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礼仪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5:59

茶艺礼仪的概念篇1

字同义异

追根溯源,“茶道”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人封演的笔记《封氏见闻记》,其中:“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饮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说的是陆羽所著的《茶经》在780年问世时,书中记载了煮茶饮茶的二十四种器具,遂闻名退迩。许多人家中都收藏有一套。又有个叫常伯熊的人润色了《茶经》。使其更好地传播,使“茶道大行”。另外,陆羽的忘年交――诗僧皎然的诗《饮茶歌诮崔使君》也曾提出“茶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茶道”源于中唐,源于中国,这是确凿无疑的。但是。封演、皎然所说的“茶道”虽与日本“茶道”是源流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相互等同。“唐人所谓的‘茶道’主要指茶的烹煮品饮方式及饮茶的风俗习惯,这更倾向于感官感受,它追求的主要不是精神上的‘道’,而是茶;而日本的‘茶道’则相反。它更倾向于宗教意味,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之‘道’,而不是茶。”范增平说。由是观之,此“茶道”非彼“茶道”,中日文汉字字同却义异,不可望文生义。“这样的差异在许多方面也都有体现。”范增平进一步举例说:“比如‘佗’字,这个字在日语中是静寂、幽寂的意思,即日本茶道‘四谛’(和、敬、清、寂)的‘寂’,而它在汉语中是‘负荷’之意,又如古代名医‘华佗’。”

历史背景之异

若将“茶道”放到大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中日“茶道”之异是有着深刻的根源的。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丁以寿耙梳了中国茶道的发展轨迹,他认为:中国茶道有着自身的发展路向,有着不同于日本茶道的特征。“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明代是中国茶道的鼎盛时期,明代茶人还创立了茶道专门的活动场所――茶寮(茶室、茶所)。进入清代,中国茶道走向衰落。晚清、民国以迄‘’。中国茶道幽而不明。可以说。近二三百年中。中国茶道极其衰落,影响低迷。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茶道才开始复兴,目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他说,“唐、宋、明三代,先后形成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因而中国茶道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茶艺礼仪的概念篇2

关键词:乌龙茶;工夫茶艺;流派;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82-03

0引言

乌龙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自中国清代起,盛行于福建,进而传入广东、台湾等地。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类,具有独特的天然花香和浓醇甘滑的滋味,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逐渐享誉海内外。近年来,乌龙茶产量和消费量大幅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乌龙茶年产量高达21万吨,是中国第二产茶大类。乌龙茶主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代表性的名茶有福建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广东凤凰单丛,台湾冻顶乌龙等。

随着乌龙茶市场热潮的兴起,乌龙茶工夫茶艺便备受关注。茶艺,从狭义来看,是指: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文化竞争力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生长点。茶艺在提升茶叶产品或饮茶服务业的文化内涵上有显著的作用。据朱海燕等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是出于对茶及茶艺术之美的欣赏而饮茶,如以品茶作为培养精行俭德之性情的一条良好途径,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占19.4%,茶艺表演时所营造的或清静和美或轻松愉快的品茶氛围最能吸引消费者占41.2%,其次是茶艺表演者娴熟的技艺占23.8%和优美的仪表占20.1%,85.7%的消费者喜欢古典雅致简洁朴素的饮茶环境[1]。茶艺是茶叶营销的重要推广手段,也是消费者感知和认可茶叶的有效渠道。同时,茶艺又是传播茶文化的形象大使,逐渐的登入国际舞台。因此,研究乌龙茶工夫茶艺现状,探索乌龙茶工夫茶艺的发展创新思路,对乌龙茶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乌龙茶工夫茶艺的由来

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草堂《茶说》和释超全《武夷茶歌》和阮晏《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2]

清代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1792年)载:“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文中武夷岩茶品饮方法当是工夫茶艺的雏形和源流。[2]

至清代,“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文中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昧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2]

2乌龙茶工夫茶艺的流派

工夫茶艺按照地区民俗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和武夷山等几大流派,潮汕工夫茶最古香古色,现在,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

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较小的茶杯,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主要分成备器、候汤、置茶、洗茶、泡茶、温杯、洒茶、品韵等几个动作。[2]现代潮州学者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开列了二十件工夫茶具,其中,红泥火炉(潮汕风炉)、砂铫(玉书煨)、茶壶(孟臣壶)、茶杯(若琛杯)被人们称为“工夫茶四宝”。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融儒、释、道三教之精华。黄贤庚先生于1995年农业考古期刊发表的《武夷茶艺》一文中对其程序作了描述:恭请上座;焚香净气;丝竹和鸣;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悟岩韵;敬献茶点;自斟慢饮;欣赏茶歌;游龙戏水;尽杯谢茶。[3]

1999年6月,安溪县在北京举办茶王赛,《安溪茶艺》在钓鱼台国宾馆表演,《安溪茶艺》编创组李波韵先生谈及:安溪茶艺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其茶艺流程如下所示:神入茶境;展示茶具;烹煮泉水;沐霖瓯杯;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鉴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3]

台湾工夫茶茶艺在继承大陆工夫茶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众多的流派。较知名的有“三才泡法”、“妙香式泡法”和“吃茶流小壶泡法”等等。“吃茶流”将泡茶视为一种艺术。祟尚茶禅相融,在茶艺精神中结合禅的哲理。“吃茶”取自于赵州从谂掸师有名的“吃茶去”公案,吃字包含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人生观。“吃茶流”主要精神在于从序、静、省、净中去追求茶禅一味的理想境界。

198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带动茶艺蓬勃发展。台北陆羽茶艺中心茶学研究所,在蔡荣章所长领导下,依据闽粤「工夫茶法的精神,结合现代人对美观、方便、卫生的要求,改良创制「小壶茶法。包括二十四式:备具、备水、行礼、温壶、识茶、赏茶、温盅、置茶、闻香、冲泡、计时、温杯、备杯、斟茶、奉茶、品茶、品泉、去渣、赏叶底、赏壶、清盅、清杯、结束。[4]

3乌龙茶工夫茶艺存在的问题

3.1乌龙茶茶艺程序洗茶与否华南农业大学丁俊之教授曾经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对于旧传统茶艺中的陋习和积弊——洗茶,我们应该扬弃[4]。

武夷茶艺、安溪铁观音茶艺中含“春风拂面”,这个步骤在表演操作过程中指刮沫,同时常伴随着“洗茶”暨刮沫后第一道茶汤即冲即倒,不作饮用[5]。洗茶,一方面,意在润茶。乌龙茶采制鲜叶较为成熟,多为中开面一~三、四叶,制作过程中,尤其是闽南乌龙茶,经过多次包揉形成了颗粒型或称球型、半球型。因此,乌龙茶冲泡第一道茶经过润茶,可使茶叶润湿,提高茶叶的温度,激发茶香,促进乌龙茶的浸泡。且在这一过程中,茶座周围已茶香四溢,有利于吸引饮茶者的注意力,提高乌龙茶茶艺的艺术审美价值[5]。另外一方面,“洗茶”这一茶艺程式自潮州工夫茶艺固定下来后,已在福建、台湾等东南一带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一种茶艺习惯,甚至是习俗,也表达了“客来敬茶”过程中尊敬的礼仪[6]。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所改制的“小壶茶法”正好与丁俊之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该茶法采用温壶方法激发茶性,而非洗茶。该茶艺中心创始人蔡荣章教授也多次呼吁:“要对茶产业有信心,对茶叶品质有信心,泡茶无需洗茶,我们可以拒绝品饮卫生条件不达标的茶”。

