“亚太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上,各种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等问题被提出并进行探讨,对于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立进行了研究,说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对医科药科、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办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在各类院校中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阐述。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内容特色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探讨敏杨禹陈国明刘盛平(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1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十分广泛,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由此认为,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影像学、信息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或信息管理等)和医学成像(或医学信息等)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仪器(装备)维修保养能力”上。#p#分页标题#e#

2.1.2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切忌大而全无特色,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学。由此可知,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或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2.2课程设置

基于工科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工科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学习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应用于医学中而派生的专业课程。如将特色定在医疗设备制造等方向上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基础类课程更加强了基础数学、物理的学习,设置了较多学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等,医学类课程设置了基础医学与实验,涵盖人体解剖学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了生物医学数学基础、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VisualC++程序设计及实验、信号与系统、eDa技术、计算机硬件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影像系统、生理信号检测、生理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设计与实现、医学传感器、医学光学、医学超声、医学材料等,同样,课程设置也应按照本校特色加以取舍。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篇8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接受不同教育模式培养的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探讨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有无优势。方法:将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研究组)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的情况,对比2009、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对照组)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的同时间点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有明显的提升。结论:整体化培养模式对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具有显著提高作用。

关键词:整体化培养模式;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就业满半年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94-02

在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是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专业,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探索并建立起符合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经过学习经验、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校临床专业探索并建立了出了一套新的整体化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两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后满意度的分析研究,来说明整体化培养模式对本科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照组:陕西中医药大学2009、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629人(其中2009级249人,2001级380人),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研究组: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839人(其中2011级395人,2012级444人),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

2.培养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进行教学和临床实习,入学教育,进行医学导学教育,说明培养模式,告知学生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五年的医学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未完成的后果;基础知识模块,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课程学习;桥梁课程模块,第三学年诊断学、药理学等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搭起了桥梁;临床课程模块,第四学年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医院见习;临床实习模块,第五学年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a考核,在第三学年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集中考核(即a考核),考核包括基础知识(含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考核和基础技能考核(前期所进行的考核也为a考核中基础技能考核的一部分);基础知识考核采用笔试;B考核,在第四学年结束,考核包括临床知识考核(主要为临床课程知识,含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前期所进行的考核也为B考核中基本技能考核的一部分);临床实习模块,第五学年,在学生正式下实习点前,教学科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岗前培训,并配套《实习岗前培训手册》,规范所有准医生的医疗行为,随后m入临床实习阶段。C考核(oSCe),第五学年实习结束后的考核,包括基础和临床课程基本理论+临床实践技能,进行多个站点、多种内容与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临床能力,密切联系执业医师考试。教学方法:在整体化将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的讲课中,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应用pBL、CBL、情景案例、翻转课堂等等教课方法。

3.研究指标。将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的情况,对比2009、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的同时间点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包括患者和就业单位)3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的优势。

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就业率和首次考研率逐年递增,呈上升趋势,且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和传统培养模式比较,整体化培养模式能提高就业率和首次考研率。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亦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和传统培养模式比较,整体化培养模式能提高就业满意度。

三、讨论

传统的培养方式是简单的授课+理论考试的方式,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但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不能贴近临床,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医学氛围。创新型的整体化培养模式则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自觉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法进行讲课,包括pBL、情景案例教学、CBL、翻转课堂等等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牢固掌握医学知识;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临床技能考核(a、B、C三阶梯考核),并将这种结合的考核模式贯穿到整个本科教学阶段,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考核模式。整体化培养方式将“三早教育”(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实践)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研究生考试、执业医师考试等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学生可活动弹性大,自主安排空间大,最终培养出一名符合GmeR(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的医生。

参考文献:

[1]于利,王爱梅,王琴.浅谈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2):41-43.

[2]谢地,陈卉芳,亓建洪等.模拟教育在台湾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2):54-58.

[3]黄小平,邓常清.浅谈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的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152-153.

[4]唐寒梅,高迪,达哇卓玛等.循证医学模式对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6):92-93.

[5]罗杰伟,蔡昌平,欧阳肖肖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广东化工,2016,(14):285-286.

[6]曲巍,张锦英.医学人文与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a),2015,(04):1-3,87.

