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目前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2:53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市场定位;发展战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015-01

农村商业银行扎根于地方,营业网点遍布所辖乡镇,极大方便了广大客户就近办理各种业务,为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面貌日新月异,资金需求也不断扩大,加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投身“三农”市场,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竞争态势。本文就此进行相关探讨。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三农”根基深厚和内、外部的基础设施薄弱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前身为农信社,因农而生,为农而改,靠农发展,因而与“三农”根基深厚。而且农村商业银行为县级法人单位,决策链短,机制相对灵活,在信贷流程、信贷审批、贷款品种创新上都更为简洁高效,在提供金融服务决策方面反应更快、效率更高,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但内、外部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从内部看,农村商业银行的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人才结构层次较低,经营管理水平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受到了一定制约。从外部看,因属于地方性小金融机构,辖区外没有分支机构或机构。基础设施是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的薄弱,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拓展。

(二)产品优势和竞争同化现象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的银行卡等产品一直对客户免收年费、工本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费、atm机跨行取现、刷卡等相关费用(基本实现零收费),电子银行等产品也实现跨行转账免收手续费,且到账及时,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在贷款利率定价及贷款品种创新上都倾斜于“三农”、小微企业,农民及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对农村客户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随着竞争性的金融制度推行,更多金融机构把目光投向农村市场,农业银行、邮政储蓄、村镇银行,甚至是城市商业银行也争相在农村设点。原有农村市场被“瓜分”,而且有些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实质上是把本不丰富的农村资金源源不断地“抽”往城市和其他回报率高的领域,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所抽资金不用于支农,而是投向房地产、矿山等高利润非农行业或热衷于追捧财大气粗的高端客户。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兴起,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错综复杂,组织资金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网点众多优势和业务创新能力较低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覆盖了广袤的农村,因此往往在机构网点、员工人数、服务对象、存贷款总规模、纳税总额上都占绝对优势,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范围有限,经营领域受区域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基本局限于当地。资本规模小,在信用条件、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劣势。给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业务创新能力。

(四)从业人员的地缘优势和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并存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员工基本来自当地招聘,多为本乡本土居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熟悉,对每个农户的家庭情况了然于心,多年积累的地缘、人缘、亲缘优势非常明显,农民对其怀有浓厚情感,是一种典型的“草根金融”,不是其他金融机构一朝一夕就能替代的。但是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业务营销意识不及其他商业银行,主动营销产品的少,被动等待上门办业务的多,服务方式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普通服务人员多,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少。有的服务方式理念落后,对市场的把握欠缺,导致难以提供优质高效的、真正贴近“三农”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与发展

(一)立足农村市场,挖掘潜在群体,努力成为区域内最优

当前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股份制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很多地区二、三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除小规模经营农户外,农村中小企业等各类业主,其金融需求已突破传统农业的融资需求。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农村地区的特有优势,深度挖掘农村市场。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中小金融企业,一方面要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坚决把市场定位在农村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民等目标市场上,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随着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和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兴起,培植优质的农户投资者和中小私营企业作为自己的长期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一方面要改进服务,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工具,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充分发挥在农村的机构网点优势,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特色。

(二)迎合农村需求,加强金融创新,建设有特色的地方性商业银行

一是推进产品创新,开发出贴近农村、贴近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快服务方式和业务工具的创新,加大产品营销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利率优势、银行卡产品优势等方面,着重从农村年青客户入手,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通过“便、利、亲”优质服务来吸引农村青年等潜在客户。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融资服务,农村经济中的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对金融创新产品也有需求。因此探索将其产品、存货、经营权作抵押担保,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对个体户,开发各种个人金融套餐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项目融资,简化贷款手续,加快结算速度。三是在金融环境上,要积极研究金融市场和竞争对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和技术水平都相当有限,因而要积极向外扩展,与社会上各类金融机构达成全方位的合作,凭借金融创新拓展经营领域,创新业务经营模式,扩大营销渠道,通过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整合现有产品,大力推进产品、业务的创新。

(三)加强内外部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打造精品银行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也需要不断调整。在逐步成长为地方性优秀商业银行的基础上,进一步由点及面发展,追求全面突破,打造全方位的精品银行,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

一是强化内、外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培育人才新机制,加大员工教育学习培训力度。不仅要经常对现有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要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和激励机制,建立自主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培训层次,制订灵活、流动的用人机制,把好人才“进入关、考核关、提拔关”,坚持优胜劣汰的用人标准,培养出一批忠诚农信事业、专业知识全面、营销理念意识超前、业务娴熟的人才队伍。在外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其结算渠道问题,加强科技投入,主动融入、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积极与电商、互联网的企业展开合作,偿试网络银行。二是积极引进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发生重大改变,以及周围农村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因而应大力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的成熟管理经验,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思路。

农村商业银行要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立足农村市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创新金融服务,建立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作用,发展为特色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品牌,全面打造精品银行。

参考文献: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法律风险

作者简介:王凤林,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2级法学本科生。

一、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现状

(一)碳金融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围绕CDm项目和地区性自愿碳交易市场中低碳项目进行的低碳信贷业务以及部分碳金融中间业务。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讲,我国目前基本处于低碳经济发展初期,国家现行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低碳项目的建设,努力减少低碳项目建设融资所面临的困难。虽然缺乏准确数据,但是在有关机构进行的低碳融资渠道调查中可以显示出在我国的低碳模式中,项目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政府财政或者低碳信贷,其中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债权融资是低碳融资的主要方式,因此目前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开展的重点。从微观层面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及时将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列入自身长期发展规划当中,对市场反应的迟钝加之自身开展中间业务能力的薄弱,导致其目前开展的碳金融业务种类比较单一,中间业务开发有限,远落后于部分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发。

(二)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现状

不同时期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有不同风险偏好,并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模式发生变化。首先是低碳融资服务为主的时期。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商业银行处在此阶段,即以提供低碳项目融资服务为主要碳金融业务的阶段。低碳经济发展初期,为改善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低碳项目融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我国政府利用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低碳融资业务。比如说对于低碳、环保行业提供有限贷款,对于企业不达标或者延期项目给予取消贷款,对于已经提供信贷资金的不达标企业、项目的贷款予以收回。最后是碳金融发展的战略时期。这个时期的商业银行能够以积极态度开拓碳金融市场,偏好碳金融业务,不仅可以实现从表内利息业务向表外非利息业务的过渡,还可以实现从贷款业务向投资业务的过渡。同时,商业银行内部以碳中介交易服务系统为主的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在这个体系中,集碳权投融资和纵向一体化,碳金融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投资收益和中间业务收入。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银行进入到碳金融发展的战略时期。有且仅有我国唯一一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算是比较接近此阶段的商业银行。从国内商业银行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到碳金融发展的战略时期还需一段时日。