随着乌龙茶产量的增加,乌龙茶已不仅是福建、广东和台湾人的饮品,它作为中国特色茶类已经逐渐传播到国内各地以及海外诸多饮茶国家。乌龙茶茶艺的程序及礼仪规范也应与国际接轨,做到更加的科学和客观。事实上,若说是农药残留,通过洗茶也无济于事,因为多数农药都是脂溶性的[6]。再者,洗茶过程中也容易导致茶叶中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等以及芳香物质的流失[7]。因此,如果茶叶生产管理卫生达标,运输仓储管理得当,我认为,不洗茶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也不影响到茶艺的艺术表现。

3.2流派多,茶艺精神内涵各异文中提及,工夫茶艺按照地区民俗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和武夷山等几大流派。不同流派所传达的茶艺精神内涵念却有不同之处。“潮州工夫茶“崇尚的精神内涵为“和、敬、精、乐”,既“求和谐、‘含敬意、呈精妙、得安乐。“和”即和谐,和为贵;“敬”即敬意,客来敬茶,表达一种对客人尊敬的仪式和礼貌;精”即精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精益求精;“乐”即快乐,从品饮过程中得到乐趣[2]。“武夷茶艺”融儒、释、道三教之精华。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3]。“安溪铁观音茶艺”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3]。“台湾乌龙茶茶艺”祟尚茶禅相融,在茶艺精神中结合禅的哲理。如“吃茶流”主要精神在于从序、静、省、净中去追求茶禅一味的理想境界。

工夫茶艺流派多,正说明了茶艺的区域特色鲜明及文化内涵丰富。然而,对于乌龙茶的文化传播及产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是否就有利呢?我想,我们应该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4乌龙茶工夫茶艺的发展思路

针对文中所提到的乌龙茶工夫茶艺中仍存在的问题,就其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路,谨供参考。

4.1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茶艺程式承优弃陋乌龙茶工夫茶艺,应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洗茶这一程式应当舍弃,其他有利于乌龙茶冲泡的程式应予以继承和发扬。经过仔细探索,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乌龙茶工夫茶艺可以总结为以下步骤:备具、烹泉、温壶、备茶、温盅、投茶、闻香、泡茶、汤杯、分茶、奉茶、品茶、收杯、谢客。每一门表演艺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茶艺的艺术特点比起其它的表演艺术更贴近生活,更直接地服务于生活,它的动作不强调难度,而是强调生活实用性,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去表现流畅的自然美[9]。

4.2各区域交流合作,整合乌龙茶工夫茶艺精神内涵虽然上文所提到的不同流派的乌龙茶工夫茶艺中所表达的茶文化精神内涵各异,但却有相通之处,主要还是崇尚儒、道、佛三教的精神文化。各区域应当交流合作,择优避劣,整合乌龙茶工夫茶艺精神内涵,树立独具魅力的乌龙茶茶艺形象,对促进乌龙茶文化的传播,产业的发展,将有显著的优势。如若整合,我认为,可以概括为“礼、和、精、德”。礼,意在礼仪、礼貌,敬客之道;和,意在和谐、中庸;精,意在精益求精,对器、水、茶、境、艺应精益求精,认真泡好一壶茶。德,意在高尚的人格与思想情操,通过品茶修心,提高自身素养。

当然,整合并不意味着排斥。乌龙茶名茶众多,不同茶叶所表现出来风格特点是不一样的,仍然需要个性的宣传。整合的目的和依据在于,乌龙茶冲泡条件,所需的器具有共同之处,整合有利于实现规范化,形成规模效应。

4.3依托茶文化(茶艺)专业建设,规范茶艺师培养模式正因为乌龙茶工夫茶艺流派的多样化,各高校茶艺、茶文化专业在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茶艺表现多式多样,主要根据高校所在地的茶艺形式的进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校教学注重茶艺的表演艺术,部分学校则注重茶艺的冲泡技能,即生活茶艺及营销茶艺。如果全国各地高校能够交流合作,求同存异,那么对于规范茶艺师培养模式及职业技能的考核将颇有助益。

参考文献:

[1]王秀萍,朱海燕.茶叶消费的文化学探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2]郑惠丰,谢壁辉.论潮州功夫茶.广东茶叶,2011(Z1).

[3]郭雅玲.乌龙茶茶艺表演艺术探讨.福建茶叶,2004(2).

[4]丁以寿主编.中华茶艺.安徽教育出版社,218-237.

[5]丁俊之.再论“洗茶”——修正“洗茶”至关紧要不可含糊.广东茶叶,2010(04).

[6]郑永球.《论茶艺的表演技艺和内容内涵》之六—润茶[J].广东茶业,2004(01).

[7]蒋建明.也说“洗茶”.茶业通报,2005(03).

茶艺礼仪的概念篇3

摘要:自唐代始,日本和中国逐渐的建立了经常性的往来,中日两国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就通过这些途经传入日本,从此茶文化在日本就发展起来了就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日本人对茶的深入研究始终伴随着日本的发展,茶文化也深入的日本人的各个方面,就形成了现在社会日本茶道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文化;发展;社会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祖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始于于中国,中日两国在茶文化方面的交流的可说是源远流长,自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起,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并且由中国逐渐向外发展。

一、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在奈良、平安时期。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在中国留学的最澄把中国的茶籽,由中国带到了日本,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的一个小院子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本饮茶方式是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然后碾成粉末,汲取清澈的泉流,点燃兽炭,待水沸腾起来,加入茶末,如果在茶里面放点吴盐,那味道就更美了,煎好的茶,香气四溢,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在这段时期,日本与中国的来往非常密切,同时在日本的影响下,唐朝的文化也达到很大的发展。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随之饮茶在其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但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2.镰仓、室町时期。镰仓时代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所见所闻,记叙了中国当时的茶饮方法。自从这本书问世后,日本的饮茶文化就不断普及扩大,为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于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荣西从宋国回到本国时并且再次把中国的茶,以及沏茶法输入到日本,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在日本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室町时代末期,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在大德寺酬恩庵参禅时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珠光把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很好的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精髓、打下了坚实基础、完善了原有的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3.江户时期。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纵所周知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隐元隆琦,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在日本的真正地位。总之,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发展时期,日本从中国吸收、消化茶文化后有给予深化,终于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

二、日本茶文化对其民族精神的影响

由以上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茶文化都和佛教有关,因此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也即为佛教,佛教的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茶道里禅的内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禅”,而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不再让饮茶者感到厌烦的时候,他才算真正的领会了茶的真谛,不仅喝到一杯好茶,还从茶中品味到了人生的哲理。繁复而熟练的礼法虽然束缚着人们但可以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让人们真正的领悟到禅的真谛。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的哲理,需要饮茶者用宝贵的一段生命生命时光去理解、领悟。真正茶人的生活既是近似常人的生活,又是近似艺术家的生活,禅与茶息息相关,因此茶人要想明白茶道的精髓,他们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参禅中磨练他们的身心,从禅中去领悟茶的真谛,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

茶道现今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之一,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为什么茶道对日本文化影响那么大那?因为日本茶道有他自己的茶道精神实质。日本的茶道精神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解释:

1.和敬清寂:“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精髓。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2.一期一会:一期一会,字面上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融会到茶道的仪式里,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大步,最后完成时使亭主和主客、从客静心清志,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相聚的欢娱,使参与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达到更高的状态――冥想中的涅磐。这,是一期一会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一期一会,日本茶道的用语,出自日本茶道师千利休。“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意味着仅有一次相会,劝勉人们应知所珍惜身边的人。一期一会与日本禅当中的“瞬间”概念有关,而日本茶道也体现了日本禅的精神,所以这句话经常会被写上挂于茶室的字画上,意味着每次的茶聚都是独一无二的。

