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采购管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2:14

招标采购管理措施篇1

关键词: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保障措施

1引言

政府在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下,处于经济的主导地位,从市场用户的角度来说,政府是各国国内市场内最大的用户。政府采购市场巨大,并且稳定性强,政府行为也是调控地区或一国经济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政府采购的方式也在跟随着变化的市场情况进行不断的改进和更新,其流程和具体程序及任务也趋于合理化、简洁化。以此来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政府采购是由西方国家传递而来的一种公共支出的基本手段[1],之前主要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中,我国政府采购在当前稳定的发展局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等基础上,应逐步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系统。使其能够高效,稳定的运行,确保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政府采购方式主要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等采购方式,因此招投标系统要保证对不同采购方式的有效管理[2]。

我国政府逐步的接受并开发政府采购作为区域管理的一种基本手段,我国学者也针对政府采购招投标系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何栎(2004)认为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系统的运行关键是安全,必须选有相应安全的技术。从数据对称加密、不对称加密、Ca认证和数字签名等安全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3]。许建灵,胡庆宏(2005)对招投标各方主体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招标活动中各主体在实际的行为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根据分析情况就目前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的方法[4]。姜红波(2006)应用VBScriprt脚本语言等设计了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系统[5]。周佩(2012)从企业的视角对物资采购招投标系统进行研究,认为招标过程中的虚假招标现象是影响招投标系统运行的重要因素[6]。黄强(2012)使用微软的技术以及SQLServer数据库进行系统研发,创新了政府采购招投标系统的数据库模型设计[7]。从各学者的研究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系统的技术构建,从电子商务角度来针对招投标管理系统从安全性等方面提出技术改进的建议,并没有从管理学的角度来针对当前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因此,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现状及问题

招标是一种具有标准化、法制化、竞争性的交易方式。那么其最主要的原则和标准便是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政府作为市场内最大的客户,其交易金额也会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逐年上涨趋势(表2.1)。2010年我国政府采购支出已达8442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金额的不断增多也将带来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出现相应的问题[8]。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和当前中国国情的分析,认为主要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招投标过程缺乏实际的竞争性、人员配置不健全、招投标管理系统冗余度过大,缺乏监管主体五大问题。

2.1法律制度不完善

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该法对大型基础设施、以及使用国有资金投资建设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范。2003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货物,对外公开招标,进行项目、工程外包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二者应该成为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系统的两大法律支撑,从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管理两个角度相辅相成,。但是,两法在内在内容的衔接上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出现了两法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人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应当招标公告。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基础上的招标公告,应当通过国家指定的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介。”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也公布了相应媒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也规定:“政府采购的信息应当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及时向社会公开,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政府采购信息应该包含公开招标的公告,但财政部所给出的相关媒体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公布的媒体不一致。从竞标单位,也就是承接商的角度分析,各承接商无法通过权威的媒介来获取公开招标的信息。

表2.1我国政府采购支出发展状况

年份政府采购支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支出(亿元)政府采购占GDp比例政府采购占财政支出比例

20052927.6184937.433930.281.588.63

20063681.6216314.440422.731.709.11

20074660.9265810.349781.351.759.36

20085990.9314045.462592.661.919.57

20097413.2340902.876299.932.179.72

招标采购管理措施篇2

【关键词】物资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物资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的热点和难点所在。加强物资管理风险控制,对完善企业机制,降低企业成本,推进企业廉政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划风险与控制措施

物资需求计划是企业制定采购计划和实施物资采购活动的主要依据,是物资采购的前提和基础,影响着涉及物资采购的全过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主要控制目标是确保计划的合理与准确,避免需求不准确性和谎报、误报;集中采购招标计划制定所控制的目标就是为了形成规模效益,确保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1、物资计划风险

1)需求计划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在于计划不准确和谎报、误报计划。计划不准确,会直接导致采购的设备物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生产施工要求,造成资源和资金浪费、供应短缺、工期延误、成本失控等风险。以东台沼气项目为例,整个工程所用各种钢管采购量不足20吨,由于物资需求计划制定的不准确,在工程完工时剩余了7吨,所幸的是钢管,而不是其它不常用的物品,但还是造成了资金浪费和物资积压;谎报、误报计划,则可以给掌握着一定的资源支配权的人以借机采购挪做它用、中饱私囊的机会,造成企业资产损失。

2)集中招标采购计划中的主要风险在于,对已达集中采购招标额度应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的物资采购计划进行拆分,不按规定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导致物资采购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可能造成采购成本增加。

2、物资计划控制

1)需求计划控制。首先要严格依照工程图纸和生产施工实际情况,参考工程材料预算单价和数量编制需求计划,确保采购计划真实准确,做到数量精准、型号规格相符。采购计划制定部门对项目部上报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仔细审核,并及时与项目部物资需求计划编制部门进行沟通,了解相关情况,避免多报或少报。在综合考虑生产需要、资金状况、材料价格行情和供应商供货期后,再确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和采购时机;其次是需求计划和采购必须经项目部生产技术、主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确认,以防止不按规定进行集中采购招标和谎报误报计划,借机采购挪做它用情况的发生。

2)集中招标采购计划的控制,首先必须明确采购权限,严格按照各级权限进行采购。采购计划必须向上一级物资主管部门提交,由上一级物资主管部门根据项目主合同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形成互相监督制约机制。对除采购权限允许范围内的物资需求经批准后自行采购外,将其它已达集中采购招标额度采购计划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畴,并按权限和程序开展采购策划,组织实施集中采购,或再向上一级主管部门上报集中招标采购申请。以避免对采购计划进行拆分,不按规定进行集中招标采购的现象。

二、物资集中招标采购风险与控制措施

物资集中采购所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杜绝所需物资未经审批擅自采购,确保招标文件中技术要求的符合性和商务要求的合理性,并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确保开标、评标、定标符合招标文件和评标细则的要求,实现技术与商务的分离、决策与执行分离;确保合同条款符合工程技术、商务和法律要求。

1、物资集中招标采购风险。未经审批擅自采购可能会产生重复采购或不必要采购,可能会造成资金、资源浪费;招标文件及评标细则不符合规定,可能导致采购的设备物资不符合工程需求、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开标、评标、定标不符合规定,技术与商务、决策与执行未分离,会导致招标的不公平、不公正;合同条款不符合要求,可能存在技术、安全、质量、商务和法律方面的风险。

2、设备物资集中采购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对设备物资集中采购进行分权审批,分权采购;由物资管理部门与专业技术部门按要求编制招标文件及评标细则并报审;开标、评标、定标过程实现技术与商务的分离、决策与执行分离,监察部门对设备物资集中采购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决策者只对采购权限、招标过程和具体采购过程进行整体符合性和有效性控制,不直接针对供应商实施具体采购活动,不对采购部门的具体采购活动进行干预;合同谈判时,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会议记录,对定稿的合同草案分权限报送相关部门及主管领导评审会签,合同谈判与合同草案公开、透明。

三、供应商选择风险与控制措施

供应商选择的控制目标,是为了能够公开、公平和公正地选取供应商,优化供应商选择机制。确保所使用的设备物资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防止不符合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要求的设备物资的非预期使用。

1、供应商选择风险。供应商无有效执业资质证明,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国家有关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状况,可导致采购的设备物资不符合工程需求等风险。采购人员在充分了解市场状况以及各合格供方各自特点及经营优势的情况下,有意进行差别选择彼此共赢、利益互通的供应商或上级推荐供应商参与投标竞价,都可能形成不公正的中标结果。

2、供应商选择控制措施。对供应商的选择进行控制,首先是要加强供应商资质审查,对供应商执业资质证明等各项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提供的设备物资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其次是加强合格供方管理,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注重其综合绩效评价。第三是要加深对市场的了解,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尽可能的多选择实力强、优势突出的供应商参与投标,加大供应商之间的质量、价格竞争,对拟选供应商的实力与所能提供的产品性价比进行核查,以避免供应商的差别选取、不公平竞价和利益互通局势的形成,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目标。

四、结束语

物资管理风险控制,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科学先进的管理手段,但关键点仍在人的廉洁自律与品德修养和严格的监管。只有规范有资源支配权人的用人机制,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实行融入式和全过程监督,推进权力运行的程序化和公开化,让设备物资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在阳光下操作,才能真正有效防范企业物资管理风险,促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招标采购管理措施篇3

内容提要:各国政府采购法普遍含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定。我国《政府采购法》仅原则性地规定政府采购应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尚需细化,同时还须考虑未来加入《政府采购协定》承担相关条约义务的要求。德国政府采购法明确地将拆分招标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并以规则-例外要求保障其有效实施。其有关规则的嬗变表明,拆分招标不会违反非歧视等《政府采购协定》规则。德国政府采购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则值得我国借鉴。

一、他山之石可攻玉

政府采购规模巨大,对各国经济影响显著。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政府采购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至15%。[1]我国政府采购市场潜力巨大,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对进入这一市场寄予很高希望。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之时,一些国家便要求我国一并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以下简称gpa),我国也作出了相关承诺。

