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8:21

茶文化的基础篇1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课程;文化素养;途径

茶文化,是深刻扎根于我国本土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教学在高校中的开展对于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起到突出的推动作用。当前,很多高校在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价值后,掀起了高校“茶文化”热潮,先后开设了茶文化教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将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层面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髓,推动茶文化课程的发展建设,进而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茶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既处于学生时期,又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参与感强、求知欲强、对客观事物有一定判断能力但又容易判断失准等特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阅历不深,尤其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欠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成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塑造,不失为一个非常良好的尝试。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至少可起到这么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知识结构方面仍然较为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而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完善,在传统文化方面为大学生注入更多的营养,间接完善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二是提高大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维能力。人文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当代社会的人文内涵,掌握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透过我国茶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融会贯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非常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是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茶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国茶文化在当代被漠视甚至丢弃,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和价值,而是传统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以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有效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于茶文化的诸多积极意义,高校在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多,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客观来看,我国高校茶文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茶文化深刻内涵的传授方式存在缺陷,导致大学生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甚至无法准确领会茶文化中的基本内涵,这对茶文化的传承、传播不利,也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二是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载体,在依托历史、偏重茶史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实用性和魅力,这对茶文化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不利。三是茶文化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在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成了“纸上谈兵”,在连泡茶、饮茶、品茶都没有接触过,连茶具、茶服、茶室都没有见识过的情况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就很难深入,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四是茶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和细化,虽然一直在强调通过茶文化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但这样的目标仅仅是泛泛而谈,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这也间接导致不少茶文化课程教师缺乏授课动力,甚至在授课中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

3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分析

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基于良好文化素养的更加完善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基于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客观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必要对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进行客观分析,以帮助高校通过茶文化教学将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3.1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茶文化虽然体系庞大、内涵丰富,但却是从基本的饮茶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为向学生充分传授茶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饮茶活动的魅力,这即是茶文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基础性的内容。实现茶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带领学生初窥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应当涉及茶文化的来源与定义、茶之道、茶之善、茶之美等,使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求知欲和喜爱感,在奠定了这样的茶文化教学基础和教学基调后,茶文化的深入教学将会更加容易开展,学生对茶文化也更容易由浅入深地深入理解;二是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包括饮茶和品茶,参观茶艺博物馆,感悟茶艺馆,品味茶艺精神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茶艺文化的魅力,感悟茶艺精神内涵,体会茶文化内在精髓,逐步形成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并最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3.2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划分

茶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向学生全盘传授茶文化内容,相对难以做到,而且耗时耗力,因此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教学划分层次性和阶段性。从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来说,对于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应当重视茶文化基础应用知识的讲授,将茶文化的通俗内容和精髓表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初步的、正确的理解,对于深入的茶文化内容,应当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以授课的形式进行教授;而对于茶叶专科的学生,茶文化教学则应当适当深入,不仅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性的茶文化内容,也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茶文化的理解,以茶文化为工具实现学生人文思考能力的提升,以茶文化授课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以茶文化为支撑的文化理论体系和文化理论能力。从茶文化教学的阶段性来说,茶文化教学应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阶段性、衔接性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层一层地品味、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形成基础牢固的茶文化知识理解和理论能力。

3.3对于茶文化中“真、善、美”的教学主线的把握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真、善、美”是茶文化的主线,在高校茶文化课程中,“真、善、美”也是教学的主线。茶文化中“真、善、美”三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真”所体现的是茶叶之真,指的是茶叶来自自然、清新脱俗的本性、本质,“善”所体现的是茶文化内在的和谐、包容的精神,是我国民族性的象征,“美”所体现的是茶文化中追求美好、热爱美好的精神,对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启发。在茶文化教学中,把握“真、善、美”的主线,要做到以茶叶发展史实为依据,传达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上升茶文化的内涵和本真,展示茶文化在调节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国家、民族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茶文化中蕴含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为帮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必须通过良好的、富有情感的教学,让茶文化真正以民族精神代表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我国土生土长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文化魅力,感受茶文化在当代的魅力所在,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

3.4对于茶文化课程授课者能力的较高要求

基于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传授茶文化内涵的较高难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必须为其配备教学能力突出并且对茶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刻的教师。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对于授课教师能力的要求包括:一是必须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发展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等要有深入的理解,并能以此形成茶文化的完善理论体系;二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必须本身是爱茶、敬茶的,这是茶文化课程老师应当具备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爱茶、敬茶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产生传播茶文化的热情,对于茶文化的教授才会更加一针见血、有理有据;三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应当能够做到将茶文化和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将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顺畅地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精髓,提升授课的效率,优化授课的方式;四是茶文化授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授课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要通过良好的、高效的授课,将茶文化内涵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4结语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的的确确可以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效果,以此实现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继续提升,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内涵,深入探索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茶文化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助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秒高.平等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茶业,2010(1):15-16.

[2]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3]张玥娟.基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8-110.

茶文化的基础篇2

关键词: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完善机制;开发策略;建设理念

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载体,完善的茶园发展机制,直接关系到茶叶产业的经营成熟度。特别是茶园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其对茶叶产业机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其功能属性认知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随着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如今在应用茶园土地资源时,怎样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茶园的功能属性及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客观的说,充分发挥茶园的价值作用,能够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奠定相应基础和帮助,从而实现茶园功能属性的有效诠释。当然,在整个茶园发展过程中,其土地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认知茶园的功能属性,探究茶园的土地资源内涵,极具必要性。

1.1茶园的功能属性分析

茶园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专业场所,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一直以来茶园都是我们了解茶叶产业,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如今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无论是其功能类型,还是功能价值,都极为全面。总的来看,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开发经济基础,其中有着能丰富的经济功能。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通过茶园生产运转,从而能够带来相应经济收益。当然,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通过系统化开发,其能够实现整个茶叶产业的最佳开发效果。其次,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功能,茶园作为重要的场所,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茶园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相关元素。应用和诠释其文化内涵正是当前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要求。此外,在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其能够被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时展环境下,其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

