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十篇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十篇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2:10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篇1

一、主要任务和实施原则

(一)主要任务。

从*年秋季起,招收符合资助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读各类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使其免费接受3年正规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一项及以上技能后稳定就业,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为推进*劳动力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作出积极贡献。

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要达到三个基本要求:一是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毕业后推荐就业率达100%,帮助贫困学生家庭实现脱贫奔康;三是帮助其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向珠三角地区转移,在本市二、三产业就业。

(二)实施原则。

全市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由各级政府组织统筹,由市、县(市、区)劳动保障、教育、财政部门和扶贫机构及承担任务的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按照“公开公正、就地就近、市场导向”的原则开展具体工作。

二、资助范围、标准和名额

(一)资助范围。

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资助对象为市扶贫办确认的,*市户籍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二)资助标准。

1、学杂费资助标准。按每人每学年3500元的标准给予入读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资助,资助内容包括全部学杂费、实习实验费、住宿费和技能鉴定费。未达到省物价部门批准的职业学校收费标准部分,由承担任务的学校补足。学校收取物价部门批准的代收代支费用每年不得超过300元,由学生自负。

2、生活费资助标准。在校的一、二年级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含目前在读的智力扶贫生)可享受生活费资助,生活费资助纳入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形式统筹解决,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按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广东省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粤府〔*〕92号)规定,由中央、省、市、县级财政按比例分担。

(三)资助名额。

我市的资助名额由省扶贫办、劳动保障厅、财政厅、教育厅根据农村贫困家庭生源状况联合确定。

三、办理程序

(一)下达指标。

市扶贫办会同市劳动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和市妇联,根据省下达我市的扶贫生指标分配计划,于每年4月初将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

(二)资助申请。

1、符合条件并希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向所在乡镇政府申请。

2、乡镇政府负责初审并提供申请报读的当地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生源名单;县(市、区)扶贫办会同同级劳动保障局和教育局对贫困生名单进行确认。

3、各县(市、区)劳动保障局和教育局于每年5月底前负责将确定后的名单分别报市劳动保障局和市教育局的招生管理机构汇总;市劳动保障局和市教育局招生管理机构将汇总后的名单分别上报省劳动保障厅和省教育厅。

4、承担培训任务的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根据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确定的招生范围,分别与市劳动保障局和市教育局的招生管理机构联系录取贫困生,按相关规定核发入学通知书,并通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持通知书、身份证和相关部门提供的证明材料到校办理入学手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县(市、区)政府和各级劳动保障、教育、财政部门和扶贫机构要把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各自职能负责管理和指导,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确保质量,服务就业。

承担任务的学校要明确培养目标,精心设计课程,优化教学内容,规范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和推荐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地就近就业,并认真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工作。

(三)加强监管,突出实效。

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对在资助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建立资助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资助工作的监督和审计。对虚报冒领资助经费的,责令当事人退还全部资助资金,并依法严肃处理;对克扣、挪用、挤占等违规使用资助经费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及当事人责任。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篇2

关键词:弱智儿童;劳技教育;探索

劳动和职业教育是残疾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手段,是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普遍应用的技能。基于弱智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通过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手工艺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等途径,使弱智儿童养成劳动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为日后进入社会、进而自立于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几年来,我校在对弱智儿童的劳动职业教育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

低年级(1-3年级)阶段以自我服务为主,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弱智学生的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每个年级约安排16项劳动技能。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每学习3-4项内容,就进行一次综合练习。

中年级(4-6年级)阶段以学习家务劳动为主。要求学生学习管理自己的生活、料理家务,并适当地参加公益劳动及简单的生产劳动。

高年级(7-9年级)阶段,以学习简单生产劳动为主。要求学生在学习管理自己生活和料理家务的基础上,掌握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技能。

以上各年级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但教师要详细记录调整原因。

二、采用多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我们主要从以下七个渠道完成教学任务:

(一)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这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主渠道。1-4年级每周安排2节劳技课,5-8年级4节。

