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2:55

传统文化的特色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课程改革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7.011

ontheCreationofChineseoutstandingtraditionalCultureCourses

SUoJiaolian

(HebeiUniversity,Baoding,Hebei071002)

abstractthecreationofChineseoutstandingtraditionalcultureprogramisanimportantinitiativeadapttothenewcurriculumreform,butalsoaneffectivewaytopromot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Fromtheconceptanddefinition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courses;formanddesigncurriculum;curriculumimplementation,etc.arebrieflydiscussed.

Keywords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featuredcourses;coursereform;courseinnovation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勤俭、善良、仁孝等美德,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的课程,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是现世所趋,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对于实现学校课程创新,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全学生人格意义深远。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概念

特色课程,顾名思义,要有特色。在内容上,一般课程来自共性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特色课程则是具有设计者个性特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停留在一般教学理论的泛泛议论上,而要有专题的深入研究。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则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传统节日、戏剧、武术、厨艺、中医,民间工艺等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而成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它包括现下流行的“国学”课程,又不同于国学课程。它可以与学校显性课程结合,又可以广泛的通过隐性课程渗透影响而得以实施。它处处体现我们中国的特色,时时培养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代。它使我们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在智力方面得到本应有的发展,也使我们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更有成效,最重要的是使我们每个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特色得到凝练。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形式与设计

2.1融入已设立的现有课程

现阶段课程大多是以科别而设立的语、数、外、音、体、美、社会、科学、等,多是某学科单一知识的课程,或是这几个科目的交叉综合课程。除了语文和社会品德课,很少有想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去开展和设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设立的现有课程,如:将诗词歌赋,神话传说,中国对联,中国传统节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融入语文课和社会思想品德课程,民间工艺融入美术手工课程,传统音乐融入音乐课程等等。使每门课程都具有我们中国的特色然后去培养我们的孩子那么我想我们培养出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有我们中国特色。因为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东西就是那个国家的文化。同时,学生们通过学习,综合潜力可以得到开发,智力能够得以发展,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2.2设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门特色课程

现在学校的特色班课程多是什么舞蹈班,围棋班,美术班,奥数班,滑冰班。这些班不能说不具有特色,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兴趣班课程。很少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去设立,更不要说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现如今,国家已经将足球纳入到义务教育课程,这是很好的一个开始。我们还可以设立武术课程,茶艺课程,陶瓷课程,戏剧课程,中国厨艺课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学习,而且更具有中国特色。开设这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门特色课程,孩子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更好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岂不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2.3定期开展主题专题活动

主题活动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参与其中,体验其中的乐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从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能力,并且学会了分工合作,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②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选用其中任一点一面都可以组织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如:选择中国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中的一个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在自由、开放、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合作分享和体验节日的美好气氛,还可以从中学到知识,提升价值观和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都更有针对性,每一次主题活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继承和发展。

2.4创设中国传统文化隐性特色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儿童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在学校、班级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都接触到的一种有形、无形的影响”。③传统文化特色课程除了平时的授受课程和主题活动,还应该建立起多角度的隐性课程。学校应在授受课程以外的环境、氛围等方面予以同样重要的考虑。如:传统文化宣传栏、文化角。还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此外,还有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会在教师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学校应给教师做定期的培训或学习机会。不过更多的是教师自觉地自我学习与提高。总之,学校应该意识到创设中国传统文化隐性特色课程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重视起来去创设优秀传统文化隐性课程。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实施

3.1教育政策的规定与支持

并不是所有新课程的实施都能一帆风顺,总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阻碍。但是,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与支持往往可以为新课程的实施与运行减少相当大的一部分阻力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顺利成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实施也不例外。如果国家教育部门或有关机构能够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对国家,对学校,对学生,甚至对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颁布相关的教育政策方针给予支持和肯定,那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实施必然会顺风顺水,必然会形成规模,必然会走进每一个校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实施同样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更是相关教育部门的责任。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用民族的眼界,教育的眼界,为教育事业发展制定出必要的大政方针,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3.2学校管理者前瞻的理念与深刻的认识

我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学校管理者是一个学校发展与运作的关键,一个学校的发展和未来与学校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办学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能否在一个学校顺利实施和开展首先需要学校管理者在理念和认识上的肯定。只有他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意识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对学生,对学校,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他们才会在接下来的管理部署、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倾斜,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实施才能顺利开展。所以,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有这种长远的目光和开放创新的理念。

3.3教师对课程的落实与其文化素养

教师是一个学校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该课程能够顺利实施的桥梁和纽带。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能否实现需要学校每一个任课教师去具体实施和践行。教师教授也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想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完美或者顺利的融合或体现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一方面离不开教研组的研讨,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就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这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特色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当然,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于其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展必然也会起到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的效果。此外,一个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的教师必然会在其言谈举止,身体力行中给学生潜在的影响。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育。

3.4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家长在孩子受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家校一致是现在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家长不能与学校课程教学理念一致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能够顺利的实施,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家长应该多与学校和教师沟通了解学校课程理念和学生学习情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校沟通活动”,争取能与学校课程教学理念保持一致,从而促进学生很好的学习。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多学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给孩子树立起榜样作用。家长还可以在家庭环境布置上多用些心思,装饰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饰品和摆设,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家长也可以利用孩子的假期带孩子多参观学习一些跟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及其他景点。让孩子在愉悦的玩耍中学到东西。为学校传统文化做好补充,起到铺垫和巩固学习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创设是对课程的创新,为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探索。不过,每一种新课程从提出到真正实施与普及却要经历许多坎坷和考验。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在优秀传统文化新课程开发与创新的这条路上,我们要不但要坚定信念,更要虚心改正与不断完善,争取越来越好,争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课程早日普及,走进每一个校园,培养出越来越有中国的特色的学生,也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越来越有中国的特色。

注释

①徐永森.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7(3).