1.2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土地资源更是影响其发展效果的宝贵资源,而想要应用好这一资源体系,就需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特性进行全面认知。茶园土地资源的主要特性表现为:这一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内容而言,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有效恢复。因此在对茶园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过程中,必须实施开发与维护相结合的客观模式,当然,应用这一模式,客观上也是对茶园土地资源价值有效应用的基础和关键。不仅如此,对于土地资源来说,其还有着相对有限性,尤其是对于茶园来说,其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必须对茶园内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融入,通过创新发展,从而实现茶园经营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当然,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用途上的专项性,因此想要高效应用,就需要合理规划。

2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产业的经营要求不断提升,加上整个开发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赋予了茶园更多功能元素和价值属性,因此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融入开发要求,完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就成为影响茶园经营建设的重要要素。当然无论如何开展茶园建设,以及赋予其怎样的新功能元素,其根源上都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其能够最大化发挥茶园建设效果,同时也能够将茶园的整体转型发展与茶园自身基础资源的应用系统化融入起来,从而使其能够满足茶园的具体建设要求。也就是说,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不能盲目进行改造,要将功能属性的丰富提升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资源系统化融入。做好茶园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对茶园建设资源进行最大价值应用,当前对于茶园资源开发利用来说,其整体是资源的体系化应用,也就是说在茶园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应该从茶园各项资源应用视角出发,通过融入多项资源,从而实现茶园的综合开发。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能够将茶园经营开发纳入到整体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是一项从发展视角开展规划建设工作的活动,因此,其能够否实现最佳价值,其与规划活动的开展效果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不仅如此,相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其更多是一种随意性开发模式,整体缺乏合理完善的发展应用,尤其是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未能将科学规划和精细化、集约化管理集中融入。所以,可以说,做好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是从现代化经营思维中,探究茶园土地经营建设的全新理念。因此,对于茶园经营来说,做好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当然,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也极为必要性。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标准不断提升,对茶园的功能属性要求进一步提升,茶园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更加深化,在茶园经营过程中,其内容与类型更为丰富,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被应用与茶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而另一方面,对于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茶园自身资源的应用,还是茶园整体开发内涵,都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经营发展的具体要求,予以创新。而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以科学视角来探究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内涵,其符合茶园建设环境。

3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分析

通过对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开展这一活动的价值作用,可以说,优化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思路,直接关系到茶园的转型发展。但是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其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就是其具体发展举措如何制定,就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通过对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尤其这一工作开展,需要做到:首先,要从科学视角切入,基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创新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规划建设更多是一种具有指导价值的活动,通过有效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使得整个茶园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始终以前沿性和开发性视角切入的活动。通过创新这一规划建设工作,从而为茶园经营发展奠定基础。前沿性实际上就是要从科学视角,通过融入和应用科技元素,进而为茶园规划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当然,融入科技内涵,也为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立足发展实际,无论是茶园土地建设,还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种各个板块的规划应用,都必须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需要角度出发,要充分确保对核心茶园土地资源的保障力度,同时也要为全新产业经营发展预留相应空间,规划必须在对现实发展需要进行满足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必要机遇,最好的规划效果,是最适合茶园基础情况的规划活动。此外,对于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来说,既需要确保其科学性和发展的持续性、前沿性,但也不能忽略其基础是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就是说茶园的特点属性决定了整个茶园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内涵。因此,对于整个茶园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茶园土地规划,还是整个茶园的功能布局,都需要立足茶园的经营发展。事实上,做好茶园规划建设工作,还要融入专业指导,尤其是要将现代化、成熟的规划指导理论融入其中,事实上,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其中融入了旅游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因此,在进行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可以将旅游规划建设的相关经验融入其中,通过有效借鉴,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理想效果。最后,在开展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应该将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融入到整个土地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趋势,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的阶段化和步骤化,当然更为重要的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茶园的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其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阶段性开展茶园土地规划,通过充分满足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整个规划工作与土地资源应用的有效融入。

4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上人们自身的消费理念实现了系统化发展,如今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全新文化消费理念,可以说,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整个茶园的经营建设状况看,多数茶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加上其整体开发模式过于陈旧,其与市场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在充分结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系统化开展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就极为必要。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土地资源是其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有效规划,实现其最大应用效用价值,就极为必要。

作者:姬桂珍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伟.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2-155.

[2]何宏伟.为市场经济下的城乡用地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工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1):131-134.

[3]王以廉.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的困境与规划建设用地流转———以重庆“地票”交易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6):233-236.

茶文化的基础篇3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04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04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文化、财政、茶协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各部门经办人员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对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协调,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夯实茶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希望。一要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的发展。无性系良种在名茶生产中发挥的效益已日益凸现。通过发展,力争使良种茶园所占的比例五年后增至60%。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新建基地的标准化,品种选择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与高质的协调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我县茶园总面积14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茶园7.1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近千亩。因自然条件、培管水平的差异,尚有2万亩地势环境较好的茶园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急需对这些茶园进行改造,提升茶园基础水平。同时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三要全面推进茶厂的优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实施茶厂优化改造项目的契机,积极开展我县的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大户进行茶叶加工厂无公害标准建设和改造。并通过标准化加工厂的示范带动,推动我县茶叶生产的无公害标准化进程,培育茶叶加工大户和企业。

3.强化茶开发一是强化普通茶类的多种类开发。在全面提升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鸠坑毛尖等现有名茶质量的基础上,并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地进行适合机采名茶的开发,以实现全面应用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名茶质量,增加茶叶生产效益;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千岛湖的知名度、优质的一级水体、“工业兴县”的浓厚氛围,依托鼓山、坪山等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蒸青茶、花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开发。我县的黄金茶、苦丁茶很有开发潜力,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和山地资源优势,积极培植特色茶基地,创新开发机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区茶农收入。

4.加强茶研发首先要强化合作,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利用淳安县委、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全面加强与在杭“国”字号茶叶科研、学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依托我县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积淀,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力争在茶叶生产、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我县茶叶在这几年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全县茶叶科技推广队伍为提高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所做的努力。县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等方面,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地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生产;三是要建立部级茶叶科技示范场。以县茶叶良种试验场为基础,以实施农业部项目“茶树良种科技示范场建设”为契机,切实增强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生产、教学设备,将其建设成为部级的茶叶科技示范场,为全县茶叶科技的试验、示范、应用推广提供支持。

