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文化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6:12

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篇1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

前言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篇2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思政培养;价值分析

不仅如此,目前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培养工作中,对其中文化理念和文化教育融入,尤其是缺乏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综合融入,这就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文化理念内涵,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有许多,如何才能实现理想的高校思想政治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充分结合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和内涵,通过有效融入和系统化改造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思路,从而实现理想的思政培养效果。

1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缺乏对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有效培养,无论是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还是相应策略内涵,均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创新高校学生思政培养的具体思路和理念方法就极为必要。对于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具体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培养效果,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完善思政培养的具体内容元素,同时也需要将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将茶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的具体过程中,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教学培养的理想效果。对于我国茶文化体系来说,无论是茶文化理念的具体价值,还是其相应影响力,其都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想要创新高校思政教学培养体系和机制,就必须从茶文化的内涵和具体要素切入,通过创新具体理念,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学素材与教学理念的体系化结合。在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培养是学生培养活动中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具体的高校教学实践,还是具体的教学状况,我们都可以看到,目前任何一所高校都开设了思政培养工作。可以说思政培养活动已经实现了系统化的成熟与完善。在开展思政培养工作的同时,其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应有的思想理念和知识内容,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积极完善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可以说思政培养工作的开展,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想要实现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都就必须将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学习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对目前整个高校教学思政培养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而这些不足也是目前,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的共性差距,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选择完善体系化的教学内涵和理念,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理念的实质性突破。系统化地看,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当然,高校教学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理念,所以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全面性,措施就极具现实意义。

2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想要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培养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将思政培养工作的要求与茶文化理念内涵相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尤其是要将茶文化理念中的具体元素进行剖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进而实现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以及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准确认知,客观来讲,思政培养工作的核心切入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自身思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所以是否融入了学生的思想问题,能否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就是目前实现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理想的关键和基础。当然,在整个高校试点培养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实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对整个思政培养工作进行优化,就是说要充分结合思政培养的具体要求及技术要求,结合完善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任务,当然在高校思政培养工作过程中,也要灵活创新,使用具体的培养方法,无论是教学素材还是教学过程,都需要充分结合当前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和客观环境,通过充分有效的融入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成长的有效指导和培养。

3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分析

从当前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无论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是学生参与的实际效果,都与理想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根本尚来看,思政工作之所以出现较大差距,其核心在于未能将合适的文化载体和要素融入其中,从而限制了整个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内涵,还是整个社会对茶文化的价值认知,都有着成熟而体系化的应用,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注重学生,形成应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思维内涵,所以,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将学生综合文化内涵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从而能够实现理想的学生培养效果。通过系统化利用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将该元素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其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质性理解,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完善的文化观念。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不难看出,目前多数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互联网文化有着较高期待和参与积极性,因此就忽略了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价值理念认知上,这就形成了片面的文化观念。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中,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当然,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传统茶文化中有着丰富而成熟的精神理念,这些精神理念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规范上的引导,而这正是目前在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中的重要要求。

4融入茶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的具体价值和作用分析

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完善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整个教学活动不仅是整当前高校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元素和内容,同时也是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核心要求,所以利用茶文化知识,将为高校思想政治培养工作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新的切入点。客观来讲,当前高校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工作中,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教学活动中最大不足就是未能形成系统化和全面化的内涵,所以限制了学生对和教师对整个思政工作开展的价值认知,系统化的看,当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无论其学习环境的复杂性,还是学习资源的丰富完善性,都与传统教学环境来看,都实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还是其对整个所获取知识的筛选过程,都更为简化,所以老师和家长很难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形成有效把控,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被互联网理念中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所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成长造成相应的危害,所以,创新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极其必要。不仅如此,随着当前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念和要求,融入文化要素,创新文化理念,培养学生掌握应有的文化素质,也是目前整个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要求。我国作为传统茶文化大国,因此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元素,更重要的是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积极完善的学习理念,从目前整个思政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传统茶文化理念正是解决目前整个思政培养工作问题和不足的核心要求,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传统茶文化大国,其不仅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其为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实质性要求,因此,在全面认知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具体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茶文化,其必然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实质性的推动力。当然,随着目前整个教学形势不断复杂,教学环境进一步成熟,如今无论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还是学生培养的具体要求,都需要结合学生培养的具体需要和整个时代形势发展的具体要求来开展,从而实现理想的高校教学目标。因此,全面认知茶文化理念内涵,对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具体作用和价值,也是正是当前开展思政培养工作的基础和要求。茶文化对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价值,不仅是教学元素内涵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寻找到了合适的理念载体。

5结语

在传统茶文化理念影响下,将实现整个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还需要全面认识到传统茶文化对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影响,目前随着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系统化的就业理念,所以将职业化要求和职业思维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必然能够满足学生形成必要的思维内涵,从而使其满足整个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树森.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68-173.

[2]胡志明.高校学生社区思政工作的住宿学院模式初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179-182.

[3]黄桂琴.问题反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6):253-258.

[4]施佳胜.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136-139.

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篇3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英语;英语教育;融入路径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将其引入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同时茶文化与英语教学进行融合,也是高校实现英语教学改革,促进茶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针对茶文化与英语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入路径展开分析和探讨。

1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概述

在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之下,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我国开始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也在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学中需要融入一些传统优秀文化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活力和英语教育的文化性。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将其融入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1.1茶文化内涵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随着茶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茶文化,而茶文化经过历史的洗涤和沉淀逐渐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茶文化具有的内在含义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体现。在饮茶活动中形成的茶艺、茶精神、茶礼仪等文化内涵,都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礼仪之邦,茶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茶道精神和礼仪文化都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的茶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关注并喜爱茶文化,虽然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但是中国的茶文化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礼仪精神和中国文明的发展。

