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调查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8:55

统计学调查研究篇1

1问卷调查

为了更全面了解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对统计的了解及存在的问题,从学习统计前的分类能力,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能力,对统计图的了解这几方面设计了问卷调查。

1.1一年级学生的前概念

1.1.1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的分类能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习统计前有65名学生学会了分类,占总人数的92.9%,有42名学生能正确的按形状来给图形分类,占总人数的55.7%。仅有5名学生没学会分类,占总人数的7.1%,有28名学生不能准确的按图形的形状来分类,占总人数的44.3%。说明大多数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只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按照给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1.1.2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能力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学习统计前仅有11名学生选择了按书的种类整理书籍,占总人数的15.7%。有59名学生选择了随便整理、整理齐了就可以,占总人数的84.3%。有38名学生选择了一位同学一位同学地问喜欢的运动,占总人数的54.3%,有24名学生选择了随便问几位同学,占总人数的34.3%;说明大部分学生不能使用适当的方法获取数据信息,且不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描述。

1.1.3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的统计意识

从表2可以看出,学习统计前有15名学生选择数一数并查出差了几本,占总人数的21.4?G,有65名学生选择了不数直接交给老师、不知道,占总人数的78.6%。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统计前都没有统计意识,没有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

1.1.4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对统计图、表的认识

统计学调查研究篇2

【关键词】 大学生量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 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见表1)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 调查统计结果

2.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 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3王全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

统计学调查研究篇3

当前,我国的舆情调查机构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政府型”。是指政府部门下设的调查单位,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信息的一个直接渠道。1987年国家体改委成立了中国社会调查系统,为制定中央改革的方针进行事先探测和事后效果评估。两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有关决议,国家统计局组织在全国统计系统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工作,截至2006年8月,全国已有三分之二的省(区、市)及副省级城市统计局成立了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不少都配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累计完成调查项目近1000项。③

二、“商业型”。是指走市场化道路、以营利为目的的专业市场调查和研究公司。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他们的调查方法日益科学,其业务范围已从起步时单一的数据采集扩展到营销和咨询服务。尽管他们以服务于特定客户的市场调查为主业,但也会适时组织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民意调查,以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商业型调查机构又包括本土和涉外(合资与外资)两种情况。本土调查公司中比较典型的是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大陆首家社会调查机构―――中国社会调查所。涉外调查机构中让人耳熟能详的无疑是最早抢滩中国的国际知名品牌―――盖洛普和尼尔森。

三、“媒体自办型”。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媒体自办的受众调查和研究部门,目的是了解受众需求、把握传播效果,帮助媒体自身改善内容制作的质量,同时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投放的依据。但是这类机构中有不少已与所属媒体脱钩,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比较典型的是成立于1995年、以收视率调查起家的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另一类是媒体自办的社会调查机构,是与精确新闻学和民意调查报道的兴起相伴而生的。1993年,《中国青年报》率先成立了“社会调查中心”,开展广泛的读者调查和民意调查,并在该报上开设调查专版。时至今日,国内数十家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地推出五花八门的各类民意调查报道,其中固然有不少调查是委托专业公司做的,但媒体自行组织的调查最为多见。

四、“学院型”。即高校或科研院所成立的研究性的舆情调查机构。其中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等是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同类研究机构。2006年9月,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正式成立。10月11日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闭幕消息刚刚,该中心连夜对上海市民进行了一项电话调查,了解市民对全会的认识和看法。中心负责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介绍,中心的建设主要服务于两个目的:一是测定新闻传播效果,为新闻媒体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二是把握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综观我国各类调查机构的发展和竞争态势,笔者认为“学院型”舆情调查机构存在着诸多优势,主要体现为:一、品牌美誉度高。从事社会调查的人都知道,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是决定调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公众心理来说,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的调查机构的信任度是不同的,对于知名与信用良好的品牌有更高的配合度。在美国,有些公民以被盖洛普抽中访问为荣幸。美国著名的全国民意研究中心(nationalopinionResearchCenter)本是一个独立的社团法人组织,却将总部设在芝加哥大学,该中心后来成为高质量调查和公信力的代名词,恐怕与芝大的品牌效应不无关系。在我国,高校在公众心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少有政治或商业色彩,因而更容易获得公众的好感和信任。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所做的关于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电话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不少上海市民在受访时坦言,正因为访员在电话中自报家门是“复旦”的,他们才没有立即挂断电话,对调查的内容也表示欢迎。

二、人才集中。舆情调查,说到底是一种社会科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关系紧密,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实证、量化的研究方法,因而从事舆情调查的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绝非人人都能胜任。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2004年底,湖南省统计局民意调查中心成立时,给中心揭牌的不是政府要员,而是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柯惠新教授。另外,当前各类调查机构的访问人员主要由大学生来担任,这在高校也是现成的资源。不少大学生还来自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科系,修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富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热情。

三、客观中立。舆情调查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特色,对公共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负责调查的机构必须确保调查是在理性和客观的情况下进行,反映普罗大众对重要事件或政策的真实意见和感受。众所周知,高校组织的调查研究少了一份功利心,而多了一份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晓虹教授会把自己主持的“五大城市非典舆情调查”称作“一种历史的记录”。④政府统计部门自办舆情调查,其用心固然是良好的,但毕竟有“一手调查、一手决策、缺乏监督”⑤之嫌。新闻媒体在进行舆情调查报道时,偶尔也难免受利益驱动。商业性的市场调查公司更加鱼龙混杂,借舆情调查之名行商业推销之实者不在少数。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相比其他调查机构,高校的舆情调查机构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我国尚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同时又要看到,舆情调查作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基本是从西方特别是美国引进来的,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避免走一些弯路。

