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6:45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篇1

关键词:心律失常;总体原则;中医治则;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41R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3038302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原则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早在《内经》中就奠定了中医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经过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完善,现已成为完善的治疗理论体系。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治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心律失常是最为严重的病症之一[2]。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频率、节律、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正常人,但多数发生在心脏病患者。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危机患者的生命[3]。常见病因包括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和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4]。中医古籍中并没有心律失常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心悸”“怔忡”“昏厥”“脉结代”等范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普遍认为是心脏亏虚、血脉瘀滞、瘀而化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心脾肾阳气亏虚,寒湿、痰饮、瘀血之邪阻滞心脉,心脉瘀阻流通不畅[5]。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本病越来越凸显优势[6],中医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副作用小,疗效显著[7],从中医治则角度探讨心律失常治疗具有现实意义。

心律失常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轻则起始隐匿,不引起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而轻者则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处理。2013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为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正式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内容基本涵盖临床最常见的13种心律失常急诊情况,澄清了常见的诊疗误区,能帮助解决绝大多数临床实际问题。现从中医治则角度分析《共识》中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1标本缓急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共识》中“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即是体现了这一治则。《共识》指出:心律失常急性期应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晕厥、意识障碍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者,需立即纠正心律失常。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其中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则为急则治其标,标急的情况多出现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急重、甚或危重症状,或卒病而病情非常严重时;若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因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得治,标病自然也随之而去,上述原则中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则属于缓则治其本。

2治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因其涵盖了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机体体质及机体反应性等,因而是疾病本质的概括。故“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候[1]。《共识》中“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体现了这一治则。在处理心律失常中,对于病因明确者,在紧急纠正心律失常同时应兼顾基础疾病治疗,如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引起者需重建冠状动脉血运,心力衰竭者尽快改善心功能,药物过量或低血钾引起者要尽快消除诱因。

3治未病

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转变,其包括四个方面: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对应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总体原则,则为治疗与预防兼顾。

3.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结合临床,对于心衰病人,在大量利尿时要注意补钾,以预防频发室早、室速或者室颤的发生则属于未病先防。

3.2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欲病救萌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防止疾病的发生,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要谨小慎微、仔细观察。在临床上,对于p波离散度增大的频发房早的病人,提前采取措施以预防房速、房扑或者房颤出现,属于欲病救萌。

3.3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遍。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的消长,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发展变化,早期诊治,其原因就在于疾病的初期,病位较浅,病情多轻,正气未衰,病较易治,因而传变较少。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步步深入,使病情愈趋复杂、深重。在心律失常中如出现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部分p波因过早发生而不能下传,此时心室率不规则,如不治疗,常进一步发展为房颤,这属于既病防变。

3.4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按照“调摄为主、治疗为辅”的基本原则,在疾病初愈后,要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保健手段,着力祛除留滞未尽之余邪,恢复机体气血精神、脏腑功能,促使机体完全恢复健康状态,防止疾病的复发。心律失常易复发,在纠正后应采取预防措施,尽力减少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终止后一般都要使用药物预防发作,在紧急处理后应对心律失常远期治疗有所考虑和建议,某些患者可能需应用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有适应证,建议射频消融或起搏治疗,这属于瘥后防复。

4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它充分体现了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精神。异病同治的基础是证同治亦同,证是决定治疗的关键。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揭示病变的机制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1]。《共识》中“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体现了这一治则。“有些心律失常不容易立刻自行终止,但快速心室率会使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或伴有明显症状,如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减慢心室率可稳定病情,缓解症状”。此时不同的心律失常属于异病,而都出现了快速心室率则为相同的证,从而异病同治,减慢心室率,稳定病情。

5以平为期,中和思维

“平”指不偏不倚,协调适度。“以平为期”是《内经》中提出的治疗理念,是指根据正邪的盛衰,斟酌阴阳之虚实,用相应的方法调整人体机能,以达到平和、协调、稳定的状态。临床上中病即止,要避免用药太过的弊端,亦要避免妄用药物、过伤正气[8]。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把“中和”这种平衡、和谐、适中、适应等看作是事物内在的最好也是最理想的状态。中医学实践证实,“中和”思想不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指导养生防病、诊疗用药都有重要指导意义[1]。对应《共识》中的总体原则,“衡量获益与风险”中,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挽救生命;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需要更多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使病情复杂化。这体现了“以平为期,中和思维”的理念;“急性期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原则”中应用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疗效不满意,应先审查用药是否规范、剂量是否足够,序贯或联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及促心律失常作用,也体现了上述理念。

6因人制宜,随证治之

因人制宜,是一条重要的中医治则,是指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针对不同的病人,首先要确定用什么方法来解除疾病,不同病人辨证不同,方法不同,应当择优而用。在《共识》“衡量获益与风险”中,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遇到治疗矛盾时,应首先顾及对患者危害较大的方面,而对危害较小的方面处理需谨慎,甚至可观察,采取不使病情复杂化的治疗。不同的病人用不同的方法,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但既往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既要终止心动过速,又要防止心脏停搏,可选食管心房调搏;“急性期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原则”中根据患者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心律失常性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属于“因人制宜,随证治之”的范围。

中医治则体现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总体原则的各个方面。从中医治则的角度分析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可以更好的把握其临床应用方法和意义,对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具有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291.

[2]杨宝峰,蔡本志.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0,37(2):8188.

[3]徐蓉娟.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3.

[4]孔玉霞,张康民.心律失常中医治疗思路探析[J].陕西中医,2011,32(12):16391640.

[5]朱浩.心律失常中医证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6):828829.

[6]牛琳琳.心律失常发病特点与中医证候相关性临床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0):1922.

[7]宋丹,丁碧云.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7678.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篇2

其实,中医单纯的辩证论治是不能真实地反应中医学的本质。那么当我们去说中医学的特征时,首先要明确是相对谁而言。凡说特征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其共性的东西。很明显,我们讲中医学的特征,是相对西医学而言,辨证论治是我们的特色,但前提是辨病论治是二者的共有。但现在我们只讲异,不求同,甚至于扬言中西医无法结合,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辨病论治不是西医的专利,也是中医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从中医学的发展史,看辩病证治的重要性

1.1中医学虽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但临床上从来就存在着“辩病施治”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候的概念尚未从疾病中分化出来,就是以“病”作为辩析目标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施行。如《内经》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多以具体疾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辩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辩病思维。如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绦虫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辩病的思维。因此,中医学的辩病思维与辩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而综合运用的[1]。

1.2中医学从诞生便开始了辨病与辩证的结合。早在《黄帝内经》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辩证。比如《咳论篇》、《痿论篇》等章,都是先说这种病,然后再去辩证。之后,在《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书,无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症,病、症、脉、证合参而治。以《金匮要略》各篇之题最能说明,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都是病名。

1.3中医辨病论治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从未终止。兹举俩例最能说明。其一,清初温病大家余师愚在其《疫疹一得》书中,仅论及清瘟败毒饮一个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药即中病,鲜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复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临床大家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一书中,运用大量篇幅讲述如何辩证伤寒。在太阳经症条下,直言麻黄汤与桂枝汤辩证之繁琐,疗效之有限,辩证少有失误则灾害险生。乃自创加味香苏散一方,说: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黄汤、桂枝汤)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实现了从辩证论治到辨病论治的一次飞跃。这是中医走循证医学道路的肇始。

