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策划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06:51

劳动教育策划书篇1

劳动育人,青年担当主题团日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落地生根,扎实开展“劳动育人、筑梦青春”主题教育工作,值此劳动节及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学院决定以团支部(班级)为单位,开展特色主题团日活动。

二、活动主题:

劳动育人、青年担当

三、活动目的:

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加强广泛青年团员的劳动意识和团结意识,全面活跃基层团组织工作,增强团员活力,推动团的组织活动覆盖全体青年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四、活动对象: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团支部。

五、活动方式:

以各团支部(班级)为单位,围绕主题开展线上团日活动。

六、活动时间:

第一阶段:4月9日—4月15日进行,各团支部做好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学生会组织部。

第二阶段:4月16日—4月22日进行,各团支部深入开展线上主题团日活动,并上报参评相关材料。

第三阶段:4月22日—4月30日由学生会媒体运营部于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投票,并进行院内评选。

第四阶段:5月上旬公示评选结果。

七、活动要求:

(一)团日活动策划书

1、各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背景和内容符合学院团委要求。

2、活动意义及活动核心围绕本次主题活动主题精神。

3、安排充实,流程清晰,内容描述详细。

4、形式新颖,能够反映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

5、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能够体现团组织的先进性并充分调动团员积极性。

(二)活动宣传效果

1、于活动策划书中体现符合班级团日活动主题的前期宣传口号。

2、参与人员范围广,互动性强,充分调动团员积极性。

3、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以多样的方式展现活动内容,宣传形式能突破常规,具有创新性。

4、团支书能够制作团日活动ppt并于线上进行讲解。

(三)活动记录

1、团支部成员参与程度高,班会内容充实,与会人员互动积极。

2、活动记录能准确传达各级团组织文件精神,并达到学院团委要求的教育目的。

3、活动创新性、前沿性强,能为当代大学生思想进步及学校发展提供好的建议、新的思路。

4、通过新颖的活动设计营造良好气氛,调动同学参与积极性。

5、活动能够准确、系统、完整地概括说明活动举办的意义及完成情况。

6、活动亮点部分能够进行插图表现。

7、支部成员能积极踊跃表达自己对活动的心得体验。

八、评选要求:

1、策划书:能够准确表达活动主题并达到学院团委要求的教育目的,具有支部活动特色及创新性;

2、活动记录:包括线上团日活动的照片、文字版活动纪实、总结报告、推送稿件等。

九、评优占比及奖励标准:

以年级为单位,2016-2019各年级分别评选出2个优秀团日活动,1个人气团支部,共计8个优秀组织团支部,4个人气团支部。优秀团日活动及人气团支部将于开学后颁发奖状并于班级量化考核中分别加3分、1分。

十、参评方式:

劳动教育策划书篇2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

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状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实际上是一切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都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国家向现代化迈进。对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研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性政策研究需要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职业教育如何积极推进学生和劳动者就业、创业和再就业。另一方面政府如何加大政策力度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就业。职业教育与就业政策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既存在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问题,即富余的农村转移人口,又存在着“民工荒”的困境,即企业招不到具有技能水平的农民工。这之间的矛盾正说明了城镇在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培训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农村转移劳动者的素质,在促进他们就业的同时,又把握好市场准入机制的规范,这就需要对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政策进行支持。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的政策进行梳理,旨在引起对这方面问题的进一步重视。

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有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政府一直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了推进这一转移的有序、顺利和可持续进行,政府先后出台了大量政策法规对其进行支持。

(一)政府提出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要求,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确定了基本规范。这主要在以下几种法规法律中有所体现。1995年颁布的《劳动法》明确指出“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2000年施行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6号令《关于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中也提出:劳动者就业应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将新型劳动就业体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引入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职业培训事业规范化,以法律的框架勾画出了培训与就业的相互关系。按照《劳动法》和《规定》,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岗、转业、转移人员,在就业前或上岗前都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二)政府制定培训体系和证书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促进建立培训体系和证书框架的政策法律法规。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了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第十八条规定了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农村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三十一条则提到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将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这些规定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营造了一个可行的环境。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对这一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充实,特别是在培训内容、证书渠道、相关收费、资助渠道等都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为实施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框架。例如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基础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他们进行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法制纪律、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科技水平。《通知》提出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要贯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通知》还指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学习期满、学分修满或培训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者,学校应当发给其毕业证书或其他相关的培训结业证书,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有关技术等级鉴定,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收费上,既要考虑教育或培训的成本,也要考虑务工人员的实际承受能力,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文件规定收取学费。对于经济困难的务工人员,可通过设立助学金或酌情减免收费等形式予以资助。

