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十篇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十篇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7:15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社区教育三农问题农业科技进步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44-01

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教育。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统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直接导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共享,人们的认知程度严重制约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当前,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1.1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供销体制不顺畅是阻碍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对解决农业问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结构调整等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3农民问题

现阶段农民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问题。真正有效地解决农民问题,需要政府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发展绿色产业,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建设民主公平的市场环境,为农民增收减负。

1.4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和举措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给予农民平等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这一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2合理配置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

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存在数量多、素质低、分布不平衡、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等特点。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分析,由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明显明显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存在向城市滚动的自然倾向,从而工业部门的扩张可以获得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过这种模型当中显然忽略了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这一不可避免的问题。

实际表明,农业内部发展是可以消化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也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已经制订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培训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等,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因此,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将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3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近年来,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日益兴起。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基层农技推广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足、留得住、用得上而且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由政府出面统筹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各方面,实现社区内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社区内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的作用,联合社区内基础教育和相应的教育资源更好的教育部门发展社区教育,还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联合办学。广泛利用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力量办学,教育教学内容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坚持区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及时总结新经验,切实加强理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社区教育的体系,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生永明.江苏省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江阴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杨立杰.如何发展农村社区教育[oL].中国吉林网,2010.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劳动力供求;用工荒;技能型人才;学校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孙腾飞(1988―),女,山东泰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与就业;陆素菊(1963―),女,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与就业。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民工荒’背景下劳动者职业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向――基于劳动经济学的探索”(编号:DJa110288)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陆素菊。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78-03

“用工荒”的出现刺痛了人们的神经,如法国人口学家索维所说,“只有当膝盖疼痛的时候,才会感到膝盖的存在”。“用工荒”现象背后隐含了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发人深思。本文试图找到职业教育与“用工荒”现象的相关性,进而梳理出“用工荒”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并进行反思。

一、“用工荒”的实质:劳动力有效供给短缺

关于“用工荒”的界定,学者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比较被大家认同的提法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失衡所导致的用工短缺,而所谓的“工”具体指哪一类群体,学者们看法不一。有学者通过对浙江省民营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最为紧缺。[1]另有学者提出当前的“用工荒”是“普工荒”与“技工荒”并存,普工短缺是这一轮“用工荒”的突出特征。[2]笔者认为,当然普工短缺也是目前不可否认的事实,“普工荒”和“技工荒”是“用工荒”的两种表现形式,而“技工荒”是“用工荒”的内核。“普工荒”与大批农民工返乡有关,它可以随着企业内迁或技术替代及政府配套措施的出台迎刃而解,而技能型人才是企业长期的刚性需求。“技工荒”实际上是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劳动者的素质及能力结构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的体现。

二、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来自企业行业的挑战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变化经历着量变直至质变的过程,有些学者认为“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蔡提出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成为“用工荒”的根本原因。[3]201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04年到2011年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每年减少13.6%。这无疑将会使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有的企业会选择走产业升级和技术替代的路子,有些企业会选择内迁,有学者将这种情况称为“倒逼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必然会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劳动力的行业需求

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从行业需求看,9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二、三产业。82.6%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94.9%。从对技术等级的要求来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6.7%,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9%。;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4]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态势,即有限的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岗位的高技能需求的矛盾突出,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短缺。

有课题组通过调研提出我国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素质不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不匹配,以及职业精神不适应现代制造业生产的要求;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有职业发展能力和多种复合型技能,还要具有协同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5]

(二)企业的用人需求

有学者调查了广东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素质,发现:高职毕业生在岗位上最突出的问题依次是岗位认知薄弱、专业知识与实际脱节、实践能力薄弱;在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中,大多数企业选择了专业知识、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态度、职业道德;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依次为职业道德、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服务能力。[6]还有课题组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发现,未来五年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长的趋势,总的需求增长率为38%,其中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占所需高技能人才总量的86%;然而学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基础不扎实,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责任感、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也较为欠缺。[7]

这些调研结果都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有效供给不足,技能型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脱节的有力证据。面对“用工荒”,职业教育本应是一剂良药,然而职业教育自身的“病症”却愈加暴露。

三、如何实现有效供给:职业教育办学的问题反思

通过对“用工荒”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技术工人“青黄不接”和严重短缺的现象是与教育提供的“产品”的滞后性与无效性密切相关的。“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基于行政指令的“供给导向型”发展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作为技能型人才供给重要主体的职业教育学校未能把握住发展趋势,反而在产业技术升级的过程中“抛锚”,使得“根据过去几十年产业技术而设计的低基础文化教育之上的又是低层次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难以跟上产业技术升级要求的问题突出暴露出来了”[8]。当职业教育面对当前的“用工荒”显得捉襟见肘时,其自身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职业教育布局与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毋庸置疑,当前出现的“用工荒”是与大批农民工返乡有关联的,这些农民工的职业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的形势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成为了当务之急。而绝大多数的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企业对劳动力的能力要求。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在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短板。从目前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情况来看,缺乏对市场的研究与预测,没有掌握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缺乏对市场发展趋势性的把握,没有了解转型中的农村社会,尤其是现代农民的特点,没有窥测到我国整个经济格局的变化可能引发的对人才需求以及对职业教育办学需求的变化,因而出现了一些办学决策的失误。[9]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这就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专业调整需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主要是体现在专业结构上,专业结构是检验职业教育发展能否带动和适应区域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尺。有学者通过调查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发现广东省高职高专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不太协调,主要表现在与第一、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小,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大,与广东支柱性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比重偏低。[10]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对于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诉求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中追求短期收益,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了专业建设重复和特色不明显,并由此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错位,表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得不到有效的供给。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如何平衡好学校自身实力及发展需要、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关系是要更深入反思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我国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但是国家对于这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没有做严格的规定。这一方面给职业院校结合自身条件将国家目标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标准留足了空间,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中的盲目性和狭隘性,忽视了企业真实的需求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虽然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少学校都强调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但事实上并没有深入进行市场调查并进行相关职业分析,因此,得出的目标要求比较笼统、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并没有真正反映用人单位的需求。[11]此外,对就业导向的狭义的理解,使一些职业院校过分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就业率,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提高。而今企业普遍反映的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对企业的需求调研也客观地证明了操作技能固然重要,专业理论也很重要;专业能力固然重要,通用能力也很重要。在以后的课程改革中,职业院校需要对课程结构,特别是文化课的功能定位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

