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产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7:45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篇1

一、新疆兵团数字农业的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1.数字农业项目有效推动兵团农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兵团农业信息技术在国家和兵团数字农业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在农业生产上的研发与推广取得显著成果。其中,以石河子大学为主要研发单位,联合中国农机院、中科院遥感所等单位,构建了集播种质量在线监测、水分养分精准管理、农情监测与精准收获于一体的“种、管、收”数字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同时,一批农业物联网技术项目在兵团部分团场开展重点攻关与试点性应用,八师149团2015年获批全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单位,建设了一批节水灌溉、农机制造装配、农产品追溯等物联网示范基地;第八师石河子总场获批了国家农业农村部“兵团国家优质棉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开展优质棉全程数字技术研发及应用工作;四师获批了“设施农业和大田香料种植数字农业项目”和“可克达拉市创锦牧业有限公司畜禽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区项目”。2.数字农业示范基地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在国家部委和兵团的积极带动下,各师市加强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其中八师石河子总场作为农业部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单位,建设优质棉数字农业核心基地1000余亩,相关技术推广应用1.2万亩,2019年棉花亩单产增加15公斤,总产量增加21.3%,增产效果显著;一师建设230亩红枣种植基地物联网示范基地,通过安装的气象环境监控一体机,实时监测红枣种植基地的气象环境参数,同时在红枣种植生产过程中,通过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掌握农作物红枣的长势情况;四师70团占地1000余亩的250个蔬菜大棚建立物联网系统,同时建设了畜禽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从育种研发、种牛生产、牛群饲养、牛奶收集、牛肉深加工到牛肉销售实现了全过程的物联互通,形成了从养殖到销售各环节的数据监测流程,实现育种优良化、养殖精确化、管理高效化、服务及时化。3.数字农业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各师市充分发挥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坚持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田精准作业智能装备、设施农业智能装备及无人机技术在部分团场的重点应用。大部分师团引入无人机农业服务团队,极大提升了农业植保、农业勘测、农业保险查勘定损等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二)亮点工程1.数字农业促进棉花提质增效。第八师石河子总场“兵团国家优质棉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是2017年农业农村部首批确立的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之一。项目采用农用导航基站和农机北斗自动导航系统,结合物联网和遥感应用技术,建立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区,从播种到收获对棉花进行精准监测,包括棉花播种前的犁地及土壤深松质量监测系统,种植期间的施肥(对行分层精准施肥机)、滴灌(大田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设备)、施药(无人机定点植保),收获时期的棉花产量在线监测设备和残膜回收机具等技术体系,实现了棉花生产全程精准管理,兵团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极大地提升了棉花生产规模化管理水平,实现了节本增效,进一步推进了棉花提质增量。2.数字技术提升畜禽养殖现代化水平。八师利用数字农业技术,在奶牛饲喂、发情鉴定和精准配方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和局域网技术,建立了tmR信息管理网络、饲喂技术数据分析的平台,让畜禽饲喂信息化管理更加科学、便捷及高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基于4G网络,通过手机短信、app、网页等方式,实现了奶牛智能化发情监测。同时利用近红外技术niR,对牛场的原料建立数据库FoRaGeoVS,定期化验160余种指标,通过嘉吉奥伯特技术,对不同牛场不同生理周期,营养指标进行分析,最终设计好合理科学节约成本的配方。通过三项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显著地提升了相关师市及兵团畜禽养殖数字化水平。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数字农业基础薄弱,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兵团数字农业在局部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依然呈现数据资源分散,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等问题,重要农产品种植加工产业链大数据、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均处在赛道的起点。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是兵团农业较其他省区的优势所在,“五统一”的生产取消后,虽然大大激发了兵团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农业组织缺乏与开放型市场对接的能力。金融、科技、服务、销售等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均不足,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等一系列的一二三产业信息流通缓慢,存在滞后问题。同时,产业协同不足,缺乏高效的数字化平台对接产业生态,直接导致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受阻。产业数字化能力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产业大数据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然而,兵团目前数字化农业的不足在于基础设施薄弱、不完善,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经济发展。

(二)数字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定不够完善数字农业的重点工作是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必要的支撑,其建设不可能像数字工业那样大规模复制,因此实施成本高、市场利润低,迫切地需要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类比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数字农业技术产品和应用主体给予政策性补贴,减免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费用和农民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等费用。目前看来,各师市面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各种相关政策还不完善,关于数字农业政策法规和相关优惠政策不够健全,数字农业建设与数据收集、利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仍需规范,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急需建立,数字农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各师市发展数字农业的动力不足。

