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5:09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1

关键词:蒙医药学特色发展思路

蒙医药学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与宇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人体是小宇宙,生命体恒动不息,但有始有终。

内外协调则康,失调则病,紊乱则危,不相依则亡。蒙医药学说特点是指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具有的共性。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蒙医药学基本特点

蒙医药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

1、整体观念: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2、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二、蒙医药学科发展特点

蒙医药符合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在北方少数民族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蒙医药学科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到解放初仍处于父传子、师传徒、寺庙办教育的状态。我国创办蒙医学专业五十多年来,蒙医药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经历了由本科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经历了由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接替,青年科学带头人培养等一系列学科梯队调整;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到其机理揭示,病集病例分析到临床试验研究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扩展。蒙医药学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不断与现代医学、药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

1、民族文化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及临床客观上均存在着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烙印,人们又常称之为传统的医药学、文化的医药学、哲学医药学、北方医药学等。蒙医药学指导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特点,诸如天地相应、寒热、阴阳、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秽、六因学说及辨证论治理念等,均是当代自然科学不能完全解释,但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乃至人类自身社会关系综合把握的理论与方法,体现出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蒙医药学既是医药学,又是蒙古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蒙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的特点,也具有蒙古民族文化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2、师带徒传承特点:蒙医药学起初是祖传形式或带学徒办法来传授。蒙医药教育逐步实现了以师带徒教育为主向现代科学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但师带徒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现代蒙医药学科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名老蒙医经验继承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

3、现展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曾经陪伴着蒙古族人民走过几千年岁月,至今仍然是蒙古族人民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蒙医药更是一种技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人类增进健康,防治疾病服务。19世纪初西医学成为主流医学之后,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各种传统医药学客观上都成为一种补充或代替医学。

4、基础与临床不可分割特点:蒙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然后又运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医疗实践活动。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时,一切理论都是为了说明生命活动现象与自然、社会活动的内在联系,调整人在自然和社会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临床失衡状态。

5、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特点:蒙药是在蒙医药理论知道下的独特的用药方式,根据疾病的不同症候。按照组方的方法和原则,选择适宜的数种药物,以适当的比例配合在一起,并制成一定剂型后使用。蒙医与蒙药不分家,要认真研究蒙药的药性理论与蒙医药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蒙医学科发展也应以维护和提倡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的学术特点进行知识创新为原创,鼓励广泛引进新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多形式、多学科开展蒙药研究工作。

三、蒙医药学开发研究思路

蒙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蒙医药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冲击,蒙医药学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蒙医药学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的科技浪潮中逐步成长,如何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呢?这是我们蒙医界迫切的、限巨的一项任务。下面就蒙医学如何现进行开发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学科的方法论对该学科发展起主导作用,而该学科的模式必须体现其所用的方法论。蒙医药和西医不同的方法论正是两者不同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

2、改进蒙医方剂及疗术器械:蒙药和疗术器械是蒙医治病的主要工具,是实现医疗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亦是蒙医与患者联系的桥梁。因此,蒙药和疗术器械的革新和发展是关系蒙医临床发展的根本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关系蒙医生死存亡的问题。目前蒙药和疗术器械的质和量的标准难以控制,使用相对不方便,疗效相对缓慢等。为了取得更好疗效,为了扩大蒙医药的竞争优势,必须对蒙药方剂及疗术器械进行改进。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2

1.中医药学习的特殊性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医药学习的特殊性。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具有以下特点: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由此决定了中医药专业学习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显著特点:以系统的中医学课程为主体的多学科课程结构(包括系统的中医学课程、部分西医课程、与医学有关的自然科学课程及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占重要地位;课时多,学时长;中医经典著作为主的古典式教学内容等。由此可见,学习中医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中医理法方药和经典著作的研习;二是临床实践。中医药学习的特殊性也主要体现为对学习的要求,即“高、实、博、精、新、勤、苦、恒”(朱良春语),初学者更应在“实、勤、苦、恒”四字上下功夫[5]。因此,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有赖于良师传道授业解惑,但欲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内化”为中医思维方式和治病救人的能力,非学生发挥主动性而不能也。

2.中医药学习自我评估系统的理论依据

学习系统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指学习者的知识、智力、能力和学习心理品质四大结构组成的整体系统[6]。自我评估就是对自身内在特点和外显行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并以此作为调控后续活动的依据[7]。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是在自我意识支配下、通过自我动机和自我选择付诸实践的。因此,建立自我评估系统既是大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高质量完成复杂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内在保证。按照现代教育理论,中医药院校教育是动态过程,在教育运动过程中当“教”的一方确定之后,教育过程就逐渐变为以学为主。中医药院校教育应当结合中医药学特点,在实践中贯穿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两大基本特征:整体观和辩证论治。院校、教师和学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医院校学生也要通过构建“中医药学习自我评估系统”来完善个体内部学习环境。对于学习中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视作“学习伤病”,只有经过“辩证”才能找到“对症良药”。

3.中医药学习自我评估系统的结构及内容

建立“中医药学习自我评估系统”应当包括三大结构:自我评价、学习病案和学习方法。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实践”的规律,三者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中医学习自我评价学习方法学习病案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药学习,学习主体从整体进行自我评价,发现导致学习质量差强人意的原因,从“学习伤病学”(“学习伤病学”是第四军医大学王山青同志于1988年一次学术会议上首先提出的。)的角度建立学习病案,调整学习行为,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建立“中医药学习自我评估系统”包括建立学习系统自我评价体系、中医药学习伤病病例和中医药学习目标与方法管理档案。

二、两者之间的关系

1.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主体性的根本体现

从前述概念中可以了解到,对学生而言,要树立主体性的自我培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从被动接受知识、技能转变到掌握和自觉运用规律学习和发展多种能力、品性,使自己早日具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主体性。作为主体性的核心、本质的人的“主动自我”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才是最重要的中心环节,只有达到了这方面的要求才意味着主体性的最后形成[8]。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教育主体性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招生、经费投入等方面中医药学所占的比重,还体现在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学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当前中医院校向内涵发展应有的理念,也是中医药教育主体性的根本体现。

2.建立“中医药学习自我评估系统”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主体性的直接体现

前述“中医药学习自我评估系统”的结构和内容表明,建立“中医药学习自我评估系统”的实质就是中医药专业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学习的态度普遍较积极,对知识、智力、能力和心理品质四大系统的自我评估结果总体良好,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一五”期间中医药教育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初见成效,但优秀等级的较少。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较为稳固,但是学习中医药的方法和能力却有明显差异,仍有相当部分学生未能认识到中医药学的特殊性,未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从而影响到最初学习中医的热情。如果“以中医药为主体”解决的是院校层面的“以何为主”,那么在学生层面突出主体性的关键就是探索中医药专业学生“如何为主”,由此建立“中医药学习自我评估系统”便是题中之义。