1.2高校英语概述

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涵盖到词法、句法和语法等语言方面,如果将茶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以为其提供深厚的文化内涵,使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完整,同时二者的融合还能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但是从当前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现状来看,英语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茶文化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联系不紧密、衔接不顺畅等,由于教师对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联系不够了解,所以无法将茶文化有效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充分分析并利用中西方茶文化具有的差异性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句法、词法、语法等知识的运用方法,就能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还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3茶文化和高校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茶文化对教师的教学心态有一定的影响。经研究调查,目前多数人对高校英语课堂教育缺乏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是高校设置的英语过级考试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多数教学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在此状况之下,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变得较为散漫,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总是以题海战术的训练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而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育教学中能够缓解教师存在的心理压力,有效改善当前的不良现状。其次,茶文化可以为英语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当前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课堂氛围较为压抑等等。另外,部分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会采用播放国外经典电影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但是国外经典电影都是为了对其国家的文化进行宣传和弘扬,并不是提升英语听力的正确路径。如果长期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获得更多的娱乐精神,并不一定能够起到获得学习精神的作用,而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还能让学生获得优质的学习体验。最后,茶文化有助于形成合作学习模式。目前高校学生依然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英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同时还会影响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和沟通,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如果想要改变这种落后的英语学习方式,就必须要结合高校英语教学情况以及学生们的实际需求来创建一种新型的英语合作学习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自主性。英语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再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更有助于提升合作学习模式的效能。

2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2.1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茶文化

茶文化是饮茶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而且具有特别鲜明的文化特征。我国的茶文化因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隽永含蓄的历史气韵而在世界文化中绽放光彩,并深深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因此,将我国的传统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将会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再加上,近几年网络发展较为迅猛,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观念都产生了偏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人们在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等方面的缺乏,更是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的地位。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传统茶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而如果将茶文化渗透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可以为传统茶文化提供更好的传播渠道,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2有助于高校形成多元化英语学科体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是高校英语教育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具体来说,高校在开展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单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专业化英语人才提出的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日常口语之外,听说读写能力都较为低下,根本达不到英语岗位的用人标准。但是,如果将茶文化引入到高校英语教育中,用茶文化的思想来影响高校英语教学,一方面会在茶文化的影响之下,不断深厚高校英语的文化内涵,而茶文化具有的“天人合一”理念也会被逐渐渗透到英语教学设计思路中,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考虑,不断改进并创新茶文化英语教学方式,以此来帮助高校形成多元化英语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在将茶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到英语教育体系之后,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英语教育教学的开展。此外,教师也会充分考虑茶文化英语具有的强化的德育功能,以此来构建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茶文化英语体系。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无形之中强化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3.1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不够新颖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具有的文化形式也是多姿多彩,茶道、茶艺、茶礼仪、茶学、茶故事等等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并不是一词一句就能言明的。而且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茶诗、茶画、茶故事等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展示给人们的,并不能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将这些茶文化尽情的展现出来。高校在开展茶文化英语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落后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成果的判断标准,这就影响了茶文化英语教学的水平,更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茶文化英语的精髓。除此之外,我国的茶文化英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新颖。高校在对茶文化英语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进行分析,以至于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对茶文化英语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却觉得教学内容太过肤浅,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茶文化英语教学的正常开展。

3.2教学方式落后,趣味性不足

目前多数学生对英语没有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教师应用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趣味性不足所导致的。英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性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学完了全部语法知识,因此,在高校就不用在对新的语法知识进行学习,只要对高中时期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复习,将其转化成英语语言能力即可。换言之,就是高校英语更具有应用性,开展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交流。但是,多数英语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方面的转变,仍然在教学过程中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不是学习机器,而是有思想的个体,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式,使其具有趣味性。以便学生能够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将英语知识转化成语言交流媒介,提升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

3.3英语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英语教学是一项文化知识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开展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在开展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采用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总体来说,主要是因为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师资力量缺乏所造成的。

4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路径

使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融合到一起不仅能够提升英语教育质量,同时还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和职责,而对传统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是他们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环节。但是在茶文化和高校英语教育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例如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等。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让这些问题阻碍英语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全面推动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为高校学生提升英语水平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优秀人才。

4.1要保持与时俱进,及时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断深入,同时也使中国传统茶文化国际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由于我国的茶文化英语发展较晚且缓慢,没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巨大的文化作用,影响力不足。因此,高校在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育教学中的时候,可以从国际化角度进行考虑,对茶文化英语进行改进和优化。茶文化英语要想发展,就必须要通过跨文化交际来实现,无论是从事茶文化英语的工作者还是高校开展的茶文化英语教育,都要对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正确的对待和认知,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只有对跨文化差异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保证高校茶文化英语教育符合国际文化发展需求。此外,高校还应该从当前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及时引入衔接的教学理念,并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并以此为基础,对传统茶文化英语教学进行创新。除此之外,高校还要与时俱进,紧随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以此为依据来实现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

4.2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

高校在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时,不会只看学生取得的成绩,而是会从多方面进行考察,而教学方式就是考察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英语这种语言学科而言,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才能使学生自发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首先,英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不能只是照着教学资料给学生们念教材,而是要发挥最大化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为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高效开展课堂教学。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对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就要尝试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先进教学方式引入到英语教育教学中,并通过情景创建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3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加强茶文化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通过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可以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所以教师的水平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如果教师的水平较高,学生的能力自然也不会太差。相反,如果教师的水平较低,学生的能力自然也不会太强。因此,高校应该先要提升茶文化英语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构建高质量的茶文化英语教师队伍。高校应该以教育改革创新为出发点,转变教师落后的教育理念,通过设置新的课程目标的方式让茶文化英语教师的思想得到转变。此外,茶文化英语教师还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使茶文化逐渐渗透到英语教育教学中,通过探索并发展二者实现融合的互通性元素来提升茶文化英语语法、句式和词法的运用水平。同时,高校还要让高素质的茶文化英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身边的教师不断进行提升,打造出一支能力强大、素质较高的茶文化英语教师团队。

5结语

综上所述,将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进行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对茶文化具有更多的了解,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还有能帮助高校形成多元化英语教学体系。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路径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秦雯.传统茶文化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融入路径探索[J].福建茶叶,2021(08):159-160.

[2]闵亚华.论传统茶文化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融入[J].福建茶叶,2020(11):158-159.

[3]李军娇.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路径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2):93-96.

[4]刘婧.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融入[J].福建茶叶,2019(06):189.

[5]李萍.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21(02):132-134.

[6]文宇.高校英语教育引入茶文化的思路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2020(12):329-330.