(三)数字农业体系建设工作有待提高目前,兵团已基本形成了兵、师、团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模式,但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不足,兵团和师一级暂未规划建设统一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没有实现涉农数据的统一汇总、加工和分析,无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提升农业产业效率,局部的农业数字化技术革新没有让基层真正体会到数字化技术为产业带来的价值,导致基层执行效果和配套措施到位程度不够,间接导致了现有数字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效果较差,政策性、建议性信息多,种植前预测、收获后销售情况数据少,阻碍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四)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数字农业工程是包括“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机械化技术等各领域的系统工程,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普遍偏高,拥有扎实的综合业务能力是首要条件。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引进不足,缺乏人力和物力的有效投入等问题长期存在。目前各师市数字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远远不能达到工作的要求,数字农业资金支持力度仍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师团农业部门资金相对缺乏,因此数字农业工程建设难以取得很好效果。另外,基于三农领域的现状,如农民普遍知识水平和信用水平不高、涉农主体可抵押物较少、农业发展周期长等因素,社会资本和金融服务通常不愿意介入农业生产等领域,也间接影响了数字农业工程建设的步伐。

(五)师市、团场对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目前,兵团各相关部门组织对农业信息建设的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依旧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的问题,在师市、团场和广大职工层面,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团场领导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一些团场缺少支撑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基础硬件,也没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处理和体系等软环境。并且团场信息化的建设多集中在个别部门,没有很好地进行普及推广,客观上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三、发展建议

(一)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加快数字农业项目工程建设的进程,需要认真落实责任、领导、措施三到位。既要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开放共享现有信息和开发分析现有数据,又要结合兵团农业发展特点,加快建立健全兵团农业信息化相关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数字农业建设和农业数据收集、整理、利用等过程的规范管理,建立一套高效的监督及管理机制。在引导、鼓励、扶持个人或团体兴办涉农业信息企业方面,创造良好的投资及发展环境,推动数字农业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

(二)兵团特色农业信息化模式急需确定寻找适合兵团自身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数字农业道路,将数字农业建设与兵团自身的地理环境、生产管理模式等特点相结合,切实推进数字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展。迫切需要确定属于兵团自身发展所需的数字农业模式,一方面依托联盟、协会等团体和组织,快速建立包括数据标准、产品标准、准入标准等团体标准,充分利用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和优势,认真谋划和推进兵团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兼顾兵团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点,实现带有兵团特色的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数字农业的统筹规划数字农业要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面向不同区域、不同品类、生产经营全过程做统筹规划,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整合气象、遥感、农业投入品、生产加工过程、流通追溯等数据资源,全面有效汇集产业链相关基础数据,建设覆盖地上、地表、地下的兵团农业数据资源池,打通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兵团“农业资源一网平台”,通过“一张图”明确兵团农业相关数据资产,将大幅度提高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管理、分析、建模上的应用水平和效果,实现“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全产业链动态监管,解决农业资源散、乱、差等问题。以数据流带动并吸引创新人才、物质资源、关键技术、资金投入等汇集,形成上下游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以及实现跨行跨业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提高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相互关联、开放共享的力度,为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智能化、网络化、高效化、便捷化奠定基础,让数字化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驱动引擎和有力保障。

(四)增加数字农业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为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应重点支持云计算设施、农业大数据平台、产业互联网等数字农业工程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的技术研发、数字农业的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同时对农业资金投入结构进行优化改造升级,加大对数字农业相关项目建设的投入经费。要对投入机制进行改善,激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对数字农业工程建设的投资,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合理调动现有的龙头企业、农业资源、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发展,打造一种以政府主导、部门实施、各种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模式。

(五)强化数字农业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强对提高数字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培育。要注重选拔和培养数字农业行业里的技术专干,从科研教学、农业企业的专家、教授和管理部门中筛选人才组建数字农业的专家团队,而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筛选培养后,均可成为数字农业技术员的“仓库”。再结合学习型机关的建设、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等工作,通过举办相关专题研讨会及培训班等培训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培训,成立一支有责任心、高素质、知识扎实的团队,为数字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数字农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六)强化数字农业宣传发动力度广泛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媒体、报刊、标语等形式加大对数字农业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深化社会各行各业对发展数字农业、现代农业重要性的新认识,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大对数字农业工程建设的投入,为数字农业的宣传、理解、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推动作用。此外,要加强和引导广大农民去关注、利用农业相关信息的意识和学习能力,拥有使用外界有利信息来解决作物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结实收获到销售市场等难题的本领,让广大农民在数字农业建设过程中比以往得到更多的实惠和经济收入,以此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篇2

关键词:数字化;农业装备;现状;发展思考;措施;建议

“数字农业”是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在1997年正式提出,它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四个方面。我国于2019年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就提出“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要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结合,研制推广农业智能装备;鼓励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数字化农业装备的发展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情况