5.激活茶贸易我县的茶产业是市场主导型的产业,要进一步激活茶贸易,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场网络。抓好新千岛湖茶叶市场的建设,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叶休闲于一体的省内一流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以此为基础,扶持乡镇产地市场、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淳籍在外茶叶经营者和外地茶叶市场的联系,收集市场信息和营销经验。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并在互联网上设立千岛湖茶的网站,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掌握可靠、及时的市场信息,更好地指导茶叶生产;三要鼓励经营者在外开设茶庄、门店。对在大中城市开设茶庄、门店,销售千岛湖茶的经营进行奖励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来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提高千岛湖茶的市场占有率。

6.打造茶品牌品牌是一个产品能经久不衰的源泉,没有品牌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很难健康长久,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作用尤为明显。一是要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千岛玉叶”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历经十余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标,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意义非凡,各乡镇、部门、企业要切实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打响“千岛玉叶”品牌,将之打造成为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岛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蓝宝石”;二是要加大宣传促销。依托杭州茶都这一龙头,利用千岛湖的生态旅游优势,扩大宣传,积极促销。县财政应逐年增加茶叶品牌宣传资金,用于千岛湖茶的品牌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机会在我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业来淳,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千岛湖茶;三是要强化品牌管理。要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

茶文化的基础篇4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发展;茶海之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08

1前言

茶文化乡村旅游作为茶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对现代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茶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无论对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凤冈县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凤冈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以来,凤冈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对凤冈旅游景区进行了规划,茶海之心景区也是其中之一。对于茶海之心,在原有的茶文化旅游基础上,结合了乡村旅游,改革了以往单调的旅游方式,两者结合一起,为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旅游形式及创新了旅游产品。

2概念

2.1乡村旅游概述

在我国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定义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雄凯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

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地方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远离繁华喧嚣的城市,以体验与享受为目的,在农村或具有乡村特色的地方发生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2.2茶文化旅游概述

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以休闲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是旅游的新兴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本文给出的定义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为依托,以茶文化为旅游吸引物,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3凤冈县茶文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资源

凤冈茶海之心旅游景区位于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距凤冈县县城38公里,景区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加上茶树在80%以上,因土壤富含锌硒元素,其出产的中国仅有的锌硒有机茶极具养生功效。茶海之心产茶历史悠久,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147家、有机茶基地3.18万多亩,是西南最大的有机茶基地,是全国绝无仅有的p冈锌硒茶的主产区和核心区。茶海之心景区与田坝村紧靠着,因此田坝村被誉为最美乡村,置身其中,犹如仙境一般,眼前一片碧绿,到处充斥着茶叶的芳香。茶叶与农舍的相结合,使游客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这也是凤冈发展茶文化乡村旅游的基础。

3.2发展模式

目前,茶海之心景区依据“畜―沼―茶―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整合优化品牌资源,倾力打造“凤冈锌硒茶”公共品牌。由茶文化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使茶文化得以传播,且有助于茶叶产销的增长,同时通过旅游活动的发生还能衍生多种茶产品,从而提高凤冈的经济水平。

2015年,茶海之心景区茶叶面积由起初的2.6万多亩发展到现在的50万亩,茶园投产面积33万亩,年产量达2.7万吨以上,受益茶农20多万人。田坝村建了32家茶庄,共接待游客106.58万人次,收入4.27397亿元。

4凤冈县茶文化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4.1旅游产品单一

凤冈茶海之心茶文化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和品牌比较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虽然凤冈茶海之心占地面积广,但茶园就占据了一大半面积,真正能够娱乐的地方并不大,使游客不能充分体会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体验。娱乐项目不多,就留不住游客,游客都是当天往返,这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太乐观。所以增加娱乐设施、创新产品特色,以此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是当前茶海之心旅游发展的首要前提。

4.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当前,凤冈茶海之心景区发展中政府行为不足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存在着接待能力弱、可进入性差等不足,这些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凤冈茶海之心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占据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优势,但交通并不是很方便,以及设施建设方面也不是很完善。在旅游旺季的时候,经常因为停车、堵车等因素而耽误游客行程等矛盾。洗手间太少以及卫生条件较差,使游客对景区印象大打折扣。茶楼、餐厅的卫生状况、服务质量等较差,难以留住游客。

4.3管理无序

对景区资源的保护不够重视。茶树的生长需要有较高的环境标准,但是由于当前凤冈茶海之心景区还未形成较为科学的规划体系,对景区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规范的培训,使许多开发商与茶农仅仅关注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茶园茶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旺季,景区接待大量游客,由于人口众多,采茶时对茶园的破坏不能及时制止,没有仔细地为游客一一讲解正确的采茶方式和细节,从而导致对茶树的破坏以及采摘的茶叶质量也不合格。

4.4缺乏资金

茶文化的基础篇5

一、开设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自我修身的品味积累,收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人们对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不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艺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所以,大多数星级酒店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开设了很多的茶坊、茶馆等品茶场所,人们进入茶馆不仅仅是因为口渴,而是由于茶馆宁静、舒适的环境,能够陶冶情操,属于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艺是茶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时展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下,茶艺师作为新兴的职业受到市场的欢迎,并已经逐步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的贴合宾客要求,丰富服务项目,进行了茶艺展示课程的设置。就酒店服务行业来说,为该行业输送应时之需的人才,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复合化,以至客观性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茶艺展示课程已经是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出与酒店服务当中相匹配的人才。教学活动的成败衡量标准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活动之后是否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即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和社会需求相吻合。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就必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率、丰富教学的内容、优化教学的理念等。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要依据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展示课程。课程的设置不仅是更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也是教学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必然之路。然而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具备以下的基础:首先,做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理念的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是开展好茶艺展示课程的前提,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于是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力的时候才能对“茶艺”的内涵形成一个系统化、全面化的认识。但是其他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意识都是影响茶艺展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活动当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自觉根据教学目标设定学习内容,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牢记基础知识,为实践性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有效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巩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茶艺基础知识和技能。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茶艺展示课程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是较高的,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的茶文化知识,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对示范能力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影响还是较大的。总之,教学模式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应用所学内容适应市场灵活性,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职业茶艺师。随着高职教育体系的不断更新及变革,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致使酒店管理专业具备了一定的实训设施设备以备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包括识别茶叶、泡茶、饮茶、茶礼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服务技能,更好的对客服务。因此,从社会的需求来看,将茶艺展示课程融入到酒店服务当中的比例不容忽视。