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法律风险

(一)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法律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法律风险管控几乎涉及了碳金融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所以整个法律风险管控的制度的建立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仅仅依靠商业银行一己之力就能够完成。限于文章字数要求,本文仅仅选取作者认为目前比较突出的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法律因素进行分析。第一,考虑到我国碳金融市场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现状,在政府机构及相关立法机关主导下建立完善的配套法律制度是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法律风险管控的基础,目前建设配套法律体系问题需要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注意。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客观上存在独立性较差的情况,加之低碳项目多涉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利益,所以由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引起的法律风险问题需要得到重视。第三,因碳金融业务服务项目涉及法律主体多、法律关系复杂以及风险管控人员对碳金融业务的不熟悉,较易造成碳金融业务服务合同瑕疵,引起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因合同瑕疵引起的法律风险是可控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应尽力控制此类法律风险。第四,考虑到我国已然成为最大的国际碳信用供给国,越来越多的国际碳金融交易主体开始涉足国内碳金融市场,因为法律适用和诉讼管辖问题会直接影响碳金融业务的法律风险管控的法律选择,所以该问题不容小觑。

(二)商业银行法律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法律风险因素

(一)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

(二)低碳授信业务法律制度的缺失

随着全国性碳减排交易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国际碳金融市场向国内市场的延伸,碳金融中间业务层出不断且种类繁多,面对如此态势,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业务中各种法律风险因素。以兴业银行的碳金融中间业务的法律管控为例,该行目前已经向社会提供配额项目、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eR)售碳、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咨询、自愿减排交易咨询、碳交易资金的存管、清算、监管等中间业务,为解决碳金融中间业务的法律风险管控问题,兴业银行在原有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管控体系之上参照相关国际惯例,结合自身业务实践状况,在高级管理层的带领下设计出了适于一系列有关碳金融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管控的具体制度,并逐步形成适应自身业务发展的法律风险管控体系。因此,鉴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中间业务开展的情况,各行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系统性碳金融中间业务法律风险体系的过程仍然十分漫长。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目前较为可取的就是鼓励商业银行结合自身业务能力,参照相关国际惯例和行业惯例,制定相应的碳金融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管控的内部规范。对于制定系统的银行业碳金融中间业务法律风险规范,只有随着碳金融中间业务模式的不断成熟,且碳金融业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一定规模后,在满足相关立法条件下,这个问题才能得到逐步的解决,才有制定的可能性。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篇3

金融电子化概述

金融电子化概念

金融电子化是指采用各种电子化设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实现各类金融业务处理自动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多种快捷方便的服务,并为各级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完整、科学、准确信息的过程。

金融电子化作用

由电子信息技术与金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经营模式――金融电子化,是金融业的第一生产力,是金融业务与管理的一项创新,它极大地拓展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电子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与现代银行的关系;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金融电子化研究意义

在知识经济挑战金融业的背景下,国内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新挑战。本文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的产业发展状况,借鉴了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中国金融电子化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本论题对于国内金融业的决策层,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参考价值。

中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最大变迁莫过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按照“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的发展策略,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现已形成了总投资逾50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化产业格局。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迅猛发展,招行、广发、深发、光大等银行率先在所有营业网点实现了大机集中处理业务的模式;在综合业务系统方面,工行、建行、农行、光大、深发等已经完成了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工作,其他商业银行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过程中;在网上银行方面,继招商银行1995年率先推出国内首家网上银行后,各家商业银行相继跟进,陆续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网上银行;在商业银行内部电子化方面,数据仓库技术、数字存贮技术、电子识别技术近年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其他新兴业务方面,移动银行、呼叫中心、个人外汇买卖等,都已有系列产品推出。由此可见,国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电子化手段已在国内银行的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理论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财经、金融及mBa院校,对于金融电子化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两个极端:一是理论和实际案例过于陈旧,没有适应现今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二是既有研究对国外经验不够系统,或者片面引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案例,导致与国内实际情况脱节。

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电子化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缺乏统筹规划,从而导致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问题;由于观念陈旧,从而导致的金融电子化系统管理水平低下问题;由于国内金融电子化发展起点较低,基础设施簿弱。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巨大差距。

美国金融电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与银行业经营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高科技的运用与发展更居于国际金融同业前茅。因此,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轨迹,应能约略梳理出国际金融业高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美国著名的miS专家K.G.Laudon指出:“在美国,70年代是it技术支持业务,80年代是it技术运作业务,而到了90年代则是it技术再造业务。”这种说法,基本上概括了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渐进演进顺序以及不同年代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金融电子化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花旗银行的atm目前已能处理150多种交易,从现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资,甚至进行股票交易,使客户加深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同时,以电子化为特征的新兴业务,如atm、poS、CDm、网上银行、企业银行、移动银行、全天候自助银行、CaLLCenteR、数据仓库技术等层出不穷。

互联网的出现可谓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由此形成了金融业全新的经营模式――网上金融。1995年10月,美国在因特网上成立了全球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省略)。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外金融企业都在考察因特网所能提供的金融业务机会。在美国,已在因特网上建立网址的银行有150多家,且在未来4至6年内将以年均90%的速度不断递增。其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创建银行内部通讯网络;实现数据集中处理、挖掘、采集、分析等。

同时,金融工程日益为美国银行业重视,其承担的是向特定用户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方案。该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与分流、产品开发与信息处理等。银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资银行和企业业务和金融、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独特的服务方案。这种方案是标准化的投资机会及储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户独特需要而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固定客户制”。其实现的载体就是客户综合服务网络,通过该网络使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发掘潜在客户,加深银行与客户的定向信息交流关系。

目前,美国金融业一方面已经取得了电子化时代金融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仍在加快对信息技术的战略性投资,以增强其在国内乃至全球金融业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理论研究状况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历程造就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其中美国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mpany)的m1-m2-m3理论,是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理论的核心。m构造理论是指银行信息技术管理的三个层次,该理论也就是银行信息技术成本的概念化。

m1层技术属于提供技术的厂商而非银行,且该层的技术、产品已较成熟和普及,故对银行的竞争优势影响不大。m1层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如何吸收消化厂商的技术而提高处理效率,及选择标准的处理体系结构与平台,努力制造规模效益。

m2层主要用于开发银行内部应用软件和提高业务人员使用电脑的技术,并把银行的策略通过m2层推向市场。传统上美国银行倾向于自己开发m2层的应用软件,力图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独有的软件。但实践证明,m2层上自己开发出的软件与对手的基本雷同,且都是低水平重复。同时,要为此投入巨额资金以及承担开发失败的风险。因此,美国银行业得出结论,m2层的软件不值得自己动手开发,而应在市场上购买。

m3层反映需求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销售、决策和业务的分析和管理。该层是银行制胜的关键及投资的重点。应尽可能使该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否则,m1、m2层的投资效益就不明显。目前,对m3投资已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重中之重。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在美国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应用,已经从以往对业务处理的支持和模拟,转向广泛深入运用于投资理财咨询、金融业务咨询和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客户化趋势;集成化趋势;业务外包趋势;流程再造趋势;金融衍生趋势。