第一,打破学科界限,建成跨学科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国外的同类研究机构中,以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是被普遍采用的研究方式,因为学术界普遍认识到,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许多复杂紧迫的现实问题,无法通过任何单一的学科得到解决。在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一个面向全校的跨学科调查研究中心(SurveyResearchCenter),绝大多数是独立的,不从属于任何学院,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调查研究中心直接受该校分管研究的副校长领导,斯坦福大学的定量社会研究所直接向该校研究与研究生政策办公室(officeofResearchandGraduatepolicy)负责。这些中心利用所在的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背景,召集和聘请来自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教师和研究生担任兼职研究人员。不同学科的人相聚一地,刺激了新的调查方法的产生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提高中心设备的利用率,拓展服务范围。舆情调查中心建设是一个耗资巨大的项目,光是调查设备和软件就需要几十万的经费投入,因而不管最初由哪个学科发起成立或者挂靠哪个院系,都不应该成为该学科的专有领地,而应该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资源,以便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这也是国外同类机构的普遍做法。在美国,一般每所大学都设有一至两个调查研究中心,这些中心除了自身承接和实施研究项目外,还面向全校和其他研究机构开放,协助各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设计和实施他们的调查研究计划,鼓励他们使用中心的设施,并在研究设计、抽样、工具开发、数据汇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且对以上服务仅收取一点成本费用。在我国,定量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和重视,但苦于设备的落后和方法的粗糙,很多研究计划无法真正地施展。不少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需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但因为个人力量的单薄和对定量研究的不擅长,最终不了了之。高校的舆情调查中心可以尝试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填补这方面需求的空缺,同时开展定期的教学和培训,推动实证的、量化的研究方法在我国学术界的应用。

第三,重视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创新,将调查方法论本身作为一门研究领域进行研究和推进。起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舆情调查从调查方式上经历了面对面调查―电话调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的发展过程。如今这4种调查方法同时并存,而尤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最为实用和流行。随着我国电话、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单就调查的技术而言,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太大,国际上广为流行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也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得到了开发和应用,而我们的薄弱之处恰恰在于对调查方法论(surveymethodology)本身的研究。调查方法论是指探究调查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研究领域,国外的同类研究机构在这方面着力最多,研究成果也可谓多如牛毛。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柯惠新教授在十多年前访问美国时就发现他们对调查中每个步骤、每一细节的研究都做得十分深入,特别是一些现代统计方法的应用。我国高校舆情调查机构要与国际同行开展对话和交流,必须把调查方法的运用和创新摆到战略的高度,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参与跨国比较调查项目,开展符合国际标准的调查。

第四,树立品牌性调查项目,寻求基金会等外部支持。相比校外的同类机构,我国高校的舆情调查中心如果说有什么明显的弱势,那应该就是经费来源的问题。舆情调查的成本一般都比较高,做一次普通的调查,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况且那些最有价值、能够树立起品牌的调查项目往往是大型的长期跟踪调查项目,由于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也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获得资金资助尤其困难。再加上舆情调查机构不同于大学的院系,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需要通过承接各类项目自筹经费。在美国,各类基金会是大学研究机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费来源。成立于1992年的普林斯顿大学调查研究中心(SRC)长期得到安德鲁•w•梅隆基金会的资助,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所开展的“综合社会调查(GeneralSocialSurvey)”则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迄今为止所支持的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本论文得到复旦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注释:①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第9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寻找与媒介和市场的最佳接合点―――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载袁军、龙耘、韩运荣:《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第175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③国家统计局:《我局对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有关提案进行答复》,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年10月26日

统计学调查研究篇4

论文关键词:高校;薪酬管理;薪酬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者还是实际政策的决策者基本上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薪酬制度的改革和规范是我国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事实上,几乎没有人希望高校一次又一次的薪酬制度改革不成功或产生更多的问题。无疑,这一期盼隐含着一个假设,即新的薪酬制度的设计应该更为合理或更为科学。然而,当人们坐下来讨论高校薪酬存在的问题或研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时经常会发现,他们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往往差距较大,甚至南辕北辙。这里仅举几例:(1)我国高校教职工收入水平的社会定位如何认定?有的研究认为,我国高校教职工收入总体水平近年来有较大提高,已进人中等以上收人水平;有的研究则认为,虽然高校教师收入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特别是与高收入行业比较尚有差距,而且差距还在拉大。(2)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国内外薪酬制度的衔接?如何参照国外的收入构成要素或收入衡量标准确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薪酬水平?(3)如何界定高校教师的收入构成?是否应包括科研提成、间接薪酬、薪酬替代品、非工作时间收入等?这些收入在高校教师收入中究竟占了多大比重,今后发展趋势如何?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人们经常感到为难的不是问题的层出不穷,而是对问题的看法来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统计数据。当然,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的本质就是发现不同和在争议中追求真理,薪酬制度的设计从本质上讲也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妥协。但是,探索和妥协在一定的条件或目标下也需要形成认同或一致。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行业面并不很宽,且专家学者云集,为什么在薪酬制度的研究和改革方面总是显得有些不充分或行业内外分歧不少?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薪酬实证研究的不充分和不完整。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追溯:我国始终没有经过科学设计、系统、完整、持续和多途径的高校薪酬调查。

二、薪酬调查与相关统计、研究的区别

目前,我国对高校薪酬问题开展实证研究所引用的数据来源主要有:(1)政府相关社会或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主要依据国家统计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统计项目和口径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层层汇总而来。如,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及各地方的相关统计年鉴等。此外还有些来自各地统计局的年度、季度性行业个人收入统计公报等。这些数据的优点是统计口径规范,数据涵盖面广、数据权威性强。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统计项目陈旧,职业分类过粗,人员类别层次不清,口径过宽等等。这些统计数据不是从薪酬管理的角度设计的,只能对宏观性研究有一定帮助,但对深入认识高等学校的内外部薪酬关系和设计薪酬制度帮助不大,有时还会使人产生疑惑或误用宏观数据讨论微观问题。