(三)推动农村青年劳动者向城市顺利转移的劳动预备制度。为了提高农村青年劳动者在城市的就业能力。鼓励实施职前培训。这方面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劳动预备制度》以及《劳动预备制度实施方案》。1996年政府根据劳动法和职教法的主要精神制定了《劳动预备制度》以及《劳动预备制度实施方案》。劳动预备制度就是对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1至3年的职业培训和相对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为其实现就业准备条件。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对新生劳动力进行就业前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后再进入就业岗位,对于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1999年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等六部委共同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同时提出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实施的控制,对未经过劳动预备制培训学习,或虽经培训未取得证书的人员。不得介绍就业。用人单位不得招收录用。对违反规定招收、录用的单位,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责令改正,并要求未经培训学习的人员参加相应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学习,限期取得毕业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措施来提高企业严格执行就业准入规定的自觉性。

(四)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在机制上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水平。200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保障、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就业的要责其纠正并给予处罚。

二、各项政策推出后收到的基本成效

(一)劳动预备制度促进青年农村劳动者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发挥了关键作用。收到了重大效益。《中国培洲》2001年第11期中提到,福建省某县在推行劳动预备制促进就业上取得的一些成效:国家完成几年义务教育后,能够升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只占总数的60%。各地推行劳动预备制教育后,弥补了以上的先天不足,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深造和就业的机会。参加劳动预备的对象多数年龄在15岁至17岁,未成年人占相当的比例。在当地就读培养费、住宿费、伙食费、车旅费每年至少节省2000~3000元。由于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进城就业的机会。总而言之,劳动预备制度对于解决当地的农村劳动力很有利。

(二)集聚了多方力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相关的职业教育。在2005《国务院关于火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下,学历职业教育逐步扩大了服务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在这一要求的引导下,形成了集多方力量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局面。主要表现为:一是根据决定的精神,在全国范围内,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开展了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二是由政府牵头,不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三是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义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是加强了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国家重点扶持建设了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各地区政府积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优化了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条件,提高了这些中心的办学质量。五是各级人民政府充分重视和着力落实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组织和引导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在劳动预备制度的推动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有就业要求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一定期限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推动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农民工在城市已经占有了稳定的职业群,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如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的:“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已经成为城市就业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和分析,2005年5月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约为1.2亿人,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跨省农民工约为6000万。其中多数在35岁以下,约80%的在城市就业。从就业的行业分布看,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接近80%;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到52%以上。显而易见,他们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三、需要进一步着力解决的政策问题

与时俱进地解决发展中问题是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补充政策体系,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在现阶段需要加快解决的政策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应由服务本地的职业培训转向劳动力转移。在2001年之前相关职业教育的文件中只是少数涉及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真正开始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是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通知中不仅关注了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还提出了要关注他们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等方面的培养。并且在2005年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作为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的后续,指出由国家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在于使其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的重要基地。但这些职业教育机构参与转移培训在经验、人力和财力上都需要政府在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目前这方面的政策还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充实。

(二)逐步推行配套的就业准入制度,规范就业市场准入机制。无论是《劳动法》、《职业教育法》还是《劳动预备制度》,对于违反相关就业准备培训要求的单位与个人都没有较为严格的惩罚措施,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的自主性和软性的教育批评。直到200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就业的要责其纠正并给予处罚。为了落实准入制度,必须将规定上升为法律层面可以实际执行的具体条款,如有违反。须追究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的法律责任。这样才能在制度上严格执行,同时也需要劳动保障部门把好关,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力度。这样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规范了就业市场的准入。只有严格统一的标准。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就业公平。

劳动教育策划书篇3

一、严抓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

我局坚定不移的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劳动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为确保我局计生工作职责,加强对局属各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劳动保障部门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健全计生工作档案。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单位都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认真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明确责任目标,积极配合计生、妇联等部门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局计生工作领导小组还对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失业保险管理中心、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农村养老保险中心、计生专兼干的职责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二、严抓宣传教育,落实基础工作

根据市、县计生部门要求,坚持把学习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摆在宣传教育工作的首位,严格按照《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细则》开展各项计生工作,多次在各类工作会议中传达国家、省、市、县计生新政策、新规定、新精神,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相关政策的通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部门计划生育工作的利益导向机制,积极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单位人口和计生工作健康发展。

三、严抓日常管理,规范工作资料

根据县计生管理部门要求,我局2011年共组织了2次已婚育龄妇女孕检的体检工作,积极配合县计生部门,围绕搞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更新完善了档卡资料,做到台帐齐全,运行及时,确保国家、省、市、县计划生育管理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和经常性管理到位。