3.高等中医药教育主体性的凸显为“中医药学习自我评估系统”建立提供保障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3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都很重视中医,强调中医后辈力量的培养,除了全国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外,还规定了全国西医院校的学生都必需进行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发展呈现出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由于课时有限,多将中医课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由于中本文由收集整理西医理论和认识疾病的方式有很大差异,给西医院校开展中医课程学习带来很大困难,《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其基本知识是学好中医前提,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使学生对中医诊断学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从事西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学,总结了一些心得,以供同道参考。

1掌握中医学科的特点

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中医学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确切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确切含义,在对理解中医诊断、治疗始终以整体观念为纲,辨证论治为目,将相关知识统率在一起进行讲解。在具体中医诊断学的讲解中,因为时间有限,一定要教会学生运用中医学的特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中医诊断学,不管是那一系统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无不体现中医学两大基本特点的具体运用。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西医认为感染是主要原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炎症”,从很多医生,特别是西医医生首先想到的是“抗感染”,如果开中药是也一定要选用一些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抗感染类中药,尤其以大量中医认为寒凉药为主,其实这就非常有饽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我们知道,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很多病人表现为:张口抬肩,面色恍白,嘴唇紫绀,背心畏寒,少气,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按照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应该属于肺寒证,应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之类加减为宜。当然,我们不否认痰热雍肺等其它证型的存在。只有这样通过具体的实例,将中医的思维模式,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的学习中,才能将中医诊断学学好。

2培养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

在西医院校开展中医课程课时较少,中医诊断学学时总共不到20学时,这么短的时间里,教师要讲好,学生要学好,加上西医院校学生本身中医理论不够扎实,中医诊断学条条框框较多,中西医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又不一样,要学好中医诊断学,兴趣就很重要。传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多采用板书的教学模式,讲课内容枯燥,呆板,也不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困倦甚至厌倦的情绪。笔者认为,教学必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愿意主动去学,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1]。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务必要利用尽可能多的多种教学手段,突出特色,增强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

正如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研究东方文化,如果不研究中医,就只研究了一半。可见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中医诊断学,了解中国文化和其包含的哲学思想,就非常重要。中医之道,根在中华传统文化。脱离中华传统文化,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开始。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以《易经》为哲学基础,在长期的医药学实践中建立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及养生康复等科学理论体系[2]。它不仅具有哲学属性,充满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而且蕴涵着自然科学属性。中华传统哲学是中医学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源泉,它认为精气是宇宙与人类共同的构成本原,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精气学说是研究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只有站在中华文化和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角度理解和认识中医学,从而理解中医诊断学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接受和运用中医诊断学为人类健康服务。

4和西医诊断学比较学习,融会贯通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4

卫生部部长高强参加大会作了重要讲话,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作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医药工作全局,推进中医药在新时期新阶段又快又好地发展》的工作报告。来自各省、市、厅局主管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就当前中医药发展形势,面临的问题、任务,以及“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奋发进取;振奋精神,开拓前进。”高强部长用24个字对2006年中医药工作寄予厚望,并且充分分析了当前中医药工作的形势。

高强强调,中医药工作者有两大职责:为全国人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和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二者相辅相成。中医药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技术和方法,也涉及中华民族的尊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从中国的文化、思想、道德全方位来看待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工作者肩上的责任重大。中医药事业需要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基础,但更要注重创新,中医药的生存、发展与振兴,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指出,中医药工作要抓好两头,即多发病、常见病、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社区发挥重要作用;二是集中优势,攻克几个世界性难题。

高强指出,中医药工作者要坚定信心,要坚信中医药的科学性,不能妄自菲薄。在谈到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时,高强提出要力戒“四个盲目”:中医不能盲目沿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不能盲目与西医竞争;不能盲目用西医的模式管理中医;不能盲目评价中医。他指出,现在一些中医院大量采用西医的方法,长期下去可能会造成中医的萎缩;要注意避免以西医技术替代中医方法,不能因短期的经济效益,对中医事业的长期发展造成损害。

佘靖在工作报告中回顾了2005年的中医药工作情况,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工作的指导思想,部署了今年的八项工作: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二是努力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三是继续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做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工作;四是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增强继承与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五是推进中医药法制建设,加强中医医院管理;六是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工作;七是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提高中医药对外及港澳台交流与合作水平;八是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

中医药工作要把握“五个必须”佘靖在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医药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把握好“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充分看到中医药发展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机遇,增强自信心和使命感;二是必须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必须明确中医药发展的目的、原则、主要任务及方式;四是必须坚持继承创新、深化改革,走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展之路;五是必须加强理解与沟通,创造科学、民主、和谐发展的氛围。

佘靖同时指出,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中医药资源总量不足与利用不充分,城乡差距大;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健全;农村及社区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中医医疗服务监督有待加强等。同时,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严峻的挑战。现代医学疾病预防诊断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弱化,使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的普遍理解与认同不够;很多国家投入重金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力度;公立医院运转和发展主要依靠医疗服务收入,影响了服务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医药的应用。佘靖强调,要加强对中医药改革与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继承创新、深化改革,走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展之路。中医医疗机构要以中医药服务为主要手段。积极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医药科研要积极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模式,建立起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和特点的方法学体系和相应标准;加强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卫生监督体系改革中探索加强中医药监督体系建设的途径;疏通传统师承人员报考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的渠道,研究探索在职称晋升、中药新药审批、成果评奖等方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办法。

对中医药事业和学术如何发展的问题,佘靖指出,必须加强理解与沟通,创造科学、民主、和谐发展的氛围。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共同研究以求发展。在学术问题上,要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同学派、流派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加强团结,和谐相处,推进中医药学术不断进步。进一步倡导和发扬“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中医精神,把中医药优良的传统医德医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用良好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中医药发展要遵循“四个原则”“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必须树立把保护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观念,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佘靖说,中医药高强表示,中医药工作者要坚定信心。

要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发展的目的、原则、主要任务及方式。“中医药事业发展要遵循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中医中药结合;坚持中医预防、医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调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建立促进中医药发展良好机制的四个原则。”佘靖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维护人民健康权益。主要任务是要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疾病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以及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并认真继承,勇于创新,发展祖国传统医药学,使其得到永续利用。方式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兴办中医药事业;按照卫生发展的整体要求,遵循自身规律,走突出特色的发展道路。

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要遵循四个原则,佘靖分析指出,一是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和西医是我国医学的一体