1.4又如中医在与疾病“非典”的抗争中,充分发挥了辩证论治的优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了辩证论治的优越,而在于对“非典”疾病的认知随着辩证论治的进程而不断深化,这同时也是“辩病”的认知过程。我们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我们的认知就愈趋深刻,我们的治疗就更趋完善。

2辩病用药的优势

2.1在辩病用药方面,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因此,每一种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或治疗大法。除证选用不同的药物外,头痛可适当地配合应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药物;癃闭病按照“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应着于通利为主;遗尿应按照“固摄止遗”的原则去配伍组方。如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如肺痨虽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损等不同病证,但感染痨虫是其共同病因,补虚杀虫是治疗肺痨的根本原则,在抗痨杀虫的基础上再结合辩证,分别予以滋阴润肺、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辩病与辩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2在脏腑辩证中: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肺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脾主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论治,还要结合心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阳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肝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肾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辩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的关系

3.1关于辩证论治与辩病论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笔者以为,辩证论治的主要着眼点是放在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病理层次的本质的认识上的。一个病理层次就是一个证候,一个汤证是一个证候辩证论治的结果。辩病是对疾病的辩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辩病论治则是着眼于对疾病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质的联系,把这个疾病和其他疾病区别开来,进而针对各种病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说来,辩病论治从对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确定“这一个”而非“另一个”,从一般性对症治疗到确立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是对疾病的认知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后,辩病论治才有了基础,换句话说,辩病论治是建立在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3.2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辩证论治虽然不能达到对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认知的层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疗的方药。然而,辩证论治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层次本质联系的认识却远比辩病论治要深刻。从而,在针对疾病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治疗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辩病论治“优越”。辩证论治的又一个优势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包括对人类尚未认识的疾病,这在人类认识和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其意义不言而喻。

3.3由此可知,“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辩证,亦要辩病。其中辩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对中医辩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2]”。

总之,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只有相互为用,相互结合,才能不断深化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提高治疗疾病的能力。中医学是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的完美结合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因此要发扬中医学的辩证论治的诊疗特色,要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提高辩证的准确率,必须坚持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运用辩病思维来确定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辩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辩析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其当时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理遣药。此即通常所说的“以辩病为先,以辩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证,可发挥辩证思维的优势,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出证候,随证施治[1]。

参考文献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治未病;防治思路;中医师;娄多峰;虚邪瘀理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主要以小关节病变引起肢体畸形、关节滑膜炎等结缔组织广泛性炎症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是造成我国人群劳动力丧失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对于该病的现状,不仅是医学难题,也是社会难题之一,并引起了社会、医家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因此,对该病积极进行早期的防治是当务之急,然而关于该病的防治思路尚未有重大突破。娄多峰教授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的“虚邪瘀”理论,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弘扬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特色与优势。“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对预防医学理论的概括,经过历代医家、学者的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使这一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这一思想使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为一体的疾病综合防治方法和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理论”有迥然不同之处,对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文就娄多峰教授“治未病”思想防治ra进行探讨。

1娄多峰教授“治未病”思想的内涵与优势

“治未病”一词,源自《素问》:“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至今已有2000年余,现代部分医家将“治未病”原则奉为医务工作者的最高境界,是中医学重要的疾病预防理论。“治未病”之“治”和“治疗”之“治”意义不同,前者有“治理”“治节”,即顺应自然之意,就是人们应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达到少得病或不得病的目的。娄多峰教授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并结合自己60余年临床经验,将“治未病”防治的理论概括为:未病即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及疾病未复之意;“治未病”思想以健康为核心,未病养生而防患未然;欲病救萌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而防其传变,病后调摄以防其复发。“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原则,并以健康为核心,贯穿始终,积极主动的开展防治结合的养生和预防保健理念。总而言之,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干预。据此,娄多峰教授提出具体措施包括未病先防,治未病;已病早治,扶正祛邪;既病防变,医疗干预;瘥后防复,择时防发等4方面[3]。娄多峰教授的这一医学预防思想,不仅体现了我国“以预防为主,防治中心前移”卫生方针的转变理念,又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要求,在理论上开创了天人相应、三级分层、辨体施防等传统医学预防理念;在方法上有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防治疾病之法。这些丰富的“自然疗法”,拥有天然、无害、可长期运用等特点,彰显了中医学预防疾病的特色和优势。

2r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1现代医学的认识ra是一种主要以小关节病变引起肢体畸形、关节滑膜炎等结缔组织广泛性炎症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等慢性炎症,进而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及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及关节囊的破坏为主要临床表现,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为特征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ra发病率为0.30%~0.50%,初步统计我国患者有360~600万,多见于30~50岁的人群,此阶段的发病率高达0.30%~3.00%,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发病原因主要有:①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及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ra发病的主要诱因。有研究提出,eb病毒gp110糖蛋白和结核分枝杆菌的65kd热休克蛋白都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1等亚型的氨基酸序列有着共同的排列,经过“分子模拟”引发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进而诱发ra的发生。此外,a型链球菌可能是ra发病的一个常见刺激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产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②遗传因素:有学者在交叉选择性双胞胎研究中提出,异卵双生子患病率为3.50%,单卵双生子为12.30%~15.4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

a与ra发病有密切的关联。有实验证明,hla和hla以外的部分基因被证明与ra的发病有关[4],并提示ra具有家族聚集性[5]。③性激素:调查显示,ra患者男女比例为1∶2~1∶4,更年期女性患者明显多于同龄男性和老年女性。而女性在妊娠后症状会减轻,提示可能和该病患者体内雌雄激素的变化有关。实验模型显示,雄性鼠发病率低,雌鼠对关节炎的敏感性高,然而雄鼠用β-雌二醇处理后的表现与雌鼠无异同,说明ra发病与性激素有密切的关系[6]。④其他因素:行为因素与环境因素,如产后、病后、外伤、劳累、吸烟、饮酒及寒冷、潮湿、精神刺激等也是ra的重要诱发因素[7]。上述发病因素如何产生自身免疫过程尚不清楚,目前关于ra的发病机制主要假说有:①分子模拟:此学说认为,病原体自身的某些成分和抗原有相似之处,因而对病原体产生的抗体可能会损伤自身组织。②表位扩展:该病发病的早期,患者仅检测到少数的抗体,随着疾病进展,逐渐产生了多种自身抗体。即b细胞或t细胞在免疫应答时的表位扩张。③模糊识别:由于hla可能分别结合不同抗原,同样抗原可结合不同的抗体,这种模糊识别的现象,会引起hla-dr4/1或其他ⅱ类hla基因人群发病。④其他:近年来,部分学者发现该病与破骨细胞相关因子﹙rankl)也有一定的关联性[8]。

