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基础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0:58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篇1

我校自2000年创办五年制“美容医学”专业以来,至今连续招收六届学生,计300余人,其中00、01、02级同学已顺利毕业。通过二轮完整的教学循环,笔者从一名美容医学专业学生的角度,对美容医学的课程设置,谈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我校美容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我校五年制本科美容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具有美容及损容性皮肤病医疗技术专长的中医师,其课程设置如下。

1.1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高等数学。

1.2专业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检索、金匮要略、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预防医学、急救医学、专业英语、美容实用解剖学、医学美容心理学、美术学、健身美容学、美学基本原理气功学、形象礼仪。

1.3专业临床课: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营养学、针灸学、推拿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总论、实用五官科学、中医美容学、实用皮肤病学、整形美容、现代实用美容技术、化妆品与化妆品化学、服饰美学、美容企业化管理概论、美发与护发、美容产品设计与开发。

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使美容医学专业学生具备中医基础、临床的理论、又同时具备美容方面的知识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双重人才,拓宽就业面的目的:学生既可以从事中医临床各科工作,也可以从事美容医学相关方面的工作。

2各高校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2.1公共基础课:与其他专业的教育一样,进行包括政治理论课,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以及外语、体育等公共基础科目教育。

2.2医学基础课:包括系统解剖学、组胚、生理、病理、生化、药理等与其它医类专业相同的医学基础课,中医院校还开设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中医基础类课程。

2.3医学美容基础课:包括与美容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医学人体美学、美术学、美容解剖学、美容心理学、美容应用药物学、美容应用化妆品学等。

2.4医学临床课: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推拿等临床有关各科。

2.5医学美容临床课:指美容医务人员必须精通的职业技能科目,主要包括美容外科学、美容牙科学、美容皮肤科学、中医美容学、医学美容技术、美容化妆术等多门医学非医学课程。

在西医院校中,大连医科大学始终走在美容教学与科研的前列,在探索美容医学高等教育的模式和规律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办学思路被称为“美容医学高等教育的大连模式”。其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和临床两大部分,基础部分有《美容解剖学》、《美容心理学》、《化妆品化学》、《服饰美学》(结合大连服装节的实际情况开设)、《美术学》,临床部分按照美容实施手段分成5大类,并组织人员出版了配套教材:《手术美容学》、《药物美容学》、《经络美容学》、《物理美容学和健身美容学》。

在中医院校中,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1993年即开设中医美容大专层次教育,在中医院校美容专业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将美容专业基础及临床课分为11门:《医学美学导论》、《美容局部解剖学》、《美容药物学》、《美容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美容牙科学》、《中医美容学》、《美容心理学》、《医学美容艺术基础》、《医学美容技术》、《美容化妆品学》。

3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综合各高校美容医学以往毕业生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学生由于受过美容专业的系统教育,专业知识均较为扎实,但缺乏实际的专业动手能力,这方面存在的欠缺阻碍了美容诊疗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使他们距离医学美容的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同时,在各校美容专业的教学探讨文章中,也反映出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在于学生艺术、美学教育的相对薄弱,已经影响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

4课程设置的意见与建议

4.1深化课程改革:笔者认为,在处理3类课程的关系上,必须抓好公共基础课,突出专业基础课,深化专业临床课。真正体现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平衡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完整的课程学习,现就专业基础、临床课两个方面略作建议:①专业基础课:增加美容中药学、化妆品化学与研发、美学基础、素描与色彩搭配、审美情趣与水平的内容;②专业临床课[2]:增加美容内科、针灸减肥、针灸美容的内容外科基本技能、化妆品前沿资讯、多媒体与计算机形象设计的内容。

4.2抓住两个要素

4.2.1课堂教学(突出中医特色):美容医学的教学强调实用性、系统性,突出中医特色,应加强与保健养生、临床治疗接轨,注重中医美容临床思路的培养和训练。教学内容可分为中医保健美容和中医治疗美容两大类,包括药物美容,经络美容、体质美容、治疗美容。中医美容教学以体质美容和经络美容为重点,体质的观念利于相关临床知识的整合,使学生整体、辨证地把握美容问题,超出美容疾病的病因学范畴;经络美容促使学生加大对针灸、推拿、中药课程的学习力度,有利于学生今后形成个人诊疗特色。通过美容医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能够在美容临床中运用,又能够作为其知识结构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在相关科室(如皮肤科、内分泌科、妇科、针灸科等)开展工作。

4.2.2临床教学(建立实习基地):临床实习或毕业实习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在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实习中,学生将通过日常的诊疗、预防、康复等工作开始培养和形成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医疗风范,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术,实现从学校到医院,从课堂到病房,从学生到医生,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转变。因此,建立好实习基地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可以尝试建立模拟医学美容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中心实际操作,仿照一般美容院的运作方式,扮演美容师、经营者的角色,在实践中学习掌握自主经营的方略,逐渐锻炼市场竞争与自谋职业的能力。

在实习安排上,利用寒暑假,联系人才市场,提供整形医院、美容院见习实习岗位,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市场供需比例,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业学习,为成功就业奠定基础。在实习形式上可采取灵活组合的套餐式,内容涵盖内科医生、整形医师、高级美导、自主创业等方面,针对个人特点,进行选择,为学生将来向不同方向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4.3考虑以下方面

4.3.1尽早接触专业知识,突出专业特点:课程体系改革原则不是通过删减医学基础课、增加专业基础课内容,而是在相关内容中渗透适当的整形美容专业知识,突出专业特点,在前期基础课阶段设置美容专业课,让学生对美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早期的感性认识,增加实验、见习课程比例。

4.3.2增加专业医学美学课程内容:如微机应用与美容设计、美容仪器构造原理及使用、医学生物材料的研究[3],只有增加以上科目,才能与国际化美容外科接轨。

4.3.3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是知识和信息时代,以往单纯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意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即适应社会的能力;具备市场竟争、自谋职业的能力。整形美容外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技术瞬息万变,设备日新月异,所以高等医学美容院校应定期开设讲座,向学生传授课本中所不具备的内容,如当今美容界最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生物医学材料,等。一个优秀整形外科医生,首先应具备渊博的医学知识,较高的美容修养,并能深入研究患者的心理学,此外,还应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将医学美容事业与市场经济充分结合。

5小结

日益广阔的美容市场,管理逐步规范、要求不断提高。严格的准入条件呼唤专业人才的加盟,因此,现代美容医学教育任重而道远。以上是笔者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验证,也期待有更多的教育者、美容爱好者,投入到美容医学教育的大讨论中来,让莘莘学子在艰辛的求学路上,少一点曲折与坎坷,多一份成熟和自信,为新时代美容事业的明天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芦源.对高等院校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199-201.

