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00:54

银行行业前景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前景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各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目前,世界几大著名的商业银行中其零售银行业务所创造的利润占银行利润总额的比重均超过40%。零售银行业务以其较高的利润率、较低的风险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青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块业务,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比较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最早出现于商业领域,根据科特勒教授对零售业务的定义,“零售业务是指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包括供最终消费者个人在非商业性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顾名思义,零售业务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零售银行业务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商业银行为应对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而产生,并随着商业银行顾客对银行服务的新要求而在内容、品种上不断创新。目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范围已由最初以个人信贷为主逐步拓展到包括银行卡、个人消费信贷、投资理财、教育等多个领域等。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以银行卡业务为例,自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开始国外信用卡业务,并于1985年6月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银行卡业务从无到有,从单一到集中,从各自为政到联网发行,功能不断完善。截至2002年2月底,我国各类银行累计已发卡4.8亿张,其中信用卡300万张。银行卡的发卡量连续三年递增64%,交易额递增76%。但总的来看,我国银行卡的发行尤其是信用卡发行在数量和功能、使用便利度等方面仍较为落后,除一些大中城市的大商场、酒店、宾馆之外,持卡消费仍未普及,银行卡更多的是作为方便个人提现的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近两年住房信贷业务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0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住房抵押贷款5598亿元,占同期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6.9%,其中2001年当年新增2282亿元,占银行各项贷款新增额的21.54%;累计发放汽车消费贷款700亿元,并以每年40%的速度在递增,住房和汽车正成为拉动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的两大支点。此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教育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不限用途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创新也不断增加,零售银行业务正成为21世纪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对外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金融服务业领域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大,外资银行纷踏至来,在经营范围、经营地域和业务品种创新等方面展开了与国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但受我国金融业开放时间表的限制,目前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方面仍受到诸多限制,要想在全方位的展开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仍存在一定难度。国内商业银行要尽快利用这段时间,抓紧开拓新的业务,而零售银行业务目前正受到各方重视,特别是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等零售业务方面具有很成熟的技术和客户服务手段,将成为未来与我国商业银行争夺利润点的重要阵地。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拓展利润空间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入世效应的逐步显现,金融业服务领域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在银行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因受金融业开放时间和范围的影响,在银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商业银行营业范围将不断放宽,竞争将更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将受到削弱,因此,要维持目前的竞争格局,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创新业务品种,转移业务重点,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首选。二是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20*年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出现0.8%的负增长。为拉动内需,中央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其中许多城市已将房地产、汽车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持产业。

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现实条件来看,目前已具备了一些初步的条件:

一是房地产、汽车成为近几年中国百姓的消费热点。尽管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关于泡沫的警告,但仍有专家预测可能短期内还不会出现。而汽车消费则将逐步取代房地产成为新一轮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7个城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基本释放,城镇居民有74%的人拥有了住房,而对汽车的需求则有所上升。目前,我国的私家车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如此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将为汽车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撑。而在信用卡发行的前景中,目前我国具备申请信用卡的人数已达到5000万以上,目前,我国发达国家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港台地区也在3张以上,如果我国以每人拥有卡2张计算,信用卡市场的发行量至少在1亿张。

二是银行利润正受到空间上的限制,现有银行资源的整合。目前,银行在利用存贷差获取利润的空间正受到挑战,金融过剩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元,贷款元,为保持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信贷人员“惜贷”现象严重。汽车消费信贷的竞争也会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后,汽车消费信贷的逐步开放,国外汽车消费金融服务公司的进入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竞争加剧,2000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利润占通用汽车公司总利润的36%,福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占20%以上。

三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范围和营业网点上具有一定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共有 家,其中营业网点仅局限于几个大城市,而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的业务载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这条优势将会逐步丧失。四是零售银行业务正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都已开展了零售银行业务,如房地产、汽车消费贷款、个人理财等等,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得到重视,许多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已决定成立个人零售银行,进行独立核算,成为我国银行业开拓个人零售银行业务的先行一步,计划将零售银行业务所占市场份额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

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第*届一次会议上,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消费信贷是当前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

三、对发展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几点建议

(1)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倡导个人诚信消费观念。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最终消费者,这类群体具有人数多、分散化特点。目前,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时,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等方式,减少房贷或汽车贷款等风险,但由于房地产和汽车均容易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价值容易变化,特别是汽车等抵押品更容易因毁损而缺失,对银行零售贷款构成不安全因素。因此,除了加强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操作方式外,还必须要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制度,要联合各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如工商、法院、公安、社会评估机构等组建联合个人诚信评估机构,解决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目前,上海在这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受信息渠道、信息来源的制约,诚信体系的信息量过小,一些重要的信息,如工商、法院、质检等部门的信息仍未完全涵盖进来。截止2003年3月3日,上海资信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入库人数已突破300万,从而为商业银行推行信用卡也提供良好的基础。

(2)进行银行业务分块功能调整,探索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分公司业务、金融同业业务和个人零售业务三大块,业务采用统一核算做大账的形式,这与外资银行普遍采用的耽搁产品单独核算做小账的做法具有很大差别。采用做大账方式使零售银行业务的成本和收益难以在财务报表上直接体现出来,所以需要通过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让零售业务自成体系、单独考核,将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的规模化、专业化运作,并有利于提高整体行业的水平。

(3)积极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品种创新,不断挖掘新的利润增长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竞争虽尚未达到公司业务市场竞争那样激烈,但面对这一新型的利润增长点,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都在抓紧开展业务品种创新,如最近出现的个人委托贷款、股票质押贷款、房地产证券化试点等等。而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的普遍开展,一些新的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将会不断开创出来,谁的业务创新快,谁就能在这块业务中先拔头筹。

(4)加块零售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零售银行业务开展提供法律依据。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零售银行法,只在现有的《商业银行法》中对零售银行业务有零星的阐述。而零售银行业务因面对的顾客群具有分散性等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将会随着这一业务的深入开展而逐步会多起来。为此,要加快研究零售银行业务中的法律问题,条件成熟时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法,提高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法律地位,做到有法可依。

(5)加强零售银行业务的营销力度,不断扩大零售业务顾客群。尽管国外对于零售银行业务已习以为常,但我国目前这一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人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了解不多,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功能和范围不清楚,往往仅停留于住房、汽车等方面。因此,作为商业银行,要加大对自身业务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零售银行业务的认知度,创造更多的顾客群。

(6)加快零售银行业务相关人才的培育,提高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人才仍严重短缺,除了传统的信贷人员外,在个人理财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也很紧缺,而零售银行业务对业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复合型的人才。因此,要想与外资银行抗衡,必须要加快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金德环,许谨良主编.2001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银行行业前景篇2

我国银行机构的现状是,大型商业银行有四五家,中型商业银行有十余家,小型商业银行有上百家。这个规模格局与许多国家的情形基本上接近,即在按规模划分的数目上呈现“三角形”或“金字塔”格局。

这种格局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小型银行机构数目相对众多,一是因为进入门槛相对低,二是因为分散在广泛地区,三是因为它们中仅仅有少数能壮大进入大中型银行行列。