2.2娄多峰教授对ra的认识娄多峰教授将该病的病因归纳为正虚、邪侵、瘀血三个方面,又称为“虚邪瘀”理论[9]。一为正气亏虚,指人体正气不足及脏腑经络等功能不足、失调,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①先天禀赋不足;②劳逸失度;③大病、重病后及产后。二为外邪侵袭,即六淫之邪侵袭人体。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①季节气候影响;②居住环境欠佳;③起居调摄不慎。三为痰瘀气滞,主要和以下因素相关:①七情所伤;②跌仆所伤;③饮食不节。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痰瘀气滞三者关系相互影响。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病因,有的患者可由某一单独因素致病,也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同时致病,但其病因总括为虚、邪、瘀这三个方面。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病因理论是对该病复杂病因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医学审证求因的结果,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该病的病因本质。此外,娄多峰教授还强调[3],正气亏虚是该病发病的内在因素,起关键作用。正虚有气血亏虚、脏腑虚衰、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等方面。邪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为在强调正虚的同时,邪气致病同样具有重要性,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痰瘀是该病的病理关键。即痰瘀阻滞致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甚至闭塞不通,是本病发病过程中的必然转归。从整体来看,“虚邪瘀”理论高度概括了该病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并指出,尽管该病临床表现复杂,也仅仅只是该病的现象、表象,其真正的本质是“虚邪瘀”,这也是该病的基本病机。3娄多峰教授“治未病”思想防治ra的思路

3.1未病先防,“治未病”思想ra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娄多峰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ra病因总结为虚、邪、瘀,并指出该病病因虽复杂,但总括不出这三个方面。虚即正气亏虚,不能抗邪致痹病;邪即邪气侵袭,主要是指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为病;瘀即瘀血痰浊,七情、跌仆外伤、饮食所伤可形成瘀血、瘀浊。因此,提出ra的防治措施主要有:①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进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即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就有五禽戏。近年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功能锻炼法都为广大群众所喜受。②因时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顺应自然,避风、御寒、防潮湿。冬季应注意保暖。③陶冶情志。ra的发生、发展与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情志内伤亦可引起气血阴阳失调,使外邪易于入侵。④劳逸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患者以工人、农民较多,表明过度劳累易导致本病的发生。所以,要劳逸结合,避免发病。⑤合理膳食,加强营养。研究显示,ra患者常营养不良或瘦弱。因此,注意调整饮食,搭配合理,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2已病早治,扶正祛邪,坚持“五早”方针

对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受益、早康复,是“治欲病”之原则。在中医方面,娄多峰教授认为,该病初期或发作期主要为“邪实候”,也称“邪实痹”,并将其分为风痹、寒痹、湿痹及热痹4型。分别给予祛风活血、散寒除湿,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风散寒通络、祛湿健脾及清热解毒、凉血通络等治法

并提出只要辨证准确,针对病因,用多层次、多属性、多途径的治疗方法,如外敷、针灸、推拿及必要时给予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对症治疗等。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及优势并与西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治疗,才能缓解、阻止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3既病防变,医疗干预,控制病情发展ra迁延日久,常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因此要把握该病传变规律,将其控制在局部,阻止传变深的层次,即是“安其未病,防其所传”。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局部和整体相结合,治疗和调养、治标与治本相互兼顾,并将中医治病求本、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等思想贯穿始终。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理论体现了ra的现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及趋势,并提出早期及有预见性的合理治疗,防治疾病的发展及传变,体现了中医学“既病防变,标本兼治”的思想[10]。

3.4瘥后防复,防微杜渐在临床上ra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前者常以急性发作及复发等方式出现,缓解期即是稳定、相对静止的状态,并不是疾病完全康复。所以,愈后防复是任重而道远的,要加强防范意识,坚持服药,合理膳食,精神舒畅,劳逸结合,顺应自然规律,以增强免疫力,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止疾病的复发。

4结语

所谓“病初易治、病久难愈”。因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积极提倡“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的三级预防思想体系,使“治未病”思想有全新的内涵与广阔的前景。从这一思想出发,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同时综合治疗,防止病情演化,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的质量,是临床治疗ra的一条新途径。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理论,以虚为本,邪侵为标;风寒湿邪是基础,痰瘀阻滞为关键,并依此辨证制订治法,不仅发扬了《内经》“治未病”理论的重要思想,而且突出了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转移的战略要求,更有效地预防ra的发生、发展及愈后的复发。

5参考文献

[1]李宁,王拥军,施杞.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谈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11):64-65.

[2]李泽佳,宋敏,唐宝明.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防治思路[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3):64-66.

[3]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4]范晶晶,姜波,张朝朋.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1,13(22):120.

[5]baxm,vanheemstj,huizingat,etal.geneticsofrheumatoidarthritis:whathavewelearned[j].immunogenetics,2011,63(8):459-466.

[6]陈桂敏,代林刚,贺金.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3):292-295.

[7]mcinnesi,schettg.thepathogenesisofrheumatoidarthritis[j].nengljmed,2011,365(23):2205-2219.

[8]袁慧慧,赵文明.rankl信号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3,41(2):52-56.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篇4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3—0167—03

目前,由于精神病人病情的复杂性及管理的特殊

性,涉及的医疗纠纷诉讼案例日渐增多。本案是一位

精神疾病患者诉4家单位的医疗侵权、误诊、误治案

例,身份特殊,现予以报告。

诊疗经过

患者连某,男性,1962年生,未婚,退休士官,1981

年入伍,1986年转为志愿兵。1993年5月回家探亲

时,因宅基地问题与某乡政府发生纠纷.后本人称有

病,要求就医,在其家属的陪同下,住进某市精神病

【作者简介】杨向东(1966一),男,汉族,陕西渭南市人,大学学历,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精神科临床、精神医学与法。tel:+86—

913—4366619:e—mail:yxdhuashan@sina.com

·l68·

院。入院诊断:(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癔病性精神

障碍。经住院治疗,于同年7月出院,出院诊断为癔病

性精神障碍?出院日志注明:“最后未确诊,回部队确

诊”。

1994年5月,连某再次回家探亲,又因宅基地问

题与某乡政府发生矛盾,毁坏公共财物,后被某乡政

府请派出所出警制止。由于连某当时情绪激动又有外

伤,随后被乡政府有关人员送往某县医院治疗。县医

院病历载明:患者胡言乱语。不时大声喊叫,左眼外侧

一弓字形外伤,清创缝合后.以“狂暴性精神病”于次

日转入某市精神病医院。入院诊断:癔病性精神障碍、

左眼外伤、视网膜震荡。经治疗,病情稳定,于同年6

月出院。

1994年6月.因某种原因部队委托某省级精神卫

生中心对连某作有无精神病的鉴定。该中心鉴定报告

认定:曾患继发性癫痫。目前精神状态正常。

1995年7月,因宅基地问题连某再次与某乡政府

发生冲突,加之当时连左腿浮肿。其家人及本人多次

找某县民政局请求为其治疗。根据优抚政策。某县民

政局于当年12月联系某医院(精神科)为连治

疗,并请连之弟陪伴。入院诊断:(1)癔病;(2)癫痫所

致精神障碍;(3)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左侧)。住院二十

余天,精神症状明显好转。但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左侧)

