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业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8:44

药业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市场环境;营销策略;药物行业;抗肿瘤药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066

1抗肿瘤药物市场环境

1.1宏观市场

1.1.1人口与自然环境

根据1973―1975年全国人口死因回顾调查及1990―1992年1/10抽样人口回顾调查资料,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肿瘤死亡率的变化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在过去30年间,我国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预计在未来20~30年,我国肿瘤死亡率将继续上升[1]。

1.1.2经济因素――社会消费者个人收入

分析宏观环境中的经济因素的主要目的是找出直接或间接决定、影响社会购买力的各种因素,社会购买力是制约企业营销的关键,而消费者个人收入又是影响社会购买力的最重要因素。由于抗肿瘤药的研发周期长,研发难度大,常常导致单价较高,这个特点要求社会具备较高的社会购买力。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由此可见,以2005年作为参考,抗肿瘤药物虽然价格普遍较高,但在我国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2]。

1.1.3科技因素――专利期之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医药行业就是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上,这是一个技术壁垒。新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包括药物产品专利、药物制备工艺专利、药物用途专利等不同类型。国家规定药品的专利保护期限通常为20年。药品市场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如2012年,礼来公司由于抗肿瘤药健择(Gemzar)及抗精神药物再普乐(Zyprexa)专利到期,导致当季净利润同比下滑27%。

1.1.4政治与法律因素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对国家政策非常敏感的行业,其市场动向受政治和法律的影响非常之大。如限制药品价格、医药分家、深化医改等政策都使药物行业发生了地震。

1.1.5小结

纵观抗肿瘤药物的宏观市场,其主要特点为:一是患者基数大且增速高、社会购买力强。这说明抗肿瘤药物有天然的很好的市场前景;二是技术更新快,新药不断推陈出新。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利好,将使更多患者受益,并有可能通过个体化治疗,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药物,从而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于公司来说,将不断处于药物更新换代的压力中,尤其是药物即将专利到期时,如果不能升级产品或联合用药产品,将极大的影响销售额;三是国家政策的变化。这要求企业在营销时时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遵守法律、遵守合规,并且不断适应政策变化,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优化营销策略,必要时做出市场转型。

1.2微观市场

1.2.1企业内部条件

企业内部条件涉及9个方面内容:目前的战略运行效果、资源强势和弱势、企业价值链、核心能力、产品竞争力及市场营销状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状况、经济效益状况、组织效能与管理现状、面临的战略问题[3]。这些内因都影响着企业在微观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1.2.2竞争对手

抗肿瘤药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互利互节的关系。有的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如治疗乳腺癌的长春瑞滨和多西他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有的是合作关系,如治疗结直肠癌的Xelox方案,就是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的联合治疗方案;如可以选择联合或不联合细胞毒性药物的分子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联合方案中的药品厂家通力合作,使患者最大可能的受益。

1.2.3营销中介――医疗机构

在药物行业,最终的消费和受益者是患者,而抗肿瘤药物是处方药,根据国家法律,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患者才可以购买。这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产品的销售要通过中介,即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着药物的销售,某些社会偏见通常会将药品销售与提成挂钩,将合作关系与行贿受贿划等号,而现实并非如此。药品是涉及人类健康的特殊产品,尤其是抗肿瘤药物更是关系患者的生存,无论是药物公司,还是医疗机构,都会本着患者受益的原则选择药品,两者的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药品医疗信息的传递上。医学信息传递的越充分,医生理解的越充分,运用的越得当,患者的受益越大,此处所说的医学信息包括:药品的临床适应症、有效率、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现和上报、临床试验的更新等。

1.2.4小结

在抗肿瘤药物宏观市场一片大好的景象下,微观市场可谓险象环生。企业自身实力、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利互节、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强弱等,都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成绩。企业需要不断发展壮大;找到药品的特点和适应人群,推出适合的营销策略,以对抗竞争;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使药品被充分了解和正确使用;并保证物流配送的及时和有效。

2抗肿瘤药物营销策略分析

2.1调研与市场定位

通过对符合药品适应症的客户群及医院的调研,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合理的市场定位是制定营销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将顾客作为细分为多个市场,利于药品快速占领市场并维持市场占有率[4]。市场定位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突出企业及其产品的特色,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5]。比如同为治疗食管癌的药品,可根据其治疗有效率,选择早期、中期或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其目标客户群。

2.2竞争与合作

第一,差异化竞争。包括产品差异化、形象差异化、价格定位差异化、促销战略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化,形成企业药品的品牌价值。差异化既可以满足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需求,又为企业构筑了进入壁垒,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6]。第二,市场活动。企业通常开展科室级会议、区域级会议、全国级会议等,进行药品的学术推广。针对病情复杂比如涉及多学科合作的疾病,还可以通过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集合多个科室的医生,讨论病例并给出诊疗意见。另外还可以通过慈善赠药活动,患者和医生有机会使用更多药品,从而更了解药品的效果,为医生改变处方习惯及患者后续持续使用奠定基础。第三,“多赢”合作。立足于联合用药,企业之间可以展开合作,不但可以促进企业药品营销,也可以帮助医生积累用药经验,使患者更大程度受益,从而实现“多赢”。由于药品的研发周期长和投入大,企业间还可以共同投入研发,为未来长期的营销收入做准备。如2012年,安进(amgen)公司与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合作协议开发和销售安进公司在研的5种单抗药物。

2.3客户关系管理

第一,目标客户的选择[7]。在确定了市场定位之后,需要对各细分市场做细致入微的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销售的增长点,这项工作要具体化到科室、适应症、处方医生上。即药品在相关科室、适应症和目标医生处方中所占的比例。如某一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物,其目标科室为肿瘤内科、肛肠科、普通外科、肛肠外科等,目标医生常为制定治疗方案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第二,客户分级[7]。根据客户的重要程度,即对处方的贡献度或者对市场的引领度,可总结出客户分级金字塔。根据客户分级,来确定对不同级别客户的拜访频率、资源投入方式及数量。第三,医生处方行为分析。医生在进行处方时,往往会有自己的处方首要原则,如某医生相信某种抗肿瘤药物是发病初期的最佳选择,或者当病人不能用其他药物得到控制时,这种药物也是替代药物的首选[8]。企业营销策略应该包括改变医生的处方行为,尽量使药品成为某一类治疗方案的首选,以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第四,充分传递信息。包括药物的正面和负面信息,以便使医生更好的做出处方决策。[8]

2.4营销人员管理

第一,销售目标导向力度。目标导向力度是衡量销售人员的一个方面,即销售人员是否可以在接触客户的不同阶段都牢记要实现的销售目标,是否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落实向成交目标努力的具体行动,以及这样的行动是否具力度、执行落实是否到位等。[9]第二,过程管理。一个完整的销售过程包括销售探查、接触前准备、接触顾客、需求识别、商品展示、处理反对意见、完成销售、售后。[10]表现在抗肿瘤药物行业,即营销人员通过探询,了解医生新收患者,患者疾病类别等信息,并在拜访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用药倾向,介绍自己药品的适应症及优缺点,必要时解答医生或患者的提问,从而帮助医生或患者正确选择并使用药物。完善过程管理,可以更好的向销售目标进发。

3结论

由上所述,抗肿瘤药物既处于形势大好的宏观市场中,也处于白热化竞争的微观市场中,这对企业来说既是利好,也是挑战。企业需要从市场调研及市场定位、竞争与合作、客户关系管理、营销人员管理等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多维度的营销策略,全面提升自身营销实力,面对挑战,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徐宁志,董志伟中国肿瘤流行状况与防治对策述评[J].肿瘤防治杂志,2013(1)

