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1:56

社交媒体趋势篇1

不过,现在的社交媒体还处于很混乱的状态,因为它集成了无数的功能、工具和应用程序,但真正可供瓜分的馅饼只有一块。

作为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在线社区,Facebook已经成为了第三方应用程序的聚集地。微博客twitter的用户现在也已经用许多应用程序来弥补网站自身的不足。分布在社交媒体中的人们维护着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想要决定将何种信息与何人分享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用户、销售商和企业的面前也存在着众多的干扰。只要出现一个新的应用程序,就会出现另外一个应用程序帮人们管理它。虽然“眼球经济”一直令人们垂涎,但广告者和出资人都已经认识到,精准投放比大力推广获得的回报更高。

意义(meaning)和链接(Connection)是所有社交媒体生存的两个关键因素。随着人们组织信息以及寻找与自己相关网络难度的增大,这两个要素被逐渐淡化。事实上,社交媒体正在冲破自己的天花板。因为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了。基于这些因素,我们认为社交媒体正在发生变革。

社交媒体正在变革

社交媒体正逐步以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如果你是一家初创业公司的Ceo,如果你希望在2009年着眼于下一代社交媒体,你就需要考虑以下10个趋势:

1、着眼于人

我们现在已经从“用户”、“客户”和“消费者”的身上脱离开了:社交媒体将人的因素带回到了所有的数字化的互动中。人们开始越来越谨慎,比如在寻找有用连接和具有相关性的社区,或者在寻求自我表达的方式时。

网络研究公司altimeter的创办人莎琳・李(CharleneLi)和美国市场调研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副总裁约什・贝尔诺夫(JoshBernoff)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将全新的行为驱动模式引入了社交媒体。尽管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人们还需要将这一理论进一步推进并更加接近于人的需求。

2、创造意义和价值

社交媒体与功能和应用不再有关,而功能和应用已经没有价值了。人们希望获得有与社交媒体相关的有意义的价值。人们希望自己的社交活动能够更有目的,同时有条不紊。

在线社交媒体与线下社交媒体没有什么不同,无论使用什么样平台,人们都会想办法维护自己的网络。这些人将会被一些有意义的话题联系在一起,并且在自己制定的范围内开展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就能够在互动中找到相关性。

3、聚合平台

FriendFreed是一个为用户提供访问目的地和应用程序借口的平台。尽管它的界面和交互性与维基百科一样差,但这个平台仍然在迅速成长。这是因为。当人们面对来自多种渠道的交流时会感到困惑,所以必须要对它们赋予含义。

那些能够将精美的设计、易用性和可搜索性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将比其他社交媒体工具更重要。网络战略专家戴伯・舒尔茨(DebSchultz)将社交媒体和艺术展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人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需求在网络生态系统中寻找自己生命的表现。

4、建立一个真正的跨平台体验

iphone的体验让所有用户、企业和开发者眼前一亮。仅在2009财年第一季度。iphone的销量就达到了440万部。与此同时,谷歌的android和palm也都在努力提供跨平台的应用以及服务。在这个社交媒体的全新领域中,人们正在寻求将手机、网络和现实生活进行无缝切换的解决方案。

5、建立相关的社交网络

人们将会创建、加入并寻找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意义且具有相关体验的社交网络。人们还会对自己的投资回报(花费的时间和披露的程度)、获得的答复、评论以及社交网络的影响力和价值等进行衡量。

社交网站ning.省略在2008年全年实现了388%的增长。

6、在广告中创新

只有当广告者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真正理解,究竟是什么在吸引人们交流、寻找连接并进行表达后,他们才会不亏损下去。社交网络的下一个金矿就是定位特定人群。以色列创业公司nuconomy能够提供定位精准的动态显示广告。

nuconomy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沙哈・纳什麦德(Shaharnechmad)认为,利用nucomony的定位广告的点击率要比非定位广告高出6至9倍。那些能够迅速改变观念并创造新颖且相关产品的广告商和者将会更具优势。

7、帮助人们组织“旧”的社交媒体生态系统

由于社交媒体的存在,人们需要对原本无穷无尽的信息进行梳理。而为视频添加标签、归档对话内容、加大对云计算技术的利用,并使得搜索结果具有更高的相关性都将成为需求。为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企业将获得重要的机会。

8、取消地域

也有一些例外,今天社交媒体用户都属于早期用户。未来的一到两年当中,社交媒体将跨越鸿沟并吸引更多的用户,最终将自己变为主流应用。不仅在美国,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以及巴西、俄罗斯和德国这些容易推动的地区。企业需要理解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9、为社交媒体准备新的岗位

2009年是营销公司尤为严峻的一年。各大公司都在将预算转移到目标更明确的社交媒体上,而且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媒体解决方案供应商Spark的创始人大卫・斯巴克(DavidSpark)认为,企业不应该只是在twitter信息中以及Face-book的页面上广告。社交媒体创造的新岗位要求人们具有很多技能,比如针对社交网络和聚合平台制定相关的活动。同时将产品、服务和人聚合在一起。

10、赚钱

社交媒体的下一阶段就是带来大量的获利的机会。随着聚合平台、社交网络新型移动设备以及定位功能的出现,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定位和个性化广告出现。此外。合作伙伴之间将会引入更多的分成模式,而线下生活也将与在线社交媒体更好地融合,例如利用虚拟产品为真实的产品进行补充。

社交媒体已经永久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社交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必然改弦更张。

社交媒体趋势篇2

1.受访者使用社交书签网站的比例从2011年的26%骤降至2013年的只有10%。De.licio.us、DiGG和Friendfeed等网站正迅速失去营销人员的宠爱(ebizmBa网站报道称,目前最受欢迎的书签网站是twitter、pinterest、Reddit和StumbleUpon)。

2.论坛(2011为24%,今年为16%)和Foursquare等地理位置服务(2011年为17%,今年为11%)也处于下滑中。

3.相比普通受访者,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受访者更可能使用Linkedin(92%对70%)。

4.相比每周在社交媒体营销方面花费6个小时或以下的营销人员,每周在社交媒体上花费40个小时以上的营销人员更关注pinterest、谷歌、instagram和Youtube。

5.B2C营销人员使用Facebook的比率超过了B2B营销人员,但Linkedin恰恰相反。虽然Facebook对大多数(67%)B2C营销人员来说是最重要的社交平台,但使用Facebook和Linkedin的B2B营销人员相当,都为29%。

6.67%的营销人员打算增加他们在twitter上的活动。这是明显的多数,但略低于去年的69%和2011年的73%。较年轻的营销人员更喜欢使用instagram等图片分享网站,而不是较老牌的同类网站。

7.在我看来,这是最令人惊讶的事情:报告显示,80%的营销人员在近期内不打算使用Groupon或LivingSocial等团购网站。

关于数据:在参与这项调查的3,025位营销人员中,56%的人主要以消费者为目标,44%的人以企业为目标。72%的受访者介于30至59岁之间。女性占到调查样本的62%。57%的受访者位于美国,英国是受访者人数第二多的国家(9%)。

有些数据并不令人惊讶。书签网站和论坛从未成为营销人员的主流工具。《福布斯》撰稿人大卫·威廉姆斯(DavidK.williams)报道称,目前的调查显示,最受欢迎的论坛和书签网站主要倾向于娱乐和“趣味图片”类。