3.独坐观念:“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是说一个人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保持一种寂静的状态,在心里回味今日的茶事,静思此日的一切都不会再重演,只能成为历史,我们所能做的是怎样把握好明天。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若矢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之感。茶人此时此刻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三、结束语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国,由唐朝传至日本后,日本就开始对茶进行研究,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体现了茶的宗旨,茶的精髓所在,有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和”、“敬”、“清”、“寂”。这不仅是茶道的精神实质,同样也是人的生命真谛。日本茶道不仅影响了日本人,同样也影响着中国人,这也许是文化交流给各国带来的益处。现在的日本经济发展很快,但茶道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我相信,随着日本经济发展,茶道将会有更加发展空间。(南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参考文献:

[1]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东方出版社1992。

茶艺礼仪的概念篇4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茶艺礼仪的概念篇5

关键词: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特点

茶文化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奠定了现代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基础。明清时期是茶文化呈现跳跃式发展的时期,茶叶的生产、制造及饮用方法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茶叶品类迅速扩大,饮茶事宜更为简约,清饮之风最终确立,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哲学意义也得到进一步扩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化身。明清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关键时期,此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航海技术尤为发达,中西方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的物质产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理念进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阵“东学西渐”的热潮,茶文化以茶叶为载体传至西方各国,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西方茶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明清时期的茶文化

我国人民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饮茶之风的形成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活动开始与民族文化相关联。发展到唐代,我国茶文化基本形成,茶事活动由单纯的实践上升至系统的理论,饮茶意义也从其保健功效升华为精神熏陶,享有“茶圣”美誉的茶学大师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宣告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的问世,内容涉及茶叶的起源、性状、种类、采制、烹煮、饮用、功效、茶俗、茶器、产地等,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是后世茶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宋代对茶文化的研究更为兴盛,内容广泛而详尽,相关著作多达三十种,既有专谈斗茶技艺的如《茶录》,有鉴别茶品高下的如《品茶要录》,有综合论述茶具选择及茶叶珍藏方法的如《大观茶论》等。明代,茶文化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结合更加密切,茶学专著达到七十余部,比如《茶说》一书提到了茶室、人品与茶品之间相似性的问题,《茶疏》则着力于对茶道礼仪、茶叶药理与茶人品德进行评述,还首次记录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清代的茶学研究以编录和总结前朝的史籍资料为主,比如《续茶经》就是对《茶经》的解释与扩展,其体例按照《茶经》划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十目,字数则由七千扩展至七万。《续茶经》在附录中增添了历代茶法,把唐朝至清朝一千年间的典型文献收录其中,使许多濒临失传的茶学著作得以保存,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是继《茶经》之后我国茶学研究史上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茶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制茶与饮茶的过程中自发创造而成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茶文化的定义,各位学者众说纷纭,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概念,一般来说,茶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利用和发展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总和。茶学专家姚国坤先生在《茶文化概论》中指出,“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在物质形态方面包括茶书、茶画、茶具、茶歌、茶戏、茶叶制品等,在精神形态上包括茶道、茶德、茶性等,在制度形态上包括茶政、茶法、茶礼等,在行为形态上包括茶风、茶俗、茶规等,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审美性,是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高雅与通俗的高度融合。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相比前朝茶文化而言具有独特意义。在茶叶及茶具方面,散条茶逐步取代了团饼茶,茗饮法逐步代替了点茶法,饮茶的整体审美意境得到提升,许多造型精美、花色考究、质地优良的上乘陶瓷茶具应运而生,比如青花瓷、斗彩瓷等,增添了好茶之人饮茶的乐趣。在茶艺方面,工夫茶艺达到鼎盛,“凤凰三点头”等兼具艺术性与技巧性的动作走向成熟,对饮茶的环境、意境和心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茶叶生产技术方面,绿茶的蒸青技术得到改进,炒青技术问世;花草茶的制作工艺大幅提升,很多花草都可用来做茶;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花草茶等七大茶类正式形成。在茶馆文化方面,明清也是茶馆发展的鼎盛时期,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场所,各类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数不胜数,形成了特殊的茶馆共饮文化。在精神哲学方面,茶文化自诞生以来就与儒释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时代我国统治阶层对佛教、道教和儒教极为重视,茶文化与三者的融合更加深入。儒家文化看重人格与品德,茶文化则有“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以茶品比人品,表明饮茶之人清明质朴、静虑修身的人格特征;道家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返璞归真,将人的生命融于自然万物,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是和谐共生、相互转化的,茶文化汲取了其中的自然思想,认为饮茶的一切环节都要尽可能地简单、纯净,不可破坏茶叶原有的自然品性;佛家文化提倡包容、给予、感恩与自省,它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禅茶之上,僧侣每天要在固定的时间饮茶,提神静心,达到禅茶对于“和、静、清、俭”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或信仰的全部社会交往活动,包括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技术传播、人口迁徙、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物质和精神途径。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通过对外贸易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外经济、政治、科技情况及涉外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本原始积累开始,私人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间经济往来频繁,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被运往海外并获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相应的文化形态也进入东西方各国,开启了“东学西渐”之路。明清时期茶文化在东方国家的传播范围主要包括日本与朝鲜。日本和朝鲜与我国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甚密,唐朝时期就已接触到我国的制茶与饮茶文化,形成了各自茶道的雏形,不过当时仅限于贵族阶层,明清时期茶叶贸易与茶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茶叶成为日常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人家,儒释道思想也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在日本和朝鲜呈现出系统化、模式化的发展态势。其中,日本茶道在明清时期定型,以“和、敬、清、寂”为主要理念,既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展示出日本民族谦和宁静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朝鲜茶文化则更加注重我国茶文化的礼仪与规则,意欲通过茶道对人的行为进行教育和约束,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5月25日全国茶日中举行的“五行茶礼”仪式,人们衣着规整、举止庄重,向神农氏神位献茶,展现出朝鲜茶道文化中“礼、敬、和、静、清、玄、禅”的思想。明清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则集中体现为英国茶文化与美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我国茶文化自十七世纪进入英国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尽管起源于中国,但受自然地理条件与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创造出以红茶为主的混饮式茶文化。众所周知,明清时期茶文化清饮绿茶,为何到了英国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呢?这是由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湿润多雨、气候阴冷,绿茶性寒,在这种条件下长期饮用会导致脾胃不适,而红茶性温,具有暖身、养胃、健脾的功效,自然得到了英国人民的青睐。至于混饮的方式,则源自英国价值理念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下午茶”文化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英国人的午餐与晚餐时间相隔较长,且午餐颇为简单,每到下午四点左右就会感到饥饿难耐,于是人们开始以点心、水果辅茶,并在茶中加入牛奶、蜂蜜、水果、黄油、鲜花、香料、咖啡、鸡蛋等,以保证均衡而全面的营养,促进体能恢复。除下午茶以外,英国人每天会有多个固定的饮茶时间,清早醒来要在床边享用一杯“早安茶”,早餐时辅以“早餐茶”,上午十点左右为“上午茶”时间,午饭时刻享用“午餐茶”,下午四点左右为“下午茶”,晚餐时饮用“晚餐茶”,就寝前还要来一杯“晚安茶”。除了每天固定的饮茶时间以外,英国人还会举办名目繁多的茶宴、茶会、茶餐等,形式优雅,气氛尊贵,用具考究,参与者要身着正装,行为端庄,举止得体,充分展现自我的文化气质与内在修养,成为英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与讲究形式与细节的英国茶文化相比,美国茶文化就显得随意而时尚。起初,美国人在西方殖民者的影响下,采用的是相似的混饮方式,后来,随着茶叶贸易的开展与茶文化的普及,加之美国自由意识、开拓主义、创新理念和实用主义的影响,美国茶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饮方式,发明了袋泡茶与冰茶,以适应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做了突出贡献。

