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2:26

银行业发展现状篇1

一、辽宁省社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一)总的情况2010年,辽宁省各家办理社区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中,城市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相对增长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均是负增长;城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增幅比全部贷款余额的增幅高出19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增幅则远低于全部贷款余额的增幅,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无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二)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2008年,辽宁省开始在铁岭市进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截至2013年末,辽宁全省已共设立了50家村镇银行和59家分支机构。2013年,辽宁省村镇银行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户和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弥补了城乡金融服务空白,支农支小“生力军”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1.经营规模增长较快2013年末,全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325.30亿元,比年初增加95.14亿元,增长41.3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88.90亿元,比年初增加55.48亿元,增长41.58%。负债总额284.21亿元,比年初增加88.05亿元,增长44.88%。其中各项存款余额267.36亿元,比年初增加82.65亿元,增长44.74%;所有者权益41.09亿元,比年初增加7.09亿元,增长20.87%。2.涉农贷款占比较高2013年末,全省村镇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0.4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53.18%;农户贷款余额81.1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2.96%。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181.62亿元,比年初增加58.35亿元,增长47.3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76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96.15%,比年初增加3.76个百分点。2013年末,全省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53.43亿元,比年初增加48.77亿元,增长46.6%,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02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81.22%。3.不良贷款水平较低2013年末,从全省情况看,虽然出现了不良贷款的“双升”,不良贷款余额增加3,511万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16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率仅为0.25%,不仅低于监管标准,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5个百分点。4.流动性比较充足2013年末,全省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76.96亿元,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为80.40%。主要流动性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其中存贷比为70.65%,流动性比例为124.47%,流动性覆盖率为434.2%,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45.86%。5.全部实现盈利2013年,全省村镇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12亿元,比上年增盈3.09亿元,增幅为43.95%;实现净利润5.72亿元,比上年增盈1.33亿元,增幅为30.3%。全省50家村镇银行全部实现盈利,有26家村镇银行净利润超过千万。

(三)民生银行沈阳地区社区支行业务发展现状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热情的空前高涨,民生银行沈阳分行以在自助银行基础上派驻员工和增加其他设备的形式,在我省进行了社区银行实践活动,截至2013年末,该行在沈阳市共设立了数十家社区银行网点。民生银行沈阳地区社区支行网点以“业务受理不处理,咨询不交易”为原则开展业务。员工每天分组进行营销,留在网点内的员工负责日常接待、维护、咨询、介绍产品等工作,跑外的员工负责深入社区内部营销、拓展周边1.5公里范围内的特惠商户等工作。该行开展的特色业务主要是通过把周边商户纳入到民生银行特惠商户联盟中,为持有民生银行信用卡或借记卡的客户提供折扣优惠。截至2013年底,该行特惠商户已达300户左右,包括辉山牛奶、康辉旅游等涉及居民衣食住行多个方面,每个社区银行网点开发的特惠商户大约有5-6户。

二、辽宁省社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全国性大中商业银行社区银行业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全国性大中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表现有三:一是主观上不够重视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营销,而把“傍大款”“、垒大户”作为自己主要的营销目标;二是把有资格成为它们营销对象的中小企业的准入标准定得过高,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挡在了门外;三是不思金融创新,缺乏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大中商业银行以发放标准化、批发式贷款为主,为此,需要通过规范的财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硬信息了解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需要合格的抵押物和担保人来规避分散信贷风险。中小企业却往往既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也不能提供合格的抵押物和担保人,只能依据其非常个性化的软信息给它们贷款,搜集这些软信息需要大中商业银行付出极大的成本,因而出于盈利的考虑,大中商业银行只能知难而退。另外,我国大中商业银行多为国有,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二者在所有制上的这种不匹配,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从理论上讲,银行为企业贷款,并不要求二者必然存在所有制上的一致性,但所有制上的匹配确实比不匹配更方便银行贷款业务的开展。所以,大中商业银行更愿意为与自己所有制匹配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而不愿意为与自己所有制不匹配的民营中小企业贷款。

(二)地方金融机构社区银行业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办理社区银行业务的主观意愿很强,最终力度却并不大。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能力较差,导致银行业务品种过少,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绝对的主体,中间业务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规模取胜,没有规模就没有为客户服务的能力。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城市商业银行跨省经营,农村信用社快速朝着省级核算单位发展,朝着大银行的方向发展,这又不符合社区银行的地域特点。

银行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1、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大众投资理财观念等的变化,使得中间业务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本身“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为商业银行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2004―2009年,我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值翻了一番之多。

(注:国有大型两业银行指工、农、中、建、交;股份制商业银行指招行、深发展、兴业、浦发、华夏、民生、中信、广发、光大、浙商。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不包括农行。)

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

相较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步较晚,并且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直是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更是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水平30%―50%,更有甚者达70%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在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重更低,为9.8%。

3、中间业务市场集中度高

市场集中度是一个反应市场结构的指标,衡量了整个市场竞争程度的高低以及效率水平的大小。市场集中度越小,表明整个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有效率。在本文中,以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银行共15家银行为整体,CR5表示5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交)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CR4表示4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由图2可以看出,市场集中度仍处在较高的水平,2004年、2005年CR5分别为91.6%、84.5%,2004年、2005年CR4分别为86.7%、78.5%,这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竞争程度还较低,基本上处在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的状态。另一方面,CR5、CR4两者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了随着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中间业务的大力开展,市场竞争程度趋于激烈,市场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状本身即是问题的反应,从上述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中可窥其一斑,如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除此之外,本文进一步阐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

1、中间业务服务收费无序且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服务收费价格的严重偏低。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有关结算收费标准,这一标准严重偏低,一笔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甚至抵不上银行因此而付出的相关费用,不能体现出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而只能看作是为维持其他信贷业务,吸引、维持客户所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另外,其他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或者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

2、中间业务创新不足,技术含量不高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技术密集型品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已达2万余种,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投行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经济自由化的发展,竞争逐渐趋于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产品若要赢得市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成本低廉或者存在功能、形象等的差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他们本身获得的市场占有率是靠其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的,并且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处于被动地位,如部分中间业务产品的销售是靠“搭售”来完成的,贷款客户若要取得银行贷款,必须接受该银行提供的部分中间业务,如、信用证、资产管理、理财产品等,随着银行业的改革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依靠这种优势不是长久之计。

4、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的发展、创新和营销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广、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而我国现在对这类人才还比较匮乏,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在外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与此相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商业银行现有的队伍素质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与中间业务创新,尤其是与新兴中间业务创新的要求差距较大。

5、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现在与未来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其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在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出现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影响中间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1、转变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提高认识,不能仅仅把中间业务看做一种附属业务,必须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统

一思想、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协调发展各项业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上至总行领导层,下至分支行员工,要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沟通功能,创新中间业务产品,迎合市场需求。

2、加大资源整合,增强创新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层面,而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尚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尤其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品种,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综观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的拓展,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其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制度,使得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现阶段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可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下属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客户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吸引和稳定客户;同时,也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增强整个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标准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加剧和银行利率管制的放松,商业银行产品的定价自进一步扩大,实施服务收费亦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服务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策,既有利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又能提高银行的收益。

4、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员工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5、实施差异化战略,创造品牌

差异化是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目前中间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银行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差异化战略更为可取,各商业银行不能看到市场需求什么就开展相应的中间业务产品,而要量力而行,结合银行自身的各方面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Swot分析,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品牌,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以及顾客对该行的忠诚度,以致达到以品牌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拓展。

银行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投资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收入风险控制战略定位