[2]刘子安中国市场营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托马斯・英格拉姆,雷蒙德・拉福格,雷蒙・阿维拉,小查尔斯・施韦普克销售管理:分析与决策[m].李桂华,译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上官方平医药销售医药代表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唐玲,邱家学试论医药企业的差异化竞争战略[J].中国药业,2006,15(17)

[7]苏朝晖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安迪・法兰医聊:医药代表拜访指南[m].张志扬,孙峰,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药业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医药企业目标市场战略分析

目标市场战略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这三部分内容形成了目标市场战略的全部含义,它们不仅在逻辑思维上关联密切,而且在程序上前后不得颠倒。市场细分是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的必要前提,而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是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本文主要讨论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战略。

一、医药目标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marketsegments),又称市场细分化、市场分割、市场面划分或市场区隔,它是指企业把某一整体市场的市场营销组合去满足这些消费者组群的需要。市场细分是由美国的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密(wendellr.smith)于195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既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又是一项非常有价值得技术。市场细分一经提出,就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在医药市场营销中,市场细分是一个十分新颖且具有革命性的观念:它有利于医药企业发掘新的市场机会;有利于中小医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有利于医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医药企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二、医药目标市场的选择

所谓医药目标市场,是指医药企业在市场细分化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资源和条件所选定的、准备以相应的医药产品或服务去满足其需求的那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

1.医药目标市场选择的条件

医药企业目标市场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

(1)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有一定的购买力,有足够的潜在需求量。从理论上讲,有两个以上的购买者,就可以进行市场的细分。但从实际和企业经济效益来看,由于细分市场的开发通常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所以细分市场应该足够大,能提高效益。

(2)有充分发展的潜力。即该市场的需求尚未满足,企业能获得较多的销售机会,并有不断发展壮大的余地。反之,如果市场十分狭小,发展潜力小,那么企业的前景就十分暗淡,企业经营的风险就大。我国医药企业应走创新之路,以免低水平重复,相互压价竞争,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目标市场尚未被竞争企业控制或竞争尚不激烈。企业选择目标市场,在一般情况下,应选择竞争者比较少,或竞争者在实力、经营管理水平或营销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弱小的细分市场。这样,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4)能发挥医药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医药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一般指原材料、机器设备、技术水平、职工素质、企业规模、资金、研究开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能力。只有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与目标市场上未被很好满足的消费需求相适应,医药企业与目标市场才能呈现平衡状况。

2.医药目标市场选择的策略

选择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有充分发展的潜力、目标市场尚未被竞争企业控制或竞争尚不激烈、能发挥医药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的细分市场作为医药企业目标市场。企业确定细分市场作为生产和经营目标的策决,称为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可供医药企业有效地选择目标市场的策略有三种,即无差别营销策略、差别性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

(1)无差别营销策略。把整体医药市场看作是一个大的目标市场。医药企业对构成市场的各个部分一视同仁,只顾及人们需求的共性,而不计其差异性,以单一的医药市场营销组合,推出一种医药产品,去试图吸引所有的购买者。然而,愈来愈多的市场营销人员对这一策略是否是最佳的表示了强烈的怀疑。今天,绝大多数医药企业都在寻找一种把市场加以细分的策略,事实上,市场细分化是社会进步的最明显特征之一。而且,当几家生产同类医药产品的企业都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时,就会形成大的医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小的细分市场无人问津,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

(2)差别性营销策略。企业把整体医药市场划分成若干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的医药细分市场,设计制造性能及包装等各不相同的医药产品,采用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去分别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的需要,完成销售目标,力争销售机会的最大化。

(3)集中营销策略。医药企业以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企业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生产和销售。采取集中营销策略的企业,追求的不是在较大的医药市场上占有较小的份额,而是在较小的市场范围内占有较大得份额。这样,既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以减少生产和促销方面的费用。

3.选择目标市场应考虑的因素

(1)企业规模和原材料供应。如果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力量和设备能力较强,资金雄厚,原材料供应条件好,则可采用差别营销策略或无差别营销策略。我国医药工业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即使是国内一流的大型医药企业也难以与国外大医药公司相抗衡。采用集中营销策略,重点开发一些新剂型和国际市场紧缺品种,利用劳动力优势,建立自己的相对品种优势,不失为一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医药工业整体水平的捷径。

(2)产品特性。对于具有不同特性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同质商品,虽然由于原材料和加工不同而使产品质量存在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明显,只要价格适宜,消费者一般无特别的选择,无过分的要求,因而可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而异质性商品,如药品的剂型、晶型、复方等对其疗效影响很大,价格也有显著差别,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价格、包装等,常常要反复评价比较,然后决定购买,这类产品就必须采用差别营销策略。

(3)市场特性。当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欲望、偏爱等较为接近,购买数量和使用频率大致相同,对销售渠道和促销方式也没有大的差异,就显示出市场的类似性,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如果各消费者群体的要求、偏好相差甚远,则必须采用差别营销策略或集中营销策略,使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4)产品寿命周期。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不同,采用的营销策略也是不同的。若产品处于介绍期和成长期,通常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去探测市场需求和潜在顾客。当产品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无差别营销策略就完全无效,须采取差别营销策略,才能延长成熟期,开拓市场,维持和扩大销售量,或者采用集中销售策略来实现上述目的。

药业市场分析篇3

1全球农药市场的现状

2005年全球农药的销售额约311亿美元,其中化学农药大约有260亿美元,生物农药与转基因作物约有53亿美元。从图1可以看出,过去十五年全球农药的销售增加很少,平均每年只有1.1%的增长。如果扣除Gm产品和生物农药的销售,传统化学农药的销售实际上在下降。有人预计到2010年化学农药将从目前的260亿美元降至240亿美元。这一变化趋势从图2看得更清楚。

2全球非农业用农药的市场现状

据报道,2005年非农业用农药成品的全球销售总额在150亿美元左右。在过去十五年里以每年4.5%的增长率上升。按照西方国家习惯的市场分类方法,主要集中在家用、专业虫害防治、草坪草场、公共卫生、工业防霉等领域。

2.12005年全球非农业用农药在不同领域的销售额

2.22005年非农业用农药销售额最大的品种2005年销售额最大的是氯菊酯,因为该药剂既可以用作卫生杀虫剂也可以用作动物保健品。其次是草甘膦,主要用于花园和工业除草。这两个原药专利都已经过期,在我国已有很大产量。但据笔者所知,这两个品种国内在非农业方面的应用还很有限,尤其是草甘膦主要还是用于农田除草。

2.32005年跨国公司在非农业用农药市场中的销售份额2005年,非农业用农药的成品销售额约15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被以Scottes公司为首的七家跨国公司所占有。这一情形与世界农药市场的垄断状况相似。

2.42004年全球各地区非农业用农药市场的比例2004年非农业用农药的全球销售额为46.75亿美元,较之2003年的43.49亿美元增长了5.2%。表3为2004年全球各地区非农业用农药的市场情况。

3未来非农业用农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非农业用农药的机遇

非农业用农药的市场有三个特点:一是目前的大市场在发达国家,产品和市场较成熟;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迅速成长,生产厂家和品种还比较少;三是非农业用农药的价格高,利润大。预计今后几年非农业用农药的销售将继续以每年约4.5%的速度增加,尤其是用于环境卫生、动物保健、工业防霉和草坪护理的产品需求将显著增长。以笔者之见,这也应是我国农药在非农业用途上的一个发展方向。

