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基础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05:54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1

在此,我们就对本教材在理论基础、学术发展方面的认识和受到的启发作一叙述,与同道交流,以进一步促进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共同为中医儿科学以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1突出中医传统特色,中医理论基础坚实

  教书育人,知识传承,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增长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本领。为此,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在我们的本科教育中,重视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已成为明确的目标。本教材围绕这一目标和要求,十分重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全面系统、详实准确地介绍了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即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以中医儿科学‘五脏证治”体系为中心;以外感、乳食、情志、脏腑虚实等论述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四诊合参以望为主诊查小儿疾病;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审证求因论疾治病;用四气五味、脏腑归经、制方选药、内治外治处理各类儿科疾病。充分体现中医思维方法,运用我国传统的诊治手段处理儿科疾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医儿科学理论及防病治病方法的能力。

例如:教材介绍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即吴鞠通言: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概括地说明了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脏腑柔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小儿的脏腑娇嫩,虽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状况不够稳定、未曾完善。如肺主气,司呼吸,肺气未充,表现为呼吸不匀、息数较促,容易感冒、咳喘;脾主运化,脾气未充,运化未健,表现为食宜细软,饮食不知自节,易患积滞、厌食、吐泻;肾藏精,主水,司二便,肾气未充,表现为婴幼儿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较弱,且青春期前女孩无月事、男孩无“精气溢泻”。同样,心、肝二脏也未曾充盛,功能未健。心主神明、血脉,小儿心气未充,表现为脉数易乱、易发惊悸。肝主疏泄、主风,小儿肝气未充,经筋刚柔未济,表现为好动,易发惊惕、抽风。小儿生理的另一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即《颅囟经》所谓“纯阳”学说。“纯”指小儿先天所禀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生机勃勃。都是对传统中医儿科理论的准确阐释。

再如分析小儿疾病的病因特点为外感、乳食、先天、情志因素。诊法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因小儿不能正确表述病情,故四诊之中,尤重望诊,望其神色、形态、苗窍、斑疹、二便、指纹等,结合听声音、嗅气味、察二便、问病情、按切诊等等。在处治疾病的方法上更是以整体观点为指导,充分运用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的方法,对于各系统疾病普遍运用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辨证方法辨证论治。如肺系疾病之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脾系疾病之呕吐、腹痛、厌食、积滞、疳证等,心肝病证之汗证、夜啼、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肾系疾病之尿频、遗尿、五迟、五软等。对于以感受外邪为主要病因的外感性疾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乙脑等则运用卫气营血辨证和八纲、脏腑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在治疗中运用内治、外治或内外并治的方法,介绍了经过历代医家证明确有疗效的治法方剂,尤其是大量采用了张仲景、钱乙、吴鞠通的经典名方,又荟萃当代医家的临床。

   2继承传统中医儿科学理论,创新认识优势病种

  本教材始终坚持继承传统中医儿科学理论,论生理特点之“稚阴稚阳”学说和“纯阳”学说,论生长发育之“变蒸学说”等;诊断之察指纹、面部五色主病等;辨证之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治疗上除内治法外,擅长应用对小儿确有疗效的熏洗法、擦拭法、热褽法、灌肠法、推拿、针灸、拔罐法等外治疗法。通过教学,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和掌握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和临床认识与处理儿科疾病的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本教材较之以前的教材,对有争议的一些传统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认识和甄别;对一些古代有病名而论述较少的疾病及随着时代变迁而新发生的疾病,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形成理法方药较全面的创新认识,丰富到教学之中,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又对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创新认识临床疾患做出了示范。

例如,对于变蒸学说的论述。由于各家对变蒸的认识历来不尽统一,造成学术论争不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小儿药证直诀》“脏腑变生次第说”的理角解这里的脏腑当然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解剖学脏器,而应从“藏象”学说去认识;二是变蒸时到底有没有发热等症状。本教材结合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和国外研究(如盖泽尔氏的枢纽龄学说)佐证,认为变蒸是我国古代医家在实际观察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数量极化思路加以归纳总结,进而提出的一种婴幼儿生长发育呈周期性显著变化规律的学说。认为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是基本正确的,应予肯定。它还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展科研提供借鉴,如通过对现代中国儿童的实际观察总结,编制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婴幼儿智能发育评估系统,用于大规模筛选检查,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服务。同时,以现代中国正常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与古籍中记载的当时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比较,还可以就我们这个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与其他教材相比,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是在现代科研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增添了对不少新病种的中医药认识和处理方法。如新写入了中医治疗具有特色和确切疗效的病种胎怯。

胎怯,指初生胎禀怯弱之证。本病为新生儿常见病证之一,现代关于本病的中医研究报道鲜见。胎怯总因先天未充而患,因而初生便见形体瘦小,肌肉瘠薄,面无精光,身无血色,目无神彩,啼哭无力,吮乳口软,毛发黄少等一系列虚弱证象。认为本病成因总是由于父精不足,或母体气血供养不充,胎儿在宫内所受滋育不及所致。病属先天禀赋不足,五脏皆虚,而关键在于肾脾两虚,治疗以补肾培元为基本法则,提出用调元散、补肾地黄丸作为常用治疗方剂。开创了现代胎怯辨证论治方法的先河。

又如对新时期产生或有新认识的中医优势疾病的增补论述。如厌食、反复呼吸道感染、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性抽搐症、手足口病、性早熟等,从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到理法方药的全面阐述,突出了中医药的临床特色。引用现代研究成果论厌食,提出病因一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二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三为多病久病,伤害脾胃;四为暑湿熏蒸,脾阳失展;五为环境变化,思虑伤脾。主要病机为脾运失健。辨证分脾失健运、脾胃气虚和脾胃阴虚三证,常用不换金正气散、异功散、养胃增液汤分别加减变化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因为禀赋不足,体质柔弱;喂养不当,调护失宜;少见风日不耐风寒;用药不当,损伤正气;正虚邪伏,遇感乃发。主要病机为脏腑娇嫩,肌肤薄弱,藩篱疏松,卫外不固,邪从外受,脏腑失调。分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脾肺两虚气血不足及肾虚骨弱精血失充三种主要证候辨证论治,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补肾地黄丸加减治疗等。这些都是使本课程教学与时俱进、贴近现代临床的教学内容的充实。

   3启迪学习思路和方法,促进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

  在以教材为主结合教师讲授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理论知识、辨证论治方法和现代科研成果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训中医思维方式,启发对中医儿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增强探求新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儿科临床实际,分析思考,探讨研究,不断丰富认识,拓展应用,对于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临床需要,并可能成为创新型研究人才建立良好的基础。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2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中医教育学;儿科心鉴;工具书;教科书

学习中医典籍,是继承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很好的继承,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不能很好的创新。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如何择其善者而从之,著名中医儿科学家朱锦善教授主编的《儿科心鉴》[1]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它是儿科工作者案头的工具书,一部优秀的教科书。

