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阶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5:04

农业发展的阶段篇1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评价

为了更加准确把握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很有必要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评价。鉴于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属于动态过程,因此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动态评价法,即在一定的时段内,选取特定的数据,采用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特征指标,借鉴世界银行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评价数据,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5个阶段进行赋值。根据对14个特征指标值进行定量测算,对2003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总体水平进行评价,从而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做出判断。

1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评价方法

1.1特征指标的选择及确定

评价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需要设定特征性指标值,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特征指标由14项指标组成。根据《世界发展报告》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03年、2004年中的有关数据以及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我们拟定了上述指标的14项标准值,如表1所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2特征指标标准化计算

首先对特征指标进行标准化:

正向指标:mik=lndik/Sindik×100%

式中,mik为第k次农业现代化指标i的实现程度,indik为指标j的实现程度,Sindik为i指标标准值。

逆向指标:

miik=1/(indik/Sindik)×100%

然后进行计算:

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mik),计算公式

1.3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值的确定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评价分为5个阶段,包括初始期、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实现过渡期。5个阶段赋值见表2所示。

2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评价

2.1我国农业现代化阶段评价标准化值

用标准值对14项特征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得出我国2003年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阶段指标值,如表3所示。

2.2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评价

14项特征指标标准化值与阶段值进行比较测算,得出我国2003年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发展期,如表4所示。

在14项指标中,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的发展阶段已达到实现过渡期,表明我国农业的化肥施用量达到较高的使用水平。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发展达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熟期,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有效灌溉率、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城市化率、森林覆盖率的发展已达到发展期,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在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率、城市化率和农业产出上以及环境建设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现代化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农机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发展已处于起步期。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投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发展阶段的要求相比较,还有不少的差距,下一阶段需要在加强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和逐步转移农业劳动力上下功夫。劳均耕地面积的发展处于初始期,说明劳均耕地面积的规模太小,使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的程度不高,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下一阶段应逐步创造条件,不断转移农业劳动力,逐步扩大劳均耕地面积,使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

2.3各省(直辖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总体评价

经过测算,2003年,北京、上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处于最高阶段一成熟期,占全国农业现代化阶段总体水平的3.23%。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湖北、湖南、海南、江西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发展期,占全国农业现代化阶段总体水平的41.94%。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河南、广西、安徽、四川、山西、陕西、宁夏、云南、重庆、、甘肃、青海、贵州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起步期,占全国农业现代化阶段总体水平的54.84%。各省(直辖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阶段见表4。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上海、北京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高,是因为这两个地区分别有5项指标达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实现过渡期。其中,北京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每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人均GDp、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现过渡期。上海的劳均农业投入、有效灌溉率、每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人均CDp、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实现过渡期。因此,这两个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阶段性最高。劳均耕地面积发展水平很低,是这两个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发展期的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湖北、湖南、海南、江西大体上只有两项指标达到农业现代化实现过渡期,由于其他指标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总体阶段水平处于发展期。其中,天津每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两项指标达到实现过渡期,浙江、广东、福建每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森林覆盖率达到实现过渡期。

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起步期的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河南、广西、安徽、四川、山西、陕西、宁夏、云南、重庆、、甘肃、青海、贵州各指标发展水平都很低,处于成熟期的指标几乎没有,比如,河南只有一项指标达到农业现代化实现过渡期,一项指标达到成熟期,两项指标达到发展期,七项指标为起步期,三项指标为初始期。

因此,这些地区的建设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3政策建议

农业现代化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阶段总体上处于发展期,政府在这个时期应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由农业产业的特点和政府的自身职能决定的,这也是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带有共性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要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公共服务,主要体现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政策的支持等,尤其对于处于农业现代化起步期的西部地区来说,

这一切主要是靠政府。农业现代化不是传统农业自我演变的过程,而是政府按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组织农民和企业等市场主体,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的自觉推动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搞农业现代化,政府都是无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同志在“建设新农村讲话”中指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我国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这些论述和举措都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的要求。

其次,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投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振兴农业科技事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化,没有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近年来,虽然政府在农业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上对农业的投入远远少于农业所做出的贡献,使农民不仅要做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者和国家工业化的奉献者,而且要做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建设者和所需科研资金的主要积累者,这在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是少有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加财政在农业科研中的投入,只有这样,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有后劲。政府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科技方面的投入无论是对于处于发展期的东部地区、还是对于处于起步期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是适用的。

第三,农业现代化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尤其是资本方面的投入。虽然政府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政府的财力毕竟是有限的,尤其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处于发展期来说,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所以,要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资本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打破农业发展的资金制约瓶颈,为改造传统农业,激发农业活力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农业发展的阶段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技术;具体应用;发展趋势

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都不能缺少机械技术作为保障,通过运用新型的机械技术就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操作强度,同时也符合了新时期的增收与增产目标。目前的状况下,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都已经意识到了农业机械技术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在探求适合自身的机械农业新模式[1]。运用自动化的手段和措施来调控农业生产,此项举措有助于优化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实效,确保达到更高层次的农业效益。

一、新型农业机械技术的具体运用

(一)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新型技术

与传统技术模式相比来看,建立于网络化前提下的新型机械技术体现为更显著的实效性,这是由于网络化的手段有助于提升综合性的农业效益,其中典型为农业生态学、土壤学及其他学科,此外还可能涉及到植物学等多样性的学科。在网络化手段的辅助下,针对农业生产构建了网络通信体系、全球定位体系以及地理信息网络,通过运用实时监控的措施来判断全过程的作物生长状态。每隔特定的时间段,实时性的监控网络还能帮助农户鉴别潜在的病虫害隐患,因地制宜实现水肥的优化配置[2]。在必要的时候,农户还能够运用集成的地理信息系统来完成精准化的全过程生产控制,提升了精准作业的水准。

(二)人工智能的技术

早在上世纪末,某些发达国家就创设了人工智能的新型农业技术,并且将其融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具体来讲,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到挖土活动、放牧活动、采摘活动以及渔业活动等,从而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都运用了智能化,提升了整体上的智能化层次。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拥有了智能化的激光拖拉机,运用智能操控的方式来操控激光农业设备,从而实现了精确度更高的拖拉机定位,以便于随时调控行驶方向。除了上述的技术措施之外,人工智能还能用来判断土壤本身具备的化学成分以及土壤湿度等各项要素,在全面检测的前提下再去进行实时性的信息反馈,因地制宜给出可行的种植模式,优化利用现有的各类农业资源。

(三)自动化的操控技术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自动控制技术正在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流程,运用自动控制的措施有助于突显更高层次的生产实效,对于整体上的劳动强度也进行了全方位的减轻[3]。因此可见,自动控制有助于提升农业效率。近些年来,日本等国家正在尝试运用上述技术来研发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对于新型的联合收割机进行了半喂入的改进。在自动显示信息的基础上,对于收割机在各个时间段的收割状态、转速以及其他各项指标都能进行全方位的结合处理,对此进行实时性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对于脱粒机如果能够予以自动化的改造,就能随时控制脱粒时的速度与负荷量,同时也避免了过高的运行负荷。因此可见,建立于自动控制前提下的新型机械技术拥有优良的推广前景,尤其适合运用于改造收割设备。

