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十篇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十篇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9:58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篇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对策

所谓心理问题,就是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常态。人的心理活动为此源头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如果心里流动遇到某种阻塞,这就是心理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开始重新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的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实践中存在不少误区,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1.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见的十种表现

1.1抑郁

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的则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时常愁眉苦脸、动作迟缓、忧心忡忡、对人冷漠无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1.2狭隘

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问题。心胸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过失烦恼苦闷,不能自解。

1.3怯懦

表现为在公开场合畏首畏尾,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盖起来,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没有自信心。

1.4恐惧

由于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心灵刺激较深,产生恐惧心理。有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不及格分数的困扰,以致一看到分数就恐惧。他们害怕见老师、家长、生人,一见到责备的目光就呆若木鸡,有的被恐惧心理压抑的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责备别人时,也会惴惴不安。

1.5神经过敏

表现为异常敏感又失去自制。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际关系。心理脆弱又无主见,易被引诱,行为坦率,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报复心理。

1.6虚狂

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同时,蛮横任性、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极好表现自己,常与人争吵、打斗,行为不计后果。

1.7过度激动

这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爱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1.8无动于衷

表现为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表现出的一种反常心态,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若无其事。有时故作怪态,使你对他无可奈何。但满不在乎的外表下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1.9报复情绪

有的青少年犯了错误以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一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为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并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1.10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本并非属于心理范畴,但不良积习则是源自后天的下意识动作。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恶意的模仿、说谎、捣乱、抽烟酗酒、小偷小摸等。有时已知不对,就是不改、难改。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成人的功利需要,轰轰烈烈造势的需要。测验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合格的心理测验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处理方法,随意公开结果,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这些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学生和家长,而且违背了教育原则。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侧重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现有状况,学校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测验,它重在教育。

2.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咨询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开展面向家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人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时间、精力等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教育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感到力不从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心理咨询,它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满足于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心。以此为依托,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至于根据实际开展针对个别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种补充形式。

2.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课

其实这也是片面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获得,而心理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体验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再次,心理课侧重于一般性、共性的心理问题,它无法深入的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因材施教”对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不对症,岂能乱下药?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正常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大学生,比较。

分类号B848.9

1引言

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其编制的过程中就不断进行着信、效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心理量表的效度指标可以不断增加和完善,效标检验的工作本课题还将不断进行。”[1,2]。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一方面考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实证效度,即探讨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被试相比,在心理健康素质上是否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验证《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差异的鉴别力;另一方面,分析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使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于找到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方法

2.1工具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的编制课题组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四量表之一――《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作为研究工具[3]。

2.2被试与研究程序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大学生共计425名完成《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21份无效问卷(主要为漏答项目太多和具有明显默认反应方式的问卷)后,获有效被试404人。其中一年级100人,男61人,女39人;二年级103人,男55人,女48人;三年级102人,男62人,女40人;四年级99人,男53人,女46人。被试以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主试为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参加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并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筛查(筛查标准即建议约谈的标准)出的115名一年级大学生。要求他们在接到约谈信或主动前来约谈前填写《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问卷。剔除14份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101人,其中男54人,女47人。

把上述被试中的404人作为本研究的正常被试,而由《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出的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101人作为有心理问题的被试。测验结果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α)一致性系数对404名大学生《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测验结果进行信度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534~0.886之间,除认知风格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的信度值都较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1,2]。

3.2效度分析

3.2.1适应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6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极显著,各维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总体适应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个体容易因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从适应的角度讲,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的确在情绪、人际、学习、生活及生理、社会等方面存在适应不良。

3.2.1人际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人际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人际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人际交往和人际调控等维度的差异显著,而人际知觉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人际心理健康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较低、品质较差。

3.2.3个性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个性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个性素质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差异显著,而在冒险、责任、独立3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4动力系统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由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利他性利他动机、成长性动机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和利他性需要引起的动机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除这两个维度外,在动力系统分量表总分及其他5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不显著。

3.2.5自我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总分及自我认知(包括学业自我、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4个方面)、自我评价(包括自尊、一般自我效能2个方面)、自我调控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分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自我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自我较为消极。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自我调控差异显著,而在学业自我、自尊、一般自我效能上的差异不显著。

3.2.6认知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5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认知倾向(冒险―稳重)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具有较为稳定的认知倾向,喜欢任务和情境适于已有的程序和规则;正常组大学生则具有较为创新的认知倾向,喜欢面对不熟悉、不确定的环境。在认知风格总分及认知决策(场景―自我)、认知方法(灵活―单一)、认知加工(整体―局部)、认知行为(独立―合作)4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7归因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4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

由表8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两组大学生在归因风格分量表总分及4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3.2.8应对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8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9。

由表9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应对风格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可能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采用较少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缺少灵活性和变通性;正常组大学生则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处理面对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其中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差异显著,而在其余7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4讨论

4.1关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度和效度

心理健康素质概念自2003年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题组提出以来,已引起了心理学、教育学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以“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和题目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检索的结果表明,本课题所引发的相关研究与思考大致有四类,其一是调查研究,如关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其二是关于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研究;其三是关于在整个研究中贯穿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所引发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其四是心理健康素质的拓展研究,如关于军人、教师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思考与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会涉及到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那么工具本身的科学性及特点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后续研究中实证研究更能科学地反映被研究对象的心理实质,理论研究更有根据、教育措施更符合对象的特点,有必要进行此项研究。

研究发现,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5个分量表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3个分量表得分略高于一般群体大学生但差异不显著。即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测量,并依据标准一(即部分维度测验的分较高,可能有心理问题,建议专家约谈)筛查出的超过全国大学生常模的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素质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本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总体上来说是科学的,能够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有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

4.2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特点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中,适应分量表是状态量表,其余为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分析的结果看,完全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的结果一致,说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大学生适应是不良的。在其余的7个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当中,有4个分量表,即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和应对风格,有心理问题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大学生。

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确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他们在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诸维度上与正常组大学生均呈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的主要是大一学生,从个体内外原因上分析,他们生理上处于青春期末期,易兴奋,情绪易产生波动,性生理趋于成熟与性心理尚不完全成熟有矛盾冲突,这是内在原因;外部原因上,因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师生及其交往方式的更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问题突出表现为适应不良。生理与生活上不适应,直接导致时间管理不善和学习效率低下,引起情绪不良,也造成学习、人际、社会等方面的不适应。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加上各种适应不良交织在一起,如果疏导不及时,个别学生则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人际调控2个维度上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与正常组大学生的差异显著。健康的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需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在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交往对象时,都希望受到关注,有机会展现自己,进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满足自身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往往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进一步引发出心理障碍。如果心理异常组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及交往的技巧和有效方法,不愿或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就会使自己陷入孤独和寂寞之中,出现冷漠、孤僻、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从而也体会不到自身的成就感,对自我价值就会产生怀疑,体验到挫败感,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心理矛盾加剧。本分量表的测验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与正常组大学生的人际知觉没有差异,而有差异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尤其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高的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的技巧。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4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显著,良好的个性素质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个性的养成上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但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若处理得不及时或不得当,就可能导致大学生个性素质低。个性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通常能够以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耐挫折能力、接纳性与包容性、独立性和冒险精神等,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个性素质较低的大学生面临压力时,易产生焦虑、烦恼、困惑、愤怒等负面情绪,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健全个性的培养应该从达观的人生态度、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方面入手。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3个方面差异显著)、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上的差异显著。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总体自我概念及各个特定方面的自我概念都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大学生对自我的看法不但影响其行为,也与其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自我分量表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人际关系、情绪状态有较为满意的认知,对自我的评价积极,自我调控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反之得分较低的大学生,对自我不满意,甚至不能接受自己,害怕失败,计划性较差,出现自卑、抑郁等消极心境,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提高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水平,自我认知方面应注意社会自我和情绪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和调控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或逃避、否认等应对方式。应对风格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理智―合理化策略、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否认―压抑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的得分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尤其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应对方式来应付困难和挫折,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较少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或两面性的人格特征,在情绪和行为上均缺乏稳定性。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3个分量表上,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总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维度上,正常组大学生在利他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上得分都较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得分高。大学生动机系统已基本确立,但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应从利他和追求自己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认知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两组大学生无差异,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5结论

(1)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正常大学生的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和适应等分量表得分都高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且具有显著差异,而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分量表得分差异不显著。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区分正常和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可靠、有效。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107~111

2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效度再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41~245

3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2~108

DiFFeRentiateDVaLiDitYoFCHineSeaDoLeSCentmentaL

HeaLtHDiatHeSiSSCaLe

LuQian,maHuixia,BaiXuejun

(academyofpsychologyandBehaviorint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074)

abstract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篇3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谈谈未成年人沉溺网络引发犯罪的原因论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预防浅析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浅析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浅析未成年人网吧犯罪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原因及预防建议当前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性结构与特征分析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急剧上升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深层原因探究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调查与思考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探析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浅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4]透视95后:新生代社交行为报告[J].互联网前沿,2014,(10).

