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1:43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育人;高中数学教学;渗透

高中数学学科的综合性较强,且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所以学习数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利用一些隐形教材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育人理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在教学时,教师要寻找高中数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让两者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出传统文化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具备渗透传统文化的能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数学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科学素质,而且可以提高文化素质。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育人,因为数学学科是育人的载体之一。目前因为我国教育的特点,有的人认为学科的学习是在为高考而开展的,这样的发展与教育的初衷不符,也与教书育人的目的不符。因此,我国在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收获知识,而且是为了可以让学生具备数学精神与掌握学习方法,加强学生思维与品质的锻炼,从而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数学学科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数学文化,而且要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将数学学科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数学知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并进行其应用价值的探索与研究。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

1.收集与数学传统文化有关的资料

在学习数学时,学生会逐渐发现,大多数学知识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函数“一词由清朝著名数学家李善兰翻译,在我国古代“函”与“含”的意思相同,都可代表“包含”。李善兰认为凡式中含有天,为天之函数,古人会用天、地、人、物这四个字来代表四种不一样的变化,而此定义代表了“只要公式里包含变量x,那么该式子就是x的函数”。因此函数也代表了公式中包含变量。对数学传统文化相关资料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效激起学生的探索欲。

2.从多学科中体现传统文化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解题思想已成为转化思想,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与汉代的公孙弘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对汉武帝的问询和汲黯的责备时,公孙弘不但不辩解,还大力赞扬责备自己的人,此举让公孙弘得到“宰相肚中能撑船”的美名,这直接体现了数学思维中的转化思维。数学思维方法与中国古代军事书籍《孙子兵法》相关,部分数学公式或思想与《孙子兵法》中的内容理念一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数学知识与我国古诗词的原理相通,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相结合,在多门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从多个环节入手从多个环节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中数学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采用南宁三中黄河清老师提出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新课引入、概念形成、应用探究、思维育人、史料育人、审美育人、文化育人与目标育人等环节入手。新课引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然后引导学生形成对应的概念,这个环节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探究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育人可以在形成学生思维理念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史料育人是在教材中充分挖掘丰富的史料内容与育人价值,加强教学与德育的紧密联系;审美育人则是加强学生对美的追求、欣赏与喜爱,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文化育人是让学生深刻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目标育人则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求真思想为目标的,促使其自由探讨、发现规律、尊重事实。传统文化从多方面渗透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以培养学生的求真思想与科学态度为最终目标,鼓励其自由探讨、发现规律、尊重事实,从而将其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学数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对学生展开相应的学习目的性与理想性教育,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作用和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

学习数学必须严谨、真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猜想、实践、操作与求证的过程中,领悟数学本质,培养求证意识。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表达想法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学生学会批判、追求严谨的良好素养。

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数学家和科学家若是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咬住困难不放的决心,就无法成功。所以,科学家都有坚定不移的精神,他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去攻克一切难题。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这项任务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日积月累的坚持。数学作为高中必修的重要学科之一,教师更加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理念中,在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下,帮助学生得到发展,在激发学生探索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我,从而成为对国家有益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丙黄.传统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数学研究,2019(10):4-6.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95-0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任务,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把它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为此,教师们要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持之以恒,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挖掘数学的数形之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创建数形的“传统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还原、再现这一过程,重建被割裂的数学知识与现实背景之间的联系,带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追寻知识发展的足迹,感受数学和社会的变化。如在教学中《乘法口诀》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收集、筛选资料,形成交流的材料,到班级交流。笔者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课件,在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中,将《乘法口诀》的发展、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如,在教学《数学方广角——对策》时,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播放这个故事的flash影像,回顾赛马过程,利用课件演示对阵图,在归纳、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经历了每一个回合的过程,体会了最优化的思想。创建这样浓浓的“传统文化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添了学生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2.挖掘数学图案的数学思想体会传统文化之美。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先展示给学生一些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年画、脸谱等等吉祥图案,然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幅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知道了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了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渗透名人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些古代数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坚持不懈,面对挫折仍执著追求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过程的“小知识”:若设想他按刘徽“割圆术”的方法去求,就会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付出的劳动,以此让学生体会祖冲之的聪敏才智和顽强毅力;介绍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和付出的辛苦卓绝的劳动;介绍古代和现代数学家成长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三、开展数学研究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还应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为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和数学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如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时,教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算盘产生的年代以及算盘算珠的简单认读,而“算盘”作为我国古明的一种计数和计算工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对世界计数和计算工具史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很有必要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于是,笔者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上网、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对其进行研究。类似的实践活动在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开展,如教学《对称》时,让学生收集图案,并利用电脑设计“对称”图形;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设计主题网站,了解我国古代的历法,认识平年、闰年以及日历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学习《简易方程》,组织学生研究方程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去研究《九章算术》;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让学生研究分数在中国的发展,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他们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髓,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高校体育改革推广

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相对比较传统,并且丰富多彩。在高校体育正在寻求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应在高校中融入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将其在高校中进行发扬和继承,并及时的进行推广和普及,这对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改革中推广的现实意义

1、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如蹴球、陀螺、珍珠球、射弩、板鞋、高脚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模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较大,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导致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遇和淡化,致使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事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传承下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提供平台,把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纳入教学体系,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

