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04:26

传统文化的功能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功能创新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有没有创新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明抗疟良药青蒿素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具有创新价值的一个极好的实例。首先,屠呦呦负责编写的(1969年4月编印)内部参考资料《疟疾单秘验方集》中记载“处方:青蒿五钱至半斤。用法:捣汁服或水煎服或研细末,开水兑服。来源:福建、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江西”,表明福建等地的民间验方已经为屠呦呦知晓和重视。民间验方、民间习俗当然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屠呦呦等当时的中国科学家的抗疟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五二三”领导小组于1967年6月通过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规划》中列出的第二个课题就是“民间防治疟疾有效药物和疗法的重点调查研究”,说明他们重视民间传统文化。其次,文化(包括科学)典籍是传统文化的文字记载。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卷三中写道“治疟病方:鼠妇、豆鼓二七枚,合捣,令相和。未发时,服两丸;欲发时,服一丸。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段文字对屠呦呦想到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发挥了关键作用。所以,青蒿素的发明是传统文化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一个科技创新的辉煌实例。

创新不是复古,创新的重点是创造出以前没有的事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新药。传统文化中虽有青蒿治疟的说法,但疗效并不显著和稳定;在成百上千种中药里,青蒿的表现并不好,一直就不是首选。所以,发明青蒿素治疟是真正的重大科技创新。

青蒿素的发明和用青蒿素治疟这一创新当然是一个个案。传统文化是不是一般地具有创新价值?抑或它只是偶尔具有创新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而这要求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它的内涵和特性是什么?

“文化(culture)”是一个有多重涵义的词,很难对之给出一个大家一致同意的精确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们的生活方式,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我们这里说的“文化”,其主体是人的群体,通常是某个民族,也可以是其他的有特定关联的人的群体(如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群),而不是个人。一般说来,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文化的物质方面,如建筑物、生活用品等)、精神文化(文化的精神方面,如价值观、、科学知识、哲学文学艺术等)和制度文化(含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包括法律制度、礼仪、风俗习惯等)。

既然文化指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有相应的文化特征。所以有宗教文化、官场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体育文化(足球文化)、军事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婚娶文化、墓葬文化等各种特色文化之说。

文化有哪些功能呢?王玉梁认为,文化有如下的五大功能: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消费功能、储存功能。冯之浚则将文化的社会功能分为六种: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创新功能。

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冯之浚所提出的文化的创新功能:“人类不断利用已掌握的文化知识,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变革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改变自身的精神状态,变革人的观念,扩展人类的思想领域”。我们认为,创新的确是人类的特点,甚至是人的本质;但把创新归结为文化的功能,则是一种错置。人们可以利用文化的因素来创新,也可以利用非文化的因素来创新。另一方面,同一种文化,既有有利于创新、鼓励人们创新的因素,也有不利于创新、压制人们创新的因素。

就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来说,儒家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就有一条是专门鼓励人们弃旧图新的。《大学》对此继续论述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里的推崇创新、追求完美之意甚明。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孔子的“述而不作”、孟子的“法先王”、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以及流行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观念等又体现为一种守旧的思想意识,儒家倡导的封建礼制也容易让人墨守成规、惟命是从,这些与社会现实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发生共振,成为一种阻碍人们创新的巨大力量。

又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以孔德(te)、马克思、德雷伯(J.w.Draper)、怀特(a.D.white)、罗素(B.Russell)等人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基督教教义和科学是冲突的,宗教文化阻碍科学创新。布鲁诺(GiordanoBruno)和伽利略(GalileoGalilei)的遭遇是其例证。而默顿(R.K.merton)则十分详细地论证说,清教(基督教的一支)激发了十七世纪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基督教文化也既有推动科技创新的因素,又有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

再说,不是文化自己在创新,而是处于一定文化中的人在创新。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创新。就同一种文化而言,它也并不总是在推动创新,有时它会阻碍创新。所以,我们不同意“文化具有创新功能”这一说法。

既然一种特定的文化中通常既有有助于创新的成分,也有阻碍创新的不利成分;还有中立的、但可以为创新者所利用的材料。文化中的有利于创新的成分,以及可以为创新者所利用的材料,当然是有价值的,人们可以利用它来创新,所以是一种创新价值。因此,可以说文化具有创新价值。

前面已经说过文化具有五大功能。有某种功能,当然也就会具有某方面的价值。但有某种价值,却不能说一定具有某功能。

一种文化现象,只要它的历史足够悠久,就可以说它属于传统文化。既然一般地说,文化是具有创新价值的,那么,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当然也具有创新价值。发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用于创新,从这个角度讲,传统文化是一般地具有创新价值的。但反过来,却不能因此认为传统文化具有创新功能。这一点从上面的对作为东方传统文化之一的儒家文化和作为西方传统文化之一的基督教文化的相关讨论中,已经很清楚了。

传统文化虽然具有创新价值,但这种价值不一定能被发现、被利用。传统文化,正因为打上了“传统”的标签,所以它所具有的创新价值容易被忽略、被遮蔽。不仅如此,传统文化常常被人为地与“落后”、“过时”、“愚昧”等挂上钩,被弃之如敝履。中医中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型,有识之士如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但多年来,也一直有人呼吁取缔中医。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轻视传统文化的观念。当然,如何发现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价值,更是一个值得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理解的传统文化,不应只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东、西方)的传统文化,对我们也是有创新价值的。古希腊、古印度的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同我们中国的儒、道和中医一样,对我们的创新是有帮助的。对希望在哲学上有重要创新的人来说,学习古希腊、古印度和德国古典哲学甚至是必须的。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正确的态度仍然是:汲取全人类一切文化的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周程.屠呦呦与青蒿高抗疟功效的发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1):1-18.

[2]王玉梁.价值与文化[J].中州学刊,1989(3):71-72.