[5]葛丽明.青少年网络犯罪及防控体系构建研究[J].法学研究,2014.(7).

[6]胡江.网络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挑战及其对策[J].政法探索,2014,(1).

[7]李淑娟.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治理路径探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1).

[8]柳琦,鲍韵,易军.青少年网络法律素养的培育.中国青年研究,2014,(12).

[9]龙奎辰.青少年网络犯罪法律分析[J].法治与社会,2014,(3).

[10]莫秀庄.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法律控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11).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篇4

[关键词]刑事政策;未成年人;环境

[中圈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其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都大不相同。幼年时期,良好的物质保障和家庭环境自然必不可少,但随着其成长,未成年人必然要走出家庭、接触社会。此时能否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从“教育、资讯与心理、娱乐与闲暇、参与文化活动、意见被接纳等方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支持,对其顺利社会化也至关重要。如果说早期福利保护更侧重于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那么对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保护、对未成年人文化娱乐载体的管制和对未成年人参与某些社会事务的支持等,则意味着为其成长提供最优的发展环境。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强调“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儿童权利宣言》原则四、七以及《儿童权利公约》第17、28、31条等规定的受教育权、娱乐权、不受危害性传媒信息侵害权、不受有害习俗影响权等,均体现了保障未成年人发展的宗旨,值得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制定者予以重视。

一、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与教育模式问题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倾向于把学校看作是伟大的平衡器,通向成功的道路,它传递和维持着敬业精神、民主和自由竞争的信仰、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是“个人成功和国家强盛的出发点”。事实上,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上述人文价值。英国学者罗素有句名言,“高尚的生活是由爱激励并由知识引导的生活”,从这一意义上理解,教育还能实实在在地向人们传授知识、道德和生存技能,从而使他们有机会改变命运,成为有道德感和自食其力的人,不至于在生活困窘或不良习气诱导下危害社会,酿成犯罪。受教育程度和所受教育的内涵,与未成年人犯罪有着密切联系,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从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看,因未成年人文化程度低和学校教育存在不利于未成年人全面成长的薄弱环节而导致的犯罪,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大量文化程度不高、生存竞争能力有限的青少年从偏远贫困地区流动到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也给当地的社会治安问题带来了巨大压力。人们在强调教育的意义时,常以“建一所学校胜过建十所监狱”来比喻之,十分有道理。

在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问题上,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表达了高度关切,规定“初等教育应属义务教育并一律免费”。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传统,当代政府和社会各界更是对普及教育不遗余力。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早已实施多年,政府与民间组织(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合力推动义务教育发展,成绩斐然。2001年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了促进儿童事业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中教育问题更是被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从全国的情况看,由于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各项事业都需要巨额投入,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仍然存在,因此教育投入在国家整体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仍然不高,儿童受教育权的落实情况整体上并不乐观(特别在中西部地区),这一问题还曾引起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和善意批评。不过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各地也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强化了这一工作,已有不少地方政府决定免受义务教育学杂费,让人们看到了“教育普惠国民”的希望。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公共政策重心由经济发展转向社会民生,我国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得以彻底解决。

但是受教育权的保障只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教育对犯罪的预防作用更多体现在其内涵上。《论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的就是道德教化在促使人守法、知礼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学校保护的内容中,也把德育放在智育、体育之前来规定。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显然并未完全贯彻这一“德育优先”原则,从而给未成年人的人格培养带来了不小的消极影响。从目前教育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来看,受教育程度的不足倒是其次,而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异化(如重考试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重“尖子”轻“差生”等),才是导致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的最主要原因。鉴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我国教育界近年来提出“素质教育”改革思想,并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可与推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从该意见对思想道德建设主体的排兵布阵来看,中小学教育被放在了第一位,凸显了国家对学校教育中道德内涵和价值原则的高度重视。

二、未成年人的文化娱乐与媒体管制问题

在优化未成年人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中,对文化环境的关注异常引人注目。这是因为,与家庭暴力、辍学流浪等不良环境因素不同,传媒的影响是无形而又深刻的,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可以“润物无声”地影响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而这一取向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广度更是有了质的飞升。在美国,“电视电影中充斥暴力镜头”,而互联网则“为色情业提供了一条简捷快速的途径,到90年代中期,万维网上约有1万个网址是不同形式的”。其他国家的情形也大体类似。针对这些问题,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未成年人享有“不受危害性传媒信息侵害”和“不受有害传统习俗影响”的权利,表达了对未成年人文化环境的高度关切。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推行严格的媒体产品管制制度,用以保护不宜接触此类事物的未成年人。以影视剧分级制为例,美国对电影实行五级制。在我国香港特区,也有G级节目(家长指引节目)和m级节目(成年观众节目)的分级管理,未成年人观看G级节目时须由家长陪同,m级的节目则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社会人士呼吁对媒体推行“内容分级管理制度”。前述上海“媒体与未成年人”论坛上,数十位青少年问题专家呼吁“应尽快对媒体内容进行分级”,尤其应在影视和互联网领域建立该制度,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笔者也认为,在媒体受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传统行政审批性质的影视剧审查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时代需要。为了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媒体环境,以防止未成年人因为尚在幼稚状态时就遭受恶俗、低级文化产品的侵害而发生人格堕落与行为偏差,以至于为未来的违法犯罪埋下伏笔,除了应该对文化市场和媒体进行严格的日常监管之外,还确实有必要借鉴国外和我国

台湾、香港地区的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媒体产品分级制,而且这一制度最好是在适当的时候通过立法的严肃形式予以确立。

三、未成年人的社会交往与“少年帮派治理”问题

在社会学学者的视野里,所谓帮派是指一个其成员在较长时间里定期聚会的团体。它以集体决定的标准接受成员,以集体决定的组织结构为基础,通常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仔细分析,这一定义似乎跟黑社会组织已经比较接近了。事实上很多未成年人帮派的组织性远没有达到上述程度,充其量不过是一些经历类似、处境接近的少年结伙进行耀武扬威、寻衅滋事等的团伙。但即便如此,其潜在危害性仍然不可低估。与成年人犯罪集团比较起来,许多未成年人帮派的最初动机往往并不复杂。未成年人的一个特殊性在于其好奇心极重,但又由于心理素质不稳定,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能力欠缺,因此对成年人和同辈人群的模仿意识强烈,这一心理特征造成了未成年人遇事喜欢集体行动的“江湖义气”和“朋党倾向”。但一旦交友的对象错误,比如受不良帮派的拉拢,或者受到有犯罪前科且劣迹不改者的诱惑,那么这一江湖义气和朋党倾向就有可能造成被拉拢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使之在歧途中渐行渐远。从各国或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经验看,少年帮派始终是诱发大范围未成年人犯罪活动重要“乱源”,而对少年帮派的打击和预防也是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键着力点之一。如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少年帮派在活动,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州的少年帮派活动都出现了恶化迹象,其犯罪活动范围从盗窃、恐吓、敲诈勒索到抢劫、贩毒等,危害日益严重。这一态势,直接影响了美国刑事政策价值取向的变化,近年来美国对待未成年人犯罪的“严罚主义”思想重新抬头,不能不说与少年帮派活动的猖獗有关系。我国台湾地区的情形也类似。根据学者研究,近二十年来,黑社会介入台湾学校的活动愈演愈烈,问题少年和校园帮派成员不断增多,让人倍感忧虑。黑道的介入使台湾社会犯罪活动向学生群体蔓延迅速,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屡屡见诸报端。黑帮渗透校园的问题,源于台湾社会变迁中社会控制体系弱化造成的帮派林立,各种非法组织活动猖獗,而好奇、缺乏经验的青少年,往往成为其发展新成员的重点对象。未成年人朋辈认同极强,相互感染迅速,而一旦加入帮派后,受该组织胁迫,也就很难自拔。据台湾少年观护所近年调查,台湾青少年犯罪原因中,以社会因素中的交友不慎比例最高,超出50%的比例,从而印证了不良帮派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从我国大陆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的态势看,“帮派化”的结伙作案现象越来越突出。根据公安部的资料,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中团伙犯罪一般都占到70%,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了80%以上。贵州省公安机关的调查显示,近几年由辍学学生及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纠合而成的少年帮派明显增多,先后出现了“叛逆帮”、“亡命帮”、“鬼五帮”等少年帮派,他们模仿香港《古惑仔》,多次组织械斗,造成多起致人死亡的恶性案件。未成年人结伙成帮进行犯罪活动的趋势在带给人们强烈心理震撼之余,也引发了人们空前激烈的追问与反思。一时间,诸如“江湖”何时能远离校园、阻止青少年入网上黑帮,功夫要做在网络之外”等的分析和讨论倍受关注。