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篇4

关键词:茶文化营销普洱茶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一、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分销策略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二、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

拥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并不仅限于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都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时,融人一些相关的文化元素,在产品改良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其原有的文化底蕴,进行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将文化的价值融人到产品价格之中,产生依据文化特点进行细分的目标人群。在分销过程中,将产品本身与其历史上或文化中相匹配的分销渠道相结合,发挥独有的营销优势。在促销中,将文化作为产品的卖点之一,进行宣传,不但宣传了产品,也弘扬了文化,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篇5

“集珍老白茶1号”

经过将近一年的周全准备,由福建集珍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集珍老白茶1号”茶饼即将于近日在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预售。这是福建省推出的首个文化消费品实物产权交易项目。

作为产茶大省,福建的茶产业基础雄厚,茶文化源远流长,但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茶一直充当着生活必需品的角色,而它蕴藏着巨大的文化经济价值却被忽视。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周智军告诉记者,“尤其是产地唯一、产量有限的福鼎老白茶,自去年以来价格节节攀升,获得市场青睐。首先,老白茶的稀缺性决定了投资者对其投资价值的认可;其次,存放良好的白茶年限越长,养生保健功能越强,升值空间越大。因此,福建推出白茶茶产权交易项目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除了福建省之外,目前单独推出“茶票”的省份屈指可数。2012年,湖南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出《非遗茶韵》白沙溪黑茶经典套装,每套售价1998元,限量发行39999套。在认购后,文化产权交易所提供存放、交易服务,购买者既可饮用、收藏,又可在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进入二级市场挂牌交易,享受流动性溢价带来的收益。继湖南省之后,今年5月,拥有树龄认证“身份证”的帕沙200年古树普洱贡茶2014年新茶也在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这款古树普洱茶拥有国内首个“双认证”,不但取得国内首个树龄认证“身份证”,而且获得了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颁发的全程监管交易证书。

升值潜力看好

在采访过程中,福建集珍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芳向记者介绍,“集珍老白茶1号”茶饼是2002年由福鼎专做白茶的老师傅制作完成,经妥善保存13年的特级白牡丹,极其珍贵,限量发行1000套,每套为一个300克的茶饼,现在尚未进入预售,所以售价待定。

为了选取出最优质的茶品,出品方特别举办了一次老白茶专场评鉴会,邀请多位茶专家,经过反复品鉴,从收集的八款不同系列的老白茶中评选出这款“集珍老白茶1号”,并获得由福建茶叶学会授予的老白茶品质权威认证。王芳表示,“集珍老白茶1号”不仅拥有品质认证书,还有作为第三方公信平台的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颁布的老白茶产权交易认证。这是继天津的古树普洱茶之后,国内第二个坐拥“双认证”的茶产权交易项目。

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篇6

关键词:茶叶节;茶文化旅游;经贸展会;茶乡经济

文化旅游业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旅游业的一种,对于茶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讲,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型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业的品质,同时也借助旅游业的形式给当地的茶文化交流创造了许多机会。由于茶叶节主要是针对茶叶经济贸易展开的,所以茶叶节中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所忽视。为了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组织者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茶叶节的文化意蕴,将茶叶节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

1茶叶节概述

茶叶节事实上是茶文化和茶业发展的产物,是茶叶行业的大型经贸活动,是茶企茶商贸易交流的平台。茶叶节的开展不仅针对茶商和茶企,其还为喜爱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机会。茶叶节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和特色茶乡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茶乡及该地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茶产业快速的发展,茶乡经济的兴起有着较大的帮助。我国有着许多茶区,这些地区有着举办茶叶节的经验。比如说,凤庆县就曾经举办过21届的茶叶节。由于凤庆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因此该地区举办的茶叶节也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参展商的前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凤庆县茶叶的知名度,同时还使茶叶贸易变得更加频繁。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展会,比如溧阳茶叶节等。国内茶叶节的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且极具文化意蕴。此类大型茶叶节的举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2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茶文化旅游属于文化主题旅游,旅游者在茶区可以欣赏茶园风景,体会茶区文化百态。当然,旅游者参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为了欣赏茶文化的魅力。茶叶节是茶文化与现代经贸相互融合的产物,茶叶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对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帮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开展茶叶节时茶文化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要是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使茶文化旅游开发受到阻碍,这对于茶区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叶节中的茶文化内容不突出

国内一些产茶区开展了茶叶节,当然目的主要是通过茶文化交流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虽然茶叶节对于茶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区在举办茶叶节时忽略了茶文化内容的导入,这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一些茶区举办的茶叶节主要只注重展会活动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广和宣传茶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叶节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减少会给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最本质的文化意蕴,就极有可能给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创。

2.2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明显

茶叶节不仅仅是茶业产区的重大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文化兴旅”等。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经济效益应该与文化效益齐头并进。就国内茶叶节相关资料记载分析,很多地区的茶叶节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文化价值,事实上这种形式的茶叶节并不能对当地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展起到任何帮助。事实证明,茶叶节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导入,就会使当地茶品牌的美誉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会使游客的数量减少。

2.3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

就有些地区的茶叶节情况来看,前来茶叶节参与文化经贸交流的茶叶展商主要为该地区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茶叶并没有登上其他地区茶叶节的舞台。这些因素都是对当前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的有力证明。那么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前茶叶节的宣传力度缺乏?”茶叶节的宣传力度低,主要可以归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叶节组织单位的投入资金较少,使得茶叶节的规模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规模自然也较难换来宣传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叶节中茶叶市场管理存在许多漏洞,这给茶叶节的举办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茶叶节的推广效果。第三,茶叶节通常作为展销活动开展,这就是茶叶节的参展对象,主要集中在茶叶参展商领域。很显然,参展商的人数较少,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也是有限的。

3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

3.1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

茶叶节是茶叶展商之间的经贸交流活动,很显然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发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很多行业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业就属于这类行业。对茶叶节文化价值的不重视会使茶文化旅游的质量大大降低。该地应该在确保茶叶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茶叶节的文化价值,确保茶叶节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然,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茶区经济的兴起,同时还能够提升茶区知名度。

3.2注重茶区特色品牌开发

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品牌优势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直接将品牌开发作为公司头等大事,因此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区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就是该地的茶叶,要是茶叶的质量都不过关,或者茶叶毫无口碑,那么该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难开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茶叶是茶文化旅游开展的基础所在。茶区应该重视特色茶叶品牌的开发与打造,并学会利用品牌优势提升茶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优势与产业链的形成是相关联的,茶区管理人员应该借此积极打造特色茶叶品牌,通过推广和宣传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口碑。