上述五个特征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已使银行业同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之间产生了高度相关性。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高度地依赖着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今后,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的水平决定着银行的金融综合科技实力,决定着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更是衡量银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经验和教训

产业发展经验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美国银行金融创新,成为其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近年来,美国商业银行通过参与同业的合并与兼并,参与混业经营,以完成经营结构的重整,从而向大型化、综合化、科技化的超级银行发展的举措,为其金融电子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产业发展教训美国银行业的高科技运用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正是高科技在银行的广泛运用,也给美国银行业带来了负面效应就是金融风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高科技犯罪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信用卡犯罪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犯罪现象;电脑网络导致的高科技“污染”;银行高科技本身缺陷导致的危险;银行高科技带来的法律及其他配套制度问题。

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

中国金融电子化在发展策略方面,必须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但这些并不排斥对国外金融电子化发展经验的借鉴,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对国外金融电子化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学习,方能使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少走弯路,更快、更稳的赶上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银行业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完善的电子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的高度集成与整合;拓展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效结合;重视客户信息的管理;重视技术标准化建设;重视相关配套制度环境的建设。

在比较研究美国经验时,一方面要注意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注意总结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中国的国情,总结国内银行本身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国内银行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充分研究当前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充分考量在上述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差距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发展目标

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为中心,以建立全面共享的金融网络为重点,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电子化、支付系统现代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的目标。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客观环境对商业银行的根本影响总结为一点就是风险。各种金融风险的日益加大对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带来重大威胁。同理,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中,同样的面临来自于金融风险的威胁,实现风险控制的前提就是对促进各项业务正常发展。为此,下文从私人银行的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中,分析风险管理策略。

一、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私人银行业务具有广泛性和私密性的特点,无论从客户本身还是从银行主体角度来分析,银行业务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业务风险的引发原因中分析,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的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合规风险等。但是就经济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国内的银行机构中将声誉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合规风险视为目前私人银行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声誉风险

声誉是银行无形资产,对于私人银行业务的高端净值客户而言,私人银行机构的声誉是其进行业务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说,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中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声誉风险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风险形式,私人银行业务中的每一种风险都会转变为声誉风险。

(二)操作风险

银行业务的实际操作存在着风险性,操作风险遍布于银行的各个业务中,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当银行工作人员工作中存在着疏忽时,就会引发一定的风险。同时银行的操作风险能够直接转化为客户的声誉风险,在社会中传播力度较大。因此需要注重银行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对最大可能降低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银行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而做出的一些不符合行业组织和金融监管的事情,以此受到了相关法律监管与处理。实际上由于银行在进行相关业务活动中,没有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进而引发业务合规风险。因此,对于银行业务中的合规管理需要从银行管理入手,尤其是在对高端净值客户提供的服务中,合规风险管理是关键。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业务产品设计过于单一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第一,目前大多数的私人银行处于产品和组合的销售阶段,增值服务形式单一,与一般的财富管理机构没有差异性,不能实现客户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较低,对金融衍生产品,例如权期货涉及比较少;第三,从在产品开发创新来源方面,大多数银行私人理财产品没有自主研发能力。此外,在风险管理中缺乏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大多数为30多岁,虽然都是理财上的精英,但是他们在经验上依然不足,不能及时向客户提供更合理的增值业务,将贵宾服务特色削弱。

三、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产品组合多样化,开拓业务类型

在各个商业银行中,要想实现私人银行产品组合的多样化,需要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摆脱单一化的产品困境,对客户需求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面对产品单一的现状,我国私人银行应该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强内部开发能力,将私人银行产品的衍生品与传统金融理念相结合,提高银行的利润,并在专业人才支持下,将产品风险降低。私人银行与一般的银行理财业务相比,具有很多的差异性,私人银行除了能够提供一般的金融理财产品之外,还能向客户提供一揽式的增值服务,例如慈善类的事业,遗产服务、医疗服务、以及奢侈生活等服务。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中,很少有将服务中心转移到增值业务中来。要想实现规范化的风险管理,需要拓宽业务类型,从客户需要出发,对每一个客户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客户对银行业务的满意度。

(二)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其业务能力,要想实现业务拓展,降低业务风险,首先需要提高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他们专业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在熟悉各类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对现有金融产品进行重组,并及时制定出客户满意的理财方案。以此来降低由于员工问题而造成的信用风险。在私人银行中,招聘优秀、思想先进、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加深其对财务管理以及资本运作的理解。另外,在私人银行人员管理中,需要工作人员从我做起,避免失误,并在实际工作培养风险控制意识。

(三)考核机制建立

在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个人业务风险管理中,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合理的考核机制是对员工能力的一种鼓励。其次,考核机制实现了对员工业务的监督。这两重作用在业务风险管理中双管齐下,有效提高了私人银行的业务水平。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私人银行中,都以客户数量、金融资产总值、会计利润作为员工业绩的考核标准,这些标准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固然重要,但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员工为了提升业绩,而盲目的进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为此,私人银行需要具有完善的业务考核机制,将风险控制状况加入到员工考核指标中来,实现风险降低。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控制精神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将该项指标纳入到员工考核机制中,不仅能够降低操作风险,还能够降低合规风险,专业人员的工作素质被提高,促进了我国私人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开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市场不断发展,很多银行机构将盈利的目光转到了私人银行业务上,私人银行业务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的私人银行风险管理中,首先要立足于私人银行的三大风险,对操作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合规风险的管理理论进行研究。针对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风险管理的实际策略。

参考文献

[1]翟琼.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付臻.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法律风险及其防范[D].厦门大学,2009.

[3]郑佳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D].暨南大学,2010.