未成年人帮派问题的确需要认真治理,然而如何治理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笔者前面提到,许多未成年人形成帮派的直接动机并不复杂,但是促使未成年人自发“结社”的社会深层原因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常常只看到未成年人帮派危害社会的一面并对此深恶痛绝,却往往忽略了对这些帮派本身“潜功能”的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央视《流浪少年》节目已经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实际上对于许多参与帮派的未成年人而言,帮派给他们提供了生活目的(虽然常常是非法的)和谋生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技能或者动力从事更大的经济活动的人来说。但谋生也还只是参与帮派动机的一种,现实中参与帮派的未成年人大多有异于常人的生活经历,如因家庭残缺而流落社会、因缺乏亲情而耽于自我放纵、因学业不佳而被崇尚升学率的学校放弃、因有违法犯罪史而遭受社会偏见等,所有的这些问题事实上都可以归结为社会学上的一个术语,即社会排斥。对于这些未成年人而言,加入帮派往往会在客观上给他们一种在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而使他们从利益和情感上与帮派及其成员建立起某种依赖关系,应该说,这才真正是未成年人帮派问题复杂性的关键之处。从这一角度讲,无论司法机关如何煞费苦心地去侦破未成年人犯罪帮派,甚至动用刑罚权给予犯罪未成年人以严酷惩罚,但只要我们内心还尚存对有效治理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期待,那么对造成未成年人帮派的社会深层原因的审视和以此为基础的对策选择,都是绕不过的一道坎。就象青少年问题专家郗杰英所说的“阻止青少年入网上黑帮,功夫要做在网络之外”一样,当代未成年人帮派问题的根源实际上仍然存在于有缺陷的社会生态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德育的废弛、文化媒体的媚俗与低级趣味,甚至于对犯罪前科人员归正后的关怀缺位等等,都是客观上带给未成年人受挫感与被排斥感的因素。只有当政府全方位地倡导改变成年人群体在诸多事物上的观念,并广泛地组织和动员家庭、社会参与未成年人发展环境的创造活动时,上述造成未成年人帮派问题的根源性因素才能得以实质上的缓解,乃至消除。

四、未成年人的意见表达权与社会事务参与问题

从本能上理解,人一般不会对他所认可、热爱或利益攸关的事物采取破坏行为。这是个浅显的道理。未成年人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乍看似乎与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没有什么关系,但其实质关联性却是深刻的。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是市民社会的内在要求,其法律上的依据是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结社和选举等自由,而其观念基础则接近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倡导的对话理性,即以社会主体之间的交往、表达、沟通、合意等为公共治理结构形成途径的哲学理念。公民的社会参与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但未成年人的社会参与权长久以来却几乎从未进入过成人群体的视野,未成年人一直是作为成年人的附属或者说是被其管理、教养的“客体”而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观念的一个误区。人之所以为人,本质上也就在于他拥有人的思想和意识。未成年人整体上确实是一个尚待成熟的群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未成年人都不具备任何观察、评价和表达的能力。事实上,许多未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增加,已经逐渐积累了认知事物和选择言行模式的能力,即便未获准参与某些家庭问题或者公共事务的管理,但他们内心的观察与评价活动却已经活跃开来。如果这种观察与评价能够在成人的尊重和引导下得以表达、交流,那么它将对培养未成年人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理念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将有力地激发未成年人对周围善良环境的认同和适应,从而为进一步的社会化打下坚实基础。相反,如果未成年人的见解总是不能被成年人平等地倾听和给予对话,甚至总是被拒绝或压制,那么这一情形就有可能在未成年人心理上产生消极影响:要么未成年人的求知欲和交往愿望产生“受挫感”,进而产生自卑性心理认同,

影响其自信型人格的发育;要么是使已有一定主见的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于是那些经过成年人引导本来可以使渐趋成熟的未成年人所接受的健康、文明的社会观念与生活规范,也往往会因其逆反和抵触而不被接受,从而使未成年人的人格心理沿着偏执方向发展,这对于他们的正常社会化以及对公共生活的融入而言,显然是不利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将人的需求描述为从较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向较高层次的尊重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渐次发展的过程。未成年人虽尚处幼年,但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同样也有在生存保障和身心成熟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满足和实现更高发展的需求。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知识资源日渐丰富的今天,未成年人的知识积累效率和价值观成长速度,同比已经远远超出他们的先辈,他们对社会事务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也远甚于他们先辈在相似年龄阶段的欲求状态。根据国际儿童学界的最新见解,未成年人的参与权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13条等规定的发表意见权、结社自由权等,也均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参与权的保护。从实践角度讲,未成年人的参与权要求保障有主见能力的未成年人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意见,而成年人则应对未成年人的意见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看待,特别是在直接涉及未成年人利益的青少年事务、社区建设以及司法程序等领域中,更应如此。在这一问题上,我国香港特区的做法显然值得称道。不管是香港特区政府还是民间团体,均一致倡导青少年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以培养其责任心和归属感。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举办的全港“青年高峰会”已有多此,其目的便是推动青年人参与社会事务,讨论公共政策,直接向政府高官反映意见。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篇5

>>浅论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瑞典性教育概况及其对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启示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之思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关于我国青少年在家庭中的性教育分析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实施的阻碍因素及解决对策我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必要性及措施浅析浅析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高尔夫教育的必要性浅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途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青少年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方向引起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及措施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完善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我国武术运动发展的几种不同模式及青少年武术教育浅谈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新媒体文化对我国当代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现阶段我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区青少年性健康、性教育及保健服务的调查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石志勇,廖君.大学生性教育教材脱销旧观念束缚“性”入课堂[eB/oL].[2003-5-10]http://.

冯新平.青少年的“性”问题及其性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40-42.

陈义平,甘慧媚.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研究进展:1995-2005[J].青年探索,2007(2):76-78.

胡学军.青春期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J].生物学通报,2003.38(10):41-42.