3.3多层次开发茶区茶文化

事实上,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中层次茶文化资源和低层次茶文化资源。其中,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茶艺表演,比如采茶戏。中层次的茶文化资源主要包含茶文化习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物质范畴,比如茶具和茶园等。传统的茶文化开发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层次的茶文化资源开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业产业链的发展。开发者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多层次开发,在开发中低层次茶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兼顾高层次茶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

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将茶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茶文化相结合,塑造出适应茶人与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环境。当然,开发者在营造茶文化氛围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应该在环境中导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间休闲功能的开发,使游客更好的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茶文化要素,确保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乐趣。

3.5有效结合其他旅游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就茶文化旅游领域而言,茶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属于与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茶乡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应该有效结合茶文化旅游形式与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说,要是该茶区有着夏日清幽的特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该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乡地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产,比如我国景德镇地区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开发者就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旅游形式的结合对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

茶叶节存在宣传力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区经济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针对该问题,开发者有必要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首先,茶叶节组织者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茶叶节的举办时间,不断丰富茶叶节的内涵。其次,还应该注重解决茶叶市场管理漏洞,给茶叶节的开展扫除障碍。再次,还应该将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档次,并通过游客推广和宣来提升传该地的茶文化和茶叶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茶区管理者应该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和茶区特色品牌开发,同时也应该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照华.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和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0(2):39-40.

[2]陈铭华.茶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J].农业考古,2002(4):53-55.

[3]余青,吴必虎,殷平等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J].地理研究,2004(6)845-855.

[4]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5(2X):63-64.

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篇7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篇8

关键词:民间美术;因素;茶叶;包装设计

在茶叶产品的销售过程,茶叶的外包装设计不仅是产品品质的代表,同时也是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吸引,提高茶叶产品的外包装水平也就成为提高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茶叶不仅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品,其所代表的茶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茶叶外包装设计与我国民间文化相结合是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所蕴藏的丰富底蕴和其所具有大众文化特征与茶叶产品的大众消费对象具有十分贴近的契合点。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就成为茶叶包装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1充分认识中国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价值

将中国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中,通过茶叶这种有效载体,实现了我国传统美术文化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创新。同时,这种创新不但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样提高了茶叶的内在品质,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艺术上价值。我国民间美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样。不管是绘画、雕塑、玩具、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灯纸、编织等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都可以为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提供灵感。如果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民间美术的艺术手法和理念,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就是对艺术的再创作。这种具有生命力的创作,也一定会为茶叶消费者提供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二是文化上的价值。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食粮,传承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把民间美术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是一种文化上的创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发展。同时,我国茶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把民间美术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对于向世界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播和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三是经济上的价值。茶叶是一种商品,给茶叶一种新颖、独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贴合产品特点的包装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茶叶的吸引力。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外包装,设计出高水平的外包装,不但是对茶叶本身品牌和品质的提升,也是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直接方法,同样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经济价值。

2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要把握的要素

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许多与地区民俗密切相关,同时由于地域、风俗上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品类。把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必须充分认识民间美术的这种现实特点,结合实际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把握好地域性这个基础。民间美术与地区密切相关,是一个地区风土人情的突出代表,所以在把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中时必须注重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主要包括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地域性,茶叶产品产地的地域性,茶叶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域性,只有这三者实现有机的统一,才能使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文化经济价值。二是坚持创新这一关键。民间美术元素虽然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但其具有明鲜的时代特征。要把这些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并形成吸引力创造出新的价值,必须以民间美术元素为基础,结合茶叶消费者特征和需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间美术元素的活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所以说,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创新是关键,也是民间美术元素生命力所在。三是坚持实用性这一落脚点。茶叶的外包装其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茶叶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并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所以在茶叶外包装的设计上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所以在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的表现手法、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必须与消费的需要相吻合,与茶叶的品质相吻合,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提高。要防止出现过度包装,并消除因此而造成的负面效应。

3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民间美术元素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文化内涵深厚。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是一种可行的实践。对于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既可以运用其理念、表现手法、色彩,也可以运用和发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有些人文历史故事素材可以成为茶叶包装系列设计的素材。

3.1民间美术表现手法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表现手法形式多样,但其最根本的构成是图形和形状。而且图形和形状变化多样,形态优美。特别是运用一些实物图形来表达一定的涵义,而且这些代表一定涵义的图形经过历展已经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基本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如牡丹寓意富贵、松鹤代表长寿等等。对于这些图形如果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不但可以使茶叶的包装更为丰富,而且可以表达一定的寓意及祝福。同时,茶叶做为一促高雅的馈赠礼品,如果把这些具有丰富寓意的民间美术的图形与茶叶包装有机结合,定然会使茶叶这种礼品更为充分表达一种祝愿,提高其高雅性。这种与市场需求相切合的商品定然会更具有竞争力,这种有精美包装的茶叶甚至会超脱了茶产品本身的价值,从而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粘合剂。

3.2民间美术色彩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消费者对产品外包装的的第一感应,合适的色彩对于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做为茶叶的外包装设计,必须在色彩的选择上实现合理搭配并突出主色调,从而实现其价值。民间美术色彩运用大胆夸张,而又来源于生活,同时具有深厚的寓意。如在民间美术中红色往往用来表达喜庆的氛围,而绿色又代表淡泊和生机,蓝色代表一种高雅,黄色代表权力和尊崇。同时民间美术又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色彩,通过合理的搭配,实现视觉上的刺激和感情上的宣泄。这种用色彩来表达一种情感和趋向的民间美术用色理念对茶叶包装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民间美术的有些色彩直接可以运用。这种应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就有成功的典范。如在市场销售的红茶中,红色基本是外包装的主色调,而这种红色代表红茶的特性;绿茶外包装的主色调是绿色,代表了绿茶其淡雅的特性,是用外包装的色彩来体现产品的特性,用色彩表达一种情感。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其实是对用色彩表达情感的实践。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借鉴民间美术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外包装的设计中色彩的科学运用,实现感情注入。这种结合茶叶产品特点进行的包装设计上的创新,一定会使消费者通过茶叶外包装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的。同时,激发起内心的情感共鸣,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3民间美术素材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美术内容丰富,有些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这些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许多素材与茶的历史文化有关,有些甚至是某一茶品牌的符号代表。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能够把这些素材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外包装进行表达,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普及,同时也是对某些茶叶产品的深度挖掘。实践中,在许多茶包装设计中,通过文字和图案的方式对这些民间美术中有关与茶有关的人文历史典故或者与茶有关的技艺进行普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些素材也提升了茶叶本身的品质。可以大胆的设想,如果围绕民间美术中某一人文历史典故为素材,设计开发出系列茶叶包装产品,进而形成系列茶叶产品,会形成怎么样的市场效应。

