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劳动教育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08:21

高中劳动教育案例篇1

关键词:劳动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日

目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逐年增加。劳动法课程也成为多个高校专业的专业课程,比如法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等。可以说,劳动法课程的教学遇到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挑战也是并存的。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劳动法课程为例,就面临着教学课时较少、学术成果积累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劳动法教学的变革成为关键,这也使得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突破口。部分一线教师也进行了探索,主要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方案:

(一)引入案例教学法。此种方法是法学教育比较主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多种价值: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等能力;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再按部就班地传授庞杂的知识体系,而是直接指向实践,强调按法学的应用性施教,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深奥的法学概念和理论,从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转变到追求理论的功能实现上来,有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也为职业素质的提升开辟道路。

(二)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劳动法教学中,设定情景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参与劳动执法演练、模拟仲裁或模拟审判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法律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开展社会调查。它是以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通过参观、实习、法庭旁听等方式学习法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习,如安排学生到大型工矿企业、劳动执法机构参观实习;二是带领学生到法院旁听或组织法庭审判进校园,使学生法律适用具体程序,切身体会法律的尊严;三是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如经常邀请一些知名律师和资深法官来学校讲授部分实务课程。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仍不理想,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法中。1、案例质量较差。当前,高校教师所选取案例的来源非常复杂,很多来自于报纸、杂志、各种教学辅导参考书,也有以自己的案件现身说法,有的干脆闭门造车,导致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案例过于陈旧、生硬,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教学过程不合理。很多老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为在课堂上引入几个案例就是案例教学,授课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因此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理论教学模式;3、案例教学效果不好。由于案例质量较差,案例教学的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参与到案例的讨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二)情景教学法中。一是情景设定不易把握,一个具体的情景涉及发生时间、难度、法律知识跨度等问题,各个方面均需兼顾,又要适合教学需要,现实难免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二是参与人受限制。从情景设定的情况来看,除非重大复杂的案件,一个真实的案件所涉及的参与人往往不过数十人,太复杂的案件将导致不可预期的因素增加,因而影响情景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时间长度受限制。一场情景教学从筹划、准备到开始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课时限制,任课教师在一门课程中也不可能多次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四是授课成本过高。为使学生充分体验真正开庭的感受,增强模拟法庭的预期效果,在场景条件上,就要考虑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硬件配备;行政执法演练或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为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师可以邀请劳动执法人员、法官或律师对情景教学进行点评。这就需要学校与相关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一定的配套经费作保证,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教学法能否得以进行及其实施效果。

(三)社会教学法中。一是学校教学安排和调查单位接收参观、实习的时间不能一致的冲突时时存在;二是教学成本过高,不管是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还是要请合作单位座谈、授课都需要交通费、餐饮费、讲课费等一系列的配套经费作保证,对于现在经费上捉襟见肘的中小高校是很难保证的。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进行改革的途径就是要改进老办法,寻找新方法,并能够找到它们的优势,并在劳动法课程的教学中正确、充分地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是用传统方法还是用新方法,而是要按照学生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综合使用。

(一)改进传统讲授教学法。很多人给他贴上了“填鸭式”的标签,颇受质疑和诟病。事实上,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讲授法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式,其并不等同于机械灌输。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讲授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在教学方法中起主导作用,上述改革都是在原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的新的辅的教学手段。几种方法都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也都离不开课堂讲授法。应当说,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非该方法本身所固有的,而往往是由于人们应用不当或由于材料本身问题造成的。为了发挥课堂讲授法的优势,避免其消极的作用,要求我们在劳动法教学中科学地穿插上述提到的改革方式,提高讲授效果。

高中劳动教育案例篇2

【文章一】

第一章绪论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观点。

考点二: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

考点三: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如教育学的概念、教育规律的含义以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体系的关系。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观点。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例1(2001年统考试题)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于我国的()。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a

【解析】“教学相长”和“及时而教”都出自《学记》,除此之外,还有“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等。

【错误防范】对于《学记》中的这些论述,有两个要求:第一,知道这些话出自《学记》;第二,把这些话与当今的有些教学原则等结合起来,如“不陵节而施”和“学不躐等”,它们都体现了当今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则体现了当今的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例2(2011年统考试题)

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拉伯雷的《巨人传》

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答案】a

【解析】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被译成《雄辩术原理》。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1)夸美纽斯

例3(2003年统考试题)

在现代教育理论形成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泛智”进步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答案】a

【解析】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是指他提出的把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类,这是普及教育的思想,他是外国教育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家。

例4(2006年统考试题)

首次从理论上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赫尔巴特

D.卢梭

【答案】a

【解析】夸美纽斯为了实现他的“泛智”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例5(2008年统考试题)

明确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近代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乌申斯基

D.第斯多惠

【答案】a

【错误防范】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杜威

例6(2001年统考试题)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答案】C

【解析】“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两个教育主张,他的其他的经验主张也需要掌握,如“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和“教育无目的”等。

【错误防范】在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流派: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美国教育家杜威。他们都强调“三个中心”,但内容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或“间接经验为中心”)和“课堂中心”;而杜威强调“学生中心”(或“直接经验为中心”)、“活动中心”,其中,杜威的“做中学”必须记住。

(3)赫尔巴特

例7(2011年统考试题)

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倡导的“三个中心”是指()。

a.教师、活动、经验

B.学生、活动、教材

C.教师、书本、课堂教学

D.学生、经验、活动

【答案】C

例8(2007年统考试题)

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提出了的阶段教学法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答案】C

【错误防范】这是一个易考的地方。与此相关的还有如下一些内容:

第一,赫尔巴特的著作为《普通教育学》;

第二,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里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第三,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第四,在“教学”一章提到了“教学为主”的含义,‘‘教学为主’’含义的记忆可以与赫尔巴特的“三个中心”结合起来掌握,即将赫尔巴特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变为“三个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以课堂为主,再加一句: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

例9(2002年统考试题)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儿》

B.《人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答案】D

例10(2005年统考试题)

学前教育家的代表作是()。

a.《教育漫话》

B.《爱弥儿》

C.《人的教育》

D.《教育论》

【答案】C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例11(2004年统考试题)

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普通教育学》

B.《新教育大纲》

C.《论共产主义教育》

D.《教育过程》

【答案】B

【错误防范】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例12(2009年统考试题)

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更侧重于哪一个教育流派?()

a.形式教育派

B.实质教育派

C.传统教育派

D.现代教育派

【答案】C

【解析】传统教育派的观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间接经验中心)、课堂中心。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等。

现代教育派的观点是:学生中心、直接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等。

【错误防范】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方面也存在两大派别: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

育派。

形式教育派的观点是:重视智力,忽视知识。

实质教育派的观点是:重视知识,忽视智力。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13(2010年统考试题)

主要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并著有《教育诗》等论著的教育家是()。

a.加里宁

B.克鲁普斯卡娅

C.凯洛夫

D.马卡连柯

【答案】D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例14(2001年统考试题)

《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结构主义学说的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家。

【答案】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

【解析】目前的考试没有填空题,上述考点可以以选择题等形式出现。

例15(2002年统考试题)

“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

a.赞可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瓦·根舍因

【答案】a

例16(2004年统考试题)

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是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的?()

a.程序编排的原则

B.激发动机的原则

C.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D.结构主义的原则

【答案】C

【错误防范】赞可夫进行了18年的教学与发展的改革实验,他实验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大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以及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例17(2003年统考试题)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

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B.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C.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论

D.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答案】D

例18(2007年统考试题)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B.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

C.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

D.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答案】a

例19(2005年统考试题)

提出“教学过程化”理论的教育家是()。

a.巴班斯基

B.皮亚杰

C.布鲁纳

D.瓦·根舍因

【答案】a

例20(2009年统考试题)

在教育学理论发展中,提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理论的教育家是()。

a.赞可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瓦·根舍因

【答案】B

考点二: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

例21(2005年统考试题)

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其中杜威倡导的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实验教育学