传统文化的特色篇2

【关键词】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商品经济起源于古代秦汉的“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到唐宋时期发展迅猛,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十大商帮部落,现代又崛起了五大商帮,这个过程均昭示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历史的深邃与久远。中国悠久灿烂的商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积淀,历史厚重,不断发展。商文化是一种稀缺资源,浓缩了中国商业文明发展的高度。弘扬优秀商文化,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教育学生,有助于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和“忠恕”之道,强调推己及人,和衷共济。中华传统美德中仁爱、公正、诚信、友善、和谐、责任、奉献、谦敬、礼让等传统文化因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二、商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商文化”主要的体现形式是商帮文化。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有商人和市场的概念,并出现了早期的商业社会分工。在明中叶后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重本抑末的政策仍使“商”在社会阶层排序中屈尊末位。商帮是通过商人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在当时兴起了地方商帮,其中著名的十大商帮为山西、徽州、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洞庭、宁波、龙游和山东商帮。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晋商、徽商和粤商。

商帮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了商帮文化,它是地区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商帮在中国各个地方的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文化,他们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

商文化主张儒意通商,以儒家文化为依据。诚信是晋商文化的核心理念,晋商经营的哲学基础是“以义制利”。徽商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信条,高举诚信的旗帜,以义为利、义中取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所以在生意场上处处受益。浙商文化崇尚“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浙商遵循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勤劳敬业、群体精神、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在元、明、清时代,津门商人凭借临海依河的地利之便,发展漕运、海运,贩卖粮食、食盐,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富商巨贾。天津在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流入,天津开始进入以外贸加工业为主的时代。津商凭借与外商洋行的特殊关系,逐渐控制了天津的对外贸易。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天津近代化的交通运输、电力设施、邮电通讯的建设,津商逐步走向繁荣,天津也因此成为北方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中心。津商中“诚信合作、共同发展、敬谨谦和、顾客至上、突破现状、推陈出新”的经营理念也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

中国地域辽阔,地方文化特点明显。比如,晋商学而优则贾,勤俭朴实,同舟共济;徽商贾而好学,贾儒融通;粤商敢为天下先,内涵丰富等等。地方商帮巧妙地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自己的实际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文化。

三、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兼成人教育)学校,前身为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和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2011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两所学院整合更名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校训是“厚德尚能,励学弘商”。学校培养的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经济管理学院是六个二级学院之一,专业设置主要是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投资与理财、电子商务、旅游英语等。专业建设中的商业特色非常明显,为构建商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生源分布广泛。天津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在中国商业文化发展历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将中国传统商帮和津帮中凝练出来的优秀商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感染力和激励效应,非常贴近商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实例构思

历史的积淀和不断的实践探索为开展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宣传、教育、灌输、熏陶,开展优秀商文化教育,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商文化、商文化精神,树立现代商文化理念,培养儒商气质,为今后发展奠定一定的意志品质与文化内涵。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于2014年7月迁入海河教育园区,至今刚刚两年多的时间。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独立的教学楼,为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环境的便利条件。经济管理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制定校园环境的建设规划,以教学楼为中心,在教室、楼道、大厅、实训室等地方,张贴以爱国商人代表、成功校友为表现内容的宣传画。在教学楼门厅,悬挂“厚德尚能、励学弘商”的校训。在教学楼各层固定位置,设计摆放“中国商文化展览”。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首先,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在对校训的学习实践。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与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能够号召全体师生去学习、实践“商文化”,从而使“商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使广大学生更加热爱学校、热爱专业。“弘商”要以“厚德”为基础,这是为了强调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号召全体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承载人才培养的重任。

其次,成立“中国商文化”项目调研小组。经济管理学院将建立专门项目调研小组,深刻挖掘“商文化”精神,让优秀商文化深入人心。将该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在全院范围内。一是招募参与项目组研究的志愿者。二是提出项目研究方向和要求。初步计划是各子项目组以中国传统十大商帮和津帮文化为线索,搜集整理各商帮文化特征内涵、商帮文化精神、历史发展进程、代表人物、经典故事等,筹备制作“中国商文化展览”。在筹备过程中,通过调研、讨论、整理、提升的过程,使更多的人了解商文化,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大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奋斗的优秀品质的崇敬和热爱。

再次,学院社管中心在项目调研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以“学习和宣传商文化精神”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儒商文化社。该社团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全院师生普及“商文化”知识。

此外,学院还通过各类学生竞赛、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践行“商文化精神”、宣传“商文化精神”的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综合技能的发展。将结合学院年度励志报告会、文明修身情景剧比赛、创业比赛等内容在每年上半年举办“儒商文化月”;将结合年度专业技能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在每年下半年举办“新世纪新儒商技能比赛”。

最后,学院还将加强与驻津的各地商会的联系,学习了解现代商业的新动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代表到学院为学生举办讲座,分享成功成长的经验。

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职学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张力。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在育人过程中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延续,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作为二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将继续挖掘自身特色,努力在育人工作中继续摸索实践,将“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打造成育人工作的新平台,不仅要落地生根,更要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朱江鸿,廖启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15(4):105-111.

[2]王荣霞,于建福.开启中华文化本根教育的游学之旅―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例.高校教育管理[J],2012(3):36-40.

[3]白鸿萍.晋商文化融入山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研究.烟台职业学院学报[J],2015(1):25-30.

[4]葛锦晶.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2(2):135-139.

[5]陈周付,刘燕.徽商文化与高职商科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以安徽部分高职商科院校为例.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2(18):120-123.

[6]刘建湖.商业时代.中国商帮的地域特色与文化承接[J],2005(29):54-57.

[7]李国娟.教育探索.对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2014(12):95-96.

传统文化的特色篇3

【关键词】全球化;历史文脉;矛盾体;探索

前言

动车组的上马、高速铁路的通车、区域经济圈的形成,过去显得遥远的距离如今日益缩短,上午还在南方感受沿海的炎热,中午已到达北方体会寒风的凛冽。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不仅加快了各地人员之间的流动,也加快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融合的步伐。在这种快速的融合过程中,地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变得大一同,地域的特色在此过程中却逐渐消失。这就是“全球化”在国内这个小环境里的直接体现,而在国际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中国日益开放,与世界融合的步伐日益加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全球金融风暴的潜在作用、以及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一系列的大事件都在强力地推动着中国全球化的速度。

“全球化”这个字眼已经没有新意,在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存在多年,已成常态。全球化是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已经成为社会人士的普遍共识。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的巨大力量,正将世界推向一个全面融合的时代。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有着令人遗憾的破坏作用。单一的世界文明化的过程是对过去伟大的文化历史资源的一种消磨和腐蚀,它不可挽回地破坏了宝贵的传统文化和形形的地域特色,这种破坏事实上构成了对人类创造力的削弱,它使世界面貌变得平庸无奇: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我们使用着同样的电器、开着同样的车、看着同样的新闻、住在同样的钢铁森林里,每一个城市都变得一摸一样、无法分辨。

看起来我们离理想的西方文明的生活日益接近,我们的文化也越来越接近于所谓的发达国家的文化。于是,一个严肃地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古老文化传统还要做出多大的牺牲?但是,同时另外一个矛盾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势不可挡,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的层层包围与碾压下,必将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这不仅仅是我国所独自面对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无法直面来自于现代文明的冲击。