[2]傅杰英.中医美容现状分析与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1):96-98.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篇2

精神矍铄,言语掷地有声,虚怀若谷,深厚学养弥漫整个谈话空间。坐在对面的张其亮教授,大家风范尽显。谈起中国美容医学学科的创立、建设与推动,如数家珍。

“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是我国美容医学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事件!中国美容医学发展的20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张其亮,这位当代中国美容皮肤科界的大家、这位当代中国美容医学学科重要缔造者之一,在出席北京召开的“第18届世界美容医学大会”期间,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鲜花,掌声,舞台。

张其亮向我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翻检丰硕而珍贵的美容医学底片……

谈影响:

“社会与经济效益”双重奏

《华夏医疗美容》:作为当代中国美容医学发展的重要亲历者和缔造者之一,今天,世界美容医学大会在中国召开,请问有何感想?

张其亮:1990年11月伴随着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的成立,中国美容医学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应运而生。从学科雏形到具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建立,从国内逐步走向世界,并在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无不凝聚着广大美容医学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在“美容医学”这面大旗推动下,冲破重重阻力和困难,我国美容医学学科及其相关事业,有如雨后春,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今天,这个成就就是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我们中国美容医学的丰硕成果的一个好方式好机会。我认为这是一种必然。因为,我们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与需求。

《华夏医疗美容》:美容医学学科的建立,对中国美容医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张其亮:美容医学(aestheticmedicine)作为一门整体学科,也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今天,它在中国已经成为发展最快,深受人民群众关注的。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建设及其相关事业的全面发展,带动了美容医学教育、美容医疗机构、美容医疗技术、美容医疗器材以及美容护肤用品的研发,并带动了美容保健与护理等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群对美的追求,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谈历程:

从“不务正业”到风靡中国

《华夏医疗美容》:请你谈谈当年创建美容医学学科的现状?

张其亮:1990年,作为最早探索中国美容医学的组织,我们的分会组建的初期,“美容医学幼苗”并未得到社会和相关母体学科学术团体的认可。有人认为医务人员搞美容是“不务正业”,不能进入大雅之堂。甚至有人认为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等等。然而,我们分会专家却顶风而上!

刚刚开始,分会的专家来自四面八方,互不了解。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始终遵循着民主办会的宗旨,广泛联络和团结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增进了互信和团结,消除了隔阂和疑虑,大家都能全身心地为创建一门崭新的美容医学学科努力工作。

《华夏医疗美容》:你认为这20多年来,当代中国美容医学有何鲜明特色?

张其亮:20年过去了,我们一路走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昂首面对,矢志不移。在中华医学会历届领导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下,我分会认真对待困难,冲破各种阻力,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随本分会之后,国内还相继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保健学会医学美容分会等学术组织和行业组织: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等,这是中国美容学医学独有的特色。

中国美容医学的发展推动了一系列相关事业、产业的大发展,为我国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为满足广大求美人群的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是一支活跃、团结,并善于探索的学术群体,对中国和世界美容医学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2000年12月在庆祝中华医学会成立85周年纪念大会上,我分会荣获“优秀专科分会”称号,这是对我们多年来工作成绩的肯定与鼓励。

谈成果:

促成第一部医疗美容法规出台

《华夏医疗美容》: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这20年,成果肯定丰硕。有哪些重要成果展现?

张其亮:是的,这个学科发展一路走来,经过大家努力,回眸看来,我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这种成就的总结,更有利于我们美容医学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方面。

第一,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本专业学术组织相继建立,学术队伍空前壮大,学术活动异常活跃,并建立了海峡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交流机制。

第二,1994年以来,分会就积极参政议政,先后促成了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将医疗美容纳入国家《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并于2002年颁布《医疗美容技术规范》、《医疗美容机构基本标准》等专业性政策法规文件,使全国公立的和民营的医疗美容事业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第三:创办部级学术期刊,为广大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由我会创办或支持创办的三种期刊是: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第四:创建美容医学教育,培养专业人才。自1993年以来,全国先后有30余所高、中等医学院校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美容医学方向”(本科5年),“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本科4年)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大专3年)教育,培养了大批高中级美容医学人才,部分院校还培养了一批美容医学博士和硕士。

第五:编辑出版多套大学本科、专科、中专学制美容医学专业教材和继续教育丛书等,为培养各级美容医学人才提供了教学蓝本。

第六:著书立说,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美容医学内涵。现将有代表性的著作选录如下:美学与口腔医学美学(孙廉主编,1992年)、美容大词典(何伦主编,1993年)、口腔医学美学(孙少宣主编,1994年)、医学美容学(张其亮主编,1996年)、医学审美心理学(景生保主编,1997年)、医学美学概论(郑振禄、何伦主编,1997年)、中医美容学(黄霏莉主编,1997年),美容医学心理学(何伦,方彰林主编,1998年),美容医学基础(彭庆星、何伦等主编,1999年)、现代眉眼唇美容文饰学(林茂昌等主编,1999年)、人体美学(方彰林等主编,2000年)、美容皮肤科学(两个版本分别由向雪芩、张其亮主编,1998年,2002年)、美容外科学(高景恒主编,2003年)、口腔审美学(孙少宣、王光护主编,2004年)、医学之美的探索(彭庆星编著,2004年)、医学美学教程(赵永耀、程金龙主编,2006年)、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史略(第二版)(赵永耀、王向义等主编,2009年)以及医学名词7(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分册)(科学出版社,2002年)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高景恒,彭庆星主编,2004年)。此外,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美容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论文,并取得了多项水平较高的学科研究成果。