(二)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在文化课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是提高学生能力、强化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实践证明,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行,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建立各种兴趣小组。我校分别设立了编织、缝纫、书法、舞蹈、剪贴等多个兴趣小组。采用了打破年级界限,按智力、能力、爱好自由选择,适当调整的方法,保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三、遵循多原则指导劳动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一)适当性原则。指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合弱智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个体本身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每一堂课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所收获。例如学习《削铅笔》一课,较好的学生要学会用小刀子削铅笔的方法;较差的学生只掌握用转笔刀削铅笔;再差的学生能认识铅笔刀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削铅笔就可以了。

(二)激发兴趣原则。由于弱智儿童缺少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兴趣。

四、建立评价体系,及时对劳技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对劳动技术教育效果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测验的内容:

1、劳动基础知识: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

2、劳动基本技能: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技能。

3、劳动态度和习惯:包括是否遵守纪律、认真负责,劳动是否有始有终,持之以恒等。

(二)测验的形式

分理论和实践及平时表现三部分进行考核。理论考核采用笔试、口试两种形式。低年级以口试为主,高年级以笔试为主;实践考核是通过现场操作比赛的形式进行,当场打分。平时表现是以日常的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及劳动态度为主进行打分。

(三)计分方法

采用等级评定法。即优、良、中、差。三种考核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理论20分,实践40分,平时表现40分。三个分数之和达到90—100分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中等,59分以下为较差。

五、劳动技术教育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对弱智儿童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劳动素质和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2、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了他们的毅力,树立了初步的劳动观念,懂得了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

3、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补偿和矫正作用。使他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加深了,感知觉和动作协调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还增进了弱智儿童与周围人员的交往,培养了交往能力,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协作等良好的品质。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篇3

关键词教学管理质量意识科学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中心工作是教学,而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则是深入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教学管理观念的改革和创新是对常规管理的提升,是办学品位的追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目前,很多高职学院在教学管理模式上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点,仍沿袭了普通高职的一些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的理念,不断强化职业教育意识,才能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强化教育效率问题。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应更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育效果,却忽视了教育的效率问题,即教的效率和学的效率。而基层管理者往往注重的是规范建设,而较少提倡实践创新,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受到限制。教学管理过程中,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转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为主。高职院校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充分掌握课程所学知识并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水平,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这是高效教学的必由之路。教“课”,不要教“书”。“课”的内容是根据毕业生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的,“书”的内容是按照知识体系或叙述体系设计的。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准,不能以课本为准。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熟练到自己所学的技能。

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和其它所有管理一样,必须强化质量意识,明确教学管理中的职责,确保教学管理高质、高效。首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推广使用cai、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各方面提高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和学生的信息素养。重视教学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改善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开展“示范课”和“精品课”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提升的过程。其次,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中,新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在做好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下,必须重点加强工学结合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教学管理,不但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而且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管理思想,需要从社会根本需求出发,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为社会培养各种有用人才,而不是盲目扩招热门专业。教学管理的创新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现在看来,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还不是讨论某些理论细节,而应该让所有的高职教师都能自信、光荣地做一个“职教人”,树立属于高职独有的教师职业形象。每一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自觉体现素质教育、开放教育、能力本位等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惟有这样,教学改革才能从整体上真正有突破。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个受外部控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从而加大了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大多“怕学习、怕考试”的心理。

学生学习经历力求与完整劳动过程吻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能够直接上岗,一般没有所谓的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即使有也是非常短的。因此高职教育要求的是学生更多掌握能直接运用到工作岗位上去的技能。在教学基本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模式应该是: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在劳动中)实施计划——学生自评、教师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价值体现在职业劳动中)。

用综合课程代替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不再按照学科逻辑结构而是按照活动逻辑过程进行。在劳动过程系统化基础上开发贴近职业实际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了解和学会劳动,能够综合地运用劳动所需知识、技能,而不是死板的、模式化的、不知所用的学科知识。课程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技术领域,而是技术与社会和个人需求结合在一起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情景。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相结合,讲究边教边干,边干边学,倡导知识够用为原则,迅速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要求,为企业或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教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完善教务管理的整体结构。

教务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有效的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功能,包括根据一定的目标、程序、原则、方法,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等,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状况,也从侧面映射出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篇4