2008年初,我国提交加入gpa的初步出价清单,正式开启加入gpa进程。因此,在未来加入该协定及承担相关条约义务后,我国如何充分利用其例外规定,继续运用政府采购手段服务于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研究课题。[2]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133229.Com《政府采购法》第9条规定,政府采购应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法》第34条也要求政府采购应当优先安排向中小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但它们都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亟待相关具体措施加以落实。为此,有关部门制定的《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即将出台。[3]尽管如此,“暂行”一词说明其仍需完善。特别是在遵守gpa规则的基础上,在未来我国政府采购立法的完善中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仍需继续探讨研究。而了解与分析其他主要wto成员政府采购法律的有关规定,既有助于我国判断其在gpa谈判与实施中的立场,并制定相应策略,也可为我国立法的完善提供借鉴。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德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尤为突出。[4]虽然在德国对中小企业的概念与规模划分仍存在理论分歧,但根据其官方标准,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下且年营业额不足5千万欧元的是中小企业,其中小型企业的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且年营业额不足1百万欧元。以此概念为据,中小企业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大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由中小企业贡献,中小企业实现德国国内净投资的45%,并提供全国超过70%的就业和约83%的培训岗位。因此,中小企业被视作德国经济的命脉。[5]德国政府明确地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几乎每一个州都制定有中小企业法,甚至一些州的宪法还明确规定,应促进和保护中小企业。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包括政府采购法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则。

二、德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叠床架屋

为研究与理解德国政府采购法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规则,有必要先对其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作一简要介绍。[6]由于历史传统以及为实施欧盟相关法律而进行的拖泥带水的改革,德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十分复杂。

德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法是联邦的《预算原则法》第30条“公开招标”,以及据此制定的《联邦预算条例》以及各州及地方政府的预算条例,统称为“联邦预算法”。其具体实施办法则是规定于《建筑招标与合同条例》(以下简称vob)与《货物及服务招标与合同条例》(以下简称vol)之中。划分两个条例的缘起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当时,由于政府机构设置和分工的原因,不同的政府部门分别负责建筑工程的招标和其他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并各自制定了相应的工作章程。这一体制被继承下来,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上述两个条例。这是德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传统的国内法体系。

为工程项目招标专门立法的方式最初也为欧共体政府采购法所借鉴。欧共体在1970年代制定的《货物采购指令》和《公共工程采购指令》,加上1992年的《公共服务采购指令》,直到2004年才一并为第2004/18号《公共采购指令》所取代。

为实施《公共服务采购指令》,德国在1997年专门制定了《自由职业服务招标条例》(以下简称vof)。1998年,德国又颁布一个统一实施欧盟政府采购法的法律,通称为《招标法修订法》;并在2001年制定《招标条例》,作为一个非常简短的指引性质的条例,用以连结《招标法修订法》和前述三个原有条例。此后,《招标法修订法》被纳入《反限制竞争法》,成为今天的《反限制竞争法第四部分》。

为实施2004年以来欧盟政府采购法的诸项新指令,德国又启动了国内政府采购法律的改革。经过数年的争论之后,改革终于在2009年完成,其结果是:第一,以专门的《公用事业条例》来实施欧盟2004/17号《欧盟公用事业指令》。第二,对于第2004/18号《公共采购指令》的实施,仍然保留划分三个条例的传统体系。其中,因《自由职业服务招标条例》原本就是为实施欧盟法而制定,故被基本保留。另外两个条例,即《建筑招标与合同条例》与《货物及服务招标与合同条例》,在基本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有条款放到条例第一部分;此外,为实施欧盟法,另设条例第二部分,虽然其规则大多与第一部分的规则相同,但第二部分专门适用于应在欧盟范围内公告的政府采购活动。概言之,《建筑招标与合同条例》与《货物及服务招标与合同条例》的第一部分适用于未达到欧盟门槛价(即不必在欧盟范围内公告的)政府采购项目,两个条例的第二部分以及《自由职业服务招标条例》、《公用事业条例》则是实施欧盟政府采购法的结果。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拆分招标

《反限制竞争法第四部分》名为“公共项目的招标”,其第1条(即《反限制竞争法》的第97条)规定了政府采购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其中第3款便是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则和具体办法。在2009年完成的政府采购法律改革中,该第3款规定是法律修订的重要内容,条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新规定是在旧规定及相关司法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为更加准确和深入地理解现行规则,了解2009年修订前的第3款之规定十分必要。

第97条第3款在2009年修订以前的表述较为简短:“中小企业利益应优先通过专业分工或分批方式招标而得到适当照顾。”

据此,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被确立为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照顾中小企业利益成为政府采购活动的一个合法考量因素。相对于第97条第2款所规定的平等待遇的一般原则而言,第3款构成其例外。[7]

值得注意的是,第3款要求的是对中小企业利益的“适当照顾”。这意味着立法机构并没有赋予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招标中一般性的优先地位,[8]尤其不能违背第97条第5款规定的最经济标的原则。[9]那么,如何照顾为“适当”呢?立法者在借助这个模糊概念为行政与司法实践留出斟酌空间的同时,又明确规定了实现“适当照顾”应优先采取的方式,即拆分招标。

拆分招标指的是将一个采购项目细分成若干小的项目进行招标。如果按照空间或者数量的标准拆分,则是所谓“分批招标”,例如将某项地下隧道工程分成多个路段进行招标。如果按照特定的专业领域或者行业来拆分,则是“专业分工招标”,如将该隧道工程的不同种类的任务分别进行招标。

从上述第3款的措辞来看,拆分招标只是为照顾中小企业利益而应“优先”采取的措施。由此可能产生两个问题:第一,除了拆分招标外,法律是否允许其他措施的采用?第二,“优先”不等于“应该”,那么,应根据什么条件决定是否拆分招标?对于在实践中如何适用第三项的规定,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德国司法实践和学术讨论对此多有阐释,而在此基础上2009年的政府采购法改革对第3款的规定作出了修订。

修订后的第97条第3款的规定是:“中小企业利益应在公共项目招标中得到优先的照顾。项目应按数量或按专业领域拆分招标。如果经济的和技术的原因要求,多个这种拆分项目可以一并招标。”

关于前述第一个问题,尽管旧规定没有排除采用其他措施的可能性,但在实践中,拆分招标是唯一没有引起法律争议且得到有效实施的措施[10]这一实践在新规定中得到了确认。根据新规定,“照顾”的限定语不再是“适当”,而是“优先”;“优先”一词限定的不再是拆分招标这一方式,而是“照顾”。易言之,新规定一方面要求对中小企业的利益予以“优先照顾”,而不再仅仅是“适当照顾”,但另一方面,拆分招标成为了唯一得到明文规定的“优先照顾”中小企业利益的措施。因此,虽然在条文用语上与旧规定不同,新规定并没有改变而是确认了既有实践,且在法律上消除了实践中因其他方法的采用而产生的争议与疑惑。

然而,新规定的措辞可能带来新的疑问:如果拆分招标是唯一的“优先照顾”措施,那么,第3款第一句可能丧失单独存在的必要;因此,根据有效解释的原则,第一句是否要求除拆分招标之外(即在授予合同时)也优先照顾中小企业,进而违背平等原则呢?对此,有学者指出,根据修订《反限制竞争法第四部分》的立法说明,立法者仍旨在招标程序的设计上——通过拆分招标的招标方式——给予中小企业优先照顾。[11]因此,“优先照顾”一词不应解释为在授予合同时也给予优先。第3款的宗旨仍然是,让中小企业不会因为规模的原因而丧失参与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平等机会,合同的授予依据的仍然是最经济标原则。

四、拆分招标措施有效性的保障:规则-例外

关于依据何种前提条件决定拆分招标与否的问题,虽然旧的第97条第3款言之不详,但在其时的两个招标条例中有着进一步的规定。

原vob第4条规定,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项目应尽可能拆分招标;分属不同手工业、商业行业的工程任务通常应按专业领域或者行业拆分招标,但基于经济的或技术的原因可一并招标。

原vol第5条则规定,只要按照项目的性质和规模系属合适,采购人即应拆分招标,以使中小企业也能参与此等拆分部分的招标;有关安排应以避免非经济的拆分为准。

根据上述两项规定,拆分招标应是通例,不拆分招标是例外,采购人有责任作出特别的解释和说明,即拆分与不拆分之间是一种规则-例外关系。对于可以据之放弃拆分的具体理由,原有的各项规定并不十分明确和一致。学说认为,采购人不能仅仅一般性地表示,不拆分对于达成项目的目标更有利,而是必须说明确切的理由;采购人也不能仅仅指出,拆分招标会带来额外的协调困难以及相应的管理负担,因为立法者的意图是愿意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承担这些负担。而一个德国法院的判决认为,只有当分批采购将造成不成比例的费用增加或将严重拖延项目的完成时,方可放弃之。[12]

