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市场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7:36

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商业;医疗保险;发展;进步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现状

商业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国家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经营的,赢利性的医疗保障。消费者依一定数额交纳保险金,遇到重大疾病时,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发展得很不充分。在改革前沿的广州市寿险市场上,虽然各家寿险公司都涉足了医疗保险这块领域,开办了各自的住院津贴型或门诊津贴型医疗保险,但是业务量并不大。

制约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定位不清,大多和社会医疗保险对接。由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从1998年才开始实行,政策法规对社会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业务是否划归商业医疗保险没有明确规定,商业保险公司很难在产品设计、精算定价方面清晰定位,直接导致保险公司难以向社会提供充足、合适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医疗保险需求。费用赔付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缺乏合理的利润创造模式。

二、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问题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首先应充分认识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在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满足健康保险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消费者信心,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改革,没有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参与,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因而政府就应该支持它的发展,赋予商业健康保险一个与社会医疗保险平等的地位,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并以相关法律、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使得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共享管理成果、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

(二)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

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使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企业欢迎,百姓拥护。

(三)商业医疗保险应有规范化的管理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树立专业化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推动专业化经营管理。改变现有多家经营但都不转的模式,设定独立核保、理赔、精算定价系统,确保技术优势。利用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如:经营理念的专业化,就是要认识健康保险的特殊性,树立按照健康保险自身特点实施专业化经营的理念。其次是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就是要把握健康保险自身规律,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专业化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开发体系、专业化的经营服务体系、专业化的核算和考评体系等。第三是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就是要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的组织体系和培训体系,逐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

三、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一)多管齐下、全面发展

从包括企业补充保险领域、个人储蓄保险领域、健康保险领域、农村保险领域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广泛的扩展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区域,综合多次医改中商业医疗保险地位的显著提高,发动各个生活阶层的群众关注商业医疗保险。从投入、收益等多个方面推广商业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

(二)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广大

商业医疗保险在国外一般都拥有相当大的市场,如西欧、美国、日本等地的医疗保险制度都相当发达,尤其是美国,85%以上的人口拥有各种商业医疗保险。据我国台湾地区“统计部门”1998年4月份公布,至2月底,台湾岛内参加健康保险投保人数达到2006万人,投保率高达96%.其中,癌症患者最多,其次为慢性精神病患者和肝硬化患者。而目前我国的健康保险投保率很低,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广州市为例,其健康保险投保率只有10%左右。因此市场广度很大,用很大的推广和应用空间。

(三)加强商业医疗保险相关研究

已经有许多学者就商业医疗保险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单一性研究较多,切研究具有时代局限性,研究成果不系统,零散现象明显,缺乏实证研究,没有形成的模型或框架,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保现实的可操作性。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特别是武汉市商业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

(四)搞好市场调研,掌握市场需求为国家医疗保险事业开拓新纪元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带来了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和个体需求上的差异性。为使医疗保险条款能够被市场所接受,就必须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医疗保险产品的需求情况,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医疗条款,拟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要根据市场变化,对目前经营的一些医疗险种进行淘汰和再开发,加强对险种的管理,推出受市场欢迎的新险种。及时开发新险种是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发医疗险应是我国寿险业“九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从现在起就将医疗险的开发、销售和管理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此乃寿险公司比较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篇2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

目前,我国对于富裕人群没有固定定义。因此,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从不同角度估算有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指出,富裕人群(也有称为高端人群)一般指年收入中个人收入在15万元左右及以上、家庭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及以上的人群,或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按照这一标准,《中国高端人群消费研究》(慧聪网)估计,我国富裕人群数量约占总人口的2.3%,约3152万人。

富裕人群的医疗消费特点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都具备承担其他一般性医疗消费的能力,其高端医疗保障需求主要解决高额医疗费用(如癌症、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报销问题。汇丰人寿2012年《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储备(78%),以及补偿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即一般指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这类人群,经济实力很强,不太需要单纯补偿其医疗费用,而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购买高端健康保险及附加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品,获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据2012年3月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个人资产高净值人群达270万人。(3)上述人群由于财富并不缺乏,对生活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健康认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带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甚至处于疾病状态,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据一项调查显示,自我评价时,约50%左右的人群健康状况从“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亚健康状态为42.7%,慢性病状态为19.9%。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潜在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1)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的潜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指购买包括家庭医生(或私人保健医生)、诊疗绿色通道、专家诊疗、健康体检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心理咨询与干预和慢性病管理等)费用的潜力。据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50%受访者看重医疗服务品质,其中,37%看重安排专家医生手术及治疗,90%受访者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88%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对重疾治疗有帮助;90%以上受访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费用占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8%,假设富裕人群按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5万元中10.8%为医药卫生支出计,其中40%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即占收入的4.32%。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富裕人群愿意为医疗保障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较而言,上述估算仍较为保守。

基于前述假设,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费及费用支出约6480元(包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个人自费、按比例分担及超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和其他误工费补偿问题等;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主要定额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费用损失。总的月均费用支出约540元),年健康保障总需求约2042亿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务费按1000元计,包括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其他健康服务等费用,年健康管理服务总需求约315亿元。也就是说,至少富裕人群中,这两项医疗保障需求,年市场潜在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而实际上,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总的保费收入只有691.72亿元,与上述预测的潜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保险行业,高端健康保险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和成熟的市场。经营高端健康保险的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策略还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还比较零散,服务人群还非常有限,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还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方面,市场开放度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独有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要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来建立服务平台,并获得这些服务资源,还有很多政策和运作的障碍,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开拓相关业务市场。二是保险公司对医改形势下,如何发展适宜的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缺乏明确定位及一整套战略思路,且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点研究不够,同时,提供高端健康保险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较难形成应有的服务品牌和营利来源。

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意义和对策

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未涵盖的高端健康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设计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促进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减少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3)利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优质优价”的杠杆作用,引导高、中、低端的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服务领域,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商业健康保险应牢牢抓住医改契机,高度重视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医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险业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控制医疗风险上的政策机遇和挑战,确定开展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的战略定位和经营举措。

二是根据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点,细化目标市场和服务人群,开发系列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计划,逐步形成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维护、病中诊疗管理、病后康复指导等全过程,既补偿医疗费用,又提供健康服务的全面健康保障产品体系。

三是争取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强化与医疗机构尤其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利用多种付费方式和合理补偿机制,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尽快搭建由“内部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特色医院(科室)——著名专家”组成的服务网络平台。

