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实施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5:33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策略实施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由于生源相对较差,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低,普遍存在厌学思想,加上中职学习专业性较强,必修的德育课在某种意义上被学生认为是“副科”而遭到忽视,如果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说”和“教”则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怎样才可以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更具有实效性,怎样才可以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用更多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

我们经常说的案例学,就是说教师设置一些课程教学目标,对内容进行改变,这些案例教学法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是有着巨大的帮助,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案例学,将一些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制成一些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分析,锻炼出学生的独特风格,还有团队的集体精神,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实力的教学方法。而且内容强调的是把学生作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还有创新上的价值。本人觉得,案例教学法引用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中,使课堂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这对于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有着重要意义。

一、选择案例,以学生为标准

案例教学法比较特殊,这种教学方法是说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使得学生对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进行一个层次的提高。对于实施教学法而言,精选案例便是最简单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很多学校而言,案例的选择更重视的是以生为本。我们所选择的案例当中,这些案例最好能够完全与中职生生活贴近。与学生生活不靠边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是非常难的,如果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联系的案例便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当中,我们经常提起一些科学相关的消费观念,采用调查方式对学校学生的消费情况作出调查,得出一些学生的消费程度、节俭程度,还有学生的攀比情况,这些调查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在这些案例调查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引导的作用。

我们在选择案例当中,一定要对中职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知道学生的心理是怎样的一个需求,然后帮助学生重新建立信心,建立一个肯努力肯付出的学习观念。比如,我们要在案例中让学生感觉到人生的价值观念,我们举例的内容可以采取一些往届的毕业生,看看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职业中获得成功,这些成功的案例,都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更有欲望地想了解这些中职学生是怎么样做到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一直坚持走下去。还有关于选择案例的方法也很重要,我们必须要了解中职学生的时代,还要了解他们社会的需求,中职学生一般都对一些就业的热门话题比较感兴趣。而且也可以从另一个案例当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等帮助他人的案例,这些案例是蕴含着一些爱的精神的,可以使得学生在德育课中充满激情和期待。

二、编选案例,要切合实际

在一些德育教材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节课上边都会有一些案例的内容,这些内容针对性比较强,是教育学生学习的最好案例,很多老师都会采用这其中的教学方法。上节中,我们提到的选择案例必须要与学生相结合,其实也可以简单的说与生活为标准,这一节主要是将案例与实际结合,与上节类似,但是不完全相同,为了能更专业的指导学生,编选案例时,选择一些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一些杂志以及一些电视节目当中,我们必须对一些实际发生的事物做好摘记,最后编成一个小手册,不断地扩充一些教学资源,随时准备供德育教育使用,而我们选择的案例想要切合实际,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目标特性。在教学当中,所有的内容和活动都是要围绕着教学的目标进行展开的,在编选案例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这种方法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展开研究。

第二,具有生活化特性。这点在第一节中提到过,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提供给学生的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如果选择一些比较贴近学生心理和年龄的案例是会与学生心理产生共鸣的,这样内容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教育的效果。

第三,具有典型特性。在对案例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这些代表性的特征是要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进步,以及思想的转化,这是一个人的窗户,我们可以轻轻地打开,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教育价值。

三、集体讨论,引导学习

集体讨论案例,对于实施案例教学法是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核心内容,很多案例教学法的成功,都是与这个集体讨论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讨论组,讨论组自然有讨论组的不同,成员们的性格最好不一样,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小组内的成员形成互补,互相学习目的。在集体讨论中,学生是这个组的核心人物,学生们可以慢慢深入案例中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观点上的看法和讨论。在讨论当中,不能盲目地讨论,教师要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讨论方式,是否与我们所要讨论的课题一致,如果不正确要给予纠正。我们还要适当的启发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争辩,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对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还要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明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也可以创建一些和谐讨论环境,重点是环境的气氛,教师可以抛出自己冷漠的外表,加强自己的亲和力和人格特征,使得学生得到少责备,多赞扬的效果。总而难言之,教师在集体讨论的时候,必须要给学生搭建一个适合传授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平台,采用集体讨论案例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学习。

四、认真点评,科学总结

在我们建立了集体讨论组之后,老师与学生充分地从案例教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中职德育的知识,最后我们就是进行一些总结性的问题,在这个环节当中,重要的是怎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迅速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开拓出一道风景线,加强学生的素质。我们要对案例讨论观点进行深刻学结,不求能在案例上寻找出什么答案来,但是教师对案例观点的评价,必须要有深度的评价和层次感,使得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在学生提出的观点上,要提出更高度的评价和引导。还要认真点评学生的表现,要做到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几个步骤。结合案例,对中职生及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这是中职德育课的根本宗旨所在。

五、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案例教学法策略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案例教学当中,我们必须要给予学生一些思考的问题的时间,对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全面讨论,在遇到案例中比较大的问题时候,学生往往会为了讨论问题,忘记了时间,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及时控制时间,对讨论问题的时间分配到最合理。

2.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适用于任何教学,多媒体技术主要是利用与录音、幻灯、还有计算机的多种计算数据的手段,对文字、图片、以及一些声音动画色彩等做出更好的优化,可以实现大容量的储存。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最佳优势。

总地来说,案例教学的方法必须要适当使用,合理运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这可以迅速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巩固其基础知识,在效果上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们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大胆运用案例教学法,经过不断探索,努力实践,一定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忠萍.论中职德育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从教师的角度[J].广西教育,2011,33(22):111-114.

[2]李云.中职德育教师与课程资源开发[J].科学咨询,2010,32(34):56-57.

[3]温绍金.全纳教育理念与中职德育教学[J].中等职业教育,2010,14(31):52-56.