营销人员未来的社交媒体营销计划

(%的营销人员,表明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将在近期发生怎样的改变)

2013年5月

增加不变减少无意使用

Reddit和Digg是最好的社交书签网站,在营销和管理流量方面继续拥有最强大的实力。另一方面,这份新报告中最令人惊讶的调查结果是,今年有80%的受访营销人员不打算利用团购网站来开展营销活动。

社交媒体趋势篇3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会发展;结合;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620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运营、个人信息终端设备(pC、智能手机等)的日益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互联网世界中最热门的话题,并成为席卷全球的公众信息平台及巨型媒体平台。作为全球范围内的新兴社会现象,社交媒体具备“双刃剑”特性,既可以是传播利器,又可能成为“数字化野火”,其蓬勃兴起和飞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深刻而复杂,因此,需要更负责任和更先进的管理,全球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着手研究社交媒体发展的战略及相关信息管理政策。

1对社交媒体的理解

社交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表现为SnS、博客、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可供无数个节点(用户)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和传播。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将社会化媒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表达性社会化媒体,包括博客、微博、Youtube、Facebook、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以及其他各种社交性网站;另一类是合作性社会化媒体,其中包括维基百科、Rot-tentomatoes和Craigslist等网站。社交媒体兼备着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具有互动性、高效性、开放平等性和廉价简易性等四大鲜明特征。

2社会管理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

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部门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与良性发展,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管理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任何国家,一个稳定的、和谐的与发展的社会都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管理。有效的社会管理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稳定、有序、和谐的保证。

综观国内国际社会管理改革的若干范例,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管理的“社会化”趋势。如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使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畅通参与渠道和完善参与机制,使企业公司、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中来,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可见,“社会化”的趋势不仅体现了社会参与管理一种的内生要求,而且也体现了政府作为一种外生力量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社会化”的要求。

第二,社会管理的“基层化”趋势。如通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来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等基层层面的改革与创新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可见,“基层化”的趋势不仅为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而且也为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基层平台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三,社会管理的“综合化”趋势。如通过建立综合社会服务中心、综合保障/救助体系等实现一体化、集约型的管理,从而改变原来分散化、粗放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如通过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管理机制,改革原有的双重管理、多头管理弊端。可见,“综合化”的趋势体现了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公共管理效率的要求,从而优化了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手段和方式。

第四,社会管理的“互动化”趋势。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治理模式,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合作共治,如通过创新国家和政府的领导方式和社会公众参政议政机制,实现国家、政府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有效互动。可见,“互动化”的趋势打破了原有垂直单向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从而构建了水平式、网络化的合作互动的社会管理模式。

第五,社会管理的“网络化”趋势。严格来说,社会管理“网络化”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社会管理越来越依托于主体网络化的关系建设和结构建设(这是从社会性的角度,看待管理主体关系和结构,是相对于传统管理关系的层级式而言的),这是社会“网络化”;二是指人们越来越依托于网络媒介进行社会管理的状态和趋势(这是从工具性的角度,看待网络媒介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和功能,是相对于其他的传播媒介种类而言的),这是工具“网络化”。社会、工具两个“网络化”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和升华。

3社交媒体及对社会发展影响分析

目前,中国很多城市同样面临着社交媒体全面爆发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尤其是当前大多城市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承担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型都市和智慧城市的重大使命,如何评价和顺应社交媒体发展的历史潮流,开辟国际传播新战场,并与时俱进、趋利避害地推进其发展,是迫切需要各级政府、行业和公民等各方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在社交网络快速、多样化发展和全球化过程加速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情况下,国内外很多城市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研究社交媒体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升城市形象,通过新媒体体验城市新生活。

以新型城市发展为契机,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的实施,充分展示城市的新形象,同时让市民尤其是青年通过移动互联网体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参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之中,享受新媒体带来的“参与式管理”的乐趣。

(2)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通过从整体考虑城市的社交媒体战略,把公众作为全流程的参与者,公众可以参与创造新的服务、制定国家政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则需发挥各种有利条件创造公众参与的环境,真正实现从“政府向你”向“政府与你”的转变,通过为公众提供好的网络社交平台,调动网民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建设文明网络社会的践行者;充分发挥网民参与城市发展、社会建设的热情,激发网民对城市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共识,以有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3)创新政民互动的社会管理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交网络创造了一种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大大增强了社交网络大众媒介属性。民众表达的渠道得到拓展,人们的诉求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释放。与过去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相比,社交网络海量信息碎片化,声势大,透明度高,转移快,互动性强。通过社交网络,网民可以对各种社会热点,积极发表意见,广泛参与社会管理,逐步形成政民互动的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4)加强社交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

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互联网建设和运用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为放大正面声音、回应社会关切、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对开展舆论引导、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带来了新挑战。通过积极引导、主动建设社交网络,建立网络舆论自净与对冲机制,缓冲碎片化和激进化的情绪,全面展示社会真实意见构成,解释公共治理的复杂性,促进官民沟通,就能改善互联网舆论生态。

4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有益启示

4.1加强舆情引导,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正能量

社交媒体在国内的日益普及和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宽了公众的舆论空间,公民话语权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享受到民主和自由红利的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大量网络信息中也掺杂部分不良和虚假信息,对社交媒体的网络环境带来的显著的危害。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也是执政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政府执政的软实力。对此,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强社交媒体建设,并坚持先疏后堵的原则,除采取必要行政和技术手段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之外,也应积极通过权威新闻论坛和社交媒体账号等渠道,主动向社会官方信息,从而拓宽舆论阵地,抢占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形成具有公信力的官方信息机制,降低虚假信息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树立正面舆论导向,疏导网民情绪,将其整合和形成积极、健康、有序的主流舆论,并推动社交媒体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中传播更多正面信息,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4.2鼓励网络问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和变革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展现方式,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管理的需求更为迫切,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治国理政的新平台。面对日益兴起的网络民意力量,政府部门应积极正视并加以引导,鼓励网民通过合适的渠道和方法进行网络问政,参与社会管理。

4.3推动网络宣传,扩大城市影响力

目前,全国政府机构和官员开通微博数量已超过6万,这为公民网络问政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基础,但活跃率相对较低,对网民诉求的响应也不够及时。未来政府应顺应时展要求,继续借助社交媒体充分实现官民之间的互动,体察民情,掌握民意,引导民众通过网络关注和参与政治社会活动,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全国很多城市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广大网民尤其是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网络问政不仅是公民民益意识和责任感提升的表现,更体现了公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努力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玲华,任英伟.公共关系中的人际关系[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2223.

[2]袁祖社.社会理性的生成与培育——中国市民社会的价值理想与实践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2009:6.

[4]HowardRheingold.theVirtualCommunity:HomesteadingontheelectronicFrontier[m].London:mitpress,1993.

[5]叶琛.网络社区,一个需要放在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的话题——对公共领域、网络社区及民主化传播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社交媒体趋势篇4

关键词:流行趋势;预测;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72-02

时尚产业链的风格流变,是否能像天气预报一样被预测?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乎产品开发方向的精准定位,关乎产品设计对流行周期变化的快速反应,关乎品牌通过有效推广奠定流行话语权的诸多技巧塑造……对流行趋势预测、整个运作轨迹的研究在时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无疑有着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的流行元素被不断催生。一条明星或者名人的社交媒体状态就能让某个造型迅速走红,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品牌、名人、杂志、博主以及终端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互不相让,争先恐后想给何为in、何为out添上一笔个人色彩。如今的流行趋势正在产生并消亡于一个节奏极快、日益躁动的环境中,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流行趋势还存在吗?流行趋势的传播,到底是谁在影响谁?

