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9:58

体育学科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2003学年,我校的体育工作要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化课程改革,扎实上好体育课;并结合实际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以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努力推动我校体育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二、目标任务

1、学生体育评定成绩合格率98%以上,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8%以上,优秀率25%以上。

2、常见病预防成效明显,近视眼学年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

3、运动队参加从化市以上竞赛团体总分要进入前两名。

4、任课教师能胜任学科教学,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无意外、安全事故。

5、做好课外活动安排,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活动时间。

6、“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实验研究要取得成果,争取在广州市以上获奖。

7、完善学校体育器材室配置工作。

8、完善各运动梯队训练、管理工作。

三、工作措施

2、切实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充份认识“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各教师要不断参加上级部门新课程培训外,在实验班中继续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工作,实验班的教师要认真学习钻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与方法》等资料,做好各项实验数据测试工作,并通过举行研讨会,研究出“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的操作方法。各科任教师要根据科组研究的专题,相应选择自己的研究专题,争取在科组研究专题“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结题是能提供例证。

3、狠抓课余训练质量。运动队参加校外比赛是否取得好成绩,对学校的形象影响很大,为了提高运动队的训练水平,担任训练的老师要有计划、有目标,制定各项训练措施,训练时做到学生到位,教师到位,对选准的苗子要争取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以及家长的支持;第一学期乒乓球队参加从化市分片赛,争取团体进入前两名,其他做好各梯队的训练工作,具体分如下:乒乓球队由谢浩良、许健雄负责;田径队、篮球队由吕轶负责;足球队由何浩波负责。

4、举行各项竞赛活动,进一步推动我校课余活动的开展,提高竞技水平。主要在11月份举行一年一度田径运动会以及二到六年级广播操比赛,一年级队形队列比赛,以比赛促练,提高各项目水平。

主要的工作安排如下:

九月份:

1、制定科组工作计划。谢

2、各运动队开始训练。各负责人

3、规范课间操出队纪律,纠正错误动作。各负责人

4、制定各类教学计划。各课任教师

十月份

1、完善实验班的测试数据,并上送省教厅。谢、吕

2、选拔乒乓球参加分片比赛人员,并抓好训练工作。谢、许

3、开始举行研讨课,谢、吕

4、举行“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研讨会。谢

5、制定田径运动会和广播操比赛规程。谢、许

6、参加片教研活动。各教师

十一月

1、乒乓球队参加分片比赛。吴主任

2、举行田径运动会和广播操比赛。各负责人

十二月

1、各类总结。有关人员

2、检查教学进度。吴主任

一月份

1、教师工作评价。学校

做好期末有关工作。有关人员。

体育学科计划篇2

学生会是以学生作为服务对象的一个组织,是学生工作的先锋队,它不仅要传达、完成学校、学院的任务,更要发挥其主管能动性,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让大学度过一个精彩的大学生活。体育部作为学生会的一个重要组成,是学生会最富有基情的一个分支,我们继续以高昂的热情为我院同学服务。密切联系同学,促进部门的工作,积极的开展一些赛事活动,愉悦同学们的业余生活。认真的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带领本院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每一次活动,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体育部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同时工作量大,面广,具体活动又有很多细碎事项,工作开展难度相对较大。这就要求在组织具体活动的时候应该做到充分准备,分工明确细致,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度,落实工作,做好总结。加强与各班之间的交流,是工作进一步落实,在举办院内体育比赛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赛热情,提高活动的组织水平。

开学后,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干事的招新,这也对接下来一年的工作有着相当重大的影响。一群优秀的干事可以撑起部门的大半边天。所以开学后要进行招新宣传,吸纳贤才。根据部门现在的内部情况,将计划招收9名干事,尽量每班至少有一名体育部干事,以方便开展

工作。对于新进的干事,将实行量化考核,给予基础分数,在接下来一年中不论是每天日常的查早操工作还是各活动和比赛都根据其表现进行加减分。半月一次总结,进行惩罚。(具体细则见附录1)执行此制度的目的是为解决上一学年我看到的一些问题:敦促干事积极、认真工作;尽可能减少例会迟到、过多请假甚至缺勤;干事随意不去查早操。去年出现的些许这样的问题,我不奢望可以完全解决,我只希望能做得更好。另外,每一批干事都不一样,或许会出现一些之前都没有的问题,这就需要随机应变仔细斟酌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去年有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副部的,闲置。个人认为副部应该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体育部这样事情多活动多的部门。但这对我来说也不需要再刻意想什么法子,前部长事必躬亲的风格不会延续到我这里。何况,我有这踏实肯干的杜婵,热爱体育部的管金谊,,还有我的好兄弟车国泰作为副部,我相信我们能够很好的配合。对于副部的分工,我想主要分为三块。第一块是内部的联络通信以及早操的相关事情,由杜婵负责;第二块主要是各球类比赛的组织、筹办,以及协助院各球队招新训练,满足其所需,由车国泰负责;第三块是负责部门内部活动的组织,如聚餐、游玩,以及部门对外联谊,对外宣传等相关事宜,此项由管金谊负责。

分工只是一个形式,很多事情不是凭借一人之力可以完成,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团结共事的体育部,这样的体育部才是最强大、最优秀的。而作为部长,应该严于律己,以端正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活作风来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让部门成为一个有向心力有凝聚力的团队。

体育部是一个活动频繁的部门,负责的事务烦多,不仅有院自己举办的活动,还要组织学院学生参加学校的体育赛事,更有每天的常规早操出勤检查。事无巨细,都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的对待。对于下一年的工作活动,我总结为“保持优势,有所突破,全面开花”

1、查早操

查早操是体育部最基本的工作。去年到了下半学期,每次基本只有3-4名干事查操,虽然勉强足够,但那些随意不来的干事对于那些每天出操每天查操的同学未免有失公平.所以在即将实施的量化考核当中,早操将会占一定比重。另外,早操的迟到现象严重。去年到了后期才执行迟到即算缺勤的决定,但效果已然不明显,所以今年要从刚开始就要明确,让新大一的同学们习惯成理所当然。我们要让人文学院高出勤率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

2、人文学院第八届运动会

院运动会是新体育部新学年的第一件大事,运动会的筹备工作繁琐,所以提前准备很多。场地租借问题首先要解决,开学后将第一时间联系施雪刚老师,争取能在校运动会之前举办院运动会。

3、新生杯篮球赛

新生杯篮球赛可以说是我们院体育赛事的又一大遗憾,在院系杯中所向披靡的男篮在新生杯的表现总是差强人意。而体育部对于各运动队的训练及赛场上的表现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我们只能尽一切可

