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的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7:30

关于传统的文化篇1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感自豪的资本。然而在继承和传播这些优良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了偏差和误解。于是,“如何做”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本期所搜集到的新闻事件,都和传统文化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会找到不错的思考切入点。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只有保持着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写作中另辟蹊径,写出不同一般的优秀之作来。

(一)“折腾”名著还是羞辱传统文化?

在足球场搭建“倒塌”的大观园、四位“宝玉”轮番上场、“薛蟠”说起了上海话、奇异的服装造型……大型全景舞台剧《红楼梦》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这出号称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的剧目,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舞台表演上也是标新立异。然而,如此费尽心机的“艺术创新”,引来的却是众多批评的声音,再一次引发了对名著经典改编的诸多争议。

近年来,重新解读传统经典成为一种热潮。以至于有人写诗批评说:“江湖代有才人出。扬名立万争朝夕。重拍风起遍地坑,名著新注乱失蹄。”确实如此。而且。遭劫的不只是《红楼梦》。我国四大名著都不同程度地被颠覆被折腾。

我国的四大名著,不仅是我国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许多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虽然不至于说动一字就能影响名著的价值,但乱改、恶搞名著的行为,无疑是在糟蹋名著,是在丑化我国的文化经典。时下,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制造流行之风,令人深思。据介绍,舞台剧《红楼梦》融合话剧、舞蹈、歌曲、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聚集了近30位影视、戏剧、歌舞明星扮演主角,演员阵容堪称不凡。然而,由于这样的《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去甚远。与观众心目中的《红楼梦》相去甚远,观众根本不买账一“那衣服好像布袋戏啊!”“简直是自娱自乐的恶搞啊!”以至于演出开场时的七成上座率。到《红楼梦》曲终人散时,只有两三成观众。

多维品读

1、我们要尊重传统,宏扬传统。一些文学名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尊重它们。弘扬它们的特有的价值。任意颠覆名著、折腾名著、恶搞名著更是不应当的。这样不仅严重损害了“四大名著”的形象,也糟蹋了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败坏了名著在青少年心中的形象。对待名著。我们要像六小龄童所说的那样:“名著可以改编,但是要有底线。不能瞎改。”

2、恶搞不得人心,观众自有评论。随意“创新”“恶搞”的大型全景舞台剧《红楼梦》到底是不得人心,“以至于演出开场时的七成上座率。到《红楼梦》曲终人散时,只有两三成观众”。上座率是他们的关键。如果我们的观众有是非评价标准。有良好的价值观。反对他们的戏。不去看他们的戏,他们也自会偃旗息鼓。

3、我们要力克浮躁。眼光放远。目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任意颠覆名著、折腾名著、恶搞名著的做法,与一些人受钱的操纵,目光短浅有极大的关系。文艺界和出版界都要力克浮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把经典名著看做抚育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把经典名著的改编仅仅当成纯娱乐、纯商业的行为。文学界和出版界应该多一份历史责任感,多一份文化担当,做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良知的守望者,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中国人不要让文化哭泣

当“大唐第一古惑仔”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时,那“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迈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终化为泡影,飘散,飘散。

当“骗财骗色包二奶”的条幅招摇过市时,那圣洁的“凤求凰”的爱情随着历史的逝去也褪去了色彩。

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先生被冠以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时,我看到历史那双哀怨的眼睛。我听到文明在长叹。

余光中说,用了千年的文化,还是觉得不够用。可我们,却连传承的文化也无法守住。

在新加坡,孔子被奉为“至圣”,被人们竞相朝拜,外国人甚至称“21世纪的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前的儒家文化”。可在国内,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孔子是怀抱理想的狗?甚至有北大教授公开言称“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个孔子都有效”!这是怎样的悲哀!拿他们和孔子做对比,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和亵渎。教授犹言如此,常人又何以堪?

韩国改首都“汉城”为“首尔”。究其原因不过是“汉城”听起来容易被误认为是中国的城市。可我泱泱大国,传承了几千年的“龙”图腾,仅仅因为英语翻译意为凶猛的、残忍的。就有教授蠢蠢欲动,想要篡改“龙”图腾!我们是龙的传人,又怎能允许如此数典忘祖的行为发生!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竟被韩国申报为文化遗产,可我们又在欣然钟情于什么呢?中华大地上,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泛滥成灾。如果有一天,我们连什么时候是春节都忘了,那又何尝不是被西方殖民?!