古代中医对人才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现在对中医人才的要求大抵有以下几条:熟练掌握中医核心理论的基本观点、方法,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够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熟悉历代及当代医家的独到见解和成功经验;对传统中医思维方式的敏感性和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的能力。要成名副其实的中医,离不开扎扎实实多读中医药书籍,特别是中医经典著作。而中医儿科学高层次人才必须是在精通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多读儿科经典[2]。从《内经》到《伤寒论》,从《金匮要略》到《温病学》,从《颅囟经》到《小儿药证直诀》,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到《婴童百问》,从《幼幼新书》到《幼幼集成》,从《活幼新书》到《保婴撮要》,从《幼科发挥》到《小儿杂病诸候》等多部中医专著,在“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前提下,结合时代的特点,创造高于先人的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用原汁原味的中医中药理论,去发掘中医儿科中的宝藏。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掌握的信息资源也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人学好中医儿科,《儿科心鉴》的作者们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挖掘整理,取其精华,梳其脉络,将中医儿科学术、理论学说、历代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儿科心鉴》引用的每条原文、每个方剂、每味中药,都力争无错漏,并且详尽,如方剂甚至有用法、用量、加减、古今应用,让读者可直接应用而节省翻阅原文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儿科心鉴》在中医儿科理论教学中既利于博学又利于精研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尤其是研究生教学中,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广度和深度,广泛涉猎古代儿科专著。目前各中医院校的师资紧张,大多数教师同时兼顾教学、科研、临床三方面工作,不能长时间在图书馆阅读文献,需要一个捷径,《儿科心鉴》将儿科学整个理论体系加以整理研究,给教师提供便利。同时《儿科心鉴》又是一个高品质的作品,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一部完整的中医儿科理论学说体系、一部全面体现历代儿科名家风貌与经验精髓的研究成果,忠实于原作者的学术思想,不会误人子弟。《儿科心鉴》作为研究生教材,涵盖内容更广更深,硕博士研究生也可以通过本书的学习,不断提高中医理论及临床水平。

在中医儿科学发展中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中医儿科学家,并随之而形成的中医儿科理论学说与各家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根本,是中医儿科学继承的要点、创新的源泉、发展的基础。《儿科心鉴》第1卷以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为脉络、以历代中医儿科学领域的史料为基础,系统全面深入反映中医儿科学术理论与临床医疗的演进与发展。该书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翔实、全面地梳理中医儿科学术源流,是一卷完整的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史,内容涵盖了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奠基、形成和发展。《儿科心鉴》第2卷,中医儿科学术理论部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支撑中医儿科学术体系的中医儿科重要的理论学说,包括禀赋学说、体质学说、变蒸学说、小儿生长发育与养护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法学说、惊风学说、疳证学说、寒温流派等。整个研究,站在历史的高度,详尽地探索这些理论学说的源流、内涵、历代不同的演绎与争鸣、临证运用的精髓等,既说理又注重临证实用,更重要的是让读者高层次地看到中医儿科学术的丰富内涵。《儿科心鉴》第3卷,历代儿科名医名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按历史发展的轴线为序,选取从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小儿医扁鹊至今共28位有代表性的中医儿科大家,对其生平、师承、主要著作、儿科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方药创见、古今评鉴等进行系统研究,全面、如实地反映历代儿科名医的历史风貌和影响,全面领略这些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临证思维和用药经验,突出反映名医名术,以利于继承、创新与发展。《儿科心鉴》脉络清晰、理论精准,实用性强,师生们都可以通过它来找到所需儿科内容。

2《儿科心鉴》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儿科自古以来就有“哑科”“走马看小儿”之说,小儿稚阴稚阳,患病易虚易实,瞬息万变,病难看。不少中医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看病,难以称为真正中医。如何重塑中医的自信心,必须加强传统教育,让他们掌握与经典心灵相通的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的乐趣。《儿科心鉴》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它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辨证论治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提高学生辨证的能力辨证方法的学习是中医理论学习的重要方面。《儿科心鉴》将这些理论加以总结研究,更加简洁、方便,更利于临床实践。

《儿科心鉴》除了详述《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的辨证理论体系,如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还对钱乙儿科五脏辨证、张景岳首倡的八纲辨证等进行了阐述,使中医理论一目了然,更加系统而更具有实用价值。

如《儿科心鉴》详述钱乙在《内经》五脏五行的理论及前人关于脏腑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论治纲领。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如心主惊:惊属心,主热证,“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风属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指出一旦外邪深入肝经,既可见颈项强急、目直视,甚至木气冲逆而昏闷不省等实证,或见咬牙、气郁不伸而多叹息的虚;脾主困:脾主运化,“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肺为华盖,属娇脏,常不足,以宣发肃降而主身之气,如“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为元阴元阳之所,但小儿体属稚阴稚阳,肾精尚不足,阳气未充,故常虚。钱氏说:“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肾主虚,无实也。唯疮疹,肾实则变黑陷。”并用寒热虚实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继以制定五脏补泻治疗法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钱乙概括五脏寒热虚实的辨证创立五脏补泻方剂,不仅用于儿科还广泛应用于成人。如心热创立导赤散,肝热创立泻青丸,脾热创立泻黄散,肾虚创立六味地黄丸,脾虚创立益黄散等等。钱乙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临床证候归属五脏进行辨证,如将小儿面部各部位分属五脏;将疳分为五脏疳证;将疮疹分列出五脏所主等。钱氏的五脏辨证,不孤立地看待每一脏腑的证候,而是非常重视各脏腑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此外,钱氏还极为重视四季气候对脏腑的影响。钱氏创立的儿科五脏辨证,既重视五脏所主诸证,又重视各脏腑之间的整体联系。

要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中医辨证的方法,仅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介绍了辨证的一般方法,属于“常法”,而经典医著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变法”。而《儿科心鉴》介绍小儿指纹诊法,将各朝代的成就加以总结,如明代薛铠及薛己父子在《保婴撮要》中将小儿指纹概括为流球形、透关射指形、透关射甲形等13种,并绘图说明,分别论述各种指纹的主证及其治疗。清代陈复正则将繁杂的小儿指纹望诊,由博返约,提纲挈领地提出了望小儿指纹的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陈氏指纹诊法的观点延续至今,成为后世医家指纹诊疗规范。这些很有临床指导价值。