大型银行通常是全国性甚至高度国际化的机构。它们在成立之初通常就承担了综合性全国性的功能,并与一国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门有着密切联系。

中型银行在发展之初往往有浓厚的区域或行业背景,并能依托所在区域或行业背景优势取得快速增长。其中的佼佼者或能壮大成为大型银行。

就这些银行机构所拥有的资产或存贷业务量指标来看,它们的分布格局也呈现出类似特点,即“倒三角形”或“倒金字塔”:大银行在全国银行总资产或存贷业务总量中占据较大份额,中型银行占据相对较小的份额,小型银行合计起来也仅占一个还要小的份额。

这种分布格局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在自然界,高海拔的山峰总是少数。有统计说,地球上80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仅有14座(亦说24座,连同非独立山峰在内),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25座,60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则有数千座,再低海拔的山峰则数以万计十万计甚至不计其数。大多数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都有相通相似性。

一个问题是,能否从上述银行业机构分布的情况推论出银行业的竞争性或垄断性的程度?回答是既可以也不可以。说可以,是因为判断竞争性的基本标准是同一个行业中是否有着至少两个以上的经营者,而我国银行业的机构分布情况显然符合这个判断标准;说不可以,是因为应当对“同一个行业”这个说法作进一步的细分和鉴别,以便弄清楚各个经营者的相互关系。

在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几大国有银行往往也被叫做“专业银行”,这个叫法本身就体现了当时不让这些银行从事相同业务并避免相互竞争的政策意图。在这个意义上,不能简单地说,只要有多家银行存在,它们之间就必然有竞争。

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指出,并不是说银行机构之间都必须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竞争,而且这种竞争越多越好。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的,那么,该行业内各个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基本上是无差别的,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打价格战的手段。价格战的通常结果是,“一败一胜”或“两败俱伤”。20世纪90年代,国内几大“专业银行”陆续“越界”展开经营,在同一城市相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大家都“高息揽存”,而这就是价格战。

国内外经验都表明,价格战会无止境地抬高银行经营成本,促使一些银行铤而走险,让它们最后必然因所承担和所累积的风险过高而不得不倒闭。更重要的是,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给整个银行体系带来严重的不稳定的影响。

理想的状态是,银行业内部既要有竞争,又要避免价格战之类的恶性竞争、过度竞争。从国内外经验看,维持银行业适度竞争、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三:进入控制,产权流动,特色经营。

进入控制包括政策准入和行业壁垒。政府监管当局必须为银行业进入者设立最低门槛,符合条件者才能发放执业牌照。另一方面,不能将进入控制完全寄托于政策限制,因为政策限制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行业壁垒也是一个可行之策,即银行业现有经营机构应当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尤其通过分支机构的广泛设置等手段促使潜在的进入者和竞争者面临高昂的进入成本。

产权流动是银行业内机构整合重组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背景下,竞争的过度性和白热化客观上都在呼唤着并购重组。如果没有产权的流动性,并购重组要么不可能,要么困难重重。而产权的流动性一定以产权的分散性和可交易性为前提。在这方面,我国银行业机构还面临许多调整改革发展的任务。

特色经营是差别化发展战略的体现,是高级竞争,也是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之基础。特色经营可以有多种含义,既包括银行产品的个性特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包括银行服务的细分和综合化。特色经营的成就必须体现在银行客户的识别和认可上,形成客户的认同效应和持续跟随效应。对银行机构来说,一旦在显著程度和规模上获得了客户的认同,自己也就获得了一定的定价权。也就是说,这种定价权实质上来自于客户对自己其他选择的主动放弃,是银行经营优势的体现,不属于特许权垄断。

近年来,许多国内银行事实上都高度重视发展特色经营,不断创新,开拓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促使国内银行服务业有极大改观,从过去比较单一简陋的服务格局演进到目前相当多样化的并有一定精细性的服务格局。这是国内银行业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所出现的积极的、值得庆喜的进步。

但是,也应该看到,与国外一些同类机构相比较,我国许多银行的特色经营仍需要继续发展和提高,在产品、服务和品牌效应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还应该看到,在银行业经营格局的调整进程中应遵循“自然分工”原则,即不强求政策主导,也不强化政策限制,更多地发挥银行机构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在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防范一些中小型银行机构因追求雷同化高速扩张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到本世纪初,美国有一家地方银行利用当时经济景气带来的好机会,实行了超高速扩张的发展战略。这家名为“华盛顿互助”的机构开始时仅仅为一家储贷合作社类型的机构,在获得商业银行执照后很快就开始了跨地域的扩张,从西海岸一路奔向东海岸,到本世纪之初,俨然挤入美国前十大银行之列。该机构也有一定的经营特色,即吸收众多中小个人客户储蓄,大量发放分期偿还住房贷款。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这家银行遭遇前所未见的资金周转困难,不得不破产清算。华盛顿互助银行的倒闭既是次贷危机的一个后果,也是后来金融危机加剧的一个因素。

银行行业前景篇3

银行保险是金融服务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走向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产物。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保险在国际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是由银行保险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决定的。受国际银保合作浪潮的影响,我国的银行保险业也有所起步,银行保险业务收入占保险业务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程度依然不够,存在业务形式单一、技术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阻碍因素。在世界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各种金融资源急需整合。作为资源整合的产物,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无疑可以使银行和保险公司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

1银行保险的含义及现状分析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是由银行(Bank)和保险(assurance)组成的一个合成词。狭义上讲,银行保险就是通过银行或邮局网络为保险公司销售其特定的保险产品。即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银行来销售其保险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利益收入的一种金融合作服务方式。广义上讲,银行保险还包括银行向自己的客户和非客户销售其保险分公司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向自己的客户和非客户销售银行产品。银行保险与一般的商业保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营销方式不同:银行保险利用的是银行或邮政的庞大网络以及它们的良好客户资源和企业形象,而非人工推销。(2)产品功能不同:银行保险主要针对银行特定的客户或便于银行以其优势推销保单的客户,而非所有保险客户。(3)在经营主体上,银行保险的经营主体除保险公司之外,还有兼营保险业务的银行、邮政或银行保险公司等。在我国,自平安保险公司在2000年8月首推出“千禧红”银行保险产品后,一些寿险公司也相继推出了银行保险产品,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鸿泰两全保险(分红型)”、泰康人寿的“千里马”、太平洋保险的“红利来”、新华人寿的“红双喜”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银行保险业务已日渐成为保险公司继个人销售和团体保险后的又一业务支柱,并得到了保险市场的宠爱,同时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亮点。到现在,已有10家商业银行与5大保险公司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合作范围包括:联合发卡、代销保险产品、代收保费、代支保险金、保单质押贷款、保险融资业务、资金汇兑划转,网络结算以及客户信息共享等。银行通过提供寿险和养老保险产品,不仅可以较低成本获得寿险产品积聚资金的优势、分享寿险业长期增长的好处,还可以进入利润丰厚、具有成长潜力的养老保险市场。