2、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兴趣爱好的客观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大学是一个小的社会,其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汇聚着各个民族的学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育爱好,继而激发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高校教学改革的范畴,既可以满足少数民族同学的爱好需求,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给广大高校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在不同的选择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可以达到增强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推广措施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要想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立足之地,就应当适当的对体育教学方向进行适当的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要结合当地民族的优势,对传统的体育管理、竞赛、训练、教学的规律进行积极探索,以建设以传统的体育工作作为核心内容,逐渐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其他地区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加大对少数民体育传统文化的推广、整理、挖掘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有效明确的实施方案以满足实际需求,以便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此外,高校体育可以办理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文化学习班、培训班,以达到加强探讨和宣传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

2、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在高校体育文化课堂上开设一些具有竞技性、趣味性较强的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弥补了高校体育中因为基础设施不足或者受到场地局限受到的影响,对高校体育文化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践上,也要注重理论上。在实践层面,要多开发趣味性、竞技性等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不仅在课堂上传授,而且要加强课外的培训,如开设相应的辅导班等,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在理论层面上,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确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同时,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力度

要想将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中得到合理的发展,就应将其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加大推广力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一种少强制和多引导的形式去普及传统体育文化。让学生们亲身经历,亲自感受,一方面通过参加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感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培训、开设社团、竞技比赛、广播宣传等等方式,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力度,才能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了解、接受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继而将其发扬广大。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文化;对策

2006年1月,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关规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应当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民族传统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掘整理和研究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各地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项目,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由此可见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非常重视的。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代表着古老的东方保健体系,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推动社会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特点、发展现状、对策分析、西方体育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全球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笔者通过综述以上几方面研究文章,发现存在研究方法不合理,研究目的不明确,研究侧重点不清晰等问题,以期望为进一步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指引方向。

一、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特点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各少数民族以民族或一定地域为单位,长期开展并因此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1]。它产生于其所依附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以及精神信仰,同时也努力超越并构建自己的自然形态特征、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精神信仰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有新疆、内蒙、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各省市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精神信仰、以及风土人情。在对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对策、项目起源、项目特点等方面。在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问题上,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的认识趋于相似,例如,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古代的军事战争、宗教祭祀、民俗节令、风俗习惯[2]。广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古代的军事战争、信仰祭祀、繁衍种族、民俗节令[3]。由于传统体育属于体育的范畴,那么传统体育的起源也和体育的起源有异曲同工之处,传统体育源于生产劳动、军事战争、宗教祭祀等。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有的项目却依然开展的很好。在研究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时如果能把本地方传统体育项目按起源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整理,比较,也许能够发现不同起源方式的项目它的发展生命力差异性根源,这样也许能为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帮助,进一步指导实践,获得更高的实践高度。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方面,学者的观点也是大同小异,早在1994年闭锦源在文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美的特征》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的特点[4]。其后关于传统体育的特点研究没有新的观点出现,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虽然有不同之处其实也只是在总体特点方面作进一步的扩展,比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承性、文化性、娱乐性的特点[5]。新疆地区传统体育的特点:与畜牧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着鲜明的乡土特点、与哲学、宗教文化紧密相连、与尚武的民族传统相伴、与热爱自然的精神风貌融为一体[6]。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军事战争、宗教祭祀等,其本质特点主要为: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

二、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

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大部分文章的内容框架为:起源、特点、对策分析,只有少部分文章涉及到参与活动人数、次数、项目,那也只是笼统的介绍,邓陈亮,余乔艳在《铜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调查》中简单介绍了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人口数量、频度、体育人口年龄层次、活动组织部门比例情况[7]。在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状时,要从体育活动人口、项目开展、场地器材的现状来论述,还要体现出段时间动态发展情况,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出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

在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中出现的观点很多,比如,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发展建发展模式:启动龙头,建立健全体育健身网络、市场激励,拓宽体育投入渠道、基础支撑,铸造体育硬件环境[8]。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未来发展体系构建为:构建“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相结合的结构模式(教学体系、高校基地建设体系、中小学课间操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适当代替的改良体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县、先进乡示范体系、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理论创新、发展”体系、竞赛体制、评价标尺改革体系、构建权责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体系[9]。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对策: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整合资源,打造品牌、重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10]。广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政府重视,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开发旅游、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重视研究,民族传统体育进学校、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环境的保护[11]。王俊奇等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变迁与发展模式研究》中认为我们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也要注意少数民族体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应当继续发挥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地理学上的优势,并对它的可持续发展加以研究,切不可脱离少数民族地理环境的实际搞统一发展模式,这种做法对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如同南辕北辙,是会恰得其反的[12]。王光等在《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之路探索》认为: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应以宏观系统为框架,教育体系为支撑,“大教学链”为手段,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13]。在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分析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作者给出的发展建议具有普遍性、笼统性特点,因为这些建议缺少对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缺乏理论支撑与实证研究,因此只能算作一个美好的设想。

通过对搜集的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发现大部分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为主,只有极少部分采用现场调查、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田野调查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体育是一种身体运动的文化,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果对某种体育项目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而进行定性分析,形成闭门造车式结论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里所讲的直接体验是指对体育项目的亲身实践,间接体验是指对体育项目的观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原创性特点,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结晶,去少数民族地区切身感受地理、人文环境对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说是很有必要的[14]。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时进行的纵向比较注重在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部进行,横向的比较注重在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下,从文化地理学视角、从民族学研究的跨文化研究视角进行[15],也应该以时间跨度为基准展开纵向的发展比较,也可以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情况展开横向的比较。

