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劳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5:06

红色劳动教育篇1

一、情感熏陶:

红色文化植根于生活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环节,情感是人们判断事物的重要依据。因而,消解教育对象的情感隔阂、获得教育对象的情感共识、增进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感性熏陶是运用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维度,红色文化只有联系、融入、植根于大学生生活,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知与认同。此外,本文将大学生生活细化为社会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三个层次,以更深入地展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一)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增加大学生的价值认识生活即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脱离于生活的高深理论,也不是专业化的学术语言,而是富于浓郁生活气息和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精练概括和通俗表达,本身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又适用于社会生活。因而,要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于社会生活,利用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通性,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生动有趣的红色故事、感人肺腑的红色事迹、震撼人心的红色遗址、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将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素材制作成多样化的文字教育资料、影像教育资料、网络教育资料,通过教学教材、报刊书籍、社会活动、电视电影、宣传广告等方式融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体育生活、娱乐生活中去,让红色文化无处不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影随形,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二)红色文化融入道德生活增强大学生价值认知马克思认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同样,作为人格的核心内容的道德人格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熏陶和社会教化。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二者甚至可以说是一对孪生体,一个个体的道德人格势必影响其道德观念。譬如,在资本主义道德涵养下塑造而成的人格,则难以形成、甚至会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红色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通过红色历史的学习、红色事迹的感染、红色人物的感召、红色精神的弘扬,借助红色文化调节大学生道德冲突、化解大学生道德矛盾、指导大学生道德行为、涵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道德人格,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三)红色文化融入精神生活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精神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接近大学生价值观念确立的生活领域。因此,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让红色文化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融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这需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方面转移过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造更多的红色文化产品,将红色精神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需要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就业择业、学习工作、感情生活的现实需要有效对接起来;扩宽红色文化教育的教育面、覆盖面、影响面,丰富红色文化的功能。让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丰富精神世界,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从红色历史中获取精神食粮,从而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理性教化:

红色文化着力于教育、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具有一定稳定性、长期性和持久性。价值观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情感熏陶是远远不够的,暂时性的价值倾向、情感态度无法替代持久性的价值观念,因此,必须通过理性教化,促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一)发挥红色文化的示范功能,引领大学生确立价值目标我国的红色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奋斗史,是由无数革命先烈亲身实践书写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凝聚着先烈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价值目标的坚持、对个人生死的淡然、对艰苦环境的克服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都是极具教育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教育素材。革命烈士对爱国主义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契合,对大学生树立价值目标、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着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等先进典型的塑造,加强对红色精神的解读。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从红色历史的史料中探求红色精神的内涵,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深思革命先烈的价值追求,形成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识和红色精神的内心认同,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二)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指导大学生做出价值判断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能够引领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信息交流网络化的逐渐普及,不同价值观念开始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想相互碰撞、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这一现状使当代中国大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而红色文化蕴含着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得与失、利与弊、成与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加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无缝对接,加强红色文化的系统教育,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产生背景、历史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影响大学生做出价值选择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现实写照,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学习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人物品格必将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感召,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激励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让红色文化鼓舞人心、净化人心、陶冶人心。系统地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背景、需求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标准、道德伦理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从而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提供帮助。

三、实践养成:

红色文化贯彻于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仅仅依靠情感熏陶和理性教化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教育推向更深层次,即通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沟通实践、劳动实践、生活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以沟通实践拓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广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不是单纯地宣传教育,也不是一味地排斥其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其他思想的拒斥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来面目。我们应当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允许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这就需要畅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沟通渠道,发挥红色文化在归属情感、明辨是非、增进共识、整合社会中的作用。通过红色文化架起主流价值观念和非主流价值观念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大学生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比较鉴别中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从而拓展宣传广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统摄力。

红色劳动教育篇2

[关键词]后人口红利时代;高职教育;刘易斯拐点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劳动力短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近几年我国劳动力短缺现象变得十分突出。据初步预测,一线工人工资在三四年内会继续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涨。而实际上我国目前还没有进入劳动力绝对短缺的时代,只是流向发生了变化。2005年,70.3%的劳动力分布在沿海地区,中部与西部各占14.4%及15.0%。2009年以来,随着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中、西部出现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我国劳动力总数的17.0%至20.3%,而留在东部打工的劳动力占比则减少至62.5%。

据联合国测算,中国劳动力将于2017年进入负增长。加上内需的迅速扩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预计中国的劳动力将于2014年左右出现实质性短缺状况。至2017年,劳动力需求将达到8.37亿人,可供应为8.19亿人,就业市场净短缺将达到1760万人。