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篇3

一、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概述

1.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理论依据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首先是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之间的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之间是有互动性的,这两者之间不仅会互相影响,而且也可以相互促进和补充,这两者之间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这是一个社会完善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的象征。其次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购买服务理论,这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认为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转变能够有效促进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而且购买服务会提升社会保险在市场中的地位,促进社会医疗保险的普及和推广,总之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并不是无根据的。

2.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高效开展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被弱化,而市场的职能能被加强,市场具有自动的调节功能,对市场上存在的资源根据供求相平衡的机制进行分配,当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发挥其手动的调节作用,对于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市场来说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公共政策和制度,约束市场上各种资源的来源和去向,以达到控制和调节市场的目的,但是市场却不同,市场主要是通过根据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控制产品价格来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总的来说这两者各有优缺点,因此不论是商业保险还是社会保险都应该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确定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二、更加合理、高效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

1.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机制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机制是决定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性的关键,一方面需要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之间融合,比如可以以保险合同约定的形式参与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的约定,这样不仅可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中的缺憾,而且促进了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就是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职责明确,也即两者的职责划分需要明确,商业保险公司的最终目的是盈利,而社会医疗保险是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方便和服务,只有在这一点上达到共识,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只有在这一点上达到共识,才能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机制。

2.有效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研究

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是为了促进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更好地融合。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制定:首先应该以一定的措施激励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管理,提升其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政府部门降低商业保险公司的税收标准等措施达到此目的。其次是政府和医疗结构还可以通过改进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来更好地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因为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进程。最后是有必要优化医疗服务的供给机构,医疗体系和医疗机构结构的完善是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的前提,同时也是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总的来说,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的研究是我们国家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融合的关键。

3.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之间的融合,而且也是为了提升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管理效率,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估原则,一般包括客观性、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四个基本原则,绩效评估体系是为了帮助监督和管理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过程,但是关于这个体系的构建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非常完善的政策和制度,这是未来我们国家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重点和关键。

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篇4

关键词: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88-02

引言

随着黑龙江省滑雪运动的快速发展,滑雪运动员受到重视,其医疗保障工作也日益凸显出重要性,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工作成为滑雪运动发展关键。当前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工作发展还不足,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研究仍然缺乏科学完整的体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于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为未来我国运动员医疗保障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本文以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滑雪运动员2016年医疗保障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的构成

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共有队员120名,其中只有80名运动员有雪上运动队编制。有男性队员68名,女性队员52名。按运动项目划分,有越野滑雪运动员13名、高山滑雪运动员21名、跳台滑雪运动员25名、速度滑雪运动员29名、自由滑雪运动员19名、滑板滑雪运动员13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检索,图书馆借阅等方法,阅读大量有关于滑雪运动员和运动员医疗保障的文章、书籍,包括论文、期刊、新闻、政府文件等。以医疗保险、滑雪运动员为关键词,利用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查询系统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为论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例材料。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内容。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情况调查问卷涉及热莅括:滑雪运动员性别、年龄、从事运动项目;滑雪运动员伤病类型及发生伤病次数、医疗保险参与情况、伤病成功赔付经历等。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在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进行。全队共120名运动员,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8份,回收率98%,且全部为有效问卷。此次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符合论文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的要求。

二、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基本现状

(一)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概况

2016年,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用于医疗事业支出的资金共计41.25万元,其中,29.13万元用于滑雪运动员伤病治疗,12.12万元用于伤残运动员的抚恤。

从调查来看,未发生伤病的滑雪运动员仅占全体运动员的14%,共有15名滑雪运动员。其中有103名滑雪运动员的伤病经历有一到三次,更甚者有11名滑雪运动员受伤次数达到4次或已经超过4次,这个比例高达9%。

(二)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实施情况

工伤保险方面。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落实运动员社会保险待遇,队内正式运动员在2010年加入工伤保险。目前,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为80名正式队员缴纳工伤保险,40名集训滑雪队员因没有正式编制,也没有工资收入,所以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参与工伤保险的滑雪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过程中发生意外伤残事故和罹患专业病的,通过工伤等级鉴定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相应待遇。

商业保险方面。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只有在参加全运会、锦标赛等重大比赛时,赛事组委会才会为参赛的滑雪运动员购买具有商业性质的医疗保险或者意外伤害险。除赛事险之外,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没有商业保险。一方面,雪上运动队和省体育局没有为滑雪运动员购买商业保险;另一方面,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也没有个人购买商业保险的行为,运动员的商业保险购买率为零。

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方面。黑龙江省滑雪运动队内发生过意外伤病的37名运动员成功申请了伤残互助保险的赔付,伤残评定等级多为十一级、十二级,得到1000元或者3000元的补助。部分滑雪运动员为了进一步治疗,申请第二次互助保险时,没有通过互助保险基金的审核,影响了受伤滑雪运动员的治疗。运动员互助保险的低赔付率、第二次赔付申请困难这两个方面,成为影响滑雪运动员对现行保障体系较低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的影响因素

(一)滑雪运动员参保积极性不高

从制度角度来讲,现阶段实施的各项目优秀运动员医疗、伤残保障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所需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运动队和优秀运动员本人基本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这使滑雪运动员形成了依赖思想,使滑雪运动员的保险意识匮乏,认为医疗保障工作是政府的事情,让国家为自己的保险买单。事故一旦发生,滑雪运动员们首先想到的是根据国家保障政策来赔偿或补偿,很难会想到通过保险来降低伤病风险,也就不会为自己加一份医疗保障。

从经济条件来讲,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的基本收入普遍偏低,大多数运动员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而无编制的参训运动员则只能按照运动员级别领取60―8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滑雪运动员在这种收入水平下,很难有积极性参加各种保险。

从主观认识上来讲,滑雪运动员依然对医疗保障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虽然俱乐部、运动队为队员购买了保险,但是实际访谈表明,运动员们自身对保险的条例也不是很清楚。大部分运动员们对医疗保障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对运动风险都抱有一种侥幸的态度,自身也就没有购买保险的主动性了。

(二)法律意识与制度缺乏

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不知道享受医疗保障属于自己应有的权利,这使得滑雪运动员不会主动通过法律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医疗诉求,不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滑雪运动员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法律没有展现出迫切需求,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程也就不会提上议程了。

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只有《国家对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和《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这两部有关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保险的法规,在《体育法》和《保险法中》只有部分条款涉及到运动员医疗保障且缺乏针对性。黑龙江省也没有针对运动员颁布地方性行政法规,国内更没有完整全面专业的法律来强制滑雪运动员投保且必须买保险。没有法律制度的规范导致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专业运动员发生意外损伤事故时找不到确切的法律条文作为理赔依据,滑雪运动员也就难以得到较好的医疗保障。