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及教学相关理念的探讨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想要和茶艺展示课程设计的教学相融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点,从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理念来看,将茶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教学的指导理念要根据现代性及开放性的特征为依据,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技能内容,可以有效的加强理论的实用性,从而将茶艺知识深化为技能教育。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要丰富茶艺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好现代教育当中的设备资源,力求资源利用最大化。激发教学主题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要做好茶艺展示课程的引导活动,以便更好的开展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同时把教学的模式、方法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来实现提升茶艺展示课程实质性的教学质量。第二点,从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来看,要根据当前国家在茶艺师方面的要求为切入点,并且将传统的茶文化和现代的茶艺内容结合起来,进一步为茶艺展示课程的内容创新提供有效的依据。除此之外,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更要注重的是课程内容的层次性,课程的设置要达到体系化就必须注重茶艺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茶艺活动的核心内涵。在课程教学体系中,首先从茶的起源与茶叶分类、茶叶的辨别知识以及茶叶的加工技术知识,亦或是茶叶的品种特征以及品牌等,这都是需要纳入到平时的茶艺展示课程的模块教学活动当中,有层次的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教育。凡是能够对学生理解茶艺知识和运用茶艺技巧的教学方法都可广泛的运用到课堂当中,茶艺展示课程的模式也要做到创新。第三点,从茶艺展示课程设置的思路来看,茶艺展示课程主要的关键点就是将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任务要与市场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好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之间的高度吻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茶艺课堂的教学方式以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保证有效课堂。

三、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及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当前大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就要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强化服务技能等有一定的积淀,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第一,在具体的茶艺教学活动当中,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如茶艺人员的服务礼仪、茶艺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等。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所以学生职业能力的表现是由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而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也关系到茶艺活动表现的好坏。我国的茶文化在世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我国的茶叶出口是我国出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论是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还是茶文化的普及和应用优势都是很明显的。而酒店管理专业当中的茶艺展示课程不单是对茶文化及茶艺技巧的学习,同时也融入了多样元素的教学体系,就让我们必须重视在课堂上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整个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要融入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体系当中必须包含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在实训室。在茶艺展示课程实践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实践活动。茶艺是修习涵养的综合技能,简单的教学模式(实训室)是无法全面展现茶艺技能以及茶艺的对客服务。所以,课程的教学活动就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茶艺理论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从而达到茶艺教学的目的和良好的效果。在我院系部的茶艺展示课程的实践教学除在茶艺实训室中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教师一对一指导外,还纳入了任务驱动进行茶艺馆市场调查、身临其境参观大型茶馆、茶艺顶岗服务等。学院就此也为学生提供了基本平台,接待中央、区外等大型实训基地观摩团,在接待服务中进行茶艺展示服务环节,达到实训目的,同时也受到全国各地职业院校、行业及相关同行的一致好评。通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教师进行实地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和茶艺展示技巧的熟练掌握。总而言之,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去,学生毕竟是实践活动的主导,即使教师做的再好,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也是难以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因此,要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潜力,最终实现茶艺展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第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当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随着当代茶文化的发展和茶艺技巧的创新,教师要与时俱进的贴合市场需求,时刻吸收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要对茶艺理论知识有一个熟练的运用能力,对于新的专业技巧不断进行业务钻研,反复磨合,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这也是具体的茶艺展示课程的实践可行性和艺术性所决定的。这样教师不仅仅做到充实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还能够提升实训课堂的趣味性,培养茶艺美学意识,有效的带动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因次,茶艺展示课程是为酒店服务行业人才的需求所开设的课程,更是为了实现当代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而应时之需的一门专业课程。

四、结语

茶文化的基础篇6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开展的,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旅游产品之一。因此,对普洱茶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第三,普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过度型、栽培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4.1万亩,其中古茶树(园)60万亩,现代茶园74.1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2亿元;第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分布有14种世居民族,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在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贩运普洱茶的过程中,积淀了厚重而丰富的普洱茶园艺文化、普洱茶采收与加工文化、茶马古道与马帮文化、饮茶习俗与茶道文化和普洱茶收藏与鉴赏文化等,以及由各少数民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演义出来的民间歌舞等。普洱茶文化以其自然、清幽、恬静的文化魅力,对喜爱茶文化的人们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二、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和问题

普洱市旅游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5.56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469.4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1298.47万元;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镇元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及万亩野生古茶林生态旅游、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生态旅游、营盘山万亩现代茶园及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旅游等。计划推出的有:天下普洱茶国、普洱古茶都等。普洱市力图打造的城市形象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其意图显然是要凸现茶文化旅游在普洱市旅游中的主打地位。但是,普洱的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过多年开发以后依然处于“冷点”状态。普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雄厚的茶产业优势不相称。经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起步晚,开发程度低。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2、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普洱地区茶旅游资源呈零散分布,整合度低,茶产品的组合度较低,主要以茶园观光作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局限较大。茶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提高组合度,就难于构成触动大量游客出游的专门动机。

3、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目前普洱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其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不饱满,大大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闪亮卖点,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4、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旅游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填充,而旅游活动内容又需要一定的旅游业态的支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大多还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化层面上,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因此,如何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培育一批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态就成为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5、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使普洱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步伐受到严重的制约,2004年普洱市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1910.85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0%。由于普洱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1)通往古茶树园区的道路条件较差;(2)景区规划及建设级别较低(目前仅有a和aa景区8个);(3)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而散,尤其缺少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4)城市园林化程度不高,达不到生态休闲旅游的要求。

三、加快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普洱市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1)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整合度。

(2)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胎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旅游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体检、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以形成闪亮卖点。