二、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概述

刘易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二元经济”理论,劳工市场由城市劳工市场和农村劳工市场构成。前者根据订单、利润决定雇人数量,生产效率较高,工资也较高;后者则是很多人都耕种同一块地,生产率低、收入低,没有失业,只有就业不足。经济起飞时,城市劳工市场吸引农村劳动力,由于两个市场间人员的流动,城市可以在不提高工资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增长由此得以加速。当农村劳动力被耗尽后,城市劳工市场需要大幅增加工资才能请到新的工人,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显现,往往是所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3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三、后人口红利时代对开展职业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劳动力短缺一方面造成了薪酬水平的提高,而薪酬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要求劳动力具有更高的素质和更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且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劳动力因为和企业实际脱节而无法获得理想工作的机会。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一个旧的劳动力时代的结束――由低廉(技能低、综合素质低)的劳动力支撑的中国式经济奇迹的结束和一个新的劳动力时代的到来――依靠技术进步和高素质人力资本。同样,将目前如此多的初级劳动力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中高级劳动力,使其拥有真正的谋生和发展的技能,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在此意义上,刘易斯拐点对于职业教育是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是政府和企业必然会增加投入去发展地方的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职业教育需要扩大规模,新时代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每个从业者要不断的接受职业教育。三是经济的转型对于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的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提高人才质量需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四是高科技时代,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教育需要和产业实际相结合,这种密切跟踪全球新技术新趋势的培训需要由职业教育来完成。

四、后人口红利时代高职教育的主要对象――新生代农民工

在后人口红利时代,农民工群体正在或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代际替换,这就是冠以“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与父兄相比,他们在农民情结、成长经历、成长环境、打工目的、工作态度、价值追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他们仍然是低端市场主要的劳动力提供者。使其从提供简单劳动为主向具备技能高、素质好的现代产业大变,尽快成为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的合格的生力军,简单的技能培训难担重任,中职教育也难以胜任,本科教育偏重理论,惟有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并重的高职教育方能担此大任。新生代农民工的必然归宿是市民化,这也是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五、后人口红利时代高职教育改革目标――培训教育、学历教育和引导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从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全面转型,最有效途径是接受良好的教育,培训教育应该是高职教育的“重头戏”,但这种培训与企业、社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培训不同:除适岗性的、短期的生存式培训之外,更着眼于中长期的发展式培训,即注重素质能力提高和培训效果运用的“能力本位”的现代培训。为此,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流程设计,构建全方位、动态性、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并由此制定分类、分层实施方案。要通过问卷调查、定期到新生代农民工聚集的企业和社区调研,遴选具有代表性的班次和培训学员展开个案调查等方式,重点了解和关注他们在认知能力、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及时了解他们所在企业和行业的培训需求状况,进行过程性的培训需求信息的调控和前瞻性的培训需求信息的预判,从而建立“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有效衔接机制和动态监控机制;要充分考虑他们在技能水平、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和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性,分别实施外出就业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

学历教育是既区别于各类培训组织,又不同于本科高校的具有特色或优势教育。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已从初中学历升级为高中学历,但这远未与其职业期望和价值追求相匹配――而本是“草根”的高职教育所提供的大专学历正是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现实的门槛或目标。

引导教育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因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更低。新生代农民工被称之为是“无根的一代”――既未被城市接纳,又对农村很淡薄,有更多的改变现状的渴望、定居城市的渴求和维护正当权益的诉求。而当正常的、应有的渠道被阻塞,这些渴望、渴求和诉求就会造成心理失衡。对此,高职教育绝不能漠然以对,必须把引导教育置于与培训教育和学历教育同样重要的位置并作为独立的任务而付诸行动。要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和市场、社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心理引导和调适;要加强他们对“新市民”角色适应的引导,引导他们通过“角色的期望―角色的领悟―角色的选择与归属―角色的实践―角色的确认”的渐次演化,逐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一新市民”的角色转换;要创设各种活动,增进他们与城市原住民(老市民)的接触与交流,促进彼此的心理交合;要帮助他们搞好自我调适,舒缓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方.“民工荒”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0-02―26(5).

[2]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3).

[3]陈传峰.进城农民市民化心理转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红色劳动教育篇3

1987年9月我进入长重子弟小学,从此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在课堂里,老师教导我们要像毛主席那样为革命奋斗终身,要像钱学森那样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要像雷锋那样热爱祖国,要像劳动模范们那样不怕苦、不怕累。他们的光辉形象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学习上,我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劳动中处处争先,在各种活动中踊跃参加、积极表现。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庄重的举起右手,让大姐姐给戴上红领巾,从此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当时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五星红旗的故事,我听得心潮澎湃,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国歌的力量。从此我慢慢的学会了独立与自觉,在小学的年代里,曾担任班级的班长、宣传委员,并且多次获得“三好生”的荣誉称号。深受老师同学的喜欢。

1993年9月刚刚告别了小学生活的我便怀着期待和憧憬的心情进入了三年的初中学习。在上初中的三年时间里,我敢于尝试,当选了副班长、体育委员。在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在工作上,我认真负责,从不怠慢;在生活上,我团结同学,关心朋友,这一切的琐事充实着我难忘的三年。当然,接受学习教育的我,也并没有忽视自己的思想认识的进步,我努力争当班上的先进,积极向团组织靠拢,提交入团申请书,接受团组织的培养,终于,在1994年的5月,我光荣地加入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队伍当中。当我将那枚小小的,却有着沉重分量的耀眼团徽别在胸前时,我无比激动,这是对我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我思想进步的一种激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再次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6年从小爱好体育的我,顺利考入了贺龙体育运动学校,在短暂的三年中专生活中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无论是理论的知识,还是做人的道理,都让我收益匪浅。当然,我也在加强自己的政治修养,除了学习政治的课程,我还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接受党课培训,希望可以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虽然最后没有如愿以偿,但在中二那年,我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这让我备感欣慰,也给我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动力。