传统文化的功能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和作用

开平市地处珠三角西南部,以碉楼而闻名。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起初主要是为了抵御匪患以及防止自然灾害的影响。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第一批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自从2018年江门市第六届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在开平市赤坎镇正式落地以来,项目在社会服务和社区治理中紧密结合碉楼文化,积极挖掘碉楼文化的内涵,并且将其与现代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逐渐探索出了以碉楼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社区治理模式。

一、碉楼文化概述

开平碉楼是开平侨民将西方建筑理念和本土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开平碉楼集合了防卫、居住等多方面的功能。不同建筑艺术风格在开平碉楼表现出了很强的兼容性,成为开平传统文化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开平碉楼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精神和特色。碉楼文化是在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所形成的传统文化。碉楼文化是一种原生型、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碉楼文化理念可以概括为:以“碉其稳”,“稳”即“自卫防盗、安全稳定”;“碉其精”,“精”即“中西合璧、取其精髓”;“碉其和”,“和”即“以站为家、团结和睦”。

二、碉楼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论述

开平碉楼文化的演进和形成与开平本地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虽然传统文化的形成与社会治理理论的演变处于不相交的时间段和空间中,但是社会治理所体现出来的“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的特征与开平碉楼文化在演变和形成中所体现出的伦理道德、和谐理念、追求稳定以及兼容性等方面均存在高度的暗合现象。首先,社会治理理论的“调和”特征与开平碉楼文化在形成和演变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理念以及追求稳定的社会观念,均体现出了反对社会矛盾解决中的激励、暴力和不妥协的态度,追求和谐、稳定是二者共同的特征,主张通过相应的途径实现和平、和谐。其次,社会治理理论中的“多元”特征与开平碉楼文化中的兼容性之间表现出了高度的契合。开平碉楼文化结合了西方建筑文化和本地建筑文化的特征,因此从碉楼文化中也能够挖掘出社会治理理论中的“多元”特征。第三,社会治理理论的“过程”特征体现出了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等方面的特点。而碉楼文化作为当地传统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的,碉楼文化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意义,能够实现对社会关系的不断调节。最后,社会治理中的协同治理理念与碉楼文化中的合作理念不谋而合。在社会治理中,要求多元主体通过构建协同治理的环境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而碉楼文化中“以站为家、团结和睦”体现出了在抵御自然灾害和外界干扰中的合作理念。

三、发挥碉楼文化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

开平市赤坎镇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在服务社区居民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碉楼文化内涵的挖掘,结合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的要求,将碉楼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团结、多元、互动等理念运用于解决社区问题、调解社区冲突以及社区教育等方面,以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魅力。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和文化传承队伍传统文化是人的文化,需要依赖于人的创造力进行传承和发展,因此要确定碉楼文化在赤坎镇社会治理中的主导性地位,就需要以赤坎镇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为平台,强化工作人员对碉楼文化的研究能力,理解文化中所具备的内涵。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对碉楼文化进行深入的识别、传播。因此,应以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为平台,积极发挥平台作用,整合多元化的主体,为实现碉楼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

(二)强化对碉楼文化内涵的识别开平市赤坎镇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工作人员需加强对碉楼文化内涵的识别和挖掘。例如可通过“赤坎人家口述史计划”专项活动,形成初步的赤坎口述史,从口述史中得出碉楼文化的内涵,逐渐构筑村民的文化共同体。碉楼文化中的安全稳定、包容、团结、和睦等理念与社会治理的理念相吻合。例如可将安全稳定的理念运用到社区安全建设中,将团结合作的理念融入到社区支持网络的构建中。

(三)依托碉楼文化建立社区治理体系碉楼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与社区治理的内涵存在多方面的吻合。赤坎镇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要以碉楼文化为依托,以社区治理的要求为标准,结合社区居民在各方面的需求,建立以碉楼文化传承和保育为平台的社区治理体系。以碉楼文化的精神为依托,把社区治理中的安全建设、支持网络建设、底线民生服务、社区教育等内容纳入到社区治理的内容中,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

(四)建立传统文化治理的反馈机制以碉楼文化为内涵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这就要求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根据社区问题以及社区需求,不断对以碉楼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进行优化。开平市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碉楼文化社会治理反馈机制,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积极优化和改善,以社区需求为导向进行动态化的更新和优化,提升碉楼文化与社会治理内涵的契合度,更大地发挥碉楼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传统文化的功能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223-02

历史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延续。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因此,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在传统文化不断演进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1]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是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1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1.1孔孟的道德教育思想

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从“爱人”出发,孔子提出“庶、富、教”的教育思想,要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①把道德教育贯穿于文化知识学科中,并把道德教育置于首要地位。孟子认为“人皆为尧舜”②从“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心出发,提出“仁、义、礼、智”的“四德”,并把“四德”贯穿到“五伦”之中,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

1.2古代典籍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③三个方面指明道德修养的方向和目标,同时这“三纲领”也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的表达。《中庸》也提出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与方法,“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成则明矣,明则诚矣。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④指出了道德修养的完美境界也是一种人生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源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2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功能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有着浓厚的重德求善的伦理价值取向的文化,发挥着强大的道德教育功能,而且是一种教育手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现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借鉴、利用,更是发挥传统文化巨大价值功能的过程。

2.1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2.1.1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些被新时代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价值取向,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操和精神品格。古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有“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在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升华,不断演进,丰富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2.1.2讲求诚信、言而有信

以诚相待,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论语・述而》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孟子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事父母;义,从兄长;智,明白以上两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礼,孝悌在礼节上的表现;信,老老实实地去做。”[2]在当代,诚信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其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大学生要以诚信为重点,言必信,行必果,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培养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对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密切关系;也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付诸实践的重要保证。

2.2传统文化能够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1高尚健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塑造健全理想人格,推崇人格道德的价值,特别注重修身养性。孟子推崇“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认为这种人格形象是充满道义感、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家庭义务感的,在“大丈夫”身上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乐观主义是中国传统人生伦理哲学的基础。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安贫乐道、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2.2.2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价值追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⑤这是一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正如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荀子也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千古流传至今的进取精神,对我们大学生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奋斗品格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3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借鉴、发扬道德教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探讨,从中借鉴、吸收、发扬有益的道德教育方法来指导当前的道德教育工作。

3.1秉持扬弃的原则,借鉴吸收,传承优秀的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之一,就在于它认为人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善性和能力不断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塑造自身和谐健康的心理。这种强调主体意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为我们今天提倡主体精神的社会所需要。”[3]从古到今道德修养都很重视自我修养,强调道德践履,推崇严于律己。古人尤其重视道德修养过程中的“慎独”、“自省”。孔子提出道德修养的六大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特别强调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孟子也强调要在深造自得的基础上反求诸己,强调理性的自律道德。

3.2博古通今、融会贯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道德教育

将传统文化引入道德教育领域,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和融会在一起,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多方面,全方位的探讨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以此来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功能。

3.2.1从学校教育的不同环节来探讨道德教育方法

3.2.1.1从课程设置角度分析

创新课程设置体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把传统文化引入到课程当中,在必修课中适当增加一些古代哲学、文学鉴赏;在选修课程中扩展学生选择传统文学的范围,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外讲堂。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道德觉悟。

3.2.1.2从课堂教学过程来分析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渠道。“所谓‘圣可以学而至’,其中的‘学’乃是指通过‘学’道而最终达到‘凝道成德’的目的。可见,‘学’的核心过程就是道德内化。”[4]把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教育的精华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鉴赏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并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2.2从道德教育中不同角色分工来探讨道德教育方法

当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采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在高校中,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利用特有的社团文化活动、学生会组织、传统文化沙龙等等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家庭中,对待父母长辈要坚持孝悌忠信,兄弟姐妹之间要以礼相待,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3.2.3从现代科学技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应用程度来探讨道德教育方法

3.2.3.1现代传媒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且渗透到各个领域。高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露天电影等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历史影视作品,亦可聘请专家或组织一些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展课外讲堂;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刊和校报等在特定时段宣传传统文化知识等。

3.2.3.2现代心理咨询类机构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其目的就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和就业辅导。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不仅可以开展一些日常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教育,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活动,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养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地生活态度,这也是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高校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来开展德育工作,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效地发挥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功能。

注释:

①《论语・述而》

②《孟子・告子下》

③《礼记・大学》

④《礼记・中庸》

⑤《周易,乾・象传》

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西华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110-112.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71.

