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号脉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7:24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篇1

中医诊断学是架设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该课内容广泛,病种繁多,通常教师备课,讲课深感费力,学生学习掌握较困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现介绍如下。

1联系中基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从基础到临床各科的桥梁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紧扣是启蒙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结合讲授的具体内容,重点回顾中医基础学过的且与本次课相关的知识,加以复习答疑,师生互动,既巩固了所学过的内容,也给学生新课准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对本次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脏腑辨证中的肾与膀胱的生理功能等,然后根据生理推断病理变化,明确当肾与膀胱生理功能失调时就会产生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肾藏精功能障碍,则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肾不纳气则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则贮开合无度,可知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遗尿、尿频等病症。通过重点温故,学生对肾与膀胱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的产生就容易理解与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相似比较区分异同

中医诊断学中的许多内容易混淆不清。如哮与喘同有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等症。但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而喘证虽有呼吸困难,喘息不能平卧,然始终没有闻及喉中有哮鸣声;同时哮必兼喘,喘不必兼哮,两者虽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必须加以区别。又如脉诊中的结、代、促脉同属于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但结、促脉均为不规则的间歇,歇止时间短;而代脉则是有规则的歇止,且歇止的时间长。结脉与促脉虽都有不规则的间歇,但结脉是缓而歇止,促脉是数而歇止。经过比较分析,学生能明确概念,抓住病证本质和特点,以后在临床运用中不会混淆。

3辨证分析强调要点

中医诊断学辨证部分,由于证候复杂,内容繁多,学生感到学习记忆都很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辨证内容,为以后各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和临床实际,重点讲解各证候的辨证要点。如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在讲心气虚证时,重点要学生记住其辨证要点是心悸与气虚症状为特征;心阳虚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加上心痛、畏寒肢冷等虚寒症状为特征;心阳暴脱证又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的亡阳症状为特征。又如脾和胃病辨证,脾气虚证,以纳呆、腹胀、便溏兼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脾虚气陷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脘腹气坠、内脏下坠为特点;脾阳虚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中焦虚寒见证为特点;脾不统血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慢性出血症为特点。通过重点强调辨证要点,即能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又能使学生很好区分各证的不同。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篇2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在中医理论体系及诊疗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一直把脉诊作为探测病因、病位、病性及预测疗效的根据之一,在临床诊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依靠手指触觉来体会患者动脉搏动时所提供的脉象信息,在判别脉象的属性方面仅停留在一些形象化的概念上。对某一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该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缺乏客观指标作为判定脉象的标准,所谓“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因此,脉诊的客观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概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象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多种用以表现生理、病理信息的脉象种类,有据可查的就达80余种,目前各种中医书籍上只讲述常用的27种或28种;而且,中医的每一种脉象均有其名称,通常至少有5年以上的经验才可能掌握这种诊脉的基本方法。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疾病脉象的客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如果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对疾病的脉象信息进行提取,并将脉象信息与疾病的生物信息进行关联研究,从而形成开放的脉象理论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将为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新的理论思想和认知系统。

2脉象信息获取的测量学分析

从测量学的角度来看,传统脉诊中普遍采用的“独取寸口诊法”是医者以自己的手指作为传感器,依靠指端的触觉、压觉、振动觉,对被诊者的脉速以及左、右掌后桡动脉寸、关、尺三部的脉动压力及其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指法的变化来检测桡动脉管在受到各种干扰力的情况下的动态变化。由于诊脉以手指为工具、以经验作为判断依据,因此,医者用手指测得的脉象并非是各个被测量的一个精确的数值集合,而是医者在不同的指法下对被测者脉搏搏动时其皮下桡动脉管的各种运动形式的感觉和总体印象。手指脉诊中所采用的传感器性能是不统一、不标准、不恒定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手指脉诊带有主观性,是一种模糊的、不准确的测量。此外,由于被诊者的人体差异以及医者师承经验的不同,使得脉象的辨认和识别缺乏统一、精确的标准,但若从各种不同的疾病中去仔细分析和研究,一定能体会到脉象的复杂分类与不同类型的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信息提取的角度看,传统的中医脉诊是采用柔性感传器装置(医生的手指),通过阻尼系统(患者的表皮及皮下组织)对柔性管路(患者桡动脉)以及其中的脉动液体流(患者血流)进行复杂的动力学分析后,经医生比较、综合,最后得到的脉诊结论。事实上,脉诊是一套完整的有机信息提取、处理和分析过程,这也是目前中医脉诊客观化遇到障碍的根本原因之一。现有检测人体中医脉象信息的装置,或是信息量不足(常见的单点式脉象换能器的脉象仪),或是所得到的信息与中医脉诊理论不直接相关(如光电容积脉搏波、阻抗容积脉搏波),或是信息的提取有别于传统方法(如现有的刚性多点阵脉象检测装置)[1]。

笔者认为,要实现脉诊的客观化,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对脉象进行本质研究,然后采用现代生理学的方法来阐明脉象的形成机制,进而用各种相关的物理指标来量化地描述脉象的特征、分析脉象的信息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脉象的数理模型,最后采用相关的物理传感器来实现脉象信息的检测。总之,针对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应在符合传统中医脉诊方法学的基础上,提取更多、更直观的信息,通过更完善的信息分析与处理,在与中医脉诊实践的相互印证中,逐步实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

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脉象的客观化研究现状,一些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谭氏等[2]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对脉诊学的理论、诊脉方法、临床诊断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人体脉搏系统的信息检测和建立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一直是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脏有节奏地间歇性射血引起主动脉内的压力和流量脉动,由心脏沿动脉向外周血管传播,其传播的波形随心血管系统性能的变化会发生敏感和显著的变化。国内学者根据中医脉诊的原理,研制了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工作原理不同的脉象传感器[3-7]。利用这些传感器基本上可检测出中医诊脉的各种脉象。另外,在理论方面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对脉搏波的特征信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8-11]。有学者认为,脉象研究要突破上述经验性表象描述的局限、真正与现代数理科学相结合,就必须从心脏运动和动脉管道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入手,建立脉象的生理、数理模型[12-13]。