(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校企合作需要利益驱动。企业参与的动力和积极性不足以及合作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已是共识,学校和企业属于不同的社会领域,学校立足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企业追求高效率的生产经营,只有寻找到利益契合点才能有效地合作。校企合作很难深入主要是由于学校相对于企业来说处于弱势状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大多停留在资助状态。虽然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有巨大需求,但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依靠与普通教育在规模上大体成1:1的政策和与之相应的行政手段,这种“供给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校毕业生的“滞涨”并存,即一边是职业学校每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一边是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12]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若不与所在地的产业发展相结合,那么,企业就没有理由和职业院校合作,当地政府也因此缺乏积极性。[13]要吸引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在办学中渗透进企业的元素并加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进而实现利益驱动或许是一个有效的路径。

其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系统设计。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要求“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能达到这种标准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单纯通过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提高个体的“双师”能力和素质,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实现。面临的障碍有:教师“下企业实践”容易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大多数教师接受培训不是源于内在需求,而是外部强制;证书的获得不等值于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通过聘用兼职教师来实现师资队伍结构的“双师化”也存在着问题:一是缺乏聘用标准,聘请中往往只注重其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忽略教学能力的考察,导致聘用后其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不足;二是管理上不规范,在实际管理中对专、兼职教师的要求不同,重专轻兼,缺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

第三,实训平台建设需要内外联动。技能型人才的标志性特征是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实训教学是职业院校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关键环节,实训设备和场地是进行模拟教学和情境教学的重要物质载体。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主要将实训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层次上,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尚停留在传统的单一职业或工种的培训模式上,而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够。[14]此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设备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符合相应要求的训练与实习条件,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15]从而阻碍了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不足,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要尽量积极吸收社区及企业的力量,并认真思考实训基地功能拓宽的可能性。

“用工荒”中的“工”主要是指技能型人才,基于此,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主体的职业教育便难辞其咎、“用工荒”现象隐射出了学校职业教育办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布局与专业结构,培养目标以及办学模式上,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有助于厘清学校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职业教育要实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就要转变封闭的发展模式,关注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诉求,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价值诉求。当然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囿于办学条件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关于职业教育的体系和层次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呈斌,毛晓燕.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用工荒”现象探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4).

[2]蒲实,郁建兴,薛圣白.当前“用工荒”的特征、成因及对策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2010(4).

[3]蔡.“民工荒”现象:成因及政策涵义分析[J].开放导报,2010(2).

[4]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2011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2011-07-23].mohrss.省略/page.do?pa=8a81f3f1314779a101314a8778d70407.

[5]杨进,明航.我国制造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4).

[6]麦强盛.广东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7]宇.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8]申家龙.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之七――技工成长谁的责任[J].职教论坛,2010(1).

[9]马建富,华慧颖.破解“用工荒”的职业教育之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10]李悠.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10]吉德.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3).

[12]孟景舟,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历史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0(7).

[13]南海,白汉刚.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7).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力度的加大、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思想的改变,现代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改善。然而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拉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困难。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现状如下:

1、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现状

(1)年龄结构。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以20-50岁青壮年为主,比例可占到总量的70%。另外,50岁以上的占到五分之一,而20岁以下的劳动人口仅仅占到3%。因此可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较合理,可以说在我国农村存在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教育结构。农村教育结构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在我国约有60%的农村劳动力中为初中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的约占到30%,而高中、大学及以上的仅仅占到不足10%。这组数据充分表明,相比于城市,农村劳动力仍然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教育结构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3)就业分布结构。分析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就业走向,可以看出,主要停留在所在村的周边县城工作的农民占到农村总劳动力的60%,而能走出外市打工就业的农民仅仅占到40%。其中,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主要流向广东等一些较发达、且就业岗位充足的地区。(4)就业方向结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向的发展正在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从事农业与非农业的农民比例约为3:7,其中,在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中,主要以建筑行业、制造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为主,各自约占到40%、20%和30%。

2、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呈现的形势

分析以上的数据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呈现的形势主要可以概括为:

(1)劳动力数量巨大。相比与城市人口数量,农村人口数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产生,但由于农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教育水平跟不上,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无法向城市转移。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在下降。这样一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被闲置,成为剩余劳动力,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和转移就更加成为难题。(2)每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涌入,也给城市的就业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巨大,导致城市对新劳动力的接受程度下降,从而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3)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较为低下,其文化程度、劳动技能、整体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相比于城市劳动力差距都很大,而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方向。(4)户籍政策所带来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差。二元城乡结构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无法享受到相同的福利待遇,因此大多数农民工缺乏长期居于城市就业的信心,而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也同样不健全,因此土地便成了农民的唯一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于是便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较大。数据显示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农民工数量仅占到总数量的40%。

二、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中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都是影响就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虽然有一些新兴工厂的建立能够吸纳一些农民工就业人群,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布局不合理,导致这部分人群就业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再一次的失业出现。另外,土地的分配使用和管理体系都不够完善,造成在农村的农业、非农业的就业环境都不够理想、不够稳定,因此就业问题也得不到长久改善。

另外,经济因素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还体现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之上,在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的地区,农民进城打工的促成因素以及其从事的行业都存在着巨大差别。例如,在我国相对发达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所拥有的可经营土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其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有所下降,并且进城之后所从事的行业领域为较复杂的体力劳动;而在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民进城就业的促成因素则主要是由于家庭成员过多造成家庭人均收入过低、家庭剩余劳动力过多以及教育医疗等因素的制约,而其进城之后从从事的工作也集中为较为简单的劳动,并且依然在收入方面没有大的改善。

2、政策因素

在二元城乡结构的背景之下,我国正在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这样的政策环境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量每年都在以庞大的数字在增加,而城市化的进程却脚步缓慢,因此农村户口和非农户口之间的转换仍然是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巨大屏障。