(3)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2、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可能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主动地开拓旅游市场。虽然普洱旅游更广泛的市场是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以及国内沿海城市,但一段时期内普洱旅游的第一市场应该是省城昆明,或者说昆明是普洱旅游首先要开发的市场。通过打开并培育昆明旅游市场,向省外、国外拓展。只有吸引了大量的昆明游客到普洱旅游,才能对省外和国外的游客产生影响。普洱市应通过大型茶事节庆,着力打造普洱旅游形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及各种营销手段开拓旅游市场,使普洱市真正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

3、创新思路,着力建立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业态。适应新的普洱旅游发展趋势和变化,以新的思路重新定位和谋划未来普洱市旅游业发展。以普洱茶文化来提升核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系列整合产品。通过对普洱茶文化和区内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凸现普洱茶古朴、厚重、丰满的文化特色。只有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及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的优势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卖点。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如:茶叶交易市、茶道饮食市、制茶工艺展示所、茶艺表演队、茶歌舞表演场、大型民族歌舞专场、民间少数民族杂艺表演场、茶文化博物馆、茶鉴赏会所等。将目前已经整理排练的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如《茶之魂》、《茶乡春潮》、《普洱茶之歌》、《茶韵古乐》等大型歌舞和音乐会形成专场,以业态形式提供给游客消费。

4、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必备的条件。应多渠道融集资金对通往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园区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园的道路进行拓宽、铺油,以提高通达性和舒适性;对茶马古道必要的修复性建设;完善景区规划及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力争创建数个4a或3a级景区;加强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尤其是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加快城市园林化建设,加紧推进“满城绿色,满城水”项目设计实施,规划建设时应注意应用借景的方法,把城市园林延伸至自然背景,并逐步与自然生态背景融为一体,着力营造和谐生态城市休闲环境。

【参考文献】

[1]汝百乐: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3]思茅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思茅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6。

茶文化的基础篇7

关键词:茶叶视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已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校,必须将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等成为了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未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指导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导致存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叠、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艺术类课程不完善等等问题。开设茶文化公共课,以及茶艺表演必修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重叠问题,针对学者已经做过详细调查研究,2014年俞裕芝等人对新进幼儿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中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混乱,整体呈现出弱分类和弱框架现象。弱分类是指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合度高,弱框架是指老师决定授课内容,这一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和课程本应传递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1]学者们的研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从学前教育专业书中也可以看出课程知识之间存在重叠的现象,《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幼儿园游戏》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重视各专业知识的整合,高度关联的知识内容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势必会影响新教师,在授课中很难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刚入职的幼儿教师而言,这样现象容易影响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只能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2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设置,本科、专科院校基本上会开设思政类、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等公共课程,明显缺少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而教育部《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师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知识,”这就要求幼师要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不至于照本宣科,积极地发挥能动性增加课程的知识容量。[3]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各种现象的学科,观察与逻辑推理是自然科学基础,幼儿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意识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拓幼儿视野。人文科学知识是研究社会现象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涉及文艺学、哲学、宗教学等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1.3艺术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

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钢琴、视唱练耳等等,较为系统地即从理论层面到技巧层面学习这些艺术课程,不但能提升艺术技法,而且也突出了学生内在艺术修养与人文底蕴的培养。但当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师绝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法轻人文素养的倾向。音乐、舞蹈等技法类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艺术所蕴藏情感、人文精神关乎教师道德修养以及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这些能力的缺失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不足。针对上述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理由有二,一是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如茶文化产生、发生以及内容,茶道精神发展等等,又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茶叶生产、制作等等,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二是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既具有茶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又蕴藏着各艺术门类自身的审美趣味,培养教师的审美观。

2茶叶视阈下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近些年,茶文化在社会大众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茶馆还是乡村茶文化产业旅游都为大众提供悠闲、娱乐、释放压力、放松心灵的场所。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倡导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一方面在于通过茶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重点在于谈论如何茶文化视角从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开设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公共课

我国是种茶大国,几千年年来的种茶历史不仅养育了一方村民,培育闻名于全世界的茶叶品牌,而且孕育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茶文化,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类型,在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形成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茶文化包含雅俗共赏的文化意境,“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人生乐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那么如何开设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层次进行授课,一方面以茶文化内容介绍为重点,即一种通识性的知识介绍,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茶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以茶道、茶艺为重点,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结合学前教育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展开,其实如有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成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关于茶文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囊括了与茶相关的所有内容的发展形态,如茶叶、茶馆、茶文化等发展史,茶道、茶艺、茶礼俗、茶诗歌、茶舞蹈等内容的介绍[5]。其实,笔者一直认为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应考虑开设茶文化方面的公共课,国家教育部应该将茶文化课程与大学英语、计算机、政治等一起纳入必修公共课之行列,或者融合到大学语文教材,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此,茶文化包含着道家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朴素精神追求,表达了道家“朴素而天人莫能与之争美”、“贵天法真”的审美理想,也蕴藏着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与佛教内省顿悟、净化心灵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些思想对于有利于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的腐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2.2茶艺融于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

如前所述,大学生艺术类课程教育过于注重技巧训练,忽视了艺术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审美趣味的培养,因此,建议将茶道、茶艺融入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茶艺、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道是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文化,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即在烹茶的过程中学习礼法、增进友情、培养审美情操、陶冶性情,也是儒道提倡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有句古话:“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无不爱茶,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坡、王安石等等都留下许多赞美茶的诗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茶艺表演”课程,通过老师们课堂讲授、现场示范、学生训练主要环节,让学生了解茶艺蕴藏的茶文化内容以及高雅的精神文化,掌握基本茶法、各类茶艺演示,并可以艺术化、科学性展现茶叶泡饮过程,获得美的精神体验。[6]与此同时,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学习中,适当地融入茶舞蹈、茶戏曲、茶美术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提高学生艺术技巧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底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西方开放性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内向闭合性的特征,但这一文化形式不太符合儿童思维发展,因此,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了解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形式与内容后,可以将其改编成幼儿喜欢动画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教育理念的提升,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幼儿教师培养的重担则落到高校的肩上,高校教师队伍的建立,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等事关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从茶文化角度构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案,并从茶文化公共课与艺术类专业课角度详细给出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人文底蕴深厚、专业素养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祖国下一代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有力契机。

参考文献

[1]俞裕芝,李召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入职适应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性质的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14-15.

