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十篇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十篇

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1:26

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篇1

关键词:建设项目;项目设计;优化管理;质量管理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住宅商品的需求日趋高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市场也逐渐规范起来,客户购房理念日趋理性,对房间功能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房地产开发商对住宅项目开发策化及设计阶段也越来越重视,以往简单的开发模式,正逐步规范化与制度化。具有关资料统计,影响工程投资的最主要因素是设计,占到40%~75%,而施工阶段仅占到10%~20%。

2.建设项目管理的内涵

建设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该体系大多数时间适用于多数项目,其价值和实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这种方法更恰当的说是运用项目管理技术对项目进行管理。通常有:启动、计划编制、执行、控制和收尾等过程。在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化和设计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概念,对项目策化和设计过程范围的界定、时间、成果、风险和质量的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将使房地产开发公司决策和设计人员对项目设计的监控过程更为具体化,操作简便化、理性化和有序化,有助于决策的合理性及对设计进度、成果和质量的合理控制,并对项目的后期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3.建筑设计管理的基本理念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在运行过程中不同的设计构思组合叠加就可以产生出不同的产品,没有固定的模式。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在于强化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即动态管理。它打破了过去静止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直接经济损失。

4.优化设计管理的几种措施

4.1健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建立法人为主的组织机构。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组织,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能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使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2)健全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和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4.2重视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管理

在建设项目的设计运作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公司要充分发挥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能动性。建设项目设计过程分为两大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其最终产品分别是方案报建文本和施工图蓝图,成果必须报政府部门审批通过,方可进行工程项目施工。由于这两个设计阶段所承担的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其项目管理在执行组织的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时间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1)建设项目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主要流程:拟定招标设计任务书,方案招标,方案评审及咨询,方案定案(或委托设计院),出方案报建文本,进行方案报建。方案设计阶段可分为方案招标阶段和方案定案阶段。大部分房地产公司在大、中型建设项目中采用方案招标来选定方案,也有的采用直接委托某一设计院来直接设计方案,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房地产公司在取得项目后,一般都会委托策划公司进行市场调研并进行项目策划,确定设计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项目的整体方向,作为招标任务书拟定和评标的依据。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将方案招标作为项目研究的手段和过程之一,或考察设计院实力的方法,招标方案的成果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影响不大,准确而及时的沟通使项目设计朝正确的方向有序地发展,沟通是多层面和多方式的。

(2)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

由于方案已经确立,设计工作流程相对简单有序,此阶段的项目设计在执行组织结构、质量控制、资源管理、项目知识积累等方面与方案阶段有所不同。执行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成员配置一般由设计总监、工程项目经理,以及建筑、结构、设备及概算人员组成,形成一个典型的强矩阵管理模式。管理流程也相对简单:委托设计、拟定技术措施、中间过程质量与进度控制、成果审查、成果报建、技术交底等。

4.3设计优化管理的具体操作

为了设计产品合格,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达到高标准的要求,必须按照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方法来进行操作。

(1)对定岗定位人员进行优化思想教育,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个设计人员具有进取精神、竞争意识,达到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项目的关键点,加以控制、把关。对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等,详细分析,事前控制,做到心中有数。

(3)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要周密安排。尽量使各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工作环节的脱节,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协同工作效率。

(4)创新方案的制定。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可能随时会出现新问题,对此要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创新方案,也可以在原有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创意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4.4规范设计招标程序及合同签订模式

把设计工作引入到市场规范化操作程序上,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打破垄断,公开信息,才能有效的调动各家设计院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才能产生好的作品。

国内的设计合同采用的均是由建设部和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合同文本,但却是一份单边合同,带有浓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合同条款,对建设方不利,为此改变现行设计合同签订方式势在必行。

4.5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优化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在建筑设计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优化控制,选取最短路径实现最优方案。

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篇2

关键词: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结构设计结构选型

所谓结构优化设计,是指工程结构在满足约束条件下按预定目标求出最优方案的设计方法。结构设计是创造结构方案的过程,传统的结构设计是设计者按设计要求和设计者的实践经验,参考类似工程,通过判断创造结构方案,然后进行力学分析或按规范要求作安全校核,再修改设计。这一过程繁复,且往往只能创造出可行方案,而找不到一条安全、经济、合理的最优设计方案。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是先根据经验通过判断给出或假定一个设计方案和做法,用工程力学方法进行结构分析,以检验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强度、刚度、稳定、尺寸等方面的要求,如符合要求的即为可用方案,或者经过对少数几个方案和方法进行比较而得出可用方案。而结构优化设计是在很多个,甚至无限多个可用方案和做法中找出最优的方案,即材料最省、造价最低、或某些指标最佳的方案和做法。这样的工程结构设计便由“分析与校核”发展为“综合与优选”。这对提高工程结构的经济效益和功能方面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综合与优选”实质上也就是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

1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为了达到结构优化设计的目的,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对建筑结构的理性分析,采用合理的优化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优化设计,使得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满足投资方的经济要求。通过以往的优化设计经验来看,相比于传统的设计方法,优化设计通常可以达到降低工程造价5%~30%的目的。

