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行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4:42

生态农业行业报告篇1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要

该项目由×市×区财政局申报,×区×镇×村组织实施,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座落在×镇×村,新扩建2,460亩,建设时间从XX年9月开始,于XX年9月结束,时限3年。

主要建设内容:

1、鲜果采摘区扩建1500亩;

2、鲜花温室基地建设花卉日光温室70栋,到XX年末达到180栋,占地500亩;

3、开发历史遗迹区-日本碑和俄国坟,占地200亩;

4、鲜花观赏基地建设花卉日光温室40栋,新奇花卉品种达到20余种;

5、建设占地160亩的水上娱乐垂釣区,开发水面50亩;

6、建设占地110亩的森林浴场一处;

7、农事实践基地建设日光温室50栋;

8、建设200亩葡萄园,建日光温室50栋;规划100亩,作为新品种水果实验基地;

9、别墅渡假区建设别墅30栋;

10、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园区建柏油路、水泥路、田间作业道、整治田间排水沟、引水上山及治河、水电配套、绿化美化等工作;

1

1、水产、花卉、果树、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1

2、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的建设。

该项目总投入资金7,473万元,其中农民投入2,535万元,招商引资2,774.3万元,村集体投入563.7万元,市区财政自筹480万元,申请国家财政投入960万元。

二、背景分析

该园区位于×市东北部,距市中心12公里,邻近机场、港口、火车站及丹大、沈丹高速公路起点,三维交通十分便利。园区距鸭绿江断桥12公里,距虎山长城10公里,距河口度假区50公里,能增加丹东沿江旅游的景点,园区内青山绿水,山水相映,既有日俄战争遗址——日本碑和俄国坟,又有远销俄罗斯、黑龙江等国家和地区的无公害水果——燕红桃和寒富苹果;可以说,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迅猛的无公害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奠定了坚定基础。

×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虎山长城、鸭绿江,已成为丹东的代名词;燕红桃、寒富苹果已走出国门;×杜鹃花誉满全球;以鸭绿江公鱼为代表的水产品畅销全国。

园区扩建后,在向世人展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重点展示园艺型农业、示范性农业、观光型农业。成立×市生态农业旅游协会,负责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开发,把园区与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河口渡假区连接起来,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丹东旅游业内容更加丰富。

三、需求分析

生态农业行业报告篇2

摘要:当前,尼日利亚农业部正在吸引大量有文化但对农业产品技术知识知之甚少的投资者。农业产品的潜力在印刷媒体中有待开发来进一步宣传农业信息,促进农业产业的成功。因此,本研究调查了尼日利亚奥约州伊巴丹市报刊中农业广告与读者关系。从当地政府部门中得到了401名农民的名单,从中随意选择了122名(30%)的农民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结构完整的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包含单一答案和开放式答案的问题,用于启发受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调查者(52.69%)的年龄在30到50岁之间,82.52%的受访者的识字能力在小学水平之上。婚姻状况方面,75.8%的已婚,80.0%的农民把从事的农业活动作为第二次教育,27.5%的农民有超过26年的农业经历。60.8%的调查者反映曾经阅读过报刊,有高达14.2%的人一周至少一次读报。在受调查者对农业广告的认识和态度上,分别有59.2%and74.2%的人喜欢广告。推论性的统计分析表明教育程度(卡方=21.07:p值≤0.01)是与受调查者对农业广告的认识紧密联系的。然而,婚姻状况和农业经历(卡方=10.48;p值≥0.57)并不相关。农民对报纸中的农业态度和认识的关联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r值=0.385;p值≤0.000)。农业广告是意识创新的先驱,促进农业企业,对农业信息的宣传,能够在农业人口群体内部和外部获得更大的影响面。

关键词:农业广告,读者关系,新闻报纸

一、引言

不同形式的广告对如何使商业活动取得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印刷媒体业同样在每个人,尤其是有知识的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们通过帮助农民构建观念,形成观点和对事件的认识的方式来呈现诉求话题。olatunji(1991)指出,一些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近来几乎认为,信息是构成精神发展微积分里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通过广告将农业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是当务之急。

olowu(1990)断言,尼日利亚报纸的编辑们看重通过广告效应产生的收益,而不是对激发农民发展的必要的农业相关资讯。与那些不看报纸信息的农民相比,阅读报纸和农业杂志的农民更可能调整农业活动方式和方法,并影响他们对农业广告的认识和看法。

既然尼日利亚农业部正在吸引大量有文化但对农业产品技术知识知之甚少的投资者,因此在宣传农业信息过程中,强调农业产品技术知识应该引起重视。olowu(1990)指出,在西非分区的一些国家实行的财政从紧政策让政府官员,军队和准军事人士介入农业。这些进入农业企业的新兴的群体,通常有比传统农民更高的教育,将带来农业群体认知水平的提升。这些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主要依靠新闻媒体尤其是印刷媒体获得需要的农业信息,因此有必要研究这群有较高读写能力的农民如何得到需要的农业相关信息。

基于这样的背景,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来帮助研究工作的完成:1、农民与报纸有怎样的读者关系?2、农民对待报纸中的农业广告的态度是什么?

二、理论框架

1、广告在农业产品中的角色

有效的市场策略需要整合优秀的广告政策。为了让销售顺利,销售方因此要让顾客了解他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这就凸显了广告传播信息的重要性。Jefkins(1984)解释广告是为了让人了解商品或促进服务买卖的一种方式。

为农业商品或农业服务做广告的意图,是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农产品和农业相关服务信息。事实证明,大众传媒是最有效的媒介,通过大众传媒的载体,广告得以实现其信息传播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报纸这个媒介,它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公司可能是新建的,顾客对之不了解,报纸可以为公司做广告宣传,第二,如果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生产商可以对其做广告宣传来赢得顾客或者超过竞争对手(oladeji,1994).。Jefkins(1984)指出,20世纪的产业社会没有广告,资本家或社会活动家就无法生存。

像其他蓬勃发展产业一样,农业产业也需要广告宣传。农业产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原材料,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和农业服务做广告。农业产业也为其他行业产品提供了市场。