不属于该科业务范围,经连与某县民政局协商,1996

年1月出院,出院诊断:(1)癫痫大发作;(2)脑器质性

精神病;(3)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左侧)。出院后,患者又

以家庭困难为由多次找该县民政局,请求为其治疗。

1996年1月,经协商,某县民政局派人将连送往

某优抚精神病医院。该医院根据患者既往治疗情况及

现状,诊断为:(1)继发性癫痫;(2)癫痫样精神障碍。住

院2月余,连自认为病好了,要求出院,医院随于3月

份下医嘱渐停药,3日后患者又出现精神异常,易激

惹,持刀伤人未遂,自知力缺乏,情绪激动,话多,有被

害妄想。医院又恢复治疗方案,这期间连曾癫痫发作3

次,精神异常多次发作。连之弟曾来院探视,未提任何

异议,后一直在医院作康复治疗,家里也未来人探视。

1999年7月,连之弟再次前来探视,并以母亲病重为

由,要求回家,经该院同意,并告知某县民政局后,同意

请假15天,请连之弟签字并特别告知:患者在院外发生

任何问题与医院无关,请按时返院等事宜。回家之后,连

因转业问题四处上访,经地方与部队多次协商,20__年

6月给其办理退休,自此以后享受退休士官待遇。

20__年7月,连某认为,自1994年以来,由于4

被告长达6年的侵权行为和错误诊断、治疗,给自己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卷(第3期)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为了维护自己的权

益.随将上述4单位告上法院,要求:(1)4被告赔偿经

济损失210600元。并互负连带责任;(2)诉讼费用由

被告承担。

原、被告双方诉辩

原告的诉称:1994年5月,身为现役军人的原告

回家探亲时,因宅基问题与某乡政府发生纠纷。被其

工作人员打伤.后又以患精神病为由,擅自将连送往

某市精神病医院强迫治疗,该院在未经详细检查的情

况下,就错误诊断原告患有精神障碍,致使原告接受

错误治疗28天。1994年6月,某省级精神卫生中心司

法鉴定原告精神状态正常,于是原告多次给某乡政

府、某县民政局反映。请求对某乡政府侵权行为予以

处理,但某县民政局在接到原告的反映后不但不解

决,反而在明知原告精神正常的情况下.于1996年1

月将原告强行送入某优抚精神病医院强制治疗。该院

在未经详细检查的情况下.就诊断原告患有精神障

碍,并对其进行错误治疗。原告在住院期间,多次声称

自己精神正常,要求回家,但均被拒绝,致使原告在某

优抚精神病医院接受错误治疗长达3年之久。后原告

为了摆脱治疗,于1999年7月以母亲病重为由.才得

探家15天,逃了出来。为此。原告多次找被告解决问

题,直到20__年,原告的后半生问题才得以解决。

被告某市精神病医院辩称:原告患有精神障碍是

合理的科学诊断,有其胞弟陈述的病史、我院的病历

记载及医院的诊断为证。原告以精神病司法鉴

定为由,认为我院错误诊断,完全是对该鉴定的曲解。

该鉴定只能说明原告在鉴定时“目前精神状态正常”,

不能说明之前或今后的精神状态,并且该结论分析明

确载明“由于病期较长,不可避免地引起性格和行为

改变,变得易激惹、暴躁,常为一些小事纠缠不清”,原

告的上述特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器质性精神障碍项目下的综合征之一。其次,

原告在住院过程中,我院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规

范操作,不存在过错。最后,原告1994年6月出院,未

在《民法通则》规定的1年期间提讼,也未向我院

提出任何异议,诉讼时效已过,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

请求。

被告某县民政局辩称:原告在其亲友的陪护下到

我处,称其家庭拮据,加之原告系正在办理转业的士

官,经协商,我局将原告送往医院治疗。经某医

院检查住院治疗好转,建议转院,经与原告协商转往

某优抚精神病医院。我局不存在有侵权行为,也未强

制原告去医院。其次,本案不是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卷(第3期)

之间的纠纷,而是被告在履行优抚政策的过程中与原

告发生的纠纷,应属于行政法律关系,不属于法院民

事案件受理范围。最后,原告的诉讼时效已经超过法

律规定,请求依法驳回。

被告某优抚精神病医院辩称:首先,原告的确曾

患有精神障碍,依法应予以认定。纵观本案,原告自

1989年以来,前往数家医院诊治的主要病情症状,完

全符合“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分类和临床表现,这一

诊断曾被某市精神病医院、某医院、我院的诊

断治疗及疗效所证实。其次,我院对原告的诊治正确,

符合医疗常规和原则,住院过程病历记载详实地说明

了患者患病、治疗、停药、病情反复、再治疗、取得疗效

的事实。再次,原告的请求已超过法律规定的一年诉

讼时效,若我院对其误诊、误治的情形存在,出院时就

已经知道其权利被侵害,而其至今才,显然已经

丧失了胜诉权。最后,原告与我院之间不是平等的民

事主体关系,原告程序违法,应依法予以驳回。

被告某乡政府辩称:原告所诉的内容部分不合事

实.原告反映宅基地问题时,不存在镇政府工作人员

将其打伤的事实。其次,镇政府并未擅自将其送往医

院。再次,原告并未向镇政府请求处理过侵权行为,被

告对原告护送治疗并负担医药费用,完全是维护社会

秩序、拥军爱民的行为。最后,原告混淆了行政侵

权与民事侵权的界线,诉讼也超过了法定的诉讼时

效,其请求应依法驳回。

法院判决

法院查明:原告先后数次住院,住院费用分别已

由某乡政府、某县民政局支付,在某优抚精神病医院

的治疗费用按有关优抚政策处理。上述事实及庭审的

质证确认原告在某市精神病医院的两次住院病历.在

某医院住院病历,在某优抚精神病医院的住院

病历,司法精神病鉴定报告,原告的上访批示、休假报

告、安置通知书,原被告的陈述等相关证据在卷佐证。

法院认为:原告连某在某市精神病医院、某优抚精神

病医院住院治疗属实,出院时间分别为1994年6月

及1999年7月,原告于20__年6月才以“医患纠纷”

向本院,显然已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

丧失了胜诉权。其人辩称原告曾多次上访,诉讼

时效中断的理由,但原告上访的内容仅是要求解决安

置问题,从未涉及误诊、误治的情形根本不符,显然辩

解依法不成立。从涉案及案外几家医疗机构对原告病

情的治疗诊断来看,虽然医院不同,但诊疗基本一致.

符合精神病有关诊疗标准,由此可以认定某市精神病

医院、某优抚精神病医院不存在误诊、误治的情况对

·169·

原告提供的1994年6月所作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书,本院认为该报告仅载明“被鉴定人目前精神状态

正常”.既未否认过去的病史,又无法对未来病情发展

做出判断,显然原告以此来证明自己精神完全正常,

各被告存在误诊、误治过错缺乏说服力。此外根据“民

事证据规则”的规定,本案原告并未提供被告存在过

错的证据.其要求被告承担医疗赔偿的请求亦缺乏事

实根据,依法不应得到支持。被告某优抚精神病医院

辩称其属于负有特定义务的机构,与原告不属于平等

主体民事法律关系,而是行政法律关系,从原告所诉

的要求被告承担医疗损害侵权赔偿责任请求来看,本

案双方属于平等的侵权损害赔偿民事法律关系。因被

告某乡政府、某县民政局并非医疗机构,原告要求其

承担医疗损害侵权赔偿连带责任明显于法无据。

本院为了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维护正常的医患关系,弘扬诚实信用的社会风尚,依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136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

条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原告连某对4家单位的诉

讼请求,案件受理费用由原告负担。

体会与分析

虽然本案以4被告胜诉结束.法院既依法办案.

又弘扬了诚实信用的社会风尚。在慨叹之余,也留给

我们深深的思考。本案告诫我们,在处理精神病患者

问题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好心”救助也未必不会成为

被告。

1.精神病患者入院前,一定要得到监护人的许可.