二、探析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时期后,信息化正在融入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与之相应的农业机械也产生了全方位的转型。近些年以来,农业机械的新型技术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其中典型为联合耕作技术、液压技术、钻机技术以及水井技术等。相比来看,建立于机械化前提下的新型农业技术具备更显著的实效性,对于粗放式的传统农业模式进行了全面摒弃,进而推进了可持续的新时期农业进步与发展。因此可见,现阶段的新型农业呈现精细化的整体趋势,上述现状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技术的综合水准。从技术演进的趋势来看,未来阶段的新型农业技术将会融入更多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要素,在这其中也涉及到信息化的新型技术模式。例如:自动化控制运用于新时期的机械化农业,有助于提升农业产能并且增添其中的技术含量。近些年以来,农业机械的很多高新技术都运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针对农业生产的实效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优化了各个流程的农业生产。因此可以得知,农业机械新技术在根本上符合了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趋势。未来在具体实践中,有关部门还需要致力于强化宣传,确保更多农户都能接受并且认可新型的机械化农业,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推广全新的机械化模式。针对多样化的新型机械技术都应当融入农业生产,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舒适度与安全性,简化原先繁琐的农业操作流程[4]。作为农户也应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接受现阶段的新型机械化方式,并且尝试将其运用于自身的日常生产,推进增收并且保障持续性的农业发展。

三、结语

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知,农业机械的新型技术措施有助于提升农业产能,确保农户拥有更高水准的经济收益。在现阶段的各个生产流程中引入智能化以及机械化的操作模式,有助于缩短整个流程消耗的时间,进而在最大限度内减轻了农户本身承受的负担。未来在实践中,有关部门还需要致力于推广全新的农业机械化新型技术。

参考文献:

[1]张静,杨宛章,张吉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机械新技术及其应用现状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2):71-74+77.

[2]林本山,林杰.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之我见[J].河北农机,2014(7):19-20.

[3]李丽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27.

农业发展的阶段篇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马克思把生产工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一个以现代先进的农业机器逐渐代替传统的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进行生产的新陈代谢过程[2]。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农业机械化的整个转变过程大体可分成3个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和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提出了以农机作业为基础、能力为保障、效益为核心的3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组成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用2个指标来作为阶段划分的主要标志:一是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这2个指标反映出机械化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力量对比变化,显示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3]。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指农业机械已在某些农业生产环节开始应用,但总体上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人畜力作业仍占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小于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大于40%。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已在大多数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中应用,总体上农业生产方式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了较大转变,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已开始居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为40%~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40%~20%。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总体上农业生产方式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机械作业已在农业生产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并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大于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2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及各指标标准值

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来进行综合判断。本文借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方法》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以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作为辅助指标。考虑到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更全面准确地判断研究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环境条件作为参考指标,如产业结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规模水平、保障能力、效益水平。根据《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国际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和我国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实践,以及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时农业机械化应达到的水平。

3发展阶段评判模型

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而言,可谓灰色系统的运动过程,对其过程的进展程度很难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判断,而在这类问题的处理上,模糊数学的办法有着其特有的长处[4]。从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可以知道,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的评判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本文按照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定量划分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时,主要用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来进行判断。同时考虑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环境条件作为参考指标[5]。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及阶段划分可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的评语有3个,即评语论域:V={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

3.1确定决断集合

根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确定决断集合为V=(v1,v2,v3)式中v1,v2,v3分别为农业机械化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3.2确定评判因素和评判因素权重

根据评判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将耕整地机械化程度、播栽机械化程度、收获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项指标作为阶段划分的主要评判因素,构造评判因素集合U=(u1,u2,u3,u4)经过专家对各因素重要程度,凭理论和实践经验,按照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分,重要性大的相对于重要性小的分数要高,最后汇总,每一因素所得分数的总和占同一层次所得分数总和的比重即作为该因素的权重,因此得到因素权重集。第一层次因素权重:a=(0.70,0.30)第二层次因素权重:a1=(0.4,0.3,0.3)

3.3构造各评判因素的隶属函数

由各因素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分析,选择相应的函数形式后,借鉴国内外比较划分标准,利用直线阶段函数给出。

3.4计算频率矩阵

为较全面地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阶段性,尽量消除短期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以若干年为一时段,计算出指标的隶属度,并统计各指标隶属于各阶段的频率,得到频率矩阵R。

3.5求综合评判矩阵

综合评判矩阵为B=a*R=(v1,v2,v3)根据评判农业机械化各发展阶段的隶属度范围和总大隶属原则,可以确定在某一时间段某一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处的阶段。

4我国及各省区农业机械化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

利用上述评判指体系和已经取得的2001年我国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资料(见《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第9期刊登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综合评判结果如表3所示。(1)从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判的结果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发展时期;2001年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2)北京、天津、黑龙江、新疆4个省市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发展阶段。(3)上海、江苏、河北、辽宁、山东、河南、山西等7个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中级阶段。(4)内蒙古、安徽、、吉林、浙江、青海、宁夏、陕西、湖北、湖南、广东、甘肃、福建、江西14个省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发展阶段。(5)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6个省市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分析结果看,总体上符合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评判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反映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北京、天津、黑龙江、新疆代表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高水平,也反映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处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期的发展状况。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6个西南省市区反映出我国农业机械化难度最大、水平落后地区发展状况。同时,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人均GDp、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农民文化水平较高,保障能力较强,效益较好。反之,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地区,如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高,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高,人均GDp、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保障能力和效益较差。

农业发展的阶段篇4

关键词:低碳;高碳;农村

一、引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并且迅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提倡可持续发展,在保持现有水平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协调发展的形态。乡村是经济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大,经济迅速发展,引起农村内需扩大,生产生活资料需求增大,生产活动迅速增加,导致农村的碳排放迅速增加。为了减少农村的碳排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符合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增碳汇减碳排放,低碳经济在现代农村而言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相关概念及其内涵解读

低碳乡村的概念是在欧洲1924年提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概念,是低碳发展模式在乡村地域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求保证现在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科学规划、监督实施,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在乡村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始终贯穿低碳节能、环保意识,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减排增汇,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低碳乡村是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我们说的碳汇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海洋碳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将Co2和H2o在各种光能的作用下转变为氧气和糖分。人类的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就起到固碳效果,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即碳汇。森林是碳汇的主力军,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约25000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系统中的碳大约有1.15万亿吨,约占总碳汇量的46%。森林每生长一米生物量,可以吸收1.83吨Co2,碳汇功能很强大,所以森林碳汇是目前最为经济的碳汇手段。农田碳汇、耕地固碳也是是重要的碳汇方式。大气中的Co2被农作物转化为化合物固定下来,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被消耗,固定的碳又释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燃烧,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将Co2固定到土壤中,所以耕地固碳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海洋中95%的有机碳是溶解有机碳(DoC),而其中95%又是生物不能利用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目前世界大洋中RDoC的储碳量大约是6500亿吨,储碳周期约5000年,它们与大气Co2的碳量相当,其数量变动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现在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Co2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1/3左右。草原碳汇是另外一种重要的碳汇方式。依靠广袤的草原吸收大气中的Co2。