另外,生理学研究表明,脉象主要综合了心脏和血管的舒缩运动、血管管道的弹性振动以及在手指压力的干扰下血流和血管运动的变化所产生的多种信息,是这3种主要运动在寸口处使医者的手指产生的连续时间的空间立体感觉[14]。据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脉象的信息构成进行了研究。李氏[15]概括了脉象的信息特征,认为切脉时浮取、沉取所感受的脉管运动形式是不同的,浮取时感知的主要是桡动脉管壁的位移,而沉取时感知的是压力脉搏波;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医27种脉象各种指感的物理因素作了分析,对脉象的函数表达和曲线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各种脉象与相应的物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综合地反映了脉象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形态。对脉象的一系列生理、物理研究以及实践都表明,上述各物理量的集合能够较为全面地表征指感脉象的特点。然而,这种表征方式存在着局限性,采用这些物理量只能建立脉象的经验性表象描述,并不能从生理机制上刻画脉象的内在本质。当然,也有学者开始思考利用相对成熟的检测方法进行脉象研究,该研究参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对脉诊与心电图QRS波的相关性进行论证,结合临床对实际操作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了“心电图QRS波与脉象的联系有密切相关”的结论,认为参考心电图的变化,尤其是QRS波的变化,结合临床辨证施治,有助于脉诊学的研究与发展[16]。

但是,脉象客观化研究举步维艰,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信息获取技术的局限性上(现有检测人体中医脉象信息的装置,或是信息量不足,或是所得到的信息与中医脉诊理论不直接相关,或是信息的提取有别于传统方法)。由古代中医从全方位对整体脉象的动态描述可以看出,脉象描述参数是多元的,是从整体着眼的,它不仅包含空间函数,还包含着时间函数,是一个综合了时间和空间的多维概念。另外,古人对脉象的论述是与病证结合起来,是熔医、理、脉、法于一炉的。因此,这些研究还是简化的、局部的,在反映系统整体性和规律性方面与实际应用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①对脉象特性缺乏统一的认识,对脉象的表述没有一致的方法。②脉图特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多为单一的时域分析方法。由于脉象形成极为复杂,它与血管结构和特性、管外肌肉和皮肤组织、血液特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反映的是一个综合的结果,若用单一的时域分析方法来处理采集到的非线性、非平稳的脉搏波信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脉搏信号提取方法来研究脉象是非常必要的。③关于脉象、脉图形成机制研究,目前多限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心功能4个方面,但能够反映心血管状态的病理指标(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脏和颈动脉超声、炎症指标、血脂异常等)和脉象、脉图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脉象和心血管状态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④目前脉象客观研究还尚未从脉象基本要素的角度进行量化研究,也就是说,还没有学者去探索有哪些生物信息指标或脉搏参数对判断患者的脉位、脉力、脉长、脉宽、脉流利度、脉紧张度等基本要素可以起到量化作用。

4方法探析

笔者认为,开展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必须具备以下2个基本前提。第一,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确立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并贯穿研究过程始终的研究思想,是中医脉象理论现代研究不走弯路并能正确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才能使脉象理论现代研究的最终成果既能实现现代语言的科学表述,又能在确定自我主体价值的前提下进行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融合,从而形成脉象理论的开放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第二,合理界定脉象理论体系和具体脉象的描述体系。中医脉象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对脉象特征及脉证关系了解与认识的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逐步形成的,是由经验上升为理论的科学模式形成过程。要想验证经验科学所形成结论的正确性,必须回到经验科学的原始材料中去,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理出中医脉学的理论思想体系,确立具体脉象合理的特征标识,正本清源。

目前,国内外脉象客观化的研究往往是个案式的考察,没有对古代文献的脉象描述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研究。本研究拟以“中医药文献保障系统”为基础[17],对实验脉象进行穷尽式全面排查,编历出古代文献中与其相关的词语与概念,建立脉象描述体系(脉象特征)。该研究可以基本理清中医脉象构成各要素及其关联关系的基本轮廓。

5相关探索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与方法,开发研究关键技术,针对中医药传统脉证知识,构建古代脉象数理模型,将该数理模型运用到现代生物医学及现代中医药文献中,并结合多知识源融合的脉象数理模型分析器,挖掘现代生物学、生化学相关关联指标,进而构建现代脉象数理模型,实现脉象的现代数理量化描述,从而形成脉象理论的开放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

本课题组现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开展针对专业文献文本理解的数据基础研究。研制开发中医药文献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系统,开展行文架构研究,研制中医药语义词典,为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的中医药各项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17-18]。②研制开发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辅助系统,并利用专业语义词典提供的多种词法及句法结构,进行词性、语义类以及共词排除等多种控制,这在国际上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是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理论本身的一种创新与发展[19]。③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应用到中医药脉象客观量化研究领域,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沙洪,赵舒,王妍,等.中医脉象多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21-24.

[2]谭延亮,游开明,陈列尊,等.脉诊客观化研究新思路[J].四川中医,2007,25(8):21-23.

[3]凌志远,杨大本.一种新型脉搏换能器的研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0(3):79-85.

[4]黄献平,李冰星.BYS14型心电脉象仪与mX811型脉象仪的比较[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1):66-67.

[5]曹玉珍,张力新,王超文.三导脉搏波传感装置[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6,(11):42-43.

[6]梁中庆,阮晓声.光闸式桡动脉搏传感器的研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6,13(1):55-57.

[7]王国力,赵子婴,白金星.pVdF压电薄膜脉搏传感器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04,12(4):688-692.

[8]罗志昌,张松,杨文鸣.脉搏波波形特征信息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6,(3):71-79.

[9]胡家宁,阎述池,王秀章,等.脉象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系统模型[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2):134.

[10]王炳和,郭红霞.人体脉搏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的参数估计与脉搏波仿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8):193-195.