封闭的地方政策是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最大屏障。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和地方差距已经越来越明显,京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高新科技的快速进步带动了这些地区的高端就业岗位的人才缺失,而这些地区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针对地段就业岗位的政策,如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限制、农民工从事行业领域的限制等。

3、中小型企业发展

中小型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尽管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并且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小型企业的自身特点恰恰是其发展过程中的缺陷。由于其数量众多、分布广的特点,造成中小企业较为分散,并且由于不同地区差异性的存在,加之地方政府不同的管理特点,造成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地区分布分散、发展模式分散的特点,因此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在这样的形势下,大量中小企业就将被淘汰,进而产生更多的失业,这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又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此,在大力扶持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内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因素,只有解决了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小企业才能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4、农村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低下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方面,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仅仅占到15%左右,而城市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占到城市总人口的80%以上。除了教育水平问题,农村劳动力所接受的专业技术培训也十分欠缺,因此,文化水平低下以及相关领域技术培训的匮乏使得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则导致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都滞留在了农村持续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只有那些少部分的接受过高等文化教育以及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除此之外,劳动者素质还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如果转移的劳动力是高素质群体,则会减少城市人口对于转移人口的抵触情绪,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好的适应城市工作生活,以降低管理成本。

三、增加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发展乡村经济,拓宽就业空间

首先,发展乡村经济一直都是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解决其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只有从源头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才能更好的带动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供需矛盾。发展乡村经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乡镇政府应该合理地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与分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推动乡村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乡村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分配更加合理。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建设,进行合理的农村区域规划,通过建设绿色农村来拉动需求,以带动就业,同时为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生活环境。第三,推动乡镇企业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继续完善集体经济,实现规模经济,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发展。

2、政策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宽松的政策环境对于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外出务工还是进入乡镇企业自主创业,都是基本的条件,因此,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结合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实时的社会环境推出不同的政策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根据现实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例如在我国目前的二元城乡结构的背景之下,农村劳动力的农转非问题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适当调整农转非政策,制定有利于农村户口城市化的政策,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为重点,对于失去土地或者不拥有土地的农民,提高社保福利,减少劳动力对于集体经济的压力,同时引导优秀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归乡镇企业创业,努力挖掘新农村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新方式,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

3、推进制度创新,改进就业模式

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安置方式仍然主要以政府为主。因此,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经济制度创新,应该将劳动力就业安置方式向依靠市场方向引导,转变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使市场成为支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力量。首先,要实行社区股份制改革,本着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原则,将集体资产落到个人,建立完善市场机制,同时对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加强完善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其次,完善就业机制、推进就业制度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首先可以在用工制度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改变以往农村劳动力依靠组织找工作的依赖性,转为凭自身能力和努力竞争上岗的就业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加自觉主动的提高自身素质。

4、将中小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结构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技术水平来看,大中型城市吸收农村劳动力的难度仍然存在。首先,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造成一部分的下岗无业人员,这部分人口主要集中于大中型城市,而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又会形成新增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已经为城市人口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村劳动力相较城市人口,就更加难以就业。而在我国小城镇中,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分布较广,国有企业数量较为少,因此若将小城镇发展和中小企业的振兴相结合,则可以极大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并不大,业务结构通常较为简单,因此对于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对其所需技能的培训也较为容易,因此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充分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为小城镇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是一种用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产业,虽然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受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制约,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业。支持商贸企业及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面向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积极发展通讯、文化、餐饮、旅游、娱乐等生活业,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和方便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居住方式变化,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业。

6、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

(1)给予农村人口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一定的财政支持,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建立希望小学,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并给予过度贫困的家庭一定的生活补助、给予直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人群一定的教育补助。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会农村的新生劳动力一些直接实用的技能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通过教育水平、技能水平的提高,来实现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2)要发挥乡村周边城镇、以及中心城市各大高校的影响作用,形成高校、职业教育学校的辐射作用,建立城乡之间的教育联系,将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人群直接引向这些教育机构,并且在学校中建立志愿者组织,下派到各个乡镇进行义务性的支教活动,派送教育资料等等,真正形成一条城乡教育链条,带动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3)在技能方面,对于那部分想要直接掌握实用技能的劳动群体,设立劳动技能培训机构,并形成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一体化,每年直接向城市输送专业技能人才,并给予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不仅可以直接向城市提供一些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对口的专业性人才,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相比于高等教育投资大大的减少了财政支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徐元明,刘远.农村财产制度改革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建,江海学刊,2011.06.

[2]周天勇.中国就业、再就业与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出路,财经问题研究,1999.11.

[3]张建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5.

[4]袁守启.中国未来20年的劳动力就业与流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11.

[5]钟甫宁.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农业经济问题,1995.09.

[6]刘志成.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及主要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04.

[7]郭飞,夏建军,余欣.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出国与就业:2011.24.

[8]杨舟.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与对策,长江大学学报(农学卷),2006.4.

[9]陈曦.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与经济增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0]陈晓华,张红宇.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11]蔡防.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皈社,2002.

[12]ScottRozelle,LiGuo,minggaoShen,ameliaHughart,JohnGiles.LeavingChina'sFarms:SurveyResultsofnewpathsandRe-maimingHurdlestoRuralmigration.theChinaQuarterly.1999,June:367-393.

[13]taylor,J.e.,&martin,p.L.(2001).Humancapital:migrationandruralpopulationchange.inG.Rausser,&B.Gardner(eds.),Handbookofagriculturaleconomics.newYork:elsevier.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篇4

论文关键词:劳动力供求;用工荒;技能型人才;学校职业教育

“用工荒”的出现刺痛了人们的神经,如法国人口学家索维所说,“只有当膝盖疼痛的时候,才会感到膝盖的存在”。“用工荒”现象背后隐含了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发人深思。本文试图找到职业教育与“用工荒”现象的相关性,进而梳理出“用工荒”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并进行反思。