[4]王茹.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银行保险;现状;问题;原因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虽然我国的政策法规只明确允许了银行与战略联盟模式的银行保险的存在,但事实上,几种模式的银行保险在我国都已经存在。综合来看,我国银行保险的模式几乎已具备分业制度下的如下几种形式:(1)兼业方式。由商业银行销售保险产品,银行亦可借此获得保险公司协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单及资金拆借便利,初期销售的保险产品主要为产险产品和较为简单明了的寿险产品。(2)战略合作关系。我国银保合作的转型阶段开始了这种合作模式,2001年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3)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中信公司和光大集团目前拥有的金融行业各家公司已初具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中国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信公司)控股或拥有的金融子公司包括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中信信诚人寿保险公司、中信兴业信托投资公司等。1999年中信曾委托国外投资银行,为其设计组建金融控股的方案,整合其所拥有的银行、保险、证券业务,合并成金融控股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和与加拿大永明人寿合资的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三家金融机构,其业务格局目前亦已是一个金融超市式的全能化金融集团的雏形。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银行保险在寿险公司已经成为与个险营销和团体业务并列的第三大业务支柱。各家寿险公司先后成立银行保险部,在人员、经费和技术等各方面对银行保险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可以说,正是由于银行保险的优异表现,我国保险业才能在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保费收入基数已逐渐增大的基础上仍能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1)误导问题较为突出。银行网点中的保险宣传和信息披露资料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真实情况。银行柜台人员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培训,在销售保险产品过程中将保险与储蓄相比,盲目套用银行“本金”、“利息”、“存入”的概念。一些保险销售人员混淆概念,使消费者误以为购买了银行的产品。所以说目前的银行保险合作只把银行作为一个销售终端,导致一些顾客购买保险产品后就无人过问,一旦产生事故或发生风险,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就相互推卸责任,使一些顾客产生受骗上当的感觉。(2)产品单一。现在的银行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五年或者十年期的储蓄替代型产品,基本上没有能够与银行产品形成互补。各保险公司不能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不能发挥其技术优势,只能采用拼手续费等较为低级的竞争手段。(3)银、保关系不紧密。银行、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大多还处于卖保单、拿手续费也就是销售协议阶段。银行没有将保险列入主营业务,管理层级较低。

三、我国银行保险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面对我国银行保险高速发展与上述种种问题逐渐明朗化、尖锐化共存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伴随着银行保险业务的深入,上述问题是否会迎刃而解还是逐渐尖锐的问题会最终阻碍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目前,除了少数几家金融控股公司以外,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基本上都只限于多对多的松散协议合作方式,实质性的战略联盟并不多,之所以称为松散的协议合作方式,主要原因在于:保险总公司一般都与多家商业银行总行签署框架性合作协议,双方具体的销售协议一般由各地保险支公司与当地各家银行网点再次进行协商和签订,并且协议时间一般都不超过一年。在这种松散的协议合作方式下,银行保险迅速发展的主要受益方是保险公司,而对于掌握众多优质网点的银行而言,不但获利甚微,而且主营业务的发展也受到威胁。这样的局面很难称得上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双赢”。因此,银行在面对众多可供选择的保险公司时显得并不积极主动,更不会在保险公司解决自身诸多问题之前贸然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精力来加强网点建设、技术投入和人员培训。

参考文献

[1]黄万才,余菊.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寇军中,胡志涛.银行保险的现状模式及我国银行保险模式的发展[J].现代商业.2008(35)

[3]童元松.我国银行保险创新的路径探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网上银行;金融业务;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02-01

一、全球网上银行的发展

1999年8月24日,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对技术创新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用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有市场前景和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中,金融业作为经济核心部门,其改革和发展一定要从长远目标考虑,以科技为创新动力,大力开发跨世纪的新型服务品种,确保我国金融业在国际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此环境中,以网络为依托的网上银行显示出强劲生命力。

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网上银行又称互联网银行、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或在线银行,是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由于网上银行是利用公共互网络作为传输载体,以单位或个人计算机及其他通讯工具为入网终端,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因此从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成立以来,网上银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在美国,网上银行的数量、资产、客户规模的增长都远远超过传统银行。有资料表明,目前美国的网上银行数量,已占所有银行和储蓄机构总数的12%。同时,网上银行正在迅速向世界各国蔓延,到目前为止,欧洲的网上银行达到120家,已有1/3的储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总金额约1580亿欧元。而在我国网上银行也呈上升趋势,1997年4月,招商银行在我国率先开办网上银行业务。1998年,招商银行又试行了“一网通”网上业务。之后,细分为“企业银行”、“个人银行”和“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三大部分,开始介入电子商务领域。1999年9月2日推出支付业务全国联网,在全国确保安全性的同时扩大网上商城。之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开始向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部分在华外资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也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

二、网上银行的创新

(一)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总体上,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水平有了提高,但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差距。

广度上:品种单一,业务覆盖范围过于狭窄。我国网上银行大部分仍停留在信息服务、账户查询、代收代付业务,而贷款、跨行支付都还处于起步阶段;银行开展网上购物,但只是一个连接和交易平台,客户购物选择的范围有限;B2C发展相对成熟,但B2B服务主要是查询、转账和网上支付等,其他如现金交存、票据结算等业务没有开展;中间业务品种少,缺乏创新。

深度上:缺乏个性化。我国网上银行缺乏创新性金融产品和服务,同业之间业务差异小,趋同性和同质性强;综合化程度低。由于分业经营管理,我国网上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不能像国外网上银行提供“一站式”的综合化服务;缺乏高附加值。体现在信息服务能力不足、综合理财水平低、电子帐单呈现与支付和电子支票影像等高附加值业务在我国还没开展等三个方面。

(二)差距原因分析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网上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必然对相关的配套体系,如法律环境、管理体制、社会信用体系等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相关的配套体系不健全,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创新。

从银行内部看,国内银行未将全方位服务作为网上银行业务的基本定位,这种认识上的局限严重制约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导致我国银行几乎没有提供传统市场无法进行的服务。同时,我国银行经营尚未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还缺乏完善的后台管理系统,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这样,阻碍了以客户为中心、个性化和高附加值业务的创新。

(三)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创新策略

网上银行的业务创新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国家、银行等主体同时采取一定的对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把握这个问题。

宏观上:我国目前的环境制约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整个运行环境。这包括加快网上银行的立法进程、设立社会资信咨询机构、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加强支付系统建设,实现跨行转账、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等。

微观上:我国网上银行要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进行网上银行业务创新,在建设外部环境的同时,银行需要主动、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策略,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战略合作策略:在战略导向上,我国银行间应该联手合作,创建网络经济的金融门户。银行再造策略:信息技术使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成为可能,业务和技术的紧密结合,可以实现业务创新。客户策略:实现客户中心为导向的策略,银行需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通过收集资料,形成源数据库,在源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建立客户数据仓库,然后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据模型及利润分析模型。这样,银行可以了解每一位客户的需求特点及可以带来的利润,为客户设计一对一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当然,网络银行在世界各个范围内蔓延,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互联网项目实施中的风险问题、网络银行安全问题、纯粹网络银行经营结构的局限性问题等等,毕竟网络银行自产生至今还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些问题将随着网络银行不断走向成熟而得到解决,它将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莹.构建中国网络银行业的思考[J].现代财经,2005(7):27.

[2]董杰.我国网络银行的现状及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6卷第3期.

[3]廖泽芳.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海南金融,2007(11).

[4]王镇强.香港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8,(02).

