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0:37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四川旺苍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0-0259-01

现代农业水稻项目是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以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粮田,全面提高农田抗旱减灾能力,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田生产环境,提高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全面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步伐。

1发展现状

旺苍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幅员2987km2,辖38个乡镇(街道)、354个行政村、2516个社,共12.2万户、逾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464km2。县域地形地貌复杂,“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是全县客观的农业大环境,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受地理条件和设施老化等因素制约,一度造成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增长乏力的局面。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对农业实行一系列的补贴和保险,对农业注入巨额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恢复和提高,旺苍县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1-2]。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观念落后

抓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存在不足,仍然是沿袭过去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老思路、老方法,不能跳出农业看r业、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不能用工业化的思维指导谋划农业发展。

2.2基础工作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底子薄。全县农业用水、用电和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没有根本改变,种田成本高,是造成全县出现耕地抛荒和水稻“双改单”的主要原因。二是未充分调动自建的积极性。习惯于部门单干,而不去调动直接受益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部分农业项目建设成效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争资跑项、布点设计和组织实施等方面,重复建设、劣质工程等时有出现[3-4]。

2.3措施手段不够

一是领导重视还不够。部分乡镇和职能部门无论是在重视程度和领导力量等方面都还有不足,领导亲自过问少、亲力亲为少。二是发展创新还不够。在如何挖掘历史老品牌(如原广元县颇有盛名的“神皇寨大米”“龙凤大米”等)、做大做优做强大米品牌及系列产品品牌,如何延长全县大米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何扶持培育全县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拳头品种生产示范区和深加工龙头企业、凝聚产业优势,如何整合利用系列农业建设项目、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发展现代农业水稻项目,如何巩固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效、整体推进全县发展的工作思路等方面创新不够。

3发展建议

3.1正确处理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美丽幸福新村的关系

3.1.1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旺苍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经营和保障机制已经不足以进一步提高农业比较效应,传统农业已经无法留住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步伐。切实落实县委提出的农业“435”发展方略,必须在思路上有所转变、有所革新、有所进步。必须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负重加压,奋力拼博,力争实现农业“弯道超车”。

3.1.2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美丽幸福新村的不竭动力。农业稳则天下安。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资金。农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问题解决了,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性就会增强。从全县示范新村建设来看,主导产业发展好、农民收入多的村,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大、效果好,如近年实施的嘉川和尚午片区7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龙凤镇龙凤村的水稻产业等都为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收入保障。因此,必须找准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新农村的对接点,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平台,开发整治土地资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离开现代农业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源泉。

3.2“四大措施”发展现代农业水稻生产

3.2.1明确目标任务。根据全县水稻生产现状,提出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布局、提高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水稻产业的工作思路,年初制定水稻生产实施方案、高产技术攻关课题,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9000kg/hm2以上,百亩攻关田平均产量10500kg/hm2以上,全县水稻总产突破12万t的目标。

3.2.2强化科技支撑。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旱育秧及抛秧推广面积占84%以上;水稻专用配方肥推广面积达70%以上;全面推广三环唑浸秧,稻瘟病、稻飞虱、稻螟虫、稻曲病等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病虫损失控制在3%以下。

3.2.3开展高产创建。成立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的水稻高产技术攻关小组,负责水稻高产技术攻关课题方案制定、实施、资金管理、物质筹措与发放、课题总结、测产验收等工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县政府及县农业局投入一定资金,将科技人员与高产挂钩,达到指标则给予一定的奖励。

3.2.4落实保障措施。县、镇、村层层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积极保障对路良种、肥料、地膜、农药等物资,以满足生产需要;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等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的积极性;将措施成效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考核,对成效显著的乡镇、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

3.3“六个坚持”推进美丽幸福新村建设

3.3.1坚持创新思路。坚持“六用”,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坚持“三提高”,即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不断用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3.2坚持做大产业。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始终要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抓好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根据各村现有的条件基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同时,切实注重产业规模效应,力争让全村大多数农户受益,为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和村组集体收入积累打下基础。