一、“用工荒”的实质:劳动力有效供给短缺

关于“用工荒”的界定,学者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比较被大家认同的提法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失衡所导致的用工短缺,而所谓的“工”具体指哪一类群体,学者们看法不一。有学者通过对浙江省民营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最为紧缺。另有学者提出当前的“用工荒”是“普工荒”与“技工荒”并存,普工短缺是这一轮“用工荒”的突出特征。笔者认为,当然普工短缺也是目前不可否认的事实,“普工荒”和“技工荒”是“用工荒”的两种表现形式,而“技工荒”是“用工荒”的内核。“普工荒”与大批农民工返乡有关,它可以随着企业内迁或技术替代及政府配套措施的出台迎刃而解,而技能型人才是企业长期的刚性需求。“技工荒”实际上是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劳动者的素质及能力结构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的体现。

二、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来自企业行业的挑战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变化经历着量变直至质变的过程,有些学者认为“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蔡昉提出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成为“用工荒”的根本原因。201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04年到2011年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每年减少13.6%。这无疑将会使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有的企业会选择走产业升级和技术替代的路子,有些企业会选择内迁,有学者将这种情况称为“倒逼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必然会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劳动力的行业需求

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从行业需求看,9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二、三产业。82.6%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94.9%。从对技术等级的要求来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6.7%,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9%。;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态势,即有限的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岗位的高技能需求的矛盾突出,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短缺。

有课题组通过调研提出我国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素质不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不匹配,以及职业精神不适应现代制造业生产的要求;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有职业发展能力和多种复合型技能,还要具有协同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

(二)企业的用人需求

有学者调查了广东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素质,发现:高职毕业生在岗位上最突出的问题依次是岗位认知薄弱、专业知识与实际脱节、实践能力薄弱;在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中,大多数企业选择了专业知识、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态度、职业道德;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依次为职业道德、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服务能力。还有课题组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发现,未来五年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长的趋势,总的需求增长率为38%,其中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占所需高技能人才总量的86%;然而学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基础不扎实,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责任感、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也较为欠缺。

这些调研结果都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有效供给不足,技能型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脱节的有力证据。面对“用工荒”,职业教育本应是一剂良药,然而职业教育自身的“病症”却愈加暴露。

三、如何实现有效供给:职业教育办学的问题反思

通过对“用工荒”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技术工人“青黄不接”和严重短缺的现象是与教育提供的“产品”的滞后性与无效性密切相关的。“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基于行政指令的“供给导向型”发展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作为技能型人才供给重要主体的职业教育学校未能把握住发展趋势,反而在产业技术升级的过程中“抛锚”,使得“根据过去几十年产业技术而设计的低基础文化教育之上的又是低层次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难以跟上产业技术升级要求的问题突出暴露出来了”。当职业教育面对当前的“用工荒”显得捉襟见肘时,其自身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职业教育布局与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毋庸置疑,当前出现的“用工荒”是与大批农民工返乡有关联的,这些农民工的职业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的形势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成为了当务之急。而绝大多数的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企业对劳动力的能力要求。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在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短板。从目前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情况来看,缺乏对市场的研究与预测,没有掌握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缺乏对市场发展趋势性的把握,没有了解转型中的农村社会,尤其是现代农民的特点,没有窥测到我国整个经济格局的变化可能引发的对人才需求以及对职业教育办学需求的变化,因而出现了一些办学决策的失误。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这就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专业调整需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主要是体现在专业结构上,专业结构是检验职业教育发展能否带动和适应区域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尺。有学者通过调查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发现广东省高职高专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不太协调,主要表现在与第一、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小,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大,与广东支柱性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比重偏低。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对于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诉求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中追求短期收益,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了专业建设重复和特色不明显,并由此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错位,表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得不到有效的供给。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如何平衡好学校自身实力及发展需要、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关系是要更深入反思的问题。转贴于

(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我国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但是国家对于这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没有做严格的规定。这一方面给职业院校结合自身条件将国家目标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标准留足了空间,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中的盲目性和狭隘性,忽视了企业真实的需求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虽然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少学校都强调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但事实上并没有深入进行市场调查并进行相关职业分析,因此,得出的目标要求比较笼统、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并没有真正反映用人单位的需求。此外,对就业导向的狭义的理解,使一些职业院校过分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就业率,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提高。而今企业普遍反映的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对企业的需求调研也客观地证明了操作技能固然重要,专业理论也很重要;专业能力固然重要,通用能力也很重要。在以后的课程改革中,职业院校需要对课程结构,特别是文化课的功能定位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

(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校企合作需要利益驱动。企业参与的动力和积极性不足以及合作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已是共识,学校和企业属于不同的社会领域,学校立足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企业追求高效率的生产经营,只有寻找到利益契合点才能有效地合作。校企合作很难深入主要是由于学校相对于企业来说处于弱势状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大多停留在资助状态。虽然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有巨大需求,但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依靠与普通教育在规模上大体成1:1的政策和与之相应的行政手段,这种“供给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校毕业生的“滞涨”并存,即一边是职业学校每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一边是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若不与所在地的产业发展相结合,那么,企业就没有理由和职业院校合作,当地政府也因此缺乏积极性。要吸引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在办学中渗透进企业的元素并加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进而实现利益驱动或许是一个有效的路径。

其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系统设计。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要求“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能达到这种标准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单纯通过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提高个体的“双师”能力和素质,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实现。面临的障碍有:教师“下企业实践”容易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大多数教师接受培训不是源于内在需求,而是外部强制;证书的获得不等值于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通过聘用兼职教师来实现师资队伍结构的“双师化”也存在着问题:一是缺乏聘用标准,聘请中往往只注重其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忽略教学能力的考察,导致聘用后其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不足;二是管理上不规范,在实际管理中对专、兼职教师的要求不同,重专轻兼,缺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篇5

一、加强我国职业培训的迫切性

(一)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经验证明,由人才创造的技术进步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据估计,人才增长1%就能拉动劳动生产率提高0.9%。“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必先加速人才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这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更加突出。而在技术工人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成为专业素质强、技能水平高的专家,在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需要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