[3]郭萌,崔林.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1).83-84.

传统文化的功能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它所蕴含的崇尚道德、重视思想、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等思想和精神,对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升华感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脊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开启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成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腾飞的动力源泉。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纷呈的经典篇章,是中华民族的“魂”。高职院校不仅是传承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圣地。学院教师学生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然而,由于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教育支离破碎,高职院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化、机械化,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严重缺失,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学生的生活,使得传统文化面临断链的现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把握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滋润成长,既是目前教育形势的需要,又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关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碰撞和两者对接途径的探讨

注重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实现了学校由管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堂主渠道等育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通过各个层面的传统文化育人优势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一)传统文化融合在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中

学校是人类知识的殿堂,作为一种文化建筑,其校舍建筑的造型,应以艺术的语言,展现给师生视觉空间艺术的享受,学生第一印象就是校舍的建筑造型,而这一印象又往往深深地打动或影响人的情绪感受和追踪记忆,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变化。

校园环境建设要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构建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氛围。如散发出浓浓的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从里到外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映现出现代学校的书卷气息。特别是学校标志性建筑,是学校最靓丽的风景线,无论古香古色还是现代大厦,虽建筑特点各有不同,但都用典雅、朴实的建筑风格,营造出各自学校的文化特征,烘托出独特的书香之气;花卉和树木的种植,彰显园林艺术风格;温馨提示语,尽展诗词佳句魅力。校园环境美丽宜人,传统文化浓郁清新,行走其间,耳濡目染,于无声处,沁人心脾。

具体措施,以辽宁职业学院为例

依托“书林、三昧园、鸣春园、碧鉴塘、浣清池、六艺园、怡心园”等十六处校园人文景观及“上善若水,为学日益”、“宁以修身、静以养性”、“书山有路勤为径”、“温、良、恭、俭、让、悟、勤”等启智明慧碑刻所展现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让学生在“入园品三昧,鉴塘悟倒影,浣清喻君子,六艺成古砺”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高尚情操。

(二)传统文化延伸特长活动中

以学生活动带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活动中,借助节日文化,使民俗教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创立传统文化学习的专业协会和社团,引进专业老师指导,利用社团和专业学习协会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传输和传统文化教育。

下面以辽宁职业学院为例。

我院成立书林文学社、三昧文化社团、六艺记者站,通过“象山瑰秀”传统文化大讲堂、“方正品字格”征文大赛、古诗文诵读进公寓、“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校园行等活动,带动了许多师生重学文化经典,成为了塑造校园文化的先锋。结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俗节日,让学生体验包粽子、吃月饼的乐趣,交流民俗节日的来历、名人的故事,欣赏经典的诗词歌赋,探讨爱国、团圆、敬老的话题等。同时开展感恩励志、诚实守信、嘉言懿行等主题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三)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建设中

教育目的是通过课程与教学实现的。要把传统文化落在实处,就要加强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必须坚持开发和实施并举。传统文化精髓和糟粕并存,必须对其进行筛选和加工,使其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征。

1.开发校本课程

高职院校需要研发编印校本课程,内容包括每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综述、作者简介、简要注释及赏析等,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对学生阅读和文学赏析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丰富学院课程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了“学国学、诵诗文、重品悟”的浓厚氛围。

2.开设课程

(1)学院每学习开设一门“传统文化课程”,由语文教师按照开发的校本教材进行课堂授课。

(2)设置多种课型

根据学校资源,根据校本教材的结构,根据不同年级,由语文教师选择课型进行讲授。

①经典诗词(古文)诵读课

经典诗词(古文)诵读课以诵读记忆为主,对经典诗词(古文)进行介绍,解决阅读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句义,对句章篇进行熟练朗读,达到优秀句章篇准确背诵的目的。

②经典诗词(古文)赏析课

经典诗词(古文)赏析课以赏析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大量资料,了解文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生活环境创作背景,理解诗词(古文)的深刻内涵,对作品进行鉴赏,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3.成立教师读书协会

学院各个院系成立读书协会会,有组织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协会制定了章程,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免费向读书会成员提供阅读书籍,定期开展活动。

(四)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

本土传统文化包括区域传统文化和学校传统文化,挖掘本地、本校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和内涵,整理、提炼、升华传统文化理念,让学生从身边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建好校史陈列馆,提炼校风、校训等。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地域性特点,地域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地大人多,不同地域风俗人情各不相同,必然有其相对固定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内核。如辽北地区的文化精髓是“红楼文化”,东北“二人转文化”、“小品文化”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地域传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和独特优势,对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深厚思想基础和保证。用中国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来引领高职院校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抵抗力,使校园主流文化在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之道。

参考文献

[1]刘施昊.论校园文化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2.

[2]于伟峰.提高大学生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的途径及实效性初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4]张靖.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

[5]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传统文化的功能篇5

从中学思想课的定位来看,德育工作是其应有之义。但是从现实来看,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许多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政治课普遍不感兴趣,对于政治课所宣扬的一些道德教育更是不屑一顾,认为假大空,是骗人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跟应试教育有着莫大的联系。但是也跟我们选择德育的方式有关。过于强调教育的应试功能,无形中消解了知识本身的价值。由于高考的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巨大工程,因此前者不是本文所要涉及的问题;至于后者――本文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成效,渗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传统文化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有所创新的结果。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

从必修1至必修4的课本结构来看,编者明显渗透传统文化于其中,我们可以以2009年人教版“经济生活”为例。

1.爱国

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应有之义。教材在第八课“国家财政与税收”中,通过讲述财政的作用、财政与税收的关系等,让学生明白,公民依法纳税是国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自觉纳税是爱国的具体表现;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通过介绍对外开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诠释爱国主义的经典;到了近现代,中华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在生死存亡之际,黄宗曦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

2.爱人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因为有了竞争,价值规律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与此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优胜劣汰。经济学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效率,也要考虑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教材第一课的综合探究在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时,教育学生“把钱用到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第七课在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时,倡导人们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第九课在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时,强调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3.爱物