2.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是以课程的形式传授的,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等,每一门课程讲授了理、法、方、药和临床知识等方面知识中特定的一部分内容,各门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缺少指导学生将所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的课程,而这却正是《儿科心鉴》之所长。《儿科心鉴》将经典医著原文理、法、证、方、药、医案辑录出来,将临床症状和体征加以分析,明确了病因病机,提出了治法和方药,融合了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儿科心鉴》对许多常见病、急疑难杂症等,从内治到外治都有论述。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学习和研究原文,不仅可巩固以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儿科学》等临床课程知识,而且可领悟和模仿前贤辨治的思路,对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儿科心鉴》举各医家治疗喘证,各具所长,综合起来全面而精深。《备急千金要方·卷5下·咳嗽第六》之“五味子汤”方“治小儿风冷入肺,上气气逆,面青,喘迫咳嗽,昼夜不息,食则吐不下。”证属风寒犯肺,肺气上逆。其咳喘日夜不息,食则呕吐,乃知非但有风寒外束,而且有饮邪内伏。比照《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病机基本相符,故仿小青龙汤义而立五味子汤。方中五味子、麻黄、桂心、干姜、细辛、甘草,皆小青龙汤解表化饮要药。《医学三字经·咳嗽》云:“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即指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同用,是仲景治疗咳嗽的配伍要妙。五味子汤治小儿咳嗽就体现了这一要点,而且突出了五味子温敛肺气,且加当归、款冬等温润止咳之品,入人参以培补肺脾之气,大黄之荡涤肠腑以更适应小儿肺脏娇嫩、阳气偏盛的生理特点。杨士瀛认为病位在肺,又因“小儿受病,多生于热,热则生痰,痰者诸病之根也”,故以宣肺、止咳、化痰为法。久患咳嗽者,用杏仁膏。方用:杏仁1.5两,去皮,焙,茯苓1两,紫菀,茸皂角,去皮、核,蜜炙黄,各0.5两,上末,每0.5钱,生蜜调入薄荷汤泡开服。万全所论喘证是包括了肺炎喘嗽、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痰喘、气促、鼻煽、或喉中有哮鸣音为主的一类病症,如《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惊风诸证》云:“小儿肺胀,喘溺,胸高气逆,两胁扇动,鼻张闷乱,嗽喝声嗄,痰涎潮塞,俗谓之马脾风者,宜雄黄夺命散主之。”又如《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云:“有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白牵牛、黑牵牛、大黄、槟榔)主之。”胸高气逆、两胁扇动、鼻张闷乱、嗽喝声嗄、痰涎潮塞的症状是肺炎喘嗽、支气管哮喘病变过程中的危急症候。对于发生喘的病因病机,万全也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云:“《内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喘者,肺气之膹郁,逆而上行也。有因感寒而得之者,必恶寒发热,面赤唇红,鼻息不利,清便自调。邪在表也,宜发散之,用五虎汤主之。内有寒痰者,用芎蝎散。有因热而得之者,必口燥咽干,大小便不利,宜葶苈丸下之。有因宿痰而得者,必痰涎壅上,喘息有声,以千缗汤主之”;《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云:“哮喘之症有二,不离痰火。有卒感风寒而得者,有曾伤盐水而得者,有伤醋汤而得者,至天阴则发,连绵不已”“哽气喘气,实火浮于脾肺。”万全对于喘的治疗同样是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则,并从肺脾肾着手,《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云:“轻则用五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白皮、细茶)一帖,重则葶苈丸治之。此皆一时急解之法,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幼科发挥·肺脏兼症》云:“诸气喘促,上气咳嗽、面肿,皆肺脏之本病也,加味泻白散主之:兼见肝症,由中风得之,鼻流清涕,恶风喘嗽,宜发散,加减参苏饮主之。如久咳嗽变风疾不治,如钱氏所谓三泻肝而肝病不退,三补肺而肺症尤虚是也。……兼见心症,发热饮水,喘嗽闷乱,此心火胜也,宜凉膈散加知母、石膏主之。久嗽不止,黄连阿胶丸。……兼见脾症,咳则吐,此伤乳食,而喘嗽不安。宜葶苈丸、小陷胸汤加大黄主之。”陈复正治小儿痰嗽,上气喘急,有升无降,喉中牵锯之声,须引而下行。用生白矾1两研末,少入面粉,米粉亦可(盖生矾见醋即化成水,入面粉取其胶粘故也),好醋和作二小饼,贴两足心,布包之一宿,其痰自下。对于咳嗽,熊应雄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肺,初起多为感受风寒,“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则伤于肺,是令嗽也”“至令伤风咳嗽”;治疗可推三关、六腑、肺经、二扇门、二人上马五总(六转六掐),多揉肺俞穴、掐五指节、合谷,运八卦、多揉大指根,掐精宁穴、涌泉。若痰壅气喘者,掐精灵穴,再掐板门。痰结壅塞者,多运八卦。若久咳之后,肺经虚矣,而成“虚咳”,治疗当补脾而益肺,藉土气以生金,则自愈矣。

2.3提高临床遣方用药的能力《儿科心鉴》第三卷中医儿科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选录了自秦越人至近代已故中医儿科学家江育仁教授,共28位对中医儿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家,其中包括临证经验、方药创见部分。学习《儿科心鉴》不仅可以扩大掌握临床使用方剂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组方用药的规律,加深对经方主治功效的理解,拓宽用药的思路,捉高运用经方的灵活性。如介绍钱乙“地黄丸”有原方与主治及古今发挥部分,体现钱乙创制该方的原意,并阐述了历代医家运用该方的经验。钱乙在《金匮要略》肾气丸方的基础上,去桂附改为地黄丸,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专剂,应用于小儿临床,治疗小儿生长发育不良,如龟背鸡胸、行迟解颅等。他既遵古训,又有创新,制方遣药处处注意到五脏的虚实寒热等特点,在祛邪务尽的原则下,处方力求攻不伤正,补不滞邪,或消补兼施,或寒热并投,并从柔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以扭转当时医界滥用香燥药物的偏向。钱氏立地黄丸,注重补益肾阴,其应用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儿科,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减变化,适用于临床各科,以致成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专剂。如刘完素以此方治疗痨热骨蒸等阴虚证。张元素宗守钱氏“肾主虚,无实”的观点,大力倡言“肾本无实,不可泻……无泻肾之药”的主张。李东垣在此方基础上所拟益阴肾气丸(即地黄丸加五味子、柴胡、当归)。朱丹溪取钱氏“养阴”之意,创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龟版、猪脊髓)。薛己承用其方,遂为直补真阴之圣药。赵养葵赞此方为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医贯·六味地黄丸说》)。不少至今常用的方剂,如《医宗己任编》将此方加五味子,名都气丸,以治阴虚气喘;《医级》将本方加枸杞、菊花名杞菊地黄丸,治阴虚眼花目眩;加麦冬、五味子,名八仙长寿丸,主治阴虚喘咳带血;《医宗金鉴》将此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景岳全书》将本方减丹皮、茯苓、泽泻,加杞子、牛膝、菟丝子、龟版、鹿胶,治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荣卫,渐至衰弱。可见该方为后世许多医家所注重,从而开创了补肾之一大法门,成为滋阴学派的先声。当今名医董廷瑶对小儿肾亏之遗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及恢复期,血尿和小儿先天不足引起的五软、五迟症,多以本方为基本方。在辨证时兼有脾虚的,与四君子汤同用;有肾阳虚的加肉桂、附子;有相火上浮的加黄柏、知母;尿血较甚的加茅根、藕节、地榆等止血药;遗尿的加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桑螵蛸等止涩药。名医王伯岳在慢性肾炎后期,对尿量增多、尿蛋白不减者,以本方与异功散合用,去地黄改黄精,认为黄精的功用类似熟地,但补而不腻,又可固护脾胃。有报道以本方加人参、鹿茸、枸杞、川断、砂仁、莲子治疗小儿脑机能障碍3例,收到一定疗效。