(2)专项工作统计。这是政府机关,如教育部有关司局为了解有关情况或为制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相关政策而开展的专项或年度性工作统计,通常以特别设计的表格并由各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填报汇总为主要形式。这些数据的优点是统计项目比国家的统计项目细致一些,缺点是由于报表的设计与政府的政策实施和计划调控相关,故而统计项目、统计时限和稳定性较差,学校上报数据容易失真,且数据有时不公开。

(3)专题研究项目。这些数据往往来自国家有关教育行政主管或劳动人事主管部门主持或指导的大型专题性科研项目,数据由课题组专题调查获得。如教育部人事司1998年的《中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2004年的《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报告》等。这些数据的针对性比较强,有利于对问题现状的认识,但一般只是一次性的课题研究,数据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也不利于历史纵向研究比较,不易于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4)个案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指一些高校组织的课题研究,数据的调查采集往往来自本校或数所大学。这些研究使人们深化了对高校薪酬制度个性品质的认识,对高校薪酬制度的改革有一定启发,有其积极意义。但因课题覆盖面不大,研究的作用和影响有限。

总之,以上的数据来源都有统计目的性单一,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无法起到为深入研究高校薪酬问题,科学制定薪酬战略及相关政策提供可靠依据的作用。

“薪酬调查”是薪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内容,意指各种社会、经济组织通过正当途径采集被调查组织或个人相关薪酬信息的过程。经过对薪酬调查采集信息的分析和研究为特定目标的社会、经济组织或行业的薪酬水平市场定位提供依据。薪酬调查的开展既可用于了解组织或行业的外部竞争力,也可用于检测其内部凝聚力和职工对薪酬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薪酬调查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只对薪酬水平的调查,而是面向整个薪酬体系的调查,包括目标组织或行业的薪酬战略、薪酬政策、薪酬水平和结构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因此,薪酬调查是现代薪酬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是对政府行政性统计的丰富和补充。

薪酬调查的主要特点有:(1)薪酬调查的目的明确。与行政性统计工作不同,一般来说薪酬调查具有较强的功用指向,如为了定期调整企业的薪酬水平,构建和调整企业的薪酬战略,了解竞争对手的薪酬情况,评估其他企业未来薪酬发展变化趋势,借鉴先进经验等。行业性、公益性或学术性组织的薪酬调查往往是为公众提供薪酬信息服务或长期学术研究需要。(2)薪酬调查的方式灵活。从方式上分,有正式薪酬调查和非正式薪酬调查;从组织者分,分为政府调查,专业性调查和商业性调查。(3)薪酬调查的类型多样。从调查的内容分,可以是综合性调查,也可以是多项调查;从调查的手段分,可以用统计报表、问卷调查,也可用网上填报;从调查时间上分,可进行持续定期的调查,也可进行一次性调查。

三、我国建立高校薪酬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专门开展高校薪酬调查的组织和服务。笔者认为,我国完全有必要开展有组织的高校薪酬调查。首先,开展高校薪酬调查是更深入地研究高等学校薪酬问题的需要。其次,开展高校薪酬调查是党和政府更科学地制定高校薪酬政策的需要。国家行政性统计数据与专业薪酬调查相结合,可以使国家人事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加全面了解高校薪酬实际情况,为制定政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避免在制定政策时将某些非典型或小概率事件作为普遍性问题理解,产生误导。第三,开展高校薪酬调查是社会公众和高校广大教职员工更好地理解、沟通的需要。好的薪酬调查具有调查设计周密、抽样覆盖面较大、信息来源广泛多样、信息公开性强等优点。长期持续地向社会提供薪酬等受到普遍关注的信息,有利于公众和高校群众对情况的了解,避免信息扭曲或误解。

笔者认为,我国现在已完全具备了系统地开展高校薪酬调查的条件。第一,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薪酬管理理论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2005年高校薪酬管理研究会成立以来,对高校薪酬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具有前瞻的研究,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为开展高校薪酬调查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第二,有国外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国外薪酬调查早在19世纪末已有发端。1924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开始进行跨国薪酬调杏。在美国,1950年代后美国联邦劳工局逐步建立了国家薪酬调查(ncs)。对于高校,美国统计局(cb)、美国高校人事协会(cupa)、美国院校协会(aacu)、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美国教师联合会(aft)等都有几十年高校薪酬调查的经验和成果,这些都可为我国开展高校薪酬调查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三,有国内近年来商业薪酬调查的基础。近年来国外一些开展薪酬专业调查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如翰威特(hewitt)、美世(mercer)、华信惠悦(watsonwyatt)等,以及一些大型专业网站纷纷进入中国。国内也已建立了众多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公司。这些公司一般主要从事商业性薪酬调查服务,虽然没有开展较大规模的教育行业薪酬调查,但毕竟形成了薪酬调查的市场机制和氛围。第四,有专业对口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和高校薪酬管理研究分会的依托。高校薪酬管理研究分会成立以来,已逐步培养和建立了一支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骨干队伍,同时也建立了分布较广的学会成员网络,已有充分的组织条件开展薪酬调查。第五,有逐步开明的高校领导和群众的支持。随着中央信息公开化要求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日益国际化,高校领导和群众的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加之网络填报等保护隐私调查手段的使用都使薪酬调查的被接受程度大为提高。

总之,开展薪酬调查有利于我国高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的科学化,越早开展越有利。

四、高校薪酬调查框架思考

与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薪酬调查不同,高校的薪酬调查不是以竞争对手为主要调查对象的商业活动,而是以高等教育行业或高等学校自身为主要对象,兼顾采集社会其他相关行业薪酬信息的社会公益服务过程。