建筑领域的全球化

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和具体表现就是当今建筑学体系与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形态、建筑空间的雷同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多年的推进,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和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关于如何保护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相关的问题也受到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更多的重视。在我们的一堂口语课上,外教如是说:中国这些年发展太快了,上海跟伦敦、纽约已经没什么区别。我们可以将其算做一种正面的评价,但是对于一个从事建筑行业的人而言,这并不是一种褒奖,相反,是一种讽刺:是的,无论是北京、上海,或是香港、台北、东京、伦敦、纽约,或是曼谷、首尔,城市的绝大多数个性都逐渐丧失,彼此之间变得如此相似。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

建筑界的当前现实直接源自于全球化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著名的国外建筑师和事务所在中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中所向披靡,拿下了众多的项目,本土建筑师在节节败退的同时,变得更加的迷茫,本土文化的特点日渐流失。严峻的局面迫使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目前的局面进行批评和思考。“中国已经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等各种言论尘嚣日上,各种学术性的讨论也变得尖锐和激烈。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方和传统特性的东西逐渐弱化甚至消亡,这是一个虽不情愿却又不可阻挡的趋势。建筑是时代的附属物,是时代特征的直接体现,不同的时代有其相适应的不同建筑体系;因此,时代的进步和改变,随之的生活方式必将改变。建筑设计追求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东西是很自然的,但并不是简单等价于使用过去时代或特定地域的建筑符号、形式或风格,那显然十分肤浅;就像徽派建筑并不是简单依靠使用马头墙就能够表现一样。

所谓建筑的地域性

所谓“地域性”,虽然主要是反映在建筑的外在直观形态上,但更多的内涵是表现在地域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建筑的地域性文化体现在其自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性的东西,是其所属时代所属地域中符合其人民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的特殊的解决方式。不过到了今天,这样具有自觉的地域文化特色又获得成功的建筑已经不多见了,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趋向大一同的局面。

直面建筑界的全球化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经济的中心,这是谁也不能否认不可阻止的;而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被边缘化的状态也是不能回避的。如何应对建筑界的全球化,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一方面我们应当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全球化的冲击下的影响,要保护并发展我国的城市和建筑特色。如何建立适应于现代中国的建筑理论,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如何奠定中国建筑在世界未来建筑史的地位,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中国建筑师共同面对、群策群力的任务。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有国外事务所或境外建筑师参与的重大项目中,既有很多成功的尊重我国国情注重保护地域特色的案例,也有很多对中国文化十分无知和充满偏见的设计。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我首推华裔建筑师“贝律铭”,无论是其在苏州设计建造的苏州博物馆,还是位于香港的中银大厦,我都亲身观赏了,实在让人感动;不仅能体现中国文化和地域性的特色,同时在设计中能感受出设计师对中国建筑传统的一种尊重。而某些建筑,实在对中国文化缺乏一种真诚的态度,比方说国家大剧院、CCtV新楼等项目的争议直到现在仍未平息。问题的症结不在于你设计师的国籍,也不在于你的文化背景;而是关乎一种态度、一种思想。

一点实践

在前不久参与的一个概念型设计,正好是关于地域性文化特色的保护和设计具有民族传统特色建筑。该设计的背景是出于安徽经济发展和安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旨在弘扬和保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在合肥地区设计建造一座历史文化艺术博物馆或称民俗博物馆。

我们的方案构思源于我国春秋时期《周礼.考工记》中对于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描写,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依次我们将地块划分为3X3的九方格。同时,设计规划中再融合进书法史上临帖写仿的一种界格“九方格”,构成园区路网骨骼与参观流线的关系。整个完整的设计过程本身就是对设计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和保护地域性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总结

总之,全球化和地域化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的关系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地域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全球化则是一个永无终点的过程。全球化的本质并不是文化的单一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绝不是世界的大一同;全球化的实质应该是多中心的,才能是今天世界多元化文化依然存在的理由。在敞开国门后的一百多年间,尽管中华民族和人民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和曲折,但中国人始终以一种自主开放的姿态跟世界打交道,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智慧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

而作为建筑业的从业者,我们要以更开放、更包容、更批判的态度认真学习和吸收全世界优秀的建筑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正面应对强势文化的挑战,自发保护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且将其发掘、传承和弘扬。只有这样,在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才能贡献出一份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费麟.匠人钩沉录(节选).建筑创,2009年7期

[2]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建筑学报,2003年2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4]李敏泉.国际性“话语系统”与中国建筑的文化战略.(北京)建筑学报,2003年6期

传统文化的特色篇4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该理论体系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国家、党的智慧结晶。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建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要将其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基础相结合,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观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的中国特色文化、风格体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西方学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的研究工作也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世界各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我国在建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时主要以独特的方向进行发展,并做到理论、制度相结合的形式发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种全新形式的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从而促进国家快速发展[1]。我国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仅将社会主义的共性体现出来,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还将我国社会主义的个性体现出来。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正因为这些不足才在一定程度上将我国原有的党建制度进行创新、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体系的统文化特征的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国家发展的目标在一致,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共同点,为了二者的结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需要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国情制定对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这样这样才能将其中的价值、意义真正的体现出来。另外,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工作不仅仅可以推动马克思在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同时还能促进我国快速发展,将现有的思想基础进行创新、完善[2]。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特征

虽然说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不管通过多久的努力都不能进行统一实现。正因为有这些不同点,才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将这些影响合理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形成一项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其论证过程中,常常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将以盾贯彻到每一件事物的运行发展过程中去,并将其中的矛盾进行推移,而这些推移的现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使用的经世致用理论有着一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本质中,并将自然和社会活动进行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价值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理论与一些实践理论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的发生,颜元就提倡人们的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理论、知识,并从理论知识中获取觉悟[3]。到了晚清时期,西方文化的出现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广大学者开展了“经世致用”的理论,让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保障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由此可见,“经世致用”理论的出现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思想也造成了一定的改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共产主义的和谐思想有着一定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可以有效的对一些资产阶级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对一些劳动人民的价值进行榨取的行为进行评判,并指出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将资本主义进行取得。而我国传统化的文化的和谐思想渊源较为已久,其中的思想就是“学而有礼之用,以和为贵”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理想的社会,并做到人人相爱、人人平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统文化特形成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设可以有效的将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社会角度进行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社会主义中国化进程形成过程中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看做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将其设置成对应的文化成果。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基本理论”与“传统文化”的出现可以有效的让人们接受这一理论,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的创建打下良好的基础[4]。