能的帮助其完成招新工作和训练比赛之外的一切事项,让其能舒服的训练,安心的比赛。希望今年的人文男篮新生队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相信这也是所有关心人文篮球的同学的共同期盼。

4、校运动会

校运动会需要体育部组织、选拔院内优秀运动员参加并满足其赛事需求,做好后勤工作。上一届运动会女子项目表现欠佳,整体成绩也稍显无力。所以,为了在今年校运会中有所突破,将组建田径队,在校运会前进行较系统的训练。真心希望今年能在校运动会中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5、院系杯足球赛

人文院足球队具备着一定的实力,也是今年人文院体育成绩的一个突破点。足球队和体育部的联系似乎一直都不是很密切,体育部也将筹办院内的足球赛事,加强与足球队的联系。我希望今年能够得到改善,也预祝足球队能取得好成绩。

6、人文院趣味运动会

院趣味运动会可以说是上学期工作的一大遗憾,甚至说是失败。参与度不高,表演班的直接全体缺席给去年的趣味运动会蒙上一层阴影。办好今年的趣味运动会是体育部的重点事项之一。我们首先要做好趣味运动会的策划,设计新颖、让同学们感兴趣的比赛项目。这是很关键的一点,至于施老师所说的要与校趣味运动会项目一致,我会尽力将其说服。其次,联络好各班的体委和负责人,督促其协作完成趣味运动会的相关筹备工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做好比赛的宣传工作。尽早进行宣传,可以以海报、宣传板、宣传视频的形式全方位宣传,希望相关的宣传部、美工部及科创部能积极配合,办好此届趣味运动会。

7、院系杯女篮、男篮及排球赛

和新生杯篮球赛一样,体育部对这几个赛事的影响也比较有限。配合、尽力满足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女篮很遗憾仍未能进入八强,但也给人看到了希望。今年女篮没有了教练,而她们似乎有着自己的训练计划。尊重她们想法的同时,也给提些建议:增加男女篮之间的交流;提早训练时间,在上学期完成招新之后就进行有计划的训练。我会和女篮队长多进行交流。

人文男篮,无需多说,是人文的骄傲。再次卫冕是目标,而更重要的是,完成新老交替。大四的几位即将毕业,已是最后一届延续人文男篮辉煌的重任也落到了后辈的肩上,我们拭目以待。

人文院排球队,一支不太受关注的队伍,一支去年取得第六并有望进四强的队伍。随着校女排姑娘田静瑶学姐升入大四,今年将是人文排球队取得突破的最佳时机。新学期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排球队完成招新,这支队伍太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来补充能量。我们还要全力做好啦啦队的组织工作,不能再让排球队的几个人再独自面对对手的几十、上百号人。

8、校体育大会暨校趣味运动会及太极拳比赛

体育学科计划篇3

一、工作目的

使全体党员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和科学发展观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形成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大力破除不利于改革创新的思想障碍,在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形成共识,树立符合体育工作实际的科学发展理念,自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为促进*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主要工作

主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好学习培训

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央及省、市委领导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和省委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精神,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和省纪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市纪委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中央、全省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省委和市委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三抓”,着力打造“六大环境”,深入推进“一建双创”的意见》和市委《关于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的意见》。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还要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在学习形式上,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中心组学习和支部学习为载体,集体研讨、案例分析、知识竞赛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学习方式共存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研讨会、座谈会、思想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学习辅导和邀请市学习实践活动辅导报告团作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作用,掀起学习实践活动高潮。在学习活动中,做到几个明确:一是明确具体阶段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使学习活动依序行事,做到有条不紊。从3月14日到4月10日把理论学习分为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两种内容和四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党员干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学完规定内容。二是明确具体学习要求,确保学习活动质量。在学习活动中,党员干部必须认真作好笔记,笔记内容不少于1万字,自学时间不少于20小时,并明确具体责任人随时抽查党员干部笔记内容。三是明确中心学习学习组示范带头作用。中心学习组在做好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坚定科学发展观贯彻意志,坚定科学发展观实施行动。把《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学习作为系统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有效学习载体,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开展一次“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为主题的座谈会,通过广泛讨论和交流,凝聚科学发展共识。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要结合自身学习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对分管人员进行一次专题辅导,党组负责人还要作学习报告。四是明确典型案例剖析作用。把典型案例剖析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服务“四在农家”和“四民社区”、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与“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助推“三新一强”建设、促进*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典型案例剖析作用,突出抓好此项工作。通过开展好典型案例剖析,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引导党员干部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并结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体育事业跨越发展的根本任务,开展学习研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认真学习正面典型经验,吸取反面典型教训,对照案例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按照市委要求,重点学习研究中纪委“瓮安事件”调研报告,总结分析瓮安事件教训。并将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中其它内容作为选学内容,提高科学发展认识。

(二)开展调查研究

第一,确定调研课题。根据《实施方案》和局党组意见,由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群众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和竞技体育四个方面领题调研。具体调研任务分配如下:

*

第二,深入调研。在确定调研课题和对调研任务分配的基础上,明确要求,拟定调研工作方案,于3月30日前将调研课题题目和调研方案经指导检查组审核后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课题协调组)。明确目的任务、主要内容、方式方法,确定调研提纲,落实成员职责及任务。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深入体育工作第一线,通过实地走访体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开通热线电话、设置意见箱等方式,掌握调研内容基本情况,认真查找当前我局各项体育工作在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基层群众、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解决对策,形成调研报告,为体育工作科学开展提供意见参考,并将调研报告于5月10日前报指导检查组审核同意后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第三,抓好调研成果应用。调研报告形成后,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就调研报告进行交流讨论,完善调研报告,使调研报告真正成为指导我市相关体育工作的参考性文件。同时,要把调研工作与召开民主生活会、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解决突出问题和创新体制机制等工作相结合,使调研成果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分析检查报告的重要内容、整改落实和具体措施、制度成果和推动我市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工作的重要力量,实现理论向实践的飞跃。

(三)解放思想大讨论

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突出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要求,针对工作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引导党员干部立足新起点,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更加解放思想,推动全市体育事业跨越发展”主题解放思想大讨论。具体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营造解放思想大讨论氛围。通过从3月14日起近一个月的高密度、紧张有序的学习,全局干部职工定然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但认识了体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对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思想准备。二是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离退休干部等正确认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让他们理解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联系我市体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晓之以理,使他们正确认识解放思想这一至胜法宝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三是搭建解放思想大讨论有效平台。通过召开党员干部、群众、离退休党员和服务对象等不同群体参加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邀请指导检查组现场指导检查,有利于我们畅谈心扉,指出我市体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我市体育工作健康科学发展的瓶颈;有利于我们达成共识、下定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市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发挥体育在构建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我们在指导检查组的建议下,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理念,废除不合理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有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我市体育事业30年的发展经验,切实解决“体育事业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如何实现持续发展、体育产业如何做大做强、体育人才优势如何进一步培育等主题,查找思想不解放表现,分析思想不解放根源,明确解放思想方向,提出解放思想措施,对事关我市体育工作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四是有效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畅谈我市体育工作的缺点和不足,调动其他党员干部群众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要避免只谈成绩不说缺点、只谈现象不说根源、只谈问题不说对策的现象,杜绝思想讨论活动形式化,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体育学科计划篇4