[2]张晓梅,,王晖,刘大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

[3]霍巧莲.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8):103-105.

[4]胡知凡,包雪鸣.教师艺术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5]郭威,陈力群,孙云.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建设初探———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49-53.

茶文化的基础篇8

本文主要介绍了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并进一步解析了茶业经济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开发茶文化旅游,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茶业经济

1茶文化旅游概念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叶的生态环境、生产情况、自然环境、茶文化等资源与旅游活动进行有机整合的一种旅游方式。茶叶生产区景色大多秀美幽静,茶区的多样性景观为茶文化旅游提供了特定的背景,以茶为主要载体,宣传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展示民俗特色,对茶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涵盖体验、娱乐、购物、度假以及观光等多种旅游功能,是时下较为流行的旅游产品。茶文化和旅游活动之间存在许多链接关系,这也是茶文化实现旅游效应的重要原因。茶叶作为种植物,它有着强大的自然性,它的生长环境可以整合成风景秀美的景区。在我国,茶叶的分布大多在南方的丘陵上,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气候湿润、植被富饶、环境清新的特点,不仅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也具有修身养性的能效。我国的茶树品种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茶花颜色有的白如皓月,有的粉如桃色,为茶园的园林建设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基础,许多著名茶叶的产茶地区都被开发为景区,供人们参观,例如杭州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产区等。这些景区不仅风景秀美,同时也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具有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它们渐渐成为旅游者的青睐之地的原因。在我国,茶叶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茶叶相辅相成的文化也是层出不穷,例如关于采茶的歌舞以及饮茶的习俗等等,茶礼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获得的精神财富。从旅游者的心理角度来说,来到别人居住的地方旅行,通常都希望获得精神枷锁的冲破,赢得心灵之外的超越。茶文化旅游旨在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通过让游客感受茶文化的内涵来获得一种崭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特性,让旅行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在旅游中穿插茶文化体验可以有效地让旅客获得精神满足。在我国,各地均有多彩的茶文化,造型各异的茶具、脍炙人口的茶诗以及精美绝伦的茶文化壁画都有着强烈的审美特性,茶这种普通的植物被后世的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品格和意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追求宁静、和谐的性格。从某种角度上说,历史遗迹反应的也是古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性情,游人去体会这种文化同样也可以获得精神的陶冶。因此,茶文化可以和旅游活动有效地融合,这也为实现茶文化旅游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茶业经济与茶文化旅游的关系研究

2.1茶文化旅游提升茶业经济的附加值

茶文化旅游是依托于茶叶生产活动而进行的旅游项目,主要以茶业经济的资源为依托,对茶叶的产品、田园风光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在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基础之上,建立起茶叶文化的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与互动。茶文化旅游在满足游客一般旅游需求的同时,还让旅游者有机会亲自去参与茶叶的采摘和加工,获得参与和互动的乐趣,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茶文化旅游将茶叶的生产加工经营、购物、餐饮、娱乐都有机串联起来,带动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消费,为茶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附加值,这个附加值就是在茶生产销售以外,额外获得的利润。例如桂林茶园在1999年被开发之后,成为桂林的特色旅游产品,截止2014年,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桂林茶园的附加值增长。又如信阳,先后研制培育了信阳红与信阳观音,并举办了信阳茶文化节,极大提升了信阳茶文化游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客源结构不断扩大到周边城市。目前信阳市日益显著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对省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已越来越强,信阳也成为北方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城市,是全国唯一连续七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

2.2茶文化旅游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到了茶的生产、制作等过程,同时还进一步了解了茶的历史与价值。游客亲自参与到茶叶的摘采过程,亲手去制作和品尝一杯属于自己的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茶叶的魅力,在观赏和制作茶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形成对茶的喜爱心理。不仅如此,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想所需,来购买自己钟爱的产品,作为礼品馈赠给亲友。客观上茶园的文化特色也促进了游客对茶的消费,茶的生产方也可以根据游客的需要来调整产品结构,更加适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茶业经济的发展。

2.3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品质量的提升

茶文化旅游日益繁荣的今天,茶叶也逐渐成为人们旅游时购买的产品,购买者不仅希望茶产品包装上档次,更希望买到的是质量优良的产品。因此,对茶产品的包装档次和内在质量提升,都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在茶文化旅游中展现出来的茶产品,也只有通过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质量,在生产中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满足游客的需求中不断进步,促进茶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升茶叶经济效益与价值。据了解,桂林茶园中所种植的茶树品种质量较高,每年培育的茶苗达6000万株,促进了整个广西茶叶种植业的发展。再如普洱茶中的王者老班章,其产地老班章村是深山中一个贫穷的哈尼族寨子,当时村民甚至要到别的村庄讨饭,2000年以后,老班章茶独特品质渐为人们喜爱,价值渐显,现如今,该村127户茶农户均年收入已过百万,成为中国最富裕的村庄之一。除此之外,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天福茶博物院等,多年来海内外参观人数已超过百万,成为中国茶文化基地。

2.4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为人们充分地展示什么叫中国的茶文化,向人们普及了中国的茶文化知识,提倡饮茶,提倡养生,这也是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国人一直提倡的生活必需品,文人所推崇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都包含了茶,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文明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友谊的纽带。茶园开放之后,人们可以通过了解茶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在国内,甚至也能促进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从而带动科技、经济、文化的共同进步。

3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界与旅游界人士共同努力,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茶文化旅游目前在我国的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薄弱等缺点。同时,在茶文化旅游的项目开发上,也存在着形式单一、方式重复、参与度较少等问题。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何能利用茶文化旅游进一步带动茶业经济?在这里笔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3.1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科研部门的支持茶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中华文化,它的弘扬不能单单地靠一个人、一个企业来完成,需要更多专业人士、权威机构的支持,才能获取更广阔的发扬空间。茶文化与茶科技、茶经济的发展有协同作用,所以在这方面,笔者希望与茶叶经济相关的政府机构能够给予大力地支持,出台系列政策来辅助茶文化的弘扬。与此同时,相关的科学研究部门,也应对此充分重视,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源和成果,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促进茶文化与茶经济的协同发展。