《儿科心鉴》还述及医家用药心得,具有很好指导、借鉴作用。如陈复正对药物的运用颇有心得,有很多应用实可谓是独具匠心,在其《幼幼集成》中熟地一味使用时,应“用砂仁三两、老姜三两,同地黄入砂锅内,先以净水煮两昼夜,俟地黄将烂,始入好酒煮之,总发地黄糜烂为度,将酒煮干,取起,拣去砂仁、老姜不用,将地黄捣膏听用”。熟地为砂仁、老姜所制,既留了其补益肝肾之性,又防止了其滋腻碍脾之弊,使得熟地能守可走,入肾兼脾。麻黄为辛温之品,入肺、膀胱经,功专发汗、平喘、利水。陈氏在临证运用时,以返魂汤(麻黄、杏仁、炙甘草、葱白)治中恶卒死,方中麻黄开通肺窍,以应毒气闭塞肺窍之病机;以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青龙汤和麻黄汤等治伤寒,方中麻黄发汗、平喘,以解散风寒。陈氏用麻黄还重点用于哮喘之证。“凡哮喘为顽疾闭塞,非麻黄不足以开其肺窍,放胆用之百发百中。”

3《儿科心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德医风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序文中有句至理名言:“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医术精,修养深,医得名,医风必正,医德必厚重。“大医精诚”,历代名医无不是医德高尚的典范。《儿科心鉴》从孙思邈“杏林春满”,到钱乙的谦虚有德、不畏权贵、鼓励新秀,再到曾世荣“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让历代医家的人、术、德等全面而又鲜活地让读者尽收眼底。对提高学生高尚医德,起到表率及警示作用。

中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儿科学家张奇文教授评价“《儿科心鉴》就是推陈出新的典范”,并向投身于祖国医药学怀抱的有志之士推荐此书。中国中医儿科学国医大师、中医儿科学教育家刘弼臣教授总结该书“既是对中医儿科学学术的继承,又是对中医儿科学学术的发展;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后人运用的启迪;既是对前代文献的整理,又是对前人文献的提高;既可丰富基础理论,又可指导临床实践;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它是振兴中医药学的重要工作,是研究中医药学学术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不可等闲视之,是划时代的巨著。”著名中医儿科学家、长春中医学院王烈教授赞赏该书是“当代的儿科医宗金鉴”。随着时间的推进,《儿科心鉴》的学术价值更将进一步体现出来,成为中医儿科教学园地的奇葩。

参考文献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3

关键词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9.015

problemsandadviceduringthetrainingofthepediatric

Surgeryprofessionalpostgraduate

panweikang,GaoYa,Lipeng

(Children'sHospital,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04)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clinicalmedicine,pediatricsurgerycontinuouslydevelopment.moreandmorecollegestudentswanttobeapediatricsurgerydoctor.Differentfromundergraduatebasic-teachinginclassroom,postgraduateeducationpaymoreattentiontoclinicalpracticeandinnovationability.pediatricsurgerybelongstotheinterdisciplinaryofsurgeryandpediatrics,comparedtoothers,ithasowncharacteristics.Howtoimproveclinicalskillsandscientificresearchabilityhasimportantsignificance.thisarticledescribestheproblemsintheprocessofgraduateeducationandexperience,inordertoimprovethequalityofpostgraduatetraining.

Keywordspediatricsurgery;postgraduates;education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加强了对儿童外科疾病的重视,小儿外科作为儿科医学中多学科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不断扩大和进步。成立了专门的儿童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的小儿外科专业并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报考小儿外科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课堂基础教学,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创新能力,如仅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研究生教育与临床一线工作的脱节,以及在遇到临床实际问题的盲目性。因小儿外科属于外科学和儿科学的交叉学科,和其他专业相比有着更多的自身特点。如何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及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我院培养小儿外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存在的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和整理,以提高本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

1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小儿外科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细化专业除了普外科、新生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还有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微创外科、急症外科和整形外科等,包括先天性发育畸形、实体肿瘤、炎症和创伤四大类。①小儿外科疾病覆盖广泛,因此小儿外科研究生对各亚专业的知识均需要加强学习和掌握。不仅如此,还需掌握小儿的生长发育及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等小儿内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儿童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一般表现比较复杂,因表述不清及不容易观察,需要特别注意患儿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治疗过程中儿童的病情变化迅速,死亡率比较高,需要医生掌握很扎实的基础知识及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因此作为研究生的管理人员及导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掌握外科的基本技能,且对各个学科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加强认识。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应届研究生,重点是打好临床基础,努力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尤其是提高临床研究生处理小儿外科重危病人能力。但对已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或来自其他亚专业的研究生,因小儿外科专业尤其特殊性,尤其是新生儿外科,首先要规范其临床技能,并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到综合医院的其他科室进行1~3月的轮转实习,如小儿内科、重症iCU等。逐渐建立起小儿外科整体的知识结构,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儿外科医师奠定基础。

临床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培养研究生探索、发现、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严谨和客观是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小儿外科领域和其他专业相比科研基础薄弱,起步晚、发展快,人员配置不合理,对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做临床型小儿外科课题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监控,从提出科学假设、实验环节设计、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的各个环节,导师均应要求研究生严谨对待。对于每次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小结,并和导师或管理人员讨论,研究原因和下一步计划。及时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写作要规范和严谨,保证文章质量。

2小儿外科研究生教学问题及策略

(1)因小儿外科在综合医院是属于小科室,规培或轮转的研究生对小儿外科的认识较浅。各方面对小儿外科临床教学构成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认为积极面对目前,不能消极等待国家医疗改革的实施对医患关系、医疗环境的改善。小儿外科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个体情况不同,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和部署研究生的医学基础课程、选修课及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定期进行实验进度大讨论和检查监督工作,逐渐将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引导至国内或国际领先或接近领先水平。作为本专业的初级管理梯队和带教指导教师,也应该改变思维、做好本职工作,从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出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及临床基本技能的合格小儿外科专业毕业生。

(2)导师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技能及培养质量,因此加强本专业的的人才梯队建设尤为重要。提高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资格认证难度,建立恰当、合理的研究生导师筛选和考核流程;对研究生导师实行定期的考核制度,从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取消导师终生制,不合格的建议取消导师资格;其次,建议引入竞争机制,对有出国留学经历、科研创新思维突出、小儿外科教学能力高、临床手术技能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选拔至研究生导师队伍,从优化导师年龄层次、学术思维、创新能力等角度,打破传统观念,对于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有明显帮助。