三、西方体育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社会在由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碰撞,西方体育文化占据主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消失,传统体育文化边缘化。许多专家、学者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献计献策,

在关于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面,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在创新中求发展,保持其民族性、独特性、兼容性。白晋湘教授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涵盖了各个民族的道德、审美观与价值观念。体育全球化是不可逆的,我们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上顺应历史潮流,以平衡的心态来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要始终相信民族传统体育的过滤作用,尽管西方体育文化在阶段性上表现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甚至震撼,但经过长时间民族文化积淀的筛选,外来体育文化终究是为我所用,而非我为他灭。王岗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充满信心,去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不但从体育运动的层面思考它的发展,而更应该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思考它发展的意义、目标等。惟其如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才会走进一个复兴的时代。这些观点都只是从西方体育文化影响的角度去探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法则,把西方体育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扩大化了,好像我们如果解决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能健康发展,但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应是多方面的因素,譬如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等,所以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原因。事实上,既然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那么其必有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外在环境和受众群体。而要保存或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所需的地域特征和人文风俗也是极其艰难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没有必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的选择,某些传统体育项目必将像自然中的生物物种一样消失,因为将有新物种出现进而代替它。经淘汰之后生存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生命力会更强,适应性和独立性也将日益显现。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例,各省市、自治区为了筹备和参加两会,一般都侧重于设点集训国家规定的几项传统体育运动竞赛项目和能够反映本地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表演项目,这本身就进一步强化了优秀或典型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立性。这种观点抹杀了人的主体创造性,人们能够在文化发展层面上做出积极的贡献,能够引导文化向积极的健康的方面去发展。

所有这些理论、观点引起了国家和人们对自身传统体育文化的反思、重视,为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指引方向,为进一步的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理论指导。

四、全球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全球化是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提出来的,所谓“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经济、政治与文化在全球的扩张[16]。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正在日益冲破传统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展开的客观现象和历史趋势[17]。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学界提出全球化概念以来,该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全球化环境对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分析、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由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可能面临着三种文化共存的局面即: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初级现代化形态、存在于大众健身娱乐中的中级文化形态、符合现代体育精神并走向国际化的高级文化形态,未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可能在长时间内是以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生存与延续[18]。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有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大冲击原因,最核心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体育价值的追求。惟有创新才能使之具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我们决不能以排斥的态度抵制西方体育文化,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失宠。

全球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全球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环境被改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落后于时代的车轮,跟不上人们的价值追求。其实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也有自己的优势,它是一种传统的东西,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有些传统体育活动历经世代的考验依然朝气蓬勃,当然有些传统体育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变异、甚至消逝。在研究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历史,特别是经济发展史,因为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先决条件。当意识形态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的精神追求极易受到外在条件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优秀的品质可能会被侵蚀、会变质,这就需要去修正、去引导。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流动,必然会加剧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众多的外来文化尤其是强势文化和先进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基因的流动,很容易导致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缺乏较好的衔接,出现所谓的文化断层,进而造成当地文化传承的断裂。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地域相对较为偏远,而且文化相对保守,所以全球化更容易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造成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代际断裂和文化鸿沟[19]。传统体育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因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引导。

五、结语

在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应以文献资料、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为基础,侧重于田野调查、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的应用。

研究应注重对本地区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外来文化、经济形式等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调查人们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参加活动的方式、频率、时间、活动强度以及活动的场所、场地设施等方面,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可以以改革开放前后的时间段为基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各地区发展情况展开纵向比较分析。以期找出影响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韦晓康,赵志忠.浅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6,3(5):63.

[2]赵忠伟,郑鸿.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92-93.

[3]黄宗峰,韦雅青.广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社会调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156.

[4]闭锦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美的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91.

[5]王国洪.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10(l):42-43.

[6]张新辉,朱梅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J].体育科学研究,2009,2(13):23.

[7]邓陈亮,余乔艳.铜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调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8]张新辉,朱梅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及特点[J].体育科学研究,2009,

2(13):24.

[9]车婷,王景明等.从云南省第8届民运会看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未来发展体系之构建群体[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6(17):81.

[10]钟卫刚.构建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模式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44-45.

[11]黄宗峰,韦雅青,广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157.

[12]王俊奇,徐国民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变迁与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2(17):108.

[13]王光,张秀萍等.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之路探索[J].体育文化,2008(2).

[14]乔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2):14.

[15]孙德朝,张兴富等.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未来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1(26):46.

[16]万明钢.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233.

[17]龚茂富.近代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文化人类学审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35-39.

[18]吴雅彬,宋加华等.从不同社会形态的体育存在形式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1(22):73.

[19]李丰荣.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境遇与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10,5(31):40.