四、严抓流动人口管理,加大工作力度

2011年我们进一步强化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认真履行劳动保障部门在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完善和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有关政策,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计生管理力度。为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关于民工有序流动的有关文件精神,从源头做好民工有序流动和劳务输出工作,我们每年都以此为契机,将劳务输出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并依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人口计划生育条例》,制定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规定》,对外出务工人员和外来人员来我县就业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办法。

二是通过规范劳动用工行为,配合计生部门做好对流入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日渐增多,为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来我县就业,但同时也增加外来人员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我局严格按照计生综合管理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和《市劳动用工管理条例》,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逐步规范我县境内各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积极配合计生部门和店埠镇认真检查外来人员计划生育证明。

2011年,我局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和计生工作全局,以构建和谐的人口状况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重要会议精神,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继续以中央提出的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努力把我县劳动保障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推向新阶段。

为此,2012年我局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依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真正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继续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以预防为主、经常性开展计生检查和抽查并及时整改工作为主的“三为主”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单位计生专业人员宣传培训工作等,并以多种形式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画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宣教氛围。

(三)强化法制建设,提升依法管理水平。规范计划生育基础管理,加强重点对象的管理,严格控制违反政策生育。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单位和人员要严格追究法律责任。对工作不实,弄虚作假或违法违纪的单位或个人,一经查实,严格从重从快上报处理。

(四)加强日常管理,完善档卡资料。继续做好我局机关各科室与局属各单位检查工作,由计生专干带队,做到无漏检、无替检。进一步规范档卡资料,台帐齐全、运行及时、准确上报,切实做到节育措施落实到位和经常性管理到位。

(五)继续加强对挂户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对过去接受“农专非”转户人员的户主要作为挂户者计划生育的责任人,承担计划生育监护职责,户口接受单位要同挂户者签订计划生育合同,接受户口所在单位定期组织的孕妇检,不断完善齐抓共管措施,推进综合治理工作。

(六)建立计生管理台帐,并按要求将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生育情况、节育措施、孕检情况、联系方式等登记清楚,专柜保存;同时发现问题及时与辖区计生部门联系。

(七)抓好配套制度建设,加强计生队伍建设,确保计划生育各项责任目标的完成。积极确保计生工作“三到位”的落实(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制定人口计划和工作目标,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把目标内容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人。并将县计划生育部门对我局的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年终奖惩的重要依据。下属各单位要加强对计生专兼职人员关心和培养,保持计生专兼干的相对稳定,要确保必要的计生经费的投入,建立符合要求的计划生育办公场所,全力支持计生专兼干的正常工作,为计生专兼干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劳动教育策划书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35号),加快我省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十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民办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人民政府不断加大投入,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但从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省综合竞争能力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60万名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百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每个设区市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依托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二、突出重点,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四)职业教育要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认真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我省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业、食品工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原材料工业等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定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

(五)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认真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按照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重点在粮食、水果、畜禽、乳制品、水产品、茶叶、蔬菜等领域,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六)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认真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

(七)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认真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

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九)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

(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建设好实验实训基地。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的有关政策,大力支持职业学校创办校办企业并给予政策扶持。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十二)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优质职业院校对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工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城市与农村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加强统筹协调,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有条件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地区的办学模式,学生前1至2年在农村学习,其余时间在城市学习。鼓励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职业院校实行跨地区的联合办学。

(十三)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十四)加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实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专项建设计划。强化设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作用,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每个县要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并把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放到与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重点扶持建设100个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各市、县(区)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尽快改变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薄弱的县(市、区),要合理调整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积极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

(十五)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十六)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围绕我省六大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紧缺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100个精品专业,并建成1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资源共享、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

(十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为职业院校招聘人才提供服务,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指导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和技师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条例的要求评聘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度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相关待遇。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达本科以上学历达标率,鼓励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教师。鼓励本科院校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

(十八)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十九)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二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要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兴办一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扩充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资源。要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

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六、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二十一)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二十二)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新上项目都要安排员工技术培训经费。

(二十三)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办学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所属职业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鼓励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学校在本行业职业教育中的示范骨干作用。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四)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

(二十五)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要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八、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二十六)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帮助艰苦行业、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二十七)省人民政府制订全省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确定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民办职业院校的收费,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要加强学费的管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发展。

(二十八)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施好《*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计划》。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按年人均05元,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专项用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十九)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各级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三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及金融信贷支持,重点抓好100所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建设项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可享受省政府支持优质高中工程建设相关优惠政策。

九、加强领导,进一步关心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三十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协调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劳动教育策划书篇5

司法行政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它负责管理司法行政和法律规定的司法工作。

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体系中,司法部对全国司法行政机关实行领导,地方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受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同时也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

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任务有:

1、管理劳改、劳教工作。

组织、领导劳改、劳教工作,确定监狱、劳教场所的设置、分布和犯人、劳教人员的安置;指导、督促和检查监狱和劳教场所,正确贯彻执行劳改和劳教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或者审定劳改和劳教工作的重大决定;制定和审查劳改和劳教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监狱和劳教场所不断改善和改革管教制度,提高改造水平;总结和推广劳改和劳教工作的先进经验,对监狱和劳教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检查和处理,对违法乱纪的管教干部予以纪律处分;管理劳改和劳教单位的干部,进行考察、培训和任用,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管理律师工作

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审查律师协会章程,负责律师资格的报考,考试工作;授予律师资格和批准律师执业证书;决定律师事务所的设置和律师队伍的发展;制定法律援助的具体办法;对律师违纪进行处罚,取消严重不称职律师的资格;制定律师收费的具体办法;总结和推广律师工作的先进经验,制定律师工作发展规划。

3、管理公证工作

领导公证处工作,确定公证处的设置、公证人员的编制、机构和考核制度,任免公证处的正副主任;监督公证处的收费标准和财务支付,对公证人员进行纪律检查;总结和推广公证工作的先进经验。

4、管理司法干部培训

确定司法干部培训工作的方针,制定培训工作计划;指导政法干部学校的工作,培养师资,编写教材;总结推广干部培训工作的经验。

5、管理法学教育工作

确定法学教育的方向,制定法学教育的发展规划,协调全国法学教育,协同国家教委指导全国法学教育;管理部属政法院校领导干部的任免和考核,督促和检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审批基建计划和重大财务开支,负责专业设置,招生和毕业生分配计划;组织编写全国法学教材。

6、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

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工作;调查研究民间纠纷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出预防纠纷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法律和道德的宣传教育;总结推广调解工作的先进经验。

7、负责组织法制宣传工作

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干部和群众的法制教育,在各类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出版法制报刊和法律书籍,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

8、负责司法外事工作

司法部统一负责司法行政机关的司法外事活动。确定司法外事工作的方向,活动范围和方式,并对外事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派代表团出国考察和出席国际会议,组织接待外宾,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开展国际司法协助业务活动。

劳动教育策划书篇6

一、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把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地方政府分级管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的原则,建立相互配合、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

2.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根据企业和农民工的实际培训需要,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农民工培训资金。按照同一地区、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统一的原则,科学制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规范培训项目管理,严格监管培训资金使用。

3.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加大政府培训投入,增强培训能力,加强规范引导。发挥市场机制在资金筹措、培训机构建设、生源组织、过程监管、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加强农民工培训。

4.突出重点、讲求实效。重点发挥企业和院校产学结合的作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培训质量,使经过培训的农民工都能掌握一项实用技能,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二)主要目标。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使培训总量、培训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

二、搞好培训工作统筹规划

(三)制定实施新一轮培训规划,抓好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科学统筹和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力度和节奏,制定新一轮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各省(区、市)以及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农民工培训规划并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本行业的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农民工培训的规模和重点,科学规划培训机构的类型、数量和布局,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四)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根据农民工的不同需求,进一步规范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面向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妇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

(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针对性。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做好水库移民中的农民工培训工作。以实现就业为目标,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县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展专项培训,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六)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保证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及其他各类培训机构平等参与招投标,提高培训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行培训券(卡)等有利于农民工灵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地点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民工培训的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三、建立规范的培训资金管理制度

(七)以省级统筹为重点,集中使用培训资金。各省(区、市)要将农民工培训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并按照统筹规划、集中使用、提高效益的要求,将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各项农民工培训资金统筹使用,各部门根据职责和任务,做好相关培训工作,改变资金分散安排、分散下达、效益不高的状况。国家有关部门要依据新一轮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农民工培训资金,对地方予以适当补助。

(八)制定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各省(区、市)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按照农民工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通用型工种为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予以调整,以使农民工能够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各中心城市或县(市)要按照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相同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补贴标准。优先对未享受过政府培训补贴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避免多部门重复培训。

(九)对培训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管。各地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资金的管理,明确申领程序,严格补贴对象审核、资金拨付和内外部监管。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以完善培训补贴资金审批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建立享受培训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有效甄别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的真实性,防止出现冒领行为。财政扶贫培训资金只能用于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培训补贴。

(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培训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健全培训补贴资金与培训成本、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的绩效评估机制,严肃查处套取培训资金的行为。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截留、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根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四、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促进就业的作用

(十一)加强产学结合的企业培训。完善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鼓励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的大型企业与院校联合举办产学结合的农民工培训基地,鼓励中小企业依托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在岗农民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举办农民工业余学校。

