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5:53

医疗行业调研篇1

一、医疗卫生现状乌公共卫生发展滞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年乌干达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9.3%,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123美元。平均每万人拥有药师1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5张,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准。20xx年全国能够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用水的人口比例为74.8%,其中,城市为91.3%,农村地区为71.7%。全国能够使用较为安全的卫生设备的人口比例为35%。60%的家庭拥有经过药物处理的蚊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xx年乌只有34%的人口有条件使用相对卫生的厕所。

传染病方面,疟疾、肺结核、霍乱和艾滋病是乌干达四大致命流行疾病。其中,疟疾是乌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据统计,52%的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过疟疾。20xx20xx财年,在15岁以下因病致死的人群当中,疟疾致死率达到24.9%,而在15岁以上年龄段人群中这一比例则为17.4%。在非洲,乌因疟疾死亡人数列第三位。2012年,乌成人艾滋病感染率约为6%。乌传染病风险较高,2xxx年2月,乌首都附近爆发伤寒疫情,造成2人死亡。

近年来,在各国援助下,乌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一定发展。1990年2xxx年,婴儿死亡率从千分之107下降到千分之45,人口死亡率从千分之17.2下降到千分之9.5,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从千分之178下降到千分之69,而人均预期寿命则从47.5岁上升至58.7岁。2xxx2xx年,孕产妇死亡率为十万分之440,较从前也有明显下降。

二、医疗机构和医疗体制截至20xx年6月,乌干达共有5229家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和保健站)其中,国家中心医院2家,地区中心医院14家,普通医院132家,区卫生局112家。医务从业人员35903人,岗位缺口达到21152个,医务人员紧缺的现状阻碍了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乌目前对全国民众实施公费医疗。由公立医院为全民提供免费的基础医疗服务;国内私立诊所作为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公费医疗体系中,患者在公立医院接受治疗仅需负担部分检查费用,医生看诊、药品等均免费。公立医院的药品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采购或在接受国际社会捐赠后统一分配,乌干达负责药品采购和分配的部门为卫生部(ministryofhealth)。由于药品和设施缺乏,公立医院仅提供中低端医疗服务,只能对常见病进行诊断,远远无法满足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

药品生产方面,目前乌干达国内有7家药品生产企业。其中印度第三大药厂cipla于20xxx年在坎帕拉投资的药厂ciplaqualitychemicalsltd.于2xxx年投产,主要生产抗疟、抗艾滋、抗生素类药品。其他药厂多数因开工不足、投资规模较少或尚未投产等原因,基本没有形成规模。上述企业生产的药品仅能满足乌国内小部分需求,其余均通过进口解决。

三、20xx年医疗领域主要成绩(一)对nakaseke、kiryandongo、entebbe、mitynan等地区的大医院、26个医疗机构、部分地区医院进行了翻修和设备补充更新,完成了对尿导管实验室和癌症研究所的建设。

(二)艾滋病感染数降低。新的艾滋病感染数从20xx年的137000下降到20xx年的127000。

(三)免疫覆盖率达到92%。

(四)医务人员数量增加,20xx年医药行业毕业人数达到754人。

(五)在全国设立了77个卫生实验室。

四、政策《病人权利和义务法案》。法案为病人就医时享有的权利和须遵守的义务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对医护工作者和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行为做出较为严格的约束,相比于以往的法规,这部法案更加注重对病人人格尊严和包括知情权在内的各项合法权利的保护。该法案已草拟完成,目前正在等待议会审批。

《国家医疗保险法案》。根据这部法案,乌干达着手实施社会医疗保险计划。法案强制全国的公务人员和企业正式雇员定期缴纳医疗保险。法案的推行将有助于推动全国医疗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率。该法案目前正处于内阁讨论阶段。

五、疫情20xx年8月发生马尔堡病毒感染病例,造成一人死亡;15年2月坎帕拉周边地区爆发伤寒疫情,造成上万人感染。

六、主要项目全球基金项目。全球基金(theglobalfundtofightaids,tuberculosisandmalaria)致力于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是一个政府与民间合作创办的国际金融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乌干达作为最不发达和传染病多发国,是该机构的重点支持对象之一。自2xxx年全球基金成立之日起,乌干达已累计从该项基金中申请了8笔无偿援助,用于抵制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和加强全国卫生体系建设,总援款达到4.27亿美元。同时,乌干达也为全球基金在项目管理等制度安排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医疗行业调研篇2

(一)数据来源笔者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由中国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部、中国药学会医药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联合开展的“中国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研究”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江苏、浙江、湖南、山西、四川和甘肃共6个省份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8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64份,问卷回收率为94.6%。调查数据显示,在全部有效的被调查对象中仅有4.5%的被调查者参加了商业补充医疗保险,95.5%的被调查者没有参加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补充医疗医疗保险整体参保率低。

(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参保因素的相关分析根据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笔者共选择了43个变量研究其与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参保因素的相关关系。这43个变量的具体名称以及它们与城乡居民是否参加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性如表1所示。

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参保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分析

被调查者是否参加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与15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单变量相关性。笔者使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对被调查的城乡居民是否参加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去除各变量之间的交叉和叠加影响。

(一)变量的定义把相关分析后与被调查的城乡居民是否参加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相关的15个影响因素定义如下:V1为受教育程度;V2为每月收入情况;V3为基本医保保障程度低;V4为基本医保定点医院过度检查;V5为对补充医保的了解程度;V6为别人参加了所以也跟着参加了;V7为缴费和报销等组织实施方式灵活且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V8为没有参加基本医保;V9为为了享有更舒适的医疗环境和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V10为同等条件下优先点名某医务工作者提供如点名手术和护理等;V11为补充医保支付基本医保支付门诊费用后自付部分的门诊费用;V12为补充医保支付基本医保中起付线以下的住院费用;V13为补充医保支付基本医保中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费用中由个人负担的住院费用;V14为基本医保未覆盖的医药卫生服务所发生的费用,按照参加补充医保时的合同约定报销;V15为参加补充医保后承保人是否提供疾病预防、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信息。

(二)回归结果由于自变量V1,V2,V5和V15属于多分类变量,在数据输入时对其进行哑变量设置,同时采取逐步向前法(Forward)和似然比(LR)检验法使各变量逐步进入方程,具体结果。表2的结果表明Hosmer和Lemeshow(HL)检验通过,这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好。共有3个自变量进入方程,各自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均通过。可见,城乡居民是否参加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受到V10,V11和V15这3个因素的影响。

三、结论性评论

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是补充医疗保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构建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有着重要作用。扩大覆盖面是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其他业务获得发展的必要前提。随机问卷调查数据的Logistic分析表明,同等条件下城乡居民是否参加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主要受3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否允许被保险人同等条件下优先点名某医务工作者提供如点名手术和护理等;第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否支付基本医保支付门诊费用后的自付部分;第三,参加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后承保人是否提供疾病预防、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扩大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需要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提供者和医疗服务机构密切合作来提供优惠、优先医疗服务,需要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提供者把费用报销的重点放在报销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个人门诊费用后的自付部分,需要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提供者积极为被保险人提供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健康促进活动。