骄傲无知的现代人,我们在消去贫穷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雷锋做好事过度劳累致死?被石子绊倒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被炸药上的双面胶粘住了来不及跑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刺刀,甩甩头发说“我爱拉芳”……种种恶搞,次次颠覆,不仅是对历史的侮辱,更是对文化的践踏与摧残!一个不能守住自己优秀文化的民族。必将匍匐于其他民族的脚下!

多维品读

1、我们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青年人追求时尚无可指责。他们可能只是没有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科技可能会导致亡国,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却可能亡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守住我们的根也就是守住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2、我们要尊重善待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地去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妄自菲薄,这是对自己民族和自己的不尊重和蔑视,犹如对优缺点并存的父母的鄙视和唾弃!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以一颗尊重和善待的心来面对,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可以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

3、“文化人”要做好的榜样。一个北大教授居然说出“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个孔子都有效”这样的话来,实在让我们感到可叹、可恨、可恶。在宏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上,那些文化人的任务是做好榜样,对广大的民众作好导引,这是他们应尽的职责,也是他们的任务!切不可信口胡言,你须知。因你是文化人,你的一言一行对民众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让文化经典成为良师益友

近日,读一本“口袋书”成为山城重庆的新风尚。这本名为《读点经典》的小册子,每月一辑,包含古今的经典语录、诗词佳作和散文精粹。由于开本小巧,

方便携带,小册子一经推出,便成了重庆许多党政干部和中小学师生随身携带的“口袋书”。重庆近6000名市级干部和2万余名各级干部几乎人手一册。文化经典小册子在重庆受到热捧,折射出了文化经典在当前社会中的特有价值和魅力。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文化经典世代相传而广受赞誉,足以说明其深厚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作用。读文化经典,可以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秉承的价值理念。机关干部读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从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机关干部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肩负着更多责任。对机关干部来说,阅读文化经典既是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也是职业责任的内在要求。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阅读文化经典,需要有深挖、钻研的态度。郑板桥曾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阅读文化经典,需要透过这些经典名句,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体察经典文化思想中的精髓和智慧。“学其义,忘其象。”对于机关干部来说。更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结合工作实际开展阅读活动。不能满足于背诵个别经典名句。对待文化经典,要坚持用联系实际的眼光来看待,才能充分发挥独特功效。

多维品读

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限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皇陵兵马俑……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见证。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承传。就不会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它的伟大价值还在于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才能够充分体现它的伟大,它的朝气蓬勃。传统文化并不会因“传统”而过时。

关于传统的文化篇2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是一件和谐惬意的事,至于学,而乐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晓了,学习了,懂得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领神会方可。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

  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关于传统的文化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意义;继承弘扬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生出文化中心;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鸦片战争后,“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成为正式国名;辛亥革命后,“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2、传统

传,原义是指驿站,有一站一站传承之义。具有历时性和延续性,传到现在的文化是与过去的文化有联系的。统,本义是指丝的头绪,引申为系统、统一。具有空间拓展性和权威性,是指主导文化。传统不仅仅只是指过去存在过的东西,它更是指活在现在的过去,是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文化

“文”与“化”并列使用最早见于《易经》,《易?贲卦?象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汉语的“文化”是以文教化、以文治天下的意思。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学的奠基者泰勒给狭义的文化下过定义:“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

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内容对现世的影响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容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这些基本精神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对现在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我的观点。

1、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2]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最主要地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是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和调整自我的需求,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国家,古人根据不同地形的特点在各地区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以适应农业的发展。北方旱地种植小麦等旱作物,南方则种植水稻。这种根据自然环境的条件来不断调整适应自己需求的心理也培养了古人的一种内敛、保守的性格。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有利于世界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对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如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反映出西方人心中那种要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2、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社会建构与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嬗变,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派别、文化思潮的关注焦点,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现代社会管理方面,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注重以民为本的人权管理。而在西方,将神的意志赋予在法律之中,更注重法治。

3、贵和尚中的思想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中重和去同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的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和”是指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宽容博大,兼收并蓄。