1999年9月,我被分配到长沙市十一中附小(现在的雨花区劳动东路小学)任教。参加工作以来担任过体育、语文、美术等多门学科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学校青年老师赛课、演讲、学区原创教案设计比赛。都取得好的成绩。辅导学生参加多届雨花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并多次获奖。

xx年至2012年一直担任学校大队辅导员。xx年,我训练的号鼓队分别荣获市、区号鼓队一等奖,区科技节最佳表演奖。至今她已带出了三届号鼓队,劳动东路小学的号鼓队也成为市、区响当当的“品牌”。

xx年在全国第四届语文教师范文写作比赛中“童年趣事”,荣获省级二等奖。《基础教育的学校体育改革》荣获长沙市二等奖。

xx年参加长沙市中小学第十一届体育论文年会,撰写的论文“现代体育教学要从点滴做起”荣获市一等奖。

xx年,劳动东路小学一校三点,红花坡分校是一所刚启动的新校,设备简陋,条件很差。生源很困难,只有一个教学班(28人)我接受了学校的安排,来到红花坡小学担任大队辅导员并兼任体育教学。由于学校新建,资金困难。我和老师们一起动脑子想办法,充分调动家长、及租赁户的积极性,为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捐款捐物。成功的举办了家校趣味运动会。修建了国旗升旗台。

开展特色活动,利用仅有的人力资源,组织成立一支有“红小”特色的“号鼓队”,由于红小缺资金,加上学生年龄小,背不动鼓、也吹不响号,她就带领孩子们用拍手、跺脚打节奏来代替号鼓的演奏,短短的一个月时间训练出一支特殊的号鼓队,成为红花坡小学“红色”工作中的一道“风景线”。短短的两年,由于大家的辛勤努力,由于大家的敬业,得到了学生、家长、社区的好评,赢得了好的口碑。生源由接手时的28人,增加到240人。

xx年年9月教育局进行资源整合,我回劳动东路小学继续担任大队辅导员工作,在学校开展了“今天我来当校长”等德育系列活动,并依据此活动撰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案例,荣获区二等奖。

2012年编排“小义工快板”节目,荣获区二等奖。撰写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德育论文,荣获长沙市一等奖。

红色劳动教育篇4

根据地法制教育是主体运用一定方法将根据地的法制传送给大众,影响大众身心的活动及其过程。因此,法制教育涉及到谁教育谁接受、教育什么以及如何教育的前后逻辑相继的三个要素,即法制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根据地法制教育的教育者。根据地法制教育的教育者非常广泛。从政权组织系统来说,根据1931年的《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的规定,乡、市级苏维埃、革命委员会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法制教育的教育者。在军队系统,根据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的规定:“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要的任务。”[4](p2)而具体承担宣传群众、进行法制教育的组织是中国工农红军各级政治机关,其中最基层的党的连支部、党小组是直接承担者。在红军中还专门设立宣传队,进行包括根据地法制在内的宣传工作,如《红军纪律歌》中的“打土豪,分田地”等均是根据地法制的重要内容。此外,政权其他各级组织或部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以及其他群众性组织等,也都承担着法制教育的责任,如选举委员会承担着“宣传选举法”的职责;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十家代表”承担宣传根据地法制的职责。除上述正式组织是法制教育的教育者外,有关政策和法规还明确了干部、党员、团员、积极分子等都承担着根据地法制教育的职责。如乡(市)苏维埃代表作为个体,负有将上级苏维埃的命令、指示和法律法规传达给其所代表的居民的职责。又如“村是基层行政单位,……其下设‘十家代表’,即每十家工农群众选出一名代表”,代表负责“宣传政府法令。”[5](p187)组织和个人的法制教育责任相结合,既保证根据地法制教育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完整性,又保证根据地法制教育的普及性、自我教育性、相互教育性。