当前,我国虽然尚未出现劳动力拐点,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愈发严重。一是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我国当前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余万人,而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还不足1000万。二是高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当前虽仍有无限量的劳动力供给,但是仍存在“难招工”问题,是因为高素质劳动力的社会需求量在增大,而职业教育的缺失使得市场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三是高校计划招生培养与企业市场招聘人才之间的体制矛盾尚未协调。社会教育体制的滞后使得高校招生计划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能有效提供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二、我国职业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世纪以来,我国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屡次出现的“用工荒”问题是职业培训教育短板的集中体现,现行职业培训教育在择业观念、促进政策、管理体制、培训内容、监管力度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社会用人和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国民的价值观、就业观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社会多样性需求遭受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重文凭、轻能力”的社会用人观念始终未扭转。人们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而“靠关系、拼背景”的择业观念日渐浓重,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成才的人,无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关系、背景而不被重视和重用。人们在观念上仍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用人政策上是相应的待遇过低。

(二)政府监管和服务保障不到位

全社会职业培训缺乏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教育培训市场相当混乱,不按规定开展培训,既与行业准入门槛低,也与政府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如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民政部门和工商部门都可以审批教育培训机构。政府主管部门趋利行为严重,常把职业培训的国家利益部门化、私人化,甚至出现套取国家培训补贴资金的恶劣事件。另外,政府向新生代劳动者提供的权利保障非常有限,特别是缺乏安全就业权、薪酬谈判权、劳动休息权、发展机会权、向上流动权等方面的保障。政府主管对企业不良用工行为监管缺位,外来劳动者寻求政府维权存在很大难度。

(三)培训对象覆盖不全面

我国职业培训市场目前主要针对在职成人培训的居多,而对特殊群体的培训服务并不多,不仅造成职业培训机构同质化,扎堆于有利可图的商业培训市场,经常忽视诸如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特殊病人等培训需求,造成该接受培训的群体却得不到有效的职业培训,全社会职业培训的覆盖面较低。

(四)培训主体良莠不齐

由于缺乏有效的职业培训管理体系,目前职业培训主体良莠不齐,很多缺乏资质的培训机构浑水摸鱼,其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导致趁机敛财的培训名目繁多,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滥发,加上政府部门对职业资格的设置、证书发放、培训收费等问题的清理整顿工作虎头蛇尾,致使正常的职业培训难以有效开展,缺乏计划性、严肃性。

(五)培训质量标准不一

目前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没有建立统一管理与保障体系,各培训机构自行其事。技能鉴定由各鉴定机构自行组织,各地差距较大,存在管理上的缺失,社会认可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六)培训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还没有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职前、在职培训的机构较多,而针对转岗培训(或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相对较少。这是因为目前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调控力度不够、使用不规范,缺少农民等特殊群体就业创业的培训专项经费;人们职业培训教育的意识还相当淡薄,地区、城乡、个体企业之间的职业培训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平衡。

三、完善我国职业培训体系的几点建议

当前适龄劳动力正在大幅减少,如何实现用工企业和劳动者的有效对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职业培训已经刻不容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在学历教育体制不出现大改变的前提下,完善我国职业培训体系,严然已成为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关键。对此,建议如下:

第一,转变用人与择业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克服“重文凭、轻技能”的思想,克服职业教育是“软任务、低层次教育”的思想,把职业培训教育作为组织和个人双赢的投资行为,把职业教育当作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全社会职业培训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实施能力开发战略,树立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并形成全方位参与职业培训教育的良性机制。

第二,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强化服务保障意识。政府在职业培训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当前重点是制定职业培训远景规划,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加强对企业不良行为的监管力度,为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便利与协调保障;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立就业供需市场有效对接长效机制,提供求职、培训及服务保障信息;建立完备的劳

动者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和层次;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提供全覆盖的职业教育培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福利的非歧视化,合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正有效的社会、工作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培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使其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管理与决策、资格认证、过程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

第三,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实施全周期教育培训。建立健全职前培训和培训制度,提升员工基本素质;重视知识更新和职务晋升培训,提升员工在岗技能;引导面向未来的超前培训,鼓励转岗和创业培训,提升员工职业适应能力。围绕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岗前培训,为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在职员工的岗位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围绕社会和谐发展,鼓励建立特殊全体的专业化职业培训机构。

第四,创新职业培训模式,促进就业与培训融合。加快建立与就业密切结合的培训制度,构建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模式,如积极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抓住现实变化的市场需求信息,关注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化,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及时调整培训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加快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课堂氛围;师资力量;教学评价

目前,高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深入到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劳动技术课堂绩效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实践出发,从课堂实施教学、师资力量建设等各方面出发,提出一些有益于课程建设的意见。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目前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关的教学实践也在全面铺展开来,但是很多地方还因为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作用,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这就导致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导致课堂氛围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在于,学校对课程投入的资源少,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的倾斜不够明显。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视,认识到虽然它不是主课,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好的条件。

二、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和培训工作

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是一个通病,往往是能力不强的教师或者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或者专业对口的教师在多年的教授后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与显示需要不相符,导致师资力量跟不上。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高校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让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跟得上高中课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对目前的教师队伍加强二次培训,少一些理论性知识,多一点实践教学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能够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课本资源,做好教学工作。

三、构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目前的教育理论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按照教材来还要去补充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这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更是难点和教学焦点。学校和科任教师要充分发掘资源,积极开发校内外、课内外、网络内外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挖掘好的教学资源。同时,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中。除了理论性和书本上的教学资源之外,各方面要尤其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工作,要多强调实践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作用,对实践性尤其是生活中易采用、易贴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尤其给予重视。

四、加强教学评价工作

一门课程教学好坏,评价和反馈是关键。只有考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才能评判这门课的教师是否尽心尽力、课程开展得是否有效。因此,要加强对教学的评价工作。一是要抛弃以高考评价一切教学成果的唯一性标准,因为高考对劳动技术教育基本不考查,因此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性和结果性、阶段性和日常性评价结合起来,考查这门课是否锻炼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了他们各种良好的素质,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同步发展等。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工作。目前的评价是单向性的,主要针对教师,而忽视了教学另一个主体――学生。因此要做好教学评价配套工作,把对学生的全方面考查纳入课程评价的视野中来。比如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技术方面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技术工具,还可以考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更加多元的评价,才能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

总之,劳动技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各位同仁在教学中加以认真解决,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做好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就业观念;转变;扩大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77-02