2010年是金融危机过后全球资本市场逐步恢复的一年,是我国资本市场热闹非凡的一年。截至12月24日,沪深两市共有349家公司首发,融资规模高达4717.93亿元,募集资金总额达9563.33亿元,分别超越2007年4593亿元的ipo历史融资和8172.49亿元募集资金总额的纪录。券商收取的佣金可观,利润丰厚。在分业监管的制度下,商业银行只能望洋兴叹。不过在发行债券,重组并购,资产管理等商业银行也可以做的投资银行业务中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出台后,商业银行经人民银行总行审批备案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和信息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有了发展中间业务的法律依据和巨大空间。

根据08年和09年上市银行的公布的数据统计显示,各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存贷差,但净利息收入增长乏力。存贷差缩小,以投资银行业务为重点的中间业务成本低利润丰厚,各银行已经开始进军这块市场但仍然还未形成品牌吸引客户。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经营投资银行业务,逐步建立起从产品、客户、区域、网络、业务拓展等方面完整的投资银行架构,业绩也逐年大幅增长,境内分行应当抓住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利用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

从统计数据显示出,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尤为可观,随着资本市场的健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率较大。在工商银行的年报财务指标上显示,2010前三季度年利息的收入为3388.18亿元,利息支出为1171.55亿元,而中间业务的收入580.29亿元,支出仅为34.66亿元,相比于利息收入的成本,开展中间业务的成本明显低廉。其他上市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的情况也是如此。

二、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特点及待突破难题

(一)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高端人员稀缺和激励机制不当

投资银行在发达国家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才30年,投资银行是一个新兴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而兴起。大型商业银行成为全球化的金融机构后,投资银行业务大都集中在总行层面。因此,境内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几乎是空白,专业人员也极为匮乏,制约投行业务的发展。

此外,投资银行风险大收益高必须有不同于传统业务的激励机制。投资银行通过“承担风险”赚取超额收益,但是承担风险并不意味着蒙受损失,通过对风险实施更有效的管理,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从而赚取超额收益。这才是投行业务真正不同于传统业务的激励方式。

(二)风险控制的标准存在矛盾

商业银行秉承审慎经营的原则,采用规避态度对待风险,而投行则强调风险承担和控制风险,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来分散和控制风险以赚取超额收益。二者存在激烈的冲突。事实上,目前商业银行从事短期融资融券承销,在风险控制上是应该沿用商业银行传统信用业务的准入标准,还是应该关注尽职调查环节的作业风险、承销环节的市场风险,在各家银行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

如何建立适合商业银行的一套标准来识别、管理和控制投资银行业务相关的风险,是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用商业银行的自身的风险控制标准去控制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必然受到束缚,这一市场份额将逐渐失去。

(三)业务规划的缺失

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尚在摸索中并未对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形成清晰和统一的认识。尽管管理层高度重视,但是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仍然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无法将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领域的巨大商业潜力转化为生产力,与外国投资银行相匹敌。缺乏长远的规划,更谈不上构建系统的发展战略。所以,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更无法撬动全行的综合化经营,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变,让其成长为全能银行的巨人。

三、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几个思路

(一)建设投行人才队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投行业务的收益高成本低,主要是依靠人才,核心的研究能力,高质量的经济研究成果和投资建议。一流的研究机构,一流的研究队伍是支撑投行业务和高端批发业务的基础,也是投行业务核心竞争力。因此建设并培养投行人才队伍是迫切的任务。国外的投行像高盛、汇丰、德意志银行一般都设有全球投资研究部,招聘世界顶尖人才。注重团队建设确保提高自身在经济、投资组合策略以及股票分析等领域的地位。制度和业绩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保证团队之间的协作,均衡团队中不同成员的利益。

(二)调整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

中国的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年度仍然保持8%的速度发展。资本市场正欣欣向荣,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国内监管框架、金融市场环境以及内外部经营约束条件的投行业务发展道路,依托国内经济形势和各银行各自有区别客户资源,形成自身长期的投行业务路线和特色品牌。国有银行可以利用经济实力和独有的大客户资源等优势,而股份制银行可以以中小企业等长期合作伙伴为切入重点,实施全方位针对中小企业关于贷款、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发行债券等全方位服务,创出投行业务的特色和品牌,在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占领一席位置。

(三)利用银行融资优势,使贷款业务与投行业务发展良性循环高盛在融资团队协作中,曾提出了“将资本用作市场营销工具”的理念,融资成为营销和提供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银行现在利用自己的资产为客户提供信贷,为客户承担市场风险,有时还需要与客户联合投资。在开展重组并购时,可以利用直接股权投资或过桥贷款来争取业务,设计方案并获取高额利润。国有大型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本身资金优势强调并购业务、融资业务和风险管理业务、直接投资业务的协调配合,能够增加自有资金的投资机会。在风险控制可以允许的情况下投行部分可以利用专项贷款参与并购业务的投资。

(四)理顺投行业务流程,强调各部门配合

国内商业银行要明确客户营销、组织运作、后台支持到风险控制各业务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资源配置。第一,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行服务如大型客户、大型集团客户和跨国公司等提供并购、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发行企业债,银团贷款,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由总部机构负责,并且要为全行决策及咨询顾问类业务发展提供研发支持,承担战略规划、组织推动等管理职能。第二,一级分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部门承担投行业务客户具体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前期营销组织推动等职能。第三、二级分行服务团队按照授权要求开展咨询类、债券承销、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每一个投行业务的项目可配备双客户经理,明确责任义务,可以进一步提高投行业务的营销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奇.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6)

[2]黄文雄.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D]复旦大学,2009

[3]许庭.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4]谢罗奇,刘珍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银行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对策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relevanttheoriesofthebankonthenet,combiningthedomesticthepres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bankonthenet,fromasecuritymechanism,theprincipleofoperation,managementmode,banksupervision,trainingfiveaspectshasanalyzedourcountrycommercialbankbusinessofthebankonthenetinthedevelopmentofinadequateandcombiningthecurrentsituationoftherapiddevelopmentofelectroniccommerce,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Keywords:ourcountrycommercialbank,thecurrentsituation,the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网上银行的概念

笔者认为网上银行是依托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银行,即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它是互联网上搭建的虚拟银行柜台,跨越了时空和地理的限制,用户可获得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银行虽然在因特网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如果不能在线提供银行业务,那就不能算作是网上银行,充其量只能是银行在网上的一个宣传站点而已。

从功能方面来看,网上银行业务功能实现主要是在internet上建立网上银行的服务器,internet与银行核心业务处理和客户信息数据库连接在一起。

二、中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在安全上存在的问题

1、总体战略规划上。在总体战略规划上,只有全行的总体要求,没有完整的总体规划;只有同行业的追赶目标,没有制定出具体措施。在系统设计思想上,考虑业务交易方面的多,考虑客户服务方面的少;考虑业务处理功能方面的多,考虑管理支持功能方面的少;考虑网络化建设方面的多,考虑效益汇报的少。

2、系统结构上。一是系统不全面。以法国CaLYon银行为例,该行电子化网络支撑系统分为三个主要系统:1、业务处理系统;2、客户服务通道系统;3、分析、管理、决策支撑系统。而农业银行只建立了一个综合业务系统,业务处理不全面,诸如国际结算、外汇买卖、消费信贷等主要业务还不能在系统内处理。二是网上只有纲没有目。

(二)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分散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在分散管理模式下,由于银行尚未完全脱离原有的业务发展框架,网上产品功能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现有业务的网上实现,创新意识不强,缺少全行性网上业务的整体规划;其次,由于银行公司业务部门和个人业务部门各自管理网上企业银行和网上个人银行业务,对网上业务的作用、地位和前景认识可能不同,发展思路也会有所不同。