3.3.3坚持配强班子。拓宽选择视野,强化班子功能,广开渠道选贤任能,配强配优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两委”班子。通过“公推直选”,大胆启用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和勇挑重担、公道正派、有远见卓识的能人。

3.3.4坚持务实规划。切实帮助有条件的村落实制订美丽幸福新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对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基础设施、村部建设、民建规划、水电路等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定。避免乱挖、乱建、乱种、乱倒等不良习惯。

3.3.5坚持创新制度。要创新建立健全各村管用的村规民约,积极动员和严格要求村民自觉遵守、自觉执行。村“两委”班子更要自觉主动坚持遵守各类规章制度,并针对实施中发现的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及时组织村民修订,切实用系列村规民约辅助村庄管理。

3.3.6坚持典型带动。要致力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通过村“两委”牵头组织,充分发挥个人能量,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的公益事业心,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到县、乡(镇)、村层层有点公开挂牌示范,村民学有榜样、赶有标准,并适时在县、乡(镇)、村组公开推介先进典型,促使相关村组农户进一步增强建设美丽幸福新村的信心。

4参考文献

[1]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544-547.

[2]詹慧龙.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5):1067-1074.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篇2

abstract:Developingmodernagricultureistheimportantmeansofthetransformationofthemodeofeconomicdevelopment.thispapershallowlyanalyzedandpondereddevelopmentconditionofChenzhoucity’smodernagriculture,themainproblemsandhowtospeedupthe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eofChenzhou,forreferenceonly.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Keywords:modernagriculture;development;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01-02

0引言

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七届三中全会、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系统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

1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2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近些年,郴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和指导农业,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郴州市的农业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当前,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2.1农业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明显提高2007-2009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分别为8.6、11.8、15.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8%。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94、120.5、160.3亿元,年均增长36.7%。2009年,全市新增投资5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242个,投资总额6.6亿元。政府对农业大力投入,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39万台、331.56万千瓦,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55%。全市良种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4.8%,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261万亩,取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达197项。

2.2农业规模经营户不断扩大,规模效益凸显据调查统计,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平均每头成本比散养低20%以上,收入高25%以上;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平均每亩收益比散户种植高200元左右。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业规模化生产是提高经济效应,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郴州市农业规模化经营迅速发展,规模经营户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年出栏生猪4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842家,出栏生猪97.53万头,占全部出栏的18.4%;种植水稻40亩以上的农户626家,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60个。

2.3特色产业区域逐步形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近些年,郴州市大力推进“一县一品”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区域逐步形成。特别是资兴的渔业,临武的鸭业,桂阳的烟叶,苏仙的油茶,宜章的脐橙,永兴的冰糖橙,安仁县的食用菌,桂东的茶叶、药材,北湖的花卉等等都已具备相当产业规模,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品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临武鸭、永兴冰糖橙已经通过了原产地认证。桂阳县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烤烟生产基地,2009年,烤烟种植22.07万亩,合同销售产值4.7亿元,实现烟叶税1.03亿元,是该县唯一上缴税收过亿元的产业;永兴县冰糖橙生产基地,连片种植达到10.6万亩,全年产量7.8万吨,实现产值3.2亿元;安仁食用菌生产基地实现产值2、3亿元,带动农户8698户。今年,宜章县启动了25万亩脐橙标准化生产示基地建设;临武县在麦市、三合乡实施万亩玉米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农户玉米种植6万余亩。

2.4农业龙头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全市公司制农业企业达340家。其中,部级、省级和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3、25和104家;年产值过亿元的有12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6亿元,同比增长19%,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22%。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中介组织和农业经纪人队伍迅速扩大。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00家,有67.8万户农户、301.7万亩农产品基地与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紧密程度的联结关系。