[4]沈水金.“角色扮演”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篇2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包括学生的德育。而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在小学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主要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一、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应坚持的原则

1.适度原则

在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要坚持适度原则,进而使激励策略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度原则主要是指对学生的激励策略既不能过度也不能过少,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采取对应的激励策略进行奖惩,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策略的作用。例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处于贪玩的阶段,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仍然在教室楼道里嬉戏打闹,这时教师进行德育就要坚持适度原则,既不能不分对错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激励,也不能惩罚过度,而是既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2.及时原则

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坚持及时原则主要是强调激励策略的时机性,要根据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或者是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及时进行激励,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策略在德育中的作用。例如,在我们的德育课上,学生上课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来,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表扬,或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全面原则

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性,所以在德育中要坚持全面原则,激励策略要顾及每一位学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平时表现就很好的学生,要给他们设定一个通过激励策略可以完成的更高目标,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加积极进取,而对于平时表现较差,自律能力低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通过激励策略就可以完成的目标,这样也不会因为目标太高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德育中实施激励策略要因人而异,坚持全面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德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二、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

1.转变德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小学班主任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德育观念,要由教师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所以德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的德育激励策略。同时班主任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师生之间多进行交流与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班级里也能营造一种良好、积极的德育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认识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2.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并灵活运用激励策略

在小学的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在德育中老师可以对不乱扔垃圾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其行为进行肯定;或者是对主动帮助同学,尊老爱幼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通过多种激励策略来进行德育。

3.注重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小学德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小学班主任要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只有将学校生活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德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或者将路边的垃圾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老师都要对其进行表扬,或者是在综合素质的考评中进行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转变德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丰富激励策略;其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素质的提高,小学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培养优秀品质和道德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中华.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才智,2015.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自我发展服务”的教育科研方向,以加速教育兴区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以有效服务于教育决策、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为重要目标,以思想观念、组织制度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为动力,提升教育科研在实现全区教育加快发展、均衡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中的思想、智慧。

二、*教育科研的形势和目标

教育科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教育科学规划2009-2010年研究要点是*区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服务于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又要适当超前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更好地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

1.全区教育科研所面临的新形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究、校本培训蓬勃开展,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科研育师的意识和氛围越来越浓厚,在加快实施*“教育兴区”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引领下,*教育快速、全面、健康发展。为此,建立了*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区教科规划办,中小学科研机构逐步完善,教育科研资源进一步优化和组合;出台*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中小学科研指导师制度,进一步构筑起群众性教育科研、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新机制,使教育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以区研训员、区科研指导师队伍、校教科室主任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纽带,在某个研究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在省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研究骨干和研究梯队。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教育科研工作仍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全区教育科研差异明显,研究水平还很不平衡;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还占有一定的比例,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形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运用的环境还有待更好地创设;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与教育科研的实际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课题管理与制度建设还有待于不断完善。2009-2010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着眼于科研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着眼于今后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主要目标

⑴紧紧围绕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结合新的教育实践不断探索和追求,主动而积极地创建全区教育科研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具有*本土化特点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流的教育科研成果。

⑵着眼于全区教育科研品质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中小学科研的均衡优质发展,加强对幼教、职成教科研工作的政策和管理支持,努力在2009-2010年形成部分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的特色,优化全区科研资源的配置。

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学科建设、网络建设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学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搭建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的全区教育科研的新的平台;实施*区“科研培训工程”,培养全区数百名教育科学学术带头人,打造我区科研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队伍。

⑷全面提高科研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全区教育科研对教育和社会的贡献程度,增强*教育科研在全市乃至全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高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水平,为全区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思想、智力和队伍支撑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3.研究原则

⑴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研究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推动和促进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育科研自身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教育科研的质量、内涵、品质,以高水平、高品质的科研支撑高水平的教育。

⑵坚持科研服务的原则。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自我发展服务”的教育科研方向,认真处理好政策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关系,尝试开展教育理论探索,以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为重点,以理论研究作为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要面向丰富多彩的教育现实,努力提高问题意识,真正解难、解渴,让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成为促进教育实践、改善教育实践的现实生产力。理论研究要重视和关注不断变化、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要及时总结和概括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思想、新认识、新智慧,要努力增强基于新实践的理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育理论认识实践、解释实践和预测实践的功能。

⑶着眼整体提升的原则。2009-2010年不断推进全区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花大力气提升全区科研的整体品质。要认真处理好一般与重点、普及与提高、弱势与优势的关系,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带动一般,在提高的基础上带动高水平的普及,在不断强化优势的基础上弥合弱势、弥补劣势。要通过重点课题的带动功能和凝聚作用,不断形成各类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的学术研究团体、自愿结合的研究共同体,在研究中学会研究,积累课题研究经验、形成课题研究技艺、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全面增强科研意识与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与品质;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均衡、整体发展,不断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幼教、职成教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通过强化过程管理和方法培训,提高研究的规范化水平,形成有一定份量和影响的研究成果。提高全区教育科研的整体品质,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全区各类课题研究的主持人、核心成员、参与人员的研究水平,关键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骨干队伍、研究管理队伍、中小学教师研究群体队伍。

⑷突出本土特色的原则。*的教育科研要更好地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就要始终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立足*教育实际研究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中小学教育自身的实践总结*教育好的经验、概括和提炼*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扎根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基于*教育、研究*教育、为了*教育,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宗旨,但实现这一宗旨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和意识,必须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从而站在更高、更广、更前沿的知识和思想背景下审视*教育实践、总结*教育经验,培育植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土壤,从而创造具有*本土化特色而又具有先进性、前沿性的教育研究成果。