现代经济学十分强调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比如第四课强调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在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中,特别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比如,第三课在阐述“做理智的消费者”时,强调“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强调对地球资源的节约和可循环利用;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引述古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学生花钱要节制,用之有度;第七课讲效率时,指出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节俭。孔子提出的“温、良、恭、俭、让”五大德目中,俭是重要的一目。墨子则把俭约和淫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他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中国传统的节俭观经过各派思想家的宣传教育和倡导,“戒奢崇俭”成为中国历史上正统的消费伦理思想,“成由勤俭败由奢”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生活格言。

从经济生活的编排来看,中学思想政治课处处渗透和体现了传统文化精髓,传统文化也为中学思想政治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素材。

三、活用传统文化,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但是又不能生搬硬套地移植传统文化。必须在善于借鉴和引用的同时,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使之既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1.强调“实践+自省”的教育方式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除了外部的教化,自我反省、自我超越是最主要的途径。这跟传统文化提倡的“自省”是一脉相承的。《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张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教育达到提升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在实践中增强体验感。

以2009年人教版“经济生活”为例。在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教材先是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四种消费心理,然后要求学生树立四种正确的消费观。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即使从网上下载许多贴近教材的新闻、图片,制成精美的课件,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地有所触动,根本起不到德育的作用。相反,如果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参加一次环保志愿者活动,做一个有关中学生超前消费的问卷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相关的消费原则。

2.倡导“由小及大”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许多中学生对政治不“感冒”,一提到爱国主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学生就反感,认为假大空,是骗人的。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是也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有着莫大的关联。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我们是不是满口的官样文章?是不是把理想、道德标榜得很高?是不是把奉献、集体主义讲得头头是道而对个人的权利、利益闭口不谈?是不是总是一副正义凛然、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极为关注道德的提升,但是它强调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而使得这种德育更真实,更具有可行性。比如苟子《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由小才能及大;再比如我们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还是以2009年人教版“经济生活”为例。整本教材都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但在处理这一主题时,教材采用了由小及大的编写方式。比如第三课中倡导的勤俭节约消费原则、第六课投资理财时应该注意的原则――投资时,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于细微中具体感受、实践爱国主义。

传统文化的功能篇6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特点,可简要总结(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土壤;(2)崇文尚柔,重视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3)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整体和基本功练习,养生体育最为发达;(4)体育的礼仪性、等级性和表演性弱化了体育的竞争特征;(5)在体育的深层次文化方面,以宽厚、礼让、平和为价值取向。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3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体育消费在农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地增加。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广泛开展,一方面可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农民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必将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客观上为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具有广阔的、天然的健身场所,各地区可根据附近地形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与的同时,又能加快当地体育附属设施的健全,加速农村体育产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一方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作用对策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特点,可简要总结(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土壤;(2)崇文尚柔,重视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3)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整体和基本功练习,养生体育最为发达;(4)体育的礼仪性、等级性和表演性弱化了体育的竞争特征;(5)在体育的深层次文化方面,以宽厚、礼让、平和为价值取向。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的功能篇7

【关键词】城市风貌文化传承文化演绎空间塑造

1.项目背景

1.1宝鸡市简介

宝鸡市地处关东平原西部,是中西部区域的中心城市。宝鸡古称程仓,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曾是中华文明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文化的发源地,素有中国青铜器之乡的美称,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1.2项目的特征

宝鸡石鼓文化园商业片区位于宝鸡市中心城区,毗邻渭河,与石鼓山公园和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同是天台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片区定位是集旅游服务、商业、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具有浓郁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项目占地47.7公顷,荫香河纵贯其中,国道312横贯整个地块,片区以公共设施与商业建筑为主,围绕石鼓山形成宝鸡市的商业休闲中心。

宝鸡石鼓文化园商业片区项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遗迹”开发,而是在缺乏现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的情况下,将无形的周秦文化具象化,将商业与文化加以融合,创造能够体验历史文化感的旅游文化休闲场所,激发市民与游人对城市主体文化的认同感,实现宝鸡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演绎。

2.规划理念——城市风貌视角下的规划设计

“风貌”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风格和面貌,风采相貌或景象。城市风貌体现了城市文化,“风”是城市文化的内涵,“貌”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大到城市范围的规划,小到城市街区的设计,都应当考虑城市风貌和文化对其影响。

由此可见,石鼓山东片区规划已经不能仅仅着眼于对片区及其周边环境的分析与研究,还应在对城市文化与城市风貌特征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剖析城市文化传统之风与城市空间形态之貌对规划设计的影响,即能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又能够体现时代性的城市空间格局。这其中包括城市之风对片区对文化定位与功能定位确定,也有对传统文化的物化。

1.3项目特征与文化的匹配

1.3.1.项目特征——对文化的探求

宝鸡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遗产,姜炎文化、周秦文化、三国文化与佛教文化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北首领遗址、出土量占全国的半数以上青铜器、陈仓石鼓等文物古迹无不彰显出深厚的历史积淀。但是,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宝鸡缺乏对自身文化的清晰定位。伴随着文化旅游产业兴起,宝鸡逐渐开始利用这些宝贵历史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城市定位于合理的建设,导致整个城市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主导文化。

通过对宝鸡市各个历史时期城市主体文化和影响程度的研究,梳理历史文化脉络,提取出能够代表宝鸡市所独有的,并且符合当前城市发展背景的个性特色,然后将这种经过提炼的文化作为片区文化定位。

从宝鸡市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博大精深的周秦文化在宝鸡这片土地上起源与发展,作为礼乐文化的肇兴之地,《周礼》《周易》等著作奠定了中华文化基础。通过对宝鸡各个时期主体文化的梳理,发现宝鸡的主体文化特征较为清晰,无论是文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历史遗存的数量来看,均以周秦礼乐文化为尊。

宝鸡石鼓文化园商业片区是以周秦文化为片区文化定位,突出周礼文化氛围并以礼乐文化来立意立景,使市民在感受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同时能够增强对宝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片区规划的概念设计融入了周秦文化的代表《诗经》作为整个设计的重要概念。将《诗经》中的各个名篇进行提取、演绎、进而将其融入到空间设计中,以“风、雅、颂”作为设计的精神蓝本,在空间设计中将其作为串联各个功能片区的重要线索,以求在精神与文化层面上给人以历史与文化的体悟。

1.3.2.功能定位——丰富活动的植入

宝鸡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存在大量的历史遗迹,但多数遗迹多以旅游开发为主,这些观光景点功能单一、缺乏配套服务设施,市民参与性较弱,空间品质有待提高,造成了宝贵历史遗存的浪费。城市中尚未形成定位明确、功能复合、文化氛围较高的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文化中心。