唐代是“儒、释、道”三教兼容并盛的时期,宽容的社会心态也造就了文人广阔的胸襟。在唐代诗人的诗歌作品中就有强烈的体现,尤其是盛唐诗人的诗作,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示自己有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决心和信心。

“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不要不及。强调做事要把握“度”,提倡和谐的思想。

而在现代文化竞争中,西方的霸权主义推崇文化占领的策略,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而不是多样性的融合。

4、刚健有为的思想对人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刚健的内涵是指一种具有持久力的不屈服于外力的进取精神。在古代就有很多仁人志士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自己不畏艰辛苦苦追寻自己人生理想的精神;杜甫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抱负;汉代司马迁凭借心中坚韧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在受宫刑之后而仍坚持写成巨作《史记》。这些都是古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保持独立的人格也是刚健有为的一种具体体现。从个人来看,保持独立的人格是个人追求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从社会来看,学校的教育应提倡“独立自由”的学术氛围,这对当代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创新独立型人才。从国家来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外交政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其他各国保持友好的对外交往关系。

参考文献:

关于传统的文化篇4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共同阅读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学生,请您阅读!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1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我国地大物博:有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有如长龙一般的长城;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还有那美丽无比的桂林山水。这一切都在赞扬着中国魂!

中华上下五千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从远古夏商到宋元明清不知有多少中华儿女为祖国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向我们诉说着伟大的中国魂!

中国上下五千年,出过多少英雄儿女?刘胡兰为国捐躯,江姐誓死不屈,狼牙山五壮士舍身跳崖。也许你记得屈原在汨罗江上高唱遗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纵身跃入那滔滔碧波,任鱼虫吮吸,天公也顿首垂泪;也许你又曾记得文天祥誓死抗元,万死不辞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遗恨;或许你又会想到谭嗣同在戊戌政变的压迫下,从容入狱,写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绝命一语,这些人不仅见证了民族的繁华,也传递着战争的烽火。

从美丽的文明古国到火烧圆明园的耻辱,中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大波大浪!

永远不忘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历史!不忘记那一堵堵血肉长城;不忘记那一个个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先辈英灵!终于终于,东方雄狮从噩梦中醒来,举起了奋斗的旗帜!

为了中国的解放,无数的中国人民奋力抵抗,不怕流血流泪,一直在奋斗,红军战士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志愿军们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危,与侵略者展开了拼杀;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枪眼;董存瑞为了胜利与敌人同归于尽;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自己却被活活烧死。

“仰天长啸待时日,巨龙腾飞平地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辉煌的前景向我们走来。1949年,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和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的每个中华儿女,无不热血沸腾、壮志激昂。耻辱和不幸已经成为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

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我为我有中国魂而自豪!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2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先们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场润泽。道家,法家,儒家、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而反自春秋《诗经》开始,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后唐诗宋词元曲,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给人们打上了一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精神,体现了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袭来时,总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抵挡。在这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洋节”,昔日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这些情况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欢的,是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记得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奥巴马也曾说“当中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是我们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淅淅小雨尽苦泣。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3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我最喜欢的有两样,一是节日,二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记住这些节日了。

每个人都差不多都觉得中国的节日低俗、无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国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但是在他们心中是不是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是否能忘本。或许在他们心中已经没有心里的那份坚持,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坚持,只知道一眛的效仿别人,反而舍弃了对于自己的民族来说重要的东西—文化。当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国文化,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耙,为自己所用,这是可以的,能够让我们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己身的不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个底线,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类为什么站在食物链顶端,就是我们心中有那份道德。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锁的牢。

爱护动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间都离不开礼貌这个词语。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涵养标准,品性等。一个好的礼貌态度,留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不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开口叫人,一般的时候也就会见到熟人才叫一声,这还是老妈一直在我耳边唠叨的缘故,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老师教导我们要守礼貌懂知识,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个乖孩子。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嘴边一直挂着叔叔、阿姨什么的,会被我自己得朋友、同学笑话,会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这也是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通病。中国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各种商品日益更新。但是,很多东西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失去。