现在,这一规则-例外在修订后的第97条第3款中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以确立,并且按照该修订的条文,vob和vol两个招标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也进行了相应修改,新的vob第5条第2段与vol第2条第2段使用了与第97条第3款第二句和第三句基本一致的措辞。此外,vol的解释性说明进一步就放弃拆分招标作出了两点阐释:第一,它例举了允许放弃分批采购的理由,包括:不成比例的费用增加、严重拖延项目的完成、协调费用的降低、更容易实现担保和保证的承诺、因分批采购而造成的非经济性的拆分。对于最后一个理由,该解释特别指出,当项目本身的金额已经足够小,使得中小企业的参与本来就可行之时,再进行拆分便是非经济性的。第二,在条例第20条所规定的招标过程的记录要求中,解释明确指出,记录内容必须包括放弃拆分招标的理由。藉此,采购人的这种举证责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五、拆分招标与有关国际法规则的相符性:以欧盟法为参照

通过拆分招标的措施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否符合国际法特别是gpa有关规则的问题,对于我国是否借鉴德国政府采购法的做法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德国学界甚少关注拆分招标与gpa的相符性,但不乏对该措施是否符合欧盟法的讨论。而以欧盟法为参照分析拆分招标的合法性,既有助于把握欧盟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也能为拆分招标与gpa的相符性分析提供借鉴,因为欧盟政府采购法的原则和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与gpa相似,基于欧盟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示范效应,wto规则的解释常常借鉴欧盟法的规则和判例。

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保护残疾人就业等一样,是大多数国家政府采购法规定的在政府采购中应予考虑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对此,欧盟第2004/18号指令第26条明确规定:“政府采购人可以为采购项目的执行规定附加条件,只要这些条件与共同体法律相符且在招标公告或文件中明确说明。这些条件尤其可以与社会的和环境的考量相关。”该条明确承认社会的和环境保护的因素可以在采购活动中得到考虑,却没有提及中小企业发展。[13]但该指令多次提及拆分招标,如第9条第5款。这表明,欧盟法中虽没有和德国政府采购法相似的规定,但至少拆分招标这种方式本身符合欧盟采购指令。德国在政府采购中采取此种方法,系在欧盟成员国实施指令所拥有的酌处权范围之内,与欧盟指令并不相悖。

上述指令第26条还要求,有关条件必须“与共同体法律相符”。其所指为欧盟基本法即欧盟基本条约的相关规定,其中主要涉及“四大自由”[14]特别是货物流通与服务自由的规定。德国政府采购法关于拆分招标的规定,既没有限制参加投标的中小企业的国籍,也没有限制大型企业的参与。唯一或可质疑但并不充分的理由是,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显著高于在其他欧盟成员国的比重,可从这一规定获益的企业中德国企业将占更大比例。

拆分招标与欧盟法的相符性还可以德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则嬗变为佐证。在2009年修订之前的vol中,除了拆分招标之外,还有另一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其要求,在限制性招标中,作为通例,在合理范围内采购人也应邀请中小企业参与。该项规定为中小企业参加此类政府采购提供了保证,实际上赋予中小企业一种优惠待遇。与拆分招标不同,此种邀请中小企业参加的规定,在欧盟指令中没有提及,即没有通过该方式得到欧盟法的承认。尽管从法律规定上看,其并未与企业的国籍相联系,也没有要求在授予合同时优先照顾中小企业,似乎不存在对外国供应商的歧视。但是在实践中,采购人通常会邀请为其所熟悉和了解的中小企业——以常理而言,自然多为来自本地或附近区域的企业。因此,这种实践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事实上的歧视,甚至构成一国内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歧视。由于这种“符合常理”的实践可能违反欧盟法,在2009年的法律修订中,该项邀请中小企业参加的措施被删除,而拆分招标的规定得以保留和澄清。由此可见,与邀请中小企业参加的规则不同,立法者相信拆分招标经得起欧盟法的考验。

最后,各欧盟成员国适用欧盟政府采购法、在欧盟范围内招标公告,是以达到欧盟法所规定的门槛价为限的。因此,如果拆分招标导致项目低于门槛价而规避了欧盟法的适用,则也可能与欧盟法不符。对此,欧盟第2004/18号指令第9条第3款禁止为规避指令而人为降低项目价值。而且针对拆分招标,指令第9条第5款作出专门规定:一般情况下,在考虑是否适用指令时,应将拆分招标的各项目价值累加计算,如果累计值达到门槛价,则指令适用于每个拆分后的项目。因此,在遵循这些规则的前提下,拆分招标不会引起规避欧盟法适用情形的发生。

六、启示与借鉴

目前,各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其中一些措施与gpa的相符性甚为可虑,例如,中小企业应获政府采购合同的最低份额、在评标时给予中小企业投标一定百分比的优惠等规定。[15]有些措施即使没有明确限制可获得优惠的企业国籍,也有可能构成事实上的歧视。而前文分析表明,德国政府采购法中的拆分招标规定不违背欧盟法的有关规则,基于同样的理由,拆分招标这种方式既得到了gpa的承认,[16]其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亦应符合gpa中非歧视、合同授予标准等规则。因此,此种措施应为我国政府采购法所采用。具体而言,德国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对我国具有三个方面的借鉴意义:

第一,德国政府采购立法不仅含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则性条款,而且明文规定应以拆分招标为具体措施。在我国,相关立法仅包括以政府采购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则规定,对具体实施的手段尚处于探索实验及积累经验的阶段,《政府采购法》尚未规定具体措施。在此背景下,确立像拆分招标这样与gpa规则相符的具体措施意义尤为重大。因此,我国应考虑修订《政府采购法》及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以拆分招标的手段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第二,法律规定需要相应机制保证其得到切实遵守。德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拆分招标是常例,不拆分是例外”,要求政府采购人明确说明和记录放弃拆分招标的理由。这些规定能够有效约束采购人,使其不能轻易规避拆分招标的要求;如果说明理由不充分,很可能在事后审查程序中因此败诉,承担赔偿责任。就我国而言,尽管拆分招标会给公共采购人带来一些协调和管理上的负担,但其应服从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符合gpa规则的需要。因此,在《政府采购法》中增加拆分招标的规定的同时,宜相应作出此种规则-例外的约束。

第三,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上,德国法律规定也有一个从原来的未禁止其他措施到现在仅允许拆分招标的渐进发展过程。因此,根据我国国情,我国《政府采购法》也可考虑在明确规定拆分招标的同时,暂不禁止其他措施的采用,允许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其他措施的有效性及其与国际法规则的相符性。

注释:

[1]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gproc_e/gproc_e.htm,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0月22日。

[2]关于我国加入gpa对策的总体性研究,可参见肖北庚:《wto〈政府采购协定〉及我国因应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3]“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办法即将出台”,载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http://www.chinabidding.org.cn/newsdetails_nid_8437.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0月22日。

[4]例如在美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一半的就业岗位,载美国小企业局网站http://web.sba.gov/faqs/faqindex.cfm?areaid=24,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0月22日。

[5]“中小企业政策”(“politikfürdenmittelstand”),载德国经济技术部网站http://www.bmwi.de/bmwi/navigation/mittelstand/mittelstandspolitik.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0月22日。

[6]关于德国政府采购的行政管理体制,参见白留杰:《德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载《中国政府采购》2007年第10期。

[7]第97条第2项规定:“应平等对待招标程序参与者。本法明文规定或许可差别待遇者,不在此限。”

[8]m.kaltenborn,mittelstandsfrderungimkonfliktmiteuropischemvergaberecht?,in:gewerbearchiv2006:8,322.

[9]第997条第5项规定:“应将合同授予最经济的投标。”该最经济标即gpa所规定之最有利标。

[10]例如,根据德国法院的有关判决,以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参加投标的方式代替拆分招标,不足以实现立法目的。

[11]a.kus,losvergabeundausführungskriterien,in:neuezeitschriftfürbaurechtundvergaberecht2009:1,22.

[12]m.kaltenborn,mittelstandsfrderungimkonfliktmiteuropischemvergaberecht?,in:gewerbearchiv2006:8,323.