广告的一个强大的功能就是它通过各种方式向各种人群传递劝说和鼓动型的信息和观点,以此来激发变革或增强渴望的态度。(Lanihun,1986)基于这一点,广告的角色定位不能过分夸大。然而,由于农业产品有容易变质变坏的特点,在农业收成高峰期间,对农业产品实施储存通常是不能够用来阻止农作物变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制作大量的广告来促进农业产品畅销,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实现产出收入稳步增长,最终实现产量的增加。

此外,广告可以用来展示农业产出收入在何地和如何获得,因此需要减少农民不能及时获得需要产出收入的问题。对农业的研究已有大量例子,得出的结论都是关于农业产品如何获得增加。这些研究发现包括农作物的高产,种子病虫的防治和选种,机械化农业等。尽管已有这些研究,但是农业对尼日利亚经济的贡献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尼日利亚中央银行2000年的年度报告指出,农业产品增长率提高到3.3%。如果没有相应措施,例如广告,或者如果广告并不能提高农民的积极认识,农业是不会得到相应发展的。

2、研究方法

研究地区是伊巴丹市。伊巴丹市是奥约州的首府。多级取样被用来选择研究对象。首先,伊巴丹市的所有5个地方政府被取样。其次,从当地政府办公室获得会读写的农民的名单,其中随意选择了30%的农民来作为研究的取样人数。表1反映从各个地方政府得到的农民人数和取样的总数。表格说明了取样的步骤。随意选出的122名农民根据结构完整的问卷调查表接受调查访问,表中既有固定答案问题,也有开放式问题来引导受调查者提供信息。

3、测量的要素

态度:这方面的检测主要是通过回答25个关于农民对报纸中广告的正面和负面看法来实现。共分五级,强烈同意(5),同意(4),无法确定(3),强烈不同意(2),不同意(1)。平均分用于将他们的态度进行喜欢和不喜欢的分类。

年龄:这个要素的检测是通过询问农民他们的实际年龄来完成的。

婚姻状况:受访者被要求在单身,已婚,离婚和丧偶四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农民对报纸中农业广告的认识:

①报纸的读者:是(1),否(0)。②阅读频率:每天(4),1到2天(3),2到4天(2),每周(1)。③购买报纸:是(1),否(0)。④买报频率:每天(4),1到2天(3),2到4天(2),每周(1)。⑤对广告的认识,非常喜欢(3),喜欢(2),不喜欢(1)。平均分用于对统计进行分类。⑥对广告的回应:是(1),否(0)。

三、调查结果和讨论

从表2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农民的年龄在30到50岁之间,占了63.9%。这表明多数接受调查访问的人是中年人,他们正处在青壮年劳动的年龄。表2同时也显示出82.7%的农民是已经结婚,说明农民对他们的家庭富有责任感。绝大多数农民有体力和责任感,缺乏的是农产品增产和促销的信息,因此他们需要从报纸中刊登的农业广告上获取信息来增强他们的产品和销售。

根据表2,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农民受过一种或者另外一种教育。这一数据表明农民普遍具有较高的读写水平。从表中也能反映出78.7%的农民将其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作为其职业。表2也显示农民是富有经验的,因为他们当中一些人(27.0%)有26年农业从业经历,高于农业经历中其他方面的比例。makanjuola(2002)在一个相关研究中确信中年人农业群体构成了阅读新闻报纸的主体,他们更通常拥有各种程度的从业经历,其中就包括农业。

表3反映出农民中占61.5%的人喜欢阅读报刊。这一信息表明农民具有较高的读写识字水平。从表中还可得知,多数农民一周至少读报一次,这表明农民对报纸内容是了解的,他们极有可能发现和阅读刊登在报纸里的农业广告信息,并对广告信息做出回应。

从表3也可以发现,许多农民购买报纸。这说明农民意识到报纸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对报纸的看法,66.4%的农民喜欢广告。这表明农民对于农业广告的认识态度是积极的,评价也是高的。另外,高达74.6%的农民对新闻报纸中的广告表现出喜欢的态度。nwachukwu,(2005)认为农民喜欢倾向于阅读报纸来获得将农业作为实业的信息报道。

从表4可知,农民的教育水平同他们对农业广告的认识有重要的关系。这表明他们的教育程度会影响他们看待报纸中的农业广告。在将农业作为农民的首要职业和农民对农业广告认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农民的主要职业是农业,农业影响农民对农业广告的关注度。婚姻状况和农业经历被认为是与农民对农业广告的认识并不相关联。在meera(2004)和Lightfort(2003)开展的一个相关研究中,他们发现教育和首要职业对农业新闻读者的影响最有联系。

表5的结果表示,农民对报纸中刊登的农业广告的态度和认识之间的重要联系。这种关系又表明,农民存在对报纸农业广告喜欢的态度。这一发现得到padre(2003),Ramirez和Quarry(2004)等人的共同支持。

四、结论和建议

生态农业行业报告篇3

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比较

为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客观上要求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调整,突出其环境保护功能,引导人们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地保护环境,在为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一、欧盟农业生态补贴政策

wto规则把农业补贴政策划分为三种类型:绿色补贴政策、蓝色补贴政策和黄色补贴政策。绿色补贴政策是指农业补贴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不产生扭曲作用,包括对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补贴。蓝色补贴政策是指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给予的不与其生产经营相挂钩的直接补贴,这种补贴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产生的扭曲作用不大。黄色补贴政策是指农业补贴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产生较大的扭曲作用,它包括价格支持和农产品出口补贴。由于绿色补贴政策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不产生扭曲作用可享受豁免权,蓝色补贴和黄色补贴政策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产生扭曲作用需逐步削减甚至取消。欧盟原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属黄色补贴,需要削减和禁止,为了既适应wto规则的要求又不削弱对农业的支持,欧盟对原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进行制度创新,抛弃过去价格支持体系,而把环境保护作为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了从价格补贴转向环保补贴。2003年6月,欧盟确定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完全相挂钩,形成了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农业补贴的环境保护功能改造最终完成。欧盟的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包括:

(一)制订农业生态环境标准指标体系

2003年,欧盟出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指导欧盟成员国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补贴的纲领性文件。欧盟各成员国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