2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1)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观念落后,银行的营业厅内只有很小的位置为银行保险产品进行宣传,使消费者认识不足。(2)银行内部保险人才匮乏,银行普通员工的文化素质还难以胜任需要相当程度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银行保险业务。(3)银行代售保险的技术含量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营销方式,但创新动力不足。(4)保险公司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水平低下,利润空间有限,只注重短期竞争而放弃长期持续经营。(5)我国现阶段实施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保险无法实现真正的业务融合和利益分配。

银行行业前景篇4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金融改革;制约因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7-0023-04

一、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导致国开行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空间缩小,商业化改革势在必行

国开行作为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之一,1994年成立之初国务院对其职能定位是:主要通过向国内商业银行和国际资本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筹资,重点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简称“两基一支”)的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发放政策性贷款。这些政策性项目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隐患不确定等特征,是一般商业银行无力也不愿意介入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业金融体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过去需要国开行支持的“两基一支”等公益性项目已转变为竞争性项目。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出现了部分交叉和重合,引发了国开行和商业银行争抢市场的问题。国开行再固守政策性银行体制,其业务发展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难以为继。

(二)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符合国际上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方向

从当前国际上政策性银行发展趋势看,商业化改革取向成为主流。政策性银行在经历半个多世纪发展后,面临多方面的市场挑战,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弊端日益显现。一些国家的政策性银行纷纷走上改革之路,有的转变为开发性银行,有的直接改造为商业银行。具体改革路径有四种:一是整体转变成为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性银行,不再承担政府指令性信贷,完全按市场规则开展业务,如新加坡发展银行;二是继续维持传统政策性银行定位,但重新核定业务范围,如1995年重新定位的加拿大商业发展银行,这家银行是该国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服务的机构;三是正在酝酿实施市场化改革。如日本政策投资银行(DBJ)将从2008年4月开始实行民营化;四是转型为业务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指令性业务分账管理的综合类开发性银行。在这类开发性银行中,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开发性业务成为主体,政府融资业务逐步减少;在继续从事政策性业务、按政府指令贷款的同时,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性业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例如法国国民储蓄银行、韩国产业银行和德国复兴开发银行等,都属于综合性开发银行。

总体看,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已成为国际上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基本取向。我国国开行从其所涉足业务领域看,实行商业化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三)国开行商业化改革既是其自身发展需要,也是防范银行业系统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

国开行成立至今,各项业务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06年末,该行管理的资产规模达23,140亿元①。如此庞大的资产存量,如果仍然沿用传统高投入低产出的政策性贷款运作,必然积聚信用风险。国开行成立以来是在无相应法律法规约束下运行,业务发展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从审慎监管角度看,国开行巨额的贷款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对国开行甚至我国银行体系稳定都会造成消极后果。唯有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对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增加资本约束和市场约束,才能约束其信贷扩张冲动,引导其走上稳健经营轨道,使其在中长期贷款领域成为维护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力量。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对外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大势所趋。对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也有利于国开行在世贸组织协议框架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如果国开行继续定位于传统政策性银行,其受政府指令的融资行为继续享受政府财政补贴不符合市场经济通行规则,会影响到国际社会对我国市场取向改革成果的肯定,单纯依靠传统政策性银行方式融资,容易授人把柄,阻碍“走出去”。

二、国开行已具备了实行商业化改革的有利因素

(一)国开行的经营业绩及资产质量,接近商业银行

近年来国开行一直坚持“既要保持一流市场业绩,又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在大力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三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以及国际业务合作等领域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质量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与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相比,国开行商业化转型不需剥离政策性巨额不良资产,包袱较轻,改革成本较低。

(二)国开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其实施商业化改革的基础

1.已建立起了较稳健的风险管理模式。国开行目前已建立以信用管理为中心、全面覆盖资产负债业务、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风险监控体系。该体系已涵盖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建立了实现信贷业务前中后台分离的“业务推动、风险控制、稽核监督”三线并行的业务运行体制,实行公开透明的路演审议制度;以“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为核心的二元评审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由内外部行业专家组成的独立信贷评审专家库;按季度分析、评估三大风险状况。运用内部评级法、风险计量模型及标准法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进行识别。风险管理战略清晰,风险管理模式较为稳健。同时,国开行还不断完善梳理业务流程、创新和改进管理工具和方法等,初步搭建了审慎经营机制。

2.多年市场化运作实践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一是从业人员学历较高。以国开行广西区分行为例,截至2006年末,该行从业人员中80%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二是员工在市场化运作中经受了锻炼,市场营销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均比较强;三是重视对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创新培训方式,有效改善员工知识结构,补充技能缺损,培养并储备了一些复合型高端人才。

(三)借鉴国际上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开发并运用了较先进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国开行的应用系统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整体集成性进一步增强,已启动全行应用集成平台项目,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实施,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系统整合,完善核心业务系统功能,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对资金、信贷、风险管理、内部营运、人力资源和金融合作等环节的技术支撑,为今后的全面商业化运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三、制约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十项因素

1、筹资方式单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许多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除了国家拨付资本金数额外,还可以享受免除偿付红利或股息的优惠,并可以通过借款、发行债券和吸收特定存款、免交全部或部分税赋、享受政府利差补贴等方式筹集。由于有多种方式筹资,保证了政策性金融机构拥有充裕的资金。但国开行目前只能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方式筹集资金,财政补贴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积累资金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机制。虽然近年来探索市场化发债的方式筹资,但还需要通过法制加以确认。

2、市场化营销手段和经验不足。目前,国开行贷款营销主要通过各级政府或政府部门来进行,贷款以向有政府背景的贷款平台发放为主,贷款营销带有比较浓厚的官方色彩,以市场化的商业手段来进行贷款营销活动尚未真正开展。国开行商业化改革后在市场营销方面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3、商业化改革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分类结果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开行实行的是信贷资产质量十四级分类标准,其核心定义虽然与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规定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总体吻合。但在实际分类过程中,以政府信用状况、财政收入等作为重要的分类标杆,弱化对借款人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的财务、信用、经营及现金流方面的分析,造成分类时主观判断随意性较大、数据计量分析少,存在分类结果等级偏高现象。而在商业化转型后,贷款质量分类必须突出以借款人为主体,强化第一还款来源,其以政府信用、财政增长等为支撑的分类结果将会影响贷款质量。

4、商业化改革势必考验政府信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开发性金融的根基是地方政府信用,以财政补贴或收益权增加借款人及项目单位偿债能力,实施方式往往是银政签署合作协议。近几年,国开行不断扩大政府组织的融资平台(如城司等)发放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贷款,而这类贷款项目又多是借款人和实际使用人相分离的。这种运作模式的弊端就是对政府信用的过度依赖,在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可能产生较大的风险隐患。若国开行的业务运作模式改变及贷款投向调整,将会影响对地方政府建设项目的连续性投入,部分地方政府则有可能削弱对地方项目的融资平台,造成部分融资平台最终破产逃废债务,这对国开行的稳健经营是十分不利的。