一、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增强社会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它对法治实践具有重大影响。现代社会强调“法律统治”,崇尚法治,政府同公民一样必须受法律的支配,所有我们国家工作人员结合当前形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从法律规定。克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全民的法律意识。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促进理解行政执法的内涵,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执法大局观念。这样才能从执法主体思想意识层次上杜绝其违反执法、职权异化等现象,改变其淡薄的依法行政观念;二是法律对群众而言,并不仅仅是对其违法行为的制裁,也是对其权益的保护。只有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义务。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和提升依法执政以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对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推动提高计划生育依法执法的实效性。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针对执法人员而言的。在计生行政执法中比如、违法程序执法就是没有贯彻“有法必依”,而以“人情”为执法的尺度则是对“执法必严”的违背。因此,必须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化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转变对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错误认识;增强计划生育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真正认识到,法律是其执法权力的来源和依据,不依法就无权执法;最终要使“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成为科学发展观实践工作的第一要务。

三、学习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学习是为了提高,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理论联系实际促进计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一是国家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有效发挥人大、司法、群团等机构的监督方式。通过监督机制监督的范围和领域广泛和延伸,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事业自身的监督机制。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完善创新计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提升计生行政执法行为和执政水平;通过系统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以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为主的模式,逐步形成各级计生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动态检查和静态检查相交织的方式。形成政府机关执法监督检查档案制度,记录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并以此作为影响其升迁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大力建立、健全、完善系统外部监督机制,从系统外部监督和制约计生行政执法。系统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重视计生政务公开,增加计生行政执法的透明度;注意畅通群众渠道,建立一套合理的群众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和拓宽计生协会在计生行政执法中的民主监督职能。只有真正建立了一套属于群众的监督机制,才能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秉公执法依法。

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计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其依法执法的重要基础。业务素质低下,势必导致盲目执法,随意执法等。提高其业务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把好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关;二是对在岗执法人员强化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地学习;三是创造条件选送执法人员到法律院校进修,以适应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创新;四是举办执法人员政策、法制理论研讨会,交流执法经验,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计生行政执法队伍,才能真正公正、公平地贯彻执行好计生行政法律、法规。

体育学科计划篇5

【导语】

考生在填报前应仔细阅读各校招生章程,了解院校关于单科成绩、身体条件(如不招色盲、色弱)等具体要求,结合自身条件谨慎选择填报体育类第一批缺额计划注:校区、学制、学费、备注等有关要求详见《报考指导》和院校招生章程院校代号院校名称科类征集志愿计划数1096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体育1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备注01体育学类1含体育教育;摘录《北京师范大学2019年本科招生章程》部分要求:高考文化课成绩不低于考生所在省份同科类普通本科一批录取控制线80%,体育专业考试成绩不低于80分(100分制)。详见招生章程或咨询学校院校代号院校名称科类征集志愿计划数1635贵州医科大学体育1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备注01休闲体育1院校代号院校名称科类征集志愿计划数1980湖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体育4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备注01体育教育(中外合作办学)4含新增计划征集;英语单科不低于85分院校代号院校名称科类征集志愿计划数2286廊坊师范学院体育1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备注0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高尔夫)1院校代号院校名称科类征集志愿计划数2462南京晓庄学院体育2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备注01体育教育(师范)2新增计划征集院校代号院校名称科类征集志愿计划数2691山东师范大学体育1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备注01体育教育(师范)1院校代号院校名称科类征集志愿计划数2720山西大学体育1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备注01体育教育1院校代号院校名称科类征集志愿计划数2892沈阳体育学院体育1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备注03休闲体育(师范)1院校代号院校名称科类征集志愿计划数2960四川轻化工大学体育1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备注01体育教育1院校代号院校名称科类征集志愿计划数9104亳州学院体育1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备注01运动康复1院校代号院校名称科类征集志愿计划数9111淮南师范学院体育5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备注03休闲体育5

体育学科计划篇6

一、调研目的。按照《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主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一批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创新性强的调研成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

二、调研内容。1.影响和制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包括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人口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出生缺陷预防等重点工作情况。2.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包括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和奖励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开展情况,群众生殖健康状况,群众人口和计划生育权益维护情况。3.人口计生系统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和工作状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调研方式。1.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征求各级党政领导、相关部门、人口计生系统、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2.与“*”人口发展和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人口计生“三线考核”相结合。在开展业务工作评估检查的同时,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的内容。3.与开展重点调研课题研究相结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开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发展功能区工作、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人口计生队伍及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监督制约机制等重点课题研究,加快研究进度,尽快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进度安排。10月8日—10月13日为调研准备阶段,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研究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访谈提纲;二是印发调研通知。10月中旬—11月中旬为集中调研阶段,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实施实地调研、座谈研讨;二是各调研组撰写并提交调研报告。11月下旬为成果运用阶段,一是举办调研成果汇报交流会;二是遴选部分优秀调研报告经委党组审定后,上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2月上旬-2009年2月为后续工作阶段,要结合调研成果,进行对照检查,制定落实整改方案,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

五、调研提纲:一、市、州党委政府,省直各相关部门: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在党政领导重视、部门综合治理、公共财政投入、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做法、主要成效、经验启示以及存在的问题;党委政府下一步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在人口和计生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对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二、人口计生部门: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特色做法、主要成效以及经验启示有哪些?本部门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有哪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有哪些?广大党员干部反映强烈、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对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广大党员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如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如何突出实践特色,有效设计活动载体,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最需要省人口计生委解决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对省人口计生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什么建议?三、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最满意的是哪些地方,最不满意的是哪些地方?享受了哪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享受了哪些计划生育奖励优先优惠政策?计划生育家庭在享受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时能否得到优先优惠?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计划生育家庭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希望得到哪些帮助?人口计生工作中是否存在强迫命令、乱收费、乱罚款的问题?对人口计生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体育学科计划篇7

关键词:计划教育;思想市场;自由思想;计划思维;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6-0017-07