(二)构建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标准指标体系实施的激励机制

首先,设置奖励机制。补贴标准是以农民为农业生态建设的投入额度为参照系,农民为农业生态建设投入越多,其获得的补贴也就越多。其次,设立惩罚措施。农业生产经营者申请农业生态补贴项目时必须承诺预期成果和保证措施,若不能达到最低标准要求则不能获得全额的农业补贴甚至不能获得农业补贴。最后,设置评估监督机制。成员国每年对本国农业生态建设进行绩效评价并向欧盟监测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欧盟监测委员会综合各成员国的评估报告形成欧盟农业生态建设绩效评估报告,通过农业生态建设绩效评估报告对欧盟农业生态建设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

欧盟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培育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产品质量意识。由于农民获得农业生态补贴的量与其对环境保护投入呈正相关,在利益驱动下农民自觉地把环保理念牢记在心,并贯穿于农业生产中,力图做到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力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第二,保护了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在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农民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转而更多地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机械除草,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对环境污染和在农产品的残留;在畜牧养殖业上,养殖户只有对禽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达到规定标准后才能获得足额补贴,从而消除禽畜粪便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第三,增强了农业发展潜力。农民进行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使过去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起来,增加生态系统对气候的调节能力,食物链得到延伸,食物网密集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优化。另外,以有机肥料替代无机化肥、用生物农药和机械除草替代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成分,土地肥力增加,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二、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剖析

(一)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演变

1998年以前,农产品供给不足是当时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增加农产品供给是农业补贴的主要目标,农业补贴主要是刺激农产品生产,而农业补贴政策的环境保护功能却长期被忽视。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农业补贴政策的环境保护功能初步显现。一方面,受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1998年我国经济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增长放缓,农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这使农业补贴政策增产功能的迫切程度有所下降,为农业补贴政策增加环境保护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充分暴露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程度,它显示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增加环境保护功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随后,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投入力度,并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草工程,农业补贴政策的生态功能开始显现。农业补贴政策环境保护功能逐步突出。首先,在植树造林项目补贴上,中央补贴资金主要放在东北、华北和西北植树造林、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上游、平原绿化四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地方补贴资金主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引导本地农民植树造林。其次,在水土保持补贴方面,针对黄河中游地区的无定河、三川河、皇甫川、甘肃省定西县、永定河上游、柳河上游、葛洲坝库区、江西兴国等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情况,中央补贴加大对上述地区的补贴力度,力图扭转这些地区水土流失恶化局面。另外,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二)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存在的不足

第一,农资补贴与农业补贴政策环境保护功能相背离。一方面,国家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实行价格(低价)管制,降低农民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的使用成本,增加农民购买欲望,然后再对生产农资的厂商进行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减少厂商生产成本,增加其收益,从而提高厂商供给意愿;另一方面,政府对种田农民给予农资补贴,提高农民购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的能力。这大大提高农民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的可获得性,为农民在耕作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农业生产造成生态破坏埋下祸根。第二,开荒补贴对环境造成破坏。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轰轰烈烈地大搞群众性造田运动,为鼓励开荒种田,政府对农民开荒田免收三年农业税,这在征收农业税时代相当于给予农民开荒补贴,不适当的过度开荒,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给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严重损失。我国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而且也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3400多吨/平方公里,部分区域侵蚀模数甚至超过每年3万吨/平方公里,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专家按2000年的数据分析认为,水土流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5%。

三、优化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建议

(一)加快中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法制化进程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中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法制化进程,为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制订执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为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法律保障机制,确保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持续性。

(二)制订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最低标准指标体系,使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有据可依,并做到标准化和精确化,提高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三)优化我国农业补贴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功能

首先,借助目前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下降的大好时机,停止对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厂商补贴并提高税率,增加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生产成本,提高其价格,提高农民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成本。其次,取消对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农资补贴,增加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货币幻觉成本。最后,对少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而多用农家肥料、生物农药和机械(或人工)除草的环保生产进行奖励。

(四)优化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配套措施

首先,继续实施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人口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为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提供宽松的人口环境。其次,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再次,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加强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污,节约用地,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为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生态农业行业报告篇4

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市委书记刘淇讲话指出,北京要抓住当前机遇,积极推动郊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调整首都城乡结构,推动郊区城镇化建设,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城镇化的各项规划政策,抓紧解决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抓紧落实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程项目。

夏占义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北京要集中力量统筹城乡,集中资源聚焦“三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首先把加强“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国民收入分配要真正向“三农”倾斜。二是坚持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政府公共资源更多投向农村。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要素向农村聚集。三是要强化规划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四是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报告提出,2010年,北京要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重点建设为抓手,加快拓展新的战略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城乡结合部改革发展。其中包括诸多亮点。

整体启动50个重点村建设,同步加快其他城中村改造。探索土地利用多种模式,实现农民在自己土地上富起来的城市化。按照“先难后易”的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原则,今年本市将启动包括海淀区唐家岭村、丰台区夏家胡同和昌平区东三旗村等50个村庄改造工程。这50个村庄因被列入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被称为“挂账村”。50个“挂账村”规划方案已基本形成。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郭援表示,“挂账村”整治改造方案在编制时有一个“双50”原则,即回迁安置房按照每人50平方米安排,产业用地按每名劳动力建筑面积50平方米安排。他同时透露,允许村集体组织在产业用地上建房出租,村民持股分红。除“挂账村”外,其他村庄的整治改造也会陆续启动。本市227个行政村中大约有198个村可以利用其紧邻城市集中建设区、拥有一定建设用地资源的优势,将行政区划范围内建设用地的开发与城乡一体化改造相结合。另外,对于29个位于第一道绿隔地区绿色空间中的村庄,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农民上楼,通过绿隔和绿色产业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城是另个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报告提出,北京要切实解决好新城建设中的涉农问题。对于新城规划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镇村,及时实施整建制农转居。新城的土地储备占北京市的70%,新城是北京未来发展重点。“新城将比中心城更加宜居,每一个新城的规划都引入了低碳生态、绿色宜居、自主创新等理念。”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王飞日前接受采访时说。他同时表示,新城必须成为首都面向未来建设世界城市新的空间平台,新城建设必须采用新的建设标准去发展。低碳生态、绿色可循环、公交优先、人性化规划设计、精细化管理、产业的自主创新等,这些新的理念在新城规划中都予以体现。