⑸鼓励科研创新的原则。教育科研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的属性。2009-2010年既要在引进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推动应用性、推广性的研究,更要鼓励形成教育科研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既要提倡通过研究形成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的创新,更要提倡通过研究推动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创新。营造一种提倡和鼓励科研创新的健康环境和宽容氛围,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倡导、扶持教育科研工作在研究、管理、方法、制度和技艺等层面的全面创新,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评奖工作,努力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从而形成健康的、宽松的、充满创造活力的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三、研究方向

围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突出“小、精、实、新”的特点,深化“基础教育研究”,完善“德育研究”,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实践“学与教及方式研究”,积极探索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实践模式。

1.德育研究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开展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追踪调查,关注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注意研究现代化进程中学生价值观与行为特征变化,重视公民教育研究,加强学生价值观、情感、意志的研究,深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研究,重视德育的有效方法与实践途径研究,强化德育在学校活动和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德育研究,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对象的需要分析及其适时施教研究,关注弱势群体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重视社会志愿者教育的政策与制度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整合,加强人类共同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研究,增强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

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瓶颈问题与对策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研究;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研究;当代社会问题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道德教育研究;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队伍建设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政治思想教育与德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归因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教育引导策略研究;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初衔接的德育序列化研究等。

2.课程与教材研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研究,重视基础教育多样化目标的研究,深化新课程改革研究,注重开展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加强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策略研究。

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践模式研究;义务教育新课改后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适应性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化研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课改新教材跟踪比较研究;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的比较研究;新课程各类学科标准内容相互支持和衔接关系研究;建立基础教育开全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监督保障机制研究;优化整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程建设研究等。

3.学与教及方式研究

加强因材施教研究,重视处境不利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研究;新课改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研究;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研究;新时期教师教育与培养研究;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农村学校引进、培养、培训、使用新教师的机制研究;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效性研究;班主任工作效能研究;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效性研究;校本教研问题及对策研究;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教学改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农村基于“远程”教育背景的教学方法改进研究;科学提高中小学生学习效能的研究;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变革教学方式的条件分析研究;小班化组织与教学效果研究;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评价研究;“后20%”学生学业提升与转化策略研究;“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加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研究。

4.幼儿教育研究

注重开展为每个儿童提供必要而充分的保教条件的研究,加强幼儿发展理论研究,开发儿童发展指标体系,重视幼儿园体制改革研究,注重开发儿童潜能和早期教育研究。幼儿教育机构、办园体制和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幼儿早期教育理论的深化研究;基于幼儿身心发展关键期的适时施教研究;幼儿智力发展能力的追踪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5.职业教育研究

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模式研究;农村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研究;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等。

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师资需求预测与有效供给研究;职业教育(包括校长培训)课程与教材改革及其质量评价研究;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研究;职业学校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创新实践研究等。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研究;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保障途径研究;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职业学校实习培训基地建设管理与作用发挥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等。

6.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研究和区域整体推进的策略研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研究。

深化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推动网络课程开发研究。加强教育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丰富教育技术资源,完善适应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继续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与学的实践研究,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培训模式研究。

7.体育、卫生和艺术研究

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策略与评价研究。体育艺术“2+1”项目标准研究;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研究;学校体育课程整体构建与标准研究;学校特色体育发展研究;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研究等。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有效干预研究;学校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及危机管理制度研究;学生营养状况与膳食行为状况调查研究;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学生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案例研究等。学校艺术教育实施状况调查研究;学生艺术素养调查研究;艺术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艺术教育课程整体构建和标准研究;学校建筑及其教学设施的标准和特色研究;特殊儿童的艺术学习需求研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机制研究等。

8.教师发展研究

在实施教育兴区战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日益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注的重大工程,“教师发展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方向和领域也逐步受到重视。传统的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体系、结构、途径、方式等研究已扩展为更广泛、更多样、更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和研究,如优秀教师成长经验研究和新入职教师专业成长指导。区域性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为以学校为基地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一种更注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自主式、参与式、体验式的培训和培养,一种更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团队发展。教师发展研究与教师教育研究,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学校的理念、政策、实践等层面,在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生存方式、发展空间等方面,在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机制如教师素养、教师人格、教师良心、教师道德、教师智慧、教师能力等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9.学校管理制度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竞争力、创新力和文化力,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与政府、市场、社区的关系,形成现代学校制度以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基于学校,推进“校本管理”、“校本规划”、“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评价”、“校本资源开发”的实践,形成学校经营服务的理念,打造学校品牌、学校形象、学校特色。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学校教学和学术组织管理创新研究;学校公共安全和危机管理研究;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运行机制案例研究;公立学校有效激励机制研究;教师校本教研制度创新研究;学校课程实施与管理研究;学校形象设计、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研究。

10.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具有整体性、宏观性和长远性的特点,它是教育决策咨询研究的重点领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成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率等基本问题,重新规划各级各类教育近、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思想、保障措施等,准确认识、全面把握加快实施教育兴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区委区府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工程和系统工程,也应成为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内容。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研究教育的以人为本,教育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对全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还是对于市、县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研究。

四、区教科规划2009-2010年重点研究课题指南

1.“双高”办学目标与学校发展的研究

2.办学合作共同体与薄弱学校改造的行动研究

3.集团化办学与学校资源共享的实践研究

4.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5.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培训的关系研究

6.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置与实施的研究

7.优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

8.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9.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10.基础教育开全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机制研究

11.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的比较研究

12.新课程各类学科标准内容相互支持和衔接关系研究

13.新课程各类学科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

14.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研究

15.学业优秀学生学习行为特征的研究

16.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研究

17.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实践研究

18.完善中小学教育督导机制的实践研究

19.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推进民办中小学健康发展研究

21.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研究

22.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研究

23.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研究

24.科研训活动有效策划的实践研究

25.基于教与学的行动改进实践与研究

26.区域幼儿教育结构调整发展的研究

27.以结构工资制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的研究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篇4