C.文化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a

例22(2006年统考试题)

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其中美国的鲍尔斯与金蒂斯倡导的是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D

例23(2008年统考试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了批判教育学理论,其代表作之一是()。

a.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

B.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

C.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答案】B

例24(2009年统考试题)

20世纪以后产生的资产阶级“儿童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a

例25(2010年统考试题)

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C

【错误防范】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都考查了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易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考生需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掌握四个派别的名称: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第二,了解每个派别的主要观点。

第三,记住每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考点三: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如教育学的概念、教育规律的含义以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体系的关系。

例26(2002年统考试题)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现象和现象。

【答案】社会认识

【解析】目前已没有填空题,但是这是一个考点,可以用其他形式进行考查。

例27(2004年统考试题)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般为()。

a.教育现象及规律

B.教育政策与法规

C.教育理论与实践

D.教育历史与现实

【答案】a

例28(2008年统考试题)

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称为()。

a.教育规律

B.教育法规

C.教育原则

D.教育政策

【答案】a

【解析】教育规律是客观的,题中提到的“内在的”“必然的”是客观性的具体表现。

教育法规、教育原则、教育政策三者都是人制定的,有人的主观愿望在里面,它们具有主观性的特点,而它们又都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被制定出来的,因此,它们都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即它们是主观性和客观性有机结合的产物。

【错误防范】这道题还容易出成辨析题。如教育规律就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又如教育规律就是指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表述都不全面,教育规律不仅要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揭示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等。

例29(2007年统考试题)

教育科学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生理学

【答案】a

【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它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教育学自身的分化,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二是教育学在不断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所产生的这些新学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而教育学是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这是一道经常考的选择题。

【文章二】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育的属性(包括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社会属性)。

考点二:教育的四种起源论(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考点四: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

考点五: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考点六: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育的属性(包括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社会属性)。

例1(2011年统考试题)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活动

C.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D.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答案】a

例2(2003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育受制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哪几个方面?请简述。

【参考答案】(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它并不会随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而立即改变。

(2)教育受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可能落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新的政治经济制度起阻碍作用;教育也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水平,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例3(2008年统考试题)

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会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还将继续存在。这说明了()。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发展

【答案】C

【解析】这个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可以有两种表现:超前或滞后。

【错误防范】“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项内容,即“教育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要求考生掌握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影响的两个方面: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

例4(常见练习题)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

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答案】B

考点二:教育的四种起源论(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例5(2001年统考试题)

美国学者孟禄提出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

a.需要起源论

B.意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心理起源论

【答案】D

例6(2002年统考试题)

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

【答案】心理劳动

【解析】这是一个考点,需要考生注意,虽然填空的题型已不存在,但是该考点可以以其他形式出现。

例7(2006年统考试题)

教育起源于无意识模仿的观点属于教育的()。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意识起源说

D.神话起源说

【答案】B

【解析】这是心理起源说的观点,它强调的是教育是无意识模仿的活动。意识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如在原始社会,年长一代在生产中向年轻一代传授一些生产经验,在生活中向年轻一代传授一些生活经验,目的是使年轻一代更好地适应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这种生产教育和生活经验的传递就是教育。因此,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例8(2008年统考试题)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错误主要是否定了教育的()。

a.继承性

B.社会性

C.永恒性

D.独立性

【答案】B

【解析】请考生记住生物起源说的典型表述:“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这样就容易选择了。

【错误防范】以上例5至例8考查的内容都是教育的起源论。教材中所涉及的教育起源论有四种: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对于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内容,一般易考选择题。这部分内容需要考生掌握:(1)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2)他们的主要观点: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的现象,老猫教小猫捉老鼠就是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对于劳动起源论的内容,希望考生做简答题的准备。主要内容是:(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手、脑、语言);(3)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年长一代必须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4)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例9(2006年统考试题)

我国是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夏朝的学校称作()。

a.教馆、坐馆

B.家塾、私塾

C.庠、序

D.律学、书学

【答案】C

【错误防范】殷商和西周的学校名称是“学”“瞽宗”“辟雍”“泮宫”等;此外,学校产生在奴隶社会,也是一个易考的内容。

例10(2004年统考试题)

古希腊的雅典教育特别重视()。

a.军事体操教育

B.雄辩和演说训练

C.“骑士七技”训练

D.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

【答案】D

例11(2010年统考试题)

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包括“三科…‘四学”,其中“三科”是指()。

a.文法、算术、天文

B.文法、修辞、辩证法

C.哲学、算术、音乐

D.辩证法、几何、音乐

【答案】B

例12(2004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在教育发展,资本主义教育针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哪些改革?

【参考答案】(1)在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开设了许多新的学科。

(2)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实验、演示、实习等新的教学方法。

(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

(4)在教育目的上,出现了双重目的,即一方面培养资产阶级人,另一方面培养熟练的劳动力,并第一次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

考点四: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

例13(2004年统考试题)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他们在一定年龄阶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哪方面的本质和典型特征?()

a.认识和情感

B.情感和意志

C.生理和心理

D.气质和性格

【答案】C

例14(2002年统考试题)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答案】B

例15(2003年统考试题)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反映了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努力

【答案】B

例16(2007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任意方法使他们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律师、法官,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答案】错误。

此说法过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易导致“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错误。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虽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无条件的,还要考虑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影响。教育并不能任意决定人的一切发展方向。

【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四个: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们的作用分别为:遗传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基础;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答这类题的思路:首先,判断对与错。若发现是错误的,要指出来。接着要承认这一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后就要指出,除了这一因素影响人的发展外,其他因素(要具体点明)也在影响人的发展,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错误防范】遗传决定论。答题思路:过分夸大了遗传的作用;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基础。人的发展除了受遗传影响外,还受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具体来说,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总之,人的发展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17(2008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广泛的、经常的,但却是自发的、无计划的。在肯定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社会实践所起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例18(2009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受过专业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

【错误防范】这里考查的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除了教育因素外,还需要记住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即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环境对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考点五: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例19(2001年统考试题)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性和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答案】顺序阶段

例20(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例21(2005年统考试题)

教育者应在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B

例22(2011年统考试题)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说明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稳定性

【答案】C

考点六: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例23(2005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教育的政治功能,即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促进物质生产发展和改善,促进一定生产关系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传递与保存文化、活化文化、交流融合文化、选择文化、更新与创造文化等功能。

例24(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解析】“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中的“教育”指的是基础教育(即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通过中小学教育,使原来被少数人(或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为更多的学生所掌握。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中的“教育”指的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具有教学和科研两种功能,通过大学教授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们一起研究可以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例25(2006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传递、保存文化;

(2)活化文化;

(3)交流融合文化;

(4)选择文化;

(5)更新与创造文化。

【错误防范】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是一个易考的题.。除了作为简答题准备外,还要浏览一下每小点之下的具体内容,做到一看到一个有关实际例子,就能够判断出它体现了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哪一小点。

例26(2007年统考试题)

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将存储形态文化转变为活跃文化是教育()。

a.传递文化的功能

B.活化文化的功能

C.交流文化的功能

D.更新文化的功能

【答案】B

【错误防范】这部分考的是教育的文化功能中的一项内容。作为考生,“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内容要作为一道较为重要的简答题来掌握。

例27(2009年统考试题)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只起加速作用

D.只起延缓作用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从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的具体表现来看,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C和D两个选项都是不完全的。

【错误防范】辨析题:“教育救国论”。参考答案:错误。因为它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例28(2010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答案】错误。

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表明,教育受社会生产

方式,尤其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发展虽有作用,但只能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对社会发展仅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它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否则,将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例29(201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育有哪些主要的社会功能?