3.4民间美术材料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其作者往往是平民大众。这也就是民间美术在取材上丰富多样又随手可得的原因。如在民间美术中的竹编、草编、秸秆画等材料就来源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材料。但就是这种材料所形成的民间美术作品却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也与目前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相一致。如果在茶包装设计上能够贯彻好民间美术取材的这些理念,对茶包装设计也具有科学的促进价值。如在我国有些地区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设计开发的茶包装设计,不但可以实现对茶叶产品的有效保存,而且符合环保理念,更能体现地方特色,也实现了较好的经济价值。当然,在这些材料的运用上,要结合现代消费者的特点,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创新,这样就会更有吸引力。

4结语

民间美术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这种应用必须把握好地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同时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具有艺术、文化和经济价值,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把民间美术表现手法、民间美术色彩、民间美术的素材、民间美术在材料选取上的理念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实现创新应用,不但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可以提高茶叶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可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这是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马鹦男.包装设计中的民间美术造型意蕴研究[J].艺术教育,2016(5):186-187.

[2]谢建华.中国民间美术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审美研究[J].福建茶叶.2016(3):238-239.

[3]罗雪梅.民族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204-205.

[4]温百秋.传统文化符号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浙江工艺美术,2009(4):54-57.

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篇9

关键词:中国茶商商业模式演进路径创新实践

一、茶叶商业模式变迁概述

(一)商业模式基本概念及要素

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类是简单地用它来指公司如何从事商业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另一类则更强调模型方面的意义。这两者实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泛指一个公司从事商业的方式,而后者指的是这种方式的概念化。本文的商业模式指的是前一种含义。

(二)我国茶叶商业模式演变

本文从茶业的发展时间顺序、价值链演变的角度,来归纳我国茶业商业模式的一般演变规律。首先,我们从我国茶叶的产生到成为商品切入,再从低程度茶叶商业化到较高程度的茶叶商业化,最后到现代化的多元化商业模式。

1.茶叶商业模式的起点

早在五千年前,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到了“武王伐纣”时期,茶叶已作为贡品。到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茶叶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物品变成了商品,即马克思价值形式中的等价物。虽然形式简单,但是是茶叶商业化的起点。此时,仅仅是以物易物的社会形态,满足自身多元化需求,未形成盈利的意识,所以这阶段的茶叶还谈不上现代严格意义的商业模式。

2.朴实的商业模式

到了战国,我国的茶叶得到了推广,已有一定规模。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开始盛行。隋朝,全民普遍饮茶。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饮茶群体自然增长,促进了“朴实商业模式”形成。当然,“朴实商业模式”也促进了消费群体的增长。

本文的“朴实商业模式”是指从分散茶农到茶商,价值链从原材料到茶农的简单粗加工到集市或店铺的商业模式。该模式的价值链简单而短,附加值相对较低。价值链的中游还未形成专业的茶叶加工厂,一般由茶农直接经过传统茶叶制作、粗加工。此阶段,茶商经营模式仅限于零售业、种植业。此时,茶商未形成培育消费群体的意识,细分客户的意识薄弱,产品单一。

3.走向服务业

经过长期区域性的茶饮习惯,茶叶的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了唐朝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给茶叶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时机。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的饮品。此时,茶叶的商业模式开始演化,从卖茶叶到卖茶饮的演变,从茶叶店演化出出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茶叶价值链的正式向服务业延伸,并拉开了茶叶“休闲文化产业化”的序幕。

宋朝,开始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则是将中国国粹曲艺进入茶馆,并开启了茶叶对外贸易的大门。

此时,茶商形成了简单商业模式,附加值也有所提升。在制作环节的工艺逐渐发展走向成熟,制作工艺上的不同,同种茶叶制作出不同的茶叶商品。茶农、茶叶商、茶馆在经营上仍然相对独立,较少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兼营茶园、店铺和茶馆的茶商也相对较少。“经营客户”和培育客户的意识也未形成。茶商的核心竞争力意识薄弱,经营茶叶的市场壁垒较低,茶商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

4.价值链整合,走向规模化、专业化

近代,随着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和演进,加上技术突飞猛进,茶叶的商业化更是日新月异,茶商开始整合内外资源,商业模式也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经营茶园茶农、专业制作加工茶叶的厂商,专注茶叶、茶饮经营的茶商,上游、中游、下游之间的合作关系开始紧密。典型的茶商是整合上中下游的内外资源,形成规模效益、信息化效应,在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此阶段,价值形成了下游、中游、上游明显的区分,上游主要由连锁店和零售店主导,茶馆为附,专注休闲文化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在成本、价格上的竞争,企业也未形成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市场也相对混乱,茶更多的是以品种命名,消费者很难做出区分,大品牌较少。

5.专注品牌打造和产品研发,构筑核心竞争力,走向多元化、精细化、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茶商在原有完整产业链的基础上,经过了“规模效益”之争后,茶商之间开始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专注品牌的打造和产品研发,以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附加值,开始了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研发,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与同行形成差异化。借助文化内涵,产品品质,售后服务树立口碑,借助各种媒介宣传,打造品牌价值。