3.1环境卫生用药

环境卫生市场包括住宅卫生、公共卫生和工业卫生,甚至包括由地震、台风、禽流感等引起的突发性虫菌的防治。其用药目的包括消毒、杀菌、除藻、除草和杀虫。这里与农药有关的主要是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虫剂。环境卫生除藻剂的应用在西方国家已经较普遍,主要用在娱乐水和市内湖泊、河流,国内市场尚未起步。卫生杀虫剂市场是农药在非农业领域里最大的一块市场。全球总值数十亿美元。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2000多个县城、60000多个乡镇和4亿多个家庭,需要使用大量的卫生杀菌杀虫剂产品。据统计,我国2003年卫生杀虫剂总销售值达到50.85亿元,2004年60.4亿元,2005年达到75.14亿元。近几年,驱避剂、防蛀剂和环境卫生杀菌剂产值上升都较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杀菌、杀虫剂的用量将越来越大,对产品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卫生杀虫剂用的原药,目前仍以拟除虫菊酯为主。由于它们具有广谱、低毒、高效的优点,在一段时期内,很难被其他品种取代。常用的品种有胺菊酯、烯丙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富右旋反式烯丙菊酯等。卫生杀虫剂剂型的发展方向是:水性化、颗粒化、控制释放功能化等。我国目前在农用菊酯类农药的合成技术和产量上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用于卫生杀虫剂方面的品种和制剂的开发还不够。大多数生产厂家没有原药生产,产品在功效、质量和成本上缺乏竞争力。

3.2动物保健品市场

按照生长环境的不同和饲养用途的不同,动物可分为牲畜(livestock),家禽(poultry)和宠物(pet)。动物保健(animalhealthcare)指对动物的医疗和护理。动物保健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医疗用药,即兽药,另一类非医疗用品,即国内所谓的动物保健品。有不少农药品种在这两方面都有应用。农药在兽药上的使用主要在抗寄生虫方面,而作为保健护理品主要集中在宠物市场上。随着全球畜牧养殖技术的提高,世界动物保健产品持续发展。据报道2005年全球总销售额已达174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217亿美元。世界动物保健品市场格局基本是以发达国家为主。按地区划分,最大的市场在北美,总额为41.8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36.9%,其次是西欧,总额为29.9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26.4%,再次是远东地区,总额为19.6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17.3%。按国家划分,美国为世界动物保健品市场之首。1996年美国全年的动物保健品销售额为32.96亿美元,2005年全年的销售额增加为62.6亿美元,占全球销售额的36%。按动物种属划分,在世界各种动物保健品市场份额中,宠物与牛羊、猪禽三分天下。最大的市场是宠物市场,总额为41.65亿美元,占市场份额36.8%,其次是牛用药物,总额为31.4亿美元,占市场份额27.7%,再次是猪用药物,总额为20.3亿美元,占市场份额17.9%,禽用药物总额为14.05亿美元,占市场份额12.4%,最小的份额是羊用药物,总额有5.9亿美元,占市场份额仅为5.2%。按产品类别划分,最大的仍然是抗寄生虫药物,总额为31.15亿美元,占市场份额27.5%,其次是生物制品,总额为25.65亿美元,占市场份额22.6%,再次是其他药物,总额为20.95亿美元,占市场份额18.5%,抗感染药物总额为19.30亿美元,占市场份额17.0%,最少的是饲料药物添加剂,总额为16.25亿美元,占市场份额14.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抗寄生虫药,其中有不少品种的原药来自农药,而且是主流抗寄生虫产品。例如氟虫腈、氯菊酯、胺菊酯、毒虫畏、阿维菌素、吡虫啉、二嗪磷、双甲脒等。

2002年,全球动物保健品企业的排名仍然是梅里亚第一、辉瑞第二、英特威第三,这种局势已经维持多年。但是,2002年底,辉瑞公司与法玛西亚公司合并后,新的辉瑞公司在2003年占据第一的位置。宠物市场包括两个大市场,一个是用宠物赚钱的市场,另一个是赚宠物钱的市场。前者指宠物销售市场,后者指宠物的饲养消费品市场。国外,宠物产业已相当成熟,美国每年仅宠物保险业收入就高达40亿美元;法国在1998年用于养护宠物的开支达89.6亿美元,相当于法国全部家庭收入的4%;在澳大利亚,宠物行业拥有3万多名员工,并创造出近6%的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动物保健品的发展趋势表明亚洲将是未来的增长区。预计在亚洲的中国、印度和越南这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农业国将是未来动物保健市场的热点。

和农药一样,生物制品仍是今后动物保健产品中发展前景最好的类别,其次是宠物用寄生虫治疗药物也有一定的需求市场。中国动物保健产品是在近二十年养殖业有了较大发展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较具规模的产业。截至2001年,生产的兽药品种规格约2000余种,年产值约150亿元。2002年底,农业部共批准一、二、三类新兽药187种,批准新生物制品134种。在这187种新兽药中,抗生素类占24%,驱寄生虫药占25%,药物添加剂及促生长剂占2%,抗菌药占25%,抗球虫药7%,消毒剂占6%,其他占11%。在我国动物保健产品市场中,进口产品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截至1998年,在我国注册的进口兽用生物制品、化学药品、抗生素药品、饲料药物添加剂、兽用消毒剂等5大类共274个。尽管国内宠物保健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国内品牌产品寥寥无几。我国动物保健企业和产品的现状:一是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较低。不少企业仍处于小作坊状态,技术和产品仅限于分装和复配。二是没有形成较具实力的动物用原料药生产基地和研发力量。目前的兽药厂大部分为制剂厂,专门从事动物用药研究的机构和原料药企业较少。在配方和制剂技术上,也落后于国外产品。例如国外已经上市的依维菌素制剂有注射剂、口服液剂、浇泼剂、片剂、缓释丸剂、预混剂等等。又例如二嗪磷,国外产品的制剂有微胶囊剂、水乳剂、微乳剂、片剂。甚至细分到控效微胶囊剂、长效微胶囊剂;挂耳片剂、挂颈片剂等等。因此,国内应加强剂型的开发。

3.3花园与草坪用药市场

花园与草坪也是非农业用农药的一个大市场。花园有私人家庭花园和公共城市花园。草坪有城市公共草坪、私人庭院草坪、马场、高尔夫球场。在国外,不论是城市或农村,除了农田、建筑物和道路以外,基本上是花园和草坪。所以草坪和花园用药的市场相当大,产品价格也较高。在这一领域用量较大的依次是: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在品种上与农业用药差别不大,但制剂都是比较环保的新剂型。由图4可以看出,2005年非农业用农药销售额最大的公司是美国Scotts公司,英文全名叫Scottsmiracle-GroCompany,是世界上最大的从事花园与草坪化学品生产与销售的专业公司,产品有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以及肥料和草种。该公司2002年的销售额为17.7亿美元,2006年的销售额为27亿美元,每年的增长率超过18%。Scotts公司的成功证明了农药在非农业领域是大有作为的。

3.4工业抗菌、防霉剂

据报道,2005年工业抗菌防霉剂的销售已近60亿美元,预计到2014年将达到90亿美元。其主要应用领域有工业过程、造纸、涂料与油墨、制革、木材防腐、水处理、娱乐水护理、石油、塑料与橡胶、个人护理品等。市场份额大部分由国外公司占有。例如建筑水性涂料用的杀菌剂,2005年国外品牌产品在国内的销售量在2500吨以上,几乎垄断了整个涂料防腐、防霉剂市场。工业抗菌、防霉剂大多是复配制剂,对产品的性能要求比较严格,同时也要对用户提供具体的技术服务。与农药有关的领域主要在涂料干膜防霉、木材防腐、工业过程及水处理等领域。主要品种是杀菌剂和除藻剂,如百菌清、多菌灵、敌草隆等。应该说国产原药质量在工业应用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国内工业杀菌剂生产厂家不太熟悉农药品种和复配技术,而农药生产厂家又不懂工业应用,这种交叉学科技术的欠缺,影响了我国农药在工业上的应用。另外国内工业杀菌剂公司在技术服务方面不如外国公司做得到位,也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