但是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很多因素都制约了优化设计的开展和实施。比如,工程的设计进度的要求,使得设计人员根本无暇顾及到结构的优化设计要求,再者,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傻瓜化的设计软件使得年轻设计人员对优化设计的理解缺乏,更谈不上有效合理的优化设计,大部分设计人员在所谓优化设计中总着眼于局部部位而忽略了结构总体方案的设计,没有从总体布局上考虑造价的控制。为此,为了降低工程造价的成本,提高设计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优化设计的设计把握非常必要,只有加强技术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通过合理的优化设计方案,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2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内容

通常,结构设计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建筑设计的要求,采用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来确定适当的结构形式,布置以及具体的构件设计尺寸。对常见的钢筋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进行优化时,可以从结构整体的布局以及具体构件两方面的因素来加以考虑。影响结构整体的布局的因素包括了建筑物的体型特征、柱网尺寸、层高以及抗侧力构件的位置等。具体构件因素主要包括结构的布置、构件的截面,混凝土和钢筋强度等级及配筋构造等。综合考虑两方方面的因素影响是必须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结构工程师对结构和构件受力特征有充分的把握,能根据构件设计的合理经验和规范的深刻理解,采用合理优化方法进行有效设计。

3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措施

3.1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

结构设计方案的优劣决定了结构设计的成败。对于同一个建筑设计方案,结构设计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不同的结构方案会使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产生很大的差别,所以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在结构方案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的一些基本原则:要用整体的概念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来完成结构总体方案的构思,处理好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挥整体结构和构件的最佳受力状态,使结构具备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良好的延性,尽可能使结构的受力与传力途径简单、直接、明确,保持整个结构安全可靠度的协调一致性,使结构平面布置的抗侧力刚度中心与建筑物的外力作用中心或质量重心尽量接近或重合,以避免或减小外力作用下结构的扭转效应,因为抵抗结构的扭转所需增加的材料用量是很大的,可以说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既不经济又不安全,积极主动的参与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加强与建筑师的沟通与协调。

3.2进行正确的结构计算

一体化计算机结构设计程序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应用,使结构工程师从繁重复杂的结构计算中解脱出来。工程师可以在概念、经验和估算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进行可靠的分析计算,经过多次计算比较和调整,使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和经济。在利用计算机结构设计程序进行结构计算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不能盲目的依赖计算机-对于输入的几何图形,构件尺寸、荷载数据等应认真核对、力求准确无误,对计算参数的选取要正确合理,注意实际结构与计算模型的差异。

3.3柱网选择

柱网的选择对于结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选择是否恰当,对造价有显著的影响。

众所周知,结构可以划分为竖向承重结构体系(墙、柱基础)和水平承重结构体系(板、梁)两部分,这两个并存的结构体系存在以下基本的矛盾,即:竖向结构体系愈省(例如柱网加大,柱子数量减少)则水平结构体系愈贵,因为这时梁的跨度将加大,梁的截面尺寸要增加。反之竖向结构体系的用量增加(例如减小柱网,增加柱子的数量)则水平结构体系因跨度的减小而愈省。因而客观上存在一个最合理柱距,使得竖向结构体系与水平结构体系的总造价最低,在满足生产工艺和建筑功能的前提下,柱网设计应力求做到上述这一点。

3.4基础的优化设计

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目前结构的优化设计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基础的优化设计。

当地基较好基础的埋深不很大时,宜选择浅基础,当地基的持力层很深时,宜选择桩基础。当地基的持力层介入二者之间时,即不很浅也不很深时,则选择浅基础还是桩基础时则要进行分析比较,分别作出初步设计,分别作出概、预算以后才能确定哪一种基础型式最为经济。

对于单桩承载能力要求较大的结构,特别是框架结构的桩基础,则选择一桩一桩的人工挖孔桩往往是最经济的。人工挖孔桩的特点是承载能力大,特别是质量可靠,此外人工挖孔桩因为是一桩一桩,可以节省承台的费用。

4结构优化设计的展望

工程结构问题要综合考虑使用、设计、构造、施工、美观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工程结构的优化设计所追求的是适合工程上应用的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案,而不是数学上单纯的理论极值点。这就要求必须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优化设计,有以下几点建议:①设计变量的多少涉及到优化设计的结果。但是优化设计所需时间往往又是随设计变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所以选择设计变量的原则应是“少而精”,即注意选择那些对目标函数最有影响的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其他的参数可作为常量处理,或不作为独立变量处理。②规范提出的要求在优化设计时,形成相应的约束条件必须满足。但是工程上还常有一些习惯的要求(如梁截面高跨比等),这些可以在优化设计中作为约束条件来处理。这样做缩小了设计变量的可行域,从而减轻了优化设计的工作量。③目标函数是判断结构方案优劣的标准,但要制定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目标函数是很困难的。一般情况下,只能选用衡量结构优劣的一两个主要特征或因素来制定目标函数。但是由于不同的设计者对这些特征的重要性认识可能不尽相同,因此这样制定目标函数有可能不为大众所接受,相应的优化结构也就同样有了争议。所以制定目标函数常是结构优化设计一个最难处理的环节,只能针对具体的工程来决定。

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

一、建筑设计优化管理的理念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没有好的质量,产品就没有市场,只有高质

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建筑设计也是同样如此。只有在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上做文章,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成品。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它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能用工业化、工厂化、程序化的过程进行生产,对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是不同的。