[11]柳兆荣,徐刚,陈泳,等.动脉中血液脉动流的一种分析方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24(2):205-214.

[12]李晓阳,曾衍均.动脉壁三维含残余应力因素的本构方程[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21(1):28.

[13]蔡绍皙,王贵学,欧阳克清,等.关于血管内皮细胞膜张应力累加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21(1):9.

[14]王东生,雷磊,李新芳,等.从泊肃叶定律看中医脉象形成的机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6):5.

[15]李景唐.中医脉象的客观描述和检测[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1,25(6):318.

[16]卢贺翔,李冀.脉诊与心电图QRS波的相关性探讨[J].陕西中医,2007,28(2):181-183.

[17]王振国,刘耀.对古代科技文献信息构建的理论与文法——中医药古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情报资料工作,2005,(2):32-34.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篇3

时隔多年,在进行了大量的针灸临床实践与实验室研究之后,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名词的应用与学术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认识不同则用词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中文词,表达的含义也相距甚远。从术语学的角度而言,术语背后总是与科学概念联系在一起[2],也就是说,是与使用者的学术观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按照中医学理论,经络是一个系统,包括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而经脉和络脉,根据中医古籍的描述,有着具体的形状与位置,承担着一定的生理功能,并能反映人体的病理变化。腧穴是经脉上的一个个“小站点”,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一些英语背景的作者倾向于认为channel与中文经络的含义更为接近[3]。但许多经络的研究者习惯使用meridian一词来表示经脉,原因是他们认为经脉与腧穴就是一种系统性的表述符号。在十四经脉(在经络理论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上分布腧穴)与腧穴系统中,需要有一个符号系统来表达经脉与腧穴的位置、走向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为meridian原意为地球的子午线,本身就是虚构出来用以表示地理方位的。在中医学固有的体系中,对人体结构的阐述异于西方现代解剖学,因此,习惯于线性思维的西方人对善于进行想象的东方人所描述的概念需要有一套体系来进行说明。郑述谱教授提到过,在俄国的术语研究史上就有人认为,对于术语来说,知道它的名称,就能说出它所处的位置;知道了它所处的位置,就能说出它的名称。这是强调术语的表达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概念系统的一致性与相符性[4]。基于此,meridian一词在这种语境与认识下使用是非常准确的,包括腧穴使用经脉名称加序号的方法都可以被接受,尽管这种表述失去了中文腧穴名称独特的表意性能,如内关、光明、足三里等,其穴名在汉语系统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表达出腧穴的位置与功能主治。

但是,对于中医药界人士而言,经络研究在针灸学及中医学中都是极其重要又有争议的一部分内容。一方面,经络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研究者对经络一词的含义理解有偏差,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相互争鸣,各不相让。常见的研究学派有结缔组织结构说、神经生理说、生理生化说和生物场说等[5]。无论哪种学说,虽然可能存在着“已知结构,未知功能”或“已知功能,未知结构”等多种学术论争,但对于《内经》提出的“经络者,所以行气血,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概念定义是共同认可的。要能通行气血,肯定是通道无疑,在这种语境下,使用channel则能更为准确地表达出经脉的原意。但由于meridian一词使用良久,影响广泛,按照约定俗成的收词原则,经过再三讨论,我们还是将两种译法都一起收录了。

虽然看似矛盾,但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从理论上来说,科学术语不管是原语言还是译名,都应该是对相关对象研究完成阶段的产物,但实际上,研究者往往一开始就由于各种原因被迫采用现有的并未经过严格界定的词语作术语[6]。

基于笔者对这两个术语的理解和目前经络问题研究的现状,建议使用者根据自己对经络的理解选择channel或meridian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如果认为经络本身并无实质性的结构,只是一种概念符号,用meridian正确无疑;但如果认为经络是人体的物质通道与功能活动结构基础,用channel则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黄涛,黄鑫.谈“经脉”等词的英译[J]科技术语研究,2004(1):41-42

[2]郑述谱.站在术语学理论的高度[J].辞书研究,2005(3):1-7

[3]KaptchuktedJthewebthatHasnoweaver:UnderstandingChinesemedicine[m]newYork:mcGrawHill,2000:105

[4]郑述谱.术语学的研究方法[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4(2):4-11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小波变换;语音识别;图像压缩

1引言

传统的信号理论,是建立在Fourier分析基础上的,而Fourier变换作为一种全局性的变化,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开始对Fourier变换进行各种改进,小波分析由此产生了[1、2]。小波分析是一种新兴的数学分支,它是泛函数、Fourier分析、调和分析、数值分析的最完美的结晶;在应用领域,特别是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语音处理以及众多非线性科学领域,它被认为是继Fourier分析之后的又一有效的时频分析方法。小波变换与Fourier变换相比,是一个时间和频域的局域变换因而能有效地从信号中提取信息,通过伸缩和平移等运算功能对函数或信号进行多尺度细化分析(multiscaleanalysis),解决了Fourier变换不能解决的许多困难问题。

2.小波分析的应用

小波分析的应用是与小波分析的理论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现在,它已经在科技信息产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电子信息技术是六大高新技术中重要的一个领域,它的重要方面是图象和信号处理。现今,信号处理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部分,信号处理的目的就是:准确的分析、诊断、编码压缩和量化、快速传递或存储、精确地重构(或恢复)。从数学地角度来看,信号与图象处理可以统一看作是信号处理(图象可以看作是二维信号),在小波分析地许多分析的许多应用中,都可以归结为信号处理问题。现在,对于其性质随实践是稳定不变的信号,处理的理想工具仍然是傅立叶分析。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的绝大多数信号是非稳定的,而特别适用于非稳定信号的工具就是小波分析。

3小波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

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它是一种将人的语音转换为文本的技术。语音识别的最终目的就是想人与人之间的谈话象交流信息一样,实现人-机自由对话,也就是赋予机器以听觉,使及其能听懂人的语言,辩明话音的内容或说话人,将人的语音正确的转化成书面语言或有意义的符号,或者进一步使机器能够按照人的意志进行操作,把人类从繁重或危险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据预测,语音识别将称为继键盘和鼠标之后,人机交互界面革命中的下一次飞跃。