收稿日期:2016-11-23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药专业医古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54-02

“医古文”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古文”是指我国古代所有的医药学文选典籍;狭义的“医古文”则指医古文课程,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还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课程。目前,医古文已成为多数本科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程,但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却鲜有立锥之地。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医古文课程,但课时较少,而有的院校以大学语文替代医古文,甚至有的不开设与医古文相关的课程。由于高职高专中医药专业教学学时紧张、中医药职称外语(医古文)考试科目的可选性等原因,造成了《医古文》课程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的尴尬地位。为此,针对高职高专中医药专业开设《医古文》课程的必要性进行探讨,若开设《医古文》课程学生可在如下几方面获益。

1学习名家医学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崇高的医德

《医古文》教材选的阅读文选,涵盖了上朔先秦,下迄明清的传记等体裁的古文。其内容包括古代医家学医经历、医学风格的形成及医学成就。开设医古文课程,以医古文为纽带,连接起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灿烂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同时激发其对中医学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荣誉感,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1]古代医家不仅因高超的医术名声流传至今,其高尚的医德更为后世所推崇。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孙思邀《大医精诚》中告诫医者应该做到“精”、“诚”二字。学医者不仅要“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怠”,医技精湛。同时还应具备廉洁正直、不贪财色等高尚品德。“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病家求医,寄以生死”,“用药如用兵”,表明医者对病人应持高度负责和谨慎认真的态度。张仲景以拯救夭枉为已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杏林佳话”中三国名医董奉治病救人,只讲奉献,不思图报的高贵品质。皇甫谧不慕名利,唯道是奋的高尚品格。这些鲜活生动的事例对医生的治学态度、诊疗作风、医德修养等提出了严格要求。通过对古代医家崇高医德的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与价值理念。

2学习继承传统文化,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医古文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医古文》课程教学为载体,借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失为一条颇具专业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素质教育新途径。”[2]扁鹊谦虚好学,以勤劳获长桑君传真。晋代“书淫”皇甫谧立志于医,“带经而劳”,“耽玩典籍,忘寝与食”,得风痹病仍手不释卷,笃守著述。唐朝王冰研读《内经》,“历十三年,方臻理要”,写成《黄帝内经素间注》。明代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医采药,历时二十七年,著成《本草纲目》。清代王孟英“足出户庭者十年,手不释经卷永夜”。众多医家谦虚好学、勤奋不倦、坚持不懈的治学精神至今仍值得医学生学习。

中医药学是在古代文化的沃土上滋生成长起来的,古代文化内容广泛。不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知识,便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医学。没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素养,研读古代医书倍感困难。医古文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对医古文的学习,有利于丰富医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如对古代记时、避讳、度量衡制度、医官制度等介绍。在中医药处方中,古代的用药分量,由于历代度量衡的不断演变,以致实际分量和所用度量衡名称很不一致,同现代的相差甚远。了解古代度量衡的一些基本知识,以避免临床混淆古今计量概念。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了解古代中医药事物命名的方法与规律,有利于识记辨别中药的形、色、功用、产地等相关信息。

3培养古医籍阅读能力,提高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著语言现象的一门学科,用文言文的形式记载。而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接触文言文机会较少,古书籍阅读能力较差。医古文是历代有关医学内容的文言文选读,其授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医学典籍的能力和水平。[3]古汉语基础知识是学习中医药典籍的必备知识。现有医古文教材一般设有词义辨别、文意理解及句读、今译等古代汉语内容。通过对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消除学生古医籍阅读与理解文字文理上的障碍,掌握阅读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古代医学著作阅读理解能力。