3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

茶文化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形式,能够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做出相应改变,生命力强,影响深远,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历时长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我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受交流方式与外部环境的种种限制,并未形成规模,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茶文化找到了持续有效的传递方式,包括茶叶贸易、著作翻译、人际交流等,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并深入到文化艺术领域,催生出一系列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学、艺术、绘画、歌曲、建筑等作品,对各国的风俗习惯产生了显著影响。茶文化在很多国家的语言文字中形成了关于茶的谚语和词组,丰富了各国的语言体系,使茶文化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连结更加紧密。其次,茶文化对各民族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茶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态度、人格追求、审美理念、思想意志、内在情感、礼仪观念等,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念、和谐理念、自省思想与淡泊态度,对民族性格的塑造和社会氛围的搭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茶文化传入海外以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休闲和餐饮的方式,还承载着各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提炼民族个性、谱写民族历史的文化手段,对各国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茶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也是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融合。在我国,茶文化注重精神享受,人们通过饮茶来获得身心的平和与宁静,通过研究茶的品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与品质,熏陶自己的思想情感,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东方国家传播时,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比如日本与朝鲜的茶道文化也是以精神享受为主,但在西方国家传播时则不然。西方文化体系以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为核心,强调饮茶的保健功效与交际功能,混饮方式的确立、袋泡茶与冰茶的创造就是有力的说明。当然,明清茶文化在肯定其精神价值时并不否认其物质价值,海外各国茶文化同样认可茶文化的双重价值属性,并都把茶文化视为展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窗口,彰显出茶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毫无疑问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娇艳明媚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3]姚国坤.中国茶文化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4]王漪.明清之际中学之西渐[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茶艺礼仪的概念篇6

关键词:客家;日本茶道;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73-01

茶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出客家特性及客家文化特质,具有鲜明的特色。而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客家茶道的精神文化内涵

客家人的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精神方面,客家人喝茶有一套“规矩”,如茶具应洗涤干净、先给长辈敬茶等;采茶时有山歌、采茶歌,在采茶的生产实践中还产生了“茶蓝灯”、采茶戏,在岁时节日中还有许多与茶有关的民俗活动,可谓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和”是客家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日本茶道的精神文化内涵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三、结语

客家茶文化既体现出客家的儒家文化特质,又表现出客家文化的创造性。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得到深刻体会。

参考文献:

[1]姜天喜.日本社会文化历史变迁[m].西安出版社,2001.

[2]中国茶文化识趣[m].中国茶文化网,2004.

茶艺礼仪的概念篇7

然而,尽管如此,在随后的历史上,中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的主体地位还是逐步被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等国所取代。如果说那是中国茶业一段落寞的岁月,那么2010年,则是中国茶业不甘寂寞的一年。作为世界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引发了全球共鸣。而世博会上更让许多人眼前一亮的,是“喝茶,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在这条脍炙人口的宣传语后面,标志着中国茶的重新崛起。

早在1610年,武夷茶初次漂洋过海,以进入欧洲人的生活,并以BoHea的名字被写入英语词典,一度被西方人当做中国茶的代名词。400年后,以天驿古茗大红袍作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入展联合国馆,代表的武夷茶被推上了联合国“席位”,再次被推上了历史的“地平线”,再次被端上世界的茶桌,再次亲历了中国茶影响世界人文的进程。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这是中国茶影响世界的记录,是武夷茶影响世界的回顾,也是天驿古茗走向世界的决心。

世博史上中国茶第一次确立主题思想

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茶走进世博第一次确立主题――

喝茶,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喝茶,让人类生活更健康!

中国茶对接上海世博会五个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中的茶文化融合;

城市茶经济的繁荣;

城市茶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茶文化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茶文化互动;

世博会联合国馆主题: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

中国茶文化对接主题――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

首次产生“中国世博十大名茶”

本届世博会评选出了“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分别是:(古茶道)天驿古茗武夷山大红袍、润思祁门红茶、福鼎白茶、都匀毛尖、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富子天目湖白茶、湖南黑茶、张一元茉莉花茶、一笑堂六安瓜片。

人类茶文化和世博史上创下国内外首脑品中国茶人数新高

从4月24日世博会试运营截至到10月31日21时的初步统计,联合国馆中国茶展示区共接待了上百位国内外知名人士品中国茶,开创了中国茶文化史上和人类世博史上国内外首脑品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人数新纪录。中国茶借助联合国馆平台被世界媒体聚焦,其国际影响力也震撼了世界。

联合国秘书长第一次对中国茶公开评价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讲得非常好,非常经典,足以证明中国茶的文化含量。世博十大名茶是我们联合国系统内很好的文化礼品,不仅如此,中国茶文化还有深厚的“和”思想。我非常高兴地亲眼看到中国举办了最为成功的一届世博会。联合国馆更是联合国参与世博会以来,规模最大、场馆最大、建设最美的场馆。但所有这一切没有中国茶的赞助、支持和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与高兴,谨此诚向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致以深深的谢意。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联合国馆的成功,当然,我还要感谢贝南先生及其团队,以及中国茶界人士付出的很大努力。”这是联合国成立65年来第一位“掌门人”对中国茶公开发表的评价。

“中国茶艺”第一次进入世博会联合国馆表演

中国茶艺表演第一支进入世博会表演的当属中国世博茶仙子联合茶艺表演队。4月22日,还在上海世博会试营运期间,联合国馆正式上演了中国茶艺表演。从世博会开园到结束,每天都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轮值表演。尤其是5月15日,从全国几十家茶艺队中脱颖而出的三支茶艺队登上“世界舞台中心”――联合国馆舞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茶艺”节目第一次荣登“Un”标志下世界最高规格舞台,成功演绎“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的世纪绝唱。这也是中国茶艺在人类世博史上的首次精彩亮相,衬托了文明世博的气氛。

中国茶界第一次在世博会发表《共同宣言》

5月15日,中国茶界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中国茶入驻上海世博联合国馆启动仪式”在联合国馆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江西、福建、安徽、贵州、江苏、湖南、浙江、山西、辽宁、黑龙江、陕西、山东、广西等茶界代表和中国七大茶事组织,见证了汇聚智慧之结晶的《共同宣言》,创造了世博史上第一份属于中国茶界的《共同宣言》。

世博史上第一次诞生“中国世博茶寿星”

4月24日上午作为中国茶走进世博会的创新活动之一,“中国世博茶寿星”的评选极大丰富了中国茶文化在世博会展示内容,并成为世博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世博茶寿星”集中了全国热爱茶文化的90岁以上老人,最后遴选出30人获得“中国世博茶寿星”称号。在“喝茶,延年又益寿”理念的倡导下,来自不同岗位,年龄最大是107岁,最小的是90岁。101岁的茶界泰斗张天福,90岁著名艺术家秦怡,90岁的浙江省原政协主席王家扬等30位莅临世博园联合国馆受奖。老有所乐,以茶怡情之风采,推动了“茶为国饮”的进程。联合国副秘书长贝南在向茶寿星颁奖时说:“正因为有了中国茶,证明了生命价值的存在。茶寿星印证了茶的价值所在,这世界有了茶寿星才显得更加精彩”。

世博史上第一次诞生“中国世博茶仙子”

4月24日下午,“中国世博茶仙子颁奖典礼”在联合国馆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阿瓦尼•贝南,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司司长拉斯,世博会国参部副部长陈江等为“中国世博茶仙子”颁发证书。以气质高雅、貌若天仙、多才多艺的60位茶仙子展示出“琴棋书画诗曲茶”多种才艺的魅力,惊艳四座。1867年福建3名茶花少女代表中国茶女子亮相巴黎,给世人留下难忘的靓印。143年后60名中国茶仙子亮相上海世博会,以她们的形象美、气质美、才艺美、礼仪美而轰动上海世博会。本次活动除了让世人了解喝茶对提升人类生活健康指数的重要意义外,也是提高青少年精神文明生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更是对礼仪之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复兴。联合国副秘书长贝南在向茶仙子颁奖时说:“当我看到年轻漂亮而又美貌的茶仙子的时候,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喝茶可以使人美丽、漂亮。世博茶仙子是中国的未来,祝愿你们这些茶仙子,你们也是世界的未来。希望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你们――中国的茶仙子。”