一、传统意义的流行趋势及预测

在时尚被大众接受之前总有一小部分人已身先士卒。而所谓流行预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部分小众的活跃分子识别出来并且密切关注他们的选择。这样,流行趋势的预测者们方能更准确地预测出哪种风格更有可能接近大众,并且在多大范围内被哪些人接受。也就是说,流行的传播轨迹,是自上而下的流动方式。一种风格要成为真正的时尚必须首先被处于社会金字塔结构顶层的人们所接受然后再逐步被下面的社会阶层所接受。

法国社会学家格布瑞尔泰德提出的“滴落理论”形象地描绘道:时尚的传播像在社会水塔里,模仿的水流不断从高处降落下来,在这种逻辑下流行的传播在大众与精英之间交互往来,受到利益的驱动生产商们迅速低成本地复制模仿上层社会正在流行的风格,同时通过制定与大众消费结构相匹配的定价策略来谋取巨额利润。很快上层社会发现了这种风格的泛滥进而快速地摒弃了这种风格,开始寻找新的流行兴奋点。英国时尚历史学家JamesLaver给流行趋势的演变历程列了个简单的时间轴。根据莱佛定律,某种趋势风行之时是“时髦的”;在此一年之前,则被认为是“大胆的”;二十年之后,则变成“荒谬的”。而在五十年后,这种趋势可能又会悄然流行起来。多年来,莱佛定律一直自有它的道理。纵观20世纪,时尚产业得益于日益扩大的大规模服装生产,发展十分迅猛,尽管如此,流行趋势的生命周期依旧相对较长,并且是可预测的。

国内外的流行趋势研究机构有很多,以流行色研究机构为例,有国际流行色协会(inteRCoLoUR)、伦敦的英国色彩评议(BRitiSHCoLoURCoUnCiL)、纽约的美国纺织品色彩协会(ameRiCanteXtiLeaSSoCiation)等等,这些机构所做的流行预测全部建立在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对社会发展趋势全方位估测的基础上。每一个季度,时尚预测机构都会大量专题书刊,对未来各季的流行风格和面料做出预测。

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世界四大时装周是所谓主流时尚的发源地。它们对当年度时装流行趋势的预测将会给时装生产商提供重要指标。1个月的时间内要举办300余场高水平的时装会,基本上决定了当年及次年的世界服装流行趋势。设计师和各品牌将其奉为圭臬,以此来指导他们的工作。几年后根据这些预测设计出的服装才会在商店发售,与消费者见面。时尚预测行业提前对迄今为止的各种流行趋势进行评估,并将结果以出版物的形式发表,这种做法使流行风格的变迁颇为稳定,呈现出季节性规律。

二、新媒体时代流行趋势的发展变化

然而,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况似乎产生了变化。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如今的流行趋势变化莫测,不知何时兴起,又在何时消亡。

尽管一些传统的时尚预测机构仍旧按季预测,例如总部设在巴黎的peclers,但在他看来,目前的时尚周期发生了改变,并且认为预测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服务于Coach、KateSpade、H&m和Victoria’sSecret等众多知名时尚企业的英国时尚预测机构worthGlobalStylenetwork(简称wGSn),2004年创立了Stylus的时尚部门,主要为企业提供创意研究和咨询服务,但并不预测流行趋势。这正是创始人marc所坚持的:“我们不做预报,也不去预测。我们做的是给创意工作者提供灵感,帮助他们创造流行趋势;我们追踪流行趋势的演变历程,但我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预测者。”marc认为:“从前,一群人聚在了一个房间里,他们决定了两年后将会流行哪种颜色,或者三年后会使用哪种面料,但这种情景在今天看来十分荒唐。”如今流行趋势受到了社交媒体的影响,能够在一夜之间兴起,也能以几乎同样的速度消亡。

很多人可能都没有预料到时尚产业会从传统、神圣、一年两次的时尚季中挣脱出来,并且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不断地向零售商供应产品。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同样大幅加快,时时刻刻都在催生一股股新潮的流行趋势。“社交媒体已改变了流行趋势局面,这一点毋庸置疑。”StylusFashion的内容总监RuthChapple说道:“社交媒体使某些趋势的生命得以延长。例如Valentino的铆钉系列,每个人都认为只会火上一季,但它却一直势头强劲,流行了八季之久。钉饰的流行,是靠社交媒体存活了下来,正是博主们留住了它。”另一方面,流行趋势经过数字媒体短时间内的过度曝光,其前卫性便会消失。比如Kenzo的虎头衫在一个月后就销声匿迹了。“‘流行趋势’这个词没人再能真正明白它是什么、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巴黎时尚预测机构nellyRodi总裁pierre-Fran?soisLeLou?ct说道。

和marc一样,pierre-Fran?sois宣称他的时尚预测公司并不开展预测业务,因为他认为流行趋势在社交媒体上就能轻易观察到,而且往往是昙花一现。nellyRodi在18个国家设有代表处,公司利用这个网络来追踪不同市场内正在流行的趋势,然后选择客户指定的市场,分析其中蕴含的大量流行元素,进而挖掘出能够给客户的品牌带来效益的流行趋势。那些正当季流行的产品,已经不太好卖了。最重要的是打造品牌识别――你是谁?你和你的竞争对手又有什么区别?流行趋势只是种工具,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让你的顾客确信你和你的品牌抓住了世界的变化方向。“时髦的”趋势本身是不可持续的,寿命也很短暂。相比去商店购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倾向于选择刷一下instagram或博客。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非流行趋势。以前人们关注的是流行趋势,现在更多关注的却是生活方式。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趋势寿命较短,而其他一些则继续向前发展。这是因为有些趋势更能体现生活方式的选择和风格,而非炫耀性消费。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流行趋势分析师就好比淘金者。单一、权威的信息来源有助于预测并开启流行趋势,但如今这种单一、权威的信息来源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难以识别或已弱化缺失,再加上流行元素内容的丰富性,人们迫切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各品牌求助于趋势分析师,希望能够从过量的信息中挖掘出真正的宝藏――能给他们的品牌带来效益、拥有持久生命力、在特定市场或面向特定消费者群体时能够加以利用的流行趋势。

“为了弄清楚哪些是宏观大趋势,并辨别出微观小趋势,以便及时做出反应,各品牌和零售商只能让自己更加精于处理有关流行趋势的信息。”数据性时尚分析平台editd的资深零售分析师KatieSmith说道。“我们的顾客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会使用趋势分析。设计师们会分析哪种颜色的零售表现最佳,或者哪种袖形表现不济,一直在打折。在采购和销售的过程中,商家在做出有关定价、购物深度、季度内的时间安排以及补货的决定时,趋势分析都发挥着重要作用。”wGSn的首席创意官Catrionamacnab认为这么做是为了帮助人们决定该采购些什么原料、该买些什么衣服,这需要大量信息。wGSn与nellyRodi、Stylus类似,利用世界各地的团队收集的情报,向客户提供建议,帮助客户了解特定市场正在流行或者有可能流行的趋势。