兰溪市和东阳市是金华市探索和推进数字化农业装备应用的先行者。兰溪市农机管理站于2017年在“兰溪市农业信息中心数字农机信息系统”开设了“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子系统,分别在46台拖拉机、13台插秧机、34台收割机共计93台大型农机具上安装北斗数字终端,实现农机作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精细化管理等功能。扶持政策明确规定,以“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收集的数据为依据,推行农机作业环节补贴,按作业服务面积,水稻机插补贴750元/hm2,油菜机收补贴600元/hm2。东阳市农机管理站也于2017年应用“北斗终端”解决农机作业服务监管问题,实现对所有132台水稻插秧机机插服务的作业轨迹、作业面积、作业地块、作业时间、作业图片等信息的监管,农户、乡镇和市级农业管理部门都可以在手机微信端或电脑端点击查看所有的情况。除了上述先行者外,全市各地都在努力尝试农机化和数字化、信息化的结合。如金东区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于2019年安装了一套智能物联网管理系统,配置了光照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土壤养分含量传感器和环境温湿度传感器,主要用于设施大棚内的环境控制和作物生长管理。

2发展思考

2.1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发展数字农情,建设数字田园,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建设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智能分等分级决策系统,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

2.2推进畜牧业智能化

推进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改造,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

2.3推进渔业智慧化

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的普及应用,发展数字渔场。

3问题分析

3.1投入成本大

数字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智能控制设备、传感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支撑,设备一次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还不包括运行成本,对于一般中小规模的农业经营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作为农业经营者首先考虑的是成本核算,投入和产出的快速对比,使得经营者在经营规模不足和经营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就不愿意考虑对这些设备的投入,只有在政策扶持和生产现实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投入。如金东区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于2019年底一次性投入49万元安装了这套环境控制和作物生长管理的智能物联网管理系统。

3.2应用要求高

数字农业装备的应用离不开操作分析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真正要达到数字农业装备应用的良好效果,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数字农业装备的应用能力。而目前大部分农业经营者缺乏此方面的专业背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绝对数量还不多,一些农二代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等。如在调研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时,合作社负责人就表示应用还不熟练,虽然操作还容易,但对于数据结果应用还有一定难度。

4措施与建议

4.1政策推动

以全市各地出台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为基础,加大数字农业装备应用和示范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资金扶持比例,降低农业经营者的投入成本,提高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结合全市“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动数字农业装备及技术的示范与应用,实现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力。

4.2合理布局

依据金华市主导产业发展要求,根据全市各地现代农业及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对数字农业装备发展进行合理布局,以实现有效推动数字农业及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具体建议如下。(1)粮食:全市地域,重点推广水稻生产智能农机装备(北斗数字终端应用系统、无人驾驶高速插秧机、自动控制的耕整地机械装备、可控施肥装备等)、无人机智能控制技术(无人机播种、施肥、喷药装备)等。(2)茶叶:武义县、磐安县、东阳市等区域,重点推广茶叶智能生产与加工装备(如智能耕整地机械装备等)、无人机植保技术与装备、水肥药精准施用数字化控制装备等。(3)蔬果:浦江葡萄、金东草毒、兰溪杨梅、永康方山柿等特色产业,重点推广水肥药精准施用数字化控制装备、设施农业环境数字化控制装备、智能控制栽植与收获机械等。(4)食用菌/中药材:磐安县、武义县、东阳市等区域,重点推广食用菌/中药材智能生产与加工装备、设施农业环境数字化控制装备等。(5)畜禽水产:金东区、兰溪市、婺城区、武义县等区域,重点推广畜禽养殖环境智能装备,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推广水产养殖水体环境实时监控、智能控制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等数字技术装备。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篇3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篇4

关键词:农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SL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3-1

0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智能化信息技术从7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

1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类技术的总称。它是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现代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2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意识不强,对农业科技的了解比较少。我国目前已有的信息设施,尚未在农业知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源在于,我国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不会使用计算机,信息意识差。广大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做到使农业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上来。

3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在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能不到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的功能。二是职能错位,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社会力量完成的工作。三是政府缺乏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其次,农业信息采集的覆盖范围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兼备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面窄,实用性不强。为了解决我国在运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

4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突破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21世纪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农业将有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增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数字农业是环境健康的要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数字农业研究已初有成效,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都颁布了严格的环境法律。在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首先开始了“数字农业”研究。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共同取向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必由之路。数字农业具有几个显著特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多维网络信息系统;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以及数据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面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信息系统;农业运行机制的全面数字化。

5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

建立涉农服务网站,充分考虑农民使用,充分考虑农业增效,充分考虑农村发展。完善农民信息素养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培训,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带动,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推广政策的引导。推进农业信息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建设;国际间农业信息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机制建设;引导和支持非政府农业信息机构的发展;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

6结束语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大致经历和发生了三次比较引人注目的农业技术革命。以拖拉机等农机具为标志的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以现代遗传学理论等为标志的生物和化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将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各个层次和环节。农业技术革命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本文就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展开了相关探讨,首先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做了相关梳理,然后分析了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了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设想,并基于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获得了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前景的一个基本认识。希望能对日后的农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起到微薄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杜新民.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5,12:11.