世界茶文化史和人类世博史上第一次举行《世界和谐茶会》

8月6日,一场让人激情澎湃的世界文化派对,一台属于全世界文明秀场“世界和谐茶会”在世博会联合国馆论坛区隆重举行。而这一“文化派对”和“文明秀场”终于有了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在中国五千年悠韵的茶香中各国代表分享“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的精彩盛宴。历史表明,只有富有渗透力的文化才是最有前途的文化。茶文化的发展潜力在于其广博的包容性……中国茶文化的主张完全符合联合国所倡导的“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谐”理念,也完全吻合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更何况中国茶文化还能融合于世界各宗教不同的价值取向。五千年的中华茶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赢得世界赞许。

《世界和谐茶会》创中国茶事活动参加国数量之最

参加“世界和谐茶会”的代表是来自于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从各个国家馆赶来参加,为和谐茶会增添了色彩,成就了中国茶文化史上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参加国家最多的一次茶会。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终于上演一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世界多元文化的一次和谐融合”的助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盛会。

中国茶文化,折射一个开放的国度,体现一个包容的民族。各国代表品尝和互相敬奉中国的理解茶、沟通茶、欢聚茶、合作茶、感恩茶、包容茶、分享茶、结缘茶、友爱茶、快乐茶等十道茶,最后把十茶融一壶在各国代表手中传递。正是为了这一总体思想有效体现,把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精神与中国茶道“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友爱、快乐”这一“世界和谐茶会”主题思想架构下,由各国家代表共同唱响了“世界和谐茶会”。

联合国首次为中国茶仙子签署“嘉许状”

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的最后一天,由联合国副秘书长贝南亲自签名的“嘉许状”一一送到当日工作在联合国馆的世博茶仙子手中,这在世界茶文化史上和世博史上,由联合国副秘书长亲自签发“嘉许状”尚属首次,尤其是颁发给中国茶界个人的更属首次,这历史性的一刻却降落在了中国世博茶仙子身上,成为世博茶仙子莫大荣幸。

“世博十大名茶”创媒体报道三项历史之最

被确定为“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的消息披露后,人们终于听到了组建“中国茶叶国家队”强劲呼声,十家群情激昂,一切为“中国茶”大局为重。史上规模最为强大的“中国茶叶国家队”正式形成。共有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上千家海内外媒体参与报道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中国茶,一路飘香;媒体追踪,继续“引爆”。由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再由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对中国茶走上联合国舞台进行详实报道。从去年六月开始,从福建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等一路引爆到北京电视台、北京卫视、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江苏电视台、江苏卫视、湖南电视台、湖南卫视,最终又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播出后,又开始辐射到深圳、六安、池州、武夷山、安溪、福鼎、安化、益阳、溧阳、杭州、都匀、长沙等地、市地方电视台全面“轰炸”。此外,从中央到地方的几百家平面媒体遥相呼应,国内茶文化、茶学专业报刊杂志更是倾巢出击,把一个“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掀到中国茶事活动之巅,继而又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而国内所有网络及部分国际网络参与此事报道及转载已突破千万条。为一个中国茶入驻联合国馆的茶事活动项目进行全方位报道,其媒体之多、消息之广、文字之长、内容之多、持续之久,创下了世界茶文化史上、中国茶文化史上和世博茶事活动史上三项世界之最。

创下280万人次参观和品尝中国茶的展会纪录

数字见证历史: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一届举世无双的规模空前的文明盛会。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逾7308万人次的世界观众参与,单日最大客流达103.28万人次拥入参观。其中,联合国馆在184天时间里,共接待320多万中外游客,而在中国茶展示区、中国茶艺演示区和Vip茶艺接待室三大区域,创下了280多万人次参观中国茶展示区、观看中国茶艺表演、品尝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中国茶展会活动历史新高。

中国茶首次作为联合国和联合国馆礼品茶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组合包装茶礼从入驻联合国馆第一天起,就已经作为联合国和联合国馆特殊礼品馈赠国内外首脑,这也是中国茶在世界上首次荣幸作为“Un”礼品馈赠世界政要。历史将会记录着中国茶通过世博会“Un”的“突破口”对外传播。

世界茶文化史和世博史上首次发行世博名茶个性纪念封

精彩名茶纪念封,演绎难忘世博会。能得到一套独一无二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纪念封――这将成为许多爱茶人和集邮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期许。2010年8月“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纪念封”正式亮相,历史给世界茶文化留下永久见证。纪念封一套十封,贴有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十茶名称的十款茶个性化邮票,以及世博会会徽与吉祥物特种邮票一套两枚。这样一套极具特色的中国茶入驻世博会、入驻联合国馆的世博中国茶纪念品,因其在全球仅有1000套发行量,堪称世博史上创下的中国茶文化“当代文物”,其收藏意义可想而知,值得永久性珍藏和纪念。

首次启用中国茶专用纪念图章

6月1日,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纪念章正式启用。自中国茶在联合国馆展示以来,引起各有关方面的强烈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以“中国茶”命名的展示区,也不仅仅是世界上第一次把联合国“Un”标志镶嵌在中国茶的包装上,而这一次中国茶则代表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符号走进世博会,走进联合国馆。于是,关注中国茶,关注中国茶文化,自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小小一枚茶印牵动着无数游客的心,这枚印戳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以及分量极为厚重。

世界上首次建立“世博茶园”和“世博茶博馆”

“世博茶园”因世博而生。3月22日,贵州都匀市文峰塔下举行了“世博茶园”落成和揭幕仪式,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茶苗共1000多棵栽种在世博茶园里作永久性保护和纪念。园内将建造一座“世博茶博馆”,把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中国茶展示区所陈列的茶产品和陈列器具作为历史的印记全部搬到文峰公园内。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世博茶园”和“世博茶博馆”。

当我们定义中国世博茗“星”版图时,不仅有都匀毛尖茶的身影,同样也绽放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绝世之路。“世博茶园”和“世博茶博馆”的诞生,让我看到的是中国茶人的精神,而由都匀市政府展现出的开创、先锋、超越、责任精神,将被中国茶界广为传扬。

十茶共融一水,见证中国名茶保护地域首次跨界联盟

冲泡世博历史,撼动中国茶坛。3月26日,世博十大名茶所在地政府和企业代表汇聚美丽的西子湖畔,共同结盟,共同见证用虎跑泉水冲泡世博十大名茶,十茶水共入一壶,一味同心,最终注入西湖,象征着中国茶界大团结精神。“十茶共融一水”仪式,首开五千年中国茶文化史上先河,将被永载史册。

共栽一棵茶树,见证名茶产区十地政府首次抱团入世博

3月26日,来自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所在地政府和企业代表,在杭州龙井村共同栽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龙井茶树。象征着中国茶界为了世博团结协作的精神。将被载入中国茶文化史册。

西泠印社:首次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集体刻印

今年3月,为庆贺世博十大名茶首次进入世博会,杭州西泠印社专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刻下了非常珍贵的十款印鉴,并在联合国馆中国茶展示区展示。它见证中国茶世博会历史上能够千古流传、历久弥新的印记和光辉履历。十章已分别在十家保管,若干年后,当十章聚集时,又将掀起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高潮。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首次集体进入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3月26日,在春意浓浓,茶香阵阵氛围中,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浙江省、杭州市等以及全国茶界代表见证下,举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仪式。这也是中国茶叶博物馆自成立以来,馆藏物品首次出现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概念。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首次举办大型演唱会