1.科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同r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活工具之一。人们通过对文化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将其中价值的体现出来,并从广义与狭义的方面将其体现出来。文化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讲,主要通过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发展而形成,这种文化是一种隐形的民族形态;文化在狭义的角度来来看,主要指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并将这种文化融入到各个民族思想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一思想、文化。

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生存、发展的主要目的[5]。而传统文化是国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而形成一种语言文化,是国家文化、思想、精神的主要思想成果。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而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特色、民族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可以有的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总之,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特使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传统文化可以在社会、世界中站稳脚步。

2.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包括了精华部分,同时还包括了一些糟粕部分,而这些糟粕部分与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想更好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工作就应该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处理工作,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对其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弘扬。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创新、完善,这对于社会的生产、发展来说其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进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源,同时也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时代要求[6]。只有重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中价值体现出来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虽然说,我国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其中的负面作用,并以客观党、科学的角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从形式和内容上使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鲜明

早在很多年前,邓小平同时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并在强调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其中必须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而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有效的将中国特色融入到社会主义体系理论中,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7]。另外,在建o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应该采用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结合的形式进行建设,并将其中的立场、观点、特点通过所能接受的形式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经典语录体现出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被人们接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在间接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体现出来,并将其不断的升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有效的解决现代化社会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品味、风格、气派体现出来[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聚集地,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奠定了邓小平理论中的三个思想与科学观、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传承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并将其以和谐、民为邦本的形式发展下去,从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创建现代化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由以下几种文化特征:(1)和谐特征:“和谐”是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信仰。但是在旧社会时期,“和谐”二字很难体现出来,最地层的人们过着被压迫、剥削的日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逐渐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特征,并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建立了全新的和谐目标,而和谐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2)自强不息特征: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时刻坚持以改革开放、艰苦创业等理论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建设成一个自主、和谐、文明、富强对国家:(3)民本特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民本特征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而这一特点对于各个朝代的发展来说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0]。因此,我国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应以民本为主进行建设,并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经济的利益。

五、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去除,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帮助人民群众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同时还包括了全新的创新理论,对于国家的发展,人民经济效益的保障来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特征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特征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晓冉,董永亮.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之源[J].黑龙江史志,2011,3:40-42.

[2]李贵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6-31.

[3]石书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法论中的传统智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1-17+88.

[4]吴超,张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怎样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105-109.

[5]徐德莉,陈晓钢.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文化意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2-35.

[6]郭建宁.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1:4-8.

[7]高民,冯秀芹.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6-30.

[8]王锡伟,郭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国传统文化特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6.

[9]胡鞍钢,王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与目标[a]//国情报告(第十二卷2009年(下))[C].2012:46.

传统文化的特色篇5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的影响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文化传统,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而社会主义一传入中国就能迅速在中国生根发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契合。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大同世界”之理想,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是古代中国哲学家们描述社会制度的最高理想。因而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其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就能马上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在形式上构成了社会主义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合理性、合法性的基础。此外,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兼容,也大大减少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和运行成本,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就体现出优越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中国照搬苏联模式。但由于苏联经济模式无法适应中国具体的国情,使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总结了失败教训后,中国毅然踏上了制度创新的道路——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联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所有制结构的创新

中国的改革是在农村率先突破并首战告捷的,而突破就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创新,即: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集体所有,家庭经营。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长期传统的小农自然经济为主,这造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封闭性,使得中国人缺乏对公共事物的兴趣,“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就是这种性格的典型写照。“一大二公”的制固然从表面上满足了人们“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但这种体制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实际上大大损伤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形成了以家本位为中心的家族观念和家庭意识。家庭在中国传统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施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为核心、以农民的多种经营为补充的正式制度改革,既满足了人们“天下为公”的愿望,又符合其家本位心理,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为所有制结构的创新提供了组织基础和认同机理,大大降低了社会制度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运行机制的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正式制度产生之前,人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靠非正式制度安排来约束的。即使是现代社会,正式制度也只占整个社会约束的很小一部分,人们生活的大多数空间还是靠非正式约束来维持。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其核心内容就是市场机制的形成。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之初,出现了诸如市场基础设施的缺乏,市场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问题,在这期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就发挥了很大的约束作用。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倡导的集体主义、互助合作、诚信、仁义、“礼”“和”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增强企业凝聚力,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减少偷懒、“搭便车”等行为都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尤其是后来邓小平提出的两种文明一起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及后来诚信市场、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等,这些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方面,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导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的过程上。在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中,中国采取的是武装革命的形式,而不是改良的形式。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人们在意识形态上已经接受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则与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服从权威和长上的观念有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革命领袖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与当时中国人民这种性格上的依附和服从心理是分不开的。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采取的是渐进性的改革方式,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的有关社会主义的主导意识深入人心,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等思想与中国民众长期以来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不相容,从而使“激变”很难进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贵和等思想与渐进式改革方式相吻合。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制度改革方式的选择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创新以及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路径等制度变迁的各个环节中,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不可抹杀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特色”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江金权.“中国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解析[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陈波,张怀民.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传统文化的特色篇6

[关键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群;生成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115-04

景德镇具有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和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风生水起,再加上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科学规划,各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迅速集聚并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指日可待。

一、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的总称,它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指在文化创意和产业领域中,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体系。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指以陶瓷资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创意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等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体系。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分析

(一)丰富的陶瓷文化遗存提供文化基础

自古以来,景德镇以瓷为业,积淀了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一是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制瓷技艺。如中秋烧太平窑、拜祭风火仙师的传统,大量的民间故事、瓷坊歌谣,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等。二是文物古迹众多且保存完好。景德镇现有地面陶瓷遗迹30多处,其中高岭古矿遗址、珠山御窑厂遗址、湖田民窑遗址和古窑遗址等,都属于精品级文化资源,这些陶瓷文化遗存展示了完整的古代瓷业文明体系,具有持久的传承陶瓷文明的社会价值,是千年瓷都深厚陶瓷文化底蕴的载体,为陶瓷创意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

(二)多层次的陶瓷艺术人才提供创意源泉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业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还有无数的民间陶瓷艺术工作室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多层次的陶瓷艺术大军。目前,景德镇有包括王锡良、张松茂和秦锡麟等在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7位,还有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49人和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26人,上千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以及近万名陶瓷艺术专业工作者,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创意源泉(见图-1)。