社交媒体趋势篇5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

【摘要】移动互联网与社交深度融合,颠覆了以往的交往模式,塑造了社会群体的新型关系。社会关系将呈现移动化、社交化、社群化、电商化的趋势,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弱关系网络也将呈现不同作用。

关键词SoLomo;社会关系;社交媒体;弱关系;结构洞

互联网技术变迁、多元化应用程序及三网融合趋势正逐步颠覆与重构当下社会关系网络,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57亿。在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pC端互联网接入口已趋饱和,但移动端互联网用户却呈井喷式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6月,手机网民比例已达83.4%,由此中国已进入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的时代。

一、“SoLomo”背后的互联网趋势

2011年2月,美国KpCB风投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首次提出”SoLomo”概念,即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的结合。“SoLomo”被认为是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随着技术发展,新时期社会关系将主要呈现移动化、社交化、社群化、电商化趋势,四趋势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颠覆以往社会交往模式,重构当下社会关系网络。

移动化主要体现在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加,其在人群中的覆盖率已经超过pC终端,成为带领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主力。技术革新加快了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速度,移动网络从2G发展到4G,在短时间内依靠技术变革创新移动产品及相关应用程序,优化用户体验,扩展用户数量,使互联网移动化成为趋势。

web2.0时代以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特征开启社交媒体新纪元。微博微信是继博客、人人网后又一次改变社交环境的移动应用,以独有方式改变了媒介生态环境,改变用户社交习惯。互联网应用社会化,即在功能上可反映和促进真实社会关系发展和交往活动形成,使人的活动与应用功能融为一体,社交化趋势由此扩大。

这些趋势中,社群化形成与社交化发展间关系最为紧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盛行将“SoLomo”中的本地化进一步演化成社群化。”Lo"指LBS(LocationBasedSer-vice),基于地理位置的新媒体服务形式。微信时代,单纯定位、签到等传统本地化功能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朋友圈、微博的点赞评论,这些社交行为将“社群化”推进公众视野。社群化社交行为更加私密,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行为更加吻合,这与web2.0时代的共享性分不开,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东西能够迅速汇聚起一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以此形成虚拟世界中较真实的社交活动。

移动电商是当下热门,由微信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及由此形成的移动电商业务是正在形成的“蓝海”。电商改造的不仅是零售业,更多改造着传统服务业、传统工业制造业甚至是传统农业(李芏巍,2014)。移动电商不仅开创了线上线下020、B2C、B2B等销售模式,更改变了消费者消费习惯。此外,移动电商的发展催生了移动支付发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入侵传统理财市场,传统社会关系得到新一轮洗牌和重构。

互联网发展四个趋势打破物理时空的社会结构,以移动网民的爱好兴趣为纽带,跨越地域、文化等限制性因素,将各地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今后互联网发展的重心将更加集中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社会关系也将会因互联网链接新方式发生新改变。

二、互联网社群化颠覆社交方式

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相同处都是以人的共同需求,或兴趣为前提建立的物质的特定场所,但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社交则呈现出不同于现实社交的基本特征。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社交变成日常社交的必要组成部分,Face-book构建的“Social”已无处不在,微信微博的出现更打破了传统社交方式。人人网作为社交平台将相关人群网罗进交友体系中,微博作为分享和交流平台,以140字信息表达用户最新思想和动态,同时,通过搜索等行为形成全民关注的话题与事件。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逐渐取代短信以及其他聊天工具,占领用户日常生活。很显然,互联网已进入社群化时代。“社群”是人与人之间因互联网连接而形成的关联,大可至团体、圈子,小可至两个人。而这波以社交化为代表的社群化趋势才刚刚开始,社交也仅完成互联网化第一步,将社交搬上网络。互联网社群化即将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遵从人内心,依托内容,去产生社群形态。社群化就是在某个特定群体中形成某种共同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其意义无非在验证:“我不是一个人”。网络克服了传统社交的时空限制及文化、民族等因素障碍,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价值观念与交往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制约社交的文化障碍,可以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社交。同时,网络增强了社交主动性,激化了个体创造性。

三、“弱关系”人际关系网

最早的信息传播是人际传播,属点对点传播: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发展,传播方式主要转向点对面传播,是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没有固定传播模式,互联网打破了固有传播模式。

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弱关系指的是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与频繁交流的强关系相对应。研究发现,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不如强连接坚固,但却有极快的、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个人认识的各行各业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办成他想要办成的事。而交往比较固定、比较狭窄的人则不容易办成事(markS.Granovetter,1973)。他认为,社会组织成一个个高度相关的集体,或称作紧密联系的朋友圈,圈子里的人都相互认识,圈子通过少数的向外链接与外部世界联为一体,不至于处于隔绝状态(巴拉巴西,2007)。也就是说,在相对完整的社会关系圈子里,通过几个较弱的联系,和不同的朋友联系起来。在一个关系网内有着众多好友的人的重要性不如一个与很多关系网外的人有联系的人,这说明,无论是针对小团体还是整个社会,多样性是颇有价值的。这个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一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存在价值(舍恩伯格、库克耶,2013)。

伯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伯特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伯特,2008)。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这样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结构洞,掌握更多信息。但随着互联网发展,获取信息变得更容易,社交媒体兴起使朋友圈扩大,人们间的“结构洞”慢慢减少,呈现“无结构洞”趋势,使第三方信息优势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数量爆炸性增长及信息冗余。有效信息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甄别,信息优势不再明显。圈子或行业里看到的信息可能会存在同质化。

社交媒体趋势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通信应用

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当今社会乃至世界科技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内容之一,其具有较高的活力,且发展速度较快,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多媒体通信技术综合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媒体信息间,属于一种数据资料、音频文件以及视频文件等形式的综合处理系统技术,其核心在于实现多媒体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互性处理的目的。通过本文对多媒体通信技术具体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为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相关内容

所谓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集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复合性以及通信网络的分布性等功能于一身,具备着广播电视所存在的真实性价值,旨在为人们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多媒体通信技术在现今世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促使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时刻影响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多媒体通信技术应用广泛,涉及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多媒体通信技术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型技术,范围广泛,且应用领域较多,现今已成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与机之间的目的实现,通过使用多个设备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征,从而将信息资源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工作,并最终展现给人们;其二是机与机之间的目的实现,以网络协议为基础,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在通信网络上实现处理和传输,进而实现最终的目的。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系统结构具备三个显著特性:第一是集成性,也就是说多媒体通信技术许需要同时具备处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件编码以及图片编码等媒体形式的功能,或者能够展现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声音、图片以及音像等媒体信息的功能。第二是交互性,也就是说媒体通信的终端使用用户可以针对通信的全过程逐渐掌握交互的全部控制能力,为此,需要为多媒体终端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交互控制形式。第三是同步性,就是将图片、声音、文字以及文本等媒体形式得以在同一时间实现工作的功能和价值,另外,还可以最终将所涉及的媒体信息以同步的方法将其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渠道,将其全面地展现在客户面前。多媒体通信技术系统结构所具备的三个特性,都对媒体通信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三个特性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那么多媒体通信技术也就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多媒体通信技术。三个特性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交互性,在整个多媒体通信技术系统中时刻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以用户自身需求为基础,为其提供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以便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另外,交互性也是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实现多媒体通信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二、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