2.5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越来越愿意到近郊“农家乐”作短暂休闲。郴州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为农家休闲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2009年,全市共有休闲农业企业1134家,共接到休闲游客17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8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4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4家,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郴州市由省里评定的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达到8家。其中,北湖区梦里故乡生态观光园、资兴市汤市炎帝温泉旅游渡假休闲山庄、桂阳县奇秀山庄、永兴县龙山湖休闲农庄为五星级休闲农庄,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中心城区和外地游客。2009年,4家休闲山庄共接到游客60.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9373万元。休闲农业的发展为郴州市农产品的销售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据对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产业的测算,近两年来两地果品产量的75%以上为以休闲农业顾客为销售对象的直销和批发商上门采购,并且休闲农庄直销果品价格比其他销售渠道高30%左右。郴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现代农业的一大支点。2009年,全市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达216家。

3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尽管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农业在郴州市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尤其是存在的发展基础薄弱;科技普及能力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融资渠道不畅;农民素质不高等问题和矛盾,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加强。

3.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因素较多一是一些地方生产条件比较恶劣。郴州市地处丘陵,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山区面积大,石灰岩地区多,许多地方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农业生产,特别是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旱防灾能力较弱。水利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特别是2008年的冰雪灾害对郴州市的农业基础设施破坏较大。目前,全市有病险水库100座,占全部水库的10.9%。三是农村公路依然不发达,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尽管近些年,郴州市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多数村屯路面仍然泥泞不堪。

3.2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普及能力弱一是由于体制原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部分流失,技术人员非农业化、专业化、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二是部分农技人员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科技人员流失严重,乡镇农技服务部门的科技人员从事非技术活动较多或者长期被其他部门借用,在编不在岗现象突出。三是农技人员学习机会少,知识结构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无法满足农业科技进步的需求。四是由于科技推广部门业务经费不足,使开展日常下乡工作受到限制,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服务的主动性不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协会联系较少,开展科技服务推广工作不足。

3.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附加值低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低。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9.68亿元,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3%,低于全省(2008年为6.6%)、全国水平(4%以上)。二是品牌价值普遍不高。郴州市除临武舜华鸭业、资兴东江渔业等少数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国家著名商标,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附加值外,大部分企业仅仅是对农产品的进行初级加工,科技含量不高,其品牌价值不高。三是农产品附加值低。郴州市农产品以原产品和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为主。这类产品的附加值低,而且价格不稳定,存在“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生产丰收时,产品价格往往就低,严重压缩了农民的利润空间。

3.4农业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影响持续发展一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偏小。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7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71.9亿元,仅占总投资额的12%;用于农业的投资仅24.2亿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3%,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超过30%。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郴州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淡出了农村市场的情况下,新兴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缓慢。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运行,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需要。

3.5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产业调整难度大“思路决定出路”,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现代农民”。然而,郴州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素质低。据劳动部门统计资料,2009年郴州市农村劳动力有44.5%为初中文化以下,高中文化以下的占61%。二是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三是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强。绝大部分的农民保持“靠地吃饭”的思想,而没有“靠地赚钱”的意识。他们思想保守,长期按传统习惯经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敢承担风险,不愿意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民素质低给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带来很大困难。

4加快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为破解难点,消除薄弱环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出几点建议:

4.1进一步加大投入,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对农业的投入要适当倾斜,其增长幅度应当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财政投入机制。二是要认真落实各项奖励和补贴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业生产大户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全面落实农机具等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三是要积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积极落实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四是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要优先支持,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

4.2不断加快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重视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业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因此,要加快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各种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与市场的对接能力。二要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政府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三是要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四是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4.3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目前,郴州市的农村市场建设还很落后,集散辐射能力差,导致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较弱,市场占有率不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一是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依托经济结构调整和各地产品比较优势,建设一批特点鲜明、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要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三是要积极在周边大城市建立销售网点,逐步提高郴州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加强同国内进出口企业、外资公司的联系,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形成“生产与流通相连,本地与外地相通,国内与国际接轨”的流通大格局,提高郴州市农产品的竞争地位,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