场所精神应当不仅仅是传统历史与场所的再现,还应当注重对城市深厚历史积淀与丰富传统文化的承载。因此整个片区注重对丰富多样的活动提供展示、参与、交流与体验的空间。片区在结合石鼓文化园与青铜器博物馆文化展览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了集旅游度假、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文化展示青铜器销售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文化中心。

1.4空间塑造——文化的物化

所谓文化的物化,就是指通过规划与建筑设计手段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生动的表达出来。通过建筑空间、景观环境的营造,使人置身其中时能够通过视觉、触觉等体验方法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感受。

由于周秦文化距今年代久远,历史文化对城市面貌的影响只能通过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与若干历史遗迹与文物的间接影响,城市面貌缺乏传统文化支撑,传统文化的物化仅仅由若干仿古建筑体现,缺乏对整体风格的考量,导致整个城市建筑风格混杂、空间格局混乱,充斥着粗制滥造的“假古董”。

因此,项目在设计伊始就注重对文化的物化,对宝鸡市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分类、筛选、提取和再加工,并将其应用到方案中,使其不仅仅是仿古建筑群落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对石鼓山整个东片区空间、建筑、环境的精心设计,重现2000多年前宝鸡地区灿烂的周秦文化。使置身于其中的游人通过空间环境产生对宝鸡传统文化的共鸣,对传统文化进行演绎后的空间环境产生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3.文化主导下的空间塑造

石鼓文化园作为整个石鼓山的重要片区,是对城市传统空间格局中地标塑造的演绎与发展,对梳理宝鸡市的历史文脉,强化城市文化特色,改善城市文化空间格局,重塑城市的精神象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1.4.1.功能布局

规划中将商业片区分为三个功能定位迥异的分片区,分别融入了《诗经》中“风、雅、颂”的传统文化思想。其中区主要文化定位为“风”,即土风、风谣,歌颂了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可以引申为对世俗文化的体验,该片区定位为宝鸡传统民俗风格的商业步行街,目的就是给现代人们提供一处体验古代市井民俗生活的场所。曲折的传统街巷空间成为主要空间塑造方式,建筑风格偏向于传统民居,简朴而富有生活氛围。

规划将古玩售卖为主要功能的B片区定位为“雅”,“雅”在《诗经》中主要反映精英文化与贵族阶层的生活,使游人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代商业空间中的升华。空间风格以内向的封闭式的院落空间为主,体现中国传统士大夫乐于归隐的生活志趣。建筑形式精致而大气。

石鼓山顶的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是对诗经中“颂”的诠释的场所,“颂”片区是对帝王与贵族的歌颂,注重塑造能够体现周秦皇家威严的中轴线空间。整个空间环境大气磅礴、庄严肃穆。

三个片区结合形成了对“风、雅、颂”的全面的诠释,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梳理、演绎,将其与各个地块的功能片区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统一却各有特色的功能布局。

1.4.2.平面布局

中国传统空间多由“街巷”与“院落”两种元素组成,因此若要形成既具传统空间尺度,又使人、街道与建筑院落形成良好的关系的规划布局,就需要对传统文化与空间尺度下的“街巷”与“院落”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推敲,寻找适合特定功能与特定场所的街巷尺度与建筑肌理。

1.空间实体的图底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注重围合,不同建筑组合成的院落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内向性空间,院落之间通过拼接、组合形成建筑组群。规划以传统关中民居作为基本母题,根据不同片区的对功能的要求变型与组合,形成具有独特空间与丰富功能的片区。利用蜿蜒曲折的街巷将片区串联在一起,形成多变的空间与适宜的尺度(图表3.1)。(1)滨水区建筑群:地处荫香河两岸,是整个片区中景观最为优越的地段,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建筑、堤岸与河道的关系,注重滨河景观对建筑的影响。将建筑沿河布置,构建曲折有致带状空间,最大程度上的利用荫香河景观,形成近水、亲水的环境。(2)民俗商业片区:主要定位为传统民俗风格的商业步行街,体现了宝鸡的世俗文化,在规划中采用了传统关中建筑院落布局形式,通过若干个独立院落的组合形成具有关色的建筑群落。(3)综合商业片区:主要功能是大型商业,因此建筑体量较大,满足对功能的要求。同时在片区中心设置大型广场,广场周边设置半地下商业,与周边大型商业相结合。

2.街巷空间的塑造

街巷是片区内部空间相互连接的最主要元素,也是传统市井生活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在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构成中,街巷作为能够承载传统历史风貌的线性空间对于整个片区的空间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宝鸡东片区的街道设计,无论是空间感的营造还是材质的运用都保留了当地传统街道实用朴素的风格特点。街道顺应地形起伏的变化,形成立面上的高低变化,更增加了街巷空间变化的多样性。在大小变化,高低变化的过程中,日常行走在街道中的人,体验到的空间开合与明暗的变化,形成了片区内部空间的序列景观。这些体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而加强了片区的标识性和识别性。

1.4.3.建筑空间设计

建筑空间形象设计方面,通过对宝鸡传统地域文脉的挖掘与提炼,形成符合时代特色的建筑形象与符号。将这些形象与符号以一定的逻辑关系整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在尊重历史而不是模仿历史的前提下,大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从传统建筑中折射出现代建筑的精髓,使建筑空间布局、建筑尺度、风格与材料与传统建筑形式取得和谐的关系。

整个片区虽然是由不同院落拼接、组合形成的建筑组群,但是方案中采用8.4*8.4m的标准柱网,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群体内部进行灵活自由的划分,在整个片区外部形象统一的前提下,实现了内部空间的自由分割。自由的空间划分成为了整个片区实现其复合功能的前提。主要建筑群组类型分为内廊式商业街、独立式商业与地下大型商业三种模式(图表3.2、图表3.3)。

4.小结

城市规划中对文化的传承与演绎不应该是人为的臆想,而是基于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确保历史文脉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前提下,保护物质和非物质的载体,使历史形态、空间环境、建筑风貌、文化内涵等各种要素的共生共存,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绎。

参考文献

[1]谢煜林.徽州古村落中的外部空间环境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2]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传统文化的功能篇8

【关键词】 室内设计;传统文化;现代功能

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文化史中国民族的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但有些传统文化越来越面临着一些现念的的冲击,在室内设计中,只有更好的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功能协调在一起,才可以使传统文化和现代功能之间维持平衡,更好的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才能很好的把传统文化保留下来,让后世的人所接受。