两翼,中西医并重要体现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学术上地位平等,事业上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共同享受社会资源,共同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价格合理的医疗保健服务的目的。二是坚持中医中药结合。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武器。中医、中药相互依存,离开了中药的发展,中医就很难提高医疗质量和临床疗效,而中药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和临床实践,因此必须坚持中医中药统一协调发展。三是坚持中医预防、医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调发展。中医养生防病、医疗救治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主要阵地,科学研究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劲,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保证,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建立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对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攻关项目等方面的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创造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条件,建设一支热爱中医药事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研究制定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中医医疗服务领域,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中医药事业要走突出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兴办中医药事业,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为人民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佘靖说,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一部分,中医药事业与卫生事业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医药发展要符合卫生发展的整体要求,服务于卫生发展的整体目标,与卫生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同时,中医药又是相对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药的发展不能盲目照搬西医药的发展方式,也不能盲目攀比西医药的治疗方法,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从人民需求出发,走突出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医药界要树立忧患意识“必须正确认识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面临的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佘靖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推动中医药工作发展,中医药界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中医药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二是随着时代变迁及多元文化碰撞,置身于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中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由于宣传和普及不够,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的理解与认同不够。三是天然药物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国家投入重金研发,对中医药发展构成挑战。四是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影响了对价格低廉的中医药应用。佘靖认为,佘靖指出,中医药发展存在着不少困难,面临很多问题。一是中医药资源总量不足与利用不充分同时存在,城乡差距很大,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二是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健全,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模式还需探索,农村及社区中医药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不高,在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方便群众就医方面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三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学术水平、临床疗效、创新能力、人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佘靖说,中医药界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高。四是服务领域需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需不断扩大。五是中医药的管理观念需进一步转变,中医医疗服务的监督有待加强。

突出特色成为中医药工作重点

“要总结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经验,研究制定进一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指导意见。”佘靖指出,探索在大型中医医院中建设8个~10个传统型中医诊疗中心,集中优势力量组成8个~10个重点专科协作组。在全国遴选10所民族医院和30个民族医特色专科(专病)进行重点建设,并开展蒙医等民族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研究。制定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建立数据库共享平台。

截止到2005年9月,全国671个试点县的509所县级中医院均被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今年新农合医疗试点县将扩大到全国40%的县。各地中医药部门要主动参与,把新增试点县中符合条件的中医医院列为新型合作医疗定点机构,将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补助范围,将必需的中成药和中草药纳入基本用药目录。对未设立中医医院的试点县,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2005年11个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省工作进展顺利,接受治疗的患者达到3500人。2006年这一工作的力度将加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将扩大到14个省。在进一步提高中医医疗机构急诊急救能力的同时,遴选建设20个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以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好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大力推广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深受农民欢迎的中医药、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年内组织20项适宜技术的推广。建立医院巡查制度,重点巡查三级大型中医医院。不但查医院在规范收入分配、减少医疗纠纷、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还要查医院在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5

[关键词]特色馆藏;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62-01

在日趋激烈的医院市场竞争中,综合性医院要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学科建设的合理布局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学科的建设作为“科技兴院”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达到以点带面提升医院整体化科技实力的作用。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文献资料信息中心,担负着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重任。医院图书馆属于小型的、专业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舍面积小、经费不足的缺陷,而医护人员的需求呈多样化、复杂化。图书馆不可能收藏所有的医学文献,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有重点开展文献资源建设,构建特色馆藏,向“小而精”、“小而专”的方向发展。因此要结合自身特点,量力而行,根据本院的特点,建立适合本院特色的图书馆。

1、重点学科建设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医院建设中起龙头作用。重点学科的良好发展决定医院的品牌优势,是医院在同行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重点学科建设离不开医术精湛、德高望重的学科带头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但良好的实验条件、图书馆的信息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医院图书馆的书刊订购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深入科室把书刊选择权交给读者,特别是重点科室及学科带头人要参与到选书订刊之中,保障其文献需求,使有限的经费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2、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健全信息资源网络

2.1优化馆藏结构,建立特色馆藏

面对多学科、多层次的医院读者需求,图书馆应了解医院发展方向及重点学科建设,合理配置馆藏,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文献的收藏范围。在原有长期积累的文献基础上,有侧重、有重点的进行书刊的收藏,有针对性的搞好重点科室的专业文献收藏,收藏要力求全面并维持持续、完整和系统性,增加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的投入。同时还要兼顾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书刊收藏,使馆藏结构呈现出主体交叉和多维状态。逐步构建一个集特色、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有主有次、互相配合、具有系统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特色馆藏体系,为重点学科的医、教、研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2满足重点学科发展需求

定期到出版社、书店、图书订购会等现场购书,有选择的订购重点学科的专业医学期刊,有目的的收集非公开发行的医学出版物,如资料汇编、学术会议论文、专题文集、交流资料、专家报告等。

2.3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

构建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的特色馆藏。特色馆藏是图书馆的核心馆藏,是馆际间实现资源共享的必备馆藏。医院图书馆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与其他医院图书馆实现馆际互联,信息共享,为医务人员提供馆际互借,拓展服务范围。

3、拓展信息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3.1提供主动服务

为使一线人员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改变过去的被动式服务,面向一线科室采取主动上门、征询图书信息、医疗信息、技术支持、网上交流等互动方式服务,以读者为中心,医疗需求至上,全面满足读者需求。

3.2依托网络,拓展服务

借助英特网开展导航系统,将用户引导到特定的信息网站直接获取所需信息,从而大大减少了信息检索的盲目性,节省用户的上网时间,完善了其自我服务能力。根据医院重点学科的需要,建立导航系统,重点收集国内外与重点学科相关的医疗发展信息,使读者能迅速、快捷的检索到所需的文献信息,及时了解的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申红菊,学科馆员在综合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3):19-21

[2]孙明玉,优化医院期刊资源建设,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7)43-45,60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6

关键词当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s,principlesandapproachesofContemporary

medicalStudentspracticetheSocialistCoreValues

ZHUQuanjun

(Hu'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College,Zhuzhou,Hu'nan412012)

abstractSocialistcorevaluesofcontemporaryChinaandrejuvenatingthesoul.Contemporarymainstreamgroupsofmedicalstudentsasfuturehealthcarefront,shouldbecloselylinkedwiththeiractualcharacteristicsofprofessionalandworkdeeplyunderstandthemeaningandthestrategicpositionofthecorevaluesofmedicalstudents,agoodgraspofthecorevaluesofrationalcognition,theemotional,behavioralprinciplesofcooperation,suchascognitiveandsystems,expandingavarietyofways,formingeducationefforts,soastoimprovemedicalstudentstopracticethesocialistcorevaluesofidentityandpurpose.