三、低碳农村的发展阶段

低碳农村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传统的农村到低碳农村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在《经济成册的阶段》和《政治与增长阶段》两本著作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所著,在以上两本著作中根据社会政治制度、人的心理因素、产业主导部门、生产技术及组织方式四个方面,将低碳农村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发展的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根据罗斯托的这个标准和方式,我们选取社会经济基础、基层低碳意识、能源结构、碳排放情况、单位产值碳排放为六个指标,从静态指标和发展趋势两方面入手,均将低碳农村分为六个阶段。

(一)静态指标方面

1.传统农村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较为落后;人们不知道低碳概念更没有低碳行为;完全使用生物质能源;碳排放极低;单位产值碳排放很低。

2.低碳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起步并且使得传统结构受到冲击;部分人知道低碳概念但是并没有低碳行为;能源结构仍然以生物能源为主,但是已经开始少量使用石化能源;碳排放很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也比较低。

3.减排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有些结构问题露出端倪;人们熟悉低碳概念但是低碳行为还是较少,人们没有自觉低碳意识;科技发展,能源结构多样化,但是仍以生物能源为主;碳排放逐渐增多,较高;单位产值碳排放较高。

4.低碳起飞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注意到结构问题严重;人们有了低碳意识,较多低碳行为;生物能源比重降低,石化能源逐渐增多变为主要能源,有少量的清洁能源出现;碳排放空前的高,达到峰值;单位产值碳排放极高。

5.低碳成熟阶段。本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增速减缓,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优化;低碳行为不断普及,延伸到生活和生产领域;使用石化能源比例不断降低,清洁能源开始占主体地位;碳排放较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仍然较高。6.低碳农村阶段。这个阶段是低碳农村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成熟并且结构合理;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低碳行为普及到各个领域,低碳行为无处不在;完全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碳排放很低;单位产值碳排放较低。

(二)发展趋势方面

1.低碳农村阶段。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基层农民低碳意识没有变化;能源结构也没有变化;碳排放量增速非常缓慢;单位产值碳排放不变。

2.低碳认识阶段。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基层低碳意识有所增加;生物质能源减少并且石化能源增多;碳排放量增速缓慢;单位产值碳排放不变或者稍有提高。

3.减排实施阶段。本阶段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基层低碳意识提高,低碳行为增多;生物质能源减少并且能源出现多样化;碳排放量增速较高;单位产值碳排放提高。

4.低碳起飞阶段。本阶段经济增速最快;人们的低碳行为逐步增多,增速加快;生物质能源慢慢减少,其他能源比重慢慢增加;碳排放增速很快;单位产值碳排放提高。

5.低碳成熟阶段。经济基础增速减缓,结构较合理,趋于优化;基础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增速很快;生物质能源占主要,清洁能源出现,但比例较低;碳排放量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6.低碳农村阶段。本阶段经济增速减缓平稳,结构合理;基层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完全普及;生物质能源逐渐退出,清洁能源占主体地位;碳排放量连续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四、广东省低碳农村发展现状

(一)关键指标情况

从广东农业现代化历程可以看出,广东农业发展基本上走的是“石油农业”的路子,即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等石油制品来达到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长的目的。农业生产消耗的农药、化肥、农业机械无不与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有关,据统计(如下表4所示):广东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0年1764万千瓦,到2010年的2253万千瓦,10年间增加27.7%,增至到2013年的2498万千瓦,13年间增加41.6%;农业用电量从2000年405亿千瓦时,到2010年的1044亿千瓦时,10年间增加157.7%,上升至2013年的1235亿千瓦时,13年间增加204.9%;化肥使用量从2000年611吨,到2010年的740万吨,10年间增加21.9%,增加至2013年的776万吨,13年增加27.1%;农药使用量从2000年的8.47万吨,到2010年10万吨,10年增加18.1%,增至2013年的11万吨,13年增加了29.9%。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加,预示着石油农业的所占比例增大。这条“石油农业”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间有机质循环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亟待向低碳经济转型。

(二)低碳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得分

根据郝华勇2014年在《我国省域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实证研究》一文中构建的评价体系,从乡村能源结构、乡村生产结构、乡村空间结构、乡村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经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得分是0.2879,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排在前6位的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广西、天津等在总得分分别是0.5654、0.4811、0.4693、0.4502、0.4156、0.4118,从总分方面看,广东低碳水平与这六座城市相差甚远。

(三)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动态评价得分

吴贤荣、张俊彪等于2014年采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对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进行动态测算,运用DeapVersion2.1软件测算2000年、2005年、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从时间序列维度进一步剖析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将amCpi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CH),得出的结论说明广东省的农业碳排放排名第15位,居于全国中等水平,综上所述,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的数据分析可以说明,广东省低碳农村发展正处于实施减排阶段,因此要分析优劣势和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向低碳起飞阶段迈进。

五、对广东发展低碳农村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指导,让农民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农村,与每个农民和农户密切相关。政府可以颁布一些法规政策、举办低碳经济讲座、加派宣传车加强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低碳经济,让农民更全面的了解低碳模式,让他们知道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是更经济环保、更安全健康、更时尚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农民逐渐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接受节能、环保的低碳消费观念,养成节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积极引导农民过低碳生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建设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引进低碳生产技术实训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的、实现向可持续农业技术顺利过渡的途径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低碳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的各个方面,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的生产和使用。要用科技支撑低碳农业发展,把低碳科技引入到农业实践中,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速度。

(三)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适时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源农村能源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型能源,可以实现农村能源结构的优化、农村环境的美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适宜地区农村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能源技术。

(四)地方政府要有目的有步骤的规划,发挥低碳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地方政根据当地特色制定战略目标,根据当地特色形成可操作、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加强低碳示范区的建设,比如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可以根据各村的实际,有重点地发展优势示范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低碳实验区,引领和带动低碳农村的全面发展。

作者:顾群单位:南华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其国,赵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05).

[2]李友华,续姗姗.建设低碳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基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01).

[3]杨彬如,韦惠兰.关于低碳乡村内涵与外延的研究[J].甘肃金融,2013(09).

农业发展的阶段篇5

摘要:根据我国农村教育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然而,一些人对发展农村高中教育不够重视,且农民家庭经济困难,办学条件差,以致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进度缓慢,因此,应多方面采取措施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农村不同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实施对农村贫困高中生的资助政策;扩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其吸引力。

关键词: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在我国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县镇及村屯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不但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为高等学校提供优质、充足的生源,而且还能顺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一、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原因

1.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供小于求,未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无理想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高校招生数量自1999年以来也快速增长。然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增长缓慢,作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中介,普通高中教育成了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县镇普通初中生毕业生4241585人,普通高中招生1892528人;村屯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普通高中招生551471人,由此计算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仅为18.6%,远低于城市60%-70%的升学率。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但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种种缺陷以及其他原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二,复读。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大,九年的义务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的“离农”意识,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校扩招增加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然而复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本来就短缺的农村教育资源更加紧张,而且加重了复读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第三,进入民办普通高中。农村民办普通高中数量少,教学质量与公立学校有很大差距,大部分读民办高中的学生期望值较低,仅仅为了获得高中学历。第四,放弃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生中小部分回乡务农,大部分离乡打工,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这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