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大致取决于以下4类因素:1.识别词汇表的大小和语音的复杂性;2.语音信号的质量;3.单个说话人还是多说话人;4.硬件。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自适应训练,基于最大互信息准则(mmi)和最小区别信息准则(mDi)的区别训练和“矫正”训练;应用人耳对语音信号的处理特点,分析提取特征参数,应用人工神经元网络等,所有这些努力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小波分析,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信号分析工具,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图象处理和语音处理,它是时间和频率的局部变换,能有效的从信号中提取信息。通过小波变换,在信号的高频域部分,可以取得较好的时间分辨率;在信号的低频域部分,可以取得较好的频率分辨率。这种特性使得小波特别适合于语音信号地处理。小波应用于语音识别系统的预处理中,因为小波的计算特性与人耳的感知过程具有相似性。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波多尺度性质,在提取识别特征之前,用小波进行预处理,选取语音信号的有用信息,并且抑制无关信息对识别所产生的干扰。试验表明,把小波滤波器分离出来的各尺度下的剩余信号和原始信号,分别提取带通滤波器族特征进行了试验显示:语音信号的一次小波变换生于信号中携带的信息并没有消失,并且比单纯用原始信号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小波变换的带通滤波器对去用信号进行了衰减和部分滤除,非常类似于人耳的感知过程。可以看出利用小波的带通性质,对于语音识别系统的预处理给出了的小波预处理方法。对于经过小波预处理后提取的特征,对识别更加有效。

4小波在图像压缩中的应用

数据压缩的理论研究始于1948年香农(Shannon)信息论的提出,1959年,香农又进一步确立了失真率理论,从而奠定了信源编码的理论基础。随后伯杰(t.Berger,1971)[1]等人又对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后人对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随着小波变换、分形几何理论、数学形态学等数学理论和相关学科(如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感知生理心理学等)的深入发展,相继出现了新颖高效的现代压缩方法,该方法包括子带编码、小波变换编码[2]、神经网络编码、分形编码、模型基编码等。

随着图像压缩技术在相关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相继被制定,如在静止图像压缩方面已经制定了CCitt.81、iSo10918(JpeG)及JpeG2000等标准。

小波变换用于图像压缩的基本思想是:对图像进行多分辨率分解,分解成不同空间、不同频率的子图像,然后再对子图像系数进行编码。系数编码是小波变换用于图像压缩的核心,压缩的实质是对系数的量化压缩。图像经过小波变换后生成的小波图像的数据总量与原图像的数据总量相等,即小波变换本身并不具有压缩功能。之所以将它用于图像压缩,是因为生成的小波图像具有与原图像不同的特性,表现在图像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而水平、垂直和对角线部分的能量则较少;水平、垂直和对角线部分表征了原图像在水平、垂直和对角线部分的边缘信息,具有明显的方向特性。低频部分称为亮度图像,水平、垂直和对角线部分称为细节图像。所以一个最简单的压缩方法是利用小波分解,保留低频部分,将高频部分置0。

原始图像首先被分解成低频分量L和高频水平分量HL1、高频垂直分量LH1、高频对角分量HH1,然后对低频分量L进一步分解,反复至所需分解层次。由于尺度函数具有低通滤波(H)的作用,小波函数有高通滤波(G)的作用,对于图像小波分解相当于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进行滤波和亚采样,其逆过程即为图像的重构。

5小波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小波变换对中医诊断图像中的处理和对西医诊断图像中的处理大体相同,都是利用小波变换的特点使得医学诊断图像更有利于识别病征,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诊断图像增强?在中医诊断图像中,图像会难免有对比度差或者图像边缘模糊一系列不利于诊断的因素,对于中医师的准确诊断有不少的障碍。传统的图像增强的方法往往基于像素灰度变换的空间域增强和基于滤波操作的频率域增强来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这样会或多或少产生图像的局部失真和噪声增强。小波变换刚好弥补了这一缺点,即在不改变图像的精确度的情况下,对图像的轮廓进行一种补偿式的增强,使得中医师在对诊断图像进行分析诊断时,更好的把握病人的病情,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的方法有很多,如李清顺等[3]分析了采用分形增强的方法,在分形增强后又采用了小波增强图像的方法,使图像边缘轮廓增强,达到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并且避免了单纯采用小波增强方法会使图像噪声也增强的不足。

(2)中医诊断图像去噪?在中医师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图像难免会混入噪声,使图像的信噪比下降,提高了中医师对中医诊断图像分析的难度,对中医师的正确诊断有诸多不利的影响,降低中医师诊断的准确率。对于医学图像处理的传统去噪方法主要有:邻域平均法、多幅图像平均法、中值滤波等。小波变换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了图像的信噪比,张昌林等[4]概括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小波变换尺度间相关性的去噪方法,小波变换对整个图像变换从时域变换到频域,然后再量化、编码、输出,这样就保留图像的精细信息,满足中医疾病诊断图像的要求。对诊断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和方法二维小波变换大大提高了中医师对图像的准确率,可以检测出患者病患的轮廓线,从而有助于提高中医师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3)小波变换在中医脉象信号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脉象反映的是人体的生理与病理信息,脉象信号具有随机性和非线性等特点。由于小波变换有“数学显微镜”这一特性和良好的时-频局域化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小波变换这一方法对脉象信号进行处理。谢家宇等[5]应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了15例海洛因吸毒者和15例正常人的脉象信号,提取了吸毒者脉象信号中的异常信息,为戒毒治疗的评估与改进提供客观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小波变换是处理脉象信号的有效方法。

6结语

小波变换是20世纪最辉煌的科学成就之一,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小波应用之外,小波分析还可以研究不规则图形和混沌运动,分开图像处理,分形信号的奇异性检测。总之小波在计算机应用、信号处理、图像分析、非线性科学、地理科学和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预示着小波分析进一步热潮的到来。

参考文献:

[1]themathworks,inc.,wavelettoolbox.Version2.1(R12.1),matLaB6.106-apr-2001.