“新城在很多方面都会超过中心城,如生态宜居环境。”王飞说。以通州规划为例,通过优化空间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强化建筑标准、促进绿色交通等途径,规划一个低碳、生态的运河核心区,同时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力争形成低碳经济高端服务产业链,最终将通州建成“低碳城市”。

小城镇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报告提出,要确保42个重点小城镇都有适度规模产业集中发展用地,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抓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据悉,目前有关促进重点镇加速发展的有关意见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

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在做客《首都之窗》直播节目中,谈到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的北京农村发展。他说,简单概括,就是北京农业是“现代化”,农村是“城镇化”,农民是“工资化”,体现在这“三化”上。“农业现代化”是指,北京农业是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为北京世界城市增添光彩。“农村城镇化”,指大部分地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小城镇、新城及广大农村地区都要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各种服务配套。“农民工资化”就是农民收入要提高,要进一步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解决从事农业户有工资的问题,农民也要挣工资。

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与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互相促进,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夏占义在报告中强调,2010年,北京市要下大力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北京要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报告提出,北京要加快吸引一批国内外涉农企业、研发总部落户北京,使北京农业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窗口。着眼基础设施最领先、成果转化首选地,籽种品种顶尖级、机械装备现代化,服务体系最完备,人才素质第一流的标准加强农业建设。做好加快良种培育,特别是要办好世界种子大会,打造北京种业之都等项工作。积极争创国家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精品工程。着眼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引进吸收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

其次,北京要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北京要加快构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加强与国家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对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要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统筹制定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推进高水平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支持本市龙头企业在外埠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覆盖。还要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

第三,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规划引导,促进镇村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同时,扶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母体的中小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建设旅游之都新定位,推动乡村旅游业集群发展。支持民俗旅游村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第四,要加快发展沟域经济。使沟域成为城乡一体化亮点,市民休闲度假首选地。编制全市62条重点沟域5年发展规划,启动重点沟域建设工程,开展7条沟域规划国际招标。市委常委牛有成表示,今后北京沟域

经济发展,要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标准,用高标准规划促进高水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初步统计,北京拥有1公里以上的沟约2300余条,其中3公里以上的有220余条。目前,七个山区区县已有70余条沟域完成或正在编制发展规划,其中起步较早的17条沟域,已形成一定规模并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实际发展,沟域经济已经出现文化创意先导、特色产业主导、龙头景区带动、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等五种模式。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报告提及的重要内容。报告指出,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府固定资产对农村投入,全面推动水电气路及生态环保、信息化等大型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启动山区50G公里主线,400公里支线道路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市42个重点镇全部用上安全、清洁能源。积极推动液化气下乡,改善农民生活用能。年内实现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全面完成“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启动新农村社区与新民居建设试点。鼓励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改造安全、节能、环保的自用住房。

其次,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年内新建郊野公园10处。全面完成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163平方公里绿化。启动林业碳汇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单位和市民认建认养树木绿地、购买碳汇。

再次,科学开发利用农村水资源。开展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总体评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建设,推进重点镇集中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要地表水水源地和市级民俗旅游村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和潮白河生态建没。完成山区3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报告还提出,吸引央企与乡镇对接,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教育转变观念,改善农村民生。教育引导农民选择就业到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的跨越。尽快完善农民就业产业基地相关规划、土地手续。实现农民“工作在园区、居住在城区,生活在社区”的目标。靠服务保障就业。完善市区镇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农村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农村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报告提出,2010年,北京将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农利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完善流转合同签订和等级备案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农民利益。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依照规划、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农民入股方法,发展股份合作制租赁房。

报告提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争2011年底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不断深化配套改革措施,探索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规范林地承包合同管理、林权登记发证、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和集体林权流转。建立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实施生态公益林审改效益补偿。探索集体林业经营权抵押贷款、林业政策性保险等具体办法,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快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林业合作组织、林业专业协会。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坚持“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方向,加快进度,使更多农民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市民。2010年,完成改革单位450个以上,重点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新城规划区,重点小城镇及群众积极性较高地区改革。

生态农业行业报告篇5

【关键词】去农业化;再农业化;发展趋势

一、“去农业化”及其后果

(一)农业院校去农化引发的思考。据新华网报道,2013年两会期间,一些农业院校代表委员表示,近年来因一些农业院校想改名去掉“农”字,一些农业院校合并到了综合类大学,传统农学专业已不同程度地被边缘化。自高考大规模扩大招生以来,农业高校虽然取得很大发展,招生分数逐年提高。但是在同类院校中,无论国家还是各省都是同层次里招生分数最低的。在招生难的压力面前,很多农业大学为了生存和迎合社会需求,纷纷增设了大量与市场经济挂钩的非农专业。主要原因是:由于工资待遇低、缺少发展潜力,目前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农业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就业,导致基层农业专业人才缺乏,给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不利影响。农业教育方面,高端职业教育或本科层次的农业教育现在都面临很大的问题,首先职业教育比例明显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比例,其实农业需要有一批直接服务于农业一线,服务于农村的职业教育学生。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会导致农业科研、教育、创新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受到影响。农业人才高等教育培养体系面临解体的窘况,使得农业领域人才断层问题日益突出,势必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

(二)地方发展中的“去农业化”倾向。地方发展中,政府强调招商引资,也同样存在“嫌农爱工”的“去农业化”的现象和发展趋势。虽然我国在工业与其他产生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工业产值已经跃居第一位,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工业化国家,但我们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农业是我们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生存的根基,尤其从从业角度看,农业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去农业化”不仅是农业高校发展之忧,更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忧。现在,我们对“去农业化”不加反思和行动,将来,“去农业化”可能会让我们食不果腹,社会动荡。

二、“去农业化”倾向之辩

客观来讲,“去农业化”有其合理因素,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农业面临着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挑战是传统农业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农业难以为继;机遇是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传统农业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目前,摆在我国农业发展之路有两条:一条农业走上了工业化农业道路;另一条是农业顺应现代化发展趋势,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者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后者则是跨越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发展之路。因为从世界近代农业的路径来看,主要以工业化代替了传统农业,这是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问题,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乃至人类的发展都难以为继,所以对于后发发展国家而言,要借鉴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跨越发展,走农业的现代化之路。

三、“再农业化”理念的提出

(一)鉴于对欧美工业化国家的再工业化理念与战略的提出。随着近代科技革命,古代农业文明让位于近代工业文明,农业进入了工业化农业时代。以无机能源为支撑的近代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我国农业目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存在“去农业化”倾向,步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后尘,导致环境生态危机。因此,鉴于目前农业工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一定问题,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有必要对“去农业化”现象进行再思考。立足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需求、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行“再农业化”,将近代农业推进到现代农业。

(二)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必然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再农业化”的提出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清颖,王昆.“农”字头大学要消失?!代表痛陈农业院校“去农业化”之忧[eB/oL].新华网,2013-3-11.