从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价值看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易森林;

我国农村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钟贤权;

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教学意蕴韩晓琴;康伟;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自由”——教师的生命化教学浅析胡双喜;

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赵兴民;刘冲;卢德生;

试论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刘冬梅;李谦;

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理论优势、实践问题与推进策略李宜江;谈力群;

建国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历史考察李叶峰;

校本化课程实施中校长实现课程领导的策略韩春梅;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发展刍议于善安;

课程改革视阈下教师的情绪表征及其归因分析解琼;

创新教学折射教师人格魅力张平增;邓秀杰;

化学教师教育对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李远蓉;徐秋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刘永利;

体育师资培训策略调查分析周丽珍;

从学生受众心理谈教师“育人”形象秦初生;

消费主义与学生价值观教育黄庐进;

提高学生抗挫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王清宣;白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亚兵;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状况调查——以鲁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为例王爱玲;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教师评估的方法探索王春红;张弘强;

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测量学生评教的信度研究高维春;白淑毅;余斌;

教学质量评价中群体决策理论的应用及效能尹德臣;王中生;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教学效果元认知监控彭胜光;

关注学习风格的信息化教学策略李淑英;梁彦锋;赵津;

农村高中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问题及对策蒋满英;苏小河;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体育课程整体目标罗平;谭宝明;

论学校语文教育与社会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王玲玲;

语文知识教学不宜矫枉过正史成明;

“看+把+n/pron+V/a+的”格式的语义语用分析杨霞;

有效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建构王晓云;

校园网络教学研究吕凤岐;林源;

初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罗红;吕志革;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椭圆标准方程》教学及评析许敏;石素霞;谢新敏;

英语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多维构建孟冬梅;

外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纠正和自尊维护薛漪;李星;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英语学习的文化延伸赵攀;

“错误分析”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发王瑛;

速记策略应用于英语听力理解的实证研究佘敏;

英语论述文篇章处理过程中的跨题推理巩湘红;

英汉句子差异现象对比分析唐影;

浅议英语歧义的语用价值刘春燕;

不良语音对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与对策吴远航;

正迁移效应在英语方位词习得中的应用刘阿莉;

绿色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例析王雷;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迷思概念及其转变模式周建秋;

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杜启达;段惠琼;

对初中阶段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思考康洪生;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三位一体”潘佳彬;尚宁宁;池强;

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刍议南秋红;

简论新课程视野下的中学生形体美教育陈永英;

浅谈当前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陈东九;刘勇;

语文课堂学习习惯理念探索卫志骞;

“人本”写作之教学指导策略阐释蒋新红;

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及实施策略王俊英;张志泉;

论分层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张孝军;李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祝静;

简论数学课堂举例的教学原则王瑞华;

略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王密卿;

认知情境下的“Spm”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圣仰芝;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障碍及应对刘健;

“针对性训练”策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赵卫丽;

英语人性化教学的策略与评价赵娟;

外语教学中维护学生面子的礼貌策略蔡翠云;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李霞;

化学研究型教学及其实施彭秀丽;程萍;

生物学教学中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刍议张秀玲;

民族传统体育道德教育的内化途径及方法符灵荣;

现行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龙志伟;

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培养对策柴新;

分层分组合作方式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研究谭文辉;

体育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途径杨建民;

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模式初探刘景丽;

回首来时路兼程须着鞭本刊编辑部;

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孙绵涛;康翠萍;康力华;

校长别为“考核评价”所累朱小燕;

教导处应强化“四导”职能邓正平;

青年教师成名过早未必是好事吕赟;

浅析小学生隐私权的保护庞胜如;

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刘佳;

正确引导学生的“礼尚往来”王兵;

人才要引更要用罗刚淮;

教案反思——教师行动研究视角敖俊梅;

“特殊群体”还是不划分为好徐吉志;

“排练”公开课难以忍受之痛贾;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文化重塑的有效载体肖金良;

数学教学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张卫星;

加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丁银辉;

审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低龄化现象王卉;周序;

优化语文教学设计的策略徐光华;

“感悟”不是“赶悟”傅登顺;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语言的特点冒金彬;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追问孙保华;

课文插图: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朱瑛;

《寻隐者不遇》教学谈马良生;

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陈华忠;

朗读教学并不拒绝“技巧”薛峰林;

小学低段儿童画教学中的“六字法”俞振平;

有效的课堂:是达成教学目标,还是完成教学任务?刘正松;

《搭配的规律》教学设计杨亦峰;

《掌声》教学设计与反思董一红;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陆咸喜;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田志明;朱小平;

回首来时路兼程须着鞭本刊编辑部;

从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价值看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易森林;

我国农村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钟贤权;

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教学意蕴韩晓琴;康伟;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自由”——教师的生命化教学浅析胡双喜;

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赵兴民;刘冲;卢德生;

试论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刘冬梅;李谦;

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理论优势、实践问题与推进策略李宜江;谈力群;

建国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历史考察李叶峰;

校本化课程实施中校长实现课程领导的策略韩春梅;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发展刍议于善安;

课程改革视阈下教师的情绪表征及其归因分析解琼;

创新教学折射教师人格魅力张平增;邓秀杰;

化学教师教育对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李远蓉;徐秋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刘永利;

体育师资培训策略调查分析周丽珍;

从学生受众心理谈教师“育人”形象秦初生;

消费主义与学生价值观教育黄庐进;

提高学生抗挫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王清宣;白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亚兵;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状况调查——以鲁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为例王爱玲;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教师评估的方法探索王春红;张弘强;

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测量学生评教的信度研究高维春;白淑毅;余斌;

教学质量评价中群体决策理论的应用及效能尹德臣;王中生;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教学效果元认知监控彭胜光;