药业市场分析篇4

目前连锁药店经营定位的紊乱现象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盈利性的挑战

由于对目前医药零售市场规律分析不够,认识和准备不足,在浮躁的行业心态之下,连锁药店的发展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状态,市场目标和相应投入产出失衡,投资预期和经营业绩反差较大,连锁药店无论在单店和公司整体规模上都普遍面临赢利性的挑战。

在竞争和盈利的压力之下,平价药店的出现和由此引出的价格战,在挤出药品(保健品)虚高定价的水分之余,也对高毛利低流量的药店盈利模式造成冲击,而对作为特殊商品的药品来说,能否建立类似快速消费品的低毛利、低库存、高流量的终端盈利模式,目前少有成功的案例。

2、多元化的困惑

当快速发展中遇到盈利问题时,千姿百态如同杂货铺一般的美国药店颇受关注,用高购买频率的快速消费品来带动低购买频率的药品(保健品)销售,提高药店来客数,这种组合销售模式让国内同行似有茅塞顿开之感,连锁药店多元化经营成了摆脱盈利困境的希望。

据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连锁药店的多元化尝试中可谓百花齐放,食品、日用品、化妆品和提供便民服务等等,但非药品(保健品)多未能超过20%的销售占比。以目前多元化经营从集客效果、多元化商品销售业绩和对药品(保健品)销售促进等回报来看,要面对全新的、更为激烈复杂的快速消费品销售市场环境,连锁药店多元化经营的各种投入产出又不免令人有些生疑,多元化到底是突破口还是“陷阱”?

3、定位的紊乱

连锁药店在盈利问题、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模式选择、投入上“经济规模”的把握以及“速度与效益”的平衡等方面的困惑,其实都来自一个不可逾越的核心问题——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群定位。当经营者未能将医药消费市场有效细分,而把目标顾客群笼统地定义为“病人”的时候;当经营者不了解顾客与医药相关联消费方式的时候;当经营者不了解“二元(农村和城镇)市场”消费特点差异的时候,连锁药店经营定位的紊乱现象,以及在一系列相关问题上的盲目和困惑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营定位紊乱及其持续存在正成为迟滞中国连锁药店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二、连锁药店的定位分析

任何零售形式的经营活动都始于经营定位分析,目标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锁定将使经营定位变得清晰,并对销售策略展开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连锁药店也不例外。

1、经营定位分析

经营定位成功的第一步是目标市场分析,包括医药消费目标市场细分、“用药”目标顾客群描述和消费行为分析,最终要找准目标市场的切入点;第二步是确定与之相适应的零售终端经营方式和手法,选择药店的经营模式,把握目标市场的切入方法;第三是在零售终端的经营中不断创新,通过差异化经营,建立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笔者曾将物理学中“压强”的概念引伸到零售业中,把它解释为在某个细分化市场或局部经营方向上所形成的专业经营能力的强度。“压强”越大,市场的穿透力越强,零售终端对上游的影响越大。连锁药店目前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此,市场定位分析这个关键环节被忽略和跳过,目标顾客群过于宽泛或者含混不清,找不到或者找不准切入点,“压强”值太小,一进入规模发展,反而为之所困。

2、零售业态发展

目前中国的零售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零售业格局的发展和变化正对连锁药店定位产生着的深刻影响。

药店和超市原本是各自服务于不同的顾客需求,业态和市场区隔明显,相互影响不大。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在多元化经营的驱动下两种业态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随之出现,当沃尔玛这类快速消费品零售企业依据其庞大的终端销售能力进入医药零售业时,对原有的药店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所幸这种情况在中国零售市场上暂时尚未出现,反到是不少专业药店和otC药品专柜开进连锁超市,使得具有专业品牌的连锁药店有机会从中获益。但当北京物美集团通过收购重组的形式控股了北京医药善和药品公司,以及香港华润集团正与重庆和平药房洽谈收购和平药房735间连锁药店的消息传出,这又令人不禁为困境中连锁药店的未来捏了一把汗。

3、二元(农村和城镇)市场的定位区隔

由于医药消费政策、环境和消费能力不同,中国医药零售市场同样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农村和城镇)市场,由于连锁药店连年的快速发展,使得大中型城市的药店市场密集度逐步提高,商品同构化现象严重,销售份额和毛利率持续走低情况普遍存在;而广大农村的地区医药网点稀少和服务水平较低,连锁药店的市场分布显得极度不均衡。怎样定义连锁药店在二元(农村和城镇)市场上的定位区隔,这将对企业二元市场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

在大中型城市,连锁药店经营展示出各种不同的探索方向:专业药店、生活便利型药店、药妆店、平价药店和otC药品专柜等,所有一切尝试都是建立于大中城市消费人群的消费水平和方式基础上的,随着目标市场细分化工作的深入,还会产生新的连锁药店经营形式。

曾有调查显示,低投入单体药店在农村的生存底线销售额至少500元/日,多数乡村一级市场上,农民的药品消费能力难以支撑单体药店的生存,因此农村经常是被忽略或者令人感到难以“启齿”的“远期市场”。但农村用药水平低并不意味着没有市场,而是要在搞清农村消费特点和消费方式的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经营手段,重庆和平药房的“汽车药房”下乡赶集;重庆桐君阁大药房与重庆市供销社合作,在村级综合服务社内开设“药品连锁专柜”等,都是与农村医药市场相适应的有益探索,同时城乡之间快速消费品市场也同样反映出典型的“二元市场”形态,这为连锁药店多元化经营(兼营快速消费品)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现在的二元(农村和城镇)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需要区别分析对待目标市场切入点和切入手段。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展开,二元市场之间存在梯度演进发展的关系,近年来连锁超市从中心城市向省会、地区和县级城市发展,以及向中西部地区发展趋势就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印证。

4、强势零售终端的利润源上移

在零售业中,强势零售终端十分注重纵向产供销供应链的资源整合及其运作,家电销售中的国美和苏宁;农业产业集团投资的生鲜超市就是很好的例证。当市场定位及其切入点选择准确,并在某个细分化市场上所形成了市场穿透力,零售企业的利润就不仅仅限于销售利润,利润源将从批零进销差价向供应链上游延伸,进而产生局部细分化市场上的经营优势和对上游影响控制力。

医药消费市场也有同样的发展规律,例如:广州金康药房的平价大卖场有效地结合药品批发,为其平价经营模式做后盾支撑;在2002年底“一致汤文化节”上,深圳一致连锁药店与深圳市一致药材公司联合开发推出的十种药膳进补汤料,也显示出产供销一体化这篇大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三、连锁药店经营定位的三大误区

在连锁药店的经营定位中,多元化与专业化的选择一直是争论颇多,又似乎久无定论,专业化步履维艰,多元化又不能得其门而入。深入分析连锁药店的经营定位,这种两难境地背后有着一些思维误区。

1、多元化缺乏内在关联性

目前连锁药店的多元化尝试中,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项目和商品品类组合上内在消费关联程度不高,未能形成连锁超市中常见的磁石商品和关联商品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连锁药店在多元化项目选择时,一定要强化目标顾客群需求分析,回答好几个问题:

(1)连锁药店多元化经营项目引进的市场依据是什么?