2、专门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专门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全行网上业务的统筹规划,也能集中资源解决共性问题,但在当前的业务发展阶段下,大多银行仍将网上业务视为服务和巩固现有客户的手段,将网上业务视为辅助拓展手段,在这种环境中,网上银行部门在工作中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频繁沟通,一旦交流渠道不畅,就会影响业务发展。

(三)在银行监管上存在的问题

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必然涉及金融业务创新,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政策的空白点或,主管部门对网上银行指导与监控还需与时俱进。由于网上银行是一个全新的银行业务领域,一方面其业务的开展牵涉到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各方当事人在进行货币交换、资金转移和商品流通时,无论是网络本身的差错还是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争执甚至法律诉讼,这些都巫需相关法律的出台和提供相应法律保证。现有的法律对网上银行业务涉及各方关系人的的权、责、利未有明确、清晰的法律界定,缺少对个人失信行为的有效惩罚机制,这也使网上银行业务的参与各方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对策

(一)在安全机制方面。首先,商业银行要加强网络基础建设。要研究开发新型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防止非法用户侵入银行主机系统和数据库。保证网上银行安全运营还需要运营商重视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规范,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工作,发展安全产品和安全认证。要制定和完善网络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的监察管理,建立安全认证中心,以确保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银行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灾难备份中心,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灾难备份应该成为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后高度关注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有事先的灾难备份方案和恢复计划,就可能会减小损失。

(二)在经营理念方面。传统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其标志是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和批量化生产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以此来降低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实现这一转变,银行必须将客户关系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依靠发达的网络系统,了解分析、预测、引导甚至创造客户需求,从而获取金融服务附加值,从而真正实现由”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的转变。

(三)在网上监管方面。网上银行监管有别于传统的银行监管。如前所述,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必然涉及金融业务创新,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政策的空白点或,主管部门对网上银行指导与监控还需与时俱进。商业银行要完善现行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新的非现场稽核系统。其次,商业银行要完善网上银行的信息披礴制度。最后,商业银行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网上银行业务创新。

参考文献:

1,吕一林等著:《现代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陈一君著:《战略管理一理论与实务》,西南交大出版社,2006年版

银行业发展现状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居民的个人财产大幅增长,居民投资需求日益膨胀。当前,银行存贷利差逐渐缩水,国有商业银行地位受到了外资银行进入的挑战,其传统存贷业务收益率持续下降,于是,国有商业银行借鉴国外理财服务的管理理念,开始拓宽个人理财业务。由于我国缺少欧美等发达国家几十年来个人理财的经验,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等法律法规尚未成熟,出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结合欧美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经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监管

2009年之后,随着4万亿经济刺激措施出台,我国广义货币m2值增长迅速超过100万亿元,大量的货币充斥市场,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不希望手里的货币会贬值,进行资产配置投资是实现规避通胀风险,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好手段。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时间较短,各个商业银行,面对个人理财产品这块蛋糕蜂拥而至,纷纷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这也就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管能力相对薄弱,而大量涌现的理财产品越来越结构化,复杂化,加大了市场监管的难度,也增加了个人投资理财的风险,而美国遭遇的金融危机正是因为庞大的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率以及市场监管的忽视所造成的。所以研究探索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如何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内涵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特点

1、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与风险配比更合理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由于受到银监会严格控制,不会像证券投资基金或者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那样高额的收益率,也不会有直接在二级金融市场上进行操作的风险,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上给出的收益率因不同银行的理财产品而在小额范围内有所不同,如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同升21号,该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最高为8%,兴业银行的天天万利定额的年化收益率为6%-7%,国有大型银行的年化收益率大约在4%至6%之间,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给出的年化收益率则能维持在6%-8%之间。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则更高,譬如花旗银行的3年期安硕mSCi新兴市场指数基金的澳元票据预期收益率可以达到11%,2年期的可以达到9%-10%,一年期的也有至少7%的收益率,但也有很多货币基金受到汇率影响而收益率大减,譬如日元挂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仅有1.8%,低于我国的存款利率。相比较而言,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则更为丰厚,但是也存在投资风险,如德邦优化配置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计算基数为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95%+银行活期存款税后利率×5%,在大盘表现优秀时最高可达33%甚至更高,若大盘表现不佳则有可能亏损。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期限更短,结构更为合理

当前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短期化越来越明显,而且收益率也越来越高,其原因是受到我国央行执行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各大商业银行陷入钱荒,理财产品的配置也更为激进,理财产品中配置的金融资产中,除了房地产信托和票据资产外,同业存款越来越多,其参考利率SHiBoR的飙升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隔夜、7天、14天SHiBoR均有所回落,但仍分别居于6.1117%、7.2617%、7.0592%,因此,为了获得更低的资金,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短期理财产品,同时,以较高的资金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例如,工行的利得盈产品,推出的短期12天的期限,最高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4.1%。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分类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内容多样,品种丰富,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大小不同的投资需求,目前市场上根据类别不同分为币种理财产品、投资领域和风险等级三大类。

1、根据币种不同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与外币理财产品

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券、央行发行的票据以及其他类型的组合产品,其较为稳定的收益率,吸引了部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的眼光。根据投资额的不同确定浮动的收益率,到期还本付息,是一种收益稳定,安全风险系数低的理财产品,稍高于定期储蓄的利率,安全同样可以保证。由于二级市场的波动幅度大,风险高,所以很多外资银行推出了一些外币型的理财产品,如荷兰银行推出的与多国货币指数挂钩的一篮子强势货币的理财产品,包括澳元、美元、欧元、英镑、巴西雷亚尔等多国货币,采用结构式配比,根据这些国家的货币表现来为投资者提供超额的回报率。

2、根据投资领域不同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和QDii型理财产品

债券型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央行发行的国债、央行票据及企业票据,个人是不能直接投资央行票据与企业债券的,所以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的形式来间接让个人投资者也有了参与货币市场的机会。信托型的理财产品主要指的是银信合作的方式,由银行负责募集资金然后交由信托公司来进行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担保或回购等操作,或者投资其他优秀的信托产品中,包括房地产与新股申购。挂钩型的理财产品主要由一些外资银行推出,目前我国一些国有性质的私企银行为了占据市场也纷纷推出了相应的理财产品;操作手法主要是将募集的资金用于传统债券的投资,而其收益率跟这些债券相挂钩的市场表现来决定,目标市场包括利率差,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国际大宗商品和股指走势等。QDii型的理财产品主要面对有国际投资需求的国内投资者制定的,QDii也就是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的缩写,是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的简称,对国际市场有一定认知的专业投资者可以通过国内银行兑换成美元在国外投资,到期后将本息返还给投资人的一种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尽管最高收益率很高,但由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所以18个月的相对投资期来说并不保险。

3、根据风险等级不同分为无、低、中、高四档理财产品

国债与定存是基本无风险的理财项目,但收益率也是最低的;而用于同业拆借与债券型的理财产品则相对风险较低,收益率比国债略高;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有信托型和结构型,这些产品依赖外部市场变化,所以具有一定风险;高风险的是QDii这类需要较强专业投资知识的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有一定认识进入才能较好的控制风险。