(三)商业保险发展不足

黑龙江省商业体育保险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现实情况是商业保险公司将高山滑雪、滑冰等项目列为高风险运动项目,保险公司考虑到赔付概率和支付成本等问题很难为滑雪运动员推出专项的保险产品,或者在保险合同中增加附带条款,通过各种形式、方法将保险公司赔付率降到最低。

商业体育保险市场为专业运动员推出的保险有竞技保险、体育保险、运动员伤残保险、运动员人身伤害保险、运动员医疗保险等保险。但保险公司推出的体育保险大多存在详细条款不够全面,许多潜发病或者伤病并发症等不在保险范围内。而滑雪运动员有膝关节磨损、半月板劳损等慢性伤病时,考虑到购买商业保险后却不能得到赔付的情况,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没有购买商业保险。从保险公司推出险种来看,竞技运动高风险性必然导致出险率高,所以保险公司很难针对滑雪运动员推出保U产品,大多保险公司只针对普通民众推出体育意外伤害险,这使得黑龙江滑雪运动员难以在保险公司购买到满意的商业保险。

四、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参保意识

一般地,滑雪运动员都知道竞技运动存在的风险,但积极投保的滑雪运动员却不多,原因在于滑雪运动员对运动风险和医疗保障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相反,西方国家运动员有强烈的保险意识,积极主动为自己购买保险。因此,提高参与医疗保障意识势在必行。政府、商业保险公司应对滑雪运动员做保险知识、体育意外风险、医疗保障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使滑雪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主管单位树立风险意识,正确看待医疗保障花费,使他们真正投入和参与到体育保险市场,成为体育保险市场的主体。同时,保险公司和保险机构也应加大商业体育保险、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讲解购买商业保险的优点,使滑雪运动员认识到购买商业保险的重要性,让其自愿购买保险[1]。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大监督力度

法律是社会有序发展的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体育领域的法律建设既能保证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亦能保障滑雪运动员的人身权益;既能完善法律体系,也能保障滑雪运动员的基本人权。国家或者黑龙江省级政府应单独颁布有关运动员医疗保障的法律,明确规定所有运动队、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举办方和政府在体育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强制要求运动员进行比赛和训练时都有购买保险。

(三)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保险市场

在竞技体育领域内中,商业保险是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动器”[2],具有保障运动队的稳定和提高建队质量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运动员保险市场产品单一,多为团体险和赛事险,运动员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保险公司应该根据滑雪运动员的特性和运动员医疗保障需求,推出符合滑雪运动员利益的保险产品。针对滑雪运动员可以推出人身意外伤害险、伤残险、身体部位损坏险等险种。

黑龙江省体育局及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应在保险监督委员会和体育总局的双重监管下,积极参与保险市场,主动用下拨基金购买商业保险。发展黑龙江省体育保险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完善黑龙江省体育保险市场。在体育保险体系中建立符合滑雪运动员需求,设计收费合理、保障齐全的产品。

参考文献:

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篇5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上涨很快,其中医生诱导需求是促进费用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医生诱导需求的产生条件,从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出发,研究分析导致中我国医生的诱导需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治理医生诱导需求行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医生诱导需求;市场化;激励相容机制

一、诱导需求的界定

供给诱导需求最早是由ShainandRoemer(1859)在他们的统计研究中提出来的。研究中表明短期综合医院每千人的床位数和每千人的住院天数呈正相关关系,床位的使用率随着床位数量的增加上升了。也就是说,床位的供给创造了床位的需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罗默法则”。关于诱导需求的界定,很多学者都作了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当医生与患者的利益不一致时,医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患者的利益,产生道德风险,也就是医生诱导需求。

医疗市场中的医生诱导需求之所以能广泛存在,主要取决于医疗市场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也就是说,医生诱导需求产生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因为医疗服务是一种专家服务,所以通常来说,与服务提供方的专业知识相比,患者对他本人的身体状况,应该采取的治疗方法,预期的结果以及其他提供方提出的价格的了解是不足的。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就会将选择权让渡给医生,也就形成了医患间的“委托—”关系,因此医生可以在患者的医疗消费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能够决定患者的医疗消费水平,也就是说明了医生具有实现道德风险的能力。

(二)医生与患者二者的利益不一致

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充当着相互冲突的双重角色。第一重角色:医生是患者利益的人,为患者推荐治病的方案;第二重角色:医生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从医生的双重角色上我们可以看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患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而医生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医生的诱导需求行为将有利于他们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说医生具有道德风险的动机。

(三)治疗结果不确定

由于疾病个体的差异性,对于疾病的治疗结果,医生也不能完全确定,并且第三方难以鉴定疾病治疗过程的质量以及其结果。因此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为医生的道德风险提供了可以避免承担责任的一个理由。

二、我国医生诱导需求现状

根据上面医生诱导需求产生的条件分析,医生一般都具备了诱导需求的动机,能力,还有实施道德风险后的避免责任的理由。但是,根据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存在医生诱导需求。而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上涨的速度也在不断提高,虽然没有计量研究,但是我国医生诱导需求严重是一个共识,这也是造成我国医疗费用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医生诱导需求的表现:(1)过度检查,医生在给患者诊治过程中,除患者必需的检查服务外,还会附加给患者一些对诊断治疗没有太大价值的检查服务。据雷海潮等人的一项研究证实:我国的Ct扫描检查中,有16.3%的检查是不必要的。据统计,我国Ct扫描检查显阳率仅为10%,而世界平均水平50%。(2)过度用药。这个表现在能够不使用药物的却使用了,用基本药物的却使用了高价药物,能够使用较少药物的却使用了更多的药物。据调查显示,我国使用维生素极其不合理,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3)诱导不必要的手术。据调查显示,我国超过46%的孕妇选择剖腹产,而其中25%的孕妇原本是不需要剖腹产的,并且在39健康网《分娩方式问郑调查》中的结果表明,超过70%的人孕妇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剖腹产的。

三、我国医生诱导需求较产生的原因

(一)医生间竞争性的缺乏

从利润最大化模型来分析,医生诱导需求程度与医生间的竞争程度相关性非常强,我们可以用医疗服务需求弹性来表示医生之间的竞争程度。在高度竞争的条件下,患者对单个医生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非常大,所以将不会或产生很少的医生诱导需求。而在垄断力量高度存在的竞争里,由于缺乏需求弹性,患者不具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很容易产生大量的供给诱导需求。

我国医疗系统绝大多数都是国有医院,连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医疗定点也都在国有医院,所以国有医院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而且在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医疗产品缺乏价格弹性,医院提高医疗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并不会失去消费人群,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供给方医院的垄断性,所以我国很容易产生大量的供给诱导需求行为。