医疗行业调研篇3

【关键词】“蚁族”;医疗保险;影响因素。

“蚁族”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代表那些聚居于城中、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人群[1]。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发展、教育论文"target="_blank">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劳动力市场转型等一系列变化,“蚁族”的规模正日益扩大,据报道,全国“蚁族”大约在一百万左右,且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2]“蚁族”因其年轻化、学历高、收入低,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蚁族”成员多从事不稳定工作,大多数没有“五险一金”,其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险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就目前各项对“蚁族”的调查来看,还没有专门针对“蚁族”医疗保险发面的数据和文献。本项目旨在调查长沙市“蚁族”医疗保险状况并分析影响其参加医疗保险的因素,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完善长沙市医疗保险政策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先在长沙市内整群抽取4个调研地点:天马大学城(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汽车南站(洞井铺小区)、四方坪和望月湖小区,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访问对象进行调研活动。本项目共发放问卷570份,有效问卷为553份,有效率为97.0%,其中满足“蚁族”划分标准的被调查者373人,研究对象划分标准如下:⑴高校毕业生(毕业5年以内);⑵群体年龄段在15-30岁之间;⑶月均收入2000元以下(2010年长沙市月平均工资为2013.8)。

1.2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与多位专家反复推敲,选取望月湖小区作为预调查地点(60份问卷),结合预调查的结果和受访者的意见制定自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访谈了解“蚁族”对自身健康及医疗保险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研究内容包括:⑴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籍贯、户口所在地、职业、月收入、学历、父亲学历、母亲学历、毕业学校所在地、是否打算长留长沙、解决住房途径等;⑵医疗保险状况:每月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周围卫生及治安情况、所在单位是否组织员工购买医保、对定点医药机构的医保服务工作是否满意、是否参加了医疗保险、目前参保类型、参保途径、是否关系医保政策、国家是否应该加大医保宣传力度以及如何加大等。

1.3资料处理。

应用epidata双核双录法建立数据库,将查对象的所有资料导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单因素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若无特殊说明α=0.05,所有p值均为双侧概率。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

本次调研中满足“蚁族”划分标准的被调查者共373人,其中男性128人,女性245人,男女性别比为0.52:1;被调查者年龄在15~30岁之间,其中“21~25”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76.4%;被调查者籍贯为长沙的占24.4%,湖南省(除长沙)的人数占63.8%,省外的只有11.7%;长沙市“蚁族”主要从事销售(23.5%)、技术人员(18.6%)、文员(9.5%)、自由职业(9.2%)、广告制作(3.2%)和餐饮服务(2.7%)等非固定工作;其平均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1500元”和“1500~2000元”,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4.3%和39.2%;被调查者以本科和大专学历为主,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9.4%和37.8%,其中,毕业于长沙本地院校的占50.8%,选择会继续留在长沙的占35.9%。

2.2单因素分析。

长沙市“蚁族”的参保率为57.9%,对不同性别、年龄、籍贯、职业、月收入、学历、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对医保的关注度、单位是否购买医疗保险等11个可能影响因素的参保情况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学历、母亲学历、平均每月医疗费用支出、是否关注长沙的医保政策、单位是否组织员工购买保险等7个因素对参保情况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logistic多因素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入保情况Y(入保=1,没入保=0)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引入变量水准为=0.05,剔除变量水准=0.10,采用向前似然法筛选自变量,结果见表2,表3。结果表明,性别、平均每月医疗费用支出、是否关注城镇的医保政策、单位是否组织员工购买保险4个因素对参保情况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次调查中“蚁族”参保率仅57.9%,与欧阳静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4] 。“蚁族”中男性参保率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男性和女性在从事的职业、工作时间以及经济负担方面都显示出不同的特征[3],男性可能会选择劳动强度相对更大的的职业,也就可能面临更多意外伤害的危险,其参保率也就会更高。平均每月医疗费用支出越高的“蚁族”参保率越高,这一结果客观反映了“蚁族”这一群体对医疗服务需求越大者,更愿意参加医疗保险以帮助他们弥补医疗花费,减轻经济负担。同时,平均每月医疗费用支出越高的人群健康风险意识也普遍高于其他人群。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政策和新闻的关注越多,参保率越高。医疗保险相当于一项长期的投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贵这一问题,越是关注医保政策和新闻,就越了解医保是一项利民的政策,参保率也就越高。单位有主动组织员工购买医疗保险的群体入保率明显高单位没有主动组织员工购买医疗保险的群体。因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根据《长沙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2000年3月6日长政发[2000]3号)》[5]规定,加大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让人人树立基本医疗保障的意识单位组织员工参保,一方面可以提高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让员工树立基本医疗保障的意识,维护了员工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司的利益。长沙市“蚁族”参保率仅57.9%,普遍偏低。性别、平均每月医疗费用支出、是否关注城镇的医保政策、单位是否组织员工购买保险4个因素对长沙市“蚁族”参保情况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长沙市医疗保险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并督促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主动组织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加强落实长沙市医保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组织.2010年全球就业趋势[m].2010.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安琳,高燕秋,郭春晖。北京、青岛两市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11(26):6-8.

医疗行业调研篇4

在中国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做了大量研究。

1.对农民健康现状情况的研究

胡勇、张宜民、李云伟(2007)认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率低、可及性差,农民疾病经济负担重,医疗保障水平低。并认为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的恶化、农民卫生观念的滞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体制的制约,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是影响农民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陈在余、王洪亮(2010)发现收入与健康存在内生性,因此认为提高收入水平是提高农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对建设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研究。彭翔、徐爱军(2012)重视政府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指出推动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不足导致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变迁的滞后。因此应重视制度变迁主体的力量,同时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林树兴(2006)认为应重点建设农村中心医院,限制城市大医院的规模,建立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

2.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效果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西部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2007)对中国西部农村医疗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西部地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农民医药负担得到了减轻,但同时其中存在诸多问题———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资金筹集困难;部分地区农民积极性不高,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服务和支撑体系不健全。作者进一步研究认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体制性因素、现有合作医疗发展基础薄弱、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差、人才缺乏,以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是制约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工作面临的制约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课题组(2005)认为,必须构筑“能力密集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动运行”机制,建设“广义”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认为广义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筑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制衡,从而保证制度的持续、自动、低成本运行。此外,齐良书(2011)指出新农合的减贫效果明显,并能显著降低村庄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封进、刘芳、陈沁(2010)认为当医疗供给方具有垄断定价能力,且以盈利为目标时,医疗保险的引入会导致医疗价格上涨,从而冲销医疗保险的效果,进而指出加强医疗供给方的竞争性是有效发挥新农合制度作用的必要条件。为了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笔者对亲身调研所得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以期获得更直观确切的认识。

二、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沙河营镇的经济特征分析沙河营镇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西7公里,人口近2万人。有耕地1.88万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供电、供水、排水、通讯条件优越,基础设施良好。镇区有行政事业单位20余家、工商企业300多个、个体商业门店300多个。2008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26586万元;农业总产值12749万元;招商引资达2593.4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1元,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发展。

2.调查方法简介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基于问卷的面访式调研手段,对农户进行调查。同时对政府公务人员以及养老医疗经办人员、相关学者进行访谈调查,并结合当地相关文献资料获取必要的信息。

3.问卷发放回收情况本次调研范围涉及沙河营镇全部行政村,对每个村以户为单位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在十天调研过程中共计发放260份问卷。