赵伟.应当重视青少年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0(3):38-44.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篇6

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监督管理和帮助保护。监督管理是指矫正管理者必须对矫正对象的活动依法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社区矫正作为刑罚的执行方式能够体现一定的惩罚性,这既有利于促使矫正对象反省,也有利于通过惩罚实现矫正对象与社区以及被害人的和解,还有利于实现一定的预防功能。帮助保护是指矫正工作者应当对矫正对象的生活困难给予一定的帮助,对其思想改造给予一定的启迪教育,对其脆弱的心理给予适当的调治,对侵害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事件帮助其维护等。

其次是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家属担保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定期走访制度、监督考察制度、考核奖罚制度和参加学习和劳动制度。社会组织主要参与定期走访环节,通过走访摸清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及时为他们解决困难,提供帮助。

非政府组织在参与青少年社区矫正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主体在青少年社区矫正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具体是:公民团体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主力军,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守护者”,社会工作者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社会工程师”。非政府组织参与青少年社区矫正具有三个重要的功能,即有利于积极培育社区矫正的社会力量、促进公众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教育服务社会化”,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实际上,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具有很深的渊源。社区矫正是从法学中产生的一种刑罚方式,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的方式的总称。虽然系属不同学科,但是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使用目的上,两者都是为了让矫正对象回归社会;在实施流程上,两者都具有矫正关系建立、资料收集、干预介入和矫正评估四个步骤。矫正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司法程序进行的各个环节,为偏差行为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等,使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一种服务。因此,在宏观的司法体制之下,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来研究社区矫正能使研究更加深入,也符合当下政府提倡的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方向。

国外在青少年社区矫正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特别是社工介入开展相关工作。美国有专门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管理模式,社会工作者的功能通常包括心理评估、法院调查、法庭作证、保护管束、社区服务等内容。英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违法青少年社区矫正管理监督机制,在矫正人员的配备上也非常注重专业矫正人员的参与,心理治疗和个案工作方法得到很大的重视。香港的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社工是主要的力量。社工的角色是通过社会服务计划或项目的实施而发挥作用,这些计划或项目中社工的角色和工作存在很大不同,包括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等。上海是通过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机构的服务来实现社区矫正人员的专职化,先后成立了新航总站、中致社等团体,组织社工为矫正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包括专业化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团体训练及相关政策咨询等职业化帮教服务。

社工介入青少年网瘾矫正主要依赖四种模式开展工作,分别是家庭治疗模式、社会支持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行为治疗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强调家庭是个体成长的载体,对青少年来说影响举足轻重,同时家庭关系对其成员的影响是巨大的,和睦的家庭与冲突的家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能引发相反的功效,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从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具体环境着手介入网瘾少年。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主要假设内容是:个人问题与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有密切的关系;改变家庭动力和家庭组织的过程,可以改变个人及家庭。针对网瘾少年的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介入,首先是对案主的分析过程注意到网瘾原因这一点,随后进一步了解网瘾少年家庭因素成为案主养成网瘾习惯的原因,如判定其家庭结构出现不协调现象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适当选择家庭结构治疗模式。

社会支持模式强调个人社会关系网在必要时可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一般而言,当个人身处困境时,亲人、朋友的热忱相助、慷慨解囊等就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支持模式就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给予生活和精神支持以帮助案主克服困难,形成新的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根据林楠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可以操作为社会层面和支持层面两个方面,社会层面按照关系的重要程度分为亲密伴侣(父母、配偶、子女等亲属)、社会网络(朋友、亲戚、同事等)和社区(学校、社团等);支持层面包括物质性支持(借钱、介绍工作等)和情感性支持(鼓励、肯定、发泄等)。

任务中心模式的关键是对核心问题的界定。任务中心模式是以改变案主为主要改变媒介,社会工作者只提供建议及资源。它的基本假设是:个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中心模式主要适于解决具体问题,如情绪困扰、人际冲突、角色失调、资源不足、社会变迁等。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本身的能力可以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而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不应该把遇到问题的案主作为病态处理。它认为问题的产生是个体能力的暂时缺失的结果。任务中心模式强调存在问题是环境的原因或者资源不足引起的,工作者只需要帮助案主认清问题,案主的改变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大动力。

行为治疗模式在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中,尤其是在介入网瘾少年的服务过程中,具有更明显的效果性。它本身援引于心理学的治疗的方法,目的性明确。主要是在具体操作中非常强调它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行为治疗模式的原则和过程都有比较严格的界定。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一是个体通过学习获得不适应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可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变化都通过学习进行;二是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不适应行为,获得适应。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而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子女却并没有随之迁入城市学习和生活,而是继续留在农村,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多个层面对农村辍学青少年开展服务。

首先,社工可以为农村辍学青少年提供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辅导。这涉及到一整套专业的工作流程:

(1)主动提供帮助。社会工作者接触案主时首先必须以平等、接纳的原则,与案主进行沟通,建立专业关系,切入点可选取其兴趣,逐步取得对方的认可和信任。其次,在获得案主的接纳和认可以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其思想观念、心理和情绪问题。随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案主做出全面的评估,确定其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与辅导并拟定介入方案。

(2)给予专业辅导。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征得案主同意的前提下,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社工技巧和方法对案主进行一对一的人际交往、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等服务。通过这些辅导,使案主更好地适应身边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消除其一些偏差思想、观念与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秉承和运用接纳、不批判、尊重、保密、个别化和当事人自决等社会工作价值原则。

(3)扩大介入层面优化服务方案。家庭环境是影响农村青少年问题的关键因素,除了与案主保持联系之外,社工还应该与其家人达成目标上的一致,必要时甚至改变其家人一些认知偏见,为农村辍学青少年争取来自于家庭内部的正确支持力量与方法。同时,社工也应寻求案主所在社区的协助,为案主建立一些良好的朋辈关系,以此让案主在发展自我认识时有一个良好的楷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结案与跟踪服务。与案主进行会谈,比较案主接受服务前和接受服务后的情况,如辍学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则可进入结案阶段。考虑到农村青少年辍学可能出现反复及不稳定的情况,因此社会工作者还需要通过观察案主日常生活和工作,及其周围人的反馈等方式了解案主目前情况,以判定案主问题是否真正得打解决。

其次,扩大农村辍学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社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拓宽助学资金筹措渠道。虽然国家施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并开展社会救助互助活动,建立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但是由于覆盖面不够广,补助标准偏低等问题,解决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还需要广泛发动社会、企业、单位、个人参与贫困助学,以筹措更多的资金,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救助。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在一线的先锋,应该主动呼吁社会各界为农村辍学青年尽一份力,并以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社会大众对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的认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助学为荣的良好风尚;二是促进社会各界加大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社会工作者应该促进社会各界加大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新闻媒介、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地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使之家喻户晓。同时,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促使企业自觉做到不聘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童工;三是制定共享机制整合资源。研究制定农村青少年辍学行业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社会资源开发整合及共享机制。设立农村青少年辍学行业社会工作者协会,联系与教育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ngo等,整合全社会可利用资源为辍学农村青少年弱势群体服务。

针对留守青少年群体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从政策上、制度上、学校教育上和社会支持网络上已给予了正向关注。但是相关学者认为,已经建立的社会支持系统,只是充当一个临时倾述者的角色,没有成为留守青少年成长危机解决的核心监护和持久导向力量。缺乏留守青少年积极主动的配合的应对策略其效果是很有限的。可以尝试引入学校社工,通过专业的方法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成长中的危机和问题。

就介入方法而言,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成为学生成长问题解决的有利支持。可以针对留守青少年的不同需求和问题类型,采取适当的方法。

第一,个案工作方法。针对心理和行为等有突出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最近遭遇重大危机如丧失亲人、单亲家庭的学生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作为一种专业的服务活动,学校个案工作主要帮助留守学生解决造成其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从而帮助他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并发挥其潜能,在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让其体验认知价值,促进其全面发展。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工作理论和方法为留守青少年提供成长指导、学业指导、社会交往指导,等等,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身资源来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学校个案工作,能利用人本治疗法、理性情绪治疗法、心理社会治疗法,一方面要促进留守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发展,这包括对不良饮食观念和习惯的矫治、现代生活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常见疾病的防治、对自己作为自然人的正确认识等;另一方面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正常社会化辅导。包括“留守儿童”自我同一性辅导、认知技巧的辅导(了解和接纳别人的观点!保持正面的人生观以及自觉等)、交际行为的辅导、自我管理的辅导、社会角色定位和人生理想教育与规划,引导留守青少年自测、自控、自我调节,科学认识自己。

第二,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通过问卷分析,对具有同类需求的留守学生,如学生希望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自我控制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则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学校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组员的相互沟通和影响的方式解决留守青少年的成长问题。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通过集体环境给他们注入希望,给儿童以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了解组员的共性,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帮助留守青少年正确处理同伴友谊和人际关系。另外,学校小组工作可以把因家长或家庭原因引起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组成小组。

第三,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社区介入。学校社会工作就是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而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可以把学校和社区联结起来,把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方法从学校延伸到社区,协助社区建设、完善教育环境,以及增进学校和社区的沟通。