由茶叶延伸出了茶文化休闲产业茶文化园、茶博物院、茶创意园,研发出了茶保健食品和美容用品。

二、茶企商业模式创新――以天仁茗茶集团为例

(一)个案选择

目前全球经济的仍未摆脱发展困境,造成国内不少传统产业经营频频亮起红灯,每个传统产业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因应困境,再创往日雄风。但如何走出转型的第一步,却是非常严肃与审慎的课题。虽然“没有不景气,只有不努力”,可是一个企业不管其规模大小如何,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总是有很多无法预期的过程和结果。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的的竞争格局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企业乃至某个产业因为固步自封处于发展困境,而走向衰亡,而少数企业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有效创新,则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创立于1953年的台湾天仁茗茶,近半个世纪来,秉持着一份对茶叶的热情与执着,在“老行业,新经营”的理念下,设立了现代化的制茶工厂,提供消费者质量最佳,服务最周到的茶叶商品。以传承茶文化,塑造现代茶文化为使命,创立了“陆羽茶艺中心”推展茶文化和茶艺生活化,并研发新风格茶器,创新饮茶现代化。本着“取之于茶,用之于人类社会”的企业精神,成立了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发扬茶艺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性的茶文化交流,促进茶文化全球化的企业理想,使茶艺传得更深,茶香飘得更远。为营造现代、多元、中国风的茶文化,通过天仁“吃茶趣”茶餐厅、茶蜜饯食品、高速公路观光茶园、茶博物院、茶学院等经营模式创新,延伸与整合茶产业价值链中具差异化的环节,实现传统生活产业的文化创意升级,成长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世界茶王”。

本文选择天仁集团作为研究案例,我们认为,天仁为世界茶产业的龙头企业,是茶商成功的标杆与创新的模范。从单一产品的经营到多元化的经营成长历程,并成为综合性的集团,其商业模式路径选择对研究茶商商业模式变迁与实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传统产业通过文化创意升级为体验经济树立了标杆,也为大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台湾天仁茗茶集团的商业模式创新

1.天仁集团商业模式演进路径

1.1从茶农变身为茶商

天仁茗茶的创办人李瑞河,1935年出生于南投县名间乡的茶农世家,从小接触茶叶,1953年随父亲卖掉茶园,举家迁往高雄冈山开设铭峰茶行(天仁茗茶的前身);1961年,李瑞河在台南开设第一家“天仁茗茶”,后于1975年改制为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1.2从零售向制造延伸

经过营销通路的开拓,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成本的控制,1978年创建远东区最现代化制茶厂于苗栗县头份镇,“香山制茶总厂”,位于纵贯线上,为一观光茶厂,开制茶业风气之先。

1.3整合资源,拓宽营销通路

1979年,天仁茗茶首家海外加盟店于美国洛杉矶落成。次年,天仁价值链开始休闲文化产业延伸,成立陆羽茶艺中心,传播茶文化和茶艺,成为饮茶爱好者的休闲场所。

1986年,天仁推出了新产品,授权罗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产销天仁易开罐茶饮料。

1990年,天仁于五股设立北区业务中心,整合原有销售通路。1991年,投资马来西亚天仁,进行东南亚市场开发。

1993年,天仁正式登陆大陆市场,从茶产业的下游切入,开始茶原料的生产,为门店设立打下原料供给保障。最初在海峡西岸福建成立优山合作茶场,并在福州设立天元制茶场。1994年,成立漳浦天福茶庄和天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1995年,先后成立北京、上海和潮汕分公司。1997年,在泉州、烟台、青岛、成都、济南等相继成立分公司。

1.4积极开拓茶相关新市场

天仁积极布局茶叶市场营销通路的同时,努力向新的茶叶延伸品市场扩展。天仁将中秋文化与茶相融合,推出了茶月饼。1992年,开发茶坊事业,以“轻松小站”为名进军泡沫红茶市场。于1993年,结束与罗莎食品公司的合作关系,自行开发茶饮料市场。

1996年,天仁创新的将茶与酒结合,推出“919Xo茶酒”系列产品,委托法国JoUmet酒厂制造。

1.5茶叶产业经济价值升级

自1999年起,花了一年时间在世界各地展开了全球茶馆通路的市场调查,搜集了详细的市调资料,然后分析发展的差异性,举凡市场定位、商标设计、目标市场的选定、商品的组合、硬件的规划、卖场的意涵、营运的流程、地点的评估、经营团队的重组及创新价值之呈现…等等。

2000年,天仁茗茶开始发展创意茶饮文化业――“吃茶趣”连锁系统。2001天仁茗茶与日本寿贺喜屋(Sugakico)集团签约,寿贺喜屋在日本发展“吃茶趣”连锁系统。2002年,日本名古屋吃茶趣(荣町店)7月份开幕,加入营运。天仁吃茶趣通过2003年台湾当局经济部工业局创意生活产业发展计划的“创意生活事业优良案例”表扬。2003年11月日本名古屋吃茶趣二店(矢场町)展店成功。

2003年,商标授权予台湾太古可口可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天溪绿茶”、“天雾乌龙茶”即饮茶系列。同年,购入衡阳店(1-5楼),并规划结合天仁茗茶、吃茶趣、陆羽茶艺,成为完整的茶文化旗舰店。

天仁在茶产业的发展上,确实达成了产业的升级,从经济价值递增图来看(图5),从茶叶原料到茶叶产品的贩卖是一般传统茶园、茶行所涵括的业务范围,一般的泡沫红茶店、缺乏主题的茶艺馆则是进入到提供服务的阶段,天仁集团在1992年成立轻松小站即是进入了此阶段。吃茶趣所具有的文化性、创意性让天仁集团走向提供体验的阶段,成立吃茶趣后的天仁集团所进行的不只是企业的多角化经营更是企业“创意升级”,甚至可以说是达成了茶产业的“创意升级”,进入到了经济价值的提供体验价值阶段。