4.4不断加强培训力度,抓紧建立科学有序的培训机制,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各级主管部门要抓紧建立科学有序的农民培训机制,积极组织有关机构和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培训成为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一是在培训内容上,突出抓好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二是在培训方式上,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以职业学校、劳务培训中心为骨干,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站为基础,以民办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优势互补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采取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实地示范等方式进行培训。三是在培训机制上,积极建立各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以协会为单位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引导,实行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利益共享,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42-02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产业支撑的重要举措。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从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四个阶段。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形态,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密集型的发达农业。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的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的多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科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原动力,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

2.市场化。传统农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现代农业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源泉。

3.产业化。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小生产,仅仅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环节。现代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产业脱节的局限性,走出了生产、加工、销售和社会服务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形成了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在现代农业中,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4.集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现代农业注重各类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有效整合资源、适度集中土地和实施科学管理等,以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来取代以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生态化。传统农业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换取农业的发展,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现代农业则以高度重视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和谐、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注重资源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积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6.多样化。传统农业仅局限于食品和原料的供给功能,现代农业则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功能,除具有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外,现代农业还具有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承担着创造和传承文化以及保护环境的功能,发挥着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以及满足人们领略自然情趣、享受田园生活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多样化,现代农业不但是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而且还是绿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又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二、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统筹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其它产业现代化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关系。要注重三次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统筹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构建起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农业结构。

二是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我国分散的农户经营方式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制约条件。要在坚持和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不以牺牲农民的土地权益为代价,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三是要把科技进步作为首要推动力。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只有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实现现代农业要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要以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为核心,通过劳动力集约和技术集约,走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是要注重示范引导。纵观世界不同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劳动力节约型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节老节地复合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并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区间的资源环境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试点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道路。

五是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建设不能以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土壤侵蚀为代价,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充分释放和凸显农业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和途径

一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产品提升农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引导企业向产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拉长产业链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提高附加值,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开放工作,拓宽眼界,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进资金、配置要素,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逐步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努力引进上下游关联项目,发展关联产品,主动引进同类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要培育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关键就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要培养一批踏实能干,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农业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工业化要求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以及现代眼光甚至世界眼光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工业化经营管理、产业化链条延伸。加快现代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和新型技能培训;要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定向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要推进农科教有效结合与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研院所深入基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服务。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要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专用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要以资源节约为目标,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要加快农业生物质产业的开发,推广沼气,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要抓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发展,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系统化,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四是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其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市场销售、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和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要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理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新体系,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统筹,加强农业科技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整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建设,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培育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和流通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要推进土地流转体制改革。在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不变、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采取股份合作、出租、转让等形式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引导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要完善支农体制改革,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综合运用税收、贴息、担保等经济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信用担保机制,拓宽农村担保品范围,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光玲.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2)

2.韩长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n].人民日报,2010.11.22

3.霍子俊,胡恒洋,张俊峰,蔡平.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及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8(3)

4.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篇4

一、镇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镇赉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壮大龙头企业,使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镇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农业产业化企业已经发展到225户,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2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9户,县级重点龙头企业34户。

2.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市场驱动下,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得到稳定发展,优质水稻种植面积100万亩,优质玉米种植面积120万亩,杂粮杂豆种植面积50万亩,奶牛存栏4万余头,生猪出栏49万头,白鹅出栏300万只,肉牛出栏10万头,肉羊出栏50万只,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优势产业带。

3.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科技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引进、示范、推广了节水灌溉、立体复合种植、优良品种、无公害生产等多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技术到位率在90%以上。各个龙头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品种类。

4.品牌产品不断涌现。根据市场需要,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品牌开发的关键,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宣传、营销、认证。目前,全县创建品牌69个,其中:有机食品38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食品22个。建设基地65万亩,其中:有机食品基地1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为拓展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对农村经济带动能力不强,受益农户较少。

2.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产品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牌意识不强,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更少;受多方因素制约,一些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无力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

3.农产品产加销体系尚未健全,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一些龙头企业原料无保障。

4.培育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环境欠佳。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发展基地、带动农户、进入市场要靠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多次增值要靠龙头企业;农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龙头企业。现就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1.要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建议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兴办龙头企业,并在项目招商引资、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形成亲商、爱商的良好风气,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