【参考答案】(1)政治功能:通过教育巩固和维护一定的政治制度,促进政治体制的完善与变革的功能;

(2)经济功能:通过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3)文化功能:是指教育传递保存文化、活化文化、交流文化和选择文化的功能。

【文章三】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考点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

考点三: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存在的两种错误理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考点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和教育方针。

考点五:素质教育。

考点六:体育和美育。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例1(2009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答案】不准确或错误。

此说混淆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概念。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下,各级各类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解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识记这两个定义。

考点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

例2(2005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答案】错误(不准确或不全面)。

除社会需要外,制定教育目的还应考虑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才能等个性发展的需要。

例3(2007年统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是()。

a.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错误防范】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部分,易考的小题有:(1)“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该内容易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择的部分为“社会分工”;(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该内容易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择的部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例4(2008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发达国家机器大工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因此,在这些国家中就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错误或不全面。

机器大工业生产只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并不必然带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

【错误防范】这部分考查的内容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还需要考生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

考点三: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存在的两种错误理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例5(2007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为它有助于个人发展。

(3)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解析】教育受社会制约,同时也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这是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的确立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曾形成过两大理论流派:一是个人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只强调人的需要,忽视社会的需要。社会本位论只强调社会的需要,忽视人的需要。这里只考了其中的一种错误观点。

【错误防范】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不仅要掌握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而且要知道如何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评析:个人本位论的积极意义在于:首先,它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其次,提出了培养“自由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学校教育有积极意义。个人本位论的不足在于:首先,忽视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其次,过于强调人性中个人的价值及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学习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第二,了解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等。

第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评析。基本观点为:(1)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2)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他目的;(3)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益加以衡量,教育的结果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培养的人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评析: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这对于保证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其否定了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考点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和教育方针。

例6(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例7(2002年统考试题)

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答案】a

例8(2005年统考试题)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提出,教育应培养()。

a.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C.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

D.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答案】D

例9(2010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参考答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例10(2011年统考试题)

我国当前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

a.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祖国服务

B.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均衡发展服务’

C.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大的农村服务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答案】D

考点五:素质教育。

例11(2006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素质教育是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答案】错误或不全面。

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促进学生“双基”的掌握,智力、能力的发展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考点六:体育和美育。

例12(2010年统考试题)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增强学生体质

B.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C.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D.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答案】a

例13(201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学校体育有哪些具体任务?

【参考答案】(1)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

(2)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

例14(2003年统考试题)

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是各项运动基础的项目是()。

a.游泳

B.田径

C.武术

D.球类

【答案】B

例15(2004年统考试题)

我国颁布的“中小学体育锻炼标准”反映出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

a.田径和体操

B.田径和球类

C.体操和游戏

D.田径和游戏

【答案】a

例16(2006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

B.发展学生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

C.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D.增强学生体质

【答案】D

例17(2008年统考试题)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劳动技术教育

【答案】C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关内容。

【错误防范】对于“全面发展教育”这部分,请考生掌握以下两点:

第一,“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第二,掌握德育、智育和体育的作用。这里考查的是体育的作用。德育的作用,简单地说,是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性的保证,智育的作用是为其他各育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例18(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学校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例19(2009年统考试题)

中国近代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王国维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答案】B

【错误防范】美育第二次被列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法是德、智、体、美、综合技术教育五育并列。

例20(2003年统考试题)

美育主要是通过美和美打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或感化,从而培养他们具有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答案】现实(自然和社会)艺术

【解析】虽然在试卷中没有填空题的题型,但这是一个考点,需要考生加以注意。

例21(2004年统考试题)

民国时期,蔡元培对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将体、智、德、四育并列,并提出“以代宗教”。

【答案】美美育

【解析】虽然在试卷中没有填空题的题型,但这是一个考点,需要考生加以注意。

【文章四】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育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制约因素。

考点二:旧中国的学制。

考点三: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育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制约因素。

例1(2009年统考试题)

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称为()。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领导制度

D.教育管理制度

【答案】a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广义教育制度的定义。

【错误防范】(1)要理解这个定义中提到的“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应对如下类似的考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国民教育制度?()

a.图书馆

B.文化宫

C.教育内容

D.办学体制

(答案:C)

(2)狭义的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3)记住: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实质。该内容可出如下一些考题: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

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答案:C)

·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答案:C)

例2(2010年统考试题)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

a.学校的领导和办学体制

B.学校的规章制度

C.国家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D.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答案】D

例3(2002年统考试题)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教育制度。

【答案】国民学校

【解析】虽然目前填空题的形式不存在了,但这是考点。

例4(2001年统考试题)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

【答案】学制总体系

【解析】虽然目前填空题的形式不存在了,但这是考点。

例5(2009年统考试题)

在教育,存在着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现象。这说明学制具有()。

a.永恒性

B.继承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答案】C

【错误防范】建立学制的依据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要了解这些依据以应对有关题目,如:

·在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a.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答案:C)

考点二:旧中国的学制。

例6(2002年统考试题)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

为学制。

【答案】壬寅癸卯

例7(2001年统考试题)

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D

例8(2007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例9(2008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最早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例10(2003年统考试题)

我国第一次将中等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错误防范】请记住我国现代学制包括旧中国的学制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两部分。以上例6至例10部分考查的是旧中国的学制的内容。对于旧中国的学制,需要考生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记住旧中国的学制的四个名称: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

第二,对于壬寅学制,需要掌握它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时问为1902年,这个学制只颁布而未实行。

第三,对于癸卯学制,需要掌握它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要了解下面的内容,即一看到下列内容就应该知道它出自于这个学制:“开始把学校制度与教育行政制度分开”“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第四,对于壬子癸丑学制,要能够认识下列内容,为选择题做准备:“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加以修订”“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第五,对于壬戌学制,要能够认识下列内容,为选择题做准备:“1922年”“又称‘六三三制’或‘新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考点三: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例11(2001年统考试题)

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年;1958年我国学制改革确定了“”的办学方针。

【答案】1951两条腿走路

例12(2004年统考试题)

1958年,我国学制改革曾提出过“三个结合”的原则,其中之一是()。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B.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相结合

【答案】B

例13(2002年统考试题)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答案】B

例14(2006年统考试题)

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并()。

a.以乡为主

B.以县为主

C.以地区为主

D.以省为主

【答案】B

例15(2005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当前农村教育改革中,提出要推进“三教统筹”。其中的“三教”是指()。

a.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B.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C.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D.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答案】B

例16(2007年统考试题)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经提出“两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其中“两基”是指()。

a.传授与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完成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善教育结构

D.基本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基本实施素质教育

【答案】B

【错误防范】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在总目标中,除了提到“两基”外,还提到了“两全”和“两重”。“两全”是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是指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例17(2010年统考试题)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规定,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是()。

a.扫除青壮年文盲和职业人才培训

B.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C.加强农业知识的教育和实用技术的培训

D.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

【答案】B

例18(2011年统考试题)

义务教育是我国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

a.自觉性、免费性与普及性

B.免费性、统一性与选择性

C.强制性、免费性与普及性

D.福利性、自觉性与普及性

【答案】C

【文章五】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考点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考点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和途径。

考点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点五:师生关系的特点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例1(2002年统考试题)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答案】C

例2(2004年统考试题)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没有明显的时空界限,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个特点?()

a.复杂性和创造性

B.主体性和示范性

C.长期性和间接性

D.连续性和广延性

【答案】D

例3(2005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参考答案】复杂性是由教师劳动任务的多样性以及劳动对象的个别差异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

示范性是指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表率,教师必须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由学生“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例4(2007年统考试题)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易考的选择题。

【错误防范】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该部分内容易考简答题。

考生要对教师的主体性深入理解。主体性是指劳动手段,教师的劳动手段是他(或她)自身,是凝结于自身的知识、智慧、才能、思想品德等,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将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才能、思想品德等素质转移到学生身上的过程。

例5(2001年统考试题)

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答案】D

【解析】复杂性是针对劳动的目的和对象来说的,创造性是针对劳动对象、内容、方法和突发教育事件来说的;连续性是针对时间而言的,广延性是针对空间而言的;长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周期长,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价值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主体性讲的是劳动手段,教师的劳动手段是他(或她)自身;示范性是指教师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错误防范】教师劳动的8个特点经常考,容易出两类考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因此,考生首先要记住这8个特点。其次,了解各个特点的含义,这样可以为选择题做准备。命题者经常会给出一两个小例子,让考生来分析它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最后,能用几句自己的话来解释教师劳动的每一个特点,这是在为简答题做准备。

例6(2008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参考答案】(1)复杂性、创造性。复杂性表现在教师劳动目的的全面性和劳动任务的多样性;创造性体现为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2)连续性、广延性。教师劳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严格界限。

(3)长期性、间接性。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合格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师劳动不直接创造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主体性、示范性。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解析】这部分内容易考简答题。

【错误防范】首先,要求考生记住这些特点。

其次,要对这些特点理解,以防灵活性的小题出现。如: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创造性)

“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创造性)

“教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创造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长期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示范性)

考点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例7(2004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素养?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有集体协作的精神。

(4)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例8(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参考答案】(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例9(2003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做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反思能力。

考点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和途径。

例10(2010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是什么?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参考答案】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

例11(201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教师自我的形成。

例12(2006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基本途径?