关注学习风格的信息化教学策略李淑英;梁彦锋;赵津;

农村高中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问题及对策蒋满英;苏小河;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体育课程整体目标罗平;谭宝明;

论学校语文教育与社会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王玲玲;

语文知识教学不宜矫枉过正史成明;

“看+把+n/pron+V/a+的”格式的语义语用分析杨霞;

有效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建构王晓云;

校园网络教学研究吕凤岐;林源;

初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罗红;吕志革;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椭圆标准方程》教学及评析许敏;石素霞;谢新敏;

英语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多维构建孟冬梅;

外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纠正和自尊维护薛漪;李星;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英语学习的文化延伸赵攀;

“错误分析”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发王瑛;

速记策略应用于英语听力理解的实证研究佘敏;

英语论述文篇章处理过程中的跨题推理巩湘红;

英汉句子差异现象对比分析唐影;

浅议英语歧义的语用价值刘春燕;

不良语音对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与对策吴远航;

正迁移效应在英语方位词习得中的应用刘阿莉;

绿色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例析王雷;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迷思概念及其转变模式周建秋;

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杜启达;段惠琼;

对初中阶段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思考康洪生;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三位一体”潘佳彬;尚宁宁;池强;

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刍议南秋红;

简论新课程视野下的中学生形体美教育陈永英;

浅谈当前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陈东九;刘勇;

语文课堂学习习惯理念探索卫志骞;

“人本”写作之教学指导策略阐释蒋新红;

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及实施策略王俊英;张志泉;

论分层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张孝军;李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祝静;

简论数学课堂举例的教学原则王瑞华;

略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王密卿;

认知情境下的“Spm”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圣仰芝;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障碍及应对刘健;

“针对性训练”策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赵卫丽;

英语人性化教学的策略与评价赵娟;

外语教学中维护学生面子的礼貌策略蔡翠云;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李霞;

化学研究型教学及其实施彭秀丽;程萍;

生物学教学中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刍议张秀玲;

民族传统体育道德教育的内化途径及方法符灵荣;

现行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龙志伟;

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培养对策柴新;

分层分组合作方式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研究谭文辉;

体育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途径杨建民;

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模式初探刘景丽;

对开展实用性教研的思考况蕾;

浅议简笔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骆小平;

高考音乐视唱练耳教学策略探析杨子;

谈数学教师数学史素养的提升李国强;王玉香;

《教学与管理》再度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透析选修课:教育自由的过度与缺失陈荣;

打造教师文化名片促进教师主动成长潘裕岳;黄锡桥;

试论校园活动的价值判定于水英;乔廷强;

学校膳食管理应多在“理”上下工夫苏银成;

制度视角下的发展性教师评价遭遇洪明;杨多云;

教师评价标准的“四性”费世汲;汪立丰;

试论班级管理中的“平衡”艺术郝晓霞;

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生学习报告手册卢晶;

论一堂好课的标准吕星宇;

德育视阈下的课堂礼仪探析李晓洁;

绩效考核应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唐文静;

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王东;

生命教育:品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张世爱;

新形势下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学思考刘富厚;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再思考李本松;

学校内部制度过程性管理的思考张建党;

如何预防学生自我伤害赵伟建;

生物课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吴举宏;

初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李益民;

构建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策略乐文进;

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同一化与历史教育本质的背离曹雪荣;周化勇;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篇5

关键词:德育;有效课堂;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1.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之社会对中职教育的日益关注,如何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教学是艺术”还是“教学是科学”的讨论逐渐成为中职教育的热门话题。有效教学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活动,达成最佳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行为。开展有效教学既是新课改的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即课改背景下课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是否就变得卓有成效?开展有效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唤,即素质教育口号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学生学业不堪重负,如何改变现状?最后,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期待有效课堂教学,即课程的结构、内容应更多地关注课外、关注社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

2.案例分析

有效课堂教学其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包括课程标准解读、背景分析、资源整合及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这意味着有效课堂教学应着力将课堂丁定向为师生互动的舞台,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和教师展示教育智慧的媒介。以下的案例分析,是针对中职德育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全程形成的具体案例,运用现代教学心理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理论和方法,解读设计的有效性。

案例一准备策略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从狭义上说,专指上课前,教师为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根据教案为上课进行的有关准备工作。这其中教学设计就属于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而合理的教学设计又离不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认真分析学情,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整体教学方案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笔者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一节时,针对中职一年级的授课对象,制定了如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是职业理想的特点和对人生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确定为明确职业理想的特点,职业理想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作用以及感悟确立职业理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则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多种手法。具体流程如下:①课前导入。写出自己的职业理想,交流建立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依据,相互分析各自职业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并有请学生发言,引出课题。②新授。如何理解职业理想。学生发言老师总结职业理想的特点社会性(抢答,例举职业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时代性(分析时代变迁对职业特点的影响)发展性(职业理想的内容会因时因地因事的不同而变化)个体差异性(用学生自己的职业理想为例)。③延伸。阅读材料(谚语故事,孔繁森事迹,名人名言)一句话概括职业理想对个人发展的作用。④课堂小结。⑤课后作业。

以上的教学设计满足了教学的合作性的和生成性原则,体现了教学设计目标共同性,实现了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成了教学案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进行了综合思维,学生语言和读写水平得以提高。