2.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办学困境,未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萎缩状态,生源严重不足。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县镇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1852人,普通初中毕业生4241585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12065人;村屯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91843人,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42543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仅为6,4%,远低于城市27%的比例,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只能靠招收普通高中生和初中生维持生存,造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础设施落后。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仪器、校舍、图书资料都非常陈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其次,合格的专业教师紧缺,不少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改任的,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特别少,因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差。第三,教学质量差,学生就业率低。第四,自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增加了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原本处于弱势的职业技术学校雪上加霜。在这种办学条件下,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发挥为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3.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可缓解就业压力,积累人力资本

农村初中毕业生大多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回乡务农,或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已有1.5亿富余劳动力,城市也有大量下岗工人,如果创造条件让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学习,可推迟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积累人力资本。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失业高峰期,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这既是解决失业的治标之策,也是提高未来劳动力竞争能力的治本之计。

4.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才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科技人才几乎是凤毛麟角,农村劳动力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左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业科技人员极为短缺,致使绝大部分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在农村无法推广,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为粗放型,生产效率低,传统农业仍是主体。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由从事农业向从事其他产业转移,影响了城镇化进程。近年来,许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或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素质低,多从事临时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职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欲望和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那些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农村人口有较强的迁移欲望。由于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他们的迁移行为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教育的功能。基于农村的劳动力现状,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实用人才,应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困难

1.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未受到政府的重视

从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来看,高中阶段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经费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太低。1986—1998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以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上。农村的部分地区为了“普九”验收合格,已经负债累累,在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没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自然不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2.由于经济困难,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阶段教育的动力不足

尽管农村高中教育总量供小于求,但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教育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以下的经济原因。首先,农民收入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人大幅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由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已逐渐减弱,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慢,有些地区由于地方财政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以对普通高中的调查为例,在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52.1%、48.4%和50.6%的普通高中学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89.2%、82.9%和74.0%的普通高中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即使上了大学也交不起大学的费用,也就是说,在没有读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考虑到大学费用过高而过早放弃了读高中这一选择。其次,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而收益小。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升入大学的比例很低,而高中收取的学杂费、资料费又较多,并且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回乡后一无所长,等于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所以说农民教育投资风险是很大的。大部分农村高中生考上的是非重点院校或地方院校,毕业后去中小城市甚至乡镇,这意味着他们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农村高职学生就业后的收入更低,对这些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投资收益不高。农民收入敞薄且不稳定,因而在把有限的收入作为教育投资时会考虑风险及收益,经过权衡,必然选择风险小而收益大的项目,放弃对子女的高中教育投资。

3.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差

办学条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虽有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第一,教师数量缺口较大、质量亟待提高。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到2005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补充高中教师24万人,而2001年仅补充了8.3万人,相当于应补充教师的1/3。显然,在全国范围内,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教师严重不足。在农村,由于待遇低,生活条件差,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更加短缺,农村中学不但难以引进优秀人才,而且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不足,成为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的瓶颈。另外,高中阶段合格教师紧缺,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2001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0.7%,农村要低于这一比例。英语、数学、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课程的专任教师不仅短缺,而且学历合格率更低。第二,教学设施配备水平落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理科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虽有较大提高,但职业高中达标率普遍偏低,其他如音乐、体育和美术设备配备达标学校比例都不高。第三,班额偏大,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转。农村普通高中班额普遍超过60人,职业技术学校平均班额小于普通高中,但部分学校也存在班额过大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对策

1.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农村不同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

中国地域广大,不但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促进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可加快普及高中的速度,但要注意初中毕业生的质量;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如果生源质量能够保证,可考虑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

2.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经费

有了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才能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农村高中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可制定必要的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还应根据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收费标准,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经费来源。

3.实施对农村贫困高中生的资助政策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实施了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建议对农村贫困高中生实施类似的政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勤工俭学不太适用于学习紧张的普通高中生,但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奖、贷、助、减、免”的资助政策也可以逐步在高中实施,其中助学贷款更为可行。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为学生提供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

4.扩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出发,建设高中师资队伍。在数量上,除了扩大本科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外,还应针对农村的实际,通过提高农村高中教师的待遇等途径,吸引大学生来农村任教,防止教师流失。此外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社会各行业中招聘合格的人员,也可有效地缓解教师短缺的局面。在质量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本科生,另一方面,要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

5.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

在农村普通高中供给小于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应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首先,要努力办好公办普通高中,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这是扩大教育供给的主渠道。其次,大力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再次,探索“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办学形式,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

6.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其吸引力

与农村普通高中供求状况相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供大于求,许多学校已经出现生源危机,建议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办特色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其次,在教学上,抓住“质量是生命”不放松,狠抓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得到社会的信赖。再次,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让学生和家长感到就业有门,升学有路。

参考文献:

[1]崔民初.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7).

[2]袁桂林.高中发展供需矛盾与农村高中发展潜力调查研究报告[R].当代教育科学.2003,(11).