[2]周国民.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李道亮,丁娟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专家系统的设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2):14-18.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篇5

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虽然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管理体制、经营理念、人员素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面临着较大的风险。第一类风险:机构转型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信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客户主体以小微居多,区域属性明显,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必须同时推进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由转型引发的战略调整、组织变革、文化融合和技术融合均存在潜在的风险。一是战略调整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战略和思维的转型,要将机构的发展战略与数字化转型的步骤有机结合起来,从资金投向、人员素质、激励机制、组织协调、治理结构等方面作出规划,制定“一盘棋”战略。然而,当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是“为转型而转型”,没有真正以客户体验为驱动,在战略上的转型安排并不到位。二是组织变革风险。从部门设置看,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组织架构多数是对公业务、零售业务与网上银行部、信息科技部并行的架构,部门间几乎都是各自为政。从人才结构看,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比不高,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对数字化产品的适应能力较差。以农商行来看,目前柜面业务的线上服务替代率已达到了90%以上,但人员的数字化水平和线上营销等能力不足加剧了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同时由于对科技人才缺乏独立的引人、用人、晋升机制,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的人才困境。三是文化冲突风险。在既有的管理体制下,农村金融机构往往形成了相对保守、僵化、厌恶风险的企业文化,对新事物接受度不高,业务发展缺少创新意识,不愿也不敢跨界合作。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多的共享、协作,这与农村金融机构既有的文化形成了冲突。四是技术融合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势必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这些新技术在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提供便利性的同时,在与既有的系统、产品、流程融合过程中也会带来新的风险。第二类风险:机构展业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终端以及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受限于认知理念、研发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面临较大展业风险。一是认知理念风险。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不等同于渠道数字化,数字化产品也不等同于产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也并非简单地设立专门部门,对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认知理念上的任何偏差都会带来风险。例如,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将数字化转型理解为做一个手机app、开通微信银行或将传统的产品放到信息共享不足、交互不够、没有形成闭环等问题,加大了展业风险。六是场景缺失风险。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必须将金融业务嵌入到适当的场景中去才能有效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然而,适合农村金融机构应用数字技术展业的场景仍十分有限。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业务场景与数字技术对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则无从谈起。然而,一哄而上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很可能会因为场景缺失而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七是数据缺失风险。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自有的客户数据大多分散于各类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仓库尚处于搭建阶段,不能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客户更多的数据分散在县域各级政府部门,形成了一个个有待深度挖掘的“数据孤岛”。数据缺失、数据不完整导致基于数字技术的分析工具和模型结果有偏,从而增加了展业风险。第三类风险:机构环境风险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对客户素养、行业生态和监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可能面临三个方面的环境风险。首先,客户素养不足。一方面,农村客户多为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其教育水平和金融素养较低,对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使用不多,在观念上对基于数字技术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接受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水平仍较低,农村小微企业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水平更低,加大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风险。其次,行业生态不佳。近年来,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甚至农村金融机构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变相收取高额利息或违规发售理财产品,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对整个数字金融行业生态产生了“污名化效应”,成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隐性负担”。最后,监管能力不足。在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尤其是面对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创新,金融监管也面临着能力不足的巨大挑战。例如,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模型进行风险控制时,县域金融监管部门要么采用传统的监管方法进行监管,但效果显然不好,要么简单粗暴地予以禁止,均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进一步强化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治理的建议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篇6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设计技术;农机设计

1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1.1含义。农业机械设计需要结合使用方向来进行,优化功能组成,这样在使用阶段可以降级故障发生几率,农业生产任务也能够高效完成。数字化设计理念在农机产业中虽然应用实践较短,但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所设计的机械结构更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基于计算机设备完成的设计任务,可以节省数据分析运算所用时间。借助计算机中的功能软件,能够轻松的完成图纸绘制工作,并通过系统模拟来观察运行期间的设备稳定性,最终得到的产品生产方案更安全可行。

1.2特点。数字化技术是科技发生的成果,农机生产行业正在向自动化控制方向发展,要求设计环节科学高效,必然会应用到数字化技术。分析技术应用特点可以了解到,在设计时间上有明显的节约,可以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包括数据的录入与运算,帮助提高产品设计效率。数字化技术还能够结合使用需求对设计方案做出优化,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设备的运行模拟,这样所确定的最终方案更安全可靠,有效的降低来生产成本。传统设计方法中,需要同时得出多种设计方案,增大了工作任务的难度,这一点在数字化技术中得到来解决。