但是,有好就有坏,人也有好人,比如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两弹一星邓稼先”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榜样。为什么他们都会被很多的人牢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心中的坚持。正是因为这份心他们能够做出让人敬佩的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从他们的身心上我学习到了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谦虚、待人友善,更是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时刻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最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但是礼貌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自豪!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是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4我的家乡在顺德,赛龙舟是顺德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过去,由于顺德河涌水道纵横交错,以农业耕种、种植业、饲养塘鱼为主,顺德农民习惯了“开门见山,举步登舟“的生活,逐渐演化成赛龙舟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平时深埋河涌下的龙舟装扮一新,各乡各镇击鼓游龙。顺德的男女龙舟队实力显赫,享誉国际,十多年来在国内外大赛中,多次勇夺桂冠。

去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我也随妈妈去马岗管理区观看当地的赛龙舟。一大早的河岸边,早就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了。此时,人声鼎沸,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每条彩龙颜色各异,千姿百态,它们都张着犄角,睁着眼睛,显得神采奕奕。

“预备,开始!”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各色各样的“龙”如箭离弦,顺流而下,欲争群龙之首。它们都在你追我赶,力争上游,谁也不甘落后,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催人振奋。顿时,乐声响彻江面,鼓声咚咚,锣声当当,号子高亢。龙舟上的健儿们如同出征的战士一样,个个神采奕奕。他们狠劲猛划,奋力冲刺,岸上山呼海啸,滚起阵阵“加油”声浪。

看龙舟赛,作壁上观,每一条龙舟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我的心犹如大海里的波涛,时起时伏。健儿们果然不负观众所望,他们沉着、冷静、镇定,挥动着肌肉鼓鼓的臂膀,拼命地划着。终于有一条龙舟遥遥领先,成为了群龙之首,岸上的人欢呼雀跃、击掌喝彩。

就这样,赛龙舟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但那催人奋发的锣鼓声仍在我耳边回荡,那拼搏向上的情景常在我眼前闪现。朋友,请到我们家乡来,来看看这富有民族特色的赛龙舟吧!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5不知是谁点燃了满天繁星,闪闪烁烁;不知是谁把月亮挂上树梢,如水而泻,不知是谁涂黄了树叶,绿颜不在;不知谁把残烛吹灭,昏昏暗暗……闷来窗前理箜篌,却见落叶纷纷,白花凋零。唉,已是秋天……

我禁不住走了出来,风也确实凉了,我又要独自承受着难耐的秋天了。踏着如银的月光,我登上了昔日游玩时乘坐的小舟。那一橹一桨都是依旧,还曾记得“误入藕花深处”,也记得“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看如今却是花褪雁飞,秋叶凋零。那秋水默默的冻着,偶尔一片叶子飞来,也会激荡起层层沦漪。湖边的柳树低垂着,水中显出她那疲惫的身影。

我拿起橹,轻轻拨动着湖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小船动起来,耳边萦绕着湖水那叹惜的声音。“花自飘零人自流”,世间万物总得有个归宿。凋落的花,有明天红色的希望;飘落的叶有明天绿色的愿望,而我呢?天地茫茫我要去追寻什么呢?双溪景虽好,可那艋小舟怎可载动我满腹的哀愁?我漫无目的得闲游,抬眼望却见月儿已爬上了西楼,温柔的银光笼罩着西楼的浑厚。珍珠般的月啊,你为何只着温馨与恬静?哦!眼前又是昔日那个芦苇塘。我不知不觉划过去,不料却惊起了一群雁儿,那是正要南飞的雁儿啊!南方的天也许不会这般凉,可是南方的雨却是下不完的,烟雨蒙蒙,我迷失了追寻的方向。我已累了倦了还是回去为是!

关于传统的文化篇5

关键词:篮球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

1.引言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形成的。一个社会的信息来源越多,与外界的交往越频繁,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世界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跨民族、跨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融已经成为人类进步、文明的一个标志。篮球运动发展至今,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竞技游戏转变为目前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为一体的新型文化载体,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篮球运动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2005年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在CBa联赛工作会议上总结了中国篮球发展缓慢的原因,他认为中国篮球缺乏与世界的交流是造成目前中国篮球落后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中国球员的国际化程度制约了球队竞技实力在短时间内的提高,进一步分析认为,篮球文化的落后是阻碍我国男篮运动去的实质性突破的关键所在。篮球文化是篮球运动的“魂”,“没有文化的篮球是缺少底蕴及没有内涵和品位的篮球;没有文化的篮球也一定是缺乏动力、魅力、竞争力的篮球”。如何正确塑造我国篮球运动的“魂”,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是摆在篮球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篮球文化的释义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育文化是文化的分支,在具有体育本质特征的同时,还具有文化的属性。一般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不以人的体育行为为特征的社会现象,从中表现人的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的观念,具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成分。