作者简介:

龙正和(1973—),男,苗族,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体育训练学。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我国民族文化众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会产生文化的碰撞或对抗,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具有文化的多元性,是教育的重要园地,同时也是缩小多种文化差异的最佳场所。对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化教育,是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一、民族地区高校传统文化的现状

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在民族高校内,大多数是本地民族,他们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就缩小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保留了当地文化,使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民族高校中出现了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汉文化形成了“文化强势”地位,汉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各种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校园文化教育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的文化品质得到提高,对消极文化我们也不能忽视,避免被消极文化的影响。

二、民族高校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主要场所是校园,主要对象是学生。那么,校方应该怎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授源地,学生是教育传承的主要对象,我国对学校课本不断的进行改革,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的事,是政府部门的事,也是学校的事,因此,我国各方面的力量都应该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各民族的特色,进行教育改革,使学校课程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民族地区的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出台专门的教育政策,将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并为新课程的快速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起到协调的作用。

学校是对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学校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多,以下就是学校可以采取的几个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教师所传授的课程不清晰,那么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鼓励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鼓励学生互相理解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树立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观念。例如,在教学安排上,要增设公共课程,这些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年级而开设,将“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作为公共课程的宗旨,并将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编写进教材,加强文化教育。或者学校开设教授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申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穿插入课堂之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在校园创建民族传统文化节,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建设文化节,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有利于渲染校园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利用校园媒体(校园广播、校园海报等)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4)开展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期或休息期间对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使学生亲身体验本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更深刻的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举办文化参观、艺术展演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天文、科学、哲学、艺术等都体现着文化魅力。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外来侵略战争,在众多的战争中,我国少数民族展现出他们饱满的爱国热情,与我军团结一致,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我国的疆土。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爱国教育,有利于我国的势力加强,更有利于我国的统一。另外,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念、婚恋观念以及尊老爱幼的家庭观念等教育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要保留民族本身的传统文化,并将他们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提供生动的素材。

三、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们分开,因此我们要团结一致,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场地是学校,对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需要政府支持,需要教育部门协助,只有各方面的力量都朝着一个方向,那么,我国文化建设就会得到极大的推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我国的世界地位,所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报),2011(9)

[2]罗康隆,黄贻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5)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篇6

1城市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由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就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开始趋于规范化,例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政府部门会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城市结构,在规范化的城市结构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也开始趋于规范。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融入形式必须符合城市的发展要求,例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随着城市结构规范化的发展,其自身也被开始细化。其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也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网络科技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就在较为完善的城市网络体系中实现了该文化的进一步推广。而由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了迎合现代人们的需求,因此其在城市化的环境中优化了自身的现代意识,并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1]。

2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在此背景下,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较多的受众开始忽视了对其的关注。另外,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其缺乏一定的娱乐性,因此受众在压力较大的城市发展中,由于无法通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实现精神上的释放,最终导致体育文化的受众随之逐渐减少。其次,由于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与其传统的节日紧密相连,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文化内容的优化与创新。傣族的孔雀拳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种,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首先要掌握到动作的力度和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而再锻炼技术能力。该体育文化对练习者的要求很高,因此许多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都由于其难度过大而不得不放弃,久而久之,该项传统体育文化就逐渐趋于消失[2]。

2.2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2.2.1体育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殆尽,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受众也随之减少。在传统生活中,由于电的发展还没有实现普及,因此人们在天黑之前就要结束一天的工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且人们自身的兴趣也开始趋于多样化。此行为的转变,导致原本处在人们生活中心的传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逐渐被游戏等娱乐活动所代替,在此背景下,体育文化的受众也就慢慢逐渐减少,且人们对其的兴趣也开始逐渐降低。

2.2.2民族凝聚力减弱在传统的社会发展中,城市的相关人员会组织并鼓励受众参加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而在现代城市化发展中,民族凝聚力相对减弱且人们更注重于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传统的体育文化在无组织的情况下发展步伐也开始相对减慢。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使少数民族的居民开始向城市迁移,该现象的发生导致少数民族居民自身携带的文化底蕴逐渐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遭到了城市进程的阻碍。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体育文化在城市化的发展中逐渐丧失,对于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其的重视,并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组织文化活动的开展,最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3]。

2.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乏人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将城市经济的发展放在了城市发展的首位,而忽视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的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都采用城市统一化活动设置模式,而忽视了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凸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其次,在部分城市高校中其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摒弃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进而促使高校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无法获取到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信息,并由此忽视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该现象的发生,导致可以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最终形成了体育文化无人继承的现象。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策略

3.1自然地理策略

自然地理策略的实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导致其体育文化无法被广泛的传播。因此在交通不便利的城市中,为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我国政府部门应首先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当地的地理条件,进而在交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而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在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中给予活动一定的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可根据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来亲自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并对活动进行积极宣传的同时,鼓励当地民众能积极的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对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受众提供较为广阔的活动场地,促使受众在良好的活动环境下能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来彰显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并以此来调动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

3.2科学技术策略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抢救中科学技术策略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培养体育人才的方面入手,例如:湘西州首府的吉首大学在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就将体育人才的培养放在了课程发展的首位。并且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其次,吉首大学在制定体育文化的内容时,会根据该学生所生活地区的文化特点来设置相关的体育培训内容,最终解决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后继乏人的现象;第二,在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中,城市化发展为了更好的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特色,在对高科技的体育器材进行引入时要确保引入的器材较为合理化,从而促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先进的体育器材的引导下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另外,在引入先进的体育器材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对传统器材的适当保留,以便后人在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可通过对器材的研究来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第三,相关政府部门可利用新媒体网络等手段来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进而更好的实现受众对其的认知与理解。