监护人不来医院或监护人不明时,一定要留有委托书

或有关证明材料.不能在程序上违法。

2.精神病患者入院后,要履行相关的告知义务,

仔细检查,细心诊断、治疗,依据充分,不要误诊、误

治。特别是对于一个人做出有无精神病的结论时,要

慎之又慎,绝对不可将一个正常人误认为精神有问

题。

3.精神病患者出院时.一定要详细记录,完善手

续,加强告知,由有法定资格的监护人将患者领走。

4.对于某些强制治疗的特殊对象,在诊断依据不

充分的情况下,可借鉴法律方面“疑罪从无”的原则.

应该慎重观察,小心处置。

5.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精神卫生法》,对精神卫生

工作的基本原则、精神卫生机构的责任及精神病患者

的权利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推进我国精神卫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篇5

(一)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厅《关于印发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部分门诊慢性病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桂劳社发〔2002〕21号)。

(二)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补充完善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部分门诊慢性病管理部分条款的通知》(桂劳社发〔2007〕111号)。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经办管理工作的通知》(桂社保局发〔2011〕38号)。

二、可申报的门诊慢性病病种范围

冠心病、糖尿病、各种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Ⅱ期以上)、帕金森氏综合症、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慢性充血性心衰、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免疫调剂治疗、甲亢、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慢性肝炎治疗巩固期、银屑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病(限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

三、具备申报门诊慢性病资格的定点医疗机构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区江滨医院、广西区民族医院、第三三医院、广西区工人医院、广西区妇幼保健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只可申报慢性肝炎治疗巩固期和肝硬化(失代偿期)]、广西区皮肤病医院(只可申报银屑病)、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只可申报精神病(限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南宁市福利院[只可申报精神病(限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

四、申报办法

(一)参保人员在上述三级定点医院或专科医院医保科申请并填写慢性病审批表。

(二)备齐以下材料(均要由医院专科医师签名确认):

1.代办医院疾病诊断证明书;

2.患者近期有关病史的小结性资料(包括习惯用药及用量);有关临床化验单和/或辅助检查单(可提供复印件,但必须有医院盖章)。

(三)填写完整的慢性病审批表及备齐的材料由医院医保科送交至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局,统一组织有关专家评审。

(四)1名参保人员最多申报3种门诊慢性病。

五、评审程序

(一)提交上述完整的资料。

(二)交由慢性病鉴定小组专家评审。

(三)通知评审结果:

1.确认慢性病,发给相应慢性病治疗卡。

2.材料不全,补充所缺材料后,转下一次评审。

3.不符合标准,不予确认,退回材料。

六、就医管理

(一)参保人员在所申报的定点医院凭医保卡、门诊慢性病治疗卡就诊取药,所取药品或进行的诊疗项目在《慢性病药品目录》范围内的,其费用才可累计慢性病起付标准及享受门诊慢性病医疗待遇。

(二)门诊慢性病每次取药量不超过14天。

(三)门诊慢性病起付标准为每年600元[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免疫调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各种恶性肿瘤3个病种不设起付标准],先由个人自付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累计足起付标准后的费用由统筹基金按住院结算办法支付。

七、申报门诊慢性病所需材料

(一)冠心病

1.有确诊意义的病历资料;

2.心电图报告单;

3.X线检查报告单;

4.疾病诊断证明。

(二)高血压(Ⅱ期以上)

1.有确诊意义的病历资料及治疗经过资料;

2.X线检查报告单和生化检验报告单;

3.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

4.眼底检查结果;

5.疾病诊断证明;

6.心脏彩超。

(三)糖尿病

1.有确诊意义的病历资料;

2.血糖化验单;

3.疾病诊断证明。

(四)各种恶性肿瘤

1.医院治疗经过以及病历资料;

2.病理报告单;

3.疾病诊断证明。

(五)脑血管疾病后遗症

1.病史资料及治疗经过;

2.颅脑Ct或颅脑mRi报告单;

3.疾病诊断证明。

(六)帕金森氏综合症

1.有确诊意义的病历资料;

2.颅脑Ct报告单;

3.疾病诊断证明。

(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有确诊意义的病历资料;

2.肺部X线检查报告;

3.肺功能检查报告;

4.疾病诊断证明。

(八)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1.有确诊意义的病史资料;

2.超声心动图报告;

3.疾病诊断证明。

(九)肝硬化(失代偿期)

1.治疗经过及病史资料;

2.肝功能检查报告单;

3.疾病诊断证明。

(十)慢性肝炎治疗巩固期

1.病史资料及治疗经过;

2.肝功能检查报告单;

3.HBV、HCV、HDV检查结果;

4.B超或病理报告单;

5.疾病诊断证明。

(十一)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1.病史资料及治疗经过;

2.B超检查报告单;

3.各种化验检查报告单:如肾功能(SCr、BUn、Co2Cp)、电解质(K、na、Cl、Ca、p)、血常规等;

4.疾病诊断证明。

(十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1.确诊SLe的各项实验室报告;

2.近期病历资料;

3.疾病诊断证明。

(十三)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免疫调剂治疗

1.移植前器官衰弱的病史资料和治疗经过;

2.器官移植术证明书;

3.移植术后患者器官功能状况评价书;

4.疾病诊断证明。

(十四)银屑病

1.有确诊意义的病史资料和治疗经过;

2.病理报告单;

3.疾病诊断证明。

(十五)甲亢

1.有确诊意义的病历资料;

2.血Ft3、Ft4(或tt3、tt4);

3.HS-tSH化验单;

4.疾病诊断证明。

(十六)精神病(限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

1.完整、规范的门诊或住院诊疗记录,包括各种相关临床化验单、心理测验结果、辅助检查单(可交复印件,原件备查);

2.疾病诊断证明书。

(十七)再生障碍性贫血

1.门诊或住院病历(可用复印件);

2.血常规检查单(包括网织红细胞检查);

3.骨髓细胞学检查单及骨髓活检单;

4.疾病诊断证明书。

八、异地门诊慢性病的申报及医疗费用报销须知

(一)需办理异地门诊慢性病就诊手续的参保人员,先由单位医保专管员或本人到广西区社会保险事业局办理异地就诊备案手续,同时领取《广西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申报审批表》。

(二)参保人员持《广西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申报审批表》到所选择的异地三级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按要求填写,并备齐相关病种资料。

(三)上述表及相关材料准备好后送回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局,由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局组织相关门诊慢性病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发给异地门诊慢性病治疗卡。

(四)参保人员在所选择的异地三级医院治疗门诊慢性病时,需严格执行广西中区直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用药范围,超出目录外药品费用按自费处理,每次取药量不能超过14天。

(五)异地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报销方法:

1.不能跨年度报销。当年的门诊慢性病费用必须在当年12月25日以前报销完毕,逾期者不予报销。

2.报销时需提供的材料:

(1)门诊慢性病费用发票原件(必须要与普通门诊发票分开开具);

(2)书写规范、字迹清楚的慢性病用药处方和专门病历(可提供复印件);

(3)门诊慢性病费用明细清单(原件);

(4)参保人员医保iC卡、门诊慢性病治疗卡;

(5)经办人身份证原件。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篇6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l007―2349(2008)05―0081―02