篮球文化是在体育文化概念基础上,并且是它的子概念。篮球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篮球运动的发展。作为篮球运动的“魂”,篮球文化对于篮球运动的影响可想而知,可以说“没有篮球文化就没有篮球运动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化人”和“人化”。由于世界各国地域、民族、传统、习俗不同,政治、竞技、制度不同,价值观念、生活观念不同,形成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篮球文化。国际篮球文化在实践过程中,均呈现出篮球本体内容,形式具有各自的民族、地域乃至个体和整体上的差异性。因此,篮球文化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参与篮球活动,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方法的总称。

3.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篮球文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过文化传承的国家,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育属大文化的范畴,并且逐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是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篮球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亚文化,必然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我国篮球既然是在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必然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影响,这样才能够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更好地构建我国的篮球文化,实现篮球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3.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强调了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导致了个体自由和主体性的不发达,压抑了个性自由和个性的创造性,反映到篮球运动中,表现为个性独立的缺乏和创新精神的缺失。篮球比赛瞬息万变,应变和创新是制胜的重要条件。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我国球员往往不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出现惊慌失措、束手无策的情况,造成了比赛陷于被动甚至是比赛的失利。

儒家文化中的“中庸”、“礼让”、“和谐”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人注重节制个人情感、欲望,为人庄重、谨慎,追求和谐、平稳,反对固执一端、偏激片面的中庸的文化性格。“尚和”的思维方式忽视了适度“竞争”在平衡自我与群我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激发中国人产生自由竞争的意识和冒险精神,使我国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只注重道德上的感化对手,而忽视了力量上的征服,缺乏攻击的力度。“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也都是缺乏冒险精神的体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稳”字当头,才不至于在比赛中犯“左倾”主义错误,“急于冒进”,从而心态失衡,输掉比赛。

3.2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封建文化

我国拥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这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中都不曾有过,可以说我国的封建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排斥外来事物,对待外来文化无论先进与否一概否决或者接收甚少。联系到篮球文化的构建,可以认识到,我国在接受国外先进的篮球文化方面做得并不够,并不能像国外民族那样快速或是自愿地接收,这也造成我国篮球文化的落后,以及构建的缓慢。

天子如父,臣卿如子,忠孝相通,亦即所谓的“家国同构”现象。中国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重视社会阶级结构的连贯交织、互动统一的体系,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放大,以家庭和国家之间、伦理和政治之间的双向运动为机制。联系到我国的篮球运动,则可以理解为国家篮球管理中心与各地方篮球管理中心、各地方篮球俱乐部的关系上。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篮球的管理体制复杂,牵扯的利益关系难辨。因此,篮球文化的构建并不能得到统一、顺利的发展。

4.我国篮球文化国际化过程中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辩证关系

关于什么是国际化,学术界对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就本意而言,“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指超越国家界限;“国际性”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内在属性;“国际化”则指意图超与国家界限的各种运动。我认为,所谓篮球文化国际化指的是篮球运动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汲取世界其他先进文化的动态过程和趋势。这其中存在着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其实质和目的是更好地促进我国篮球运动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篮球文化的国际化,必然会引发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因为两种文化由相互隔绝到相互接触、交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就文化本身而言,是文化发展多样化过程中的必要和特殊的形式,对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冲突并不意味着非要你死我活,虽然哲学思想差异很大,但在篮球运动领域却有着许多共同的追求,因此形成了内涵相近而外延各异的中国篮球文化与世界其他先进的篮球文化。这就是它们之间能够共存的基础,也使它们之间有了更多相互融合、交流、互动的机会。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已成为事实的冲突面前或不知不觉或无所事事。我国篮球运动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应该处理好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外来的先进文化冲突与共存的关系,并以此为起点,确定我国篮球文化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富于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