(三)数个创意文化陶瓷基地提供框架雏形

景德镇近年来形成了数个陶瓷创意文化基地,为陶瓷创意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框架雏形。景德镇南郊三宝国际陶艺村,环境优雅,吸引着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们来这里创作、交流;在景德镇东郊明清园,景德镇雕塑瓷厂改制后,外来企业乐天陶社等大批创意实体入驻,国内外陶瓷艺术界人士也聚集到此,使这里成为创意陶瓷的大市场。2009年10月21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这里正式揭牌成立,成为陶瓷雕塑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的成功范例。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于2010年6月在景德镇西郊龙塘村正式动工,该中心着意打造以吸引500位国内、国际大师工作室为主的全国乃至全球陶瓷艺术创意产业基地,形成陶瓷创作、设计、生产、装饰、包装、销售、旅游和服务等一条龙的创意产业园。这些陶瓷创意文化基地的形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节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框架雏形(见图-2)。

(四)现有的陶瓷创意项目提供发展思路启示

近年来,景德镇出现了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品,如景德镇的瓷乐、“法蓝瓷”、“哈哈尼”、陶瓷文化旅游,这些新创意的产生及成功发展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思路启示。以瓷乐为例,它就可以成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一种具体产业形态加以完善,做大做强,从生产、培训、演出多方面进行服务,既可以满足个人收藏爱好、业余表演,又可以进行专业演奏;创意陶瓷“哈哈尼”,颜色鲜艳、天然环保,更重要的是它使陶瓷艺术创作从此不再是陶瓷艺术大师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可以创作陶瓷作品,以它为中心可以发展陶吧、“哈哈尼”陶艺培训和作品会展等创意产业形态;创意陶瓷“法蓝瓷”产品精彩别致、绚丽多姿,是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广受欢迎;陶瓷民俗风情游、陶瓷工业流程游、陶瓷古迹寻踪游和陶瓷珍品鉴赏游等旅游线路,使游客在旅游中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珠山官窑文化研究院”已成为富有特色的陶瓷文化展示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这些俨然已经成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五)日渐完善的产业促进政策提供良好环境

景德镇抓住国际、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遇、依托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为战略新兴产业,并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制定初步的政策导向,完善和优化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内外部环境。市政府正逐步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如重新规划建设“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并完善了文化商贸配套工程;恢复建设“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建设“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用以展示景德镇历史及当代各大产瓷区的陶瓷;把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老汽车站改建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建立和扶持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等。景德镇市政府还将完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贷款,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适当向文化产业倾斜;建立健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监督体系,这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政策,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一般生成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

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特点为:文化企业是创意经济的主体,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由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政府不对文化企业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而是为微观生产主体的正常生产经营创造外部条件,即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以法律为依据,不存在行政性的直接干预,而是主要从整体设计、产业政策指导和强化财政、金融调控等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和公共服务;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限制文化产业垄断,保护竞争。

(二)政府主导型

以日韩国家为代表,特点是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大力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干预的重要手段就是运用宏观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意市场组织结构。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中居于核心地位,成为事实上的决策者,企业的职工有权对劳动条件、生产计划、新技术引进和公司住宅等福利措施具有与经营者进行协议、共同决策的权利;大中小企业和平共处,创意产业内亦是如此;中介机构活跃,充当文化和市场高度融合的桥梁。二是形成合理的市场动力机制,保证企业和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三是制定严密的宏观经济计划。四是运用产业政策调控。政府控制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全国文化产业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为了保障计划的落实,政府推行一系列干预产业的政策,并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来保证产业合理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四、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生成模式

根据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集群的生成模式应属市场主导型。从目前来看,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环球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各种陶瓷文化产业雏形。随着这些产业发展壮大,新的创意文化产业被带动发展。由于受当前世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下,景德镇地方政府部门正在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见图-3)。

(一)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自发产生并发展

瓷乐、法蓝瓷、哈哈尼、陶瓷文化旅游和陶瓷文化展览等陶瓷文化创意产品最初是在创意人才的苦心钻研下自发产生的,由于从业人员不断地创新,再加上旺盛市场需求的拉动,这些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不仅为本企业创造了可观的利润,还大大的提高了传统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带动了其他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活跃了文化产业经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初步彰显出巨大的能量。

(二)政府重视宏观整体设计和产业政策指导

景德镇市政府目前正注重从政策上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政府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和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第二,规划创意产业蓝图,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市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陶瓷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第三,建议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解决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第四,重点扶持陶瓷文化旅游、陶瓷文化影视、陶瓷艺术展览、陶瓷人才培训和陶瓷艺术设计等产业,在引导产业发展中重视建立创意市场竞争体系,强调产业链的形成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已经初步形成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群。

(三)强化财政、金融调控,为创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多为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以个人工作室的方式存在。资金是中小型创意企业创办与发展的关键。在面临国内创业环境中的金融及投资问题时,政府协同金融界合作帮助他们融资,并倡导有潜力的民间投资者为他们提供资助,逐步建立强大的创意工业财务支持系统。

(四)重视对创意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

这几年,景德镇市政府主导建设了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和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以及改建老汽车站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建立和扶持三宝国际陶艺村、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等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这些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旨在为各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平台,当然也将促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

(五)重视创意园区建设,创建陶瓷文化企业孵化基地

传统文化的特色篇7

【关键词】历史古镇;发展环节;文化特色;风貌优化

一、关于历史文化村镇文化风貌特色的分析

1.我国传统村镇的特色风貌保护的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对于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策略日益展开,一系列的历史文明遗产被得到保护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得到健全,社会上关于历史文明古镇的研究工作日益开展,实现了历史文明古镇的保护之路的正常开始。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得到申报的历史文化古镇是比较多的,比如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等,这都是符合国家历史文化申报的重要名镇。在我国的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也有一些尚未进行申报的古镇,比如桂林漓江古镇,陕西省白河县城关古镇等,这些古镇的传统文化特色面临着消失的威胁。

古镇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表现在其传统的城镇建设、人文文化的应用环节上,比如江南水乡古镇,该镇诠释了古诗中的小桥、流水的意境,无论是该古镇的建筑模式还是所表达的艺术特色都表现了一种传统古镇的美,是值得我们进行古镇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持的。与古镇传统文化风貌相区别的是,城市风貌实现了自然的人的应用,它是人类的自然生活的改造。通过对城市文化风貌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古镇的文化风貌,从而确保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延续。城市风貌的空间结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城市风貌区、城市的风貌符号等,在城市风貌的剖析过程中,可以进行村镇传统风貌的深入了解,其具备自身具体的应用结构,比如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造景观或者自然景观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并且即使是目前正在保护的,也可能面临着其传统历史特色消失的威胁。