二、欧美发达国家理财产品现状

(一)美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

在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有着品种众多的理财产品,面对多次金融危机之后,做出了多次改革和立法调整,以保证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的安全。与中国不同的是,一是美国理财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长期的个人理财计划,譬如避税、保险、教育和退休金管理,二是美国的银行理财产品是由美国证监会负责监管的,监管力度比银监会更大。因此,绝大多数的理财产品,其操作环境均十分透明,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的公司,其面临的处罚很严厉,如数额巨大的罚款足以使得公司破产,且相关责任人除了民事责任之外还终身不允许从事该行业的工作。

(二)欧洲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

相比于金融市场比较开放的美国,德国的理财产品的规定则更加严格,由于不准任何机构许诺收益率,而只允许公示以往年度的收益率,让投资者自行分析,所以德国的理财产品风险相对较低,除了保险业与房地产业,许多金融机构的职能都由银行来代替,德国的银行实行金融混合经营,在个人理财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德国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共分为五级,投资者在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时必须在风险等级上签署文件,已证明可以承受这样的风险;德国为了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非常重视对投资者进行相关的投资教育,让投资者了解理财产品信息及风险。

(三)欧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方向

教育理财产品和养老理财产品是欧美国家偏爱的理财产品。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在07年之前,美国奉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市场监管”模式,为了鼓励金融创新与刺激经济增长,许多金融机构以房地产为中心开始开发金融衍生品,银行为了转移信贷业务风险,将自己的房地产业务卖给保险公司,并定期支付保费,而保险公司为了规避该风险,与专业投资者签订对赌协议,而这种对赌行为是针对违约行为的出现与否来进行交易,该合同又经过一系列包装后回到银行内部,风险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这些数额巨大的协议又由金融机构委托代销给普通投资者,该协议由于不受监管机构的监管,且数额巨大,杠杆极高,受到金融波动的风吹草动导致最终给美国金融市场造成灾难,给全球经济予以重创。

(四)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对理财产品的监管措施

经过金融危机洗礼后的美国银行业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期,政府的管理被逐渐淡化,主要依靠行业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公司经营也由股东大会转移至管理层。CDS这类理财产品的危险性,但为了高额的回报,很多人还是会奋不顾身进行尝试,最终酿成金融惨剧。在此之后,美国开始重新收回政府的监管和监督权力。监督框架上,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将海外市场也作为监控范围,对对冲基金实施控制,对所有的金融衍生品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在能够受到监督的环境中进行交易;监督权力上,美国将所有涉及金融部门的管理最高领导集合起来,组成金融服务监督理事会(FSoC),由其负责统一监管标准,协调内部冲突,鉴别系统性风险,从而避免了类似CDS的事件再次发生。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产品所遇到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尽管我国实体经济遭受欧美发达国家连累,但我国的金融系统却并未受到系统性风险的太大影响,这其中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利差收入为主,而不是个人理财产品,这跟我国管理层的谨慎态度也有关联,可是就目前的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正在重走欧美发达国家的老路,金融监督管理越来越薄弱,个人理财产品种类越来越繁杂,银行混业经营情况也越来严重,这其中就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教育类个人理财产品与养老个人理财产品的缺失

在我国,教育、医疗、养老被称为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然而,我国在这三个方面的个人理财观念的意识非常之低,而且都是由保险机构而不是银行机构代为完成该商业化运作,这是形成我国目前这三个行业同人民群众的巨大矛盾的主要原因;回过头看一下美国在该项数据:美国在个人理财上的业务利润率是非常高的,而且都由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为主对外销售,美国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率能达到35%,且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2%到15%,花旗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占到公司所有业务总额的40%以上,而且典型的个人理财产品分别是教育计划、退休金计划和遗产计划这三种几乎人人必备的项目,而我国在由保险机构的运作下,该类产品的市场购买率不足2%,且理财效果极差,养老保险制度更是人人诟病。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在这一块是缺失的。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缺乏个性化色彩

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名义上是为个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理财综合,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是“量产”批发式的,有投资需求的投资者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自己中意的或者合适的理财产品进行购买,所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都大同小异,仅仅是回报率上的不同而已,长期的个人理财产品也仅仅针对极少数用户,绝大多数投资者无法享受到这类待遇。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人员的业务水平较差

我国商业银行如上述所说,真正的个人理财产品对于大众实际上并不开放,即便是那一小部分的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其专业水平和自身技能能够符合传统银行的标准,却缺乏相应的理财培训经验和理财水平培训,缺乏全面的理财知识,对于个人提供的理财产品仅限于银行业务本身,这就极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理财产品的作用,且其人员市场准入制度空白,根本无法满足个人理财的市场需求,更不用说大众的个人理财产品的规划业务了。

(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系统性风险较高

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不断创新,品种日益丰富,同时风险性也在增加。不仅数十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推出创新型理财产品,甚至地方的私有性质的小型银行也在推出,而我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三足鼎立的监管分界也在这些个人理财产品的推出下被悄然逾越,这三者所管理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保险公司都能进入货币市场进行操作,通过银行同业拆借来调节货币市场;银证、银信的不断合作,也为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提供了巨大的温床,严重冲击着我国银行的分业经营体制;混业经营混乱不堪,金融体系乱象丛生,像光大、中信在金融业的所有领域都由涉足,他们都在个人理财产品中的市场中占领着巨大份额;对于个人理财产品来说,由此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投资者遭遇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诈骗,均是由一些商业银行以个人理财产品的名义对外销售理财产品,最后却将募集来的资金进行非法操作,最终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的现象发生,在这一环节监管的缺失将是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先兆,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具体措施

(一)丰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品种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增加我国教育类理财产品、养老类理财产品、遗产类理财产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营业利润,更能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的巨大社会矛盾,可谓一举两得,目前相关市场潜力巨大,通过为客户的不同设计、制定适合他们的投资计划,设计投资组合,并以此包装为理财产品进行销售,更好的填补这方面需求的空白。

(二)商业银行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产品”

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实际就是某一种理财产品的复制和粘贴,毫无个性可言,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产品应该是采用多种沟通渠道和手段,对目标客户提供除了传统网点之外的金融服务方式,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资产数目、家庭信息等数据进行汇总和综合来制定最佳方案,达到既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能有效的控制相应风险,实现相关环节完美配比。

(三)提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的准入标准

参考美国的理财师标准,只有金融行业监管协会会员才有资格考取理财师,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美国金融服务史、各类债券、证券市场、房地产基金、政府政策、以及各类资产账户的类型和标准;同时考试之前要进行备案登记,一旦有过污点或者欺诈等不良记录,将被取消该资格,并且会受到法律部门调查。我国在这个环节的准备则十分薄弱,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客户经理几乎没有过多的要求,当然,手里的证书越多越好,但没有强制性规定,对于银行分业经营的我国,实行个人理财部门的分离以及人员准入标准的制定十分有必要。

(四)加强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监管和控制

对于现行的金融改革尽管激活了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盘活了表内资金,但是由于混业经营的监管越来越薄弱,形成了大量的影子银行,游离在表外的资金也借此机会不断增多,其大部分正是通过个人理财产品这个渠道来实施的。反观美国金融危机,如果没有及时的系统性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极有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中小银行所牵扯的地方债务问题,这也直接会对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带来损失。

五、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在不断创新中,日益完善和发展。因此,理财产品的设计首先考虑个人对于该产品的感受,同时,要不断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大力开展个人理财师的培养和健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制度,而不是将重心放在商业银行自身,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设计、研发理财产品,让个人理财产品成为商业银行自身谋取利益的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去杠杆化,去衍生化的今天,我国银监会在要求银行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真正个人理财产品的同时,应该加强对个人理财产品的管理,要求各个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备案,并创建银行理财产品目录予以公示,将整个交易程序暴露在监控体系之中,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以及规范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毓.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2013(05).