案例二教学实施

如果说教学设计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实施则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教学方法则研究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的问题。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是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案例教学法作为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以现实问题或特定事件为探索基础,非常适合在中职德育课堂开展。以《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中“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一节为例,笔者教学中安排了主题为“从阿诺德・施瓦辛格的成功看职业生涯设计重要性”为案例教学课。以阿诺德・施瓦辛格这位学生熟悉的明星作为案例的主人公,能减少学生对人物的陌生感。本节课的主要流程如下:多媒体展示了施瓦辛格的人生经历,点燃课堂气氛,拉近案例与学生距离。展示其成长目标脉络:出生贫困,身体羸弱练好身体成为动作明星跻身名人迎娶豪门女获得财团支持竞选州长参选总统。随后,便开始了其逐一实现人生目标的历程,从健美先生起步,随后进入好莱坞成为一线动作影星,迎娶前总统侄女,中年告别影坛,跨入政坛,成为州长。通过这个案例描述,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施瓦辛格的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施瓦辛格的人身经历有何感想?拓展思考:施瓦辛格能否当选美国总统?从案例中获得了启发,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出职业生涯设计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就是案例选择的巧妙性。笔者认为好的案例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人或事件。

策略3.教学评价

有效评价是有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是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有效佐证。科学的教学评价应该能显示差异,促进平衡,强化导向,使教学效益获得持续提高的动力。中职阶段的德育课程决不能以一张试卷决定课程成绩的优劣,而应该变化为理论考查与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起来,多角度的评定学生每学期的德育课成绩。将课程成绩拆分成四个模块即: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30%)、行为表现(20%)、课堂提问(20%)。例如在讲授“文明礼仪”一课时,笔者就曾对学生的仪表、仪态、仪容打分。将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融入到课程考核中,确保了课程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3.结语

有效性教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唯有在教学中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主动服务的意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发现和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视教学过程为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学,才能有真正高质量的互动,才配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篇6

1德育新课堂要符合新的课改理念

很显然,当前德育课堂改革要取得突破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来引领,当前,大家公认的新课改理念有:①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②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③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④实现学习、训练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理念是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3什么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由学生本人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老师应该起到的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支持者,通过设计合理恰当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把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引向更高的区域,以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4德育课堂如何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4.1作为教师必须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渗透到每节的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新的设计,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技术,采用新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及德育教育的功能。

4.2实践探索。在这个阶段,让我感到最为困惑的就是怎样把先进的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设计完美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为此不断学习、借鉴、思索、尝试,逐步形成以下思路,我把教学设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尝试:

4.2.1第一阶段:教学分析阶段。

4.2.1.1教学目标分析。对整章内容及每节内容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知识内容,也就是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立体目标。

4.2.1.2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必须了解学习者。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即初始能力)及其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即学习者特征),为了下阶段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学习者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性别差别、学习者风格、学习者动机水平等几个方面。这些分析过程正好突出体现了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4.2.1.3教学媒体分析。媒体条件分析的任务是了解哪些教学媒体适用于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以及每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是什么,且这种特征在哪样的教学模式下能够得到体现。针对德育学科,主要媒体方式:教学案例、网络信息、探究讨论、视频资料等。

4.2.2第二阶段:教学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现状出发,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4.2.2.1情景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于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确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创设恰当的情景,才能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顺利通过最邻近发展区,到达更高区域。对德育学科来讲,要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2.2.2教学策略设计。①教学媒体选择:即教学信息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传递给学习者的。②学生活动设计:是指集体授课、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同时也是完成三维立体目标的载体。③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成为我在这个课题中研究的重点。

4.2.3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具体操作,记下实施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4.2.4第四阶段:课后反思阶段。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了以学为主,课堂具体实施情况如何,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反思,如有同行听课,还应认真记录同行点评,为课题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

5实际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实现以学为主,恐怕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问题。

5.1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越来越显得重要。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以学为主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教学中进行的初步的尝试,在中期对课题进行再研究时,通过与有关指导老师的交流,发现课堂教学要想真正实现以学为主,除前期研究的内容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既然是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空间就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的阅读等学习行为,这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掌握学习的本领。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预习,也不知道该怎样去预习,也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对此,我对学生课堂预习作业也进行了设计,选出了部分章节中的课前准备作业形成资料。并向大家推荐阅读书目,进行阅读交流。在新教材全面推开实施的过程中,新课改理念的贯彻执行至关重要,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又重新回到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中去,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是高分低能,没有真正学会学习。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篇7

1德育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形成能力,学习知识的引导者。高中时期,班主任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高中时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的特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包容学生。德育教育是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的,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各科目的学习进度、效果、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从学生的态度和现状出发,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也能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单一地进行德育教育讲解。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会对事情产生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践。但是学生还没有接触社会生活,学生的环境比较单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占很大比例。学生这种实际的情况使得他们会经常犯错误,班主任要有耐心和包容心。要理解学生犯错的行为,并且要采用认真的态度,与学生沟通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学生犯错后,如果不问缘由武断地下决定、指责,学生的负面情绪会非常大,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并且会影响到班主任管理班级与整个班级的德育工作的展开。在了解学生问题的具体情况后,班主任要采用有效的多种方式和策略,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使学生的态度向积极的方向改变。德育教育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急功近利会适得其反。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执行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留下很深的印记,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在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都有其独特且独立的个性。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行为处事的方式,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学生在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还需要提高和完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在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修正思维和行为方式。德育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差异非常重要,班主任要尊重差异性的存在,不能按照统一固定模式和标准来要求学生。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和策略或是多种方法的混合。下面以一个住宿学生的情况为例。这个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正常。在某天上午一节课中缺课,最后在运动场上找了回来。几天之内这种情况并未再次出现,但是几天之后,学生再次缺课。这个时候不能再次直接把学生找回到班级,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在运动场上学生结束活动后,班主任根据情况进行沟通,学生保证不会在上课时间缺课。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对是非对错有了基本的认识,有些道理他们是明白的,班主任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提醒,以合理的方式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2不断地探索研究使德育价值充分实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要摒弃传统封闭式的德育方式。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法和策略要与时俱进,时时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更为有效的方法,并且运用于实践当中,再优化和完善。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班主任可以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究新方法。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要以身作则。单一的说服教育已经不能在德育教育中有明显的效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会把自己佩服的老师当作自己模仿的对象,班主任要系统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德育素养,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起到班主任的模范作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3总结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篇8