(3)优化教学课程安排改变目前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提高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小儿外科研究生利用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获取本专业最新进展,增强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利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本专业研究学术报告、临床疑难病例诊治、临床高水平手术演示等多种方式,使小儿外科研究生提高对本专业或某一研究方向的前沿和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在选修课程安排方面,增加一些对基础科研如:解剖、分子生物学或前沿科学:糖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等学科的安排,为研究生教育后期实验或临床科研来拓展小儿外科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其医学知识基本能力;另外在培养过程中,考核内容及方法需要多样化,从科研思维能力或临床技能提高的要求上,定期组织科研相关领域或科室其他指导老师进行适当的评议和总结,对教学内容、方式、研究成果及问题,适时总结并建立培养质量评估及反馈系统,均有助于研究生教育培养。

任何科研项目均由不同专业或不同领域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实施。通过参与多中心或多领域合作,能够加强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研究团队的协作意识。②临床型研究生需要导师在给研究生设定课题的时候,充分考虑目前条件尤其是本专业和科室临床优势,甚至可联合兄弟单位以及基础研究实验室了联合收集临床标本及基础研究工作,提高科研效率。因此,对于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导师为中心,包含有分子生物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协作的指导小组。在指导团队内分工合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③

研究生的期中或中期考核内容可以从基础医学理论、小儿外科科研思想、临床基础技能、思想品德和研究成果等5个方面实施,因为报考小儿外科的研究生较少,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不大,就业难度低。因此通过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中期考核,对科研能力强,试验进度快,发表文章的数量及质量较高的研究生,实行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有利措施,激发研究生内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优秀的科研或临床能力强的小儿外科研究生。④对于考核结果排名较后或完成较差的研究生进行提醒或适当采取的惩罚措施。

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培养的第一阶段就应要有计划、有目的。根据研究生培养大纲,针对个体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考核和督促实验进展和落实情况,避免培养时间的浪费,减少对研究生提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在基础课程学习及临床或科研时间的分配上,应各占一半左右时间,但不能完全分开,小儿外科临床实习或实验应该和基础学习互相照应,对基础知识学习以及临床应用均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及矛盾,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教训,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的道路,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临床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小儿外科重新焕发活力。

3就业及思想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小儿外科专业研究生就业,较成人外科或小儿内科来说相对困难,很多三级甲等医院没有小儿外科,只能选择综合医院中的小儿外科或儿童医院的外科就业,很多小儿外科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毕业期望的收入和现实和成人科室相比有较大差距,且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个人情感容易波动。加之社会对小儿外科专业的认识不足,期望和遇到的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导致较多的小儿外科研究生产生负面思想。⑤作为研究生导师或初级管理人员要和研究生之间加强沟通教育以及心理疏导,让小儿外科的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及找到理想工作。

通过深入交流,让小儿外科研究生充分了解科研能力及临床手术能力等技能的重要作用,希望激发其能动性,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手术、交流、语言等多方面爱好,可以多举办一些团队活动如:旅游等,增加研究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在目前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下,培养研究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尤为重要,这些能力的锻炼能够提供更多的条件,为使小儿外科研究生在新的就业岗位上焕发活力,成为学科带头人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小儿外科的不断发展,小儿外科专业的研究生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导师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及调整教育策略转变思想,对于提高小儿外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小儿外科医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讯作者:

注释

①施诚仁.小儿外科若干问题的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2007.1(15):37-39.

②刘晓黎,王晓玉,王远,等.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途径[J].教学研究,2013.10(17):154-156.

③舒彤,吴智兵,黄秀云.浅论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海南医学,2008.19(7):72-73.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4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5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儿科;临床教学

pBL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在导师引导下,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的全新的学习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医学院校广泛开展。如何通过pBL教学使儿科临床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儿科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什么是pBL教学

我国的医学人才济济,我国医学教学的基础知识,临床操作技能都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却没有太多一流科研成果,而追其原因其实是源于我国教学模式的一种相对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培养出的学生过于模式化和惯性思维,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特别是缺乏创新思维。

pBL教学最早于1966年诞生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学,并逐渐在全球10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进而推广到其他学科领域,包括商学院、教育学院、以及建筑、法律、工程、社会工作学院等。

与传统病案讨论不同的是,pBL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从病案或临床场景中发现临床问题,发现自身已有知识的不足,从而针对自身情况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而不是教师告诉他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去学习新知识,之后分享学习成果,再次讨论和合作,以解决问题。导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促进讨论进程和观察学生表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估应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学会和别人分享所学、尊重他人等多方面的素质。

2儿科临床教学的特点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在我国现目前的医学教育中,跟其他医学专业一样,儿科学仍然分为课堂讲授和临床教学两部分。在进入临床教学前,学生所接受的是纯理论的知识,包括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缺乏有关临床专科的感性认识。而临床教学则是通过真实病案和临床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研究、创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临床中的沟通、应变能力。特别是儿科临床工作中很多问题与成人临床工作更加复杂化,成人由于有着成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可以有助于医疗研究的顺利开展和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幼儿属于辨别和认知能力尚欠,很多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比应对成人患者更加麻烦,这样就更需要我们的医疗工作着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能力去观察和了解患儿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幼儿由于体制的抵抗力和发育不成熟,治疗的方式也需要更加的谨慎,很多治疗方式要更加注意副作用和患儿的承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去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以便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另外,由于现在国人育儿较少,对儿女格外的关心,家长对病情的过度的关注,也容易导致医患之间配合的矛盾,因此学员同样需要关注亲友的情绪和心理安抚工作,而这些都是在基本课本知识之外的可贵社会知识,让学员可以真实的学到实在的可用信息。

随着我国医疗环境的发展,医患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儿科尤为明显。患者年龄小,表达能力差,对治疗检查的配合度差,加上家属情绪不稳定,都对儿科临床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3儿科学在pBL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严格意义上的pBL教学最常用于基础医学和前期临床医学的教学。很多医学院校为推广并深化pBL教学法,独立开展并设立了pBL教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这种pBL教学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来源于真实临床、由病案编写者精心设计的临床病例。对于初期尚未系统学习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生在pBL课程中尝试使用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病案中提出的临床问题时,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就如同模拟的临床诊疗经历。这也就促使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横向整合应用已经学习到的基础医学知识,纵向贯穿基础医学与尚未系统接触的临床医学,打破了传统医学各学科之间的界线,实现了多门基础学科知识的横向综合和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的纵向综合。

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主要专科组成,所涉及的临床知识涵盖成年之前的生长发育全过程。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的正常生理变化、高发疾病病种、相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等均各有特点,更有别于成人。这是其他任何科室所不具有的优势,有助于学生更灵活深入的理解基础医学的相关知识,包括生理学、胚胎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同时,学生在儿科学与基础医学相关学科交叉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患者和疾病,更全面、系统的理解医学知识。

这样的学科特点使得儿科学在pBL教学课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有的时候虽然课程安排中提出的临床病例很少涉及到儿科专科病案,但是学生在课程运作讨论过程中都会提到关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作为学习目标。