(二)后付制的付费方式

目前我国主要实行单一的按服务付费的后付制,并且我国的支付制度是由医生与患者之外的第三方(医疗保险机构)支付制度的。对于后付制来说,无论医疗保险机构如何制定共付比率,医疗费用和风险都只能在保险机构和投保人之间分配,医院是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和风险的。因此,原本能够在控制医疗费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医院,总是会倾向于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并且由于近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比量逐渐下降为了补偿对医院财政补贴的减少,政府开始允许医疗机构通过药品经营的差价以及高科技诊疗项目收费来获得经济补偿。这种“以药养医”机制使得药品的差价收入和检查费用在医院收入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而由于医生的利益又是与医院收入直接挂钩的,所以这会加剧了医生的诱导需求行为。

(三)管理监督机构的不完善

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在技术管理上,还缺乏技术化和信息化,在科学管理方面,医疗保险体系的五方实体还缺乏沟通与合作,“负责管钱的不管医,负责管医的不管钱”,这样一方面会使得某些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经济责任和节约意识,过度浪费医疗资源;另一方面也会使对医疗机构服务的提供监督缺乏。另外,在对医药处方的审核方面,由于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处方报销过程不严格,使得国家和企业的负担加生。

四、治理我国医生诱导需求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领域的市场机制

从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来看,供方的诱导需求问题完全是可以由市场本身来解决的。因此,要解决我国医生诱导需求行为,则应该完善我国医疗领域的市场机制,其中最重要的要是建立市场中的医生声誉机制。由于我国医生的声誉是由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评定的,这使得医院声誉的市场价值得不到体现。在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时,实施“管办分离”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解除卫生行政部门和国有医院之间的“父子关系”,国有医院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根据患者与医生,医生与医院的多重博弈来看,如果医生是关注长远利益的,对自己的未来兄弟够关心的,他们就会提高自律,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克服诱导需求行为,而此时的卫生行政部门也能够真正发挥其监管职能。

(二)建立激励相容机制

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建激励相容机制,改变市场中的委托——关系,使医生无论如何在信息上占据优势,如何行动,都只有在维护患者利益的状态下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1、改变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我国目前必须改变单一的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根据医疗服务的多样性综合应用多种支付方式。可以对特殊的疑难疾病采取用服务项目付费的方法来处理,对社区医疗服务可以采用人头付费的方法来处理等等,因为这些方式中医疗费用和风险是由保险机构、患者和医院共同承担的,医院自然就会加强对自身的约束,减少供方诱导需求行为。医疗保险公司也可以对医院年度内的医疗经费实行预算全包,其结余完全归医院所有,这种激励也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费用。

2、实行一体化的制度。采取一体化的规制结构,让医生与保险机构共同存在于一个组织中,此时他们就共同成为患者的人并共担风险,由于市场中只存在患者和这个组织之间的委托关系,就从在根本上消除了医生诱导需求问题产生的根源。

3、实行外在规范与监管机制。如制定相应的诊疗和用药规范,来约束提供者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支出水平;将医疗费用控制结果制定为医院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将医院的业绩与其直接挂钩,以强化医院控制费用的责任意识;医院还可以通过行业自律,内部控制和第三方独立审查来加强对医生的外部约束,这些都能有效减少供方的诱导需求行为。

(三)提高医疗保险的管理水平

第一:通过将医疗保险的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关联在一起,完善交付保险费、医疗费用清算、信息联通方面的高技术管理。第二:建立起一系列标准化的对服务机构和服务产品的医疗保险评价技术,通过对医疗药品和服务等费用评价和服务质量的评价,对医疗供方产生约束和影响。第三:在学习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国家的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实行社会化;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费用结算办法等,明确各方实体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高芳英:《美国医疗保险体系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江海学刊》,2006第4期.

[2]陈晓阳,杨同卫:《论医生的双重角色及其激励相容》,《医学与哲学》,2006第27卷第2期.

[3]朱生伟:《供给诱导需求:医疗改革中被忽视的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第26卷第3期.

[4]冯国忠,朱亭郦:《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改革及给我们的启示》,《上海医药》,2006第7期.

[5]吕国营,薛新东:《卫生经济学中供方诱导需求命题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第9期.

[6]张笑天:《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与借鉴》,《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9第19卷第3期.

[7]江建林:《我国医生诱导需求现象研究》,《知识经济》,2010第8期.

[8]金晶:《论我国医疗市场的供给诱导需求》,《时代金融》,2011第6期.

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篇6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合作;定位;关系重构

引言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都是运用大数法则来分散疾病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参保个体起到防范风险和保障健康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它们的关系是研究保险体系聚焦的论题。建国以后,我国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分别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不断深入发展,两种制度的弊端也逐步暴露:覆盖面窄、经费管理混乱、没有稳定保障、浪费严重、待遇不均等,严重破坏了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基于这些问题,1994年国务院决定开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决定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代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并于199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推广;随后2003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7月,国务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推广完成。至此,形成了我国目前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3+1”医疗保障体系模式。而相对于强制实施的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是被保险人在自愿的基础上与保险人签订的健康保险合同。由保险人给付一定的保险金给商业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按照合同对被保险人的保险事故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它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经济条件灵活地加以选择,满足投保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一、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合作的必要性

一是二者从产生开始就有补充关系。商业保险的产生早于社会保险,在其产生初期主要针对收入较高、家庭经济状况好、缴费能力强的群体,承担着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供给责任。随着工业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保险从早期主要覆盖工薪劳动者逐步扩展到全体国民,使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发生改变,社会保险保基本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健康保险作为补充保险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两类医疗保险有着明确的分工。从保障目的看,社会医疗保险一般是“保基本”,为了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因而保障水平不高,且其标准由政府统一规定,而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则根据被保险人的保障需求和缴费能力,由保险双方协商确定,因而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二是对于目前我国的国情状况需要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协调合作。我国如今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局面,中国正在逐步迈入老龄社会,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这将带来医疗资源的严重紧缺。首先是老年人为接受护理服务入住医院成为最大问题。我国社会护理保险发展滞后,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差,再加上医疗资源配置比例失调,客观上造成病人就医行为的集中趋高性,加剧了病人在三级医院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导致社会性住院加速医保基金支出。社会基本医保还有着地域结构的挟制,报销比例、起付线、封顶线的规定远远落后于人们对于医疗的支出费用。同时,根据现行的退休人员无须缴纳医保金的政策,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医保基金收入,面对基金支出的刚性需求与日俱增,加剧了基金收支的不平衡。基金收入来源有限,基金支出难以控制,长远来看收支失衡不容忽视。医保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在不断升级,决定了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结合的必要性,集聚商业健康保险资源,要充分发挥制度合力。