1新疆生产力水平与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中的问题

新疆整个区域经济的半自然经济状态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决定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落后状态。目前新疆农村人口占新疆人口总数的62.06%,而少数民族农村人口约占新疆农村人口总数的80%。由于农民科学文化水平非常低,扎根在他们脑子里的束缚着他们的思想。作为人类社会低生产力水平阶段的产物,严重地制约着新疆的经济发展。目前新疆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并存,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联合和交往也受到了宗教观念的影响。总的来说,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消极的伦理规范和观念,支配着一些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活动,再加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构成了形成现代就业观念、从而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制约因素。目前社会主义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还不是广大少数农民群众的理念,只是外在的压力和要求,封建色彩的旧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和观念,是他们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理念。

目前新疆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不少残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就业观念,还有其存在的客观依据和基础。比如说,由于新疆棉纺工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狭窄,规模不经济,棉花流通体制滞后等原因,该行业亏损严重。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过程中,政府为了实现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而一直支持了棉纺工业的发展。企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大部分职工从而可以保持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类似的,其它行业中的国有企业亏损问题也很严重。国有企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国有企业职工也可以保持自己原有的工作岗位。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低,私营企业经济势力弱,其工作岗位很不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国有企业被看作是比较安全的工作岗位,也有其现实基础和依据。可以概括起来说,新疆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落后的就业观念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新疆存在最严重的就业观念问题的群众,还是广大少数民族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目前,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人口总数约占新疆总人口的58.5%。伊斯兰教对新疆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深。伊斯兰教的一些人生观和家庭观,严重地影响着现代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这些观念作为历来一直继承和发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思想意识心态,支配着广大劳动者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活动。往往排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念和先进文化。

伊斯兰教的人生观,与市场经济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相互矛盾。根据伊斯兰教的观点,一个人的发财不取决于个人的意志,人们辛勤劳动是高尚的美德,爱劳动的人会受到真主的关爱,但不一定在这个世界享受真主的恩惠,在这个世界按照真主在“古兰经”中规定的原则办事者,去世后在真主的天堂里享受富裕的生活。如果人们违反真主的法则,会受到真主严重的惩罚,他们作为罪者可能在这个世界遭到灾难或过着贫困的生活。在这个世界过着贫困生活的人,不一定是在真主面前严重过罪的人,只有耐心忍受贫困的生活,严格遵守真主的法则,去世后在真主的天堂里必定要享受真主更大的恩惠。人在一生中的重要任务不是努力创业,而是思念真主,敬畏真主,按时做祷告。个人或社会事业的成败,取决于真主的意志,只有真主保佑和支持,才可以事业成功。子女长大后有责任看望父母,离开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则会受到伦理道德上的指责。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相矛盾的类似的人生观念,阻碍着现代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根据市场需求而自由流动。

伊斯兰教的家庭观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着竞争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伊斯兰教的观点,生育问题也不是男女双方自主决定的问题,生下孩子是真主预先安排的事情,堕胎是在真主面前严重的罪,多生孩子是人们在真主面前的义务。根据伊斯兰教的观点,儿女到十几岁的时候应该结婚,晚结婚也是在真主面前的罪行。在类似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的求学意志不强,缺乏竞争意识,最终导致了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幅度增加,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新疆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对策

加强新疆经济建设要受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影响。新疆实现劳动者就业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要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力量。一方面,要通过企业在新疆境内的创业活动,促进现代经济文化在广大劳动者人民群众当中的传播;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破除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具体的做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本投入量

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本投入量,是转变劳动者人民群众传统就业观念的物质前提。根据以上分析的理论观点,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就业观念,要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善为前提的。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本投入量,是大量引进高级人才,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资源的潜在的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善物质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和基础。通过引进资本和人才促进工商业发展,才可以以企业为媒体传播现代经济文化,从而影响广大劳动者人民群众。目前新疆工商业发展水平低,劳动力相对过剩,企业工资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吃大锅饭”的传统就业观念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公共部门工资比小企业高而稳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非公有制企业,而投向公共部门也是理所当然的。增加投资,发展工商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是提高企业单位劳动力需求,提高工资水平和转变劳动者传统就业观念的重要途径和前提。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言,也要靠通过增加投资来增强农业经济基础。引导企业集团投资到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企业在农村的资本和技术投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可以以企业为媒体在农村传播现代经济文化,培育农民和农村青年的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破除传统的小农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目前,新疆融资渠道狭窄和资本短缺,是比较突出的经济问题。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本投入量,是在新疆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对策。

2.2提高教育素质,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

提高教育素质和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是转变新疆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关键环节。形成劳动者竞争观念和创业观念,要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目前新疆基础教育素质低,高等教育覆盖面小,因而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人才短缺。由于劳动者没有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他们受到“大锅饭”、“铁本子”观念的束缚也是理所当然的。基础教育是普遍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提高基础教育素质,那么普遍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大量培养出高级人才就无从谈起。新疆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是知识经济条件下适应时展新潮流的根本要求。劳动者只有在具备一定程度的职业技术职能和大概地了解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可以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从而形成现代就业观念。要彻底消除宗教迷信思想的影响,就必须对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严格的要求。只要通过提高教育素质,引导和鼓励农村青年进入大学的门槛,为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创造尽可能多的方便和机会,才可以普遍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发展社会经济,造就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人。

2.3扩大新闻媒体覆盖面

扩大新闻媒体覆盖面,是传播现代化思想文化,从而转变劳动者传统就业观念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体作为信息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目前新疆电视覆盖率已达到93%,但农村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可以享受的民语广播电视频道不多,民文报刊杂志种类和发行量也不多。由于少数民族农民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低,绝大部分不订阅报刊杂志。乡村没有阅览室和图书馆。只有城镇居民才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在这种条件下,少数民族劳动者人民群众接触到现代思想文化的机会也不多。绝大部分农民无法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变化。因此,应该增加民语广播电视频道,扩大宽带网覆盖面,增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新闻网站,改善农村文化设施,在农村传播现代经济文化,从而形成现代就业观念。