此外,在留守青少年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设立学校社会工作者,不

仅仅能弥补班级教育的缺陷,个别化地解决留守学生成长过程的情绪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还能同学校教师一起,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解决教师多角色的混乱与压力。此外,通过“一校一社会工作者”也能增加新的工作岗位,缓解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引入学校教育体制,终究还是需要政府的观念创新和政策支持。随着我国离婚率逐年提高,离异家庭数量越来越多,离异家庭青少年也日益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其中,家庭社会工作是处理这一领域问题的主要专业方法。对于离婚家庭青少年困境的介入,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值得实践的选择。在实际介入家庭问题时,家庭社会工作主要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等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传统方法,以及家庭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种特定方法——家庭治疗。

(1)个案工作法个案工作法对于了解离婚家庭青少年并与之建立信任关系是非常有效的。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一对一的辅导,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踏实和信赖。在进行心理辅导或个案访谈时,作为一名忠实倾听者,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运用同感和鼓励的技巧,引导离婚家庭青少年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一方面,这些青少年渴望获得别人的关爱,甚至会不自觉地吐露自己心底的感受;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关爱感到不信任。因此,社会工作者无论是在接案或结案时,都要处理好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及时关注其情绪变化,避免给服务对象造成“二次伤害”。

(2)小组工作法在部分离婚家庭的青少年看来,社会工作者来自双亲家庭,难以理解和体会他们的想法与遭遇。此时,小组工作法便非常适用。将具有相似境遇的家庭组成小组,通过组员畅谈、家庭游戏等方法,既让青少年宣泄内心的痛苦,又让父母看到平时被孩子“掩藏”起来的另一面,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找到同辈群体中的朋友,拓宽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

(3)社区工作法运用较少。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水平,在目前的实际生活中,社区在解决家庭问题尤其是那些看似不突出、不尖锐的问题方面,作用并不明显,但不可否认社区工作法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价值和重要性。社区能以多种手段将社区内的家庭、学校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资源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社区资源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资源间的信任感较高,资源问的沟通、协调更加便捷,资源间的支持也更具针对性。

(4)社会政策。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社会资源的流动、媒体舆论的导向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政府与人民之间联络人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可以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群众的意见向相关的政策制定部门传达,使其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社会工作者也能为政策的制定、宣传、落实发挥专业性的作用。因此,社会政策应当有重点地向离婚家庭倾斜,为离婚家庭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精神支持、资源支持,并正确引导媒体舆论,避免新闻报道将离婚家庭的青少年“问题化”“污名化”。

(5)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治疗模式,是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重点在家庭成员问的互动关系和沟通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它将个人的问题与整个家庭联系起来,依靠家庭的力量来解决个人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沟通游戏、模拟家庭会议、家庭重塑和家庭雕塑等治疗模式来加强离婚家庭的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这些模式的运用,既有利于让青少年感受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也能让他们明白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的。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明白孩子的真实感受,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青少年也要看到父母为他们所做的努力。

针对社工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1)以增权的方式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困境。首先,提高离异家庭家长的教育水平。离异家庭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往往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要么放任不管,要么过分溺爱,这两种教育方式其实都是不可取的。离异家庭青少年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抚慰,家长要给予他们一份充分的、包容的爱,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一些正确想法。

其次,离异家庭青少年要提高自我认可意识。某些离异家庭的青少年长期处于一种自卑状态,认为自己家庭不完满,学校、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社会舆论对其有偏见,这样一来他们就无法认可自己本身所具备的优点和能力,严重缺乏自信,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对于这些离异家庭的青少年,他们自身要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认可的意识,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正确应对心理辅导,保持健康心态。

(2)密切关注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强化对策方法研究。社会工作者在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的介入工作结束之后,还要有一个后续的观察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比较漫长,但是又十分重要,是社会工作介入从实践再升华到理论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工作结束后,要密切留意离异家庭青少年在物质和心理上是否得到合理的满足,从而促进他们正确的社会化进展。

(3)调集家庭、学校、社区力量为离异家庭青少年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让离异家庭青少年真正健康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全社会力量进行配合。社会的可用资源运用其中,通过家长、同辈群体、老师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给予离异家庭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这对于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将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青少年面对众多的压力和冲突,面对逐渐失调的心理,他们显得既脆弱又无助,家庭、学校、社区或者说全社会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走出阴影,纠正他们的偏差行为,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能力,来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防止心理变异而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虽然好奇心理、虚荣心理、盲从心理、争强好胜心理、逆反心理、利己心理、报复心理以及寻求刺激心理等都可能诱发青少年偏差行为,但偏差行为的养成是长期处在不健康心理状态下的结果。可以这样说,偏差行为倾向不只存在于不良少年身上,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存在“有可能”导致偏差行为的先天因素,也都会接触“有可能”导致偏差行为的社会环境,因此,几乎每个人都存在偏差行为,只是这一倾向的强弱会因人而有所不同。社会工作者只有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时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动向,并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才能防患于未然,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加以预防或纠正。

1.辅导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心理

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的言行应该有充分的了解,由此掌握当下青少年的发展状况,只有了解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帮助他们在充分了解自己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的奋斗目标。首先,社会工作者要引导青少年不要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盲目地确定一些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要盲目参加不切合实际的竞争,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否则目标落空,遭受挫折,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其次要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而出现负性情绪,考试挫折后的苦恼,同学吵嘴后的生气,工作中的不如意……对于这些,社会工作者要及时提醒和告诫他们学会自己调控情绪。最后要辅导他们学会人际交往。青少年在正常交往中,能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从中得到启迪、疏导和帮助,增强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地增强学习、工作、生活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困惑,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2.利用文化传承工作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作为信息社会的主体,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与其父辈所拥有的文化已经有着很大的不同,呈现出一种断裂性变化的局面。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与其父母长辈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

有时甚至对立,从而造成双方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矛盾或者沟通困难,给家庭带来代际之间的冲突,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社会工作者有必要扎根在中国社会,着力于治疗中国文化断裂的“硬伤”,继承与借鉴双管齐下。为了极大的发挥社会工作者实践服务的作用,有学者对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存在的组织结构做了研究,并倡议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致力于我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在继承我国传统社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理论及经验。

3.社工需积极纠偏扶正青少年偏差行为

青少年偏差行为有一个过程,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发生之时必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表露。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不良言行出现,社会工作者就应高度重视。如社区青少年有模仿凶杀、侠客的行径,任意毁坏财物,经常结识不良朋友,或者看录相,接触,或者大吃大喝,出入娱乐场所,大把花钱等不良行为出现时,社会工作者就应该一方面教育引导,另一方面通知家长配合教育,让孩子逐渐从不懂事变得懂事,就能从根本上阻止孩子偏差行为的产生。总的看来,要纠正青少年偏差行为,靠某一部分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这需要青少年群体、家庭、学校、社会构成“四位一体”的有机体系,在实践中共同服务青少年,才能解决这一世界难题。

大量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贫困、流浪、失业、犯罪等“社会排斥”现象正日益困扰着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发展问题既包括国家在青少年福利和服务提供等方面的政策问题,又包括青少年教育和人格形成问题,还要关注对有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的青少年的补救等。因此,构建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势在必行。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支持网由微观社会支持网、中观社会支持网、宏观社会支持网三个层面构成。微观层面的社会支持网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给青少年提供支持与帮助的个体与群体,主要是家庭、邻里、朋友、青少年工作志愿者;中观层面上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指参与青少年工作并且在不同程度上给予青少年以支持与帮助的相关组织,主要包括参与青少年工作的相关职能单位支持网络、青少年工作单位与学校的支持网络和第三部门的支持网络;宏观层面上包括社会支持网络、政策支持网络、社会文化支持网络、经济支持网络、大众传媒支持网络。其中,社区民间组织是青少年社会支持网中的一个重要主体。

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尤其是随着“单位人”迅速向“社会人”、“社区人”的转变,社区民间组织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将更加明显。社区民间组织在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和社区优势、积极消除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排斥”现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社区民间组织对贫困青少年群体的救济是由有经验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者承担,而非政府官员,因此有助于消除受益对象对公共援助的潜在政治恐惧感以及由于社会排斥而形成的剥夺感。

其次,社区民间组织对青少年福利的供给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因而对受益人的需求反应灵敏、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优于政府机构,且更加专业化、人性化。

再次,社区民间组织本身具有“非分配约束”的特性。这使其在提供青少年福利服务商品时只能将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作为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基金而不能参与分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组织成员在提供服务时牟取私利的动机,从而最大化地维护了受益对象的利益。