第七: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体系。美容医学整学科体系是由诸多美容医学基础学科和美容医学临床分支学科共同构建而成的一个整体学科。基础与临床分支学科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这在国外美容医学界是没有先例的。现阶段认为,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由7个基础学科和6个临床分支学科构建而成。前者为:医学美学基本原理、美容医学心理学、美容医学伦理学、美容应用解剖学、美容药物学、美容艺术学基础、美容化妆品学等。后者为:美容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美容牙科学、美容中医学、美容医疗技术及美容护理保健学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应用的扩展,学科体系内涵会不断延伸和完善。

第八:学会工作迈步世界,学科理念得到国际同行共识。

1993年-2007年间,我会单独或与兄弟学会合作,先后在西安、北京、成都、广州、上海等地主持召开过六次国际性美容医学学术大会,并派出多批次专家先后参加在意大利、罗马尼亚、美国、俄罗斯、日本、阿根廷等国家召开的美容医学学术大会。全面介绍了我国美容医学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许。在与国外学者交流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开拓了视野、结识了朋友、掌握了国际美容医学界发展动态,并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经验、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知己知彼,增强了我们的自信。我国在美容学术组织与医疗美容机构建设、专业技术与学科名词规范、医学美学理论与医学审美技能的系统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均领先于国外同行,在国际同行中尚缺乏对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分类研究。有关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体系的构想,也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并进行全面论述的。国际美容医学联盟(Uime)名誉主席R.pinto教授,经过多次对中国的访问和考察后认为,中国的美容医学建设模式应向世界各国推介。2007年4月,在阿根廷召开的第16届国际美容医学联盟大会期间,我会正式成为该国际组织成员,并被认定为“唯一代表中国参加Uime的学会”。2008年10月,Uime终身秘书长J.J罗格朗与我会专家彭庆星等在中国香港会晤,就美容医学整体学科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签署了《学术会谈纪要》,取得了学科理念上的国际共识[2]。

2011年5月,我会在北京主持召开第18届国际美容医学大会,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中国美容医学20年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会后,J.J罗格朗来信说:“这次大会上,所有的与会者都非常高兴,同时各国主席也对此次会议非常满意”。

谈未来:

在忧患与信念中前行

《华夏医疗美容》:是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美容医学发展这些成果,深刻地推动中国美容医学产业发展,和不断地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和世界接轨,也展示了中国美容医学学科领跑世界的风姿。对于未来,你作为一名美容医学战线的“老兵”对年轻一代有何建议与期望?对中国美容医学未来又有何期望?

张其亮:如前所讲的那样,我国美容医学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和阻力中发展的。20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决不能沾沾自喜,而应冷静思考、总结经验、找出差距。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篇3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及新任务,高校发展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教学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教学中存在浮躁现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适时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还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它是一项以点带面的改革,即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水平课程;以整体教学内容改革为面,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之举,对于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理解优质核心课程的内涵是建设优质核心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特别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推出了一系列有关课程建设的重大举措,课程建设更是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目前推出的优质核心课程是多年课程建设优秀成果的全面总结。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必须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课程建设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不同的特色。优质核心课程评判标准必须科学地、完整地反映优质核心课程的基本特征。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和对课程要求的不断变化,其标准也会随之发展变化,而且任何一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都应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成果、适应新形势的动态发展过程。

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的课程体系,体现着现代教育的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师资、学生、教材、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打造出了中医美容技术核心课程,而该核心课程的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中央财政重点扶持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作为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校方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中医美容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措施、奖励等保证条件。学校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动态管理,要求核心课程负责人组织该课程组成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资源、及时更新优质核心课程。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优质核心课程资源,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并将遇到的实际问题与任课教师互动、交流。

2.2优化教学团队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我们聘请本市多家综合性医院临床一线的医师及知名美容机构技师和我校中医教研室教师共同组建专兼结合的中医美容技术课程教学团队,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着力培养能够担任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定期以教研室为单位,召开教师教学观念专题会议,共同探讨教学理念,保证新的教学观念贯彻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3整合教学内容,教法灵活

中医美容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我们打破多年延续的中医美容章节式教学套路,在教学中继承传统中医美容的精华,结合现代美容医学理论,把中医美容的优势与特色继续发扬光大,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贴近未来职业岗位最实用的传统中医美容技能,以实用技能引出相关理论,以够用为度,同时适合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反映中医美容临床、教学的最新发展成果,不断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中,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采用启发、讨论、案例、问题、情境等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教学着重解决难点、重点问题,适当运用pBL教学,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国内学生存在着中医基础理论与美容实践技能脱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现有阶段式的教育模式缺乏基础知识与实践之间贯通的桥梁,而学生也只是将考试过关作为学习目标。另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间隔较长也是一个不利因素。而pBL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复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和最新文献,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起来,善于动脑、善于动手、善于实践、善于创新。

2.4建设特色立体教材

中医美容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应反映中医特色的学术观点和教学思想。中医美容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材是基于高职统编教材基础上配套体现中医特色技术的立体化教材,学生通过学习优质核心课程教材拓展知识、增长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识、理解和归纳能力。随着我校教学软硬件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利用学校网络进行教学及管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习题、实训指导、图片库、视频等立体教材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5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中医美容技术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多媒体资源,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的相关信息融入到课件中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手段,以弥补书本教材的不足,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真实地展现中医美容技术实际运用的场景,注重以教为本,教学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教学质量。

2.6开放实训室

中医美容技术作为职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实践教学注重课上实训与课下实践相结合,注重对课堂实践技能学习的巩固和加深。课程组青年教师和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在实训室分组训练技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提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放实训室,弥补了课时有限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