2当今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的热点

2.1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CaCD)。新型技术的应用离不开计算机设备,农机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图纸绘制,计算机绘图软件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在工作任务开展期间,技术人员将所得到的参数输入到计算机中,选择相应的功能,便能够将机械图形展现在其中。目前管理图纸绘制的软件也正在完善,功能也有明显的增多,为农业机械设计提供来便捷性。

2.2知识工程(KBe)。知识工程在数字化设计技术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现代设计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设计,是由于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形势的变化,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新知识的获取,而不是依赖经验。过去的一二十年间,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等领域发展起来的基于框架、规划、模型、本体等多种知识建模技术,主要是为实现计算机对知识的智能推理,提高计算机智能服务的。对于新知识的获取,通常有以下几个来源:已有知识;市场信息;数字仿真或虚拟现实;物理模型试验;样机试验;已有产品运行表现。

2.3虚拟原型(Vp)。虚拟原型技术,近年来作为数字化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虚拟原型技术是在CaX(如CaD、Cam、Cae等)/DFX(如DFa、DFm、DFS等)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仿真技术等应用于复杂系统全生命周期,并进行综合管理,从系统的层面来分析复杂系统,支持“由上至下”的复杂系统开发模式。虚拟原型是根据产品设计信息或产品概念产生的在功能、行为和感观特性等方面和物理原型尽可能相似的可仿真的计算机模型。虚拟原型技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可以部分替代物理原型,在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属于制造业的范畴,门类广、种类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产品拥有14大类、95小类,3000多种产品。尽管我国能生产的农业装备品种很多,但产品技术水平、产品结构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差距。在构型设计方面除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加速产品开发的同时,基于知识工程,利用计算机仿真对产品性能进行预测以优化产品结构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农业机械产品概念设计方面的研究也有学者开始涉及。今后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发展趋势,应注重以下几点。

3.1突出产品创新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当突出产品的使用功能以及创新性,消费者在购买机械设备时拥有更多的参考。应用数字化技术后,设计阶段创新理念可以更好的展现,结合农机设备使用阶段容易发生的故障问题来进行,将故障发生几率降至最低,这样才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确保设备具有消费市场。农机设计生产企业有很多,只有突出设计阶段的创新性,才能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可以明确,产品创新设计涉及到数据开采、知识发现及其重用技术、知识的表达与组织、知识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技术等。

3.2重视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给产品设计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它集3D图形、声音等多媒体为一身,让设计者/用户身临其境的感受产品的设计过程,体验其性能,从而提高设计的成功率。该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及制造中非常重要。对于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的大型农业机械的设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既便于模拟产品的某些性能,又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更便于用户针对产品的原型了解产品的结构和性能等,提出反馈意见,加快了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目前国外已提出了两种基于VR的工程设计方法,一种是增强可视化,它利用现有的CaD系统产生模型,然后将模型输入到VR环境中,用户充分利用各种增强效果设备如头盔显示器等产生临境感。另一种是VR-CaD系统,设计者直接在虚拟环境中参与设计。国内相关的研究才刚起步,尤其是VR在工程上的应用方面还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

3.3强调产品协同设计。农业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着新的商业环境,如产品定制需求的增多;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因此,产品设计制造的协同是现代企业适应全球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发展农业机械行业乃至整个机械行业所需要瞄准的方向。据估计,发达国家制造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往往有40%~70%的工作是与其他企业和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如何从浩瀚的产品资源中选择合适的为己所用,这就提出了在已有知识库中的搜索算法实现问题。ptC公司的web服务器上保存了众多世界领先的零件供应商的百余万个零件,且每月增加几万个新的零件。尽管象ptC公司这样将所有资源都纳入自己的服务器的做法在搜索算法实现上较为容易,但在我国目前采用是不现实的,并且从长远看也不是方向。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由供应商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提供零件的资源信息,这样采用什么特征及其参数引导在众多的供应商之间搜索,以及如何实现客户端各种异构的应用系统与服务器各种异构数据库之间信息的传递就成为研究的方向。农业机械在农业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将数字化设计技术引入农业机械行业是改变传统农业机械生产方式,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支持新兴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伟单位:嫩江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参考文献: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篇7

大力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

着力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服务平台。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教学科研设施共享,推广基于共享服务平台的每人“一空间、一终端”的学习模式。加快建设各级政府卫生信息平台、医院信息平台和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完善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直报和疾控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大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全力构建以个人健康信息为中心的卫生智能化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省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积极推动各类民生信息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延伸。完善面向农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以及面向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服务。加快惠民“一卡通”等便民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面共享的民生服务体系。

全面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抓住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涉农信息技术与产品开发,加快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深化和普及农民、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化民生服务工程,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和综合营造林管理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着力推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鼓励支持建设数字社区、数字家庭。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进空间、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基础信息资源库和资源管理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办公服务平台。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多渠道服务社区居民。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开展电子政务、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建设智慧家居。