2.龙头企业要坚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要抓市场研究。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裁判,拥有市场,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在“公司+合作社+农户”这样一个产业链条当中,龙头企业第一要务就是要紧盯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跟近消费的变化趋势,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对于市场的走势,要有宏观的把握和战略的思维,要有前瞻性,特别要重视研究潜在市场。

二是抓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关注国内市场,也要关注国外市场,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加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三是抓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是龙头企业掌握原料来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龙头企业要在规范与农户的产销合同上下功夫,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履行各自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3.龙头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的开拓者,上联千家万户,下联国内外市场,是发展产业化的核心,肩负着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任,必须在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打造品牌、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抓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企业仅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低层次的加工是不够的,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储备,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引进新设备,采取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形成“一种原料、多种产品、综合效益”的发展格局。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科技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与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速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能力。

二是要抓产品质量。质量是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龙头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按照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环节,再到产后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严格按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操作,提高从农户到加工企业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市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走出国门创造条件。

三是要抓品牌打造。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是产品品质差异的标志。它具有相对的市场垄断优势,对提高企业收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县名牌产品少,知名度低,是一大薄弱环节。今后把企业品牌建设作为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狠抓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质量,以及策划宣传,形成一批企业品牌、产品名牌。

四是要抓增长方式转变。龙头企业要从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出发,转变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实行标准化生产,节本增效,另一方面要发展绿色经济、集约经济、循环经济。要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破坏,防止在企业的布局上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龙头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

一是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最迫切需要建立的就是诚信理念,它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一个优秀的企业,首先应该是一个讲信用的企业。龙头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商业伦理,始终把诚信放在首要位置,对农民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国家负责。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要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因素。龙头企业要把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蓝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和“温暖工程”,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和文化知识,建立一支宏大的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的用人机制,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在发现、培养和使用上下功夫、花力气,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篇5

关键词民营资本;现代农业;做法;成效;建议;河南登封

中图分类号F3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0-0301-01

登封市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市域面积1220km2,人口67万人,煤炭、铝矾土等矿产储量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行业战略决策的不断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决定地方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登封市坚持“内引外联”战略,在加强引导外资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民间资本潜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既加速了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解决了民资的科学利用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拉动了全市农业效益不断提升,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财力的增长,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从而实现了企业、农民、政府诸方面的合作多赢。本文对当地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进行了重点调研,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为积极探索“民资兴农”的科学发展模式奠定基础。

1主要做法

坚持“六个一”工作法,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为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保障。其主要做法具体如下。

1.1组建一个坚强领导机构

先后组建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各乡(镇)区、办党政正职为成员的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2个领导小组实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负责协调全市现代农业的总体发展和民资引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设立联审联批会、周工作例会、工作督查台账和“日询问、周报告、月通报、季讲评”机制,及时解决在引导民资发展现代农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2出台一套完整扶持政策

大力整合农、林、水、扶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涉农资金,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名优农副产品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市财政拿出1000余万元对本地民资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给予大力支持,有力地吸引企业家把资金投向现代农业[1]。

1.3构建一个高效工作平台

通过组建登封市行业协会联合会,将登封市嵩岳商会、市煤炭行业协会、市水泥协会等民资行业组织吸收为成员,由政府出资,定期组织民资企业家参加免费培训、特色农产品展销和全市农业观摩等推介对接活动,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发展优惠政策,引导他们了解关注现代农业发展,拓宽经营思路、转变发展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投资现代农业积极性。

1.4培养一群科技领军人物

始终重视人才与科技创新,市财政每年拿出1.2%约2600万元,设立登封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对企业引进国家高科技人才、创建产品研发中心、与高校合办产学研对接基地、进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进行奖励,基本实现了“每个农业龙头企业一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工作目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后劲充足。

1.5带动一批“双强”支部书记

重视基层农村零星民资的积聚效应,发挥农村“双强”支部书记带富作用,引导基层群众和返乡农民工合伙兴办农业企业。据统计,目前全市303个行政村中约67%的村支部书记创办有规模不等的种植、养殖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在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社会投资兴农的氛围基本形成。