当前是一个口号和标签盛行的时代,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伴随教育口号的不断推陈出新,有价值的教育思想逐渐被稀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经常被各种口号所左右,在政治或经济口号的引领下,高等教育改革者鲜有自己的思想。从“中国特色”到“现代化”,从“新常态”到“供给侧”,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经常充斥着政治正确和经济正确的口号。“以所谓新词来冒充深刻奥义。似乎精神是呈现于重新命名中一样。人们往往立刻被惊人的语言所抓住,直到滥用这一语言或者被揭穿假面具为止。为了在教育的混乱中寻找到一种形式,语言的还原也需竭尽全力才能办到。这样,今天的教育现象或是充满任何词的不可理解的、淡而无味的谈话,或是以语言性取代现实性”[1](p24)。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地“推进”“深化”,也一直在强调“全面”“综合”,每隔几年也总会有新的改革举措推出,但直到今天我高等教育体制的根本问题依然如故。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从根本的体制问题切入,牢牢抓住改革的窗口期,重塑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

一、计划教育:高教改革的难言之隐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原因,其本身也是最重要的成果,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计划性”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特征。目前,社会各领域没有哪个领域比教育领域的计划色彩更浓厚。在现代教育史上,拿计划经济的观点和办法,应用到教育上面,以形成所谓“计划教育”,尚属少见[2](p1)。因为“一件人所共知的事实是,政府‘计划’得越多,个人计划就变得越困难”[3](p98-99)。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专门活动,高等教育的整齐划一是灾难性的,它即便不会摧毁高等教育也会使教育本身失去活力。在我国基于教育体制与国家体制的一致性,计划教育已成为政治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相信,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通过有计划的教育能够把某些特定的价值观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从而实现长治久安。表面上,政府通过选择教育内容和考试方法,设计教育制度和组织架构似乎可以控制受教育者的思想,使其服从权力的安排,但实质上代价巨大。“要计划一个家庭的经济生活未必有多少困难,计划一个小社区生活的也较少。但是,随着计划规模的增大,对各目标的优先顺序的意见一致程度即趋于减少,而仰仗强力和强迫的必要性则随之增大”[3](p234)。就历史来看,的确曾有某些国家在某个时段通过计划教育有效控制过国民的思想,但思想的本质是自由流动,不可能永久被钳制,控制得越严、累积的压力越大就会越危险。明智的做法是在思想市场上,让观念自由地流动。就像商品的自由流动会增加社会的净福利一样,思想的竞争也会自然淘汰那些危险的想法。

在计划教育的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强调“计划”。对于“计划思想”的痴迷反映了我们的一种“罐头思维”,即依靠语言的习惯来逃避思考的痛苦[4](p67)。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很难整齐划一,为了统一思想而强行制定的计划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一个城邦一旦完全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整齐划一便不再是一个城邦了,这是很显然的。因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化,若以倾向于整齐划一为度,那么,家庭将变得比城邦更加一致,而个人又要变得比家庭更加一致。因为作为‘一’来说,家庭比城邦为甚,个人比家庭为甚。所以,即使我们能够达到这种一致性也不应当这样去做,因为这正是使城邦毁灭的原因”[5](p55)。城邦如此,大学就更是如此。如果先计划然后改革,改革的结果也就是计划的结果,改革本身会失去意义。

根源上,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计划盛行源于集权的管理体制。权力本不是坏事,但过度的集权就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权力的集中不仅意味着权力的转移,而且会改变权力自身的性质。“把从前许多人独立行使的权力集中在某个单个集团的手里,会使权力膨胀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影响极为深广”[3](p161)。绝对的权力之所以会绝对地导致腐败,既是因为人性使然,更是因为权力的本性使然。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都需要权力,但权力的配置最好是分散的,以便通过权力制衡权力。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优点就是通过竞争制度把权力分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对人的直接支配[3](p162)。市场竞争虽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制度,但如果没有竞争性的制度安排,高等教育领域无论如何改革都将缺乏活力。“教育绝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或者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集,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1](p24)。在我国,由于政治和行政权力的主导,计划教育在本质上是反竞争的,但同时由于某种制度性原因,在计划教育体制下,畸形的竞争又十分激烈。这些竞争不是高等教育或大学的自发秩序使然而是政府的某种指挥棒在起作用,是为计划而竞争,竞争的结果只会强化政府对于计划本身的偏好而非促使政府废除教育中的种种计划。“用增加竞争的方法来促长学术或思想创作可以有好的效果,但如果那竞争的准则选择得不对,例如算文章数量与学报排名,加上墨守成规的评审制度,则会导致悲剧性的发展”[6](p76)。当前由于计划体制的束缚,很多由行政权力人为制造的竞争,由于竞争准则的选择不当,正在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带入危险境地。比如,当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为了争取有利地位,各省市和各大学对于大学和学科排行的竞争趋于狂热。但事实上,无论大学排行榜还是学科排行榜都主要是市场导向的而非学术导向的。大多数排行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排行来吸引公众的眼球,进而在市场上获得收益,而非为大学和学科的发展提供专业性的建议。

在西方,一流大学的兴起通常与思想或理念的创新密不可分,一流的大学大多会在大学的思想史上留下独特的印记。反观我国,计划思维和集权体制阻碍了思想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大学的好坏通常由权力资源的集中度高低决定,与办学思想的相关性较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虽然一直倡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但因为没有新思想、新观念的涌现,所谓的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只能沦为口号。“从历史上看,人们总是在有教育改革的实际可能之前,先已经感觉到教育出了问题,因此需要改变。但是,在替代性的理念或可能性出现之前,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当今中国的教育也面临着这样一个局面,一方面是感觉到它必须改变,但怎么改变,什么是替代的模式,甚至是否应该寻找替代模式,都还是意念模糊,悬而未决的问题”[5](p127)。在我国,政府的文件一直主导着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大学校长很少能有自己独立的办学理念。改革实践中大学校长办学思想的重要性被忽视,对于政府种种计划的服从被放在第一位。伴随着党和国家重要政治文件的出台,一些政治话语被径直移植到高等教育领域,成为高教改革的指导思想。比如,当国家在政治上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就会要求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当经济改革中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稍后高等教育改革就要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政府这边一提“深水区”“新常态”“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也会积极跟进。这种状况的反复出现反映了我国高教体制的某种困境。具体来说,在计划教育体制下,由于原创性的改革思想缺乏生存空间,牵强附会的语言创新便会成为遮羞布。为了掩饰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的贫乏,当前大学里各种新名词、新口号层出不穷,但灼见贫乏。“从基本的意识出发,为了在一个时代里立足,人们把这一时代作为一个新的世界,在其中旧的一切再也不够用了,因此,人为了使新的东西发挥效用,非常乐意地为新东西命名,如新的思想、新的生命感、新体育、新的客观性、新的经济领导等等,似乎一加上新的字样,就具有良好的价值判断,而不是新的则只配有贬低的价值”[1](p118)。当然,反对高等教育改革简单的移植或模仿政治话语,并不意味着政府的文件或领导人的思想绝对不能用来指导大学的改革,而是必须有个限度。现有制度环境下,对于校长而言,放弃个人思考,服从政府的计划安排,紧跟政府的意图,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理性”选择。最终,每一位校长的理性选择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高等教育的改革在计划教育的泥淖中积重难返。