1.调查的主要内容。高校薪酬调查主要应了解以下内容:(1)薪酬水平。包括高校教职工外部薪酬水平和高校各类人员之间的薪酬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之间高校的薪酬水平等。(2)薪酬结构。分学校总体薪酬构成和个体薪酬构成。(3)薪酬决定因素。包括教师市场供求关系,当前工资比率,所在地区生活成本(价格指数和实际购买力),学校的薪酬支付能力和意愿,政府政策等。(4)薪酬管理方式。了解并区分各种付酬方式,如基于能力、基于绩效、基于学校或团队的付酬,如直接、间接薪酬,如月薪、年薪、延期薪酬制等。(5)薪酬满意度。如社会水平、行业内水平、校内公平、岗位、年龄段、性别、劳动回报满意度等。

2.调查的主要特点。以高校为对象的薪酬调查应体现以下特点:(1)覆盖面应比较广,对象稳定。调查抽样范围面应包括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除公立高等学校外,民办高等学校也应纳人调查范围。所调查的学校应相对比较稳定,以利于对历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薪酬发展趋势。(2)指标分类应比较细致,并体现高等学校工作特性和组织特性。如高校薪酬体系中薪酬替代品部分占有一定比例;因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特性而产生的团队薪酬;相当一部分教师除有体制内薪酬收入外,还有学校不尽掌握的兼职或非工作时间薪酬,等等。(3)大部分指标要有可比性。对外要能与国内其他行业和国外高校相比较,对内各层次、各类型高校之间可以进行比较。(4)调查周期不宜过长,公布时间合理稳定。调查周期应随调查主体和目的的不同而长短有别,如政府、行业的薪酬调查可以一年为期,商业性薪酬调查的周期可按委托主体的要求设定。高校教职工的主要来源是大学毕业研究生,因此调查应在下半年进行,次年初予以公布。高校薪酬调查应连续进行,长期的资料积累才有学术研究和决策参考价值。(5)有完整、规范、公开的薪酬调查报告,实现信息沟通和共享。应研究和设计比较科学的分析方法、规范的报告框架,定期公布。同时,也允许学者和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理论体系和数据处理模型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3.调查的组织实施。高校薪酬调查的组织实施应以政府调查、行业学会调查为主体,高校学术机构、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和商业性调查为辅助和补充。组织实施的总体原则应是,政府重视支持,研究会认真组织,学校积极填报,个人踊跃参与。特别应指出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薪酬管理研究分会在薪酬调查中应发挥积极和独特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其组织网络和研究平台的功能,这也是国外类似社会团体的基本任务之一。组织实施关系图如下:

4.调查的难点。主要有:(1)高校职位基本分类体系,其关键环节是确定基准职位。(2)基准职位中衡量岗位能力和技术等级要素指标的设定。(3)高校内部调查指标与外部指标的匹配比较。(4)教师体制外收入。

统计学调查研究篇5

社会学学科体系由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三个部分组成。1999年7月召开的全国高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暨社会学系主任联席会议确定了大学本科社会学专业10门专业主干课,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或中国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概论、社区概论、社会心理学、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现代化)[4],建立了社会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涵括了社会研究方法(笔者所在学校沿用了传统课程名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两门专业基础课。一些高校还围绕社会学研究方法开设了其他方法课程,如《统计软件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等,这些课程都可纳入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体系中。本文仅涉及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和统计软件应用三门课程。社会研究方法介绍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程序,从研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巧;及社会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选题、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五个阶段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社会统计学介绍定量数据资料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包括单变量与双变量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方法。统计软件应用介绍运用统计软件处理定量数据资料的操作技术,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方法的具体操作技巧、统计图表的制作与编辑等技术。这三门课程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介绍开展社会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课程内容联系紧密且各有侧重。这三门课程是相互关联,内涵着逻辑关系,是一个课程体系。[5]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下称系列课程)中的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统计软件应用也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这三门课在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学恢复的初期,中国社会学界在“打开窗户学习”的过程中,对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关注和引进成为最主要的方面之一。[6]“在引进、借鉴美国社会学的初期,我们更多地表现出的是方法兴趣而非理论兴趣”[7]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要开展社会研究,必须完整地掌握这三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缺一不可。同时,系列课程也是社会学学科体系中应用特色最突出的部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逻辑过程,更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掌握社会研究的综合技能和具体技巧,如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成功地实施调查收集资料、熟练并准确地操作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撰写调查报告,要全面掌握这些方法必须通过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的系统学习和训练。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作为社会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各高校通常对系列课程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开课时间的安排到学分及学时的分配等多个环节都会进行充分考虑。但许多高校也由于师资力量、培养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的教学安排不尽合理,教学效果不十分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学本科学生研究方法综合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提高,进而影响到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当前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有:

1.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教材选择、教学大纲编写、课程考核等诸多环节都是以每门课程为基本单位的,很少考虑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及不同课程对教学的特殊要求,缺乏从整体的角度对待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和协调,影响到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系统知识。尽管每一门课的优化有利于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但要真正提高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体系的综合教学质量,必须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将三门课程融会贯通,形成体系。