一、问题的提出据调查,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中,大约70%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民工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职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因此,近些年来国家各部委先后制定和实施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春雨计划”等,从政府的角度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然而,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是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即谁受益谁应当负担;谁有能力谁负担。企业因使用接受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员工,节省了人力资本的培训,提高了效益,理应分担部分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成本。核心期刊投稿全国职教会也明确指出,“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但现实中绝大多数企业领导人能够认识到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却不愿意承担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本文就此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企业承担农民工职业教育成本的方式和思路。

二、企业不愿意承担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成本的原因1、农民工的流动性大,企业在花费了时间和金钱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后,有技术的农民工也在不断地流失,使企业遭受损失。而且许多农民工也是抱着到城市学技术然后再自己干的想法,企业对学到技术走人的现象基本没有办法约束。2、企业认为效益才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用的人应该是合格的劳动者,应由提供劳务的单位进行培训。3、部分企业认为培训给企业带来了麻烦。比如对农民工进行了《劳动法》培训后,对他们的管理就很难。企业稍不留意,有所触动他们的利益时,农民工就会到政府部门讨说法,或是与企业进行“斗争”。因为通过《劳动法》的学习,他们了解了有关权益保护的知识,并知道如何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权益受损情况,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态度和做法无可厚非,但作为政府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和政策,引导、约束、甚至采用法律强制手段来要求企业必须承担对职工(包括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和义务。

三、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理应承担部分职业教育成本企业是职业教育成果的主要摘取者和教育投资的主要受益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企业所拥有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的数量、质量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接受过专业培训或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进入企业后,就会促进劳动生长率的增长,使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加。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调查显示,“在生产第一线,提高工人平均教育水平10%,能提高生产率5—8%。根据欧洲一些国家统计,工人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劳动生产率就提高10—20%”。

期刊投稿四、企业承担农民工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职业教育法》中对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企业未按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令改下;拒不改正的,可以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以高科技为核心”。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数额,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贯,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都应按规定比例资金用于职业技术培训。此外,政府还应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商品的消费与商品提供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通过教育过程,将没有现代工业产业和服务业劳动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技术工作或服务人员,提供的是职业教育产品,企业使用这些具有一定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使员工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不仅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盈利能力;还节约了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降低了企业用不熟练员工带来产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风险,企业购买的是物化在培训者身上的职业教育服务。企业采用上述形式分担农民工的部分职业教育成本,政府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技能缺乏,而职业教育费用远高于农民现有收入水平,无力接受培训”这一矛盾,使农民个人用较少的投入,甚至是免费的形式,激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解决发达地区和企业的“技工荒”问题,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合格的产业工人和服务人员,促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

欢迎咨询:客服QQ:381256000垂询电话13081601539论文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篇5

为贯彻党的*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16号,以下简称《决定》),认真实施国务院批转的《*-*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经国务院同意,现对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实践“*”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决定》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出现逐步回升的良好势头,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明显增强。但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统筹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着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在统筹各类教育发展中仍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还不够有力。一方面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广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不够灵活,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都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尽快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

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关系着我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贯彻“*”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协调发展,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从现在起到*年,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要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保持大体相当,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应该更高一些;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应占一半以上。要巩固和加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教育部暂不再受理与上述意见相悖的职业院校升格的审批和备案。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以二年制为主,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积极推行选修制或学分制,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中等职业教育应为半年至一年。

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注重加强德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逐步扩大职业院校在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的自,提高其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活力。要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更加重视开展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培训,努力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要积极开展面向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强化市(地)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作用,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每个县要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并把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放到与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每个市(地)原则上要重点办好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若干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职业院校的带动作用,探索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参加的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式发展模式。

三、切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各地方和行业部门要结合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划。认真实施教育部等六部门推进的“职业院校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到*年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和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共培养毕业生100万人,共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300万人次。认真实施劳动保障部等部门推进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

在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职业院校培养、企业岗位培训、名师带徒、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加和提高,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紧缺状况。