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产生出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建筑设计精品是在设计运行过程中优化取舍,完善完美。因此,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在于强化、强调了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动态管理。它也打破了过去静止的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由部分到整体、由管理点到强化点,由方案到施工图,这些工作都要进行细化、优化和筛选。它是积极主动、极具挑战性的动态管理。

二、健全建筑设计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建立法人组织机构。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主要目的是使这项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和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三、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运作

建筑设计质量优化,不仅是为了设计产品合格,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而是为了高标准的追求。在设计优化管理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法和手段,产出最佳产品。

1.在定岗定位人员时即时挑选,既要进行优化思想教育,又要注

重量才使用,使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有进取精神,思想中时刻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竞争意识。这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每一个项目的优化管理。所谓管理点,就是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比如: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就是建筑设计项目宏观中既有影响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

3.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差错,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随时制订与研究项目的创新计划。凡是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向较高的目标前进,优良产品才会不断产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创新要精品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如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经验,做到这一点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径。

6.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首先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然后才是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化。

四、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优化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

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在建筑设计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优化控制,以便取得最优方案、选取最短路径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于一身、利用现代化工具去达到目的,而没有必要非得从零开始向上爬。这里技术、信息、情报是很重要的,仅提出设计质量合格的要求,只依据设计规范、条文的被动制约,显然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形势是极不相称的。

总之,设计的优化管理,关键在于优化,实质是部分的优化及与整体优化的组合,所有这一切都是动态管理,就是时时向高的目标奋斗,从而调动每一个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主动地开拓进取。当然目标要在运行中不断地提高与完善,其花费的功夫越大,收获也就越多。

参考文献:

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篇4

关键词:双创;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专业综合改革;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tU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18-05

中原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始建于1982年,2000年以来,该专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3年该专业所对应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方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该学科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6年获准设立河南省特聘教授岗位,同年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业评估,2007年被批准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获准成立河南省高校空调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被批准建设河南省重点学科供热空调开放实验室,同年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并获准立项建设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环境与设备实验中心,2010年获批河南省教学团队,2011年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业复评估,该校成为全国通过该专业评估的29所高校之一,2012年获准立项建设空调制冷节能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4年立项建设河南省热泵空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获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6年通过住建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复评估。

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原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省内领先、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地方高校优势本科专业。

但在当前形势下,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而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高等学校则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2]。尤其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大学发展[3],培养多层次、专业化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4]。

正是在上述形势下,中原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作为地方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基于外部需求和内生动力,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专业综合改革思路与方案,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以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一、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顺应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育规范化、办学特色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优化专业知识体系,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强调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5],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理念,实现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节能环保意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为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管理改革等明确改革方向和建设目标。

具体操作方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兼顾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兼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同时加强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将教育任务、人才培养及生产实践统一于一个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6],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依据国家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文件精神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意见,学校调研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状况,进一步明确该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定位,优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加强基础课教育,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完善服务,营建一个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保障专业教学团队的持续发展与提升。重点建设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兼顾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年富力强的教学团队。

具体操作上,以学校、学院的发展规划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为依据,制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加以实施;以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年龄结构等为依据,调整师资入职标准,建设一支规模适中,生师比合理的年富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学团队;同时聘任一批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制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研讨会、教学督导、国内外培训及学习交流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不断提升师资团队的教学能力。

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为中心,改革教师业绩评价制度,建设一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紧密结合,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兼备的师资队伍[7]。同时,完善服务,营建一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保障专业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与提升。

在实际操作上,按照课程的属性,将教w团队分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大组,进行分类建设,专业基础课教师组要求以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为主,骨干力量是教授和博士,在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上提高要求,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强基”目的。专业课教师组以具备“双师型”素质为目标,强化工程经验,提高具有注册公用设备师、建造师资格教师比例,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用”的目的。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完善后的专业培养目标,系统梳理课程学习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建设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内容充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点构建以专业基础课程、主干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课程模块为基础的优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吸纳国内外先进教材,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充实课程教学的内容。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开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多媒体课件。

根据专业培养标准,按照年度调整、三年修改的原则,定期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专业系部为单位,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课程审核制度,促使教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定期梳理和调整课程学习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档案,不断充实和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进一步更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由各课程负责人牵头,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进行改革,并结合工程实际组织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反映专业发展新技术。同时,在教学中结合目前工程实际内容进行教学,实行探讨式、工程案例式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引导求知中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成果转化及应用中强化学生实践体验[8]。

以完成国家、省级教学质量项目为契机,深入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新途径,进一步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以及优秀课程的建设,加强和完善网络课程、考试系统和习题库、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优化更新专业教学资源。

在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要求,以省级精品课程传热学建设为核心,带动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等专业基础和技术基础课程建设;以省级精品课程空调用制冷技术建设为核心,带动暖通空调、工i通风、锅炉与锅炉房工艺、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建设。

加强重点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对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空调用制冷技术、暖通空调、工业通风、锅炉与锅炉房工艺、建筑节能技术等重要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多媒体课件建设,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加强网络互动专业交流平台建设(微博、QQ群),依托校园网建立专门的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定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建立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教师可以及时解答的良好机制。