[5]张爱莉,张成虎,李淑彪.对我国网络银行制度创新的思考[J].人文杂志,2006(4).

[6]舒志军.中国网络银行的现状、问题及前景[J].中国金融电脑,2008(09).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与约束机制

由于工资待遇、人才收益率与地区差别和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现阶段存在金融人才流向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趋势,这对我国金融业不断完善、创新、发展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如何通过改革来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面对wto挑战中觅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人才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结构失衡,难以适应金融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人才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人才短缺和人才过剩主要表现在业务开拓经营人才和高级经济金融分析人才不够,而传统业务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又过多,且面临知识老化、管理观念、管理方法落后于时展;人才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人才不能“尽其才”以及人才得不到相应的待遇等。一方面,传统业务型人才,如存款,贷款和会计结算人才过多,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精英都集中在这些业务领域,致使人才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人才、市场开拓人才以及高级分析人才严重短缺,使国有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开发速度远远慢于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

   (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国内股份制银行的“疯狂挖角”挑战

   人的才能是潜在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必定会带来较高的激励效应,并能激发人才的潜能和提高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相反,商业银行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则人才的流失也就无法避免,必定会制约其发展。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看,激励约束机制普遍还不健全或不到位,干部机制僵化,分配制度不合理,不仅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还严重挫伤优秀人才及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普遍缺乏金融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银行效益不高,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而且金融人才不断流向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近年来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抓住改革的契机,在各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并利用他们在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方面比较灵活的政策和人员少、负担轻等优势,与国有商业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在人才竞争中已经处于被动局面,成为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才基地”。

   (三)加入wto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

   加人wto后,外资银行抢滩中国金融市场,在用人机制上采取本土化策略,即让中国人与中国人竞争,并从中资银行挖走高学历、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人才,国有商业银行损失的不仅仅是优秀人才,还有随着人才流失的客户群。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人才任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员工的工资待遇也不如外资银行,而且外资银行还可为员工提供出国培训的机会,外资银行的这些优势必定会加剧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高级专业人才或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失。我们可以预期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之后,首先就会以高薪、出国培训机会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挖走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因为这些被挖走的人才都有其固定的客户群,他们的流动必然会引起客户外流,从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的逐步萎缩,最终被外资银行挤出市场。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思路

   (一)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目标要求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目的主要是确立企业健康运行的秩序与规则。在实际活动中,激励与约束的关系通常有4种组合:(1)弱激励、弱约束。这是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均属于这种状态,所以动力不足、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现象比较普遍。(2)弱激励、强约束。改革开放以前的四大国有银行基本处于这种状态。当然,那时也有精神奖励,但不允许搞物质奖励。(3)强激励、弱约束。20世纪80年代搞放权让利时出现的企业包盈不包亏现象就属于这种状态。(4)激励与约束机制都比较健全和完善。这是一种理想状态,银行的每个部门和个人都能得到合理的激发和鼓励,而且这种激发与鼓励是有秩序和规则的,是公开和透明的,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且都受到与自己的工作状况相适应的激发和鼓励,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激励机制方面普遍存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1)激励目标模糊不明,国家政治目标、经济目标与银行发展经营目标冲突,政企不分;(2)激励层次不清,某些环节出现空白;(3)手段单一,激励力度不够。在约束机制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约束过度和约束不足问题。以各家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推出的信贷体制改革为例,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配套建设方面,都只从体制上明确了制衡和约束机制,强调了贷款责任,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激励机制问题。在分配制度上基本是小差距、大平均,从而导致信贷人员只能感到“有责无利”,造成部分信贷人员流失或不愿再从事信贷工作而转向其他岗位,这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一般说来,完善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是多层次、多手段激励的有效组合。一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激励。政府利用产业发展政策、经济杠杆、优惠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对某些行业、产品或企业的发展给予支持。二是出资机构对商业银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包括给予一定的荣誉、实行年薪制和股权制、特定的物质奖励等。三是上级行对下级行或个人的激励,包括表彰先进、增加薪水、晋升职务等。

   与激励机制相对应,完善的约束机制应是多主体、全方位约束的有效结合。一是产权约束,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出资人对商业银行的最重要约束。二是法律约束,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法律法令和政策法规对商业银行的行为重要约束。三是价值规律约束,这是价值规律即无形的手对商业银行的约束,是商业银行展开市场竞争的前提。四是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这是在上述各种约束的基础上,商业银行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获取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对自已的行为采取的一种自觉约束。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的巨大威胁和挑战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正在向低碳化发展,能否成功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决定未来国家和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低碳金融,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手段,日渐为各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重视,预计将来在历史舞台上将扮演着颠覆经济增长方式的“拯救与创新者”的核心角色。目前,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逐渐完善,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也渐入佳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碳金融业务依旧存在问题,本文旨在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现状

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我国作为非附件Ⅰ国家在2012年前没有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可以将境内减排量按照清洁发展机制(CDm)转换成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截至2011年2月,中国政府共批准2941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年减排5.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有953个项目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预计年减排温室气体约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如此大的机遇面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与境外国际金融公司、基金公司等在依托于CDm机制的碳金融业务上进行了合作。以国内最早加入“赤道原则”的银行――兴业银行为例,早在2006年5月,兴业银行便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首推节能减排贷款产品,分两期工程为中国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了共计24亿元人民币(约合3.36亿美元)的贷款。

同时,在国内以绿色信贷业务为主打的碳金融业务初露头角。在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保监会联合的绿色信贷政策推动下,我国部分中型商业银行结合市场需求开始发出针对企业、个人和家庭的绿色信贷产品,如“绿色低碳信用卡”,服务于节能服务公司(emC)的信贷产品。可见这些商业银行在关注经营业绩的同时,对于节能减排和环境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理念有了一定觉悟。但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小型农业商业银行工作重心依旧为利润、股东利益等,对于低碳业务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视而不见,缺乏前瞻的眼光。因此,总体来说,在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和机遇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步进入角色。但是除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领跑者积极开发碳金融业务以外,其他类型银行主动参与性不高。

三、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现状

国外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方面已先行一步,绿色信贷、碳基金业务被广泛开展,并且碳金融的衍生品发展迅速。

1、绿色信贷。汇丰银行自2006年实施的碳金融战略推出了可持续发展信贷的业务,为低碳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可持续林业和农业商品有关行业开辟特别融资领域,特别为进行清洁能源和非化石燃料能源研究的客户提供金融融资和技术支持。

2、碳基金。荷兰银行推出“低碳加速器”基金,直接投资于那些未上市,但致力于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效的公司;德意志银行成立的“德银气候变化基金”,集中投资于适应其气候变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公司。瑞士信托银行、汇丰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共同出资2.58亿美元成立排放交易基金。