关键词:远教资源“一主三翼”实践探索策略

我县于2006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截止目前为止,共建设模式一学校161所、模式二学校161所、模式三学校45所,远程教育工程已100%覆盖我县中小学校。在远教工程的实施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学应用是工程实施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本着让远教资源真正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让农村学生能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指导思想。近两年来,积极探索以课堂教学应用为一主,学生德育工作和素质培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教育为三翼的“一主三翼”运用模式,发挥了远教工程效益。

一、以课堂教学应用为主,广泛开展“三种模式”教学应用,认真落实项目设备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的目标要求。

策略之一:以教育科研为导向,狠抓课题研究,积极探索远教资源与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整合的有效途径。

远教资源应用的教研教改深化、创新的突破口在于课题研究,而远教课题研究必须依靠教育科研为导向,只有坚持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教研、教改、远教课题研究中的盲目性或纯经验性,近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远教资源应用的教研、教改、课题研究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远教资源在应用上释放出最大的潜能,凸显出远教工程最大效益。首先,建立了远教研究组织。我县从2006年起专门设置了从事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与研究的部门,制定了职责,落实了专人,以此促进我县远教课题研究向规范化、科学化转变;其次,规范了管理。我县成立了以教委分管领导为组长、远教教研员为成员的“忠县远教课题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忠县远教课题暂行管理办法》(试行),以此规范课题的申报立项、评审、开题、中期评估、结题等管理;其三,狠抓了课题研究理论培训。我们积极为项目学校开展远教课题研究搭建平台、提供支撑,举办县远教课题研究学术报告会,邀请市远教课题研究专家黄万勋老师为学校课题研究人员作了题为《远教课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的学术报告,县远教办人员就教育统计学基础、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立项要求等作专题辅导,效果明显;其四,结合热点、难点问题推荐了课题研究参考指南。县远教项目办教科室在深入调研,查寻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并结合我县中小学教育现状基础上,以忠教育〔2007〕18号文件形式,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了远程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活动,并为全县远教项目学校提供了近二十个远教科研课题指南作选题参考,但同时强调尽量结合本校的实际,发挥自身特长、优势自主选题,突出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科学性、价值性、创新性;其五,加强了课题申报的指导。为提高项目学校申报远教科研课题的水平,县远教项目办教科定的教研员采取面对面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项目学校反复修改远教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不论是对课题名称的斟酌,还是对课题设计的论证、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等内容的修改、补充完善都倾注了心血,将申报研究课题的过程作为了一次更具体、更丰富的理论培训,从而有力地提高了远教项目学校分管领导及学科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其六,严格研究课题申报、立项的评审。我县远教项目办科室在项目学校积极申报课题的基础上,督促专家评审组对征集的80个远教科研课题进行了客观、科学、公正的评审,并于2007年12月上旬以忠教育〔2007〕54号、忠教育〔2008〕44号文件正式批准立项72个远教课题为县级远教课题,基本实现了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都有远教科研课题,课题具有涉及面广针对性强、科学性强等特点,诸如“远程教育模式二对关爱留守儿童途径和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策略研究”等课题还为新颖,目前全县已立项部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个、县级课题72个,市级远教实验校2所、县级实验校10所,10篇论文在部级、省级刊物发表,30篇经验成果在市内交流,征集县级远教经验论文385篇,课题研究正随着应用的深化而不断深入;最后,加强了课题研究的指导,为确保远教科研课题在学校顺利启动研究,县远教办教科室的教研员深入课题学校指导开课,帮助学校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于2008年上半年在全县开展了远教科研课题研究方案的评比,评出一等奖30篇、二等奖40篇,以此确保远教研究课题取得实效。转贴于

策略之二:坚持将远教资源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

各项目学校将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进行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精心安排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教室课程表,做到课表、教案、授课、记载“四一致”;对学科教师应用远教资源课时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校每月应用远教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不得少于20课时,教师应用面不得低于70%,资源应用教学研讨示范课每学期不少于20课时。已建校园网或局域网的学校都将接收的远教资源在网上,方便教师上课、备课。多媒体教学、光盘播放教学逐渐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探究式、自主式、互动式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也已开始逐步尝试。

策略之三:利用远教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项目设备,采取开设信息技术课和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三项目学校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室;模式二项目学校尤其是村小在周四、周五接收空闲日,将接收计算机提供给学生使用,利用有限条件让农村孩子感知计算机和网络,加强学生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我县在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成绩斐然,共有10人次获国家一、二等奖,边远山区的官坝镇碾盘小学获得二等奖;忠州中学学生邓伟璐获国际机器人大赛最佳技术奖。

策略之四: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以活动开展促进应用水平提高

积极组织参加市远教第三片区协作研讨活动,多次派出教师上观摩课和交流经验。我们将项目学校按地理位置成立四个远教研究协作片区,确定牵头学校,充分发挥片区协作优势,形成县、片区、校三级远教研究体系。县里开展远程教育论文暨教学设计征评,举办中小学运用远教资源讲课赛、说课赛,远教“三种模式”及资源应用县级骨干培训暨研讨会,忠梁电教暨远教协作研讨年会,组织中小学语、数、体育教师参加08年暑期国家中西部远程全员培训,组织并指导初中数学、物理、英语各一名教师参加市远教讲课、说课赛等活动,2人获市一等奖,并获市组织奖,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形成学科骨干教师队伍,鼓励和带动广大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积极性。