根据地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大众。土地革命时期,虽然仍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大革命的失败证明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已不能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完成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只能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势力之社会基础是无产阶级、农民与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联盟。因此,相对于大革命时期法制教育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土地革命时期法制教育受教育者的范围开始缩小。《湘鄂赣边革命委员会革命政纲》使用“民众”概念,其范围限定于“工农兵”。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使用“劳动群众”、“劳苦民众”概念,其范围是“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2](p8)。军阀、官僚、地主、豪绅、富农及一切反革命分子,不属于法制教育受教育者的范围,而属于对象。表面看,受教育者的范围非常明确。而实质存在一些“边缘人”,他们究竟是受教育者还是对象?不同时期曾有过争议。在“左倾”路线时期,常常把农民中的中农、富农,城市贫民即城市中小商人与学生、游民等排除在受教育者之外。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一条对苏维埃共和国目的的规定是“……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它的周围,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2](p8)而到1934年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时将第一条修改为:“……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它的周围,同中农巩固的联合,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2](p13)上述对受教育者范围的确定是宏观的,而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体,在社会中存在角色差异,有的仍旧是普通民众,有的可能成为党员、干部、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分子等。普通民众毫无疑问是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但对于非普通民众,诚如上文所言,他们还负有向普通民众进行法制教育的责任。因此,非普通民众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根据地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也是法制教育的教育者。当他们是后一种角色时,法制教育就成为典型的大众自我教育模式。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制定了包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1934)、《劳动法》等在内的几乎涉及了宪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民法、社会法、诉讼法等所有部门法的革命法制。面对如此丰富的根据地法制内容,斗争形势的严酷性,以及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动员大众参加革命,不可能将全部法制内容详细地教授给作为受教育者的大众。因此,法制教育选择了“切合群众的斗争情绪”的内容,并针对不同对象确定教育的重点。主要针对劳苦民众最关心的政治地位、土地、工酬、劳动时间、妇女地位等,重点教育《宪法大纲》及苏维埃代表选举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刑法,而其他的法律法规则相对较弱。在上述法制中,也主要宣传教育法制的核心价值观。如,土地立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没收土地的对象、没收范围、对被没收土地者的处置,而且规定了分配土地的对象、分配办法、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查田等诸多具体制度。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1)共12章75条,规定了劳动法适用的对象、雇用手续、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工资、青工及童工、劳动保护、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地方组织、社会保险、劳资纠纷的解决等。有关婚姻的立法,不仅《宪法大纲》有明确规定,而且在有关婚姻法中规定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原则外,还具体规定了结婚的实质要件、形式要件、离婚、军婚制度等。但法制教育则主要传授反映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原川陕苏区反映土地法的红军石刻标语是“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法令”,“雇农、贫农、红军家属、定要分好田,中农的土地不够要补足,雇农要领导贫农、联合中农加紧查田运动”。反映劳动法的标语是“实行劳动法令”,“工作八小时制度”。反映婚姻法的标语是“男女平等”,“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与男子一律平等”,“实行一夫一妻制”等[6]。

根据地法制教育的主要载体。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许多报刊、杂志,出版了大量书籍,最著名的报刊当属《红色中华》。这些报刊、杂志均是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相对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最有特色的是墙壁、岩石、木板、门板等载体,以及各种培训教育载体、群众性的法制实施活动载体和大众化的司法活动载体。墙壁、岩石、木板、门板是随处可见的存在物,不易毁坏,而且公开性及持续性非常强,以此为载体进行法制教育,可对大众施以持续且持久的影响,传播面也非常广。因此,受到当时教育者的重视,如福建省尤溪县发现的当年红军刻在木板上的宣传标语,其内容是:“工人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青工每日工作6小时;童工每日工作4小时。”[7]标语至今仍清晰可见。在赣南一带的许多农村老屋的墙壁上至今还保留有大量当年的法制教育标语、漫画。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是法制教育的特色载体之二。当时,中央根据地、地方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根据需要与可能,创办了培养干部的学校,以及提高大众文化水平的各种教育、培训组织,如识字班、读书班。这些众多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机构,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根据地法制,如1932年中央人民委员会第6号命令要求,文化程度稍高的政府工作人员“要成立读书班,以中央颁发的训令、通令、法令、条例和《红色中华》为教材。”[1](p220-221)又如1930年初,红七军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恩隆县平马镇举办一个培训班,“宣传土地革命政策和土地法制”,培训内容主要有《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暂行条例》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共耕条例》等[8](p46)。根据地法制实施活动是法制教育的特色载体之三。根据地法制实施即法制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活动。根据地法制实施主要是实施选举法、苏维埃组织法、劳动法和婚姻法等。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向大众宣传根据地法制,并且严格执行根据地法制,“在实践中宣传和执行民主法令”[9](p13),使大众分得了土地,得到八小时工作制,实现了婚姻自由,从而切身感受到根据地法制给自己生活带来变化,当然就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根据地法制。大众化的司法活动是根据地法制教育的特色载体。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法庭的群众化”,可以说是今天“大众化司法”的最初表达。大众化的司法审判主要体现为人民陪审制和公开审判制。由职工会、雇农工会、贫农团及其他群众团体选举产生陪审员,与司法人员一起进行案件审理。《革命法庭条例(草案)》还规定:“在未判决之前,主审应向群众征求对该案之意见。”[10](p330)而大众化司法审判的另一种形式是公开审判。要求审判前公开审判案件的情况,审判公开,允许群众旁听,甚至召开群众大会公审。此外,还组织巡回法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查清案情,迅速及时地处理案件,扩大人民司法教育群众、威慑敌人的作用。”[1](p470)大众化的司法不仅确保大众监督司法,更通过大众化司法让大众了解根据地法制的具体规定,以及根据地法制的价值观。上述载体的运用常常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如根据1933年8月9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2号训令的规定,对选举法的宣传就综合运用了大众传播媒体、墙壁木板门板等特色载体、教育培训活动载体、根据地法制实施活动载体等。#p#分页标题#e#