3、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围绕碳减排权,渣打银行、美洲银行等欧美商业银行在银行贷款、直接投资融资、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创新试验。

4、中间业务。由政府建立类似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所,银行提供碳信用的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工作,尝试进行碳信用的借贷业务,即提供所谓“碳银行”的服务,以促进了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存在的问题

1、对碳金融的认知不深刻,参与度不高

由于碳金融的发展历史较短,来到中国传播的时间更是有限,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尚未对碳金融有深入的了解,其业务的交易规则、操作方式、利润空间、产品创新以及风险管理至今没有完整的体系。由于认识不足,大部分商业银行对发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缺乏内在的驱动力,仍处于消极观望状态,不敢贸然介入其中。从下表可以看出,除了兴业银行等中型上市银行,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没有积极参与到碳金融项目中来,自身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处在相脱节的状态,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

2、商业银行的利益缺乏保证

(1)碳金融交易监管、规则体系尚未健全

强有力的监管是有效保证商业银行参与金融业务利益不受损的关键,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监管当局在激励发展和采用清洁技术方面缺乏清晰的监管目标,监管政策有不确定性;同时,在国际环境下各国排放交易体系的规则和监管游移不定,让银行对其可行性存在担忧;另外,CDm项目涉及的复杂的各业务主体间的法律关系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在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下,无法让银行放心的将钱投入碳金融项目中。

(2)资金时间成本昂贵

较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以CDm为例的碳金融项目时限长,且审批过程复杂,从而带来高昂的资金时间成本。在经过漫长的等待阶段之后,工程最后是否能达到预期减排效果,取得预期利润,还是要画上一个问号。因此大多数风险规避型的银行倾向于投资于收益更加确定的项目。

3、开展碳金融业务存在政策风险。

《京都议定书》作为目前全球进行碳金融交易的基础,其实施仅涵盖2008年到2012年。在2010年12月举行的坎昆会议上,与会各国曾就《京都议定书》二期承诺书进行商议。日本等部分发达国家表现出试图抛弃《京都议定书》的言行,进而实现要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与发达国家同步量化减排的目标,这无疑是该次会议上最大的危机。一旦更多国家加入到日本的队伍中,《京都议定书》推崇的合作机制可能被颠覆,中国无法继续享受非附件Ⅰ国家的权利并且需要承担部分减排义务,此时参与长期项目的各商业银行在2012年后利润无法得到保证。即使将会有新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定出台,《京都议定书》的第一和第二承诺期中间也可能将出现断档,政策的断档会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

4、金融产品单一,运营机制不完善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产品种类仅限于绿色信贷、低碳信用卡和CDm基金,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客户群体的范围以及业务的拓宽。另外,由于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商业银行难以利用金融工具消除在开展业务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如绿色信贷业务缺少风险评级工具来减少信用风险,CDm项目缺乏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以规避在以外汇结算时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外汇风险。同时,运营机制的不完善也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如从事期限较长CDm信贷活动的商业银行没有相应机制以解决负债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与企业没有建立对等的信息渠道导致信息不对称;缺乏完善的内部程序和系统来处理碳金融复杂交易规则和操作模式所带来的操作风险。

五、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对策

1、广泛开展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创新

商业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活动,如:设立与碳减排相关的投资基金,对减排项目进行直接或者间接投资,开发碳掉期交易、碳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另外,商业银行应增强碳交易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发展碳交易、财务顾问、融资担保、咨询、为企业提供设备融资租赁等中介服务业务。银行可以通过广泛而丰富的金融产品来开拓市场,扩大参与机构数量,以新的投资渠道吸引投资者。如推出低碳理财基金类投资产品、发型低碳信用卡等业务,以增加受众人群,取得更多利润。

2、制定完善的运营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银行的运营机制,要建立内部电子操作系统以便处理各种复杂的碳交易业务,并且出台严格缜密的操作规则以防止操作风险。各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其遍布全国各地的网点建立有关企业资源库,一方面可以防范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其营销的资源库,便于寻找与碳金融合作对口的目标客户。

3、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业务

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加入《赤道原则》和《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等有全球影响力的规则,以约束自我,实现往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变。同时,须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如与其他知名商业银行共同建立碳基金等。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向其他机构学习经验与方法,提高国际知名度,分散风险,收益共享。并且我国银行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合作中有了利益的共同点,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我国在碳排放权等问题上的利益,提高国际话语权。

4、防范低碳金融业务风险

低碳金融属于新兴业务领域,银行必须注意防范低碳业务经营中的各种风险,以确保业务稳健开展。商业银行应把握行业变化的趋势,将信贷资金配置到低排放、高能效并能在整个产业生命周期中持续保持竞争力的企业上来。另外,利用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来加强其风险控制能力。例如:在CDm项目贷款中,银行可以以碳权即CeRs的收益权作为质押发放贷,或实行必要的套期保值以防范汇率变化的风险;在提供贷款中以分期投入资金、银团贷款等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还应有专业性的法律咨询机构作为法律辅助,来弥补其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不足。

5、完善银行组织结构,建立人才储备库

商业银行应成立以及完善环境相关部门,负责碳金融的业务开发、市场营销与推广以及制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银行应该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内部展开培训,对外部广泛招募具有相关经验和背景的人才,成立属于自己银行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文献:

1.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10,(9)

2.段兵.气候变化与银行业发展:影响、现状与战略[J].金融论坛,2010,(9)

3.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10)

4.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5.Stern,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theSternReview[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篇9

(一)巴塞尔协议与资本监管

为了强化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提升国际银行的公平竞争力,巴塞尔委员会在1988年公布了资本协议,该资本协议原则上仅适用于十国集团的国际性大银行,但后来却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演变为一种国际惯例,成为市场参与者评估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对协议作了补充,将市场风险纳入到资本监管的范畴。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2003年5月公布了征求意见第三稿,2003年最后定稿,2006年将在十国集团正式实施。新资本协议由三部分组成(又称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新资本协议在处理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方面更加全面,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新资本协议还保持了总资本水平不变,即资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8%。在新资本协议中还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10%以上。

我国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内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1995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1996年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对资本定义、风险资产、风险权重、表外业务、资本充足率(最低值)等进行了明确。同时在金融运行过程中,监管者还采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或降低风险,或增加资本金。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一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来行使。2003年4月28日正式由新成立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行使其监管职能。银监会专门分设了监管一部、监管二部和监管三部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进行监管。2003年6月,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公布了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以引导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这也说明我国的监管职能在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究竟需要多少资本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银行已开始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向国际市场挺进,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遵照并执行新资本协议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入竞争行列的基本条件或资格,否则难以与外资银行相抗衡。