图书资料方面要加大投入,根据专业的发展,更新和购置专业必需的专业书刊、国家标准规范和图集等,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需要。

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采取有力措施,应用和推广以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顺应信息化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整合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学校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理念为引导,系统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快速推进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建设专业网络交流平台,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学”互动,重点提高教师教育创新和教育实践能力,及时将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力争取得一批具有专业鲜明特色教学的改革成果。

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9],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嵌入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以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和“人环奖”等专业竞赛项目为载体,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施制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学以致用的应用技能和动手能力,促进“教”“学”互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导向。

课堂教学方面,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以问题学习为导向;专业课程以项目或案例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专业基础课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中实行问题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暖通空调、通风工程、建筑设备自动化、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组织与经济等专业课程中,强化以工程项目为主的案例式教学,从工程实际中引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技术规范措施的内容和应用,以及规范产生的背景,按照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建造师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培养人才。建设专业交流平台进行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五、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以实践教学为重点,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促进成果共享,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以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10-12]。采取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方式,建设高水平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依托河南省建筑环境与设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加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自主创新型实验项目。

同时,学校还依托河南省建筑环境与设备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河南省高校空调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供热空调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及空调制冷节能河南省工程实验中心,大力加强综合实验与创新实验平台建设,构建较为完整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围绕卓越工程计划建立“校企联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一步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较为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的发展。

着眼行业特点,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改善实习教学模式。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可持续的实践教学模式[13-15]。同时在专业课实验中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特别是针对实际工程项目或案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

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加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包括:空调冷热负荷计算、专业绘图软件应用、工程概预算软件应用、建筑物空调运行能耗分析DeSt等。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加大实践环节学时比例,将工程实践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建立专业内容更加丰富、过程进行更加灵活的实践环节,有利于学生把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立奖励基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管理改革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结构,改革管理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目标为动力,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推进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管理的监督、调控、引导、激励等功能,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遵循pDCa(plan,Do,Check,action)的管理原则,依托专业年报制度,建立包含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定期专业评估制度,促进专业教育的持续改善,强化院、系、专业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优化、整合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审核流程,努力构建不断改进、持续提升的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校、院、专业三个层次相互衔接、权责分明的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专业设计与审批、专业评估、教学过程跟踪监测、课程考试、教学效果评估、学位授予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流程。

改革教学评估制度,在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等现行制度的基础上,试行课程教学的外部评审制度;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目标为依据,建立科学的专业教育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制度;整合各种评估制度,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校内外导师制度,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辅导,通过个性化的教学管理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其个人发展空间。

建立专业年报的常规机制,全面反映专业建设的进展,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持续改善方案。

七、结语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为新常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各专业面临的外部要求。作为地方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的中原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继承发展、引领示范”的原则,围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探索构建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联系的新型专业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着力培养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方面: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依托,优化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育规范化、办学特色化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节能环保意识、工程经济意识及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在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以分类建设为手段,重视工程经验的积累,突出培养过程中“强基”“重用”的目的。建设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兼顾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年富力强的教学团队。

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着眼行业特点,以实践教学为重点,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促进成果共享,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采取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方式,建设高水平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教学管理方面:建立专业年报的常规机制,全面反映专业建设的进展,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持续改善方案。

参考文献:

[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06-08.

[2].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n].新华网,2010-08-31.

[3]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11-24.

[4]雷环,汤威颐,edwardF.Grawley.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与培养方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29-35.

[5]王存文,韩高军,雷家彬.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回归工程实践――以省属工科类高校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2012(4):33-39.

[6]鞠全勇,陈健,牟福元.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07(1):78-80.

[7]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与特点――对近三届国家教学成果奖部属院校理工科专业获奖项目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95-106.

[8]李红英,李周,范晓慧,等.大材料学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1):3-6.

[9]钟丽萍,施俊侠,张文峰.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械类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6):158-160.

[10]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11]牛庆玮,胡伟,刘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c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70-73.

[12]龙熊辉.基于双创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117-118.

[13]巫修海,张国庆.基于企业真实环境的数控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97-200.

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篇5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没有好的质量,产品就没有市场,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建筑设计也是同样如此。

本人认为,只有在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上做文章,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成品。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它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能用工业化、工厂化、程序化的过程进行生产,对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是不同的。

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产生出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建筑设计精品是在设计运行过程中优化取舍,完善完美。因此,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在于强化、强调了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动态管理。它也打破了过去静止的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由部分到整体、由管理点到强化点,由方案到施工图,这些工作都要进行细化、优化和筛选。它是积极主动、极具挑战性的动态管理。

2、健全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建立法人挂帅的组织机构。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主要目的是使这项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和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3、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运作

建筑设计质量优化,不仅是为了设计产品合格,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而是为了高标准的追求。在设计优化管理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法和手段,产出最佳产品。

(1)在定岗定位人员时即时挑选,既要进行优化思想教育,又要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有进取精神,思想中时刻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竞争意识。这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每一个项目的优化管理。所谓管理点,就是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比如: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就是建筑设计项目宏观中既有影响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

(3)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差错,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随时制订与研究项目的创新计划。凡是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向较高的目标前进,优良产品才会不断产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创新要精品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如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经验,做到这一点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径。

(6)提高设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给设计对象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在设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独当一面。