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大发展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篇8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本文利用数字图书馆传播农业知识、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农业技术经营信息,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市农业经济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经济急需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1.1我市农业经济概况

我市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耕地面积55318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9亩。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2741小时之间,无霜期200天左右。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蔬菜总产1300万吨,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1.2农村传统生产意识生产结构已经转变

旧的传统生产意识、农业结构被逐步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业意识和新型的经济模式。耕地、林地、水库堰塘等规模经营逐步推进,特色经济如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经济种植、养殖业迅猛发展,乡镇企业正在向产业化、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方向、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创业人才不断涌现。

1.3目前农村急需经济信息

广大农民更是期盼有人为他们提供主动、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市场信息只有被农民朋友了解和掌握,使农业生产有信息,生产资料有介绍、生产过程有指导、销售经营有市场、价格体系有保障,才能真正发挥农民朋友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1.4但是,目前农村存在经济信息不畅、信息混乱

目前在农村确实存在信息不快、信息不灵的现象,科技意识相对淡薄,以至于影响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决策性、主动性和经济效益,一些农民朋友还会因为没有正确的信息来源,而被虚假的广告所蒙蔽,造成经济损失,真正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新农村信息服务没有跟上。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是求大于供、供不应求。

2.数字图书馆是对农村经济一种超大规模分布式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

2.1数字图书馆存贮了极大量的数字资源。

几乎图书馆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一经数字化,众多的图书不再是散布于世界各地孤立的图书馆中,而是通过磁盘、光盘等有关电磁介质永久性存储,或流通于全球信息网络上。

2.2数字图书馆使农业经济信息信息获得更加全面准确便捷

数字图书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搬到网上去,或将馆藏资源进行大规模数字化,而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其能够智能地、实际有效地存取全球网络上数字化的、多媒体的、海量的信息。

2.3数字图书馆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巨大作用

2.3.1数字图书馆利用当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通过诸如int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把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信息以及大量新增加图书文献信息数字化,通过数字图书馆馆员不断进行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高速传播,使农业经济信息的存贮不再散布于世界各地孤立的图书馆内,而是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上的便于保存和查询的存贮介质之中。

2.3.2数字图书馆一方面可将图书馆扩展到社区、农村、家庭,使更多的人接受数字图书馆农业经济信息服务,提高数字图书馆社会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广大的农村已经普及了网络,人们还可根据自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通过上网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数字图书馆学习和合理使用农业经济信息。

2.3.3因此,数字图书馆能在在传播农业知识、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农业技术信息、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数字图书馆积极开展农业知识传播、科学普及、信息传递的需加强的几点措施

3.1由于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应对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人才等力量加以整合,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联合各类信息机构、管理机构等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从而国家信息资源的制高点。

3.2数字图书馆对馆员员有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高的综合素质。21世纪的数字图书馆与社会同步,共享信息知识,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员具有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高的综合素质来保证信息产品的质量、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通过图书馆馆员一系列的创造性劳动,把蕴藏在文献海洋中和网络上收集到的“死”知识激活,重新组配,合成新的知识形态产品,并运用编制文献、索引、专题资料、等多种形式,把技术市场信息等编制成具有针对性的致富信息,把科学的种植、养殖、加工等致富门路以实用技术形式,按时间分阶段进行数字化,以便广大农村、农业技术工作者,以及边远乡村的农民也能享受到数字图书馆的技术经济信息,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服务,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巨大的财富。

3.3引导广大农民向数字图书馆要知识。现在,广大的农村已配备了电脑及网络,农民特别是那些青年农民,很愿意利用闲暇时间多上数字图书馆学习阅览,既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又可以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多了解一些致富的门路,多开拓自己的思路。尤其是在冬季农闲时节,引导广大农民向数字图书馆学习还可以起到扭转和减少农村打麻将、迷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增强人的是非观念,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起到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一旦确立,那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就会再无立足之地。

3.4发展乡村科技信息员,建立信息服务网络。数字图书馆应由政府有部门与农业农村农民建立密切联系,发展多村科技信息员与当地农民建立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生产,为闭塞农民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了解农民的需求并进行反馈,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使数字图书馆真正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基地,为农民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3.5同时应该注意到: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条件相对落后,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化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安全问题、版权问题,此外还有经济投人、体制创新、人员素质等很多非技术性因素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与时俱进加以解决。

4.结语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我们必须继续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我市农业经济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

作者简介:张彩云(1972-),女,山东聊城市人,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副研究馆员

参考文献: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篇9

这次参加科学普洱专家论坛,是我第一次踏上云南普洱这神奇、迷人、一见就忘不掉的红土地。面对层峦叠嶂、一望无际的绿色,所有曾经的期待、想象都被这一抹清凉所覆盖,我只能被震撼着、感动着、憧憬着、征服着、荣幸着……

历史赋予普洱茶以厚重,而我得以加入“数字化茶山工程”将带给普洱茶新的使命――切实推动数字化精准农业的发展。

如果我们把数字化茶山工程比作一个人,那么他必将是一个智者,是侠士,更是中坚力量。智者?!