农业发展的阶段篇6

1、概述以发展农业,改变农村面貌为目的,走自主创业和开创特色新农业企业化之路,兼顾农村、农民和农业型企业三者的利益和发展。以龙虾养殖为项目启动,逐步发展龙虾特色餐饮、龙虾观光垂钓型餐饮、立体种养殖生态农业及其观光旅游餐饮产业、农产品深加工的系列化新型“农”字号企业,最终依靠科研创新,形成一个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大量农产品生产和科研基地的、具有大量销售网点和渠道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集团。逐步扩大产业链,创造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绿色农业、餐饮、观光和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品牌。2、创业目的以发展新型农业企业为目的,以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当地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企业和当地农村和谐发展,共同组成富裕、文明、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3、创业预想3.1前期以个人或多人投资为主,逐步、有条件的吸纳社会资金和风险资金以寻求发展,最终实现股份制和上市经营。3.2创造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绿色农业、餐饮、观光和农产品深加工的产品品牌。3.3通过自身发展和借助一部分的外部力量,逐步形成一个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大量农产品生产和科研基地的、具有大量销售网点和渠道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集团。4、项目推进简介4.1项目初始阶段4.1.1简介:淡水龙虾,学名克氏螯虾,又称龙虾、大龙虾、大红虾。该虾原产于南美洲,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日本传入我国,现已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该虾属温热带淡水虾类,适应力强,繁殖率高,食性杂,生长快,抗病,耐高温,耐低氧,离水数小时也不会死亡。虾肉味细嫩,营养丰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脂肪含量较低,并含较多的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可食部分较高。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出口量也日渐增加,销售和收购价格不断上升,养殖前景和效益均看好。4.1.2本阶段为项目的启动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龙虾的养殖和出售,是项目的起始阶段和操作最为简易的阶段。4.1.3所需资源:需要3-5亩的水塘、一定的龙虾养殖经验(可通过外部学习和养殖后经验的摸索)、种苗(虾种规格2.5~3厘米的,每亩放养1.5万~2万尾或自行育种200斤种苗放养一亩田)、1-2名工人和一些食料。4.1.4资金(单位:万元)名称金额备注水面承包费2.05亩水塘5年种苗费0.8自行育种食料费2.0人工6.01.5个工人5年其它费用0.8虾塘附属设施总计11.6注:第一次投入在2.5-3万之间。4.1.5前景和效益:养淡水龙虾一般每亩的产量可达800公斤,市价保守估计每公斤12元,即亩产0.96万,五亩48000元,五年共计24万,减去成本11.6万,利润12.4,年利润2.48万。4.2龙虾观光垂钓型餐饮阶段4.2.1理念:在养殖成功并获得一定利润的时期(2年左右),依托自身养殖优势,在城市开设特色龙虾餐饮馆,创出绿色龙虾餐饮品牌。然后依托餐饮,推出“到农村钓龙虾,在城市吃龙虾”销售模式,即免费组织顾客去农村钓龙虾,然后按斤将龙虾售出,再回到城市在龙虾餐饮馆将龙虾加工带动餐饮。这样,可实现龙虾产和销的结合,也解决了顾客在短期(1天)内吃与玩的结合,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2.2本阶段实现了项目从产到销的突破,能较快扩大企业的影响和收益。故这一阶段是关键的阶段,必须要在龙虾餐饮及餐饮文化上多下功夫,重点解决销售上遇到的问题。4.3立体种养殖生态农业及其观光旅游餐饮产业阶段4.3.1理念:在龙虾观光垂钓型餐饮取得成功并获得一定利润的时期(一年左右),依托现有资源增多种养殖种类,扩大规模,初步建立种养殖一体的立体农业。然后推出“去农村摘新鲜瓜果蔬菜、钓新鲜鱼虾”的销售模式,即免费组织顾客一日或半日去游农村采摘新鲜瓜果,垂钓鱼虾,然后将农产品售出。这样,可扩大生态农业规模,实现农产品产和销的结合,可以作为顾客在短期(1天)周末休闲农家游的一种优秀模式。4.3.2本阶段实现了产品单一的突破,但在总体种植和销售上并没有较大突破,故这一阶段不存在较大的技术性问题,须适当的发掘和储备一些管理人才,为下一步的发展作准备。4.4推广阶段4.4.1理念:在龙虾观光垂钓型餐饮阶段和立体种养殖生态农业及其观光旅游餐饮产业阶段取得成功并获得一定资金积累的时期,扩大规模有条件的在各大城市周边建立种养殖一体的立体农业基地,在城市建立旗舰店。推广成功经验,逐渐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点。4.4.2本阶段实现了生产销售从一点到多点的突破,是企业能否作强的关键一步,故这一阶段关要解决的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管理层人员的储备选拔任用问题和企业品牌推广的问题。4.5农产品深加工阶段4.5.1理念:在龙虾观光垂钓型餐饮阶段和立体种养殖生态农业及其观光旅游餐饮产业阶段取得成功并成功推广后,依托现有资源和品牌,积极与高校、农业科研院所联系,有选择的转化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做深加工产品,改变企业产品结构。4.5.2本阶段必须实现从种养殖业到企业生产的转变,必须实现从面对消费者的实时销售到企业化订单销售的转变,必须实现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转变。这一阶段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实现腾飞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怎样顺利实现企业转型的问题,怎样装变经营理念的问题,怎样解决科学技术实现商业化运作的问题,怎样解决各类人才的储备和运用问题。4.6依靠科研不断创新的阶段4.6.1理念:在以上各阶段获得一定的成功后,有意识的引进科研技术人员,有意识地与科研院所合作,依靠科研创新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成果的项目。并不断提升企业内部科研能力,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将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科技研发性企业。4.6.2本阶段要实现企业性质的转变,是企业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企业性质转变的问题,怎样解决科学技术如何实现企业化运作的问题,怎样解决创新的引导问题。5、综述结合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抛荒之现实,小龙虾市场需求不断上涨与小龙虾野生产量逐年下降之实际,本人认为,该项目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较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前期适宜在周边郊区有一些水面的大中城市发展创业,后期可根据创业人的能力和创业理想、条件逐步发展。该项目开发成功,前期能够具有一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对于农村建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一些作用,后期对于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上和改变农村面貌与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上能有较强的作用。

农业发展的阶段篇7

在第一阶段结束以后,人们的舒适品和奢侈品需求在数量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又随之产生出对高质量的舒适品和奢侈品的需求,而这因技术条件而受到限制,同时,从国家的角度看,要使自己站到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前沿,也有必要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另外,就国际贾易条件而言,工业制成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贸易条件比消费品和初级产品优越,要发展国际贸易,也必须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因此,消费品工业实现了一个阶段的较快发展以后,进入消费品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平行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生产资料工业的增长加速进行,消费品工业的增长速度则平缓起来,到这一阶段的后期与生产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大致相似。经过第二阶段的发展,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则进一步下降;从工业内部来看,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重要性相对降低,机器制造业和某些采掘工业的地位大为上升。与此同时,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力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工业和服务业劳动者在社会总劳力中的比重则有新的增加。从霍夫曼所选择的新西兰、巴西等n个186。年以后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国家看,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比率在此阶段为1.6:1和3.2:1之间,即2.5(士1):1。也就是说,在工业净产值中,消费品工业的比重在60一78%,资本品工业所占的比重为22一40%。

一般而言,工业化第二阶段以基本完成工业化而告终。但结构转变仍处于过程中,工业特别是生产资料工业仍然需要得到新的增长,同时,由于人们消费欲望开始向非物质产品转化,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也相对加快。因此,工业化仍在进行过程中,从而进入了它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增长较快的是生产资料工业和服务业,消费品工业增长速度要慢一些,农业则更慢,甚至处于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到第三阶段结束,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大致相似,农业份额则进一步下降,从工业内部来看,生产资料工业所占的比重赶上甚至超过消费品工业。在社会总劳力结构中,工业和服务业劳动者所占的比重也在上升,农业劳动者所占的比重仍然在下降。例如,霍夫曼选择的英、法、美等12国在1921年至1952年进入1:业化第三阶段,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净产值比率在0.6:1到1.5:l之间,即l(士0.5),1。也即是说,在工业净产值中,消费品工业所占的比重为35一60%,而资本品工业所占的比例则对应为40一65%。

在第三阶段完成以后,就一般而言的工业化过程宣告结束,但农业仍然比较落后,与其他产业显得不相适应,另外,由于农业在前一阶段增长乏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瓶颈。因此,有必要开始一个以改造农业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以使农业这一传统产业跟上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由于农业改造必然引起三大产业之间以及各自内部关系的较大变动,一使它们的发展仍不稳定,因而,这也可以称之为工业化的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农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地生产率等郑有新的增长,与此相适应,农用机械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得农业技术装备大大加强,农业有机构成赶上甚至超过工业,同时,农用化学工业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而使其产品在农业中得到广泛使用,农业抗灾能力增强,农业的潜力被进一步挖掘出来。至此为止,工业化进程最终完成,三大产业的发展趋于稳定,不少国家进入了所谓“后工业化”社会。从1965年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为情况看,在此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5%,工业及第二产业中的其他产业所占的比重为39%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在56%左右,在社会总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3一34%,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为28一48%,第三产业所占的劳动力比重为32一60%。