[2]林福宗,《小波与小波变换》,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9-25.

[3]李清顺,杨定楚,秦前清.基于分形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3):807-809.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医学影像;交叉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82-02

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伴随现代电子计算机、物理学和医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主要涉及领域有X光、mR、US、eCt等四大医学成像设备,随着四现代化成像设备在医疗、教学机构中的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科室在临床诊断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要求有清晰的图像质量,较高的成像技术,和较好的诊断水平,对影像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资料报道国家九五攻关重大决策将影像学一个分支学科介入放射学单独立项为一级学科,与内科、外科并列为现代医学三大技术[1],而目前从事影像诊断和治疗工作的医生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及专业水平等方面都十分薄弱[2],如何培养高素质,较强动手能力的影像工作人员势在必行,对我院影像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我院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现状

我院针对医学影像专业,主要开设《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医学电子学基础》、《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影像诊断》、《超声诊断》、《核医学》、《肿瘤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同时开设选修课《常用医疗设备原理与维修》、《医学图像处理学》等课程,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专业各知识点比较孤立,学生学习过一门课程以后,和下一门课程联系不紧密,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只能获得表层知识,缺少理性认识,感悟少,难以内化,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我院院长领导下,在教学各环节中进行改革,取得了诸多成效,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建立课程间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理解各课程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的。

2医学影像课程设置应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医学影像领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教学诸课程的设置应遵循连续性和系统性。例如,在技术线路,可以先让学生掌握电子信号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元器件的工作原理,运用所学知识将知识点运用到到影像设备学当中,掌握医学成像设备的特点,学以致用,然后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在图像处理环节,完成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学习之后,学习成像设备的成像原理,与图像后处理方式;结合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学习医学图像分析的技能。因此,要合理安排相关课程的顺序,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3]。目前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在各课程中增加各学科的交叉融合,重点突出前一门课程为后一门课程服务的知识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做到前后连续、衔接,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思维,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3研究课程间交叉渗透的意义和具体工作

3.1影像专业课交叉教学,相互渗透的意义

影像专业课交叉教学,相互渗透,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医学影像设备学》Ct部分教学时,由于目前Ct临床进展的速度很快,我省哈医大四院就已应用320排螺旋Ct从事增强扫描、Cta及三维重建[4],与此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就很多,在理论课当中,教师充分更新教材的理论内容,联系多学科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涉及到电子学的元器件,影像物理学的成像原理,诊断学的心脏三维图像等等,充分对相关理论内容进行融合讲解,同时在实验课当中,让学生去建立感性认识,增加设备各部分的连续性,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2影像专业课交叉教学的具体做法

针对医学影像专业,在医学物理学课程中,重点介绍X线基本原理及辐射衰减特征,人体医学物理特性;电子学中重点介绍基本元器件的结构及原理,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原理及特点;影像物理学中,重点介绍四大影像成像原理及基本物理算法等;影像设备学教学中根据成像原理重点介绍各设备结构,构造,新设备;检查技术学中利用影像设备讲解具体临床操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医学图像处理重点介绍所得图像的基本后处理方法以及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方法所得图像的特点;常用医疗设备原理与维修学介绍临床新技术及设备故障分析及排除;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主要根据各自的成像特点,介绍疾病的图像诊断依据。核医学、肿瘤放射治疗及介入放射学主要讲解影像的治疗方法。在各课程中,注重系统化教学,知识点脉络清晰,易于理解,同时又能避免知识的重复性讲解。

我院医学影像专业在目前的教改过程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逐年增加,总之,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顺应医学科学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以期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与效率[5],实现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的科学运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小庆.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J].东南大学学报,2006,25(5):382~385.

[2]张淑丽,王哓东,钱丽丽.医学影像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1):3448~3449.

[3]杨春兰,吴水才,白燕萍.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32):105~106.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pDCa循环;化疗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水平;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42-02

在临床护理开展实施中,护理质量是进行临床护理管理的重要核心,进行临床护理质量的改进提升,对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提升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着绝对的积极作用和意义。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中应用的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在实际质量管理中有着广泛和普遍的应用,应用pDCa循环进行化疗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化疗护理的质量水平,提升患者对于化疗护理的满意程度,促进医院的提升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pDCa循环在化疗护理质量管理应用分析资料与方法

以某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科室的化疗护理质量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该医院化疗科室共有不同职称护理工作人员38名,平均年龄约为32岁,将pDCa循环应用于该医院化疗科室的化疗护理质量管理中,分别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以及技术操作三个方面,通过考核评价,对于pDCa循环应用前后的化疗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同时选取该医院肿瘤化疗科室收治205例住院化疗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患者对于化疗护理的满意情况的统计分析,以进行pDCa循环在化疗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pDCa循环对化疗性静脉炎干预研究资料与方法

此外,选取该医院肿瘤化疗科室收治的80例上肢浅静脉化疗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pDCa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护理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静脉化疗;pDCa组患者进行化疗护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于化疗护理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同时,在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化疗护理一组,患者化疗前,分别使用喜辽妥乳膏以及山莨菪碱注射液对于患者化疗实施药物干预,根据对于患者化疗干预使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喜辽妥组和山莨菪碱组两个组别,对于各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首先,pDCa循环在化疗护理质量管理应用中,基础护理部分,pDCa循环应用实施前,对于基础护理的质量管理评分约为94分,pDCa循环实施后,对于基础化疗护理质量评分约为98分;专科化疗护理部分,pDCa循环实施前,对于专科化疗护理质量评分约为92分,pDCa实施后对于专科化疗护理质量评分约为96分;在化疗技术操作部分,pDCa循环实施前对于化疗技术操作质量评分约为93分,pDCa实施后对于化疗技术操作质量评分约为98分,pDCa循环在化疗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前后,化疗护理的质量评分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此外,在对于pDCa循环实施前后,患者对于化疗护理满意情况调查统计中,pDCa循环实施前,患者对于化疗护理的满意率约为84%,实施后患者对于化疗护理的满意率约为100%。