2.7转变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学习和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针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在课程理论考核方面,采取平时测验、提问、闭卷理论考试等方式,在实践考核方面,则采用随堂单项面试操作与综合技能考核,并且实践考核比例已占学期总评成绩的37%。本课程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篇4

1口腔美学知识与牙体缺损修复的关系牙齿各种类型的缺损或缺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美观、发音和咀嚼等功能,尤其前牙的缺损和缺失,若长期未得到修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造成影响[3]。口腔牙体缺损修复教学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传授,其一在于口腔基础知识,即口腔解剖的生理学知识,它是容貌美的基础。通过对正常人体口腔解剖形态的医学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容貌美的解剖生理特征,找出容貌美的形态学规律,例如面部黄金比例、牙体牙根的形态特点等,从而进一步掌握口腔颌面部的美学标准,以此让学生对面部美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其二在于口腔美学知识的教授,这部分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审美能力。口腔美学知识与口腔医学专业技术的联系紧密而广泛。授课内容包括美学、医学美学、口腔美学、牙齿美容学的基础知识和口腔美学的临床应用等,通过对人的头、面部的组成结构进行观察,发掘构成美学的主要范围和特征,从而寻找到使人的口腔呈现完美状态的最佳表现形式。要想提升对于口腔美学的评价标准,必须通过实际感知的手段来实施。如在对牙体缺损修复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教具、模型以及实物等,使学生形成具象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彼此评价,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堂知识,巩固对于美学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实现美学知识与口腔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

2前牙修复中的口腔美学知识前牙处于面部十分突出的位置,若出现缺损或缺失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因此在修复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前牙功能的恢复还需要注意美观。牙体本身的形态和牙的排列都会影响面容外观,下颌姿势位时、微笑时、大笑时上下前牙外露量也是容貌美的重要参数[5]。教师在进行前牙修复知识的讲解需充分结合口腔美学知识,使学生从前牙缺损原因出发,观察患牙的形态、大小、排列、比例、颜色,以及牙龈的位置、形态、颜色等,根据患者脸型、下颌骨的形态等综合考虑前牙修复的方案,确保在修复完成后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美观度。此外,前牙和后牙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临床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对前牙的修复中,要充分运用自身的口腔知识和美学修养,借助各种高科技的仪器,全面的对患者的牙齿结构进行分析,寻找最佳的修复方案。将患者现有的牙齿结构与符合美学标准的牙齿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或不足之处,提出既符合美学审美又能实现患者前牙修复的方案。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以追求自然为前提,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3义齿比色中的口腔美学知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牙齿的颜色是带给人的首要直观印象,也是牙齿美学的外在具象化,而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地区之间对于牙齿的颜色追求不同,如何寻找最符合大众审美的齿色,是口腔修复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在试验课的模拟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之间观察不同牙位、不同性别牙齿颜色的差别,对天然牙齿的颜色变化规律进行了解与掌握,对同一牙位上的彩度、色相的差异进行分析。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基础的美学知识如视觉原理、色彩学原理,其中色彩学原理的知识主要包括色彩、视觉的基本原理、视错觉在美容牙科中的作用、前牙审美的视觉规律和义齿形式美的视觉特征等[6]。上述的基础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采用比色板指导学生进行义齿比色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到的口腔美学知识,在自然光条件下,于明亮的可视环境下进行,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发育畸形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口腔美学知识导致牙体缺损的牙齿发育畸形是在牙齿的发育、形成过程中牙体形态、结构出现异常所致。临床常见的由于发育畸形造成的牙体缺损包括四环素染色牙、牙本质发育不全、釉质发育不全等情况[7]。发育畸形造成的牙体缺损一般是长期伴随患者存在,过度的畸形会导致患者产生心理上的自卑与抵触,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患者对于修复后的美观重视程度更高,必须提高从医者的口腔美学审美,增加相关的美学知识,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修复牙齿。因此教师在发育畸形牙体缺损修复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美观意见。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发育畸形造成的牙体缺损修复后进行颌面部检查、美学和微笑评价,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口腔美学知识的掌握。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篇5

(一)基础和临床医学相脱节、分离目前医学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各医学学科的教师仅教授自己负责的学科的知识,有的教师甚至仅仅只去了解和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内容,没有广泛地去主动学习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其他医学知识,即基础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少,甚至根本没有交流,基础学科教师由于长期的只讲授理论课,导致缺乏对临床相关知识的丰富、了解与延伸;临床课教师在长期繁重的医疗工作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因此出现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分离,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这种相脱离的状况偏离了医学的教育宗旨,对医学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基础课程繁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影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也在减少(现约为20世纪80、90年代的23,每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却在增加。我国医学教育目前仍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为主,各学科的教师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导致教学内容和新课程不断增加,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自学时间减少,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知重组的自学时间减少,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数太多、其他课建设不足和选修课结构不十分合理现象,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较晚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看重基础理论知识,看重考研和医师资格考试的分数,导致接触临床晚,实践能力低下、临床经验过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医学生毕业后(甚至是博士和硕士)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不会看病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在我国,医学院的学生通常要学习2年左右的基础医学课程,才能进入临床进行见习和实习,接触临床的时间较晚,这就与医学教育的“四早”目标违背,即早期接触医疗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医疗工作环境、早期参与医学科研项目、早期深入医学专业领域。美国哈佛医学院一年级学生就要学习会见病人,设置病人/医生关系课程,贯穿整个4年,就是为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习医学社会问题。