(7)制定优化的最佳目标,打出最低的要求线,尽量把一些定性的要求变成定量的标准,以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8)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首先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然后才是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化。

4、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优化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篇6

一、特色专业内涵

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其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培养的学生具备比一般专业人才有更突出的综合能力;有独立个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较高社会声誉与较大社会影响,能够被社会和公众所接受、认可的专业。具体地说,特色专业应当是指其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水平、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在国内外达到较高水平或者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和知名度的专业,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

二、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地方高校必须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在取人之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现特色,形成特色,建设特色,强化特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优先发展原则。

地方高校要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校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2.社会需求原则。

地方高校坚持适应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关注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创新发展原则。

地方高校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的专业建设发展原则,以专业方向建设为重心,构筑和强化专业特色,形成以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优势稳定的专业群。

4.校企合作原则。

地方高校要鼓励并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合作,形成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互相衔接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推动学校专业建设。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强化特色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度,鼓励特色专业创办自己的经营实体。

四、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1.注重开放办学,丰富特色专业内涵。

要加强特色专业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明晰质量标准,严格质量控制。要加强对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研究,形成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通力合作的有效机制,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员培训和科研合作等形成机制,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扩大高校在地方建设中的影响力。

2.深化特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加强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开展并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积极作用,努力施行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使特色专业集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教学名师与团队、优秀教材等教学科研成果于一体。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4.强化特色专业教学条件建设。

加大人、财、物投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特色专业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建设,使其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符合特色专业的有关标准,充分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5.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实践教学。

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使特色专业的培养模式特色鲜明,毕业生综合素质有比较优势。要建立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鼓励和引导特色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选拔、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实践。

五、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成立于2003年,2007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200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第Ⅰ类特色专业。近几年来,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坚持走特色内涵发展道路,在特色专业建设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建设目标。

管理科学专业依托“区域经济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围绕培养复合型质量管理人才这一核心,整合本校质量管理专科专业20年的办学经验和长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所形成的优势,构建了以能力为纽带的“H”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建立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政府合作的联合培养机制,成为“学科知识宽厚、专业技能精深、质量管理专长”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图1“H”型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2.建设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H”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课程、工程技术课程、质量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组成的模块化体系;以“专长”为核心,按照“夯实基础、拓展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重组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企业共建实习教学基地,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特色人才的培养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特色专业点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地方高校管理科学专业建设标准和规范,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有特色的管理科学方向专业人才。

3.建设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

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培养21世纪“博识、专长”人才为目标,围绕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结合。通过与企业、质量管理协会、机械类专业、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课程、工程技术课程、质量管理课程、实践课程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最终建立起校校、校企、学校―协会,学校―政府合作的新型联合培养机制(见图2)。

图2联合培养机制示意图

专业培养方案以“H”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深刻把握管理科学的应用性特点,按照“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突出“既掌握科学管理又懂得工程技术的质量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打破以知识递进逻辑为指导的传统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拓展、经验形成为核心的课程模块:通过设置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材料及热处理、CaD等工程技术课程模块,加强工程素质教育;设置质量管理学、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标准化工程、计量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质量管理课程模块,落实特色专业教育;通过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iSo9000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见表1)。

表1主要特色课程一览表

(2)课程建设

一是改革课程结构。根据特色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五大课程模块体系,为实施“H”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五大课程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课程模块、工程技术课程模块、质量管理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

二是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要坚持“内容精炼、观点新颖”的原则,充分体现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充分体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淘汰过时的教学内容,适时开设新课程。

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和补充现有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软件或仿真模拟等教学手段,模拟生产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的情景,缩小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活动之间的差距,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3)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启动以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责任教师领衔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工程,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名师培育,努力建设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是加强师德建设。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衡量教师队伍优劣的标尺之一。本专业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注重以教风促学风,通过建设具有优良职业素养的教学团队,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

三是加强师资培养。第一,实行“校校、校企、校所”联合培养机制:选派教师到著名的高等院校做访问学者或短期进修,选送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到大中型企业及行业协会进行工作实践,顶岗锻炼;鼓励教师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接受培训和合作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第二,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人才战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管理咨询师、质量工程师、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员的培训和考试,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4)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管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分两个方面:

一是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将按照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和评估要求,建设由管理科学综合模拟实验室、质量检测实验室、质量审核模拟实验室(拟建)、案例教学实验室(拟建)等构成的实验中心。逐步建成能适应专业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设备先进、多功能、高效益的开放式专业实验室体系,并努力把它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篇7

关键字:工程质量管理;科技创优;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1、项目简介

1.1、工程概况

海控国际广场,由a、B两座主楼及裙房组成,总建筑面积23万平米,是集甲级商务办公楼,五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a座为新建,建筑高度249.70m,核心筒为钢筋砼结构,外框为钢管混凝土柱-楼承板结构。目前是海南省第一高楼,抗震设防高烈度区(地震烈度8.5度设防)中国大陆区域第一高楼,国家抗震专家评审要求的“大震不屈服”。a座主楼地上55层(局部56层),结构高度230.40m。在6层、17层、32层和51层分别设置了避难层和设备转换层。B座为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续建2层,裙房结构为在原有裙房基础上改造。B座主楼地上17层,裙房5层,结构高度71.70m。