2.系列课程部分内容存在重复交叉,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容易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是系列课程的基础,从选题、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到撰写研究报告,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社会研究的基本程序,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社会研究方法教材中通常都包含了对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的简单介绍,与社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和交叉。再如抽样方法是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许多社会统计学的教材中也包含了抽样方法的内容。如果系列课程三门课程是由不同教师分别授课,而教师们备课及授课时不积极沟通和交流,就容易造成多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讲授,不利于系列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系列课程的性质要求进行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系列课程包含的三门方法课程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是另外两门课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过程之后,才能更深刻理解社会统计学在社会研究中的地位和应用目标。同时只有充分理解了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主要作用,在学习统计软件操作课程时才能真正掌握统计软件的灵活应用,进而认识到统计软件作为一个分析工具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屡次发现少数学生过分信赖统计软件的操作便捷和计算速度,而对社会统计学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结果在统计软件课程学习时困难重重,不是不知如何选择操作方法就是对计算结果无法正确理解。因此,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每门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深刻理解系列课程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着手改变现有的三门课程独立授课缺少联系的模式,促进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贯通,实现课程之间的整合优化。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的中南民族大学2001年开始开设社会工作专业、2002年开始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2009年开始以社会学类专业合并招生,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是社会学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前开设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课程,进行专业分流后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分别开设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笔者自学校开设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以来,一直承担系列课程包含的三门课程的讲授任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逐步认识到系列课程教学安排及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如早期教学安排中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第二学期开课,社会统计学第四学期开课,而统计软件则安排在第六甚至第七学科开课,三门课程的开设时间间隔太长,学生对前一门课程内容遗忘快,教师不得不安排大量课时复习前一课程教学重点,即使如此教学效果仍受到影响。经过不断提出修改建议,学校教务部门几次修改教学大纲后,目前三门课程的开设时间比较紧凑,比较容易实现三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和巩固。同时学生较早地全面掌握了社会研究方法后,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更有能力参与或申请各级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推动作用。由于本校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由同一教师先后承担教学任务,为顺利实现三门课程之间的整合优化提供了便利。经过不断摸索与努力,笔者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整合优化的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优化

所谓整合,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合并全部资源并集中加以运用,以获得大于各个别资源所发挥效果之总和的整体效果。所谓优化,也称最优化、最佳化、最适化,指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对资源加以充分和有效的利用,以获得最理想的效果。[8]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三门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部分交叉重复的现象,笔者在安排每门课的教学内容时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力争对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如在第二学期开设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笔者只简要介绍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的不同特点及其在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定量分析的具体内容则不展开讲解。这样既为第三学期开设的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做了必要铺垫,也使得这两门课的重点更为突出。再比如,由于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着重讲解了抽样方法,在社会统计学课程中就不展开讲解抽样具体方法,只在简要回顾抽样方法的常用类型后着重从社会统计学角度介绍不同抽样方法带来的概率差异及样本容量的估算,这样安排较好地衔接了同一主题的内容又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其次,考虑到案例教学在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作用,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了大量案例材料。为了更好地推动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笔者在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上做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如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讲授问卷设计和抽样方法时,笔者采用了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等许多大型抽样调查的案例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抽样方案及调查问卷设计技巧。在社会统计学课程中讲解单变量统计描述等相关方法时,笔者再次引用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期发表的调查报告数据,使学生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后期资料分析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理解。在统计软件应用课程中,介绍变量编码时笔者则再次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问卷为例介绍问卷中不同变量的编码方法,并从中选择合适的问题编制成更有针对性的问卷供学生练习使用。通过对相同或相似案例的不同讲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会顺着这个思路将在前期课程中出现的案例主动与后期开设的方法课程建立联系),也更好地体现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之间内容的逻辑关系和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开始尝试通过不断积累和改进,建立三门课程可共享的系列课程共享案例资源库。希望系列课程共享案例资源库建成之后,系列课程教学中可根据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和课程性质选择合适的案例穿插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也可根据各门课程的学时量和教学大纲的重点合理分布,从而有效避免某些交叉内容和案例的重复讲解,使各门课程的重点和特色更突出。

(二)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但课程重点和目标却各有特色。因此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除了对三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外,还要采取更适合不同课程性质和目标的教学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是系列课程的基础,涉及面广,内容较多,且既有强调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等;又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具体技巧,如概念的操作化、调查问卷的设计等。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偏重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笔者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于概念操作化和调查问卷的设计等具体操作技巧等内容,笔者则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及增强互动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如分组讨论、课堂模拟调查、分组开展小型社会调查并进行调查体会交流等。社会统计学课程则侧重对基本统计原理的理解和各种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教学方法上,笔者通过课堂大量例题讲解和布置适当课后练习,再进行集中或个别答疑等方法使学生扎实掌握社会统计的基本方法。统计软件课程则从分别安排理论课和上机课的模式改进为理论和上机紧密结合的上机课模式,课堂上笔者结合知识点和统计软件的操作特点分时段讲解演示操作过程和方法,及时指导学生进行上机练习,环环相扣,步步跟进。结语在社会学回复重建三十多年来,社会学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研究方法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多样化、精细化,一些方法类的课程也有所增加,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增设了质性研究方法、抽样方法、SpSS操作等课程。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增设了数据分析技术、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增设了数据分析技术、统计指标与社会项目评估、人口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

统计学调查研究篇6

[关键词]科研设计分类特点

健康网讯:熊国强(湖南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长沙 410078)