二、基础临床医学

教改的国内外的一些做法美国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随后的五十多年间,世界上很多学校都实施了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措施。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最早提出围绕临床问题组织相关医学学科内容为课程,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试行newpath-way课程改革,旨在综合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课程内容,并加强对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教育。英国医学教育中心的RonaldmHarde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课程整合阶梯。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医学院在解剖学科和妇产科学课程上改变传统前、基础后临床的教育模式,打破二者的界限,有机结合地创建了“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ClinicalanatomyandwomenHealth)”课程。在国内,中国医科大学进一步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特别是基础医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newpathway)课程体系,首先成立一个领导实施小组,小组组长由核心学科教研室的主任担任,原有的教研室建设制度不变。由实施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模块体系,并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几轮的实验教学。在整合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以病例或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效果大大提升。浙江大学医学院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材的总字数由430.9万字下降到285.5万字,课时由405学时降为320学时,减少了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值得借鉴。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教研室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pBL专题(包括胸前壁、腋窝局解与乳腺癌手术、胸腔纵隔局解与冠心病、腹股沟区局解与腹股沟疝、结肠上区局解与肝移植、盆腔局解与直肠癌、四肢局解与骨关节损伤、腮腺区局解与颌面外科、颅脑的断层解剖与颅脑Ct/mRi,颈部局解与甲状腺手术、心血管系统与心血管疾病),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课程内容和课时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医学课程的能力。

三、建议及措施

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体现在观念和认知有差别。国内大多数临床医生可能会认为只要看好病就行了,从而把基础理论的学习忽视了,而国外的临床医生更重视通过与基础医学的合作来研究他们的患者,比如在病理科,几乎每天都有临床医生到病理科同病理医生研究他们所经治的病人案例。在国外一些较好的杂志也经常会见一些文章中会有临床和基础医学共同研究解决的病例案例分析。因此无论是高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还是临床医生都要在心里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是医学发展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部分,而且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不可脱离和分开的,为了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更好的融合形成一个体系,我们必须要做好教育改革的规划工作。

(一)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体现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连续性,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但是它已经不能反映当今医学科学高度分化有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有的课程的内容陈旧、重复,学生负担过重,又不能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采用综合化课程,以某一器官或者组织系统为基础,将相关的基础、临床医学知识相融合,利于精简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对实施以pBL为代表的多样化主动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整体备课组成员为核心,建立课程整改小组课程整改是要把相似、相近、之间又有联系的学科进行融合整改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然后进行讲课传授。我们可以在已有的集体备课组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固定的课程整改小组,小组的成员不仅要包括备课的教师,还要有熟悉基础和临床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务人员、课程规划人员。集体备课组由备课组所有课程教师组成,组长由核心课程的带头人担任,共同讨论同一器官、系统或知识点在各自学科的授课情况,共同讨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衔接,进而整改修订各学科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课程,编写相关的教材,最后进行实验教学应用并由整改小组定期对整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评估。这种方式结合的团队教室成员能够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利于突破单课程的封闭性,推动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和链接,淡化各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师形成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临床和基础医学教学的交流,既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二者应紧密结合。学科团队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比如在美国,一些医学院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是由在职的临床医生授课,而在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和实际教学及科研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流和合作。可以组织中青年基础课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几周的见习,有计划地组织基础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床边教学的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这样不但做到了基础联系临床,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篇6

关键词:医学生创业基础教育教学方法

21世纪是“创业教育的时代”,创业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医学生创业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特殊形式,增加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医学生的创业能力,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目前医学院校学生人才培养发展的趋势。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现状

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在西方国家里,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在社会上非常普遍的现实。20世纪60年代,创业课程在美国开始得到重视;目前,美国约有千余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他们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灵活的教学理念,创造了哈佛商学院、mit、宾州大学、百森商学院等新型教育机构,掀起了一股席卷全世界的创业教育思潮,适应了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彻底的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而且,在美国从事创业理论研究的机构越来越多,研究内容各不相同,为美国的管理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美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建树,是值得广泛借鉴与研究的。就目前高校创业基础教育现状而言,可以国外的成功经验为借鉴,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形成新型创业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理论体系,从而指导教育科学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实现人生观、职业理想、创造社会财富,顺利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现实性的选择。而医学生创业基础教育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特殊形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质量,有助于提升医学生创业素质,有助于推动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事业和谐稳步发展。[2]

二、医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建立创业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创业教育的教学机制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是很高,失败的原因也很多,情况颇为复杂;综合考虑多方面原因,是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创业基础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作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来抓,提高高等院校的重视度,把创业基础课程设为必修课,实行学分制,改变原有选修课程的形式,把大阶梯教室的课变成小教室30人左右的课程教学,方便课堂活动的开展及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有助于提高组织力度,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与互动性,建立创业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医学生专业课程多、学习任务大、创业实践空间小,学生个性强、团队意识薄弱,需要加大力度改革创业教育教育体制,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观念,提高自我实践能力。

2.建设一支专业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

医学院校仅通过开设创业基础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成立一支专门的创业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由专业理论教师和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组成,专业教师教授创业理论知识,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通过本身的实际案例,形成良好的创业教学素材,和学生一起分享创业经验和实践成果,提高创业应用和实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3.建立创业实践平台,组织多样的社会实践创业活动

通过学校和社会、企业、组织之间联合,为医学生提供创业的支持和帮助,如成立大学生创业资讯服务中心,银行为医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提供为医学生创业提供特有险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宣扬大学生创业的知识,建立多种方式的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去;通过多方面的合作与支持,激发广大医学生的创业热情,发挥创业示范作用,提高创业的实践效果和成功率。