说他是智者,是因为他天赋异禀,能目穷千里、逍遥神游、能事无巨细、过目不忘,更能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分布在千年古茶山上的新一代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他穷千里而逍遥游之的根本。这些传感器有的能摄像、有的能测海拔、有的能测温湿度,有的能测土壤成分;他们彼此分工,却又紧密协作,在现代化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这些传感器获取的信息时刻不停的汇成数据的洪流,延绵流淌在茶山上,流向数字化茶山的大脑――存储分析中心。现代化的机房中,海量存储器实时记录着茶山上的视频图像、气象资料、土壤变化。面对一排排的存储服务器,你仿佛能听到历史流淌进现代的嘀嗒声。不仅如此,通过计算机信息挖掘技术,我们可以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数据中分析出茶山上每寸土地更适合种植什么种类、什么等级的茶叶。俗语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什么样的高山、什么样的云雾、什么样的好茶、好到什么程度,你都可以尽皆知晓,千年俗语,却在现代的今天第一次明了地贴近了你。

侠士?!

说他是侠士,因为怀他济世而忧之心,握资源而不独享,网罗天下英才而为民所用。我虽是不懂茶道之人,但我也能感受到:当你左持砂杯,静品绝世香茗,右握鼠标,网目千里茶园云雾缥缈美景,是何等悠然和超脱。也许你不仅是爱茶之人,更是做茶之人,那么你可以通过网络翻舀所中崽茶园的数据记录,做到每一片叶子从发芽到生长到采摘的每一个环节你都可了然于胸。数字化茶山工程,不仅能通过网络和3G手机终端将千里之外的茶山拉到你咫尺眼前,更能为“科学普洱”的研究计划提供支撑平台。在这个研究计划中,身处云南、北京、东北、乃至海外的众多生化专家,正通过这个平台共享着采样数据、实验方案、试制设备和科研成果;正通过这个平台密切协作,研究着普洱茶的功效和机理;正通过这个平台践行着新一辈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不难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当一个普通消费者买到一饼普洱茶。打开包装,会看见一个条码标签,将祭码输入浏览器,就可以点击查看到这饼茶叶产门茶山的哪片土地;饼中每一枚茶叶生长全过程的视频记录和气象记灵,采购、粗制、发酵、翻堆、千蝶、分筛、拣剔、拼配,和压制、包装与贮运等所有环节的监控记求,你甚至可以知道每个茶工的工号、运输的车号。你看到的不仅是全部的细节,更是茶人倾注其中的汗水和热忱。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茶山还是预警平台和专家系统,当监控端发现气象异常或病虫害,会采用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茶农;随着更多专家的加入,科研成果也将植入这个平台,茶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解决方案。

记得我在论坛上把普洱数字茶山归纳为“六化”:数据采集综合化;信息存储长期化;网络传输点播化;多点监控实时化;科学研究协同化;成果受众普适化。与前端技术特点相比,我个人更看重最后这一点“成果受众普适化”。数字茶山是一个科技成果,更是一个网聚优势力量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受众不可谓不广:政府、企业、茶农、专家……。政府,是数字茶山工程的规划者和践行哲,但更是受益者,有了数字化茶…,政府可以即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作出精准的决策;企业在数字化茶山的支撑下,可在原叶采购阶段就进行优中选优,可将生产环节接入数字化茶山,既促进标准化生产,又提升了品质公信力,扩大了品牌影响;茶农在数字化茶山专家知识库的辅导下,可从容面对各种问题,高产不说,更可以潇洒的从手机中监控茶山,一改而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完成山“茶农”向“茶工”的转变;专家,更离不开数字化茶…这样一个优势共享的平台。在网络实验室上。交流讨论大大开阔了思路,加快了研究进度,这也是科研工作者耕耘的茶山

中坚?!

说他是中坚力量,是因为他肩负着数字化精准农业示范和推广的重要使命。2007年中央1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并且提出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这就要求跳出传统农业发展的思维定势,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传统农业的技术模式只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和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从而形成了“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管理经验,但因缺乏现代科学方法的定量研究和现代工程手段的支持而形不成大规模的生产力。而20世纪80年代未由美国农学家提出的精准农业,将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结合,融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为一体,形成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通过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状况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及渗断,实时决策,进行田间作业的精细管理。据测算,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可以节约30%以上的肥料和农药,可使作物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在科学利用投入的情况下增加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它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其重要特征是使各种原料的用量达到非常精确,像工业流程一样连续进行,从而实现科学化经营。发展“精准农业”的关键是加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应时而生的普洱数字茶山,不仅应用了上述技术,更开创性的融合了新一代无线传感器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高性能并行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篇10