四、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服务

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地方政府要加强统筹,促进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发挥各自优势,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的龙头作用,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乡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推广、培训机构资源,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新型农民和技术骨干,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村入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状况。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依托各类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广播电视大学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努力实现村村都有一个大学生的目标。在实施“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到西部职业学校任教。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要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农业部等六部门《*~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国务院批转的《*-*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努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做好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工作,并积极帮助农村和西部地区学生在城市和东部地区就业。有关部门要重点联系一批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认真总结并推广典型做法和经验。要加大在岗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支持和鼓励行业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学校,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各级政府要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合作与东西部联合办学,特别是对在相关工作中成绩显著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成人学校给予奖励。西部和农村开发建设项目应安排配套资金用于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使用农民工的单位负有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的责任,所需经费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

五、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

各级政府要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办好公办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要继续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实行合作办学,建立行业职业教育咨询、协调机制。强化企业自主培训的功能,努力加强职工在岗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

民办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吸引民营资本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运行高效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认真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职业学校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并保护民办职业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利,要在学校评估、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公办职业学校一视同仁。

要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公办职业院校运行机制创新,真正形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大胆引进竞争机制,推动公办职业院校重组和整合,探索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职业学校及个人合作方式,实行多元投资并举的办学体制。在推进职业院校的重组和整合中,要防止公办职业教育资源的流失。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认真贯彻《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办学理念,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拓展国际招生和就业市场,扩大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六、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认真执行《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各级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并给予处罚。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开发国家职业标准,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形成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动态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控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要根据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开展鉴定工作,做好相关服务。

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的原则,各地要新确定一批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劳动保障、人事、教育以及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加强指导、提供方便。要做好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对接服务,加强专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教学内容能够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专业,学生技能鉴定可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避免重复考核。部级重点职业学校以及少数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主体专业,经相关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并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者,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关部门要按照《决定》的要求,抓紧组织对职业学校主体专业的认定工作。要根据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劳动用工和国际劳务市场的要求,积极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课程体系。

七、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切实改善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力争到*年,分期分批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批条件较好、专业种类齐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重点解决好数量不足、实习工位短缺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要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装备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视发挥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作用,与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相结合,使前期投入发挥更大效益,要努力实现区域内中、高等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对实训基地的共享。实训基地要建立自主发展的新机制,不仅完成教学实训任务,还应主动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实行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共管。

八、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任)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74号),抓紧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为职业院校招聘人才提供服务,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指导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和技师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条例的要求评聘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度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相关待遇。地方人事、教育、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类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职业院校中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条例的规定,再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深化职业院校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以及个人工作绩效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不少于规定的学时数,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扩大专业教师培训和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规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相关配套措施。

九、多渠道增加投入,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

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决定》中对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各级政府要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鼓励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实验设施,特别是加强职业院校共享平台的建设和重点专业的建设。省级政府要制定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生均经费标准,并督促职业院校举办者按标准投入经费。金融机构要以信贷方式支持发展职业教育,政府部门根据需要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贷款贴息。要进一步落实《决定》中关于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在政府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受教育者也要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费用。职业院校的学费收入要全额用于院校的发展,各有关部门不得用其冲抵正常的拨款,也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截留、调拨或划转。要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中央财政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主要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市(地级)、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国家和地方安排的扶贫资金都要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地方各级财政要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在安排农村科技开发经费和技术推广经费要安排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主要采取奖励、直接补助和资助学生等方式。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各级政府要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和培训费补贴等多种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及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帮助,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十、加强领导,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篇6

化肥事业部尿素包装现有劳务工XX人,年龄最大者52岁,最小者22岁,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文化2人,中共党员1人(复转军人),一般无其它劳动技能特长,大部分为周边村民,下班回家,歇班时在家干农活,务农务工两不误。