最后,社区民间组织项目化的运作机制和模式,使得处于各种生存背景下的青少年群体都有可能接受到服务项目。比如,对贫困青少年可提供家庭救济、医疗补助、教育资助等救助项目;对残障青少年可提供医疗护理、特殊教育、爱心奉献等治疗项目;对一般青少年可提供健康文娱、生活教育、安全教育、科学普及等发展项目,帮助犯罪青少年“再社会化”等等。

参考文献:

赵海林、金钊:《推进青少年社区矫正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9期

张芝芳:《非政府组织参与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功能分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闫一石:《系统视角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

荣云:《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介入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李振鹏:《青少年网瘾矫正中的社工介入》,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赵秀娟:《社会工作介入“网瘾”青少年的服务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陈秀云:《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介入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个案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黄娌:《社工介入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论文,2012年

袁桂林:《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2月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冯寿林等:《农村留守青少年成长问题及社会工作应对策略分析》,《学理论》2011年7月

王文晶、李卉、王瑞娟:《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

刘念:《离婚家庭青少年成长困境与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10月

葛轶蒙:《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社会介入工作探讨》,《新西部》2014年第2期

屈智勇、邹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1月

李瑞霞;《浅析社会工作者如何应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理论月刊》2008年4月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篇7

[关键词]青少年宫免费开放政策分析

青少年宫是以青年宫、少年宫、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中心、青少年活动营地等为名称的,以青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的各种校外活动场所的总称。青少年宫服务青少年校外活动的基本需求,是政府实施公共校外教育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政府开始提出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的问题。笔者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对青少年宫免费开放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青少年宫免费开放问题的认识。

一、青少年宫免费开放政策的提出

青少年宫免费开放是伴随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而产生的。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几个关于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实行免费开放的政策法规。其中,有的政策法规把青少年宫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并列提出免费开放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2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要“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青少年宫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部、国家文物局2004年3月下发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提出:从2004年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可实行半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文化部、教育部、2004年9月制定的《关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力度”、“根据中央要求,享受国家财政支持的各级各类博物馆(院)、展览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名人故居、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文化馆(站)、文化宫(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设施,要向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1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青少年宫“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把公益性原则落到实处。”、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2008年1月下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规定,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2010年6月《求是》杂志上发表的署名文章《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科技馆、群众艺术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从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的发展历程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扶持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青少年宫是面向青少年的校外活动场所,是青少年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青少年宫免费开放,是提高政府公共校外教育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是维护好、实现好青少年基本文化需求的实际行动。实行青少年宫免费开放政策,将进一步彰显青少年宫的公益形象,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教育服务,从机制上保证广大青少年能够便利地公平地享受到优质的校外教育服务。

但是,研究青少年宫免费开放时,我们必须看到,青少年宫与博物馆等相比,在性质、功能等基本方面具有特殊性。第一,教育功能的发展性。青少年宫开展校外活动、实施校外教育,是教育事业,基本功能是为青少年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提供校外教育服务,而博物馆、图书馆等是文化事业,基本功能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具有消费的特点。不能简单地把青少年宫同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相提并论。第二,教育对象的特定性。青少年宫是专门面向“青少年”这个特定的群体,从事的是青少年事务,不像博物馆、图书馆等的服务对象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在年龄、层次和结构上比较复杂。第三,教育内容的综合性。青少年宫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体育运动、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六个方面活动,实施综合性教育,而博物馆、纪念馆等的教育内容侧重某一方面,比较单一,如科技馆以科技产品为主,文化馆以文化作品为主,博物馆主要是文物展览等。第四,教育方式的互动性。青少年宫是校外活动场所,主要是开展各种活动,注重在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自由选择某项活动。青少年宫教育是一种以青少年为中心、尊重青少年主体性的活动型教育。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主要以静态的展品为基础,通过实物陈列展览展示,向青少年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从以上四个方面看,作为青少年专属的综合性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的免费开放与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不同,具有自身独特性。青少年宫在免费开放的实施中,应该根据自身的性质、功能,充分发挥活动性、教育性融为一体的优势,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习得必要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化技能,发展个好,培养综合素质。

二、目前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的主要做法

青少年宫目前存在形式多样的免费开放情况,但是,总体上是非常态的、零星的、局部的。全国只有几家青少年宫完全免费开放,而绝大多数是在有偿服务的同时,实行了特定的免费开放。

第一,特定时间免费开放。青少年宫在各种节日、重大活动开展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太原市少年宫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开展“小红星”艺术团慰问演出活动、天津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开展“迎奥运”主题公益活动等,都是免费的。在“六一”等节假日,青少年宫普遍向青少年免费举办各种活动。如沈阳儿童活动中心每逢“五一”、“六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都开展“假日欢乐城”、实践大课堂等30多项趣味活动,全部免费为少年儿童开放。深圳市少年宫今年从年初三到年初七,举办包括电影演出、参观体验、游园猜谜等9项活动,全部免费参与。济南市青少年宫每周五对全市中小学生开放,可免费参观、体验该宫的各种课外活动。湖北荆州市青少年宫今年9月4日至11日开展免费体验周活动,跆拳道馆、乒乓球俱乐部、网球场、羽毛球馆、游泳池、篮球馆和各类培训班,面向全市青少年免费开放。宁德福鼎青少年宫今年1月30日至2月6日免费开放,义务为学生开展乒乓球活动、模拟情境语言实践活动、儿童影院、器乐表演、语言表演训练、舞蹈形体训练、美术技能体验、广场跆拳道、武术训练等项目。

第二,特定空间免费开放。有的青少年宫对于宫内部分设施尤,其是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的空间,实行免费开放。如上海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禁毒展览馆免费向青少年开放,重庆市少年宫免费开放儿童演播厅,定期组织儿童话剧、晚会和少儿文艺汇演等免费演出,青岛胶南青少年活动中心免费开放棋类活动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山东临沂青少年宫从去年开始实行网吧免费开放,未成年人只要持身份证和学生证等有效证件,便能免费上网。

第三,特定群体免费开放。不少青少年宫对特困家庭的未成年人实行完全免费。成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今年暑期举办城乡儿童成长夏令营活动,邀请400余名灾区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免费参加。山东济南市青少年宫今年为外来务工家庭、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300个公益免费课外培训名额,提供舞蹈、美术、书法、声乐、语言等方面的课外培训。山东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立“流动青少年宫”,为偏远农村的青少年提供免费的教育服务。

第四,特定活动免费开放。青少年宫对集体组织的普及性教育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实行免费。如北京青年宫联合有关单位举办的“百场电影进工地”活动,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217个工地放映电影570场,惠及农民工45万人次。北京市少年宫合唱团开展的公演活动、讲故事比赛、阳光体育运动等,都是免费的。广东中山市青少年宫免费组织青少年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红歌大家唱”活动,并开展青少年快乐成长儿童剧系列义演活动、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等公益活动。许多青少年宫都承担着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安排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是免费向青少年开放的。

第五,完全免费开放。除以上四种特定性免费开放外,少数青少年宫实行了完全免费开放。如上海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各种培训室、活动室、展览室以及各种设备设施都向青少年免费开放;辽宁鞍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往只对农民工子女等实行免费开放,去年开始全面免费开放,全市学龄儿童可报名参加免费特长培训,同时成立了少儿艺术团由专业教师进行辅导组织排练,不收取任何费用。

目前,青少年宫的免费开放具有特定性,也就是说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群体、特定活动开展的,是有条件的、非常态的免费开放。目前的青少年宫免费开放只是公益性的实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青少年宫等校外活动场所“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把公益性原则落到实处”、“不得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从开放时间、面向群体、收费减免等几个方面,对青少年宫如何体现公益性作出了规定。以上几种免费开放的做法,是各地青少年宫围绕公益性的实现开展的公益性活动。

三、推动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的措施

青少年宫目前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行业标准不统一、管理体制不一致、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免费开放的实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青少年宫的免费开放是有条件的、特定的。青少年宫免费开放具有校外教育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得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的进程较之博物馆等要复杂得多。推动青少年宫免费开放,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出台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的政策