3.3形成产业、打造特色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中,为了加深受众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科学化的产业。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特定的产业可促使更多的人提高对其的关注,并且由于在产业中人们可获取相应的利益,因此会有大量的人投身于产业的建设中。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打造的过程中,要求产业的相关责任人在制定产业的发展计划时要结合该文化自身的优势,进而更好的为人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内蒙古为了加强人们对其文化特色的认知,其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时间举办赛马活动等,该活动的举办不仅为该地区赢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实现了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而哈尔滨在强化自身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也将其体育文化打造成相应的产业。例如:每年冬天,哈尔滨都会举办冰雕的参观活动等,此方式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来到哈尔滨旅游,对冰雕艺术进行欣赏。同时也由此宣传了其自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利用该地区特色来打造相应产业来完成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要求该地区政府在形成自身产业同时也应注重该地区特色的凸显和宣传,例如:形成一定的产业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利用新媒体网络等来宣传产业特色和品牌产业目标,最终吸引更多商家对产业进行投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为传统文化特色的推广开阔一个良好途径。

3.4充分挖掘内涵、加强后续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篇7

德育资源在高校的利用与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思政学术界对德育资源做理论上的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关于德育资源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系统探讨高校德育资源的文献依旧不算多,研究此问题大多都是集中在发表的论文里,虽然有一些关于德育资源的学术专著,但尚未有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高校中的开发与利用的专著。

现在关于高校德育资源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某一类德育资源的研究,例如德育课程资源、德育网络资源、德育红色资源、德育社区资源、德育隐性资源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等,研究主要围绕这些德育资源的特点、内涵、开发利用与整合等方面。

一、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问题的主要分类

1.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内涵的定义。内涵的研究是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的基石,也是高校德育资源研究最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学术界目前对于高校德育资源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没有统一的定论,而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内涵的探讨尚未有所发现。例如彭清燕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指开发主体根据现代德育理念,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德育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改造、创新或优化组合,转变成现实的德育教育资源并有效地运用于德育活动的动态过程。”[1]吴蓉则认为,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做广义的理解,“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只要是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资源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之一。”[2]莫雪玲认为,“只要是能对德育目的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因素,都可称之为德育资源。”并且她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德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德育能够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德育发展也能提供深厚动力。二者能够相互影响,相得益彰[3]。从学者对高校德育资源的解读,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高校德育资源是有利于高校德育目的的实现的各种要素。综上所述,笔者得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指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高校德育目的的实现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因素的总和。

2.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学术界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有比较统一的标准,大致上都是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习俗文化、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族信仰文化等来分类,但随着研究主体的不同则会围绕研究主体来进行分类。例如徐雁认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德育资源可以从政治道德、社会道德、生态伦理道德三方面来阐述[4]。何广寿则以网络德育为主体,探讨了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为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勤劳智慧的开拓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重礼守节的道德品格以及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等内容,对大学生网络德育是一个很有利的补充[5]。刘旭则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民族英雄史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宗教信仰文化中的德育资源、革命历史的德育资源,并认为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但同时我们的传授形式和载体也需要与时俱进[6]。张志巧则从民族地区生态德育资源这一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民族地区存在物质形态生态德育资源、价值形态生态德育资源以及制度形态生态德育资源[7]。从这些学者的观点里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呈现单一化的趋势,但针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分类方式略有差异。

3.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某一具体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例如何广寿就以网络德育为主体,探讨了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推动高校网络德育建设、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形式、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方式多管齐下,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网络德育素质的目的[5]。张志巧则从民族生态德育出发,认为应树立生态德育开发的意识,依托丰富生态德育资源,构建地方特色生态的德育体系[7]。王泽应认为我们在尊重的前提下发掘适合当今时代的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并且有必要对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做出现代诠释,使之与现实衔接起来,同时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在精华较多的复合体中,仍然有不可忽视的糟粕;在糟粕较多的复合体中,也有某些可贵的精华[8]。其二,是从整体上论述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徐雁认为要将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在隐形德育环境中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也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意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原则[4]。隗峰、姚元全从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价值入手,认为除了一般性的开发措施以外,应利用现实鲜活的生活渠道提升德育的实效性[9]。彭清燕则主要从课程中和课外两个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1]。秦永芳认为,课堂才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有效途径,网络媒介是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同作用,才是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机制的有效保证[10]。同时秦永芳从广西民间故事当中提取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文学资源,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她在《精神家园的守望与回眸――广西民间故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阐释》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以及插图将广西地区民族民间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对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通,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播话语体系,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和软传播,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1]。王付欣认为要开发民族地区传统德育资源,要以民族地区的重建与调适为前提,并且认为对于民族地区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2]。

二、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问题研究的不足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体系尚不成熟。虽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的领域涵盖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内涵、分类、开发利用等方面,但仍然有些领域值得我们去研究,例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功能、范围等,这些领域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有重点的论述。因此,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还需不断的探索,尤其是涉及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理论,只有体系框架构建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该课题的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多元文化;校本课程