同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生社会实践创业活动,增加就业的岗位,如:组建专科疾病咨询团队、成立疾病咨询志愿者服务组织、组织创业知识竞赛和技能大赛、进行医专业创业计划大赛、建立校内、校外社会实践创业基地等活动,使医学生对就业问题有初步正确的认识,校内活动、校外联合搞创业,掌握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将学习学生成果付诸于行动,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提升个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医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可以创办私人医院,开设私人诊所、心理咨询室、私人药店,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组建独立的医学实验室、社工团体、生物制药企业等,在社会实践创业活动中学校可以积极参与,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知识讲座,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诸如,开办一家私人诊所需要哪些手续、需要在哪些部门办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书期间自己想办法弄清楚每个环节和步骤,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进行创业打下基础。还有,可以针对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譬如:成立“准妈妈课堂”、“母婴课堂”、“胎教时间”等,通过向孕妇讲解必备知识、怀孕注意事项、就医看病流程等,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于美容专业的医学生可以在周边美容中心、美容会所进行免费社会实习与实践,在学校中成立“美容顾问中心(协会)”、“营养协会”等,接受周边朋友、同学、家人和社会上爱美人士的咨询,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心理专业的医学生,可以开办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阳光心理志愿者”、“阳光恳谈室”及针对考生开设“心理辅导班”等形式,帮助大家缓解心理压力。通过这些创业实践活动,全方面提升医学生的创业意识。[3]

综上所述,医学生创业意识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磨练,需要来自国家、社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的支持,医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依然在不断的改善与进步,建设良好的社会实践创业平台,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就业,更好的解决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医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连毅,李燕.医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医学信息.2010,(06).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篇7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1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

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

2.2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篇8

【关键词】现代中医美容;发展状况

现代中医美容学是一门以人体健美为对象,由多种基础、临床学科相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中医学科,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体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特有的方法,研究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或矫正,探讨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的方法,以达到维护、修复、塑造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专门学科[1]。现代中医美容脱胎于传统的中医美容,是对传统中医美容的继承和创新。传统中医美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始终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经过祖辈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美容体系——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形神俱美、文质并重,并且方法多样,安全有效,深受人们欢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亦不断提高,中国的医学美容事业顺应而生并迅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医美容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了现代科技的中医美容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现将现代中医美容的发展现状作简单概述。

1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传统中医美容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早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最早的医学分科,将医学分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而疡医,则便是是最早的中医外科医生。而各种对于皮肤疾患的治疗和护理则便是属于中医外科的范畴。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已有一些关于美容药物的记载,如“荀草……服之美人色”,“蕃草……服之媚于人”[2]。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多种损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和防治方法,甚至还涉及外科、牙科美容,并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家及经典著作。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具有保健美容或治疗美容作用的药物达160余种,并提到了美容用品的独特剂型——面脂,如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唐代著名医家及养生大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分别辟有“面药”和“妇人面药”专篇。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载药1892种在“眼目”、“面”、“鼻”、“唇”、“须发”、“胡臭”、“诸疮”等篇中,集中介绍了数百味美容药物,对每一味药物的功效及使用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以上这些不过是沧海拾遗,由此可见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而珍贵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而现代的中医美容正是对这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研究,并加以整理和总结,通过不断实践和验证,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医美容。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美容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教育组副组长黄霏莉女士和首都医科大学的马斌荣教授合作完成了“中医美容咨询系统”,该系统使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1993年底的400余种中医医籍及近10年40种期刊中有关中医美容的信息进行了整理、总结和归纳,成为中医美容科研、教学、临床治疗中随时可以提取的资料库。

在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创新的科技也为中医美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实验人员运用现代技术对中草药进行药理研究,分析其发挥作用的药理成分。运用现代工艺的加工和提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留其有效成分,如Co2超临界萃取技术,该技术是以低温高压提取,能有效防止中草药活性成分和热敏物质氧化,减少有效成分流失,特别是能较好地保留中草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且无溶剂污染。使用该技术萃取分离的中草药有效成分是普通方法提取的2.5倍。

另外,对于制剂剂型的不断改良和创新也促使现代的中医美容更加便捷、实用、有效。例如将传统汤剂的改为口服液并改善其色泽、气味、质地再加以精美包装,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医美容的形象和品位,良好的口感也使之更趋于求美者接受。

2适应时代潮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2.1中医美容具有诸多优点

2.1.1整体观念、辨证求美: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而整体观念把人体美与五脏六腑乃至外在环境联系起来。中医讲:“有诸内,必形于外。”转贴于发生于我们皮肤体表的一些损美性疾病往往就是体内脏腑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这就说明了对于一些损美性的疾病,不仅要外治还要内调,要运用内服外用药物、针灸、按摩等各种治疗养护方法进行全面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黄褐斑,常常由于肝肾亏虚、肾阴不足等原因引起,那么在治疗黄褐斑的如果只是单一的使用祛斑的面膜外敷或是使用现代医学美容的激光、光子等技术来治疗,疗效差而且易反复。倘若,在外治的同时配合补益肝肾、滋补肾阴的内服药,再辅以针灸推拿疗法,从根本原因上治疗,就能得到较好的疗效,且复发率低。中医美容的这一整体观念得到了广大求美人士的普遍认同。

2.1.2方法多样、安全有效:中医美容方法众多,大致可分为中药、针灸、推拿、刮痧、气功、音乐、心理、食膳、养生等,其中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具体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优势。如中药又分内服外用,内服又分为疗效迅速并且可以随证加减的汤剂、便携的丸剂、使用方便的口服液、滋补力强的煎膏剂等;外用有膏剂、酊剂、气雾剂等。这些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或无。在这个崇尚绿色、自然、无害的时代,中医美容自然深受欢迎。

2.1.3融入生活、简单易行:中医美容很多治疗和养护方法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食膳美容,古人云:“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食物与药物治病原理相通,源自“药食同源”一说。的确,很多中药界与药物和食物之间,如山药、大枣既是美味的食物,同时也属益气健脾的药物。中医讲: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皮肤、毛发等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的濡养而表现出滋润、光泽的健美状态;脾不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亏少,导至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毛发枯槁,皮肤粗糙等临床症状,有损人体健美。那么一个脾气虚弱的人就可以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诸如山药、大枣之类具有益气健脾作用食物,来实现美容的目的。这样,既享美味又养容颜,简单易行,何乐不为?