[13]当然,以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由,或可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纳入社会因素的范畴,但其在更大程度上是一项经济政策。

[14]即货物流通自由、人员流动自由、开业与服务自由以及资本与支付自由,参见曾令良:《欧洲联盟法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95页。

招标采购管理措施篇4

政府采购规模巨大,对各国经济影响显著。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政府采购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至15%。[1]我国政府采购市场潜力巨大,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对进入这一市场寄予很高希望。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之时,一些国家便要求我国一并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以下简称Gpa),我国也作出了相关承诺。

2008年初,我国提交加入Gpa的初步出价清单,正式开启加入Gpa进程。因此,在未来加入该协定及承担相关条约义务后,我国如何充分利用其例外规定,继续运用政府采购手段服务于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研究课题。[2]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政府采购法》第9条规定,政府采购应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法》第34条也要求政府采购应当优先安排向中小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但它们都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亟待相关具体措施加以落实。为此,有关部门制定的《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即将出台。[3]尽管如此,“暂行”一词说明其仍需完善。特别是在遵守Gpa规则的基础上,在未来我国政府采购立法的完善中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仍需继续探讨研究。而了解与分析其他主要wto成员政府采购法律的有关规定,既有助于我国判断其在Gpa谈判与实施中的立场,并制定相应策略,也可为我国立法的完善提供借鉴。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德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尤为突出。[4]虽然在德国对中小企业的概念与规模划分仍存在理论分歧,但根据其官方标准,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下且年营业额不足5千万欧元的是中小企业,其中小型企业的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且年营业额不足1百万欧元。以此概念为据,中小企业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大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由中小企业贡献,中小企业实现德国国内净投资的45%,并提供全国超过70%的就业和约83%的培训岗位。因此,中小企业被视作德国经济的命脉。[5]德国政府明确地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几乎每一个州都制定有中小企业法,甚至一些州的宪法还明确规定,应促进和保护中小企业。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包括政府采购法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则。

二、德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叠床架屋

为研究与理解德国政府采购法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规则,有必要先对其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作一简要介绍。[6]由于历史传统以及为实施欧盟相关法律而进行的拖泥带水的改革,德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十分复杂。

德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法是联邦的《预算原则法》第30条“公开招标”,以及据此制定的《联邦预算条例》以及各州及地方政府的预算条例,统称为“联邦预算法”。其具体实施办法则是规定于《建筑招标与合同条例》(以下简称VoB)与《货物及服务招标与合同条例》(以下简称VoL)之中。划分两个条例的缘起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当时,由于政府机构设置和分工的原因,不同的政府部门分别负责建筑工程的招标和其他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并各自制定了相应的工作章程。这一体制被继承下来,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上述两个条例。这是德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传统的国内法体系。

为工程项目招标专门立法的方式最初也为欧共体政府采购法所借鉴。欧共体在1970年代制定的《货物采购指令》和《公共工程采购指令》,加上1992年的《公共服务采购指令》,直到2004年才一并为第2004/18号《公共采购指令》所取代。

为实施《公共服务采购指令》,德国在1997年专门制定了《自由职业服务招标条例》(以下简称VoF)。1998年,德国又颁布一个统一实施欧盟政府采购法的法律,通称为《招标法修订法》;并在2001年制定《招标条例》,作为一个非常简短的指引性质的条例,用以连结《招标法修订法》和前述三个原有条例。此后,《招标法修订法》被纳入《反限制竞争法》,成为今天的《反限制竞争法第四部分》。

为实施2004年以来欧盟政府采购法的诸项新指令,德国又启动了国内政府采购法律的改革。经过数年的争论之后,改革终于在2009年完成,其结果是:第一,以专门的《公用事业条例》来实施欧盟2004/17号《欧盟公用事业指令》。第二,对于第2004/18号《公共采购指令》的实施,仍然保留划分三个条例的传统体系。其中,因《自由职业服务招标条例》原本就是为实施欧盟法而制定,故被基本保留。另外两个条例,即《建筑招标与合同条例》与《货物及服务招标与合同条例》,在基本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有条款放到条例第一部分;此外,为实施欧盟法,另设条例第二部分,虽然其规则大多与第一部分的规则相同,但第二部分专门适用于应在欧盟范围内公告的政府采购活动。概言之,《建筑招标与合同条例》与《货物及服务招标与合同条例》的第一部分适用于未达到欧盟门槛价(即不必在欧盟范围内公告的)政府采购项目,两个条例的第二部分以及《自由职业服务招标条例》、《公用事业条例》则是实施欧盟政府采购法的结果。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拆分招标

《反限制竞争法第四部分》名为“公共项目的招标”,其第1条(即《反限制竞争法》的第97条)规定了政府采购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其中第3款便是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则和具体办法。在2009年完成的政府采购法律改革中,该第3款规定是法律修订的重要内容,条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新规定是在旧规定及相关司法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为更加准确和深入地理解现行规则,了解2009年修订前的第3款之规定十分必要。

第97条第3款在2009年修订以前的表述较为简短:“中小企业利益应优先通过专业分工或分批方式招标而得到适当照顾。”

据此,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被确立为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照顾中小企业利益成为政府采购活动的一个合法考量因素。相对于第97条第2款所规定的平等待遇的一般原则而言,第3款构成其例外。[7]

值得注意的是,第3款要求的是对中小企业利益的“适当照顾”。这意味着立法机构并没有赋予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招标中一般性的优先地位,[8]尤其不能违背第97条第5款规定的最经济标的原则。[9]那么,如何照顾为“适当”呢?立法者在借助这个模糊概念为行政与司法实践留出斟酌空间的同时,又明确规定了实现“适当照顾”应优先采取的方式,即拆分招标。

拆分招标指的是将一个采购项目细分成若干小的项目进行招标。如果按照空间或者数量的标准拆分,则是所谓“分批招标”,例如将某项地下隧道工程分成多个路段进行招标。如果按照特定的专业领域或者行业来拆分,则是“专业分工招标”,如将该隧道工程的不同种类的任务分别进行招标。

从上述第3款的措辞来看,拆分招标只是为照顾中小企业利益而应“优先”采取的措施。由此可能产生两个问题:第一,除了拆分招标外,法律是否允许其他措施的采用?第二,“优先”不等于“应该”,那么,应根据什么条件决定是否拆分招标?对于在实践中如何适用第三项的规定,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德国司法实践和学术讨论对此多有阐释,而在此基础上2009年的政府采购法改革对第3款的规定作出了修订。

修订后的第97条第3款的规定是:“中小企业利益应在公共项目招标中得到优先的照顾。项目应按数量或按专业领域拆分招标。如果经济的和技术的原因要求,多个这种拆分项目可以一并招标。”

关于前述第一个问题,尽管旧规定没有排除采用其他措施的可能性,但在实践中,拆分招标是唯一没有引起法律争议且得到有效实施的措施[10]这一实践在新规定中得到了确认。根据新规定,“照顾”的限定语不再是“适当”,而是“优先”;“优先”一词限定的不再是拆分招标这一方式,而是“照顾”。易言之,新规定一方面要求对中小企业的利益予以“优先照顾”,而不再仅仅是“适当照顾”,但另一方面,拆分招标成为了唯一得到明文规定的“优先照顾”中小企业利益的措施。因此,虽然在条文用语上与旧规定不同,新规定并没有改变而是确认了既有实践,且在法律上消除了实践中因其他方法的采用而产生的争议与疑惑。

然而,新规定的措辞可能带来新的疑问:如果拆分招标是唯一的“优先照顾”措施,那么,第3款第一句可能丧失单独存在的必要;因此,根据有效解释的原则,第一句是否要求除拆分招标之外(即在授予合同时)也优先照顾中小企业,进而违背平等原则呢?对此,有学者指出,根据修订《反限制竞争法第四部分》的立法说明,立法者仍旨在招标程序的设计上——通过拆分招标的招标方式——给予中小企业优先照顾。[11]因此,“优先照顾”一词不应解释为在授予合同时也给予优先。第3款的宗旨仍然是,让中小企业不会因为规模的原因而丧失参与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平等机会,合同的授予依据的仍然是最经济标原则。

四、拆分招标措施有效性的保障:规则-例外

关于依据何种前提条件决定拆分招标与否的问题,虽然旧的第97条第3款言之不详,但在其时的两个招标条例中有着进一步的规定。

原VoB第4条规定,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项目应尽可能拆分招标;分属不同手工业、商业行业的工程任务通常应按专业领域或者行业拆分招标,但基于经济的或技术的原因可一并招标。

原VoL第5条则规定,只要按照项目的性质和规模系属合适,采购人即应拆分招标,以使中小企业也能参与此等拆分部分的招标;有关安排应以避免非经济的拆分为准。

根据上述两项规定,拆分招标应是通例,不拆分招标是例外,采购人有责任作出特别的解释和说明,即拆分与不拆分之间是一种规则-例外关系。对于可以据之放弃拆分的具体理由,原有的各项规定并不十分明确和一致。学说认为,采购人不能仅仅一般性地表示,不拆分对于达成项目的目标更有利,而是必须说明确切的理由;采购人也不能仅仅指出,拆分招标会带来额外的协调困难以及相应的管理负担,因为立法者的意图是愿意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承担这些负担。而一个德国法院的判决认为,只有当分批采购将造成不成比例的费用增加或将严重拖延项目的完成时,方可放弃之。[12]

现在,这一规则-例外在修订后的第97条第3款中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以确立,并且按照该修订的条文,VoB和VoL两个招标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也进行了相应修改,新的VoB第5条第2段与VoL第2条第2段使用了与第97条第3款第二句和第三句基本一致的措辞。此外,VoL的解释性说明进一步就放弃拆分招标作出了两点阐释:第一,它例举了允许放弃分批采购的理由,包括:不成比例的费用增加、严重拖延项目的完成、协调费用的降低、更容易实现担保和保证的承诺、因分批采购而造成的非经济性的拆分。对于最后一个理由,该解释特别指出,当项目本身的金额已经足够小,使得中小企业的参与本来就可行之时,再进行拆分便是非经济性的。第二,在条例第20条所规定的招标过程的记录要求中,解释明确指出,记录内容必须包括放弃拆分招标的理由。藉此,采购人的这种举证责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五、拆分招标与有关国际法规则的相符性:以欧盟法为参照