二、思想市场:重启改革的必由之路

20世纪80年代由于思想解放的缘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一度取得较大进展,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大学校长。但进入90年代后,随着各种计划和工程的反复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愈来愈缺乏想象力。近年,为了掩饰观念上的落伍和思想上的贫乏,对语言的精心改造或包装成为高等教育界时髦的行当。比如,为了和“大学理念”相对应,我们发明了“大学制度”,然后比照“现代企业制度”又推出了“现代大学制度”,稍后基于政治正确的考量,又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但事实上,“大学”(university)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制度”,“大学制度”的说法在语用学的意义上已稍显多余,而“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个概念如果脱离了中国的语境,即便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同行也会不知所云,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本身可能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修辞。所谓“现代”在价值上通常会追求一种“普遍性”,而“中国特色”则强调“特殊性”,“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也就意味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大学制度。再比如,为了对应我国特有的行业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我们发明了“综合性大学”,为了拉近与研究型大学的距离,我们又发明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为了追赶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又提出了“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等不同说法。这些用语看似新颖,实际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没有清晰的含义。概念的混乱反映了实践的混乱,实践的混乱也就意味着改革内涵的空洞化。“随着这种过程的继续演进,全部语言的意义逐渐被剥夺而文字则变成了空壳,失去了任何具体的内容;它们既可以表示一件事物的正面,又可以表示它的反面,它们之所以被使用仅仅是因为仍然附着在它们身上的感情联系”[3](p175)。当前在我国由于缺乏深刻的教育思想作为改革的指导,高等教育的改革有逐渐沦为口号式改革的危险。空洞的口号只是改革的伪装,对于高等教育实践很难发生作用。“就像黄鼠狼能吸空鸡蛋而不留任何痕迹一样,这些词也可以使它们所限定的任何词失去含义,而表面看上去却丝毫未损”[7]。为了改革或宣传的需要,我们可以发明概念,也可以更新口号,但如果不能改变大学的现实,口号终将是口号。更可怕的是,教育口号喊多了,我们会自我麻痹,把美丽的语言当成形势一片大好。事实上,“重复可以把最崇高的用语变为毫无意义的陈词滥调,把最杰出的作品变为索然无味的老生常谈”[8]。改革的口号或许可以暂时满足人的想象,但口号本身绝对无法自动成为现实。只要我们在思想上没有创新,只要我们仍基于错误的主张改造大学,大学就只能像惯例一样存在,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变革。大学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理和育人。为了追求真理和育人,大学的研究必须侧重基础,且强调研究本身的教育性。“大学教育是通过参与大学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深具内涵的自由。大学的第一个原则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第二原则是教育与培养过程的统一。从事研究和学习专业知识不但具有增长智能的功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整体的意识,以及发展科学研究的态度”[1](p167)。对于大学而言,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是为了发现自然的规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则是为了传世的思想或理论。大学的天职是追求真理,责任是解释现象而非解决问题,大学可以为政府提供政策性建议,但政策性建议必须基于科学的研究,而不能以大学的身份为政府的政策“背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超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必须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而不是眼前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小撮在思想创作上有成就的人,社会的经济发展会走进一个死胡同,早晚会受到严重的局限约束”[6](p38)。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决策多着眼于局部的、眼前的利益,短期的计划性和目标导向性较为明显。按这种模式运行下去,我国大学短期内也许就可以在世界大学排行榜和学科排行榜上取得不俗的成绩,但若没有自由的思想市场,没有足以传世的思想可以融入人类的文明体系,就不可能诞生真正伟大的大学。

我们知道,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政府对于思想的控制都有现实合理性。“在一个缺少灌溉系统无法生存的社会里,任何政体都不得不确保灌溉系统的完好无损。任何政体都必须动用武力保存自己而不至于被颠覆”[9]。但需要注意的是,真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必须积极通过制度建设来鼓励思想市场的竞争。当前由于自由思想市场的缺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缺乏想象力。改革过程中为了维护现有制度的合理性,人们选择将危险往后推。为了维持暂时的稳定,高等教育领域的很多改革都以不改变现有制度安排作为前提。我们改革的目标是不断强化政府对于大学的控制而不是驱动整个高等教育向真正好的制度去转型。在思想市场上,评价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是不是好的制度,不是说在这种制度下,大学科研论文的产出率或高被引率,而是对于人性的培养。有时候一种不好的高等教育制度也可以导致较高的论文产出率,但归根结底,一种好的高等教育制度除了要有发表效率之外,还要符合制度伦理的考量。就像好的国家制度要有利于实现人的尊严一样,如果一种高等教育制度强迫或诱使学者生活在恐惧和顺从之中,无论的效率有多么高都不是一种好的制度。“大学改革的实质是为了能够系统完整地体现其目标,因此,对我们的大学目标只作一些调整、修饰或变更最终会是一场空欢喜,除非大学自身已开始明确无误地、坚决果断地、名副其实地重新认识其使命”[10]。当前有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但事实上由于改革本身完全由外部目标所驱动,不涉及高等教育的体制问题,实质上更像是“以发展代替改革”。比如,当前的“双一流”建设尝试在我国大学和学科发展中引入国际视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绝对必要,但在竞争准则的选择上对于世界大学排行榜和学科排名的过度“迷信”必须警惕。排行榜意义上的“一流”绝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真正含x,作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明确,经过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在制度与理念、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首先要回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学科。毫无疑问,我们需要的绝不只是排名的一流,而是大学和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学科和大学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尤其是对于人类文明的应有贡献。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只讲结果,不问原因,只有成败,没有是非,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学和学科排名迅速上升,这种局面也终将是表面的、暂时的,不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巨额的资金投入和海外人才引进,加之各学校对的重奖,我国的某些大学和某些学科极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世界大学排行榜和学科排行榜上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甚至是前列,但如果我们的大学理念与制度没有更新,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问题没有解决,这种排名的提升将很快会遭遇瓶颈。经济学上对于国家的发展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说法,大学的发展同样也有“中等水平陷阱”,即如果体制的问题不能解决,自由的思想市场无法形成,大学自身无论如何努力,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都将无法持续提升至顶尖。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改革中硬件条件的改善、经费投入的增加和体制改革的进程将共同决定我国大学最后可能达到的高度。如果体制改革没有跟上,即便有再多的经费投入,我国大学的水平也不可能持续上升,而很有可能进入平台期或落入“中等水平陷阱”。一流的大学需要自由的社会和民主的政府。真正的高等教育改革应是大学“自由地改革”而不是“被改革”。如果政府自身不改革,仅仅试图通过重新设计高等教育改革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是不可能的。“教育机制从来就是政体的一部分,这不是说,所有的教育体制都是由国家政府权力所控制,而是说,教育机制的存在形态――能否独立,独立到什么程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国家政府权力意志――是由政体所制约的”[5](p201)。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始终是计划取向的,缺乏思想市场的自由竞争,那么“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将面临严峻挑战。