4.问卷数据分析①农民家庭健康状况及健康观念调查。调研队首先对长期生病及残障人数占家庭总人数的比值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比值为0(家庭成员中没有长期生病及残障人员)为172户,占比78.2%,比值为1(家庭成员均有长期生病及残障情况)有3户,数据主要在0和0.25处集中,平均比值为0.06,标准差为0.156,总体来看该地区长期生病及残障人员与家庭总人数的比值不大,对此类无劳动能力人员的供养压力并不大,极端情况(家庭成员均无劳动能力)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随后,队伍又对农民医疗健康观念进行了相关了解。数据显示,当身体不适时,71.36%的村民持无所谓态度,待身体自行恢复;25%的受访者选择直接就医;3.64%的受访者选择自己买药医治。由此可见,受访者就医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出于节约考虑,往往不愿在医疗上花费过多金钱,倾向待身体自己恢复。在受访者通常就医地点调查表中,数据显示,59.09%受访者选择卫生所;27.73%的受访者选择私人诊所;7.3%的受访者选择乡镇医院;

5.91%的受访者选择县市医院。由此可见该地区农民患大病的比例较低,同时村级卫生所的公共服务需求较大,医疗设施发展应该趋向小型化广覆盖,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②家庭周边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情况。通过对家庭周边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了解到在调查总体中距家庭住址0.5公里内存在卫生组织有130户,占比59.1%;四公里内存在卫生组织有217户,占比98.6%;住址附近卫生组织数量在1-2所的家庭有114户,占比51.82%;仅1户家庭周边没有卫生组织。由此可见该地区基层卫生组织建设水平比较高,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能够得到有效便捷保证。③就医满意度调查。队伍对受访者就医满意态度进行的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满意、较满意和一般的占大多数,分别为34.55%、46.36%、9.09%。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对就医条件较不满意或不满意。④农民参与商业医疗保险情况调查。调研队亦对被访问者参与商业保险意识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95%的农民没有购买过商业保险,其中41.36%的人持不了解商业保险的原因;29.09%的人持没有多余资金投保的原因;18.18%的人持认为商业保险不可靠的原因。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农民商业保险意识地下组要原因在于商业保险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大多数人对其不了解或则曲解。⑤新农合实施现状调查。其一,参与“新农合”情况。图2为参加新农合人数占家庭总人数的比值情况表。数据显示参与新农合比值为1(全家均参与新农合)为181户占比82.3%,均值为0.93,标准差为0.172.可知新农合在农村的参保率非常高,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其二,农民对新农合制度了解程度及方式调查。在了解了参加新农合人数占家庭总人数的比值的情况后,队伍对农民对新农合制度了解程度及了解渠道的调查。数据显示对新农合“较为了解”的比例为86.82%,说明新农合制度在农村的宣传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明显的区别了商业保险的宣传瓶颈。在了解渠道上,宣传资料、社保经办机构、电视最为主要,占比分别为61.36%、24.55%、4.55%。由此可知,新农合制度的推广和宣传需要社保机构作出更大的努力,印制通俗易懂的宣传文件,同时加强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当面解释,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其三,参保原因调查。对农民参与新农和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对于参保新农合主要原因占比最大的是有效的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投保费用低、给付便捷,分别为73.64%、16.82%、4.09%;由此可知,新农合制度参与的最大原因在于能够有效的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投保费率较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农合,农民更多的是考虑到给付的便捷,因为新农合对于农民的收益是短时间就能够减小的。其四,对当前新农合制度满意度调查。调研队对农民对当前新农合制度开展的总体满意度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对新农合资金发放标准以及社保经办机构服务持满意态度占比分别为21.82%、20.91%,对二者持不满意态度占比分别为2.27%、0.91%,持较满意态度占比分别为44.09%、45.91%。由此可知,当前农村的新农合事业开展总体情况较理想,持满意和不满意态度占比均不高,持较满意态度占比接近一半,所以新农合制度以及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满意度。

三、进一步分析与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可知,当前该地农民家庭健康状况及健康观念情况总体较为乐观,家庭周边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情况不错,就医满意度较高,新农合实施情况良好。但同时仍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如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很低,不购买的原因中占主要的是对其不了解和没有多余资金,折射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有待提高。在实地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有待改善之处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农民致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收入与健康存在内生性,且收入差距与健康呈正相关关系。基于此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格外重视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合理致富,以提高健康水平。同时,在公共政策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

2.增强政府在建设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政策倾斜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增加投入,完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医疗人才培养,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虽然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农村医疗水平基础较差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瓶颈限制,我国西部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仍明显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率低、可及性差。故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强化资源配置的政策干预,努力改变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分割的双轨制,改善农村医疗可及性。

医疗行业调研篇5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临床技能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2-02

党的十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卫生人员绝大部分为乡、镇、村级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他们为广大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在新的医疗形势背景下,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合格的卫生人才是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1]。我校自2012年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临床技能教学[2]。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构建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我校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科教司对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研究的机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研,对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现状、临床技能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程度、职业需求有了新的认识,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问题得到了新的启示。

一、对象与方法

此次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工作涉及到黑龙江、山东、河南、福建、四川、甘肃等9个省份,覆盖27个地级市,990所基层医疗机构。其中黑龙江省的调研任务委托给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完成,我校拟定调研方案,计划对我省哈尔滨、双鸭山、七台河3个地市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发放问卷4500份。问卷依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常用临床技能项目为基础,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根据在工作中这些项目应用的机会,在“常用或不常用”的位置上做标识,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对临床技能的需求。为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前由专人负责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保证不同地市调研的统一性,最后收集调查问卷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0份,有效问卷4010份,有效率89.1%。经eXCeL排序后得出常用技能选中率前十项为:n7>n4>n5>n16>n18>n17>n15>n19>n10>n2,即分别为换药、拆线(86%),清创术(82.6%),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78%),吸痰术(76.3%),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检查(74.4%),导尿术(72%),吸氧术(71.2),瞳孔、扁桃体检查(69.8%),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使用(68.3%),穿脱手术衣、手术刷手、戴手套(67%)。后五项技能项目是:n22

以课程归类来看,外科常用技能5项,诊断常用技能2项,护理常用技能3项。技能开展较少的项目内科技能2项,诊断技能3项。

三、对策研究

1.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我们在调研期间发现,从县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每一处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人员都呈现出学历层次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低。当然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在我省出现,目前是全国基层医院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3]。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人员是保证我国公共卫生和全民基本医疗的主力军,其人才队伍素质和临床技能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入、持久和健康的发展[4]。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迫在眉睫,以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人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为主,疑难重症、急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可是这一制度的实施,一定要以基层卫生人员具备过硬的临床疾病诊断能力为前提,可以在第一时间甄别“大病”并转诊,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留住”病人。大部分基层医院存在“轻软件重硬件”的通病,基层卫生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进修、培训机会偏少,也是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5]。

2.对策与研究

目前改变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现状的方法就是加快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将专科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确立为基层卫生岗位的“主力军”。注重政府导向作用、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迅速为基层医院进行人才“补给”,让高等卫生专业人员“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对基层医院已有的医疗卫生人员,鼓励其考取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但该考试分临床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其中前者采取多站式考试法,不分专业,强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掌握,同时它也是执业医师考试的“门槛”,所以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可通过远程视频、临床进修或专题讲座等培训形式,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3.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构建

作为医学高等院校,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培养合格的人员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学校可以加深“校企合作”,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基层岗位需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整合课程,依据调研结果,调整学时比例和分配,以“常用多学,少用少学”的原则,突出课程重点,为基层医院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学校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当地医疗卫生特点的区域教材,制定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利用“互联网+”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如录制微课程,让临床技能学习适时进行,依据学生自己需要独立完成课程学习,突破传统课程在教室进行,让每一个实训课程既可用于预习、也可用于复习,亦可成为基层医院在职人员提升临床技能操作的自学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剑,周京国.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2):941-942.