但是,我们应看到一个特殊的现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不高,但却能抵御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由于我国大量企业经济效益欠佳所造成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金融风险较为严重的时候,国有商业银行不仅没有破产倒闭之险,反而使其信誉有所增强,人们更愿意把钱存人国有商业银行。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制度有其特殊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无论是在业务运作还是在管理制度、经营绩效以及银行体制、产权设置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我国商业银行究竟需要多少资本?资本充足率应为多大比率?是8%这个底线,还是高于这个底线,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资产结构、风险种类、风险程度、风险资产的数量、管理控制能力、社会信用环境以及国家对银行的保护程度、国家对推进银行改革的决心和进程等诸多因素。具体来讲,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影。向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多少的因素有以下十个方面。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比较大,需要更多的资本来支撑。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大主要表现在不良贷款比例太高。按照我国正式对外公布的数据看,按四级分类标准,2002年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1.4%,按五级分类标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6.1%。如此高的不良资产需要大量的自有资本才能消化。

2.未来我国银行业仍将呈快速发展之势,资产规模扩张较快,也需要更多的资本做基础。尽管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会抢去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发展之中,对银行业务需求仍然很大,银行资产规模仍可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388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4586亿元。这意味着资本充足率公式中的分母扩大,要保持或扩大原有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增加分子项——资本金。

3.伴随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风险暴露会逐渐表现出来。为了弥补风险损失,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储备。

4.我国银行业正在进行资产结构的大调整,从传统的单一信用贷款转变为贷款、证券投资以及各种金融创新业务。资产结构的转变、业务种类范围的扩大,可能引发新的风险。这也需要有相应的资本储备做后盾。

5.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引进和运用,可能会强化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能力,风险暴露程度可能降低,对资本金的需求会减少。

6.在我国经济发展呈强势发展的未来若干年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会显着增强,有可能在当年内核销部分呆坏账,不需要太多的资本金。如2002年末我国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账面盈利385亿元,比上年增加245亿元。盈利能力的逐步转强,有可能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

7.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技术和方法的探索,为银行处置风险资产提供了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快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的步伐。尤其是国家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了每年降低3%-4%的不良贷款率指标,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确实在按照要求逐年降低。这种发展态势又会减轻银行的资本金压力。

8.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是近期重点。从已披露的有关信息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是分三部曲:股份制公司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市。为推动商业银行改革的顺利进行,减轻商业银行负担,不排除国家采取类似于1999年的做法,再次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降低对资本金的需求。同时,在股份制改革中,通过发行股票,又可筹集数量可观的资本金。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必要增加太多的资本金储备。

9.财政政策的变动也是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金数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税收的调整、利润的分配办法、有关会计处理方法的调整等直接影响资本金的提取和补充数量。

10.国家信誉对于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隐含补充和保障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制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有8次降息,加上储蓄征税,但我国的储蓄存款仍然呈平稳上升之势,目前已逾10万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达三分之二以上。这些说明国家信誉吸引了居民存款,而这两者则共同充当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一部分资本金,这部分资本金随着国家信誉的增强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可低一些。但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以及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家的依赖将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充足的银行资本还是需要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商业银行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监管者的素质还不是很高。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应多一些,资本充足率应高于8%的水平才是合适的。况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指导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原则也明确指出,银行实际的资本水平最好要高于最低资本标准,而监管部门应有能力要求银行持有更多的资本。

目前我国要达到这个要求有一定困难。1989年以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9%以上,多数年份超过11%,1996年跌到4.34%。1998年我国发行了2700亿元的长期特别国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问题,1999年又成立了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曾一度有所提高,中国工商银行8.89%、中国农业银行7.06%、中国银行9.80%、中国建设银行9.85%。但后来由于资产的扩张和风险资产的增加,加之新增不良资产没能很好地控制,资本充足率再次出现降低,2000年为4.62%,2001年5.57%。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积极进行改革,不良资产每年降低2%-3%,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盈利,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是有可能的。

(三)筹集并保持我国商业银行充足资本的措施

1.内部积累

无论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特别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未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条增加银行资本的途径更为重要。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内部来增加资本,还可减少筹资成本。但以多大比例留存则取决于财政税收政策的许可程度以及利润在股东和银行内部的分配。

商业银行能否从内部增加资本首先要看银行的创利能力,即银行有没有利润。若银行没有利润,从内部增加资本就是一句空话。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还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资产质量不高,风险资产较大,不良贷款比例较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增加利润,一是要提高资产质量,二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以此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平均不足10%,这项业务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这就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了机会。我国加入wto已一年多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竞争早已拉开序幕,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致力于中间业务的研究和发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在不断创新,范围在不断扩大,收入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高,利润结构将得以改善,从商业银行的内部增加资本就有基础。

2.外部筹集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增发新股也是筹集资本的一条途径。但能否成功发行,发行价格是多少,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以及管理者的政策。从我国银行业市场发展状态看,外资金融机构参股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外资银行参股,可大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我国目前最大的四家商业银行并非股份制银行,要想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还需进行股份制改造。应该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目标和程序已基本确定,应认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迎接这一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

另外一条从外部增加资本的途径就是增加附属资本。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可看出,其资本主要是由核心资本构成(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缺少附属资本。因此,只要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就可通过发行债务性资本来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主要是有国家信誉作保证。凭借国家信誉,商业银行的存款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这又使商业银行增加附属资本更为可能。我国债券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广大投资者在股市中经历了太多的风险,银行存款利率又太低,企业债券在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市场并不发达。对投资者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有国家信誉做保证的带国字号的各种债券,如国库券、金融债券、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的债券等,民生银行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成为资本市场的抢手货应给我们有更多的启示,对于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和准备上市的银行都可积极准备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筹集资本的选择途径。

3.加强金融监管

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新成立的银监会将在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紧急风险的处置等方面进行监管。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银监会的成立将在监管理念、制度、方式和技术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1)银监会可会同商业银行一道,制定一整套与我国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资本水平的程序和评估方法。根据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看,采用内部评级法比较合适。中国工商银行已开始着手开展这项工作。

(2)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及时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对风险较大的商业银行,要及时给予风险提示,并派专人跟踪风险发展态势,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限期改善风险状况或减少风险资产。

(3)评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监管部门所需的最低标准要求。若低于最低标准,则要求商业银行或增加资本金或调整资产结构、压缩资产规模、出售一部分风险资产等。

4.加强社会监督

为了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经营信息透明度,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及管理、资本充足率四方面进行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我国要想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监管行为,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各商业银行必须向社会公开披露有关信息。目前我国除深圳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四家上市公司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也在2003年进行了年报的披露。今后,我国其他商业银行也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监管的要求,尽快进行有关信息的披露,以强化社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督。

5.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要保持资本充足率,除了努力扩大分子,增加资本金以外,压缩和控制分母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绝对的控制资产增加是不可取的,可行的有效办法是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压缩风险资产规模。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皮得,S.罗斯着.唐旭,等译.商业银行管理[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新资本协议.