生态农业行业报告篇6

摘要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不但要率先保护好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为现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财务管理是促进单位经营目标转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

关键词农业科研绿色会计财务管理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不但要率先保护好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为现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财务管理是促进单位经营目标转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是值得提倡的。

一、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必要性

(一)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历史机遇。党的十报告把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且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报告的第八部分被单独强调。提出了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样的地位,全文共提及“生态文明”15次之多,这些充分说明,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面临历史性的的发展机遇。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本质需求。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人类从远古开始就在探索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所有进步和发展都是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当前,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世界各国都在走“科技兴农”的路子。问题在于农业科技进步是双刃剑,既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一面,也有破坏生态环境的一面。下面仅举历史上农业科技进步的典型--农用化学物质为例。农用化学物质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产物,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板结、农产品残毒过多,破坏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大,使农区成为分布面广的一个重要面源污染源,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当前,全国累计遭受污染耕地面积已超过0.1亿公顷,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达15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可以断言,今后的农业科技进步,要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不但要保证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确保科研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

(三)推行绿色会计是农业科研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绿色会计,从理论层面来看,实现了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的完美统一;从实践层面来看,构建了“信息披露―现场诊断―管理决策―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的循环流程”。可以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决策与经营活动中注入环保理念,以环保理念重塑单位整体的业务流程,运用绿色会计记录和反映单位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单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保持竞争优势。可以把单位由被动的环境保护型转变为主动的环境经营型。

二、全面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全面推进绿色会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体制、制度、机制全方位展开,根据笔者的实践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在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过程中,要把“综合效益最大化”替代现存的财务管理目标。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通过财务管理活动致力于履行社会责任,从而树立农业科研单位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样可以改善农业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推行绿色会计委派制。推行绿色会计建议实行委派制,有利于单位对所属机构实施更为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从业务上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力度。按照单位自身的特点,会计委派制应该设置委派机构以及管理机构。一是要组建会计委派有关的领导机构,当作本单位相应的会计委派机构;二是要授权给本单位的财务部门成为其管理主体机构。三是可以采取从基层筛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委派到其它单位的内部委派制度、委派形式以及范围。

(三)加强会计报表的管理。绿色会计的理论和实践都认为,绿色会计是单位的“绿色账本”,在传统会计基础上融入环境因素,采用会计报表方式反映单位损耗的环境资源及污染状况,向公众展示单位环境保护的活动过程和环境业绩,以接受社会对单位的监督。加强会计报表的管理,在全国还尚未出台可以指导环境会计报告编制所依据的条理性规定的情况下,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在报告的形式及内容方面实行某些约束性指标数据的绿色会计报告。报表要规定以下会计要素:一是绿色资产的确认;二是绿色费用的确认;三是绿色效益的确认;四是绿色负债的确认。

(四)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满足绿色会计管理的要求。绿色会计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还要具备运用新工具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的能力。单位可利用现有条件,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能力。强化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对会计人员要进行农业科研环境及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其系统的知识结构,以便适应绿色会计的要求,更好地参与会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会计研究.1999.

生态农业行业报告篇7

为了深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本刊记者经过采访有关领导和专家,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炼出有助于重庆又好又快发展的九大新动力。

民生幸福新追求

【报告摘要】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重庆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反复强调注重民生,并将其细化、具体化,例如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水平、增加大病治疗报销范围等。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重庆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微型企业,推进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报销水平。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灾民生活救助体系,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孤儿生活保障机制。加快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和社区养老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保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以上。实现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增强村卫生室网底功能。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药品交易所交易品种,降低群众用药支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打击刑事犯罪,保持对黑恶势力的高压态势,深入实施“百镇千村平安示范工程”。

【“两会”声音】

惠民生,就业是基础。老百姓有工作,才有收入,才有条件去提升生活质量和维护尊严。因此必须支持创业、鼓励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让有劳动愿望和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就业,让每个就业的人都能体面和有尊严地劳动,让有工作的人收入再高些,劳动保障再好些,休息时间再长些。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副区长刘江龙

多数农民工与公司签订的是集体合同,发生工伤后,很难确认劳动关系,漫长的维权时间令伤残农民工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所以建议政府统一、简化、细化、公开认定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及帮工关系的标准,以便于识别和处理。同时建议将伤残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残疾人保障体系,使其享受低保等福利政策,让其重振生活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城建控股(集团)第一市政工程公司路面处农工班班长康厚明

结构调整新机遇

【报告摘要】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重庆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重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仅要注重钢铁、老化工、传统制造业等传统工业的提升,还要注重对轨道交通、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推动。市政府今年要推进的28个重大项目中,有10个工业项目、10个城市改造和发展项目、8个基础性项目。这些项目总投入接近2万亿元,今年就要投入5000亿元至6000亿元。所以重庆应积极对接中央培育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政策和资金,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转型。

【“两会”声音】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当把为制造业企业减负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出台减负政策,把制造业企业从不合理的重压中“解救”出来,并破除垄断,使民资与国资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运营通道,清除大型民企迈向世界一流制造企业的路障。

――全国人大代表、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建华

已出台的“非公36条”感觉并未触及到实质。民营企业在进入一些重要领域时,仍有很多“玻璃门”,政府应该把一些领域彻底放手给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宗申产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左宗申

西部开发新局面

【报告摘要】

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力度,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支持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重庆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谈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首先就提出要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地区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也为重庆未来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处于重要位置,应创造性地落实西部大开发新10年政策措施,把重大项目全部纳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着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基地和辐射支点。