[2]向志钢,钟飞,林丽,等.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6):92-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67-268

医疗行业调研篇6

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丰碑。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良好。在国家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正确指导下和深圳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有关部、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及深圳市卫生、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医资源配置有较大投入,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科教工作成绩斐然,中医行业管理力度加大,基础内涵建设得到夯实,中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管理体制改革、医德医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部分指标处于全国或全省领先地位。

1.中医立法的背景

为了使我市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根据中医立法工作计划安排,2006年1月11日至18日,市卫生局与市法制办联合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市中医事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法律障碍、立法需规范哪些法律关系等问题,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市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

2.市内调研的基本情况

在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期间,各层面的中医从业人员均一致认为我市中医立法十分必要且非常急迫,就我市中医发展的现状、立法应解决的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想法,为《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的起草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起草思路。

3.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中医医疗机构设置不足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市仅有3个区设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只有福田区有1家,且规模很小,仅30张病床。各区中医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存在,作为深圳面积第一大区的龙岗区,至今无一家中医院。

3.3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编制及构成比例不合理医院人员编制少,留不住人才,且现有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有的中医院中医师的比例甚至低于西医师。

3.4中医医疗收费过低许多治疗效果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与之相符的价值体现,如中医手法复位骨折治疗费仅几十元钱,而如果进行手术治疗其医疗费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医院及中医师就放弃中医最传统的简、便、验的治疗方法而选择西医疗法,从而导致中医西化。

3.5适宜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医疗保险政策的支持由于中医的自身特点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而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却是重治疗轻预防,住院标准一直以西医为标准,使得许多具有中医住院治疗征象的病人无法收入院,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此外,许多适宜的效果良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熏蒸、耳穴按压等疗效极佳的中医技术等),被误认为保健方法,不列入医疗保险记帐范围,从而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3.6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如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医医疗事故鉴定、中医师的继续教育、中医科研课题评审、中医医疗质量评估等,没有体现中医药特色,没有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3.7现行的对中医药制剂的管理,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我国目前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利于对中医药制剂的保护和利用。对中医药的秘方、偏方和验方的管理、利用和对院内制剂的管理没有体现中医药的传统特色。

3.8假中医、中医推拿、针灸减肥充斥市场目前,社会上许多无牌中医师、针灸推拿按摩减肥,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在水疗和按摩保健中心等非法的医疗机构中也处处可见,大多是没有资格的人员也在从事中医推拿、按摩、针灸等医疗活动,且假医假药假广告的泛滥,已严重败坏了中医的声誉,更使中医技术贬值。

3.9中医管理体系不完善,人力不足市卫生局中医处是我市唯一中医机构的行政管理处室,定编5人,目前到位2人,无论从制定政策法规、宏观管理,还是具体中医执法等正常管理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则,各区卫生局没有设立中医科,个别区卫生局学中医专业的科员尚未配备,影响中医事业的发展。

3.10科研机构分散,绩效差目前,我市有两所中医药研机构,市中医药研究所挂靠市中医院,几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挂靠市第二人民医院,硬件软件建设都受到牵制,难于发挥较好作用。

4建议和意见

针对上述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各层面的中医从业人员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经整理,将主要的建议和意见归纳如下。

4.1政府应当逐步加大中医经费的投入,立法应明确政府的投入比例,并随着财政收入的逐步增长而逐步提高投入比例,设置中医药发展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科研立项、人才培养及基层中医发展等,并鼓励国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恢复深圳市中医药发展基金,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4.2设立市中医药管理局和深圳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设立市中医药管理局为市卫生局的二级局,主管我市的中医药工作,区级卫生局应设有中医科。每个区至少设立一所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以上的综合医院应设置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床位数不低于医院床位总数的5%。另外,中医医疗机构的业务用房、医疗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应达到国家和本省的建设要求。另外,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应当充分发挥中医作用。与此同时,整合资源,科技体制创新,将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和中医药研究所合并,成立深圳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

4.3加大人员编制,使优秀的中医人才得到足够的社会肯定,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4各级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献具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诊疗方法和有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及偏方,并给予法律保护。

4.5建立合理的中医价格体系,以体现中医技术价值和劳务价值。

4.6将尽可能多的中医适宜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记帐目录,以促进中医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成果的推广。医疗机构自制的具有其特色的中医药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并纳入医保范围。基本医疗保险应制定中医入院标准。

4.7对于中医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的鉴定、中医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评审、中医机构的评审及评估、医疗技术事故鉴定时应由中医专家来评定。此外,在评选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和药品目录评选范围的中医诊疗技术、中药制剂时,也应吸收中医药专家参加。

4.8鼓励具有较高学术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名老中医、专家带徒授业。对于经结业考核及出师验收合格并取得出师证的中医药学徒,应给予足够的社会认可,并在晋升技术职称上给予肯定。加大中医药人员的再教育力度,多开展些有关中医学术研讨会,以促进技术交流。

4.9对中药实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严厉打击假医假药假广告;单位或个人开办医疗性按摩、针灸及医疗美容等服务项目的,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发给执业许可证,其从业人员也应经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后方可上岗。

4.10由于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建议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人才、技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双边、多边合作关系,借鉴、吸收国际现代医学成果及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的精华,引进高新技术,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医疗行业调研篇7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08-04

市场营销学理论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学科。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医疗器械生产、销售的实际需要,市场营销学知识已逐渐渗透到医疗器械学科之中,形成一门专业性的市场营销分支学科,是一门内容涉及生物医学工程学、哲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它将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医疗器械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而出现的机会与优势而产生和发展,并且有着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医疗卫生行业、个人或家庭广泛的服务利用的需求,必将成为本世纪发展最快的管理学科之一。

一、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历史沿革

戚鹏等人认为,“教材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内容、创新性的滞后,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相脱离,教材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对教材编写质量的监控”[1]。就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来讲,起步较晚,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从国外引进市场营销学编著、杂志和国外学者讲课的内容译稿。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更是黑洞,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高校只是近十年来的事,且并不多见.即使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没有教材,所用教材几乎都是教师自编,湖北科技学院与国内多数高校一样,采用自编自用教材。2011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疗器械营销实务》十二五规划教材,供高职高专医疗器械类专业用,可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教材,它只为今后教材建设提供最初的式样和铺垫,也能为编著出版一部供医疗器械类专业使用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优质教材提供研究基础。

二、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架

(一)课程内容目标与体系设计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总体设计,在“管用、够用、实用”的整体设计指导思想和“边教学、边探索、边选材、边优化”的内容建设原则的影响下,探索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本着以营销理论为主干线,融洽医疗器械知识特点,在市场领域中形成专业性营销学分支学科,突出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目标、任务为中心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以医疗器械营销对象为载体而设计营销知识点,达到以点带面,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匹配、实践知识与岗位技术匹配、营销知识与管理能力匹配的关联性,并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营销知识、技能的要求,完善课程内容构建体系。