中医、西医,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文化范畴,各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理论体系不同,哲学基础不同,医学模式不同。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如果从中医学的《黄帝内经》的作者,和西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算起,中医和西医都有2500年的历史了,都诞生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产生了黄河内陆文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学,和产生在爱情海周围海洋文化背景下的西医药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其各自体系的完整程度,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

中医是宏观医学,从宏观出发,注重整体,把病人放在天地间去观察去研究,重视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强调内环境的平衡,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人体精神状态,特别注重对于五脏六腑器官功能的调节。中医与西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西医着重治病,中医着重治人,中医学是把病人放在首位的,可以说,中医学的模式应是天人相应观的模式,即把人放在时间、地域、人群、个体中,去进行健康保健、预防和诊断治疗的观察研究。

西医是微观医学,从细胞到分子、基因……越来越细,它从微观出发,以实验科学为基础,诊治疾病注重局部病变的定位定性,擅于注重微观分析,一般针对性较强。西医学的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学科学大概经历了如下三个时代和五种模式。三个时代是;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整体医学时代;五种模式是: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尘物、社会、生态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传统的中医和西医,基本上都是在上述五种模式的前四种中运转过来的。它们的成果与贡献,也主要集中在那里。总之,中医与西医有以下不同。

1、文化不同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有5000年连续历史的,独立于西方医学的医学,中医根植于中国的道家文化,时时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天人相应”观、整体观,强调主观意向及中庸,中医认识人体和疾病是整体的、动态的、宏观的和模糊的,例如“阴阳五行”和“表里虚实”等。中医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吸收了周易、道家、儒家等哲学思想,特别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并把它们转化为中医学理论,来阐述和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中医学以元气论为根本,强调整体的分化性和由此决定的不可分解性,人的整体性具有原发的、先天的性质,并且用这种整体性来理解人的生理病理,并由此提出了脏象、经络等理论。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很符合人体本身结构的复杂性、精密性和个体性的特点。

西医起源于西方国家,是当今世界医学的主流。西医根植于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不过200年,西医与中医相反,具有张扬的个性,它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是孤立和静止的,但又是具体而精确的,例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等,西医强调客观标准,并追求极至。众所周知,近代科学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以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这种方法又叫“分析科学”。分析、分析,越分越细。不断向深入研究,从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性,西医学就是在“还原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还原研究,形成了医学还原论,并以元素论、原子论为基础,来理解和阐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认为整体性是组合的、可分的,把人理解为由元素或原子组合而成的,并按组合观点来理解人的整体,认为人体是可分解的。因此,解剖、分解、还原,就成了西医必然的研究途径,这种方法,使西医学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例如“非典”病毒的发现等。

2、对疾病诊断的不同

中医辨证的指标是偏于主观的,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八纲、卫气营血、脉象、经络等抽象和无形的指标来辨证,注重定性和相对值。而西医诊断疾病的指标是客观的、具体的、有形的和可以用数字来表达的,注重的是定量和绝对值,例如B超、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血常规等定性或定量的指标。一般情况下,西医的诊断标准比较严格而有说服力,但在特殊情况下,中医的辨证可能会更胜一筹。

3、对疾病治疗的不同

中医治病从整体来考虑,它注重功能的恢复和新的平衡的建立。并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调节,也就是调动患者亲友参加治疗,强调治疗个体化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例如同为感冒病,中医可根据四诊辨证为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而这种情况,西医常常是使用一种药治疗。个体化利于病人的康复,缺点是不利于技术的推广和科学的进步,中医遣方用药讲究守中,中病即止,既防太过,又防不及,强调防、治、养并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西医治病同样要求功能恢复,但它同时还注重形态、生理、生化、病理等等指标的恢复,治法上采用标准化治疗,同一种病就用同一种方法治疗,不太考虑个体化治疗。标准化治疗的优点是,有利于技术的推广,有利于科学研究;缺点是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治疗只注重局部,不注重整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注重发挥别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揽子全包,别人在治疗中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用药主张单药,不主张合用,也不主张多法并举。

4、发展模式的不同

从发展模式来看,中医走的是一条均衡平稳,少变化的发展道路,中医关注的是功能,几千年来其理论体系、内核一直不变,不管其分科多细,临诊仍坚守其一贯的整体模式,缺点仍是模糊,优点是误诊的机会也不多。而西医走的是荆棘小路,西医关注的是形态、生理、生化、病理等,西医的发展模式是不断突破和膨胀式的,现有的理论框架不断被打破,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知识的积累也越来越多,显然这很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科学就是要把研究引向深入。但是,因为西医是孤立地和割裂地研究问题,分科过细可能会导致误诊增加,因为专业钻得太深了,导致相关的知识面太窄了,因为疾病的症状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而且是错综复杂的。

5、在思维方式上与方法论上不同

在思维方式上,西医更具有分析性,倾向于事物的本身,更多的依赖逻辑推理,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中医则擅长于整体,全面地思考问题,更多的借助经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方法论而言,西医的微观分析方法,使人们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直至分子基因水平,所以西医的指导思想是还原方法,然而这种认识方法,过多的注重微观局部而忽略了宏观整体,忽略了人在生理、心理、病理上的统一性及独立个体的特征性。而中医理论则包含了系统方法,中医的系统方法,从一开始就强调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性,提示了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逐渐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形(躯体)与神(心理)的统一,与中医学的整体观有着内在的相同之处,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和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中医治疗模式,也因此更显示出其合理性与思辨性。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78―01

1循证护理的概念与中医辨证施护的概念的区别

1.1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并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它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①证据;②护士的技能③病人的实际情况。这三个要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2中医治病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和施护在护理疾病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辨证施护它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医护理的精华,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施护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及其他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归纳、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过程,施护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措施,以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相结合。辨证施护注重三因护理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医的辨证施护讲究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的方法。

2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的关系

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在基本观念和护理特点上都有着相通之处。循证护理以“证据”为原则,以“证据”为护理依据。提出问题,寻求证据、制定并实施措施,其核心思想就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循证护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证据,制定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医辨证施护则以“辨证”为原则,以患者的“证”为护理依据。辨证的结果即作为中医治疗和护理的理论依据,是临床确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的依据。中医护理注重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及正护与反护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和症状不同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或证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护理方法就是辨证施护。中医的辨证施护注重病情观察和舌苔、脉象,循证护理重视整体观,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健康需求。而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施护不可缺少的内容。

3循证护理对中医辨证施护的影响

3.1循证护理使中医辨证施护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循证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种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学,是一种科学评价临床护理文献的方法学,它强调的是有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医的“辨证施护”、个体化护理原则与循证护理“从证据人手”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决策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医“症”与“症候”的复杂性,且中医诊断客观指标较少,主观经验居多,因此“辨证施护”对护士的要求较高。将循证实践的方法运用于中医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对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活动,通过临床实践辨证护理干预效果,为临床人员实施中医技能操作提供科学的理论证据,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护理学的深入研究,近年来询证护理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是护理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中医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与现代护理的发展走过了相似的历程,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称为护理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循证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当前,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提倡对病人诊治决策应结合当前可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医生经验及病人的意愿进行取舍,这是循证医学强调的临床决策思维(诊治方案的选择)及行为的原则和方式。因此,循证医学不同于以往的经验医学的医学实践,它更强调利用发表的文献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对证据进行严格分级,提供指导对医学文献评价分级的实践指南,并充分考虑病人的需求和意愿解决具体临床问题。循证护理也使传统的经验主义护理模式向依据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转变。6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沦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这就要求临床护士应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解决需要鳃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将最适宜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服务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循证护理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形成新的中医护理实践模式,使新模式成为真正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篇8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但长期以来中医界一直是重辨证而轻辨病,导致了许多病名不明确甚至病名与症名相同,加之近年来随着西医诊断学的发展和中西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专家提出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模式。此模式可以借鉴,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为了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误区,本文将从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现状、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1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现状