目前可参照和模仿的经营项目很多,如何根据药店的服务对象建立多元化项目选择标准?连锁药店的经营项目中哪些项目是核心业务?哪些是可以产生联带消费的关联性经营项目?如何以此演伸出商品组合结构上的商品采购标准。锁定目标顾客群,不断通过数据分析来调整经营项目组合,以便连锁药店的定位更加贴近顾客的消费需求。

(2)对非药品项目经营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市场准备。

非药品特别是快速消费品市场经营空间很大,但市场销售规律迥然不同,在商业网点密度较高城市,连锁药店的快速消费品经营会面对来自各类连锁超市和便利店非常大竞争压力,如何确定快速消费品在药店商品结构的地位、销售预期和定价策略将是个关键,而低水平多元化经营只会导致药店商品同构化和销售力不佳,这类问题在生活便利型药店的探索中经常能够遇到。

对于连锁药店的核心业务来说,休闲食品、服装、个人护理用品和保健品的关联程度显然不同,所以连锁药店有必要慎重考虑其多元化程度,根据多元化项目与药店核心业务的关联度高低做出正确的项目选择。例如:成都同仁堂在中药材经营的基础上推出药膳餐厅,使其中药材经营方面的品牌成功地向餐饮业延伸。

2、经营定位决策中缺乏实证分析

经营定位探索和调整是需要时间来进行实证性分析,其中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数据积累和分析方法手段。1973年日本第一家7-11便利店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结构与现在已经大不相同,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始终跟踪目标顾客消费需求变化,通过实证性数据分析挖掘卖点,调整创新,不断丰富经营内容。而国内的连锁药店多于参照和模仿,特别是在多元化经营中过多地效仿连锁超市的商品选择标准,缺乏在自身经营环境下独立的实证分析过程,这也是导致连锁药店定位紊乱,始终处于困惑之中不能解脱出来的原因之一。

一年四季,节气时令不同,疾病多发与预防会各不相同,而多元化连锁药店的关联销售机会也随之变化,准确的整体市场销售规划能使销售提升1/3。现在国外连锁药店电脑管理系统(例如waLGReenS的BDm销售系统)应用水平和指导作用以明显超出国内零售业的水平,国内连锁药店的后台电脑数据管理分析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

3、专业化并不简单

药业市场分析篇5

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加强医药市场营销和相关管理,有着巨大的意义。医药市场营销管理其本质就是针对需求进行管理,最终达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而从任务方面加以分析,还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刺激性的营销、扭转性营销、恢复性营销、开发性营销、维持性营销、协调性营销、抵制性营销以及限制性营销等几个方面。另外,医药市场营销的管理还集中的体现在选择目标市场、分析市场机遇、实施市场营销活动以及制定出合理的营销组合等几个方面当中。所以,结合上述的分析,在当前医药市场营销的大环境之下,采用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必将起到重大的影响,在实践的工作当中还需要加强对理念和营销技巧的分析,真正意义上促进项目化管理工作的发展,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运转。

二、项目化的医药市场营销重要性和意义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医药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营销管理的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的研究,可以明确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还需要加强对项目化的医药市场营销管理可行性分析,并且对其必要性进行研究,对项目化管理的价值进行综述,进而增进行业的发展水准,为今后的工作明确建设方向。

1.医药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医药市场营销项目化管理指的是以需求为核心,从企业的基本战略规划至企业营销组合等的整个营销活动,项目化的医药市场营销管理是一个企业完整的运作过程。从本质上来分析,传统的医药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存在有组织不灵活、营销缺乏科学性等弊端,整个营销和管理的流程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并且营销管理的利润过于粗放,整个医药市场营销企业的规划战略缺乏长久性的规划等等。另外,传统的医药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在营销的方式之上还过于偏重定性研究,故而整个营销的过程忽视了技术的重要性。在针对医药市场营销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相关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对于后续的发展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进而难以明确基本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方向。所以,在市场之中相关利润也存在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传统的医药市场营销管理模式还会导致内部部门协调困难以及结构过于臃肿等难题,严重之时还会导致企业内部的部门职能出现重叠的状况,各项工作管理支离破碎,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当前的医药市场行业竞争激烈,各个产品的竞争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白热化的极端,所以采用先进的理念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革新,将有着巨大的意义。今后的医药市场营销应当向组织灵活性和反应的快速性等方向发展,真正意义上做到准确的把控市场动态,掌握准确及时的消息和资讯。

2.医药市场营销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其次还应当针对医药市场营销管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广泛的开设多种营销渠道,加强对营销策略的研究,加强市场相关产品的推广,另外,还可以通过使用促销等手段,使得整个医药市场营销更加有目的性。在营销项目的启动阶段,应当由相关项目经理人以及管理人员成立项目的研究小组,准确的分析和把控市场目标,确定基本的营销目标和营销方案。同时,还需要编制出详细的岗位说明书、产品说明书以及工作说明书等等,结合营销的目标和方向,准确的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熟悉企业的各种文化,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并且对市场之内相关产品的劣势和优势进行分析,加强统计数据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风险的记录,最终确定得出营销的方案,并且确定出基本的范围。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医药市场营销的计划分析,编制出详细的项目计划表格,对可能的营销管理资源和项目的活动等进行分析,确定得出阶段性的研究指标,并且研究得出基本的网络项目图纸,选拔成员,组建起一个团队,创建出基本的工作分解结构,对各项活动进行定义。最后,则是应当加强项目的实施,构建起专业性的商业渠道,加强对产品的分析,对网络计划进行评审,纠正错误,加强对全过程的控制。

三、项目化的医药市场营销价值

项目化的医药市场营销管理主要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组织管理模式,是从基本的战略角度着手进行管理的研究工程。所以,此项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打破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界限和弊端,使得其管理的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更加柔性,进而增进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实现了高效的信息数据传输,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市场的效率和营销管理工作的优越性。另外,由于传统的医药市场营销管理是从企业的运营管理之中派系出来的,所以更加强调纵向分工和横向分工。最终会导致管理的层级较多,使得整个组织结构变得更加臃肿。而通过项目化的医药市场营销管理,则可以实现准确的数据实时共享,实现信任合作、责任公担、加组织成员的交流与学习,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药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中药产品东盟市场进入方式

根据2006年1月12日在广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广西将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汽车、铝业、钢铁、石油化工、锰业、糖业、林浆纸、医药、茧丝绸、工程机械10大产业集群,其中,医药产业集群又以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为重点。笔者认为要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加快广西中药产品进入东盟市场的步伐将是一个突破口。主要理由有:(1)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短期内增长潜力有限;(2)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3)东盟是一个拥有5.1亿人口的大市场,华人较多,各国政府大都承认我国的中药,中成药得到广泛的应用,进入相对容易,而且市场竞争不太激烈,增长潜力大;(4)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均在南宁举办,为广西的企业向东盟各国宣传中药产品和加强合作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5)要进入东盟市场,政府就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也迫使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营销管理水平,反过来又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不仅使自己的产品占领了东盟市场,回到国内还能进一步提高这些企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当然,广西的中药产品要成功进入东盟市场,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组织和领导,统一协调各企业的行动

加强组织和领导是广西的中药产品成功进入东盟市场的保证。尽管是否抢占某个市场是企业的个体行为,但要使广西的中药产品成功进入东盟市场仅靠单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中药企业的力量是难以做到的,因为中药产品要成功进入东盟市场首先要进一步提高中药产品质量,这就涉及到中药现代化的问题。而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配合,只有在中药全行业包括药品开发、药材栽培、采集加工、剂型开发、产品包装等各个环节重新规范,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进行现代化改造,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中药提取、分析、制剂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中药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与西药展开强有力的竞争。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扶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同时也需要相关企业之间的共同协作,所以应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牵头,组建一个广西中药发展协调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工作,并在发展规划、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综合考虑。只有这样,广西的中药产品才有可能大规模进入东盟市场并逐步进入欧美市场。