(二)课程性质定位与适用专业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探索,实质是课程性质的择向。作为非营销类专业或医疗器械类专业使用,在其使用策略选择方面,它针对不同学科或专业来说,可以是一专业基础课,也可以是一专业的主干课;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可以作为医疗器械营销或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可以成为选修课。当然,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作为新学科、新课程的面世,依内容体系的整体设计,其课程性质应定论为是一门具有系统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适应什么专业用?课程性质的定位已阐明,它主要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医疗器械制造与维修(维护)专业,药剂设备制造与维修(维护)专业、医学影像设备与管理专业、眼视光学专业使用;也可供医疗器械营销专业、药学营销专业及从事市场营销或销售管理人员参考。

(三)课程范畴教学要求与学时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属于管理学科范畴。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等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学生应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知识解决企业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学时分配,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先修课程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明确了这些课程,有了这些课程的知识,其营销学的学时配量也就有了基础和方向目标,一般要求是按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地位与实际需要而分配学时数,其课时量策划,医疗器械类本科专业必修课配量48学时,专科类专业以36学时为宜;如果作为本科专业选修课来开设,学时分配宜36学时为度;公共选修课就不用分专业,教学形式可多样化,分配18学时左右,当然这都是个商榷的课时量,仅是个参考的标准。

(四)课程内容体系的架构

四年多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以总结性概括出适合理工医类专业特点,体现出医疗器械行业开发生产、营销管理的思想方法,针对医疗器械类专业的差异,已将基本内容的精选与结构框架设计分为10个主体模块部分,并在每个模块后备用中英对照的关键词、模块思考题、典型案例与思考分析,以助知识认知、识记与保持,达到理解、掌握与应用知识、技能的目的。

1.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概述。(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营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阶段特征、内涵及其外延,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医疗器械营销的含义、内容,熟悉医疗器械营销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关系、医疗器械营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医疗器械营销学的意义。(2)教学内容:市场与市场营销概念,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医疗器械营销的含义、内容与范围,医疗器械营销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关系,医疗器械营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环境。(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环境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环境和企业营销行为的关系、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掌握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主要构成,应用分析、评价市场机会与环境威胁的基本方法,分析企业面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所应采取的对策,熟练掌握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环境概念和特点,医疗器械市场宏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市场微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企业内外环境Swot分析。

3.医疗器械市场购买行为分析。(1)目标与要求:了解消费者市场的含义、特点以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掌握消费者购买一般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学会运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分析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特征。了解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市场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掌握生产者购买决策的参与者,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和生产者购买决策过程的阶段特征,运用生产者、中间商和非营利组织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相关原理,分析中国组织市场购买行为的特殊性[2]。(2)教学内容:消费者市场的概述,医疗器械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及其购买决策过程,医疗器械组织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4.医疗器械市场调查与预测。(1)目标与要求:了解医疗器械市场信息对企业法的重要性,掌握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含义与构成,掌握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过程和方法、步骤;预测市场的需求,应用市场营销调研和预测结论为企业市场营销决策服务。(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现况调查与分析,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预测[3]。

5.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织、计划与控制。(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组织形式及其对现在和将来的事务的具体安排职能,掌握营销计划内容与实施,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指标及其意义,明确计划是企业进行营销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够协调营销活动,掌握面向对象的营销技术,加强营销管理,从而实现营销目标;掌握营销控制,面对现在和将来,开展营销质量监控,实施营销质量评估[4]。(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织,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计划,面向个人或家庭消费者、经销商、医疗卫生机构推销医疗器械实务,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控制。

6.医疗器械目标市场营销战略。(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战略各步骤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及其联系,理解市场细分的作用和依据,应用市场细分原理和市场定位方法,处理企业目标市场营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细分,医疗器械目标市场选择,医疗器械市场定位。

7.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合策略[5]。(1)目标与要求:了解产品的概念及其营销价值,掌握产品组合策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及其营销策略,学会应用新产品开发过程、新产品采用与扩散过程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决企业市场营销实践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医疗器械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定价的一般定价方法和基本策略,学会应用价格变动的反应及价格调整原理,分析医疗器械行业的价格大战及其利弊得失;熟悉分销渠道和物流的含义及作用,掌握分销渠道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销渠道和物流管理,以及各类中间商的作用,并应用分销渠道理论来解决当前企业营销的现实问题。掌握促销的含义与作用,促销组合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促销方式的主要特点,理解广告的设计原则和人员推销的基本策略,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的主要活动方式,应用促销组合理论,分析中国企业促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教学内容: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内涵、构成、特点与作用,医疗器械产品策略,医疗器械定价策略,医疗器械分销策略,医疗器械促销策略。

8.医疗器械招投标与融资租赁[6]。(1)目标和要求:了解医疗器械招投标、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形式、特点及其流程,掌握合同签约与履约的法律责任。(2)教学内容:招标、投标及其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经营租赁、金融租赁与融资租赁,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医疗器械招投标的种类、范围与形式,医疗器械融资租赁方案设计与实施,合同签约与履约。

9.医疗器械市场国际营销。(1)目标与要求:了解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掌握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区别,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内容及其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选择国际目标市场的基本标准,揭示和分析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和基本营销策略。(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概述及其演进,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比较,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国际市场目标选择与进入方式、关税知识,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与组织形式,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市场营销问题与对策。

10.创新理念与特色营销。(1)目标与要求:了解关系营销理论知识,掌握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关系;掌握绿色产品市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服务营销的定义、分类,服务营销组合策略,了解网络营销特点,运用网络营销策略;了解体验营销特点,学会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体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了解文化营销内涵,掌握文化营销特征。(2)教学内容:关系营销的概述及其运作;绿色营销的内涵及其特征;服务营销营销概念、分类及其服务特征,服务营销组合与质量管理;网络营销特点与运行方式;文化营销内涵及其特征,文化营销层次与功能;医疗器械体验营销的产生与发展,体验营销特点营销策略;水平营销的概念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三、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近几年课程教学实践成效

几年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在满足教学需要中选材,在不断充实内容中优化知识体系。已在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必修课)和2010级、2011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选课)的教学中,通过课程试教、试改与内容精选的程序运行中,使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从理论教学上讲,仍采用课堂班级授课,辅导课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实践教学主要途径是每年参加一次区域性或省、市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5―6次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营销案例分析,也有平时的课堂案例短时讨论。

(二)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主要教学方法。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教学鉴于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教材,书市上典型营销案例也较少,教学参考也处于短缺状态,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适量结合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阅读有关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案例资料。讲授要求少而精,讲重点和难点,启发引导学生自学;也可运用医疗器械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式学习;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营销多种形式的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主用教学手段。采用讲授与自学结合,案例分析与讲堂讨论结合的方式。基本策略是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课堂讨论、计算机模拟、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营销知识应用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安排案例分析作业,给学生接触实际、运作分析的机会,达到实践操作的训练目的。

(三)课程考核目标与单科成绩计算法则

课程结业考核。实行试卷考核的传统模式,采用百分制计分。对于非营销学专业学生来讲,可以通过营销学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加深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系统性认知,体察其课程内容的整体概貌。但这方法有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基本概念、难以考量出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的缺陷。

考核成绩计算。采用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50%;医疗器械年展会和医疗器械营销案例分析是学生实践课考核的资料与标准,成绩占30%;平时上课考勤、课堂纪律等项占20%。综合计算单科结业成绩,满分100分。