4月17日,新茶吐芽,春上六安,别样世博风韵,光彩呈现。以“中国茶•世博梦”为主题的中国世博名茶大型演唱会在六开华彩大幕。这是一场令中国茶界震撼的大型演唱会,也是中国茶界第一次以“中国茶”这样一个大的概念演绎世博主题的超大型活动。特邀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燕升、董艺作为主持人。林依轮、林萍和《大宅门》主题歌主唱胡晓晴、阿佳组合以及黄梅戏著名演员吴亚玲、周源源、何云等,共同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放歌,演唱会现场万人喝彩。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养育之土首度“会合”

话世博,谋发展。4月17日,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代表聚集六安,把来自中国十个地方的茶树生长泥土汇合一起,象征着中国茶“一味同源”的豪迈气势,以此表明中国茶界团结一心,共同创造中国茶产业辉煌的明天。此项活动堪称中国茶文化史上又一创举。中国茶进入世博会将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书写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与时俱进的新篇章。

茶艺礼仪的概念篇8

马越君:中国陶瓷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的文明史是美的积累和呈现,1000多年来影响了全世界,全世界呈现人类谱系文明、美、视觉、精神的财富,在博物馆中成系列的呈现。今天的中国陶瓷是低端产品中的廉价产品,主要在非洲、南美等地区销售,不仅破坏了中国资源,而且外贸加工是完全被动,在设计和审美上也是完全被动。

从历史到今天,朦胧的、基因的原因,中国人对陶瓷有极大的热情,收藏就是一个现象。中国的陶瓷史是伟大和复杂,其中包涵的历史文化是丰富的。宋瓷是人类陶瓷史的高峰,唐代南青北白,南青指浙江越窑,北白指邢州的邢窑,唐宋陶瓷不仅是审美,产品也影响到全世界。在那个时代,通过海洋、陆路,远在欧洲、非洲,以及东南西亚等地区的人们以拥有使用中国陶瓷为高贵。那不仅是贸易上的成功,也是中国审美的成功。

中国是礼制社会的形态,在这样的社会系统下,陶瓷充当了重要角色,其代表性体现就是官窑制度。在官窑制度下所创造的陶瓷审美、器型、功能成为国家礼制活动的反映,如:宋代官窑瓷器就是高峰,宋官窑器物涉及宫廷礼器、宗教法器、文房用器、饮食道具,极其丰富。陈寅恪先生对宋代文明推崇备至,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从宋瓷艺术上也可见一斑。

今天,曾经深受中国陶瓷文明影响的日本和韩国文化,依旧纯正地保持着中国古代陶瓷的一些审美气质,而且非常重视保护和传承陶瓷艺术所参与的文化方式与生活仪式,如:韩国的寺院禅茶及韩式料理,陶瓷道具在这些仪式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在日本的传统国艺茶道、花道中,陶瓷艺术被推到无以复加的崇高地位,产生了众多优秀的陶艺风格和流派。今天,大量知识结构丰富同时又潜心研究和传承传统陶瓷技艺的艺术家们正在创造新的陶瓷审美历史和文化。由于100多年来中国文化的特殊历史过程,传统的中国审美变得陌生而令人神往。今天的中国不缺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缺少的是对传统中国陶瓷审美的正确认识。

中国的陶瓷历史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和审美最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陶瓷不但充当了普通的生活用器,还做为各种文化的道器使用,如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器的讲究和推崇。明清文人以金石博古学问背景参入紫砂器的制作,创造出至今仍被人们喜爱和传承的饮茶方式。

中国陶瓷审美的正道与其他传统艺术的审美是相通的,比如:对器形的审美讲究含蓄、和谐,体现在把对立矛盾的概念统一起来,如:藏巧于拙、方中育圆……对色彩的审美讲究单纯厚重、宁静恬淡。

《投资者报》:你为什么选择青瓷?能不能聊一下做青瓷创作的灵感来源?

马越君:从事艺术的学习30年,前10年主要是对绘画的学习,后20年偏重从事陶瓷的学习和创作,近10年主要从事青瓷的创作。在做青瓷之前主要是学习陶瓷的传统技法工艺,如制坯和烧成技艺。有了可由自己掌握的技艺基础,我开始有可能实现自己对陶瓷的审美选择,青瓷就是我的选择。

中国陶瓷的历史在某种角度下可以理解为青瓷发展的历史,青瓷凝聚了中国陶瓷审美当中最重要的部分,如魏晋的缥瓷、唐代的秘色、以致发展到宋代,有湖田窑影青、汝窑天青、官窑粉青、龙泉梅子青、耀州橄榄青等多种釉色谱系,呈千峰翠色之象。青瓷之美蕴含着中国文人审美当中的重要特质,文人艺术尚意喜简,色彩上尤爱青白,古人对青瓷有类冰似玉之比,可见赋予更多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

做为一名陶艺工作者,我的创作灵感更多是来自于传统文人艺术修习中所获得的体验。我酷爱书法,每天做书法临习,与陶瓷书画文具接触让我更能理解一件器物的体量、造型、色质与书画艺术的关系,同时我的作品造型形态得益于对篆书和隶书的临写和研究;同时我也习惯饮茶,更多的从一个饮茶者和茶文化的角度来理解陶瓷茶道具的审美气质和使用功能。另外,我也弹习古琴,体验感受古琴乐音当中的“轻微淡远”的意境,对我创作琴炉产生潜移默化的滋养。

茶艺礼仪的概念篇9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1  一位全国特级教师贝新茝的报告让我记忆犹新,她曾经是化学老师,后来却成了一名礼仪老师,而且是全国第一位礼仪特级教师。

  那一次化学课,贝老师去上课时,看见了令她吃惊的一幕,一个男生正歇斯底里地冲课代表怒吼,并把分发的试卷撕碎,扔到了女孩脸上……贝老师要求男生道歉,否则就停止这个班的化学课,哪怕校长来做思想工作,结果那名男生最终都没有真正的道歉。这件事给了贝老师很大的启发,她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做人比成绩更重要,于是她自费去北京培训机构学习了礼仪课程,和校长请求后开始了她礼仪课程教育的道路。下面我把贝老师在报告会上提出的礼仪内容进行介绍:一、教师礼仪。她先问了在场的老师们开会时,是否把手机打到了震动?培训时的心情,是自愿的吗?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那这次培训就等于是受罪。老师们都笑了,反正都是要学,是心怀抱怨学,还是心甘情愿学,是把学习当做受罪还是当做乐趣。我想这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了认识,认识决定了行动,行动决定了结果。

  贝老师讲了升旗礼仪,使我第一次对升旗仪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曾调查过很多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什么是肃立?大部分人都没有明确的概念,我在周一升旗仪式后也问了我们班里的同学,他们有的说就是很严肃,很严肃地站立。那到底什么是肃立呢?具体指什么呢?学生说不上来。贝老师说肃立具体说就是要挺胸、收腹,两脚自然并拢,面向国旗,随国旗升起,目光随着移动。还要要心怀对国旗、对祖国的崇敬。我升旗时也注意观察了学生的手的位置,和站姿,很多都没有做到肃立的要求。如果我们像贝老师这样给学生具体的讲解,学生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了。贝老师还调查发现,其实站得最乱的是老师的队伍。这怎能不让我们深刻地反思呢?