通过拆分招标的措施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否符合国际法特别是Gpa有关规则的问题,对于我国是否借鉴德国政府采购法的做法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德国学界甚少关注拆分招标与Gpa的相符性,但不乏对该措施是否符合欧盟法的讨论。而以欧盟法为参照分析拆分招标的合法性,既有助于把握欧盟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也能为拆分招标与Gpa的相符性分析提供借鉴,因为欧盟政府采购法的原则和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与Gpa相似,基于欧盟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示范效应,wto规则的解释常常借鉴欧盟法的规则和判例。

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保护残疾人就业等一样,是大多数国家政府采购法规定的在政府采购中应予考虑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对此,欧盟第2004/18号指令第26条明确规定:“政府采购人可以为采购项目的执行规定附加条件,只要这些条件与共同体法律相符且在招标公告或文件中明确说明。这些条件尤其可以与社会的和环境的考量相关。”该条明确承认社会的和环境保护的因素可以在采购活动中得到考虑,却没有提及中小企业发展。[13]但该指令多次提及拆分招标,如第9条第5款。这表明,欧盟法中虽没有和德国政府采购法相似的规定,但至少拆分招标这种方式本身符合欧盟采购指令。德国在政府采购中采取此种方法,系在欧盟成员国实施指令所拥有的酌处权范围之内,与欧盟指令并不相悖。

上述指令第26条还要求,有关条件必须“与共同体法律相符”。其所指为欧盟基本法即欧盟基本条约的相关规定,其中主要涉及“四大自由”[14]特别是货物流通与服务自由的规定。德国政府采购法关于拆分招标的规定,既没有限制参加投标的中小企业的国籍,也没有限制大型企业的参与。唯一或可质疑但并不充分的理由是,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显著高于在其他欧盟成员国的比重,可从这一规定获益的企业中德国企业将占更大比例。

拆分招标与欧盟法的相符性还可以德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则嬗变为佐证。在2009年修订之前的VoL中,除了拆分招标之外,还有另一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其要求,在限制性招标中,作为通例,在合理范围内采购人也应邀请中小企业参与。该项规定为中小企业参加此类政府采购提供了保证,实际上赋予中小企业一种优惠待遇。与拆分招标不同,此种邀请中小企业参加的规定,在欧盟指令中没有提及,即没有通过该方式得到欧盟法的承认。尽管从法律规定上看,其并未与企业的国籍相联系,也没有要求在授予合同时优先照顾中小企业,似乎不存在对外国供应商的歧视。但是在实践中,采购人通常会邀请为其所熟悉和了解的中小企业——以常理而言,自然多为来自本地或附近区域的企业。因此,这种实践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事实上的歧视,甚至构成一国内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歧视。由于这种“符合常理”的实践可能违反欧盟法,在2009年的法律修订中,该项邀请中小企业参加的措施被删除,而拆分招标的规定得以保留和澄清。由此可见,与邀请中小企业参加的规则不同,立法者相信拆分招标经得起欧盟法的考验。

最后,各欧盟成员国适用欧盟政府采购法、在欧盟范围内招标公告,是以达到欧盟法所规定的门槛价为限的。因此,如果拆分招标导致项目低于门槛价而规避了欧盟法的适用,则也可能与欧盟法不符。对此,欧盟第2004/18号指令第9条第3款禁止为规避指令而人为降低项目价值。而且针对拆分招标,指令第9条第5款作出专门规定:一般情况下,在考虑是否适用指令时,应将拆分招标的各项目价值累加计算,如果累计值达到门槛价,则指令适用于每个拆分后的项目。因此,在遵循这些规则的前提下,拆分招标不会引起规避欧盟法适用情形的发生。

六、启示与借鉴

目前,各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其中一些措施与Gpa的相符性甚为可虑,例如,中小企业应获政府采购合同的最低份额、在评标时给予中小企业投标一定百分比的优惠等规定。[15]有些措施即使没有明确限制可获得优惠的企业国籍,也有可能构成事实上的歧视。而前文分析表明,德国政府采购法中的拆分招标规定不违背欧盟法的有关规则,基于同样的理由,拆分招标这种方式既得到了Gpa的承认,[16]其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亦应符合Gpa中非歧视、合同授予标准等规则。因此,此种措施应为我国政府采购法所采用。具体而言,德国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对我国具有三个方面的借鉴意义:

第一,德国政府采购立法不仅含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则性条款,而且明文规定应以拆分招标为具体措施。在我国,相关立法仅包括以政府采购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则规定,对具体实施的手段尚处于探索实验及积累经验的阶段,《政府采购法》尚未规定具体措施。在此背景下,确立像拆分招标这样与Gpa规则相符的具体措施意义尤为重大。因此,我国应考虑修订《政府采购法》及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以拆分招标的手段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招标采购管理措施篇5

关键词:采购过程成本控制供应商

一、前言

在当前采购过程中,成本控制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只有在保证供货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成本,才能达到提高采购整体效益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识到成本控制在采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结合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实际,做好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工作,提升采购成本管理效益,促进采购过程成本控制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应正确分析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从供应商关系的建立、采购成本预算制度的建立以及招投标措施的采取等角度,切实提高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工作。

二、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工作,应从选择长期稳定、合作的供应商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采用合适的库存管理模式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持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的供货,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采购总成本。

只有建立与供应商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保证供应商在保证供货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采购价格,优化采购流程,突出产品特色,满足采购成本控制需要。

三、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工作,应制定详细的采购成本预算

考虑到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工作实际,要想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使采购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应在采购过程中制定详细的采购成本预算制度,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制定详细的采购成本预算目标

为了达到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在采购成本控制过程中,应结合采购成本管理实际,制定详细的采购成本预算目标,并以此为指导,使采购成本控制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引,达到提高采购成本管理实效的目的。

(二)建立完善的采购成本预算制度

为了使采购成本预算目标得到深入贯彻和执行,应在采购成本控制过程中,建立完善的采购成本预算制度,将采购成本预算作为采购成本管理工作中一项基本制度来执行,提高执行效果。为此,我们应从建立完善的采购成本预算制度入手,提高采购成本控制效果。

(三)积极推动采购成本预算制度取得实效

在采购过程中,单纯建立预算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采购成本控制效果,就要在采购管理实际中,积极推动采购成本预算制度取得实效,满足采购过程的实际需要,使采购成本预算控制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采购过程发展。

四、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工作,应进行公开的招投标操作

在企事业单位的采购过程中,批量采购由于涉及的金额较多,为了体现采购过程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应在采购过程中采取公开的招投标操作,提高采购成本的管控质量,提高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质量。目前来看,采购过程成本控制工作中的招投标操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采购单位应制定公开透明的招投标制度

为了保证招投标制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采购单位的招投标过程中,应制定公开透明的招投标制度,提高招投标制度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促进采购单位成本管理取得实效。

(二)采购单位应设定合理的标的金额

在采购单位的招投标过程中,为了保证招投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应设定合理的标的金额,满足招投标工作需要,提高招投标工作的科学性,使采购单位的招投标工作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三)采购单位应加强招投标的管理,提高招投标的实效性

为了使采购单位的招投标工作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应在招投标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招投标的管理工作,积极促进招投标工作科学有效进行,提高招投标工作的整体性。

五、采用合适的库存管理模式

采用合适的库存管理模式(如安全库存管理模式、Vmi供应商库存管理等)可以减少和调整采购频率,集中采购、分批发货可以减少采购活动自身的成本,优化运输模式,同时也可以减少因采购失误造成的缺货成本,提高连续生产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事业单位的采购过程中,要想提高成本控制质量,就要从供应商关系的建立、采购成本预算制度的建立、招投标措施的采取及合适的库存管理模式等角度入手,分析采购过程成本控制特点,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全面提高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工作,使成本控制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促进采购过程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韩德明.浅谈如何控制材料采购成本[J].青海交通科技;2011年01期

[2]孙晓明.煤矿企业物资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方法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3期

[3]杨雪松.浅谈企业采购成本有效控制的重点工作[J].现代商业;2011年18期

[4]薛瑜.浅谈酒店餐饮业采购成本的控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5]彭青洪.项目管理中采购风险的规避与采购成本的控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年01期

招标采购管理措施篇6

[关键词]物资采购;对标;采购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6.050

国务院国资委决定自2015年起,从中央企业采购管理体制、采购管理机制、集中采购、招标规范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基础工作6个方面,全面开展采购管理提升对标工作。虽然经过多年探索,中国石化集团建立了集中统一、科学理性、公开透明的采购管理体系,保障了生产建设物资的安全、及时、经济供应,但对照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采购管理专项提升对标指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1选择正确的对标目标