(十二)强化企业培训责任。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鼓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委托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结合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选送农民工参加脱产、半脱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推动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十三)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行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行业依托企业开展的农民工培训进行协调和指导,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在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监督检查。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基地。各级行业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做好行业人力资源预测,为企业提供培训信息等中介服务,重点抓好校企合作,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富有特色的农民工培训项目。

(十四)落实企业培训资金。积极探索培训资金直补用人单位的办法。对用人单位吸纳农民工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组织到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按照有关规定对用人单位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企业要按照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岗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按规定使用,不得挪作他用,使用情况要向职工代表大会或员工大会报告。鼓励行业、企业建立农民工培训奖励基金,扶持农民工参加学习与培训。

五、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十五)加大培训组织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法规,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有关政策,督促指导行业、企业、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点和培训机构做好各类培训的组织工作,广泛动员农民工参加培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群团组织以及互联网、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培训项目、培训机构、教学师资、实训设备等方面的信息,为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提供便利条件。积极引导和规范培训机构组织生源的行为。

(十六)规范培训管理,加强绩效评估。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台账和转移就业台账,对培训对象实行实名制管理。制定农民工培训质量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统一培训考核指标、考核程序和考核办法。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规范培训工作管理流程,加强对培训工作全程的监管考评,做到培训信息公开、审核结果公示、培训过程透明、社会参与监管。

(十七)严格培训结业考核和发证制度。对于培训机构承担的财政补贴培训项目,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结业考核程序,加强对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和证书发放的监督检查。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考核合格后,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培训考核和技能鉴定工作。对经鉴定合格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要按照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要加强对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农民工的专门培训,按照有关规定持证上岗。

六、强化培训能力建设

(十八)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增强实训能力。要按照农民工培训总体规划和布局,在全国主要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区,依托现有培训资源提升改造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要有符合规定条件的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保证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得到足够的实训时间,达到上岗实际操作的要求。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资源,推广农民工网络培训、广播电视教育和电化教育。新增农民工培训资源要符合区域发展规划,重点投向欠发达地区和薄弱环节。

(十九)规范农民工培训机构管理。各地方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农民工培训机构资质规范,明确培训机构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必备条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招投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农民工培训机构,确定其承担的培训项目和工种,并向社会公开。建立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定期进行清理整顿。承担农民工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和其他各类培训机构要发挥优势,起到农民工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其他农民工培训机构要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

(二十)加强培训基础工作。加强农民工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到基层农民工培训机构服务。根据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抓好培训教材规划编写和审定工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统计工作,准确统计参加培训项目的实际人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培训资源数据库,提供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农民工培训信息,提高农民工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为农民工培训管理和服务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超级秘书网

七、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一)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国农民工培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考核评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各自职责,根据统一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各地具体组织实施农民工培训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就地就近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

(二十二)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主要责任在地方。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民工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对本地区农民工培训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充实必要的工作力量,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民工培训工作队伍,对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

劳动教育策划书篇7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艰巨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推进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化步伐,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今后十年是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坚定信心,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得力措施,大力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理清思路,明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围绕市场、企业、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全市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类成人教育培训为主体、办学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年,全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1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46每年为社会输送5000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努力实现就业;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30万人次,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三、认真实施四大工程,全面提升服务功能

一)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五年内,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建筑技术、矿业、护理、电工电子、生物技术应用、特色产业开发等领域培养3000名技能型人才;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600人。

二)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大力推进《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实施,每年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次,使每人掌握12项实用技能,就业率达到85%左右。

三)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强化“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每年组织30万人次参加培训,使每人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

四)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在职职工1万人次,每年为3000名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努力做到初、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都得到实用技术培训。

四、大力推进四项改革,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思想转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学校从政府计划招生包分配到面向市场学校自主招生、学生自谋职业的转变,使职业学校更好的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要把办学规模、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每年进行考核评估。

二)强化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培养模式、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积极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绝大部分毕业生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积极实施“订单培养”建立校企互利互惠的协作关系。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通过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工学交替等实现学生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四)进一步推进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瞄准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就业市场,找准结合点,加强合作,努力扩大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规模。采取分阶段、跨地区的办学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及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方便学生上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五、努力完成四个计划,增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

一)完成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紧密结合重点职校骨干专业建设,用五年时间,数控、汽修、计算机应用、建筑、电工电子、旅游服务与管理、物流、护理、生物技术应用、特色产业开发等专业领域建筑10个实训基地。同时要通过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先进职校的实训资源。

二)完成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五年内,每个县(区)重点办好一所县(区)职教中心或重点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完成职业教育示范性学校建设计划。五年内,完成市直职教资源的整合,按照部级重点职校的标准建成市职教中心。此基础上,积极创建职业技术学院。成县职业中专、市农校要巩固部级重点职校等级,并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市卫校、徽县职业中专要建设成为部级重点职校,西和县职教中心和礼县职教中心要建成省级重点职校,其余各县职教中心要达到市级重点职校办学水平。