二、组织力量对东盟的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调研

广西的中药产品要成功进入东盟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我们必须了解东盟的市场情况。笔者这里所说的了解不是一般的了解,而是对东盟市场的宏观、微观营销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宏观环境的了解具体又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尤其是对进出口控制和药品管制的相关法规等)、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对微观环境的了解具体包括东盟各国的消费者需求特点和购买习惯,相关产业的竞争状况,药品市场发育程度,药品营销渠道的现状,各种促销手段的可利用程度等。要全面了解这些情况,就必须组织力量对东盟市场的营销环境进行调研,这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员,尤其是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如果由单个企业去进行调研,不仅企业难以承受这笔巨额费用,而且也是一种浪费。如果由政府出面组织相关的企业组成一个临时的调研机构去开展调研活动,或者由相关的企业共同出资委托某个专业调研机构去开展调研活动,这样都会大大减轻企业的负担,而且调研效果不见得比单个企业差。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由中国-东盟各国的高校的专家、教授组成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分头调查研究该专家、教授所在国的市场情况,然后汇总成一部《中国-东盟各国市场营销环境研究报告》著作,这部著作不仅对广西的制药企业有用,而且对所有准备在中国-东盟各国市场大展宏图的企业(包括东盟各国企业、甚至一些跨国公司)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的负担更轻(只需购买一部著作,有些不够细的情况再进行补充调查),而且还有利于加强中国-东盟各国高校之间的联系,提高各国高校的营销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缺点是时间跨度要长一些,所以本研究项目宜提早进行,研究费用可由政府先资助一部分,企业赞助一部分。

三、进行Swot分析

广西的中药产品要成功进入东盟市场,就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因此,在对东盟市场的营销环境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还要进行Swot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分析。

如果仅从面上的分析,我们的优势为:(1)广西的中药资源非常丰富,药材物种达4623种,而且还背靠药材物种的第一大省——云南;(2)中药复方在应用上品种繁多,对新药和保健食品的开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中药文化对药物开发利用的独特思维和理论体系,留下许多领先世界的医药记录,如《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4)中药新产品的开发成本比西药低,副作用小,而且能标本兼治;(5)中药对一些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有独特疗效。

我们的劣势:(1)中药企业的规模太小,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2)中药的标准化水平太低,尤其是药材和原料的标准化水平更低;(3)目前广西仍有部分中药企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未能完全达到Gmp标准;(4)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及经验。

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1)随着化学药品导致药源性疾病增加,“回归自然”的思潮在世界兴起,国际市场对中草药和天然药物的需求扩大,据统计,在亚洲有60%的人使用中草药进行保健与治病;(2)东盟是一个拥有5.1亿人口的大市场,华人较多,各国政府大都承认我国的中药,中成药得到广泛的应用;(3)中国加入wto和即将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上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将为广西中药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会;(4)有利的国家产业政策环境;(5)我们对“非典”的治疗效果大大提升中药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药业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化学原料药;竞争力;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

医药产业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其中的医药制造业医药分为化学原料药制造、化学制剂制造、中成药制造、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制造等。其中化学原料药制造行业也是中国医药主导行业,2011年中国医药行业的产值达1.5万亿,而化学原料药制造业的产值为3081.9亿元,占医药行总产值的20.55%,在医药细分行业中占第二,由此可见化学原料药行业是我国医药行业的主要产业。我国也是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大国,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居世界第一,原料药出口至16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北美洲市场出口增幅较大。

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原料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已经在逐步丧失。所以研究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的竞争力,密切关注行业的竞争力现状,对保持我国原料药行业的优势和研究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有很大的助益。

一、化学原料药行业竞争力分析

行业的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可分为显在和潜在竞争力。显在竞争力可通过市场占有率来反映;潜在竞争力可用竞争优势系数来反映。本文用27个省(除、青海、贵州和海南)化学原料药行业2006和2010年的数据研究,其中2006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鉴2006-2007》,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国研网-重点行业数据。

(一)省市比较分析

1、显在竞争力分析

由图1可以看到,2006年山东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达22.91%,然后2-5位依次是浙江(22.64%),河北(10.75%),江苏(9.09%),河南(3.87%)。市场占有率最低的是新疆(0.02%),由此竞争力最强的是山东,最弱的是新疆。2010年山东的市场占有率依然最高,达16.52%,然后2-5位依次是浙江(15.68%),江苏(12.10%),河北(8.17%),河南(7.92%)。市场占有率最低的依旧是新疆(0.01%)。其中河南的市场占有率上升的幅度最大,增长了4.05%,其次是江苏上涨了3.01%;市场占有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东,下降了6.39%。

图12006和2010年我国各省原料药的市场占有率

2、潜在竞争力分析

图22006和2010年我国各省竞争优势系数

由图2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竞争优势最强的是山东,竞争优势系数为1.47,然后第2-5位依次为天津(1.25),浙江(1.20),福建(1.14),江苏(1.04)。竞争优势最弱的是新疆,竞争优势系数为0.31。2010年我国竞争优势最强的是江西,竞争优势系数为(2.14),其次依次为内蒙古(1.73),山东(1.48),湖南(1.40),河南(1.34)。竞争优势最弱的是黑龙江,竞争优势系数为0.06。

且由图2可以看出,2010年相对于2006年来说,竞争优势系数上升的省市有17个,占总数的62.96%,说明我国原料药行业的总体竞争力有所上升。部分省市的竞争优势系数有所下降,其中甘肃的竞争优势系数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0.47。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化学原料药的原材料价格、生产能源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压缩了原料药行业的利润空间。

2010年的竞争优势系数相对于2006年来说,变动很大。江西在2006年的竞争优势系数仅为0.72,排名第17位。而2010年江西的竞争优势系数最大,高达2.14,是2006年的2.97倍。这主要是2010年江西的化学原料药增加值为214751万元,相对于2006年的77190万元增长了178.21%,而其劳动力和资本投资相对变化不大,分别增长了22.91%和42.98%,因此其生产率因子为1.62,在27个省市中占第一。内蒙古2006年的竞争优势系数0.79,排名14位,而2010年竞争优势系数为1.73,排名第二,与前述原因一致,是由于内蒙古2010年的生产率因子为1.59,占第二位。由此分析可知,竞争优势系数受生产率因子的影响最大。

3、化学原料药行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将各省市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综合来考虑,可把各省市按不同性质分为四种类型,具体情况见图3。

图32010年各省市化学原料药行业竞争力

由图3可以看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很高,即竞争力较强的省市有山东、湖南、河南、江苏和天津。市场占有率较高而竞争优势系数较低的有两个地区;市场占有率较低而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五个地区;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较有15个地区,这说明了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的竞争力不强。

(二)四大地区比较

在市场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2010年东部的市场占有率为64.37%,但依然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是20.46%,居第二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1,居第三位。西部地区2010年的市场占有率为11.33%,排第三位,平均增长速度为17.71%,而其竞争优势系数为0.97,居第二位,平均增长速度为13.55%。而东北地区是竞争力最弱的,2010年市场占有率是3.71%,比起2006年来说,平均下降了6.94%,竞争优势系数是0.43,平均下降了7.51%。综合来看,东北地区的竞争力水平是最低的。

二、小结

中国化学原料药行业的的竞争优势近几年有所上升,但整体来看我国大部分省市的竞争力不强,竞争力水平有待提高。

四大地区中,中国东部地区的化学原料药行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但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的竞争力水平上升最快,中部地区的竞争力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增长的速度小于西部地区。近几年,东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也是呈下降趋势,在四个地区中,其竞争力水平是最弱的。

参考文献:

[1]武义青,马银戎等,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比较——从行业角度分析[J].工业工程管理,2003(06)28-31.