根据地法制教育的表达形式。当时,根据地法制教育的表达形式多样,主要有文字语言、口头语言和文艺形式、美术形式等。美术形式即通过图画、漫画等方式进行法制教育,现赣南一带的农村墙壁上还可发现一些当年宣传根据地法制的漫画。文艺形式包括所言的“化装宣传”,通过戏曲、歌曲等形式宣传根据地法制。口头语言即通过演讲、座谈、谈话等形式以声音、形象等符号进行法制教育。应当说这种形式在当年应用得最多,是通过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共青团员、积极分子等进行面对面的艰苦的根据地法制宣传教育,取得巨大的成效,但由于非物化性而较少保存下史料。“文字宣传根据革命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适时印发宣传资料及报刊专著,印发传单,捷报、墨书文献,标语口号,錾刻标语。”[6]其中最具特色就是大量的口号、标语。由于作为受教育者的大众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是文盲,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不能教育根据地法制的全部内容,而应如同志所提出的要有针对性,简洁。口号、标语简单明了,易于传播,而且传播速度快,也易于大众所接受。因此,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宣传口号、标语,一方面明确规定了宣传标语、口号。1928年《湖南省委通告》规定的宣传口号是:“工厂归工人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没收一切土地,分配农民耕种。”[11](p157)至今保留在赣南一带的许多农村老屋墙壁上的标语有“实行婚姻自由,反对买卖包办婚姻”;“反对翁姑虐待媳妇”,“废止童养媳”[12]。另一方面对标语、口号的书写提出规范。1929年4月红四军政治部134条标语的同时,特别规定了九条书写标语的注意事项:不要写草字、省笔字。慢一点写,力求写得好看,不要性急乱涂。不要写错,不要遗落字,……一律用笔写上墙壁,不准偷懒改用纸贴等。1929年10月,红四军前委宣传科编写了《宣传须知》,标语不仅被列为第一个宣传方式,而且再次明确了标语宣传的技术[12]。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法制教育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启示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法制教育促进了大众对根据地法制的认知、认同,达到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法制教育目的。根据地法制教育的成功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动员大众参加革命,以彻底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因此,那个时代“救国”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根据地法制教育以动员劳苦大众革命为目的。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代,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当代“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当前的法制教育目的应当是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建设者”一方面不是破坏者,因而他不能违法犯罪;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能积极参与民主立法,依法办事,严格守法,监督不法行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从而增进社会福祉。

当代法制教育教育者的专业性。根据地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动员大众革命,教育者越广泛,越能广泛地动员大众,以积聚更多的革命力量。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者应当非常广泛。根据地法制教育动员大众革命的目的决定了其表达使用大众化语言,而较少使用专业术语或者某些高深莫测的用语,比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一切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劳动法》规定:严禁工头、包工头、私人工作介绍所、雇佣人代为雇佣工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规定了反革命罪。《川陕省雇工代表大会雇工斗争纲领》规定:雇工患病,医药费由老板负担,反对老板虐待雇工,老板解雇。其中工头、包工头、童工、反革命、堕胎、强盗、老板等许多语言都不是法律专业语言,但却是大众化的话语,而且具体表述上,根据当时大众在战争环境下深受压迫且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使用了政论语体和口语化。“政论语体是一种宣传鼓动的语体,具有驳斥谬误、宣扬真理的功能。口语化的词汇浅显易懂”[13](p40),不需要表达者有较高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因此,根据地法制教育的教育者无论是组织型主体还是个体型主体,都可以非常广泛。而反思我国当前的法制教育,或许是对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教育的路径依赖,法制教育的教育者同样十分广泛①,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这是因为在当前建设国家时期,我国的法律不仅数量上更加庞大,而且法律更学科化,专业术语、专业词汇的使用成为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立法技术提高,法律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普及即法制教育的组织型教育者可以是国家相关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等,但实际的担当者应当是具有法律专业素养的法制教育专任教师,以及律师、法官、检察官、法学者等法律职业人。只有他们才能了解现代法律的专业术语,并可以用通俗的大众语言进行表述。因此,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制教育应当强调教育者的专业性。

红色劳动教育篇5

一、推进少先队阵地建设

1.成立少先队室、红领巾广播站、中队宣传栏等少先队活动阵地;开好少先队大队会、中队会和每年的少代会。红领巾广播站”,坚持每天播报。周一新闻让队员们了解一周校园动态和国内外大事;周二的写作小达人和周三的美声读美文栏目让红领巾小书虫大放异彩!周五读历史带领大家从小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引导教育少先队员学习马克思主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扣子。每周一课的中队会上,辅导员带领队员们开展“精神我知道

习爷爷教导记心间”、“我爱红领巾

我爱少先队”等丰富多彩的队课活动,激发少先队的组织感,荣誉感和对少先队的热爱。

二、搭建多彩的课外实践舞台,创建动感中队,实现“五小”育人

1.紧紧围绕对当代少年儿童提出的“立志向、有梦想”“从小学习做人、学习立志、学习创造”等一系列希望和嘱托,发挥实践活动的特点和优势,全队动员,全员参加,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队及中队实践活动。如重阳节开展“情暖重阳

关爱相伴”走进敬老院活动、宪法日开展“小手拉大手

做知法懂法守法好少年”走进人民法院实践活动、清明节开展“缅怀革命烈士

学习爱国精神”扫墓教育活动、国庆节开展“党员队员手拉手,红色基因代代传”实践活动。多样的主题体验式教育活动,让队员们懂得了感恩、善良和责任。

2.我校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五小”活动,例如运动会上,“红领巾小健将”们奋起拼搏,展现了少先队员勇敢、合作、努力拼搏精神;在我校刚刚结束的艺术节“我为祖国唱首歌”中队歌咏大赛中,“红领巾小百灵”以少先队员最美的面貌展示自我,实现了美育功能;各中队礼仪监督员和劳动监督员充分培养了“红领巾小主人”自我管理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担当的意识。