四)完成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快职校紧缺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补充步伐,凡是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或具备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且确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经过学校考察、考核后,可以不受教师招考条件的限制,由市县(区)教育和人事部门直接调配到职校任教。积极开展以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全市要在五年内培养20名市级专业学科带头人、100名市级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到50%以上。制定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六、坚持体制创新,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一)深化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兴办民办职业教育。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办学的路子,做大做强一批公办职业学校,成分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实施公办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聘任制,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

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落实中央和省上出台的扶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在市兴办职业教育,切实保护民办职业学校举办者、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市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从取得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市级重点以上职业学校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并开展工作,大幅度提高职校毕业生获取双证的比例。市县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力度,及时查处用人单位违反就业准入等规定的行为。

三)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市县教育、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要加强协调,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为他提供准确、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职业学校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切实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职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七、多渠道筹措经费,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一)切实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市财政每年从1000万元的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300万元作为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市县(区)职教中心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培训和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各县(区)财政每年也要把教育发展资金不低于40%部分作为县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市县(区)财政部门要按省定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统一拨付职业学校的公用经费。

二)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从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区)不低于30%其他县不低于20%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确保全额用于职校发展。要将农业科技开发、技术推广以及国家和地方安排的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按不低于20%比例,统筹到财政部门,专项用于职业学校和劳动力的培训。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要认真落实“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规定提取培训经费,并用于职业教育。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八、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法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方面,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

劳动教育策划书篇8

一、善于抓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校长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有建设好领导集体的责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素质要符合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首先,认真分析、合理组建专业结构合理的班子队伍,让成员中主要学科门类尽可能齐全,能负责各方面的工作。成员中有合理的能力结构,选擅长教育管理、做思想工作的承担教务工作;选擅长作后勤工作的承担学校总务工作;选校内外交际、沟通、协调能力强的教师负责办公室工作。此外,还要考虑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尽可能达到领导集体结构优化,发挥整体效能。其次,精简高效运转灵活。领导班子确立正确奋斗目标后,规划向目标进军的步骤,提出有力的措施。互相支持、尊重、促进,真正树立起领导集体的权威,形成凝聚全校教职工的核心力量。再次,班子成员权责相当,分工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就会形成战斗力。由于班子中有个人能力稍差的成员,所以要互相学习、帮助、鼓励。如果领导班子不和谐、不团结,即使成员个体能力不弱,但由于形不成合力,也会成为较散的班子。总之,团结出战斗力。为此,校长要当好“班长”,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功劳归集体,失误自己当;知人善任、用人所长;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有了这样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集体,学校发展就有了基础,就具备发展的加速度。

二、善于抓决策、规划、典型

校长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最主要的是抓好决策、规划、典型。首先,校长要加强科学决策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职能,因为被管理者无需决策,只要按决定执行,或按规章制度办事就行。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今后自主办学权限肯定要进一步扩大,所以需要校长进行决策的问题肯定会进一步多起来,科学决策就成为学校管理中极其关键的环节。决策前要调查研究、民主参与、系统分析;决策后要制订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奖惩。民主管理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民主参与决策,只有在民主决策中,才能真正提生主人翁感的真实环境和条件。也只有通过民主决策才能保证决策的成功。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绩效考核、学校重大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规章制度修订完善等方面,师生应充分参与民主讨论、管理、监督,发挥大家智慧,最后由师生代表、班子成员共同决策。其次,学校要有长足发展,规划要先行。规划就像运动员起跑那样重要,它是学校发展纲领性文件,也是学校自评、测量依据。规划制定并不是学校领导拍脑袋,也不是专家“闭门造车”,而是要充分发动各方面力量,汲取智慧:第一,必须认识到是学校行为,需要全体教职工协同作战。第二,要对学校现状做分析,对所具有的基础、问题等进行全方位分析、梳理。明确在同一地区、同类学校中所处位置及特色,明确在某一时段的发展目标和程度,包括要办成什么性质、类型、水平的学校。制订发展规划不是为追求完美的发展蓝本,而是为追求更有效、真正发挥作用的行动纲领。校长要有火眼金睛,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培养、树立典型,这是对全体教师无声鼓励。通过组织优质课评选、优秀论文、课件制作等竞赛活动,发现脱颖而…的教师,加强培养并树立典型,并有意识地让他们挑重担,明确任务和奋斗目标,使他们不断提高、迅速成长。