(四)课程考核命题设计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开设的一门专选课、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考核试卷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层次、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结业水平,以《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和目标层次要求编制。试卷分大题型,以各大题学时分布与该门课程教学中所占的学时数对应,各大题考分分布以考试内容所占全卷的总分分值,体现教学时数的短长,体现知识单元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性。全卷知识考点涵盖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体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并保证多数考生能够在规定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回答,其试题难易度、期望考试质量与实际命题目标测试要求相符合。

(五)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实证分析

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实证分析,其实证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是多方面的,本例见证于采用课程内容选择与内容结构体系调研,课程教学考核的质量分析等手段举证比较。

1.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实证分析。调研对象与方法,以调研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必要性、学时数、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设计问卷调查表。2011年7月以来,先后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回校面谈等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向毕业生和在校生共发放调研问卷46份,实际收集有效电子版、纸质版问卷共37份,无效卷3份,有效卷回收率约占80%。

调查结果。对医疗器械类专业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必要性回答,有19人认为很有必要开设,14人认为可以开设,4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对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时的回答,23人认为开设36学为好,10人认为54学时合适,4人认为36学时多了;对近三年开设医疗设备营销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知识含量与内容结构安排的认知,24人认为内容管用、够用、实用,13人认为内容基本上管用、实用,内容缺少不够用。

实证分析一。从教学学时看,认为36学时多了的观点认为,医疗器械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医疗器械使用、维护与维修,做售后服务性技术工作,学点营销知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学;持36学时不够用的观点认为,医疗器械产业是关系人身安全与健康的“朝阳产业”发展迅猛,将会推动医疗器械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这个需求量就包括数量和质量,需要懂得医疗器械营销学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市场营销工作。最后的结论佐证了开设36学时比较合适,其点击36学时的人数也占多数(62%,23/37)。

实证分析二。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撇开认为内容基本管用、够用的观点而来讨论其认为内容不够用的说法。认为内容不够用是因为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较大的支柱产业,营销学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宽阔,只有足够学时、丰富知识内容才能构成知识内容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的连贯性、实用性,才能更好地融入特色营销、家庭医疗保健仪器营销,体验营销知识内容。

结论,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内容知识的宽度、深度及其结构体系的科学性,是个漫长的建设与优化过程。对已持有的不同学说,可能是当时的问卷调查表没有把本专科分类设计而形成的调查自身误差,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2.课程考核与考试质量实证分析[7]。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探索研究,以教学实践为手段,并在教学实践中选材,2010年以来,对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考核,用教学测量来举证分析。以2010级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医疗设备营销课程结业考核为例,考核资料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课程考试质量软件录入医疗设备营销课程结业考核分数,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及其成绩分析、质量分析数据。

考核结果,本专业共有35人参加考试,最高分92分,最低分61分,平均分75.8分,标差8.37,偏差0.12,峰度2.18,区分度0.23。

考试成绩分析,从成绩分数段分布频数看,高分或低分的学生数相差也不远,大约处于持平,频数曲线显示中间高、两边低状态,近似于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考试分数在均值75.8±8.37的范围内,考核结果与结论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系统掌握和理解程度。

考试质量分析,从试题总体上看,以偏度与峰度见证,偏度值为0.12,表明考试成绩的分配,属于正偏态,偏态程度属中下等。峰度值为2.18,本次考试成绩的分配曲线属于近似于正态曲线,为扁平而略带尖的顶峰度。再从区分度看,它是衡量、鉴别学生水平能力差异的指标,本次考试区分度值为0.23,在区分范围0.4~0.5之外的下限,表明考试质量没有较好地区分学生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戚鹏,邢鹏.高校教材建设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

校教育管理,2009,(4).

[2]蒋长顺,乔忠.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

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胡亚荣,金浩宇.把握企业需求提升医疗器械专业学生

就业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

[4]王能河.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J].中国市场,2012,(5).

[5]吴锦.浅谈药店会员制创新营销策略研究[J].价值工

程,2012,(17).

[6]金兴,乔忠,王能河.医疗器械营销实务[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11:179-210.

医疗行业调研篇8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医疗保险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对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医疗保险满意度影响因素

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开始对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2009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内。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支重要群体,他们的身体健康及医疗问题逐渐得到政府及社会的重视。由于新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政策推行不久,国内对于公费大学生医疗保险有诸多的研究,但对于新型的医疗保险政策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利弊分析,大学生医疗保险的路径选择,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及政策分析,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及实施建议。本课题围绕与主题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动态梳理。

一、大学生医疗保险及满意度的相关概念梳理

(一)大学生

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包括大专、高职、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医疗保险同其他类型的保险一样,也是以合同的方式预先向受疾病威胁的人收取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患病并去医疗机构就诊而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如中国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

(三)满意度

满意度是通过评价分值的加权计算,得到测量满意程度(深度)的一种指数概念。满意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客户的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事前期望与实际使用产品或服务后所得到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

自1965年Dardoz首次将顾客满意度引入营销学后,满意度理论得到了重视和飞速发展,迄今为止,满意度调查技术发展经历了10代,分别是服务落实度调查、感知质量调查、满意度指数模型调查、满意度+不满意调查、满意度+短板改进、满意度+Kano分析、满意度+U&a、满意度+卓越服务、满意度+用户体验、满意度+服务管理。

二、影响大学生医疗保险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一)可支配收入水平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可支配收入大部分来自家庭、勤工俭学及奖学金等,不同的收入水平下,学生对同样保险消费支出所获得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李小平、董建蓉、唐丽萍,2007)。

(二)医疗服务满意度

仇雨临、张静、徐璨(2009)在对天台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满意度调查研究中认为:医疗服务方面应该包括医生专业水平、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病房条件和医疗设备满意度四个指标;杨玉玲、周立业、郑建中(2009)在对太原市2653名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时发现:大学生享受卫生服务的机构多是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医院,但对校医院的满意度明显偏低,只有2.6%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占11.3%,满意13.8%,而不满意72.3%。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对校医院不满意,原因主要有药品疗效不佳、医生技术较低、医疗质量不好等原因(张青枝,2008)。赵永生、尹阳娜、李雯雯等(2006)对北京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医疗制度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报销比例、报销范围及手续;校医院转诊、转院程序;及时服务及治疗”四个方面,其中对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转诊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

(三)医疗保险意愿

医疗保险意愿涵盖了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责任承担者、缴费方式、缴费比例、药品报销范围、实行模式、包括项目以及健康教育。赵永生、尹阳娜、李雯雯等(2006)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加偏好具有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障模式。另外,85.7%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开展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四)报销水平

报销水平方面有起付额、封顶线、报销比例和报销便利度四个指标。起付额越低、封顶线越高,越对参保人有利,即参保人的经济负担越小。

(五)制度关注度

制度关注度方面有制度熟悉度、制度评价、续保意愿、关心项目排序和存在问题五个指标。仇雨临、张静、徐璨等(2009)指出:由于参保群体是大学生,缴费基本在进校初和其他费用一起缴的,并且政府和学校对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大部分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不太了解。但任家华(2009)在对杭州大学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中调查指出:对杭州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保险事宜略有了解或知道的学生占92%,只有少数学生不知道情况。76%以上的学生支持纳入基本城镇医疗保险,这表明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得到了大部分大学生的支持,也说明了对医疗保险的认知度影响大学生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