Keywordsmodernmedicalstudents;socialistcorevalues;practice

1当代医药类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1.1价值观的多元化的挑战

医学领域历来是各种价值观的交汇之地,医学生必然面临着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当代医药类大学生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药卫生的不断完善,当代的医药大学生对于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了信心,因此医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日益加强,国家主人翁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同时也让其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业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内化为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医学生的价值观带来的冲击,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看重等量交换而忽视了爱心付出,凡此种种,都带来价值取向的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无疑是事关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极其严峻的课题。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关于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显示医药类大学生积极关心党和政府的建设状况与政策,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解决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给予了充分认可,但是对解决腐败问题、收入分配平衡、人权和就业等方面表示担忧。学生近几年来最关注的事件或工作,关注度排前五名的依次是:食品安全,社会道德风气,房价和物价,就业问题和医疗与养老制度。这说明,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和国家的发展影响着医药类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医学生作为未来从事医务工作的主流群体,应深入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以饱满的政治态度践行,努力成为具有高尚医德素质的医疗卫生战线的合格人才。

1.2医疗卫生行业对价值观的个性需求

各种文化思潮、社会现象、民族特征的融合使得当代大学生各有各的特点,其价值观表现不尽相同。由于医药有一定的传统特色,尤其中医中药,医药类学生尤其敬重先辈们的经验和技术,因此在自身价值观方面影响颇多。医药人员的职业守则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质量为本、真诚守信,急人所难、救死扶伤,文明行医、服务热情。正是因为这些行业职业道德和守则的约束使得医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医药行业的特色,这是职业特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医药类大学生是为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社会、自由平等以及敬业奉献的观点有共同之处。尤其我们的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和”、“精”、“诚”等文化价值观对于医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甚大。

应该看到,在当代医学生身上,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传统经典医学价值观在耳边萦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某些负面的价值观正在对这些医学大学生形成猛烈的冲击波,使得这种传统的医学核心价值观已经不可能成为全方位统治这一行业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这个问题掉以轻心,必然造成医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导致这些医学生踏入医疗工作岗位之后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滑坡,从而对整个医药卫生行业的医德医风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1.3医学伦理对当代医学生的责任担当

长期以来,由于不少医学院校忽略了对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学伦理观念的缺失。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健康带来了福音,人们群众对卫生和健康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卫生和健康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政府也把保障国民健康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就必然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医药卫生界的现状来看,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地暴露在人们面前,诸如医疗费用上涨,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患纠纷增多。要化解这些矛盾当然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但其中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医德素质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治本之策。

医学伦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它始终贯穿于医学生接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尽管人们并不总是对这种体系和结构有自觉的意识,然而在这个由多种观念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中,其深层次结构是对最高价值基本原则的根本认识,这种对最高价值原则的认可实际就构成价值观的内核,亦即核心价值观。

2引导当代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2.1理论认知原则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明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知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医德道德思想的新发展,对塑造当代全社会的道德灵魂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广大医学生就是未来我国医疗卫生战线的群体,因此对这一群体在即将踏入医疗岗位之前的人文道德教育,就是我们当前需要着力加以培育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针对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医德医风问题,探求如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使之融入医学伦理教育之中,这对从根本上化解医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医学院校必须把加强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从根本上培育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2.2情感内化原则

要把核心价值观像阳光雨露一样融入医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关键的问题在于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需要我们不要使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停留在抽象的说教上,而要采用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树立“以人为本、情感育人”的理念,为抽象的价值观教育注入活生生的情感元素。由于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对象主要是各类医学生,而医学类专业有着相当强的专业独立性(与其他专业人员之间相互流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将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毕业后将进入我国的各种医疗岗位工作,医学生即未来从事医务工作的主流群体。这就为他们的情感的内化与升华带来一定的特殊性。针对这一状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中,情感内化性原则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2.3行为认同原则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认识社会,并将其核心价值观从认识上升到行动的桥梁。为此,必须将在校医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和真切的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是十分宽阔的,如开展义务体验、义诊、健康教育宣传、传染病流行病防治、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要通过这些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医学生在行动中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使其像水、像空气、像阳光,融化在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之中。

2.4系统协同原则

对医学生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和配合,从而形成合力。社会、医院、学校应通过舆论的营造,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上形成一股合力。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应更多地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把爱国主义、职业教育和科学精神融为一体,使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另外还可以思想教育基地、各种生命科学展览馆等富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以及作为网络平台的第三课堂共同作为引导医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平台,使医学生的教育教学得到最广泛的扩展和延伸,形成三个课堂的全方位全覆盖的教育教学模式。

3正确引领医药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3.1以课堂为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为此,必须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强大动力,采用多种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结合起来,构建课间问题教学法为中心内容的教学互动平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二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成人成才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以湖南省红色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平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三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四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上的各种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结合起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咨询平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服务性。五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案例分析结合起来,构建融教学、校园文化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平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3.2以党团活动为重要平台开展主题教育

针对医药类大学生特别关注国家的政策和时事热点问题,学校可以针对这个特点在学校每年展出的“先进人物宣传栏”、校园广播、校报、校刊中,可增添医药工作者的先进优秀事迹,充分运用基层党团组织的优势,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先进医疗工作者典型事迹的报道和各种各样的团部活动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党团活动的一个重要主题。

3.3以现代化信息平台加强舆论引导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开设工作微博、微信、博客、QQ群、手机报、校园云等方式,开展富有思想内涵、融合时尚元素、医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进行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和引导。网络教育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日趋重要,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等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以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QQ、在线交流工具等形式,在医药类大学生运用这些工具的初期能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及时解决学生困惑,提供心理咨询或辅导,把大学生引向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轨道,并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4以文化传承为纽带强化医学生的伦理道德观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走向社会,增强与传统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从传统文化中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和升华,切实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形势与政策课等形式,大力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引导医药类大学生以优秀的表现向党组织靠拢,坚定理想信念。如通过深入开展“与父辈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医药类学生与父辈们的沟通和交流。

3.5以志愿者服务为载体不断拓展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体现着社会化与个性化对立统一、二者是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因此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队赴各地开展三下乡、义诊、访贫问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投入到社会文明和社会建设中,使大学生在社会服务、社会锻炼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浅阅读的信息时代,医药类大学生更喜欢深入浅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生活和学习中。曾有学者形容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中应该在不失意识形态真谛、确保意识形态基本内涵的前提下,应特别突出日常行为的潜移默化作用,志愿者服务活动正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最好方式,更有助于将高度的哲学理性思维通过富于时代敏感性的话语吸引受众。

实践证明,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与途径是十分丰富而宽广的。我们应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和阵地,融入医药类大学生的生活中、学习中和实践中,使之像阳光空气一样,成为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徐功献.张思德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企业家日报,2013-09-18.

[2]高鸿,吴新菊.“穿越”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120-126.