在2015年08月17日由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每一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都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丧失,都很难恢复或重现。因此,关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其保护和传承力度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推进,为进一步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我们对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学校课程改革的途径作进一步的思考。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笔者建议在民族地区学校课程改革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通过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我国的学校课程长期以来都是以一元化为中心,忽视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即以汉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束缚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多元文化教育备受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青睐,正如我国学者田娟所论述的“不论是单独设置多元文化课程,还是在各类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观,都是极为有效的保持、传承多元文化的方法”①。在学校中设置多元文化课程,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学校现行课程体系中,强调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尽可能反映各民族、各群体的要求、其历史与文化,不能仅限于考虑民族文化和种族的特征,还应将性别、宗教、社会阶层及其它文化群体的特征性等,全面地考虑在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中。例如,在文学课程、语言课程、劳动技术与活动课程、历史和社会科学课程上,可通过内容安排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反映多元化。藏族学校中开设的藏语文不应再是简单地翻译统编课本,而应适当增添藏族经典之作及以藏文创作的反映藏族人民传统文化与生活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也可以相应地在汉族学校的历史课中适当增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习俗等内容。多元文化的主旨是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在平等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和发展各种文化,不论是强势还是弱势,在多元文化教育的事业中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只有尊重和理解他种文化,在他种文化中吸取发展的营养,自身的文化才会愈发的繁荣昌盛。我们最终的目的也就是如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注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每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风俗,以及珍贵、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都引以为傲。长期以来凝聚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渗透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各少数民族繁衍发展中强大的内聚力。因此,在民族地区教育课程改革中,大力开发国家课程和教材,努力推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根据各民族的特殊需求挖掘各具特色的课程资源,把那些反映地方自然地理、学生感兴趣的、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开发为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对周围事物和生活的探索欲、对祖国山水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教师利用社区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新课程计划要求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要求。

三、因地制宜开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参考崔允漷、吴刚平等教授的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合理地开发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对更好地体现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增强人们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是非常有利的。鼓励学校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当地的专家学者搜集本地区的风土人情、歌舞表演、民间工艺制作等具有文化特色的东西,编写成民族地区的校本教材,开展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让学习者学习的内容与其的生活紧密相连,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一方面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增强对本民族的认识与了解。

四、组织民族文化走进学校的活动

通过定期举办活动的形式构建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不断传承的机制。如在学校中实施:每个班级每月召开一次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关于民族文化方面的校级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定期举办民族文化画展、手工艺品展览等,邀请当地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为学生们做民族文化教育专题讲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融合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国家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在此基础上不断增进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结合社区和家庭日常生活,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之更有效地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进程,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作者:孔志芳孔璐单位: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武安市邑城镇南常顺小学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篇9

【关键词】图案纹样设计数字包装信息数字化

引言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萨拉、哈萨克、满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地域环境下独有少数民族,有着甘肃地域文化的特点。近些年国内学者对于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如《裕固族服饰文化》(作者:周尚娟)、《裕固族美术史略》(作者:安肃然)、《裕固族妇女服饰中的头面艺术》(作者:刘海燕)、《东乡族服饰变迁研究》(作者:陈其斌)、《保安族服饰研究》(作者:时佳)等文献都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物质文化做了大量基础研究。

同时,近些年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在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方面也有相关的研究,将传统的艺术与最新的技术相结合,如《蒙古族传统图案的数字化技术研究》(作者:吴珊丹),该论文对蒙古族传统图案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建设图案数据库及图案辅助系统,从而推动了蒙古族传统图案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应用;《新疆民间艺术图案数字化技术》(作者:赵海英)作者以新疆民族民间织物图案的数字化设计为例,提出一套研究织物图案的计算辅助设计方案;又如文献《图案数字化交互应用研究》(作者:黄媛)作者以敦煌经典装饰图案数字化交互设计为落脚点,针对敦煌经典装饰图案进行大的图案分类再从图案本身的构图、色彩、造型等类别进行横向解析,将分析总结好的资料运用在敦煌图案数字化网页设计与《穿越敦煌》图案数字化交互游戏中。

随着文化传承数字化进程的发展,改变着传统的资料传阅与共享方式。甘肃独有少数民族的图案与纹样都是手工绘制形成,未能与数字化工具结合。这些因素制约着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传承,更影响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广泛应用。这就使得建立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信息数据库和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工作显得格外迫切及重要。因此,引发我从技术与艺术方面同时着手,研究如何将数字媒体技术与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等文化资源相互融合,这样一来,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与传承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

1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数字化

1.1研究内容及意义

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与相关文化物品信息数字化保护将就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少数民族的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都具有不同民族的特色,反映了少数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情怀,是最能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代表之一,将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数字化是民族文化传承新的出发点。

(1)目前对于甘肃独有少数民族的文化研究都针对单一少数民族进行研究,缺少横向联系系统化的研究。因此,将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中各民族图案、纹样及与之相关的各类文物进行采集、整合、汇总、分类,将传统的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建设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信息数据库,从而将甘肃独有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推动甘肃独有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应用走向更加体系化、系统化的道路。

(2)在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中存在的大量的图案、纹样、服饰及器皿等文化物品。因此,对于平面类图案、纹样采用二维矢量数据处理方式进行数字化生成;对于三维类物品,如服装饰品、少数民族特色器皿乃至建筑局部结构采用三维扫描、三维仿真建模及虚拟现实交互等技术进行数字化生成。这样可以更好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物品进行数字化保护。

(3)建设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信息数据库系统。首先,系统采用基于图案及纹样构架的信息系统数据字典,克服了传统方式冗余度高的难题。其次该系统的图案及纹样检索方式采用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及纹样检索技术,大大提高了检索的实时性与有效性,降低了数据的运算量。通过检索使得使用者快速方便地找到与图案及纹样相关的文物物品,并提取与之相关的图案、纹样、文物物品及相关文献资料等内容。