从前苏联和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由于工业化的道路不同,阶段也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此类国家的工业化是这样向前推进的:第一阶段是重工业突飞猛进的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重工业增长速度是轻工业的2一5倍,农业则处于低增长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其结果是,产业结构发生速变,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到70%左右,而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所占的比例又超过60%,服务业不仅没有增长,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而大有下降。不过,产业结构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劳动力结构的相似变化,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也非常大(占社会总劳力的50%左右,甚至更高),造成要素流动的非同步性。从产业结构上看,已与前一类国家工业化第三阶段相似,但人均收入不及此类国家的1/6甚至更少,造成产业结构与收入水平的非对称性,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被迫进入以调整为特色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二重工业的增长受到控制,轻工业和农业的增长速度加快,服务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样,到第二阶段结束,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农业所占的份额没有继续下降,轻工业所占的比重稍有上升,重工业则相应地略有下降,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上升,在社会总劳力中,农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所占比重在提高,工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也略有上升。如果平衡增长的意见占上风,一将会进入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第三阶段,完成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服务业也将得到新的发展,轻工业的增一长则会导致轻重工业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劳动万结构也将向现代化方向前进一大步。

综合起来分析,前一类国家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增长较快,第二、三两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和服务业增长较快,第四阶段农业也得到较快的增长,整个社会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后一类国家第一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增长很快,第二阶段消费品工业、农业、服务业得到一定的增长,第三阶段有可能实现协调发展。从增长速度上看,后一类国家在一个短时期可能会快于前一类国家,可以在这一时期改变国民济的产值结构。但仅仅如踢若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看,’从人民生活是否得到较大改善的角度来看,前一类国家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要比后一类国家优越。主要原因在于,除外部环境不同以外,前一类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产生是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遵循了工业化的客观规律,后一类国家的工业化则是从某种带主观性的东西出发,不符合工业化的客观规律。应该说,在工业化历史上,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脸训,无论是研究工业化还是农村工业化都不可忽略它们本身所特有的发展规律。

二、和整个国家的工业化一样,农村工业化也将体现其强烈的阶段性。结合我国乡镇工业发展较好地区的情况,从理论上看,农村工亚化大约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村工业化的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始前,由于环二元经济①的存在,农村比较落后,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村劳动力一也主要在农业中就业,“隐蔽性失业”广泛存在。从治贫致富和拓宽就业门路出发,农村工业化的车轮开始被启动。不过,苦于资金严重缺乏的窘况,最先出现在农村的工业大部分不是近代工业,而是手工业,最先得到发展的行业在多数情况下具有前向联系较多的特点,与本地为资源状况有关,或是农机修造业,或是食品加工业,或是建材工业或纺织业,在一些地方是非制造业的第二产业,在这些行业中就业的人所掌握的技术当然也以传统技能为主。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农业所占的份额大大下降,工业和非制造业的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服务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与此相适应,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在农村总劳力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所占的比例则在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减少。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志是农业净产值在农村社会净产值中的份额下降到60%左右,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所占的份额则上升到40%左右,其中工业净产值所占的份额达到25写左右;与此相适应,农村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职业的人所占份额达到20%左右。

农村工业的最初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为主的条件下形成的,这使它具有比城市工业更大的活力,即使是技术落后也妨碍不大。但在农村工业化第一阶段接近完成的过程中,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农村企业已无先前那种优势,如果不改善技术条件,照一,旧没有出路,另一方面,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部分地区农村工业也具备了自我;改造的能力。农村工业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它的第二阶段的。在这一阶段中,农村工业从总体上开始向机器生产方向过渡,不但注意产业的前向联系,也注意产业的后向联系,其中一部分上升为现代工业,大部分则以掌握50一70年代的陈旧技为主。但不管怎样说,农村工业总算大体走上了机器生产道路,从而告别了传统的生产手段和方式,因而这一阶段实质上是农村工业革命阶段,即由以手工业为主转变为以近现代大工业为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结束二以后,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农村工业净产值在农村社会净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农村服务业和第二产业中的非工业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农村工业中,机器大工业也已占据主导地位,与现代工业有关的部分达到1/2以上。与此相适应,在农村总劳力中,务农劳动者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在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者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甚至超过50%。到此时为止,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工业化虽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却仍未最终实现,需要一个持继发展时期来巩固胜利,这就进入了农村工业化持续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农村工业进入新的升级;换代时期,落后的陈旧技术和传统技术逐步被淘汰,现代生产手段占据主导地位,工厂制的生产制度已经普及,由于工业利润逐渐增多,支持农业的部分不断增大,农业的机械化与电气化已本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正在实现过程中,与此同时,服务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并渐采用现代服务手段。到这一阶段结束时,、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但其所占的产值比重却并无什么大的变化,服务业增加值在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即三大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也有很大增长,农产品的数量有新的增加,质量也有很的提高,但农业净产值(或增加值)在农村社会净产值(或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却有进一步的下降。与这些变化相应,在农村总劳力结构中,务农劳动力的比重仍然在下降,务工劳动力和服务业劳动者所占的比重也发生了有利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是个间题。很显然,到这个时候,农村经济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完全的变化,已不再是“农村”二字就可以概括的了。

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在客观上导致城乡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从而带来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消除。这就使其进入了自身发展的第四阶段即城乡工业化融合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农村工业从各个方面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和城市工业的差别越来越小以致最终消失,与此同时,农村服务业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农业也实现了现代化。到这一阶段结束,城乡工业已经融为一体,工业和整个第二产业、服务业、农业等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份额和一般工业化国家相似,工业内部各行业间的比例关系也比较合理。从社会总劳力结构来看,工业和整个第二产业、服务业、农业劳动者各自所占的比重也与一般的工业化国家接近,服务业成为容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到了这个时候,农村工业化的任务全面完成,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也已全部实现,二元经济乃至环二元经济己经在基本上融为一元,整个国家进入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三、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净产值在农村社会净产值中的份额上升到30%以上,其中约20个百分点来自于农村工业的贡献。在1988年开始的治理整顿时期,尽管农村非农产业遇到种种困难,但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这一时期结束,非农产业在农村社会净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开始越过40%大关,农村工业净产值所占的份额也超过了25%。因此,可以这样说,我国的农村工业化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开始向第二阶段过渡。而恰恰在这样的时刻,我国迎来了经济改革和发展新的转折时期,市场经济新体制即将在全国确立,经济增一长重新走上加速化的轨道。,这一切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有利的一面来看,对于农村工业化的怀疑和责难以后会越来越少,非农产业发展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上的障碍会越来越小;而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利,那就是城市企业同样将要摆脱束缚,市场将向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一方倾斜,农村企业竞争的条件将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居民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在发展和改革上先行一步,重新取得优势,以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另一是听任摆布,让命运来安排自己。很明显,前一种选择是生路,是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这种选择,一方面,在技术上要对农村企业和产,业进行带有根本性的改造,在农村发动技术革命,使农村工业尽快由传统技术为主转变到以掌握近现代技术为主,提前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另一方面,则要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迅速瞥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化,使农村比城市更加开放和灵活。农村经济市场化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尽快取消剥削农民的“剪刀差”政策,实行产品交换市场化。现在,虽然国家控制价格的农产品只有很少几种,而且经过儿次调整,统销价与市场价的差距不是很大,但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农村居民每年仍然要在这种非市场化的交换中损失数百亿元。这不但从资金方面拖了农村工业化的后腿,而且带来了挫伤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妨碍农L业发展的后果。在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供给由紧变宽的今天,有必要也有可能中止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放开农产品价格,使工农产品交换实现比较彻底的市场化,消除城市剥削农村现象。另一方面,发展食品工业,生产适合我国饮食习惯、价格比较低的食品,以使部分农村居民接受它们,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当然,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国家不能以放开农产品价格为一r结,而是要以保护和支持农业为己任,为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条件。这首先就包括着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即以主要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为依据,制订保护价,保证农业生产者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不仅能收回投资,而且能得到平均利润。