二、劳务工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从对劳务工队伍进行调研的情况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员不够稳定。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现有劳务工人员的年龄情况来看,年龄层次复杂,思想活跃,比较现实,不满足于现状,对工资渴求较高,劳动合同意识差,造成流动性强。其次,从劳务工的文化程度构成情况看,文化程度偏低,造成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劳动技能差,大多只能胜任体力劳动。由于我厂生产现场粉尘大,夏秋季节高温潮湿严重,体力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等各方面原因,也导致协议工流动性大。(2)对劳务工的安全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劳务工流动性大,这就使安全教育带有一定的临时性,而缺少扎实全面的安全知识培训,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高负荷下包装力量难以满足生产的要求,新招人员进厂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生产,这就会出现安全教育不到位。虽然在他们进厂时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和一些简单的知识教育,但总体上他们对安全生产相应的知识还是很缺乏的,上岗前又未经任何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缺乏安全生产常识,在操作时安全防护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对生产中的操作规程又不熟悉,在工作中又不易发现事故隐患,以致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3)劳务工的加入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劳务工流动性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等特点也给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受到文化素质的影响,他们对化工生产的特性了解甚少,受到以前在老家自由务农的影响,对企业生产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他们在违章作业时,并不清楚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篇7

关键词:

一、小学劳技课的现状

   在义务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整合了德、智、体、美诸方面,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上世纪50年代和文革期间,劳动技术教育重视在生产劳动中学习,重视体力劳动,学生上课提倡所谓的“又红又专”“红”强调劳动。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当社会发展的重点转向积极现代化建设以后,“在生产劳动中学习,重视体力劳动”的表现正在减少。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基础教育者多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缺乏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大部分学生未干过轻微的农活,劳动技术教育出现了“真空”,基于此,国家开始大力强化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多元化和适用化正在不断加强,劳动技术理论和技能的结合在中小学日益受到重视。

 二、关于对提高劳技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思考

   思考一:转变教育理念,走出思想误区

  转变升学唯一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育”、“创造教育”和素质教育观念;转变重才轻德的思想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转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思考二:加强劳动技术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劳动技术课教师

根据学校实际,把拥有一定特长的文化课教师改教劳动技术课,如中学的地理、物理、生物、美术等教师,可改教手工制作、家电维修、自行车修理、木雕、缝纫等,这是解决师资的主要渠道。同时,让有专长的教师和小学班主任兼任劳动技术课教师,并在时间和精力上给予保证。也可以向社会招聘有专长的能人任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思考三:大力改革小学劳动技术课课程

 

 学校从劳动技术课的特点出发,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实践性、实用性、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生存”的宗旨,从教材中选取必讲内容,并使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通过社会调查、走访农户个体户,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整合到教学内容中

三、提高劳技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几点尝试

(一)关于劳技课课堂教学

1、3—6年级采用“模仿操作型”课堂基本结构。此结构重在“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示范,展示教学目标,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操作的视觉表象,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采取实物范例、图形示范和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实物示范就是将要制作的作品向学生展示,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图形示范就是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教学挂图,通过观察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要求和动作过程;动作示范是教师直接操作来展示动作姿态、线路、方向、幅度和频率。

 

2、7—9年级采用“设计制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设计是在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要求,预先制定图样、方法。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教师按照“创设情景提出要求启发诱导构思方案绘制(分析)图样加工制作”的流程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运用探索尝试法,鼓励学生独立尝试操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完善,在操作中探索,教师适时给予理论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技能和提高技术思维能力。

3、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讲解、示范。根据具体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劳技课可采取小组讨论式、调查研究式、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讲座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还应走出封闭的课堂,在校园和基地现场教学。

(二)、关于社会实践

1、开展家政活动。人主要存在于工作和生活中,学家政就是掌握怎么生活。为此,学校与与家长合作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育,重视学生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务劳动意识,懂得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的义务,养成“眼中有活,见活就干”的习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性_;社会性;人民性

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特别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观点,将对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定性与现代社会、现代职业、现代人的内涵共生和交织,表现为职业教育既要准确反映和适应现代职业对人的要求,又要为现代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和制度保证。随着现代社会劳动分工日益精专化,现代人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的形成和发展,并通过职业与社会及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事某种职业成为人重要的社会化途径之一,职业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为现代人的规定性。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教育具有培养人的规定性,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人。