1.1中医辨病论治的现状与不足由于历史原因从古至今辨病论治一直弱于辨证论治,从而导致今日中医传统病名概念混淆不清,许多疾病名称用以症状命名,病、症、证难分,存在一词多义、一病多名的混乱现象,如头痛、咳嗽时而为病名,时而为症状;喘证与喘病也时而互称,给临床带来许多不便[1]。而西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检测患者,注重理化、实验室的客观依据,能够准确直观地反映疾病的病因、病位与病性。所以更多的中医医师宁愿用西医的辨病和病名去诊断分析疾病,提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模式。此举并非有错,但过分拘泥于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分出几个证型就未免有些形而上学了。正如李今庸教授曾告诫:“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必然是使二者发生内部的联系。如果只是在西医病名、病理、治疗的下面规定几个中医的证型和方药的做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甚至还是有害处。”[2]“套上中医的一个或几个处方”,“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的思维方法是非常错误的”(李今庸《中医药发展方向研究》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编印)。

1.2辨证论治的现状与不足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所特有的概念,证是疾病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的概括,揭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为治疗提供依据。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有别于其他医学且最具特色,所以任何西医难以治疗的疑难杂证只要能辨证均可治疗且有一定疗效。可是辨证论治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它虽然抓住了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却未能抓住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只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反映[3]。所以主要矛盾解决了而基本矛盾还存在,经常可以看到患者好转了但不是痊愈。关于异病同治的方法,其核心治疗原则就是证同,即使异病也可起到治疗效果。但这不能说明两种疾病的内在病机相同,其所存在的问题是忽略了病情的针对性。如椎管肿瘤的患者出现腰痛伴下肢行走无力、小腿酸麻不能久行的肝肾亏虚证型时,若仅给予虎潜丸,按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型治疗则会耽误病人的病情,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于那些临床症状不明显的不孕不育病人或是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医生常会面临无证可辨的境地。另外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让医学界接受并认同中医,中医证候的规范化也已迫在眉睫。

2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

辨病与辨证关系密切。疾病就像长江水有起源、流向、终点,而证则是长江的一段,症是长江水中的浪花一朵,症、证、病是点、面和块的关系[4]。辨病是依靠医生所有感官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诊断疾病,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分析和鉴别,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性。而辨证是在辨病的前提下进行的,病规定着证,证从属于病。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证的表现和证的变动[5]。徐灵胎说:“证者,病之所见也。”辨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随着病情的变化,证亦随之变化。这个过程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

疾病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每一具体病名是医学上对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如病因、病机、主要临床表现)与规律(如演变趋势、转归预后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人体病变的本质性认识,先立病,后分证,乃诊疗之次弟;病为纲,证为目,乃病证之格局[5]。朱肱《南阳活人书》说:“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反复疑虑,而处病不差矣。”现代名医赵锡武先生对病证关系认为:“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若舍病谈证,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从辨病与辨证先后关系来认识,在临床上应先明确病名的诊断,再根据该病的一般规律把握全局,认识该病的本质,然后依据病情不同阶段的特点来辨证论治。

3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结合的指导原则

辨病与辨证结合诊疗疾病思维模式是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诊疾病,把握全局;一为确立证候,对证处理[6]。如两者有机结合,能使医生对疾病的诊治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充分发挥了二者各自的诊疗优势,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又能更好的体现出中医特色的诊疗方式。

3.1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结合的方式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是在某些中医辨病病名清楚的前提下所进行的辨证,它的侧重点不仅注重辨识中医的病更注重辨识中医的证候。比方病人出现腹痛、里急后重、解黏液脓血便,中医即可诊断为痢疾。按照其发病当时的症状概括出为某证,根据证型组方配药进行治疗效果一般较好。但这种模式也有其弊端,当遇到中医辨病的病名不确切时,只能以证代病,辨证治疗,以求投石问路,再在治疗过程中摸索总结病名。

因此对于那些西医诊断清楚指标客观而中医诊断尚不明了的疾病,可采用引入西医辨病运用现代科技检测手段来诊断病情,揭示疾病的本质,阐明病因、病机与病位并估计预后,再与中医辨证施治相结合,这是目前临床正被广泛应用的模式。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具体病位、病理和转归等,洞悉疾病的性质,使治疗针对性更强。例如:胃脘痛,包括西医的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胆囊炎、胰腺炎、肿瘤、功能性消化不良、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疾病,而慢性胃炎中又分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的胃炎等,不同疾病病理变化不同,治法悬殊,转归有别。所以在辨证治疗过程中,了解掌握西医的辨病,有利于了解掌握疾病转归与预后[5],中医医师应该很好借鉴。可是如果过分机械的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治疗,既发挥不了西医辨病优势,也不能突出中医辨证特色。对临床疗效提高意义不大。比如西医辨病清楚的生长激素缺乏型矮小症和老年人增龄性骨骼肌减少症。

在具体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舍病从证”与“舍证从病”的方法。某些情况下,病人虽已罹病,但会出现“无”证可辨或“无”病能明确诊断。因而,常有“无病从证”或“无证从病”的诊疗现象。这时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抓住疾病的主要方面,处理好病与证的关系。舍病从证:如急性肺炎病人,按中医辨证多属肺热咳喘,采用抗炎治疗后胸痛、咳喘多可缓解,肺部啰音消失,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下降,但有的病人体温可持续不退,舌红,苔少,脉象细数,换用抗生素效果也不理想,而用中医辨证则属热邪久羁,耗伤气阴,施以滋阴清热益气之剂,多获良效。舍证从病:对于症状已不明显无证可辨时可依照西医的指标来检测病情继续治疗,如急性尿路感染,出现高热、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脓细胞(+++),采用清热利湿通淋之剂治疗后病情缓解,症状已不明显,但尿检仍有脓尿、菌尿,此时辨证湿热蕴结阳性证候已不明确,若放弃清热利湿通淋治疗,必然导致复发或转为慢性,而此时应舍证从病继续进行清热利湿法治疗,以祛除病邪[5]。

3.2宏观辨证与现代诊疗手段结合宏观辨证是中医长期以来常用的辨证方法,其划分出的各种证型详细,标准同一。但有时仍会出现偏差,诸如主观感觉多、客观指标少,定性内容多、定量参数少,缺乏人体内在性资料指标。即使同一诊法的临床判定,也是各家学说多、统一见解少[7]。而在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擅长于在较深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而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来认识与辨别病症。在辨证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声学、光学、影像学等技术,如胃镜、Ct、mR等先进设备,使辨证更客观,更精细。让中医客观的整体辨证体系中掺进现代微观辨证的新内容,使古老的中医焕发新的生命力。临床治疗中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宏观原则下发展微观辨证,在微观基础上丰富宏观辨证。他们优点在于可以应用传统的和现代科学的定性及定量指标加强对疾病和症状的认识,促进辨证诊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形成中医诊断后,通过观察病情进展、诊断性的治疗等来验证诊断,并在病症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反复更正或补充诊断,不断深入对病症本质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中医医师诊断与辨证的思维能力,进而更客观全面地评价临床医学和研究结果[8]。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辨病与辨证是不同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辨病有助于辨证,能让医生从整体、宏观上把握疾病的病位、病势及发展变化;辨证则可为辨病提供分析、认识疾病病理、生理演变规律及治疗用药的导向与基础。然而当前存在的中医辨病病名不明确,不规范的现象,西医辨病的引入也只能暂时缓解中医辨病面临的严峻形势,它不可能代替中医辨病。西医辨病应当是中医病证结合基础上一种补充和发展[5]。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该现象,还需对中医理论、诊治手段进行革新,规范中医辨病与辨证的病名、证型。

参考文献

[1]张延群.中医临床中的辨证与变病之管见[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2):11.