免费开放离不开政策支持,推动青少年宫免费开放,就必须制定有关支持性政策。对于博物馆、纪念馆等的免费开放,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等政策,提出要与文化体制改革中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求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博物馆经费保障力度;与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方式,激励博物馆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与博物馆运行规律相结合,推进我国博物馆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有鉴于此,推动青少年宫免费开放,国家就应该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

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的政策,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是阐明免费开放的理论依据。从教育服务的性质看,青少年宫属于准公共产品,而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经费在世界各国己屡见不鲜。青少年宫免费开放,不仅可以使某个青少年受益,也可以使其他人乃至全社会获益。青少年宫免费开放,会给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了校外学习机会,使其发展个好,提高综合素质。二是明确免费开放的基本思路。借鉴博物馆等免费开放的做法,青少年宫免费开放思路应该是由政府给予青少年宫财政支持、青少年宫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服务。青少年无论是参加培训活动,还是参加群体活动、社团活动,都不需要交费,都由政府买单。政府根据青少年宫活动情况,包括参加人数、内容、成效等,提供经费支持。三是建立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首先,是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将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合理划分承担额,保障免费开放的资金投入。其次,是税收优惠,国家为青少年宫实行统一的税收优惠;赋予青少年宫接受公益捐赠的权利,鼓励社会力量对青少年宫进行捐赠,拓宽青少年宫经费来源渠道。

2.政府为青少年宫免费开放提供经费支持

青少年宫教育是有成本的,免费的核心在于政府付费。为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各级财政部门把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还设立了专项资金,重点补助地方博物馆免费开放所需资金。国家2008年安排了12亿元免费开放的经费,2009年安排了20亿元,2010年也安排了20亿元。青少年宫如果免去青少年现在交的活动费用,必然要由政府给予补偿。目前,许多青少年宫缺乏经费保障,有的青少年宫场所运营资金严重不足,甚至连场所建设资金都要自己想办法。政府给予青少年宫的财政经费,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等三种。据的调研,团属青少年宫中,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的分别占总数的49.1%、35.8%和15.1%。团属青少年宫普遍没有开展活动的专项经费,只有通过开展部分收费活动项目弥补资金不足,补贴公益性活动。多数青少年宫在运营过程中未能充分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经费压力进一步增大。一些青少年宫不得不为经费考虑,开展各类经营性项目,弱化了青少年宫的公益性质,更谈不上免费开放。

针对青少年宫经费不足的现状,要研究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是要突出青少年宫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重视青少年宫的建设和管理,将青少年宫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保障青少年宫经费所需。各级财政部门应将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中央财政应设立青少年宫专项资金,重点补助中西部青少年宫免费开放所需资金,补助大型公益性活动。地方财政部门要承担相应职责,保障当地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的资金投入。要统筹使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落实配套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经费,落实增强接待能力、增设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手段所需资金,落实人员培训经费及增加业务时间和业务强度的必要补助,保证青少年宫正常、高效运转。二是要吸引社会力量,建立青少年宫多元化投入机制。参考国外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有益做法,在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的同时,要研究制定适当的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赠,拓宽青少年宫的经费来源渠道,更好地满足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的需要。

3.改革不适应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的体制机制

青少年宫存在多头管理、资源分散、体制不顺等问题。为了实行免费开放,需要切实改进体制机制:一是加强统筹管理。目前,青少年宫的上级主管部门分散,没有统一管理规范。各地青少年宫分属教育、共青团、妇联、文化等不同部门,各自分头向发改委、财政、税务、物价等部门提出建设项目、申请财政费用、提请税费减免、商定收费标准。各主管部门对青少年宫人员、财物、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范。主管部门大多依据自身的重视程度、目标定位、投入力量和经费情况等,对所属青少年宫实施管理,难以管理到位和给予必要的业务指导。由中央国家机关30多个部门组成的全国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是非常设机构,没有行政管理职能,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不能在统筹协调上发挥多大作用。从实际情况看,联席会议的工作着力点放在青少年宫的立项建设上,青少年宫建设的重点主要在教育系统。青少年宫多是各自为战,缺乏整合,造成人力和设施资源的浪费。管理体制的复杂,使得青少年宫在推行免费开放的政策上很难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免费开放步调协调上,需要很长的磨合过程。为此,要加强青少年宫管理的统筹,统一安排免费开放,并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二是制定青少年宫的行业标准。目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等重大教育文件中,包括青少年宫在内的校外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似乎教育只有校内教育,忽视了广大的社会教育。为了推动青少年宫免费开放,国家要在重大教育文件中专门阐述青少年宫教育。要出台全国青少年宫工作条例,明确青少年宫的属性、定位、职能、责任主体等重大问题;制定青少年宫行业标准,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评估,规范对青少年宫的管理。行业标准要由各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共同。

三是按照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推动青少年宫加强内部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要建立一套与免费开放相适应的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向青少年提供优秀教育产品和服务水平高的青少年宫给予奖励,更好地调动青少年宫推进免费开放的积极性,促进其面向青少年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社会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Z].中办发[2006]4号,2006-1-21.

[2]文化部、共青团等十二部委.关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实施意见[Z].2004.

[3]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编.现代校外教育论[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4]“中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现状与发展调查”课题组编.中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现状与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篇8

一、统一思想,履行职能,切实增强做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源。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实现团的职能的高度,充分认识共青团做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是围绕党政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举措,是履行团的职能的必然要求。青年就业难、创业难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金山书记指出,就业已成为影响和牵动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力解决的一个工作重点。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全省各级团组织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带着强烈的责任,倾注深厚的感情,做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这项工作,尽最大努力为党政分忧、为青年解难,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是全团工作重点,必然是我省团的工作重点,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团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全团要举起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团中央相继出台了一些硬举措,仅在“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这项工作上,团中央就要求,今年的目标是建立5000个以上比较规范的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各地还要分别建立一批省级、市级见习基地,时间很紧迫,任务很重。各级团组织要把思想统一到团中央和团省委的有关部署上来,顾大局,严要求,积极争取党政有关部门支持,切实开展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是保障青年合法权益、发展青年社会认同、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是有效凝聚青少年的首要工作。当前,我国已经呈现出“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的就业特点。就业问题已经是青年的首要问题,是当代青年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必要基础,是他们应该享受的基本人生权利,是他们获得社会认同、发展稳定地位身份的有效手段。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群众组织,必须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大旗,把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当作服务青年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承担责任,切实履行义务,从而保障青年合法权益,发展青年社会认同,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正视困难,端正态度,切实增强做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困难很多,唯有正视困难,不回避,不动摇,不懈怠,持之以恒,切实增强做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要正视困难,困难就是突破口。从2004年起,共青团开始在全省开展青年创业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开展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SYB、GYB培训,再如,马鞍山的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芜湖的中国(芜湖)青少年文体产品博览交易会等,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党和政府的要求、青年实际需要相比,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就业创业培训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不能针对社会需要和青年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造成培训对接难;再如,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缺少政府支持的专题工作项目,无法满足青年在教育、培训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需求。这些客观问题,我们必须承认,正视面对。但这些困难正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工作的突破口,更是工作的增长点。

要端正态度,态度决定成效。客观问题的存在,绝不能成为主观问题的必然理由。如不掌握政策。这就是主观上的问题。做好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政策性很强,涉及税收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就业援助政策等。不掌握、不吃透政策,这个问题全省各级团组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再如,工作缺乏主动性,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确有实际困难,有的则是工作态度问题。面对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畏难不前,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一定要正视困难,更要端正态度,敢于创新突破,凝心聚力抓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要坚定信心,信心就是力量。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着这么多困难,当然主要是客观性困难,有些客观性困难短期内我们还不能有实质的突破,比如说,成立创业基金,面临着融资、操作等实际的困难。面对这些短期内还不能有效克服的困难,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坚定信心、积极应对。陆昊书记指出,这种信心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团的事业在党的事业格局中的重要位置;二是党对我们的工作要求非常明确,对我们的工作方向充分肯定;三是全团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活力;四是广大团干部对团的事业非常热爱,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激情。

三、积极努力,迎难而上,不断提高做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我国是人口大国、是劳动力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长期性战略课题,也始终是青年最普遍、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因此,共青团要实现“两个全体青年”要求,必须抓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怎么抓,我理解主要有三点:

一要着眼全面,抓基本数据。就是要抓调查,抓分析,找出本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基本数据。对基本数据不掌握,就不能对问题有实质的了解。著名科学家英国的卡尔文勋爵常常说:“当你度量你所描述的事物,而能用数字来表达时,你对它就有所认识了。但如果你不能用数字来表达它,那么你的知识仍然是简陋的和不完满的”,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掌握基本数据的目的,是使我们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思考,增强我们对工作的适应、掌控能力,透过趋势做出正确选择和决策。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难题,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青年就业创业数据,如本地青年数、失业青年数、农村“两后生”数(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数等等这些总量数据,还有一些工作进度数据、结构数据等等,在掌握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分析、思考,上升为指导工作的理论依据。据此我们可以分清主次,确定工作重点。同时,不能一提到基本数据,就赶紧到劳动保障部门、统计部门、财政部门去要,有些数据是要自己去调查才能得来的。请同志们务必重视基本数据的掌握,这对于锻炼我们的从政习惯、训练我们的决策分析能力大有好处。即是我们什么都没做,我们向党委、政府部门提供了这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基本数据,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这本身就是一项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工作。

二是着眼关键,抓重点环节。要区分青年群体,进行针对。区分零就业家庭青年、残疾贫困青年、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青年、返乡农村青年、城市失业青年、就地创业青年等不同青年群体的就业创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当前要重点关注两大青年群体:一类是大学生群体,要立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竞争力,扶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会议部署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对接工作,主要针对也就是大学生群体。各级团组织要迅速行动起来,扎扎实实推进好。第二类是返乡农民工群体。要立足于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这次出台的《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万名农村青年创业信贷扶持计划的实施意见》,全年扶持10000名农村青年创业的任务要不折不扣完成好。要善于整合资源,主动协调对接。促进就业创业的好多资源、项目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我们要服务好青年就业创业,就必须主动对接协调。要善于借助政府力量,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合作。要善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充分挖掘新型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关系对青年就业的内生性需求,建立起共青团与各类市场主体在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方面的稳固联系与合作关系。要学透用活政策,紧密结合工作。要学透用活政策,深刻领会政府出台的扶持就业创业政策的精神实质,深入挖掘有利于青年就业创业的相关条文,紧密结合具体工作,帮助青年享受政策带来的权利和利益,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和调控作用。比如这次农民工培训规则变更,培训经费不再拨付给培训机构,直接支付给接受培训的农民工个人。我们现在就要主动学习新的规则,灵活运用到具体的就业培训工作中去。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篇9

青少年校外教育问题对策

青少年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科技创新意识和艺术素养的形成、合作能力培养、自主意识及兴趣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其对青少年的发展、成长及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早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对青少年校外教育也给予了空前关注,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坚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方向、地位、任务、作用等进行了明确界定,并投入巨资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这对地方校外教育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但由于受地域及经济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我们农村偏远地区依然存在影响和制约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发展的许多问题。

一、对校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就全社会而言,还没能真正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重学校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在农村偏远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主管部门在政绩观和利益观的驱使下,还基本上没脱离“穿着素质教育的新鞋,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的教育框架,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指导思想上认为校外教育可有可无。错误地认为,只要督促学校把学生考试分数拿上来就能得到社会认可,对校外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基本视而不见,从而导致在政策导向和管理规范上对校外教育有形无形的抑制。二是学校也跟着追求考试分数这根指挥棒紧张周密地运转,基本不给学生预留过多的自由活动时间,生怕过多的校外活动冲击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不可能做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也很自然的会以消极态度对校外教育场所形成排斥。三是升学、就业等社会现实促使社会和家长紧紧盯着学生考试成绩不放松,认为校外教育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因此,对支持学生参加校外教育场所活动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

二、校外教育场所的管理体制亟待优化

校外教育场所的运行,无论从活动时间上还是单位性质和管理方式上,都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校又不同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其相对独立性。但目前农村偏远地区绝大多数校外教育场所基本都是挂靠当地教育局管理,这就很容易使校外教育机构失去相对独立性,变相成为教育局的职能股室,被教育局安排大量的与校外教育活动无关的其他行政工作(比如学校教学检查、学生学籍检查、教师信息核查、学校文体活动检查、学校考核等),这就从根本上淡化了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和校外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在经费运行上也没自,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基本上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局面。

三、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由于校外教育大多以科技类和文艺体育类活动为主,而农村偏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在教育行业文艺体育和科技类专业也恰恰是相对薄弱的专业,所以专业教师缺乏就成为制约校外教育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之一。

四、运行经费严重不足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篇10

党中央领导最近多次提出要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团中央的领导也多次谈过青年干部要不断成熟的问题。根据调查和分析,青年干部中有不少长处,但也有常见的短处,即“三缺”:缺少实际政治经验;缺少坚定的党性修养;缺少传统的优良作风。因此,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是青年工作的当务之急。

自从延安整风之后,共产党内就很注意党的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毛泽东同志、刘少奇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对此有过许多精辟而中肯的论述,邓小平同志和陈云同志也反复告诫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强调党性修养的问题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重大意义

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直接关系着党的方针政策能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关系着党的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形成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但是再好的方针也是要靠人来贯彻落实的。干部如果缺乏党性观念,就可能在实际行动中偏离甚至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在这次风波中有的青年干部在主观上并不反对党的领导,却干出了违背中央精神的事情,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党性观念。

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也关系着党在人民中的形象和威信。今天,许多群众对党的认识是一看政策,二看干部。干部要是以权谋私,群众怎么会相信党廉洁奉公?干部要是上街游行,群众怎么会相信党中央决策的正确性?

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还直接决定着党的各级组织的团结和战斗力。党的干部是各级党组织的核心,如果我们的干部政治上稀里糊涂,关键时就会迷失方向,如果干部争名争利,组织不可能团结,就会丧失战斗力。

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也关系着他们自身的发展和生长。正如刘少奇同志说过的: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的过程。要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加紧学习和修养。只有这样,他才能逐渐深刻地体验和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性,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和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原来不正确的思想、习惯、成见,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革命的品质,改善革命的方法等。在今天,随着党的事业更加复杂,对干部“成熟、老练”的要求就更高起来。

从上面的理由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干部的党性修养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十分必要。

青年干部尤其要加强党性修养

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要进行党性修养,但是青年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有更突出的必要性。这是因为:

青年干部在党内的时间短,往往缺少那种在长期党内生活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青年干部一般犯的错误比较少,因而也就缺少教训。犯错误往往比有成绩给人的教育更深刻,而许多青年干部都缺少这种宝贵的财富。

青年干部的党内经历少,亲身体验的复杂情况比老同志少。由此也就缺乏经验。

所以,党性修养不足是青年干部的常见病,青年干部要特别注意加强党性修养的问题。和一般青年干部不同,领导班子中的青年干部进行党性修养的任务更突出。这是因为,领导班子对事业全局的决策作用特别重要;领导班子对整体的示范影响特别大;领导班子遇到的情况更复杂、矛盾更集中。所以,领导班子成员的党性修养尤其重要。

青年干部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

一般地说,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要注意六个方面:

思想修养,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政治修养,主要指一个干部在政治上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在这场风波中,一些人先是跟着“权威”走,接着是跟着感觉走,最后是跟着感情走,结果在政治上跌了跤。这提醒青年干部在政治上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当糊涂人。

品质意识的修养对青年干部来说特别重要。一个人犯了其它错误还有人同情,犯了品质方面的错误,同情的人很少。共产党员应该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襟怀坦白的人,青年党员要特别防止非无产阶级意识的影响和侵蚀。

组织修养十分必要,前几年有人觉得组织纪律是一种包袱,其实正相反。北京发生动乱的期间,在当时错误的舆论导向下,有些人一时的判断失误是完全可能的,这时靠什么来防止犯错误?靠组织纪律,以组织纪律约束和规范自己就可能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反之忘记了组织纪律,完全自行其事,等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也已“悔之晚矣”。作风修养,主要是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三大作风并没有过时,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仍然是我们得到群众支持、少犯错误的必要条件。

此外,文化等各种能力的修养也是必要的。

在改革开放环境中党性修养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同时也使我们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对青年干部的党性提出了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