【“两会”声音】

最近国务院批复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这是西部大开发在新的五年又一个新的起点,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纲领性文件。重庆应努力先行先试,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主席邢元敏

在新10年开发中,重庆被赋予“排头兵”的作用,目前重庆将十大类重大项目、21大类重大项目群全部纳入西部大开发的“十二五”规划,重庆将在新一轮西部开发中形成新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

农业发展新支点

【报告摘要】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重庆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提出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重庆各区县要抓住机遇,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建设粮油、生猪、柑橘、蔬菜、生态鱼、土鸡、牛羊、中药材等百亿级产业链,推进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深化“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加快“两翼”区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建设与发展特色小城镇,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要搞好灌区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去年重庆在水利上投资超过150亿元,今年水利投资预计将超过200亿元。各区县要按照“五个一批”(论证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见效一批)的要求,突出骨干水源、饮水安全和大江大河、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各种水利项目储备,为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央资金奠定基础。

【“两会”声音】

缺少资金是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瓶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农民手中这“三权”的巨大价值一直得不到体现。所以必须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农科院院长唐洪军

在进行水利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尊重民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论证,筛选符合农村实际的最佳规划设计方案,从源头上防止水利工程的“先天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李钺峰

扶贫解困新希望

【报告摘要】

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让扶贫对象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重庆机遇】

重庆“两翼”区县集“老、少、边、穷”地区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五大中心城市政策、统筹城乡综合试验区政策等于一身,同时,又有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两个片区被纳入集中连片困难开发区域。今年初,我市制订了贫困区县“脱帽”的时间表。重庆应积极规划和储备项目,对接中央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将时间表上的一个个希望全部变成现实。

【“两会”声音】

重庆“万元增收”工程集中解决了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比如技术服务体系问题、种苗供给问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问题、单个农口部门不好解决的问题。在扶贫解困中,要充分利用好“万元增收”这一抓手。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溪县委书记郑向东

改革开放成绩的取得,农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目前国家强盛了,大家生活都好了,应履行一种道德责任,要刻不容缓地补偿和回报农民,包括他们的后代。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教授夏庆友

微企发展新源泉

【报告摘要】

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重庆机遇】

今年初,重庆市政府制订了目标:新增微型企业3万户、个体工商户11万户以上。政府工作报告为重庆发展微企送来一份“大礼包”,包括税收支持、融资支持、技术创新支持、发展的支持和环境的支持等。所以重庆要抓住机遇,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搭建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推进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建设一批孵化基地和工业楼宇――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争取超额完成年初目标。

【“两会”声音】

中小规模银行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设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中讯实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吴江林

政府可牵头建立大型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对接平台,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形成小企业为大型企业配套的模式,使这些小企业能够跟随大企业的发展不断成长壮大。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小天鹅集团董事长何永智

综合改革新动力

【报告摘要】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重庆机遇】

重庆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开放。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更应该成为综合改革的“排头兵”。要抓住时机,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以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核心,畅通城乡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一体化配置的制度通道。加快国有企业资本、组织、产业、运营结构改革,深化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统一的国资管理体制。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调节政府、企业、居民的分配比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继续保持一般预算的75%用于区县基层、50%以上用于民生。

【“两会”声音】

国家应下决心作出重大决策,从顶层制度设计着手,有项目、有投入、有规划,实实在在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切实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这既是最大的内需,也是现实的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存根

建议在医改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特别是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实施新农合后,进一步明晰基本药物覆盖到村卫生室的相关政策。同时一定要加强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争三年内全部轮训一遍。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

内陆开放新活力

【报告摘要】

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对外经济工作思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重庆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重庆要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加快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应抓住这个机遇,壮大离岸金融结算规模,争取限额离岸免税零售试点,设立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高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发展保税物流、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建设货物集散分拨中心和进口商品专业市场。优化渝新欧运行平台和通关流程,支持中国―比利时绿色列车通道项目,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开辟面向东南亚的贸易大通道,打通连接东盟的物流关节点,实现渝昆缅(越)国际铁路集装箱试运行。健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机制,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业和现代农业。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围绕国内紧缺的资源、装备、品牌和先进技术,推动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和战略并购。建立海外投资引导基金,抓好海外在建项目,扩大境外资源要素互利合作。增加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短缺原材料进口,建立欧洲进口商品集散中心。

【“两会”声音】

重庆要抓住关键,面向中国市场展开海外投资,实施“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体内循环。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

希望政府进一步从政策、资金、服务、配套制度等方面给予指导,加大对大型医疗器械“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智彪

生态环保新路子

【报告摘要】

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

【重庆机遇】

重庆作为全国目前唯一的省级“生态中国城市奖”获得者,更应在推进生态环保建设中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健全行政管控和市场调节的互动机制,严格目标责任和管理,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推广先进技术和节能产品,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继续实施环境污染安全隐患企业环保搬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循环经济示范,规划建设一批低碳产业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粉尘、噪声、废气、烟气综合治理。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管网配套,新增和扩建一批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抓好小流域环境整治,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深入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排污权交易,利用市场化手段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搞好森林管护,探索碳汇交易。

【“两会”声音】

目前环保工作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环保生态的保护力度,比如,明确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主管部门,构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体系等。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杨天怡

生态农业行业报告篇8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和运行机制,有效预防、规范处置、及时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生命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吉林省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定本预案。

1.3事件分级

本预案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因食用农产品而造成的人员健康损害或伤亡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相应分为四级:即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级评估指标见附录)。事件等级的评估核定,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进行。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吉林省种植业Ⅱ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处置,指导全省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畜禽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及由动植物疫病引发的畜禽产品和农产品卫生安全事件、转基因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由相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预案执行。

1.5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建立“统筹安排、协调配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坚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健康损害和人员伤亡。

(3)科学评估,快速应对。有效使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等科学手段,准确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依法处置、快速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4)加强监测,预防为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加强宣教培训,提高公众自我防范和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任务