[3]敖带芽,陈伟,李萍.三十年来我国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创新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8(1):47.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7

2011年7月9日,由计算机世界报社主办的“2011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高层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论坛围绕着新时期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目标以及存在的认识误区等展开了讨论与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论坛一致认为,医疗信息化建设应重视创新,特别是医疗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对待医疗信息化建设要讲究科学发展观,反对以一种倾向去掩盖另一种倾向,反对急功近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医疗信息化贵在创新

“我认为在我们今后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特别要突出创新,尤其要重在医疗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燕婕女士指出,“卫生信息化还应当重视效率,如何使我们这些软硬件的投入能够获得所期望的产出,这是我们应该探索的。”高燕婕副主任表示,目前国家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充足,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给医疗信息化建设将会有很大的投入。如何能够提供好的产品和好的模式,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还应该重视服务,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当中我们提出了现代服务业,这就要求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来创新服务模式。因此,我认为这些是我们今后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医院信息化建设上的着力点。”

诚然,医疗信息化着力点的转变其实是与目标的转变密不可分的。针对医改新时期的信息化目标,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信息化工作专家组专家曹德贤老师认为:“过去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基于局域网的业务与管理信息系统,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科学管理。医改新时期的目标是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目的是优化医疗资源、降低成本,助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任务是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因此,新目标和旧目标完全不同。”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决战之年。今年2月,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2011年要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实施两项“工程”一个“治理行动”,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全面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巩固、推进便民惠民举措,深化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管。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为实现医改阶段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无疑,2011年的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新医改的成败。

正确认识政府主导

医疗信息化建设几度潮起潮落,如今正走到了历史发展的拐点。与以往不同,目前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府正在成为投资的主体,自下而上的孤岛式的信息化建设让位于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建设,面向机构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转变为面向服务临床诊疗的、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

如何理解新时期的医疗信息化,曹德贤老师在题为“医改新时期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考”的主题演讲中对新医改的政策进行了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是:一,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核心是建立一个实用、共享、统一、高效的互联互通平台。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二,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三,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四,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曹德贤认为,新时期医院信息化的新特点首先是政府主导,一切纳入政府主导。过去医院信息化是院长主导;其次是构建以医疗卫生机构局域网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这是新的目标。第三个特点是网络安全和健康信息隐私,这是新课题。第四个特点是广域网加异构系统整合,再加高性能,这是技术上的新挑战。第五个特点是电子病历加健康档案,再加远程医疗,这是新的应用。第六个特点是支持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这是新任务。第七个特点是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检验中心,这是新模式,目前已经有人在做试验,以配合医改新模式创新。

关于政府主导,曹德贤认为:“政府应该首先做好投融资政策和组织管控工作。卫生部以及各省市卫生厅局最紧急的任务不是去花钱,而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就不能将任务落到实处,就没有长效机制,也没有持续发展。”为此,曹德贤提出了五点建议:一,将卫生信息化规划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卫生信息化不是一个合同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一年就可以做成的,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资。二,政府主导就要强化信息中心的组织体系建设,明确职能定位、机构及岗位设置、人才知识结构及人力配备,政策性任务首先要组织落实。三,政府主导要推动Hit产业的大发展,“政府搭台,产业唱戏”。四,政府主导要解决学科建设和人才资源问题。学科建设是指要在医学院校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解决Hit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五,政府主导一定要狠抓应用和全员培训,如果能把it系统应用的岗位培训纳入医院人员培训规划中,将对医院信息化应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一定是信息化应用的主体,把他们纳入主体,让他们动手参与信息化工作,这才是发展与生存之路。”

标准化

是互联共享的基础

标准化是互联互通的基础,实现新时期的新目标,必须解决医疗卫生的数据标准和网络数据交换标准问题。北京医院与同仁医院可谓一墙之隔,但是却做不到信息共享。这就必须谈到标准问题。新时期医疗信息化的目标是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标准之上的。目前,卫生部正着手进行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标准体系、医院基本信息数据集标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一系列研究,制定与实施工作。“十二五”期间,卫生部还将在标准治理方面加大力度。

“标准本身必须标准。”高燕婕副主任强调:“标准不是纸上谈兵,标准本身必须首先要规范,这样才能指导各级医院进行标准化的实施和实践。同时,标准要可执行、可操作、可落实才行。”

北京宣武医院计算机中心专家尚邦治认为:“标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标准的关键在于落实。比如门诊的处方诊断术语是不是应该至少规范化一下。目前医院里谁想用什么诊断名称就用什么,至少在一个医院里面应该规范化,涉及标准方面的很多细节地方需要认真琢磨。”

除了标准外,论坛热议的话题还涉及到了阶段性目标的设定、成本控制、安全、对“信息孤岛”等的理解等多个方面。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雨生认为,从信息化角度怎么帮助医院控制成本、提高效益,这在医改大环境下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迫切。虽然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要求控制医疗费用,但是我们要做好准备,当医院提出这种要求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去满足这样的需求。

北京朝阳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梁悦认为,从信息化建设思路上来说,应该更多地关注体系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应该在均衡上下功夫,如果一个医院投入不均衡,业务体系不能适应数字化均衡需求,信息化建设效率会降低。有些点上也是要下功夫的,如:医院的数据环节,要下功夫梳理以利于数字化建设的利用,要在医院数据集中存储规划建设环节下功夫,一方面为互联互通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为保障医院数据安全。

与会专家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我们要有一个适度目标,而且要有一个合理的设计,不重视不对,贪大求全也有危险。医院信息化建设应该分阶段完成,要求阶段目标是可实现的、可操作的。从工程发展史来看,每种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是由于存在缺陷才发展,如果一步到位做到十全十美就没有发展空间了。

“医疗卫生信息化情况特殊复杂,在具体推进医疗信息化过程中要讲科学发展观,要讲科学态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曹德贤认为,“目前,存在着对‘健康档案’和‘区域平台’概念扩大化和过度解读的现象,过快的工程实施计划和过高的阶段性目标将产生消极后果。我们反对“一步到位,国际领先”的口号,我们提倡的是整体规划、分布实施、阶段见效、持续发展。”曹德贤强调,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是基础,那种不加分析的绝对化批判“孤岛”和“烟囱”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孤岛”和“烟囱”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互联互通”是新阶段。

医疗信息化在2009年4月新医改正式推出以后,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甚至从短暂的春天直接过渡到夏天。令人欣喜的是,从本届论坛可以看出医疗信息化的主管们一直保持了冷静的态度,这将是医疗信息化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也是本届论坛的特别收获之处。

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高燕婕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信息化工作专家组专家曹德贤

许传朝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

信息化建设部副主任单既桢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雨生

北京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潘登

北大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马靖翔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信息中心副主任王秀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