2.4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劳动力自由流动

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就业迁移是劳动者积累经验和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劳动力自由流动,也是新疆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有权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自由流动。但由于劳动者受到传统习俗观念的影响,而享受不了自由流动的权利。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存在着许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许多人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他们已习惯了当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想调换工作岗位和单位。他们这样做不利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有机会到城市去打工或从事非农业性劳动,但他们不关注信息,按照已习惯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劳动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自由流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必要时可以组织劳动者流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一方面是提高他们经济活动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他们接触多种思想文化,逐渐改变传统就业观念的过程。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发展;对策;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65-02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急切需要。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存在一些严重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如何促进与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1 办学定位欠准,办学条件欠佳

职业教育应定位于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尤其以劳动力转移技能人才为最主要的目标,且仅仅局限于农村和农业方面。因此,办学形式上应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二是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然而,从目前形势来看,农村职业教育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定位不够准确,办学形式也太过单一:职业教育仅从专业人手,没有针对农村青年进行卓有成效的短期培训,也没能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作为办学目的,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软硬件条件也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越来越明显,但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条件恶劣、资源短缺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现象,再加上教学管理水平与教师队伍有限,使得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业务素质低的情况,因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专业设置不合理

农村实现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综合性的科技人才,如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人才的培养除了高职教育,还要依靠农村职业学校以及相应的培训机构,因此,能否培养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主要在于农村职业学校以及相应培训机构的培养方向以及专业设置。从目前农村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专业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多种需要;其次是专业设置过于固定,缺少灵活性,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格局的需求;最后是专业设置不够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客观需求。

3 政府投入力度与政策导向不够

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某些政策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地方政府不但对农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而且经费投入的比例也过小,在多数地区,一旦财政吃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就要首先成为牺牲品。最关键的是,如果地方政府只把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停留在口头上,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将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发展了。此外,教育政策同样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我们知道,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高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愈加明显。相比之下,由于国家政策的冷落,再加上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以及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所存在的偏见及择业观的不断变化,使原本条件落后的农村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发展明显滞后。加上普通高中的逐渐升温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突出影响,导致有的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进行合并,有的中职学校直接改为普通高中,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对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五点建议

从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因素来看,坚决落实中央的农村政策和职业教育政策,把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的收入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活状况和农民收入状况,这些都是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1 加强劳动准入制度的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以就业为培养人才的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思想,面向社会与市场办学,不断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职能,把就业率作为学校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唯一标准,以此建立完善合理的就业服务系统。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导致就业率低,而偏低的就业率又影响到了学校的招生形势。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坚决执行劳动准人制度,并加快制定、完善各行业资格的标准,并加强执法力度,对于不具备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禁止进入城市劳务市场。要使从业人员进入讲堂,必须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更要让人们了解接受职业教育既是生活需要也是工作需要,从而使职业教育并人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2 以人为本,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的创新

以前,人们只重视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并没有把提高劳动者自身综合素质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这必然导致劳动者素质偏低,从而难以实现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化的模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都证明了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以人为本,积极进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的创新,才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有效利用和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进城后收入的增加也证明了这一点,人力资源的投资不仅回报率高,同时也是见效快、延续时间长的投资。进城务工的农民现在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和上一代所表现出的不同在于:一是具有相应的专业或技能;二是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三是对于经济收入要求更高;四是思想上更加贴近城市。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创新,重视农村应用人才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农村青年去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这样才是农村青年进步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思想创新的重要一步。我们必须认识到,既然国家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工作的重心,那么,国家就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农村建设上,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进一步利用。

3 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丰富职业教育形式,探索一条农村职业教育的新路。第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办学体系自主化,政府应该宏观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让学校拥有办学自,包括自主制定学校的专业课程以及人事管

理和教学方式等。第二,要鼓励私人与社会力量的职业办学,从而使职业办学存在竞争,以此优化职业办学。第三,改变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联系起来。要在办好学历教育的情况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满足农村青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而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第四,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随时满足人们的学习需要。农村职业学校要和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密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农村职业教育放宽政策,使农村毕业生可以更好地就业。第五,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以质量来吸引生源。农村职业学校只有增强了自身的办学质量,才能为城市提供合格人才,才能为地方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建成由市场与培训相结合的新机制,促进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共同发展,使技能培训和就业相统一。

4 转变观念,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一项重大工程,提出加强建设县一级职教中心建设,让职教中心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基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关注程度,做到了解到位、实施到位、投入到位、政策落实到位以及目标责任到位等“五个到位”,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农村是国家的粮仓,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建设,不单要考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切不可忘记农业是国家的命脉,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农村建设者。目前的农业体系是相对较为完整的,在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前提下,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给农村建设提供优秀人才,因此,国家应在农村职业教育上转变观念,为发展大局重新定位。

5 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政策及资金支持的力度

农村职业教育应向节约型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应将农村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其得以充分利用。针对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特定方案。可以采取与附近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以及利用当地小学、中学的校舍等一系列促进措施。同时,为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应从多样化的角度进行管理:县级政府要对农村全日制职业教育进行管理,乡镇政府要对非全日制教育负责任。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在政策上促进职业教育向农村倾斜,制定符合其发展的政策,并在资金上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

参考文献:

[1]陈肖安,透视中国农业的软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1,(12):54-57

[2]佘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5):40―43

[3]张传玉,底层农民工群体基本境况调查――以J市农民工调查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11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社区教育;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转型升级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的供需矛盾,阻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在平时工作中就本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做了一些调研,对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落实了一些措施,更好积极发挥社区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一、充分调研市场,找准切入点

马集镇内企业众多,原有仪征威龙活塞环有限公司,现有扬州中建建设机械有限公司、江苏荣能集团等大企业的用工需求非常大。同时,区域内的诸多镇属企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缺口,这就意味着目前我们拥有庞大的潜在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场。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往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为数不多的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的失地农民等,他们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保守。通过在充分调研我镇各村居劳动力就业状况基础上获得的大量信息,我们认识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企业存在“用工荒”,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就业无门。急转移劳动力之所需,急用工单位之所需,这就是我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也应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二、拓展培训思路,按需“巧”转移

1.以满足企业用工需要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

增收致富作为示范效应能够调动更多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满足了企业人才需要,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而企业人才需要的满足、农民增收目的实现又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致富问题,增收致富的关键是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重在培训。