二、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合作的必然性

近年来,我国已进入以医保改革为重点的医改深水区,在对医疗保险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探索后,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无缝对接融合发展。2009年4月,我国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商业健康保险在此阶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保险产品种类快速涌现,多样性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理赔手续更加简单快捷,方便群众。继2006年“国十条”之后,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从顶层设计将保险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社会经济工作整体布局中统筹考虑,提出:“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对商业化运作的保险业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具有社会公益性、关系国计民生的保险业务,创造低成本的政策环境,给予必要的扶持;对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基础薄弱的保险业务,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随着大病医保试点的扩展,社保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合作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三、政府对商业保险的“阻滞效应”

我国医疗保险体系构建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其中政府的行政合力推进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但进一步加强多元化的保障格局和提高医保效率仍然存在问题。

1.社会医疗保险与企业年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商业保险,对商业保险存在挤出效应。从覆盖面来看,新医改提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随着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支出对商业保险的购买有挤出效应。同时,社会保险与企业年金共同发力,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人们对于主要的养老与医疗需求,减少了商业保险的需求,削弱商业保险购买的积极性。

2.政府调控作用强于市场配置,导致社会医疗保障效率低下。一般认为的政府机构的效率一定比不上商业机构的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条件上:一是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非常完善,有市场经济的制度和法律基础;二是商业机构确实有在市场中公平竞争的能力,而不是通过拥有垄断权获得竞争能力。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完全到位,医疗服务资源集中于政府手中,对医疗服务的数据、技术、资金还拥有非常大的垄断权力。因此,目前的中国医疗服务供给方还是行政垄断,效率低于高成本的投入,或者带来较低的报销比例,甚至有时出现合作招标中以牺牲商业保险利益情况。

四、社会医疗与商业医疗的定位与关系重构

社会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两大重要支柱,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好各个方面作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医疗保险运行效率,提升全民医保水平与质量;商业保险借助社会保险部门强大的平台与社会化风险保障,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合作机会。为更科学地促进商业医保与社会医保融合与协调,结合其发展空间,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险体系中的地位,明确其职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再加上各种新发疾病和慢性病发生率的攀升,医疗费用的逐年上涨,提高了人们投保商业医疗保险的意识。同时,国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健康保险的购买能力。商业保险公司将不仅仅作为补充存在,而要发挥在我国医疗保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作用,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开办形式多样的健康保险,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

2.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社会医疗保险效率。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基本医保与补充医保等多方面的关系。社会需求是多样化、无止境的,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应管好办好基本医疗保险,发挥其行政作用,制定好保险政策,充分发挥其保大病的制度监管功能,化解人民群众的重特大疾病风险,做好托底保障功效;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向商业保险购买医疗服务的办法,促进医疗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而对于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则放手交于市场配置。

3.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社会保险领域的政策规划和组织协调,对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建立统一性制度框架。引导商业保险公司逐步退出与社会保险相似的业务,鼓励创新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的医疗需求,积极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法律要明确社会医疗保险保基本的作用,转变“大包大揽”、既“划桨”又“掌舵”的行政化运作,划清基本医保与补充医疗的界线。

小结

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医疗保险体系面临着既要革除传统政府“一手操办”的历史弊端,又需要创新规范其发展模式,由全覆盖的横向扩面向保质的纵向提升转变。如何建立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全民医保体系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是“十三五”规划实施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向更高阶段转变,与社会基本医疗深度融合,渗入更细更微的全方位保障是当前医疗保障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何文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互促互进[J].中国医疗保险,2013,(10).

[2]云雪.浅析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差别性与互补性[J].经营管理者,2010,(5).

[3]许飞琼.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关系的演进与重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0).

[4]许静萍.社会保险改革下统筹商业保险的发展研究[J].社会经纬理论月刊,2013,(6).

[5]吕志勇.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保险研究,2013,(9).

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篇7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影响因素;发展策略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初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国内部分地区试办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开始,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2010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已达到6774658.47万元,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办了商业健康保险业务。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总体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市场发育程度不足。衡量一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一般为两个,一是,一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GDp的水平;二是商业健康保险支付金额占全部医疗费用支出的比重。2010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6774658.47万元,占2010年GDp的0.17%。部分欧盟国家私营医疗保险费占GDp比重在0.14%到5.71%,考虑到国外几乎没有购买公立医疗保障计划经办服务的传统,我国私营医疗保险市场不足。2010年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为264.0亿元,根据卫生部2010年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19603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440.3元。商业健康保险支付金额占全部医疗费用的比重为1.35%。部分oeCD国家私营医疗保险支付占总医疗费用支出的比例为2.20%到44.80%,明显高于我国的1.35%。

二是、专业化程度不足。商业健康保险提供的是疾病风险管理产品,基于疾病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复杂性,专业化经营是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关键措施。截止2010年我国有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分别是平安健康、人保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2010年四家公司保费收入分别是:19975.46万元、92896.82万元、17608.94万元、278.95万元占2010年健康险总保费收入6774658.47万元的比重分别为0.29%、13.71%、0.26%、0.004%,四家公司合计占比为14.27%。1999年英国和荷兰的私营医疗保险有专业健康保险机构经办占总保险份额的36%和47.2%,法国专业健康保险机构经办的保险占保险份额的93.3%。

二.影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因素分析

(一)影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外部因素

1.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明晰

商业健康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新医改方案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在多次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但是将补充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列为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同层次。

2.医疗保险市场基础数据缺乏、公共信息不充分以及医疗服务市场不完善

商业健康保险是以疾病风险管理为对象,其业务的开展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居民疾病发病率、疾病类型、各类疾病平均费用、居民疾病总体费用等医疗市场基础数据。目前,卫生行政部门没有公布这些基础数据、从而导致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基础信息不足,商业健康保险精算的基础缺失。

(二)影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内部因素

1.保险公司简单追求利润,忽视了客户利益和市场培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我国私营保险公司简单追求利润,产品设计、保险合同、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只为短期内获得利润,大量顾客在购买保险产品后获得的收益与预期相差很大。