【参考答案】(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

(3)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4)自我教育提高。

考点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例13(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怎样正确地看待学生?

【参考答案】(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例14(2002年统考试题)

学生是教育的,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

【答案】对象(客体)主体

【解析】尽管填空题的题型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该考点还是需要考生加以注意。

例15(2003年统考试题)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表现形式为()。

a.自觉性

B.独立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答案】D

高中劳动教育案例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1-0053-01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基础薄弱,特别是受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对德育课普遍没有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试就德育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是否具有艺术性,决定着能否激起学生兴趣,能否活跃课堂气氛和唤起学生思维积极性。课的导入有多种方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如音乐导入、讲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朗诵导入、案例导入等。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让大家先看《大宅门》12集,大概意思是七爷一行人在市场先是高价购买黄连1000斤,继而放出口风说还需要1000斤,并持币待购,各商家见有利可图纷纷收进黄连,结果几天内市场上黄连泛滥,价格狂降,七爷此时购买进大量黄连,节省了大量资金。看完后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七爷为什么要放出口风说还需要1000斤黄连?为什么几天后市场上黄连多了,价格下降了?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什么,是如何影响价格的?黄连的价格再低,能低过萝卜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启发式教学方法。传统的德育课课程教学在讲述理论部分时,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循循善诱,逐层深入,最终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找到问题的答案,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问题解决方案的效果更佳。比如在讲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时,我先问学生价值由谁来决定的,这个问题前节课已讲过,学生回答说是价值由劳动形成,我接着问,价值由劳动形成,那么价值量由谁来决定?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是劳动量来决定。我又问,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谁?学生回答说是劳动时间。在此,我给学生强调一下,这个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然后,我在黑板上书写一下,价值由劳动形成价值量量由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写完之后,问学生价值量由谁来决定?显而易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笔者在讲述“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一观点时,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死掉,只让他一个人活着;但他又想吃烧饼,于是就留下一个卖烧饼的;他又觉的太寂寞,就留下他的老婆,而他们都要穿衣服,就留下卖布的和裁缝……最后,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人。”通过这个故事,笔者启发学生:“一个人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能不能缺乏形形的人?”学生自己思考后,从中得出结论:“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

2.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新颖,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可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运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讲授《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一课时,首先,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之后播放我国“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太空漫步的视频,由此导入新课,在讲授过程,展示蜜蜂的蜂巢千年依旧,而人类从早期建造的房屋到现在高耸入云的大厦,可以看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讲解,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在激起学生笑声的同时,学生便自然而然地领会了佛教的教规教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多媒体课件,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态曲线图,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案例教学法。例如在讲“职业道德规范”这一内容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案例——全国劳模王顺友。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20年跋涉53万里,从未延误过一封邮件。讲完后,我让学生分析王顺友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通过案例分析,很好的理解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在讲授事情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时,也许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确实很累,有位学生竟然趴在桌子睡着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置之不理,视而不见,也不能大吼一声,当堂训斥。因此我就灵机一动,把那位睡觉的同学叫醒,并和他一起分析内外因的关系。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平滑的课桌是学生打瞌睡的外在条件,而自我想不想学则是学生内在的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种案例分析法,通过直白的事例,比枯燥无味的大道理更让学生接受。

4.情境教学法。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招聘礼仪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求职面试、职场礼仪,让学生进行“招聘情景模拟”,“招聘者”和“应聘者”都由学生扮演,招聘者提出各种聘用条件,应聘者自我推销,当场答辩。通过模拟招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角色,去感受、体验求职技巧和求职礼仪,表演完后,可由其他学生质疑、纠错,大大增强了教育效果。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德育课的说教性、理论性、使德育课增加趣味性。

三改变课堂结构,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劳动教育案例篇4

从某种角度来说,其意在强调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科,法律本身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相应地,对于法学本科生来说,只学习掌握法学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四年学习塑造出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即法学技术应用能力)、心理素质和基本道德。而这些也正是法科生专业就业能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培养法律人才时要切实考虑到本学科的社会需求,所培养出的法科人才要能服务于法律的应用和实践,要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作为法学本科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法科生专业就业能力是指法科生实现专业就业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学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专业就业是指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从就业前景来说还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做法官、检察官、警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公司法务部门从事法律事务,到律师事务所做律师,到高校去做法学教师,到科研院所做法学研究者等等,都是实现专业就业的不错选择。从具体就业能力来看,法科生通过四年学习实践的积累,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掌握核心法律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我国相关实体法、程序法、证据法、法制史和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力争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第二,具备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实习实践、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或法律诊所等)积极参与具体法律事务的解决,并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基本的心理素质。第三,形成严谨的法学思维能力。德国法学家茨威格特•克茨曾说:“法律并不纯粹是一种专业训练的对象,而是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清晰的思维、透彻的表达以及练习修辞技巧的一个领域。”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法学思维方式,能从法学专业角度运用法律实务工作基本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第四,具备坚定的法治信仰和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法科学生像教徒信仰宗教一样虔诚地去信仰法治,坚定不移地相信法律有用,相信执法人员会严格执法、司法人员会公正司法,相信法治中国的美好未来;学习在社会变革中运用法律、学习处理复杂的职业道德困境。

二、在劳动法教学中如何提升法科生的专业就业能力

劳动法学作为一门与大众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学科,是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称为第二宪法。劳动法课程中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及劳动保护法律制度等内容直接涉及大量的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劳动法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法科生专业就业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使课程教学更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劳动法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应紧贴社会生活实际和大学生生活实际,不断改革、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首先,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应统筹兼顾、合理分配,以2学分30学时的教学设计为例,可将理论课安排18~20学时、实训课安排到8~10学时。其次,在课程内容上,理论知识讲授应与司法考试考题讲解紧密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核心法律知识。最后,课堂案例教学内容可以大学生劳动争议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为重点组织相关教学案例,比如大学生校外兼职“洋快餐”的法律问题、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协议书的法律问题、“黑砖窑”事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共鸣,使其主动思考,逐渐养成基本的法律思维能力。

2.提升教师教学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我国当前年轻一代法学教师多是“校门到校门”,毕业就进校执教,缺少行业实践经验,专业理论功底强而实践应用弱。由此导致教育教学中,法学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法科生记笔记、背法条、少自主独立思考。法学教育直接制造了大批眼高手低、缺乏职业基本素质的毕业生“,难就业”成为必然。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打破政策壁垒,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促使教师积极提升教学综合素质,主动改进教学方法,使法学教育更贴近法律职业的实际要求,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在劳动法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采取“案例-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法律实务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做事和主动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比如在“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授课中,笔者曾将一起正在处理中的案件作为课堂教学讨论内容,这是一起本校法学大三学生校外兼职遭遇交通意外伤害的事件。参与案件处理的学生讲述了事件处理过程,教师进行适当引导,通过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流程、证据搜集障碍、双方当事人谈判焦点、涉及法律理论及法律依据、困惑问题等环节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谈判策略。这次案例教学使学生对“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知识的把握更直观、深刻,由简单识记层面迅速提高到深刻理解运用层面,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3.加强劳动法实践教学