[2]张渝.银行信托理财产品问题分析[J].西南金融,2012(08).

银行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光大银行;零售业务;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15-02

一、零售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又称为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个人、家庭、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等。严格来说,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伴随着商业银行而诞生,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相对批发业务而言,它具有数量庞大、业务分散、类型多样化等特点。

中国零售银行业在过去的十年中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从2000—2010年,零售存款和贷款规模分别增长了4.5倍和17倍。零售客户人均持有产品数从起初的仅略高于1个增加到4个,并且仍在提高。十年间,零售银行的产品体系、人才团队、销售渠道和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尽管增长迅速,目前中国零售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较低。除四大国有银行得益于其巨大的规模效益,其他大部分中国零售银行成本收入比大多在75%以上,相较于国际上其他零售银行不到50%的平均水平高出许多。

二、光大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

光大银行于1992年8月在北京成立,1997年1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12年8月18日成功完成ipo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全行在对公业、投行、理财、按揭等业务方面占据了比较竞争优势。光大银行的零售业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业务,对私存款业务、个人贷款业务、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以及银行卡业务。

在个人贷款业务上,光大银行通过加大对市场及重点行业的研究,优化资产结构,节约资本消耗,提升个贷收入。其中,小微金融业务发力明显,年内按照“强抵押、强担保、强结算、弱周期”的总体原则,先后推出快贷系列、互助金贷款等标准化创新产品,结合个人现金管理平台的应用,小微金融业务向专业化、标准化、电子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理财业务上,光大银行努力推进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围绕理财业务发展模式、产品模式、投资模式和销售模式四个方面的转型开展工作,同时积极推进系统建设,上线了代客资产组合分级管理系统,实现了理财产品独立核算、科学管理、信息充分披露和资产管理业务专业化、标准化。在私人银行业务上光大银行形成了高端理财、理财定制、高端贷款、同业代销、高端保险、另类投资产品体系,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增值、受托管理等金融服务需求。相继在北京、上海、杭州、太原设立私人银行中心,业务发展基础日益牢固。建立了金阳光俱乐部,为中小企业主、企业家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三、光大银行零售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2012年光大银行零售业务指标来看,不仅在业务范围上有所扩展,产品结构也更加合理。但与国外同行比较,光大银行零售业务盈利状况并不乐观,与批发银行业务相比收入占比较低,创新品种太少,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信贷业务。此外,还存在着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比重低、盈利较差、客户信息管理滞后以及员工服务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

(一)零售业务收入占比不高

以2012年为例,光大银行2012年营业总收入为599.16亿元,零售业务收入159.89亿,占营业总收入的26.69%,利润总额为315.9亿元,零售银行业务利润总额为63.87亿元,占比仅约20.22%。2012年国内主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由下页表1可知,光大银行的零售业务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营业收入占比方面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营业规模来看,光大银行仅相当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1/10;在营业收入占比方面,光大银行的营收占比表现要稍好一些,但仍明显低于四大国有银行和招商银行。此外,整个美国银行业的零售业务占比均已超过50%,对公业务所占比率已减少到一半以下。

(二)业务品种创新不足,同质化竞争加剧

光大银行零售业务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同质化和传统化特点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经营模式较为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复合型产品和综合性个人金融服务,难以体现个性化、差别化。2012年财报显示,受“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制约,光大银行目前只能提供常规的银行理财产品,目前无法提供客户进行证券投资和房地产买卖等证券经纪、信托业务,这样制约了光大银行对理财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创新。此外,原有的优势产品受到了挤压,市场份额也被抢占。以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人民币理财产品是光大银行在2004年首次推出的,是理财产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与同行业竞争的优势产品。但是,随着各家银行陆续进入个人理财市场,光大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各银行理财产品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导致收益率基本保持一致,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更加受到限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客户关系管理水平低下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而言,客户细分非常重要。因为客户对象不仅数量庞大,在经济收入、消费习惯、消费偏好以及地理属性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一样,光大银行的客户经理主要的工作内容仍然停留在“拉存款,跑贷款”的层次,并没有担当起一个优秀的金融服务方案的提供者。此外,虽然近几年光大银行加大了对客户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统一客户信息管理系统(eCiF)、统一客户信息分析系统(eSiC)于2011年投产并正式开始运行,但是客户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限制依然是制约光大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一大障碍。尽管目前光大银行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只存在多个部门业务系统中,并未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客户信息没有实现统一管理,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关系管理还未形成。

(四)柜台业务仍是服务的主渠道,自助及电子渠道发展距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在光大银行各网点,现在客户虽然对自助银行的利用率较高,但仍未有效分流各营业网点的存取款业务。在营业网点受理的业务中,有近一半为存取款业务。自助终端的数量、易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建设仍需要加强。

2013年上半年,招商银行零售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达到91.85%,公司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达到57.49%,网上企业银行交易替代率达到90.27%。因此,在电子渠道方面,光大银行还需要不断构建零售业务领域的电子渠道与物理网点的有机整合,推出“大堂易”ipaD版、自助终端视频客服、物理网点布设wiFi等举措,促进网点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拓宽开放式网络缴费平台的缴费种类和分行数量,使得客户服务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张萍.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3-8.

[2]郭锋.中国光大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17-20.

银行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53-02

一、碳金融的发展背景及其概念

1.碳金融的发展背景。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并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并且允许各国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京都议定书》及与之相适应的各国国内的气候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京都议定书》以及各国国内的气候政策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些法规和制度框架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为主的权益交易市场。因此,可以认为碳金融是各国企业或机构在碳减排义务的压力之下或政府推动低碳经济的动力之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完成减排任务所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衍生出来的其他金融活动。

2.碳金融的概念。碳金融的概念始于西方发达国家,英国政府于2003年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并定义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指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市场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低碳金融近年来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中国处于碳经济的初级阶段,因此对碳金融并无统一概念,一般来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碳金融是指企业间就政府分配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而广义的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与“碳排放”有关的各类权益的交易及其金融衍生交易,也包括基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为强制性或自愿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或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等。本文认为,所谓碳金融是指碳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传统的碳排放权(cdm)和绿色贷款业务,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相关活动。商业银行碳金融指的就是商业银行涉及低碳经济发展的业务活动。

二、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1.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10—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到600亿美元以上。2009年6月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研究报告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基于庞大的碳金融市场,国外银行围绕碳减排权已先行一步。如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美洲银行等欧美银行不仅在思想层面高度重视开展碳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而且成立专门的碳金融事业部来开拓碳金融业务,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碳理财产品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伴随着碳金融业务量的不断扩大,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碳金融发展的第二阶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碳金融高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地区也不甘落后,韩国和印度的商业银行在政府支持下也相继推出了“碳银行”发展的具体规划。

2.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相对于国外银行的深度参与,尽管中国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碳金融市场及业务发展相对落后。据世界银行测算,如果发达国家2012年要完成50亿吨减排目标,其中至少30亿吨来自购买中国减排指标。中国每年可提供1.5亿~2.25亿吨co2核定减排额度,这意味着每年碳减排交易的保守估计就可高达23亿美元。而中国金融业涉及碳金融领域最多的还是在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绿色信贷方面。除此之外,只有少数银行(如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发展了cdm咨询中介及相关项目,个别银行(如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基于碳交易的理财产品。

由此可见,虽然国内银行业在碳金融方面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对碳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缺乏深度了解,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领域项目业务能力严重不足,没有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创新,碳金融业务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策略选择