1.6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建立现代农业重大建设项目领导分包和首席服务官制度,逐步优化民资投资环境。首席服务官负责统一协调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掌控项目开发过程中手续办理、工程进度、项目投资等情况,全力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方便、快捷的服务。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工程,明文规定了重大项目7d必须完成全部落地手续的要求,大大缩短了审批周期,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2]。

2初步成效

在民资引导“六个一”工作法的推动下,民间资本逐步形成“统一行动”,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实现了新型农业现代化与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三化”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郑州市级龙头企业32家,出现“小苍娃”“三楂红”“河南河顺”等一批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嵩山芥菜、山楂酒、茶亭沟红薯等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10余个省市。畜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也得到快速提升,宝融养殖、河南正邦、书青牧业等龙头企业成为郑州地区畜牧业发展标杆。富裕起来的农民迁村并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愿望也更加强烈,截至2015年7月,全市新型农村社区累计完成投资9.23亿元,启动建设社区26

个,5.6万农民迁入新居。另外,随着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的数量增多,加快了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实现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把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重点发展“农家乐”、旅游土特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等二、三产业,拓宽农业功能,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就地就业机会,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后盾。

3启示和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民资兴农积极性

政策引导是民资兴农的金钥匙。通过制定一系列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投资农业领域的本地民资企业家和个人实施奖励补贴,使其享受到与域外资本和其他行业同等甚至更加优惠的投资待遇和环境,从而把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向农村,实现民资的内向良性流动,最终实现兴农目标,才是“民资兴农”成功的关键[3-4]。

3.2健全工作机制体制,全面优化民资兴农发展环境

高效机制是民资兴农的催化剂。以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科学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简洁优化的行政审批机制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机制,消除民资投资顾虑,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本地甚至域外民资,打造民间资金洼地、投资热地和农业产业高地,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5-6]。

3.3强化规范管理,发挥民资兴农最大效益

科学利用民资是兴农的“金药方”。要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利用民资,用抓工业项目招商引资的理念做好农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和前期基础建设等工作,用好的项目吸引民资,将民资的自发性流动整合为针对现代农业领域的集中投资行为,充分发挥其量大、灵活、高效等财政资金所不具备的自然特性,充分展现民资促进农业发展所显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才能真正产生“滚雪球效应”,吸引更多民资进军现代农业领域。

4参考文献

[1]谢群.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2]张文勇.民营资本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3]候元梅.中国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相关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刘慧玲.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篇6

【论文关键词】川中丘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战略构想 

 

1.园区简介 

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是省级农业科技园,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距内江城区12公里,规划面积1万亩,总投资1.74亿元,将通过3年建成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该园以新闻巨子范长江故居所在的赵家坝为核心,总体设计分为:“一馆一廊、两街一市、八大板块(一馆:范长江纪念馆;一廊:长江文化长廊;两街:长江街和商贸街;一市:农产品集散市场;八大板块:特种水产、设施蔬菜、彩色农业、林果示范、花卉苗木、湿地农业、观光旅游、加工与居民集居)”。园区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农商贸、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 

2.园区规划背景条件 

2.1 政策指导、实地谋划 

按照2009年省委、省政府21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带动全区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由我区农劳办考核和申报,经内江市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并于2010年7月8日认定(即内农劳领发[2010]06号文件),命名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内江市农民工创业园”称号。园区是我区积极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实施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的一次成功尝试。 

园区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根据川中优势来谋划产业,将名人故居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一个“既有纪念性、又有地标性和科技示范性”的现代化农业生态观光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2 农业示范园建设与红色旅游的互动整合 

田家镇是以农业经济发展的中等镇,还是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居,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面对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建设这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内江改变传统观念和创新机制,将名人效应、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农业相结合进行开发,既能避免单纯开发名人故居和单纯建设农业园区存在的内容单一、形式不新的弊端,又能通过扩大载体。独辟蹊径实行“文农联姻”,大打“长江牌”,以此扩大东兴区的对外影响力和促进东兴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3 规划起点高、规模大 