第二,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实现土地产权明晰化。我国的家庭承包制是在理论准备不足且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情况下出现的,当时来不及并且以后也一直没有仔细考虑与之相关的理论及法律问题。从现在的具体情况看,国家及各级政府在努力履行土地管理者的责任,但其理论及法律依据却并不充分,因为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真正的所有权属主“集体”不但在法律上含糊不清,而且实际上在很地方也很难找到它,因而很难承担其法律责任,承包者的使用权受到限制,且又不能转让,不但限制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也与农村经济市场化不相适应。尽管如此,从基本政策稳定的角度考虑,也很难对这种所有制作根本性的修改,而应在其限界内进行改革,实现土地产权明晰化。可供选择的方案之一是:使法律界限不清且在不少地方已经名存实亡的“集体”仅仅作为虚拟意义上的所有者存在,由国家代替其行使土地所有者的权力,承担责任并得到相应的利益,让农户成为土地的长期占有者并拥有包括转让在内的权力、利益,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所有这一切不但要通过立法程序,而且要由国家发放的土地经营权证书记载下来,以真正做到土地产权明晰化。

第三,积极发展个体、私营、股份企业,实现经济组织多样化。在现阶段,个体、私营、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丙补充,都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现实中看,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股份企业由于预算较硬,经营机制较灵活,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在竞争中的地位比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有利,因而经济效益也比较好。不过,在经济不甚发达、没有特殊条件的地方,发展“三资”企业的可能性不大,建立股份企业也有困难,搞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联户企业最具有现实性。股份企业作为一种兼容性极大的经济组织,不仅能够在经济有一定发展的地方发挥作用,而且可以为国有、集体及私营经济的改造作出贡献。经济组织多样化的形成和发展,将会创造千千万万不懂得“纵向依赖”的市场主体,使农村及整个国家的市场发育有了前提和条件,为农村经济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将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作用。

农业发展的阶段篇8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村金融;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4-0009-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三农问题中,农民增收问题具有其根本性的意义。首先,农民收入增加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拉动内需,减轻国民经济发展对外依赖程度。其次,增加农民收入能够促进国家稳定。再次,农民收入增加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加,能沟通有效的提高国家向心力。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是,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经济基础还是不稳定的,农民收入增长还是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现状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实施各种惠农政策,致使我国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持续升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133.6元升高到2008年的4760.6元,增长了4627元,年均增长收入高达154.23元(见图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9)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由图2可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增幅一直围绕着15%的增长幅度在阶段性的波动,我国近三十年来的农村居民人居收入增长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第二阶段是1985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一直在波动中缓慢增长。第三阶段是1991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上涨很快。第四阶段是1997年到2003年,这一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速明显下滑,且明显低于前三个阶段。第五阶段是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幅一改前一阶段的颓势,开始有了上升的趋势,但是年均增幅也仅仅为12.69%,这个增长幅度只是第一阶段的2/3,第三阶段的1/2。可见,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大大放缓。

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

由图3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均收入不仅差距在扩大,而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在逐渐缩小。即,不管是从绝对收入水平,还是相对收入增长幅度进行比较,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都要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图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9)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4.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较大比重

在我国,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构成。在我国农民的收入组成部分中,虽然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正在逐渐上升,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性呈现减弱趋势,但是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这部分分析,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增长幅度逐年放缓,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着较大的比重。可见,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并不乐观。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善农村创业环境。要发挥农村信贷的作用,就要不断改善农村创业环境,加强对农村创业者的指导和支持,如对企业采取多予少取的方针,深化财政体制、农村税费及相关的改革,减轻企业负担,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对在农村创业发展经济的带头人给予表彰,总结其经验,发挥其示范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全面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环境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国家应该进一步出台一定的利率、税收等优惠政策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其次是地方各级政府及执法职能部门也必须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和发展保驾护航,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村金融部门的风险损失。最后是各级政府要密切配合,大力整治农村信用环境,规范农村信贷秩序,以便促进农村金融的协调持续发展。

[1]孙立刚.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8).

[2]刘洁.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J].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增刊.

[3]许崇正高希武.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9)

[4]张鹏,袁方.农村金融、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J].经济问题,2009(8).

农业发展的阶段篇9

关键词:工业反哺农业;新农业模式;路径选择

传统农业模式已经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三农”问题的越发凸显决定了我们迫切需要对农业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新的形势下,对于传统农业模式的革新迫在眉睫,新农业模式便呼之欲出。在新农业模式下,我国需要对于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做出新的解释,选择合适的路径,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1新农业模式的分析

传统农业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造成工业农业的畸形发展,引发了我国典型的“三农”问题。而新农业模式的产生旨在恢复工业农业的平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剂良药。新农业模式主要表现在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模式以及配套的其他模式。

1.1新农业生产模式

新农业生产模式是基于现有的技术等资源,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机械农业,学习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与农业生产相配套的政策制定和体制改革,旨在突破现阶段农业发展瓶颈,使得农民受益的一种生产形式与方式统一体。其主要体现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1.2新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是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机统一。在新农业经营模式下,农业经营方式不仅是指农业制度或土地的利益方式、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更是一种积极参与市场、融入市场和改造市场的行为指导;而农业经营形式涉及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对象的权利与市场的经济关系。笔者相信新农业经营模式会更多的趋向于合作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新型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的经营主体会越来越多。

1.3新农业服务模式

现阶段我国农民在整个产业链中只是充当一个“次级消费者”的角色。为了克服农民群体的弱性,提升农民群体在农业产业链中受益程度,建立新农业服务体系是一个切合实际的有效道路。加快推动农民群体进入产业链的高端领域,参与到大市场中去;拓宽和延长产业链,让农民能够参与到农业的产前和产后服务中,是新农业服务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产前阶段,农民可以与社会科技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或自发的组织技术研发与创新,实现进入农业产前育种、育苗和农资加工领域;在产后阶段,农民需要参与农产品、农副产品的加工与再加工以及产品服务营销。为此,新农业服务模式将会呈现出专业化、合作化、一体化和品牌化的景象。

1.4其他配套模式

新农业模式除了前面所列的新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模式以外,还包括与之配套相关的管理方法、制度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模式化,是一种对应的关联配套模式。

2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可能性分析

面对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为解决我国现阶段日益凸显的“三农”问题,新农业模式产生将会注入能量。在新农业模式下,调整工农业关系、推动工业农业和谐发展,既是国家政府的根本战略,也是社会经济平稳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2.1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以实现工业化为战略目标,依靠国内农业剩余积累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这种战略制定与当时的国情密不可分。但是,这种资源的倾斜配置延续时间过长,导致了“三农”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实施已成为解决目前困境的唯一“救命稻草”。