2.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

随着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开展,关于历史文化古镇的相关保护法规不断得到健全,比如《关于保护古文化建筑的指示》、《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延伸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概念,所谓的历史文化古镇是具备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意义的,包括其街道、村镇等,通过对我国历史文化古镇的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持,可以进行某一历史进程的传统风貌的保持,比如其地方特色、特色民族风情。比如南方的丽江古镇,丽江古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汇集成了丽江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体系的优化,可以保持其区域的建筑遗存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弘扬,这对于当前社会的历史遗存研究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具备借鉴意义的。

二、关于古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分析

1.村庄传统历史遗产的保护

随着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案的应用,我国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古镇都得到保护。比如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于家村,这个村镇经过了相当长的时代变迁。根据相关历史考究,该村是明朝于谦的后人。该村镇的特点是石头房屋的建造,比如其建筑、街道等。并且该村镇的建筑特色是非常突出的,无论是其阁楼建筑还是四合院建筑都突出了其建筑文化的独特性。这是一种对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弘扬的生活方式,值得社会进行历史研究。像于家村这样的村落在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是大量存在的,它们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性,实现了历史建筑格局的保持,具备良好的物质文化研究价值,村落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是现代社会研究历史的活化石。

村落传统特色风貌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实现了当时时代的物质文化与建筑的融合,比如自然景观、建筑风格等。这些建筑的外在形式表现出了一些非物质文化,比如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对我我们研究过去的社会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了,村庄传统文化风貌的保持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明确当期的历史文化遗憾保护的紧迫性,展开相关规范措施的应用,确保其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色的延续性的发展。

2.当代村镇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

为了实现对历史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积极展开相关历史文化保护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当代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古镇的文化风貌的保持,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传统建筑文化文明与现代建筑文化文明的结合。通过对当代城市发展与历史古镇保护这两个环节的结合,实现当前社会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当然了,对于历史古镇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历史发展文明的保护,更是对我国传统文明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村庄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在村镇的景观、建筑、街道等,这些环节也体现了其文化价值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模式等。通过对村庄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实现我国传统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村镇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保护。

在历史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不仅仅要针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要针对尚未被重视的村镇展开保护,从而确保中国历史文明文化遗产的延续,从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地的具体经济情况,展开相关资金的投入,进行遗产文化建设、遗产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旅游行业的配合,实现历史古镇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协调。

三、结语

在历史古镇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风貌特色的保持,可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确保后代子孙对于民族文化的集成,从而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当然,历史古镇的历史保护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引起国家的相关部门的重视,实现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这两个环节的和谐,从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郝俊卿,吴成基.王雁林.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11-21.

传统文化的特色篇8

而当下在美、日动画面前,中国动画因缺乏自身的特色而茫然不知所错。本文提出从羌族文化视觉符号中寻求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语言,分析如何利用羌族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造型,利用动画角色造型的风格分类,结合羌族传统文化视觉元素,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大力推动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视觉符号

视觉符号是一种非语言符号,是一种不用文字也能独立传达情感的视觉形象。视觉符号比文字更直接生动,是常用的视觉设计元素。在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设计以及各种科学、文学等艺术领域都有大量的视觉符号存在。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视觉符号的传播广泛用于传达交流。视觉认知是视觉符号的基本特征,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国家,视觉符号的认知存在着时间、空间的差异。所以视觉符号在不断追求创新与普遍认知。

中国羌族传统文化

中国羌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反应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分布亦广,据说他们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过程,羌族中的若干分支由于种种条件和原因,逐渐发展、演变为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的各民族。羌族历史在我国民族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期的具有强烈民族化风格的动画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中国动画的发展必须坚持民族化道路,我们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中国动画作品中一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中国羌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间故事、民谣、神话、民俗民艺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的代表,羌族文化蕴涵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思想和文化,可以激起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鸣。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利用好用于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中,应该说是我们当代动画创作急需解决的一大命题。

中国羌族传统文化视觉符号

1.中国羌族传统符号

传统符号指的是代表传统文化的“形”和“意”的结合。它是形成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一般符号的共同属性,即作为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它可以被视为设计元素和基本手段,通过新的加工和整合,实现传播的目的表达。

羌族传统符号延续至今日,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满怀激动,这种文化自豪感的积累从很多符号方面可以看到,如羌楼、祭坛等形象符号;如文字、红油灯、玉米撮撮、羌族金丝猴皮帽子、云云鞋等造型符号;如梅花形图案、云彩式图案等吉祥符号;如服饰、生活器具等实用符号,这些都是羌族的传统符号。

羌族的玉米撮撮。

2.羌族传统文化视觉符号的定义

视觉符号是中国羌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指在传统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的视觉符号,它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和视觉文化遗产的继承。中国羌族传统视觉符号在不同时期的创造活动中,代表了羌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羌族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传播有地域差异性和文化局限性。相同的视觉形象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理解。如羌族对白石的崇拜。白石是羌族人心目中神圣的符号,白石不仅代表羌族人的天神、诸神、神灵和祖先,而且代表了吉祥祝福和繁荣的美好愿望,但西方人对白色石头却不这么理解。因此,我们必须把握符号可能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的变量,确定符号当前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羌族传统视觉符号的新形式是要有形式再生和创新,而不是简单的照搬。

3.羌族传统文化视觉符号的种类

羌族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品种繁多。例如:羌族服饰品有头帕、毡帽、红油灯、印章、羌文字、羌族金丝猴皮帽子、羌绣、祥云图案的鞋子、羌族青花瓷杯、羌楼建筑等,这些视觉符号有较高的独特性,可以传达明确的信息。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

动画角色造型在动画片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能给一部动画片带来很大的正面影响,而不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则会给整个动画带来致命的负面影响,有时候不仅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无法传达出动画角色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从而导致这个动画的失败。

1.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概念

所谓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指的是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动画片中所出现的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等各种造型元素的设计。角色设计统领着整部动画的画面风格。如同真人电影中的表演者,是动画片最核心的部分,没有角色就没有动画存在的意义。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片前期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清晰、准确地列出每一个细节,包括所有角色造型的形象、服装、服饰、常用道具等进行创作与设定。因此,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其中的一种艺术造型方式,是指综合运用变形、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为可视形象,其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动画角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2.动画角色造型设计风格的分类:

现将经典动画片的主要风格类别进行归纳,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写实类风格

写实类风格的动画人物完全符合现实中人体的骨骼、肌肉结构。其形态、设色、服饰、性格等设计都更接近角色的真实状态。这类动画人物造型复杂、立体感强,其观众定位为青少年和成年人。