三、改革再出发:以自由思想纾解计划思维

对于高等教育改革而言,思想自由至关重要。除非能够自由思想,否则不可能进行有效思维[4](p250);而除非有效思维,不然不可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当然,对于重塑高等教育改革,自由的思想市场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绝非给予了思想的自由,就必然会产生自由的思想市场,亦绝非有了自由的思想市场就一定可以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成功。思想的自由仅仅在于保障那些可能传世的思想不被人为的扼杀,自由的思想市场也只是防止极端的计划体制可能引发人对人的直接控制。当前由于功利主义哲学盛行,在政府和大学的价值序列上,实际的利益总是优先于思想的自由。现有制度框架下,大学习惯于被政府计划好的改革所推进,有限的自由经常被肆意挥霍,甚至滋生腐败。当然,人类生活中完全排除计划也是不可能的。计划原本就是人类理性的一部分。关键是要明白什么事能够计划,什么事不能计划。需要计划的事若不计划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同样,不可计划的事若强行计划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灾难。“按照理智的判断,我们可以分辨出两种计划:一种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另一种是对一个无法达到的整体进行全盘计划,后一种计划是会造成灾害的。与此相应,我们也可以分辨出两种活动,一种是在人类能力范围内的自由施展,另一种则是在虚构的空间肆意妄为”[1](p22)。近代以降,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科学主义逐渐主宰人类的生活世界。理性力量的扩张导致了传统的祛魅,计划的思维开始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科学被建构出来以便为那些不可计划的计划寻找科学的依据。计划的盛行,除了理性主义之外,还和权力的过度集中密切相关。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所需要的不仅是理性和科学,更重要的还是权力。因此,计划的思维与集权的体制总是分不开的。在集权管理体制下,计划具有不可避免性。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理性的自负”和“权力的集中”使政府制定出的教育计划大大超过了应有的边界和限度。由于计划体制极为复杂的利弊已经完全湮没在精心设计的程序中,计划的危机被一种自称为科学的计划方法(规划或战略规划)所掩盖。尤其严重的是,由于政府的兜底和既得利益者的支持,整个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改革中由于计划思维可能引发的种种危险视而不见,似乎忘记了除计划以外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还有其他可以选择的行动方式。

当前计划的烙印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表面上,似乎大家千方百计要把高等教育办好,但实质上,不过是通过权力自以为是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定好了时间表、路线图和目的地。“不间断地制定计划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完全必要的,这里并不反对做计划,而是反对指导制定计划的错误意识倾向,以及反对那种想把不可知的一切拉入计划之中的做法”[1](p29)。同样,我们反对计划教育也并不意味着反对一切教育计划,更不意味着支持高等教育中的无政府主义,而只是意味着对于高等教育领域哪些可以计划,哪些不可以计划要有清晰的认识。“好的制度是竞争出来的,没有什么圣贤或理论家可以预先制定出‘好’的制度”[11]。遗憾的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往往是该计划的没有计划,而不该计划的则事无巨细地加以计划。而一旦实践中某个教育计划取得了些许成效,就会被管理者作为经验迅速推广到相关或不相关的领域。其结果,计划性与功利性相互叠加,越计划越功利,越功利越计划。“可以加以计划的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项成果终使人们看不到对整体精神培养的迫切性,首先是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引下,即对将来生活有用与未来职业作准备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因此,就不断地在课程中塞进更多的材料,增加专业,直到学校分裂成许多专业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将来生活职业的不同任务为宗旨的。在这种情况下,整体精神的传授、对教育团体的信仰都越来越不起作用。到处都是为争夺学生数目而在各专业之间展开了激战,以及为满足专业精细化而降低原来作为人的教育的总体要求”[1](p32)。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原本在于唤醒人的自由精神,张扬人的天性,丰富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为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性不被计划分割,我们应以自由的精神去领导所有的计划或为竞争而计划而不能以计划去控制人的思想自由,去避免必要的思想市场的竞争。

由于计划体制的束缚,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回避了根本性的体制问题,而将希望寄托于政府的种种宏伟“计划”上。期待在根本体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有计划的改革促使杰出人才和优秀成果大量涌现,从而极大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宏伟目标。这种计划思维存在极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如果不触及根本性的体制问题,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自由的思想市场,英明的校长和杰出的科学家即便会有,也极可能是偶然现象。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曾透彻分析了极权主义体制下为什么总是“恶人”执政。“能够诱使那些按我们的标准看来算是好人的人们去追求极权主义机构中领导地位的东西很少,而阻止他们去那样做的东西却又很多,对那些残酷无情、寡廉鲜耻的人们来说,仍然存在着这样做的特别机会。他们要做的一些工作,其恶劣性是没有人会怀疑的,但是为了某种更高的目的,这些工作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还必须做得同任何其他工作一样熟练,一样有效率。由于有些需要做的工作本身就是坏事,是所有受到传统道德教育的人所不愿做的,因而愿意做坏事就成为升官得势的门径”[3](p167)。现有教育体制下,官本位和行政化主导大学的逻辑,无论校长还是学者很难以学术为本,以育人为本。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当现有的制度安排将资源倾斜于行政权力,那么学术和育人的重要性自然会下降,追逐权力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大学原本是一个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对于思想和自由的追求理应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但由于计划体制对于集权的偏好,在强制-服从模式下,为了安全而放弃自由,为了利益而牺牲思想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选择。随着知识分子价值偏好的改变,加之制度同型性,大学的生态会迅速改变。“制度结构一旦相似,参与者个性中的精神结构(psychicstructures)或者规律(regularities)就呈现共性,在学校或者其他工作场所中,如果个体的时间在制度中度过,并且这些制度控制着有效的奖赏和惩罚时,个体的精神结构或者规律就更加相似”[12](p91)。受制于既定的行政隶属关系,我国的大学和政府无论在制度还是观念层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在政府的眼中,大学校长是其任命的官员,需要听政府的话,并对政府负责。而大学校长为了方便开展工作,也多会继续沿用官本位的逻辑,以利益吸引那些一心追逐利益的人,以别诱惑那些希望得到行政级别的人。其结果,坚守大学精神的知识分子会逐渐地远离大学的核心地带,没有坚强信念的“利禄之徒”会逐渐控制了大学的要害部门。在升官发财与思想传世的博弈中绝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意志薄弱。