其次,在pDCa循环对化疗性静脉炎的干预分析中,其中,pDCa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35%,对照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70%;在实施pDCa循环基础上,喜辽妥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约为20%,山莨菪碱组患者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约为25%。

三、讨论

在临床护理中,基础护理是对于护理人员专业理论以及专科知识、专业技能等的具体体现,随着临床护理中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临床护理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更高需求,进行临床护理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突出的必要性。在上文中,应用pDCa循环进行化疗护理质量管理应用后,对于护理人员基础护理的质量评分出现明显增高。此外,在临床护理的专业护理以及技术操作部分,由于pDCa循环的应用,使得专业护理以及技术操作质量评分出现明显增高变化。因此,pDCa循环进行化疗护理质量管理应用,对于提升化疗护理质量水平以及化疗护理管理水平等,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此外,在对于患者的化疗护理满意度调查中,应用pDCa循环后患者对于化疗护理的满意度出现明显提升,满意率约为100%。

此外,在pDCa循环对于化疗性静脉炎干预影响中,实施pDCa循环后,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出现明显降低,并且在pDCa循环模式下,药物干预也能够进一步的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篇7

循环系统疾病在内科教学中的分量重、难点多,始终是医学院校临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就我科临床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应用多媒体教学

循环系统疾病在内科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在临床工作,我们接触到的病人,合并心血管疾病或查体发现心电图异常的机会比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机会更多,因此掌握循环系统疾病对医学生而言有重要的意义,但学生普遍认为该部分知识抽象、难学,心电图知识晦涩难懂,以往的教学基本沿用纯语言的文字进行灌输式教育,缺乏形象化,而目前各大院校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应用大量信息的直观教学,通过现代的具有文字图象声音录象等手段,将医学中大量的有形实体和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虽然我们都学习过解剖知识,但有些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并未真正的掌握,到学习内科的时候,加上一些病理生理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很困惑,只能死记硬背,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今有了多媒体教学的配合,教学内容直观、鲜明,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以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为例,冠状动脉解剖,冠脉供应心肌的区域,血管内斑块破裂发生血管闭塞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演变特点,冠心病现代的治疗手段如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等都能以幻灯片或录象的形式真实的在课堂上重现给学生。

2选择时机导入病例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课单纯讲解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感到厌倦,觉得与其他基础课没什么分别,我们在临床上有很多鲜活的病例,教学中,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应结合临床病例或病案,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疑问,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去引导学生进入医生的角色。一是让学生感到新鲜,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去探求的欲望,增加以后临床经验,大家共同探讨,印象深刻,在轻松的教学中将枯燥的理论课掌握了。例如:在讲授急性心肌梗死后,给大家介绍病例:男性患者5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未服药控制血压,血压最高170/100mmHg,吸烟30年,每日吸烟20支,在活动时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向左肩放射,伴大汗、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在家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2小时后来我院,查体:血压140/90mmHg,心率90次/分,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双肺及腹部查体未见异常,急诊行心电图检查示: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见频发室性早搏,心肌酶学不高。问如果你作为一个急诊科的医生,怎样诊断?怎样治疗?该患者特点非常明显,胸骨后疼痛加典型心电图表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毫无疑问,并把常出现的心律失常也复习了,而且心肌酶学不高并非不是心肌梗死,而是心肌酶学的改变有一定的时间窗,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该选择溶栓治疗,并将溶栓的适应征及禁忌征复习一遍,该患者有高血压病,要看入院时血压是否适合溶栓治疗,通过一个典型病例,我们将心肌梗死的的许多重点内容都复习到了,而且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提到了,让学生在复习理论课的同时认识到吸烟的害处,让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3重视临床见习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中医脉象血细胞公转自转,运动物质公转自转同存。

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354-01

1方法

中医脉诊在人体桡动脉近腕处,取寸关尺三个点,双手六个部位的脉象为依据,用中医脉诊理论认识血液流变,并推广到一切运动中。

2结果

2.1在中医脉诊中发现血细胞在顺血管公转运动的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以血管截面,血细胞产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自转运动,从东到西的自转运动占绝大多数,其它方向占少数。

2.2从脉诊中发现血细胞公转自转运动同存有二象性,并且这种二象原理有不变性,可推广到任何运动中,物质运动守恒。

2.3公转运动守恒式:C==1/=1/d==试中C是光速,e是能量,m是质量,ε。是真空介电常数,μ。是真空导磁率,d是能度,是物质半径范围内转化为能量的时间。a是速度平方乘距离,r是距离,n是速度个数。上式中C是光速,从中医脉诊中发现光速原理有不变性、普适性、相关运动的公转是守恒性。C取血流速,爆震波速,车辆行速,行星轨道速等任意运动的公转速代入上式,都满足各等式中的相关值。称速度原理,速度原理不变性,相关公转运动守恒。

2.4自转运动守恒式C1=公转核密度(D)乘公转物逃逸速(V)平方除以公转核逃逸速(F)与公转物密度(H)。计算式为C1=DV2/FH。九大行星自转C1与实际自转速比为:7.78×10-3/3.02×10-3,金星自转逆向,0.053/0.464,0.014/0.24,6.099/12.66,4.13/10.294,0.8/2.86,0.73/2.72,2.99×10-3/0.017,单位为公里・秒-1,上八式平均相关率0.28,如果把C1再乘表面反照率与表面温度的立方根,C2=C1×反照率×,九大行星依次为:3.94×10-3/3.02×10-3(金星逆向)0.135/0.46,0.013/0.24,15.67/12.66,9.75/10.29,2.17/2.86,1.89/2.72,0.61×10-3/0.017,单位公里・秒-1・K。相关性0.59,比C1增加2.1倍,但C2是速度符合表面温度的立方根,随着符合率的增加,速度与其它物理因素符合成份也增加,成正比。