[3]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篇10

我国近年的房地产业发展迅猛,也带来了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业务的飞速发展。这其中,风险不断增加和集聚上升是目前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贷款的现状。文章从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信用风险、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当前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房地产贷款

我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这一热度的不断增加,房地产贷款额度不断加大,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的主要业务,也越来越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利益。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房地产企业在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相关信用风险不断加大、个人住房贷款引发的信用风险问题也成为了社会性的问题。在房地产贷款等各类风险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性质最为恶劣、后果最为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是指将要贷款的房地产企业以自身的信用等级作为评定条件,而最终获得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一种方式。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面临的最基本的一类金融风险就是信用风险,自从有了贷款业务之后信用风险就成了贷款业务中最重要的风险。传统定义上信用风险就是指借款人在借了银行的贷款后但却不能按时还本付息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风险。随着人们对银行贷款业务和信用风险的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已不仅仅是指借款人没有按时还本付息而造成的风险,还包括已经出现的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征兆。而房地产信用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活动领域中的房地产公司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违背了与商业银行的约定而没有按时还款,给商业银行放出的贷款和利息收回增加了不确定性。从目前来看,房地产信用风险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综合性:从房地产贷款目前的状况来看,是由很多种风险并存的,但是当所有的风险聚集到一起的时候,目前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最后都会以信用风险的方式爆发出来。

(2)传递性:当在房地产贷款交易活动中的某一家出现信用风险时,就会通过多家房地产的共同商业合作伙伴传递下去,导致最终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房地产信用风险链。

(3)扩散性:扩散性来源于它的传递性,当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发生的时候,如若不能及时规避,则信用风险就会通过房地产企业之间的联系而迅速扩散到其他房地产企业。

(4)积累性:因为传递性和扩散性的存在,房地产信用风险一旦发生就会迅速增加,金融危机的可能会是最终导致的恶果。

(5)突发性和隐蔽性:信用风险一开始发生我们是看不到的,况且信用风险还包括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的征兆,所以很难发现它的存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集聚和积累,它就会突发,给商业银行以措手不及。

二、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

房地产贷款资金一般都非常巨大,往往银行都想利用给房地产企业或个人贷款来增加本行的收益。所以,商业银行采取各种方法,提供了各种适合不同资质企业的贷款类型和贷款服务,将房地产贷款分为不同的种类。文章将从房地产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房地产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现状

1.房地产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发展起步较晚是我国房地产贷款业务的特点之一,仅仅经历了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我国GDp总值深受房地产贷款的影响,并且逐年增大,因此,必须重视房地产贷款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房地产市场的利润巨大且并不规范,所以市场上的房地产企业水平和资质参差不齐。那些规模小的、资金不到位的房地产企业就向所要贷款的商业银行隐瞒本企业的资金和财务状况,向银行提供自己资金充足的错误信息,通过这些欺骗手段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尤其是这种以提供不真实信息欺骗银行得到贷款的企业,产生信用风险的概率非常高。更为恶劣的一个现状就是有许多所谓的皮包房地产企业,只有空架势,利用各种低级手段获得贷款之后,公司主要负责人就卷款而逃,以此来逃脱商业银行的追款,公司也只剩下空壳。在追款期间,商业银行的花费也相当巨大,甚至很多都无法追回。房屋销售有问题时,房地产企业利用按揭的方式来骗贷的行为也比比皆是。在贷款时承诺按时还款,收到贷款之后一转眼就成了不诚信企业,不仅不按时还款,而且利用故意拖欠的商业银行贷款去开发自己企业其他的项目,以空补空,只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不考虑此种行为给各大商业银行带来的信用风险。

2.房地产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现状产生的原因。首先,商业银行与在自己本行贷款的房地产企业信息不对称是主要的原因。房地产企业为了贷款,可谓是想出了各种蒙骗银行的奇招,使商业银行不能或者没有完全了解房地产企业的诚信度,让企业乘机钻孔,不讲诚信风险自然增加。其次,要从商业银行自身查找原因,许多时候内部操作的不规范也会导致给房地产企业贷款之后,才发现贷款程序的错误。再次,许多商业银行贷款经办的工作人员的业务功底差,没有风险意识,很多时候都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审查贷款企业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时流于形式。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就会更加导致银行信用风险进一步增大。

(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现状

1.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商业银行房地产信用贷款中值得重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现状。目前很多借款人到期不能按时归还银行贷款、利用买房为借口骗贷进行金融投资。而银行在帮其完成贷款之后,事后监督并不完善,导致借款人将所贷款项随意花费,违背了与银行的贷款约定。当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出现之后,银行虽然有权处置抵押财产,但是处理过程难周期长,不利于银行长远发展。

2.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现状产生的原因。首先,针对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这一现象来看,原因主要为居民个人的经济能力有限,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但两极分化及其严重,导致很多人并不真正的主动违约,只是缺乏按时还款的能力。再着我国股市行情近年利好,使很多人以购房、装修、买车等理由,贷款炒股。我国个人诚信体系也并不完善,银行对其资产状况与资金使用无法全面了解,缺乏风险预测能力。

三、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的直接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已出现的问题。

(1)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查询系统。我国可以在商业银行之间实行企业信用查询系统,这样就方便掌握借款人自身信用状况是否良好,也能够查询贷款方的信用历史。如此一来,只要该借款人曾经出现过信用风险问题,那么各银行均可对该用户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如此可以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针对不同的还款人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随时防范贷款信用风险的发生。

(2)商业银行对贷款客户的企业信息要做到全面了解,这是一种直接从源头来降低风险的办法,只要降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简约商业银行处置违约借款人的流程。这样就可以在法律层面加大对商业银行的保护,给商业银行更大的支持力度,缩短商业银行处置违约借款人的周期,降低成本。对恶意拖欠贷款不还的借款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增强银行的风险预测能力。

(4)商业银行对贷款项目的资金流动进行严格监控。在监控力度上做到“精”与“细”,不仅要做到对借款人的严格管理,更重要的是做到对具体贷款项目的严格控制和随时监督,降低借款项目的资金外流所带来无力还贷现象的发生。

(5)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实行“奖励”政策。对不同信用资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如果是信用度高的企业,商业银行就可以在打款条件上予以优惠,鼓励房地产企业早日还款,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针对信用度不高的企业,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提高门槛,防范信用风险发生率的提高。如今房地产行业也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根基,在大力支持房地产贷款的情况下还应该多从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方面考虑,要保证这种贷款业务既能够给商业银行和国家带来收益,也要能够保证风险系数降到最小,最终使得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业务顺畅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平.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与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宪爱琪.商业银行信贷法律风险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张雯.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度量与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4]屈建国.新信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