根据劳动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可分为普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三种。第一种被称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后两者被称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市场不要求任何特殊的知识技术和严格的准入条件。而一级劳动力市场则针对不同的产业及其中的不同职业,要求劳动力拥有产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进入此市场必须具备在经过认可的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工人工资较高,工作条件相对优越,就业稳定,升迁的机会较多;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工人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可以说,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动力。

个体与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关系体现为就业与转业两个方面。其中,职业教育有三重任务:一要为个体进入工作岗位作一般性准备;二要为个体从事哪种职业作准备;三要为个体在工作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角色作准备。美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专门委员会,进行长期调查与广泛分析,最终提出在当今的技术时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具备五种基本能力和3种基本素质。5种能力为: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3种素质为:基本技能、思维能力、个人品质。因此,职业教育体现职业性,就应该紧紧围绕“三重任务”、“5种基本能力”和“3种基本素质”的要求,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就业和走向劳动力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新的职业相应产生,旧的职业逐渐消上,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比例不断发生变化。职业结构变化总的趋势是,体力性、非技术性职业劳动者所占的比例不断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劳动者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职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要求,要求劳动者在上岗前接受一定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往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工具主义色彩,过分凸显职业教育的社会筛选与分配功能,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本质功能——育人。杜威曾指出:“就是有一种危险,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①而当代职业教育新理念也开始反省,指出:“现代的观念理所当然地认为,职业教育项目不能准确地对应某个特定工作进行设计。劳动力市场动态的和变化着的需求对思维能力越来越多地替代体力技能提出了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计划应该人文化和宽基础化,以提高适应性,拓宽就业机会,提高教育和职业的能动性。”②职业教育首先要保证受教育者能够掌握专门化的知识与技能,确保其在所学领域能够处于领先地位,以适应未来职业不断变化的要求。与此同时,要使受教育者在道德上健康发展,使其形成那种有望获得未来职业地位和对他有利的个性特征。笔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通相融,共同建构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的专门化职业人才。

据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的专门化职业人才,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敬业教育的整合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为了体现职业性、突出职业性、彰显职业性,在职业教育实际工作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办学目标定位,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其二,调整课程结构。大力开设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课程,推进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削减不必要的理论课程,强化实验、操作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三,开足开好实验课、实践课。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把学生验证知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硬指标”作为职业教育的内涵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其四,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双向互动关系,让企业技师进学校,给学生传经;让学生走向企业和实体,在跟学、拜师、参与中学到先进实用技术,在实践中理解职业和技术,在学习中理解人和社会。

二、职业教育的社会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应当清醒地看到,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涉及社会和谐与人民生活小康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社会性。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发展、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要依靠社会力量这3个方面。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过去那种粗放型、高能耗、污染严重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展到极致,很难再支撑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需要新型劳动者和大量中高级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责无旁贷。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社会劳动力的转移是目前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当前我国的就业大致有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和离岗人员再就业或转岗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2000年~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从36.1%提高到41.8%,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多达1000万,对社会劳动力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就业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发展职业教育成为社会的强势需求。

转贴于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分析,发展职业教育非常必要。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只是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尤其在农村地区,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初中毕业生升人高中的比例低,一大批青少年过早流向社会,就业很难,他们极易沾染不良习惯和行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潜在因素。

再从教育事业发展本身来说,我国人口众多,各类在校学生数以亿计,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必须协调发展,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国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是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具有深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政府根据经济社会规划进行“人才预测”,制定“人才发展规划”,职业教育机构则根据政府的宏观计划为社会培养人才。这种以供应为目标的培养方式有先天不足,因为社会经济的增长率很难估测,人才预测的准确性有水分,假设的人力需求所建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生源锐减、就业困难、社会认可程度低等问题与上述政策导向不无关系。因此,我国应该努力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广大学生的要求。服务于社会发展,就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服务于广大学生,就是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办什么专业、开设什么课程、强化什么技能。当前,要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总之,以满足和服务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社会性的集中体现。

过去,在有限的教育投入背景下,普通教育主要由政府举办,职业教育主要依靠社会举办,一度造成职业教育投入低,学生起点低,师资水平低,教学质量低,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我国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指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和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只有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才能把职业教育办好办活。