2.我国健康保险利润水平低,风险大决定了健康保险在保险行业中的相对弱小地位。

我国的商业保险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财产险、人身险。人身保险是以人的生命、劳动能力或人身健康作为保险对象的一种保险。按照人身保险的本质内容、保险范围和所应付风险而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人寿保险。[]从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两个方面来看,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中属于最小的险种。例如表一所示:1999年到201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在人身险收入中的比重最高年份为2006年得9.1%,从2006年到201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在人身险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健康险赔付支出在人身险支出中的比重来看,2005年达到最高点23.6%,各年份比重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显示了健康险偿付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3.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管理专业化水平低

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是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关键,保险业成熟的国家,商业健康保险大多数都是专业化经营。目前我国仅有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和谐健康、昆仑健康四家专业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而且其规模和市场份额都不大。

三.完善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策略

(一)政府加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基础建设

当前政府加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基础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市场基础数据,例如本地区居民疾病发生率、疾病费用等数据的收集和公开力度。二是,规范商业健康保险运营。目前保险营销中存在诸多不规范情况,保险监管部门严格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健康保险准入条件、保险营销人员从业资格、检查规范市场行为、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二)拓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范围

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是以社会医疗保险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为条件。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原则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这就决定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只能提供较低水平的医疗保障,参保者的医药费自付比重仍然会居高不下。商业健康保险应该积极发展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之外的补充医疗保险、大病统筹的再保险。

(三)提高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水平

提高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水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比重在整个商业健康保险中的比重。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也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产品,这些公司在开展健康险业务时大多仍然按照寿险和财险的经营模式、并未遵从商业健康险的特殊规律,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竞争发展策略、风险评估等都存在较大的系统性误差。二是,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专业化水平。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要在完善精算技术、产品设计开发、专业化人员培训、特别是增强医疗费用控制审核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斌等新医改框架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策略探讨-国际经验和中国模式保险研究2011年第2期

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篇8

【关键词】地市级医疗保险道德风险对策

一、引言

在医疗保险市场中,由于保险人对所承保风险的信息不完全了解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的出现,使保险机构经营利润倒挂,赔付率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部分公司医疗保险赔付率达到85%以上,个别险种达200%甚至300%,已经极大超出保险理赔安全线(55%)。

同时,道德风险导致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费平均每年增长16.32%,均远高于同期GDp8.72的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出院者人均医疗费用[eB/oL].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省略。)

从表1中的横向数据比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增长中,地辖市属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占据主要部分,其原因在于,地市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拥有较高的医疗水平,医疗仪器较先进,昂贵的药品较多,且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较广,这些都为道德风险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增加了道德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概率。因此,本文仅将地市级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以期能有效规避道德风险,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二、地市级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泛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难以观测或监督另一方的行动而导致的风险,即隐藏行为的一方由于其行为或疏忽致使不利结果出现的概率加大。可见,道德风险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与道德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主要表现为被保险人方面的过度消费和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

1、被保险人方面存在的道德风险――过度消费

被保险人的过度消费,是指患者在投保之后由于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下降导致其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上升。其具体表现为:在被保险人患病之后的就医过程中,将本不属于保险赔偿疾病的就诊或药品、诊疗等费用通过私人关系或利用医院管理的空子,采取“搭车开药”、“挂床住院”等,以增大索赔金额,或者采取冒名顶替、移花接木的行为等,这必然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上升。1990-2002年间中、美、英、日四国人均医疗保健开支占人均GDp的比重的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人均医疗保健开支占GDp的比重最大,但其变化趋势比较平稳,基本上在7.5左右;英国和日本两国的人均医疗保健开支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在1.30左右,而中国的人均医疗保健开支占GDp的比重在1990-2002年间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1.30上升到2002年的3.85。

2、医疗机构方面存在的道德风险――诱导需求

所谓诱导需求,是指医疗服务提供方利用其信息优势诱导被保险人接受过度医疗服务的现象。与患者过度消费不同,在诱导需求中,被保险人处于被动地位,其不合理的医疗需求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医疗服务提供者激发出来的。由于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医生通常会增加用药量和诊疗项目,多用昂贵的诊疗手段,在诊断不明确时,医生会使治疗升级,诱导患者住院或手术,或延长住院时间等,以增加其经济收入。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机构实行的是“医药合业制度”,即在医药不分的前提下,医院既拥有处方权,又拥有药品专卖权,这样极易产生“以药养医”的现象,据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门诊病人的人均医疗费用中,药费均占50%以上,卖药已成为医院获利的重要途径。

3、地市级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医疗保险市场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市场,即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被保险人无论在保险市场还是在医疗服务市场都是需求方,而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不同的市场上有其不同的性质。在保险市场上,保险机构是供给方,医疗机构与患者存在许多共同利益,其属性偏向需求方;而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医疗机构是供给方,保险机构则是需求方的付款人,所以其属性偏向需求方。由于医疗保险市场存在着这么错综复杂的供求关系,导致了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具有特殊的产生机理。

(1)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

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患者和保险机构对于医疗服务这样一种商品的信息可以说几乎为零,这源于医学职业本身的高度专业化。由于医疗行业专业性很强,医生拥有处方权和医疗技术方面很多信息,而病人不仅对此类信息知之甚少,而且由于信息传递很不充分,往往处于医疗信息的被动地位,由此造成处于特殊垄断地位的医生有诱导医疗需求的能力和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倾向,这就产生了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而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无论是面对被保险人还是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对于疾病状况、诊疗过程等情况的掌握都处于信息劣势,这就为道德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医疗保健体制中的“第三方付费”是产生道德风险的“制度性”因素

医疗保险的支付制度具有特殊性,它不是由投保者本人直接支付(部分或全部),即不是由患者本人而是由第三者(保险机构)支付。这种“第三方支付”的方式使患者和医生在“交易”过程中的感受都是“免费的”。在这种制度下,尽管医疗保健的社会成本为正数,并且数目可能很大,但他们双方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面临着“零”成本,其边际私人成本也是“零”;由于医疗保健的供给者并没有受到其购买者支付能力的约束,其结果必将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背离。而且,在“第三方支付”制度下,由于医、保、患三方权利义务的不对称,医务人员和被保险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可能联合起来欺诈保险机构。

(3)疾病治疗的不确定因素为道德风险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疾病治疗的不确定因素包括疾病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治疗手段的不确定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等各个方面,由于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在对疾病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为了使病情明确,减少发生医疗技术事故的风险,医生往往从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损失的角度出发,建议患者做“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检查。同时,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还导致同一病种医疗服务各不相同,使得医疗服务的价格与其实际治疗效果难以比较,评估医疗收费价格与其实际治疗效果是否一致变得很困难,从而进一步抑制了信息的有效传播,导致医生的诊治行为很随意,几乎没有任何制约。