2.1应急启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核定级别,开展处置。Ⅰ级、Ⅱ级事件发生后,根据要求和工作需要,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农委”)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事件应急处置工作。Ⅲ级、Ⅳ级事件发生后,市(州)、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地方政府领导下,成立相应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同时逐级上报至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2.2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设置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农委主任担任,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性质、范围、业务领域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确定,包括:办公室、人事处、综合处、农业处、政策法规处、农村经济管理处、市场信息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对外经济处、科技教育处、园艺特产处、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农垦处、农产品加工处、驻委监察室、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参茸办公室、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农药检定所)、省种子总站、省农业环境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省农产品包装安全监测中心)、省农经总站等单位以及事件发生地市(州)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办公室主任由处长担任,成员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管领导及突发事件发生地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工作人员视情况从有关成员单位抽调。

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486号307室,邮编:130051,电话:0431-88906017(传真),88906097。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和日常办事机构的设置,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2.3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职责

在省政府食品安全应急指挥部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负责Ⅱ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指导市(州)、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Ⅲ级、Ⅳ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主要是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相关技术鉴定工作;根据需要事件的重要信息;审议批准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应急处置工作报告。

2.4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贯彻落实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启动有关预案,协调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开展相关应急处置工作,督促相关地区、处室(单位)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事件,防止事态蔓延扩大;研究解决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具体问题和有关控制措施;向省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办、农业部及有关部门报告、通报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情况,为新闻机构提供事件有关信息;完成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2.5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各成员单位在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加强对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督促和指导。

(1)办公室:负责与省应急办联系和衔接,协调解决应急处置工作车辆等物资。

(2)人事处: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人员调配,对成员单位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考核。

(3)综合处:负责与省新闻办等媒体部门的联系和衔接,组织、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信息汇总、报送及工作。

(4)农业处:负责组织由农药、肥料、种子等使用引起的种植业产品(不包括蔬菜及特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5)法规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法律指导,牵头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做好突发事件涉嫌行政违法案件的立案查处工作。

(6)农村经济管理处:负责指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相关农民合作社实施生产自救和恢复生产。

(7)市场信息处: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市场监测和产销对接的组织协调工作,维护市场稳定。

(8)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牵头拟定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开展应急信息报送,应急动态分析等工作。

(9)发展计划处:负责协调相关处室编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发改委追加应急处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

(10)财务处: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资金保障及管理。

(11)对外经济处:参与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按规定组织对外通报和信息交流。

(12)科技教育处:负责产地环境污染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3)园艺特产处:负责组织由农药、肥料、种子等使用引起的蔬菜及特产品(不包括人参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4)农业机械化管理处:负责组织由农机作业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5)农垦处:负责组织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6)农产品加工处:负责组织与农产品产地加工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7)驻委监察室:负责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以及应急处置工作中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单位和工作人员按照管理权限进行调查处理。

(18)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配合有关处室单位参与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自有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19)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20)省参茸办公室:负责组织人参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21)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农药检定所):参与农药方面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2)省种子总站:参与农作物种子方面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3)省土壤肥料总站:参与肥料方面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4)省农村经济管理总站:负责指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相关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组织实施生产自救和恢复生产。

(25)省农业环境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负责由农业环境污染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参与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以及有关情况的收集、报告等工作。

(26)委内其他相关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在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开展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2.6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组成和职责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工作小组及其成员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并随时将处理情况报告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将有关事件情况以及处理情况及时报告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

2.6.1事件调查组

组成: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环节,指定一个部门牵头负责,并抽调相关人员和专家组成。

职责:调查事件发生原因,做出调查结论,评估事件影响,提出事件防范意见。

2.6.2事件处置组

组成:由事件发生环节的具体监管职能部门为主组成。

职责:组织协调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依法组织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封存、召回问题农产品,监督相应措施的落实,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

2.6.3专家技术组

组成:由省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专家组成。

职责:负责为事件处置提供技术支持,综合分析和评价研判,查找事件原因和评估事件发展趋势,预测事件后果及造成的危害,为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提供参考。

2.6.4信息组

组成:由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别等情况确定具体成员。

职责:确定信息内容和方式,监控舆情,进行分析和研判,协调媒体做好舆论引导。

3预测预警、报告和评估

3.1预测预警

省农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测预警制度,依法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农产品种植及收贮运过程的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各相关处(办、站、中心)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农药及残留、土壤环境、肥料等质量安全监测工作。通过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隐患,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省农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告制度,及时有关我省农产品农药残留等监测信息。

3.2事件报告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包括信息报告和通报,以及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信息采集和报送等。

3.2.1责任报告单位和人员

(1)农产品种植、收购、贮藏、运输单位和个人。

(2)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所。

(3)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发现)单位。

(4)地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5)其他单位和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3.2.2报告程序

遵循自下而上逐级报告原则,紧急情况可以越级上报。鼓励其他单位和个人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

(1)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控制措施,第一时间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收到报告的部门应当立即处理,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时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2)发生Ⅳ级事件时,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市(州)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同时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3)发生Ⅲ级及以上事件时,市(州)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以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省农业委员会,并同时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4)发生Ⅱ级及以上事件时,省农委应当及时报告省政府,并在事件发生2小时内报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同时,通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卫生计生委。

(5)省农委在接到Ⅲ级及以上事件报告后,由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及时通报办公室和对口业务处(室),按程序及时向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并及时通报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

3.2.3报告要求

(1)初次报告。事件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可能报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伤亡人数、事件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件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件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件的简要经过。i级、Ⅱ级事件发生时,初次报告要求从事件发生到报告省政府及农业部时限不能超过2个小时。

(2)阶段报告。事件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必要时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原因等。

(3)总结报告。事件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事件处置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拟出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鉴定结论,对事件的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件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3.2.4通报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之间应当及时通报。

(1)通报范围和方式。省农委接到Ⅰ级、Ⅱ级、Ⅲ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后,应当及时与事件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并将有关情况按程序通报相关部门,对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或可能引发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省农委应按程序及时上报省政府和农业部;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相关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

(2)特殊通报。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件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者有关国家通报时,按规定由省农委上报省政府和农业部,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按规定处理。

3.3事件评估

突发事件评估是为了核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级别和确定应采取的措施。评估内容包括:事件农产品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及所涉及的范围,是否已造成健康损害后果及严重程度;事件的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事件发展蔓延趋势等。

3.4级别核定

事发地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会同事发地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事件评估结果核定事件级别。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四级。

Ⅰ级响应,由农业部报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同意后启动实施;