大量的医学知识体现于医古文里,若不能很好地阅读医古文,便不能很好地汲取中医知识的精髓。医古文是学习中医学的重要工具,是中医学基础的基础。正如上海中医学院裘沛然先生所言:“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医古文正是学习中医升岱岳之径,诣扶桑之舟。”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曾为首届全国医古文师资班题词指出:“文学是医学的基础。……医古文是中医学基础的基础。”[4]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终身学习的需要,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获取的医学知识量相对较少。在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开设医古文课程,通过对古代医药文选和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及阅读实践训练,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培养医学生古医籍阅读能力,为后续研读中医药经典原著和其他古医籍文献与学好中医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4学习古代医家临床经验,提高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医案医话展示了古代医家大量临床经验和高超的人生智慧与辨证施治的技巧和能力。扁鹊的高明医术、高超治疗的水为历代医家赞誉,“随俗为变”的医疗风格,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华佗逆向反治,利用喜、怒、优、思、悲、恐、惊,受郡守财礼而不给医治,且留书骂之,以怒治其病,郡守吐黑血数升病愈。华佗蒜泥大醋治寄生虫,病人喝下三升,立吐一条像蛇的寄生虫。茅山道士让身患热症已极的书生每天吃一梨,数月后竟痊愈。这些病例反映了中医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着特殊的思维模式。用简单的方法,除却顽疾至今仍用于中医临床。学习古代医家临床经验,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更好地借鉴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著语言现象的一门课程,集中国传统文、史、哲、德于一体的结晶,是先代医家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在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开设《医古文》课程,不仅有利于医学生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后续研读古代医籍及临床实践奠定一定基础。同时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也起着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提高道德修养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影怡.医古文课程在五年制高职开设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no.44911:16-17.

[2]姚桃娟.谈医古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文意识[J].药学教育,

2004,01:43-45.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篇10

一、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概念分析

有关资料表明,pBL教学理论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霍华德教授提出的,具体是指在临床实践课程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以患者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讨论。pBL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专业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分析,进而使学生得出自学的成果,使学生注重自身自主学习及思维能力的锻炼。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对于改善《中医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效率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医基础》教学的教师应结合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合理地运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最终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提高《中医基础》教学水平的同时,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基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探究《中医基础》教学中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选择采取何种有效的改善方法非常重要。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进行《中医基础》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医基础》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教学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更好地对《中医基础》专业课程及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对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完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之一。为了更好地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确保pBL教学理论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将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应用在《中医基础》教学中,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及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中医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切合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在教学问题设计方面突出重点部分。问题设计,作为应用pBL教学理论的关键,可以为学习医学理论的抽象性、思想方法的异质性、复杂性的临床案例等提供足够的空间。此外,由于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其课时相对较短、内容较多,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就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促使学生通过突出的教学设计,全方面地掌握中医基本教学概念与理论知识。在问题设计方面,重视《中医基础》教学理论的系统性,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深化自身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在实际教学中增强教师对pBL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增强教师pBL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因为教师作为pBL教学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传统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更需要教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结构、组织与管理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使教师能够应用自身所掌握的中医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教授《中医基础》的教师,应做到熟悉中医教学大纲并了解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能力、表现,并以此为基本依据,将学习能力较强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将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学生分为一组,实现学习能力与性格的互补组合。在《中医基础》教学的课堂中,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中医理论等相关问题的讨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发言,在下课前为学生进行简短的总结与评价。长此以往下去,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三)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才能成功地实施pBL教学模式。《中医基础》教学的教师,可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自主地从资料准备、教学提纲、相关病理查阅、小组讨论主题,这些前期的准备步骤,需要学生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准备。因此,《中医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为此,《中医基础》教师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应适当考虑减少课堂授课的时间,重点讲解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大致归纳出自主探究的思路,留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式学习。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取得明显成果的重要教学表现。[5]

三、《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

《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是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应用的重要前提之一。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可以在《中医基础》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并通过自身的能力,检验新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是,目前各大中医院校在《中医基础》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通过《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来进一步改善问题,对于中医医学基础教学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环节实施之前,结合《中医基础》教材各个章节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及目标。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中,重点结合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表现及能力,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引导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问题,深化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中,还可以考虑加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互联网上搜集更多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逐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中医知识基础。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课上进行实施。《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在《中医基础》教学课堂活动结束前十五分钟,教师根据下一节课程的任务,将下一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告知学生,同时,引出设计好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鼓励学生的工作,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讨论中。

(二)引导学生课下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到三个问题,在课堂中向教师提出,由教师解答。并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归纳、初步总结讨论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的问题,留到下一个讨论环节。

(三)在各个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的前提下,组织全班进行重要问题的讨论。由各个小组选择学生代表,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阐述。同时,提出小组内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征集其他小组的正确答案。其他小组依序,总结内容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全班讨论的环节。

(四)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与归纳,重点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

(五)在课堂活动结束后,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考核。并按照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并作为期末平时成绩的基础,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其次,在这个环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参与学习讨论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摆脱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探究活动中。[6]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