2.1.4独特的审美理念:中医美容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说中医美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说中医美容带着浓重的人文气息。现在连奥运都讲究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中医美容的这一点可以说是紧握了时代脉搏。另外,中医美容讲究中和(自然)之美、神韵之美、文质之美,这种理念也正好与现在的潮流相呼应。这样的中医美容自然会受青睐。

2.2市场环境为中医美容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首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状态,人们愿意也有能力去消费美容产品,而中医美容内调外护、绿色自然、方法多样、安全有效等特点也正好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其次,众多商家嗅到了中医美容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商机,纷纷投资致力于中医美容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如大家所熟知的知名品牌百草集、丁家宜等就是成功中医药美容的典型案例。现在,国外商家也纷纷进军中医美容市场,04年4月,资生堂“中医美容与健康”研究项目由日本中医学协会在日本正式启动,旨在开展中国中医药学中涉及美容与健康部分的研究,并探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工作的可能性。

3注重学术研究,人才水平不断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各种有关中医美学和中医美容学的著作陆续出版,如《中医美学》、《实用传统美容法》、《中医美容大全》、《针灸美容》、《中医美容学》等,各类有关中医美容的论文也日渐增多。198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成立,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标志着中医美容与中医其他科室一样成为独立的学科。为了适应中医美容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医美容人才的培养也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国许多中等或高等医药院校开办了医学美容专业,不论是中医院校还是西医院校,中医美容学都是作为主干学科。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有中医美容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这些人才充实到美容行业中,大大提升了美容行业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4相关法规不断出台

卫生部2002年1月,卫生部颁布了19号令(《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医疗美容的定义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体的容貌和人体各部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并且明确规定“医疗美容可谓一级诊疗科目,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为二级诊疗科目”,进一步确立了中医美容的学科地位。

中医美容博大精深,虽然近十几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方面的欠缺。由于各种原因,中医美容科在各大医院里还不是很多见,而市场上的形式多样的中医美容也欠缺规范,从事中医美容的人才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没有医学基础。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也打击了一部分消费者的信心。所以未来的发展亦是任重而道远。对于未来中医美容的发展应该从进一步加强中医美容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融入更多的科技力量,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快中医美容的发展,促进中医美容的成熟。

参考文献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篇9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中医;美容学;教改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501-02

自从毕业以来,笔者一直在医学高等院校从事中医美容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直摸索如何在医学高等院校中搞好中医美容学教学,探索提高中医美容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大量的尝试。笔者经过实践得出五步教学法。

1依靠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内容丰富的中医美容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母子关系。学校在课程设置顺序上,先是安排中医学基础理论,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中医理论体系。之后安排中医美容学课程。使学生在美学理论指导下,对中医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实现对中医美容学的全面认知。

中医美容学的主要内容为,对健康美容的养护;对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或矫正。诊治重点为损容性疾病。可见,教学的重点为,中医学在美容方面的应用为中医美容学主旨。

中医美容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体现在中医美容临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法的掌握上。笔者在讲授损容性疾病时,将重点放在了对美容有突出影响的中医知识上。

再如,《脏腑功能》一节内容,笔者依靠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没有对脏腑功能事无巨细地讲解,而是挑选出与美容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着重讲述。举例“痤疮”是损容性皮肤疾病,年轻男女进入青春期好发,若能在此期间合理运用中医美容保健方法,注意内外调理,既注重饮食、情志的调整,又注意保持面部皮肤清洁,同时适当配合中药、针灸等,就可能有效预防痤疮的发生。与美容相关性不大的脏腑功能笔者留给学生自己学习。

教师需要结合中医美容学的特点,调整教学的内容,将教材知识和分梯度多维呈现给学生,分清重难点,对于重难点多花精力透彻讲解。非专业性内容,点到为止,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多种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中医美容学理论中,涉及到很多的抽象的知识,对于这部分的讲解,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官途和器具的演示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将抽象枯燥的概念通过典型病例图片展示,变得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理论知识通过损容性疾病中的各种皮损改变的录像播放,变得直观、清晰,具体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注重对相关病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制成课件,课上尽量利用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手段,以鲜艳、动感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引入临床应用的病例分析

在讲课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接受能力,穿插实际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讲授部分常见病、多发病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资源。如中药美容,选用白芷、丹参、川芎、大黄四味药制成养肤洁肤保健涂膜剂,治疗痤疮总有效率达91.7%。用祛斑汤药物(组成为柴胡12g,白芍12g,香附12g,川芎15g,益母草18g,泽兰10g,浮萍10g,白芷12g,白鲜皮12g,当归10g,合欢皮10g)治疗黄褐斑,内、外同用使脏腑阴阳平衡、经络气血调和,进而提高生理功能达到美容保健的目的,治愈45例、好转率达88.9%。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整体思辨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美容学是一门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学科,在教改的大环境中,中医美容学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我校中医美容学的教学质量,推动我校教学进程的向纵深方向发展。笔者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努力尝试、探索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将课堂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深入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芦源.对高等院校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的探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9卷第04期

[2]吴晨怡.中医美容专业实用美容技术学中纹刺技能教学的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26卷第18期

[3]刘宁,孙亦农,蔡建伟,喻晓.高等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16卷第08期

[4]谷建梅.中医美容专业中药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25卷第24期

[5]傅杰英.中医美容教学体会.中医教育,2003年22卷第01期

[6]赵旭,李铁男.中医美容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设置初探.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18卷第12期

[7]孙莉莉,周郦楠.浅谈高职院校美容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管理.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29卷第18期

[8]丁慧.关于中医美容专业建设问题的几点建议.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15卷第04期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篇10

1.1转化医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转化医学提倡以患者个体为中心,强调多学科交叉合作。转化医学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从发展走向成熟,需要多专业的交流与协作。在国外转化医学起步较早。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了发展生物医学的长期计划,主要是培养具有不同专业背景、能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间互相协作研究的团队。在niH的推动下,2011年美国已有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在内的38个大学和医学院建立了进行转化研究的医学中心;2005年苏格兰政府与惠氏制药公司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2007年,欧盟实施的第7个框架研究计划,将预算中的60亿欧元用于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同时世界著名医学类核心期刊都为转化医学开辟了专栏,相继组建了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和translationalResearch等国际性专业杂志。相比较而言,中国在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日趋高涨。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med-X研究院”;2008年上海复旦大学依托其附属医院,率先成立了“出生缺陷研究中心”;2009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组建了“湘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研究恶性肿瘤;2011年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等。