  贝老师介绍了很多待人接物的礼仪:

  1、我们沏茶时,茶叶怎么取?很多时候不注意,我们就把茶叶用手抓一下,有时手也不洗,就放进去。

那沏茶要沏多少?待客时我们很热情,热情洋溢,水倒满甚至都溢出。茶凉了,要怎么知道凉了呢?有一位老师在讲课时问学生:你怎么知道茶凉了呢?结果那个学生回答说:尝一尝。这位老师没有回应,忽略过去,就说同学请回。那这个老师给全班同学的信息就是客人的茶凉了要尝一尝。通过贝老师这样生动的讲解,我才知道沏茶倒水有学问,以前真的不太懂,也不注意,现在知道了茶叶不能下手抓,茶要倒七八分满,端茶要端下半部分,双手送上,茶凉了不能尝一尝,可以摸一摸试一试。  2、递物接物礼仪:递物接物要双手,贝老师在上课进行了一个实验,把一把刀放在桌子上,让学生递给她,那个女生心怀敬意的双手捧着着刀递过来,但是刀尖是对着老师就递过来,这虽然是些小细节,但能看出一个人的文明礼仪,贝老师通过这样模仿演示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很容易懂得了以后再送尖端物品时,尖端要转向自己。

礼仪就在我们身边,在小事中,在细节中。我想我们的班会课中也可以像贝老师这样让学生模仿着练习,并给他们正确的指引,学生一定会很喜欢这样的课。  贝老师还讲了学生上课礼仪,要学会倾听,要有正确的坐姿。上课时,老师一个劲地要求做好,认真听,可是孩子们真的知道怎样做吗?我想当学生很随意,心不在焉上课时,不妨停下来,让学生眼睛看着你,然后把腰挺直,离开桌子,两脚着地放好,这样再继续讲课,假若一会学生的眼睛又不看你了,那就是又三心二意了,那就再停下来,时间久了,慢慢学生注意力就应该有所提高,就学会了倾听。贝老师还讲了周很多在细节处注重礼仪的故事,比如接见外宾刮胡子的事,为参观长城的外宾清理马路的积雪,招待外宾的包子,周要先调查一下有没有对海鲜过敏的,从这些细节中,从周的身上,我们看出细节就决定了成败。。”在《礼记.冠义》中这样写道:“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大家放松一下,一起读一下。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礼义,礼仪是从正容貌,修整服饰开始的,贝老师又讲了体态礼仪,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教室里大部分时间是坐着,出去大部分要走着、站着,要训练站姿、坐姿很重要,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贝老师还讲了对小学生进行安静教育,小学老师要常常给学生一个动作,请不要大声喧哗,是什么动作?嘘!她还讲了一个案例,去桂林开会时,在机场先是来了一群外国的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很活跃,蹦啊跳啊,特别开心,但是他们说话时却是悄悄凑到耳边,有一个大声说话的,另一个人就:嘘!他们带来的是特别活跃的气氛,但是没有特别大的噪声。后来又来了一个中国艺术团,都是成人,他们来了就大声喊,大声叫,一下子变得很嘈杂。我想若是从小就接受了安静教育,成人后在公共场合应该不会这样大声喧哗。

  贝老师的报告让人听得很轻松,更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我们所忽视的文明礼仪是那么重要!作为小学老师,要从细节做起,今后应更多给予要给学生礼仪的指引!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2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不体现礼仪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时下我国正在迈向国际现代礼仪显得尤为重要,身为国家的主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有道是“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一个人要是没礼仪就立不了足,一件事没有礼仪也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就会不得安宁,可见礼仪是有多么地重要。

  礼仪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良好的礼仪修养对于商务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在现代中国,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越来越频繁。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进步的重要标志。礼仪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和事业顺达,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精神风貌和繁荣昌盛。因此不难看出,现代社交礼仪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备品,而且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知识。纵观当今社会,生活礼仪无所不在,因此如何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礼仪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一课。

  首先,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在与人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给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就像在谈判桌上,尽管对方是你的对手,也应彬彬有礼,显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将风度,这既是礼貌的表现,同时也是心理上战胜对方的表现。要表现你的真诚和尊重,在社交场合,切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礼仪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礼仪的非比寻常,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是一个人对基本礼仪的认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显示,我不得不折服于礼仪的重要性。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拥有良好的礼仪修养。

  其次,在社交场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的还礼于你,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原则即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却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再次,注重细节,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最基本细小的动作,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特别在学习这些礼仪当中,我知道了在不同的场合应该着不同的服装,做不同的打扮装饰,与容貌、肤色要相宜,所用的配饰一般不要过多且色调要注意,还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修饰,要使自己在不同环境注意合体。另外在举止行为方面上,我们更是得要注意。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在坐下的时候的坐姿,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要是平时我们在这方面肯定都没有去在意,学习了这门课我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多么的大大咧咧,不注重形象,特别是在求职的时候,要是你坐的姿势,就看出了你的紧张以及认识,给考官们对你的印象,或许这么个坐姿就会让你失去这份工作,因此我们知道坐姿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在学习这门课,我还学到很多很多的礼仪知识,让我终生受用。

  最后就是明理诚信,宽容大度。孔子曾有言:“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社交场合,尤其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我们也需要有一颗能够宽容别人的心。宽容是人类一种伟大思想,在人际交往中,宽容的思想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总而言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光要掌握比较专业的知识,更应该礼仪修养方面提高自己,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总之,现代礼仪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职业竞争中,学历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归属于你的礼仪举止是一个国家,只有人人以礼相待,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并创造出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真正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否得体,得体的礼仪举止会使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3

茶艺礼仪的概念篇10

曾令波Senserdesign品牌设计顾问公司创始人,2010年创立茶品牌“山田土”,后来在其基础上独立筹备和创办“慢物质”。“慢物质”通过“民艺行走”,以民艺为主题线索遍访各地手艺人,用开放式的合作广罗资源,与手艺人、设计师共同研创开发民艺产品。

人物属性:设计师、创业者、木匠的儿子

创业关键词:设计合伙人老手艺人

以设计师的身份介入创立民艺品牌“慢物质”,通过“民艺行走”等实践,以民艺为主题线索遍访各地手艺人,用开放式的合作广罗资源,曾令波开始了他与手艺人、设计师共同研创民艺产品的探索。难得的是,在出品的环节,慢物质不拘于手作的传统方式,加入现代化的机器生产,让民艺产品变得更加务实、效率,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曾令波进入设计品牌行业十四年,称得上是一个前辈。但他浑身上下散发出的创作热情和使不完的劲儿,又让人觉得他像是刚刚起步的新手。毕竟慢物质从创办到现在,满打满算才一年多。在找茶的过程中,慢物质团队接触到许多民间手艺人,这些民间手艺和手艺人让他们十分着迷。

在慢物质之前,曾令波还做过很多事情。深圳是他的起点,从零二年毕业到现在,他一直在这里从事与设计相关的工作,并一步步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品牌公司,做平面设计和品牌管理、策略方面的工作。几年前因接了一些和茶叶相关的包装和设计案,颇积累了一些知名度。有一次云南的客户邀请曾令波去给他们做品牌包装,那次云南之行,成为了曾令波创办慢物质的一个间接契机。临沧凤庆的滇西一带是一片被茶叶浸润的土地,这里的高海拔原始森林中分布着极为珍贵的野生古茶群落。实地踏访到这些茶农和不为人所熟悉的野茶,刷新了他关于茶的三观。他一边给客户服务,一边产生了把这种好茶分享给更多人的想法,恰巧那时他正在考虑,要不要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毕竟做久了乙方,在给他人做设计时总是有些不满足,无法在执行层面上让自己的想法得到实现。

二次创业|一次机缘巧合

2014年4月,结束找茶的第一站,曾令波和朋友就开始着手茶品牌的创办,他给品牌起名“山田土”。他将过去十多年的设计行业从业经验,糅合在这个具体的品牌上,开始了在微观的产品层面不断的探索。“山田土”这三个简单的字立于田字格里,符合他们对于做产品这件事情的定义:重新发现乡土价值,重构土地、产品、人、生活及创作之间的联系。