推动学生参与实践、积累职业经验。劳动法的实践性很强,尤其是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内容,如果没有具体案例的引入或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学生很难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更谈不上掌握和具体应用相关知识。在劳动法教学中可采取法律援助、诊所教育或社会调研等形式,推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积极积累职业经验。比如在前述学生兼职遭遇交通意外伤害的事件处理中,笔者要求学生以法律援助的形式参与案件的处理过程。通过实践锻炼的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重要性,并主动充电学习、查找法律条文,积极与专业教师、执业律师、在职法官联系、咨询,制定谈判方案、谈判思路和策略。通过真实案例,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文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基本的心理素质,坚定了学生们的法律信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结语

高中劳动教育案例篇5

【摘要】由于大学生劳动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各级各类院校都应开展对大学生的劳动法律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毕业以后向社会人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后,普遍存在劳动权益保护的问题,但是很多大学生普遍表现为劳动法律意识不高,劳动法律知识缺乏,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后劳动权益被侵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律教育应作为大学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也进行过一定的法律教育,但是由于在大学以前阶段,学生一般都是未成年人,因此学校法律教育的内容一般为治安管理处罚法、交通安全法、宪法、刑法和民法的相关内容,基本不涉及劳动法的任何内容,所以大学生在大学以前阶段的劳动法制意识是一个空白。虽然大学阶段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对于劳动法的内容只在教材的第六章(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用很少的篇幅谈及了劳动法的原则、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和处理劳动纠纷的途径。就教材而言,涉及的内容很少,而且只是介绍了劳动法一些基本原则,只论述了很少的表面内容,学生很难系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内容。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2010年做了修订,但没有增加新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内容,因此还是很难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达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法律教育的目的。所以无论从大学生以前的法制教育和大学期间的法制教育,都缺失劳动法制教育。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缺乏劳动法律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学生知道有劳动法,但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内容知道的很少,如签订劳动合同注意的问题,在合同履行中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劳动争议发生后如何处理等等问题,根本一无所知,表现了劳动法律意识的缺乏。在法律实践中涉及大学新毕业学生的劳动争议纠纷,主要表现为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很多条款对自己不利,而毕业生根本没有通过补充条款加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知道如何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仲裁请求;对劳动仲裁程序几乎一无所知,造成了自己的劳动权益不能得到仲裁的支持。从大学生劳动法制意识现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学毕业生的劳动维权水平来看,各类高校都应开展劳动法律教育,这样可以保证大学生毕业后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兼职时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开展

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律教育,关键是如何开展的问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律教育其主要内容应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一)、(二)、(三)为主要内容,重点是《劳动合同法》基本内容,因为《劳动合同法》基本包括了劳动法的内容,且是最新颁布的劳动法律,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是为了学生毕业以后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二)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具体内容1.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主要介绍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是如何规定的,以及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约束力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哪些情形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哪些情形不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使学生知道提供劳动在什么时候学会用劳动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说明学生兼职权益受到伤害时如何保护自己权益的问题,要向学生介绍雇佣合同、承揽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介绍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请求的注意事项和个人权益保护问题。2.劳动合同订立的基本规定。在这一部分中,要详细介绍设计劳动合同订立的所有内容,使学生知道如何签订劳动合同,避免以后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争议,主要包括劳动关系的确认问题、劳动关系双方的知情权、不得收取抵押金及扣押证件、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劳动合同的期限类型、劳动合同的必备内容及约定内容、关于试用期、劳动合同的无效与撤消问题。这一部分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于上述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结合具体法律规定进行讲述,对其中重要的问题要辅助案例加以分析,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以后能够在订立劳动合同时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为以后发生劳动争议埋下隐患。3.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在劳动合同履行与变更内容中,主要介绍用人单位全面合法履行劳动合同、加班工资支付、非法强迫劳动、同工同酬以及劳动合同的变更等问题。在这一部分要重点强调加班工资的支付问题,关于加班证据的保留应作为重点强调的内容,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三)的要求,对于劳动者要求支付加班工资的要求,应由劳动者负举证责任,再有同工同酬在实际劳动争议纠纷中如何解决的问题等。4.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解除后涉及到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问题,因此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受迫性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非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以及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告知义务、合同终止的情形、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情形和经济补偿等问题。在这一部分中要重点强调关于经济补偿的问题,特别强调劳动者受迫性解除劳动合同也必须向单位主张经济补偿金和劳动者非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的形式问题,避免劳动权益受到损害。5.劳动争议的处理。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属于劳动权益保护的司法救济程序,这一部分同劳动合同的订立一样重要,在该部分中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应向学生讲明如何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技巧,同时要强调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问题,避免因为劳动争议超过仲裁时效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还要向学生介绍仲裁过程中如何主张权利和举证质证问题。(三)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安排对于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法律教育,针对教材的不足,任课教师可以拓展劳动法律知识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该课程中不可能深入讲解。第二,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开展劳动法律教育,因为学生在大学四年级就要开始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已经开始为就业做准备了,所以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对学生开展劳动法律教育具有针对性,学生也急需劳动法律的知识。(四)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律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人文教育,应有针对性采用多种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专题讲座法。就是针对劳动法律知识的某一方面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座,以便加深学生对劳动法律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对劳动法律知识有结构性的理解。对于劳动法律知识可以分解为多个专题进行,这样使学生对劳动法律有系统结构性的理解和掌握。2.法条释义法。就是对劳动法律中的具体法条进行分析讲解,因为一般大学生都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对劳动法律中的法条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有的劳动法条也确实存在着难以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劳动法律中的复杂容易引起歧义的法条加以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法条的意义,并学会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运用法条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3.案例分析法。就是通过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劳动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案例也使学生能够得到启示,懂得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遇到劳动争议如何处理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本人在履行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案例分析法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劳动法律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劳动法律知识的积极性。4.热点问题讨论法。就是针对劳动合同法实施中普遍性和疑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因为我国劳动立法的时间还很短,劳动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劳动合同法实施中的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加深学生对劳动法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

三、完善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建议

高中劳动教育案例篇6

在劳动技术学科中有很多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与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改革相融合、与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规律相融合,努力提高中学劳动技术教师德育执行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劳动技术学科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劳动技术学科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结合学科特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实践项目载体,

建立民族文化归属感

案例一:工艺木工教学

在《工艺木工》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以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作为导入,鲁班勤奋钻研和智慧创造的伟大品质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从鲁班的故事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伟大力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从而落实民族文化教育。

体会:劳动技术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德育资源,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发挥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思路要符合民族文化教育的理念,立足学生民族传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从而自觉传承民族民间技艺,关注个人的人文修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中国结的编制、东方明珠的制作以及纸艺、布艺等实践操作中都可以很好地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建立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切入点。在劳动技术教学中间类似的案例很多。例如:中国结、国产的设计软件等等。

二、从操作实践中总结规律,

培养科学技术观

案例二:焊接操作实践教学

在焊接操作实践中,描述焊接的过程时必须使用物理、化学的专业术语予以解释:“焊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焊锡丝融化、和金属管脚以及焊盘粘结和凝固的过程。所以焊接前要预热焊点、焊接速度要快,较少空气氧化。结合流体的物理学特点,焊接时焊锡在上,焊点在下;去除多余锡料的时候焊点在上,烙铁在下。”

体会:学科的理性逻辑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前提,是学科长久生命力的保证,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对于理性思维的培养是劳动技术学科本身所蕴涵的德育资源,较之外在的德育资源更有教育价值。劳动技术学科教师应加强对学科内容的理解,把握学科的规律,避免德育成为“贴标签”现象。

案例三:锯削、锉削教学

在教学锯削、锉削内容时,引导学生对起锯、锯削、结束三个操作步骤进行技术要素总结,重点关注技术动作的力度、速度、角度三个量的变化,分析技术操作过程中的不同要求。这样可以非常清楚地把握住实践操作的技术要素。