2010年陈竺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直接药物作用靶点为pmL-RaRa。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该类型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砷剂成功治疗apL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典范之一。

1.2转化医学的研究内容

转化医学是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生物医学发展的时代产物,其中心思想是以解决临床和健康问题为目标的实验室基础研究。转化研究是转化医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包括:①分子靶向治疗;②寻找适当生物分子标志物,提高临床辅助技术对临床工作的辅助效力;③药物二期临床实验。此外,还有基因诊断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组药理学与个体化医学。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生物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1.2.1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大多数慢性病是多病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异质性很大,因此,对这些疾病不能采用单一方法来进行诊治。着眼于患者的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疾病基本特征进行分子分型,以此为基础实施个体化治疗是现代医学的目标。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可以对治疗方法、药物、剂量进行优化,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2.2生物分子标志物的鉴定与运用基于各种组学方法筛选出早期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判断药物治疗效果和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分子标志物及药物靶标,如Dna、miRna、蛋白质及多肽、炎性因子及其通路等,有利于针对性地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药物筛选的成功率,缩短药物研究从实验走向临床应用阶段的时间。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开发应用,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作用。

1.2.3药物临床实验及研发美国曾有报告称,研制一种新药,从选题到临床应用,平均要用14年的时间。近40年来,美国在恶性肿瘤的研究方面投入2000多亿美元,收获了156万篇研究论文,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却没有得到显著改变。转化医学通过收集和分析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海量数据,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标,有效地降低在临床二期实验中药物靶点验证性研究的失败率,提高了基础研究的转化率和速度,为新药的临床应用和个体化治疗研究开辟出一条革命性的道路。

2转化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一致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中医学先进的理念与落后的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限制了中医理论的广泛传播及其诊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然而转化医学的出现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与中医药学从临床到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的发展历程和“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思想不谋而合。

2.1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运行模式相同临床实践一直是中医学产生、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从临床积累的经验中抽提理论,再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是中医药发展的经典模式。基于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出现严重脱节而产生的转化医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新问题可以指导基础研究方向。虽然传统中医学不进行实验室研究,但其“临床-理论-临床”这个螺旋上升的模式与转化医学的运行模式是一致的。

2.2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理念统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存在着方法论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临床医学以系统论为导向,基础医学则以简化论为基础。转化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健康除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关外,还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这决定了转化医学必然是一种复杂性研究系统。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应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定量分析生物系统若干组成部分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反复计算和/或数学建模及试验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医学是借助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科学,其蕴含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思想,与系统生物学的理念相统一。

2.3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所倡导的治疗方式相同现代疾病谱逐渐向慢性病方向转变,其发病原因有多种且机制复杂,以往的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奏效。转化医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患者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学治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其本质就是个体化医学,体现了现代个体化医学的特征。

3中医药转化医学的特点

3.1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精髓,如果中医药的研究忽视中医学的特色,一味地追求细胞乃至分子层面的机制,或盲目地模仿化学药物研发模式,必然导致临床与科研的脱节,最后中医临床只能依据古代经典,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因此,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3.2以患者个体为中心中医学的整体观既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密切相关,并建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体系,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医学研究模式。

3.3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相互促进的连续过程中医药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具有“实验室-临床-实验室-临床”不断循环的运作特色。中医学也是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基础与临床之间不断地循环转化,才能促进中医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4中医药转化医学的实施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如何开展,如何顺应世界医学发展潮流,是当前中医药界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中医药语言现代化和中医临床、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的现代化是中医药转化医学实施的关键。

4.1建立中医学转化研究机构有条件的研究型或教研型中医药大学、研究型医院或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可采用加盟或联合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以临床和基础及药物研发为主体,结合中医古籍研究的跨学科中医药转化研究中心,并吸引相关企业共同参与,以平台管理方式进行统一部署和联合攻关,构建起一条高效率的转化链。此外,也可以通过内部选拔或对外招聘的方式组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室。此外,生物医学信息学为解决转化医学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学,其研究者应该成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4.2加强转化医学推广教育和转化型人才培养长久以来,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提拔和奖励主要依据研究者的论文,而不是其带来了多大的临床效果。而临床医生则缺少时间去阅读相关文献,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交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当前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整体科研水平较低,知识结构也较单一,学科渗透和交叉能力相对欠缺,对世界医学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信息了解滞后,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既懂中医又具有现代西医科学实验技能,并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内中医药大学与开设的中医学国家理科基地专业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4.3加大扶持力度与政策引导长期以来,高昂的经费支出是造成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十分缓慢的核心问题,原因在于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转化过程成本高,前期的巨大投入使许多企业和医疗机构失去投资的动力。其次,中医药转化研究的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利益协调,很容易在关键环节产生脱节现象。因此,政府除了要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和扶持,引导大型企业赞助中医药转化研究外,还应制定有效的体制、规定,将各学科、各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团结高效的研究团队。

4.4紧密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展开中医药转化研究中医药转化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和加快中医药向更深层次水平迈进。中医药转化研究的开展应紧密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主要包括:①重视中医经典的指导作用:2006年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项基本任务,强调在“继承”基础上加以丰富发展、充实完善,才会有中医的创新。②推动经典复方的方剂组学研究:方剂组学以中医方剂作为研究内容,以提取物的质量控制为前提,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然后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明确其作用靶点、研究其调控机制。③协作进行病证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陈可冀院士认为,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模式。④注重结合中医临床:进行中医药转化研究时,必须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特色,针对证候的分类、治则治法、方药选用、证候转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应用各种组学技术,筛选出不同层面的与证候发生发展、辨证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并给予其在脏腑及四诊信息中的定位。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