1.2、工程特点及难点

本工程有三大特征:高、新、难。

高:主楼建筑高度249.7米,为海南省第一高楼;抗震等级要求高(8.5级),国内抗震设防烈度最高的第一高楼,采用了大尺度钢管混凝土柱结构,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新:a座主楼采用了200根防屈曲耗能支撑,为国内首次大规模使用防屈曲项目,海南省建筑材料落后,工程采用C60高标号自密实混凝土为海南地区首次采用。

难:施工工期紧,必须按照二十四小时作业制才能保证按计划完成工期目标;当地气候条件恶劣,为台风频发区;海南省建筑业发展落后,建筑业资源稀缺,技术落后;本工程为“边设计边施工”工程,图纸变更风险大,施工组织难度大。

1.3、质量目标

确保海南省“绿岛杯”,争创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2、质量管理

2.1、以科技创优带动项目工程质量整体提升

制定质量计划及项目的创优策划,质量目标分解至分部分项工程,创优策划中明确工序质量控制点并明确创优重要节点的细部做法和图例说明。制定并落实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包括质量预控措施、质量三检制度、样板引路制度等一系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控制网络。在推进质量进步过程中,一是抓精品,二是抓投诉,从而形成了一道坚固的体系保障。

2.2、项目创优创效保质量实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项目秉承中国建筑以技术方案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集思广益,精心策划最优技术方案指导施工。每个方案从编制到成型,由责任工程师进行方案编制项目内部审核各参建单位评审,然后报公司和工程局审核,最后形成终案。通过技术方案的优化,规避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

本工程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和大量新技术综合推广应用,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并取得了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综合效果,以下列举几个本工程通过技术方案创效的实例。

(1)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深化设计

本工程钢结构与钢筋砼结构节点连接复杂,项目部通过3D建模、预先布置,应用钢结构与钢筋综合平衡技术,将交错问题消化在图纸审查阶段。

(2)并筋技术

本工程核心筒暗柱竖向主筋及箍筋根数过多,导致钢筋安装十分困难,为了解决此问题,结合美国规范aCi318-05的相关规定,采取并筋技术。

这一并筋技术,结合国内外设计规范的规定,充分阐释了该配筋形式的理论依据和构造要求并进行了工程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技术效果。

(3)大体积砼防裂缝冷水管降温

a座底板混凝土厚度为2500mm,最厚处达5000mm,混凝土用量达9600m3,混凝土用四台地泵浇筑96个小时完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采用冷水管循环降温技术,平面内布置共10组测温点,每组高度0.5m、1m、1.5m、2m内共设置四个测温点,根据连续测量结果灵活调整冷水管流量,冷水循环后变热直接覆盖在上表面用于保温。混凝土浇筑前的精心策划以及浇筑后的精确控温实施使裂缝控制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4)新老楼交界处防水处理

工程B座老楼为95年停工半拉子工程,其基础底板1500mm厚,a-B座底板基础直接刚性连接,交接处防水需做特殊处理。项目部通过技术攻关,创造出新旧混凝土交接处耐久防水结构,采用钢板止和橡胶作防水处理,能够有效防止因建筑物沉降或新筑混凝土收缩造成的止水结构破坏,止水效果好、作用长久,至今未出现任何渗水现象。

(5)C60自密实砼

本工程外框柱为钢管砼柱,钢管每段高度均超过5m,普通C60砼用串筒浇筑,振捣棒振捣,产生较多的人工费、机械费和措施费,并且夜间施工噪声大。决定采用自密实混凝土,由于海南建筑市场落后,资源缺少,C60自密实混凝土未曾生产过,我局通过自身的技术力量驻混凝土站与其合作研究,成功生产出合格的C60自密实混凝土并投入使用。

(6)外框钢管柱开洞

因钢管柱内布置了纵、横向隔板,增加了内灌混凝土的难度,如何保证钢柱内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是本工程钢管柱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际模拟浇筑实验,本施工最终采用高位抛落免振捣法施工,利用混凝土从高空顺钢管下落时的动能,达到混凝土自密实的目的。钢管柱每安装完成四节(高度19m),再第四节钢管顶部预留一个混凝土浇筑孔(300×300mm),当钢柱、钢梁及组合桁架楼板施工完成后,将泵管直接与预留孔连接,通过泵管将混凝土从柱顶浇筑至钢管内,浇筑高度低于浇筑孔下口5cm,待混凝土浮浆清除干净后,将浇筑孔封堵。

2.3、全员质量管理

(1)质量专题会,全员管质量

项目部定期组织质量专题会议,项目所有员工积极参加,针对工程现场出现的质量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员工对工程的质量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QC小组活动

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以下简称QC小组)活动,是具体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实现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聪明才智与经验,不断提高团队精神和质量意识和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好办法。

QC小组活动定期开展,每月一次,每次活动都有成果整理,形成书面报告,归档,以便后用,截至目前,我项目已总结五份成果:

序号名称奖项

1岩石地基抗浮锚杆的施工质量控制2012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

2钢筋桁架组合楼承板施工质量控制2013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

3超高层超厚大墙体砼整体施工外观质量控制技术2013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三等奖