体会:方法性的规律总结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技术观非常重要。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会首先想到去分析,去解决,而不是回避。

三、把握学科之间的整体性

和关联性,培养全局意识

案例四:光电小车调试实践教学

在光电小车的调试教学中,要求用调试好的小车进行不同的竞赛。

1.规定距离竞速赛(关注机械传动和启动电流);

2.指定宽度竞距赛(关注两轮的同步性);

3.大轨道竞速赛(关注控制电路与小车的联系);

4.小轨道竞速赛(关注车速、弯转半径大小之间的关系);

5.特殊轨道竞赛(关注环境条件与整车的联系、逻辑电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体会:劳动技术学科的基础是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关注与相关学科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技术素养。作为没有高考压力的技术教育主阵地,劳动技术教学应该关注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综合所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关联点,确立长效性的、阶段目标明确的综合科学素质进行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关联意识。

四、抓住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激发实用技术创新追求

案例五:室内自动控制照明系统的设计教学

“电子技术”教学在学习了路灯自动控制电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能够自动调节亮度的照明系统,从而保证教室内恒定光强的效果,以实现在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用眼健康的前提下节约能源?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成功地设计出自动调节亮度的照明系统。

体会:技术设计是劳动技术学科二期课改的新要求,通过观察生活实际,寻找实际问题并进行解决,培养学生对身边生活实际的关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教师还可以在设计评价过程中间进行各种约束条件的设置,达到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的目的,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公民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中劳动教育案例篇7

“案例教学法http://”(case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method),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迅速被推广到法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随之渐高。劳动关系管理实践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劳动法知识的应用。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教学效果也突出反映在案例教学方面。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同时,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内容涉及的很多是劳动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其适用要求具备精准、唯一且具有底限性的特征,因而凸显了案例教学在巩固课程知识方面的重要性。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首创并应用于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并非一门专业的法学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必须不同于法学专业的劳动法学,而应该将管理学元素与法学元素结合起来应用到案例教学中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表是笔者教授的三个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章节测验成绩统计结果,学生关于劳动合同管理的章节内容的平均成绩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劳动合同的内容教师应用的案例教学内容是最丰富的,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确实是迅速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备注:1.教学方法分理论教学(l)和实践教学(s)两种,案例教学包含在实践教学中;2.教学手段分传统教学(c)和多媒体教学(d)两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学是连接实践和理论的桥梁。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1.对案例的应用模拟可以实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过于抽象,辅助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

2.对案例的排比分析有助于梳理理论知识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案例选取的典型性与关联性。教师通过对关联案例的比较、综合案例的分析,建立案例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论知识体系,快速地提升其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3.对案例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主干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关注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应用效果。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源于理论、用于理论的教学手段,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对案例的价值导向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学习导向并非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案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应用,能够使学生感知到本课程的应用价值。借鉴马克思的商品使用价值理论的精髓,当一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能迅速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案例教学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对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方法的要求。

(一)案例选取要有典型性。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时要注重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1.针对劳动纠纷的多发点选取案例。比如对工资制度的案例教学应该结合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展开。除此之外,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中可以重点分析的现实问题还有:劳动合同管理中关于劳动合同形式、试用期、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劳动合同期限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首先要深入企业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展开调研,梳理出问题多发点,选择性地摘取案例分析点,最终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展开针对性分析。

2.结合学生的就业实践选取案例。所有的高校毕业生最终都将面临就业问题,在如今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要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选取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比较可取的办法是与学生保持网络联系或通讯联系、与学生就业管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3.学会从社会热点话题中选取案例。这一类问题比较容易截取,比如针对规避劳动合同法的华为解雇风波,河南农民张海超的“开胸验肺”事件,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还有当下热门的“萝卜招”等社会热点话题都可以作为选取案例的依据。此类问题由于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研讨式和辩论式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用度很高。

4.注重点面结合地选取案例。对于单元学习而言,选取一些足以说明对应的知识点的小型案例实施教学进度控制。此外,教师要适时地选取一些综合性案例展开分析,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链。综合性案例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宜采用研讨式、情境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应用要有实践性

案例应用的实践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必须具有实践价值,解决实际就业问题。除了上述案例选用技巧中论及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选取一些说法类节目中的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参与用工调研,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内容。

转贴于http://

(三)案例分析要思维多元化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课程设置特点与劳动法学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其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个法学问题,还包括管理学的相关问题。由此,教师在该门课程的案例教学中要应用多元化思维剖析,即既要从非法学的思维去学习法学及与法学相关的管理学问题,又要从管理学思维去理解法学相关命题。

(四)案例教学方法多样化

如果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课堂教学,那么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开展本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精彩纷呈。尤其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点必须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

三、针对教学对象特点进行案例教学改进的若干方法。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改进思路应该是,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步骤、有计划、灵活性地推动,切忌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内容模块化。为此,针对面向对象的特点提出的案例教学方法改进的内容如下。

(一)教学理念突破

传统的案例教学应用往往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个知识点而进行的辅助性说明,建立在这种理念下的案例教学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难以形成知识系统化;二是难以形成教学互动。对传统案例教学理念的突破就是要实现“让学生学会知识”到“让学生会用知识”的转变,把案例教学不再作为辅助性手段而是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二)教学手段改进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手段改进并不仅仅指要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而是指要针对课程章节特点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某些时候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强于传统教学手段。对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部分宜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不是简单地把案例的文字阐述简单地从教材搬到幻灯片上,而是要学会使用多种幻灯片制作技术,灵活应用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丰富幻灯片画面效果的处理技术。

(三)教学对象梳理

思想家孔子教学成功之道在于因材施教,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各种方法的应用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展开摸底,对学生进行简单分类。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动性。分类的目的是针对不同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动性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比如外向型的学生往往在进行角色模拟的时候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经典案例选择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的选取尤为重要。选取案例时要把握案例的代表性、前沿性和时效性。案例选取的来源主要有:(1)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的重要社会事件或案件;(2)参考书中编写的一些模拟性教学案例;(3)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动态编制的案例。

(五)具体方法改进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应用中要改变过去单一讲授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具体可以应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研讨式案例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组讨论、集中座谈等方式,让学生对案例问题进行自主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得不多,是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方法改进中重点要改造的领域。

2.情境式案例教学。又称为角色模拟式案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扮演案例角色,将案情以真实情景再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情境式案例教学往往是一些外向型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由于耗时较长,应用频率不宜过高。

3.辩论式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拿出一些有争论的案例,在学生中展开正反相对的辩论。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具有快速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知识驾驭能力。尽管这种方式学生们都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但由于难度较大,也不宜经常使用。根据辩论设置的规则要求,为了改变部分学生的学习惯性,可以让一些性格内向和学习能动性不强的学生作为一辩,使他们尽快融入集体氛围。

4.讲授式案例教学。这是一种最传统、应用最普及的案例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知识举出案例,然后进行案例讲授分析。为了控制课程进度,讲授式依然是当今开展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的最主要的授课方式。但对这种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是可以通过改良手段使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辅助以课堂提问、误导性假设、各抒己见等手段使学生思考。

5.反串式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角色反串,由学生临时性担任教师角色来分析案例,教师作为学生听取学生的分析意见并适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应该提前布置,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这种方法适时采用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但由于难度较大,也不宜经常采用。

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推广的限制条件克服措施。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当前开展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http://例教学中必须推广的做法,但由于现实存在的诸多限制因素,教师必须想办法尽力克服。

(一)课时限制条件的克服

由于课时总量的限制,辩论式和情境式案例教学方式采用频率不宜过高。为了控制教学进度,教师和学生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讨论,以确保一些比较耗时的案例教学方式顺利推进。

(二)学生参与面局限性的克服

辩论式、情境式、反串式等案例教学方法的学生参与面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在准备和开展过程中苦乐不均的现象,教师可以进行分组,不确定参与直接参与人选,由各小组集体讨论后再确定参与人选,而此时的参与人实际不过是小组意见的代言人。由此,可以避免学生参与面过于狭小的局限性。转贴于http://