园区的总体设计分为“一馆一廊、两街一市、八大板块”,把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成具有丘陵地区特点的现代特色农业的亮点、增长点。园区以田家镇8个村、5个坝为中心;以无公害大棚蔬菜规模种植、苗木繁殖和名特优水产养殖及种苗生产为主导产业;以范长江故居为载体的文化资源作为红色观光旅游的主要内容。项目基础设施规范化,田网、路网、水网、电网“四网”配套;生产过程标准化,通过专合组织、合作社等组织连农户建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现代化。 

2.4 完善的镇政府信息公开网 

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政府信息网开设了“单位简介、政务公开、政策法规、领导分工、信息动态、办事指南、图片新闻、便民服务”八个板块,涉及农村党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教育等诸多方面,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有利于建立一条多途径、广覆盖、全方位送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的新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有利于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科技信息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5 寻求科研合作,修复范长江故居 

园区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依托专家教授、区乡农业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种养殖优良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园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避免低水平运行,真正将示范区建成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农民增收的示范窗口。 

范长江故居修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故居保持了旧有风貌,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设计。故居修复和周边环境打造按照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建设规划,做到规划新、环境美,将之建设成为集旅游、纪念、参观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有新闻理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朝圣”的地方。 

3.园区建设成效 

3.1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建成三元村、正子村生产便道10千米、机耕道2千米;新建港湾式停车站1个;狮子村通村公路资金全部到位,目前正在建设中。全年新建山坪塘139口、河堰1处、郭家坝二级堤灌站80千瓦,整治垮塌渠沟260米,渠道掏瘀10000米,建成田间自流管网4千米,改善了全镇农业用水条件,成功实施了羊寺沟病危水库泄洪渡汛。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55口,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3.2 城乡统筹效果明显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田家镇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较大。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城镇开发、重点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大力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先后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广播,村村通有线电视及农村远程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社会保障方面,我镇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合作医疗、农村规范化卫生室、优化教育资源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3.3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镇政府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将正子村赵家坝作为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该区域目前已入住农业示范园、范长江故居修缮和新农村建设三大项目。园区内已有蔬菜种植大户(10亩以上)59户,种植面积1458亩,水产养殖290亩;园区内范长江故居修缮工程现已完成房屋赔偿、道路建设等各项前期工作,房屋修缮工程已接近尾声;新村五改建设已完成92户,已规划建设新农村风貌改造工程18户,村办工程已相继完工。 

3.4 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支撑作用 

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整合了资源,把很多分散、零星的项目资金进行了重新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建一块成一块,建一片成一片,拉动了一方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新农机在园区的充分应用,充分体现了现代元素,为东兴区的新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带动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品牌化;创新了经营机制,通过大流转、小业主等模式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4.园区发展战略构想 

4.1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 

园区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必须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坚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保障农民受教育的权利,防止中小学生辍学,成为新的文盲;二是努力办好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推广先进技术,特别是把园区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作为农业技术培训的重点,把农民技术教育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职责来抓;三是区内广播、电视等舆论宣传部门要面向农民和经营户,多宣传科学文化、科学致富的新知识、新经验;四是加快园区社会保障改革的步伐,发展卫生事业,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4.2 做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研发工作 

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农产品创新以占领扩大市场份额并最终满足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据统计,国内农产品创新成功率仅在10%以下,其中技术因素是影响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技术创新是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产品创新与研发前提和关键,做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研发工作三位一体,从而在发展农业产业和观光旅游业的基础上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4.3 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土地的组合 

园区要充分开发丰富的人力资源,还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从而协调两者的矛盾。将劳动力从耕地领域转向非耕地领域,一部分在园区就地转化,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从事农业产前和产后服务,以及进一步投放到改土、造林、筑路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上去;另一部分引导转向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园区土地资源的利用,要通过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挖掘其生产潜力,并且应注意合理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4.4 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要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类型的集约化产区,做到有一定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建立农产品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商品集散点建立农副产品批零兼营的初级市场,实行产销直接挂钩,集中订货,以流通为重点,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加工,形成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紧密相连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园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篇7