[2]李今庸.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3.

[3]章恪.辨证辨病相结合突出中医特色[J].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80.

[4]徐云生.从中医症、证、病的概念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2005,26(1):65.

[5]陈如泉.李今庸老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浅探[J].湖北中医学院报,2004,6(4):32.

[6]张庆祥.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08.

[7]陈涤平.中医辨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5(3):138.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篇9

各医疗机构:

为合理利用我市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医共体牵头单位与基层医疗机构紧密合作,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减少资源浪费,保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及职工医保基金安全,现就医共体双向转诊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人实行应转尽转,需转就转的原则,确保医疗安全。医共体牵头单位下转病人逐步达到住院总人次的15%。

二、双向转诊指征

(一)上转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基层医疗机构应将下列情形的病例及时转至医共体牵头单位:

1、医疗服务内容超出医疗机构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

2、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或手术资质人员的;

3、重大伤亡事件中伤情较重、急性中毒者症状较重及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病情难以控制的;

4、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3次以上仍不能明确诊断,需要进一步诊治的;

5、病情复杂,医疗风险大、难以判断预后的;

(二)下转指征

有下列情形,医共体牵头单位可将其转回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同时,医区体牵头单位床位医生要做好跟踪服务和下一步治疗方案的指导工作;接收卫生院要做好对接工作和全程的服务工作。

1、普通常见病、多发病如阑尾炎、疝气等,或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力诊治的;

2、诊断明确的患者,处理后病情稳定;

3、各类手术后病情稳定,仅需康复医疗或定期复诊,骨科取钢板的;

4、各种疾病晚期仅需保守、支持、姑息治疗的;

三、双向转诊基本原则

双向转诊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分级医疗原则

为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疑难危重疾病则根据病情实施逐级转诊;经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治疗后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符合下转指征的病例,则转回基层医疗机构接受康复、护理支持与管理。

中心卫生院作为一定区域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应承担对周边区域内一般卫生院的转诊服务;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的指导和管理下,应积极参与下转病人的治疗服务工作。

(二)方便患者原则

下转病人一般转往患者居住地所在的最近基层医疗机构,以方便家属照顾。

(三)自主选择原则

首诊医疗机构引导转诊时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认真介绍可转往的医院及其情况。

(四)节约资源原则

下转病人必须是仍需进一步治疗患者。能在门诊治疗的不得转为住院,严禁利用双向转诊挂床住院。

四、转诊程序

(一)签订转诊协议

基层医疗机构要与医共体牵头单位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明确转诊流程、技术支持以及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二)签署转诊同意书

符合转诊指征的,确定转诊后,医患双方应当签订书面知情同意书,明确转诊后属于门诊治疗还是住院治疗。

(三)填写双向转诊单

医疗机构在上转、下转前,均需填写双向转诊单。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例时应提供前期诊疗信息;上级医院下转病例时应提供检查结果、后续治疗方案及康复指导。

(四)全程管理

医疗机构必须填写双向转诊登记表,做好转出、转入登记,并做好相关信息反馈。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优惠政策。各医疗机构要对转诊患者免收挂号费,并简化相关手续,及时优先安排就诊或住院;对转来医疗机构已做的检查、检验结果,如已能满足诊疗需要,应按照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原则予以认可。

(二)强化宣传教育。要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正确引导患者就医。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篇10

促进我区医疗平安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6号)精神。提高医疗平安基金使用效率,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证厅、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省促进医疗平安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工作方案〉通知》劳社工字〔〕95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依照“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坚持城镇医疗卫生体制、药品配送销售体制和医疗平安制度三项改革同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完善城镇医疗保证制度,不时扩大医疗平安覆盖面;坚持保证基本医疗需求的原则,合理确定医疗平安基本保证项目,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利用医疗服务,确保医疗平安制度稳健运行;坚持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偏重,强化对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优化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参保人员的服务。

二、工作目标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平安依托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通过试点。建立局部病种门诊费用报销、急诊留观转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慢特病门诊下社区、家庭病床”及特殊人群体检的社区医疗管理制度,逐步形成首诊在社区、合理分流、双向转诊的医疗平安就医管理制度。切实降低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使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医疗安全的守门人”

三、组织领导

由任组长,区人民政府成立楼区医保支持社区改革试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任副组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区医保局,由任建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

四、工作内容和措施

一)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平安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凡按照《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与建设规划》设置、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证书》并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名称登记注册的医疗机构。

二)将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72小时急诊留观转住院前的费用纳入基本医疗平安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急诊留观治疗后因病情变化转入医院住院治疗的转诊前72小时的留观费用按一级医院规范予以报销。

三)将城镇职工、居民医保特殊病种门诊管理定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并逐年扩大特殊病种管理范围。

四)将社区“家庭病床”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基本医疗平安支付范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对诊断明确、适合在家庭进行治疗、护理。经报医疗平安机构审批认定后建立社区“家庭病床”鼓励在家庭进行治疗和康复。参保人员在家庭病床”服务期间实质性治疗的医药费用(按基本医疗平安药品目录和诊疗目录范围)依照与医疗平安机构所签订的合同要求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按一级医院的规范予以报销。

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对本辖区内的65岁以上的参保人员、参保在校学生、医疗救助对象。

六)卫生部门和劳动保证部门要积极探索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首诊在社区和双向转诊制度。研究制订对首诊在社区和双向转诊制度的医疗平安支持政策,制订门诊统筹相关方法,探索双向转诊患者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一站式结账的模式,引导居民就医首诊选择基层医疗服务机构。

七)实现医疗平安机构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间参保人员基本信息和诊疗信息的共享。

八)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

五、工作要求

一)卫生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卫生部门和劳动保证部门要依照规定进行处置,对情节严重的由劳动保证部门取消其基本医疗平安定点资格。

二)定点医疗机构必需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参考目录的通知》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一些常用药物必需按国家有关规定零差率销售。

三)定点医疗机构应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医疗平安经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发生情况等有关信息。

四)定点医疗机构必需严格依照物价部门制定的医疗价格收费。凡属自费药品、生活用品及其他基本医疗平安基金不予支付的各项检查治疗费用。

五)各定点基层医疗机构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原则。认真执行医疗平安和医疗救助政策,努力为参保人员提供便利、经济、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