在写实类风格的动画角色中,以人物造型为主的占大多数,而人物的造型与其他角色造型比较难度又是最大的。首先是人物的比例、结构、形态相似,如结构稍不准确,观众就会觉得不舒服。因此,在设计人物角色时,不单要注意其性别、年龄、相貌、外形、服饰特征,同时,要对他的背景材料如地域、民族、国度、文化、职业、家庭以及个性所形成的特有气质作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生动地塑造好一个角色形象。

最典型的如中国水墨动画片《牧笛》里面的人物造型设计、宫崎骏的动画片里面的人物造型设计。

(2)夸张类风格

指的是对客观现实的自然形象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夸张、变形处理,基于真实人体的夸大与变形,不拘泥与真实的人体比例,从而达到一种非常有趣的效果。由于人物生动有趣,老少皆宜,这种风格被大多数动画采用,典型的如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蝙蝠侠》等。

(3)拟人化风格

以动物、植物、器物或其他非生命体作为主角的角色造型设计。

拟人化动画角色的特点:

1)将动物、植物、器物或其它非生命体与人的身体结构有机结合,使其带有明显的人类特征。

2)给动物、植物、器物或其它非生命体穿上人类的服饰,使动画角色进一步具备了人的感情,变的更可受、更生动。

3)行为举止的拟人化,这种处理生动有趣,强化了动画角色的性格与特征。

最典型的比如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加菲猫》等。

羌族传统文化视觉元素与动画角色设计

要想设计出具有中国民族化风格的动画角色形象。我们可以从羌族传统文化中寻找视觉符号,造型风格和审美语言,并将其有技巧的运用到动画角色的创作之中。

“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从羌族传统艺术元素中寻找动画语言并非是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羌族文化样式、造型元素直接用到动画片里,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也就无法找到动画的传统文化基因。

1.羌族传统文化在动画角色中的运用

羌族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从羌族传统的服饰、花纹、羌绣、碉楼、石砌房中,其中都有许多现成的形式、方法、技巧、形象、构造、色彩可供我们汲取,这些羌族传统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有助于民族风格的形成。这些现有的形式、方法、技巧、形象、构造、色彩中所蕴涵的精髓-“装饰性“和“自由性”才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1)从角色的身体造型及脸部特征上讲

《翩翩起舞》中是羌族小女孩朵朵卡通形象的一张作品,取材于羌族的人物造型文化。脸部也具有羌族小女孩的特点,带着耳环,编着辫子,带着头巾,这个角色的设计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羌族文化,并传承发扬,这个角色是由maYa这个软件制作完成的,这个作品的作者是许飞,他吸收了羌族文化中女性服饰的特点:女编发,以布缠头,身上套一件羊皮背心,女子衫长及踝,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现在我国宣传羌族文化的动画片很少,所以我们可以吸取羌族文化服装、发饰等特点,来创造出具有浓重装饰感的动画角色造型。

许飞作品

(2)从角色服饰设计上讲

在动画角色的服饰设计中,我们可以大量的使用羌族文化的视觉符号元素。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

饰物。

在我们设计动画角色形象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考虑继承和发扬羌族文化,把羌族的服饰特点用在我们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上去。如川音绵艺2009级动画学生制作的动画短片《小小尔玛》里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就利用了羌族服饰的特点。

(3)从角色的道具设计上讲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包括道具设计,在设计道具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采用羌族文化的视觉符号元素。比如:羌族的猴头仗,是巫师主要法器。猴头是羌族图腾标志,猴崇拜思想。

羌族猴头帽装饰雕刻图案是太极图、巫师法印、木刻印版、浮雕装饰、羌族碉楼、门主石、羌族人平时家中用的红油灯、羌族舞蹈中所用的羊皮鼓等,这些羌族传统文化视觉元素都可以用在动画角色道具的设计当中。

羌族红油灯

2.羌族传统色彩在动画角色造型中的应用

色彩作为传统视觉符号的要素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色彩观。中国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定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周代曾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彩”之说。“五色”是色彩的本原之色,即白、绿、黑、红、黄五种颜色,羌族的传统色彩如服饰有白、黑、红、黄、蓝。羌族刺绣也多用五色。

色彩作为视觉语言在画面中油超强的表现力,说服力、影响力,动画片中的各种角色的塑造,无疑都抛不开色彩。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中的角色是一直漂亮的“美丽鸟”,动画艺术家在创作这个角色时,运用了三种颜色,分别问黑、赤、青完全取材于羌绣中的五色,开创了五色在动画创作中的先河。

在《骄傲的将军》中,几个重要角色的色彩设计则完全体现了羌绣五色的原则。主要人物造型中服饰颜色的色彩也延续了羌族服饰色彩的含义。红色通常运用在正面角色上,表现的是人的忠勇侠义,偶尔也有讽刺意义。黑色主要表现人的直爽刚毅、勇猛、智慧,有时也表现人阴暗的一面,也经常用于表现阴险奸诈、刚愎自用的人。其他色彩如:绿脸表现性格暴躁的人,白脸表现奸诈多疑的人,紫色代表人的刚正威武、不媚权贵。

动画片《九色鹿》中的角色设计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的北魏壁画,大量运用红、黑、黄、金、白色等进行调和,画面色彩绚丽辉煌。而《九色鹿》这部影片中佛教色彩的应用突出了故事的宗教意义。在角色造型设计当中,这类色彩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羌绣当中也大量运用这类色彩,体现了羌族传统文化精神。

动画角色中运用羌族传统文化视觉符号的发展趋势

早期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动画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中国动画的发展必须坚持民族化道路,我们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中国动画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间故事、民谣、神话、民俗、民艺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的代表,羌族文化蕴涵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思想和文化,可以激起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鸣。如何将这些无形的资源继续良好的开发与利用,应该说是我们当代动画创作急需解决的一大命题。

结语

在当代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时,羌族传统文化视觉符号资源中能借鉴的形式、风格、种类、题材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相当丰富。羌族文化的传统资源都可以运用到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之中,恰当的运用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视觉符号,形成一种民族风格,那么中国动画才可以说是有着自己的特色的。在角色造型的设计上,多借鉴羌族传统服饰、花纹、羌绣具有较强审美价值和具有浓郁的艺术语言的视觉符号元素,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来看,创作出符合时展需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设计。

传统文化的特色篇9

引言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其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重,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到现代装饰中,可以促使现代装饰具有民族特色,艺术气息,文化内涵,对于提高现代装饰水平有很大帮助。基于此点,本文笔者通过分析传统装饰元素的形态,探讨和研究传统元素在现代装饰中应用的有效性,希望对于实现传统元素与现代装饰有效结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传统装饰元素的形态分析