5、缺乏资本金补充机制,资本充足率偏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国开行还没有建立稳定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国开行成立时的500亿元注册资本金至今未有变化。国开行主要从事中长期贷款业务,贷款风险隐患及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而对其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据调查,近年来随着该行业务的快速扩张,其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2002年至2006年各年末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58%、10.26%、10.50%、9.15%、8.05%。而国际上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在15%以上,与此相比,国开行2006年末低7个百分点,差距甚大。据国开行测算,若要维持8%的资本充足率,2007年至2010年需分别补充资本136亿元、474亿元、882亿元、1,409亿元;如达到国际上15%的资本充足率,五年间需要分别补充资本1,300亿元、1,800亿元、2,500亿元、3,300亿元、4,400亿元。供给需求缺口很大。

6、国家信用弱化直接加大国开行筹资难度。多年来,国开行依靠央行以行政方式发行金融债券是其主要的筹资方式。据该行统计,2006年末该行总资产23,140亿元,总负债21,560亿元,其中发行债券余额达19,040亿元,占总负债的88.31%,该行对债券筹资依赖度很高。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可否继续沿用行政指令发债,银行同业是否继续认购有待实践来回答。2007年第一期国开债招标情况不佳,几乎流拍就是一个印证。2006年穆迪等三家国际评级公司继续给予国开行级信用评级,很大程度还是认定其拥有国家信用。

7、基础服务设施和人力资源不足将制约业务发展。目前,国开行在机构、网点、结算、汇兑、票据等基础金融服务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商业化转型后,随着业务拓展特别是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等社会瓶颈领域业务的推开,加上长期从事政策性业务造成竞争意识和主动营销意识相对较为淡薄,适应市场化方式和商业化运作的难度和风险日渐凸现,一定程度上制约国开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8、经营理念上的政策性思维也会影响其商业化运作效果。一是一些分行经营理念中行政色彩仍然较浓,“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观念在基层影响较深,习惯使用银政合作协议“一揽子”运作大中型项目,对单一项目主动营销意识相对淡薄;二是行政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与商业化转型的风险管理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国开行长期沿用的行政管理体制,致使绩效考核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激励约束机制相对欠缺。

9、受经济资本约束,国开行拓展县域以下中小企业举步维坚,不利于调整国开行信贷结构。至2006年末,该行累计为6.8多万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发放232亿元贷款,全年发放了新农村建设及县域贷款640亿元。与此同时,国开行营业支出比2005年增长了23.8%,剔除与营业收入密切相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增长外,发展县域业务,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都要花费人力和财力。商业化转型后,开展以经济资本配置为核心导向的风险限额设定,核算经营成本,将制约国开行在县域以下的业务发展速度。

10、商业银行审慎性监管标准仍不适合商业化改革后的国开行。国家虽然确定了对国开行进行商业化改革,但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开行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以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发展为信贷重点方向还不会改变。因此,目前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执行的审慎经营标准如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授信集中度等一系列监测指标仍然不能适用于国开行“大额、集中、长期”的信贷业务。适用国开行特点的监管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监管部门对其持续审慎的风险监管,无法及时准确计量、预警、提示风险。

四、促进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统一认识,保持国开行改革期间业务发展外部环境平稳

国开行商业化改革,核心是要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发挥国开行的独特优势,创新中国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关键环节在于增强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信用,保持国开行信用的连续性;基础工作是研究建立与商业化运作、中长期业务相适应的市场定位、风险控制、业务品种、组织架构及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目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对国开行商业化重要性的认识,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保持银政合作意向的连续性,增强地方政府、客户特别是融资平台与国开行合作的信心。银政、银企各方要依法严格合同约定,注重维护债权债务的连续性,为国开行的改革创造稳定、宽松的环境。

(二)国家对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1.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行国开行发债筹资政策不变,维持国开行继续适用“商业银行对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政策。目前,国开行开发性金融已在地方政府、企业以至社会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建立了较好的形象和相对特殊的业务偏好。按照国开行的现状和业务开展状况,继续维持国开行资金筹集渠道,促进国开行的平稳发展,是推进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基本前提。因此,当前国开行的改革应先以业务商业化运作为核心,暂不改变其政策性银行性质,允许国开行继续享有利用国家信用发债的特许权,以维护国际知名评级公司对国开行的资信评级基础,确保国开行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上筹资渠道的畅通。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深化国开行改革,引导国开行向商业银行转型。

2.调整相关政策,支持国开行保持较稳定的资本充足率和增加筹资渠道。一是在综合分析国开行商业化转型后资产业务发展态势基础上,适当提高国开行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比例,使其能按照国际惯例保持较高的资本金。当国开行在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规定比例时,国家应相应减税,减税部分相应用于增转资本金;二是拓宽国开行的筹资渠道。除保留发行金融债券,维持其贷款企业一般存款外,在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前提下,建议允许国开行开办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定向吸收如邮政储蓄、保险基金等“协议存款”,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3.合理界定国开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分工,支持开展同业合作。一是明确国开行市场定位侧重于中长期融资业务,在政府需要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拓市场、巩固市场,通过商业化运作推动这些领域发展,实现国家产业政策。二是依托金融合作,完善金融基础服务。如通过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来实现城市之间的结算与汇兑;通过与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来完成偏远县市信贷资产的管理和进一步解决“三农”、中小企业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与邮政储蓄银行的合作来完成支持县域以下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贷款的发放与回收。

(三)国开行自身要进一步转换经营理念,注重产品创新、市场开发、政府增信管理,深化员工培训以适应商业化改革要求

1.尽快建立以商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为核心的经营新机制。国开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其市场功能主要是中长期信贷业务,不应简单去复制、转型为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这意味着以往主要依靠国家指定重点项目作为主要业务,并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将与其他商业银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展开业务竞争。国开行必须增强市场营销意识,尽快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与中长期业务相适应的风险控制、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模式。

2.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潜在违约风险。一是应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建设,督促地方政府将融资平台办成经济实体,增加划拨有效资产壮大实力;二是对目前融资平台贷款存量的抵押、质押、保证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防止悬空金融债权。

3.切实加强国开行人力资源建设。注重人力资源培养,通过搭建事业平台吸引人才,优化用人机制留住人才,提供培训发展人才,努力创造人才优势,并以此提升、展示国开行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专业化管理的团队形象。

4.严格遵守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指导原则。当前国开行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等级偏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开发性金融业务借款人普遍存在“现金流前低后高、收益不在当期、损益不平衡”的特点;二是在进行贷款风险分析时预期看好政府承诺;三是“借款人偿债能力公式的分子――项目还款现金流合计(当年或贷款期内)”的数据不易准确采集。因此,建议国开行在进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时坚持“计量数据客观反映为主,主观判断补充情况为辅”。对于不易采集核心数据的行业和企业,在运用信贷人员经验或典型事例进行总体风险分类时应严格掌握,防止由于主观原因将分类结果等级确定偏高现象。

银行行业前景篇5

随着时代的进步、金融体制的不断革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和负债业务以及资产业务相同,中间业务已成为了推进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核心关键。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将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重点是大势所趋。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中间业务中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深入研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出了可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稳步高效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加速、金融体制在不断完善和革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已经能和负债业务以及资产业务相媲美的了,中间业务的日益完善已成为了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革新,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而中间业务的发展工作也得到了各大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继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的发展工作作为了银行发展的重点。另外,保险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各大企业以及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有了显著提高,各大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样一来,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方法以及资金来源渠道就受到了严重威胁,其存贷款业务利差也随之得到了降低。因此,为了拓展业务范围,继而取得更好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就需加大力度发展中间业务。[1]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发展上现存的问题