(4)研究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发扬,因此如何更好地将研究结果进行传播并使每一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爱好者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基于web虚拟交互方式建立的网络交互数字化保护平台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起到整合、保护、传播与传承的作用。

1.2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2.1基本思路

本项目研究针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信息数字化的研究。

首先,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展开理论上的研究,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收集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艺术图片及理论资料;其次,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信息,如服饰、器皿等;将收集到的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生成,通过数字手段对资源整合形成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的数字信息库。最后,进行数字媒体交互设计方面的研究,熟练掌握相关数字化交互设计技术表达方式,采用将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信息与交互设计实践应用相结合等一系列方法进行研究。

1.2.2具体研究方法

(1)资源整合法。主要应用于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的资源整合,包括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的整理、分类、修缮、汇总、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处理包括数字化采集与数字化生成等方式。

(2)数据分析法。本项目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不同题材的图案使用情况及在不同领域相关文物物品的应用情况,为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研究者及使用者提供精确、可靠的数字化数据资料。

(3)图像数字生成方法。使用Unity3d虚拟交互、三维扫描与三维图像仿真数据处理、CoReLDaw与illustrator二维矢量图像数据处理等方法对民族文物物品及图案、纹样进行数字化数据的生成,建立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信息数据库系统。

(4)数理模型方法。数据字典以图案、纹样为基本元素的数据项的形成及对应于图案、纹样的应用文物物品之间的映射;引入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浓缩关键技术,通过图案、纹样特征快速有效提取相关文物及文献资料信息。

(5)系统资源应用方法。基于web虚拟交互的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平台建设,将所收集整理的少数民族文物物品及图案、纹样数字化数据资源应用其中,方便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者、使用者及设计师等受众群体快捷,准确地对相关资源信息进行查找、阅读、观赏及应用。

1.3研究策略与关键技术

(1)涉及少数民族居住地多,调研范围及数据采集量大。研究中所涉及甘肃独有少数民族多,其中包括裕固族、东乡族和保安族。同时,少数民族居住地相对分散,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数量较多,因此在走访调研及数据采集量方面都增加了难度。

(2)图案、纹样及文物物品数字化生成存在难度。图案、纹样及文物物品数字化就是对二维图案、纹样及三维文物物品进行数字图像生成的过程,在这个数字化的过程中要求对二维和三维图像数据具有较高的“保真度”,即数字化后的物品与原始素材之间保持形态、纹理、大小等各类数据的一致性。因为不同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及文物物品都具有不同民族的特征,所以要求最终生成的数字化图像特征必须与现实图案、纹样及文物物品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3)信息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字典的构造。数据字典是指对数据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外部实体等进行定义和描述,其目的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做出详细的说明。因此本次研究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进行分类,通过对传统图案、纹样的特征进行提取分级,实现图案、纹样分类与计算机逻辑映射,依据对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的抽象和编码,设计相关数据库模型。

(4)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特征提取及检索技术。在本研究中所形成的系统平台,其检索的快捷也是检验本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系统检索方式采用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特征提取及检索技术,在实现的过程中对于静态和动态影像文献资料中所涉及传统图案、纹样的应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对图案、纹样图像特征的提取方式,图案、纹样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分析等存在难度。

2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2.1学术思想方面

提出了将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信息数字化,为传承和发扬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提供了更多的数字化理论与参考。

2.2学术观点方面

以总结归纳的方法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进行了横向性的解析,使得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更加体系化、系统化、特色化。为以甘肃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字化资料,为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者、设计师或爱好者们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建立一个以数字网页为媒介,保护、传承与发扬甘肃独有少数民族的综合型数字化平台,对于以后图案数字化交互设计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探索性经验参考价值。

2.3研究方法方面

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虚拟交互、三维仿真建模、二维矢量图像数据处理、数据库系统开发技术、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特征提取与检索技术和网页编程等技术相结合。增加观众的视觉感官真实感及沉浸感的同时,也利用数字手段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保护、传播与传承,使得各方学者可以快速有效地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进行检索,让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可以更加真实有效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承。

结语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以数据库为平台的媒介上,未来还可以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与媒介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保护、展示、修复、复原文化遗产,使更多的观众能足不出户、方便快捷、身临其境地切实感受古建筑的全貌与艺术展品,更好地欣赏、感受古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丛.现代包装手绘图形表现风格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吴珊丹.蒙古族传统图案的数字化技术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4]赵晶,王高媛.关于数字化民族服饰图案文化的保护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1(12):21-21.

[5]林尚斌.甘肃东乡―裕固―保安和藏族的服饰及服饰文化特征[J].丝绸之路,2000(S1):103-106.

[6]王玉明.论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媒介策略[J].河西学院学报,2008(4):47-49.

[7]安肃然.裕固族美术史略[J].新美术,1992(4):43-46.

[8]张成禄.裕固族女子服饰图案艺术特征解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4(4):30-32.