为了摆脱体制的困境,首先要解放思想。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只要思想是自由的。“在社会演化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不可避免的是思想”[3](p72)。重塑高等教育改革必须直面体制问题,而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要以自由思想来纾解计划思维。“言论自由,学术思想自由,是人类自由的最后堡垒。只有靠着此一堡垒,才可以为人类留下无限生机,才可以使人性保持其无限的可能性。现代的政治家,多半根据教育原理去谈教育方针,而不轻于根据一时的政府要求去规定一种所谓‘计划教育’”[2](p2)。建国6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集权管理体制依然没变,高校根据政府的文件办学,在政府的精心设计下进行改革,几乎成为一种惯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在经济领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已经不可逆转,但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计划教育的体制依然根深蒂固。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制度安排比其他制度更要倚重更广泛的制度环境,即政治体制。一个国家的制度环境中如果缺乏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传统,要创建一所优秀的大学、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就会举步维艰,而大的制度环境中一旦建构出符合大学传统的制度安排,一流大学的创建和杰出人才的培养就会容易得多[12](p180)。实践表明,在自治与自由的制度环境下,人的天赋才能兑现,而在封闭应试的制度环境下,即便是天纵之才也会夭折。当前我国的制度环境中,符合大学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安排尚未形成,大学及其学科领域的划分、学术工作的程序、学者的社会角色等都还极其特殊。政府对于大学的支持更多出于功利主义的考虑。由于政府垄断着资源和权力,政府的计划性导致大学改革的被计划,大学的改革完全被政府所计划。“什么地方计划和知识独行武断,对精神价值大张挞伐,那么这些计划和知识就必然变成自身目的,教育就将变成训练机器人,而人也变成单功能的计算之人,在仅仅维持生命力的状况中人可能会萎缩而无法看见超越之境”[1](p35-36)。近年,随着政府对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计划思维更是“无孔不入”。政府的每一笔投入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一个庞大的计划。为了能在政府主导的种种计划中分得一杯羹,高校内部又会采取目标倒推,提前计划,四处攻关;与此同时,上行下效,高校也会模仿政府推出各种各样的配套计划。其结果,计划像密不透风的墙一样,严重伤害了大学的自治和学术的自由。各种各样的计划,让大学和学者自顾不暇。一个个宏大的计划既为我们绘制了宏伟的蓝图,也扼杀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可能世界”。对于大学而言,改革的前提首先是对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追问,但当前在资源的诱惑和权力的强制下,大学自身逐渐丧失了反思的能力,就范于政府的种种改革计划。大学的成长或学术的发展有客观的规律,期待过高,改革过急,无异于拔苗助长。学术不同于体育运动。大学也不是奥林匹克的竞技场。以计划为核心的举国体制也许可以用来奥运会夺金,但可能不大适合用来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真正伟大的科学发现从来不是计划好的,真正伟大的大学也从来不靠人多或论文多取胜,甚至也不是简单的金钱付出与回报。高等教育的繁荣需要的是自由的思想市场而不是种种计划。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徐复观.青年与教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3][英]弗里德里希・奥克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英]斯泰宾.有效思维[m].吕叔湘,李广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徐贲.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

[6]张五常.科学与文化:论融合中西的大学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7][英]弗里德里希・奥克斯特・冯・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4.

[8][美]巴尔赞.艺术的用途和滥用[m].严忠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86.

[9][美]列奥・施特劳斯.古今自由主义[m].马志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49.

[10][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6.

体育学科计划篇8

【关键词】工科 教学计划 制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指出:“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各大院校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之后,教学计划无论是编制形式还是其具体内容都做到了规范化、标准化,让教师、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教学内容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安排有章可循。下面就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和社会的一些反馈情况对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探讨。

1严格遵循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程序

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程序: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学习、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规定;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及要求;由院(系)主持制定教学计划方案,经院(系)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以确保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深刻理解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

借鉴国内外高校之经验,掌握本学科门类科技前沿研究动态,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管理原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教育部颁布的学科门类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基本要求,充分结合本校学科优势与教学特点而提出的一份如何编制教学计划的指导性文件,显然这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蓝图设计的指导书,应当既有理论蕴涵又有实际指导价值的顶层设计,实现教学计划与时俱进。

3确立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来制订的,因而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必须遵循国家教育方针,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各层次、科类培养目标,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基本素质的全面要求,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特色。

4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强调指出:“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制订整体优化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首先要处理好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各层次间知识的衔接。其次,整合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发生。对于同类专业间的共同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

目前的学分制教学计划是一个指导性计划,学生以教学计划为指导,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等自主地、灵活地安排学习进程,选择课程。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程组合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课程体系。为使学生既系统地学到专业知识,拥有宽厚的知识功底,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凸现课程发展的宽口径、兼容性、弹性化、开放性和实践性。

4.1宽口径

我国的本科专业设置,一度分得特别细,基本上按照二级学科甚至三级学科来分。由于本科教育教育不象研究生教育,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比较细而专,本科教育是打基础,专业分得过细势必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十分有限,就业面很窄,可迁移性差,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基础课程教育不仅是构成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重要环节,还是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温床。既要加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又要重视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还要突出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以及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2兼容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产生。这就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学科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淡化专业界限,考虑知识结构的纵横网络关系,增加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重组,避免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删减和堆砌,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连贯性与各学科知识、技能、过程的相通性,加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设置综合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其中,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按照相关专业的课程。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

4.3弹性化

社会发展千变万化,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各校校情千差万别,只有建立弹性课程体系才能以变应变。弹性化是指课程体系有可选择的弹性空间,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潜能、兴趣和爱好的余地。减少必修课的比重,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如大型综合课、小型独立课、专题研究课等;压缩课内时数,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设置辅修课程、双学位课程和重修课程以及分层次设置和分模块设置课程等都可以增加课程体系的弹性。

4.4开放性

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和课程体系本身的开放状态。课程体系对外界信息的接纳是指体系能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充实、更新和变革。课程体系本身的开放状态,一是同一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各课程要素之间相互开放、相互融合,打破传统的各课程要素的知识内容自成体系的封闭性,避免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出现重复现象;二是校内各专业课程体系相互开放,打破专业限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三是打破各高校甚至职教、普教、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和国外教育彼此隔绝的状况,构建相互开放的立交桥,实行学分互认。全方位的开放,将从根本上打破封闭,形成良性吸纳和互动机制,扩大学生视野,培养适应面广、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5实践性