国资委将物资采购过程中包含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等6个内容按照每一个评价标准分列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先进水平、良好水平、达标水平,并对每一个层级都列出了详细的评价内容。中石化集团为进一步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要立足先进水平,使物资采购管理工作走在中央企业前列。

先进水平是评价要素中最高层级,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要巩固完善集中统一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二是建立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采购业务运行机制,公开采购率达到85%以上;三是集团化采购规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集团化采购率达到85%以上;四是规范招标,依法招标,项目招标率100%,电子招标率达到80%以上;五是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率达到95%以上,质量管控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六是信息系统功能完备,全面集成,电子化采购水平居中央企业领先水平,网上采购率达到95%以上。

2不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

坚持一个整体,集团上下全面实施“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统一储备,统一结算”,形成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油田企业、炼化企业、专业公司继续巩固集中统一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科研院所、销售企业必须理顺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归口管理;涉外企业要加快海外物资采购归口管理,进一步研究制定中石化海外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流程,推进海外项目电子化采购,整合海外物资供应商资源,强化海外物资采购监督。

3理顺物资采购运行机制

3.1建立科学高效的采购业务运行机制

建立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三位一体的标准化采购管理制度体系,将制度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让岗位人员刚性执行,规范采购行为,公开采购率达到85%以上。坚决实施采购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按照采购业务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采购过程分段制衡、自动纠偏的要求,将供应商选择权、价格确定权与货款支付申请权分置,实行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加强各采购环节间相互监督制衡。

3.2建立重大风险防控机制

以采购业务流程为基础,分析内外部环境,全面梳理和识别各业务环节存在的风险,明确责任岗位。对风险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估,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评估各项风险等级。针对存在风险的业务环节,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结合现行管理制度完善风险应对措施,确定风险监控指标,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推进风险管理、内控管理融入日常采购业务,加强内控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内控检查与考核,动态评估各类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跟踪监控指标变化,做好风险预警和应对。

3.3构建先进的采购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要明确指标,根据不同板块,不同规模,不同企业性质特点,按照量化、促进、引导、提升的原则,合理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其次要科学考核,要运用大量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模型,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体系,实现数据存储、采集和绩效考核电子化。最后要持续提升,开展绩效指标的横向对标与纵向对照,指出短板,找出落后,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3.4大力推进公开采购

不仅要依法公开招标采购,应招必招,而且依规主动开展公开招标采购,能招尽招,依法必须招标项目招标率100%。坚持公开询价采购,推行公开竞价采购,积极开展开门采购,在采购活动中,邀请生产、工程、设备、技术、审计、监察、法律等部门及用户参与采购策略研究、供应商现场考察、重大合同商务谈判、过程控制等关键采购环节,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采购过程的开门采购机制。

4全面推进规范招标

4.1大力推进招标工作标准化

制度流程标准化,在集团公司物资采购招标投标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建立健全招标采购管理制度流程,在实际操作中持续优化完善,不断规范招标管理。招标操作标准化,招标人和招标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招标工作标准化的制度和流程,规范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认真进行资格预审,按程序组织开评标,不断规范招标操作。

4.2全面推进招标工作电子化

建立和使用电子招标平台,招标采购实现全过程电子化操作,在网上完成公告、标书下载、招标、专家抽取、开标、评标、定标等招标操作。招标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记录在案,永久追溯。电子招标率达到80%以上。

4.3加大招标管理工作力度

一要强化招标意识。认真遵守国家招标投标法律法规与集团公司有关规定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招标采购,不断扩大集团化采购与企业自行采购物资招标比例,招标采购率达到70%。二要防控招标风险。规范招标委托,提高招标方案编制质量,科学设定评标标准及淘汰原则,避免高价低质资源中标。三要加强招标监督。完善招标监督机制,通过在线监控、现场检查、效能监察等方式对招标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规范招标采购。

5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

5.1建立健全供应商管理体系

适应集团公司大力推进公开招标采购的需要,修订完善供应商管理制度,并固化到供应商管理系统,实现供应商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有序敞开供应商服务大门,将资格预审与资格后审相结合,优化供应商现场审查标准和流程,引导优秀供应商主动参与采购,最大限度满足采购需要。

5.2优化完善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

一是优化现有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结合供应商整体实力指标和履约情况指标,科学反映供应商的整体绩效。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率达到95%以上。二是优化考核方式,企业物资供应部门、使用部门,对供应商整体实力和供应产品的质量、交货、服务、性价比进行实时评价,提高用户满意度。三是根据对供应商动态量化考评结果,实施供应商星级管理,动态调整供应商星级级别。

5.3加强采购质量管理

一是建立采购质量管理体系,设立机构,配备人员,添置设备,建立制度流程,规范质量管理。二是加强供应商质量控制,从供应商原材料质量、生产质量、管理质量等方面加强质量控制,延伸管理供应商的供应商。三是要加强质量考核,按照安全供应、及时供应、经济供应的理念,全生命周期加强质量考核,确保采购质量管控覆盖90%以上。

6提高集团化采购比例和质量

招标采购管理措施篇7

[关键词]医疗器械采购现状管理策略

一、引言

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器械采购是医院引进医疗器械的主要关口,它关系到医院运行成本的费用与开支,关系到医院临床工作的效果与效率,也关系到医院整体形象的呈现和发展的潜力,所以,做好医疗器械采购工作对加强和改进医院管理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规范医疗器械采购管理行为的措施,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现状

医疗器械采购的专家咨询机构是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医疗器械采购的职能主体是仪器设备科,其中,院长是决策者。这样的组织设计从表面上看来是合理的,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申请采购的科室常常左右医疗器械产品的选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和专业知识向仪器设备科施加种种压力;同时仪器设备科并不像许多专家所认为的那样,被大众认为是对医院的战略起重要影响作用的部门,所以往往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临床要什么公司的医疗器械产品,仪器设备科就得买什么产品,这就导致设备科经常处在被动的局面下开展工作。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咨询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从湖南省儿童医院的5家医院的现实情况来看,这5家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在每年只会召集两次,讨论医院年度采购计划。除非遇到特大型医疗设备,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几乎是不参加医疗器械的购置工作的。再加上医院领导比较重视医院发展方向和策略等战略性问题,没有时间也没有经历参与到具体的采购活动中去。这样就造成了医院某一临床学科带头人控制医疗器械采购的局面,医疗器械的供货商也更倾向于去做临床专家的工作。在这种个人主观色彩比较浓重的采购框架下,医院就比较难以获得有竞争力的采购价格,从而加大了采购成本,对医院的长期发展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国家对医院医疗器械采购制度尚无统一的规定。即使有,也寥寥无几,这种情况使得医院的医疗器械采购无章可循,有关部门各行其是,采购过程更是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虽然很多医院已经意识到这些漏洞,并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改进,但由于缺乏过硬的制度保证,医疗器械的采购工作依然不尽如人意。

三、如何规范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行为

医疗器械采购管理是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价格,保障医疗器械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改进和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促进医疗机构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所以,医院有关部门必须规范医疗器械的采购行为,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主要措施可以采取以下几点:

1.采用院内议标招标采购

凡单价采购金额和批量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物资必须实行院内公开议标招标,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用耗材、药品、检验试剂、日用品、办公用品、印刷品均实行一年一度的院内招标采购,基建材料、水电维修物资均按次招标采购。采购部通过医院网站和网上办公系统招标公告,不少于7天,要求在省卫生厅信息平台者一同。招标公告应载明招标项目的性质、规格、数量等事项。各类物资招标投标人必须在5家以上,不足5家需说明理由报请主管领导同意后实施。选定合格投标人入围,按时组织开标和评标,各成员应当熟悉招标内容,按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综合评价。

2.加强评标专家管理

医院要按照财政部、监察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规范评标专家的管理与使用。严明采购纪律,建立专家库维护管理与专家抽取使用相互分离的管理制度,评标专家应以随机方式抽取确定。实行专家回避与监督评价制度,与采购项目存在利害关系的专家一律不得参予评审工作;对不能公正、廉洁履行职责的专家应坚决取消其评标资格并从专家库中清除。

3.医疗器械应用评价与选型

积极开展医疗器械应用评价,建立、完善供应商和产品信息库,切实做好资格预审工作,优选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产品。

4.控制采购成本

医院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采购平台开展医疗器械采购工作,努力降低采购成本。严格设备采购申报与审批,各使用科室根据学科发展和临床需要,科学合理有计划地进行年度申报,每年初填写“年度仪器采购计划”,10万元以上设备说明申购理由,并作好详细的可行性论证。按程序审批后,设备科审核设备参数,采购部公开招标。

5.对医疗器械采购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

医院纪检监察,财务,工会等部门要主动协调,配合,建立起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对医疗器械采购行为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要对社会公布投诉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公众、舆论监督,及时受理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质疑、投诉,并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总之,加强医疗器械采购管理,杜绝暗箱操作,纠正医疗器械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卫生行业的形象和声誉。医院必须加大力度,从源头抓起,对医疗器械的采购行为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管理,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建明.在医疗器械采购中如何防范欺诈[J].卫生经济研究,2002年7期.