1.制定政策,鼓励碳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为应对国外碳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碳金融业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实验、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金融业通过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12月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人民银行、银监会在2010年6月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年中国金融论坛上,旗帜鲜明地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要求银行业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

2.创新碳金融业务模式,提高银行竞争力。中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1)融资支持。融资支持服务主要用于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包括cers收益权质押贷款、有追索权保理融资、cdm项目所需设备的融资租赁等具体形式。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一般都遵循此模式。(2)财务顾问。财务顾问服务是在融资支持之外,提供项目咨询服务,协助国内企业寻找合适的投资方或匹配国外cers的购买方等。2009年7月浦发银行以财务顾问方式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为项目业主争取交易价格并促成cers买卖双方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erpa),为项目业主带来每年160万欧元的额外售碳收入[2]。(3)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服务是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并销售的资金投资与管理计划。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就属于该类业务。(4)账户托管。账户托管服务是为满足碳交易资金管理需求,适应买家、卖家和中间商对资金监督、汇划需要推出的金融服务。国内拥有托管证券基金经验的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参与碳托管业务。

3.利用市场机制,合作开发碳金融业务。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碳交易市场的整体发展。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综合债券、票据、股权、信托等除信贷以外的融资工具,同时逐步引进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与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合作,创新新的金融产品,如以结算和业务为突破口,协助交易所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建立较完善的交易制度,并适时推出碳交易衍生工具,以此提升中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和议价能力。

4.熟悉规则,创新碳金融服务。按照国际规则提升绿色信贷,目前中国银行业开展的碳金融业务基本以绿色信贷为主,一些银行虽已制定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规划和操作规则,但由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价格标准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把控,中国银行业处于竞争弱势。目前,首先,应当认清和细分中国低碳产业的主要客户(主要包括新能源板块和节能减排板块),同时注重不断培育新的客户。其次,应尽快制定行业普遍认同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然后,不断探索碳金融融资的担保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5.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碳金融的中间业务。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目前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但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产品的多样性和盈利性上都处于劣势,涉及碳金融业务的更是少之又少。

四、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应注意的问题

1.低碳经济的产业链通常比较长,子行业更多,市场边界更复杂,其投融资运行不仅要求传统的企业投融资合作、项目投融资合作,而且更需要大产业思维和多行业投融资合作,如政策性金融、银团贷款、产业合作基金、国家投资基金等高端投融资工具的突破和推进。

2.碳金融对市场的开放性、规范性和体系性要求更高,需要高等级的金融工具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中国银行业应当努力提高对碳金融的认识和国际规则的熟悉运用,借中国将上海发展“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同时可以允许部分外资商业银行适度参与“碳金融”衍生市场交易。

3.低碳金融的法律规范及实施细则目前尚未成熟,没有形成强制性要求。另外银行对企业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仍然没有标准化的标准,因此从政策层面上应当促进相关规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苏颖,刘明康.银行业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践行者和创新者[n].证券日报,2009-12-23(a2).

[2]浦发银行.国内首单cdm财务顾问签约[eb/ol].http://www.sh.xinhuanet.com/bank.htm,2009-07-17.

银行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中外投资银行业务比较发展对策

投资银行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金融中介机构之一,我国投资银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主要业务涉足证券承销和经纪、企业融资、兼并和收购、资产管理、创业投资、财务顾问与咨询、资本市场研究开发与创新等。与国际投资银行业相比,我国投资银行业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以及我国加入wto后资本市场的开放,我国投资银行将面临一些列挑战,同时也面临很多发展机遇。

一、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

投资银行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投资银行一般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主要指从事证券发行承销和证券交易业务的证券公司;广义的投资银行是指任何经营资本市场金融业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公司等。本文主要分析狭义投资银行业务。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产生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1997年以后,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及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银行、保险、信托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诞生一批金融集团附属的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截至到2009年末,我国有证券公司106家,其中12家股票已在a股市场上市;总资产中位数为109.2亿元,总资产最多的是海通证券公司为1103.5亿元,最少的是长江保荐2.36亿元;净资产中位数23.6亿元,净资产最多的是中信证券为524.6亿元,最少的是航天证券为1.27亿元。这些证券公司主要承担了国内1718家公司的国内上市,共26162.85亿股股份的发行、上市流通;股票市值达243939.12亿元,占2009年GDp的72.7%。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投资银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2.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问题

(1)业务单一、缺乏创新能力。中国投资银行呈现出业务结构雷同,业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经纪、承销和自营三项业务,企业并购、资产证券化、创新业务、国际化业务等其他业务还有待开拓。从收入来源看,中国大部分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左右,其中,前5大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2.18%,也就是说,国内证券公司对风险较大的股票自营业务依赖程度较高,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而在美国,证券公司收入来源多元化,经纪、自营、承销三项业务之占总收入的40%左右。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美林、Jp摩根等国际投资银行的国际性业务收入依次占总收入的45.9%,37.3%,36.8%,34.8%,26.2%平均达到36.3%。其中高盛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在其2006年376.7亿美元的净收入中,有45.9%来自于国际业务。

(2)资本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2009年底,我国前106家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总和约为124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规模约为4400亿元人民币,与国外单个投资银行数千亿资本资产规模比较相差甚远。我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银河证券的注册资本金为45亿元人民币,最小的投资银行注册资本金只有1000万元人民币,而摩根斯坦利的注册资本就有1231亿美元;资产方面,中国证券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为1240亿美元,同期美林集团的总资产为4072亿美元。中外投资银行的资本资产规模差距巨大。

中国投资银行由于资本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在每一次系统风险来临时,破产、关闭、合并重组等都不乏其例。1996年万国证券炒作“327国债”失败,被迫与申银证券合并;2006年,南方证券由于代客理财导致亏损严重,被法院宣告破产。

(3)公司治理不规范,违规违法现象多。我国投资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表现在融资业务上,我国证券商靠拉拢、腐蚀、贿赂上市企业领导的行为不在少数;在自营业务上,非法挪用巨额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大规模从事违规自营;在经纪业务上有相当多的咨询服务是为券商的自身利益着想,通过欺骗,隐瞒等手段使股民上套。公司治理不规范,必然导致违规违法现象增多。2005年南方证券、闽发证券、辽宁证券、汉唐证券、大鹏证券、五洲证券等13家券商也因类似原因先后被托管、重组甚至关闭,2006年约有50家中小型券商被关闭、托管或者合并给大型券商。

(4)缺少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有106家券商业务基本雷同,只是规模稍有不同。各家业务鲜有特色,创新能力不足,加入wto后,与外国同行相比缺少核心竞争力。美国美林是世界领先的债券及股权承销人,高盛以咨询业务闻名等,都在各自领域特色鲜明。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缺陷

体制缺陷是制约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国投资银行业实行的是特许经营制,这一方面在国内使新投资银行的进入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券商跨出国门,进行国际化业务也很困难,获得资格的投资银行对外竞争乏力,难以形成一个真正竞争自由的市场化环境;券商的融资渠道被严格限制,渠道少,融资困难;对券商的公司治理缺少严厉的制度安排等。

2.法制不健全

我国的《证券法》虽已出台,但是还比较笼统,还未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法有待出台。目前在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违规行为,一些管理条例还很不完善。例如《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的一些规定与投资银行本身的业务相矛盾。它规定任何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而根据国际惯例,投资银行在从事并购时,可以为并购公司提供资金融通。要使投资银行规范其行为,首先要有完善的法规体系,稳定的法律框架,方能有法可依。