现今社会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同时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以通讯网络为基础进行划分,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电话网、广电网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等方面。以电话网为核心的通讯网络,其自身终端到话局之间存在的物理介质主要采用双绞线为其制作材料,其特点在于以语言通信为主要特征,进而实现设计的目的。所以,以这种网络状态为基础实现多媒体业务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由此产生了可视电话这一优秀成果。可视电话完全在pStn上进行设计,而无需依靠任何设备实现多媒体通信的目的,进而达到了与交流者彼此看见和听见的效果,有助于促进交流者之间在情感上的交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有线电视得到了飞速进步,广电网自身具备较高的覆盖使用范围,其传输的信道带比较宽,布线变得更为方便、快捷,为此可通过广电网可实现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可采用适当的压缩方法和传输体系,通过有线电视网络这一渠道实现多媒体的通信技术。比如可以利用视频点播VoD或者电视购物等已经存在的有线电视达到预期的多媒体通信目标。另外,大多数地区的广电网络已经实现了公用数据信息的服务系统、数据以及话音通信系统,且通过富裕频来予以实现。与现今社会使用单纯的电视信号帧的逆程扫描相比,具备更大的优势和价值,无论是在信息量方面,还是在收视效果方面,都可以产生更为良好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是近几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技术之一,其主要就是以电话网或者其他介质为基础物理介质实现的,将计算机作为交流性的终端网络而构成的一种新兴网络形式。计算机网络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影响,将地理位置较为分散的且独立存在的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并以某种协议为基础实现资源共享的功能和目的,属于一种有效的多媒体网络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主要分为局域网、城域网以及广域网、国际互连网四种形式,现今社会internet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主要存在普通电话,就可以使用internet网络,其主要使用了tCp/ip协议,属于一种开放性互连结构的标准协议模式。比如现今社会中的ip电话、计算机可视电话以及远程监控设备等先进技术都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成果,民营航空公司、铁路运输公司、交通公司以及银行、国家企事业单位等组织都更加深入地使用计算机网络,其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其中也包括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现实性应用。现今所使用的多媒体会议视频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以及银行工作中的票据交换系统等多媒体通信应用系统,都是极为普遍且广泛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已经渗透于各个领域的工作程序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三、多媒体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基础建立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大型系统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多媒体通信大型网络系统可解决现今电话线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通过地面上的网络系统来实现接入工作,这项工程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无法将全球的各角落包含其中,难以实现普遍接入的实际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其中包括卫星系统针对通信、导航、定位、广播、遥感、监测、地球资源以及气象服务等方面所展现的巨大价值,卫星技术已经迈向了数字化的发展时期,可以为用户直接提供高宽带的服务,并将宽带频的信号轻松地传输给每一个用户,而不需要中间节点。所以,实现卫星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实现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顺利发展,可以为用户构建一个区域性的或者全球性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实现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长期有效。多媒体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集中表现在多媒体移动通信的发展。

3.1多媒体移动通信应当实现三网合一,保证三网得以协调发展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环境下,为应对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以及经济利益的冲突,有效避免彼此之间的竞争,进一步缓解矛盾,三大网络应当实现融合发展,三者也正在根据自身的传统业务进行划分,并朝着融合的方向进步。三大网络实现融合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彼此保护着各自的现有网络资源投资,并在主营当前业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宽带化、个性化以及智能化、全能化的统一性网络资源数据平台。实现三网合一,可以促使三大网络之间同时得到提升,进而强化我国的网络实力,实现我国多媒体通信技术技术的良好发展。

3.2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有利于促进通信领域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对通信领域水平的整体提高是有利的,不仅改变了传统通信行业面临的局势和环境,同时也逐步提高了通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质量和水平,促使通信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让通信行业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高水平化的方向进步。可想而知,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对通信领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性作用,保证多媒体移动技术和通信领域的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

3.3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进而保证技术的提高

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自身具备着强大的优势和价值,可以促使传统化的通信技术发生适当的改变,深化通信领域的发展形式,同时也可以实现与网络技术二者的有机融合,凭借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目的。从当前具体情况来看,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将会与网络技术实现融合,并以此为基础保证二者的深度整合,从而实现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全面升级,满足现今社会对技术水平的需求,未来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将会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

结语:综上所述,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必须研究的话题之一,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多媒体通信技术不仅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同时也可促进其他领域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总结多媒体通信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及时掌握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理解和认知,进而采取适当的先进技术,为多媒体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多媒体通信技术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必须充分发扬多媒体通信技术的优势和价值,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学锋.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J].通讯世界,2016,(02):9-10.

[2]田苍.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9):51.

[3]朱秋海.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07):124-125.

[4]王英波.浅谈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95.

[5]马岚,于进才.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电子技术应用,2001,(09):6-9.

社交媒体趋势篇7

关键词联合通讯;媒体融合;数字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360(2015)01-0047-03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终端的移动新媒体平台应用而生,引领着当前我国媒体改革及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借助移动新媒体完成转型,寻求媒体融合发展的全新方向。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平台,长期专注于数字新闻的传播及数据增值业务的应用开发及运营,是解决我国媒体融合数字化传播的关键技术与平台。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平台推广和应用,为我国新媒体传播与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1我国移动新媒体发展现状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以及3G/4G移动网络的推广,为我国移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移动新媒体是以无线网络作为介质、以智能终端作为载体,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新媒体内容的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移动新媒体最大的优势有便利性、交互性、实时性等。

有研究表明,移动新媒体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移动互联网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大变革,带领市场和消费者进入智能化、数字化、互动化的新媒体时代。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新闻内容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并且改变了广大受众的角色定位,使得每一位受众都可以成为新闻的报道者。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庞大的用户群基础,使得移动新媒体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交属性。通过新媒体所提供的社交平台,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与他人进行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的沟通。每位用户可以属于自己的虚拟社交圈,并且可以方便地在社交圈内进行新闻信息的分享、评阅和讨论。

除了社交功能,移动新媒体在其他方面同样表现出多样化特征。例如在媒体报道形式和传播方式上,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深入新闻采编流程。新闻记者除了通过电话、现场采访等传统的途径获取新闻线索,当前还越来越倾向于从互联网、移动终端等途径搜索信息。在受众反馈方面,移动新媒体平台拓展了用户多渠道反馈的可能性,丰富了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整合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使得意见领袖的有影响力的观点迅速传播,从而构建全方位、跨媒体的互动

平台。

2移动新媒体发展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已初步进入全媒体融合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将带动媒体消费时代的变迁,从而改变受众对信息、舆论乃至行为方式和社会文化的态度,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移动新媒体发展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新闻传播媒介和形式的变革

移动终端很好地融合了移动通信和社交网络媒体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引领新闻传播媒介及传播形式的变革。许多新媒体公司通过与手机厂商、网络运营商寻求合作,将社交网络媒体功能定制在手机中,成为标准的应用配置。在媒体渠道的选择上,互联网新闻网站和移动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当今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的发展推动着传统媒体在传播媒介和渠道方面的转型,将新闻内容从纸媒报刊拓展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终端上,以满足受众的丰富需求。

另一方面,移动新媒体还促进了媒体运营及商业模式的变革。在移动新媒体平台,新闻内容和广告的推送变得更加准确、有针对性,使得内容订阅、个性化增值服务的开发更有价值。

2.2影响受众行为模式及社会文化

移动新媒体的传播对受众行为模式及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新媒体的长期影响下,在趋于年轻化的受众群体中,大部分已经接受其互动化、智能化的传播特性,对于社会热点新闻的报道中,许多用户表现出对新闻分享、转发、评论的高度积极性,乐于参与互动。即使活跃用户在群体中占有较低比例,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也很容易通过新媒介获得广泛、快速地传播,从而影响群体中其他受众。