4pBL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尝试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作为一门实践科学的最大特点。传统模式中的儿科临床教学更强调带习老师的作用,结合临床患者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某种角度可以认为是课堂讲授的翻版,只是简单的将讲授的地点移到了病房,对学生的促进推动作用并不大。

pBL教学法通常采用一个导师对应多个学生的团队模式,而正好与儿科临床教学人员安排相符合,更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4]。学生通过对患者的问诊查体采集所需要的临床信息,结合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展开小组讨论和研究。每个成员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活跃而融洽的讨论,逐步建立协调、积极、相互尊重而充满竞争气氛的关系。作为学习小组的一份子,每个成员都承担着教育同伴的责任,同时拥有分享知识的权利。当然,讨论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争论和异议,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在问诊查体、理论知识、沟通能力的不足和缺陷。学生通过自我剖析和积极思辨,最终达成相对的统一认识,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适应未来以合作为基础的工作环境。

带习老师在临床教学中的地位角色逐渐弱化,只是作为整个临床教学的观察者出现[2]。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更为灵活的临床病案,在课前更有效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如果患者及家属不能配合,可以灵活的改为模拟患者方式进行,由带习老师或教学模型模拟患者或家属,以提高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兴趣。同时带习老师应该更有技巧地调整和指引学生,使他们在讨论和自我引导的学习中涵盖到每个预设的学习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促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将以往的书面知识能够整合并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的病例问题中去。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首先布置任务,在进入儿科实习前,由专业教学组长或者教学秘书来进行学员的带教,讲解pBL的教学方式,而带教员一般有主治医师或者多年工作资历的医师来担任;而后提出问题,每周与学员进行1次见面,实习时均进行pBL教学,对所有学员做出参与的要求,让主管患儿的学员在带教员的指导下进行病史、生命体征和实验室研究结果参与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员带着问题去进入到实际的学习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教员指导学员寻找相关医学证据,并做相关问题的证明研究工作,指导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加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记忆和解决能力。同时这种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也更加易于学生的激发起兴趣和主动意识,枯燥的理论教学时无法让学生得到求知的欲望释放,只有与实际相结合,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才可以被充分的调动,这也是各大院校进行科研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

综上,儿科临床实践可以形成以"学习者"、"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举一反三、扩散思维。

参考文献: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6

立体化教学模式包括:1〉教学内容立体化:即注重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并实现“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2〉教学形式立体化:即构建“理论讲授-临床实践-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包括:理论讲授采用“文字一图片一音像”立体化教学手段及“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立体化教材;临床实践建立“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构建“学习一巩固一提高”立体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1教学内容立体化

1.1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 教学中注重儿科本身理论特点(如稚阴稚阳理论,纯阳学说,三有余、四不足理论……)与儿科临床病证之间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同时注重儿科课程内容与中医基础课程(如四部经典、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如内科、妇科等)及非医学类课程(如人文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纵向比较。例如讲小儿泄汚病证时,注重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感受外邪、为饮食所伤的病因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中肺、脾两脏的特性及功能讲述小儿为何常发生泄泻;同时注重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及中医内科学的知识,说明小儿泄泻在证候特点、证候类型、证候演变等方面与成人有何不同;与西医学秋季腹泻有何相似之处;诊治上应掌握什么规律,有何特点;在讲方剂的运用时,联系《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相关条文,结合临床经验,讲解如何抓住辨证要点,适时地运用葛根芩连汤、七味白术散等方剂,并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加减用药等。这样使学生对中医儿科学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既加深了对儿科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儿科特点,又巩固了中医基础、中医内科等其他课程知识,有助于临证思辨能力的提高。

  1.2“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化 教学中,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将临床资源及系列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知识、临床实例、科研成果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2.1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讲授中,突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如讲小儿感冒时,讲述病因联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讲小儿感冒不同于成人,具有易“挟痰、挟滞、挟惊”的特点时,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及“神气怯弱”、“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讲述小儿感冒临床常见“寒热夹杂”证时,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等等。

1.2.2临床实例 教学中充分发挥临床优势,将临床中搜集的典型案例编写成了《中医儿科学案例式辅助教材》,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临证思辨能力。另外,通过临床音像资料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

1.2.3科研成果 本课程所在教学基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卫生局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市重点中医专科、天津市卫生局儿童脑病重点研究室。小儿癫痫、肾病、心肌炎、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专病研究为本学科特色优势,相关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及奖励。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及专病优势,积极将系列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阐述专病证治规律,补充病因、微观辨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临床应用、应变能力,启迪了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例如:1〉在讲授儿科治法强调顾护脾胃的原则时,介绍儿科专家李少川教授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成果“李少川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如:采用健脾和中、顺气豁痰之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的经验;小儿“肾病治脾”的学术观点;采用“疏解清化、调理脾胃”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等等。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辨能力及创新意识。2〉在讲授小儿癫痫病时,介绍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尤其植物神经性发作、熄风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茸菖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伴认知损害的病机基础、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在癫痫的辨证方面,介绍小儿癫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脑电图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病因辨证、病史辨证、体质辨证(“热痫”、“湿热痫”证型的提出及治疗)等多种辨证方法及思路,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创新思维。

2教学形式立体化

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三尺讲台、一个教室”的课堂形式,建立了“理论讲授一临床实践一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实施理论教学夯实基础、临床实践强化技能、网络教学增强互动的多位联动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1理论讲授立体化

2.1.1教学手段立体化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尤其是小儿癫痫、抽动症、肾病专病优势),将临床资料采集整理,并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临床典型案例的图片、录像制作成课件,运用到理论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文字叙述,实现了“文字一图片一音像”教学手段立体化。丰富的图表、图片及音像资料,使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2.1.2教材形式立体化 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一本教科书”单一教材形式,编写了案例式辅助教材《中医儿科学》,专病教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实用小儿癫痫病学》,专题资料《专题外文资料》,实习指导书《新编中西医结合诊疗全书·儿科》,配套习题集《中医儿科学习题集》、习题试卷等等。实现了“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的教材立体化。系列教材优势互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临床实践立体化 中医儿科学为临床学科,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建立了“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临床带教采用导师式带教,1名临床老师带教1—2名学生,手把手进行临床带教,包括病历的采集、诊法的运用、辨证思路、处方的选择、药物剂量、病历书写、医患沟通等等;学生试诊即独立实践,内容包括学生门诊试诊、病房管床、书写病例、参加病例讨论等;技能培训如针四缝、捏脊、推拿、仪器诊断、急症救治等;专题讲座包括专病讲座、临床小讲课等。通过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证思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由巩固一提高一升华一创新,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2.3网络教学立体化 改变了传统以“教”为主的方法,变为以“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立了“学习一巩固一提高”的立体化网络信息平台,方便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大纲、讲稿、教案、课件等;帮助学生巩固、检测所学知识的栏目包括:在线测试、习题集、模拟试卷等;开拓视野、利于学生提高的栏目:如名师点拨、专题讲座、外文资料等。此外,还设有网上答疑、联系你我栏目,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对教学效果进行交流、互动,以“学”促“教”。立体化的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7