2.1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还有待完善,银行商业化的发展时间也较短。多年前,当我国只有工、农、建、中这四大银行时,依据国家所出台的政策进行资金方面的资助就是银行业的主要职能,可以说在行业之间几乎不存在竞争。另外,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客户并没有对一些中间业务比方说信用评估、证券咨询以及委托等提出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中间业务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并未与国外银行业进行紧密,因此,信息的缺失以及交流的不足也是阻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稳步发展的一大因素。

2.2管理经营机制的不完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以及管理模式都不具高度的科学性,中间业务也缺失合理可靠的管理机制。另外,对于中间业务的相关概念,一些商业银行并没有进行深入掌握,虽说对逐级监管的方法进行了运用,但其所推行的考核制度以及考核方式仍旧不够完善,而这也给中间业务的顺利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不完善的管理机制还造成了问题的出现,即企业和银行经理利用中间业务进行弄虚作假,给中间业务的稳步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2.3法律规章方面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资产业务以及负债业务之后,中间业务已成为了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又一核心支柱,而这和科学合理的法律规章是分不开的。在西方许多国家,《银行法》、《信托法》、《投资基金法》、《证券交易法》、《股份公司法》、《投资公司法》、《期货法》等法律规章得到了出台,且都对中间业务进行了阐述和规定。在我国,针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科学合理的法律规章并没有得到合理完善,不仅如此,从金融运营安全这一层面出发,我国还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了限制。比方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提到:“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对这一条例进行分析可发现,其中提到的业务都是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针对中间业务的相关收费标准以及经营模式等问题,中国银监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并未进行明确。在2001年7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得到了出台,但其中也并未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明确。可以说,不健全的法律规章会极大程度上阻碍我国银行业的稳步发展,这一问题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针对银行业,相关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管理监督;二是银行不具备一定的行为依据。这样一来,各银行的中间业务就会出现混乱局面,最终也将影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进步。[2]

3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相关对策

3.1由市场主导替代政府主导

一般而言,在政府的强制干涉以及指导下所进行的中间业务活动就称之为政府主导模式。在我国,银行商业化的时间很短暂,针对这一发展过程,政府进行了大量指导和控制。但倘若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完全为政府所控制,那么最后只会得到相反效果。总而言之,针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政府需做的则是对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制定和改善,并对计划的施行进行严格监督,让商业银行通过市场竞争改进业务、提升自己,最终使中间业务得到稳步发展。

3.2促进银行业完成“混业”发展

虽然针对金融风险,运用分业监管以及分业经营可进行有效的预防与应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革新,这些机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方说股市有保险基金的进入。因此,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需积极对金融业混业经营这一模式进行施行。

首先,可积极对银保合作以及银证合作进行推行,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拓展业务。比方说,可发展顾问咨询方面的业务、融资类业务以及发展基金托管业务等。倘若与保险业进行合作,商业银行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争取存款以及代收保费等方面的业务,而应该从资金、技术以及业务等方面入手进行合作与发展。另外,银行针对保险公司的资产集中风险可与保险公司开展相关的合作,并对协定存款进行合理运用,和保险公司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其次,对于我国综合经营来说,最合适的选择就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作为一类新型而具有创新性的制度,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其依据资本融合这一模式巧妙地将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联系在一起,使综合性、统一性的服务优势得到了形成。另外,此模式还依靠子公司顺利地完成了跨业经营,具有现代综合经营和传统分业经营两者的优点,因而也具备了较明显的优越性。

3.3对科学合理的业务发展规划进行制定

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以及所得效果来说,商业银行所制定出的发展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在对发展计划进行分析和制定时,商业银行需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新概念、新思想进行学习,将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其工作的关键和重点,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时代性以及科学性。另外,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对发展规划进行制定时,需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与此同时,还需将中间业务的发展和传统业务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使业务发展具有创新性以及可操作性,让中间业务的发展带动传统业务的发展,并为中间业务提供发展基础。所以,我们需发展多方面的业务,比方说信息咨询业务、清理债务、信用卡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业务以及债权等业务等,并在中间业务里面合理运用到金融衍生工具,对其他的业务进行拓展。对相关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可知,给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造成阻碍的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担保缺失以及信息量的缺乏。对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拓展,一方面可使资产的流动性得到扩大,另一方面还可使中间业务更具科学性,最终提升运营的效率。[3]

3.4对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制定

为了使产品和市场得到紧密连接,就需运用到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当前,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里面,中间业务营销队伍建设以及中间业务宣传工作建设都是不够完善的。针对中间业务的营销层面,银行并未进行重点关注。比方说,在对太平洋卡进行宣传时,交通银行进行了策划和准备,并采取了上街宣传的方式。随着“全国通”以及“一卡通”得到大范围普及以后,交通银行所推行的太平洋卡得到了认可和接受。所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需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站在战略高度,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另外,还可以运用科学合理的措施使中间业务面向多方面,即市场。客户以及产品等等,最终使市场占有率得到拓展。最后,在中间业务的发展方面,银行还需对差别营销战略进行合理有效制定,使有序而合理的营销机构得到建立和完善,并将关系营销作为重点。

3.5注重技术投入,对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在对中间业务拓展团队进行建设时,商业银行需要将人才培养工作以及技术开发工作作为重点部分。当前,中间业务的竞争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即人才的竞争以及技术装备的竞争。具体而言,可注重技术的研发与使用,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金清算系统以及电子化信息化网络进行建立完善。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银行可开展培训活动使员工的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得到大力提升,并建立出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得到调动。[4]

4总结

综上所述,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仅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当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里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就需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业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投入、营销策略等方面着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及进步。

【参考文献】

[1]邢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2012(05)

[2]陈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苏州大学,2012(04)

银行行业前景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成因

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因素[1]。

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3]。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

(一)综合指标分析

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但是仍显过高。

2.存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期限结构失配现象严重[2]。

(二)资产流动性分析

1.贷款比重分析: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重不断下降[7]。

2.贷款质量分析:不良贷款率过高。

3.现金资产比率分析:现金资产与存款的比例不断下降。

从以上对资产的分析来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逐步多元化,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例不断降低,这无疑会促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过高的不良贷款比率将会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大大折扣,再加上现金资产比例的不断下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依然严峻。

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风险管理理念不强并逐级弱化。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6]。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2]。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5]。

五、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对策

1.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4]。①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②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③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

2.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①优化储备资产结构,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②降低信贷资产,提高非信贷资产比重[7]。③增加贷款总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④抓住公开市场业务的新机遇。从长远看,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成熟必将带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

3.通过金融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①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②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③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大力开办各种委托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4.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①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②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③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

六、总结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认识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改变目前资金来源过分依赖存款的单一局面,从而避免发生“挤兑”危机;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不断补充资本金,增强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在资金运用方面,要实现资金运用的多元化,在保证资产收益的同时,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努力优化信贷结构,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提高资产的质量。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新广,刘义成。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博士后征文,2009,240(2):25-29。