一、国内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现状

比起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由于没有地域和行业限制,使人们获取金融服务变得更直接,覆盖客户面更广。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petersonK.ozili(2018)指出,数字金融的广泛应用能增加低收入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并扩宽融资渠道。U.Kama和m.adigun(2013)针对尼日利亚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展开了调查研究。他俩指出,落后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及不完善的金融基础建设,阻碍了普惠金融在尼日利亚的发展。另外Diniz等(2012)以巴西为例,分析了手机支付和生物信息等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认为它们对普惠金融在巴西农村及城市贫民地段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使这些地区的人们也可以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现状

(一)金融机构商品创新与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近年来,以农业发展银行、农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力度不断加大,涉农贷款余额不断增加。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探索服务“三农”的特色信贷业务品种,并探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列入抵押物范围,为解决农户因无抵押物无法申请贷款支持打开了思路;一些村镇银行则创新推出系列小额信贷产品,满足农户贷款资金少的贷款需求特征,为农村普惠金融不断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配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服务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农村信用体系也在逐步完善,支付服务环境持续改善,助农服务点不断增多,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加快推广运用,各金融机构加大卡类开发力度,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的转账、支付、存取款业务,极大便利了农户享受金融服务。

(三)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大。

为全面做好乡村振兴支持工作,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党中央普惠金融政策,通过贷款贴息、建立风险补偿金、完善保险分担机制和加大支农再贷款等一系列财税、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业务,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支农政策服务体系,对助推普惠金融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学者张子豪和谭燕芝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改善边缘群体福利,刺激落后地区金融改革。张勋(2019)通过样本实证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在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更快,可激发低社会资本和低物质资本家庭的创业行为,促使农村地区创业机会均等化。董玉峰(2020)指出,金融扶贫应将数字普惠金融嵌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链,构建基于市场化机制的数字普惠产业链减贫模式。

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普惠金融目标区域和目标群体有其特殊性。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面积大且人口分散,金融服务供给成本高、效率低。农村地区人口学历和文化层次较低,金融理念更新慢,农村居民对普惠金融和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学习能力不足。农村居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智慧城市数字场景的引入和建设上难以快速推进。农村智能化金融互联网终端和基础设施不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条件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数字普惠金融供给主体的意愿和能力不足。金融机构现有数字信贷产品多针对与各家银行有长期合作关系或资产质量较好的客户,难以对农户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以实现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缺乏有效权限,向上汇报及产品开发决策链长、实施难。与农村地区实际生产情况匹配的金融技术研究较少,相应金融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难度较高,存在前期投入高、后期风险大、农民接受满的特点。

(三)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制度和政策不完善。地方政府普遍关注经济数据和短期成效,对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缺乏耐心、缺乏有效整合辖区资源以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路和手段。除《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及《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等引导性文件外,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缺乏专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标准和规范规则。

(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不健全。发挥技术优势以实现金融发展的智能化,需要综合性大数据信用体系的支撑。由于征信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企业对农村用户的信誉和可靠性无法做出完全评估。综合性大数据信用体系建设和使用难度大,而大数据体系需要多维度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且其有效使用也需要突破体制和机制的约束。

(五)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适应性监管缺位。数字普惠金融跨越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降低了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准入门槛,允许更多低收入群体进入金融市场。另外,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金融服务匮乏,为非法互联网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提供了滋生的空间。这些因素,使众多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识别能力的群体面临更大金融风险。

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实施;路径

统计数据显示,传统物理网点的交易成本比互联网交易成本高将近十倍,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已势在必行。

(一)对农村居民普及数字金融知识。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农村管理组织和涉农企业等应多方合作,对农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数字普惠金融知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数字普惠金融操作能力。对青少年群体,应尽早培养金融意识,提升金融素养。对成年人,应根据职业不同进行差别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培训,使其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实际应用。对老年人,应注重培养自我保护意识,进行防金融欺诈等知识教育。

(二)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和征信体系建设。完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村地区政府部门与电信部门共同合同,为贫困农民提供优惠网络套餐和低价智能手机,提升农村地区数字操作能力。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建设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站,行使基础金融服务与咨询、信用建设、政策宣传及便民服务等职能,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并培育农村居民的数字金融使用习惯。金融服务供给方应收集工商、税务等多部门的多渠道信息数据,搭建大数据信用体系,实现基础数据库建设。

(三)创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体系。政府应构建差异化、分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并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吸引新型普惠金融供给主体在农村地区发展业务。持续发挥移动支付的便捷优势,促进金融服务数字化,强化移动支付从线上向公共交通、菜市场、便利店、加油站等线下场景的渗透。传统金融机构产品应进行数字升级,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新方式,加快推动“普惠金融+互联网+政务信息”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