关键词:宋元、医事法律、特点、价值

一、宋元时期医学发展

宋元时期的统治者尤其重视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医学的发展,并且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医疗卫生机构来支持医学事业的发展。宋元时期的医学发展显著,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在这一时期,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病机学说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火热论,脾胃内伤论以及攻邪论等都相继出现,这些基础医学理论的出现,为推动宋元时期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五官科、针灸、骨伤、口腔等临床学科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宋元时期的医学发展上承晋唐下启明清,在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1、宋元时期帝王对医学发展的重视

宋元时期社会变迁,尽管出现了几次朝代更迭,但是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程度较高的大国。从社会背景来看,政治格局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繁荣,这都为宋元时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时的帝王多重视医学的发展,当时的的皇帝将医学作为施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之一。据《宋史》卷三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亲自为其弟赵光义施行针灸,宋仁宗赵祯层派人搜集我国历代重要医籍,并加以整理,宋神宗赵项命人校勘整理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帝王对医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宋元时期的临床医学成就

内科:宋代针对内科疾病的治疗,在理、法、方、药等多方面总结出了许多新的方法,相比较前人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南宋初期的王克明,在伤寒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元初的刘岳因其精于切脉而闻名,元末名世医王珪,研制了“滚石丸”主要医治痰多的症状。元末的倪维德,以《内经》为宗,吸取了刘完素、张从政等的医学理论精华,在临床内科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此外宋元时期在内科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妇产科:宋元时期,妇产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专门著作了妇产科一类的书籍。南宋末名义薛将仕,精通医术,擅长妇产科,因为其精湛的技术而受到许多人称道。宋元时期的重要妇产科著作主要有《女科万金方》、《薛医产女科真传要旨》等,这些著作为后世研究妇产科,医治妇科疾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儿科:到宋元时期,儿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科,南宋名医滕伯祥,擅长儿科,其后人继承了他的思想和技术,其著作《走马疳治疗奇方》流传广泛,为推动儿科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元朝儿科世医徐仲芳,在儿科研究上更加精细,具有较高的临床医学水平。

外伤:南宋名医颜直之,在外科方面颇有造诣,因为其精湛的外科技术,曾治愈了众多人,此外,其还针对外科,专门编著了《疡医方论》《外科会海》《疡医本草》。

五官科:宋代的五官科尤以眼科发展极为迅速,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元代名医倪维德不仅精通内科,在眼科方面也颇有造诣。《原机启微》为后世眼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针灸科:针灸在我国的发展由来已久,宋元时期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推广,南宋名医潘琪,在针灸方面又较高的造诣,创设了灸膏盲俞穴别法,后传于其弟子庄季裕,整理成针灸学的重要著作《灸膏盲俞穴法》。元名医葛乾孙,因其在擅长针灸,而有“神针”的美誉,著有《经络十二论》对人体的十二经脉、学位以及针灸法等做了详尽的阐述,是一本针灸学专著。

二、宋元时期法律制度

1、宋代的法律制度

1.宋朝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

2.通过建立法律制度来强化中央集权,避免割据和分裂。

3.崇文抑武,儒道兼用。崇尚以文治国,抑制武力,尊崇儒家和道家思想。

4.大度兼容,强调慎法,慎法与重典相结合

5.义利并举,重视经济立法

2.宋朝立法概况

制定《宋刑统》宋建隆四年,宋太祖命窦仪等在对前人的立法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编撰了《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宋刑统》是宋朝第一步正式刑律。

宋朝的法律制度相比较前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从刑事立法的角度来看,宋朝的法律加强了对盗贼的惩治力度,为了树立宋朝新政的威信,改变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实行了间接减轻刑罚的折杖法;此外针对死刑施以刺配之法。即赦免死罪犯的死刑,处以决杖、流配、刺面的代用刑。凌迟之刑在宋朝也开始施用,是一种极为残酷的死刑。

宋朝的司法机关基本上沿袭唐制,在中央设立了大理寺和刑部,并设立了审刑院,在地方设立提点刑狱司。

在我国法制文明的历史长河当中,宋朝是我国医事法律制度较为发达的时期,统治者对医学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宋刑统》作为宋朝重要的法典,在宋朝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刑统》中关于医学发展的规定和相关法律措施比较散,但归结起来主要是义务性的规范。

2、元代的法律制度

(1)由于元朝的现实社会特征,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社会等级观念较强,并且因为民族特征,将人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2)元朝的法律中有一部分内容在于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

(3)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4)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肯定了蓄养奴婢的合法性。

(5)通过法律的形式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习惯法。

我国古代医事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古代医学发展及现代医学制度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医事法律制度,可能为我们现代医事活动提供必要可行的借鉴,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在对宋元医事法律有了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宋元医事法律的特征,对现代医事法律的完善提供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8

1培养兴趣是关键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挑动学生心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偷快地接受知识。因此,我们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活动中,应从培养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出发,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理论应结合临床来讲授,书本上纯理论的内容相对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但是如果通过与临床的具体事例相结合来介绍,情况就大为改观了。在讲授过程中,采用临床图片和课本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讲课的同时,呈现给学生大量发育正常和发育异常的儿童图片,边分析边讲授,告诉学生如何运用公式和生理常数来区分发育中的正常现象和异常现象,从而把知识顺利地传授给学生,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相对枯燥的内容。另外,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即在授课之初提出问题,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各论时,则可以在授课之初,给出一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临床典型病例,针对病例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这个小儿是否患病”,“有何临床表现”,“你认为诊断是什么,属哪个证型,如何治疗”等,之后再切入主题,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接受知识,并应用于临床,更容易激起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使记忆中的知识印象深刻,并能够灵活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2备课充分是基础