三、职业教育的人民性

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就业是民生之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谋生问题,为他们的生存现状、发展命运而忧,这是职业教育人民性的根本体现。

在解决了“为什么人服务”这个根本问题后,另一个关键方面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为动力,解决“怎么服务的问题”。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而充分地就业和终身学习需要,是发展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目前,我国正全力实施职业教育的“四大工程”,即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就是对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全面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这既是对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肯定,也是对今后职业教育解决就业问题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人家庭子女。”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教育政策对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的关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人民性”特征。

总之,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集中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职业性是其外在体现,社会性是其内在要求,人民性是其本质规定。职业性是基础,社会性是动力,人民性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托起职业教育的未来。

[注释]

①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②曼萨,w·阿马斯瑞.21世纪变化着的需求:技术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a].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34—335.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职业教育大发展需要新的理念与行动[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2]米靖.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9).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篇9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3002

1当前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现状

1.1农村教育现状

(1)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然而中国的教育经费仅占世界教育经费总和的百分之一。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000年达到4%”。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7%,不仅没有达到4%,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4%目标的实现时间推延到2005年。但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2.82%非但没有逐年提高反而每况愈下。世界平均水平为5.2%,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6%,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5%,而我国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近年仍徘徊在3%左右,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连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都不及。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更是少得可怜。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为9亿多,占全国人口的70%,但农村学校无论在财政投入的比例、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都远低于城市,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要比城市少60%至80%。

(2)农民受教育程度严重偏低,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和有关方面统计资料显示:①农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目前,在我国农村4.8亿劳动力中,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3.4%,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7200万人,占22.5%;小学文化程度2.07亿人,占45.4%;初中1.13亿人,占24.76%;高中和中专0.33亿人,占0.73%;大专以上仅36万人,占0.08%。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近90%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②专业技术人才奇缺。据统计,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农业劳动力的0.71%,而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本行业劳动力的比例为17.26%,是农业部门的24倍。在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为1:100,而我国为1:1200。在我国,每万亩耕地仅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中仅有0.16个科技推广人员。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不足7年,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一年半时间,而在我国则平均需要6年时间。这充分说明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下和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与承担的教育培训任务不相适应。面向农民进行培训的各类教育资源,包括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成人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学、职业中学等的经费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6%。国家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仅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1.4%。这些经费的绝大部分是用于城镇居民的职业教育,用于农民职业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职业培训向城市倾斜,就业培训城乡不平等。培训机构大部分设在地市,缺乏贴近农村的县级培训机构,不利于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各地用于免费就业服务和培训的经费农民工基本无法享受。企业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规定,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其中培训任务较重的企业的提取比例可以达到2.5%。但据调查,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虽然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基本上没有。

(2)专业设置失衡。人们都有这样一个观念,选一个好专业,毕业后好就业,或者分配到一个好单位。于是一些热门专业、新型前沿专业就成为“热门货”,而传统的老专业,特别是与“农”字有关的专业则门前冷落。由于教育管理部门在专业的设置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平衡的措施,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需求,增强新型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对热门专业、新型前沿专业不遗余力进行开发和包装,而对一些传统的老专业、与“农”字有关的专业大肆裁减,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水产、养殖、农作物的栽培、食品加工、园林园艺等专业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各学校在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上考虑过多,一哄而上,好的专业你有我也有,不俏的专业你不开我更不开,最终导致许多学校工科不是工科,文科不是文科,专业设置与其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大相径庭。职业教育的多样性被忽视,专业设置严重失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持和实现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首先就必须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从家庭式小农经济到规模经济、从传统农业到特色种植、从农产品粗加工到深加工、从零乱建设到有序规划、从剩余劳动力无序用工到有序转移就业等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专业技术和科技支持。任何一项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技能的普及都必须是建立在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基础之上,只有农民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他困难都是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所以,在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众多问题中,要将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关键难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测算,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人员的劳动生产率是未接受过职业教育者的3倍。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否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农业发展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注重对农民整体的素质的提高,造就和培养农村具有“造血功能”的各行各业技术带头人、专业户。当农民的自身素质提高到新的较高的水平的时候,他们的观念、思维、技能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将持续长久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繁荣和发展。