三、丰富少先队活动,促进生命绽放

1.主题升旗仪式成体系。每周一主题,没次半小时。每学期的主题规划在开学前做好,各中队根据主题自愿认领,提前筹划活动形式。升旗仪式中,每个中队、少先队员都有成为编剧、导演、演员的经历,他们将主题以拍手歌、情景剧、童谣、快板、相声、合唱、舞蹈等丰富的形式,自编自演呈现给全体师生,彰显体验式德育。

2.构建四大节日课程体系,实现“节日”活动育人。每一个节日都蕴涵着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学校创新设计了与众不同的节日课程体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一是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等引导队员看望老人、懂得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二是国家重大节庆日,如劳动节、国庆节等,组织各中队走进社区进行志愿清扫活动、开展“我爱祖国

做新时代阳光好少年”等活动,培养少先队员爱劳动、爱祖国;三是红色纪念日,如建党日、建军日等,带领少先队员重走红色道路,感受红色精神;四是主题教育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开展“小手拉大手

共筑碧水蓝天”等绿色环保教育活动。为队员们打开了一扇扇美妙的德育之窗,提升了能力,培育了品格。

3.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每周一课的中队会上,辅导员带领队员们开展“精神我知道

习爷爷教导记心间”、“我爱红领巾

红色劳动教育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园建设;大数据;多元发展

1农业产业园建设

(1)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实现高科技精准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园、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应该将高科技引入到农业产业园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引入会对农业产业园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得农业产业园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前进,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丰富精神生活,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高科技对产业有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从而实现高科技的精准农业。(2)完善大数据控制系统。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有利资源,不仅适应了时代的潮流,也是对大数据应用的一个发展,同时也会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重要的作用巨大的变革,大数据的发展影响了整个社会,当然对于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数据控制系统的完善,会让整个产业变得高效快速,提高效率,增加产能,促进生产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大数据控制系统对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都是有利的,充分利用大数据让其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3)丰富产业园游乐项目,促进多元化发展。增设亲子游乐设施,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玩,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情感,让家长言传身教,促进孩子茁壮成长,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玩耍中培养乐趣,在玩耍中收获喜悦,在玩耍中掌握知识,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体会生活的乐趣。(4)增设实体体验基地。比如:采摘园,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摘园采摘,让孩子亲近自然,亲自动手体会收获的喜悦,体验农民的生活,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品质。还有自主种植基地,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种植基地进行种植,可以经常来种植基地浇水松土,对自己种的植物进行呵护与管理,体会劳动的价值,体会其中的乐趣,培养孩子自主动手的能力,劳逸结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5)加强与红色旅游景区联系。建设红色旅游景区项目,由农业园发团,带领儿童参观景区,并与本农业园游玩相结合,制定旅游套餐,在红色旅游景区设置讲解团、记者团,由讲解团的人员带领孩子们旅游观光,为孩子们讲解红色文化,由记者团的记者对旅游观光后的小朋友进行采访,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心情,同时可以让孩子们做讲解人员,做记者,对他们了解的内容进行介绍,体会不同角色所带来的乐趣,从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增设团体活动课程、访学游学课程,让孩子们自主提问,自主询问周围的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红色文化,让他们能够牢牢记住红色知识、红色文化,让红色深入人心。

红色劳动教育篇7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以抓好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效果良好。我校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一直以来,我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以构建和谐校园、创建文明校园为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学校领导真抓实干,广泛开展群体性活动,使校园内不断呈现出团结、和谐、文明、向上的良好势态。现这一年的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新时期背景下,要有新的德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特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确立“以德立校”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以德育人”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并根据学校的总体办学思想,确定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定位,树立了学校德育管理的“三大理念”:

1、“以人为本”,“激励为先”

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重点德育”,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战胜困难。

2、以“实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命

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使德育工作由“由外而内”,转变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德育科研,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更新德育手段。摆脱一成不变的单纯凭经验的德育管理思想,让德育工作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德育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德育活动内容的生活性与参与活动对象的角色体验性是思想教育的特色;德育工作要摒弃零打碎敲,没有深度,匆匆走过场的活动方式。于是我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依据思想教育活动的要求,考虑活动的条件和可能性,开创“红+绿”体验教育实践基地,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德育活动,包括校内、家庭和社会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承担不同角色,自觉履行角色义务,使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角色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步。这学年中,我校举办了多种德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9月,我校举办了低、中、高年级三个组别的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准备充分,安排科学,学生参与积极,涉及的知识面广,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召开了文明事迹汇报会,并鼓励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使德育工作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10月,我校精心谋划、细心准备、周密安排,在红色的十月和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举办了“红歌演唱会”。我校所辖的九个行政村的村书记和村长、知名企业家、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先进人士,也参加了这次红歌演唱会,给予学校工作大力支持。在这次红歌会中,教师和学生参演率都是100%,演唱会分为:“艰苦岁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四个大阶段,与会人员个个精神振奋、情绪激昂。演唱会的整个过程,再现了历史、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貌,这是一次教育的大会、团结的大会、理想的大会、感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是一个让人们心灵得到一次洗礼的优美乐章。我校的“红歌演会”的图片发表于滦县教育信息网上。