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确实保证必要的实验时数和实习周数,使之达到基本要求,不能因学时减少而削弱和降低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近几年工科专业相应的实践环节有所加强,这反映了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和教学改革的成效现在工科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多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或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内容十分丰富,作用也十分明显。

高度重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检查监督教学计划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教学设想及课程体系,那么执行并实施教学计划也应是严谨、有效、一丝不苟的。既要鼓励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反映出的科学思想去创造性执行与实施,又要谨防和克服各种随意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计划的科学设想和目标。因此,教学计划执行与实施过程管理的根本任务是调动教、学、管的积极主动性,重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检查监督,保证教学稳定、有序、高质量地进行。

总之,教学计划管理是一项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特征的教学管理工作。它有很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因而需要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其相应理论作指导,特别需要哲学高度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需要有长时间的、大量的比较教育研究和资料、经验积累作基础;当然也更需要有一支教育思想水平和现代化教育管理水平比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尤其重要的是要以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去组织教师完成编制、执行与实践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搞好教学计划管理。

参考文献

[1]冯志敏,叶宏.美国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2(3):44~46.

[2]段东红,张忠林,刘世斌等.化工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04(3):104~106.

体育学科计划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pBL

中图分类号:tU984;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85-05

城市规划学科自设立以来,一直归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本科生入学时需通过加试美术判断其是否初步具备形象思维能力,说明城市规划学科基本教学内容偏重于设计能力培养与训练。经过60年发展,城市规划已不再被视为超越价值观念的纯技术手段,开始逐渐走向社会实践,城市规划学科研究内容早已跨出原有建筑学一级学科范围。

2010年,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与建设,调整之后的城乡规划学科在内容设置上更为广泛、在学科体系上更为全面,主要体现为从原有注重规划设计技术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联系更为紧密的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大学科[1]。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范畴也随之扩大,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也需完成从原有建筑学下属二级学科到城乡规划学下属课程的改革,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更为专业的学科视野。

“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orpBL)的教育学方法为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提供了教学改革思路,城乡规划学本身即具有实践特色,需要在项目工程实践中验证学科理论发展,因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与项目实践教学配合。文章即以“基于项目学习”方法为研究起点,试图探索以此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建构要点,以期为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提供若干思路。

一、原有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问题分析

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由同济大学金经昌教授主持,建立于1952年,当时称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发展至今,国内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

175所左右,通过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评估院校24所。但这些城市规划专业大多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创办,在设计类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类课程教学背景急需转变

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几所国内最先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上看,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体系普遍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前3年(或2.5年)与建筑学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内容完全同步,学习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培养形态塑造能力,在四年级(或三年级下学期)才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内容。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源于城市规划专业最初归属建筑学一级学科之下。学生在设计类课程学习中先以建立建筑空间感觉为主,到三年级以后再逐渐转向城市空间学习。

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无法使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建立宏观层面的设计概念,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内容时,无法很快将微观空间的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层面。在城乡规划学被设立为一级学科之后,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更为繁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将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设计层面,还需要很快接受更为多元化的专业课程内容,因此在城乡规划学跨出建筑学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及时改革,其设计类课程设置应与城乡规划学科内容接轨,形成具有城乡规划学特色的设计类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偏重于技术性训练

有资料显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65%基于建筑学背景,只有少量来源于理学、林学、农学等其他学科背景[2],建筑学学科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侧重于物质空间的形态规划与设计,如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内容,偏重于对学生设计方案的构思能力、设计技术以及图纸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物质规划时期教育,无法适应当前已经从规划技术拓展到公共政策的规划时势。

这一时期,规划教育内容越来越广泛,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训练,还需要了解实践规划,关心政府决策,掌握管理实施,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除了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社会调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设计分析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到目前为止,这些能力在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体系中都很难涉及,以至于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后,仍然在努力表达完整的图纸,忽略设计学习过程中其他知识的掌握,难以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规划实践需要。

(三)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不能对接

在当前的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工程实践,因此学习到的设计内容仅限于物质空间设计部分,难以学到设计、实践、管理等其他环节,无法真正掌握项目整体设计与实施过程。规划工程实践项目,从设计到实施一般需要经过前期预测、空间设计、实施管理等几个部分,整个过程共同影响最后的项目实施结果,因此,学生需参与不同阶段的工程内容,以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使城市规划教育内容早已不限于纯物质规划教育,而逐渐转变为与社会、经济、人口、空间、环境等学科共同发展的综合学科教育,这就更需要培养掌握多种技术的城市规划师,或者说城市规划师与设计师的分工需要更为精细。但现有设计课程培养模式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所需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担任规划师与设计师,需要长时间磨合。

二、“基于项目学习”教学体系内容简介

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运动最早出现在16世纪晚期的意大利,主要应用于建筑和工程教育活动中。近几年,这种方法开始逐渐应用于国内高校教学体系。

体育学科计划篇10

关键词宣传教育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企业计划生育工作

企业是构成社会的元素之一,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好与否,职工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性的强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与和谐稳定。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途径,不断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丰富宣传载体,营造矿区计划生育浓郁氛围

充分利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月、“5・29”会员活动日、“7・11”世界人口日、“10・28”男性健康日等纪念日和节假日,广泛开展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宣传服务活动。组织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和广大育龄群众在宿舍区成立宣传站,悬挂宣传条幅,开展了计划生育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向职工家属发放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协会知识、人口导报、艾滋病预防、避孕节育、关爱女孩、生殖健康知识等各类计生宣传品。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使广大育龄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认知相关的健康知识,促进广大育龄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公司职工家属的国策意识,更新职工家属的生育观念,使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为推动矿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转变观念,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计划生育工作

(一)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观念,自觉加强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从可以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认识和理解计划生育工作,以强烈的责任感,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真正负起总责,关注本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注重培养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的计生工作者;要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协调各个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切实把计生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完善目标责任制,切实把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真正做到“两种生产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二)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从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加强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全体职工思想观念转变。因此,企业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计生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新的生育观念,普及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引导职工群众按照国家和政府的人口政策、法规,规范个人的生育愿望和生育行为;帮助解决职工思想认识问题和切身利益问题,提高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

三、以人为本,用优质服务的态度解决育龄群众的需求

在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把依法管理与综合服务结合起来,把职工的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把引导节育与自愿节育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服务,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路,开创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科学服务。随着时代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安全避孕,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计划生育工作者,要在以往开展的计生科普教育基础上,增加艾滋病、性病等一系列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科普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宣传教育的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对象。新时期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不仅要懂政策、有热情,更要掌握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医学知识,为职工群众解疑答惑,把科学管理融于服务之中,科普教育融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服务中体现教育,营造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文明服务和谐企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