要讲好每一节临床课,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首先,在备课过程中作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熟悉教材,了解重点、难点和疑点,还要把将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学基础知识及中医内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把握。遇到与中医内科学大致相同的知识,可适当地缩短授课时间,而将讲授的重点放在介绍儿童疾病的自身特点上来。如讲授感冒一节时,对于其主要证型就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因为学生大多在学内科时已熟记在心,只需稍加提问即可唤起学生的记忆,应将授课重点放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小儿具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等的生理病理特点上,因为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导致小儿在患感冒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表现,提示在临床治疗儿童感冒时,应注意在解表基础上佐以化痰、消导、镇惊,才能取得良好的诊疗效果。总之,在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以及相当清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内容重点讲述。学生们在学习时就很容易掌握每节课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3引入现代科学知识是必需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医学知识不断更新,儿科学知识也与其他学科一样,不断有新的突破和进展。为了使学生在今后能更快地适应临床见习和实习,满足社会需求,理应在中医儿科学的教授过程中,介绍一些必要的西医儿科学内容,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方面比较成熟的成果,要重点介绍推广。因此,教师在授课前,除了要准确地把握好教材的内容外,还要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各种途径吸取新技术、新知识、新进展,拓宽知识面,用以不断地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如在介绍哮喘章节时,既要介绍中医的诊疗思路,治则用药特点,治疗优势所在,还要补充介绍临床十分有用的西医对哮喘持续状态时的处理措施,以及全球性的哮喘长期规范化管理方案。讲授脾胃系统疾病的内容时,还可把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与小儿消化腺发育差、腺体分泌少、消化道肌层不发达、消化酶活力弱等西医生理解剖特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把握中医学理论的合理内核,使学生不感到中医理论的艰涩难懂,增加学生对中医药的学习和探讨兴趣。而且,适当介绍一些近年来中医儿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日新月异。只有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新发展、新动向,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价值的素材,充实自己的信息量,这样才能在授课时满足学生多方位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4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必由之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控制教学进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调控,但它忽视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与好奇心,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特点与阅历,通过纳人示意图法、模拟演示法、病案讨论法、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引入是我们提髙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求教授过程应围绕要求学生解决酌问题进行安排和开展;另一方面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或复习、巩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掌握相关知识的作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深奥的理论具体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整个授课过程生动活泼,避免了填鸭式和注人式教学,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儿科学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028-02

说课是在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课堂设计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向教学同仁及专家系統地阐述本学科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各同仁及专家点评,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不仅仅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1,2]。近年来我校举行了多次说课比赛,收获颇丰,本文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临床专业课程——儿科学为例,剖析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儿科学教学知识结构的特点,针对学生和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构思,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实施、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1课程设置

1.1课程定位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既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于大二的第二个学期,是在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等基础上来学习的课程。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治能力,为儿科医疗事业单位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治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处理和转诊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儿童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能力,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基层医疗岗位输送具有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1.3课程考核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应多元化,整个考核过程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考核。分为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技能操作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含出勤、小组讨论学习、翻转课堂、课前提问及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10%;期中考试(题型多样化、形式多样化)占20%;实践考试(案例分析、技能操作)占30%;期末考试(理论闭卷)占总评成绩的40%。

2教学内容

2.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德智体美劳为本,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教学内容上以“必须、实用”为原则,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突发应变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等辅助教学,灵活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重视实训课、临床见习课的学习。

2.2教材的选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3]。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出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由黄华、崔明辰主编。该教材针对临床专业编写,紧贴临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及内容的新颖性,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符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以儿科学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为重难点;疾病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为本课程熟悉的内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预防为了解的内容。针对重难点,我们采用微课、游戏、图片、结合生活案例等进行讲解。

2.4教学资源

参考教材为王卫平主编的儿科学,申昆玲主编的儿科学等教辅教材。建设儿科学合格课程、精品在线课程,常见儿科病案整理、试题库等教学资源,更新完善对分易、超星学习通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料。

3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三年制大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首先他们经过高考磨砺后,学习态度非常端正,经过大学一年级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对医学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为00后,好奇心较强,喜欢新鲜事物,逻辑思维较强,大部分学生喜欢游戏,喜欢创新冒险,但自主学习能力及积极性差,自我控制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欠佳,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实践能力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灵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教学实施

4.1组织教学

课前注意观察学生注意力及情绪。

4.2导入新课

以一则新闻报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4.3讲授新课

采用讲述法、多媒体辅助、幽默风趣的故事进行讲解。

4.4巩固新课和归纳总结

以典型案例,小组合作形式,就本次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将重难点采用联想记忆法、口诀法、对比法等进行梳理记忆。

4.5布置作业

作业为宣传画制作、超星学习通单元检测题、拍视频等。

5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5.1师资队伍

担任该课程的授课教师皆为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为中级以上职称,专职教师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结构合理,为保证教学质量,对于青年教师,采用“传帮带”形式,即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帮助新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定期参加教师培训,进修学习等,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专职教师需要到医院参加临床锻炼,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出现。

5.2教师考核

教师定期考核,包括同行评级、督导评价、专家评价、进修培训考核、学生评价、岗位锻炼考核等,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进行评价。

5.3教学条件

校内实验实训室,学院附属医院及校企合作单位等提供教学设施,便于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利于学生见习、实习,充分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为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6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前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等方面尚处在尝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今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适合时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批新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尤洁,王翠,宋飞飞,等.《药物分析》课程说课设计[J].山东化工,2019,48(04):178-180.

[2]杜鹃,李艳.《外科护理学》课程说课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233-234.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10

1确立正确、新颖的教材编写思路

三年制专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广大农村和基层培养髙等应用型医疗卫生技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教材编写首先需确立正确而新颖的思路,即以《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树立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观,紧紧围绕医学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使教材有助于培养职业素质优良、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努力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2整体把握教材编写内容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的要求,专科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就要求在设计教材内容时,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儿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课程,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与其他临床课程的交互和影响,注意与医学基础课程的衔接。因此,教材要在内容的整体把握上下功夫。儿科学基础理论部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儿科疾病的防治部分则突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材通篇定位于大专层次,以三年制普通专科医学生为教学对象,选择编写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容符合专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容量适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力避过多的、深奥的论述,力避篇幅冗长而晦涩难懂,力避成土本科教材的仿抄版、压缩版。

3合理创新教材编写结构

三年制专科医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本教材在编写结构上改变传统体例,创新地、合理地编排了一些自学内容。自学内容的选编遵循以下原则:(1)其他课程(如妇产科、口腔科等)可能涉及或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如新生儿窒息、口炎等;(2)现已极少发病或有明显地域性的疾病,如钩虫病等;(3)新近学术界普遍重视的疾病,如小儿艾滋病等。

同时,在每章标题下注有学习要点,力求体现较强的概括性;每章的正文后附有思考题,以便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这些教材结构上的变化,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普遍受到同行的认同和学生的欢迎。

4力图体现教材编写特色

  4.1在由容上有所“强逆”

  一直以来,多数《儿科学》教材在编写中过分拘泥于参考资料,不同层次的《儿科学》教材墨守成规、格式守旧、内容老化的现象十分突出,不能很好地体现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没有真正与时俱进,以至于教材内容落后于医学科技的发展,脱离了临床工作实际,甚至误导学生。本教材在编写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彻底删除一些过时的、不实用的、脱离临床实际的知识点或药物,如维生素B1缺乏症、维生素a缺乏症以及婴儿喂养中炼乳、羊乳等内容,使教材凝炼而简洁。

4.2密切联系实际

本教材密切结合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考虑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定位、培养规格和就业去向,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兼顾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在内容设计上体现必需和够用原则,尽量缩短教材与临床实践的距离,力图体现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接轨,与国家执业资格考试接轨,顺应国际行业发展趋势,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4.3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

作为21世纪的专科规划教材,在编写中力图准确反映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从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论述正确等方面体现科学性;从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的编入等方面体现本学科的新进展,反映时代特色;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文字精炼等方面增强可读性,使学生爱学、易读、易理解、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