1.6形成综合性研发模式

(1)积极建设R&D基础设施,研展高技术含量的产品。1998年,购地80亩作为天福科技实验园;2000年,在漳浦天鹅山开发区购300亩地开发为无公害茶园;茶学院附近有400亩茶园与6家校办茶业工厂作为实验基地。天福校办厂已经竣工,一个R&D馆正在筹建,为R&D提供了基础设施。目前,天福的R&D朝着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用来做美容和保健的方向发展。如高科技含量的天美仕。(2)积极引进茶界专家,培养茶专业人才。据调研得知,目前天福已引进2位知名博士生导师,一位是著名茶学家、博士生导师刘勤晋教授任;另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家陈宗懋教授。此外还有9名博士和10名硕士。除了人才的引进,天福也加强人才的交流,R&D人员有去台湾学习和交流经验。天福注重人才培育,在漳州创办了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培养新时期新型茶业实用技术人才,很大程度上促进茶叶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茶文化的更大发展。优秀毕业生还可选拔到海外学府学习,并到该集团海外分公司就业。天福努力构筑了企业内部的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如图1),形成知识和技术的产学研共享,降低了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更大限度的发挥R&D优势。(3)R&D决定了产品的多元化。产品R&D趋势:一方面,研展产品多元化,研发天然、健康的茶叶保健食品,天福和天仁在此方面已陆续推出益生菌绿茶锭等创新商品;另一方面,研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绿茶锭、天美仕和吃茶趣等。目前,天福生产1000余种茶叶产品,主要商品有各类特色茶、绿茶锭系列、“茶趣”全系列餐食系列、健康食品、茶具及茶艺用品等。茶趣通路及系列产品的R&D,即为天福将茶业多元化、及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佐证。

1.7形成独特的宣传模式

天仁旗下的天福集团在大陆的品牌宣传除了应用正常的杂志、网络宣传外,还开创了独特的品牌和茶文化宣传模式(如图7)。

主要表现在:(1)结合大陆丰富资源,发展旅游休闲茶业。休闲茶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把博物院、石雕园和观光茶园设立在高速路的醒目点和在知名的旅游景点的交通必经口。如漳州天福服务区座落在厦汕高速路旁的一个山上,汽车行驶在高速路上,距离服务区约2公里的地方游客就可以看到高大新颖的天福标志和雕像。还有四川夹江天福茶园,位于成都往乐山、峨眉山的成乐高速路,是到乐山、峨眉山旅游必经的第一站。天福通过独特的景点来宣传企业品牌,不管给专程游玩的游客还是路过的游客,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创新的宣传模式具有长远性、高效性、生态性。天福也在北京、上海和成都成立陆羽茶艺中心,进行茶艺知识及各项文化活动推广,教人如何泡一壶好茶。天福还因应饮茶文化的新趋向和消费者需求的新趋势,通过R&D促进茶产品多元化。目前有成功推广的茶趣系列、轻松小站,还有正在推广的天美仕。这些是消费者休闲的好去处,进一步推广了天福。天福通过发展旅游休闲茶业的独特方式,达到了对品牌和茶文化很好的宣传。(2)兴办茶学院和校办茶厂。天福总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兴办茶学院,总占地1100亩。天福还在茶学院的对面建成大型的生产基地作为校办厂区,以最先进的茶叶、食品生产线和完整的实验、检验设备为设计、建设目标,形成一个现代化茶叶、食品厂区,既可以作为天福的主要生产工厂,也可供学院作为学生实习和产教研结合的基地。天福通过宣传文化和培育茶人才,向学子和学子家长宣传天福品牌。(3)通过亚太经合组织高峰会(apeC)、世博会、中国茶城,把中国茶文化和天福品牌推上国际的舞台。1997年1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亚太经合会议上,天福生产的天福813人参乌龙茶,经过严格检验测试,被apeC组委会,选定作为大会用茶及纪念品,被送给18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会,天福的七种茶叶、茶食品被大会选为会议用茶和纪念礼品。2005年,天福茗茶被选为釜山apeC的大会用茶,并作为礼品赠送与会各国元首与政要。据调研得知,2007年天福已在筹划在美国成立一个中国茶城,做为打开国际市场的一个据点。(4)在飞机场设立企业形象店。天福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设立了一家形象店,为企业品牌和茶文化做宣传。虽然企业设在飞机场的经营成本比较高,每年该店亏损100多万,但是该店还是坚持执行全国统一价,在国内外游客心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很好地宣传了中国茶文化。

1.8形成信息流动效益模式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天仁集团整合内外资源,整合产业链,成为一家综合性企业,具有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

同时,天仁形成了难以模仿的商业模式,在茶业市场上构筑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在深层竞争力和表层竞争力的有机构建,达到企业信息的快速转化与商业化的目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一连串信息流”传递迅速流畅,研发时间(从提出概念的时刻开始到新产品上市为止)与同行业相比较短,具有很强的“先入为主”优势。

三、启示与思考

(一)启示

1.引领新消费

在茶叶商业模式进入产业链整合的阶段之前,商业模式的演进基本上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方面进步,使得文化和饮食的有机融合,在社会上形成多数人的一种习惯,自然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新的商业模式顺应而生。到了近代,茶商开始在竞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开了主动培育和抢占客户的意识,并将商业模式在往前推进,进入“大综合”的经营,集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商业模式,少数企业形成了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天仁的起家从茶农向茶商转变,商业模式也是简单的转移,并处于较为简单的商业模式,与朴实的商业模式相似,但是具有本质不同的是,天仁主动布局营销通路,抢占消费群,开始了市场的开拓。

在成功布局营销通路的情况下,天仁开始向中下游延伸价值链,进入自身专业化生产加工茶叶,保证茶叶品质及品种。据调研得知,这种模式仍在不断优化,例如天福与茶农签订合作协议,天福向当地茶农租地,并向茶农提供优良的茶品种和花苗(茉莉花)。租借土地种植的茶园全部由天福进行科学、规范、统一的管理。茶园的茶叶由农民采摘,并按市场价卖给天福。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大大降低了农药残留量)和茶叶供应,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规模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更是值得借鉴的是,茶叶商业模式演进更多的是一些偶然的长期积累,发展出了茶馆与中国优秀文化的融合,进入转化为茶文化。而天仁注重技术引进和新产品研发,还积极将茶文化与新产品不断创新性的融合,与时代相接轨,成功开发出了吃茶趣,成为茶界茶文化创意升级的成功典范。

2.整合外界资源,发挥“信息效益”优势

目前,大多数茶商的经营模式,是上、中、下游仅仅是协作关系,只有少数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具有完整产业链。即使有一些具有规模上优势的企业,只是简单的整合,在环节的衔接较为薄弱。典型的现状,就是当前大陆众多大型企业,在整体优势上难以与台商相比,如研发上、创意升级上、宣传模式上。多数企业没有发挥出“信息效益”的优势。这对我国发展茶产业的升级和茶商的经营路径选择具有借鉴价值。

(二)进一步研究

本文对茶叶的商业模式一般演进规律与现代茶商商业模式演进路径的比较,得出一些较有价值的启示。成功案例中,我们从茶商的创新商业模式中得到了经营借鉴。

今后,本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延伸,有以下几种方向。一是进一步探究茶商商业模式升级的机制与实际产生的效益;二是发挥“信息效益”优势是与组织机构、资源配置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三是企业创新研发与企业的规模、人员结构、投入等之间的关系,是否有一个较优的配置比例。

参考文献:

[1]杨江帆,管曦.茶叶经济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3]宁向东.管理10论: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本[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L.J.BourgeoisⅢ.战略管理[m]:第二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6]郑胜利,周丽群.买方市场下的品牌竞争[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41-42.