三、善于抓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若仅仅着眼课堂教学,仅仅研究学科知识,都过于狭隘,要引领教师把目光放在课堂教学外,这就需要从提高文化素养入手,练就教师“内功”,真正实现专业发展上的“飞跃”。全同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教师而言,读书是最好的备课。”在其乐融融的育人环境中,教师急需真正充实和滋养,阅读能让浮躁心灵变得平衡与充实、宁静而致远。为此,要大力推进读书工程建设。让读书成为共同享受。建立相应规章制度,以此规范教师读书行为:出台有关激励措施,激发教师读书热情;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唤醒教师读书需求。使教师读书行为从“迫不得已”变成“形成习惯”,进而实现“审美愉悦”的飞跃。要让教师坚信:“读书虽然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其次,要引导教师撰写教育随笔,引领教师思维前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育反思随笔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教育随笔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学校以教育随笔为切入点,倡导全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反思、研究,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第三,要举办“专家论坛”,把学校教师推向前台,让他们体验研究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单调的义务,那就应引导教师走到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倡导研究之风,定期安排讲座,推举“专家”登台宣讲研究成果。这里的“专家”不是别人,而是教师自己。由于教师以“专家”身份出现,讲座者都做充分准备,所以能让教师听出水平、兴趣、“专家”的味道来。教师成“专家”后,自然会加倍努力。在学习和研究的路上不断前行,在行走中体验学习研究的愉悦。

四、善于抓教育科研

劳动教育策划书篇9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我国需要长期面对的突出难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一项积极、稳定、长远的就业促进政策。

工业强国崛起的“秘密武器”

职业教育涉及千家万户、连接着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发展问题,与经济、就业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职业教育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不仅成为许多工业强国崛起的“秘密武器”,而且也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就业问题。世界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来,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组织优化在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为此各国采取了各种促进就业、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其中最为有效、被誉为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的措施,就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副总干事长在1999年第二届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每个国家不论发展状况如何,必须努力革新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解决下一个世纪的就业问题。”实践证明,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重视职业教育的德国青年失业率比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低得多。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报告,2002年,德国青年绝对失业率为9.7%,而oeCD国家平均为13.1%。

加大就业竞争力的“筹码”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要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大的难度,但采取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成功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万名毕业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达14亿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改善了劳动力的技术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成为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一项新的政策目标。在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下,成功地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短缺人才培养工程”,职业教育瞄准劳动市场需求,把人才培养培训与促进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在教育部与世界银行的一项合作研究项目成果中显示,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已将“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优先录用的标准。这说明了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由于职业院校普遍重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在我国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攀升:2000年为85.4%,2002年为94.6%,2004年为95.4%,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也有所上升。

必须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

就业需求是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切入点,实现就业是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同时,促进就业也是劳动与教育政策组合的结合点。

劳动教育策划书篇10

毕业生150人;

农业行业特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320人,鉴定合格290人;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工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2009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单位组织全体职工深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这次系列教育活动学习,思想获得了升华,认识得到提高,信心得到了增强,并深刻认识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要结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学;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不断为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从当前来说,就是要用发展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经济衰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新的工作方式。面对挑战,树立信心,不畏缩,不后退,既要充分估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深刻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艰巨性,又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机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策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农广校联系自身的业务工作,对晋宁县“三合村”通过三个阶段的培训实现三次跨越的典型案例,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典型案例分析材料,同时对××市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做出了分项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二、大力发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十七大报告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流作用。结合新××的建设,

19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水平低的实际,提出了以农民为本,科学发展的一系列开发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道路,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大发展,创新培训途径,提升培训质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和探索,为政府和职能部门科学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规划提供依据。促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走向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管理,整合管理和培训资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形成制度,我们已逐步进行绿色证书培训学员管理档案的开发,利用远程手段建立健全全市农民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市农广校始终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不懈求创新、坚持提高素质强服务。农广校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工作中,一是抓政治思想的学习,认真落实党风廉正责任制,不论是在单位工作或是借出工作的同志都勇于开拓,扎实工作,为单位树形像,实现自己的价值。二是抓岗位目标责任制,今年年初市农广校各处室的分工进行了调整,全校职工服从分工,认真履行岗位目标,作到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积极主动工作,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市农广校在强化对全市农广校系的服务工作中;一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农业局的各项任务的实施作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二是加强导向,联系新形势、新要求研究、探索和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方法;三是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拓展办学渠道、提升办学层次、开辟办学角度。四是整合各方面农民教育、培训资金,增强办学支撑;五是强化现场督促、指导,市县联合办学;六是扩大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管理出质量,质量求发展。

今年的目标任务是:绿色证书培训1万人,中专招生200人,招商引资1000万的任务。年初已把招生任务落实到了各县(市)区,目前已落实100余人,年底完成200人的中专招生计划和1万人的绿证培训任务能够完成。目前我单位的招商引资是和石林县农广校联合开展的,计划引进农业产业和加工产业项目,计划投入1500万元,现在正在工业园区进行土地核实。