Ⅱ级响应,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在农业部指导、协调和督促下,由省农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按照相应职责分工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Ⅲ级、Ⅳ级响应,分别由市(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在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1.1响应的升级当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随着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事件危害特别严重,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报上级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响应级别。

4.1.2响应的降级当突发事件危害已得到控制并呈迅速消除态势,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降低响应级别或撤消预警。

4.2指挥协调

(1)省农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指挥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Ⅱ级响应;提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协调指挥应急处置行动。

(2)省农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挥协调相关处(室)向省农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提出应急处置重大事项决策建议;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加、指导现场应急处置指挥工作;协调、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及时向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应急处置行动的进展情况;指导对受威胁的周边危险源的监控工作,确定重点保护区域。

4.3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事发地的应急处置力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责任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事态出现急剧恶化时,在充分征求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应当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依法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4.4响应终止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即终止。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评价确认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汇总的应急处置工作情况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和建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单位、责任单位的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及时跟踪处理情况。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件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造成事件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5.2总结报告

Ⅲ级、Ⅳ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市(州)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总结分析应急处置过程,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送省农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Ⅰ级、Ⅱ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省农委应当及时总结分析应急处置过程,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送农业部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6应急保障

6.1信息保障

省农委建立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由省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

6.2技术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专业技术机构承担。当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时,受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委托,承担任务的专业机构应当立即采集样本,按照有关规范实施检测评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6.3物资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设施、设备、物资和资金,由同级人民政府财政解决。

7监督管理

7.1奖励与责任

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者成绩显著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或工作人员,根据情节,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7.2宣教培训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组织实施。

8附则

8.1预案管理与更新

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处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职能职责及相关内容作出调整时,要结合实际及时修订与完善本预案。

市(州)、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预案,制订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分级应当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协调一致。

8.2演习演练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习演练,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并通过演习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8.3预案解释和实施

本预案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生态农业行业报告篇9

非洲之角粮食告急

严重的干旱、持续的冲突和高企的粮油价格,让非洲之角地区超过500万人正在忍受饥饿的折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乔塞特・希兰4月初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表示,始于去年的干旱席卷了肯尼亚北部和东部、索马里中南部以及埃塞俄比亚东部。当前,这些地区的农作物收成难保,粮食供应处于高度危险状况,需要粮食援助的人口已经增加了140万。

面临粮食危机的还有乌干达。由于耕地面积的增长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沉重的负担将使其农村小型农业单位无法自给自足。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指出,全球粮食价格3月份已经达到20年来的最高值,而且还将进一步升高。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统计,在非洲之角的一些地区,一袋50千克的玉米价格已经上涨25%―120%,谷类的价格在未来6个月预计将上涨40%―60%。

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4月7日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研发投资的增长率在2001年至2008年间超过20%,从14亿美元增加到17亿美元,但增幅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而且大部分用于研发人员工资待遇的提高和设备的更新上,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该报告的联合执笔人斯塔德斯表示,尼日利亚已经超过南非成为非洲农业技术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国家。此外,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苏丹、坦桑尼亚等国在农业研发方面的投资也比较大。但他同时指出,除上述国家外,地区内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研发投资比例陷于停滞,另有13个国家的农业研发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

为应对非洲农业研发领域面临的挑战,报告建议,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政府以及援助机构应持续增加对农业研发领域的投资,招收并培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对农业高等教育的投资,加强地区间及次区域合作,迅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帮助农户提高产量,应对高农业成本和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

在3月底召开的第七届泛非农业发展计划伙伴会议上,加入该计划的非洲国家农业部门负责人再次承诺每年从国家预算中再拿出10%用于扩大农业投入。与会的专家警告说,如果不能保持农业投入的增长,农村经济将拖住整个非洲经济发展的后腿。

积极寻找新的思路

除了努力加大农业投入外,一些有关非洲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尝试也在进行之中。

3月16日,东非生物资源发展创新网络中心在内罗毕正式成立。这个网络中心将投资1650万美元,用于帮助东非农业研究人员和私营部门进行生态农业创新。该中心推广的生态农业一定程度上将取代外部的资源投入,通过自然状态下的农作物、树木和动物之间相互影响来提高粮食产量。分析人士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长期受到饥饿和贫穷的困扰,全球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于此,生态农业创新技术或许能为该地区带来希望。

生态农业行业报告篇10

学生选取:根据专业实践要求,选取农业工程系2个班级,120名学生。前期培训:实践前,对学生进行相关安全、实践要求培训,内容如下:(1)安全注意事项:宣读安全责任书,签订安全责任书,讲解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参观田家镇妇女创业园鱼池等应注意的安全事项。(2)社会实践项目:根据新农村建设课题选取项目名称,进行人员分工,确立指导教师,发放《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报告册》。

二、实践过程

(1)实践过程中调查注意事项:①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项目的实施要实事求是,不能有编造数据等弄虚作假情形。项目成果正文如为调查报告,必须有详细的调查具体成果和统计数据作为支撑;如为社会实践报告,必须有社会实践的实时记录材料,如文字记载、照片、录音、录像和媒体报道等。②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项目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只追求理论深度,而要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确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用事实来说明和论证观点,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社会实践的特点和要求。③要强化过程管理。项目实施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要特别重视实践过程,指导教师要在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记录应填写《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报告册》的内容。(2)基地实践步骤:①听取田家镇政府领导对朝阳镇新农村建设的介绍。②组织学生听取大学生村官的体会。③组织学生参观田家镇新农村建设。④组织学生在农业示范园听取指导教师虞尚明对农作物知识的讲解。⑤集结学生,返回学院:按照带队教师(指导教师)的要求,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进行学生集结,在确保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返回学院。

三、实践报告建议题目

(1)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思考(以现代农业技术园调查为主)。(2)正子村大学生创业园给我的启迪。(3)从正子村大学生创业园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备素质。(4)谈谈参观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感想。(5)结合本次实践,谈自己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6)从内江现代农业发展角度看现代农民的重要作用。(7)正子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调研与建议。(8)正子村居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与建议。(9)正子村居民教育(或培训)开展情况与建议。(10)正子村居民社会生活心态情况调研与建议。(11)正子村居民消费观念调查与建议。

四、现代农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