[7]徐荣后.台湾茶业经营策略之研究:以天仁茗茶为例[D]台湾:中原大学企业管理系,2006.

[8]福建省茶叶竞争力调研课题组.福建省茶叶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福建茶叶,2003,(1):2-5.

[9]陈凌文,陈潜.福建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07,(4):61-64.

[10]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年报.

[11]茉莉,茶叶市场特性与营销策略[J],中国市场,2008,8。

[12]张依文.体验经济下的文化创意生活产业.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3]余大杭.透析天福茶文化探索安溪铁观音营销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07,(2).

[14]福建省茶叶竞争力调研课题组.福建省茶叶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福建茶叶,2003,(1)

[15]王阳.名山茶叶产业链研究[D].中国:四川农业大学,2007.

[16]林善波.关于我国茶叶规模化经营的思考[J].广东茶业,2006,12-15.

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篇10

关键词: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

我国传统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茶文化也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文化交流越发频繁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备受人们重视,为了能够更加长远的传播我国茶文化,我们需要做好保护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要主动出发,与时俱进,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知识产权价值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利用。

1简介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作为茶叶的诞生地,在传统茶文化体系中,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尤为关键的一部分,在新时代下,我们应高度重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首要工作就需要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所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充分了解,其内容有传统手艺、表演手艺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唯有在了解好这些内容后,才能够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深入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加积极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

2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内在价值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内容有茶礼、茶艺、茶风俗等。顾名思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在某个特定时期下所形成的一种文物,其具有不可再生特点,但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群体中有所体现,并以口头形式进行传承。通过研究发现,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上:

2.1文化价值

在特定时期中,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相应的表达方式,它具备地域性特点,并融合了各个时期中的茶礼、茶风以及茶俗内容,是不同地域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独特创造力的一种体现。所以,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其特殊的文化价值,也具备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应对其深入探讨和分析。

2.2审美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日益丰富,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形式,如:茶艺、茶歌等,它们都体现着独具地方特殊的文化艺术,给人们带来一场场的视觉盛宴,让人们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感知下,深入体会到茶非物质文化艺术所具备的审美内容,并欣赏到非物质文化艺术所独具的艺术创作风格,为文艺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来,这些原型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潜藏着丰富的功能,尤其是潜藏着巨大的审美功效。

3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现状

3.1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模糊

一般而言,在申报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该由具体的法人来申请,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而是由很大社会群体所创造的,多数都在民间散落着,体现出较大的流动性特点,也正是因为这样,为茶叶申遗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障碍。茶叶虽然能够申遗,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同时,虽然有很多人手里掌握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却将本该属于自身的权利让给了别人,造成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主体权利落入他人手中,这对于注册和正常发展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无疑是一大阻碍。

3.2缺乏宣传和保护意识

目前,有很多人没有全面意识到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他们对茶非物质文化概念也不了解,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保护它,即便有些专业工作人员,也有思想的误区,他们中很多人不是没有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就是没有准确把握好评判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这些所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保护的正常进行,追本溯源在于平常宣传和推广工作没有做好,也没有引起有关人们的注重,这样就造成了公众日常中忽视了茶文化的宣传与保护,这也是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始终没有做好的一大原因。

3.3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不完善

在这方面上,主要体现出法律保护形式过于单一,很多人都注重申遗茶叶商品名称上,却忽略了茶叶集体式申遗,进而造成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申遗茶非物质文化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而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增大了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推广的难度。

4健全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具体对策

4.1相关保护权利

积极落实想要大力保护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先申遗权以及使用权,就需要真正落实好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所讲的使用权,也就是一直使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责任人,在保护自身权益下,继续在正常领域内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使用。而想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有着较高的责任意识,真正的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所讲的优先申报遗产权,也就是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其相关继承者对这项文化遗产有着更加深程度的了解,所以与其他人对比而言,他们具备着茶非遗产优先申报权利。

4.2限定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内容

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而言,法律还规定如下几点内容:一是,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让权;二是,使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可权。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如下义务: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持有支持态度,并积极参与这项工作中;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大力维护好;三是,保护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4.3追究相关责任体系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非法分子故意侵害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追求相关侵害者责任中,权利人可运用如下几种法律方式:一是,没有经过许可随意更换和转变茶叶商品的行为;二是,没有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的允可,而擅自进行茶叶产品生产的行为;三是,没有经过允可随意销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专用权的产品。对于这三种侵权行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应维护好自身权益,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对其开展追究相应责任,切实做好自身保护和传承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工作。

4.4掌握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范围

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涌入市场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有价值必然会引起竞争,在这样实际情况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应积极发挥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如果不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就会弱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很难达到保护的预期目的。并且,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还应保护好各大公众合法利益,实现有效保护和传承茶文化,唯有做到这些工作,才能够真正传承我国茶文化,进而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和保护。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人们饮茶与制造茶叶都是从我国开始的,我国的茶文化中不但包括着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想,而且也蕴藏着我国先人们的智慧。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较高的文化经济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我们应该在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茶非物质文化申遗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应的法律保护,确保法律保护的可操作性、可行性。而在社会快速发展下,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各界人们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对其中的问题积极面对,并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同时需要将相关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落实到实处,切实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效用。唯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对保护与传承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做的更好,才能够让我国茶文化走的更加长远,从而被更多的外国友人熟知和认可。

参考文献

[1]余金枝.基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法律保护研究[J].福建茶叶,2017,(08):1-2.

[2]赵军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素及法律保护[J].商业时代,2012,(1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