3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与新农村建设对接

3.1提高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

温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快职业教育,是为了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引导农村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择业观、就业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职业教育也是走向事业成功的高速路,同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光明大道,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的劳动者。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帮助他们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是脱贫致富,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要通过大量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绿色证书制度”等落实,激发农村劳动者对技术教育的需求,繁荣地方经济。

3.2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网络

(1)要做好农村初级培训工作,发挥农村职校作用,对广大农民在养殖种植、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等方面进行适用技能培训;(2)要办好中等职业技能教育工作。优化整合职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工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合理分流农村中学毕业生,培养农村一般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3)要办好地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服务农村一线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要通过三级职业教育网络,覆盖农村各类受教育人员,逐步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确保服务新农村建设。

3.3改革办学形式,扩大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转变“重工轻农”观念,与新农村建设对接,建立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和专业人才输送基地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当前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抓。(1)要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加深刻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2)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学校要积极与企业、用人单位联系,搞好联合办学,订单教育;走城乡联办,校企联办的办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3)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突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根据农村特点实行全日制、业余,函授相结合,逐步推行学分制。做到长短班结合,量体裁衣。取消职业教育的年龄限制,拓宽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人员的培训参与机会。(4)做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工作,建立职教、成教和普教的立交桥,谋求高中阶段的整体发展。允许普通高中文化成绩滞后的学生转入职业高中学习,或升学深造,或上岗就业。(5)规范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工作,结合实际调整好专业设置,确保所学专业能服务地方建设,确保参学人员能够学有所成,带动一片,示范一方,从而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彭京宜,傅治平,刘剑波编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许旭.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

[3]马大林.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2).

[4]黄龙威.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 体育 地位与作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建立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也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提高体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目前体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铺设了一条通过接受终身教育,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再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道,但在这条人才通道中,只有专业技能的鉴定,并无有关体育的任何鉴定或考核标准。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客观上导致了体育在职业技能教育中较低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技能鉴定并不鉴定体育的内容,所以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就不如专业课和实践课。

2.指导思想不明确

高职体育教学并没有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自己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大纲、教材也缺乏针对性。

3.学生年龄跨度大

相对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跨度大,同一班级学生的年龄甚至相差六七岁,这使体育教学在如何增强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面临严峻考验。

4.场地、器材紧缺

由于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体育教学的投入上不足,造成场地和器材短缺。

二、对当下体育教学的反思

体育教学就是要树立学生科学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让学生在掌握一至两门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体育运动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未来专业需要进行各种有效的体育教育,为终生从事专业活动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而目前的体育教学存在着各种误区:

第一,体育教学在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第二,通过对历届毕业生走上社会的实际情况调查看,约80%的学生尚不会自主锻炼身体,也不会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按体育能力而言,不少人还是“体育盲”,结束学校生活等于结束体育生活,甚至,从此与体育无缘。

第三,学校在思想与行动上,相对于其他几“育”,体育仍有较大差距。如果学校能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督导,提高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学生应该会从心底里更加重视体育。

三、根据高职体育特征进行体育教学

高职体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的教学内容体系;提高高职体育教育质量是关键。鉴于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抓住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灵活进行体育教学。

1.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

高职学生的生产实习多,体力消耗较大,由于肢体局部疲劳过度,学生锻炼身体的惰性增强。因此教材的选择、体育教学形式、运动负荷以及锻炼的部位等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放松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疲劳的关节和肌肉,加强其他部位的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适应大强度的生产实习奠定身体基础。

2.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枯燥的体育教学形式加之体力消耗较大的专业劳动,会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厌烦,不乐于参加体育锻炼,以至身体素质下降,影响学习。所以,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接触适合各自年龄、心理特点和乐于参加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以达到消除疲劳、增进健康、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手段,应多样化,增强趣味性。

3.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进行教学

职业院校的体育应结合职业劳动特点进行。不同的专业,对身体素质、技能有不同要求。要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学生懂得:根据专业特点应锻炼哪些部位、放松哪些部位。教师要据此选编实用教材,使学生提高专业所需的身体素质,提高对专业劳动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