[2]尚长浩.医院医疗器械采购规范化的探讨[J].医疗装备,2004年5期.

招标采购管理措施篇8

关键词:装饰装修工程;材料管控模式;利弊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tU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87-02

0引言

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材料费用在项目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60%~70%左右,材料档次和品牌的复杂繁多,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观感和质感,不同的管控形式对装修工程费用和质量等造成不同的影响。以下为简便表达,甲乙方称谓分别对应发包人和承包人。

1装饰装修工程特点概述及材料管控必要性

装饰装修工程往往工程耗费大、消耗资金多、工艺复杂,工期长,专业性强,其中材料品种繁杂、质量档次差别很大,同一种品牌材料也有不同的档次差距,必将在观感、使用功能效果上差异明显。发包人为确保装饰装修所用材料物有所值,对影响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材料,应采取有效管控措施,预防鱼目混珠,以次充好。

2常规管控模式、适用条件和利弊简析

目前装饰装修常规采用的材料管控模式基本有三种:

a甲定甲供。即将有限范围材料(部分关键材料如高档石材、地砖地板等)指定为甲方供应材料,以下称甲供材料。甲供材料实施中因市场或选材差别变化导致的与暂定价之差由发包人承担。

B甲定乙供或甲控乙供。即将关键材料约定为甲方指定确定档次和品牌范围由乙方供应或甲方控制确定档次和品牌范围选择由乙方供应的模式。该部分材料以暂定价格形式列入合同,乙方提前申报采购计划,由甲、乙、监理三方共同考察确定等参与控制的程序和措施。

C部分关键材料以最高限价列明并由乙供。由发包人在招标策划时,经过充分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后,确定了一定范围的关键材料最高限价及相关匹配性指标要求,投标时不超过该种材料的最高限价,由投标人自行报价采购。

在实际工作中,以上三种方式常综合运用。适用条件及利弊简要分析如下:

a和B属事前粗控,事后细控,适用于在招标和合同签订阶段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考察,暂定中等参考价格,工程实施中再考察确定,灵活、便利、安全。但常因组织考察、材料选购程序、费用控制意见不一,难以达成共识,决策周期缓慢,影响工程进度。C模式因事前确定了最高限价,由乙方自行决定采购活动,职责明晰,便利实施,决策快速,管控省力省时,但如无相应质量监督管控约束措施,常出现低质高价。

3装饰装修工程材料不同管控模式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采用a模式的某工程,因甲方缺少采购人员和供货仓库场地,现场管理人员对物资交货验货等各种交接程序缺乏了解,双方为供货时间、到场地点也不能达成一致,多次倒运,增加了成本和管理难度,最终将甲供材料转交乙方自购。

采用B模式的某工程,在招标和合同签订时将石材、墙地砖等关键材料作为由甲定乙供材料并列明暂定价,并约定了材料价格确认及调整办法。但实施时没有细化合同约定的三方采购控制流程和相应的管理办法,甲方为控制材料费用和质量,事先对拟购材料与供应商进行了询价和初步洽商,但乙方以参与度不够为由,拒绝与供应商签约,导致工程施工进度的拖延,产生了纠纷和争议。

采用C模式的某工程,甲方确定了最高限价,但无有效配套详细质量监督要求和措施,乙方采购管件质量较次,后期出现跑冒滴漏等问题,更换维修,费时费力,增加了维修成本。

4通过以上装饰装修工程中采用的材料管控模式遇到的问题,建议如下

4.1明确实施采购行为主体,规范管理制度流程,监理健全协同监管机制。

4.1.1采用a模式时,甲方应设立管控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分工,一般做法是在主管副总领导下,建立和理顺设计部、造价部、工程部、现场管理部、物资供应部对甲供材料管控运作制度和流程,监理公司参与,乙方提交需求计划给现场甲方代表和监理后,设计部应对材料质量档次标准审核确定,造价部应对计划数量和价格进行审核监控、工程部负责招标事项、物资供应部负责采购数量、库存数量、交货时地、出入库手续等事项,现场管理部和监理负责签收交验合格证、抽检材料等。此外,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对实际采购数量和使用数量做好管控分析,尽量避免超领冒批出现剩货,将损耗控制在定额损耗范围中。

4.1.2采用B模式时,合同中应明确实施主体及三方参与确定材料采购价格的主要管控要点,设立含甲、乙、监理三方的招标工作小组,增强招标工作计划性,同时设立相应的招标领导小组,保持对档次费用决策沟通顺畅,提高决策效率。在材料采购计划之前进一步细化有关监管操作程序和审批管控流程,及时商定有关事项。甲方应提前考察了解,做好调查摸底及档次效果与费用对比分析,多渠道增加对材料质量与价格的认知度,收集有效资料,确保有效监督。

4.1.3采用C模式时,应在限价的同时做好品牌档次的匹配要求,细化控制有关耐久性、环保性等质量指标和检验检测要求,并应约定质量管控要求,如限价的材料及其样本或样品应事先得到发包人的审批认可后才可用于工程内。发包人应指定样品保管责任人和存管地点和制定相应察看对比使用管理要求。适当延长质保期限,提高质保金比例,强化违约条款约定等措施。

4.2动态监管及采购招标运作方式要点和其注意事项

4.2.1如甲定乙供材料的实施中,双方如争议大、难达成一致,在甲方具备供应条件和有足够时间改变管控模式时,应及时洽商变更材料管控模式,避免出现更大的纠纷和影响。否则,应及时调整策略,消除争议。

4.2.2如果约定相关指定材料供应商必须通过联合招标确定的,招标文件应当由双方共同起草或确认,其中的各项标准和条件应当经过双方共同认可,发包人主要侧重于与功能要求和价格有关的因素,承包人主要侧重于工期、质量和安全等的要求。联合招标应分别确定各指定供应商的合同价格、权力和责任、违约处理、款项支付方式、指定供应商与承包人签订合同的前提以及承包人对指定供应商的选定予以否决的条件、指定供应商的保修的责任及退换货品约定等,防止毁约带来的被动和进度延误风险。

4.2.3委托第三方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实现有效管控监督,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成本,签署相对公平合理的采购供应合同。

5结语

装饰装修工程项目实施中,应不断加强对材料管控模式的研究与合理运用,争取做到事前谋划控制,明确采购主体,建立有效管控制度和流程,事中紧密关注和调整,事后总结问题和经验教训,以达到预期的装饰装修效果,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减少结算纠纷,提升装饰装修工程的管理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郝永池,刘健娜.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m].

[2]秦洁.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m].(中国计划出版社)

[3]孙晓岩.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中国计划出版社)

招标采购管理措施篇9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程招投标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电力施工企业失去了垄断市场,利润空间被压缩。施工企业只有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物资采购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据统计,目前建安工程直接费用中材料费一般达60%左右,搞好物资采购管理,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意义重大。1电力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的特点

电力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与其它企业相比,有如下特点:物资数量大,品种规格多,型号繁杂;采购物资的专用性强,对质量的要求很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运行;需求量不稳定,要求的供货周期短。2电力施工企业采购管理的薄弱环节

2.1管理不规范,多头采购。由于电力施工企业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有的企业将材料费划拨到各个分公司或项目部,由其自行采购,从而形成多级、多头采购,造成管理混乱,成本失控的局面。

2.2成本控制不到位,采购过程监控力度不够。由于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的规格品种繁多,采购工作量大且具有复杂性,目前许多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加强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对采购成本的控制还不到位,对采购过程的监控力度不够。

2.3采购模式落后,流动资金占用量大,缺乏对供应渠道的管理。目前有的企业的物资采购还停留在“为库存采购”这一传统的管理模式上,一方面为了保持一定的库存,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只重视对采购物资的管理,缺乏对供应渠道的管理,供需双方未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以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机制为主,造成了竞争多于合作,进而导致了采购过程的不确定性。

3优化采购管理的措施

3.1规范采购管理,控制采购成本

3.1.1实行归口管理,集中批量订货采购集中批量采购是实现降价节支的前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具备分散采购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采购批量大,供应厂家便于合理安排生产,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供需双方互惠互利。尽管施工企业有点多面广、分散管理的特点,但物资采购归口物资部门进行,才能为实现集中批量打下基础。物资部门对工程物资统一采购、供应管理,使采购批量加大,采购成本降低,实现规模效益。物资部门归口负责采购产品的控制和管理,并进行检查指导、监督和考核。