1.传统文化和建筑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应用

现在古代建筑做顶级酒店,很多古代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失去它本身的使用价值,很多人讨论是否应该拆除,但是也有人觉得这样对传统文化是一种伤害,渐渐的会失去这些传统的东西,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功能平衡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上海国子监Spa酒店,现代中式风格的奢华酒店,呈现了古典中华文化的现代融合,在保留其历史风貌的同时,加入旅客需要的便捷设施及时尚元素;设计师们参考大量旧照片及文献记载,精细还原楼内原本装饰的西西里大理石柱及彩绘玻璃等室内细节;了解时下高端旅行者的需要配备各种豪华设施,设计任务贯穿两座大楼涵盖所有客房、四家餐厅、两个酒吧、西点房、大堂吧、多个宴会厅、游泳池、健身中心及水疗房。这个古建筑的印迹与记忆将以特殊的方式被组织到现代生活之中,即保留了中国古建筑的特色和传统文化,拥有了现代的功能,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为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

2.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

中国古典家具大多数都是实木的家具,大多数都带有一些中国传统技术的雕刻,图案十分的精美,但是全部都是实木和雕刻的往往让人坐起来很难受很不舒适;图案的很多棱角容易对人造成伤害,缺少了人性化的东西,,没有现在设计中对人体工程学的重视。顺德三有公司,三有家具有限公司具有传统风格的现代家具,它以中国优秀传统明式家具为蓝本,巧妙地把中国特色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保留下中国的传统,同时又与现代中国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相协调,在造型上吸取了明带时期家具的造型元素和文化符号,又大胆吸收了西方现代家具的人体工学和尺度,在保持明式家具幽雅清秀的艺术效果的同时,又有现代国际家具的简约风格,将中国的审美情趣与西方的艺术品位融为一体,很好的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功能结合,让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维护了二者之间的平衡,又可以为人提供舒适的生活品质,可谓是一举俩的啊。中国先民在审美上表现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表现为虚虚实实,分分合台,既隔又通。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间形式上大多完整无缺,空间划分起程转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吸收其有益的设计形式改变其中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在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朴素稳重的色彩基础上增加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给居室活泼的生气:材质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之上增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与自然材料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室内装饰的材料有在现代中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

现代的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符合现代室内设计所表达的主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使现代室内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借以传统的形式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总结:室内设计只是一种文化的载体,目前中国的室内设计应当注重承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国独有的文化思想精髓,并且运用现代抽象的设计形式来展现中国室内设计的现代性和思辨性,融合传统文化精神,并用纯粹抽象的现代设计观念和语言形成现代与传统结合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风格,创造只属于中国风格的原创性的现代室内设计当传统文化和现代功能很好的平衡起来,往往可以更好的保留传统文化,又能使之符合现代功能,为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和需求。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功能篇9

[关键词]《功夫熊猫》;好莱坞式;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全球化;解读

2008年这部好莱坞动画片开始在中国上映的,刚刚上映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引起广泛关注,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当然票房也是水涨船高,是当年惟一票房上亿的动画片。而功夫熊猫第二部在2011年5月在中国首映,影响力也非常大,取得不错的票房,市场占有率可以跟第一部相媲美。《功夫熊猫》能够在我国受到热捧,原因在于这部动画片取材于中国文化,功夫是中国的国粹,而熊猫则是中国的国宝,观众自然而然就会喜欢。影片中蕴含了很多的中国元素以及中国文化,大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此外,影片中也继续保持了好莱坞式的幽默,具备搞笑风格,适合当前观众的文化心理。在影片全球热映的同时,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也走向了世界。从《功夫熊猫》这部电影中,我们更多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我们也应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推进国际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有利于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一、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国文化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只熊猫,而熊猫则是我国的国宝。其次,功夫也是影片中比较突出的中国符号,影片中的服装穿着、饮食习惯、民俗风情以及节日也是跟中国一样。此外,龟大师能够道破天机,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把乌龟作为至尊,是传统道家思想的主要表现,龟的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要实现真正的自由,比较放开一切束缚,影片中龟大师选择熊猫阿宝作为神龙斗士,这是因为龟大师看到熊猫代表了就是天命,就是自然,做到了顺应天命,这符合我国传统道家的观念。在泰狼从监狱中逃出之前,整个村子是和平安宁的,村民们都比较善良,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体现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影片中至高无上的武功被称为龙之典。在中国,龙象征最高权力,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之典的秘籍就是无,意思就是以无招胜有招,真正的武功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出来的。

一开始,主人公阿宝是和平谷里最懒的一只熊猫,没有一点武功底子,推着车去比武场看热闹,没上几个台阶就累倒了,动作非常笨拙,然而它还是坚持住了,最终爬到了目的地。主人公这种没有一点跟功夫有任何联系的形象,他的梦想却是能够成为一代大侠,惩恶扬善,抱打不平。影片结果,阿宝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刻苦学习,顽强的意志,狭路相逢勇者胜,最终打败了泰狼,成为神龙斗士。这其实蕴含中国君子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熊猫阿宝最终能成为神龙勇士,主要在于自身的努力以及坚持不懈,但是师傅浣熊的教导也是不可忽视的。阿宝偷吃食物时,居然能腾空跃起,这个细节被师傅发现,浣熊师傅在以后的训练中,用食物来激发阿宝的潜能,不断地对阿宝进行训练,这表现了浣熊师傅能够根据阿宝的特性来教育,体现出了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理念是孔子提出来的,我国一直都在大力提倡这个理念。

二、影片中的中美文化元素的对比与融合

影片中,阿宝从一只懒惰的熊猫,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训练,最终打败泰狼,成为神龙勇士,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人非常看重个人英雄主义,如电影《蜘蛛侠》《超人》等,人人都想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文化中非常崇拜的一种,在《功夫熊猫》中展示出了这一点,凭借熊猫阿宝一人之力,打败强大的泰狼,拯救了整个村子。个人英雄主义有个独特的共同点,那就是英雄都基本上来自平民,一个人就能拯救整个世界。但在中国,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主张弘扬集体主义,人多力量大,甚至对个人英雄主义比较反感。

“美国梦”从电影开头到结尾,都体现无疑。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出身,不管你以前是多么的懒惰,只要有梦想,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都有权利去实现,这也反映出美国的教育理念。

阿宝有着功夫梦,违抗父命去练习功夫,这反映出为了追求自由,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美国人的观念。在中国,传统的理念就是忠孝两全,这种自由主义和中国的孝道是有所违背的,但是这种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违背父命,追求自由,当前很多年轻人都乐于接受。

影片中许多场景都是中国古代原貌,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河流、花草树木、建筑物都是还原了中国古代的面貌。影片背景音乐也有中国曲风的渗入,美国人的幽默也在电影中充分表现,熊猫阿宝乐观幽默,做事坚持不懈,有着强烈的功夫梦,这无疑是现实美国人的缩影。在幽默中也不缺乏精神层面的升华,寓意深长,不像某些电影纯粹为了搞笑而搞笑。