3.2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旅游是建立在茶文化的特点和旅游行业的相关规律之上的,需要对茶产业进行有机的结合。要思考如何能发挥茶文化的特点,同时又能够满足旅游行业的相关要求,对此进行形式上的丰富,不断拓展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多样性。茶园管理者要充分地考虑对茶园观光的需求,例如游客对茶文化与制茶活动的体验,茶文化和制茶体验也需要有专门的场地来作为载体,通过修缮保护茶叶作坊、建设茶文化展示区等等,确保游人享有完整的茶园体验。

3.3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实行文化旅游和科教相结合的战略,为青少年建立中国茶文化教育基地,进一步向中、小学进行宣传,在台湾销量第一的儿童科普读物《小牛顿》中专门有讲解“茶的一生”,图文并茂,生动的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加工制作流程及饮茶的益处让这些祖国的花朵能够进一步去了解茶业的发展过程,加深国人对茶文化的领悟,进一步培养出国人懂茶、爱茶和喝茶的良好习惯。

3.4加强对茶园的观光设计

一个观光旅游的项目,它最本质、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茶园的观光设计,要体现出服务特色,让游客在园区中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观光茶园的特点和风貌,这也是茶园观光设计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茶园具有多种功能,不仅有着生产功能、观光功能,同时也具备科研示范功能、科普功能,其风景建筑形态的设计与游人的活动息息相关。要体现出茶园的观光作用,首先要保证园区各个基础设施的安排与人的需要相契合,只有拥有完整的基础设施,才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游客的餐饮、接待、咨询、住宿、休闲娱乐和医疗保健服务需要得到妥善的安排。因此,它要包含游客接待、具有服务性质的建筑、停车场、卫生间等等。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园区游人的容量、基础设施设置的空间、设施使用的频率以及与茶园相关景点位置的安排,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服务,这都需要茶园管理者统一规划。在茶园的观光设计中,除了要有能够满足休闲观光等基本需求的基础设施外,还要能满足游人的个性体验需求,建立属于茶园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更有助于游客对茶园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4结语

茶文化旅游涵盖了茶叶栽培技术、茶叶制作技术、茶园建设等诸多内容。茶文化旅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是无以计数的茶业同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同时也为茶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巨大的附加值。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协同作用,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作者:薛奕妹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J].价值工程,2015,28:179-180.

[2]冷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6:56-57.

茶文化的基础篇9

“后山牌”花茶是农业部、四川省优质产品;“后山翠芽”曾获四川省提名名茶和特优农产品称号;“红岩迎春”多次评为省优名茶,扁形名茶“草坪翠芽”获国际茶博览会银奖两次、西博会名优农产品称号、《世界农业》红榜产品以及峨嵋杯名茶评比金奖。另外,还有“九鼎春辉”“、定峰毛尖”、“天河春露”、“后山春螺”等一系列省、市优质茶叶精品。其中“草坪翠芽”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后山”、“草坪翠芽”牌均成为泸州市知名商标,“后山翠芽”正在申请有机食品认证。茶叶生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户种茶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茶产业作为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为促进我县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低

现有茶园绝大部分为20世纪八十年代建设,建园基础较差,品种比较混杂,良种化程度偏低,平均树龄在25年以上,树势普遍衰弱。大部分茶园是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化、专业化、科技化意识淡薄,茶园管理粗放,广种薄收,重种轻管、重采轻培等小农意识依然广泛存在,导致茶叶种植和管理技术含量不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茶园管理不规范,茶叶的产量和内在品质不能真正反应其茶叶种植区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严重制约了叙永茶叶产业的发展,尚未形成真正的优势产业带。

2.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

我县茶叶专业人才匮乏,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观念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仍然习惯于只负责技术指导、不管产品销售的旧有技术推广方式,造成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低,市场拓展力度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严重影响了叙永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3.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茶叶产业既缺乏基础性、公益性财政投入,又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我县虽有注册茶叶企业8家,茶叶加工作坊40余户,但总体上茶叶加工设备落后,仅少量拥有较先进的名茶制作设备。多数茶叶加工厂普遍存在管理混乱、加工设备简陋、陈旧、老化等问题自动化程度极低,加工技术落后,茶叶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还有部分产茶乡镇农户,没有加工设备,几乎全为锅炒、手揉、笼烘的手工加工,即使是1kg价值数百元的高档名茶,也存在烟、焦、糊、红梗等质量问题,无形中造成茶叶资源的极大浪费。

4.缺乏核心品牌

我县茶叶虽然品质优异,风格独特,但由于长期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和带动,更缺乏相应生产标准、宣传推荐和高素质营销队伍,茶叶生产一直处于一种初级化状态,基本上是各茶叶种植区对茶叶生产、产品、品牌和包装各自为政,自产自销,难于形成一个拳头品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实力弱、带动力不强,品牌开发和整合力度不够,名牌产品少。如“后山”牌花茶、“草坪翠芽”牌名茶被评选为泸州市知名商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前者因企业老化与改制,新业主重视程度低,在外销市场已销声匿迹;后者因规模小,商标权属关系未理顺等原因发展受阻,严重制约和削弱了叙永茶叶产品品牌开发和市场开拓。

思考与建议

1.建基地,夯实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

加强茶园基础建设,整合国家相关项目,配套完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做到茶叶的良种化、规模化和生态化。改造与新建并举,连片改造现有低产茶园,淘汰现有生产能力低下的零星茶园,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新植茶园。

2.育龙头,增强茶叶产业发展的动力

充分利用我县已注册的“后山牌”、“草坪翠芽”、“定峰毛尖”等茶叶商标的优势,按照市场拉动、政府扶持、企业自主的原则,整合、兼并小型茶厂,组建1~2个有一定经济实力,会经营、有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在依法、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下,鼓励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推行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带动模式,把分散在千家万户中的各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提高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发展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增强茶叶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县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3.创品牌,提升叙永茶叶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充分挖掘和整理具有叙永特色的茶文化,深入研究我县原有的“后山茶”,现有的“红岩茶”、“草坪翠芽”等注册商标的市场效应,加强我县茶叶品牌创建的科学论证。根据茶类标准、要求,将全县范围内的茶叶品牌整合,以市场认知度高、区域特色鲜明、具有推广基础的品牌作为全县茶叶产品的统一品牌,并严格按照统一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以集中资源优势,树立叙永茶叶品牌,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水平。