1、办学评估取得实效

××市按照《××省农业厅关于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通知〉的意见》(云农(科)字〔2008〕35号)精神的安排,认真地组织各县(市)区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最后阶段的工作实施。通过了动员、初评、复评几个过程,全市14个县(市)区都实现了县级农广校的全覆盖,其中通过评估新建6所县级农广校。通过复评:a级校有5个,占全市36%;b级校有3个,占21%;c级校有6个,占43%。通过此次“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中央评估验收专家组的专家、××省农业厅和××省农广校的领导对我市农广校工作和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第一,要充分用好评估结果,对办学水平不同的县农广校要进行分类指导,加强引导、管理的针对性。第二,要坚定面向“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学历教育和农民培训统筹兼顾,各有侧重,突出特色。第三,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出台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免费政策,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涉农专业,突出农业办学特色。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方式、新方法,建立农民需求反馈机制,加强教育培训跟踪服务的主动性,使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更加符合农民需求。

2、创新发展实施绿证

××市、县农广校,牢固树立以“三农”为本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十七”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的精神,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工作宗旨,围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解放思想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各项工作中。当前现代新××建设与改革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在一个最富活力而且变化最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又应该如何与时俱进、抓住契机、创新发展?这是新形势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研究的新课题。

为适应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需要,按照绿色证书制度要求,总结了××市绿色证书制度实施以来的经验,完善和细化了专业门类、课程学时、机构管理、考核发证等培训和管理环节,对《绿色证书管理办法》进行补充和修订,使绿色证书培训质量得以提升和更加符合农民的培训需求。绿色证书制度实施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在提高培训质量、严格管理体制上改革和创新,严肃技术资格凭证的作用,在继续做大做强绿色证书这一农民教育培训品牌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绿色证书定位,使绿色证书制度步入法制化、系统化、专业化轨道。为适应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需要,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深化改革,提高培训质量、严格管理体制、突出培训实效上力求创新,2009年我市绿证办全面推行《绿色证书管理办法》和“××市绿色证书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化平台,使绿色证书培训更加顺应“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的需要。

截止2009

年5月31日,我市已完成“绿证”培训人数6191人,完成全年计划培训数的61.9%,结业人数4198人,发证人数为2382人。专业涉及农产品经纪人、绿化工、农机、杂交玉米种植技术、马铃薯种植、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花卉病种植、水稻旱育秧技术、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粮食作物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栽桑养蚕、水稻精准栽培、红梨疏花疏果等内容。

3、结合绿证培训扩大招生

面对新形势和新××建设,为适应新时期农民对科技培训的需求,今年绿色证书培训,要在提高培训质量、严格管理体制上改革和创新,严格发证程序,使绿色证书培训依法实施。以绿色证书为主线,完善管理,推进招生。围绕“百万中专生”计划,突出“村办班”的模式,深化和拓展学历教育;今年全市招生任务200人,目前全市农广校中专在校生759人。今年毕业办证中专150人.为了促进中专招生工作,市校根据各县校具体办学情况和办学规模,协调市级财政对各县分校每生每年补助200元,优惠的招生政策增强了农民接收学历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明确教学班管理、教材管理、考务管理、入学程序规范、毕业程序规范等一系列教学管理程序,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建立了“百万中专生计划”管理系统和专、兼职教师管理系统。市校加强了对全市教学人员教学能力和管理系统运用能力的培训,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提升了办学能力。同时,为了促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正在研究和推进全曰制中专办学的模式,通过这项工作的推进,力争形成全日制办学作为品牌,函授教育作为支撑,培训教育为主导的办学局面,使农民教育培训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服务工程。发挥办学优势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利用教学基地做好技能培训。以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支撑,大力推进农村劳动的转移培训。

4、培养新农民组织技能鉴定

抓住农业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素质教育培训层次提升的机会,农广校发挥自身的鉴定、培训优势,将农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为使技能鉴定、培训、取证工作顺利进行,市农广校积极与省农广校联系,协调、落实资金采取市、县联合的方式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绿证培训”、“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学历教育”等培训平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截止六月底,今年农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已开办两期培训班期,分别是晋宁县初级蔬菜园艺工种鉴定培训173人,石林初级花卉园艺工种鉴定118人、发证二个工种,共290人。市农广校落实专人负责,对每一期培训和鉴定都做到现场督促、指导,积极联系省站现场把关,强调质量,严格操作程序,××市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局面已经打开,广大学员和社会各部门一致认为,这种培训鉴定工作好,不仅使学员的实践技能得到理论上的提高,而且能为学员的就业开辟门路,还为企业提供了一批实用技术人才。

5、深入开展农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