(4)目前“以药养医”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推动了道德风险的滋生和泛滥

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是由药品收人、医疗服务、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构成,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渠道主要依赖于药品收入,受财力影响,财政补助渠道相对萎缩,国家允许医院将药品收入的15%-20%进行提成。由于用药利益与医院经济利益一致,促使医院过度谋取药品销售收人,而医生的个人收人往往与医生为医院创造的经济收人相挂钩,这样就容易造成医生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倾向,产生了医生的诱导需求,导致了大处方和滥检查现象,形成了“以药养医”的畸形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三、规避地市级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对策建议

医疗保险市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市场,存在着普遍的道德风险问题,而这些道德风险的控制不可能靠道德约束,也不能仅靠某一方进行,必须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控制机制。因此,规避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既要有重点地进行,又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基于这一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选择定点医院

保险机构作为付款人,应该主动建立起与医疗行业的沟通、协作和利益分配的机制。保险机构可就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医疗收费标准、医疗服务质量等内容,在各医院之间进行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从中选出若干服务规范、信誉良好的医疗机构,并与之签订为期一年的服务契约。一年后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考核重新签约,将考核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剔除出去,使医疗机构为获得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资格而展开竞争,形成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多阶段重复博弈格局,在这样的动态博弈中,触发战略和源于利益的对名誉的关注,将使医生考虑保险机构的利益。

2、实施医药的经营分离

我国的医疗机构目前还是“医药合一”的体制,这导致了“大处方”和“滥检查”的现象,造成医疗费用急剧攀升。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将药品经营从医疗机构中分离出去,实行外部化经营管理。这里有两种选择:一是实行医院开处方,药店售药,病人直接购药的制度;二是在不断提高保险机构管理水平的基础上,由保险机构将药品经营内部化。这样,既限制了医疗机构通过多出售药品来获得利益,又减少了医药合谋的可能性。

3、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如前所述,诱导需求产生的根源,在于医疗机构相对患者和保险机构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优势不仅表现在专业优势上,而且还表现在医院的信息不透明上。因而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使保险机构能够对被保险人的诊疗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保险机构的费用控制能力将大为提高。

4、改变对医疗机构的付费方式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也称为医疗保险费用偿付或结算。它是指由医疗保险机构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在被保险人接受医疗服务后,对其所花费的医疗费用进行部分或全部补偿,也可以理解为对医疗服务机构所消耗的医疗成本进行补偿。近年来,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将传统的按服务项目偿付的后付制改为按一定费用标准定额偿付的预付制。预付制的主要形式有三种――总额预算、按人头偿付和按病种偿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S].

[2]李军山、江可申:医疗保险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策略[J].金融与经济,2007(5).

[3]王锦锦、李珍: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制度消解[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4]王利燕、袁长海: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分析与控制[J].卫生经济研究,2006(7).

[5]史晓滨:论在信息不对称状况下医疗保险的管理[J].保险研究,2005(2).

[6]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篇9

关键词: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医疗纠纷

1问题的提出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任何诊疗活动都是有风险的,因此,医师在医疗执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医疗责任风险,这种责任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负面:①来自患方经济索赔的风险;②由此衍生出的医师陷入医疗纠纷和医疗诉讼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发生率不断上升。据北京医师协会对全国326家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21家医院被医疗纠纷问题困扰,其发生率为98.47%,同时326家医院当中发生打砸事件的有143起,占43.86%,被打伤人员为113人[1]。为分散医疗风险、化解医患矛盾,医疗责任保险应运而生,填补了医疗服务提供者因承担医疗损害赔偿而遭受的损失。国发2006[23]号《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的若干发展意见》提出,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发展执业责任保险,并要求通过试点,建立统一的医疗责任保险。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保监会于2007年联合了《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了要"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最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在陆续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如北京、上海、天津等。

尽管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医疗责任保险能够有效保障医院、医生和患者的权益,分散医疗风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如何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使其切实发挥应有的效用,缓解日趋激烈的医患冲突,成为当务之急。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我国对医疗责任保险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还是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2-4],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实施方式,即医疗责任保险是采用强制实施还是自愿实施的方式。另一个是医疗责任保险的组织形式,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商业保险、互助式保险和社会保险。

针对医疗责任保险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强制医疗责任保险的实施方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陈玉玲认为,由于保险条款和法律制度等存在问题及保险观念落后、人才匾乏,导致医院观望,并且从社会系统工程角度解决立法、卫生体制改革与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朱翼伟则提出应分阶段实施强制医疗责任保险,从完善对医疗机构的强制医疗责任保险过渡到强制医师责任保险。申曙光、肖尚福探讨了我国发展强制医疗责任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北京、深圳、云南三地的统保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统保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部分学者认为,强制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应辅之以专门处理医疗过失责任的民事特别法,并与医疗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同时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改革医疗纠纷解决机制。陈绍辉、袁杰从现实需求、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及责任范围、保险费率、责任限额的合理确定等方面对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建立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实现医疗损害赔偿社会化分担的必然要求,只有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才能解决医疗责任保险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关于医疗责任保险的组织形式,理论界则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江毅通过对国内外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比较及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滞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及完善商业医疗责任保险的立法建议。戴庆康则认为互保险具有非商业性、费用较低、不拒赔、多功能、胜诉率高、全面维护医生权益的特点,我国建立互保险制度有利于降低保险成本、维护医生权益、解决医患纠纷。不同的医疗责任保险组织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我国目前的医疗责任保险市场发育还很不成熟,可以对多种保险组织形式进行试点,以选择最适合的组织形式。

2.2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研究

2.2.1购买意愿的内涵Fishbein认为:意愿是个人从事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经由相同概念的延伸,购买意愿即消费者愿意采取特定购买行为机率的高低。Zeithaml认为:购买意愿受到感知价值、认识价值、产品品质的影响。Gary认为:购买意愿是消费者对购买方案评级后形成的消费意向。Dodds认为:购买意愿是消费者企图购买产品的可能性。Garbarino&Johnson认为:购买意愿是意愿的一种,一般指消费者未来的意愿。engel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虽然会变化,但可以提高交易的成功率。Loc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能够很好地预测消费行为。许士军认为:购买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整体评价后,产生的交易行为,是一种感性的反映。董雅丽认为:消费者购买意愿是对消费行为的潜在反映。本文认为:购买意愿是在消费者货币收入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企图购买产品可能性的大小,即消费者愿意采取特定购买行为机率的高低。

2.2.2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的相关研究购买意愿是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前个人消费与否的主观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然而,文献回顾结果表明,国内仅发现一项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的相关研究,即王若乔、陈晓燕的"护理人员对医疗责任保险的认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护理人员对医疗责任保险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医疗责任保险推广的原因,采用的调查方法是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20多个临床科室的护理人员及非临床科室护理人员180名,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