11月,我校开展了“红歌演唱会”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积极准备,把这次的演唱会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共有6名教师和14名学生参加演讲,为广大师生在事业和学习中再一次指明了方向和鼓舞了斗志,使全校师生的思想和心灵,再一次进行了净化和升华,为我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三、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我校组织师德理论学习本学期,我们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市县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以教育行评为契机,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本学年,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四、坚持环境育人

环境教育人、环境塑造人、环境培养人、环境改变人办学理念,通过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爱到美的熏陶。学校以大量的学生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世界、才能改造世界,进而我们开展了师生劳动最光荣有奖征文活动,使广大师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时我校顺利地通过的省“学生劳动基地”验收,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为我县争得了荣誉。

五、加强安全法制教育

(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签订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3)各班继续深入学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我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成功发展,消除所有的安全隐患,是必须高度重视与警钟常鸣的真实内涵,所以我校每学期都认真地开展了安全教育活动、学生的法制教育活动、教师的依法执教活动,火险、电险、路险、运动险、游戏险等,我们都做了有效的防预工作。这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重要体现。多年来,我校没出现过一例教师体罚学生现象,没出现过一例师生意外伤害事件。

红色劳动教育篇8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创新思维创新品质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课程坚持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劳动实践,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备应用科学技术于生产劳动中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它不仅注重学生对于符合时代的需要、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在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劳动与技术思想方法和文化特征的熏陶和渗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的过程,通过一件件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与探究,通过一项项小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平台,从而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元素,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劳动机会,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使他们在劳动中拓展技能,激发学习技能的兴趣,提高热爱劳动的品质。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创新性。

一、在服务自我的劳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强调: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服务自我的劳动强度不是很大,内容丰富并且综合性较强,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最适合小学生开展的一类劳动形式。虽然这类劳动形式的技能要求不高,但只要我们劳动与技术老师具有较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选准时机激发学生创造性,同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洗红领巾》一课的时候,当学生亲手洗好红领巾,需要晾晒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全班的红领巾一起晾出去的时候比较美观?有的学生说都朝一个方向晾;有的说让所有的红领巾对角晾,像风中飘舞的彩旗;还有的学生说把绳子拉的斜一点,晾上去的红领巾像轮船上的红旗。这时,老师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晾晒起来,进行比较欣赏。当几十条红领巾在蓝天的映衬下,顺着同一个方向飘动的时候,显得十分美丽。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通过平凡的自我服务也能创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美的享受给自己带来无穷欢乐,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创新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仅能主动参与并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能以实践为基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新知,促进思维发展。例如教学《缝沙包》,我先让学生分组动手设计缝制,然后合作讨论交流,看看谁手儿灵巧缝制得精致、外形设计美观。最后,学生设计出了各种形状的沙包,有圆形的,有心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四方形的……还有人想出了与书本上不一样的封口缝制方法――运用了回针法,沙子就不容易漏出来。事实证明,动手、动脑、动口,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发挥了主体意识,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在启发想象、鼓励求异中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在进行《洗茶具》一课教学时,我并没有只局限于一种传统方法,而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同学用牙膏擦,有的同学用食用碱擦,有的同学用稻草灰擦,还有的同学用南瓜叶子擦……虽然有些方法不合情理,但教师仍用鼓励性的语言,委婉的引导学生:大家的选择都有道理,牙膏、食用碱、稻草灰都是化合物,洗涤茶垢后对水资源是有影响的;选用南瓜叶擦洗茶垢,确实具有经济实惠,方便易找,效果好,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今后,我们还是选用绿色环保的方法比较好。这样,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敢于发问,敢想敢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成效的。教师自身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抓住契机,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需要老师用全新的思维和视角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多动脑子、多下功夫,我们的劳动与技术课一定能带领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杜艳芳.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

[2]支菊芳.美中启智培养技能――低中年级劳技课教学初探[J].

红色劳动教育篇9

关键词:红色文化;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68-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刻指出,应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1]。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蕴含着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为民、争创一流等革命精神,是开展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来教育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及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求。

一、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

探讨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首先必须对文化的内涵做出界定。对文化的理解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将文化划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个范畴。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其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活动成果(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我们把文化简单视作单纯的精神活动的成果(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时不免会陷入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边界模糊的问题之中。“‘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2],“最鳖脚的工程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劳动的结果在劳动之前就己经观念地存在着”[3]。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不能离开物质中介而单独存在,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的和精神成果从一开始就是相互依存、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从这个角度理解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仅仅定义在精神活动的成果上是不妥的。按照以上逻辑我们可以这样界定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广大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国家富强与民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红色文化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有:烈士纪念碑、博物馆、纪念馆等实物;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文化主要涵盖战争年代铸就的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形成的,由革命文化构成,但又不等同于革命文化,它是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超越了革命文化的新质的文化形态。具体地讲:首先,从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红色文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发展相伴相随,大致可以分为起源至形成期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丰富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完善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三个阶段。其次,从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来看,红色文化是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然后发展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后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其中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完善。