[2]张宁。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07)。

[3]江文玉。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09,(9):152-153。

[4]张喜宏。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初探[J].经营管理,2009,(6):57-58。

银行行业前景篇7

一、光热发电技术简介

光热发电技术的研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原理是利用大规模镜面汇聚太阳光能产生高温、对导热工质进行加热进而驱动汽轮机发电,其区别于光伏发电的突出特征是通过物理过程而非光伏效应实现光能向电能的转化。目前光热发电的主流技术包括塔式、槽式和碟式三种,其中塔式、槽式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已有商业化运营案例。

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主要技术特点对比如表1所示。

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的理论效率更高、规模效应更显著,其最大优势一是通过热介质储能将具备调峰能力,有望实现全天24小时连续运行,克服光伏发电出力不稳定、周期波动大的缺陷;二是能够实现热电综合利用,通过将热能分别用于电、水、暖等多种用途,系统整体效率可能达到50%以上。目前光热技术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单位造价显著高于光伏技术,未来具有较大的降本增效空间。

二、国内光热发电行业发展情况

(一)相关政策情况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均对光热发电行业发展做出了部署,要求加大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力度,并在具备较好资源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2015年装机目标为100万千瓦;《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也已将光热发电系统制造列入鼓励类范畴。但与光伏发电相比,当前国内缺乏针对光热发电行业的专项政策,其中最为关键的电价政策尚未出台。

(二)项目建设情况

当前国内光热发电行业正处于由实验性向商业性过渡的阶段。自2004年起,由中科院等单位研发的千瓦级光热发电系统(塔式、槽式)陆续在北京、南京等地投运,积累了我国首批光热发电运行数据;2011年,我国首个兆瓦级光热发电项目(塔式)在北京延庆投入运营;2013年,中控太阳能在青海德令哈建成我国首个10兆瓦级光热发电项目(塔式),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示范项目,已获5000万元财政专项补助,核准电价为1.2元/千瓦时。其他已启动前期工作的部分项目情况如表2所示。

三、光热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目前塔式技术是最为成熟的光热发电技术,以该技术为例,若项目位于青海等光照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单位千瓦造价控制在20000―30000元,上网电价确定为1.2元/千瓦时,则项目能够依托自身现金流实现商业化运营,取得正常水平的投资回报,投资回收期为10年左右。典型的10兆瓦塔式项目模拟测算指标如表3所示。

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变量包括发电利用小时数、上网电价等。发电利用小时数每下降100小时,内部收益率降低约0.8%;为保证7%的公允收益率,利用小时数至少需达到2300小时。偿债覆盖率用于衡量项目贷款偿还期内自由现金流对贷款本息的保障能力,按全周期平均偿债覆盖率不低于110%进行控制,则利用小时数至少需达到2000小时。见图2。

上网电价对项目收益和偿债能力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电价每降低0.05元/千瓦时,项目内部收益率降低约1%。为保证7%的公允收益率,电价至少需达到1.1元/千瓦时。为保证平均偿债覆盖率高于110%,上网电价至少需达到1元/千瓦时。见图3。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光热发电项目的初始投资高于常规光伏项目,因此其对运营期发电量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弱、对于电价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与之相比,目前国内光伏发电的标杆电价已调低至0.9―1元/千瓦时,且仍具有一定的下调空间。因此在系统成本未出现显著下降之前,光热发电尚不具备与光伏发电平价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光热发电对于光照资源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设备的年利用小时数需要达到2200―2500小时才能保证基本的收益水平,因此该技术更适合在青海、宁夏等我国西部的光照资源富集区运用,与光伏发电相比其适用范围相对较小。

四、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上游产业链尚未建立,投资成本仍然较高

光热发电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项目装机规模较小、数量有限,对设备和组件的有效需求不足。受限于市场容量,上游设备制造企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聚光镜、集热管、追踪器等关键组件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槽式、塔式光热的单位造价达到晶硅光伏的3―5倍,就成本效益而言其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商业化项目数量较少,运行效率需要进一步检验

当前国内投入运营的兆瓦级以上光热发电项目屈指可数,运行时间普遍短于3年,尚未形成具备参考价值的长期运行记录,在不同地区差异性气候和光照条件下的运行数据则更为欠缺。在运行效率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之前,行业投资规模难以扩大。

(三)专项扶持政策未出台,投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

光热发电的各条技术路线差异程度较大,增加了统一划定标杆电价的难度。目前“一项目一议”的定价方式效率较低,也使投资者难以对项目的收益和回报做出准确的先期判断。此外,涉及补贴、并网等关键问题的专项扶持政策还未出台,投资者对于政府未来支持力度的顾虑难以消除。

(四)技术还需继续完善,储能有待突破瓶颈

光热发电技术目前还存在运行效率不稳定、部分组件故障率高等问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予以改进,亦有赖于持续投入的研发资金支持。其中油质、熔盐等储能技术是提升光热发电系统效率、实现与光伏技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但当前受限于成本等因素,实际发展未达到预期水平。

五、银行融资支持建议

光热发电当前处于商业化的起步阶段,未来有望与光伏发电形成优势互补的差异化竞争,并成长为推动我国太阳能行业新一轮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在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双反”持续打压遏制我国光伏产业的外部环境下,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引导作用、支持光热产业健康成长,对于开辟多元化发展路径、巩固我国新能源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银行对光热发电项目的融资支持相对有限,既是出于对新技术的审慎态度,也是由于对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存有顾虑。从培育融资市场、推动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从图4所示开展工作。

(一)把握政策导向,引导融资支持

电价补贴标准是决定光热发电项目盈利和偿债能力的关键参数,有待国家政策予以明确。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标杆电价、专项资金、并网保障等行业相关政策出台情况,在政策导向明晰、外部条件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光热发电项目开发评审工作。

(二)加强客户筛选,择优开展合作

光热发电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现阶段应选择实力相对雄厚且自身具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企业作为优先合作对象,一是五大电力、中广核等电力行业央企,二是中控集团等掌握设备核心技术的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对于主营业务不突出、缺乏太阳能相关行业投资运营经验的企业,应严格限制授信。

(三)扶持重点项目,树立示范效应

业务起步阶段的项目“贵精不贵多”,应着力于提高成功率、树立示范效应。应结合国家有关部委确定的示范项目清单,选取光照资源条件较好(如青海、宁夏、甘肃等)、技术相对成熟(塔式、槽式)、建设规模适中(10―50兆瓦)、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较高(如提供额外电价补贴)的项目予以支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完善融资模式。

(四)做实信用结构,严格防控风险

考虑到行业起步期的高风险性,信用结构应在传统光伏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一是提高资本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对于央企可适当放宽);二是除项目自身收费权质押、资产抵押外,要求股东等关联方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或补充土地使用权、存单等其他抵质押物;三是引入偿债准备金等风险缓释措施。

(五)建立评价机制,落实贷后监管

银行行业前景篇8

关键词:地级市小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

我国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剧,息差空间进入2%时代,小银行因高息揽存抬高成本,远达不到2%。为探讨小银行如何生存与发展,本文以景德镇市商业银行与达州市商业银行两家地级市小银行作为样本进行对比,发现小银行发展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两家小银行现状对比