(三)学生积极性调动的限制因素克服

部分内向性格和学习能动性不强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参加一些需要公开发言的场合,为了调动这部分人的参与积极性,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阶段的针对性提问、辩论阶段安排非自由辩手、角色模拟中分配非主要角色等方式提高其参与度,逐步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四)学生知识能力的局限性的克http://服

高中劳动教育案例篇8

关键词:劳动法;大学生;职业道德

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组对550个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有55.8%的单位认为大学生更缺乏“实干精神”,47.9%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综合素质”,在学生中,选择缺乏“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只有12.5%和20.7%;20.9%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笔者参与的课题组对广东省三所高职高专院校15个专业抽样调查1086份有效问卷也显示,在学生中,选择“职业道德教育对在校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很有帮助”的只有41.9%,选择“有意识地在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的只有47.5%。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呼吁重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而大多数学生自身几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高专大学生,使其成为高素质劳动者是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劳动法》教学改革,探讨如何利用课程教学平台,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完善其素质结构,成为合格建设人才的坚实后备力量。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

职业道德教育是对培养健全人格的“社会人”所开展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为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一种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素质,要求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在社会道德系统中,职业道德不仅是一个有特色的分支,而且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道德层面,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从事某种职业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又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对于个人的成才与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乃至社会的稳定、进步、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6年,国家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可见,高职高专院校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应该是专业技术水平高,诚实守信、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团结协作、责任心强、遵纪守法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高职高专院校除了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今天的高职高专大学生,虽然尚未走上工作岗位,但是,他们正处在担负社会责任、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备阶段,一旦学业结束,就要进入社会,终身或较长时间从事某种职业。在校期间,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更具特殊意义。

二、法德相济,在《劳动法》教学中培育大学生职业道德

一般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形式,但这些课程本身存在内容庞杂、课时量少的问题,尚不足以解决大学生职业道德有效培育途径难题。因此,有必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高职高专相关专业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特别引入到一些专业课程当中,开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途径与形式,弥补常规做法的不足,更好地推动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笔者在所执教的《劳动法》课程教学中展开了职业道德培育的相关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劳动法》理论学习中培育职业道德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在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的同时,也要求“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这说明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是一个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过程。只有劳动者的权利得到切实保证,劳动者的义务切实得到履行,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我国三大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地继续前进。在授课中要摒弃“讲法律就是讲法律,讲道德就是讲道德,道德与法律要泾渭分明”的旧观念,注意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明白道德的底线是法律,突破了道德底线的行为,就要承担法律的后果,并注意讲透彻劳动权利与义务这一辩证关系,使学生领悟到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劳动法》中还有一些重要条款的规定,也有赖于劳动者秉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得以切实贯彻。如第二十二条“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的规定,第十八条中有关“采取欺诈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规定,第二十五条有关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第三十一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规定;以及《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中有关“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这些规定的模范执行,可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但这需要劳动者发自内心的“主动遵守”而非“被动接受”。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将知识点讲授结合到应培养大学生作为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意识,养成守法的行为习惯上,通过劳动者所应当履行的这些劳动义务的学习,来启迪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觉悟、润育和激励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坚定和强化其职业道德意志,使学生明白应在内心深处形成职业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并体悟到需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定。

(二)在《劳动法》实践教学中培育职业道德

《劳动法》作为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目前采用比较多的实践教学形式是以案例教学为主,包括情境模拟、课堂辩论、影音资料鉴评、社会调查四种方式。为配合劳动者义务方面法律规定的理论学习而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时,可选取典型恰当的案例,更有效地寓职业道德培育于《劳动法》教学之中。如进行徐德昌诉丰华圆珠笔公司因其与他人合伙生产同类产品损害公司利益而解除劳动合同劳动争议案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对“该案的关键是认定原告徐德昌违法、违约行为究竟是否成立,被告丰华圆珠笔公司对其作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是否合法合理”分析的过程之中,要注意解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以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建立劳动关系,是以合同机制来约束和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上的权利义务,而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劳动者因自身的主观原因被证明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因而使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实为一种根本违约行为,合同对方用人单位当然有解除合同关系权利。所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与法院均支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与“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作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处理决定。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劳动者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做出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而自食苦果的实例,教师可以通过甄选、巧用这些案例进行实践教学,进而水到渠成促成职业道德培育。

三、《劳动法》教学中培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和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通过相关法律课程如《劳动法》推动道德教育是可行的,在学期末,通过对三个班149位学生进行调查和个别访谈显示,反映取得了一定成效:有93.8%的学生认为要“有意识且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针对“假如毕业后进入并不喜欢的单位工作,在寻找更合适自己的工作单位同时”,86.8%的学生选择“可能会认真工作,尽职尽责”,只有3.8%的学生选择“马虎应付,反正不会久留”。在当前职业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法规化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强化对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矫正是新形势的迫切需要。通过劳动与职业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懂得职业纪律和劳动法律,树立遵纪守法意识,严格规范职业行为,依法办事,在涉及自身利益时要廉洁奉公,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并且敢于依法维权。

当然,法律与道德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也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之间却也同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联系紧密,毕竟劳动者职业道德构建在法律层面上涉及到契约理念、诚信理念、忠诚理念的支撑,这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关系相对应。如果说,因契约理念而生的契约义务对应的是法律义务,那么基于诚信理念而生的诚信义务则是潜在的法律义务或者说附随义务,从本质上讲都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而忠诚理念则包含着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含义,就法律层面而言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处理用人单位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冲突时是否以法律允许的规则为底线;道德层面的要求则是高于法定规则的处理或者说在法律没有规则的边缘是否以善意为出发点来应对,就忠诚义务而言是在法律约束力之上更为强调道德的约束力。所以,有必要通过《劳动法》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培育职业道德,推动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敏强,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审视――2004年广东地区大学生择业心态及状况调查报告[J].高教探索,2004,(3):88.

高中劳动教育案例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深入地开展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坚持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为建设和谐营造良好的劳动保障法制环境。

二、目标任务

“六五”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劳动保障的中心工作,逐步提高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形成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范劳动保障管理,劳动者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三、重点对象与普法要求

在注重向社会广泛开展舆论宣传教育的同时,主要针对各级劳动保障系统公务人员、用人单位、劳动者(特别是流动就业人员)为劳动保障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其主要任务如下:

(一)劳动保障系统工作人员。劳动保障系统公务人员要加强法制学习,参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轮训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劳动保障法律素质,建立劳动保障法制部门工作规则,将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工作方式、业务学习等规范化、制度化。

(二)用人单位。加强对各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指导和帮助用人单位正确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范劳动保障管理,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筑起维权防线。要加大宣传力度,分期分批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学法培训,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用工管理水平。

(三)劳动者。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这是巩固和发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要对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守法和维权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活动,并通过以案释法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素质,进一步引导进城务工人员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服务,有效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对各类就业群体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结合其特点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六五”劳动保障普法规划从开始,到2014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

抓好工作部署、制定方案工作,为落实今后几年的工作打好基础。建立健全普法工作机构。

“六五”劳动保障普法规划方案:

一、根据“六五”普法的要求,结合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劳动保障系统“六五”普法的学习内容如下:

(一)学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等。

(二)学习与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办法》、《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等。

(三)学习劳动保障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主要包括:《自治区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自治区实施办法》、《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等。

二、年内组织一次对劳动监察、劳动争议案例的研讨活动,做到法律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推动学法工作的开展。

三、按上级统一部署安排好公务员“5+”培训。及时抓好《公务员法》配套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

四、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积极组织人员上门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送政策专刊等相关资料。加强对广大企业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及民主管理方面的法制教育,建立企业员工学法用法制度。

五、开展依法治企活动,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六、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法律知识,继续开辟《劳动保障》专栏宣传有关劳动保障知识。