贺石林(湖南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长沙 410078)    医学科研设计的类型取决于医学专业的各自特点、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条件。     医学研究的分类及其设计类型 现代医学研究的分类可以沿自然科学的分类,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正常人、病人、动物(实验动物)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包括①调查研究:研究者为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分布、患病率、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的水平和消长),研究环境因素的致病或保护作用,必须结合专业进行周密的调查设计。调查设计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先导和依据,也是调查结果准确可靠的保证。调查设计的特点即研究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如职业、地域、民族等;不能用随机化分组来平衡混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故重点是调查表、分析表与抽样方法设计。②临床试验:临床医学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了病因学、诊断学、疗效和预后诸领域的研究。限于篇幅现仅就其中疗效观察予以阐述。疗效研究内容即有药物、手术、理化因素的效应,也有营养、护理等辅助措施与预防措施的作用,也可以是对完整的一组治疗方案或一种特定形式的治疗措施的研究。疗效研究的指标,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是:生存或死亡,痊愈或未愈,有效或无效,症状或体征的存在或消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副作用等等。如何评价临床疗效的优劣,应注意试验设计的类型,被试因素(药物、手术、理化因素等)的科学性,受试对象的代表性及其诊断的正确性,疗效指标的统一性和可靠性。③实验研究:将若干随机抽取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两个或多个处理组,观察比较不同处理因素的效应,这种研究称为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特点是: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研究对象接受处理因素的种类或水平是由随机分配决定的。因此,实验研究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误差,使多种实验因素包括在较少次数的实验之中。广义的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     医学科研设计的内容(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 科研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科研(实验、观察)结果符合以下四个性质:①有用性(适用性、目的性,也包括可行性);②独创性(先进性);③在减少或排除系统误差前提下的可重复性;④经济性(样本的代表性)。科研设计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专业设计,是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技术来进行设计,主要功能是为了解决实验观察结果的有用性和独创性。从专业理论角度来选定具体的科研课题,提出假说,围绕检验假设制订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专业设计的正确与否是科研成败的决定因素。②统计学设计,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来进行设计。减少抽样误差和排除系统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样本间的可比性,确保实验观察内容的合理安排,以便使实验结果进行高效率的统计分析,以最少的实验观察次数(例数)得出相对最优的结果和可靠的结论。因此,统计学设计是科研结果可靠性和经济性的保证。总之,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都是科研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实验设计涉及医学科研领域广泛,内容也较复杂,方法也较繁多,本文重点介绍科研设计的要素与实验设计的原则及其注意事项。                          湖南医学

统计学调查研究篇7

关键词:连续性调查;社会经济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C8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64-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不少调查对象都在发生变化,统计调查部门需要采取连续性统计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定期性的公布,以此来形成时序统计数据。但在我国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实际应用中,连续性统计调查的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调查、估计方法比较落后,导致连续性统计调查结果无法准确反映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因此,研究连续性统计调查在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应用,对统计调查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连续性统计调查概述

在统计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调查总体随着时间延续而不断发生变化,或者是总体单位特征不断变化,例如居民月收入;或者是总体结构不断变化,例如人口的结构。为了及时掌握调查总体的情况,需要采用连续性统计调查,对总体进行估计。

连续性统计调查估计的目标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某一时点、时期,估计调查总体的特征,例如估计每月人均GDp;第二,针对某一时期,估计调查总体特征的整体平均水平,例如估计每月平均发病率;第三,针对总体特征,估计其变化情况,例如估计某一措施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第四,针对某一事件,估计其变化情况,例如估计某地区上周流行感冒的发生率;第五,估计稀有总体特征,例如从连续统计调查的大样本中估计某罕见疾病的特征。

连续性统计调查的关键在于如何连续抽出调查总体的样本才能够全面、准确反映调查总体的情况,以及如何对调查总体进行准确的估计。根据调查目的与对象的不同,可以将连续性统计调查分为重复、固定、轮换和分裂样本调查,其中重复样本调查指的是每次独立抽取样本,能够很好地反映总体的变化特征,适合于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目标量的估计,但无法有效区分总体结构与单位特征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并且增加了调查的工作量和调查费用;固定样本调查指的是连续性统计调查一个样本,也叫做纵向调查,固定样本调查的调查间隔差异很大,可能是一周,也可能是半年甚至几年,调查期限通常持续许多年,尤其适合于上述第三目标量,并且减少了调查的工作量和调查费用,然而其增加了调查单元的负担,容易引起精度损失,同时也无法反映总体结构的变化,目前在实际调查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降低调查单元的负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轮换样本调查指的是持续轮换样本单元,每个样本单位仅持续几轮调查,例如加拿大的劳动力调查便采用这种调查方法,每个样本单元持续6个月,共有6个轮换样本,轮换样本调查兼具前两种连续性统计调查方法的优点,并克服了前两者的缺点,几乎适用于上述所有目标量的估计,尤其适用于第一、第二、第三目标量的估计,不仅大大地降低了调查单元的负担,控制了无回答现象,而且更好地反映出调查总体的发展状况,还减少了调查工作量,节省了经费,只要样本轮换与估计方法科学、得当,便能够有效保证估计精度;分裂样本调查指的是结合使用固定和轮换样本调查,或是结合使用固定和重复样本调查,因此分裂样本调查有一部分不发生变化,即固定样本,另一部分发生变化,即重复或轮换样本,这种方法结合了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点,并有效克服了三者的缺点,适用于所有目标量的估计,然而分裂样本包含固定样本与重复或轮换样本,估计方法十分复杂,难以进行精确的估计,在实际调查中应用较少。

在实际调查中,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调查方法。如果调查总体变化缓慢,可以使用固定样本调查;如果调查总体变化很快,需要使用重复样本调查,也可以使用轮换样本调查,这两种方法的确定还需要结合调查部门的自身情况;如果是社会民意调查,分裂样本调查应用的也较多,而在其他领域该方法应用的较少,其实际应用范围较窄。

二、连续性统计调查在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应用

虽然我国早已经在社会经济研究领域采用样本轮换等方法来开展连续性统计调查,然而还存在样本轮换不合理、调查数据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不仅造成了大量重复性的浪费,还使得调查结果缺乏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我国在连续性统计调查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比较滞后,相当多的科学理论和可行方法都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制约了连续性统计调查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连续性抽样调查体系是我国统计调查领域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该体系的建立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结合我国国情,需要改革调查组织体系,改革抽样调查机构与项目。改革机构能够明确相关机构、人员的任务、经费来源、权利、数据评估办法、数据分析机制等内容,使统计调查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为连续性统计调查提供组织保障;改革项目能够合理调整调查项目,明确调查机构、人员在调查项目上的分工职责,使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结合我国国情,需要改革调查方法体系,建立动态更新的抽样框,选择适宜的样本抽取与轮换方法、数据搜集与处理方法、抽样估计方法等等。

只有结合组织体系改革与方法体系改革,才能使连续性统计调查得到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实现适应我国国情的转变,使连续性统计调查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研究做出更好的服务。

三、总结

连续性统计调查是我国社会经济研究的重要手段,将其应用于社会经济研究领域还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抽样调查体系,才能使我国统计调查工作快速与国际接轨,推进统计调查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光慧,刘建平.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连续性抽样调查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03).