电影的底子是东方文化的武侠故事,充分融入了美国的幽默的语言风格以及人物个性幽默感,电影的结构采用的是好莱坞式的故事结构方式,也把中国一些风俗场面包容进去。好莱坞的技术与中国东方文化的场景融合,做到了平衡,这带给中国的动画片很多的启示。

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还有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也融入了美国文化,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美国人积极乐观和幽默的语言风格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相互融合,才产生了这部《功夫熊猫》,文化的全球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三、《功夫熊猫》给我国文化传播的启示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共享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功夫熊猫》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融合的产物,而不是美国文化的产物,属于世界文明的共生物。影片蕴含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用好莱坞式的包装和制作,故事内容丰富有趣,这样就征服了全世界。

《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以后,有些人开始抵制,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侵略,威胁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安全;还有一些人则认为美国人在帮中国人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武侠文化是中国惟一为世界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笔者觉得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在自己手里才能发扬光大,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的后代,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使命,别人是不可能会发扬光大的。

《功夫熊猫》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以及达到了极致,已经找不出有不合理的地方,这表明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得相当透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敬意的。这部电影后面的制作团队里有中国人的身影,从中可以发现美国对中国文化非常有诚意。当一些人觉得是《功夫熊猫》是一种文化侵略,这是不合理的,影片并没有破坏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大力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好莱坞电影的素材是来源于各国文化的,以《功夫熊猫》为例,影片表层展现的是中国功夫和异域风情,其内核里包含着“勇气与责任”的励志主题,熊猫阿宝的成长,可以见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青年身上,这种情感和追求具有普世价值,有了这个思想基础,电影能够引起不同国度、文化、年龄的人们心灵共鸣便不足为奇。可以说,影片中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几乎都被这样处理得“与世界接轨”,这样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文化我们还没有让世界知道,而美国人却将其一部分发掘出来了。

《功夫熊猫》中融合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只有和谐对话,相互融合,融合时求同存异,实现文化的互补以及本土文化的不断增值。从《功夫熊猫》剧情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典型的使用中国元素包装的美式励志动画片,其中中国元素有许多。在画面以及声音效果方面,运用了中国传统特色风格的元素,加入了中国古代曲风,营造了一个又一个让观众赏心悦目的场景,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在剧情内容层面上,影片没有创造一个神话的功夫巨星,而是创造了一个乐观幽默的平民英雄――熊猫阿宝。这部影片也逐渐影响着观众的价值理念,影片中搞笑的语言风格迎合了当下青年消费群体关注的流行文化元素。在故事结构层面上看,影片中很多情节和对白无不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禅宗思想的深思,却又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植入典型的美国文化,即个人英雄主义;也体现了美国人追求自由,崇尚自由,追求张扬的个性。阿宝从一只懒惰的熊猫变身成为神龙勇士,折射出了美国文化,也是美国精神的反映。这样的结合模式,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也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功夫熊猫》在影院上映以后,影响力比较大,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议和思考。综上所述,文化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必须要开发,这样不同的文化才能相互融合,求同存异,相互发展。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去抵制好莱坞电影,不能因为它成功而去抵制,我们能做的就是深入自我反思,寻找出问题的所在,为什么中国的动画片不能走出国界呢,我们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从全面的以及发展的眼光去了解自身文化,合理的看待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融合,这样才是一种成熟的对待文化的应有态度。我们应该注重本土文化的国际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要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培养出高素质的民族文化传播者。

四、结语

《功夫熊猫》传承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已经成功地把这些中国形象的符号传播到世界,全球都更加深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个结果是好的。我们应全面和发展地看待自己的文化,理性地认识文化融合,支持我国文化的国际化,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传播者,最大限度地传播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俊峰.美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9:229.

传统文化的功能篇10

关键词:旅游文化街区;功能;演化;八廓街

1.研究背景

刘颂、王雪君认为“旅游文化街区”,又称“文化休闲街区”,它往往是依托街道(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在城市功能分区中的作用,赋予一定的文化主题而形成的[1]。笔者认为旅游文化街区是旅游与文化街区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传承文化街区的历史和文化,拓展文化街区功能在旅游中的作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夏健、王勇认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重置要做到“功能保全”,“生活真实延续”,“完善服务功能”三项基本原则[2]。苏静等人认为城市文化街区具有“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创造文化”这三个基本功能[3]。蒋其平等人认为在平常转经道作为交通空间而存在为人们提供正常交通,当举行宗教活动或者有宗教行为时,转经道就完全恢复其宗教职能,并且具有了严格的宗教职能[4]。由此可以看出,八廓街具有两项基本功能:交通功能与宗教功能,笔者认为这也是八廓街的传统功能。拉萨市旅游文化街区八廓街位于围绕大昭寺为中心的市中心,是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八廓街这一旅游文化街区同样具有居住,宗教,民族商业,交通等传统功能。胡海燕、图登克珠等对拉萨市老城区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得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老城区逐渐形成了居住,宗教,民族商业,旅游商业等多种社会功能[5]。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八廓街的功能在不断演变,产生了以旅游业为纽带的游憩、休闲、体验,文化等新兴功能。

2.研究对象简介

公元七世纪,法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即现在的拉萨),先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了八岁释迦牟尼等身佛像,紧接着迎娶大唐文成公主,带来了十二岁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至此,印度佛教和内地汉传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与本土宗教相融合,形成藏传佛教并在吐蕃迅速发展。在藏传佛教中有很多祈祷方式,如:转经、挂经幡、堆玛尼堆、煨桑等,其中转经是最常见的祈祷方式之一,八廓街汉语意为“中转经道”,即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而形成的。八廓街是藏文的汉语音译,汉语意为“中圈”,引申为“中转经道”。又名八角街,原因是在四川的美食调料中,有一种叫八角的调料,在拉萨居住的汉族人中四川人占了很大比例,而四川人对“廓”与“角”的发音很相似,久而久之,又名之为“八角”。它在历史上曾是拉萨古城的中心,是拉萨历史的见证。

3.八廓街的传统功能

3.1宗教功能

大昭寺原是松赞干布供奉其尼泊尔裔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佛像所建。后来唐朝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将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移入大昭寺。在藏传佛教向心宇宙和转经这种特殊的祈祷方式的影响下,在拉萨逐渐形成了古老的三条转经道,分别是囊廓、八廓、林廓。其中八廓街在2009年被授予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也是享誉国内外的名街。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在八廓街行走有着明确的方向,即围绕着大昭寺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即使你是初到拉萨的游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也会情不自禁的随着这股人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综上所述,从八廓街的产生到今天,宗教功能一直保持着不变。