移动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使得知识的传播、交互与聚拢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当今社会知识体系正处于非线性传递和动态更新的阶段,新媒体平台对知识的聚合使得广大公民参与信息过滤和知识构建成为可能。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公众行为和认知模式的变化,对社会文化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一方面要肯定新媒体对构建社会公平、传播普适价值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新媒体不良信息传播防范机制,避免极端分子利用新媒体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3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策略分析

当前,移动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及传播方式上表现出新的特点,以移动新媒体作为媒介的信息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同时移动新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各方面的竞争,且存在产业链衔接、商业运作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使得自身积累的内容资源、渠道资源、用户资源等难以转化为预期的效益。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自运营以来,十分注重模式创新和资源整合,其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3.1内容导向型发展策略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时代,内容都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实现移动新媒体顺利转型的根本要素。联合通讯整合了上千家媒体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新闻原创能力,通过内容资源的有机融合,建立移动新媒体平台的统一门户,从而占据新媒体消费市场中的有利位置。

同时,历史新闻阅览、用户定制化内容、多媒体数据等功能的开放,有利于新闻内容最大程度地获得增值,对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另外,联合通讯内容导向型发展策略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内容的一次性生产,降低新闻发行成本,提高发行效率;二是新闻传播过程对内容的多层次利用,通过对新闻内容在不同终端中传播,提高新闻内容的利用价值。

3.2用户导向型发展策略

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平台所面对的是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群体有的来源于传统媒体的忠实读者,有的是通过公众平台的线上下活动与营销推广所获得的粉丝。联合通讯十分重视这些海量的用户群,致力于为用户搭建虚拟社交圈,一方面打造成联合通讯新媒体品牌知名度的营销载体,另一方面加强了用户群体间的交流互动,并方便他们反馈自己的个性化需求。

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的用户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联合通讯通过对用户数据的聚类分析和挖掘,包括用户基本信息、用户偏好信息、用户舆情信息等等,实现用户群体细分,掌握用户阅读偏好等,进而在今后推出个性化推荐系统等服务。

另外,为了消除用户对广告内容的抵触心理,联合通讯采用广告与媒介产品高度融合的方式,基于用户社交关系,主要投放诱导性社交广告,并结合线下优惠活动,很好地保证广告的营销效果。

3.3产品导向型发展战略

2014年12月7日,在中国移动应用安全媒体融合峰会上,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媒体数字技术“联合通讯5.0”正式启动上线,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目前,联合通讯已实现上千家报刊的原版展现及历史数据阅读,并且将数字通话、即时新闻传播、报刊原版阅读、图书数字发行、历史资料查询、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实用内容集于一体,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对报刊“看、读、听、评、搜、存”等数字化功能阅读。

依靠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的所打造出的品牌优势和用户资源优势,陆续推出不同服务特点和功能定位的新产品,向众多媒体运营商提供丰富的选择,开发影音、游戏、动漫等周边产品的隐藏价值。

3.4服务导向型发展策略

移动新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获得较大提高,通过发挥多家媒体的新闻采编优势,在联合通讯新媒体平台进行一次性生产,从而实现高效的一站式便捷新闻服务。经过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的整合效应,在平台内部形成良性的局部竞争,平台中划分出科技、教育、人文、房产、娱乐、财经等多个新闻版块,为每家媒体提供精准定位,从整体上有序地组织新闻内容单元,从而解放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力。

3.5资源导向型发展策略

许多媒体创办新媒体平台后,却几乎摒弃了传统媒体的原有资源,没有建立完善的融合机制,最终造成新老平台“各自为政”的局面。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注重新老媒体资源的融合与创新,创建全媒体资源融合的运营模式。联合通讯以全媒体融合资源库为核心,支持全媒体资源的统一聚合和筛选加工,并以事件或专题为中心对内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各专业化的制播系统通过资源交换总线与融合资源库对接,获取所需的内容资源,实现了多渠道并行生产和播出;此外,联合通讯平台预置了大量的生产和工具,可实现随时随地的内容生产和。

借助于强大的资本、资源优势,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平台正逐步探索新的媒体盈利模式,运用较强的市场洞察力及运走能力,挖掘更多融资渠道,努力建设移动新媒体孵化平台,旨在成为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的具有定制化服务、用户互动及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新型移动媒体平台。

4结论

在当前媒体发展阶段,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是今后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移动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具体表现在虚拟化社交属性,以及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和服务功能上。然后阐述了在当今媒体时代美景下移动新媒体发展的现实意义,包括引导新闻传播媒介和形式的变革及深刻影响受众行为模式及社会文化,验证了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状况,剖析了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的主要发展策略,包括内容导向型策略、用户导向型策略、产品导向型策略、服务导向型策略和资源导向型策略,为我国今后移动新媒体传播与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谭云明,等.新媒体信息编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秀莹,付玉辉.2012年我国移动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中国传媒科技,2013(03):63-64.

[4]肖军,韩筱旭,谢艳丽.浅析期刊在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探索与实践[J].出版发行研究,2013(03):81-83.

[5]孟秀玲.论新媒体时代报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山东大学,2006.

[6]吕弘毅.传播学视阈下的移动新闻客户端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社交媒体趋势篇8

区域定位营销

区域定位营销是当前数字营销的主要趋势之一,其关键是通过获知顾客所在地,及时向顾客发送当地的产品或品牌信息。通常来说,商家会通过各类社交网站上的用户信息或智能手机定位等途径来确定潜在顾客的地理位置,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或邮件等方式推销产品或服务。

手机邮件营销

尽管各类社交媒体大肆普及,但研究数据表明,电子邮件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营销途径之一。和其他营销方式相同,电邮营销也在不断演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传播途径的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手机收发电邮,而营销人士也紧跟这一趋势,转而利用手机电邮传递产品信息,同时根据手机电邮的特点,修改电邮内容、格式、附加图片、甚至发送方式和时间等相关因素。

整合营销

数字营销途径的多样化,使得整合营销成为可能,而这也正成为新的营销趋势。目前多数品牌会选择“多管其下”,综合利用电视、手机、网络等各种路径宣传推销产品或服务,而调研表明,这种多途径的“联合轰炸”的确能够大大加深受众对品牌的印象。

用户导向营销

现代社会信息饱和,社交网络、博客载体和各类app的广泛应用,迫使用户不得不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而如何成为被用户保留和注意的那部分信息,是目前营销人士思考的焦点之一。选择“对症下药”,使广告内容能够引起用户的兴趣、迎合其需要,以及慎重选择广告载体等都是应对这一趋势的有效手段。