三、关于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已有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总体现状:第一,现在大学生医疗保险处于过渡衔接阶段。从2009年中共中央决定把大学生医疗保险加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大学生医疗从公费医疗向城镇基本医疗过渡,推行过程中出现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医院药价上涨,检查化验项目增多,服务态度冷漠,效率低等消极现象;第二,大学生医疗保险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和承保率低。杨玉玲、周立业、郑建中(2009)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参保的人数占70.7%,29.3%的大学生没有医疗保险。我国大学生基数比较大,30%的没有参保大学生人数还是比较客观的,这会对我国人才素质和人口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第三,大部分大学生对医疗保险是认同的,但满意度一般。大学生享受卫生服务的机构多是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医院,在已有调查研究中发现,只有2.6%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11.3%的学生比较满意,满意占13.8%,而不满意占72.3%(曹乾、张晓、陈华、王福华、卜亚丽,2008)。

导致大学生医疗保险出现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第一,过渡时期,医疗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未统一口径,出现一个问题多个医疗措施的状况,各种情况都具有可行性;第二,新的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只有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才予享受医疗保险,而我国定点医疗机构繁多,没有竞争机制,很容易导致定点医疗机构的垄断问题(桑瑜,2009);第三,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医疗保险采取自愿参保的形式,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也是投保率低的原因。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愿意参保,认为没必要参与医疗保险,相反,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乐于投保,这也给医院造成经济负担,提倡强制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陈琴、肖俊辉,2006)。

我国高校从1952年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开始,理论界就对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问题逐渐关注,并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理论界针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的模式的观点还比较统一,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四种模式:现有公费医疗+学生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模式(这种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学校主动参与商业保险(+公费医疗)模式(中山大学、北京大学采用此模式)、学生互助医疗保险组织模式(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高校采用此模式)、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2009年开始实行)(夏侯建兵,2008)。

其他学者,如刘军(2009)、林一青(2009)、郑卓(2009)、侯立平(2009)、陈晗月(2008)、吴军(2007)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同时,郑功成给出了5项指标,作为当前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各种模式的基本依据:公平性、适应性、有效性、及时性、持续性。

四、大学生医保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医保制度设计还不完善,运行时间较短,在新政策落实和推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大学生医疗保险体系缺乏强制性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大学生参保自愿的原则,[2008]119号文件也规定大学生参加居民医保仍“坚持自愿原则”,桑瑜(2009)认为:“自愿性原则”会引发大学生参保的积极性不高和大学生承保率低两方面问题。陈琴、肖俊辉(2009)认为:大学生参保不能采取自愿的方式,需要强制参加,这是对大学生负责的方式。孙访竹、周志刚(2008)认为:以强制原则要求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有三大好处:一可以增大筹集资金的数额,增强社保基金给付能力;其二可以使得个别的大学生的健康风险在更大范围内的分散,避免短期集中的大额给付;其三可以避免逆向选择。

(二)大学生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认知度低

学校对医疗保险知识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对城镇医保知识基本不了解,彭美华、朱才华(2010)调查研究表明:对学校是否开展过医疗保险知识宣传的调查显示:63.19%的同学回答没有;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认知调查显示:71.48%的学生不了解,了解一些的26.13%。目前大学生对保险的认知普遍模糊。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较差,对保险的了解则更少(渝佳玉,2009)。

(三)缺乏相应的法律做保障

我国没有出台针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世界各国对学生的健康保险大都有相关法律法规作支撑: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德国政府在1883年就制定并颁布了疾病保险的相关法律,在费用征缴、费用使用、监督体制等方面均有法律作保障,二战后又对社会医疗保险体制进行调整完善,使得德国医疗保险系统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李国柱,2009)。美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始于1965年的《老年医疗保险法》,距今有45年的历史(李丽萍,2005)。张青枝(2008)提倡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这样能更好的明确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在医疗保险方面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医疗保险的范围,确定监督措施和法律责任。侯海元(2006)指出: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自建立以来,仅出台了一些浅层的政策性规定,我国的医疗保险机构处于无人监管,无人负责的状态,强调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正式的立法。

(四)高校医院服务存在问题且忽视了初级卫生保健

任家华(2009)调查发现:学生对现行校医院服务的满意度不高,不到一半的学生支持校医院转型为社区医院且作为首诊医院。同时,由于筹资水平较低,城居医保基金重点用于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这就使得其相对忽视了高校医院的初级卫生保健,而加强初级卫生保健投入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初级卫生保健可以显著改善卫生绩效,并能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

(五)统筹经费的持续性问题。任家华(2009)调查指出:城镇居民医保将公办、民办高校学生都将纳入医保范围,且住院与大病报销不封顶,这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投保率越低则风险越大,然而从青岛的实践看,投保率却呈下降趋势。侯海元(2006)指出:我国医疗保险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

五、政策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及受益面

德、美、英、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大学生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都很高。这些国家大多将所有在册大学生作为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甚至外国留学生也被覆盖在医疗保险的范围内。学生的参保率比较高,也使得这些国家的医疗保险具有可持续性(李国柱,2009)。陈晗月(2008)指出:大学生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应独立于目前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但基金独立并封闭运行、省级统筹、属地化管理的新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任家华(2009)指出:要把门诊医疗纳入医疗统筹中,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小病在门诊治疗,把门诊纳入统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政府惠民的好处,提高学生参保的积极性。

(二)试行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全国统筹

王海荣、周绿林、林枫(2009)认为:新的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应由国家医疗保险部门统一负责,试行全国统筹,垂直管理,并论述了实行大学生医疗保险全国统筹的优势、必要性与可行性。实行全国统筹,有利于分散风险,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共济能力和保值增值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大学生就业。

(三)改革高校医疗机构,提高大学生的医疗服务水平

大学生就医一般首选校医院,但许多高校的医院基础设施差,医疗设备陈旧,卫生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医疗机构进行改革。贺志武(2009)提出:将各类普通高校的医院采用社会后勤化的做法进行整合,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高校医院的效率,降低成本,确保学生的基本医疗保障。姜丽美(2007)提出:对高等院校分布较集中的地区的医疗机构进行整合,使得每一个大学城只有一所高校医院,服务大学城内所有大学的学生,同时也面向社会。如此可减少重复建设、减少高额成本,将余下的资金用于购置医院设备和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给大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提高校医院的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使大学生能够享受到价格较为低廉且质量又较好的医疗服务(王方刃、王凯、危煊弘,2008)。

(四)增强大学生的保险意识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保险市场自身的不完善,很多大学生对医疗保险的认知度较低,保险意识十分淡薄。王方刃、王凯、危煊弘(2008)提出: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为学生举办有关保险方面的知识讲座或讨论,在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自我保险意识,提高学生的保险观念,利用保险合理规避风险。

(五)开展健康安全教育

定期开展健康安全教育讲座,给学生分发健康安全手册,让学生在主观上对健康安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防病和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新东,刘国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西北人口.2009.30(1):62-66.

[2]孙全胜,孙涛,张华平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认知及满意度评价调查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6):10-12.

[3]仇雨临,张静,徐璨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满意度研究:以天台县为例.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2):11-17.