4.强保障,创造叙永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精心规划,完善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入。将扶持产业发展的资金向茶叶产业倾斜,进一步加大对优质茶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扩大基地建设范围和规模。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增加产业投入,通过项目整合,建立起国家、集体、企业、民间资本以及外资等多途径、多元化投资结构和投资机制。三是强化科技支撑。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引进、选拔、使用、激励科技人才的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茶叶科技人才,稳定和壮大茶叶技术队伍,加强与省内外茶叶科研院校的联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是积极创新技术推广机制。探索与科技示范场、科技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新模式,实现茶叶先进技术的本土化。五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开展茶叶技能培训,培养乡土人才,着力提高茶农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到位率。

茶文化的基础篇10

关键词:英语精读课教学;茶文化;导入机制;教学活动

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知识,还是相应的文化理念,实际上都有着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对于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充分注重完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完善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提升教学内涵,丰富教学理念就成为当前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要求。

1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随着当前英语教学活动不断完善,如今精读课教学活动开展已经成为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英语精读课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大大丰富英语精读课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细节,同时更能引导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形成积极完善的教学思路。因此,经过不断创新与完善,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也实现了新的完善与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对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认知和了解,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内涵,还是整个教学活动,都缺乏实质性完善,因此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只有认知这些问题,才能有效优化和发挥英语精读课教学的理想效果。客观而言,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整个课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整个教育活动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部不断创新与完善,但是目前多数学校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只是对表面的语法,句子结构等基础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缺乏对抽象词汇的有效理解和应用,可以说很多学生并不认识传统文化理念与英语精读课背后的内涵,甚至按照传统的,机械的语言思维和习惯来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解,从而既造成了语言理解上的偏差,更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而且教学效果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当前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性。随着当前整个社会发展不断成熟,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时代需求,都实现了现实的实质性转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英语精读教学课课程结合时展的具体特点,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因此只有转变教学模式,优化知识结构才能够满足整个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是英语精读课教学工作开展的客观要求。此外,随着当前英语精读课教学课程不断完善,我们开展这一课程时,更多使用的是陈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化更新等一系列问题和不足。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结合当前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语法,英语阅读理解等基本技能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协调性不足等问题进行创新和完善。通过创新英语精读课,教学理念和内涵,从而满足整个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最后,当前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过程中,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未能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整个教学的重点缺乏合理性和完善性,事实上,应试教育是目前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中的相应定位。而完善的英语精读课教学需要将学生实际需要放在整个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可以说,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内涵的出入,因此,良好的课堂定位直接决定了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想实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就必须结合完善的教学方法,选择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来说,文化内涵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关键,只有融入相应的文化元素,才能实现理想的英语精读课教学效果。

2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和传承价值分析

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与关键,同时也是实现整个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前提。而想要对整个茶文化理念形成理想的传承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对整个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融入其中,通过系统化创新,从而形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2.1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在现代化文化理念发展不断成熟的今天,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日益凸显,因此认知和应用传统茶文化的价值需要就进一步成熟。我国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活习惯的主要表现。可以说,利用茶文化不仅能够完善认知传统文化,更能够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学习提供重要的素材和影响力。事实上,随着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日益成熟,如今传统茶文化的价值理念日益被人们所认同,其已经发展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内容。

2.2茶文化的传承价值分析

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内,其不仅仅包含了丰富的物质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着完善的精神内涵,人们通过了解传统茶文化,我们能够感受到相应的生活元素和气息,更是对整个生活社会形成了全面成熟的认知和理解。此外,茶文化实际上也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思维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不仅是人们认为其中具有健康生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文化社会中,能够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形成相应的引导和影响力。茶已经成为当前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渠道。最后,随着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已成熟,运用传统茶文化就需要从了解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入手,通过创新茶文化的应用元素,从而实现对整个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和认知。

3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随着当前信息时展不断成熟,如今全球多元文化不断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而英语作为全球最大语言,掌握英语知识就极为必要。完善开展英语精读课教学课程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相应的课程内容,同时也是学生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基础和关键。语言的差异本质是文化的差异,想要从根本上学习好语言,就需要学习好文化的具体内涵,传统茶文化理念作为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认知传统茶文化内涵就极其重要。事实上,在英语精读课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需要注重融入相应的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了解和认知文化之间的差别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帮助。在当前整个教学活动中,英语精读课作为整个教学内容的重要元素,其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关键和基础,而语言背后所具备的文化特色,也为我们了解传统优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证,茶文化作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元素的内容,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应用英语精读课教学的具体内涵。当然在这过程中,完善的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也为整个教育活动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障。

4英语精读课教学过程中的茶文化导入思路

英语精读课不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重要的是对文化体系的外在表现。在英语精读课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注重对各种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事实上,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内涵,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整个英语精读教学过程中,从而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将传统的茶文化融入到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过程中,其不仅能够营造整个课堂的良好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参与整个课堂积极性提供有效帮助,以往在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中,更多只是对学生学习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状况进行关注,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把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兴趣,因此,将英语精读课教学的具体元素与传统茶文化体系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整个传统茶文化的应用效果,同时也能够完善英语精读课教学的具体价值和理念内涵。想要实现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的理想效果,还要充分注重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入手,通过了解当前英语精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完善整个教学体系。尤其是通过选择学生的具体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为切入点,从而实现对整个教学理念的有效革新和完善,通过将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内涵元素有选择性地融入到整个英语精度教学过程中,从而构建完善的英语精读课教学体系,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充分注重教学创新,所谓教学创新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完善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感受茶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实现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全面了解,通过体验式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再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时,还需要充分注重对学生对老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5结语

通过对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缺乏文化理念,因此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理念,完善的茶文化内涵将为英语精读课教学创新实施提供必要内涵与创新切入点。随着当前传统茶文化的推广日益广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茶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所以,全面认知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对于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郭颐顿.基于网络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茶业通报,2013(13):142-146.

[2]张素艳.网络环境下的文化导入策略与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1):96-101.

[3]刘晓茜.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装饰,2014(3):132-136.

[4]马宏霞.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