2.开展多种培训实现劳动力转移

2.1发挥培训留守人员就近转移作用

为帮助留守人员就业,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零距离设点,设立村级教学点9个,因地制宜,送教上门,提高了培训实效;零距离就业,实行培训、生产、就业一体化运作,确保许多农村留守妇女足不出村就可以赚到钱;零距离服务,定期回访企业,对学员的就业和维权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工人的要求,调查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这样就近培训、就地转移了全镇450多名妇女从事缝纫机操作、服装裁剪、玩具加工、车工操作、家政服务等就业。

2.2发挥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示范辐射作用

马集镇社区教育中心目前建立了省级乡镇农科教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名优小水果良种繁育中心仪征基地”和扬州市市级镇(乡)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仪征市马集镇金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茶叶基地”。我们利用培训基地的师资和技术力量,做好农产品种养的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等一条龙服务,引导骨干农户从传统农业向技术农业、规模农业转移,创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为其他农户提供发展样板和技术指导服务。几年来,我中心与金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茶叶基地合作,每年开设茶叶制作培训班4期以上,带动农户600多户,已形成“农户――基地――市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单金营村茶叶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近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江苏省名优小水果良种繁育中心仪征基地”在传统的优质小水果苗木繁育的基础上,拓展“养鹅、养鸡、养鱼、养螃蟹”养殖业和“扬麦15良种繁育、富春包子馅菜、无公害有机稻米”种植业,并为基地周围农户开展水稻、小麦烘干服务。校企联合考核,推荐就业,5年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次。

2.3发挥职业中介服务作用

在镇街道居委会以及各村的协助下,社区教育中心对区域内18~45周岁的劳动力进行了摸底,对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工作特长等进行登记,建立了档案和人才数据库,为劳动力外出务工拓宽就业空间。在此基础上与镇劳保所及市职介中心、众鑫、铭诚等劳务公司联系,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向企业推荐就业,缓解当地企业“用工荒”问题。劳务培训职介服务中,除服务工业集中区企业外,区域内仪征市天达建设有限公司、扬州神驰缸套有限公司、仪征市磊达链条有限公司、江苏仪征金派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金鹰纺织等也是我们服务的重点。劳动力转移培训得到了企业的认可,5年来,社区教育中心先后举办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工操作、铸造技术、纺织技术、厨师、日本农业研修生技术等培训32期,并l00%推荐就业。推介国内劳务就业1500多人次,国外劳务1200多人次,多人出国劳务归来创业,成为事业有成的致富带头人。

3.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集镇已经达到了数字电视村村通、宽带百兆到村头,农户家中达到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的基本要求。结合学员自身情况将他们分成两类:通数字电视和通网络宽带,针对两种类型的学员,我们给出不同的指导方案,培训他们在线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远程教育资源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在社区教育中,我们始终以人为核心,在集中培训学习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网络基本知识培训。目前注册“江苏学习在线”网络学习的人数已达200多人。中心还安排专人负责收集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建设学习网站,通过手机短信形式提醒学员即时学习。聘请了大学生村官为辅导老师,提高本村学员的培训质量。这些措施帮助学员能够时刻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力军。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对于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发[2004]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z].

[2]肖玉梅.现代成人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75.84.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篇10

一、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形式,包括残疾人职业能力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职业适应能力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内容共同构成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主体。笔者认为,残疾人职业教育主要具备如下几方面功能:

1.残疾人职业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与健全人群体相比,残疾人群体接受教育的条件有限,因此导致了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残疾人群体的文化层次和水平严重不足。通过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弥补残疾人群体的素质结构缺陷,从而起到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在学历教育尚不能被残疾人广泛接受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提高残疾人群体综合素质的最主要方式。

2.残疾人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残疾人同样是社会宝贵的劳动力资源。从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存在着严重的供需不平衡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城乡新增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局部的供大于求,这部分新增劳动力就业存在严重困难。另一方面,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分布来看,还有很多地区和行业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现象,社会总体的劳动力资源还处于短缺的局面。为了有效缓解这个问题,应当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之中,通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实现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残疾人劳动力的充分发展。

3.职业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残疾人群体的生活状况。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应当是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无疑是“三最”的核心。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残疾人可以迅速提高就业技能水平,找到稳定工作,通过就业体现自身价值,获得劳动报酬,改善生活面貌。因此说,残疾人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实现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目标。

二、新形势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新挑战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以后,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还将出现新的变化。这对于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来说,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全新的挑战。

1.残疾人职业教育将更为专业化。经过多年时间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完整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与健全人职业教育相比,虽然残疾人职业教育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残疾人职业教育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内劳动力市场精细化程度将会持续提高,对于劳动力资源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将随之提高,因此,这就给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对于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要改变现阶段粗放式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2.残疾人职业教育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近年来,残疾人职业教育已经体现出了明显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可以预见,随着“十二五”时期劳动力供求状况发生更为深刻地变化,用人单位对于残疾人劳动力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会更高。因此,这就对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残疾人职业教育必须采取社会化的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残疾人职业教育社会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为了实现残疾人职业教育水平的可持续提高和健康发展,必须要利用社会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将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其中,而不能另辟崎径,导致重复建设,影响教育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三、现阶段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主体单一。当前,各级残联组织作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教育服务,但是并不能够视为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主体。受到残疾人职业教育主体单一化的不利影响,当前很多地区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不足,影响到了残疾人职业教育总体效果。

2.教育模式有效性不足。当前,很多地区在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其他环节普遍缺失,导致了残疾人的就业层次普遍不高、就业稳定性不强、职业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由此可见,现阶段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严重不足,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当前,很多地区的残联组织负责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教师都没有专业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工作经验,特别是在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环节中,很多教师由于没有专业经验和能力,仅仅凭借短期学习或者接受短期培训后,就为残疾人提供技术指导,很难达到职业技能培训应有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国内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能力不强,也是制约职业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问题。

四、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

1.将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职业教育体系。在继续巩固各级残联组织残疾人职业教育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职业教育主体,坚持将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社会公共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2.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模式,适应多样化和专业化需求。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根据残疾人群体特点和劳动力市场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残疾人职业教育内容和模式,在坚持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职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适应能力辅导等内容,满足残疾人职业教育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