这是我国两个地处地级市的小银行,但我们发现景德镇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成绩比达州市商业银行要好很多。

相同点:二者均属地级市,同为城市商业银行,都是从城市信用社破产重组中成功转制而来;资产、存款、贷款等规模大致相当。2012年底两家银行资产约为70多亿元,存款规模在55亿元左右,贷款规模在33亿元,职工人数大致相同,约为330人。

不同点:达州GDp反而要比景德镇高约一倍。景德镇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为4014%,资产收益率为499%,这在银行中高得惊人;成本收入比景德镇市商业银行为2378%,而达州市商业银行是4022%,近一倍差距。净利润景德镇市商业银行为31亿元,而达州市商业银行才6000万元。二者成立时间不同,达州市商业银行成立于2009年12月23日,而景德镇市商业银行成立于2011年3月29日,按理说,达州市商业银行先于景德镇市商业银行成立,体制机制优先理顺,经济总量也要高一倍,应该比景德镇市商业银行经营得好才是正理,但结果却刚好相反。

2012年末,景德镇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154亿元,比2009年未净增3949亿元,增长12321%,储蓄存款增量排名景德镇市银行同业第二;实现利润444亿元,人均利润172万元,为全省银行业法人机构第一,堪称“人均最赚钱银行”,盈利水平、上交税金排在景德镇银行业第一位。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两家小银行发展对比

二、景德镇市商业银行做法追踪

(一)战略引领,转制城商行

2011年3月29日上午,景德镇市商业银行挂牌开业,秉承“与您最近、和您最亲”的理念,挂牌仅2年,利税却在景德镇市银行业排名第一。景德镇市商业银行前身为景德镇市城市信用社,成立于2002年7月12日,是在原景德镇市四家法人社的基础上合并重组而成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于受多年城信社落后体制的影响,原计划2010年底挂牌的阶段工作发展缓慢,面临着因达不到银监会规定的挂牌要求而出现挂牌失败的风险,不良贷款率曾经高达50%,历经数年重组,在市政府和城信社的共同努力下,获得银监会批准筹建城市商业银行。景德镇市商业银行对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在地理上立足景德镇,辐射赣北;业务上以中小微企业、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地方市民为服务重点,致力于成为一家精品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景德镇市商业银行上市,使之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

(二)紧抓规模、质量、效益三条线

1规模是发展的基础。积极发展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同时积极推动业务创新转型。为改善存款结构,吸收低成本存款,及时调整思路,积极筹划组建机构业务部。机构业务部组建1个月时间内,营销财政专项资金125亿元。大力开展银行间债券交易,在保证全行流动性的同时,将资金业务的创利功能发挥出来。2012年12月7日,景德镇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首款自主研发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锦上添利”,为打造“金融超市”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截至2012年末,景德镇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总额分别为7154亿元和6251亿元,分别比2009年未增长12321%和10920%。

2质量是小银行安身立命的基础。为了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从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着手,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推出了国内保理、三方联保、可循环贷款等业务,丰富了信贷产品,提升了中小企业客户的满意度。为有效防范不良贷款反弹,控制信贷风险,先后成立了信贷管理中心和法律事务中心,加强风险管控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杜绝各类风险隐患。2012年累计清收不良贷款3871万元。

3效益是小银行生存的前提,没有效益就没有未来。效益从何而来?地方性城商行的效益就是从规模和质量中获取的。2009―2012年,景德镇市商业银行共实现利润76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8%,2011年、2012年盈利水平、上交税金排在当地银行业第一位。2011年该行监管评级达到4a水平,比2009年提升了两档。

(三)顶层推动,强势营销

银行行业前景篇9

一、票据业务违规的表现形式

目前票据业务违规主要表现在:

1.无贸易背景承兑或贴现票据

《支付结算办法》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贴现票据要有增值税发票、商品发运单据和商品交易合同。但实际执行中,有的银行无贸易背景承兑或贴现票据,表现为签订虚假合同,合同没有明确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方式,增值税发票金额与贴现金额不相对应,贴现票据贸易合同在企业名称时间与成退回票记载和贴现时间存在出入,发票或合同金额小于票据额,增值税发票重复使用,使用过期或不合规范的贸易合同文本办理承兑汇票,以增值税发票代替贸易合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

2.不收或少收手续费签发承兑汇票

银行为招揽承兑汇票业务完成存款或中间业务考核任务,一般视客户情况采取不收或少收手续费的方法签发承兑汇票。

3.降低利率贴现票据

目前商业银行争相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不仅贴现本地票据,而且向异地找票贴现,为了取得票据,在办理贴现时放松条件,有的银行对贴现申请文件和是否开有帐户不作要求,或为了迎合客户需要补办业务手续,以达到形式上合规;银行之间在争夺贴现时还通过降低利率贴现票据,或付给客户好处费等方式招揽业务

4.超额授信

现在好企业银行争相授信,部分银行在授信时也不再考虑其他银行是否已授信或授信多少,企业只要有要求银行就签发承兑汇票,综合授信额度往往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

5.逆程序操作

《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贴现人对贴现申请人提交的商业汇票,应按规定向承兑人以书面方式查询,以控制交易风险,但有的银行对一些长期往来客户,为加快业务办理速度,提高竞争力,在与企业达成相关协议基础上,采取了先贴现后查方式逆程序操作。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时,先签发后补办手续,存在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日期早于合同签订日期等现象。

6.保证金不足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向承兑申请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要按签发票据金额收取一定保证金,或要求申请人提供其他形式的担保,但有的银行对保证金或其他担保执行并不严格,表现为保证金不足或担保不到位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用本行贷款作保证金,未按规定比率收取保证金,保证金帐户未实行一一对应管理,一笔保证金开出多笔承兑汇票等现象。

二、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原因分析

1.票据业务收费低,成本高,银行审查贸易背景没有积极性

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和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只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而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审批都集中在市分行,办理却在个支行,办一笔承兑汇票花费的各种人工费用,管理费用要高于承兑手续费。因此从实际操作和成本效益方面来讲,银行办理承兑汇票只能对贸易背景作形式上的审查,不会花大气力去调查企业是否有真实的交易,了解签发承兑汇票后的经营状况,但迫于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商业银行对贸易背景往往会作形式上的要求,但不会作实质上的审查。

而且,银行审查贸易背景还会妨碍银行自身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目前在商业银行办理全额质押或100%保证金业务的基本上都是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还有的是不符合资格的企业及其他组织。如果商业银行把这些客户拒之门外,损害的则是自己的利益。

2.银行承兑汇票对应的贸易背景非常复杂,银行在审查中不好操作

(1)经济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与实际付款日期往往不一致,银行若依据交易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与承兑汇票日期核对,交易真实性便不好判断,若不要求两者日期在约定的付款日期内,承兑汇票开出日期则更不好确定,承兑汇票对应的合同也不好却定