社交媒体趋势篇9

趋势一:跨媒体移动营销深入发展,社交、娱乐化是移动营销的金字招牌

移动终端的随身性、互动性,赋予了移动媒体区别于其他四大媒体独有的精准与交互价值,也让移动终端的跨媒体整合价值从其诞生时便被赋予高度关注。在2012年,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跨媒体交互的案例,诸如电视媒体利用二维码与移动终端进行交互,移动终端把纸媒广告变成动态广告,甚至借助音频识别把app与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关联起来,尤其是湖南卫视跨年晚会推出的一款基于电视互动的移动社交应用——“呼啦”,更是掀起了一场关于用户与电视、线上与线下互动娱乐的视听革命,一改电视单向传播的缺陷。指点传媒Ceo曹彤认为,移动化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第二春”,未来,传统媒体的一切好的营销内容都有可能与移动、与社交结合起来。随着广告主对移动营销愈加重视和投入,跨媒体移动营销更是会依赖其交互属性和多元技术得到更为广泛而深入应用,带给用户不一样的体验和惊喜。“2013年,我相信电视/视频与移动终端基于声音、图像识别技术的跨屏交互案例会大量涌现,而娱乐化、社交化依旧是移动整合营销的不变主题。”

趋势二:从二维码到app定制,中小企业将更多参与到移动营销中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定制个性化的移动应用逐渐成为了企业营销的一个新兴手段,数据显示,2012年手机客户端的使用率达到了68%,成为手机上网的第一入口,移动应用作为最大流量入口,也为广大中小企业的营销带来了福音。长期以来,受到资金、技术实力等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对于高昂的广告费用总是“望而却步”,但相对低成本、高效率、可实现基于位置化信息推送和精准定位的手机客户端建设,则为它们搭建了与消费者便捷对话的平台,成为了企业对外营销的“第二官网”,对中小企业的品牌塑造、客户关系维护及二次精准销售提供了新型的移动化的营销舞台。指点传媒Ceo曹彤还介绍到,除了手机客户端定制之外,针对中小企业在移动营销方面的需求,还可以考虑使用二维码等技术形式,将二维码附加在传统媒体、实体店周边、产品包装上,利用它的“小面积传递大讯息”的独特价值将用户导入企业手机推广页、线下促销活动或者微博、微信等社交互动平台中来,对于中小企业的营销推广、客户关系管理意义同样不容小觑。“借助腾讯强大的渠道渗透力,我相信,品牌微信营销在2013年将进入大规模试水阶段,二维码成为连接线上线下营销的标配。”

趋势三:语音、拍照等手机自有功能的营销“价值化”

语音、拍照、LBS、陀螺仪等手机的自有功能,在2013年,有望成为得力的互动手段/媒介带给移动营销以更高价值。这些手机自有功能与营销的结合,一来,便捷了用户体验,如语音技术在搜索、社交软件中的应用;二来,丰富了互动的形式,如图像识别技术,让跨屏营销更富表现力。指点传媒曹彤表示,基于移动端的营销和应用开发,一定要围绕着手机自有功能进行延伸,在节省营销成本的同时带来用户体验的提升。而基于位置化服务(LBS)的营销行为,更是为广告主的精准营销带来了突破,有报告指出,相比那些没有融入地理位置元素的广告,基于地理定位的广告的点击率高出两倍。指点传媒曹彤告诉记者,零售业和餐饮业在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广告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地理围栏技术和地理位置识别技术的成熟,让基于地理位置营销服务提升到了新高度。这样的营销形式,相信会受到旅游相关领域品牌的欢迎,如酒店、餐饮、旅游机构等,因为营销人员逐渐意识到基于地理位置的广告和信息服务在促成用户互动、拉动购买决策上的显著价值。

趋势四:移动视频广告流行,移动视频商业化探索初见成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的随身移动性也让网络视频媒体的地位悄然间发生改变,从第三屏上升到第一屏(贴身屏)的地位,围绕着移动视频的营销与广告也为业内看好。继2012年爱奇艺、搜狐、优酷等视频网站纷纷推出针对不同系统的客户端并获取大量用户后,移动端试水货币化、探索合理的商业模式也成为了各视频网站2013年发力的重点。曹彤表示,视频网站可以主打“跨屏整合的概念”,以移动终端的交互、互动特征吸引广告主延伸移动端,从而提升视频广告的整体售卖价格;此外,移动视屏的用户相对pC视频来说重合度较低,也会是广告主选择投放移动视频广告的理由。“我是比较看好移动视频广告的,但前提是用户量和体验得做上去,切忌打搅到用户体验,事实上,用户在娱乐过程中更厌恶被广告打扰。”

趋势五:品牌广告主持续加大移动端投入,技术突破是关键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移动网民数量过4亿,以及手机超过台式机成为第一大入网终端的现状,使得曾一度被称为“镜花水月”的移动广告也在这两年里受到越来越多广告主的重视,将广告费用向移动端倾斜也成为了品牌广告主的一个共识。指点传媒Ceo曹彤解释说,品牌广告主如今更偏好在互联网上做互动类营销,但智能移动终端在这方面其实优势更突出,如随时随地贴心相伴,如拥有多元的交互技术,如Html5、aR、QR等。“用户在哪里?广告主就会在哪里?所以毫无疑问,品牌广告向移动端投入费用增加是趋势,围绕着移动端的高品质、创意好的营销案例也会在2013持续增多,“但曹彤表示,如果缺乏关键技术的突围和成熟化应用,品牌广告主大手笔海投移动广告的日子仍不会快速到来,大屏幕、优体验的高品质移动设备(如pad、大屏手机)仍是广告主移动广告投放的终端首选。

社交媒体趋势篇10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评论 新媒体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媒体意见表达的工具,历来受到我国新闻界的高度重视。新闻评论工作也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担负舆论导向任务的重中之重。新闻业界和长期培养起来的忠实的受众群将优秀的新闻评论视为媒介的“灵魂”和“旗帜”。因为它能直接发出媒介及其所背靠的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利益集团的声音,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当下,传媒形态正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传媒产业的整合重组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我国新闻界的生态环境在媒介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不断产生着变化,由此带来的新闻业务也在发生着变化。既有新的变革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新闻评论在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在新的舞台上是否有困局、该作何反思、如何坚守其舆论导向的重任。值得探究。

一、媒介融合趋势及新闻评论的嬗变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不断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现阶段都在不同程度寻求数字化生存和发展。这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国内学者蔡雯教授根据对国外信息材料的研究,进一步认为会从合作模式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下。媒介融合有两大趋势:一是传统媒介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或主动或被动地谋求多媒体化经营,以求实现自身与依托于网络的各类新媒介之间的整合;二是新媒体――主要是新闻网站谋求获得采访报道权,充分利用自身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发挥自身多媒体性、强互动性等先天性的长处的同时获得在内容渠道上的突破,谋求摆脱传统媒介的内容控制。其中,手机报纸、个人博客、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迅速崛起就是明证。

中国有报刊以来。评论在所有新闻文体中享有最尊贵的地位。从王韬到梁启超,到大公报以及解放后的党报,虽然评论的刊发数量与版面不多,但是对社会的影响却最大。直到进入上世纪80年代,由于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主,评论曾一度边缘化。但时代步伐的急剧加快,社会的迫切需要,新闻性、时事性评论题材在追求做到贴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占据了中国主流媒体的重要位置。新闻评论几乎成为引领所有社会舆论的核心。