药业市场分析篇8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药业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资本结构;竞争策略;康美药业

一、引言

国内大多数文献都认为公司较多采用权益融资是没有较好利用财务杠杆的行为,其违背了融资优序理论,这更多的是从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但如果结合各行业的竞争状况、融资条件来分析公司的资本结构可能对公司的财务政策会有更好的认识。

下文从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状况、竞争格局和未来趋势入手,研究康美在中药饮片行业的地位、市场份额和财务业绩,然后分析其取得竞争优势所实施的竞争战略,及支持其竞争战略的财务结构。最后将资本结构、融资方式、投向与公司竞争战略相结合,分析康美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策略是否合理。

二、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状况、竞争格局及趋势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总产值从1978年的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172亿元。据悉,到“十二五”末将突破10000亿元。目前,我国共有中药企业1636家,占全国医药行业企业(5053家)的32%。其中,中成药企业1283家,中药饮片企业353家。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呈金字塔形分布,小型企业为绝大多数,约占整个中药行业的4/5。近年来,行业内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然而中药行业上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仍为少数。

中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第一,整合医药资源,发展中药供应链成为发展的重要课题。第二,中药企业重组,形成具有更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第三,形成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发展和完善医药供应链管理。第四,营销竞争,信息营销和营销技术化将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式。

三、案例介绍

康美药业是中药饮片行业的龙头企业,产销规模排名第一。康美拥有国内规模最大、起点最高,实现中药饮片产业化、规模化的国家大型现代中药饮片产业化示范基地,是我国首批3家试点通过国家中药饮片Gmp认证的示范企业之一。康美可生产各类中药饮片1000多种,共1万多个品规,2009年中药饮片销售收入为8.7亿元,产销规模排名第一。从市场份额来看,公司在全国市场约占2%~3%的份额,占广东省30%的份额,预计未来将达到50%。康美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显著高于行业的平均值。

目前中药饮片的国家标准已颁布,并被明确列入全民医保目录,未来提供给了康美饮片业务发展的空间广阔,而其他竞争对手很弱小,其竞争优势明显。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来康美的营业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呈整体上升趋势,只有2007年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每股收益2004―2007年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2006年增发6000万a股和20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2010年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都在0.3以上。业务收入增长率2005年较低,只有5.7%,除2006、2007年增长较高外,2008―2010年都逐年平稳上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康美财务业绩一直较好,公司是采取什么样的产品市场竞争战略和财务融资策略来达到上述业绩的?下文将结合康美的竞争战略和资产负债率分析其财务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战略,探究其合理性。

四、康美药业的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康美药业的产品市场竞争战略分析

面对中药行业激烈的竞争、行业内企业发展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康美药业会采取哪些竞争战略增强自身竞争力,在竞争中形成优势?其以产品市场为导向的竞争策略表现在:

1.品牌战略。康美在2002年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投资建设了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增加了中药、医疗器械经营业务,实现了公司经营结构的调整,使公司由单一的化学药品生产向中药、化学药品的生产和经营转化。公司也在康美利乐、康美诺沙、康美络欣平和康美培宁化学药品牌的基础上陆续推出“西洋参含片、菊皇茶”以及新开河等中药饮片品牌。

2.营销战略。公司在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时也在努力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从医院终端与药店终端营销到“品牌+品牌”的强强合作的营销模式。早在2009年康美与深圳一致合作的“店中店”模式就作为厂店合作的创新之举为业界所瞩目。自2010年起,康美药业对otC市场制定了“名店+名企+名品”的合作战略,提高了中药产品的销量,构建了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

3.产业链整合战略。2007年以前康美的发展战略集中于壮大中药饮片业务,加大研发力度,强化品牌效应和扩展营销渠道。但2007年后,公司为了扩大产能和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开始以中药饮片产业化为核心,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康美实施的是细分市场战略和差异化的品牌战略,其依托化学药品为基础向中药饮片细分市场进行成功转型。然后致力于打造自己在中药饮片的品牌来突出自己的特色,并且建立自己强强联合的营销网络,保证企业的销路畅通。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产业链整合,使康美加大了对上下游资源的掌控,同时扩大了业务范围,降低了来自原材料和销售等方面的风险。

(二)康美药业的财务结构以及与同行业对比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康美的资产负债率2004年在40%以上,2005至2010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下;同时,流动比率较高,而且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年以后达到3%以上,即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维持生产周转和偿还短期借款。这也可以从逐年升高的速动比率上看出,自2007年以后康美的速动比率都在2以上。较低的长期债务资产比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康美有较少的长期负债。

通过对比康美与中药饮片加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可以进一步分析和了解康美资本结构的特点(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中药饮片加工业相比,公司2003―2009年的资产负债率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所采取的是比较保守的财务策略。

(三)康美资本结构、融资方式及投向与产品市场竞争战略对比分析

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先后顺序。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康美进行融资时大部分依托自有资金,然后是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这与融资优序理论还是基本相符的,从其较低的资产负债率(27.4%~39.99%)中也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康美要集中资金尤其是自有资金和股权融资的资金进行研发、产品创新和投产新项目,同时兼并、收购其他上下游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利用银行信贷来补充流动资金的不足和进行一些短期项目的建设来避免财务风险,以免其在激烈的医药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符合myers(1977)所阐述的企业会采用权益融资来投资担保价值低的增长机会业务,而采用债务融资进行担保价值高的当前业务。这是因为负债融资的约束较多,风险也大。同时这也符合了康美近年来所倡导的多元化的融资战略,一方面降低了经营和破产风险,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财务杠杆,为股东创造更大的利益。

五、结论

从对康美药业财务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康美处于中药行业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制定了打造公司中药饮片品牌、整合产业链和强强联合的营销战略,同时根据融资市场的情况,为了能够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其选择了以权益融资为主的多元化的融资战略,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

资本结构和融资决策是企业基于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公司竞争战略和融资市场环境的选择。处于竞争性行业中的上市公司低负债率的财务结构是保持后续投资能力和避免财务风险的战略行为。负债率低并不都是股权过度融资,这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来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Jamesa.BranderandtracyR.Lewis.oligopolyandFinancialStructure:theLimitedLiabilityeffec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76(5):956-970.

[2]朱武祥,陈寒梅,吴迅.产品市场竞争与财务保守行为――以燕京啤酒为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2(8):28-37.

[3]刘志彪,姜付秀,卢二坡.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J].经济研究,2003(7):60-68.

[4]屈耀辉,姜付秀,陈朝晖.资本结构决策具有战略效应吗?[J].管理世界,2007(2):69-75.

[5]姜付秀,屈耀辉,陆正飞,李焰.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经济研究,2008(4):99-110.

[6]邓剑琴,朱武祥.战略竞争、股权融资约束与高负债融资抉择[J].经济学,2006(7):1179-1196.