策略之五:强化远程教育项目管理与应用量化考核。

为切实提高远教项目学校管理与应用水平,促进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师生、服务教学。根据忠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忠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管理与应用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忠教育〔2007〕21号)通知精神,县教委汇同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2008学年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管理与应用工作量化考核。其考核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各远教项目学校服务教学、方便教学、促进教改的意识,积极探索远教项目学校在科学管理、资源应用、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服务“三农”、“党员电教”等方面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总结推广在管理创新、应用创新、科研创新、服务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使远程教育项目为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服务。

二、利用丰富的远教资源,深化德育工作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策略之一:各项目学校充分利用远教工程配发的众多德育专题片和卫星资源中专题教育、少年文化、影视天地等栏目中的德育素材,开展德育工作。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观影后,引导学生开展电影观点辩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影评写作,从而使学生的理想情操、道德品质、法制观念、信念目标、处事原则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策略之二:开展网上读书活动,征评读书心得,举办影视手抄报、观后感征评,组织德育专题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德育工作立竿见影,收到实效,促进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策略之三:发挥远教学科资源和电视教师的优势,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远程教育的实施,扭转了山村学校音体美等学科师资匮乏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官坝镇固国村小,只有三名年过五旬的教师,以前的音乐、美术课形同虚设,“模式二”实施后,学校开足了音乐、美术课程,上课时由老师掌握遥控板,“电视老师”教孩子们唱会了不少歌曲,绘出了很美的图画。六一节和红歌传唱活动中,学校师生根据教学光盘编排的节目还在镇里的文艺汇演上获了奖。

三、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农村科技信息服务。

我们积极谋求远程教育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实用技术优势,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围绕县域经济发展,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助推引跑。

策略之一:依托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在节假日对农民群众开放,方便他们上网了解农业新技术,查询农产品供销信息。

策略之二:镇、村成人学校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收看教育频道农业专题片和资源网上下载的实用技术培训资料,对农民朋友进行科学种、植、养的“通识”培训,让他们了解掌握各种农业新技术,进而推广应用。结合我县打造“中国柑橘城”的总体规划,重点就柑橘科学种植的实用技术进行培训。

策略之三:各校根据农副产品生产季节,及时下载、整理、印制、刻录“三农”政策和相关科技资料,利用开办宣传专栏、村小教师直接发放、学生放学回家散发、赶场天集中发放等形式,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推广新的、热点的、农民朋友急需的实用技术。通过以上形式,远教工程真正推动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群众从心底发出了“这锅盖真好”的赞叹声。

四、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为农村党员电教提供阵地和信息资源。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篇9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培育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因素比较多,如教师的素养、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都会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率,找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是摆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工作。笔者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可以从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着手,具体如下: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的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紧密相关,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特别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其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教材是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要把教材当作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中间环节,通过教材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良好的道德以及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一味的依赖教材,而是要结合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不断将生活中的实践融入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其二,教师要多渠道多元化的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的整合学校内外的教学资源,通过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少先队活动等内容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社区以及家庭中的实践与例子,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与体会,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生活化、实践化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与感悟。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就应该摒弃传统僵化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生活化、实践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率。其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可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生活,提高教学层次,课程教学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生活方面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成长过程当中的烦恼;其二,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活动是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最为基本的形式,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体会与感悟;其三,要建立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以及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关键,教师的水平以及自身的素养直接关系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成败。所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力途径。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品德与社会课程任课教师参加培训,积极学习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及教学策略,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职业技能,教师要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布置以及实施;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端正自己的态度,提高自身素养,以较高的师德标准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学校还要积极补充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队伍,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充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队伍,为更好的课程教学、更高效的课程教学做好人才保障。

四、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教学趣味性

在当今现代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是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这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又一途径。一方面,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便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将互联网上广阔的教学资源引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可以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讲授,以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与渴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利用视频、图片等内容替代枯燥的文字,使原本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教学内容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良性发展

课程教学评价是指导与改进教学的主要手段,所以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控,一是要进行前置性评价,对教学设计加强管理与评价,评估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取等是否合理恰当,二是要强化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评估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实施程度,提高教师的议课以及评课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成绩的评价,通过对学业成绩的评价来引起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行为及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优异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韩绍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培训,2015(08):138.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篇10

一、探究职业高中德育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1.探究职业高中德育课有效教学策略是改变德育课教学现状的要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德育课就是知识课,把德育课仅仅局限于给学生传授一些道德知识。久而久之,把德育课的过程异化为“高、大、空”的枯燥乏味的道德知识、道德原则的传授过程、灌输过程,学生则完全成了接受、背诵知识的容器。学生没有参与、体验、经历的过程,毫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言。其结果使德育课违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遗忘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严重割裂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关系,造成德育课的低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也长期得不到重视。

2.探究职业高中德育课有效教学策略是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认真总结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3.探究职业高中德育课有效教学策略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职业高中德育课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学生的成长中起重要作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是教育的一次大迈进,但教育的每次改革,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对我们职业高中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新形势下减负了,而又如何增效,值得我们每一位德育课教师去研究、去思考。

二、提高职业高中德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1.科学定位德育课课程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德育课课程目标就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各学科、各科目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2.德育课课程案例的“本土化”是有效教学的精髓

所谓案例的“本土化”即本地化,是指利用当地事例或学生周边发生的事情来领会概念内涵,理解原理内容。德育课教师通过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积极主动地观看关于本地新闻事件的报道,全面了解本地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重大政策的出台背景。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拉近了德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让德育教学不再是隔靴搔痒,而是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拨动学生的心弦。案例的本土化除了有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突显材料时代性等特点外,还可以巩固书本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灵魂

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是德育课教师在钻研教学大纲、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分层探究的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课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任务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不管怎样调整,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是分层教学有效进行的灵魂。

4.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有效教学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