信息中心主任李怀成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阴忆青

北京朝阳医院

信息中心主任梁悦

北京宣武医院

信息中心尚邦治

北京医院

计算机中心主任杨龙频

首都医科大会附属复兴医院

信息中心主任宋炎

北京口腔医院

信息中心主任娄铁尘

中日友好医院

信息中心主任颜祥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

信息中心主任崔保丽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8

一、充分认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意义

(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中医药以其显著疗效、鲜明民族特色、独特诊疗方法、系统理论体系和浩瀚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我省具有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明显优势。我省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服务网络较健全,中药研制开发较先进,为全省人民医疗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全省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江西、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全省中医药事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按照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江西优势,推动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创新,深化中医药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药战略,走出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为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主要目标。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为建成一批现代化中医名院和名科,培养造就一批中医名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省建成一批西医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高,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网络初步形成,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中医药科学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进程和学术进步加快,中医医疗服务对全省医疗服务体系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

三、加强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及其能力建设

(五)健全和完善中医服务网络。各地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配置好中医卫生资源,形成以省、市、县级中医医院为骨干,以名院名科为特色,以农村、社区和个体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县及县以上政府都应办好一所中医医院。不得随意撤销、合并中医医院。

(六)建设好各级中医医院。各级中医医院是中医服务网络的骨干力量,属于综合性医院,各级政府应按照中西并重的原则,与同级西医综合医院同等对待。切实加强对中医医院的政策扶持,中医医院的基本规模、服务功能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相适应。各地要将中医医院纳入当地120急救网络。各级中医医院的负责人要热爱中医工作,事业心强,懂业务,善管理。中医医院应相对集中当地较有名的中医人员从事中医诊疗工作,要逐年选拔中医院校毕业生充实中医医院,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中医医院。

(七)强化名院名科建设。各级政府要重视中医名院名科建设,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要以现有条件较好的中医医院为基础,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建成一批服务功能健全、临床疗效显著、社会影响广泛、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技术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现代中医名院名科,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切实提高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

(八)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中医医院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正确的办院宗旨,确立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尊重和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和中医医疗保健需求为目标,为创办现代中医名院名科,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医名家而不断努力。

(九)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医院应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服务方向,应用中医药手段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尤其要在慢性病、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发挥优势。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的特色,积极开展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治和保健服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资源配置、经费补助、中医药人员职称评审、中医药服务价格等方面,鼓励、支持中医医院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要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人员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防治疾病,运用中医药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为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十)重视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优势,特别要注重组织对癌症、艾滋病等及疑难病症进行中西医结合的防治研究,提高临床疗效,破解医学难题,创新医学成果。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要不断改善办医条件,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尽快建设成为管理规范、效益显著的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发挥全省中西医结合的龙头作用。

(十一)加强西医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西医综合医院中医科室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医疗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及县以上西医综合医院都要设立中医科,并设置一定比例的中医病床。要充分利用西医综合医院的人才、设备优势,努力做好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到2010年在全省建成一批西医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

四、推进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十二)抓好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县抓好中医医院、乡抓好中医科室、村抓好中西医两法的模式,以创建国家和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为载体,抓好农村中医工作。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立中医科室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人员,中心卫生院及有条件的一般卫生院应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村卫生所(室)要有一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鼓励支持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按有关规定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对专科专病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纳入乡村医生的范围进行管理,通过有关考核合格后,允许其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十三)大力加强农村中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为基层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县级中医医院要充分发挥本县域中医医教研的中心和龙头作用,到2010年,使全省乡村医生掌握并运用防治常见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十四)发挥中医药在新农合中的作用。中医药在新农合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明显的优势,凡符合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中医医院都应列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中医药治疗项目及常用的中药应列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在定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和中医传统技术治疗疾病,补偿比例高于同等级医疗机构西医治疗的10%。

(十五)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将中医医疗机构作为社区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时,要统筹考虑支持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人员和必要的设施及中药。要积极开展社区卫生从业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10年,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能开展基本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五、切实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十六)加强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充分挖掘我省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努力研究江西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加强具有地方特色诊疗技术和名医、名科的培育及旴江医学的整理研究。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草)药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和验证研究。深入研究“樟邦”、“建邦”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加强江西道地药材、特色药材的开发和研究。弘扬江西中医药文化,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优势。

(十七)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各级中医医院要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选择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重点建设,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行为形象、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为全省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作示范。新建和改扩建的中医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全省中医医院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风格。

(十八)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我省中医资源和学术文化优势,在医疗、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以便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单位在境外开办中医医院和中医药学校,积极引进留学生、进修生,安排中医专家援外,促进中医药行业对外开放。

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十九)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我省中医药事业的根本所在。省卫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全省建立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作出规划,要以培养适应中医药发展需要的各类中医药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中医药终身教育制度。重点抓好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二十)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省中医药高等院校要深化教学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打造精品课程和强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中医药高等教育。

江西中医学院是我省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突出特色、着力打造在全国领先的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为发展江西乃至国家中医药事业作出贡献。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我省中医药高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完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在应用型学科上办出特色,培养高质量的高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十一)抓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和本省的中医药教育资源,依托现有中医药院校和中医医院,组织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重点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紧缺人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员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到2010年,重点培训一批县级中医医院管理人员、专科专病技术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全面提高基层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通过继续教育使一批应用中医药为主的乡村医生取得中医药中专以上学历,造就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医药管理人才和中医药类别的全科医生。

(二十二)注重选拔和培养新一代名中医。省卫生、教育、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要探索多种途径,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和完善评选和培养中医名医制度。使那些理论功底扎实、临床技能过硬,医德高尚、群众信赖、社会尊重的中医人才脱颖而出。激励有志者奋发努力,不断进取成为一代名医。

要尊重保护名老中医,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离退休名老中医要尊重其本人意愿,针对不同对象,采取抢救性措施,配备助手,协助其整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要从政治上、工作上、身体和生活等方面给予照顾,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愿意留用的则留用,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为激励基层中医药人员钻研业务,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对县(市、区)、乡中医药人员晋升职称,主要注重其实际工作和解决本专业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业绩条件可适当放宽。省人事、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实施办法。

(二十三)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要落实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人事厅赣人字〔2004〕213号《关于加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培养工作的通知》精神,以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及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造就和引进一批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医药领军人物。尽快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现代知识丰富、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创新团队,承担中医药重大科研任务,引领江西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推进中医药学术现代化。