药业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蔬菜;例行监测;农药残留;规律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S481.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200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国,也是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1,2]。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药在蔬菜病虫害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增加蔬菜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3,5]。农药残留是使用农药后没有被分解而残留在蔬菜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等的总称。蔬菜中残留的农药被人取食后,长期积聚会引发慢性中毒,诱发多种疾病,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危害[6,7]。随着农药残留危害的凸显,许多研究者对蔬菜残留的检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8,9]。许宇飞等人根据各污染物的限量标准进行逐级评价,提出了食品安全状态评价方法[10]。李聪等人则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农药残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11]。Chen等人采用数学模型分析了蔬菜农药标准对出口的影响[12]。Steven则采用量化打分的方式对各评价因素进行了定量化比较[13]。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公众对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重视,各地加强了对蔬菜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14]。也有不少研究者对部分地市的蔬菜农药残留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15],但多是对短期数据的分析[16,17]。为了解衡东县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和安全程度,分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变化规律,本文研究了衡东县2005~2014年10a间的蔬菜农药残留监测数据,以期找出其分布和变化规律,为衡东县蔬菜农药残留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根据例行监测制度在全县专业蔬菜基地、农贸市场、9个超市对叶菜类、豆菜类、茄菜类、瓜菜类等4大类蔬菜进行抽样。从2005年2月~2014年12月共抽检蔬菜样品18326批。

1.2检测方法

按nY/t488-2001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法,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仪器为Rp-410型全自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酶试剂为乙酰胆碱酯。

1.3检测结果判定

检测结果以拟制率(%)表示,并判定拟制率70%的样品为合格率,R70%的样品为不合格,属农药残留超标。农残超标率=农药残留超标样品/抽检样品×100%,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spss16.0软件进行显著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年份蔬菜农药残留变化情况

2004年以来10a全县共抽检蔬菜样品总数18362批。以年为单位进行统计汇总见表1。可以看出衡东县的蔬菜整体安全水平与全国保持一致,衡东县农药残留超标率从2005年的10.8%下降到2014年3.0%,下降了7.8%。与全国蔬菜农残超标率平均值由2005年的8.6%降到2014年的3.7%,下降的4.9%比较,比“国检”的多下降了2.9%。

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的年度变化见表1,可将10a内衡东县例行监测的蔬菜质量安全状况分成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6年以前的快速下降期,与全国相比,这一阶段变幅较大,农药残留快速下降;第2阶段为2007~2009年规律波动期,期间逐年下降幅度不大;第3个阶段为2010~2014年持续稳定期,年度幅度较少,呈稳定水平,并保持和控制在全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4%规定规范之内。将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2个时间段的蔬菜例行监测结果与对应时间段内“国检”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2),从分析结果可见,2005~2009年间蔬菜农残超标率衡东县的与“国检”的有显著差异,说明2005~2009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较为严重,2010~2014年间衡东县的已接近“国检”的水平了,蔬菜农药残留在可控规范之间,蔬菜质量安全可靠。

2.2不同种类蔬菜农药残留变化情况

根据《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管理制度》的要求,重点抽检了叶菜类、豆菜类、茄菜类、瓜菜类等4大类蔬菜。经整理统计分差分析为表3,10a间4类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平均值在3.08%~7.06%之间,不同类型蔬菜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豆类的最高为7.06%,与瓜果类的3.08%差异显著;叶菜类、茄果类的分别为5.68%、5.66%,与瓜果类有差异但不显著,且两者无差异。

2.3不同季节蔬菜农药残留变化情况

将蔬菜例行监测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情况按春季(2―4月)、夏季(5~7月)、秋季(8~10月)、冬季(11月~次年1月)进行整理汇总分析表4。不同季节蔬菜农残超标率差异显著,以秋季的6.52%最高、夏季的5.58%次高、春季和冬季的较低比较接近。

2.4不同抽检点蔬菜农药残留变化情况

10a来,衡东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主要是在全县各超市、农贸市场、蔬菜专业生产基地抽样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按超市、农贸市场、基地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表5。不同抽检点的蔬菜农药残留差异显著,以超市的6.52%为最高、农贸市场为5.45%次之,专业生产基地最低为4.03%,超市的比专业基地高2.49%。

2.5不同来源地的蔬菜农药残留变化情况

衡东县每年有20%左右的蔬菜从衡阳市、衡山县蔬菜批发市场贩运而来,其主要品种有豇豆、四季豆、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大白菜、结球甘蓝等,这些蔬菜基本上是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广东、广西、海南省等生产的。根据蔬菜产地来源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表6。明显表明本地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明显低于外地蔬菜,年平均分别为4.833%和6.682%,低1.849%,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本地蔬菜质量安全还是比较可靠的。

3讨论与结论

蔬菜农药残留整体水平逐年下降。近10a来衡东县共抽蔬菜样品18362批,平均每年近2千批。农残超标超标率从2005年的10.8%下降到2014年的3.66%,而且逐年下降,近五年已接近“国检”水平,控制在全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4%规定范围之内,通过近十年的努力,衡东县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明显提升,能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蔬菜农药残留随季节变化: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经10a的数据分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1a之中随时间推移呈先上后下降的趋势,各季节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依次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这与许多研究者的调研结果类似。

蔬菜农药残留随种类变化。不同种类蔬菜受农药污染的程度不同,衡东县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主要是豆菜类、叶菜类、茄菜类蔬菜,瓜菜类蔬菜超标较少,这种变化规律与本地的气候和种植特征有关。

蔬菜农药残留随地域变化。超市和农贸市场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明显高于生产基地;外地蔬菜的也高于本地蔬菜,是因为每年1~4月和11~12月超市和农贸市场大量贩买外地蔬菜,特别是贩来的豇豆、辣椒、茄子、大白菜、苦瓜等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已影响到衡东县蔬菜质量安全。

4控制对策与建议

加强宣传,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民对农药和农药残留超标所造成的危害认识,是从源头上控制蔬菜农药残留的关键。为此,各级政府及行政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农业信息网、培训讲座、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法律、法规和知识,通过宣传,提高管理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强化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广大菜农科技素质不高,不能正确识别蔬菜病虫害种类,不能掌握农药的正确使用技术,在政府的支持下,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应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对菜农进行培训,在蔬菜上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指导菜农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利用生物技术,如防虫网、黄板诱虫、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物理技术,如土壤覆盖高温消毒、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使用频率,控制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保证生产的蔬菜无公害。

强化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检测。田间地头是农产品的生产关键,只有把好这一关,才有可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和督促蔬菜基地建立检测室,对即将采收上市的蔬菜进行农残速测,对速测不合格的推迟采收上市,可大大减少农残超标蔬菜进入市场。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建立严格的检验检测制度,凡未经检测蔬菜一律不放行批发销售,及时销毁检测不合格的蔬菜,杜绝异地销售现象的发生,切实保证上市蔬菜的质量安全。

着力建设蔬菜基地,推进蔬菜无公害产业化生产经营。目前,千家万户分散式的农产品生产模式不利于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经营,为此,要加大投入,鼓励菜农加大资金投入,结合政府的奖励和项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专业蔬菜基地建成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园。走规模化、集体化、专业化蔬菜生产道路;要重点扶持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科技示范户并给予一定的补助,引导建立“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超市+基地+科技示范户等蔬菜专业化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行蔬菜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生产出质量安全的蔬菜。

参考文献

[1]黄卜,韩磊.浅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河南科技,2014(07):248.

[2]王绪芬,袁素芳.瓜类蔬菜农药残留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694-6702.

[3]侯军梅.芜湖县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5(07):139.

[4]古丽加汗・哈克木.蔬菜农药残留的产生与控制措施[J].北京农业,2014(24):274.

[5]王洁莲.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4(22):28-29.

[6]张军钱,秦志前,白新明,等.鲜食性蔬菜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急性膳食风险评估[J].中国农学通报,2013(21):200-205.

[7]庞莺莺.蔬菜农药残留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现代园艺,2014(01):70-71.

[8]张星联,张慧媛,唐晓纯,等.基于神经网络的蔬菜农药残留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02):259-267.

[9]方永美,孙凌洁,廖鉴康,等.基于决策树算法的蔬菜农药残留的数据挖掘与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03):194-197.

[10]许宇飞.沈阳市主要农产品污染调查及防治途径的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6,15(1):32-35.

[11]李聪,黄逸民.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2]罗娜,甘宁,李晨光.2012年-2013年鞍山市售蔬菜农药残留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03):399-400.

[13]孙建东,李华,黄剑飞,等.如东县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结果与分析[J].上海蔬菜,2015(02):11-13.

[14]高洁,李拥军,范淑娇,等.2009―2012年中山市蔬菜农药残留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