3既往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3.1既往研究的不足之处既往研究多是从制度分析的角度,从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及内部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及制度环境等中观、宏观层面分析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实施的障碍因素,并提出制度优化的政策性建议。

3.2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分析框架与既往研究不同,本文提出应试图站在医疗责任保险需方角度,从医师个体入手,从微观层面了解医师的医疗责任风险程度,医疗责任保险认知,医疗责任保险的购买意愿,对现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评价,并从医师个体一般情况、风险认知、保险意识、现有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四个层面分析对于医师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影响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的因素很多,因此研究应根据保险需求的相关理论,主要从四个层面分析影响医师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的因素及途径:①医师个体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称、学历、收入、岗位等);②对医疗责任风险的认知;③医疗责任保险意识;④对现有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评价。

根据以上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研究提出以下待验证的核心假设:①不同个体特征的医师在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②医疗责任风险压力较大医师的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高于风险压力较小的医师;③医疗责任保险意识较强医师的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高于保险意识较弱的医师;④现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并直接影响到医师的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

参考文献:

[1]瞿琨.完善医疗责任保险机制与重建和谐医患关系[J].探索与争鸣,2012,08:22-24.

[2]尹涤.现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之不足[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5:732-733.

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篇10

关键词:高端医疗保险;直赔;免付

一、高端医疗保险和普通医疗保险的区别

(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我国保险制度中强制力最强的一种,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其特点是“广覆盖,低保障”,投保费用一般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保险费用金额与个人收入、地方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一般只针对企业团体进入投保,内容基本上与医疗保险相一致,在就医医院、药品使用目录上均有明确的要求与限制,但报销标准有较大提高,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医疗报销待遇。

(三)高端医疗保险。高端医疗保险是一款全面解决就医保障的保险,突破了基本医疗保险就医医院、用药范围的限制,一般可在特需门诊、私立医疗机构就诊,且就诊地区可做全球性选择,用药范围基本上不受限制,且可选择牙科、生育等保险保障项目。另一个特点就是保障金额上限较高,可在50万元至2300万元间选择。

高端医疗保险与基本的医疗保险有很大的区别,它是面对高端顾客、外国人士以及国家领导等这些高端级别的投保者,高端医疗保险在疾病的涉及范围内是比较齐全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医疗报销的整体服务上是比较先进的,完全可以说是参照国际标准来制定的一项高端品质医保服务,在报销的比例上也是比较高的。

二、高端医疗保险的优势

高端医疗险一般不限定点医院,能够让高端人群选择适合自己的私人和外资医院甚至国际医疗机构就诊,从而让投保人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

(一)保障额度高。高端医疗保险的保障额度少则几十万多则二三千万。

(二)不限定医院。高端人群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公立、私人或外资医院,当然也包括国内各大医院外宾或特需,也允许选择国外医疗机构就诊。

(三)不限定医疗服务。不仅对于中医物理疗法等普通医疗保险不涵盖的内容,高端医疗保险能涵盖住院,还允许住在带独立浴室的单人病房。

(四)不再区分医社保目录和非社保目录。完全突破社保限制,使被保险人在就医时不用再考虑社保的束缚,专心治病。高端医疗健康保险仅区分门诊和住院的费用,经医生处方的合理必要的非社保目录药品、进口药品、进口医疗器材等都能报销。

(五)直接赔付。,直赔有别于垫付自己先掏钱看病后理赔报销的传统形式,它是高端医疗健康保险的主要标志之一,被保险人在保险直付网络医院看病的时候,不用再支付现金,而是由保险公司和医院直接结算,这种方式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就医节省时间,提高就医效率,改善就医体验,更是保险公司将理赔前置的重要手段。

(六)高端服务专业贴心。24小时医疗咨询援助服务热线协助办理就诊预约和第二医疗意见服务,全天候私人医生式高端服务,满足客户的尊贵之需。

三、高端医疗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高端医疗保险在中国是个小众的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当个人有更多可支配收入时才会去购买,另外包括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在内的很多中国机构成熟度不够,企业和组织没有为员工购买健康方面的福利保险。缺乏成熟度,所以全面销售是有限的。高端医疗保险市场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主要有五个阶段:第一是提供基本的寿险,比如大病险;第二是现金支付,比如要做手术可以直接提供现金支付;第三是政府提供的医保阶段,保险公司提供的辅助附加保险,中国正处于这个阶段,这个并不全面,也不能提供很多昂贵的服务;第四是提供医疗服务网络。第五是提供个人定制化的服务,个人、医院、保险公司几方协同,为个人设计有很多微妙细致有差别的选择。

四、高端医疗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端医疗保险在目前还是小众的健康保险,并不被世人所周告。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对高端医疗保险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的,因此高端医疗保险在我国发展非常有潜力。但是目前的状况是(1)大部分高端医疗保险产品是国外保险公司开发设计,然后转售给中国保险公司,这在利润分成上占很大劣势。(2)中方保险公司很难与国际一流医院、健康机构达成合作协议。(3)中方高端保险产品结构同质化缺乏创新,没有形成核心创新产品。

五、高端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实现高端医疗保险业务全球化

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目前高端医疗保险份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面对国内压力,中国保险公司不仅要收回国内市场,更要向海外进军,竞争能够带来压力,目前中国专业高端保险公司正加强市场拓展,总结足够的经验和数据,进一步提升对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能力,使用和聘用专业化技术和团队降低经营风险,努力成为全球性保险公司,吸取先进经验供中国高端保险公司参考和借鉴,使保险业务推向全球化。

(二)向高端保险客户群体深度挖掘

高端保险客户群体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深度挖掘,在逐渐了解本地市场的过程中关注高端消费群体,收集客户数据,对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对中产阶层进行渗透,包括为雇主提供全面的医疗解决方案,再逐渐向其他产品进行渗透。目前,政府也在鼓励高端保险和医疗险,一些数据能够在保险公司与政府之间共享,从而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更多高端客户!

(三)关注个人高端保险需求。

一个重要的战略是关注个人高端需求。中国高端保险行业已经开始一个新的旅程,从提供储蓄型保险向提供风险型保险再到高端保险发展,随着市场成熟会积累更多数据,利用数据对概率进行精确预测。中国的保险公司销售了许多基本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要建立起数据库,收集客户信息,可以对保险产品更好地定价。会有更多人希望获得具有“个人定制”色彩的高端医疗保健险产品,这对未来市场销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申曙光,申曙光.现代保险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