七、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二十四)重视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部等十六部委《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我省确定的中医药发展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中医药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深化中医药创新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江西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五)把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各单位要遵循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在保持我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创新优势规划好创新目标、确定好创新重点、搭建好创新平台、组织好创新团队、制定好创新机制、落实好创新政策、编制好课题立项、安排好科研创新经费、计划好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把创新工作的关键环节落到实处,切实抓出成效。特别要根据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增加科技经费投入,使科技投入与中医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要予以重点支持。省、市中医医院要按业务收入的1%提取科研基金,用于中医药科研创新。

(二十六)加强省科研龙头单位建设。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建设,为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提供支撑条件。省中医院南方灸学研究所、南方灸疗中心及新灸法重点研究室等特色研究机构要加强建设,争取在灸法临床和理论研究方面早出成果。

(二十七)努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以临床实践为核心,规范中医诊疗技术,筛选、优化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重大疾病的治疗方案,形成一批新技术新方法。在医疗、教育、科研及管理等领域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药标准体系,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促进中医药学术体系与现代科技同步发展。

(二十八)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以“名厂、名店、名药”为骨干,不断壮大和提升中药产业。

加强对我省道地药材、大宗药材和重点中成药所需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全面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规范中药炮制。加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建成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中医药现代化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研制中药新药,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名优中成药。大力支持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药产业化升级,促进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壮大中药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我省现代中药产业。

(二十九)加强中药制剂的研制开发与利用。中药制剂是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改革剂型和研制开发新药的基础和前提,要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人员继承创新中医药传统剂型。鼓励和支持中医机构对安全有效的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方,自制成中药的膏、丹、丸、散等普通制剂,方便群众使用,提高中医药使用率。

八、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

(三十)贯彻落实中医药政策。国家对中医药的总体方针政策是发展传统医药,实行扶持为主,保护优先,遵循规律,发挥特色优势,中西医并重,促进发展。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党和国家中医药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江西省发展中医条例》。要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落实保障措施,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关心、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把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发展中医药事业负有重要责任,要切实加强领导,坚持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对中医药事业在感情上要热爱,在思想上要重视,在工作上要加强。

(三十一)增加对中医事业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对中医事业的经费投入,增加幅度应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中医事业费要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要纠正少数地方减少、取消或调控收回对中医医院补助经费的做法。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应设立发展中医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中医事业。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合作、合资等形式,发展中医事业。

应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加大对中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中医医院建设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工程投资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统筹安排建设经费,并按照中医医院建设用地要求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三十二)切实减轻中医医院的社会负担。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福利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优惠,各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对中医机构的非法集资、收费等行为。中医医院结余经费应用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9

1现行中医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1.1编写主导思想

1.1.1重理论还是重经验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但由于中医学源于经验,一些专家认为,中医学教材编写在主导思想上存在重经验轻理论的倾向,为此,学生所学到的也只是中医的经验和技术部分,而不是中医的理论,有把中医退回到几千年前经验水平上之嫌。

1.1.2侧重理论还是侧重思维方法一些专家认为,中医学的宝贵在于其辨证论治思维,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在,中医临床疗效与辨证论治水平有密切关系。而现代中医专业学生辨证论治水平下降,多数毕业生不能真正运用中医为主的方法治病,主要应归咎为中医学教材编写在主导思想上只注重理论阐述而忽视了思维方式表述。

1.1.3模仿现代医学教材设计中医学教材,忽略中医学的综合性、非分科性由于现代医学的巨大影响力,有批评家认为,中医学教材从诞生起就存在着模仿西医学教材模式而忽视中医学特性的先天不足[1],有的教材甚至把中医西化,内容与形式不相吻合。

1.2编写内容与结构

1.2.1内容重复这是一个老问题,原因也很清楚,主要是由于中医分科的模糊性,中医的每一个分科尽管有其独特性,但在基本理论、理法方药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按现行中医临床分科编写教材,必然导致各自为政,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关联,或出现逻辑概念上的矛盾,内容前后不一致,内容重复,甚或一证多种治法和方药等,割裂了中医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及整体性等。

1.2.2内容陈旧与临床脱节许多专家反映,现行中医教材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如《中医儿科学》教材所选的传染病病种已不适应临床需要,《温病学》教材仅反映出清代水平。而《中医内科学》疾病的选择也未能结合流行病学变化,如风湿性心脏病目前临床已很少见,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瓣膜病则有所增加,教材应将慢性心脏瓣膜病作为章节内容,而不宜再将风湿热及风湿性心脏病作为重点编写内容,以免与临床脱节。再如有关“支气管哮喘”的诊断要点,临床上已经采用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而教材相关内容却与之不符,明显落后于临床。目前,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已有相应的诊治指南,而现行《中医内科学》教材几乎未体现与此相关的内容和要点,使学生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后深感跟不上临床的步伐。

1.2.3如何反映学科发展一些专家认为,现行教材未能真正反映当代中医学科的发展水平,增加了过多的一家之言,造成教材臃肿,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而有些内容又缺失,如《中医内科学》循环系统对常见的心肌疾病及心包疾病基本没有涉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肠病也缺乏。学生进入临床后,感觉现有教材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参考的需要。

1.3编写技术

关于中医学教材编写中的技术问题,也是专家反映较为强烈的一个方面。

1.3.1学科逻辑与认知逻辑相悖如历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先抽象后具体的“演绎框架”,在反映中医学学科逻辑的同时,却难以适应学生的认知逻辑,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1.3.2概念表述中医学概念本身内涵与外延不清晰,中医学教材中概念表述常不规范、不准确、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等现象相当普遍。不但降低了教材质量,也影响了中医学理论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1.3.3内容表述如《中医内科学》第2版教材每个系统均未编写系统概论或总论,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疾病的了解与学习,不利于学生掌握每个系统疾病的学习重点、学习方法及诊治新进展。

1.3.4文献引用现行中医学教材为突出自身特点,存在引用古代文献过多的问题,降低了教材的可读性,违背了“通俗易懂”的原则。

1.3.5教材体系统筹建设如“传染病”已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的单独命题内容,且已有《传染病学》教材出版。如果这部分内容仍放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不利于学生对传染病的系统认识与学习。

2新知识观及对中医学教材建设的启示

教材是传授知识的载体,选择何种知识材料编入教材与知识观相关。知识观是指关于知识的本质、起源、种类、范围、标准、获得等问题的观点的总和[3]。新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及开放性等特征;在知识的获得上,知识是个人经验的统合,是个体主动的心理建构的产物;在知识的价值上,所有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人类所有经验、知识形态都有其相对的真理性和价值[4]。为此,新知识对于中医学教材建设,可给予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2.1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

现行中医学教材的内容结构基本上是按学科逻辑编排知识系统结构,缺乏科学系统设计的知识应用结构,着重知识的传授,而技能的训练比较薄弱。

2.2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中医学本身源于实践,升华于经验,脱离了感性知识犹如缘木求鱼。但是,有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过多强调中医学的理性特征,强化概念与原理的论证,而弱化了感性材料的使用。