1.工业反哺农业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反哺农业、发展农业,整个国民经济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更好的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2.工业反哺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体系安全的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安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是不断增长。而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维持农业持续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为确保粮食体系安全,就需要工业对农业实行较强的扶持,不断增强农业的生产能力。

3.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选择。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依然是低水平的,而工业发展较快,造成我国“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日益严重。解决“三农”问题,必然要求我国调整工农业关系,利用工业化的发展优势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

2.2可能性

目前,我国是否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依然存在争论;而且衍生出了另外一个话题-----“我国能否成功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对于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性,我们将从以下几点讨论:

1.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61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产值结构比例约为10:90,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为35:65,城镇化水平为52.57%。这四项指标表明,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由主导产业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借鉴于国际经验,我国现阶段是具有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力量,这使得工业反哺农业具有可行性。

2.从地区发展结构来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与规模是有相当大的优势的,这使得工业反哺农业的实施能够相对较容易进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程度不高等原因,造成实施工业反哺农业会比较吃力或者可行性不高。

3.从工业与农业的配套程度来看,我国工业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剩余的基础上的。现阶段,我国轻工业发展迅速,它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很好的应用到农业领域。这表明,我国工业与农业的配套程度正在上升,这也就表明我国工业反哺农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3新农业模式下的路径选择

林毅夫等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我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而且增加农业补贴对促进农民增收意义不大,甚至可能造成农产品严重过剩和农民对农业补贴的高度依赖,但是纵观我国的历史数据与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农业模式势必成为未来的主流。在这个背景下,重新调整工农业关系,实现工业反哺育农业已是刻不容缓。对于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与方法,我们主要从价格、就业两个层面来分析:

3.1价格反哺

由于受到其先天缺陷的制约,传统农业模式体现出较低的生产效率、较低的生产效益,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农民对农业领域的需求。为了增加农民收益,需要进行价格反哺。

收入反哺是国家为了减缓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民收入小幅增加的反哺政策,是一种较为初级的初级形态;而要素反哺是旨在实现农业自我发展的内生机制,是一种高级的形态。目前,我国大都停留在初级的反哺阶段,但是初级的反哺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想要实现解决“三农”问题,较为高级的要素反哺机制在现阶段也无法施展。所以,价格反哺作为一种由低级向高级过渡的反哺机制,在现阶段拥有比较恰当的作用。

1.加快工业化进程,加速技术创新,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

现代新型农业服务模式将会是纵向一体化,从产前育种到产后销售服务,而工业部门的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化肥农药生产企业的科技创新,生产更多高效、适用、廉价的农资产品,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现代农业模式,使得农民在这种新模式下享受到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兼顾改革农资价格管理体制,合理保障农业服务一体化中农民的权益。

农资价格低,农民生产成本就越低。据统计,2011年以来,我国农业领域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超过5.6%已经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率2.7%,与农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106.6%)、农药以及饲料(105.7%)等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涨幅都超过农产品价格指数(102.7%)。在新农业模式下,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措施来保证农民在现代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下的合法利益,例如由政府作为超市与农户的中介,积极帮助农户宣传并加入超市农业模式中。在农资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国家需要通过干预农资的流通管理,规范流通环节的收费,限制流通环节的费率等进行价格反哺,维护农民利益。

3.继续引导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消除部分的行政干预,切实保证农民增收。

在很多地方农产品的价格并不能完全实现价格市场化,这可能跟当地政府的干预是脱不了干系的。一些农业生产是跟政府利益挂钩的,政府的干预使得农民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推进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通过价格反哺使得农民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

3.2就业反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突出障碍。据统计,2011年我国农村人口约有9.7亿,而农村从业人口只有5.4亿。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4亿,数量十分庞大。其根本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素质比较差,就业渠道单一。为了实现工农业的均衡发展,我们首先就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我们就需要从就业方面着手。

1.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的不平等性。在现阶段的中国,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不能得到合理公平的对待,这跟中国实行了60多年的户籍制是有关的。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城市里仍然会因为户籍的因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典型的是“农民工”问题。新农业模式的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就需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城乡的不平等性对待会令很多来自农村的人望而却步,形成剩余劳动力的挤压。改革户籍制度,消除不平等待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农民无法在城市从事劳动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农民的就业素质低,在很多时候都无法胜任城市所提供的工作。新农业模式的趋向要求农民必须提高自身就业素质,比如农业服务纵向一体化要求农民涉及从组织形式到市场整个过程,农民自办公司当然需要自身拥有较为良好的学识与技能。发展农村教育,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创办一些针对中老年农民的“科学课堂”,这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建立有关法律制度,保障农民“就业”的稳定性。农民自办公司或者联合中介公司实现农业的一体化服务是新型农业服务的趋势所在。政府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约束中介公司、扶持农民自办公司,保障农民“就业”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阶段[J].南方周刊,2003-07-17

[2]林善浪,张国.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

[3]商建初,孙卫芳.超市农业:中国现代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农村经济,2005(2):106~108

[4]税尚楠.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资本农场或合作经营.农业经济问题,2013(8):32~36

[5]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1(10):4~10

[6]王方红.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完善.科学管理研究,2010(2):97~101

农业发展的阶段篇10

1.1农业技术推广缺乏资金投入。随着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现阶段的农业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过去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最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价值。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参差不齐,对于新型的技术及设备的引进资金缺失,比如新型杀虫设备,这则制约着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因此引进资金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1]。1.2农民素质相对偏低,农业技术普及困难。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作为技术推广的主体,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解释不能够准确理解,同时农户对于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持有排斥心理,所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完全发挥出农业技术的应有价值,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对玉米的杀虫措施进行讲解和杀虫剂的配置比例掌握,所以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注重推广方式[2]。1.3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完整的管理体系是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在现阶段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推广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对技术推广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具有盲目性,这样的技术推广工作则效果不明显,比如对于不同区域的作物追肥的时期控制,这些对于作物的生长均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是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1.4专业技术人才缺失。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专业的技术人才是确保农业生产高效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大多是农业技术站的技术人才,其具备较高的农业知识储备,但是其对于复杂的环境不能够准确分析,从而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农村基础设施较差,难以吸引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进行工作。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引进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是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2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措施

2.1加大资金投入。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相应资金的缺失,从而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缓慢,针对于此类问题,当地农业发展合作社应该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给予农户相应的无息贷款,使得农户及时引进专业的技术及设备,避免因为资金问题导致的农业技术发展缓慢的状况出现,实现农业经济稳步高效发展。2.2注重培训力度,使得农民掌握相应的农业技术。农户由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农业技术普及过程中难以接受,针对于此类问题,首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普及渠道,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技术员可以在耕地时期进行实地教学,使农户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其次,农业技术人员可以录制整套的农业实地操作教学视频,这样农户则可以直观的获取到相应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以便于更好的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2.3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从而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偏低,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首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小组必须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于乡镇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其次,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实现责任制,将区域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责任明确到个人,实现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4引进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是确保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现在的部分区域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技术人才缺失的状况,针对于此类状况,首先,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应该及时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高效稳步推进;其次,当地应该加大对基础办公设施建设,确保技术人员在办公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工作环境,逐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

3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分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农户文化素质偏低等,其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不断总结、探索,实现农业经济稳步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菲.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