七、以启动“六五”普法计划为契机,以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为重点,制定宣传计划、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有重点地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劳动保障法律培训班。

八、根据对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书面审查情况,分析合同管理的履行情况和企业诚信等级的评定情况,进一步明确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难点和重点,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开展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和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确保发放的专项检查。

九、在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方面,突出日常宣传,利用相关活动日、宣传日(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五?一”国际劳动节),采用部门联动的方式,举办有规模的宣传活动,派发宣传单、小册子,营造声势,推动全社会学法用法。

十、做好普法宣传资料发放工作。各部门按上级的要求做好普法宣传资料、教材的征订、发放工作。

2、实施阶段(—2013年上半年)

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局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好本部门的总结工作。不断完善普法工作责任制、普法工作考评验收办法、普法工作机构等相关配套措施。要按照每年劳动保障工作重点与新颁发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要点,有步骤、有重点、有成效地组织实施。20__年,接受市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组织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查。

3、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

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要求,上半年认真组织好本部门的总结工作并进行自查,下半年接受市委、政府领导下各级普法依法治理主管机关组织的验收。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的制度建设,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各项制度建设,推动普法宣传制度化、规范化。加强系统部门工作人员法制培训制度建设,继续强化就业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新增就业人数、适当控制失业率、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目标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突破难点,切实推进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就业服务补贴等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劳动者初次就业前劳动保障法制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把帮扶困难对象再就业落到实处,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弱势困难群体,畅通就业绿色通道,落实得力有效的就业援助措施;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者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促进劳动者凭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建立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构筑更加牢固的工作基础,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保障工作新格局。

(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切实提高监察执法能力。

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动态管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指导和服务。要求各级劳动监察队伍遵循公正、公开、高效、便民的原则,继续将维护进城务工农民权益列为工作重点,检查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情况、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情况、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情况、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障规定情况、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情况、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等情况,以及对用人单位尤其是加工制造、建筑、餐饮等行业的克扣工资、欠薪等行为,要坚持依法纠正和查处,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接受社会监督,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加强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联合工会、法制等维权部门开展便民咨询服务活动,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工资支付行为。

(三)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引导。

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活动,围绕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增强三方协调机制的代表性和影响力,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加强对改制单位依法执行劳动法律的指导和后续服务,推动改制单位率先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指导、督促各类企业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强化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劳动合同签订、解除(终止)登记和申报备案制度。

(四)深化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改革,为劳资双方提供高效服务。

劳动保障部门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对双方合理的维权行为依法予以支持和帮助。依法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为的举报、投诉,依法为受侵权的劳资双方追讨赔偿责任。要加大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工作力度,建立“仲裁为主、诉讼为辅”的劳动争议处理新机制,并简化程序,实现劳动争议案件快立、快调、快审、快结,保证案审理的公正公平。

(五)积极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稽核和监管工作;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确保职工在社会保障体系各个环节中的保障性、福利性。

(六)搭建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服务平台,提高劳动保障普法工作的社会效益。

以建立“政策进企业、进社区”服务平台为契机,建立必要的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阵地,使劳动保障法制深入各基层,充分利用劳动保障工作事务所广建普法宣传基地,把接待机构、对外行政服务窗口等建立重要的普法宣传基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以提高对全社会各层面的服务水平。

(七)建立健全协调配合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各业务工作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融入到业务工作中,注重实效,整体推进。实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与普法宣传相结合;积极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与普法宣传相结合;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推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等,使到宣传教育更加细化,更加直接有效。

(八)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反馈工作。

加强对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实绩和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的宣传,以促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高中劳动教育案例篇10

关键词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HigherVocationalHotelHumanResource

managementCourseteachingReform

LoUZaifeng,wanGXiancheng

(Jiaxi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Jiaxing,Zhejiang314025)

abstractHighervocationalHotelHumanResourcemanagementcourseshastheoreticalandpracticalfeatures,intheteachingreformshouldfocusonkeyanddifficult,takeworkprocessasthemainline,optimizeteachingcontent,flexibleuseoftask-drivenmethod,roleplaying,caseanalysisandpracticeteaching,innovativeassessmentmethods,highlightingthestudents'practicalabilityassessment.

Keywordshotelhumanresourcemanagement;teachingreform;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酒店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既要具有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也要求学生对酒店各部门业务情况的了解。因此,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如何适应酒店当前发展的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酒店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

1.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酒店的工作性质、任务都有较全面的了解,熟悉人力资源部门业务,掌握酒店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会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竞争等意识,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1.2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优化项目化教学。通过笔者在国培顶岗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的了解,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将本门课程分为招聘、培训、考核、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等项目。在酒店招聘中,分为招聘流程、面试技巧、招聘方法等,运用案例讲解、模拟训练、课外训练等方法进行授课;在酒店考核中,把握绩效考核原则,对餐饮部、前厅部、客房部、康乐部的绩效考核进行学习,运用任务驱动法,学生从服务员、领班、主管及经理等不同层次部门进行课外酒店岗位调查、课上讨论、汇报,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教学;在薪酬设计中,重点掌握酒店的各种薪酬制度,各种激励性薪酬制度,对薪酬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在劳动关系中,要求学生熟悉酒店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掌握酒店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等知识,学生课外搜集国内外常见劳动关系出现的事件,分析原因及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2.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是基于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其显著特征是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把教师的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上”,其基本流程是创设情景,展示任务;分析任务,找突破口;巡回指导,协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比如,绩效考核是本课程的难点,由于学生缺少工作经验,对学生来讲理论性是非常强的一章节。首先,创设适当的情景,某五星级酒店对前厅主管进行绩效考核,请做出绩效考核方案;之后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到嘉兴五星级酒店前厅主管进行访谈和观察,两周后上课进行汇报,小组之间进行协作讨论,期间教师要充分参与进去,不断纠正各小组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将绩效考核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从学生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学生要充分利用资源联系酒店,他们绝大部分选择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对主管的访谈,列出明确的访谈提纲,并且根据调查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经常让老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对酒店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2.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由学生根据角色需要,让学生扮演特定的管理角色,借助角色的演练来体验某种管理行为的具体实践,理解角色的内容,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角色扮演法的操作步骤:设定主题及提供素材,对扮演的管理角色详解、选定扮演者、分配角色,有限卷入并把握主题,准备道具并进行表演,实施观察、评估及反馈。在招聘中,面试技巧是本课程的重点,任课教师作为主考官,每组学生分别作考官、应聘人员,为了在师生面前有个良好的印象,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准备,课堂效果非常好,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当场给予纠正。

2.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管理类专业相对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推出案例、提出问题、分析讨论、学生发言和教师总结五个步骤来进行。自从新的劳动法出台后,与酒店行业产生的劳动纠纷是非常多的,教师可以从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离职手续、合同欺诈、虚假信息以及国内外重大的劳动合同案件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在讨论案例中,教师不要急于交代自己的观点,也不能讲完案例就完成任务,重视学生的参与。同时,案例一定要新颖,不能拿出太久的案例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能力特别强,他们喜欢把流行的搬到课堂中,引起他们的注意,调动积极性。

2.4实践教学法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定期到酒店进行参观和实习,了解酒店不同的岗位职责,带领学生参加招聘会,增加亲身体验,跟酒店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培训、绩效及工资的设计。同时,教师要通过全职到企业服务、参加国家培训,深入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丰富实践经验,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的教学。

3创新考核方式

一直以来,酒店人力资源的考核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由于太重视期末的成绩而使学生忽略过程,很多学生会表现出对课堂任务不积极,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情况,到期末时进行突击甚至作弊。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及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在考核中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本课程的考核中,项目答辩40%:每个项目完成均需进行项目答辩,项目答辩主要参考答辩表现和项目方案;平时表现30%: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理论成绩占30%,主要由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通过考核方式的转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跟教师、企业人员都有更好的交流,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总之,酒店人力资源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突出实践能力为本位,贴近酒店工作实际,重视教学过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振国.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2(9).

[2]宁凡,施慧莉,徐迅成.基于“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