5.结语

无论篮球文化的构建是立足本土化还是国际化,我们都应该首先确立一个宗旨,那就是“以人为本”,因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是发展篮球运动的根本目的,离开这一本质目的,篮球运动的发展就会发生本质变化,脱离正确发展的轨道。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篮球文化国际化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上。在对待传统文化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影响问题上,应运用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分析问题,既要发扬传统文化中对我国篮球运动有利的方面,如“不急于冒进”、“实用精神”、“稳稳当当”、“学次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等,又要摒弃不利于我国篮球运动的文化方面,如“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心理依赖”、“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排斥外来先进事物”等,运用互补观来对待我国篮球本土文化与国际上先进的篮球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善于吸收他人的精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是实现我国篮球文化国际化构建总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建业,王明献.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4,8:47-49.

[2]李元伟.在“篮球文化论坛”上的讲话[Z].2005:1-5.

[3]李向前,王岗.从阿根廷篮球崛起看篮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74-76.

[4]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78-279.

关于传统的文化篇6

关键词:传统行政文化行政管理

中国特有的传统行政文化对中国当代制度创新有着深刻的影响,正如黑格尔所说,传统是活的东西,影响着现在、未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吸收国外现代行政文化之所长,对中国传统的行政文化进行批判性改造,建设中国自己的现代行政文化,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服务。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存在两千多年,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及其稳固和严密的官僚机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包括法律在内的任何约束,整个官僚机构呈金字塔式结构。与这种政治结构相适应,而这种形式被历代皇朝加以研习和改进,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独特行政文化。这套独特的行政文化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家长本位制红楼梦中叛逆的贾宝玉见到父亲就如坐针毡,因为贾父不仅是自己的父亲,而且背后还透漏着浓郁的传统封建色彩,在家他是家长,在国他又是一品官员,家与国在他身上完美结合。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它是一种伦理性家庭家族的组织结构,家就是国家的一个缩影,因此,就为民众宣传一种家国同构的思想,而在后来,家庭这种形态慢慢演化成一个政治国家的组织形态,家长即国家最高领导人。意味着国,家国一体,并且相通。因此,家长制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组织的核心精神,也是这个国家数千年历史中政治生活的缩影。家长意味着拥有绝对的权利。五伦三纲既是一种礼制秩序,又是一种角色规范,从而固化了家长本位的行政文化。家长的全能地位必然造就出这样一种情形:以己为政治序列中的原点,对下是颐指气使的主子,而对上则是卑躬屈膝的奴才,人与人间不存在平等关系,政府与公民间是人身依附关系。

第二、权力崇拜权力

由于家长拥有绝对权力,在家长本位传统下,只能把官员当父母,听凭他们安排自己的命运。由此导致成为一种唯权利独尊的社会价值取向,把权力看作高于一切的力量,盲目追随甚至试图谋求它。这种现象在我国两千多年传统的封建性政治体制中常见,以封建皇权为尖顶的金字塔型官僚体系按权力大小和官位高低进行生存生活资源分割的现实,成为对于社会成员的直感刺激,权力崇拜为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可,并作为谋求社会利益资源的基本手段和衡量人的价值实现程度的基本尺度,它是行政文化意义上的一种潜在意识和行为取向。权大于法,权力成为准则,法对权力的制约软弱无力,严重不足。经历几千年历史之河的荡涤,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的传统行政文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源远流长的影响在当代依稀可见:依然全能的家长地位,依然超常的权力支配空间。政府与公民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政府只是想统治人民,而不是去服务人民,这样就导致许多关系的错位,如重管理轻服务、重自身轻公众、重形式轻公众等等。这些从红楼梦中的贾家以及整个封建官僚体系都能看出,这是中国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系的最大障碍。

二、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塑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原先的关系根本不能适应当代的局势,因此政府如果想在人民心中留下好印象,就必须重塑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公民之间应该接受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平等关系,政府观念也要跟着发生新的变化:

(一)责任型政府。公共责任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灵魂,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首要的、也是根本的职能。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公共责任,公共责任履行的充分程度也就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实质标准。责任型政府不仅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重视管理人员的职、权、责。因为政府责任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地位以及公共服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简单的说就是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具体而言,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即指从经济、政治、社会各个层面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要意识到自己的天职是服务,它既是管理机关,也是服务机关。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切勿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一种施舍,应强化服务行为和服务意识,任何弱化并摒弃这一职能的政府都是一个不称职的政府。