2.3事实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

注重知识的内容还是注重产生知识的方法,反映了不同的知识观。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因此,中医学教材在选择事实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应该选择方法论知识,着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能力。

2.4知识的稳定性与开放性

教材越编越厚是目前中医学教材编写的顽症。面对知识爆炸,如何既能反映当代中医成果,又不无限扩容,其核心知识的稳定性与延伸知识的开放性选择显得格外重要。

2.5知识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

如前所述,知识是个体主动的心理建构的产物。为此,中医学教材不能完全照搬学术着作模式,完全按照中医学本身内在的逻辑发展组织知识,而应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材要善于设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精诚计划”教材建设构想与实践

针对现行中医学教材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知识观给予的启示。本校自2007年,在实施教育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精诚计划”中,将教材建设作为改革的核心与突破口,开展了教材建设探索。

3.1教材建设的目标

中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作为传授学科理论载体的教材,既要符合自身学科特点,又要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倡导自主学习、重视创新精神与能力学习,倡导师生的共同发展等新思想、新理念。为此,“精诚计划”教材建设的目标是:①依据中医学形成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理法方药统一原则;②依据中医学思维方式、学术内核,“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原则;③依据中医学与中医传统文化密切的关系;④依据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对中医学的要求;⑤依据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中医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具有中医学理论、临床研究与应用创新潜质的人才[5]。

3.2教材建设的定位

3.2.1教材与“学材”的统一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一般是作为教学用的主要素材,具有助教性质。现在有一种新观点,即应将教材定位于作为学习用的主要学材,具有助学的功能[6]。笔者认为,教材和“学材”是统一的,尤其考虑到中医学科的特殊性,因此将“精诚计划”教材的功能定位为教材与“学材”的统一。

3.2.2从范例到“案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所认同的高等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些基本教育目标,教材就不再是所有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材仅仅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和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构建意义的中介和案例。作为案例,教材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不仅是范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与批评。为此,“精诚计划”教材为克服中医学教材或内容陈旧重复,或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精选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内容,编写成为“案例”式教材(非狭义的案例教材)。

3.2.3灌输与内化的统一由于中医学知识特殊性,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识方式有较大的差距,所以,“精诚计划”教材建设的宗旨首先是夯实基础,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一要清晰,二要反复灌输,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其次是将“死知识”内化为“活知识”。由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所以,教材内容对基础知识的阐述应由简入深,从易到难,循环往复,直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活”知识。

3.3教材编写的原则与内容框架

3.3.1编写原则突破原有中医学课程划分法,依据中医学形成特点、思维方式和学术内核,重组中医学知识体系,调整通识教育与医学教育、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形成符合中医学学术特点与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维模式为依据,以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体性为经,以具体辨治体系为纬,构建中医重组的基础课程,并编写一套中医学教材。

3.3.2内容与框架“精诚计划”中医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学》、《中医辨治学总论》、《中医辨治学各论》。其中《中医基础理论》维持现有体系,讲授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构建中医的思维框架;《中医诊法学》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四诊收集中医辨证可靠的临床资料以及中医症状学的相关内容。《中医辨治学》则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中医辨证的基本理论,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炮制等;方剂的基本理论,如以法统方、君臣佐使配伍规律等。各论以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主线,论述每一证候的辨证要点,治则、治法,常用中药及方剂。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10

“中医药院校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打破僵硬化人才选拔,注重中医自身特色,在根本上选择更多适合中医思路和实践的人才,使更多适合和热爱中医的优秀人才得到良好的发掘和培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市华侨医院院长朱世增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道。长期以来,朱世增委员在基层从事中医临床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对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发扬深感忧虑。

放宽中医药学校自主招生的限制

朱世增委员建议增多可以拥有自主招生权利的中医药院校的名额,扩大中医药院校自主招生范围和比例。他指出,我国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实行高等院校自主招生改革,并在部分高等院校进行试点实践,即“以文化课考试为主,多元化综合评价相结合”,给予部分高校5%的择生自主权,自主招生所选拔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可获得20分的加分或其他的优惠措施。这一重要的改革措施,使得高校在选择生源时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吸纳了更多适合高等学院各院系专业特点的优秀专科学生。这项改革发展到2011年,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已增至80所,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中医药学校拥有自主招生试点资格的只有一所,即北京中医药大学。这对于在全国吸纳更优秀更适合的学生学习中医,和对全国中医药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都还是远远不够的。

“每个高等院校都有它独特的方面,自主选拔的优点就在于可以选择更适合这些特色的人才,中医药大学则更需要如此。”朱世增委员介绍说,中医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哲学基础上的一门传统医学,所以,必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哲学观念,而这些,都是在高考的总成绩中体现不出来的;另外,在中医界,有许多是家传和师带徒的优秀人才,但由于现行医疗体制的要求,无法拿到有效的行医资格,因此,扩大中医药院校自主招生的范围和比例,是非常有必要的措施。

必须将医古文与外语并重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人才的选拔太过于僵硬化,过分注重外语的成绩而忽略了中医自身特色,造成了中医院校失去了许多确有实学的人才。因此,我建议将医古文与外语并列作为中医考生的考试自选科目。”朱世增委员分析说,目前,我国的中医研究生考试依然采取外语、政治、综合科目的国家统一办法,在这种现行的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模式下,中国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水准在整体上都呈现下滑趋势,即专业能力与专业学历不相当!而中医由于其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则更加不能幸免,虽然中医院校每年按照分数线和招生比例均能满额招收研究生学员,但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不能忽视!

朱世增委员对近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年来中医院校招收的学生总体素质进行过调研,总体来看,普遍的共性是学生的综合知识不低,但专业知识不强,重要原因之一就在研究生考试制度和选拔标准上,外语成了必须的硬性指标。招生标准太过机械死板,埋没了大批人才。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然而时至今日,一直提倡改革、创新的现代教育,却走进了考分决定一切的单一刻板的死胡同。大量师承、家传弟子,确有真才实学,但由于外语不过关,而屡次被高等学府拒之门外,造成人才的流失。谈及此,朱世增委员不禁扼腕叹息:在研究生逐年扩招的当今时代,为何就是不能把真正具有中医底蕴,掌握中医技术的部分专业型偏才纳入其中呢?

朱世增委员强调,中医与其他科目不同,首先它属于国粹文化,扎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血脉,传承自典籍家传,其次它属于本土医学,更多的是服务于国民大众,深入到社区基层,因此,中医人员是否掌握高深级别的外语,对中医的发展并无影响,甚至由于要取得高等学历,则必须要花费大量时间苦学外语,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很多人才的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