4超高层核心筒密集钢筋加工及安装质量控制公司优秀QC质量管理小组

5海岛潮湿环境下焊接质量控制公司优秀QC质量管理小组

(3)现场质量大检查,验收记录上墙

项目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定期组织进行现场质量大检查,在2011年共组织80次专项检查(土建48次,钢结构32次),累计开具隐患整改单26份,其中因整改落实不彻底开具罚款单5份,对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了逐个检查,避免了以后类似问题的发生,各岗位的管理人员牢记质量于心中。

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篇8

【关键词】生物工程;培养方案;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工程、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并且首次将生物工程列为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中的一种,与化学工程、轻工等并列,对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2]。随着时展生物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主导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的推动力。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但近年大规模扩招和许多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紧张且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力不从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许多高校又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但却没有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从而导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现脱勾现象,对于生物工程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为此应加快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切实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3-5]。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比如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质的单位、有的到技术岗位、有的到本专业管理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无法满足上述这些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说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做到持续改进,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适应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对口人才。

1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准确定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追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现有专业,使生物工程专业更好的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另外要不断拓宽就业基础,着重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简学时,突出实践”的原则,并根据吉林化工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和意见,重新构建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主要特点是:(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4个创新教育学分,否则不能毕业;(2)明确主干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实践教学环节;(3)拓宽专业口径,把注意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学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学年重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新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化知识、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学会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成为在该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1.2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分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要求

以“注重素质、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开拓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发和生产设计,才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科研开发。对于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熟练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注重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

按照拓宽就业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现象,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渗透也体现了上下游技术结合。设置的课程选择性更强,专业任意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增加至20门,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的重要性,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等综合大实验课程,并增加了《发酵工程课程设计》。增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听力课。同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重点建设《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每门课程均设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组织课堂教学。另外,加强教材建设,制订“生物工程专业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获奖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文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时学院编写了生物类优秀教材推荐目录,供任课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参考。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一定的研发训练体系;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贯彻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证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1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专业基础实验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将所有实验课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两大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组织教学,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按照新思路,我们将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个层次重新组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内容合理衔接,由易到难,避免重复;将实验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类,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另外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和Semi-nar形式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建立“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行“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个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四个三”实践教学实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尊重教师科研背景,理论实验同步建设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总体负责对应实验课程的建设,使之合理衔接,内容融汇贯通,从而促进了课程的整合和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3.4技术方法合理综合,内容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

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基本技术不计学时学分,实行实验室开放性训练,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环节。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性实验。另外导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综合性大实验,通过学生再现科研成果可使学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须能够复现并且经得起推敲,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实现了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基础实验技能化、实验平台多元化、实验思维科研化、培养过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4结束语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产品——人才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为此,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地探索改革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钱静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29(4):142-144.

[2]潘志明,孙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68-269.

[3]江成英,刘晓兰,邹东恢,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6):118-120.

[4]张德华,江瑜,陈存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与教改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5):53-56.

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篇9

一、领导重视,及早谋划

**年6月,召开了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拉开了本科教学创优工作的序幕。**年11月,第七次党代会明确将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作为四大具体奋斗目标之一。**年4月以来,校党政联席会议先后5次专题研讨迎评创优工作;第五届教代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和2次暑期中层干部学习班均将其作为主要议题。近三年学校工作要点均将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作为重要内容。在**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坚持教育活动与评建工作相结合、相促进,用迎评创优工作效果来检验其教育成效。

二、广泛宣传,认识到位

**年元月、12月和**年5月,学校先后举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创优动员大会、预评估动员大会、正式评估动员大会等3次全校性大会。建立了专题网站,校报、南湖新闻网、校广播台等校内媒体开辟了专栏,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校外媒体开展了专题宣传,编印了17期工作简报、6种学习资料和宣传手册,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年以来,先后邀请**、**、**等校内外专家教授作评估专题报告;组织赴10多所省内外兄弟院校开展专题调研;还分层次对不同群体进行了专题培训。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增强了对实现创优目标紧迫感和使命感:“评估就是评学校发展,评教师水平,评学生前途”、“创优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等思想深入人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争为创优做贡献。

三、健全机构,保障有力

**年初,学校成立了迎评创优领导小组,下设四个项目组;3月初,迎评创优办公室正式办公,还聘请了专家组。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也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3月底,学校签订了迎评创优工作责任状。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分解下达了350多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工作职责。6月,制定了迎评创优总体工作方案,各项目组相应制订了实施方案。11月,又成立了分别由校领导挂帅的四个工作组。学校迎评创优办公室、项目组、专家组和各单位工作机构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为迎评创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围绕目标,狠抓落实

围绕迎评创优总体目标,**年以来,学校有序推进,狠抓落实。

**年是迎评创优准备年。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初步摸底自评分析,提出了迎评创优思路和对策;启动实施了“教学质量工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积极培植教学名师,开展基于网络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严格规范教学管理。

**年是评建创优夯实基础年。组织研讨评建创优任务分解方案;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开展教案、试卷、课程、教材选用、毕业论文(设计)、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年度考核等单项评估,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全面开展教学实验室、实习基地、基础教学设施等硬件达标建设。