(2)付款方式往往有多种形式,很多经济交易要求部分用承兑汇票,部分用现款,合同金额与承兑汇票金额不好对应,判断贸易背景也有困难。

(3)合同规定金额与实际成交金额不能对应,但又不能武断的认定该承兑汇票无贸易背景。

(4)与上述情况相对应签订年度合同的企业,签发下笔承兑汇票所需上笔交易增值税发票到底应是那一份便不好确定,要求增值税发票也就没有意义,因为在该时间段内,企业会有很多增值税发票,有的是原来用其他方式付款的。如现在企业在异地办理承兑汇票或办理贴现,即使银行要求增值税发票原件,企业也会采取同一份发票多次使用的办法,但银行只是形式上要求有复印件,企业便可多次使用同一份增值税发票。

(5)交易合同形式多样,银行审查合同有困难,按照《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书面形式又有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银行很难区分这些合同的真假。

3.严厉的考核机制迫使商业银行违规操作

目前商业银行都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有的银行被迫采取曲折的形式来完成一些考核指标。

(1)为了完成中间业务考核指标违规办理汇票业务,时下各商业银行都规定由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但内地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很低,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使用率,完成中间业务指标的渠道很窄,发展票据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讲能同时完成存款与中间业务两项考核指标,所以银行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否合规,银行则很少考虑。

(2)为完成存款考核任务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实际操作中,银行为企业办理票据业务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存款。

4.不正当竞争迫使银行违规操作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把票据业务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品种进行发展,票据总量增加很快。本地票据市场被分割后,有的金融企业把目光转向外地市场。随着竞争加剧,银行在竞争手法上也花样翻新,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银行违规操作。

三、改进措施

因此,目前要治理商业票据业务中的违规问题需要从制度,操作技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监管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对票据市场的管理,切实降低银行票据业务风险。

1.发展融资性票据业务

融资性票据业务是指没有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商业票据,其实质是一种优于信用放款的融资信用工具。我国现有的,《票据法》明确规定票据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没有规定融资性票据业务的合法地位,而且目前融资性票据需求较为旺盛,现在银行办理的不具备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实质上是融资性票据业务,因此应确立融资性票据业务的法律地位,扩展票据的融资,允许发行融资性票据,完善我国票据市场结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2.明确对票据业务只进行形式上审查

国际上票据业务贸易背景审查,只重形式上的审查,不作实质上的审查,目前票据法要求付款人在实质上审查贸易背景,在操作上成本很高,很难做到,因此要借鉴国际上票据业务的通行做法,要求付款人对票据业务只注重单据审查,而不作为实质审查。

3.适当提高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收费比率

由于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手续费低,银行只考虑自身风险,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从而防范票据业务系统风险,因此适当提高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比率,有利与调动商业银行审批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的积极性。

4.修订有关票据业务制度

如现行制度要求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需要有相应的增值税发票,商品发运单据和商品交易合同,并且在交易日期,交易金额等方面要与银行承兑汇票相对应,以便证实承兑或贴现的真实贸易背景,但实际执行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在交易日期,交易金额与承兑汇票日期,金额等方面实行更为灵活的办法以确认企业的交易背景。

5.应调控票据业务总量

票据业务通过真实贸易背景和期限来限制票据风险,但有的银行无贸易背景或滚动签发承兑汇票,打破l了票据业务自身内在的风险控制机制,为防止票据业务总量过分膨胀,形成票据业务系统风险,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有必要从总量上控制票据业务签发总量,通过总量限制把票据业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状范围。

银行行业前景篇10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影响;经营管理;不足;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拓宽人们参与金融市场的渠道与获得更高的效益,商业银行就随之产生。商业银行与一般性质的银行相比,带有更直接的盈利目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利率市场化的实行,一方面意味着商业银行在利率方面有了更大的自,可以有更高的空间获得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味这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化,面对的竞争压力加剧。所以说,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怎么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对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解

一般来说,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金融机构在市场的融资水平,换句话说,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在全面利率市场化后,跟传统的利率相比较,它主要是根据市场的供求来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家对市场利率水平的调控力度。实际上,利率市场化是将金融利率的多少交由金融机构来决定,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给予金融机构极大的自,让他们在根据自身资金的状况与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动向的判断的前提下,进行利率的调节。并且,还进一步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

(一)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就是通过金融业务、证券交易与贷款等项目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的。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对金融市场来说,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金融市场交易的活跃力度。对银行来说,金融市场的需求变化对利率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银行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来进行利率的调控,能够进一步达到刺激金融消费、提高金融消费者投资力度的目的,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经营利润。其中,利率市场化主要是由金融市场的供求变化而决定的,把市场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将市场的变化作为利率调节的一个参照值,在此基础上,更有利于构建金融监督的管理体系。这样既能够提高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与市场竞争环境,还能够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的掌握市场供需变化的信息与动向,把握市场变化的普遍规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金融领域的革新,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对银行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实行全面利率化的背景下,银行间的竞争加剧,逐渐的白热化,商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下,取得一定的发展与利润,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商业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改变的背景下,极大的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如果没有在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将会阻碍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创新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从改变金融业务单一的现状,提高金融的服务质量等等手段入手,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力与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

三、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挑战与不足

(一)存贷款业务的减少

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款与贷款是其传统的主要业务,也是获取利润的来源之一。但是,基于市场利率变化的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为了进一步做到规避风险,就会相应的减少投资力度,这样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业务减少,降低了银行的利润,长久以此,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益与安全保障。在现行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面对业务减少的问题,会被迫的发行银行的债券,来获取相应的资金。而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的增加,并且资金的进一步流动也会加大银行存贷比。这样,存贷款业务的减少,使得银行失去了传统的稳定性收入的来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

在市场利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竞争加剧,市场的波动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率,可以说,利率的波动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直接挂钩。而市场利率在金融市场的变化下,会一直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波动越大,带来的风险也就越大,这无疑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旦,利率波动的幅度超过了银行的可控程度,就会使银行的发展陷入到巨大的经济危机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经营管理的压力与挑战。

(三)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言,也不例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才是经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益,规避风险,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参与银行的管理工作。但是,就目前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一方面,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员工的管理技能培训,以便加强人员自身的素质,进一步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带来的挑战。

四、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加大的问题,在完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着手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提高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要全方面的收集市场利率的波动的信息,并做好风险预防的方案,协调好商业银行利率与市场需求利率之间的关系,从事前就做好处理风险的准备工作。另外,风险利率管理部门还应该要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着手建立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系统和风险的分析方法,加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这样,全面的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足,并进一步的做好规避风险的工作,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

(二)创新人才管理与培养机制

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是它的首要目标。但是,在实行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也要兼顾到顾客的利益,以人为本,提高金融的服务质量。创新人才的管理与培养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人才的素质,提升人员服务的能力,从而使顾客获得最满意的服务,促进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另外,加强对人员的培训,通过各种专业的培训课程,使人员掌握利率定价的定理,提高管理人员风险预测与识别的能力。并且,要提高商业银行管理的水平,就要相应的建立各种考核评价的机制,设立相应的人员管理监督机制,薪酬制度,创新管理的理念,善于利用激励的手段,提高对人员的管理力度,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基于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下,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只有在熟练的掌握市场利率变化的基础上,掌握市场波动的信息,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足,才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获取更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侯旭东.市场利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4:276.

[2]张爱玲.市场利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J].现代商业,2015,17: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