医疗行业调研篇9

1 医疗业务档案管理探索

1.1 加强医疗业务档案管理根据医院业务改革归档范围:一般医院的医务部、护理部均抓质量、管理,由于两个部门各自独立,难以把医疗业务综合反映。随着医院管理专业化的要求,综合业务部门走向专业化之路已成必然趋势。为此成立专门质量管理部门-质量控制部,把质量控制的职能从医务部和护理部中分离出来,同时全面监控全院的医疗质量,负责检查、督促、改进、医疗纠纷事件的管理等,使质量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医务部负责医疗制度的制订与落实、进修管理、医务人员调配、各科室业务协调、资源调配等日常医务管理工作,管理病案室、院感科,医务部就会形成较全面的相关资料。护理部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制度的制订与落实、流程改造、人力资源调配、护理市场拓展、新技术、新项目开发等。科教部负责全院科技申报、报奖,带教工作、继续教育管理等工作,主要职能部门形成的资料较全面地反映一家医院整体医疗业务的管理水平。根据日常工作和职能,职能部门之间需要经常沟通了解,及时变更归档范围。

1.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档案管理员

目前兼职档案员队伍常不稳定,行政人员实行轮岗制,人员一年半载就会更换。应向各级领导宣传档案工作法规,提高员工的法规、责任意识。在人手方面予以支持。综合档案室要及时了解人员调动情况,并对新同志进行档案管理培训,每年邀请档案局老师对全院兼职档案员进行专业培训,鼓励档案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外出理论研讨交流。职能部门是医院管理的主要部门、日常事务烦琐,人员少、工作忙,希望把原始材料全部提交综合档案室,就不用再管了。档案员需要不厌其烦地上门指导,有计划重点帮助整理,从分类、装订、整理各个环节进行指导。1.3 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

医疗业务档案的收集和整理,需要制定《医疗业务档案归档制度》,参照文书档案整理规则,按照年度-问题分类。(1)医务管理主要有:医疗制度的落实、进修管理、会诊协议和记录、病例讨论制度及记录、学术委员会记录、技术水平年度考核资料、医疗队卫生支农工作汇总、下乡证明、临床医疗质量与工作效率年度报表、健康教育宣教资料、传染病报告记录、医院内感染管理措施、监测记录、执业医师注册管理,以及药剂、检验、病理、麻醉、放射的管理。质量控制管理主要有:医疗事故争议登记报告处理、医疗安全报告措施效果评价,安全教育内容会议记录、服务质量监控组织、病历书写质量标准及监控考核方法、年及季度监控汇总。护理管理制度落实检查记录、护理查房记录、护理教学培训记录、护士技术操作考核评价记录、护理书写质量考核。(2)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为全面反映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对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业务档案。一人一卷,按照姓名拼音排序建立人名索引。事先向各部门说明要提供的材料范围,让他们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资料。向多部门收集,需要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各部门提供的材料较琐碎且数量大,每年由各部门派人一起整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档案包括四方面主要内容:①基础材料:个人基本情况,包括个人简历、工作经历;有关学历、学位证明、证书;从事专项技术工作的年限证明材料;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习的证明、证书、鉴定、成绩单;参加支农和卫生下乡等医疗工作情况。②从事卫生技术工作的成果材料:著作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业技术新成果鉴定书;其他具有备案价值的各种技术工作成绩的证明。③专业技术任职、技术资格评聘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请表、申报表、考评表、审批表、证书复印件、聘任合同、任命书。④其他材料:三基考核材料、先进工作者证书、奖状;对外合作攻关成果材料;参加专业学会的证明;工作失误差错材料。(3)完善的病历档案:病历档案对医院有着特殊意义,它是医疗工作的全面记录,客观地反映了疾病诊断、治疗及其转归的全过程。病历档案是医疗活动信息的主要载体,教学的极佳教案,科研的良好素材,而且也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依据,同时又是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医院举证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近年来,病历档案在刑事诉讼、金融保险等服务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病历档案保管完好,能及时地收集、整理、归档、利用,并且与医院管理系统数据接口,使用方便,为临床研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4 重视利用,加强编研为临床服务

根据医院医疗业务管理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在各部门调研沟通的基础上,编辑出:《医院管理制度汇编》、《各部门岗位职责和人员职责》、《基础数据汇编》、《病历书写指南》、《常用药物手册》、《医学论文汇编》、《疾病病种索引》等十余种汇编材料,为医务人员在平时工作参考提供方便。其中《病历书写指南》、《常用药物手册》对每位医生来说都非常重要。

医疗行业调研篇10

8月底,医疗保健it产业分析公司BlackBook发调研给出答案:无关医疗机构规模,满意度提升只是程度有差,大型医疗机构从业医生通常对电子病历的体验感更为优越。

今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不止2/3被调查医生表露出对现有电子病历系统的满意之情,2013年相应数字仅为8%。同样可喜走势还见于实践应用(从2013年的7%增至68%)和医生建档(从2013年的7%涨至63%)指标。2012年,基于互联网电子病历系统的总满意率只勉强实现或超过预期要求(13%);今年有限数据证实,小型医疗机构的总满意度已达到颇高水准(81%)。

此番情形与今年8月初美国电子病历合作伙伴和美国医学会联合的调研形成鲜明反差:2014年,将近34%的临床医生满意院内电子病历系统,明显逊色于2010年的62%,同期不满意率高居54%。

美国医学会的调研对象为940名临床医生,其中72%的人抱怨电子病历很难达成减负预期,54%的人抱怨其推高经营成本,另有43%的人控诉目前尚无法匹及电子病历系统实行前的工作效率。电子病历满意度或可随应用时限有所改观,应用不足3年的医生中仅约1/4表露满意;操作时限超过5年,近半医生乐享其成。调研还发现,雇用抄写员专职录入数据成为电子病历系统衍生出的新事物:这在13%的临床医生已成事实,专科医生成为主要推崇者,另有9%的医生显露意向。

如何解读这相悖的结果?

在BlackBook经营合伙人DongBrown看来,关键区别在于“美国医学会调研反映的是独立执业和小型医生团体及其工作人员这一特定群体意愿,鉴于自身资源优势以及常与知名电子病历厂商合作,大型医疗机构从业医生的高满意度顺理成章。小型医疗机构往往因无力支撑高昂的购置费用,只得选择价廉或提供免费使用产品,很难甚至无法实质推进有意义使用。”

Brown介绍,大型医疗机构拥有员工、顾问培训师、交叉培训员工、执行专家、临床(信息技术)协调员和数据分析师,得以维系电子病历系统的顺畅运行和最大化使用。小型医疗机构无从具备上述资源支撑,交互应用程度低(11%)致使难于对接其他机构,大型医疗机构的交互应用率已达62%。而且,BlackBook报告季度定期更新,此次收集到的27194名临床医生样本非美国医学会项目所能匹及,何况二者还存有诸多方法学差异。

然而,BlackBook报告结果也非皆大欢喜。尤其对于小型医疗机构,难免引发深层次思考与焦虑。被问及基于云的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忧患,近四成独立执业或小型医疗机构从业医生表现出极大关注度。更严峻的事实是,八成以上(81%)采用电子病历软件服务器的医生承认,他们实时追踪系统、设备、服务器、文件文档是否遭受偷盗或恶意毁坏。最近半年内升级至基于云的电子病历系统的小型医疗机构,自报主要患者病历数据破坏概率显著降低者占比高居92%,但仍有52%唯恐在系统过渡期内出现怠工停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