1.装饰图案

传统装饰图案的形成融合了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才华而形成的,其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五千年发展的长河中,装饰图案一直代表某种意义或象征,促使装饰图案被人们所重视,促使其一直传承直到今天,并且会一直传承下去。就我国传统装饰图案基本形态来看,传统装饰图案的创造是实用和审美的完美融合,利用当时某种事物或某些事物,并借助想象以及情感表达,使得传统装饰图案不仅实用,还向人们传达情感。总体来说,传统装饰图案是实用意识、民族风俗、伦理道德、真情实感的重叠,这使得传统装饰图案具有文化底蕴。艺术形态。

2.文字

随着文字的创造到今天,文字结构在保持象形因素的同时,所体现的抽象意义、审美价值一直在深深的影响着这个国家和人民。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图形其更加直观的、清晰的表现文化,体现艺术。因为书写文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文字比划的流畅,感受到文字结构的自由;而就整个文字来看,文字演变的痕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字所体现的意义充分体现中国人们智慧结晶;文字审美特点充分说明了古代人民本原的审美观念。

3.色彩

色彩使得中国五千年历史更加缤纷夺目。因为有“五行五色”之说,中华民族色彩被推出,并使得色彩广泛应用,如亮丽的传统服饰、辉煌夺目民间年画等。色彩不仅让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五彩缤纷,也使得现代装饰更具艺术性、视觉性、审美性。可以说,色彩具有表现性、象征性、装饰性。

表现性。传统装饰色彩具有表现性主要是传统装饰色彩能够调整色调、明度、色相等,合理运用可以充分体现自然景物的色彩。

象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利用传统装饰色彩来绘画,可以渲染情感,促使象征意味更浓。

装饰性。装饰性是传统装饰色彩最基础的性质,因色彩的多样性,这可以使色彩根据需求,对事物进行合理的装饰,从而达到某种效果,如喜庆、吉祥等。

传统元素在现代装饰中应用的有效性

1.增强现代装饰的民族特色

在现代装饰中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如传统装饰图案、文字、色彩等,可以大大提高现代装饰的民族特色。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民族特色尤为浓重,将其传统元素有效的。合理的应用于现代装饰中,与现代装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整个装饰的审美感,还能够提高现代装饰的民族特色。那么,如何实现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装饰中的有效应用?

(1)直接运用传统装饰元素。因为中国传统装饰元素极为丰富,在运用传统装饰元素进行现代装饰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现代装饰需要,选择比较适合的传统装饰元素,进而直接应用于现代装饰中,也可以在传统装饰元素基础上,加以修饰,促使传统元素更符合现代装饰需求。

(2)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和重构。在现代装饰中运用传统装饰元素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提取和重构,即对传统装饰元素中满足现代装饰需要的造型、图案、色彩等装饰进行提取,设计者可以根据现代装饰需求,对所提出的形象上的概括,设计者运用各种设计元素、造型规律、文化内涵和艺术设计法则,将传统图形元素加以提炼、组织、整合,融人现代的审美理念,最终创作出现代设计作品,促使现代装饰充分展现民族特色。

2.增强现代装饰文化气息

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装饰中,提升的是现代装饰作品的文化气息。因为现代装饰作品中融入传统元素,相应的传统元素所具有的文化气息自然而然的融入到现代装饰中,提升现代装饰文化气息。所以说,传统元素的有效运用。

传统文化的特色篇10

1.1色彩的设计特征

在白酒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风格运用,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特征,传统的白酒包装中色彩的运用带有一定的阶级特征。传统的白酒包装设计比较注重对天然材料自身纹理和色彩的运用,不会添加任何装饰,表现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风韵。

1.2图形的设计特征

传统图形在白酒包装中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在传统白酒包装设计中大多会采用各种吉祥图案、文字或图腾等,并在这种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艺术再加工,从而形成一种寓意深厚的图形艺术,也形成了我国白酒文化所独具的民族特征。

2传统文化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2.1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比较广泛。在白酒包装设计中传统图案无论是作为底纹、主体图案还是作为边饰,都具有优雅、古朴与清新的“味道”。在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选择具有传统文化风韵的图形来加以运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设计手法。传统的图形纹样取自于民间文化,具有朴实、粗犷、乡土的气息,其中也会包含一些宗教文化色彩,构图严谨且想象丰富;同时,也不乏以诗词书画为题材和图形的设计。我们在进行白酒包装设计时,一定要意识到,对于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不能生硬的照搬和模仿,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设计师自己的思想,将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与设计师自己的创作理念融合在一起,使作品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神韵,又具有现代文化气息,从而达到形与意完美搭配。

2.2传统书画艺术的运用

书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不仅吸收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等名家的思想和文化精华,还融入了更多的民间文化艺术风采,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我国白酒包装中的文字、图形设计,很多都是从传统的书法、绘画、诗词中演变而来的。酒可以说是很多诗词、书画大师的创造源泉,酒与书法的关系就好像诗人与酒的关系一样,包含了设计者无尽的感慨和情思。我国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很多书法大师,都对酒文化有着独特的感情,从而使白酒包装中的文字表象更具文化特色和审美意境。将书法应用到白酒包装设计当中,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使用的,应该结合白酒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历史、酿造方法及地域特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推敲,将书法的形与意完美的呈现在包装上,不仅要为包装增添艺术气息,还要体现出白酒的品质特征。

2.3传统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白酒包装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是一种较为形象的设计语言,在包装设计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效果,是白酒品牌与形象的重要标志。在白酒包装设计时,要熟练掌握色彩的工艺性质,对色彩的规律及信息进行加工与巧妙运用,便会达到非凡的艺术效果。我国不同的地域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喜好。而白酒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使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更加集中表现在对中国特色与地方特色方面。我国的传统色彩大主要以大红、紫红、金、明黄、蓝、黑、白等为主色调。在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结合色彩的传统审美思想,合理的运用与融合现代色彩理念,便可以设计出具有独特东方魅力的包装作品。

2.4传统器物造型的运用

中国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对“美食美器”的追求从未间断。尤其是饮酒之时更加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因此,酒器与酒文化同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情缘。在我国古代,酒器的造型丰富多姿。从材质上讲有木、骨、陶瓷、青铜以金银、玉器等。其中对于青铜器的运用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在造型设计上可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利用现代造型的工艺及技术手法,将这些传统的酒器造型融入到现代白酒包装造型设计当中,不仅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不仅拓展了白酒包装设计的思路,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