[9]曹进,陈文婷.东乡族服饰中的符号学意蕴[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7-59.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篇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艺术中的一部分内容正在逐渐从生活中消失,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正受到严重损害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境地[4],“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用文字、图片、影像记录下这些文化遗产”[5]。但是,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仅仅通过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弘扬独立的民族精神,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已成为当代人必然的文化诉求。

截至2009年,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共有在校生约190万名,由于此类院校在教授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方面的巨大优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担自然成为高等艺术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艺术院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目前,关于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培养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承意义、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和传承趋势等方面,但较少从传承主体素质的角度进行探讨。换言之,当前的研究侧重于物,而忽略了对人的研究。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新疆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贵州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艺术传承人”教学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主要包括开设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人培训班,成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所,打造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基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教学实训基地,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班等,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

事实表明,传承人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质量,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大局。换言之,只有明确了传承人素质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活动。否则,传承效果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距离弘扬民族文化的目标愈来愈远。

“文化遗产想要保留下去,关键是人去传承”[6]。由于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民族艺术血脉的延续,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而言,仅仅拥有艺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应掌握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培养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目的,即是通过向传承人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使这些民族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准确的角色定位

角色的准确定位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前提,传承人角色的不明确或不准确定位都将直接影响到民族艺术传承的方向和质量。因此,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在培养传承人的过程中,应首先做好这项工作,同时必须顾及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育传承人克服民族自卑和蔑视民族艺术的错误想法,这也是当代许多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落入边缘化的重要原因。第二,教育传承人须站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对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每一种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少数民族艺术仅是再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其最终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连接者,培养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也便具有了承上启下的深刻意味。

兼容并蓄的多元化意识

传承本民族传统艺术并非意味着排斥其他民族艺术,相反需要积极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的优秀成果。艺术院校应该教育传承人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并在借鉴和比较中发展自己。只有兼收并蓄,互通有无,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才能振兴本民族的艺术。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至今保存了诸如嘹歌、壮锦、铜鼓舞等大量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这些民族传统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愈发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充分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艺术精髓,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所以,艺术院校应教育艺术传承人在坚守本民族传统艺术阵地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

丰富的文化知识

掌握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产生以及演变缘由要求传承人具备大量的文化知识。但是,民族地区艺术院校所招收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在入校前几乎都生活于少数民族地区,掌握的只是本民族的一些艺术片断,知识缺乏系统性与现代性,这对于艺术的传承极为不利。

由于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是多种因素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民族地区艺术院校首先应该向传承人系统传授诸如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文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传播学等相关文化知识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知识的缺乏或者不系统都可能使民族艺术的传承偏离原来的预想轨道,走向狭隘。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历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文化知识问答题都是必不可少的考核环节。缺乏良好的系统文化涵养,艺术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承人难以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艺术素质。

扎实的综合能力

民族艺术传承人需要具备挖掘、开发、表演、展示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以及研究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政策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艺术传承不等于简单地将前人的文化财富复制给后代,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再现民族艺术,因此,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并非前人的“传声筒”,而是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者。传承本民族的艺术,实质是谙熟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典范,并且在繁衍本民族艺术风格的过程中,“从传统中归纳总结出具有鲜明特征和规律的艺术体系,以便代代相传”[8]。具体而言:

第一,培养传承人学会掌握挖掘民族传统艺术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尤其是那些濒临灭绝的艺术。同时,教会他们从众多纷繁复杂的素材中整理出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东西,并整理形成体系。第二,由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因此,展示能力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展示是一种特殊的外在传播方式,它具有强烈的可观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并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广西龙州县天琴是壮族三种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曾经几度濒临边缘化甚至失传,如今却依然能够顽强地生存和壮大,不能不归功于展示传播之功。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龙州天琴“弹唱组合”一炮打响,引起众人关注,并从此成为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一张特色名片。龙州天琴女子弹唱、融水芦笙舞、南丹白裤瑶铜鼓队、马山三声部等原声态民族节目,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上一经亮相,便震撼了世界。[9]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了展示能力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中的巨大效应。第三,民族艺术传承人在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艺术传承经验过程中,需要“将个人的东西融入民族文化之中”[10],不自觉地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加以调整和重组,并形成新的体系。另外,传承人只有熟悉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尤其是把握政策的实质,才能顺利开展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活动。否则,任何关于艺术传承的美好设想或许诺都将落空。

正确的研究方法

任何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都是一种复杂的、内容丰富的文化综合体,深入研究它们需要艺术传承人采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逻辑与规律、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静止与动态等相互结合的方法,避免实施片面的、简单的、主观的举措。因此,民族地区艺术院校不可忽视向传承人传授系统的研究方法。那些不能正确认识传统艺术的过失,往往是由于艺术院校缺乏或没有系统传授研究方法导致的。熟练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无疑等于获取了进入传统艺术殿堂的钥匙。

实践表明,尽管当代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方面采取了大量实效性措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民族艺术传承人才。但是,人才的综合素养仍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例如,传承人对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有些片面和肤浅,实践性不强,甚至出现了民族性被弱化的迹象,即传承人将独特的民族艺术资源填入主流叙事的基本框架内运行,等等。这些都是当代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过程中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获得2009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少数民族美术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911mS182。

注释:

[1]国发〔2009〕2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参见文化部官网,2010-03-05。

[2]同[1]。

[3]《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参见中国网.cn,2006-11-09。

[4]《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参见文化部官网

,2007-08-03。

[5]《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难题》,参见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0-03-15。

[6]同[5]。

[7]《第十三届青歌赛启动文化考官还是余秋雨》,参见《华西都市报》,2008-03-06(15)。

[8]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1期。

[9]黄新宇、梁航彬:《传播视角下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以龙州黑衣壮天琴文化艺术保护为例》,《歌海》2009年第3期。

[10]王晓平:《论紫阳民歌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分析》,《交响》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