**年是评建创优攻坚年。对各项软件和硬件进行达标建设。先后检查评估了新办专业,清查验收了仪器设备,开展了学风建设和基础文明教育。暑期,在各单位自查自评基础上,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教授,对各部门评建创优工作进行进展检查,对12个院系进行了为期一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2月下旬,邀请13位省外专家精心组织了预评估,起到问诊把脉的作用,触动很深,对深入推进迎评创优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篇10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

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以及相关工作的实施,在为工程量计算、审查提供依据的过程中,也为签订施工合同、综合单价的设定提供了信息资源,以此防止在计算工作中,出现对施工单位构成工程量无休止争论的问题,并且为招标过程中的投标报价的合理性、工程质量的管理提供依据。

1、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特点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工程量清单的综合性。在多样化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利益构成方案集成了综合单价。建设单位在实际发展中提出全面的工程量清单,以此为构建标准化建设工程提供依据,同时施工单位需要提升实际内部管理和施工单位的配置,构建优质的内部管理,从而引导建筑业更好的发展。第二,工程量清单的科学性。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实际建设工程量与标准方案可以依据市场明确建设价格,同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计算进行报价。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案有助于避免出现招标不优质的竞争。在工程完成之后,也不可以随意改变综合单价,以此保障招投标工作的有效实施。第三,工程量清单的法律性。在招标工作中,清单工程量和投标报价中综合单价无法随意改变,由此其需要展现在合同中,这种方案的设定有助于构建便捷的项目预算工作内容。

2、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案

在实际发展中,建筑单位施工数量的定价形式法案中的各项工作,都将会影响到成本控制法案的构建项目,由此一定要结合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科学方案。优质的方案,有助于保障工程量清单计价范围的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并且可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减少销售工作出现问题的概率【1】。

随着市场经济系统的不断优化,其量清单计价形式分析的产物,需要实施优质的宣传工作,在建设工程造价系统和培训工作中,更要保障施工单位及时满足现阶段定价形式,促使上市的价格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依据那时市场价调和数量计算的项目批估值法案一定要结合其施工单位的工作水平。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案有助于保障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实施的效率,从而有助于施工单位引用清单计价方案的整体单价法,结合施工单位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提升施工单位中标的概率。

依据同一阶段提出的法律规定,构建工程施工合同,提升对工程量清单计价形式下的合作管理,这也是建筑企业在国际化发展竞争下的提出的规定。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放哪可以让施工单位全面认识各个阶段项目的工作内容,提升了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水平。建设工程要求数量清单的承包商和客户实施深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而建设项目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设定工作在实际发展中还要满足市场规定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建设工程施工合作构建标准化的管理,提出全面的管理制度。数量定价是建设工程创新提出的方案,施工方案的工程量清单的引用,不但可以构建标准化的施工单位估值方案,还可以提升建设工程造价的创新工作,从而优化我国建造业,为实际发展提供保障。

3、招标控制价设定质量对招投标的影响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招标控制价整体设计能力对招投标的影响。控制价格的整体过高,投标报价也会提升,一般情况下市场价格过高,可以提升工程的投资,也会导致国有资本增加成本支出。如价格过低,价格可能会出现太低的嘉禾或者是招标编号管理设定综合总数,影响实际投标工作的效率,并且提升第一次招标的成本支出。第二,招标控制价设定不标准产生的影响。其中包含了控制值,这一项目的内容不全面,如分析内容不全面,特别是在没有全面考察施工现场情况的背景下,若是地质特点投标工作引用不争取的项目成本计算,控制价格就会降低,并且在合作方案上阻碍了合作价格调整工作的实施,结合上述因素导致中标者和施工工作在高压力的背景下发展。第三工程量偏差造成的影响。在实际招标过程中,依据施工图纸和规制信息来计算招标图纸的数量,在所有工程变化的背景下,大部分投标数量需要与实际施工情况相同。第四,新素材和新技术没有市场研究产生的影响。依据市场分析和创新素材,新技术招标工作者依据新素材和新技术,在招标工作中其市场价格的引用具备深入的了解,可以在招标控制价中提出优质的方案,不然价格的提升或者降低会影响理性的整体价值投标控制【2】。

4、招标控制价的发展前景

从生产中提升招标价控制需要一段时间,在此阶段里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其在招投标工作中的未来工作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促使建设工作逐渐具备科学特点。要想在招投标工作中的招标控制价占据重要的地位,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构建相关部门成本,以此对整体招投标工作实施监管工作,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从而提升项目资金的安全性。

5、建设项目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设定的总结

清单计价是一项细节繁多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耐心、细致、准确等特点,并且准确了解市场行情。在依据项目的特点设定表格,明确并且消灭工程造价工作中存在的隐患,这也是有关平日工作经验的积累,不但可以满足图像判断,计量、设定配置、转变内容、结合传统的方案实施预、结算工作、增强实际市场调查、经济研究和问题方案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和学习,结合国家实时提出的法律规定,对项目成本管理增强管理意识。只有不断学习,有效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和操作技能,设定工作才能达到高质量标准【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控制价的根本内容,是依据区域获取费用要求和计价基础等素材构成设定的,并且在设定控制价的过程中可以对工程量清单不明确的内容实施标记,以此提出拓展说明,这样有助于保障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的全面性和标准性。

【参考文献】:

[1]史学仿,张建苹.浅谈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J].科技信息,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