统计学调查研究篇8

关键词: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问卷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87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外语教育研究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林林总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外语教学研究基本上采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其研究方法不外乎有声思维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微变化研究法等。近年来兴起了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有叙事法、民族志法等。从近几年来国内学术期刊网、博硕学位论文库文献中不难发现,热衷于从事实证主义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正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中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法也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领域研究中。但针对问卷调查法在语言教学类博硕士论文中的运用情况调查来看,问卷的设计和实施都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失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对于问卷调查法,刘润清教授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1999)一书中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外语界人士曾经评价该书是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中方法论的引入。但秦晓晴先生著的《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2009)一书,则是一本翔实的宝典,读后让人顿时倍觉身心愉悦,终于有一本通俗易读的介绍问卷调查法的书,可以为钟爱问卷调查法的研究者排忧解难、指点迷津了。

《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被赞誉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介绍外语教学问卷调查研究设计和实施的专著,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丛书”之一,该丛书是集传授理论知识与解析范例为一体的普及型丛书。秦晓晴先生的专著分为八章,第一章首先简要地介绍了问卷调查法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特点及适用范围,第二章主要通过实例介绍了外语教学调查问卷的格式与详细要求。从第三章到第八章,该书按照外语教学问卷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逐一详细、系统地讨论了问卷的设计和实施的各个阶段,包括问卷调查研究选题、研究问题的提出、问卷项目设计、问卷试测和实施,问卷回收整理及数据准备、问卷评价,以及问卷数据汇总及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等不同阶段。

该书除了系统性特点以外,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实用性。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详细地介绍了问卷调查研究的每一个步骤。读者可以遵循这本书的编排线索,学习如何把握每一个步骤,而且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第二语言问卷调查研究现状及规范。

该书著者秦晓晴先生曾师从文秋芳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外语专业研究生“研究方法与统计”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外语教育》年刊主编,《中国英语教育》期刊编委,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这本书是他多年来教学和科研的总结,另有著作《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2003)。

通过静心研读,笔者发现这本书除了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之外,著者的独具匠心之处还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除了介绍纸笔工具问卷设计的传统理论,本书还介绍了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用问卷调查软件,打开了用现代技术进行问卷调查的窗口。书中提到可利用SpSS公司开发的DataentryBuilder和pulsetrainLtd.出版的VisualoSL软件设计出具有智能导航功能、支持网络调查的问卷。同时还介绍了网络调查的方法、类型及实施,指出网络调查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比如其优势在于:网络调查是一种即时调查,调查周期比传统方法短,获得的数据真实性强,便于实施和数据处理,可以节省费用等;不足之处体现在样本的代表性问题、网络调查的技术问题以及起始费用问题等方面。尽管如此,网络调查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调查方法。

第二,在介绍外语教学调查问卷格式的章节中,作者对利克特量表和语义区分量表的适用范围及等级设定,以实例分析的方式阐述了各自的优劣。分析结果指出利克特量表被广泛用于测量受访者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态度或者想法,也可以用来探索受访者的行为模式。语义区分量表尤其适用且被广泛应用于情感反应测量,如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变化等等。实例例证之后提出研究证明:利克特量表最常用的有5个等级量表,最佳语义区分量表应设计为7个等级,这是秦晓晴先生多年教学研究的经验和心得。

第三,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题目,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之后,针对外语教学调查问卷设计步骤,秦晓晴先生用一个金字塔形图示形象地说明了从研究选题到测量指标的操作化过程,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四,在详解确定概念的测量指标的章节中,秦晓晴先生对使用问卷项目方法对概念进行测量的方法分为三类:①基于文献确认概念的测量指标;②通过探索性研究确认概念的测量指标;③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探索结果开发概念的测量指标;并通过分类阐述、共性举例,详解概念测量指标的操作化过程。书中以nakatani(2006)设计口头交际策略测量指标的确认过程为例,阐述了探索性研究中确认测量指标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如图2)。其中,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过程中,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以及从精简问卷到定稿,这是普通研究者经常忽略的重要环节。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如果没有条件对自己的问卷进行试测,就不要做研究”,这是Bradburn等人(2004)对不重视试测、认为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条件进行试测的设计者提出的忠告,这句忠告恰恰切中我们不少问卷调查法使用者的软肋。

第五,目前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数据处理软件是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该书著者在介绍使用SpSS进行数据录入、数据整理和分析时,没有按照SpSS软件的功能菜单来介绍,而是按照回收问卷整理后的数据处理步骤来介绍怎样使用SpSS。SpSS功能很强大,本着为我所用的思想,秦晓晴先生根据问卷项目的不同类型图文并茂,手把手地教你怎样处理问卷数据,包括录入数据的编码准备、问卷数据录入以及录入后的数据清理及管理、问卷的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以及问卷数据汇总及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等。在详细介绍操作的过程中,该书既有步骤又有点拨,既教会你怎样具体操作,又启发你触类旁通的联想,让你学得身心愉悦。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拜读秦先生著作之后颇多收获中的重点,回顾刘润清教授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一书,它是研究方法的概述,是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中方法论的引入,是“实证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方法的起航篇。秦晓晴先生的《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则是一本关于问卷调查法的翔实的宝典,该书突出了科学性、可读性和操作性,条理清晰、例证丰富,做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既注重研究方法本身的理论基础,又突出操作细节,力求做到帮助读者排忧解难。这本书适合于不同类型的外语教育工作者。问卷调查研究的新手可从中了解问卷调查研究设计和实施的步骤及方法,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汇报,揭开问卷调查研究的神秘面纱。外语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中了解如何使用问卷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评估。对于从事一线教学的外语教师来说,也是一本难得的宝典。资深外语教学问卷调查研究者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所需,作为案头书可查考。这本书还可以作为研究生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参考书,研究生的“科班出身”正源于接受正规的科研方法指导,读者必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Bradburn,normanm.,Sudman,Seymour&wansink,Brian.askingQuestions:theDefinitiveGuidetoQuestionnaireDesign.[m].SanFrancisco:Jossey-Bass,2004.