破除“天花板”“紧箍咒”迫在眉睫

会议提出,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我国农业生产正遭遇生产成本上升、财政补贴压力加大两大‘天花板’,以及环境资源双重约束两道‘紧箍咒’,若继续这样下去,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需要打上问号。”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然而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压力明显加大:一方面,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的投入,造成土壤地力的下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靠什么破题‘天花板’、破解‘紧箍咒’?只有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靠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志说。

农业已成四化“短板”

会议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

“与飞速行进着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四化的同步发展。此次会议对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表述,凸显中央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李国祥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化建设中的“关键变量”,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顺利,劳动力就能转移出来,才能更好促进城镇化发展。如果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潜力没有充分释放,那么工业化、城镇化也是危险的。

专家指出,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从而平稳较快地迈进现代化国家行列。相反,一些国家没有协调好四化关系,忽视了农业现代化,结果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的情况,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现代化进程受阻。

“第六产业”呼之欲出

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会议提出三产融合,凸显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告诉记者,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被称为“第六产业”(1+2+3=6),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

“三产融合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农业发展正在向这一阶段靠近,这是我国迈向农业现代化、实现提质增效的新机遇。”李国祥说。

郑风田指出,应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让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既能接入加工业的“二产”,也能连接休闲农业的“三产”,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让三产融合成为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

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偏低,原因之一在于土地经营过于分散。此次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促进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中金公司农业分析师边泉水说。

专家指出,会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体现出对基层首创精神的尊重。

“土地流转已成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并非只有土地流转一条路,从各地实践看,还包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朱立志说。

李国祥认为,会议提出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这是对农民首创精神的尊重和鼓励。“30多年前大包干,当时中央的意见是‘可以、可以还可以’,中央对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一脉相承。”

首提“人的新农村”

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篇8

会议指出,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是继承和发扬党管农村工作优良传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确保新时代农村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强调,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服务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更好服务群众,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省委常委会会议主要精神

7月3日,省委书记于伟国主持并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确保新时代农村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总抓手,着力推动“十大行动”落实,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一革命四行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底线任务,扎实做好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着力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如期实现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深化科技特派员、下派村支书制度等,让基层党组织

和基层干部更好服务群众。

三、市委常委会会议主要精神

7月24日,市委书记胡昌升主持并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

会上听取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情况汇报并研究部署了厦门市贯彻落实意见。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市委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专门调整成立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确保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在厦门贯彻好落实好;二是全面谋划部署农业农村工作,组织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印发市委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和推进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三是全面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立11个专项小组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四是全力推动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制定《现代农业招商实施方案》,成功举行现代农业招商推介暨签约大会,取得良好反响;五是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村组织运行和工作机制。

对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会议强调要求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条例》,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准确掌握主要内容;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厦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及工作纲要》,加快建设美丽、文明、善治、殷实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着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着力抓好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强项目后续跟踪,争取项目早日落地;要着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四议”是指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是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和“六要”群众工作法,发挥“一约四会”(一约是指村规民约;四会是指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要切实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增强村级“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区委常委会会议主要精神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篇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召开了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抚今追昔,有许多宝贵经验应当认真总结,有许多重大课题迫切需要破解,农村改革发展亟待加快推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这次会议从农村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肯定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建立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实现总体小康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作出的贡献。从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权利五个方面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这次会议客观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会议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针对目前的新形势,会议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从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建设、农民收入增长、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会议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农村金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农村**管理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二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从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扶贫、防灾减灾能力、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关键在党,并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篇10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马凯主持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12年,全国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圆满完成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民生有大改善,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发展持续向好、快速推进喜人态势的承接和延续。10年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克服多种困难和风险挑战,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1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开辟了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新纪元,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指出,要准确把握党的十关于“三农”发展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会议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阶段,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要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会议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会议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要从战略上研究采取综合措施,营造有利环境条件,不断开辟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

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会议提出,明年要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挥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

(二)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三)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其他各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