3讨论

3.1从速度与公转规律知;公转是力的统一性,是强、弱,电磁和引力相互作用的表现,速度的公转性统一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公转是力的统一性,是速度不变,运动守恒。

3.2从速度与自转规律知:自转是四种力的相互作用分化,速度与其它物理因素的符合性增加,自转是力从统一转变成分化,自转速度不守恒,有可变性,运动从守恒向不守恒变化,但公转与自转两者总体不变,运动总体守恒,速度原理不变。

3.3力是统一与分化二象性,表现出物质的波粒二象、公转自转二象,速度原理不变,物质运动各自守恒。

3.4从中医脉象知道血液而流变中血细胞有公转与自转二象,并知道速度原理在公转中是不变性,运动守恒。知道自转速度有可变性,运动复杂性,分化性,多样性。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篇9

1临床资料

我所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输液处分配药室、输液室及观察室3处,其中输液配药室采用玻璃隔断,患者在等候过程中可一目了然地观察到加药的全过程,增加护患沟通,避免了护患纠纷。对于需要输液的患者凭其处方,先从药房取出需要输液的药物,交给输液室护士,由护士当着患者面清点,验收核对药物无误后,根据患者所输的药物进行分类编号并记录,所记录的内容十分详实,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所患疾病。患者所输的药物的输液单及其编号后,放置于统一的药物存放柜内,并将该患者的编号号码牌发给患者后,再开始当天的输液治疗,患者第2天来输液时只需出示号码牌即可。这一方法既方便了患者,特别是年纪大的患者,也降低了差错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一方式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输液室当班护士通过号码牌的编号找到患者治疗卡及药物,查对患者姓名及药物无误后,在治疗单上方写上护士姓名及日期,即按照治疗单上的医嘱给予输液。

2护理方法

2.1制订出静脉输液服务质量标准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用后做到严格处理毁形浸泡;②处置前,应仔细检查药品的批号、外包装、有效期、使用要求和副作用,严格遵循药物配伍禁忌,注意药物保存,如避光等;③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三查七对,避免差错发生;④加药过程中,注意药物是否完全溶解,不要把药物的结晶、未溶颗粒以及药物安瓿胶塞碎屑带入输液瓶内;⑤重视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配药的注射器要做到一次性使用,输液时一人一条止血带,器具一用一消毒。连续处理多位患者时应做到及时洗手后再处理下一位患者。输液室每天紫外线消毒2次[2];⑥严格执行SH医嘱,要求护士接到静脉输液医嘱后,要对其正确进行判断,对医嘱进行核对,如有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⑦注意输液过程中的反应,调节输液速度,静脉输液后每30min巡视患者1次,注意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并记录,小儿、老人更应多加巡视。

2.2建立患者告知制度①对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告知患者试敏的意义,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过敏以后有何症状;②护士必须熟悉药品性质,清楚用药目的,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事先告知患者,增加与患者沟通,避免产生护患纠纷;③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作用,严格根据医嘱要求调整滴速,告知患者与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滴速。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输液过程中如发现药物不滴或局部有肿胀、疼痛及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与护士沟通;④输液结束后,告知患者拔针后按压2~5min,以免发生局部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

2.3加强门诊输液过程中的心理护理①护士要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患者,减轻其静脉穿刺时的恐惧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说话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避免不良暗示。如做青霉素过敏试验时,可告知患者:如果感觉哪不舒服就及时说出来,避免引起患者的不良暗示;③静脉输液时,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发现患者情绪的变化,避免各种纠纷的发生。尽量早处置,减少中间环节,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④健康宣教及用药的注意事项是门诊输液室护理的重要方面。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门诊输液不应单纯认为是一种技术操作,应视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统一体,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想法、感受,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积极参与并配合治疗。在输液过程中,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时间,给予对疾病预防治疗、用药注意事项(如阿奇霉素、喹诺酮类药品)的指导,使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一定认识,对个别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由于事先实施了告知,患者能够理解并配合治疗。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应按需宣教,通过心理干预减轻患儿穿刺时的负面情绪,并要对其家长进行疾病健康知识宣讲。

3小结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不能疏忽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免发生各种不良输液反应,引发护患纠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人们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应该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主动接受患者的监督,给予门诊输液患者全面细致的护理,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护理差错发生,保证门诊输液安全、快捷、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胎儿超声心动图;超声诊断;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08-02

我国有相当部分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医生由于地域差别,医疗知识更新途径有限,基础理论知识匮乏,使得基层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造成产前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在国内普及率低,导致我国每年仍有10万余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在这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很多类型都有着极为不良的预后,还伴发有其他类型的严重畸形,致死率极高,给患儿、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着我国的人口素质。因此,提高基层医院医生的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础教学

(一)解剖知识

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的一门影像学科。掌握与断面解剖相对应的正常胎儿切面超声心动图表现是学好胎儿超声心动图超声诊断的基础。胎儿超声心动图图像是以二维图像为基础,所以需要检查医生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而好的空间想象力需要以丰富的解剖知识为基础[1,2]。而大部分基层医生解剖知识底子薄弱,而且先天性心脏病内容深奥复杂,难以记忆,即使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在遇到实际病例时仍然一头雾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成人心脏模型来具体讲述每一个解剖断面对应的胎儿超声心动图切面,并详细解说每一个切面显示的结构,然后让进修生自己动手画出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所需要的切面图像,并标记出每个切面显示的结构,让他们尽快熟悉胎儿超声心动图解剖切面。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鼓励他们相互讲解交流,不明白的问题反馈回来,我们再具体讲解。通过以上方法,进修医师的胎儿超声心动图解剖知识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血流动力学知识

先天性心脏病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依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能够推测可能存在的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关键。但胎儿时期,由于卵圆孔及动脉导管处于开放状态,与出生后及成人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同,熟悉胎儿心脏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助于理解并正确诊断胎儿心脏畸形。因此,我们选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病例及其相对应的超声图像来具体讲解,使学习者加深对胎儿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理解,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既有的学习经验去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查阅这方面的知识,加深对血流动力学的理解。