[2]nakatani,Yasuo.Developinganoralcommunicationstrategyinventory[J].modernLanguageJournal,2006,(90):151-168.

[3]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统计学调查研究篇9

【关键词】;态度;教育,医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79R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11-1028-02

性观念是人们对性的看法、评价和态度,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对具有指导意义。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人们可以说是“谈性色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性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为了解当代高校研究生的性观念和情况,笔者在蚌埠市2所高校对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为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促进研究生健康人格和正确婚恋观的形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蚌埠市2所高校的3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收率为80.3%。其中男生114名,女生127名。年龄主要分布为22~35岁共239人,占99.2%;36岁及以上的2人,占0.8%。

1.2方法经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意见,自行设计“研究生性观念与行为调查问卷”。调查前对问卷进行小范围预调查,并修改调整。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知识、性观念、4个方面。问卷经过预测与修改,内容效度采用专家评定,结构效度以因素分析结果为指标,解释的变异量为64.87%。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进行计算,α信度系数为0.59。调查时,由经培训合格的在读研究生担任调查员,向被调查的研究生说明调查目的和方法,要求匿名填写,独立完成。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研究生性观念与的差异。

2结果

2.1不同性别研究生性观念情况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研究生性观念的开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23,p=0.157),而对婚前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03,p=0.004)。

2.2不同性别研究生情况由表2可见,不同性别研究生与异往的程度及发生性关系后不再满意对方后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894和12.859,p值分别为0.021和0.012)。女研究生对婚前比男研究生严肃,态度也更为慎重。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研究生很多自认为性观念传统,但也并不再是谈性色变的群体。27.7%的被调查者对性问题比较关心,64.5%对性问题的关心一般,而只有7.9%的人对性问题不关心。由此可看出,绝大多数研究生对性问题比较关注。对于研究生来说,对性知识的关注应该是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是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研究生普遍认同“无爱无性”,而不是把婚姻当成性的前提。在这种性观念日趋开放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增多,似乎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当然,由于传统女性观的影响,女研究生对婚前较男研究生严肃,态度也更为慎重。也可能因为女性教育程度高的被调查者更少坦诚自己的性经历,或许也有其心理障碍的原因[1]。研究生婚前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复杂的个体因素,教育和引导既是一个观念的更新过程,也是一个耐心细致的人格塑造过程,爱情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灵魂。爱情对欲望有一种自然抑制力,它是真爱与的分水岭[2]。

绝大多数的研究生对对方不追究过去,只看相识以后;即使两人有了性关系,也不再作为结婚的理由;如果不再满意对方时,要么分手解除恋爱关系,要么顺其自然,两者的比例为81.1%,表示绝对不会分手的仅占6.3%。所以,婚前性规范正逐渐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倾斜,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性容许度提高了,但性的责任度降低了。

因此,高校应尽快将研究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要有重点、有区别地对不同性别研究生加强性教育[3],并将性教育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部分[4]。高校应在鼓励研究生保持婚前性纯洁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异往辅导,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和正确婚恋观的形成。

4参考文献

[1]梁青岭.关于婚姻,我们有话要说…….心理与健康,2004(4):45-47.

[2]佘双好.大学生恋爱中的性问题及教育.青年研究,2000(5):37-38.

[3]张德美,全.西南地区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67.

统计学调查研究篇10

关键词:高校;薪酬管理;薪酬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者还是实际政策的决策者基本上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薪酬制度的改革和规范是我国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事实上,几乎没有人希望高校一次又一次的薪酬制度改革不成功或产生更多的问题。无疑,这一期盼隐含着一个假设,即新的薪酬制度的设计应该更为合理或更为科学。然而,当人们坐下来讨论高校薪酬存在的问题或研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时经常会发现,他们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往往差距较大,甚至南辕北辙。这里仅举几例:(1)我国高校教职工收入水平的社会定位如何认定?有的研究认为,我国高校教职工收入总体水平近年来有较大提高,已进人中等以上收人水平;有的研究则认为,虽然高校教师收入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特别是与高收入行业比较尚有差距,而且差距还在拉大。(2)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国内外薪酬制度的衔接?如何参照国外的收入构成要素或收入衡量标准确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薪酬水平?(3)如何界定高校教师的收入构成?是否应包括科研提成、间接薪酬、薪酬替代品、非工作时间收入等?这些收入在高校教师收入中究竟占了多大比重,今后发展趋势如何?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人们经常感到为难的不是问题的层出不穷,而是对问题的看法来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统计数据。当然,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的本质就是发现不同和在争议中追求真理,薪酬制度的设计从本质上讲也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妥协。但是,探索和妥协在一定的条件或目标下也需要形成认同或一致。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行业面并不很宽,且专家学者云集,为什么在薪酬制度的研究和改革方面总是显得有些不充分或行业内外分歧不少?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薪酬实证研究的不充分和不完整。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追溯:我国始终没有经过科学设计、系统、完整、持续和多途径的高校薪酬调查。

二、薪酬调查与相关统计、研究的区别

目前,我国对高校薪酬问题开展实证研究所引用的数据来源主要有:(1)政府相关社会或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主要依据国家统计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统计项目和口径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层层汇总而来。如,历年《

三、我国建立高校薪酬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