3.1.2规范物资招标采购程序

物资招标采购是规范采购行为、保证采购产品质量、降低采购产品成本的重要方式。招标采购是通过投标者之间的充分竞争,使招标人能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质量、较好的服务获得设备或材料,可以防止的产生,有利于采购的公平和公正。企业在招标采购中,应按国家的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执行,履行国电公司、省级电力公司制定的招标管理制度。并根据相应的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及招标采购流程。对限定金额以上的物资必须通过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确实不便招标的,则采取议标方式。电力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招标主要以邀请招标方式为主,邀请的厂家在每年的合格供方名录中选定。设立招标领导小组及评标专家库,纪检审计部门参与并监督,评标专家根据投标厂家的报价、技术水平、业绩、售后服务等情况评定出合同谈判单位的先后顺序。

4.施工企业物资集中管理的设想

4.1成立物资管理中心

在公司总部成立采购中心,中心作为实施集中采购的归口部门负责全公司采购工作的管理。施工企业的特点是点多、面广、管理资源紧张,要做集中管理首先就是有归口管理主体。把物资采购的工作归口于采购中心,这是实现集中采购的基础。相反,如果制作制度上的集中,采购主体还是由项目执行,那还是多头采购各自为战。这里所说的采购中心由以前的公司采购部(各施工企业都会设立)管理,主要承担的职责主要是集中采购管理。

4.2制定管理程序

成立采购中心后,由采购中心负责制定公司的集中采购流程,流程包括采购预算编制、采购的实施、采购过程监督、采购结算管理等全过程。采购中心负责采购的招标、谈判、合同签订,项目部负责材料的验收、存储,其中结算工作由项目部收集结算原始资料编制结算书,并通过内部审核后交采购中心审核。

4.3采购范围的界定

集中采购范围的界定非常重要,施工项目物资采购品种繁多,消耗量差别很大。如果所有的采购都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就回到了计划经济的集中采购,不合理也不适应市场发展。集中采购最适用的是大宗物资,所谓大宗物资是在施工中消耗量大、价值高、需要成批使用的物资。工程上经常使用的大宗物资如:建材、钢材、电缆、管材等。

4.4采购的全流程管理

采购的全流程包括: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招标、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的实施、采购的结算、采购工作审核。采购计划制定要准确、前瞻、统筹,采购计划的制定,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制定采购计划,计划的制定要严谨、准确,既要考虑实际用量和一定富余量,又要严格核算避免浪费,采购要提前策划,在不影响施工组织的情况下,不造成现场仓储费用增加的情况下,及时提出采购需求。采购招标秉承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采购合同采用经过公司法律顾问审核过的合同,对待不同的供应商,采用同样的合同版本,及时做更改,主要条款不能变,防范合同风险发生。采购的实施过程中,注重信息沟通,在材料验收时,注意留好原始凭证。采购结算必须制定完备的流程,层层把关,在项目部审核是必须有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两人以上参与结算资料的审核。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部采购成本做分析,审核项目部集中采购的执行情况和采购管理的绩效。

4.5集中采购供应商的管理

做好供应商的管理是确保集中采购顺利进行、降低采购成本的重要环节。批量的集中采购形成买方市场,为施工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多数施工企业都有合格供应商名录,应该在众多的供应商中选择信誉好、能力强的供应商作为主要供应商,在与主要供应商加强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辅助供应商,主辅相结合,优胜劣汰,不断的充实和更替供应商名录,保持供应商团队的活力。使供应商管理为集中采购保驾护航。由于施工单位的项目分布区域广,尽量发展销售网点覆盖广的供应商。

5.结语

采购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很重要的管理职能,采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优化采购管理,降低材料成本已成为电力施工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参考文献:[1]生宝来.施工企业物资集中采购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02:167.

[2]张明厚.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用电,2011,05:15-16.

[3]刘冬颖.完善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2:54-55.

招标采购管理措施篇10

1.1具有公开性。物资招标采购面向全社会,将采购的要求、宗旨、信息公之于众,使所有单位和个人均获得参与投标的机会,极大地拓宽了物资来源渠道,将市场挖掘潜力最大化。

2.2有效避免采购中存在的腐败。企业物资招标采购不仅可以提高物资采购质量,还能较好的避免企业发生采购腐败,既能促进供应商进行公平竞争,也能降低采购成本、强化采购监督力度,避免各种外界因素影响物资采购。

2.3降低物资供应成本。物资招标采购是借助市场价值规律来发挥调节作用,使原料成本靠近真实价值。物资投标过程中,很多物资供应商会详细的核算供应成本,谨慎书写标书和最低线,能否中标均取决于产品质量、价格及企业的信誉。

2.4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物资招标采购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国企业物资采购中,且已获得了一定成效。招标采购因具有降低企业成本、加强采购管理、避免企业资产流失、提高经济效益、治理腐败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物资采购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施行物资招标采购也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

二、企业物资采购招标管理的现状

2.1物资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

有很多企业的领导层在对物资认识上有些偏差,认为物资采购的实质商品的买与卖、购销行为,其物资采购行为也相对简单。因此,对于企业的采购工作有各个层次的人从事这项工作,在进行市场采购时也会出现茫然无措,针对物资质量的鉴别与价格掌握能力也比较低,从而造成企业的整体物资采购水平下降。但是,由于企业物资采购的工作内容相对繁杂,包括制定采购物资的计划、调研物资价格的市场情况、物资合同的签订、选择物资供货单位、物资交接的检验和付款结算等,同时也有整个物资管理的监管全过程。物资采购是一种进行技术性与专业性的工作,其采购工作相关人员需要了解物资市场的变动情况,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并且需要专业物资采购工作人员进行采购。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进行的是有关金钱的一种交易,对采购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与责任意识的要求也比较高,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与责任意识影响着企业的物资采购的工作质量与水平反战。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下,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时需要根据变化情况而进行相应的改动,出现企业内部采购人员与外部人员进行联手操作、违法违纪等,对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造成严重的破坏。

2.2物资采购招标管理的流程设计不规范。

对于招投标的顺利进行产生影响主要是物资采购招标管理在流程中不规范。招标流程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在进行招投标之前其准备工作的做的不是很充足,其次就是在进行招标的实际操作中对于投标标准的资质的行动力非常的缺乏,在对于招标资质的条件方面和其技术能力的要求方面都是不够全面的。同时,也能出现其他的原因,比如,有时是技术能力符合标准了但是其资质标准却不符合,有时是资质标准符合了但是即使能力却不符合,从而造成企业采购成本的整体增加。

2.3缺乏有效的物资采购监督机制

有些企业在采购环节中出现不规范操作现象,并且采购人员有“以次充好或吃回扣”的现象,出现很严重的漏洞,并且不容易察觉,致使企业采购负责人犯错误,同时造成企业的采购物资的质量与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其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对物资采购监督机制,有些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内外监管体系,可是由于制度的行使存在一定的漏洞,对于企业的整体采购没有及时、有效的监督,从而造成企业损失。

三、做好企业物资采购的管理有效措施

3.1推广电子招投标交易模式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电子招投标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电子招投标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招投标,这种新的交易模式使招投标的现场与市场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融合,对于自评标之前的考核以及在评标过程当中的综合性的评估和评标之后的监管等实行系统全面的管理。一般,评价进行实行闭合化的管理,将考核评价的办法实现规范以及科学化,并且,也将考核的结果也能得到比较有效的应用,在招投标的运行机制中实行标准化的管理,电子招投标可以使物资采购的招标在源头上得到规范。

3.2制定相应的物资采购制度

物资在采购招标之前,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物资的采购时通常都是依照合同的模式来进行管理的,也就是对于当前的市场信息,物资的采购部门通常是按照洽谈再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对于企业中所需要的物资的数量以及物资的价格,都是利用合同的方式来达成采购的要

求。然而这种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其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主观因素比较大,对于企业内部的物资采购的数量需求以及价格方面,加上采购人员对于市场的信息并不是很清楚,采购行为往往很难达到良好的性价比;二是这种采购方式存在的不公平的情况。一些采购人员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有些还有情感上的一些因素这对企业的利益就带了很大的损失;三是依照合同的模式来进行采购,很容易有受贿的情况出现,这就使得企业的资金外流,也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很大的损失。所以,企业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中采取比较严格的制度,对采购的合同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为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3.3制度监督管理

企业进行采购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基础。不但在政府物资的采购管理下进行,还要通过相关会议出台一些采购管理办法,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有些问题出现。例如:在制定法律法规时没有充分的考虑政府的采购和企业采购之间的区别,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与采购管理不配套等。因此,企业应该参照企业内部实际经营情况与物资的需求情况,以及政府采购部门对于物资采购的经验,分析和总结出企业工作中缺陷和弊端,在企业内部物资招标管理过程中完善采购制度与实施方式,规范现有的物资采购相关工作秩序。并且加强企业的物资采购的管理制度力度,做到物资采购的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从根本上解决物资采购的招标问题。

3.4提高企业物资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

通过管理人员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方式进行物资采购人员的招聘工作,企业对物资采购人员要求如下:加强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人员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意识精神;能够遵守企业的额采购流程和规范操作方式,具备物资采购机枪和采购方式,物资采购的供货单位谈判方式与技巧了解并熟悉;工作时态度亲切、诚恳,具有交际能力与处理能力;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进修,以此提高采购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知识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