二、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铸就的红色文化,具有引导性、渗透性和教育性。红色文化通过物质与文化、有形与无形等载体,以多样的形式、多元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分析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有利于保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需求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联系的天然纽带,更是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使自己的需求对象化、现实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但精神文化却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当前,消费主义和文化娱乐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思想空间,其中恶搞理想、解构崇高、追求另类一时甚嚣尘上。我们可以看到,大众文化更多地关注了人们生活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但它缺乏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塑造和整合能力,缺失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红色文化作为在革命斗争中经历炮火洗礼和鲜血浇灌的先进的文化,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优秀理论成果,还秉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对未来的向往,蕴含着乐于奉献、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高尚品质。这些理想、信念、品质正是当代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大学生能够从革命者身上寻求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红色文化唤起了当代大学生隐藏内心深处的感动和热情,带给他们健康的精神食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二)有利于保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天然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中,广大共产党人牢牢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激励着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迹。进入新世纪,有些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位,追求自我化、低俗化和物欲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红色文化所蕴育的崇高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把追求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在为人民群众谋求利益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利益,保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三)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传统精神与革命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仁人志士在革命战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的人格魅力与道德情操,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治党治国的新理念、新方略与新政策”[4]。红色文化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历史教材,是集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好表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科学内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吃苦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清正廉洁的奉公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不懈进取、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四)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方法上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并能够产出良好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还贯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精华,集中体现了革命老前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我们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丰富生动的教材,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理论来源,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创新载体。高校可以把红色文化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中,并邀请老红军、烈士后代到课堂亲自授课,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唱红歌、看红色影视等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能够把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转变得生动活泼,能够把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性教学转变为“活动―体验”式的情感教学,能够把封闭式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接受、消化并吸收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达到“寓教于游、寓学于乐”的效果,从而极大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红色劳动教育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品德价值观小学教育

当今社会,人心不古,德育教育势在必行,而德育教育的启蒙阶段,正是小学阶段的黄金时期,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纲领,明确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小学德育教育是小学生培养健全人格,优良品质的非常时期,所以,在德育教育课中,探寻适合小学生心理的有力的教育方法,是当务之急。笔者在教学中,有一些心得,现将如何通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作如下论述:

一、进行故事教学,培养孩子的诚信美德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其道德认识有直接关系。所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是第一要务,而明理法,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上功不可没。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小学生认识一切美好的事物,并举反面教材,抨击假恶丑行为,树立小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这些都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小学生的年龄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稚嫩的心纯洁无瑕,老师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好比在纸上泼墨,意义重大,所以老师要把握德育教育课的教学过程,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塑造其优良的品质,美好的心灵。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培养的非常时期,关乎个人的命运,国家的未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重视实践行为,提升孩子的敬老美德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心智还不成熟,对于事物分辨力差,喜欢模仿。老师要利用这一年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是利用示范法,进行德育教育。所谓示范法,就是老师找出真善美的人物或事例,指导学生去模仿,去学习。这些榜样,可以是周围的人,老师,同学,或家长,也可以是领袖、先哲、英雄人物、体坛英雄。

经济社会,智慧和知识创造的财富更多一些,许多人由此轻视劳动和劳动者,老师要引导小学生尊重劳动者。老师以《劳动不分贵贱》一文进行讲解,首先树立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没有劳动者的奉献就没有一切,然后,带领小学生走到工厂,体验劳动者的不辞艰辛,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要的一切。通过对劳动现场的观摩,让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性,没有劳动,这个世界就会毁灭,劳动是光荣的,普通劳动者是光荣的,是值得每一个人尊重的,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笔者立足课堂教学,并将德育教育延伸拓展到社区,让小学生进入居民社区,进行帮老助残活动,给老人读书看报,给残疾人送报纸,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

三、结合时事内容,感化孩子的爱国情怀

小学生模仿力虽然强,但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弱,这就需要老师耐心的进行培养。所以,老师要鼓励小学生关注电视新闻,读报纸,看课外书籍,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老师在思想品德课上,可形成一个交流的习惯,师生一起分享最新的信息和国际动态,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励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其思想品德有极大地辅助作用。课文中有《维护祖国荣誉》一课,笔者从国旗和国徽以及共和国的建立讲起,维护国家的尊严,保证祖国强大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义务和责任,通过讲解,让小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又如笔者以《敬礼,五星红旗》为例,课文内容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远在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们尊敬国旗,维护国家形象和荣誉的故事。课前,笔者让小学生利用网络或者书籍资料,寻找五星红旗的题材和故事,小学生在寻找五星红旗的时候,心里充满敬意和自豪感。尤其看到奥运会上,五星红旗像不落的太阳,孩子们热血沸腾,对着屏幕大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群情激昂,化作一份力量,五星红旗的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得到了进一步实现。

结束语

总之,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身作则,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高尚的情操,老师要立足课堂教学,并利用社会中的真善美形象和代表进行德育教育。可以组织小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学唱爱国主义歌曲,高唱国歌,进行升旗活动。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和国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于光荣.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感的激发[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