(三)引导型政府。政府只“掌舵”、不“划桨”。政府通过决策确定公共目标,确定公共目标的优先顺序。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政府要重视事前问题的预防,以取代事后补救。通过咨询机构,加强公共政策分析,对公共领域内的专业性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对应之策。在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发生转变的同时,公民也要进行观念转变:第一,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公民意识和主人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行政管理不光是政府的事,而且是每个公民的事,它既是公民的责任,又涉及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对社会事务公民不能麻木不仁,而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公众对合理的、正当的政府行为要支持,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服务需求,提供改善服务的建议,以社会服务配合政府服务,为政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术手段。没有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政府优质、高效服务的目标难以实现。公民应从社会整体利益着眼,而不是仅从个人或局部利益着眼来选择自己的行为。第二,增强法制意识。法律和制度具有权威性、神圣性和至上性,因此,公民对政府行为及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应当以法律和制度为准绳来衡量,而不能有其它准则。公民自身首先应遵纪守法,在此前提下依法充分享受和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参与政府管理,对政府行政行为依法实施监督,使政府及其公务员在实施行政管理中能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从而实现政府行政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蔡晓琳,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缺陷与现代转型[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1):77-78

[2]朱进良,潜规则的行政文化审视[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7(2):53–57

关于传统的文化篇7

1、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2、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关于传统的文化篇8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方向性;辩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食粮,也是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道德认知模式的趋同化,淡化了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等。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日益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力,已然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青年学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抵制全球化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性和辩证性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指出了原则,是有效开展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性

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性,为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指导方针。实际上它指出了社会主义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与社会主义制度和当今时代相结合的特征。因此,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方向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高校中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性,集中体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独具风格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创建的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它身上既有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的要素,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它吸收了二者的精华,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包含的辩证思维、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思想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只有这样,才能把传统文化转化为先进文化,才能把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先进文化传播的趋势。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在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把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科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抛弃那些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传统文化腐朽内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检验传统文化是否能够进入大学讲堂的关口。

2.坚持服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追求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并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道德文化无疑是其核心内容。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以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强调以德育教育为核心,崇尚人格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并且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服务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的品德培养作为首要目标,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不断塑造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品质。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牵引、相互塑造的过程,二者的勾连互动又是促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才能获得丰厚养分完善和发展自身,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文化认同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传统文化只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审视,才能拥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扩大其社会认同性,从而为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优秀并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资源,使其获得动员整合各方力量、协调多方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内源性建设动力。”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屈辱、振兴史,激励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仁爱、美德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不怕吃苦、勇于探索事例,激励大学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发展的目标,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彻底纠正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的缺位”,把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位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坚持教育服务学生,以不断完善的内容和创新的手段满足学生的需求,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以丰富、精彩、生动的内容感染学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精彩有趣的校园活动中,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知识的洗礼和精神的陶冶,从而实现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效。

二、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辩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科学精神,它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并以中华民族自身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在知识、精神、实践三个层次上发生了变化。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难题。因此,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知识与精神、理论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1.准确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准确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就成为有效开展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前提。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融汇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同时包容了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家学说为本体的中华文化。从实际影响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规范方面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它的精华部分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国家意识,对培养身处全球化浪潮下的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修身精神,对青年学生完美人格的养成具有重大影响。传统文化中积攒的育人功能举不胜举。但是,文明的传承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对某些既包涵优秀传统又含有封建糟粕的传统文化,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区别对待。如“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孝道盛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却不符合当今先进文化的要求。为此,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区别对待不同文化的情况,对于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传统文化,应毫不犹豫地吸收;对于包含着封建腐朽思想的文化,应毫不吝惜地摒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

2.正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知识与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文化沉淀、积累构建而成的,已深刻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价值判断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辨清传统文化中知识与精神是一个很难的课题,这就使得当前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文化知识中所蕴含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为此,正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实现知识和精神两个层次的协调发展,就成为完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由之路。

3.妥善处理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传统的文化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融合传统思想