3.多头管制、政出多门

我国目前投资银行业务的管理体制是:证券机构的检查与审批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从事债券交易的财政证券公司由财政部管理,其它证券业务由中国证监会管理。这种多头管理格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各管制部门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使投资银行业难以得到协调统一的管理,并由此造成效率低下。

4.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主要是因为相当多的投资银行人员是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投资银行家。

三、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途径与趋势

1.政府政策和监管措施的完善

中央政府对投资银行的监管,要逐步采用市场化的政策,放宽进入门槛,允许公平竞争,严把公司治理关。

政府更多的是完善监管的法律法规,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由自律管理向立法管理过渡的趋势。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对投资银行的管理主体、设立条件、业务范围、行业原则、检查和稽核作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按照证券法规的要求对投资银行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投资者和融资者双方的利益,谋求投资银行业在自律的氛围中得以健康发展。

2.投行正确的战略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金融市场将在更大领域和更深层次上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使我国的证券公司面临国内国外同行的极大挑战。为了不再重蹈日本证券公司的覆辙,我国的证券公司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业务上都无法同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相比,因而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市场定位,进行金融创新,形成自己专业化的业务特色。

3.产品创新与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投资银行的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差异化服务,而争取客户的关键是提供个性化服务。我国的投资银行应该顺应投资银行发展的历史潮流,以新产品开发为契机,强调金融创新,突破传统业务局限,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推动主体业务从传统型向创新型以及衍生型转变,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增长,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满足来自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需求。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最主要的是依靠对人才的培养。在不断培养国际型人才的背景下,使创新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完善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第一,严格贯彻执行统一法人体制,对属于高风险行业的投资银行来说,统一法人体制是减少管理层次、淡化行政色彩,从而达到高度集权、控制风险、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第二,严格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等级管理和授权管理;第三,尽快建立垂直领导的内部稽核审计体系;第四,要逐步构建与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在公司最高领导层的支持下,实施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设置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制定系统、持续的风险管理流程,选用胜任的风险管理人才和顾问,采纳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及风险管理工具,运用支持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宋国良:投资银行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赵雪情:投资银行发展模式探究.消费导刊,2009

[3]csrc.省略/pub/zjhpublic/G00306204/zqscyb/201001/t20100115_175451.htm.[eB/oL].[2010-10-25].

[4]罗晓青: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及发展分析[J].甘肃科技.2009.

银行业发展现状篇9

(一)城市商业银行概念界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城市商业银行是指经国鱼脸批准,由原各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主要面向城市企业和个人并为之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政府及监管部门给其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与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众多的农村信用社)三个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特征

“具有地域化特征,但己开始淡化”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特征。城市商业银行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区域的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有其独特的地域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服务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地域性,在本地吸收的存款资金一般只运用于本地,减少了本区域内资金的流出,有利于本区域内经济的成长。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对城市基础建设支持力度相当大。

第二,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相对较小,管理层次少,与客户联系密切,决策迅速,具有零售业务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仅仅服务于地方城市金融的功能定位己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经营情况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组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谋求在资本市场上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开展跨区域经营。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又掀起了一轮更名热潮,尽管这些银行更名后还保留着地方区域特色,但己经明显地体现出淡化地方城市金融的特点以及逐步成为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趋势。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两极分化严重,并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各地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对不同数量的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的可以达到近百家,少的仅几家,加之各地经济,金融总量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迅速崛起,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商业银行群体内部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二)社会信誉较低

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后,都将自己定位为“市民银行”并为在市民中树立良好信誉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却鲜有成效,与其他银行相比差距巨大。

(三)市场份额较小

从市场格局上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度非常高,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具备强大的银行零售业务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巨无霸。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受限的情况下,又与四大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业务相对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上,中间业务比例比较小,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存款全国通存通兑的情况下,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在本地区实现通存通兑,由此分流了一部分本地客户。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单位制定本系统存款不得存入中小金融机构的不恰当干预,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雪上加霜。从而导致大量存款从城市商业银行向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大银行转移,造成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下降。

(四)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

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之时金融当局就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度―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控股地位;股权过于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之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重也很大,而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

(五)市场定位摇摆不定,业务特色不突出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实际采取的却是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未能扬长避短,不能反映其特色。

(六)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较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品种一直停留在信用社时期的水平上,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历练了自身的生存能力。然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脱胎于原城市信用社,虽然发展迅速,但既没能完全摆脱从原城市信用社沿袭下来的弱点,又在前进中产生了新的问题,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壮大受到了限制。

(一)地方政府控股,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对于组建之初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30%左右的地方财政持股比例造成了地方政府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相对控股地位,从而为地方政府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表现如下:

首先,虽然城市商业银行大都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了对银行经营者的产权约束,但是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绝对控股地位使得银行实际上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对银行的所有权,由此产生了城市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管理职位都是由政府推荐并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有些银行也会出现政府直接指派的现象,地方政府一股独大难以避免的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而对城市商业银行拥有实际控制权的高管人员可能为了追求自身收入和效用最大化,置银行所有者和投资人的利益于不顾,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对银行资产的使用、处理和分配加以干预,甚至可能在银行发展规划、经营战略和分配方法等重大决策上出现个人独断现象,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管理偏离了市场化运作的轨道,从而削弱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其次,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人手中,使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权利部门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无法对银行人行使有效的监督。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董事会并不进行独立决策,而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定度银行重大事项;行长的政府任命制,使得董事会和监事会无法制约高级管理人员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资本充足率仍未达标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实力的象征,对于防范银行风险、保障银行稳健经营、提高银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惯例,我国银监会于2004年12月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2007年1月1日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以上。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截至2007年底,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仍有17家资本充足率尚未达标。资本不足不仅会降低城市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会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削弱竞争力。

(三)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

在“单一城市制”的地域限制下,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被局限于所在城市。这在当时的金融环境下是必须的和合理的。然而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地域限制无疑已经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首先,由于所在区域的优秀客户资源有限,城市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时难免会倾向性的集中于一些优质客户,提高了客户集中度,增加了经营风险;其次,由于业务范围被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过分地集中在单一的地域中,难以通过资金运用的分散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分散风险的能力;再次,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人为地分割了金融市场,不符合市场经济奉行的自由竞争原则,不利于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不利于为城市商业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运行环境。

银行业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风力发电授信

一、浙江省风资源分布情况

我国风能资源主要集中于两个带状区域,地处东南沿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浙江省就位于其中之一的“沿海及岛屿丰富带”。浙江的风能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一般夏半年的风速较小,冬半年风速较大,同时呈现由陆地、沿海至近海依次递增的规律。

浙江陆地部分以低山和丘陵为主,风能资源相对匮乏,有效风速小时数一般在2000小时以下,除了高山顶和峡谷等局部特殊地形导致的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外,其余地区的风能开发潜力较低。

杭州湾西部、杭州湾沿岸、大陆海岸带以及近岸大岛属于沿海风能带。该区域有效风速小时数介于5000~6000小时之间,属风能资源较丰富区。但是该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能够用作风力发电的场地较少。

浙江近海和离大陆较远的海岛是近海风能区,是浙江风能资源最好的地区。全年有效风速小时数在6000~7000左右,其中舟山群岛海域的风资源最为丰富此外,浙江近海区域的水深不足15米,海底地貌较为平坦坚实,能够满足风电项目建设的地理条件。

二、浙江省风电行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十二五”及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风资源较好、建设条件成熟的陆上风电建设,有序开发海上风电。到2015年全省累计风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2020年累计风电装机容量350万千瓦,到2030年累计风电装机容量700万千瓦以上”。

建设方面,2015年底全省风电累计核准容量245万千瓦,累计在建容量141万千瓦,全省建成投产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04.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7%,发电量16.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2%。2016年19个风电项目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风电建设在浙江地区发展如火如荼。