二、规范的超声检查和观察分析方法

(一)规范的超声检查

规范的超声检查是正确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保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检查方法:(1)首先确定胎儿在宫腔内的位置,判断胎头、脊柱、四肢所在,判断胎方位。(2)胎方位确定以后,根据胎儿决定声束进路,尽量选择从胎儿腹侧进入,如果孕妇不好,嘱其活动10分钟后再观察。(3)一旦找到胎儿心脏后,只需要轻轻转动、移动、倾斜探头,即可观察心脏。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我们推荐应用3个切面:四腔心切面、流出道切面、三血管或三血管气管切面。如果以上切面发现异常,还需要增加显示分叉的主肺动脉切面、主动脉弓切面、导管弓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等。

(二)胎儿超声心动图的观察方法

规范的超声检查对于大部分基层进修医师来说不难,但如何观察胎儿超声心动图图像,是我们需要认真教授的内容。胎儿超声心动图图像的观察方法我们总结了以下顺序:(1)位置:上腹部横切面通过观察肝脏、胃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观察有无内脏反位、心房反位。(2)轴向:在获取了四腔心切面后,我们可以从脊柱到前面的胸骨画一条线,室间隔与之成40°~45°的角。心轴异常可能表明存在心外胸腔内异常挤压心脏,比如肺脏的囊性腺瘤样畸形、膈疝或者胸腔隔离肺。心轴的偏转也可以是由于心内的异常导致,比如三尖瓣下移畸形和法洛四联征。(3)大小:确定心脏的大小是胎儿胸腔的三分之一左右。心脏过小可能是由于心外的肿块挤压心脏;而心脏增大的原因很多,心内的异常如三尖瓣下移畸形、心肌病变或者心脏肿瘤。(4)左右室对称性:正常情况下,左右心室的直径保持大约1∶1的比例。左右心室不对称通常是我们发现胎儿心脏异常的第一征象,发现该异常后,一定要追根溯源,找到引起心室不对称的原因,如果行规范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之后仍然没有发现异常,嘱孕妇短期随访观察。(5)间隔:复杂的心脏畸形因为心脏大小形态的改变很容易检出,而小的室间隔缺损是临床容易漏诊的部分。检查室间隔时最好选取与室间隔垂直的四腔心切面,可以避免因声束与室间隔平行时出现的衰减伪像。房间隔缺损非常难以发现,因为存在正常的卵圆孔。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房室间隔缺损,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看不到正常情况下的三尖瓣附着点低于二尖瓣,而是残存的二尖瓣和三尖瓣附着点在同一水平,但不与室间隔相连接。(6)节律:正常的胎儿心律是规整的,房室比例为1∶1。我们临床中经常看到胎儿心律异常包括心律不规整、异常过缓或过速。m型超声对于发现胎儿心律和心率异常非常有用,注意m型超声的取样线要在紧邻房室交界处的上方和下方并同时经过心房和心室壁,这样的话心房和心室的m波形才能同时显示出来,从而能观察到心房的收缩和向心室的传导。

(三)胎儿超声心动图的分析方法

胎儿超声心动图分析方法我们按照静脉―心房连接、心房、房―室连接、心室、心室―大动脉连接以及大动脉这种血流方向的顺序来进行分析,依次检查确定每个节段或每个连接是否正常。在胎儿超声心动图教学中,要做到吸引学习者的兴趣,我们首先引入正常胎儿超声心动图的病例,让他们了解正常胎儿超声心动图的结构,逐渐引入大动脉转位、右室双出口等复杂病例,让他们展开讨论,举一反三,加深了解。

三、从理论到实践,增加进修生动手机会

操作手法在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在实践工作中,对于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医师手法不同,造成诊断意见的差别,甚至会导致误诊及漏诊。许多研究[3-5]认为掌握胎儿超声心动图这门技术还是应该真实接触病人,并尽可能多的增加实践机会。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观摩教师的实际操作,并可以提出问题,在学习者对胎儿超声心动图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完全掌握后安排带教教师指导下的操作。我们在手法教学中,也给进修医师提供了接触病人的实践机会。在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之前,我们会让进修医师先把胎儿心脏每个切面都扫查一遍,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在完成患者检查之后详细解说,避免在检查孕妇过程中,一些言语引起患者误解或恐慌。在手法教学中,始终强调对任何一位孕妇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时,要按照规范顺序扫查每个标准切面,养成全面、细致的扫查习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三血管和三血管气管切面在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方面有很大的价值,我们总结在四腔心基础上向胎儿头侧平行移动就可以显示三血管切面,稍微旋转探头就可以显示三血管气管切面,正确认识其正常表现在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有很大帮助,很多复杂的心脏畸形在三血管和三血管气管切面上均有异常表现。

四、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高教学质量

受我国优生优育政策的影响,每个父母都想孕育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整个家庭对胎儿心脏的超声检查尤其重视,我们的诊断可能决定一个宝宝的生命,所以超声医师的责任重大,风险性高。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积累,不断完善教案,充分利用多媒体中动态的超声图像,使得教学更加形象和更加贴近实际操作,不断学习掌握胎儿超声心动图的最新进展和技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有效规避技术风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尊重病人的隐私权,让基础进修医生在进修学习环境中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

总之,针对来自基层进修医师的胎儿超声心动图教学中,要做到吸引进修医生的兴趣,掌握全面的相关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积极互动,使进修医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逐渐掌握胎儿超声心动图这门技术,并能运用所学正确观察分析诊断胎儿心脏异常,不断提高基层医院医生的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琳,何怡华.胎儿超声心动图的教学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4,(1):91-92.

[2]杨爱丽.超声在产前筛查胎儿畸形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131-132.

[3]王国宏.超声心动图教学体会[J].中国病案,2010,(8):5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