1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传统思想的必要性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企业在拥有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未知的严峻。我们的企业即将站在世界市场的舞台上直接与世界级的企业对垒。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则往往能激发企业的内在潜能,而先进的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致胜的法宝。所以,若要在全球企业竞争中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如果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而独树一帜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根本,充分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同时有选择性的借鉴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技术,将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与文化中国文化充分融合,打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2古为今用,汲取精华,强化传统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2.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提高企业诚信观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提倡诚信忠厚、厚德载物、成人达己和人本和谐的处世哲学。《论语・为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儒学伦理和中国交换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理论思想和重要典范,其中的很多理论在21世纪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外而言,坚持诚信为本,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拓展市场,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内而言,企业只有以诚信为基础进行交流,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从而节省内耗,激发人的工作潜能。企业领导着必须认识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有的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某些企业活动违背了诚信原则,但最终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

2.2修身立德、言传身教,提高企业领导人的领导力

建设领导文化是架起通往卓越企业文化的桥梁,是繁荣企业文化的先决条件。因此,有必要让清正廉洁、干净干事等传统美德成为企业领导人立身之本。古人云“轻财足以聚人,律人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人们说松、竹、梅――“岁寒三友”很可贵,“岁寒三友”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她们经得起风霜雪雨的考验,只有经得起风霜雪雨考验的人才能创大业、成大事,这就要求我们企业“领导人”做到:一要端正官念,奉公克己,牢记“位为民正,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欲为民行”的做官理念。二要严以律已,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三要率先示范,身体力行,拥一身正气的人格魅力。

2.3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打造企业团队精神

培养企业整体意识与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儒家学说“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群体和谐为宗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自觉把个人融入群体,以保持整体和谐、稳定。这充分说明了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在培养企业整体意识与团队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在浓厚的和谐融洽、同舟共济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培养员工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同时也使传统文化中的“人和”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理性审视,去其糟粕,规避传统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3.1正确对待“义利关系”,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这种以家族管理式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把治家的伦理道德准则及管理方法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一般会造成企业管理讲人情、讲关系、平均主义大锅饭等问题。这种管理办法有助于增进企业内部人员的和谐关系,但内部交易的成本过高高,企业考虑最多的往往是员工的饮食起居、生老病死等情况,企业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思想工作上,最终也没取得较好的效果,反而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目标变成了社会福利目标。所以,要正确对待“义利关系”,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目标。

3.2摈除“论资排辈”思想,营建企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论资排辈”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通病。这种用人制度漠视贡献,优劣不分,奖罚不明,若长此以往,必会挫伤广大员工的进取心。更重要的是,此规则不改,干部年轻化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令人深感欣慰的是,“论资排辈”积弊已引起了中央方面的高度警惕,并在如此重要的全国人才会议场合中专门提及这一问题。这体现了中央层面对如何选拔、看待人才方面的睿智和清醒。笔者认为,依靠竞争、择优、透明的用人制度,是破除论资排辈的用人“潜规则”的有力武器。企业只有建立一套既坚持民主、公开,又实行竞争、择优、透明的用人制度,才能让那些有能力有激情有事业心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才能为年轻人脱颖而出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3.3抛弃“因循守旧”思想,强化企业创新意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谚语奉劝中国人莫为天下先。但这种思想十分不利于企业经营和管理,既会影响企业争一流的奋斗理念以及内部员工的选拔、培养和任用。加拿大华裔总督伍冰之的父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想摘天上的星星,那么你连地上的尘土也得不到”。现今全球化时代,商业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企业要承担的风险系数较大,谁若过于小心谨慎,不敢为天下先,或缺乏竞争意识,对企业经营总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被淘汰是迟早的事。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谈起通用的企业文化时,有一句是“竞争、竞争、再竞争”。

4中西合璧,与时俱进,推动传统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日本管理界的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孙子兵法》等书。由此可见,所谓的固守传统文化的理念并不是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所在,而在于我们缺乏相对健全的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我们搞企业文化建设,也应该从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们的管理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和企业现实状况有机地契合起来,这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管理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所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在借鉴西方制度化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唯有如此,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关于传统的文化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设计艺术

一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注:本文系延安大学校级重点扶持学科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其亨:《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2]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四川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3]刘霏霏:《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