3.2居住功能

在吐蕃王朝时期,八廓街就有了居住功能。公元6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决定修建大昭寺后,为了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他率领伦臣大相和嫔妃们住到了汤窝湖附近。为了表达对王的尊敬人们在湖的北面,东面,东南和西南四处修建了房舍,供松赞干布和臣相嫔妃们住,这是八廓街最早的四个宫殿,也是八廓街最早的一批建筑[6]。15世纪后,众多佛教信徒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逐渐形成了大量民居、旅馆,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贵族官邸及商人住宅集中之地,如平措康萨、索康、林仓、赤江、邦达仓等,都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宅院。和平解放以前,八廓街里既有政府的办事机构,又住着贵族,僧人,学者,也住着工匠,铁匠,等艺人和平民[7]。至今,八廓街的居住功能仍未改变。2012年12月拉萨市启动了总投资约15亿元的老城区保护工程,以改善老城区的安全状况和居民生活环境。2013年6月基本竣工,标志着八廓街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当地居民的居住,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3.3传统商贸功能

自古以来,八廓街就是拉萨城的主要商贸中心,而面对现代文明的进程,其商贸市井气息逐渐减弱,但依然可见其传统的商贸功能。八廓街从坐东朝西的大昭寺正门前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有八廓西街、八廓北街、八廓东街、八廓南街。各个方位的街区中商铺分布较多,主要经营具有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与药材,同时也存在一些商铺经营特色小吃、羊毛纺织、服装鞋帽等生意。除此之外,住宿业在八廓街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一些家庭旅馆、青年旅社也随处可见。

3.4交通功能

八廓街的交通功能贯穿整个街区,里面有各方位的小巷与八廓街相连,与外界沟通。在平常,八廓街作为一个交通空间而存在,供人们日常交通使用,但每逢宗教节日,信徒都会在八廓街沿顺时针的方向围绕着大昭寺朝拜,这时,八廓街有着特殊的交通功能。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八廓街有限的交通空间也不能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

4.八廓街的新兴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八廓街在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演化出许多新的功能,如游憩、休闲、体验,文化等功能。

4.1游憩功能

笔者将从游憩空间方面着手来阐述八廓街的游憩功能。吴必虎、董莉娜等人认为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是处于城市或者城市近郊的“游憩者可进入的”具有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购物、观光、旅游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8]。拉萨市经济中心,八廓街是拉萨的游憩中心。到拉萨来的游客,八廓街是必到之处。八廓街具有特色、藏民族特点的碉堡房,传统手工艺品(如藏刀、木碗、藏毯)、女士藏装、以及穿戴藏装时的相关饰品,同时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由于经济属于跨越型发展经济模式,生产传统藏族手工艺品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不能够满足现阶段旅游业发展需求。

4.2休闲功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使大都市的人们超负荷的工作着。正相反,拉萨是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被誉为“幸福拉萨”,地处拉萨市中心的八廓街也是幸福拉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八廓街的休闲功能日益凸显。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休闲主体的广泛性

在八廓街,除了旅游者以外,还有信徒、当地居民、外来人口、僧人等群体。不同的群体来八廓街的目的不尽相同,但都是八廓街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休闲方式的异质性

对于朝圣者来说,围绕着大昭寺转八廓街是一种修行;对游客来说,转八廓街是购物、游览、观光、体验;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八廓街是一个进行商贸休闲的理想之处。

休闲活动的多样性

在八廓街,你可以欣赏具有雪域高原特色的藏式碉堡房,你可以购买具有当地居民的传统手工艺品,你也可以体验丰富的藏餐文化等等多彩的旅游活动。

4.3体验功能

需求刺激着消费,同时也引领着消费方向。正因为如此,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与市场需求接轨,是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的一方面,但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那就是企业产品去引领消费方向,刺激消费需求。八廓街有丰富的传统旅游资源,在这里,可以体验和感受藏民族的民风、民俗,可以体验藏文化。地道的藏族民风、民俗,独特的藏文化,正是国内、国际游客来所向往的。而目前八廓街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充分的得到发挥,只做到根据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来生产旅游产品,而没有真正做到生产的旅游产品让消费者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笔者认为旅游目的地应该把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生产的旅游产品引领市场需求并行。

4.4文化功能

首先,大昭寺是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拉萨古城的中心,八廓街的兴起是拉萨城市兴起的起点,因此,八廓街最传统的文化功能就是宗教文化功能,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特色。其次,八廓街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街区。在八廓街,除汉族以外,生活着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其中(各民族所占的比例)在这里,真正体现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特点。他们在生产、生活、语言、穿着方式等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实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民族大团结。最后八廓街是唯一一条以藏餐为主的,拥有丰富的藏餐美食文化的旅游文化名街。其中(有多少家注册藏餐餐厅,主要经营的藏餐是什么),

5.八廓街传统功能向新兴功能演化的原因分析

夏健、王勇提出在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中,功能保全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载体。[9]笔者认为,八廓街传统功能向新兴功能演化正如矛盾的两个方面,新兴功能离不开传统功能,传统功能也离不开新兴功能,传统功能是新兴功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兴功能是对传统功能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八廓街由传统功能向新兴功能演化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5.1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传统的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转变,要求旅游目的地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创新,转变传统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要求。

5.2旅游产业战略因素

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将建设成为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就是要树立优秀形象、打造硬环境、加快培育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八廓街由传统功能向新兴功能的演化可以实现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拉萨文化的传承、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以及探索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问题。

5.3旅游与文化融合的促动

旅游者消费需求转变的要求,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的出现,要求旅游目的地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实现食、住、行、游、购、娱

“一条龙”的服务。例如以旅游者和信教徒一起转八廓街为例,旅游者转八廓街是为了体验这种宗教文化,而信教徒则是为了修行,尽管二者目的不一样,却实现了融合。

6.结语

笔者对拉萨市旅游文化街区八廓街的传统功能和新兴功能分别进行了论述,以及分析了由传统功能演变为新兴功能之后,在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笔者并没有提出解决措施,非常遗憾。鉴于本人能力和时间的限制,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有限,文章不足之处,请读者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刘颂,王雪君.上海旅游文化街区的个性打造:[J].上海城市规划,2006,(6):42-22

[2]夏健,王勇.从重置到重生: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真实性的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10,2(17):134-139.

[3]苏静,陆林.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0,2(25):70-73.

[4]蒋其平,刘要收,周满,晋美.对拉萨老城转经道的认识与思考[J].南方建筑,2013,(1):32-35.

[5]胡海燕,图登克珠,次仁德吉.基于功能演变视角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拉萨老城区为例[J].大学学报,2010,3(25):15-19.

[6]益西曲珍.论八廓街形成的原因[D].大学,2010.

[7]胡海燕,图登克珠,次仁德吉.基于功能演变视角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拉萨老城区为例.[J].大学学报,2010,3(2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