运营发面,近几年浙江省风电利用小时数稳中有升,2013年1950小时,2014年达到2202小时,2015年利用小时数下降为1887小时,但是与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728小时相比,仍有较大优势。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内没有出现一例弃风限电项目,整体风电行业运行良好。

三、浙江省风电行业发展的潜在风险

大力发展风电是国家和浙江省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需求,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电网结构坚强,电力市场巨大,已投风电全部并网消纳,国家也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风电发展拟予以更多支持。但是随着国家风电产业政策的调整,省内后续大量风电项目的陆续并网发电,浙江省风电行业发展也不可避免面临着一些风险因素。

(一)国家对风电行业扶持政策转变的风险

风电属于新能源,自身盈利能力较弱,国家扶持政策对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期国家对风电行业有电量全额收购、电价分摊、财政扶持、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增值税50%即征即退等众多扶持政策。但是整个风电行业正在由高增长向低速增长转移,特别是在连续两年下调上网标杆电价、社会整体用电量下降、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对风电行业的政策已经悄然有所变化,从开发建设向高效利用转移,控制规模,调低补贴成为必然趋势。

(二)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的风险

与光伏设备有较清晰的成本下降预期不同,风电机组短时间内暂无突破性技术发展,尤其是核心部件,因此占整个风电项目成本大头的风机购置成本下降空间较小。继2014年陆上风电标杆电价降低0.02元/kwh后,2015年底发改委继续下调2016年陆上风电标杆电价0.01~0.02元/kwh,并同时明确2018年标杆电价继续下调0.02~0.03元/kwh,随着行业标杆电价的不断下调,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呈可预期下降趋势,有相当一部分风电项目可能不再具有开发价值。

(三)省内风电行业投资成本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风险

与三北地区相比,浙江陆上风电主要建设在丘陵山顶和峡谷等局部特殊地区,山地风电场道路绝大部分需要新建,道路投资占整个工程投资的比重较大。还有风机运输方面成本也较高,为保证建设过程中的风机安全运输,风电场一般会将风机塔筒分为四段,一台机组的大件数多为10~11件,如此多的大件设备,加上几万方混凝土以及集电线路、升压站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运输工作组织十分复杂且建设难度较大,因此浙江省内风电行业投资成本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海上风电,浙江地区还易受台风侵袭,后续维护成本也比其他地区高出一大截。

(四)省内风电行业受资源和政策约束较为突出的风险

浙江省原本土地资源就稀缺,随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逐年趋紧,一些地区由于规划调整和新建项目启动,延缓甚至取消了少数风电场的建设。而海上风电建设因为涉及军事、海洋渔业、航道、围垦、港口等多个部门、多方面问题,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较陆上风电更多,推进进度更是大大低于预期。如国电舟山普陀6#海上风电场2区工程的前期工作开展近2年时间。未来风电项目环评、用地审批将更加规范,手续办理进度也将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或将面临传统能源行业激烈竞争的风险

随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在项目布局、电力市场空间、输电通道利用等方面与传统化石能源的矛盾冲突不断增加,L电行业突出表现为“弃风限电”现象。导致“弃风限电”情况发生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原因在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电力需求从两位数增速进入中高速增长时代,传统发展模式下的电力产能已经过剩,这也意味着发电市场竞争日趋加剧,未来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市场矛盾会更加突出,毕竟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成本还是要远远高于煤电。

四、风力发电项目银行主要风险审查点和授信策略

(一)风力发电项目主要风险审查点

1.应重点关注项目建设前期的合规性风险。风电项目建设较为复杂,涉及部门众多,银行在授信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项目前期批复的合法合规性。如在土地上,要关注占用土地是否涉及基本农田,是否需取得当地土管部门的审批意见。如在选址上,风场应该避开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应取得省环保局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表)项目申请报告;如在电力系统接入,和/或接入系统设计及审查文件,应取得项目所在地电网公司同意拟建风电场并网的承诺等;此外项目还需要取得省发改委主管部门的核准等等。这些固定资产投资要件(项目核准证、土地批复(预审批)、环评批复、可研报告)的取得,可以避免风电项目在后续转让、运营、抵(质)押中的合规操作风险。

2.应重点关注项目经济可行性风险。判断风电项目能否盈利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是风电场单位千瓦造价、风电场年等效上网小时数。

对于风电场单位千瓦造价,银行应通过纵向与前期项目对比,横向与区域内同时建设的其他项目对比,评价其是否具备成本优势。其中还应重点关注项目设备选择、设备投资、单机容量、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设备维护费用。调查分析项目所选用设备的生产厂家是否为行业领先的实力企业,相应设备在已投产同类项目运行情况,评估实际维护费用对项目盈利能力的影响。

对于风电场年等效上网小时数,银行应重点考察可研报告中的项目测风数据,数据取得的时间长度,与区域内类似相比,审核项目测风数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核实测风数据的真实性。根据电监会相关调查,目前我国风电场经营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风能资源评估存在偏差,风电发电小时数普遍低于预测设计值。

3.应重点关注风电接入和市场消纳风险。国际上一般认为,电网中风电比例不超过5%,最高不超过10%。调峰容量不足,会造成电网的不稳定。全国范围内,尤其三北地区,风电项目实际运行中一直存在并网难情况,这里面涉及电价机制、电网规划、布局、接入等多方面问题。主要原因是风电开发与电网发展规划不协调,风电场建设快于电网配套工程建设,造成部分风电场不能及时并网或并网后输出能力受限,这个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收益。浙江省内尚未出现此类情况,但是这是风力发电行业发展到后期必须关注的内容,因此银行授信时应重点关注是否须取得电网公司出具同意接入电网意见的函,电网公司是否根据开发建设方案中项目核准时间和投产时间,落实电网接入和消纳市场。确保风电项目建设与配套电网同步投产和运行。

4.应重点关注项目电价结算、补贴是否滞后的风险。风电电费结算分两部分:一是按照火电上网标杆电价结算部分,一般是本月结算上月风电上网电费,结算较为及时。二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再按照新能源上网电价与火电的差价予以补贴,该基金来源为国家财政专项拨款和依法向电力用户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等。浙江省内目前的补贴收入取得的时间^为及时,一般与标杆电价结算部分相差不超过半个月,主要因为浙江省新能源在整个能源供给占比较低,从电力用户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远低于与实际新能源补贴资金需求。这也是诸多电力巨头加大在浙江风电行业投资的原因,但是随着风电上网容量在电网中比重的增加,后续补贴是否能够足额、及时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了。毕竟如果今后出现补贴迟发欠发现象,将直接导致一些风电企业现金流难以覆盖银行贷款本息。

(二)银行授信策略

1.严格准入标准,做好客户、项目的选择。客户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五大电力集团全资或投资控股的企业;省级国有重点大型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及其全资控股的成员企业;对于风电机组制造商从事电站建设的,可以优先选择总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时以上的上市企业支持。

项目选择方面优先选择区域上风能资源丰富且靠近电力负荷中心区域的风电项目,选择列入省和国家重点发展规划的风电项目、额外享受项目所在地地方风电电价补贴政策的项目。陆上风电建议选择装机规模不低于30mw,年平均发电小时不低于1900小时(含)的项目;海上风电建议选择装机规模不低于150mw,年平均发电小时不低于3000小时(含)的项目。

2.设定合理可控的授信方案。风电项目授信中最好要求提供股东保证、抵(质)押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对于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担保条件,如取得股东提供的安慰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