自此他和伙伴们经常去往各大茶区,除碰到许多有趣的茶之外,一些民间手艺与手艺人同样让他们着迷。独有的物产、材料、打银、措铜、染织等民间技艺,以及那些乡镇村落的手艺人,他们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是农耕社会一个组成部分。

这让曾令波想起年少的经历。他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木匠,曾经在家乡川东大巴山享有很高的声誉,从家里吃饭用的桌子到娶新娘的嫁妆雕花床,都是曾师傅擅长的手艺。可他的木匠生涯在80年代后期,被现代木工机械系统与电气系统革了命,之后不得不改行。他的少年时代即是在给父亲当助手的工作中度过的。工业文明对传统手艺带来革命性的冲击,这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但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在从事设计工作的第十二个年头,他决定重回父亲的这个行业,希望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民艺的另一种可能。

以茶为引,慢物质诞生了。

做产品|用热情和设计力,缓慢接近本质

如果说做茶品牌是曾令波对自己设计师身份的价值审视。而接下来,或是对自己手作者角色的期待。从某一个时刻起,他开始自称曾师傅,成天泡在工作室里,和他的刨子、锉刀、木头、铜等器具耳厮鬓摩。他花了四个月慢慢探索,历经50多次失败,总算从10种木头中选到了最适合的一种,常常与合作伙伴因一个字体的选择讨论到凌晨,仿佛脑袋里的想法不讲出来就会井喷。各种开脑洞的创意,加上超出常人的执行力,“慢物质”开始产出一些让人过目不忘的作品。一个措铜茶礼的出品,要经过十几道繁复的工序。

“措铜茶礼”是慢物质的第一个作品。茶是既有的资源,也是较容易被接受和包装的产品内容,况且云南临江凤庆的野生滇红,一直是曾令波的心仪之茶。他将之前做茶的经验转了一转,讨教大凉山打铜匠人学习技艺,并找到擅长金属研制的好友刘志炼,配上自己所擅长的木作,措铜为字,入木三分,一份隆重的茶礼加上手作者的精气神,在慢物质团队的夯劲儿下,很快呈现出来。延续之前的私人定制概念,一礼一名,手写致辞,让人看了很难不为其买单。第一批100份措铜茶礼很快就售罄,而且意料之外的是,设计服务和产品品牌两个团队的盈利能力已经相差不大。

开了个头后,手作产品的研发变得顺畅起来,慢物质产品计划里,不断有新的手作人加入,和版画家二毛合作的木刻版画棠梨木礼盒,与方正字库合作开发的紫光檀纯铜活字纸镇……基于自身的从业经历,结合创意、先进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曾令波一直在摸索传统民艺的出路。设计师的专业和前瞻在此时显现出来,一款纯铜活字纸镇,为了方便轻松装卸,曾令波找到中国科学院,采用了独创的侧插铜销专利结构,使得传统活字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在设计力中找到了传统手艺新的生产力。

慢物质的口碑通过设计圈和一个个作品传播开来,一些商业的机会也不断找上门来。曾令波把手作产品、工具和体验带回家乡,在成都Sm广场开办手作体验和展览,木纹茶礼成为广州家具展上别具一格的陈设,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字主题盛会“汉字二十四小时“制作特别的定制茶礼……这些都是在慢物质成立短短半年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让曾令波和慢物质团队有些受宠若惊。

“木头的叙事诗”之后,还有什么

对于刚尝到甜头的曾令波来说,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喜欢木头喜欢字体,这是木匠之子骨血里的养分和身为设计师的本能。而下一步,慢物质要尝试做更多的产品输出。他想到的第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民艺行走”。之前多次探访寻茶的过程中,曾令波遇到许多传统手艺人,而这些人和技艺促成了慢物质的诞生,这一次他想要走得更远。在婺源拜访歙砚薄意山水雕刻开创者吴华锋先生,方寸之间融入传统人文山水,令团队叹为观止。

深圳先进的技术设备、数量可观的创新群体和创新欲望,以及这个城市宽阔的视野、自由生长的气息、包容的文化,是鼓励他去做这个尝试的前提。通过行走,深入到民艺本地,看到它们最真实自然的状态,而且这种方式对基于民艺的产品联合开发而言,事半功倍。

行走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不仅仅是走路。曾令波团队在思考一些更核心的问题:比如人与物,消费市场与原生地、当下与过去等等,产品只是思考的结果佐证而已。道路很长,每一个阶段,都是这条路上的一个脚印。一路走下来还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组合,有慢物质的固定班底,也有对同一个产品议题感兴趣的专家顾问,还有路上拜访的手艺人变成合作方,不同行业的资源进入慢物质研创团队,边走边看边记录,基于产品,各方形成开放性的合作,进行明确的任务和权责划分,共同享有产品的知识产权。

第一阶段行走的路线规划,主要基于慢物质产品开发方向。比如武夷山的岩茶、川滇的打铜,所获得的产品思路陆续落地,而目前行走的东线,是一个关于传统笔墨匠人的寻访活动,这条线路的规划与推进,是为接下来准备开发的文房产品做准备。“笔墨纸砚”是曾令波所喜欢的,也打算在产品里用到这些元素。从南昌出发,一路经文港、铅山、婺源进入安徽绩溪等地,每一站行走自然地落入项目,成为曾令波口中“有所保留”的即将问世的一系列产品。

“七月烈日流火,空气被烤得变了形,一个生机勃勃的荒野茶山,一顿争先恐后的完美午餐,一群大汗淋漓的赤膊人。

从文港到上饶再到铅山。铅山的铅念‘Yan’。1000年前,晏殊在文港出生,200年后,辛弃疾终老铅山。我们只花了2天,两宋之间这一页就翻了过去。”

这是他对“笔墨方云游”其中一段行走的描述。曾令波在创立自己品牌的过程中心理体验发生了一些变化,像大凉山遇见的彭氏家族就让他十分有感触。彭氏家族世代打铜,最早可上溯至明代,家族里年轻的铜匠还会到城市去学习最新的加工技术,在像曾令波这样的创客走进民艺的同时,民艺也在主动地寻找出路。未来的行走路线会更丰富,不过度消费“手作”“匠人”的概念,而是切切实实地将手作与生产力的结合,研创更多有人格力量的民艺产品,让“慢物质”这三个字变得更有分量。

对话:海峡旅游×曾令波

海峡旅游:因何初衷创立“慢物质”?

曾令波:我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木匠,曾经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木匠生涯在80年代后期,被现代化终结,之后则不得不改行。我的少年时代即是在给父亲当助手中度过的。工业文明对传统手艺带来巨大冲击,这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但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决定重回民艺。

海峡旅游:做产品与做设计师之间,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吗?

曾令波:是两个不同的路径。商业设计要预设一个明确目标,遵从必要的规则,通过系统的价值评估体系获得满足感。而创作正好相反。但我觉得两者之间有某些共通的地方。只要你试图把一些事做得更有意思――无论做饭、收拾房子、做一个设计单,还是画一个小画、挖一块木头,这其中的专注、思考和体悟是相似的。

海峡旅游:从一个设计师的身份转型做手作产品,有什么优势?

曾令波:最显著的优势是系统建设的能力,另外,思考力的优势,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产品或品牌成立的前因后果。多数手作者在产品开发及品牌打造上的力量是缺失的。过去的十余年我一直从事商业设计,为企业提供品牌咨询服务。自创品牌开发产品,是将过去十多年的设计行业从业经验,在一个具体的品牌及产品上进行集中的印证。作为设计出身的创业者,有机会将一个事情从品牌的方式慢慢打造,结合当下的传播方式进行价值输出,产生更系统的推进,输出更大的能量。跨身份、跨领域的产业发展趋势,也让这种创业有机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