新闻的传播手段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也随之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传统媒介在舆论传播上所具有的“议程设置”的霸主地位毫无疑问地已被撼动。对舆论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大大削弱。国内有研究者称,数年后将有50%的新闻来自论坛、博客、播客等,这种发展态势可以用一组数据说明:目前全国有4亿多个手机主人一年通过拇指了4000亿条信息;6000万人习惯于在各种论坛里“发贴灌水”,交换信息,发表时评;3000多万人热衷于自己报道社会、评论世事与人生。经常依靠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传递信息、分享观点、交流沟通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个人编发、公众阅读、大众评论、集体交流”的传播方式,互联、互动、开放、自由、海量、简易、即时等网络时代的传播特征,使得新闻迅疾传播的同时也可能发酵、放大、变形。

在数字化的生存状态里,公众以个体状态或组织状态出现时,不再是单纯的言论被动接受者和消费者,更可主动进入到信息和言论传播的大链条中来,成为言论的制造者、刊发者,从而使得原本泾渭分明的传者、受者的区域划分变得模糊。

当年,中央电视台的重头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的采制模式,让事件当事人、普通受众参与到人们传统观念里认为的一直“高高在上”的新闻评论范畴中来。可谓首开国内电视评论模式创新先河,取得了极好的传播效果。

所以。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和所拥有较为完备的数据体系基础上,新闻评论者从题材来源、内容表达、体裁选择、风格确定、评论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能够调用的资源便有了更加开阔的广度和向纵深开掘的深度,并且由于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的追随者大多年纪尚轻,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的变化,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新闻评论作品可以制作得更有贴近性、更具感染力。让新闻评论在新的媒介融合环境下同样发挥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而同时,新闻评论则因为高门槛的传统“把关人”的虚拟缺失。而使得评论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出现不同的声音。人数之众,声音之杂,前所未有。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评论的可为空间

1 利用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操作平台甚至是新媒体,将代表主流意见的声音传播得更清晰、更透彻。公众对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爆炸、鱼龙混杂、良莠杂陈会有不安、焦虑、甚至是惶恐。此时,谁能拿出最为准确、最有力量、最具权威的声音,谁就能给公众起到“拨云见日”的引领作用。那么,除了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窄众”宣传和布置外,主流媒体更是责无旁贷。主流媒体被公众期待、需要,只因他们的权威地位、影响力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能够也应该最迅速地进行调查、核实、确认;查明真相、公布事实;澄清谬误,指明真伪。任何迟缓、疏忽、缺位、失声、无所作为,都是一种失职和缺乏基本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媒介融合是趋势,是必然。传统主流媒介利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新闻评论线索搜集;邀请评论一方、双方、多方在网络或手机平台上参与评论并:将博客或播客里的评论内容在传统媒介上;而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公交电视、门户网站、手机报刊等新媒体也已经出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里,这些都是新闻评论走近社区、走近普通百姓,近距离影响公众的很好的渠道。

由于媒介融合出现的多媒体性、超强互动性等新特点,评论者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图表、动漫、音频视频、历史音像资料等来制作和刊发评论作品,并且在互动区域里实现其它评论的即时刊发、追贴(俗称灌水)等,使其在广度、深度、规模、时效等方面达到空前的水平。比如:近两三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就有许多优秀的评论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让公众在几乎与

“两会”同步的节奏下,既获取了信息也得到了有价值的观点,并且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达到了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兼备的好效果。

在中国。主流媒体依然担负着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重任,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谐必不可少的“望者”,特别是在面对重大国事题材、重要历史时刻、重大突发灾难事件、社会思潮、民意亟需表达渠道之时。新闻评论更具大有可为的空间。

以公共卫生事件或恐怖袭击为例。对于公众来说,政府和媒体是危机时刻公众唯一能信任的两个社会组织。公众依赖媒体认识到目前的处境,依赖政府获取支持和帮助。如何稳定社会情绪。并且通过公共新闻信息和意见来完成。这不但需要了解危机时刻社会公众的心理,还需要及时和准确的新闻,以及良好的政府和媒体沟通渠道。媒介融合不断加深,使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观点正确的有形意见即评论能够很好地引导社会奥论,疏导社会不安情绪,甚至可以在危难中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共同渡过难关,转危为安。

2 在媒介融合的平台上。公众拥有话语权。直接对新闻作出评论,构建公共话语空间。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是以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聚集在一起、作为平等的参与者面对面地交谈的相互对话的个体观念为基础的。其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即公共话语空间。

公众的态度或言论通过媒介融合的平台及时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实现下情上传,更大的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媒介严格的把关程序,拥有了话语权,并且新闻评论的主体由职业新闻评论人员变为由职业人员和普通公众平等分享,构建了公共话语空间,自由、平等、开放。国内的新闻网站都设立了与网民互动的新闻评论专栏或链接,如:新华网的“焦点网谈”、“新华网谈”,人民网的“强国论坛”、“观点集粹”,搜狐网每条新闻后都有“我来说两句”、“辩论区”。

非典疫情过去后,在广州,总书记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总理在北大宿舍对几位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

南方都市报是第一个报道孙志刚事件的媒体,但没有新浪网、搜狐、人民网、新华网的交互作用,这个事件只能是每年都会冤死的亡魂中的一个。各大网站的留言最充分表达了民意。形成观点化、总结化的网络舆论,所以自然而然开始影响政府的决策。网友的留言被放大成一种观点后,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再经过交叉作用,马上会提升出更代表民意的观点与呼声。如此互动,一种被广泛提升出的民意就显现出来。这个过程大致如此:平面媒体的采访与报道――网络媒体转载――网友留言――形成民意体验――概念化的网络舆论――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作用――具体化的网络舆论(提升观点化的民意)――影响政府决策。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公众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都希望通过大众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便是过去一直处于传播“弱势”地位的“草根阶层”也渴望在大众传播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评论恰恰为不同的意见表达创造了多元化的公共话语空间。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公众的这些权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国家领导人经常在重要场合的重要发言针对性强、现实意义大,起因都有来自对以网络为主体的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群众言论的重视。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评论的困局及反思

1 困局。

以数字化媒介为依托的媒介融合,在带来新闻评论革新的同时,也让新闻评论陷入了困局,就目前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传统媒介的电子版、网络论坛、网络博客、手机等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虚拟、不确定、隐匿的特点,因此言论的者经常会任性地、不负责任地、没有尺度地随意表达和发泄。产生了大量的或夸张的、或歪曲的、或杜撰的、或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言论,更由于管理和技术上的把关漏洞,使得正确的、权威的声音被质疑、被掩盖,新闻评论传播的品质急剧下降。摊在阳光下也好、躲在阴暗角落也好,数字化技术下的信息高速化、海量化、无限被跟贴、无限链接的特点。要想彻底地、长期地杜绝这一恶劣现象,难度非常大。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在这样的平台上很容易被削弱甚至倾覆,因此新闻评论工作会陷入困局,无法承担舆论引导、舆论监督之责。

由于数字化生存状态下,新闻媒介竞争加剧。在生存和发展的重压下,很多媒介受利益驱使,一味追求收视率、点击率、浏览量。使得评论议题设置庸俗化,评论表达轻浮,有的甚至引发新媒介平台上随处可见的“言语暴力”。而目前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很难及时进行管理。蔓延开的负面效应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情绪和舆论。

2 反思。

对评论议题的设置依然应该成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重要举措。对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工作重点、难点,公众关心的热点、焦点等问题、现象进行精心设置,在设置火候的把握上、规模效应的引导上多下功夫研究,会取得理想的评论传播效果。比如对近些年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拉升过快带来的房价过高问题:教育收费问题;不可逆转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